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

2024-07-23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共12篇)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 篇1

为进一步提高《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课程建设水平,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湖北省教育厅《关于评选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的通知》等文件精神, 结合我校1233办学模式, 我们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1 教学方法改革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旨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的宗旨。一改过去理论加实验的教学模式, 把过去验证性实验贯穿到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 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 彻底改变了理论与实验两张皮的现象, 不同生化检验技能的训练也尽量采用临床常用的真实检验项目, 把临床真实的案例引入教学过程, 使学生学以至用的目的性更为明确, 以期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该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依据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将该课程设计为15个典型项目, 如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标本采集、处理与保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血脂测定、肝功能检验等。在项目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 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提高了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习了积极性。

1.2 PBL (以问题为中心) 教学法

PBL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 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由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学, 针对性强, 目的明确, 效率高。PBL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合作, 因此双方评价能客观反映教师和学生对PBL教学效果。首先是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 应用及各种技能的发展进行自评, 组内成员之间互评。其次是指导教师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 对学生的发言次数, 发言内容和质量, 复习资料和书面报告、以及小组学习, 相互合作等进行评价, 结合试卷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第三是学生对教师的知识含量, 教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语言表达, 引导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还要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所学内容理解和记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自主学习, 学习兴趣以及合作精神进行主观评价。

1.3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的网络教学方法

该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学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教学。课程组每位教师都配置有一台电脑, 中青年教师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 掌握了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现代教育基本技术。教学课件均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 部分实验操作技术也以视频形式向学生做标准技术示范。课程标准、教案、课件、课堂录像、自主学习材料等资源均已上网, 实现课程的网络化和教学资源的立体化, 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互动、开放的学习空间。

1.4 真实演练法

运用真实的临床标本对生化检验检测项目进行真实演练, 在设计的实训教学项目中, 除回收试验和干扰试验外, 其它项目全部来源于临床常见生化检验项目。

1.5 案例引导法

改变过去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采用以案例分析为背景的教学模式, 运用真实的临床案例导入项目学习内容, 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 加强课堂讨论, 深得学生喜欢。比如:讲授“糖代谢紊乱”这一章节时, 授课教师到医院病案室借用内分泌科糖尿病病人的病历资料, 在教学时以实际病例为背景, 讲解和分析糖代谢紊乱致糖尿病发生的过程, 让学生们理解更深入、透彻, 掌握得更扎实。

1.6 仿真实训法

运用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为实训内容, 实现教学临床零距离。

1.7 现场学习法

运用现有的优秀教学资源襄阳市中心医院、第一人民医院及中医医院 (临床教学基地) 开展现场教学, 有效弥补院内学习的不足。

1.8 以综合能力为目的考核方式

为适应现代人才教育培养目标, 我们建立了全新的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考试模式。实践考试与行业接轨, 按行业标准, 由专任教师及行业专家参与, 对常规检测项目进行抽签考核。考核方式分为口试 (20%) 和实践操作技能考核 (80%) 两部分。口试主要考核测定项目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实践考核主要考核实训材料准备的完整性、操作的规范性、加样的准确性、结果计算的正确性及结果报告的规范性等方面, 全方位对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评价。

2 教学手段

本课程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具体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几点。

(1) “教-学-做-赛”一体化, 在做中学, 学中做, 在“做”中“知不足”在“学”中“不知足”。“教、学、做、赛”一体化的教学手段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 在体现职业真实的学习情境中,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的做、实践项目的实施及技能比赛揉合为一体, 做中教、做中学、赛中练, 教、学、做、赛合一。其实质是将教室、实验室和工作情境融为一体, 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 在项目实施中学习技能, 获得能力。 (2) 利用现场教学充分发挥优秀教学资源的作用, 紧跟临床发展动向。 (3) 仿真实训室提供贴近临床真实工作岗位的实训环境。 (4) 及时对各实训教学项目完成结果进行组内及组间评价, 有效促进学生对检测结果质量的重视。

3 成效

经过积极的教学方法和和教学手段改革,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已成为我院的一门品牌课程。特别是项目教学, 深受校内外专家、同事的好评。通过项目教学的运用有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比以前多了, 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课后利用业余时间做实验、讨论问题的学生也多了, 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以前传统方法学习的班级。具体成效如五点。

(1) 实验结果准确率明显提高。 (2) 技能考核成绩明显提高, 由传统教学班级 (2009级) 的平均82.5分增加到到改革后的 (2000级) 平均89.3分。 (3) 见习学生能在一周内顶岗工作的人数大大增加。 (4) 同学们协作精神得到充分锻炼。 (5) 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总体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蔡泽寰.再谈“1233”办学模式[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1) :1.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 篇2

一、判断题(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1.微生物可分为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四大类。(×)2.具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其毒力强。(√)

3.食用前将食品充分加热可以防止一些食物中毒的发生。(√)4.细菌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形态可能有变化。(√)

5.根据细菌所含DNA的不同,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 菌两大类。(×)

6.所有细菌仅需20~30分钟即可繁殖一代。(×)

7.菌落是指一群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团。(×)8.大肠杆菌是食品和饮用水卫生检验的指示菌,(×)9.真菌进化程度高于细菌,所以真菌为多细胞的微生物。(×)10.在微生物中,只有霉菌才能以菌丝体的形式进行生长。(×)11.酵母菌是一种多细胞的微生物。(×)

12.霉菌主要是通过产生各种有性孢子进行繁殖的。(×)

13.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霉菌的菌落较大,比较湿润粘稠,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蜘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

14.霉菌往往在干燥的环境中大量生长繁殖,有较强的陆生型。(×)15.微生物营养物质中氮源的功能是:提供氮素和能量来源。(×)

16.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单纯扩散是利用浓度差,从浓度低的向浓度高的进行扩散。(×)

17.任何微生物培养基中均需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分等五种营养物质。(×)

18.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通过生物氧化而获得。(√)

19.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就是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的可溶性物质。(√)

20.微生物的酶具有特殊的催化能力。可以在发酵工艺上利用任何一种酶来进行生产。(×)

21.细菌生长达到稳定期,菌体生长速度等于零,细菌停止生长。(×)22.不断加温可以增加细菌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和细菌的生长速度。(×)23.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各不相同,造成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却基本相同。(×)24.根据食品pH值范围,可将食品划分为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

25.结合水是以物理引力吸附在大分子物质上,不能作为溶剂或参与化学反应,因此也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26.微生物有嗜冷、嗜温、嗜热型,而每一群微生物又各有其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

27.渗透压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一定关系。少数的耐盐菌、嗜盐菌、耐糖菌、嗜糖菌可在多糖或多盐的食品中生存。(×)

28.水在食品加工中是不可缺少的,水源或输水管道、水箱发生污染,有可能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蔓延。(√)

29.空气的含菌量与空气的含尘量呈非线性关系。(×)

30.用于盛放易腐败食品的容器,不经清洗和消毒而连续使用,很容易引起食品的交叉污染。(√)31.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一般出现明显的上升的趋势。(×)32.食品被产毒霉菌菌株污染,就能检测出霉菌毒素。(×)33.快速风干比缓慢风干对防止产生黄曲霉素有力。(√)

34.微生物检验接种是指将微生物的纯种或含有微生物的材料转移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被的过程。(√)

35.微生物检验倾注接种方法是取少许纯菌或少许含菌材料(一般是液体材料)。先放入无菌的培养皿中,而后倾入已溶化并冷却至40℃左右含有琼脂的灭菌培养基上,使它与含菌材料均匀混合后,冷却至凝固。(×)

36.微生物检验时,对已打开包装但未使用完的器皿,可以重新包装好留待下次使用。(×)

37.所有的微生物培养时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38.细菌检验的培养基中加入胆盐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以有利于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

39.在制备某些微生物检验培养基时需加入一些煌绿、玫瑰红酸、孟加拉红等物质作为培养基的指示剂。(×)

40.微生物检验培养基可根据配方,称量于适当大小的烧杯中,由于其中干粉易吸潮,故称量时要迅速。(√)

41.消毒是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杀死微生物的过程。(×)

42.由于微生物体积很小,细胞又较透明,不易观察到其形态,故必须借助于染色的方法使菌体着色,增加与背景的明暗对比,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较为清楚地观察其个体形态和部分结构。(√)

43.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按其组成成分可以分为自然染料和人工染料。(×)44.微生物染色时按照所用染料种类的不同,可把染色法分为单染色法、复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

45.G+细菌经革兰氏染色菌体呈红色。(×)

46.微生物实验室布局应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

47.无菌室的无菌程度测定方法:将已制备好的3~5个琼脂平皿放置在无菌室工作位置的左中右等处,并开盖暴露15min,然后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24小时,取出观察。(×)

48.用于微生物检验所采的样品必须有代表性,按检验目的采取相应的采样方法。(√)

49.微生物检验的采样方法,重量法通常用于采集中样,拭子法用于采集一定面积的样品。(√)

50.微生物检验采样时,散装食品的采样是无菌采样器采集5倍或以上检验单位的样品,放入无菌容器内,总量应满足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求。(√)51.微生物检验采样时,盛样容器的标签上必须标明样品名称和样品顺序号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52.微生物检验样品制备的全部过程均应遵循无菌操作程序。开启样品容器前,先将容器表面擦干净,然后用75%酒精消毒开启部位及其周围。(√)53.微生物检验时,含有二氧化碳的液体检验前,应用无菌操作程序先将液体倒入小瓶中,然后覆盖纱布,轻轻振摇,使气体完全逸出。(×)54.食品加工设备卫生检验的样品采集方法有称量法、刷子刷洗法。(×)55.表面擦拭法采样检出的活菌总数不高,同时常导致检验的结果不一致。所以需二人共同进行采样工作。(√)56.食品加工环节卫生检验,如在清洁消毒或加工前后各取一份样品,对卫生管理的评估更适合。(√)

