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行为(共11篇)
生物学行为 篇1
残胃癌是指在胃的大部切除手术后在残胃内出现的癌, 而由于胃的恶性病变进行大部切除手术后在残胃内发生的癌则为残胃再发癌。胃手术后发生残胃癌病变的发病原因尚未明了, 因此其治疗方法也不甚明朗。笔者在收集本院的18例残胃癌、33例残胃再发癌的患者资料后, 对残胃癌以及残胃再发癌的生物学表征以及外科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的医院共收治了18例残胃癌患者、33例残胃癌再发患者, 其中共有男性45例, 女性6例。笔者调查搜集了其门诊情况、病历资料、随访情况等, 对以下指标进行了统计。
(1) 初次手术的情况, 包括初次手术的的年龄、原因等。残胃癌、残胃再发癌的就诊情况, 包括本次手术的年龄、临床表现等。
(2) 治疗情况, 包括是否采用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的方式以及预后, 分析患者的根治切除率、联合脏器手术的并发症率以及根治切除、姑息切除等方法的生存期。
(3) 方法, 分析各项统计数据所占的比例。采用SPSS 13.0统计报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选用χ2的统计方法检验, 按α=0.05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此外, 根据治疗方式、是否进项联合脏器切除手术等分组, 绘制各组生存率曲线, 比较各组的生存期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与间隔时间
残胃癌、残胃再发癌的临床表现均有上腹疼痛、腹胀、恶心呕吐、下咽不顺的症状。数据表明, 初次手术到残胃癌的间隔时间为 (28±7) 年, 初次手术到残胃再发癌发作的间隔时间为 (3.5±1.7) 年。
2.2 根治切除率
本文中接受手术治疗的为44例, 其中残胃癌13位采用根治、姑息切除手术的10例, 根治切除率为76%。残胃再发癌为31位, 采用根治、姑息切除手术的19位, 根治切除率为55%。根据统计学可以得出残胃癌较残胃再发癌手术切除率高, 且残胃癌手术根治切除率较高。
2.3 联合脏器手术
残胃癌患者中采用联合脏器切除手术的为7例, 术后证实脏器受损的为2例, 占切除脏器的28.6%。残胃癌患者中未行脏器切除手术的术后并发症为44%。残胃再发癌患者中采用联合脏器切除手术的有15例, 手术后脏器受损的为6例, 占切除脏器的40%。残胃再发癌患者中未行脏器切除手术的术后并发症感染率为55.4%。根据统计学中P<0.05的标准来看, 行脏器切除手术对于遏制残胃癌、残胃再发癌术后并发症效果显著。
2.4 根治切除、姑息切除、短路手术3种治疗方法生存期的比较
本院收治的51例残胃癌、残胃再发癌患者中共有44位接受手术治疗, 其中根治切除31例, 姑息切除9例, 短路手术4例。结果显示, 采用根治切除手术的生存期平均为34个月, 采用股息切除的生存期平均为17个月, 短路手术的生存期为9个月。根据统计学中P<0.05的标准来看, 根治切除、股息切除的生存期结果有显著差异, 前者生存期明显高于后者。
3 讨论
近几年残胃癌发病率逐年提高, 而数据统计表明, 随着胃大部切除手的间隔时间的延长, 残胃癌的发生率也会随之增长。根据Stalsberg的报道, 胃大部切除手术后15年后相对于手术初期发病率明显升高。而初期手术到残胃再发癌的间隔时间则短于残胃癌, 这是由于残胃再发癌多由侵袭性极强的胃癌在手术后复发、转移导致的。因此初次手术后应当严密观察患者情况, 一旦患者出现残胃癌、残胃再发癌腹疼痛、腹胀、恶心呕吐、下咽不顺等症状, 应当及时就诊。
在手术方法上, 目前普遍认为只要患者身体状况良好, 可以耐受手术, 就建议患者实行手术, 因为手术可以比较彻底的切除癌变组织并且遏制癌细胞的转移、增殖。进一步来讲, 还应当尽量采用根治切除手术的方式, 因其相对于股息切除、短路手术而言生存期较长。但是若患者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 则应当首选股息切除手术, 其生存期也远远长于短路手术。此外还应当根据患者的发病部位、肿瘤浸润程度以及病人全身情况来选择手术方式。
在手术时还应当考虑周边脏器的受感染情况, 考虑是否首需进行联合脏器切除手术, 这关系到病人术后并发症发作率的高低。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周围脏器的浸润转移, 由于首次手术可在上腹形成广泛粘连, 而胃的周围又是脏器密集分布的地方, 极易导致对脏器的直接侵犯。此外, 胃癌极具隐匿性与侵袭性, 易发生远隔脏器转移。而因此联合脏器手术对于预防术后脏器感染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俊青.胃癌[A].王吉甫.胃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社, 2000:393, 396.
[2]杨勇, 李德春.66例残胃癌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 30 (11) .
[3]张春辉, 倪启超, 王华.残胃癌的外科治疗[J].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3, 43 (6) .
生物学行为 篇2
第一节
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学特性
教学目标:1.掌握猪的行为学特性
2,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
教学重点:1.猪繁殖力强
2.猪的群居性
3.猪的好清洁性与猪的采食行为 教学难点:1.猪的群居性
2.猪的好清洁性与猪的采食行为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自学 教学过程:
【讨论】大家都见过猪,你认为猪有哪些特性? [【板书】
一、猪的生物学特征
【讲解】猪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在了解猪的品特征、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对于养好猪、多养猪、快出栏是非常必要的,是实行科学养猪的依据,其特性如下:
【板书】1.多胎高产,繁殖力强:(1)性成熟早。猪是多胎高产家畜,为其它家畜所不及,一般4-5月龄达到性成熟,6-8月龄可以初配。
(2)妊娠期短,只有效期114天。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1年能分娩两胎。(3)猪的繁殖力高》初产母猪一般产仔8头左右,二胎以上可产10-12头,三胎以上可达14-16头,有个别的可达20头以上。
2.生长期短,发育迅速,沉积胎肪的能力强:与马、牛、羊比,猪胚胎期和生后期,生长都迅速,时间短、生长强度大。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育肥猪6月龄体重可达90-100公斤。以后生长速度缓慢,并且体内沉积脂肪的能力增强,特别我国地方猪更明显。
3.杂食,饲料报酬高:猪是杂食动物,能利用多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猪有择食习性,喜爱甜味,采食量大,消化力强,对精饲料消化率可达75%,对粗纤维的消化率弱,但我国地方猪要比国外引入猪种强得多。
4.耐热性差:猪需要的适宜温度为20-23,超过30时,随温度上升,猪的采食量下降,生长受阻,甚至不能忍受。然而仔猪则怕冷,抗寒力差,适宜温度量1月龄内的仔猪为30度左右。
5.视觉不发达,嗅、听觉较灵敏:猪的视觉很弱,不靠近物体就看不见东西,而对声音和气味则较敏感。母、仔认识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6.群居行为猪的群体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交互作用。结对是 一种突出的交往活动,猪群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接触和信息传递。在无猪舍的情况 下,猪能自找固定地方居住,表现出定居漫游的习性。猪有合群性,但也有竞争习性,大欺小、强欺弱和欺生的好斗特性,猪群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
一个稳定的猪群,是按优势序列原则组成的有等级制的社群结构,个体之间和睦相处;当重新组群时,稳定的社群结构发生变化,则爆发激烈的争斗,直至组成新的社群结构。
猪具有明显的等级,这种等级刚出生后不久即形成。仔猪出生后几小时内,为争夺毋猪前端乳头会出现争斗行为,常出现最先出生或体重较大的仔猪获得最 优乳头位置。同窝仔猪合群性好,当它们散开时,彼此距离不远,若受到意外惊 吓会立即聚集一堆,或成群逃走;当仔猪同其母猪或同窝仔猪离散后不到几分钟,就出现极度活动,大声嘶叫,频频排粪排尿。年龄较大的猪与伙伴分离也有类似 表现。7.争斗行为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猪的相互交锋,除 争夺饲料和地盘外,还有调整猪群结构的作用。
当一头陌生的猪进入猪群中,这头猪便成为全群猪攻击的对象,攻击往 往是严厉的,轻者伤皮肉,重者造成死亡。如果将两头陌生性成熟的公猪放在一 起时,彼此会发生激烈的争斗。它们相互打转、相互嗅闻,有时两前肢趴地,发 出低沉的吼叫声,并突然用嘴撕咬,这种斗争可能持续I个小时之久,屈服的猪 往往调转身躯,嚎叫着逃离争斗现场。虽然两猪之间的格斗很少造成伤亡,但一 方或双方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在炎热的夏天,两头幼公猪之间的格斗,往往因热 极虚脱而造成一方或双方死亡。
猪的争斗行为,多受饲养密度的影响。当猪群密度过大,每猪所占空问下降时,群内咬斗次数和强度增加,会造成猪群吃料时攻击行为增加,从而降低 饲料的采食量和增重。这种争斗形式一是咬对方的头部,二是在舍饲猪群中咬尾 争斗。
8猪的多相睡眠性:
5.活动与睡眠猪的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活动大部分在白昼,在温暖
季节和夏天,夜间也有活动和采食,遇上阴冷天气,活动时间缩短。猪昼夜活动 也因年龄及生产特性不同而有差异,仔猪昼夜休息时间平均为 60%-70%,种猪 为70%,母猪为80%-85%,肥猪为70%n-85%。休息高峰在半夜,清晨8时左右 休息最少。
哺乳母猪随哺乳天数的增加而睡卧时间逐渐减少.走动次数也由少到
多,时问由短到长。哺乳母猪睡卧休息有两种,一种是静卧,一种是熟睡。静卧 休息姿势多为侧卧,少为伏卧,呼吸轻而均匀,虽闭眼但易惊醒;熟睡为侧卧,呼吸深长.有奸声且常有皮毛抖动,不易惊醒。
仔猪出生后3天内,除吸乳和排泄外,几乎全是甜睡不动,随日龄增长 和体质的增强活动量逐渐增多,睡眠相应减少,但至 40 日龄大量采食补料后,睡卧时间又有增加,饱食后一般较安静睡眠。仔猪活动与睡眠一般都尾随、效仿 母猪。出生后 10 天左右便开始与同窝仔猪群体活动,单独活动很少,睡眠休息 主要表现为群体睡卧。
【板书】
二、猪的行为学特性
1.讲卫生喜爱清洁,定点排便:加强对猪的调教,使之吃、睡、排粪尿三点定位,以便做好圈内清洁工作。排泄行为’猪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粪尿,这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本性;野猪就不在窝边拉屎撤尿,以避免敌兽发现。
2.猪的模仿性
