冰灯艺术

2024-11-11

冰灯艺术(共5篇)

冰灯艺术 篇1

哈尔滨冰灯艺术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曾作为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龙头项目的冰灯游园会目前却辉煌不再, 这块曾经被誉为“中国冰灯艺术发源地”的金字招牌正逐渐失去光辉, 游客渐少……对其进行冰雪艺术和技术创新研究有助于哈尔滨冰雪艺术重焕生机和可持续发展。

哈尔滨冰灯艺术是集雕刻、建筑、园林、机械、电子等多元学科为一体的系统艺术工程, 并在其发展中越来越多地吸收了各艺术门类的造型、造景, 特别是受到园林、雕塑艺术的影响, 随着其他门类艺术的理论发展和前沿探索, 冰灯艺术也需要继续从其他艺术形式里吸收营养, 获得新的灵感和创意, 而近年来, 因为无节制地开发冰雪艺术市场和缺乏长远规划的哈尔滨冰灯艺术已经“遍地开花”, 在冰灯艺术理念方面缺乏艺术理论的完善、创新, 目前亟需给冰灯艺术在艺术理论和设计创新上增添其可能性;新技术的应用对冰灯艺术的造型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开始的白炽灯管到现在的LED灯管, 从单一的内透光发展成现在的内外结合投光, 从单一的白色冰灯到现在的与彩冰技术相结合, 冰灯的技术含量也是越来越高, 而现有的冰灯景观则受限于理念、资金、管理等问题让新技术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使得现有的哈尔滨冰灯景观可欣赏性不高, 从成本和新技术的应用前景等方面分析, 有利于推动冰灯艺术的发展的进步。通过对哈尔滨冰灯艺术形式与技术应用的创新设计研究, 在让哈尔滨冰灯艺术这种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重新焕发生机可持续地成为哈尔滨旅游资源的核心上是有一定意义的。

我国的冰灯艺术可以追溯到200年以前的清代, 《黑龙江外记》中就记述了清代嘉庆年间冰灯展出的情况, 随着生产技术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冰雪的利用逐渐演变成纯粹欣赏用的审美对象, 冰灯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冰雪艺术造型, 其精神内核是寒地区域文化和冰雪艺术的融合而产生的“冰雪文化”, 冰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和艺术形态逐渐登上艺术创作的舞台, 成为艺术家关注和创作的内容。

我国的现代冰灯艺术从1963年首届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开始, 至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区域和民族自身的差异, 冰灯艺术的地域特征和表达形式也各不相同, 如我国黑龙江冰灯艺术就有中国古代北方鄂伦春族的冰雪文化的体现, 还有哈尔滨周边的旅游胜地雪乡、中国最北之城漠河也都有各自的鲜明地域特色, 牡丹江地区近几年创立的“雪堡”文化项目也极具文化元素, 而内蒙古地区的冰灯艺术则受到了草原上的蒙古族文化的影响。这些地域的冰灯艺术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态, 其题材、形式、表达手段各显不同, 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但受限于环境条件的限制, 无系统化的艺术理念和宣传包装能力的不协调, 其冰灯艺术局限性大。

而受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孕育而生的哈尔滨冰灯, 有优越的环境条件和当年政府的重视, 从独创了现代冰灯, 到发展为始于1963年的首届冰灯游园会, 从而使哈尔滨冰灯在冰灯艺术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其举办至今已是第四十一届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更为冰灯艺术的交流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每年前来哈尔滨进行比赛的各个组别的冰灯创作者们汇聚在这里进行冰灯艺术交流, 哈尔滨冰灯形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随着哈尔滨冰灯艺术知名度的提高, 哈尔滨冰灯还走出国门, 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室内冰灯冰雕艺术展览。

哈尔滨的冰灯艺术文化同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异域风光交织在一起, 成为哈尔滨鲜明的标志, 犹如东京的樱花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潘普洛纳的奔牛节以及里约热内卢的桑巴狂欢节一样, 成为自己的城市名片, 已经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已经有品牌和口碑的“哈尔滨冰灯”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展览过。曾与哈尔滨市合作制作冰灯的日本长野县多次请求为其制作的冰灯颁发“哈尔滨冰灯”认证;美国芝加哥市议长希望与哈尔滨市合作在芝加哥建冰雪雕刻艺术馆;加拿大埃德蒙顿市也邀请哈尔滨冰雕技师赴该市, 帮助其完成“怀特冰节”大型冰雪景观;美国国际地理频道与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合作拍摄的反映哈尔滨市冰雪节的专题片《走进“冰雪拉斯维加斯”》在100多个国家播放……