57.空气中霉菌检验是为了防止霉菌孢子引起皮癣、鹅口疮、过敏性哮喘等疾病,以及对物品的污染。(×)

58.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其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食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

59.具备培养微生物的设备即能满足菌落总数检验的需要。(×)60.菌落总数检验所用的培养基时营养琼脂培养基。(×)

61.菌落总数检验在制10倍递增稀释液时,每递增稀释一次即用1支10ml灭菌吸管。(×)62.菌落总数培养时,如果样品中可能含有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弥漫生长的菌落时,可在倾注凝固后的琼脂表面覆盖一薄层琼脂培养基,凝固后翻转平板,按培养条件培养。(√)

63.菌落总数报告时,若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上的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作为每克(或毫升)中菌落总数结果。(√)

64.大肠菌群是一群在36℃条件下培养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65.大肠菌群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箱的温度是37℃±1℃。(×)66.大肠菌群检验中所用的盐酸浓度是10mol/L。(×)

67.大肠菌群检验初发酵的程序是:检样制备→10倍系列稀释→选择任意三个稀释度接种大肠菌群初发酵肉汤管。(×)

68.大肠菌群检验时样品均液的pH应用盐酸或氢氧化钠调节至中性。(√)69.大肠菌群初发酵使用的培养基是月桂基胰蛋白胨肉汤。(×)70.霉菌和酵母菌检验时,橡胶乳头和洗耳球是必备的实验材料。(√)71.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检验的稀释液与细菌检验的稀释液完全相同。(×)72.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程序与细菌检验程序相同。(×)

73.霉菌、酵母菌检验样液加入后,将冷至46℃左右的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混合均匀。(×)

74.霉菌、酵母菌计数的稀释度选择及菌落报告方式可参考国标的菌落总数检验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内的括号中): 1.一部分微生物与人类形成共生的关系,在自然界达到(C)A、动态平衡 B、数量增多 C、生态平衡 D、数量减少

2.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除了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外,还有(D)A、土壤污染 B、水源污染 C、空气污染 D、生物性污染 3.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理由是(D)

A、简单的二分裂方式繁殖 B、单细胞生物 C、较其它生物小得多 D、核外无核膜包裹,核内无核仁

4.(C)不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结构成分。A、DNA B、RNA C、脂肪 D、蛋白质 5.用纳米作为度量单位的微生物是(A)A、病毒 B、霉菌 C、酵母菌 D、细菌 6.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目的就是要为生产出安全、卫生、(C)的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A、美观 B、美味 C、符合标准 D、营养丰富

7.由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条件是食品特性、环境条件、以及(C)。A、人员因素 B、加工因素 C、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D、以上都是 8.螺旋菌按其弯曲程度不同分为螺菌、(D)和螺旋体。A、长杆菌 B、短杆菌 C、球菌 D、弧菌 9.细菌的基本形态是球菌、杆菌和(C)。

A、葡萄球菌 B、放线菌 C、螺旋菌 D、芽孢菌

10.细菌的细胞结构必须用光学显微镜的(C)才能观察清楚。A、低倍镜 B、高倍镜 C、油镜 D、聚光镜 11.球菌的直径一般约在(B)之间。A、(0.5~2)nm B、(0.5~2)um C、(0.5~2)mm D、(0.5~2)cm 12.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D)。

A、蛋白质 B、磷脂 C、几丁质 D、肽聚糖

1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细胞内外一些物质的(B)。

A、存储遗传信息 B、交换渗透 C、传递遗传信息 D、维持细胞外形 14.因为(D),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体。

A、绝大多数产生芽孢的细菌为革兰式阳性细菌 B、不是所有细菌都产生芽孢 C、芽孢只在体外产生 D、一个芽孢发芽只能生成一个菌体 15.细菌芽胞内的耐热性物质是(D)。

A、二氨基庚二酸 B、N—乙酰胞壁酸 C、β—羟基丁酸 D、2,6—吡啶二羧酸

16.细菌常以(B)进行繁殖。

A、断裂增殖 B、二分裂法 C、通过孢子 D、通过芽孢 17.细菌与其它生物相比,繁殖速度快。这主要是因为(B),有利于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A、食谱杂、分布广 B、体积小、表面积大 C、结构简单、种类多 D、适应强、易变异

18.有芽孢的细菌菌落表面表现为(C)。

A、湿润透明 B、湿润光滑 C、干燥皱折 D、隆起皱折 19.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C)。

A、使培养基浑浊 B、在液体表面形成膜 C、可能形成菌落 D、出现沉淀 20.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其中(C)分布最广。A、真菌 B、霉菌 C、细菌 D、病毒

21.真菌没有叶绿素,因而不能利用(D)通过光合作用来制作食物,靠寄生或腐生生存。

22.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B)不属于真菌的特点。

A、没有叶绿素 B、没有完整的细胞核构造 C、无根、茎、叶分化 D、能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 23.酵母菌的基本形态为(A)。

A、卵形 B、杆形 C、方形 D、弧形 24.酵母菌和霉菌通常生长在(A)。

A、室温下 B、37℃ C、55℃ D、这些都不是 25.霉菌菌丝由分支或(B)的菌丝组成。A、不分裂 B、不分支 C、分裂 D、分离 26.霉菌菌丝分为无隔膜和有(D)两种。A、荚膜 B、菌膜 C、细胞膜 D、隔膜 27.酵母菌的繁殖方法主要是(D)。

A、孢子 B、断裂增殖 C、二分裂法 D、芽殖

28.霉菌的繁殖方式多样,但(C)不属于霉菌的繁殖方法。A、断裂增殖 B、有性孢子 C、芽殖 D、无性孢子 29.酵母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B)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A、变浑浊 B、不同色泽 C、产生沉淀 D、形成菌膜 30.酵母菌比较不易在(D)中生长繁殖。A、水果 B、蜜饯 C、蔬菜 D、肉类

31.微生物常会引起食物变质,但(C)在传统发酵及近代发酵工业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A、细菌 B、蓝细菌 C、霉菌 D、放线菌 32.磷酸盐缓冲液、(C)等,是实验中常用的无机盐。A、牛肉膏 B、葡萄糖 C、氯化钠 D、蛋白胨 33.微生物在渗透酶和提供能量的前提下,将体外的营养物质逆浓度运送至体内,这就是(C)的作用。

A、单纯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团移位 34.营养物质最后必须透过(B)才能被微生物吸收。A、细胞壁 B、细胞膜 C、核质体 D、渗透酶 35.微生物中(A)属于自养型微生物。

A、蓝细菌 B、霉菌 C、腐生菌 D、寄生菌

36.微生物的氧化作用可根据最终电子受体的性质,分为有氧呼吸作用、无氧呼吸作用和(C)三种。

A、氧化作用 B、代谢作用 C、发酵作用 D、渗透酶作用 37.微生物体内的能量转变就是(B)

A、新陈代谢 B、能量代谢 C、氧化作用 D、发酵作用 38.微生物必须通过胞外酶把蛋白质分解成(C),才能被吸收利用。A、丙酮酸 B、脂肪酶 C、氨基酸 D、乳酸

39.酶是由活的微生物体产生的、具有特殊催化能力和高度(B)的蛋白质。A、统一性 B、专一性 C、稳定性 D、系统性

40.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实际上就是控制酶的(D)和活性的变化。A、种类 B、质量 C、能量 D、数量 41.外毒素是主要化学组成是(B)。

A、脂质 B、蛋白质 C、肽聚糖 D、脂多糖 42.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毒素,(C)不属于细菌内毒素的主要化学组成。A、磷脂 B、脂多糖 C、蛋白质 D、脂蛋白 43.菌体最佳收获期是在(C)。

A、延迟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44.大多数细菌、放线菌和霉菌都属于(B)。

A、厌氧微生物 B、需氧微生物 C、兼性厌氧微生物 D、微需氧微生物 45.食品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A)等,这正契合了微生物生长的需要。

A、水 B、葡萄糖 C、钙 D、磷

46.肉、鱼等食品容易受到(C)分解能力很强的变形杆菌、青霉等微生物的污染。

A、脂肪 B、糖类 C、蛋白质 D、明胶 47.腌菜、酸泡菜是(B)微生物发酵制成的。A、大肠杆菌 B、乳酸菌 C、霉菌 D、细菌

48.酸性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C)和霉菌引起的。A、芽孢杆菌 B、乳酸菌 C、酵母菌 D、细菌

49.食品的Aw值在0.60以下,则认为(D)不能生长。A、细菌 B、霉菌 C、酵母菌 D、微生物 50.将食品贮存在6.5℃环境中有利(A)生长。A、嗜冷菌 B、嗜温菌 C、耐温菌 D、耐冷菌

51.高温微生物造成的食品变质主要为分解(C)而引起。A、脂肪 B、蛋白质 C、糖类 D、有机物

52.当食品中糖或盐的浓度越高,渗透压就越大,食品的Aw值则(B)。A、越大 B、越小 C、一样 D、不一定

53.酵母菌和霉菌一般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常引起糖浆、(C)、果汁等高糖食品的变质。

A、水果 B、饮料 C、果酱 D、奶酪

54.一般来讲,在有氧的环境中,食品变质速度(D)。A、减慢 B、不变 C、不一定 D、加快

55.把含水量少的脱水食品放在湿度大的地方,表面的水分(B)。A、缓慢增加 B、迅速增加 C、不会增加 D、迅速减少

56.相当一部分食品的原料都来自田地,而土壤素有(D)的“大本营”之说。A、蛋白质 B、矿物质 C、维生素 D、微生物

57.土壤中的(A)相对于其他微生物而言,所占比率最高,危害最大。A、细菌 B、酵母菌 C、霉菌 D、放线菌

58、水在食品加工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是食品的(C)、清洗、冷却、冰冻等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

