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渗入数字城市

2024-09-26

物联网渗入数字城市(共9篇)

物联网渗入数字城市 篇1

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 正在陷入长达20年的经济低迷之中。造成这种不利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日本在关键技术领域失去了领先的地位, 另一方面是日本的传统优势领域制造业正在被边缘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重整旗鼓, 重新恢复日本在世界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日本希望采用蛙跳战略, 通过对传感技术的研究, 出奇制胜, 以图在数字领域占据制高点, 重归第一梯队。因此可以说, 国家物联网战略寄托着日本重新奋起的希望。

失去数字时代的恶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日本步入长期的经济衰退, 1997年秋季, 大型金融机构破产、股价暴跌和日元汇率狂泄引起了日本的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 整个日本经济一蹶不振。

丰田汽车公司是代表日本制造业最高水平的“优等生”, 是日本最富竞争力、最国际化的跨国公司之一。丰田的“召回门”事件, 在今天的日本并非个案。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一下其中的深层原因, 就会发现这是由于产业构造带来的必然问题, 丰田的“召回门”事件是日本制造业在成本的重压之下不堪重负的必然结果。

代表当今世界科技前沿的是数字技术, 在这个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 日本未能保持第一梯队的位置, 显得落伍了。以电视制造业为例,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从1990年起, 日本、欧洲和美国各自沿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新一代电视。当时, 日本已投入了18年的时间和大量的金钱发展高清晰度电视。而美国在之后不久的1991年, 几乎一夜之间, 都开始追随通用仪器公司, 成为数字电视的拥护者。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 美国几乎所有关于高清晰度电视的提议都改弦易辙, 从使用模拟技术转向使用数字技术。有充分的证据显示, 数字信号的处理更合乎成本效益。而欧洲则直到1993年2月才承认这一点。

其实, 在日本也不乏有精英人士认识到数字电视才代表着未来。1994年2月, 日本邮政省放送行政局局长江山晃正提出让“日本跨入数字世界”的建议。出乎意料的是, 日本的产业界领袖们第二天便群起而攻之, 因为日本在高清晰度电视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他们绝不能容忍另起炉灶, 否则, 之前大量投入的资金将如泥牛入海。

数字电视与高清电视之争, 并不只是简单的电视信号编码方式之争, 而是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之争。产业领袖们为了能向资本有个交待, 使日本失去了在数字电视技术领域获得领先地位的先机。当日本在沉睡中醒来, 突然发现在数字领域这个世界制高点上, 原来雄居世界第二的日本, 一个曾经自信地要向美国说“不”的国家, 已经痛失先机, 而这期间, 落后日本多年的中国, 也开始迎头赶上。

日本的蛙跳战略和泛在网战略

面对落后局面, 如何在数字领域实现赶超成为摆在日本面前的一个问题。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与改良的民族, 从明治维新以及其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史中, 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例子。由于日本人特有的超人的模仿天赋, 以至被西方戏称为“猴子民族”。

痛失先机的日本在经过衡量之后, 决定从信息化入手, 打开一个通往数字领域的缺口, 从而带领整个日本杀出重围, 追赶美欧等数字化的先进国家。信息化的概念本是由日本人首先提出来的, 在这方面, 日本具有一定的优势, 而物理世界的信息化, 则是目前信息化发展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也是极具前景的环节, 信息化向物理世界进军, 只是早晚的事。日本终于找到了通向数字世界的突破口。

从2003年开始, 日本开始了真正的泛在网试验。2004年, 日本推出了下一步国家信息化战略——泛在网战略, 尽管当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物联网概念, 但泛在网战略, 在方向上无疑是与物联网不谋而合的。

但是在经历了8年的重点实施之后, 到目前为止, 整个日本的泛在网及其应用却未能形成产业化的发展, 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的泛在网在概念上仍然停留在传感本身, 与物联网理论相比, 显得相对简陋。泛在网仍停留在一种封闭性理念之上, 为物联而联物, 为应用而应用, 泛在网由一个个互相孤立, 互不相关的个案组成, 缺乏全局意识。例如, “智能家居”只能实现智能家居这个单一的功能, 并不具备开放性与衍生性。