冰灯为主题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跟日本札幌的雪节、加拿大魁北克的冬令节以及挪威奥斯陆的冰雪节并称为世界四大冰雪盛事。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哈尔滨冰灯文化事业正在有力地拉动了黑龙江省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 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让我国的冰灯艺术有了更多可能性, 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很多艺术创作者都将世博会的中国馆作为创作原型, 而新材料的运用让设计中的巨大出挑和斗拱造型得以实现。2008年, 第34届中国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亮相了世界首例采用半导体照明 (LED) 技术的冰灯作品, LED灯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响应快以及耐震、耐冲击、体积小等特点, 不含有汞等有害金属, 用其代替荧光灯放置在冰灯内不易破损, 而且可回收利用, 为冰灯注入了节能环保的时代内涵。太阳能这项技术自第38届冰灯艺术游园会开始也在冰雪领域得以应用, 这成为一次有着重大意义的突破, 既符合了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 又使冰灯的制作成本大幅下降, 有望成为以后冰灯制作的发展趋势。

对于冰灯的研究还应该遵循集约资源的方式进行, 合理地取冰、采冰, 科学地使用机械化工具, 将冰雪开采和运输过程中损耗的冰雪资源减少到最低也正在成为我们的研究方向, 保证设计材料持续环保使用的科学方法和集约式半成品加工。同时, 作为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冰灯艺术也在进行文化表达、地域性表达等方面的研究以保持冰灯艺术的活力, 提升冰灯艺术的创作质量和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 目前国内的冰灯艺术仍存在诸多问题。由于艺术理论和实际创作的不协调, 运营模式或政府拨款或纯以利益为主的市场化方式, 传统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制约, 国内现有冰灯艺术多同质化、粗制化,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易变为一次性艺术体验形式。

冰灯艺术 篇2

金堂县实验小学 吴亚玲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生字及常用字,并能写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子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4、通过角色转换,加强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身实际,加强自我教育。

教学重点:

1、巩固字词,学习课文,了解父亲为“我”做冰灯的艰辛,体会深沉的父爱。

2、体会“我”内心后悔的复杂心情,教育孩子体谅理解父母。教学难点:

通过有层次的反复读课文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使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学会体谅父母。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冰灯》,一起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2、请孩子们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你真会总结。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请一位同学来领读(指名领读)。孩子们的记忆力真好,一起来读词语吧。(齐读)

二、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指名读“羡慕”)“羡慕”是什么意思?(喜欢别人的东西,自己也想要)

2、(板书:羡慕)课文中,“我”羡慕什么?(大军的灯笼)大军的灯笼是什么样的?(出示语段,指名读)玻璃灯笼真好看,谁能读出它的美丽。(指名读)这么美的灯笼,我真羡慕,孩子们,读出我的想法。(齐读)

3、“我”非常想要这种玻璃灯笼,但家里穷,于是要求父亲给我做一个,父亲答应了。“我”应该觉得高兴才对,为什么后来“我”会“后悔”呢?(出示“自读提示”)请孩子们快速默读5—10自然段。

4、你勾画了哪那些句子?

(1)生汇报(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和一会儿。)

(2)看到这一句,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感动——板书)(3)这一句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动?(冰太凉、每磨一阵、用衣角擦擦手、在棉衣里暖和一会儿)你真聪明,学会了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请你把这种感动送回句子中,读出来。(指名读)

(4)炎热的夏天,我们把冰淇淋握在手里,时间长一点都觉得手被冻的难受,而此时正是寒冬腊月,父亲用力地打磨一块冰,孩子们,读出这刺骨的冷。(齐读)

(5)这一段还有哪些句子和词语让“我”感动?这是一个()的早上(从“大年三十的早上”“屋子里很暗的光线”,可以知道父亲天还没亮就起床做冰灯了。)为了满足我的要求,父亲早早地起床做冰灯,让我们读出这份感动。(齐读)