A、消毒 B、灭菌 C、配料 D、卫生

59.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中对(A)用水有严格要求。A、工业 B、农业 C、民用 D、军用 60.空气中常见的微生物主要是(C)、耐紫外线的革兰氏阳性球菌、芽孢杆菌以及酵母菌、霉菌的孢子等。

A、耐酸 B、耐冷 C、耐干燥 D、耐热

61.空气中的微生物与土壤和污水中的微生物相比(B)。A、数量多,分布极不均匀 B、数量少,分布极不均匀 C、数量多,分布均匀 D、数量少,分布均匀 62.食品制造储藏的场所是鼠、蝇、蟑螂等动物出没的场所,这些动物体表及(B)均有大量微生物,经常是微生物的传播者。A、口腔 B、消化道 C、毛发 D、肢体

63.食品在加工前,原料大多营养丰富,在自然界中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加之运输、储藏等原因,很容易造成微生物的(A)。A、繁殖 B、减少 C、死亡 D、休眠 64.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要进行(A)、加热或灭菌等工艺操作过程。这些操作过程若正常进行,可以使食品达到无菌或菌群减少的状态。A、清洗 B、分级 C、拣选 D、包装

65.企业的卫生管理包括环境卫生、生产设备卫生、食品从业人员卫生以及食品的(D)、销售、运输等环节的卫生。A、加热 B、灭菌 C、采购 D、储藏

66.真空或充氮包装,可以减弱(B)的生长。

A、厌氧腐败微生物 B、需氧腐败微生物 C、耐氧腐败微生物 D、需养兼性厌氧微生物

67.反映粪便污染程度的指示菌是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B)。A、志贺氏菌 B、大肠杆菌 C、沙门氏菌 D、变形杆菌 68.霉菌毒素通常具有(B)、无抗原性,主要侵害实质器官的特点。A、耐低温 B、耐高温 C、耐碱 D、耐酸

69.人畜一次性摄入含有大量霉菌毒素的食物,往往会发生(C)中毒,长期少量摄入会发生慢性中毒。

A、爆发性 B、慢性 C、急性 D、多发性 70.通常产生毒素的霉菌种类有:黄曲霉、(A)、镰刀菌等中的一些种类。A、青霉 B、根霉 C、毛霉 D、黑曲霉

71.食品中为防止霉菌生长和毒素产生,通常采取驱除(B)的方法。A、CO2 B、O2 C、N2 D、H2 72.(A)不是食品工艺中霉菌毒素去除法。

A、煮沸法 B、活性炭法 C、酸性白土法 D、微生物去毒 73.微生物检验常用的分离工具有:接种钩、接种圈和(A)等。A、接种针 B、玻璃平板 C、三角烧瓶 D、试管

74.接种针常用于微生物检验操作时的(D)接种方法。A、涂布 B、倾注 C、划线 D、穿刺

75.微生物检验常用的接种和分离方法有点值、穿刺、浸洗和(B)等方法。A、标定 B、涂布 C、滴定 D、中和

76.微生物检验接种食品样品前,先用肥皂洗手,然后用(B)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A.100% B.75% C.50% D.95% 77.微生物检验在接种前,接种环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可一边转动接种柄一边慢慢地来回通过火焰(B)。A.二次 B.三次 C.四次 D.一次

78.微生物培养时用焦性没食子酸、磷等用以(C)。

A.除去氢气 B.除去二氧化碳 C.吸收氧气以除氧 D.降低氧化还原电位 79.用于细菌检验的半固体培养基的琼脂加入量为(D)%。A.0.5~1.0 B.0.5~0.8 C.0.1~0.5 D.0.2~0.5 80.微生物检验培养基中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红、中性红、溴甲酚紫、煌绿和(A)等。

A.甲基红 B.美兰 C.孟加拉红 D.伊红

81.琼脂其本身并无营养价值,但是应用最广的凝固剂。但多次反复融化,其凝固性会(C)。A.增加 B.不变 C.降低 D.消失

82.配制微生物检验培养基分装三角瓶时,以不超过三角瓶容积的(A)为宜。A.2/3 B.1/3 C.1/2 D.3/5 83.灭菌是杀灭物体中或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B)的过程。A.荚膜 B.芽孢 C.鞭毛 D.菌毛

84.干热灭菌法一般是把待灭菌的物品包装后,放入干躁箱中加热至(A)。A.160℃,维持2h B.170℃,维持2h C.180℃,维持2h D.160℃,维持4h 85.(D)是能损伤细菌外膜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A.福尔马林 B.结晶紫 C.漂白粉 D.新洁尔灭 86.甲醛通常适用于(D)。

A.室内喷雾消毒地面 B.擦洗被污染的桌 C.排泄物 D.空气熏蒸消毒(无菌室)。

87.影响灭菌与消毒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是(B)、微生物污染程度、温度、湿度的影响尤为重要。

A.微生物所依附的介质 B.微生物的特性 C.消毒剂剂量的大小 D.酸碱度

88.待灭菌的物品中含菌数越多时,灭菌越是(D)。A.显著 B.容易 C.好 D.困难

89.微生物染色时酸性物质对于(C)染料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稳固。A.中性 B.酸性 C.碱性 D.弱酸性

90.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按其电离后染料离子所带电荷的性质,分为酸性染料、碱性染料、(B)燃料和单纯燃料四大类。

A.简单 B.中性(复合)C.天然 D.人工(合成)91.微生物染色时一般常用碱性染料进行单染色,如(B)、孔雀绿、碱性复红、结晶紫等。

A.品红 B.美兰 C.胭脂红 D.煌绿 92.微生物单染色的基本步骤是(A)。

A.涂片、固定、染色、水洗 B.涂片、染色、水洗、固定 C.涂片、染色、固定、水洗 D.涂片、水洗、固定、染色

93.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G+G-两大类,这是由他们的(D)结构和组成不同决定的。

A.鞭毛 B.细胞质 C.细胞膜 D.细胞壁 94.革兰氏染色应选用(A)的菌染色。

A.幼龄期 B.成熟期 C.生长期 D.成长期

95.实验设备应放置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便于维护、清洁、消毒和校准,并保持(C)的工作状态。

A.整洁 B.良好 C.整洁与良好 D.正常

96.无菌室的要求:无菌室(包括缓冲间、传递窗)每3m2的面积应配备一根功率为(B)瓦的紫外线灯 A.25 B.30 C.40 D.60 97.安装在无菌室内的紫外线灯应无灯罩,灯管距离地面不得超过(C)m。A.2.0 B.2.2 C.2.5 D.2.8 98.无菌室用的紫外线灯管每隔(B)需用酒精棉球擦拭,清洁灯管表面。以免影响紫外线的穿透力。

A.1周 B.两周 C.一月 D.二月

99.无菌室每次使用前后应用紫外线灭菌灯消毒,照射时间不低于(A)min。关闭紫外线灯30min后才能进入。A.30 B.45 C.60 D.130 100.无菌室霉菌较多时,先用5%石炭酸全面喷洒室内,再用(A)熏蒸。A.甲醛 B.乳酸 C.甲醛和乳酸交替 D.丙二醇溶液 101.无菌室细菌较多时,可采用(C)熏蒸。

A.甲醛 B.乳酸 C.甲醛和乳酸交替 D.丙二醇溶液

102.微生物检验采样后,为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D)发生变化,样品在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A.种类 B.特性 C.大小 D.数量

103.微生物检验样品的中样式从样品(A)取得的混合样品。A.各部分 B.一部分 C.大部分 D.指定部分 104.微生物检验样品的大样是指(B)样品。A.一部分 B.一整批 C.全部 D.一件

105.微生物检验采样时,即食类预包装食品按(A)取样,取的是最小零售预包装。

A.相同批次 B.不同批次 C.相同原料 D.不同班次

106.微生物检验采样时,非即食类预包装小于500g的固态食品的取样,是取相同批次的(A)零售预包装。采样总量应满足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求.A.最小 B.最大 C.相同 D.类似

107.微生物检验采样时,盛样容器的标签应(D)、清楚。A.清洁 B.清晰 C.整洁 D.完整 108.微生物检验采样时,采样标签应(B),具防水性,字迹不会被擦掉或脱色。A.固定 B.牢固 C.稳固 D.耐久磨损 109.微生物检验采样后,易腐和冷藏样品的运送与保存时,应将样品置于(A)℃环境中(如冰壶)保存。

A.0~4 B.2~5 C.4~8 D.8~10 110.微生物检验采样后,冷冻样品运送与保存时应始终处于冷冻状态。可放入(C)℃以下的冰箱内,也可短时保存在包膜塑料隔热箱内(箱内有干冰可维持在0℃以下)。

A.-20 B.-18 C.-15 D.-10 111.微生物检验时从样品的均质到稀释和接种,相隔时间不应超过(A)。A.15min B.30min C。45min D.60min 112.微生物检验时,半固体或粘性液体在样品制备时,应将灭菌容器称取混匀后的检样与预热至(D)℃的灭菌稀释液充分振摇混合。A.35 B.37 C.42 D.45 113.用于微生物检验的奶油、冰淇淋、冰棍和(B)等检验样品制备时,应将称取后的样品与预先置于45℃水浴中的稀释液混合,待溶解后(控制时间在15min内)再按操作程序检验。A.奶酪 B.糖果 C.酸奶 D.奶粉

114.用于微生物检验的液体样品的制备时以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加入置盛有225ml稀释液内,制成1:10的样品均液。饮料和(B)可以直接吸取原液。