【讲解】猪有探究行为。猪群之间靠拱、推、咬和听进行信息传递。比如仔猪会吃奶,向大猪学习。以母带仔法或大带小法。猪的探究行为大多数是对地面上的物体,通过看、听、闻、尝、啃、拱等感官进行探究,表现出很发达的探究躯力。探究躯力指的是对环境的探索和调查,并同环境发生经验性的交互作用。猪对新近探究中所熟悉的许多事物表现出好奇、亲近两种反应,仔猪对小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很“好奇”,对同窝仔猪表示亲近。探究行为在仔猪中表现明显,仔猪出生后2 min左右即能站立,开始搜寻母猪的乳头,用奥子拱掘是探查的主要方法。仔猪的探究行为的另一明显特点,是用鼻拱、口咬周围环境中所有新的东西,用鼻突来摆弄周围环境物体。其持续时间比群体玩闹时间还要长 3.猪的拱地性
(1)采食行为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猪子是高度发育的器官,在拱土觅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在现代猪 舍内,饲以良好的平衡日粮,猪还会表现拱地觅食的特征。每次喂食时猪都力图 占据食槽有利的位置,有时将两前肢踏在食拍中采食,如果食槽易于接近的话,个别猪甚至钻进食槽,站立食梢的一角,就像野猪拱地觅食一样,以吻突沿着食 槽拱动,将食料搅弄出来,抛洒一地。
猪的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喜爱甜食。颖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千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猪的采食是有竞争性的,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快。
4.性行为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母猪在发情期可以有特异 的求偶表现,公、母猪都表现出一些交配前的行为。
发情母猪主要表现卧立不安,食欲忽高忽低,发出特有的音调柔和而有 节律的哼哼声,爬跨其他母猪,或等待其他母猪爬跨,频频排尿,尤其是公猪在 场时排尿更为频繁。发情中期,在性欲高度强烈时期的母猪,当公猪接近时,调 其臀部靠近公猪,闻公猪的头、肛和阴茎包皮,紧贴公猪不走,甚至爬跨公猪,最后站立不动,接受公猪爬跨。管理人员压其背部时,立即出现呆立反射,这种 呆立反射是母猪发情的一个关键行为。
公猪一旦接触毋猪,会追逐它.嗅其体侧肋部和外阴部,把嘴插到母猪
两腿之间,突然往_L 拱动母猪的臀部,口吐白沫,往往发出连续的、柔和而有 节律的喉音哼声,有人把这种特有的叫声称为“求偶歌声”。当公猪性兴奋时,还出现有节奏的排尿。
公猪由于营养和运动的关系,常出现性欲低下,或发生自淫现象。群养 公猪,常造成同性性行为,群内地位低的公猪多被其他公猪爬跨。
有些母猪表现明显的配偶选择,对个别公猪表现强烈的厌恶;有的母猪 由于内激素分泌失调,表现性行为亢进.或不发情和发情不明显。
5.母性行为母性行为包括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哺乳及 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
母猪临近分娩时,常衔草、铺垫猪床絮窝,如果栏内是水泥地而无垫草,就用蹄子抓地:分娩前24 h,母猪表现神情不安、频频排尿、磨牙、摇尾、拱地、时起时卧,不断改变姿势。分娩时多采用侧卧,选择最安静的时问分娩,一般多 在下午4时以后,特别是在夜间产仔多见。当第一头小猪产出后,有时母猪还会 发出尖叫声;当小猪吸吮母猪时,母猪四肢仲直亮开乳头,让初生仔猪吃乳。母 猪整个分娩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处在放奶状态,并不停地发出哼哼的声音;母猪 乳头饱满,甚至奶水流出容易使仔猪吸吮到。母猪分娩后以充分暴露乳房的姿势 躺卧,形成一热源,引诱仔猪挨着母猪乳房躺下。授乳时常采取左倒卧或右倒卧 姿,一次哺乳中间不转身。母仔双方都能主动引导哺乳行为,母猪以低度有节奏的哼叫声呼唤仔猪吸乳,仔猪则以它的召唤声和持续地轻触母猪乳房来发动哺 乳。一头母猪授乳时母、仔猪的叫声,常会引起同舍内其他母猪也哺乳。仔猪吮 乳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仔猪聚集乳房处,各自占据一定位置,以鼻端拱摩 乳房;吸吮;仔猪身向后,尾紧卷,前肢直向前伸,此时母猪哼叫达高峰;排乳完毕,仔猪又重新按摩乳房,哺乳停止。
【小结】猪的行为学特征和猪的生物学特性。作业:P57T1、2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养猪
第一节
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学特性
一、猪的生物学特征 1.多胎高产,繁殖力强
2.生长期短,发育迅速,沉积胎肪的能力强 3.杂食,饲料报酬高: 4.耐热性差:
5.视觉不发达,嗅、听觉较灵敏
6.群居行为猪的群体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交互作用。7.争斗行为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
8猪的多相睡眠性
二、猪的行为学特性
1.讲卫生喜爱清洁,定点排便: 2.猪的模仿性 3.猪的拱地性
4.性行为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
初中生物教学行为转变的几点做法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行为 转变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50-01
2011年版的生物学新课标强调: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设计探究的程序,自主得出结论、规律,自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发明创造。下面就简略的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变教学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让生物课生动有趣
爱因斯坦说:“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先导,同时又是促进他们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生物课堂教学中,色彩鲜艳的画面、具体生动、活动多变的事物、奇异罕见的现象等直观手段、各种形式的实验,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幻灯、录像、电影、电脑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有助于学生积极投入的情境,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实验,让学生充分感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兴趣。
1.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和吸引学生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我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在学细胞癌变时,我对学生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就没有幽默教育的效果了。
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巧用比喻化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把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2)妙用诗词添兴趣。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3)口诀谐音助记忆。有丝分裂时期的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4)用比较法综合复习。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
二、做好实验、引入数字化技术,增加生物课堂的趣味性
1.做好生物实验,讲出学科特色
生物科学是一种实验的科学,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些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养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和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2.引入多媒体技术支持教学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生物实用技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质量。当今社会计算机成为人们获取、交流和处理信息的工具。生物课堂中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深刻的变化,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使用中学常规的教学仪器是无法看见病毒的,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将那些微生物放大几十万倍,其动态的彩色的图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既加深了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又为学生主体性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开展小组合作,提高互帮互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实现学生在民主、融洽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能力的途径;也是拓展学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如在学习《两栖纲》一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提出想研究的问题。然后四、五个人一组在教师筛选后的课题里选择本组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研究课题,课堂研究。课堂无法研究的课题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课外研究。学生结合实物(牛蛙),对照教材和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或教师提供的青蛙生活史标本、电脑图片、实物投影仪等直观教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研究,然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各小组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达到资源共享。
新的教学理念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首要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建梅,课程.教材.教法[J].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1999(2).