5、父亲天不亮就起来为我做冰灯,而我此时却毫不知情。“我问”(生接“爹,你在干啥?”)“父亲把头扭过来,说”(生接:“没有找到合适的废玻璃,我昨天冻了一块冰,正给你做冰灯呢。天还早,你再睡一会儿吧。”)“说完,父亲回过头去,继续用力磨了起来。”

6、知道父亲是在为我做冰灯,“我”还睡得着吗?(齐读)“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父亲身上只穿着单薄的棉衣,“我”心疼的喊(齐读)父亲不顾自己的身体,却让“我”再睡一会儿,“我”着急地喊(齐读)为了实现“我”的愿望,父亲忍冻受累,“我内疚地喊(齐读)

7、我一边说,一边掀开自己的被子,父亲看见了,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女生读——男生评价——男生读)

(1)哪些词语让你感动?(赶快、一把按下、连声说、不冷)(2)从这些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担心“我”的身体)带着这份感动,读(齐读)

8、父亲真的不冷吗?(出示10自然段,男生读)从哪个词语看出父亲冷?(手真凉)

(1)当“我’’碰着父亲的手时,感觉他的手像()一样冷?还像()一样冷?(指名答)

(2)如此冰冷,父亲却说 “不冷”?他为什么这样说?(骗——善意的谎言——爱)

(4)听着他善意的谎言,碰着他冰凉的手,“我的鼻子”(发酸),“心里”(直后悔)。孩子们,带着此时的心情,读(齐读)

(5)(板书:后悔)“我”后悔什么?(不该要灯笼)

(6)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的心。假如你是这个孩子,吴老师是这位慈爱的父亲,正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我说些什么?(指名说。带着你的感动/后悔/内疚)

9、尽管“我”后悔了,但父亲依然忍受着刺骨的寒冷,熬夜制作了一盏独一无二的灯笼。(读)

(1)开始是“我”羡慕大军,现在变成了大军羡慕“我”,提着冰灯,“我”的心情怎么样呢?(骄傲、自豪、感激、后悔)

(2)冰是水做的,后来又化成了水。“但是”(生接读“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

(3)“它”是什么?(冰灯)还指什么?(父爱)

(4)小结:小小的一盏冰灯,让我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带着你的感受,读最后一句(齐读,板书:深沉的父爱)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生活中,我们和爸爸之间也有许多感人的小事,谁愿意和大家分享?

2、父爱是无私的,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读这段话。(出示语段,配乐齐读)古今中外的名人也说了相似的话。(出示语段,配乐齐读)

3、总结:父爱如山,他虽然不轻易表达,但一言一行中,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爱。(出示作业、布置)

板书:

冰灯

羡慕——感动——后悔

冰灯——永不重复的童话 篇3

制作冰灯的工艺并不复杂,先用创锯切削冰块。弄出作品雏形,再用铲凿在上面精雕细刻,一座座伟岸瑰丽的冰雪殿堂,一个个意趣盎然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就宛然若生地出现在街头、岛上、公园里。由于预先在冰中装上了日光灯、彩灯等照明设备,精美剔透的冰雕便与五光十色的光束相组合,形成冰奇灯巧、玉砌银镶的冰的世界,灯的海洋。幸运的哈尔滨人每年都有一次欣赏冰灯艺术的机会,每年从1月5日到2月末,在兆麟公园举行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数以千计活灵活现的精美艺术品展示在占地6万多平方米的场地上。艺术家们采用圆雕、浮雕、透雕三种手法,在冬季荒凉的土地上建起一座冰雪园林,移步其间,映入眼帘的景观时而清雅如梦时而热烈似火,使游人在童话般的世界里经历一次全新的生命体验。冰雕建筑无论富丽堂皇还是小巧玲珑,冰柱上明快清丽的花纹,盘柱玉龙身上的层层鳞甲都依稀可辨;冰雕雄狮猛虎虽谈不上栩栩如生,却也生动威猛。尤其是在悠扬婉转的音乐中,在糖葫芦串和时髦服饰的映衬下,冰灯艺术品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光怪陆离,让人仿佛置身于玉宇琼楼的仙境之中。