A.酱油 B.酒类 C.牛奶 D.糟卤

115.食品加工使用的一般容器和设备的卫生检验,是用一定量(A)反复冲洗与食品接触的表面,采集、收集冲洗液作微生物检验。A.无菌生理盐水 B.生理盐水 C.无菌营养液 D.营养液

116.生产小用具表面擦拭法采样作菌落检验时,检验结果报告用(D)营养液。A.cfu/100cm² B.cfu/10cm² C.cfu/1cm² D.cfu/个

117.消毒后原有菌落总数减少(B)以上食品加工环节卫生检验清洁消毒效果评价良好。

A.90% B.80% C.70% D.60% 118.(C)不是空气采样的采样方法。

A.过滤法 B.直接沉降法 C.气流吸附法 D.气流撞击法 119.空气中霉菌检验是为了防止霉菌孢子引起皮癣、鹅口疮、过敏性哮喘等疾病,以及对(D)的污染。

A.环境 B.呼吸道 C.物品 D.食品

120.空气中霉菌检验,可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或(A)琼脂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作直接沉降法检验。

A.玉米 B.血液 C.营养琼脂 D.伊红美兰

121.菌落总数是指在(C)条件下,在中温、一定时间内,在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A.厌氧 B.微需氧 C.需氧 D.无菌

122.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箱的温度是(A)。

A.36℃±1℃ B.36℃±2℃ C.42℃±1℃ D.42℃±1℃ 123.菌落总数检验的材料主要有:酒精灯、(B)、吸管、广口瓶或三角瓶等。A.三角架 B.试管 C.滴定管 D.PH计

124.菌落总数检验所用的稀释液有生理盐水、蒸馏水和(D)等。A.肉浸液 B.BP缓冲液 C.酵母浸液 D.磷酸盐缓冲液 125.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无菌生理盐水的浓度是(B)。A、0.75% B、0.85% C、85% D、75% 126.菌落总数检验从制备样品匀液到样品接种完毕,全过程不得超过(A)min。A、15 B、20 C、25 D、30 127.菌落总数检验在样品制备、稀释时,称取25g样品置盛有(C)ml磷酸盐缓冲液的无菌均质杯内均质。A、175 B、200 C、225 D、250 128.碳酸饮料在做菌落总数检验时,1:10的样品均液是以无菌吸管吸取(C)制备的。

A、1ml样品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 B、10ml样品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0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 C、25ml样品置盛有225ml稀释液中 D、25ml样品置盛有250ml稀释液中

129.菌落总数检验样液接种后,及时将凉至(C)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倾注平皿,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A、40℃ B、44℃ C、46℃ D、48℃

130.水产品的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的温度是(A)。A、30℃±1℃ B、30℃±2℃ C、36℃±1℃ D、36±2℃ 131.水产品的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的时间是(D)。A、48h±2h B、48h±3h C、72h±2h D、72h±3h 132.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B)表示。A、cfu B、CFU C、UFC D、ufc 133.菌落总数计数适当平板上若有蔓延菌落生长,其片状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中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B),代表一个平板菌落数。A、其中菌落分布很均匀菌落的总和 B、半个平板后乘以2 C、将片状菌落与分布很均匀菌落相加

D、将两个平板上片状菌落与分布很均匀菌落相加,除以2 134.菌落总数报告时,若有三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在1:10稀释度的菌落是多不可计;在1:100稀释度的菌落是325,330;在1:1000稀释度的菌落是25,28,则样品中菌落数为(A)。

A、27000 B、26500 C、32800 D、30000 135.大肠菌群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作为(B)指标评价食品的卫生状况。A、污染物 B、粪便污染 C、有害物质 D、致病菌

136.大肠菌群作为食品的卫生指标,其意义是推断食品中有否污染(A)的可能。

A、肠道致病菌 B、肠道非致病菌 C、沙门氏菌 D、志贺氏菌 137.大肠菌群检验所用天平的感量是(B)g。A、1 B、0.1 C、0.01 D、0.001 138.大肠菌群检验初发酵所用的培养基是(A)。A、LST B、SS C、EMB D、BGLB 139.大肠菌群检验所用的培养基每管应分装(B)ml。A、5 B、10 C、15 D、20 140.大肠菌群检验复发酵培养时间到,观察颜色变化和导管内是否有气泡产生,如(C)则可以作样品中大肠菌群阳性结果报告。

A、产酸不产气 B、产气不产酸 C、产酸产气 D、不产酸不产气 141.大肠菌群检验样液中和用的盐酸浓度是(A)。A、1mol/L B、10mol/L C、1% D、10% 142.大肠菌群检验样液中和用的氢氧化钠浓度是(C)。A、1% B、10% C、1mol/L D、10mol/L 143.大肠菌群检验初发酵肉汤最长培养时间是(C)。A、24h±2h B、24h±3h C、48h±2h D、48h±3h 144.大肠菌群检验接种处发酵肉汤时每个稀释度接种(B)管初发酵肉汤 A、2 B、3 C、4 D、5 145.大肠菌群检验福发酵试验所用的培养基是(D)。A、LST B、SS C、EMB D、BGLB 146.大肠菌群检验复发酵试验是在36℃±1℃培养,所需最长时间是(C)观察生长情况。

A、24h±2h B、24h±3h C、48h±2h D、48h±3h 147.大肠菌群检验结果报告,时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管数,查MPN检索表,报告(A)A、每克(或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值 B、CFU/g C、CFU/ml D、每100克(或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值 148.大肠菌群检验结果报告时,以(C)(MPN)报告,是对样品或菌密度的估测。

A、最大值 B、最小值 C、最可能数 D、95%的可能数

149.霉菌和酵母菌检验原理是依据霉菌和酵母菌通常在pH低、湿度高、(C)、低温储存等,并含有抗生素的食品中出现而制定的检验方法。A、高氮低盐 B、高氮低糖 C、高盐高糖 D、低糖低盐

150.霉菌和酵母菌检验的意义是:在某些情况下,霉菌和酵母菌不仅造成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些霉菌还能够合成有毒代谢产物(D)。A、抗生素 B、内毒素 C、外毒素 D、霉菌毒素 151.霉菌和酵母菌检验所用恒温水浴锅的温度是(A)。

A、45℃±1℃ B、45℃±2℃ C、47℃±1℃ D、47℃±2℃ 152.霉菌和酵母菌检验所用的平板的直径是(C)㎜。A、50 B、70 C、90 D、110 153.食品中常用于霉菌和酵母菌检验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孟加拉红琼脂和(B)培养基等。

A、巧克力平板 B、高盐察氏 C、改良马丁琼脂 D、玫瑰红钠琼脂 154.孟加拉红培养基中添加的孟加拉红具有抑制霉菌菌落的蔓延生长,同时还具有(B)的作用。

A、指示剂 B、抑制细菌 C、显色剂 D、营养素

155.霉菌、酵母菌检验稀释时,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连续稀释度的样品均液,(B)无菌培养皿内。A、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两个

B、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两个 C、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一个

D、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一个 156.霉菌和酵母菌检验制备样品时,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或25mL),放于225 mL稀释液的玻塞三角瓶内,振摇(D)min,即为1:10的稀释液。A、10 B、15 C、20 D、30 157.霉菌、酵母菌检验稀释时,取1mL1:100稀释液注入含有9mL灭菌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另换一支1mL灭菌吸管吹吸(D)次,制成1:1000的稀释液。

A、50 B、30 C、10 D、5 158.霉菌、酵母菌检验稀释时,用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0mL,注入另一支无菌空试管中,另用带橡皮乳头的1mL灭菌吸管反复吹吸(B)次。A、80 B、50 C、30 D、5 159.霉菌、酵母菌检验接种时,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B)温箱内培养。

A、20~25℃ B、25~28℃ C、25~30℃ D、28~32℃

160.霉菌、酵母菌检验接种,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一定温箱内培养,培养时间为(B)。

A、2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4d。B、3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5d。C、3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6d。D、4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7d。

161.霉菌、酵母菌培养过程中菌落观察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A)散开,造成结果偏高。

A、孢子 B、菌丝 C、鞭毛 D、芽孢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 篇3

项目课程设计是在项目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行为。伴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医学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设计不仅要重视生物化学检验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要关注该职业领域内学生可迁移的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应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各部分,落实到课程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目,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不仅要适应检验工作需求的变化,而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逻辑基础,以项目为单元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行动化学习任务。

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教学实施

医学检验项目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检验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检验专业教师合理创设学习情境,从医学检验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需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集体合作能力与沟通交流、检测检验项目、分析检测结果的能力。生物化学检验项目教学实施过程见图1。

下面以肝功能试验项目——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为例,介绍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1.项目任务分析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是肝功能试验的常见项目,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项目教学对象是五年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为4学时。通过本项目教学可让学生掌握采集病人血液标本并分离血清,对病人血清ALT进行测定的基本方法。学会手工法掌握ALT测定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以及配制标准溶液、检测试剂等。同时,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医务道德、法律意识,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及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本项目教学需要设施齐全的医学检测实训中心,具有血浆标本、试剂、生化分析仪、水浴箱、试管等教学仪器设备。

教师应当具有较为扎实的医药检验技术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组织教学。

2.下达项目任务书

生活中常常有人会说自己近期食欲下降,尤其不想食人油腻食物,甚至闻到油味就想呕吐等现象,这就应当去医院就诊。到医院后医生会根据这些现象,让病人检查肝功能,其中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的检查项目,教师从此引出教学任务,并要求学生明确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的具体要求。

3.制订项目任务实施计划

教师将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一般6-8人分为一组)。每组给出一张实验准备表,要求各小组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实验准备表的填写。学生可以每人先各自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中讨论,完成一份小组准备表(见表1)。