反观美国的电网计划, 其核心是打造一个人人都能够参与的开放式平台, 而调节电价和用电的调度只是这个平台的基础功能之一。如此一来, 美国电网平台在开放性的作用下, 就具备了衍生性, 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衍生出许多其他的应用, 如根据计划, 美国电网将会由第三方开发一些应用帮助消费者进行在线用电管理等, Google Power Mete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建立起了GPS数据发布和电表之间的联系, 这样, 房主就可以在回家前20分钟发送指令, 打开空调等家用电器。但是, 尽管泛在网存在着很多局限性, 但至少可以说明日本在数字传感技术方面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而在实际的应用上, 日本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比如, 日本基于物联网的地震感知预警系统可说是这方面成就的代表。多年来, 地震预警一直是一项难以攻克的世界性科学难题, 为了与地震作斗争, 2007年10月, 日本的传感形地震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日本各相关机构可无偿使用这项服务。日本现阶段有数十家企业和团体签署协议加入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向参加的企业等单位承诺, 它们将在地震波到达前10秒~30秒, 收到地震警报。2008年6月14日, 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宫城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在主震到达宫城石卷市前12秒, 发布了地震预报, 在地震来临前10秒左右发出预警, 给人们在避灾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反应时间。地震发生时, 一般是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地震波 (简称P波) 先活动, 接着就是破坏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 (简称S波) 。两种震波之间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

日本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 通过传感器探测出P波后, 迅速发出预警, 当传感形地震预警系统探测到地震中最初的微震时, 会同时向铁路、建筑、电力、医疗等部门即时发出警报。这样一来, 在灾难的S波来临之前, 可以抢得数秒到数十秒的宝贵时间, 对地震采取相应的避难措施。比如, 各系统在接收到预警信号后, 就会自动关闭煤气、电、水、核电站、化工厂等高危设施的运行, 以避免衍生灾害的发生。

日本的物联网规划

为了突破持续低迷的经济环境, 重整旗鼓, 抢占数字领域制高点, 日本于2009年3月提出“数字日本创新计划” (ICT Hatoyama Plan, 亦称ICT鸠山计划) , 同年7年, 日本更进一步提出“i-Japan战略2015”。其中, 交通、医疗、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物联网是建设重点。

数字日本创新计划包括“无所不在的城镇”理念 (ubiquitoustown, 也称“泛在城镇”) , 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其目的是鼓励人们进行新的开发和测试, 以推进无所不在的计算技术, 通过支持商业特殊领域的无所不在的计算, 同时, 充分而又有重点地从不同的角度投资那些从测试转向应用的无所不在的计算技术, 创造安全有保障的社区。

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发展基础设施, 以帮助地方公共机构实施区域自治理念, 也包括在大学、医院、图书馆和公共机构等场所使用宽带网络。这类基础设施将被用于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基础, 包括儿童和老人跟踪系统、旅游和道路信息监测系统、气象装置和使用传感器的救灾系统等。通过各种媒体整合当地信息, 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的公共安全领域, 振兴地方社区使用区域交际网络的服务, 鼓励专为农村地区提供的移动服务的发展以及发展空间代码基础设施。这将促进通信环境的发展, 使居民能直接体验ICT的真正价值。

2009年7月, 日本IT战略本部颁布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2015, 为了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每一个角落, 首先将政策目标聚焦在三大公共事业: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 并进一步提出, 到2015年, 透过数位技术达到“新的行政改革”, 使行政流程简化、效率化、标准化、透明化, 同时推动电子病历、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的发展。

物联网渗入数字城市 篇2

数字油田概述

石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影响着工农业建设,关乎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石油行业分为上中下三个产业链,其中上游由油气勘探、开发及工程组成;中游主要指油气储运及炼化,如管道输送、油气罐藏与运输、成品油炼化等;下游包括油气销售以及石油化工等油气处理。

数字油田(digital oil field)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在当时的《Oil&Gas》杂志上就出现了智能油田的词汇和论述。但是,当时数字油田还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尚处于构想阶段,不过,其基本思想得到了普遍认可。国内最早提出数字油田概念的是大庆油田,其将数字油田概念定义为:以油气田为研究对象,以石油气的整个生产流程为线索,建立勘探、开发、地面建设、储运销售以及企业管理等多专业的综合数据体系,并将各专业的数据和应用系统进行高度融合,在建立油气田生产和管理流程优化应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可视化技术和模拟仿真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对数据实现可视化和多维表达,并且通过智能化分析模型,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辅助决策信息,进一步挖掘生产和管理环节的潜力,使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产和管理,为油气田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支撑环境。

所以,从广义角度看,数字油田可以说是油田信息化和自动化的代名词,即以信息为手段全面实现数字化采油、数字化集输、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管理。