[2]冯天云,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效率的认识,中学生物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
[3]陈玉华,浅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J].中学生物学,2010.
[4]曾伟梅.在生物教学中巧用问题教学法[J].师道.教研,2011.
作者简介:
生物学行为 篇4
关键词:胃癌,PTEN,临床生物学行为,免疫组织化学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和多步骤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机制,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该过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与张力蛋白同源、在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是近年发现的第1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研究发现PTEN基因突变、缺失及异常表达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1~3]。本研究通过检测PTE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05年10月~2006年8月我院行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73例,另取正常胃黏膜标本(距癌灶边缘>5.0 cm的阴性残端)30例作对照。73例患者中男53例,女20例,年龄21~76岁,中位年龄为62岁。术前均未行放疗或化疗。按“胃癌诊治规范”[4]进行统计分组。
1.2 方法
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正常胃黏膜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中固定24小时,常规石蜡包埋。行4μm连续切片,每例取1张作HE染色,另取2张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P法,一抗为鼠抗人PTEN单克隆抗体(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盒(北京中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已知阳性切片为阳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为阴性对照。染色过程按试剂盒说明操作。
1.3 结果判定
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随机观察5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细胞,先根据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数计分:<5%为0分,5%~25%为1分,26%~50%为2分,51%~75%为3分,>75%为4分;再根据阳性细胞染色强度计分:无着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然后根据两者相加所得的总分进行结果判定:0、1分为阴性(-),2、3分为弱阳性(+),4、5分为中度阳性(++),6、7分为强阳性(+++)[5]。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P TEN蛋白在正常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PTEN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3.42%,低于在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胃癌组织中P TEN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注:1)P<0.05,2)P<0.01
3 讨论
PTEN蛋白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对酪氨酸、丝氨酸/苏氨酸有脱磷酸化作用,又可去除磷脂酞肌醇-3,4,5-三磷酸(PIP3)上的磷酸基团。通过降低PIP3水平,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对细胞凋亡的调控[6]。PTEN蛋白促使p27kip1与Cyclin E/CDK2复合物结合后,显著抑制CDK2活性,并使p Rb磷酸化下调,低磷酸化的p Rb不能释放转录因子E2F,使DNA复制酶表达抑制,细胞停滞于G1期而不能进入S期[7]。研究发现PTEN基因的突变率在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为17.00%,乳腺癌为6.00%,前列腺癌为100%[1];在食管癌和结肠癌中PTEN蛋白呈低表达[8,9];说明PTEN基因的表达异常参与了肿瘤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PTEN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中全部呈阳性表达,而胃癌组织表达的阳性率为53.42%,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PTEN基因表达异常参与了胃癌的发生。
把PTEN基因导入缺失PTEN的成胶质细胞瘤细胞系U87MG细胞中,发现细胞生长、侵袭、转移受到抑制[10];PTEN通过调控MMPs而抑制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降解[11,12]。研究发现PTEN蛋白表达高低与胃癌的病理分级及患者预后有关,预后越差,恶性程度越高,PTEN蛋白表达水平越低[13]。本研究结果显示,PTEN蛋白在长径≥5 cm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3.14%)显著低于<5 cm(77.27%);浸润型的阳性表达率(32.61%)显著低于局限型(88.89%);低分化癌的阳性表达率(41.03%)显著低于高中分化癌(67.65%);浸润深度T3+T4的阳性表达率(48.44%)显著低于T1+T2(88.89%);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36.36%)显著低于无转移者(79.31%);临床分期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39.13%)显著低于Ⅰ、Ⅱ期(77.78%)。说明PTEN蛋白低表达在胃癌的增殖、浸润、转移等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均无关。
精英教案生物习题专集 动物行为 篇5
P109.26.鱼眼有球形晶状体,外周缺乏睫状体和眼睑。所以鱼眼视觉()A范围较大,近视B范围较小,近视C范围较大,远视D范围较小,远视 29.海洋中的矶沙蚕成熟后,在月明之夜,大量个体游向海面集群在一起,雌性排卵、雄性排精进行繁殖,这种行为属于()A半月节律B潮汐节律C月节律D短周期节律
49.伯劳鸟常会模仿金翅鸟的叫声以诱骗金翅鸟前来,这种模仿的意义何在?()A一种进行争夺的行为B一种索食行为C一种学习行为D一种通讯行为 60.有关动物的领域行为,下面说法错误的有()A个体大的动物,领域面积也大B同样大小的动物,草食动物领域面积大于肉食动物C生活区内资源分布越均匀,越易产生领域行为D领域面积往往随动物生活史而变化
61.一位科学家对家禽的社会组织进行研究,他发现家鸡中有啄食的顺序,这一顺序反映了一个鸡群中的等级关系。以下哪项不是等级关系的优点?()A减少攻击行为B减少用于战斗的时间和能量C减少由战斗而起的伤害而降低死亡率D有利于捕食
63.以下哪项在鸟的迁飞过程中对其发现和决定路线是不重要的()A听觉刺激B感觉红外线的能力C地球转动的力量D利用星星作为指南
P119.34.雄狮接管一狮群,往往对原狮群的幼狮进行残杀,这主要与()相关。A增加雄性的生殖成功率B减少雄性的投资C雄性强制与雌性交配D。ABC均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1.箭毒蛙雄性个体体形大于雌性或相等大,这种体形的意义是()A便于占有地盘B便于抱住雌性头部使卵受精C便于向其它雄性挑战和格斗D便于与雌性抗衡
3.叶蛙等产卵于陆地,其保护卵的措施有()A临近水边的岩石、植被上产卵B卵在双亲的排泄分泌物与水的混合保护性泡沫中发育C从卵中一孵出即是小蛙D以上均不是
4.一般而言,蝴蝶均在白天活动,同种雌、雄性间的识别主要借助()进行。A翅上色彩的差异B雄性翅上色彩反射紫外光C 雄性分泌性信息素D雌性分泌性信息素
5.同种蝴蝶的求偶信号有()A雄蝶分泌性外激素B雌性分泌性外激素C雄蝶在雌性上下飞动D雌蝶在雄性上下飞动 7.在一黑猩猩社群中,雌性间可能有遗传上的亲缘关系,也可能没有,由此判断。雌性应与(0)雄性交配。A本群以外B本群内C异系D同系
8.草原狼单独生活时往往与()相关。A夏季B啮齿类等小动物多C无领域性D无固定的巢区
9..草原狼群居生活时往往与()相关。A冬季B大型哺乳动物成堆的尸体C具领域性D具固定的巢区
10.在无明显陆上标志的海面上,生活于巴西海岸的绿海龟要到远隔1400多海里的阿森松岛上筑巢产卵,它们依据的定向线索是()A地球磁场B大洋中波浪运动的方向C食物的季节变化D太阳的位置
11.座头鲸等常有跃水动作,它们跃水的作用是()A幼鲸借助跃水帮助肌肉发育B成体为了寻找配偶C显示自己体格强壮D通讯联系手段
12红脚鹬以海滨沙滩上的沙蚕为食,那么红脚鹬的最适食谱可能与()相关。A沙蚕的种类B沙蚕的个体大小C沙蚕的数量D沙蚕的营养质量
17.下列哪些是互相回报式的利它行为()A杂色鹡鸰在冬季共同占有和保卫一个取食领域B同时雌雄同体的黑纹石斑鱼相互给卵受精C吸血蝠相互反吐喂食D长尾猴相互修饰毛发
19.下列哪些行为受下丘脑控制。()A“八哥鸟”可以模仿人的语言B大白鼠总是暴食而体肥大C山羊总是饮水D人到高海拔地区血液循环加快
21.下列实例中属于繁殖行为的是()A雄性马鹿在与雌性交配前,彼此呼号并发生牴角战斗B雌蛾在交配前分泌性信息素C雌螳螂在与雄性交配时把雄性吃掉D生物物种不同,其染色体不同
27.下面的哪一个是释放者()A孔雀开屏B发声鸣叫C滑稽可笑的求偶动作D大眼斑E小眼斑
28.下面哪一种说法属于刺激过滤()A人眼看不到紫外线B蝙蝠牟发射并感受到超声波C动物的感知能力有极大差异D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嗅觉要比人的嗅觉敏锐的多E蜜蜂有色觉
32.下列哪些昆虫的多态现象与保幼激素较多密切相关。()A孤雌卵胎生的雌蚜虫B具要交配才能产卵孵化的雌蚜虫C绿色体色的散居型蝗虫D黄绿色的群居型蝗虫
33.鳄适应水中生活,不得潜水病的机制是()A心率比在水面生活时慢B皮肤的血流量减少C血中氮增加不多D肌肉是无氧呼吸供应ATP 38.一些鸟类种类,其雄性喜欢某些雌性个体,如果雄性择偶喜欢大个的雌鸟,则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大个的雌鸟产卵多,雄鸟选 大的雌鸟右繁殖更多的后代B大个雄鸟产精子多,雄鸟选大个雌鸟才能匹配C大个雌鸟生长耗能多,产卵少,雄鸟选大个雌鸟可少繁殖后代,可保持种群稳定D大个雌鸟可同许多雄鸟交配,从而产生多的大个雌鸟,雄性选择大个雌鸟交配,提高了后代的质量
41.许多昆虫具有艳丽的色彩,而这种鲜艳醒目的颜色往往与不可食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警戒色。对于警戒色给动物带来的好处,其不正确的是()A减少了捕食者的识别错误B减少了因捕食者攻击而遭受的损失C因鲜艳醒目,很难捕到它D使捕食者易于学会回避它
43.巢寄生鸟的寄主,有些个体接纳寄生物种的卵,有些个体则拒绝寄生物种的卵,接纳的个体的接纳原因可能是()A对巢中的稀有卵特别钟爱B遭寄生的历史时间短,拒绝行为尚未来得及进化C不能识别亲卵D寄生鸟的卵和寄主鸟的卵完全相同
P125.是非题 5.资源同动物的领域行为和社群大小相关,当资源点数量少并呈斑块分布时,分形成较大的动物群体,并使得保卫一个领域所付出的代价难以承受。()
15.巢沙蚕遇到人用木棒触动,立即缩回到洞中,这是初级防御。()18.在夏季经常可以见到蛾围绕着路灯飞行这是正趋光性。()19.鳗鱼的受精产卵行为发生在淡水中,小鱼回到海洋中长大。()22.当你捕捉到一只绿蝗时,它会从胸部分泌出难闻的黄色 泡沫这是次级防御中反击行为。()
23.动物捕食猎物的速度和效率一般而言与饥饿的程度相关。()P133.单选55.草履虫的繁殖力强,寿命短,扩散能力强,种群密度低于环境容纳量,这属于()A.K-对策B种群对数量变动的生态对策C种群 对数量变动的适应对策D.r-对策
62.有关种群增长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长越快种群,受干扰后恢复也越快B种群瞬时增长率r总随密度升高而下降C环境容纳量与动物种类无关D优势种群内禀增长率能力高