教师检查学生填写的血ALT测定准备表后,指出各组出现的问题,再由学生补充完善,然后让各小组针对工作项目,制订项目任务实施计划,包括:小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各自的职责任务;完成项目应有哪些工作步骤;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修改完善。

4.实施项目任务

每个小组根据已确定的工作计划,在领到标本后,按照成员分工进行3份标本的测定,要求将每组同学的测定结果取均值得出本小组最终的结果,并填写化验单。教师需要全程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纠正学生出现的误操作和不规范操作行为。各小组完成操作后,教师提供血ALT测定的参考值和患者的病例资料,要求各组分析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分析影响结果准确度的因素,并完成项目任务实施的报告书。

5.成果展示与评价

①过程互评(10分):各小组根据该项试验操作准备、操作规范、试验结果等情况相互进行打分,取平均值得出每个小组的分数(见表2)。

②成果自评(10分):将每组所得结果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结合结果分析判断,进行小组评分(见表3)。

③教师点评:教师在点评中要指出问题和每组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归纳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将完成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迁移于其他检测项目的试验中,使学生的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

三、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体会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项目课程的设计在结构和内容上以医学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每一项目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包括实践性相关知识、相关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与学科型课程体系相比,内容取舍以工作岗位需要为标准,舍去了繁多的理论推导,其显著特点是注重应用,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技能之中。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从项目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看,项目选择不宜太大,以教学课时4学时效果较好,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教学情境安排在学校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校企合作基地),该基地和三甲医院检验科标准一致,具有极高的教学真实性,因此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刻不容缓。由于有明确的医学检验工作任务和实际动手环节,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融“技能、态度、情感”为一体,环环评价,寓教于乐,因而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工作技巧,渐进地进入实际工作领域,增强他们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项目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实现了从层级制下的等级关系转向平等关系,教师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学友”关系。教师的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允许失败、肯定成绩,且更多的是给以鼓励。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取决于自身的社会地位,而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修养、人格魅力和创造性劳动的确立。此外,在检验基本理论和检验技能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的内涵,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学中教师还引导学生以人的身心整体评估为核心,突出整体检验理念,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运用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和健康教育的技巧,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 篇4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等方面越来越关注。而在当前社会中, 人们对于微生物污染问题也更加重视。食品微生物指的是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 主要包括引起人们食物中毒的微生物, 如面包、味精、饮料、酒等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 以及造成食物发霉变质的微生物等。而很多食品微生物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需要通过相应检测技术进行检测。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内容

在食品安全卫生检测中, 细菌菌落数能够提供充分依据。食品质量可以通过人畜排泄物中大肠菌数量进行判定, 因此, 在检验食品微生物污染程度指示菌时, 大肠菌的检验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粪便污染指标中, 大肠菌是一项重要指标。在食品检验内容中, 通常以每100 g或每100 m L样品中检验出的大肠菌群作为食品安全判定指标。通过检验得出的大肠菌群数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对比, 能够判定食品污染程度。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中, 明确规定了食品中微生物含量, 因此, 在检验食品微生物时, 需要对其中的微生物致病菌进行检验。在食物微生物检验中, 金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微生物致病菌, 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伤害。因此,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 应加以注意。在1 g样品中, 通过特定条件培育得到的细菌菌落数, 称为细菌总数。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技术

代谢学技术

在代谢学检测技术中, 包括了很多种不同的检测方法。例如在检测沙门氏菌、酵母菌、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电阻抗法进行检验。在培养基中, 大量培育和繁殖细菌, 得到代谢物, 利用其导电性改变培养基的阻抗。通过检测阻抗的变化, 就能够掌握细菌特性、生长规律、类型等信息。在放射测量检测方法中, 细菌的生长繁殖代谢出碳水化合物, 把微量放射性的C14标记引入盐类、碳水化合物等底物分子中进行检测, 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 就会吸收和释放含有C14标记的二氧化碳。可以采用放射仪器对其进行检测, 从而判断细菌类型、数量等。在快速酶触反应、代谢产物检测等方法中, 可以通过细菌生长繁殖对酶的合成与释放, 利用相应指示剂进行检测。

分子生物学技术

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 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探针技术等检测方法。在受热情况下, 双链DNA会分解为两条单链, 将得到的两条单链作为DNA的引物、聚合酶等, 然后通过降温来实现DNA分子的寡聚核苷酸引物退火、互补序列等。通过升温继续合成DNA, 加热3~4 h, 能够得到100倍的DNA。在实际应用中, 具有检测结果准确、检测效率高、检测灵敏度高等特点。利用同位素的方法, 标记核苷酸序列已知DNA片段, 并将其添加到已变性DNA样本中。放置在特定条件下, 如果样品中的DNA片段、被标记的DNA片段具有相同源序列, 就会形成杂交双链, 然后检测样品中的DNA, 就可以实现对食品微生物的检验。

抗体和免疫分析技术

在当前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中, 抗体检测、免疫分析检测等方法, 都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 主要包括了免疫磁珠分离、荧光抗体检测、免疫酶等检测方法。其中, 免疫磁珠分离检测方法主要利用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 通过磁场装置收集磁珠。免疫酶检测方法是利用共价结合的方式, 融合酶中的抗体特异性反应、高效催化作用等, 从而得到酶抗体复合物, 并应用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 在免疫学分析技术中, 具有良好效果。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在检验样品中, 直接滴加特异性已知的荧光标记抗血清,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 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检测。间接法则是在检测样品中, 直接滴加细菌特异性已知的抗血清,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 再加入荧光标记抗体, 然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检测。

结论

医学检验生物芯片技术的效果 篇5

生物芯片技术包括三类: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和微缩实验室,前面两种是核酸序列和蛋白质的固定技术,后一种是用硅或玻璃作载体,制作微芯片毛细管电泳体系,主要用于分离和信息检测。

生物芯片技术具有高度微型化、平行性、多样性和自动化的特点,现代医学检验中生物芯片正朝着标准、集约、智能的方向发展,其检测效率非常高,但是由于检测花费也大的缘故,因此到目前还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前来我院病毒进行肝炎病毒检测、艾滋病毒检测和鳞癌检测的患者各50例,这些患者的年龄包括各个阶段,有男有女,进行肝炎病毒检测和鳞癌检测的年女性患者居多,进行艾滋病毒检测的男性患者居多。

在这些患者中有的是直接进行疾病的诊断检测,有些是已经进行过诊治,接着在通过生物芯片技术进行进一步确认和定位检测。

这些患者在进行生物芯片检测时临床表现正常,影响检测的干扰因素也进行了排除,因此其检测结果具有临床意义。

1.2方法 将这些前来就诊的患者,采取他们的血液或是病变部位的细胞组织作制作成待检测的标本。

然后用相应的生物芯片对这些标本进行基因的分型检测和筛查。

与一般的诊断进行比较,就能够得出生物芯片的诊断率和优点了。

1.3统计方法 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整理,然后制作成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经统计,下面是进行分析,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范围分析,见表1。

进行病毒的检测时,一般采取的标本是血液,在进行生物芯片检测时同样也是采取血液。

乙肝病毒有多个亚型,运用生物芯片可以辨别突变点,对合理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对鳞癌的检测,运用生物芯片技术可以进行区域阶段性的检测,优于组织学诊断。

而且标本采取部位的不同,检出率也有差异,生物芯片检测偏差较小,检测的敏感性大大提高。

3讨论

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生物芯片技术的检测率非常高,在早期就能对疾病进行检测。

生物芯片技术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在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和检测意义。

基因芯片的应用除了疾病检测外,环境检测、食品卫生安全以及基因食品等都有应用[5]。

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在各领域的检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医疗卫生领域,生物芯片技术对细菌、病毒以及遗传性疾病都有很好的应用效果[2]。

因为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计划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再加上生物芯片技术的日渐成熟,在临床疾病的`医学检验中生物芯片技术的作用于效果逐渐显现出来,不仅能够做到定性的分析,还能进行定量的检测,从而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断的诊断率和准确性。

在环境卫生领域,生物芯片技术的免疫芯片及酶芯片等具有十分有效和快速的检测效果。

在环境污染物的检测、监测以及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和致癌物等进行分布与转归的研究,在治理效果和环境改造上发挥作用。

在食品安全卫生领域,目前生物芯片技术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是在这一领域的潜在前景和应用价值是很高的。

因为生物芯片具有的快速、准确、多样性、微型自动化等特点,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营养因素的关系时,生物芯片技术能为揭示这些疾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可能性。

生物芯片技术运用在临床医学检验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但是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运用生物芯片技术对细菌、肿瘤、病毒、药物的毒理作用以及遗传疾病等的检测上时,样品制备和标记过程显得复杂,生物芯片的特异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芯片的信号检测灵敏度也没有也许增加。

因为进行生物芯片检测的花费是很大的,在临床疾病的检验上还不能够得到推广,因此在未来,生物芯片研究的方向应该朝着低成本的方向完善。

总之,生物芯片技术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完善,生物芯片技术的前景十分广泛,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的[4]。

参考文献:

[1]刘晓梅.生物芯片及其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6(1):75-77.

[2]李喜莹,李珊珊.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临床检验医学中的应用进展[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3(1):62-67.

[3]廖启洪.生物芯片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5(1):30-32.

[4]农朝赞.生物芯片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展[J].广西医学,2011,33(8):1038-1042.