1.2 数字油田RFID需求分析

随着油田工业的发展以及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整个油田的生产、管理、销售由传统方式向数字化发展,而数字油田需要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识别技术、通信技术等,对油田作业及经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其中,RFID技术作为先进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把物品与互联网、物品与物品相连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管理,而应用RFID技术打造数字油田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油田建设中使用RFID技术的两大典型应用场景是油田车辆出入管理以及地下管网定位管理。

第1页

 油田车辆出入管理需求分析

由于油田工作区域跨度大,关联单位多,内部车辆多,这就使得车辆出入管理面临较大挑战。而传统的车辆出入管理多为人工核查放行,使得出入通行效率低,人工运营管理成本高;加之油田作业区域及关键加工区对于车辆出入有极为严格的限制,只有内部有通行权限的车辆方可进出,而传统纸质通行证易伪造,人工检查对其真伪无法辨别,极易出现错放漏放的现象。

综合分析油田车辆出入管理需求,需要实现自动、高效、精确的车辆出入核查及管理,需要智能化、自动化监控车辆进出各区域的信息。 油田地下管网定位管理需求分析

由于地下油气管网复杂多样,这就使得对地下管道的定位带来了困难,加之图纸文档等标识不准或缺失,使得很难准确获悉管道的位置,从而影响管道探测、巡检及维修;另外,对于养护人员对油气管道的巡检情况,无有效手段监督及跟踪。综合分析油田地下管网定位的需求,需要即时获取地下管道的精确路径、深度,掌握地下管线转弯或穿越的情况,同时,快速定位地下目标设施,加强智能化人员巡检监控。

针对以上需求,提出了基于RFID的数字油田系统解决方案,应用RFID技术实现油田车辆的智能化出入管理以及地下管网的智能化定位。

第2页 2.1 数字油田系统解决方案

系统概述

数字油田系统解决方案针对油田各单位、作业区对于车辆出入管理以及对于地下管网定位的需求,应用RFID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GIS电子地图、视频监控、移动无线通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通过在作业区、单位出入口部署RFID读写设备,实现车辆身份识别以及区域进出管理;通过在地下管网安置电子标识器,实现地下管网的探测及定位,利于管道维护及管理。

2.2 系统架构

面向车辆出入管理及地下管网定位的RFID的数字油田系统解决方案。整体系统架构如图所示。

图2-1整体架构图

数字油田系统秉承了物联网的系统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1)感知层

第3页

车辆出入管理应用的感知层设备主要包括RFID设备以及其他车辆出入管理外设。其中,RFID设备主要包括粘贴在车辆挡风玻璃上的电子标签(即电子车牌)、阅读器以及人员IC卡;车辆出入管理外设包括声光报警显示设备、道闸、抓拍设备、显示屏等。

地下管网地位应用的感知层设备包括电子标识器和探测仪,其中电子标识器埋设在地下管线附近,探测仪通过查找电子标识器来准确定位地下管线。2)网络层

网络层是依托现有成熟的无线、有线网络技术,为信息传输提供通道,将感知层所采集的信息高效、实时的传输到应用层。3)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包括车辆出入管理应用子系统及地下管网定位应用子系统,实现车辆出入管理控制功能以及地下管网定位管理的功能。

2.3 系统组成

数字油田系统按照应用又可以分为数字油田车辆管理子系统以及地下管网定位子系统。

2.3.1 车辆出入管理子系统

数字油田车辆出入管理系统使用电子标签替代传统通行证,根据车辆进出区域权限,实现油田作业区及各单位的车辆出入管理,同时实现车辆进出时间、进出区域的信息监控,也可扩展应用到为驾驶员发放人员卡,从而实现驾驶员身份的联动检测,另外,也可在油田住宅区等地实现停车场管理等扩展应用。

车辆出入管理子系统由车辆管理入口子系统、车辆管理出口子系统、发卡子系统、管理中心组成。

 车辆管理入口子系统

车辆管理入口子系统主要由RFID阅读器、视频识别及抓拍设备、控制器以及道闸、声光告警指示等设备,完成车辆自动识别、设备控制、信息提示、告警以及与管理中心进行信息传输,入口管理子系统以控制器作为系统核心,实现对入口外设的控制以及数据采集设备的接入。