P134.是非题 7.夜出性昆虫对红外光敏感,因此常用黑光灯诱杀农业害虫。()14.无数小群落构成大群落。()15.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基础。()
27.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是完全可以达到动态平衡的循环。()P141.单选7.假单胞菌属种类在反硝化过程中除了无氧、需要NO3等条件外,尚需()A葡萄糖、磷酸盐B葡萄糖、碳醙盐C磷酸盐、硝醙盐D葡萄糖、镁等离子
13.自疏是固着生活生物群体发生的种内竞争,其结果是一些少量的较大个体能生存下来,下列具自疏这一竞争特征的生物是()A乔木、贻贝B海绵、藤壶C珊瑚、水稻D小麦、贻贝
15.⑴种群密度过低⑵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⑶生物体对生境差异的反应⑷气候和社会行为等引起集群分布的原因正确的是A.⑴⑶⑷B⑴⑵⑷C⑵⑶⑷D⑴⑵⑶⑷ 20.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大的是()A湖泊生态系统B河流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冻土带生态系统
28.苹果不能在亚热带及热带栽培,起限制作用的是()A低温B高温C最适温度D光照时间
31.人、畜易患“克山病”主要是该地区哪种物质含量过多()A碘B氟C硒D钴
43.同一种蜗牛,一种群生活于甲地,而另一种群生活于乙地,但同样大小的螺壳甲地的比乙地的要重15%,影响其壳重最重要的因素是()A甲地食物丰富些B甲地是石灰岩地区C甲地蜗牛生活空间多D甲地蜗牛生长快些
P145二多选题1.生物固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因氮是N2在酶的催化下还原成NH3、NH4或任何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B共生固氮植物的固氮速率与净初级生产效率相关C非共生固氮细菌通常生活于大量有机质分解的土壤中D陆地、淡水、海洋均有共生固氮细菌
4.酸雨主要由于大气中SO2和NO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化学氧化作用,与水·汽结合而成,酸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A.AL(OH)3等与H+反应,使AL(OH)3减少B.H+与土壤中的碱性阳离子交换,使Ca2+等离子溶解到土壤中而流失C.H+与土壤中的碱性阳离子交换,使Ca2+等离子移到土壤表面D.H+增加,土壤中固氮菌活性降低,NH4-N积累增加
5.生物固氮需要酶和提供能量的物质依次是()A固氮酶、氢化酶B固氮酶、氧化磷酸酶C碳化合物D酶的催化能力
6.下列导致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高的原因正确的是()A环境条件稳定,无大的气候灾害发生B生物群落分层明显,生境多C捕食者多,减轻了被食者的种间竞争D生产力高,物质循环快 10.对于昆虫的滞育,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滞育由光周期、温度变化引起B滞育时,生长发育相对停止C卵也可以经历滞育期D缺氧和缺乏营养影响滞育中的生长
14.冻原中土壤有机物积累比热带雨林为高,其主要原因是()A过低的温带抑制了分解者的作用B水浸沼泽多,土壤含氧量低C分解者种类及数量少,D没有分解者
15.群落演替的必须条件是()A植物繁殖体的传播B具新的定居点并定居成功C种间由于生活条件而发生的竞争D郁闭和密闭的群落
17富营养化水体具有的特征()A生产过程与分解过程相平衡B细菌等分解者生物量大C分解过程超过生产过程D缺少底栖生物
22.生态系统发育的各个过程都有不同的特征,下列是生态系统发展期的特征的是()A食物链以牧食链为主B净生产量高C生态系统内部共生现象不发达D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 都低
24.下列两物种生活于一起时,具正相互作用的是()A蛤的外套腔内有豆蟹B驼鸟与斑马C胡桃树与其它植物D切叶蚁与真菌
27.下列哪些特征是温带草原具有的()A丛生禾木科植物占优势B黄羊、黄鼠、跳鼠是代表动物C动物具季节性休眠和迁移D中等程度干燥、较冷的气候 30.反硝化作用的生物和产物依次分别是()A氨化细菌B脱氮细菌C.NO2 D.N2 31.对于生活于淡水中的鱼类,下列关于它们保持水盐平衡的机制描述正确的是()
A尿液稀,肾小管重吸收原尿中的盐B肾小管数目少,且重吸收原尿中的盐C吞食矿物质,并且具泌盐细胞D从食物中以及鳃细胞主动吸收盐离子
32.对于碳的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明显的日和季节变化B全球的碳循环包括CO2、CO、CH4的变化C生活于碱性水中的水生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出碳酸钙D。二氧化碳在大气圈和水圈间交换主要通过扩散作用进行
33.决定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子的是()A营养物质B潜蒸发蒸腾C温度D水分
36.在某一生态系统中,如果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是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是W1和W2,要使生态系统处于稳定,可持续发展,下列不正确的是()
A.N1W1>N2W2 B.N1W1=N21W2 C.N1W1 3.r-选择的生物的栖息地多变,而且这种栖息地难以预测和确定。()6.热带落叶林和旱生林因具旱季,故其动物大多来自相邻近的生物群落。()7.自然条件下,一部分氮可以通过反硝作用从生态系统中补充到大气圈。()9.一种牧草产生一种化学物质,使嗜食它的昆虫幼虫加速变态为成虫,这是一种种间互助的现象。() 15.氮循环失调可能造成荒漠化这一环境问题。() 【 关键词 】行为导向教学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效率 引言 行为导向教学主要是以行动来导向驱动,在教学过程中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并经过反复的实践将知识提升到理性的认知层面。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通过把大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得到各个小任务,再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行动导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各个知识模块的学习,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高中的生物课程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其涉及的知识面也较为广泛,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行为导向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都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 一、行为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为导向教学的出发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是把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进行了密切的结合;行为导向教学运用师生互动的模式进行相应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 另外,行为导向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及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主体、不同的环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好的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进而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生存。 二、行为导向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原则 课堂教学时间原则指的是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生进行主体性的活动,例如,一堂课45分钟,教师单纯地教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学习的时间之间的比例为1:2,教师花15分钟的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而另外30分钟的时间就留下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的时间原则。在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相应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变,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基于这个原则,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对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引导,带领学生高效有序的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 (二)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对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遵循认知、表达与理解这一核心原则,进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高中生物知识而言,其体系的构建以及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都是通过一定的课堂教学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应注意相应的重点,并根据不同的重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比如,这节课是组织学生学习遗传和变异,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先组织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学习,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相应的遗传变异现行进行分析研究,最后进行总结,对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得到的知识进行相应的补充;如果这节课是让学生对学习过有关遗传变异的知识进行提问,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在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中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三)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问、设置一定的疑问等方法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互动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从这个知识点展开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在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及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其方式也不是固定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并根据实际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相对困难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一定的资料进行处理或解释,进而逐步培养起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细胞与细胞工程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对细胞的相关知识做一个整体的描述,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然后再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在学生面前进行展示,再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细胞的特点是什么?