食品检验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分析 篇6

关键词:食品检测 生物测试技术 安全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4-0031-02

1 食品检测中生物技术在近年来的使用状况

食品安全是令人关注的一个话题,多种食品安全的检测手段相互“竞争”,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出一种能够快速、准确检验食品质量的方法。近年来,生物检测技术成为了一匹“黑马”,应用的范围和次数逐渐增多。随着这个技术的兴起,在2004年时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在2004年时,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占40%,2005年时占44%,2006年占52%。2007年占57%,2008年占64%,到2009年占71%,到2010年占74%,到2011年,它已经成为了主要的食品检测手段,占所有检测手段的80%以上。由统计数据显示,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分量越来越重,随着技术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大的前景。

2 常见的生物检测技术

2.1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指的是采用光导原位合成或是微量点样等方法,来将生物分子有序的固话到载体表面。同时还要求能够形成密集的分子序列,能够和待测的样品分子杂交。从而可以通过激光来进行快速地扫描、检测。由于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成本比较高,并且其性能还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所以还未得到普遍的应用。不过相信在这么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2.2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又叫做基因探针技术。该技术根据这类探针对不同的基因链有不同的显示特点,具有高灵敏度。是根据不同的核酸链所互补的杂交链不同,然后在已知的基因片段里面加入可识别指针,从而进行准确的判断。这种技术在我国的主要应用就是在进出口食品的检验上面,对常见的致病菌或是病原体进行检查。

2.3 生物传感器技术

众所周知,生物体中包含着许多的像酶、抗体、抗原、细胞、激素等的活性物质。这些物质经过处理能够制成生物功能敏感元件,然后让它接触待测物质,从而产生光、热信号。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检测技术,凭借着其操作简单、高效、灵敏等优点在生物分析技术领域展露头脚,成为一大“潜力股”。

2.4 免疫技术

免疫技术,也称最灵敏的检测技术。因为蛋白质物化性质相同,所以免疫技术常常用于分辨性质相似的蛋白质,其主要的手段有:荧光抗体法、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沉淀反应法等等。这几种方法是生物检测技术中的常见的几种方法,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几种方法。其实生物检测技术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通过对这几种生物检测技术的认识,我们能够知道,生物检测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能够实现快速的检测和得出精确结果。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精确和快速是相当重要的。有关数据分析,在近年来,生物检测技术的速度又上升了好几倍。更值得一提的就是在仪器方面,也趋于操作简单化,仪器微型化,仪器智能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数据还能够为我们呈现出更大的惊喜。

3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3.1 残余农药的检验

现在气候变化“诡异”,反而为害虫们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环境。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虽然病虫害的现象有所下降,但是却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人们现在所食用的食物里面,尤其是一些蔬菜、瓜果,残余的农药越来越多。如果长期使用某种食物,或是某类打了同样农药的蔬菜瓜果,那么势必会造成某一种毒素在体内的堆积。这样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引起某种疾病的发生或是身体不适,甚至危害我们的生命安全。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并且国家也为此制定了一个食品安全的指标。目前,酶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是最常用于农药检测的方法,是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之一。其实这类的实验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发展,例如在1989年的时候,就有报道,一种电流式生物传感器用于测定有机磷杀虫剂,这时候使用的还是人造酶。之后在1991年,美国使用了更低检测限的检测箱,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2 食品成分的检测

国家对一些特定的食物。里面只有含有足够的某种营养成分才能算是合格的商品,所以对于食物成分的检测是必须的。例如:对于奶粉中含蛋白质的含量的检测,国家标准中,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是每100克奶粉中含蛋白质不少于18.5克,即含氮量为2.96%.此外,在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时候,也需要这种方法。因为目前虽然转基因食物给我们带来了“甜头”。抗病、抗灾、产量高等等各种优点,但是我们还不能够完全保证它们对我们的身体不会造成伤害。这就需要生物检测技术的帮助。陈家华,方晓明,朱坚(2004年)研究:检测转基因食物的方法主要有蛋白质检测。酸检测以及酶活性检测等方法。

3.3 有害微生物的检测

“由于有害微生物也属于生物的范畴,对其检测和控制就需要生物检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原理。”食品中的微生物不仅能够危害到食品的质量,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对于微生物的检测,必须做到快速、准确。这样才能够控制微生物的传播。

3.4 对成品的品质进行检测

这类的工作,主要是由生物传感器来完成的。生物检测技术最早应用于食品成分的检测和品质的检测,也是食品检测的一项重要的工程。目前,它的发展情况是,日本已经能够把测定鱼类的新鲜程度的生物传感器商品化,能够让普通百姓自行鉴定。另外还有能够以某种气味结合蛋白质为敏感材料,制成生物传感器,用它来检测一些食物中的香味物质。

4 结语

随着人类食品种类的丰富,以及食品生产方式的不同,造成了食品安全逐渐成为人们心头的大问题。但是与此同时,科技也在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食品安全的检测方法也逐渐向着简单、快速的方向发展。而现代的生物技术很好地满足了食品检测的这一发展趋势,也成为食品检测的中坚力量。而作为食品检测的主要途径,生物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为食品检测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林,王晶,周景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柳其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及抗生素[J].食品安全与检测, 2004(5).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 篇7

1 资料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2007版教学大纲和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2 比较分析

按照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对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知识单元与知识要点作统计比较 (见表1) 。

3 结果

教学大纲未涉及的考试大纲内容:治疗药物监测、内分泌疾病的检查;考试大纲未涉及的教学大纲内容: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自动生化分析技术;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均涉及的内容:血脂及血浆脂蛋白检验、体液电解质检验、心脏标志物检验、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教学大纲不能满足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体液葡萄糖检验、体液蛋白质检验、肝功能检验、肾功能检验。

4 讨论

4.1 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

2007版教学大纲根据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要求, 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任务、课程目标、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和要求及大纲说明, 是编写教材、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与教师教学关系密切。

考试大纲是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法规性文件, 也是命题的直接依据, 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知识单元、细目、知识要点及要求, 为学生备考指明方向。

4.2 建议

(1) 制定新一轮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与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有效衔接, 尽可能使新教材覆盖考纲的细目和知识要点, 以便学生复习。

(2) 将检验质量控制技术 (如线性范围、精密度、标准差、变异系数、准确度、回收率、干扰误差等) 作为基础知识安排在课程各论之前, 有利于教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使学生具备质控意识, 在每项实验操作中考虑影响检验结果的操作因素, 指导学生做好每一项检验项目;有利于质量控制技术与各项检验技能学习有机结合[3]。

(3) 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中增加临床生化检验的申请方式与报告、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流程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内容,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临床实验室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要求。

(4) 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中适度增加检验方法及方法学评价内容。检验方法中保留凯氏定氮法、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化学比浊法、火焰光度法等传统方法, 作为方法学发展的标志。检验方法的教学重点是临床实验室常规应用的方法, 如酶法、免疫透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及可靠、实用的化学比色法等。校内实训要充分兼顾自动分析和手工操作, 尽可能选择生物化学法、免疫化学法、电化学分析法及可靠、实用的化学比色法等。学生基本操作能力训练仍以手工操作为主, 一些检验项目要求学生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

(5) 内容表述应避免前后重复、表述不统一。概念、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等尽可能与相关课程的内容衔接。实验操作应与标准操作规程及商品试剂盒说明书相关内容保持一致。

摘要:对《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士) 考试大纲》与2007版《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分析, 为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标准,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2012年全国卫生专业资格考试指导: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士)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 篇8

1 教学实践

1.1 将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作为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基础知识提前安排教学

为了保证检验质量控制知识贯穿于各项检验方法学中, 我们对传统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 将原来最后教学章节的内容, 即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作为课程的基础知识安排在各项检验技术学的前面组织教学。首先为学生建立检验质量控制意识,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质量控制技术。

1.2 为学生安排重复性实验机会, 提高其实践操作的精密度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析是一门科技含量较高的精细技术学科, 主要是 (超) 微量的定量分析,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习惯性、规范化的操作技能, 对于其以后的工作质量尤其重要。对于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而言, 使用刻度吸量管、微量加样器与分光光度计等, 应该是最基础的操作技能。在教学中, 以滴定技术章节内容作为训练基本技能的基础。滴定技术看似简单, 但是学生要做到正确判断滴定终点, 准确、熟练地控制好滴定终点附近的加液量并不容易。在临床实际测定过程中, 微小的加量误差都会导致临床意义截然不同 (如血清碳酸氢盐测定) 。因此, 即使是简单的滴定技术在教学中也不能简单处理。

在血清钙EDTA滴定法、血清氯化物硝酸汞滴定法、血清碳酸氢盐酸碱滴定法的教学实验中, 要求每位学生对检测样本平行测定10次, 并对10次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算全距、标准差 (s) 、变异系数 (CV) , 评价实验的精密度。学生实验的精密度CV≤5%为优秀, CV在5%~10%范围内为合格, CV>10%为不合格。教师要求学生将全距与临床检测项目的参考范围上下限差值进行比较, 让学生通过两者的相互比较受到自我教育, 操作者的重复性误差会导致临床上不同的处理结果。例如, 血清碳酸氢盐酸碱滴定测定要求操作者的重复性误差很小。

通过数次实践训练, 学生深深地体会到, 相同操作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滴定测定, 要获得良好的重复性并不容易, 必须经过刻苦练习, 掌握好操作技能, 积累一定的经验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测定结果。

在光谱分析技术教学中, 我们也适时提供实验条件, 要求学生对实验精密度进行评价。

1.3 用室间质量评价方法评价学生实验结果与总体水平的离散度

随着技能训练次数的增加, 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程度也会不断提高, 实验精密度会逐渐达到要求的水平。但实验精密度高并不意味着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好。为了发现与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良操作习惯, 评价学生实验结果与总体水平的离散程度, 我们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 将教师与教学班级全体学生作为一个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体系, 教师作为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者, 每位学生相当于一个独立实验室。每次定量分析实验中, 全班学生在相同的测定条件下, 对同一未知浓度的标本进行测定;教师现场将学生测定的数据填入相应表格 (略) , 保证数据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探讨

孙静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启发式教学法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 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法, 忽视启发式教学法的作用。现就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 并针对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提出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应依据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的启发方式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B