然而,坚冰再硬总有消融的时候,随着大地的绽绿萌青,再雄奇瑰丽的冰灯都逃脱不了化为水的命运。今年二月底我们抵达哈尔滨时,朋友笑我们是“考古”来的,因为所有的冰灯都开始静悄悄地融化。这样我们欣赏到的冰灯不再是维妙维肖的,而是有点抽象色彩,似乎更适合我们的审美品味。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观点,但是不可否认模棱两可的境界确实能给人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冰灯艺术之所以被视为“永不重复的童话”,就是因为冰灯艺术的生命力是短暂的,犹如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一样。有所期待,才会更加珍惜;有所遗憾.才会有所创新。我们喜爱童话,可是我们不能长期生活在童话里。

冰灯艺术 篇4

《冰灯》是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记叙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 表达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沉的爱。

【教学目标】

1.学习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 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

2.初步学习作者运用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亲情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

2.初步学习作者运用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亲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对话, 初步感知“爱”

“同学们,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 (出示冰块) , 谁有勇气摸摸它?”教师让几个学生摸冰块, 问:“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凉。”教师问最后拿着冰的学生:“如果让你拿着它持续一两个小时, 能行吗?”学生回答:“不能。”“可是有一位父亲在寒冬腊月天亲手为儿子做了一盏冰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文———《冰灯》。” (板书课题, 生齐读。)

二、与文本对话, 深切感受“爱”

1. 出示生字、词 (菱、炕、扭过来、棉袄) ,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形状。 (教师出示菱形形状的实物)

2. 学文悟情。

(1) 默读课文, 体会“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板书:高兴→后悔→自豪)

(2) “我”看到哪一幕就后悔了?

(1) “冰太凉, 每磨一阵, 父亲就会停下来, 用衣角擦擦手, 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

同学们, 父亲只是磨了一阵吗?

(2) 同学们, 屋外寒风呼啸, 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过一个快乐的春节, 父亲在寒冬腊月天, 手拿着冰磨了一阵又一阵。

(3) “我再也睡不着了。”此时此刻, “我”心里在想什么?

(4) “我的鼻子发酸, 心里直后悔, 真不该找父亲要一盏能透亮的灯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5) 当“我”提着父亲亲手为自己制作的冰灯时, 小伙伴们会说什么?咱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3.“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这里的它指什么? (板书:爱)

三、与生活对话, 奏响爱的乐章

1. 同学们, 这篇文章中所表现出的父爱不是作者喊出来的, 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体现出来的。

2. 学了这篇文章, 老师想起了发生在我和我父亲之间的一件小事。几年前, 我不小心摔伤了脚, 年迈的父亲陪我去了医院, 其中的一幕让我难以忘怀。 (出示下文)

车停了, 我慢慢地下了车。这时, 父亲蹲在了我面前, 说:“我背你!”

“不, 我自己能走!”倔强的我说道。我怎么能让父亲来背我呢?我的伤势还没有严重到不能走路的地步。我向旁边迈了一步, 试图躲开父亲。

这时, 父亲也跟着挪了挪。“上来!雪这么厚, 你如果再滑倒了怎么办?”父亲的语气不允许我再争辩。

就这样, 我轻轻地伏下身子, 压在了父亲瘦弱的背上。父亲试图慢慢起身, 但身子一晃, 没有起来。他又一次手扶冰冷的雪地, 慢慢撑起了身子, 艰难地挪着双脚……看到父亲那花白的头发, 看着父亲额头渗出的点点汗珠, 听到父亲的喘气声, 我的眼睛湿润了。从下车到诊室不到30米的距离, 我却感觉到这段路好长……

冰灯(教学反思) 篇5

一、重视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平面上做反复平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教师不但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而且特别注意问题出示的时机,如,在学生通读课文两遍后,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指导以后的阅读实践。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习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

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习

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

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在学生充分读文之后,以课后思考题为重点,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读文充分,理解课文水到渠成,当他们围在一起讨论时,你侧耳倾听,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人云亦云,意见达成了共识。学习思路、文章思路、教学思路三路合一,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且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进行板书,板书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人文教育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的方面;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上一篇:杨梅生物学下一篇:运用和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