细胞工程主要做什么?怎样利用相关技术进行细胞的培养?教师进行到这里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既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又很好的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开展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对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合理的使用,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霞.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2]卫晴,肖帮裕,高翠.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8,38:176-177. [3]肖帮裕.浅析“行为导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9:51-52.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32例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标本。男性20例, 女性12例;平均年龄42.5岁 (30~86岁) 。病理诊断高分化腺癌为10例, 中分化腺癌为11例, 低分化腺癌为11例。Dukes分期:A、B期14例, C期10例, D期8例。确定该32例患者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 同时收集非恶性肠道肿瘤直肠手术标本16例。 1.2 实验方法 石蜡切片二甲苯脱蜡, 梯度酒精水化, 0.01M PBS冲洗, 3%H2O2去离子水室温孵育, 经抗原修复, 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 滴加工作液, 4℃恒温箱过夜。经0.01M PBS冲洗, 滴加工作液37℃水孵育箱内孵育。冲洗后, 加新鲜配制DAB显色、复染、酒精分化、脱水, 二甲苯透明后中性树胶封片, 镜检。p16蛋白阳性表达可见细胞质和细胞核棕黄着色。参照1996年全国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与诊断标准化专题研讨会意见[1], 连续观察10个高倍视野, 以免疫组化反应阳性细胞数超过25%作为阳性的诊断标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16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与非癌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 本研究中32例结直肠癌患者中p16蛋白缺失率65.6% (21/32) , 非癌结直肠组织中p16蛋白缺失率16.7% (3/18) , 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p16蛋白在不同临床病理学分型的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p16蛋白缺失率在高分化腺癌中为40.0% (4/14) , 中分化腺癌中的缺失率63.6% (7/11) , 低分化腺癌中的缺失率81.8% (9/11) , 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经免疫组化染色p16蛋白阳性表达可见细胞质和细胞核棕黄着色;p16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阴性表达的未见棕黄色颗粒。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分化腺癌p16蛋白阳性表达棕黄色多, 见图1;中分化腺癌p16蛋白阳性表达棕黄色较多, 见图2;低分化腺癌p16蛋白阳性表达棕黄色少, 见图3;对照组结直肠癌组织中p16蛋白呈阴性表达的未见棕黄色颗粒, 见图4。 2.3 p16蛋白在不同时期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A、B期缺失率为33.3% (4/12) , C期缺失率为60.0% (6/10) , D期缺失率为60.0% (6/10) , A、B期缺失率明显低于C期和D期的缺失率,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p16基因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有密切关系,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由于基因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成为可能[2]。在临床上通过检测p16基因的失活, 可提高诊断率, 获得肿瘤恶性程度的信息, 对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3]。p16基因的缺失和突变在人类恶性肿瘤中普遍存在。Arbiser等[4]报道在检测各种恶性肿瘤细胞系中p16基因的突变率达30%~80%。本研究在32例结直肠癌中有21例没有检测到p16蛋白, 说明p16基因突变缺失导致p16蛋白表达量减少或缺失。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和分期的提高, p16蛋白表达越来越低, 统计分析P<0.05, 说明p16蛋白的缺失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p16低表达可促使有转化潜能的细胞分裂增殖, 进入癌前状态, 并且随着p16蛋白缺失程度的增加, 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也增加。所以, 检测p16蛋白产物表达作为早期诊断及其判断其恶性程度的依据之一, 作为辅助诊断的指标, 可提高诊断率, 获得肿瘤恶性程度的信息, 对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p16基因的异常改变可导致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其在结直肠癌中失活频率很高, 不仅是判断其预后的有用标志物, 也是治疗结直肠癌的理想靶基因[5]。 综上所述, p16基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p16基因对结直肠癌有抑制作用, 其缺失可能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 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结直肠癌的细胞周期实现的[6]。因此p16基因在结直肠癌的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成为基因治疗结直肠癌的靶基因。 参考文献 [1]同济医科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主编.外科病理学[M].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00. [2]Li J Q, Li Y, Shi Y J, et al.Re-expression of p16 gene in myeloma cellline U266 by arsenic trioxide.Ai Zheng, 2004, 23:626-630. [3]Bardeesy N, Aguirre AJ, Chu GC, et al.Both p16 (Ink4a) and the p19 (Arf) -p53 pathway constrain progression of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in the mouse[J].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 103 (15) :5947-5952. [4]Arbiser JL, Mann KP, Losken EM, et al.Presence of p16 hypermethy-lation and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in transplant-associatedhematolymphuria neoplasm of the skin.J Am Acad Dermatol, 2006. [5]李玉林, 叶诸榕, 龚守良, 主编.分子病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78-279.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随着数十亿年生命的演化和人口的增多, 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生态环境, 但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进行各项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预测不充分, 导致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并且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1]。人口增长过快是当前最重要的生态问题之一[2]。现阶段, 我国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新的思维, 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使学生自觉履行生态行为[3]。生态行为源于人类对生物圈现有生态危机的全面认识、分析, 对人类改善自然环境的理性思考和生态环境未来发展方向的关注。人类可以有意识地对生态问题进行反馈, 也就是具有其主观能动性。生态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取决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是起到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取决于人类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以及采取怎样的生态行为。例如人类若认为人口增长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地球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就不会控制人口增速, 反而对地球资源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就会造成资源浪费, 提前预支子孙后代的资源;如果人们认识到了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 就会合理利用并保护自然资源, 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 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对珍稀、濒危物种加以保护, 维持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双赢局面。因此, 不同观念意识将导致人类对生态问题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采取完全不同的生态行为。而这种观念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产生的, 要靠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长期探索、研究而形成, 需要依赖于生态行为教育的长期培养。生态行为教育是这种观念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 它不仅能够唤起受教育者的正确观念意识, 同时也能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正确的生态态度。