在我国的教育界, 启发式教学法是最常见的概念之一, 它是针对注入式教学法提出来的, 那么何为启发式教学法呢?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识原理及客观规律, 精心设计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探求真理, 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 提高素质, 增长才干的教学方法。它不同于注入式教学法, 不是将学生当做盛装知识的容器, 向其灌注大量现成的概念、原理、公式之类的知识, 而是引导学生发现

的真实性;数据经统计学方法处理, 计算x、s与CV;观察学生测定数据有无超过x±3s范围, 如果有, 则剔除超过数据, 再用保留数据计算x、s与CV;如上重复, 直至没有超过x±3s范围的数据。此时, x作为总体靶值, 学生测定数据位于x±2s范围内为合格, 否则为不合格。经过如此数次评价, 可以评价学生与总体水平离散程度的趋势。例如, 某学生数次测定值都大于x, 甚至有数据位于x+2s之外, 表明该学生测定水平总是偏高。

总体靶值水平也可由实验指导教师或选择学生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测定确定。根据CLIA′88的判定规则评价学生的离散程度。

应该指出, 一般情况下, 学生进行的教学实验条件达不到临床实验条件, 总体靶值水平与实际值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或许是较大的误差。但是, 对于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整个观察体系中存在的系统误差基本相同, 所有个体测定值应该趋向集中于总体均值。所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仍采用总体靶值水平评价学生个体测定结果与总体水平的离散程度。

2 体会

将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应用于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教学过程, 通过大中专3个班级的教学实践, 我们得出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 将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作为课程的基础知识安排在各项检验技术的前面组织教学, 这种教学安排: (1) 有利于各项检验技术的教学, 如教师能够更好地讲授各检验项目的方法学评价, 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具体方法的线性范围、重复性试验指标 (如RCV、OCV等) 、回收率、干扰误差等概念。 (2) 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学生有了质量控制意识, 在每项实验操作中就会考虑到影响实验结果的操作因素, 如样本或试剂加量的准文章编号:1671-1246 (2008) 22-0059-02

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1]。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 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防治措施, 是一门与临床医学与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势必能对学生充分掌握该学科知识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确性、反应的温度高低、反应的保温时间与显色时间、比浊分析的混匀手法与次数等。即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一项实验, 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做好一项实验。 (3) 有利于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全过程中适时进行质量控制技术的教学实践, 使质量控制知识与各项检验技能学习过程有机融合。

(2) 运用质量控制技术建立实验技能考核评价方式。由于教学过程运用了质量控制技术, 现在, 教师不仅可以用操作行为描述定性的方法, 还可以用精密度、准确度的概念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 使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方式更加全面、科学。

(3) 随着质量控制技术被引入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考核形式促使学生责任感增强, 操作更加认真, 即学生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 不仅学会了如何操作一项实验, 而且学会了怎样做好一项实验。这正是教师期望达到的实践性教学目的。

(4) 每次实验操作后, 学生不仅可以得到自我评价, 还能参加到以班级为单位的质量评价体系中得到总体评价。总体评价成绩好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参加实验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总体评价成绩不好, 可促使学生自查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纠正错误, 不断持续改进, 逐渐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

(5) 教师作为班级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者, 能通过实验后总体质量评价全面分析学生的操作情况, 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实现个性化教学指导。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 篇9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践技能目标的达成评价就是以校内实训目标为依据, 建立科学的实践技能目标测评体系, 并据此对实践技能目标达成度进行全面评价, 使之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 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实践课教学中, 在学生间开展操作规范性、结果准确性及实验高效性竞赛, 以促使学生实践技能目标的达成, 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 实践技能目标的测评标准

1.1 仪器的规范化操作

微量加样器、刻度吸量管、电子天平、离心机、恒温水浴箱、干燥箱、分光光度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电泳仪、电解质分析仪等分析仪器, 规范化操作率达到100%。

1.2 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1) 回收实验:回收率测定合格率应达到60%以上。

(2) 误差范围:80%以上的学生对定值血清或定值样品的测定值应控制在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 (x±2SD) 。对测定结果按室间质评要求计算各自的变异指数得分 (VIS) , 根据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规定的成绩评价标准进行评分 (VIS≤80为优秀, 80150为不及格) 。

1.3 检验结果的精密度

学生对定值血清或定值样品批内重复性试验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差 (SD) 、变异系数 (CV) 合格率应达到60%以上。

1.4 检验结果报告

学生应具有初步签发检验报告单的能力。要求原始数据记录清楚, 计算正确, 检验报告符合要求。

1.5 实验效率

学生手工操作效率要达到预期目标。例如, 吸取、分离血清和离心上清液的一次成功率要达到80%以上;独立完成常规操作项目的时间不得超过规定学时。

1.6 态度目标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实验中不符合预期设想的测定值要重复测定, 以获得满意的分析结果。

2 实践技能目标的达成评价

2.1 操作技能评价

以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为依据, 计算得分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通过分析、评价为补救达标提供可靠依据。具体做法是: (1) 依据实践技能目标, 制定操作技能考核评分细则 (见表1、表2) 。 (2) 依据评分细则编制操作技能评分统计表 (见表3) 。 (3) 计算出各项指标, 并填表 (得分率、。 (4) 评价: (1) 得分率高, 若SD和CV低, 表明该项技能掌握好且整体分化小,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 基本达标。若SD和CV较高, 则表明两极分化严重, 应加强个别学生的操作训练, 并给予及时矫正, 促使其达标。 (2) 得分率低, 若SD和CV低, 表明该项技能难度大, 学生普遍未达标。应作为教学重点, 让学生重复练习, 并强化辅导, 促使其达标。

注:时间每延长1分钟扣1分 (共5分)

2.2 检验结果评价

关于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采用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推荐的“允许误差范围以不大于为合格”的判断标准进行评分。例如:血糖测定的回收率试验, 主要强调回收率与“靶值”的符合程度。评价标准是测定值不超过“靶值”的偏差系数5%为及格, 3%以内为优秀[偏差系数= (测定值-靶值) /靶值×100%]。

关于检验结果的精密度, 让学生在常规条件下进行批内重复测定 (通常5~10次) , 计算测定结果的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并与国内推荐的常规条件下的变异 (RCV) 进行比较、评价。

2.3 达标的整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根据实验总评成绩, 对技能目标的达标情况作出价值判断。主要以平均标准分 (T) 和标准差 (SD) 2方面结合的正态分布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并加以调控。其方法是: (1) 根据实验成绩计算平均标准分和标准差。 (2) 以标准分为横坐标, 相应的频率为纵坐标绘制成绩分布频数图 (见图1) 。 (3) 分析评价。成绩呈正态分布, 若且SD小, 说明整体水平好, 两极分化小,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 普遍达标;若且SD大, 则要对个别学生进行矫正练习, 以防止两极分化;若且SD小, 说明整体达标率低, 需要查找原因, 改进教学方法, 以促进达标;若T<75且SD大, 表明整体达标率低且分化严重, 需要开放实验室, 增加学生实践训练机会, 在训练过程中重视个别学生的辅导, 提高达标率。

成绩呈负偏态分布, 说明低分人数多, 未达标率高, 需要进一步分析评价, 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达标率。

成绩呈正偏态分布, 说明高分人数多, 未达标率低, 这时除继续提高整体达标水平外, 还要加强对未达标学生的个别矫正和练习, 防止未达标人数增加。

3 结果和结论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 篇10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技能培养

从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来看, 临床生化检验更加强调准确度和精密度。大型生化分析仪的使用, 无疑的提高了分析性能和效率。但分析过程中一些人为的因素带来的影响, 如样本处理、试剂配置、质控品或校准品稀释等, 对结果的影响不可忽视。新实验、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以及基础和临床实验研究,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检验专业实验教学中既培养学生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 又能很快地使用和掌握临床实验室的自动分析仪、常规检验的原理、质控及方法学选择和评价的技能, 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我们认为关键不在于实验的多少, 而在于实验质量及内容。结合多年的实验教学和临床工作, 将检验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了如下安排:

1 实验前准备

包括介绍实验室规则, 强调水、电、气、电炉的正确使用, 试剂的介绍, 使用血清样品的注意事项, 目的在于强调实验室应有的安全意识。如血清样品一般来自于临床病人, 使用过程中视为传染源, 使用后注意消毒等。

2 基本技能训练

特别安排了两次技能训练课, 以强化学生基础的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技能。

2.1 介绍玻璃器材的分类、清洗、用途

如:烧杯仅可作为容器;准确量取液体则使用量桶或试管;标准品的配制需使用容量瓶等等。

2.2 介绍分光光度计的原理、构成和使用方法

重点掌握比色杯的光面和糙面的使用;比色计预热、调零及测定透光度、吸光度和浓度的正确方法。

3 临床常规检验技能的培训:主要介绍一些临床常规生化项目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3.1 总蛋白、白蛋白测定:

比较双缩脲法测定TP (血清总蛋白) 及溴甲酚绿法测定Alb (血清白蛋白) 的原理, 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测定TP时保温时间需要15分钟, 而Alb则需要在加入试剂后1分钟内完成测定, 了解测定TP和Alb的临床意义。

3.2 血清脂蛋白电泳:

让学生掌握如何配置试剂、如何制作琼脂糖平板、如何使用电泳仪及影响电泳的因素。重点掌握电泳的原理及其方法, 掌握血清脂蛋白电泳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3 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及脂蛋白测定:

全部使用酶学方法进行测定, 脂蛋白测定重点在于教会学生掌握吸取上清液的技术, 并了解各种酶法测定的原理。

3.4 尿素、肌酐、尿酸测定:

介绍二乙酰乙肟法测定尿素及碱性苦味酸法测定肌酐的原理, 尿酸酶偶联法引导学生利用Trinder反应进行实验设计。本实验的重点在于碱性苦味酸法测定肌酐。因国内多数临床实验室仍采用该法作为常规方法, 但该法特异性差, 干扰物质多, 准确性难以保证。为了消除干扰, 可采用去蛋白法。

4 见习实验

对于血气分析和全自动生化分析及实验室质量控制, 由于实验室没有相应的仪器设备, 我们将这三次实验放在医院的检验科完成。先由经验丰富的临床检验师给同学讲解分析原理和操做示范, 再让每个学生练习一个测试项目的全自动分析过程。这种教学方式, 充分体现了系科合一的优点,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5 特殊的实验

5.1 无机离子的测定:

让同学掌握火焰光度计和离子选择电极分析仪的测定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并且自己操作体会后, 对两种测定离子的不同方法做出方法学评价。

5.2 ALT (谷丙转氨酶) 赖氏法测定及其标准曲线绘制:

本实验在临床中不再使用。开设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酶活性测定的发展史, 明白其方法的不足之处。可附带向学生介绍现在测定该酶的方法 (速率法) 。本实验的另一个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有关标准曲线的制作方法。

5.3 速率法测定ALT、γ—GT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LDH (乳酸脱氢酶) 、CK (肌酸激酶) :

本实验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选择该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自动生化分析技术的学习, 了解自动生化分析中有关参数设定的内容, 即波长、分析方法、测定时间、样品量、试剂量、温度、校正因素等, 毕业后经过培训, 很容易胜任机器维修工程师这个工作。

6 方法学评价

选择几个经典常规生化检验项目, 将方法学评价内容贯穿其中, 使学生既了解了临床常规检验项目的原理、方法、临床意义, 又掌握、实践了方法学评价的具体操作。

6.1 血糖测定和回收及干扰实验:

内容包括介绍临床常用的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的原理和回收及干扰实验的原理、目的、方法、操作、计算及意义, 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得数据, 计算出相应的结果, 用于评价一个实验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6.2 血清磷测定的方法对比:

内容包括介绍去蛋白的硫酸亚铁—磷钼酸比色法和不去蛋白的直接测定法。让学生了解磷测定的方法发展、两种方法测定的原理以及学会如何对两种分析方法进行评价。通过用两种方法对30例血清样本进行配对测定, 对其分析结果采用多种统计分析。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 篇11

【关键词】 临床检验;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02-02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标本用量较少、稳定性较高、标记物制备较容易、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以及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主要将免疫分析与化学反光分析相结合,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是继酶免疫、发射免疫以及荧光免疫测定之后的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经常需要检测和分析表征性物质,以判断疾病以及身体病理特征[1]。通过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快速分析各种物质,能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1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概况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发光分析和免疫分析系统,用于抗原、抗体、酶、激素、维生素以及脂肪酸等检测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分析是根据免疫反应情况,待免疫反应完之后加入酶或氧化剂等发光底物,发光底物经过氧化会形成处于激发状态的中间体,通过发射光子来释放能量,以达到稳定状态。而免疫分析是在抗体或抗原之上利用标记物进行直接的标记,标记物为化学物质或酶,待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后,会产生带有抗体免疫的复合物。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原理是以化学发光剂对抗体或抗原进行直接标记,待磁颗粒性、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之后,在磁场的作用下,分离处于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的化学发光剂,将发光促进剂加入到结合状态的部分,使其进行快速的发光反应,并以定性或定量的方式检测处于结合状态的发光强度。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系统具有操作较为简单,结果较为准确可靠,且自动化程度较高以及试剂储存的时间较长等优点,可根据激发态分子能量的来源,将化学发光的过程分为生物发光、光照发光和化学发光。

2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类别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主要分为酶催化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以及电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酶催化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是通过抗体或抗原在标本中发生反应之时,采用发光的酶作为标记物。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是采用吖啶酯对体或抗原进行直接标记,待抗体或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后会产生一种复合物,加入氢氧化钠和带有双氧水的氧化剂后呈碱性,出现发光、分解等现象[2]。而电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过程包括化学反光和电化学,将三丙胺作为电子供体,对抗体或抗原用三联吡啶钌进行标记,在电场的作用下,通过电子转移而产生发光反应。

3 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分析

3.1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传染性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血清学的标志物,是治疗和评价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诊断乙型肝炎病毒中的抗体或抗原的表面部分是否受到感染,这样的诊断为常规酶法,但常规酶法会使低病毒含量的携带者出现漏检的情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以前的常规酶法相比,具有线性范围宽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传染性疾病进行分析,如对于已感染免疫病毒的儿童,应对其体内的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以及单纯疱疹病毒以Bowser等进行测定,检测出的灵敏度较高。

3.2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指肿瘤肿瘤在发生与增殖的过程中,通过肿瘤细胞进行合成、释放或者是机体与肿瘤细胞发生反应,产生酶、激素、白质以及癌基因产物等物质。患者的细胞、血液以及组织中都会有肿瘤标志物,利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能够快速的寻找到难以发现的肿瘤标志物。通过对患者进行体外的辅助诊断以及术后监测,能够缓解患者的病痛。采用Mac等诊断和监测食管癌患者的病情,如对血清中的癌胚抗原浓度、鳞状细胞癌的抗原浓度等进行检测。以Raslan和Shabin对健康孕妇德阴道液和胎膜早破中的人绒毛膜促线性激素和AFP标志物进行比较,AFP的特异性和敏感度较高。

3.3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心脏疾病 在临床检验中,经常以同丁酶对心脏疾病患者进行定量测定。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T,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心脏疾病的标记物,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度。通过采用Dutra等将肌钙蛋白T(cTnT)的受体分子制成免疫传感器,应用于早期心肌梗死的临床检测,其方法较好,具有相关性,可以应用到临床中对标本进行检测。

3.4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激素 激素是细胞和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媒介,主要指散在内分泌细胞中或内分泌腺所分泌出来的高效能的活性物质。在临床检测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和测定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比较可靠、准确的实验室数据,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3]。通过以Vutyavanich等对血清中的促黄体生成素、睾丸素、促卵泡生成素以及催乳素等进行检测,以Karlsson对患者甲状旁腺进行检测,以Gayk和Schmidt对骨代谢标志物中的降钙素进行测量,并和放射免疫法相比,其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

3.5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其他物质 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还可以分析细菌、维生素、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酶以及基因等。通过Dasgupta等对血清中高辛含量进行检测,以Quan等对食物中含有的盐曲霉毒素B1进行检测。

综上所述,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以及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能够为临床检验提供数据依据,提高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施丽娟.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6(4):57-58.

[2] 刘爱国.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7(14):89-90.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 篇12

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高职技术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要求教育过程必须有企业的全程参与。因此,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积极实践校企合作模式, 于2009年6月与杭州迪安医学检测中心合作, 成立了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及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对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进行有效指导, 共同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并形成校企一体、共育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4]。通过校企合作,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师能够到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接受锻炼, 而且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也能够参与到课程开发与建设中来, 这对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 校企合作也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提供了环境资源和设备资源。

2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开发理念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包含对人体健康和患病时化学状态的研究以及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化学实验方法的应用[5], 包括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和检验诊断两大部分。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 检验项目日益增多, 检验技术已呈现出自动化、模块化、电脑化的现代化模式。因此,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用于现在的职业教育。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们决定以专业核心课程———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为教改对象, 利用我校校企合作基地——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 将知识和工作过程对接, 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3 校企合作开发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情况

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 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 我们对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进行了取舍和整合, 以加强技能培训为主, 突出与技能培训相关的必备理论知识, 精心设计项目, 将基于生物化学检验的岗位需求与素质要求进行剖析, 形成以疾病为中心 (如糖尿病检验、肝脏疾病检验、肾脏疾病检验等) 的项目化课程标准。学校和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进行项目教学尝试: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确定的工作, 这样将传统模式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合作实施

4.1 学习领域和教学情境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教学情境的选择。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拥有综合实训室、标本采集区, 组织学生在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学习, 可使学生在了解生物化学检验的相关设备和操作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托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及46所校外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将理论实践合二为一, 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取信息, 并逐步形成运用知识有效完成任务的职业能力。

4.2 教学实施中应具备的条件

理实一体化教学以能力为本位,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任务驱动为主体,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整合, 实施过程中应具备两个条件:必备的硬件设施和不可忽视的软件条件。 (1) 理实一体化教学必备硬件: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为教学提供了血液标本、离心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 使教学过程工作化, 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必备的硬件条件。 (2) 理实一体化教学必备软件:师资队伍。学校建立了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理实—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3 教学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程序)

有了以上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根据2009级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在2012—2013年第一学期, 将2009级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两个班级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 分别进行传统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 实验班项目教学程序见图1。

5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校企紧密结合型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课程评价上。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型人才, 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因此, 本课程考核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部分, 见表1。教学效果主要根据完成检验项目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情况来衡量, 占总分的80%, 素质占20%。

按照表1进行评价, 通过比较发现, 实验班的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均高于对照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这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 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 结语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已经成为检验人才培养的核心。我校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充分体现学校与行业紧密合作的办学优势,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加强实践性教学, 以市场需求为基本依据, 以就业为导向, 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

通过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校企合作下的理实一体化改革, 使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互动化、课程考核全程化, 从而使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但是我校的校企合作仍处在初级阶段, 因此, 应充分发挥企业优势,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 进一步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教学质量,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素质。

注:*与对照班相比, P<0.05

参考文献

[1]王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药炮制学教学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3) :51-52.

[2]韩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性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6) :135-136.

[3]刘华金.基于理实一体化模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 2010 (12) :298.

[4]许志军, 郭云生.践行校企一体共育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7) :46-47.

上一篇:开放小区下一篇:数学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