生物课程贯彻着环境教育的内容和知识结构, 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行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行为教育 2.1 提高教师自身生态素养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普及, 全国各类师范院校生物科学系均开设了相关课程, 例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环境学概论、环境影响评价、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环境规划等课程, 但其中大部分课程归纳为选修内容, 没有被作为重点教学科目, 安排课时较少, 很多走出校门的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受到过系统的生态意识培养。瓷碗,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 教师面对升学压力较大, 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往往是对专业知识的研究, 备课的重心是研讨大量高考真题、模拟题, 讨论如何让学生扎实掌握考纲要求的内容, 平时授课过程中, 即使教参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教材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教师为在有限课时内完成应试教学内容, 往往淡化对学生生态观的培养, 自身也很少进行相关生态素养的积累, 没有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 因而进入工作岗位, 教师有必要利用各方面资源, 接受更多相关知识, 提高自身生态素养, 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并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行为教育。 2.2 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态行为教育 高中新课程标准生物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生态相关内容,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细胞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二的物种的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高中生物必修三的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地球家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等, 都占据了大量篇幅。但是教师在处理相关知识时, 往往认为其应试意义不大而简要带过, 或是在授课时让学生快速略读, 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 也没有调动学生对生态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忽略了生物教学的最本质目标。因此在生物课堂上,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严格履行教学方案, 注意培养学生认识生态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当前全球性、地域性生态问题层出不穷, 很多自然灾害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也引起了学生们充分关注, 高中学生对于现实问题已具备基本判断力, 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心态, 充分把握教材内容与身边具体生态问题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 提出一些现实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以致用, 充当生态行为教育的主体, 例如当前社会关心的黑龙江地区的雾霾现象、水资源污染, 学生对身边生态问题带来的危害有切身体会, 引导他们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将带来哪些短期或者长远的危害, 不仅能够夯实教材中的考点,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生态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在生活实践中就能够自觉规范行为, 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他地区也都有各自的生态破坏现象,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实例引发学生思考。作者所在高中是一所黑龙江省省级重点示范高中, 生源素质较高, 学生学习能力强, 对社会热点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自己的独特观点。2013年秋季哈尔滨市持续多天雾霾严重, 学校因此停课, 恢复上课后, 教学进度刚好为生物必修三的保护地球家园, 作者在授课时, 以雾霾现象作出发点, 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愿发言, 讲讲发生在身边的由于环境破坏而导致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以及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怎样的不良影响, 作者在黑板上为每小组作记录, 发言过程持续了约十分钟,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 小组之间积极合作, 教师仅仅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最后学生按照黑板上自己总结的板书整理到笔记中, 这已占据教材给出的大部分自然灾害内容, 其余学生没有总结到的内容, 让他们再做重点记忆, 事实证明, 作者所教的三个班级 (包括文科班级) 在最后总复习中, 对这部分内容仍然记忆深刻, 每次提到相关知识点, 老师和学生都会回味起那堂课上的生动氛围。 2.3 多元化生态行为教育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十分丰富, 学生视野非常开阔, 受应试压力的影响, 传统的课堂教育方法仍作为主流教学形式, 但应合理拓展一些新形式, 例如:调查研究学习、就近参观生态环境、定期组织网上学习、进行生态行为实践等。利用全面感官刺激, 培养学生生态行为能力, 让学生掌握学有所用的方法, 体会其中的乐趣, 让正确的生态观念融入学生个人的综合素养, 就能够起到教育良性循环的作用。 结束语 全球自然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 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而积极的生态意识是指导人们正确改造自然的关键, 高中学生正值成人时期, 在生物课堂中树立他们正确的生态观,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教师首先自身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平日里影响学生, 让学生再去影响身边的人, 我们就会为子孙留下巨大财富, 我们所生存的家园也将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樊浩“.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 [2]李黎明.当前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举要[J].中州大学学报, 2010 (03) :31-35. 一、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探究 1.“乱”探究。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开放性、问题性与过程性。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能够运用探究性学习,也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到位, 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条件的适切性把握不准,遇到重点、难点或复杂的内容就想让学生“探究”,再加上对探究过程不能做出科学预设,进行合理引导,就会产生事事探究、样样探究、问问探究的无目的、无标准的“乱”探究。如某教师在教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时,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探究性活动,教师安排学生分别扮演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等细胞器,表演时各个“细胞器”轮流上台自述名称、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点。这一设计教学仍然只是一种变相的强化记忆,看似活动热闹,而并非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探索情景中, 完全属于一种无效的“乱”探究。 2.“伪”探究。杜威认为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应该专注于以往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即直接经验,通过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让他们在未知领域中探索,不断生成新知识,新知识的产生为新的探索提供了基点,这样的知识才会有用、才会持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时间的考虑,总是按照探究学习的基本环节和要素机械地设计探究路线, 然后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实践或经历探究过程的每一步,其实质还是牵着学生走向提前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这种“彩排式”的探索中,学生缺乏对现象、事件和观点的假设和质疑,更缺乏对问题的自主探索和操作的自我设计, 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没有得到激活和提升,造成一种毫无意义的“伪”探究。另外,教师把验证性实验当成是一种探究学习实施教学,还有对探究学习的类型把握不准,比如把应该运用“史学方法”探究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资料型探究 ;把资料型探究问题当成调查型探究问题等,都会造成这种“伪”探究。 3.“超”探究。 新课程希望学生能以类似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达到知识、技能、态度和思维品质共同提高的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出现了超越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脱离教学目标的无原则地拔高探究学习标准,甚至把探究学习当成是科学研究的“超”探究现象,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内损,其结果只能是无效而终。例如,在学习《性别决定》时,若提出“为什么人类的性别比总是接近于1:1”, 这样的探究性问题对学生来讲是根本无法探究的,因为性别决定的概念比较抽象、复杂,再加上学生对性染色体知识掌握不足, 这样高难度的探究学习必将造成无效结果。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对探究问题作出科学预设,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不能因为一味地追求探究而忽视实际教学效果。比如对于减数分裂、DNA的分子结构、基因工程等遗传学知识运用探究学习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采用接受式学习应该是最有效的方法。 二、无效探究的原因及对策 1.理论与方法的欠缺。探究学习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然而在我国“探究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很不成熟, 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师范教育没有设专门的课程学习,再加上很多教师没有通过系统培训,教师能力不足必然造成实施过程的力不从心,组织教学不到位。因此,教师“探究学习”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欠缺,教学理念、业务素质不高是造成无效探究的根本原因。为此,加强教师对有关“探究学习”的理论学习和培训是当务之急,组织教师进行课堂实践的探索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学生实际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2.学生主体意识缺乏。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 ”,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依赖性,自身学习主体意识不强,教师提出问题不能积极地思考,也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而是等待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致使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主体意识的核心首先是要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积极构建,比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必须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提出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然后思考提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其次,要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教师要利用“微格式”的探究教学,针对某一个或少数探究环节设计教学,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 -2013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肢端肥大症垂体瘤的患者84例。所有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分析其发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 合并症及相应的例数。 1.2血内分泌激素含量测定 所有患者术前行内分泌学激素检查,包括血泌乳素(prolactin,PRL)、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 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n, ACTH)、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on hormone, TSH)、促卵泡激素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孕酮 (progesterone,P)、睾酮(testosterone,T)、皮质醇(cortisol,COR)、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hree 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 1.3手术方法 采用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手术由本病区1名主任医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共同完成。术前3 d给予呋麻滴鼻液滴鼻,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单鼻孔操作,鼻窥器直达蝶窦前壁进入窦腔,显露并打开鞍底,用不同规格的刮匙顺序刮除肿瘤。 1.4肿瘤标本内分泌激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肿瘤组织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及h GH、PRL、 TSH、FSH、ACTH和LH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析肿瘤内分泌激素免疫反应表达规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采用Eli Vision法,所用抗体及试剂盒购自Maixin-Bio公司。空白对照切片用0.01 MPBS代替一抗孵育;已知阳性片做阳性对照组。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ANOVA),计数资料的比较用Pearson Chi-Square分析,Image Pro Plus 6.0软件分析肿瘤激素免疫反应强度,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肢端肥大症垂体腺瘤患者发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及合并症见表1。 2.2肿瘤内分泌激素免疫反应表达 肿瘤内分泌激素在瘤细胞胞浆的表达强弱不等 (F =8.725,P =0.139),共检测到151例阳性记录,GH与TSH在胞浆中着色程度强,PRL、ACTH、FSH和LH着色程度弱,阳性细胞少,GH与T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9)(见表2)。肿瘤可同时出现一种或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阳性表达,一种激素免疫阳性率为40%(34/84),多种激素免疫阳性率为60% (50/84),常见的表达类型为GH[23例(27%)]、GH+ PRL[16例(19%)]、PRL+TSH[8例(10%)]、TSH[6例 (7%)]。 2.3肿瘤内分泌激素免疫反应与血内分泌激素水平、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GH免疫阳性率、血含量升高率及临床生物学行为阳性率分别为74%、99%和100%;PRL免疫阳性率、血含量升高率及临床生物学行为阳性率分别为43%、15%和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7.024,P =0.000)。TSH、ACTH、FSH和LH免疫阳性率分别为27%、19%、10%和8%,但血内分泌激素测定均在正常范围,且无相应的生物学行为表现(见表3)。 生物学行为 篇6
生物学行为 篇7
渗透生态行为教育的生物教学研究 篇8
生物学行为 篇9
生物学行为 篇10
注:1)与 GH 比较,P <0.05;2)与 TSH 比较,P <0.05;3)与 PRL 比,P >0.05;4)与 ACTH 比较,P >0.05;5)与 FSH 比较,P >0.05
例(%)
3讨论
肢端肥大症是过量分泌GH引起的疾病综合征, 大多数肢端肥大症患者由高分泌GH的垂体腺瘤引起[1],容易出现面容和肢端的改变,这种改变往往被认为是人生理性老化造成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NACHTIGALL等[3]报道该研究中心2008年肢端肥大症患者从出现症状到诊断的时间已缩短为平均2.5年。本组资料显示,肢端肥大症垂体瘤患者从发病至就诊时间较长(6~10年),临床医师特别是内分泌科、神经外科以及眼科等专科医师应充分了解和掌握肢端肥大症的临床特点,发挥多科协作的优势,尽早给予患者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4]。
无论肿瘤细胞还是非肿瘤细胞,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都受到数个转录和复合转录因子控制[5]。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正常垂体组织和垂体腺瘤内分泌激素的表达受到垂体特异转录因子 -1(pituitary-specifc transcription factor-1,Pit-1)调控[6]。依据GH型垂体腺瘤细胞质中GH分泌颗粒的不同, 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7]:密集颗粒分布型(DG)和分散颗粒分布型(SG)。这两种不同亚型的GH型垂体腺瘤具有不同的临床、内分泌及神经影像学特点[8]。进一步研究显示,SGGH型肢端肥大症垂体腺瘤较DGGH型有更强的侵袭性[9]。本研究分析表明,垂体激素在肢端肥大症垂体瘤细胞浆中的免疫表达强弱不等、类型不一,GH和TSH为免疫反应最强的两种激素;GH和GH+PRL为最常见的两种免疫表达类型;GH、TSH和PRL免疫阳性数居于前列。结果提示,TSH和PRL参与肢端肥大症垂体瘤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必要对肢端肥大症垂体腺瘤细胞进行TSH和PRL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分析,同时对Pit-1基因调控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完善肢端肥大症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研究。
在功能型和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病理组织的免疫反应中,一种和多种激素免疫表达阳性的情况均可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肿瘤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之一[10]。RYOSUKE等[11]报道242例肢端肥大症垂体腺瘤患者,一种激素免疫阳性者占45%,多种激素免疫阳性者占55%(包括GH-PRL、GH-TSH、GHPRL-TSH),本研究总结84例肢端肥大症垂体腺瘤患者,多种激素免疫阳性率为60%,与其他文献报道相比较高,这可能与本组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平均时间较长导致病变复杂有关。有文献报道,50%的多种激素免疫阳性的肢端肥大症垂体腺瘤含有PRL,其中GH-PRL型大约占垂体腺瘤的2%,占肢端肥大症垂体瘤的8%[12],本组病例表明,43%肢端肥大症垂体腺瘤免疫反应中PRL阳性,接近文献报道,其中19%(16/84)GH-PRL表现为阳性,统计结果高于文献报道。GH-PRL型肢端肥大症垂体腺瘤形态学与GH型相似,但GH和PRL免疫反应着色与分布不同。在细胞超微结构水平中,该类肿瘤细胞内常表现为GH和PRL同时免疫阳性表达。GH的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的q22-24区域,与人类绒毛膜促乳素(也称为胎盘催乳素)的基因非常靠近,GH、 绒毛膜生长素和PRL是一组同源激素,与促进生长、 刺激泌乳有关。因此,肢端肥大症垂体腺瘤PRL免疫反应多种激素阳性表达可能与GH和PRL基因组排列位置靠近有关;RIEDEL等[13]认为,GH型垂体腺瘤出现停经,泌乳及性功能减退的现象,可能是肿瘤压迫丘脑和垂体柄,PRL抑素产生减少,PRL细胞摆脱PRL抑素的抑制,PRL产生增加所致。
本组资料分析表明,肢端肥大症垂体腺瘤GH免疫阳性表达与血内分泌激素水平及临床生物学行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说明肢端肥大症垂体腺瘤的GH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检测结果可以较好地解释临床表现,而从临床表现也能较可靠地推断垂体腺瘤的类型。少部分垂体瘤患者GH免疫阳性,但无肢端肥大症表现,其原因有:1症状与病程有关,病程较短, 尚未表现出内分泌症状;2GH分为大、小两型,小分子GH具有生物活性,大分子GH具有高免疫活性而生物活性低,如果分泌的是大分子GH,则内分泌症状轻微;3瘤内出血、坏死或囊变时,肢端肥大症表现反而会自行缓解。本组资料中PRL免疫阳性表达与血内分泌激素水平及临床生物学行为一致性较差,与G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表明不能根据肢端肥大症垂体腺瘤的PRL免疫反应结果可靠地推断其临床症状。TSH、ACTH、FSH和LH 4种激素免疫反应阳性,但血内分泌激素测定均在正常范围,且无相应的生物学行为表现。提示这4种激素的免疫表达与血激素水平、临床生物学行为有很大差异,其免疫反应结果不能反应血激素水平和临床生物学行为,可能的原因有:14种激素对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较强、血内分泌激素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量值;2肿瘤细胞分泌的激素无生物活性;3产生的激素在细胞中或进入血循环后失活;4产生的激素相应受体失常。目前,以微阵列为基础的高通量基因分析表明,垂体特异性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参与GH分泌型垂体腺瘤的肿瘤基因突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14],具体病因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生物学行为 篇11
CD147分子,亦称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是分子量为50~60 k D单次跨膜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CD147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如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均高表达[1,2]。其表达水平和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等密切相关[2,3]。为进一步研究CD147与前列腺癌转移的关系,利用前期构建的稳定表达CD147 RNA干扰载体的前列腺癌PC-3细胞系[4],鉴定后观察其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BALB/c(nu/nu)裸鼠,雄性,6~7周龄,体重18~22 g,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1.2 细胞
转染pSilencer 4.1质粒的人前列腺癌PC-3细胞(PC-3/pSilencer)和转染含CD147干扰片段pSilencer/CD147.1质粒的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细胞(PC-3/pSilencer/CD147.1细胞)由本实验室构建保存[4]。鼠成纤维细胞N IT3T3由本实验室保存。
1.1.3 抗体及其他试剂
抗人CD147单克隆抗体和GAPDH单克隆抗体购自Santa Cruz公司,G418和Trizol购自Gibco公司,ECL化学发光试剂盒购自美国GE公司,反转录试剂盒购自Promega公司,DL-2000 DNA Marker购自Takara公司,侵袭力小室购自美国Millipore公司。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将PC-3/pSilencer和PC-3/pSilencer/CD147.1细胞分别培养在含600μg/m L的G418,37℃含5%二氧化碳(CO2)的饱和湿度细胞培养箱中恒温培养。每2~3天传1代。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下一步实验。
1.2.2 RT-PCR鉴定CD147的表达
用Trizon法提取PC-3/pSilencer和PC-3/pSilencer/CD147.1的细胞的总RNA,以1μg RNA为摸板进行一步RT-PCR扩增。上游引物5'-AAGGTGGACTCCGAC GACCAGTGG-3',下游引物5'-CTTCCGGCGCTTCT CGTAGAAG-3'。内参照GAPDH引物序列:上游引物5'-TCGGAGTCAACGGATTTGGTCGTA-3',下游引物5'-AGCCTTCTCCATGGTGGTGAAGA-3'。
1.2.3 Western blotting鉴定CD147的表达
分别取1×107个PC-3/pSilencer和PC-3/pSilencer/CD147.1细胞加1 m L蛋白裂解液RIPA,冰上加30 min,10000 g离心10 min取上清。灌制10%的分离胶,5%的浓缩胶进行SDS-PAGE。吸取60μg总蛋白,恒压80 V,30 min。当溴酚蓝前沿进入分离胶,将电压提高到120 V,继续电泳90 min,直到溴酚蓝到达分离胶底部。半干电转100 m A,90 min,将蛋白从SDS-PAGE凝胶转至PVDF膜。将PVDF膜放入2%BSA的封闭液中,平放在平缓摇动的摇床上于室温摇动1~2 h。用PBS-0.1%Tween20冲洗2次。加1︰500稀释的CD147抗体和1︰1 000的GAPDH抗体4℃过夜。次日PBS-0.1%Tween20冲洗2次后,1︰4 000稀释兔抗鼠Ig G-HRP孵育1 h,ECL显影;置暗盒曝光于X胶片上,常规显影和定影。
1.2.4 Transwell细胞侵袭力实验
将培养小室插入24孔板内,Matrigel胶(200μg/孔)铺培养小室滤膜上,置37℃30 min,制成侵袭膜。向24孔板内加入400μL完全培养液和200 L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取自鼠成纤维细胞N IT3T3),5×105个细胞加入培养小室内。5%二氧化碳(CO2),37℃培养24 h,擦去膜上层细胞,取膜固定,HE染色。高倍镜下随机取15个视野,计数细胞,取平均值。
1.2.5 RNA干扰裸鼠体内抑瘤实验
取对数生长期的PC-3/pSilencer和PC-3/pSilencer/CD147.1细胞,调整细胞浓度至1×108/m L,0.2 m L接种于裸鼠背部右侧大腿皮下,每组6只。4周后处死裸鼠,剥离肿瘤,称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公式为(对照组瘤质量-实验组瘤质量)/对照组瘤质量×100%。
1.2.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数据的比较依据资料的性质,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RT-PCR鉴定CD147 m RNA表达
RT-PCR结果表明PC-3/pSilencer/CD147.1细胞中CD147 m RNA水平降低,而PC-3/pSilencer细胞中CD147 m RNA无明显变化(见图1)。
注:M为DNA Marker;1为PC-3/pSilencer细胞;2为PC-3/pSilencer/CD147.1细胞
2.2 Western blotting鉴定CD147的表达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PC-3/pSilencer/CD147.1细胞中CD147蛋白水平下降,而PC-3/pSilencer细胞中CD147蛋白水平并无明显变化,与RT-PCR结果相一致(见图2)。
注:1为PC-3/pSilencer细胞;2为PC-3/pSilencer/CD147.1细胞
2.3 Transwell细胞侵袭力实验结果
PC-3/pSilencer/CD147.1与转染空载体的PC-3/pSilencer细胞穿膜细胞数分别为68.5±8.0和15.7±5.9,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0.55,P<0.05)。采用RNAi技术封闭CD147分子后,前列腺癌PC-3细胞穿膜能力下降。
2.4 RNA干扰裸鼠体内抑瘤实验结果
两组裸鼠在接种第5~7天内全部长出肿瘤,4周后PC-3/pSilencer/CD147.1和PC-3/pSilencer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瘤质量分别为(2.60±0.45)g和(3.87±0.51)g,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3.17,P<0.05);RNAi组PC-3/pSilencer/CD147.1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较慢,抑瘤率为32.82%。
3 讨论
在美国,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Ca P)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在男性肿瘤患者的死因中列第2位。2009年美国新增加的前列腺癌病例是192280例,死于前列腺癌的人数是27 360[5]。目前前列腺癌根治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是前列腺癌的最佳治疗手段,但是RP仅仅适用于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的肿瘤[6],而且RP术后患者的生化复发率为25%~40%,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死于对常规治疗方法无效的肿瘤转移[7,8]。雄激素阻断疗法依然是治疗转移性Ca P的首选手段。然而,大约15%的患者对雄激素阻断疗法没有效果,而且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的2~3年内复发[9]。尽管近年来在放疗和化疗上取得一些进展,但是激素拮抗性前列腺癌依然是不可治愈的。这促进了基因治疗等其他治疗模式的发展,基因治疗可以针对原发和转移病变系统性地用药。
CD147主要参与细胞-细胞或细胞-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上调而影响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和血管形成等促进恶性肿瘤的发展[10,11]。研究表明,CD147分子还可以通过旁分泌等途径并在肿瘤细胞表面与MMP-1形成复合物,从而进一步促进MMPs产生[12,13]。提高肿瘤细胞的CD147水平,可以通过CD147分子之间的嗜同种受体反应增强肿瘤细胞自身的侵袭力[11]。通过对癌症患者骨髓分离出的肿瘤细胞进行转录组分析并且进行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发现,在原发肿瘤和微转移细胞中CD147是表达频率最高的蛋白[14]。这说明CD147在肿瘤进展和早期转移中起关键作用。
既往MTT实验结果表明[15],封闭CD147分子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体外生长无影响,而本实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结果显示,肿瘤的生长受到抑制。原因可能是:体外贴壁细胞比悬浮细胞能够获得由整合素介导的纤维结合素生存信号,从而可以逃避悬浮细胞诱导的失巢凋亡[16];封闭CD147后抑制了PC-3细胞自身及其刺激纤维母细胞产生MMPs的能力[4],而MMPs与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有关,从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
实验结果提示,利用si RNA阻断CD147表达,通过抑制MMPs的产生,可以有效地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和荷瘤裸鼠成瘤力,改变了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合理地利用RNAi技术以改变和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行为,是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方向。选择CD147作为靶点,有可能提供转移性前列腺癌治疗的新的靶分子。
摘要:目的 研究针对CD147 RNA干扰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利用针对CD147 RNA干扰片段构建的表达载体转染PC-3细胞,获得稳定表达株。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后进行前列腺癌细胞侵袭力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干扰片段可以较好地封闭前列腺癌PC-3细胞CD147分子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转染空质粒组相比,CD147干扰组前列腺癌PC-3细胞侵袭力下降,荷瘤裸鼠成瘤力下降(P<0.05),抑瘤率达32.82%。结论 RNA干扰封闭CD147基因能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力和成瘤力,有可能成为前列腺癌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生物学行为】推荐阅读:
恶性生物学行为10-04
生物学习策略之生物学07-21
生物学视域下高中生物11-23
生物学06-07
医用生物学07-14
水生生物学07-20
结构生物学05-12
病原生物学05-15
生物学特征05-19
农业生物学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