入口车辆管理具体流程:地感线圈检测到有车辆驶入,触发阅读器读取车辆电子标

第4页

签信息,同时触发摄像机对车辆车牌进行拍照,通过读取标签信息判断车辆是否具有进入该区域权限,以控制道闸是否开启,同时在显示屏上显示车辆信息、入口时间等,如车辆不具备进入权限或未安装电子标签,会触发声光报警设备进行指示,予以禁入。

如进行扩展应用,需对驾驶员进行进出权限识别,车辆驶进阅读器读取权限范围内,驾驶员将人员卡伸出车外,以便阅读器同时读取驾驶员进出权限信息,同时,匹配车辆进去权限,予以放行或禁入。

图2-2车辆管理入口系统工作流程示意图

 车辆管理出口子系统

车辆管理出口子系统同入口子系统组成及工作流程基本相同,在出口阅读器读取车辆进出权限,予以放行,对于无权限车辆,进行黑名单记录,同时记录车辆出口时间,用以计算车辆在区域逗留时间。 发卡子系统

发卡子系统可根据需要,布置在车场、单位入口处等地方,由发卡器、电子标签、电脑、服务器组成,主要实现对油田厂区内部车辆卡发行、外来车辆临时卡的发行,如有对人员管理的需求,也可实现对驾驶员卡的发行。

具体工作流程:选用陶瓷电子标签作为内部车辆卡,通过发卡器向标签写入车牌号、第5页

档案号、所属单位及车队、进出各区域权限、车辆养护信息等,然后将发行过的电子标签粘贴在车辆上,由于采用防拆卸技术,电子标签一经粘贴无法进行复用。对于外来临时车辆,为其发放PVC临时卡,写入车辆信息;如扩展到人员权限管理,可引入人员卡的发放。

油田内部车辆进出区域权限可能会不定期变化,针对此情况,可以使用手持机完成标签信息的更改,修改车辆的通行权限。 管理中心子系统

管理中心子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以及监控计算机,管理软件,主要完成系统的实时显示、人员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库管理、卡管理、设备管理、日志管理以及查询统计等功能。 泊位引导子系统(可选)

泊位引导子系统主要应用于区域停车场等环境,由监控计算机、车位控制器、车位传感器、系统引导屏及场内提示牌组成,可以实时检测停车场内车位占用状况,并对车位状况进行统计,实时提示场内车位状况,指引驾驶员快速停放车辆。

2.3.2 地下管网定位子系统

地下管网定位子系统,可以对密集的地下管线(油气管道等)和重要设施进行标识,从而准确、安全、快速的进行定位,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也避免了使用和维护工作中潜在的危险。该系统无缝集成GPS,可方便快捷的帮助工程人员找到目标地点,同时记录巡检路径。系统由前端采集及识别设备—电子标识器、标识器探测设备,后端管理中心—管理软件、管理主机、服务器等组成。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第6页

图2-3地下管网定位子系统系统架构图

其中,地下电子标识器埋设在地下管线拐点处,埋设时存储了埋设地点和地下管线的详细资料;标识器探测设备用来识读地下电子标识器获取地下管线详细资料,内置的GPS模块,可导航查找地下管线。后端管理主机安装管理软件,与探测设备通讯交换地下管线的资料和日常管理信息,同时供查阅。

具体工作流程:首先在设计图纸上选择电子标识器安防的位置,将所需信息写入电子标识器中,然后将电子标识器掩埋在地下管线附近,通过探测设备可以快速查找。通过数字油田地下管线定位管理系统,可以即时获取地下管线精确路径及深度,快速定位地下目标设施,如阀门、T形分支、中间接头,快速识别和定位地下不同管线,快速掌握地下管线转弯或穿越等复杂情况,有效避免误开挖,提高施工速度,同时提供更为准确高效的地下管线信息实现管理。

2.4 2.4.1 相关产品介绍

电子标签

专门针对车载挡风玻璃设计的、具有高速高性能的UHF RFID可读写无源陶瓷标签,符合ISO 18000-6B/6C协议标准。

第7页

 产品特点:

 读取距离远:贴在挡风玻璃内侧后有25m以上的读取距离,读取成功率高

 性价比高:性能稳定,价格适中  安装方便,安全性高,防揭型设计  抗干扰,防静电,使用寿命长  符合RoHS要求

2.4.2 阅读器

专为室外环境设计的高性能无源UHF RFID电子标签阅读器,支持EPC C1 G2和ISO18000-6B协议标准,并可通过升级支持新的协议标准。

 产品特点:

 高接收灵敏度,专利技术保证有效提高识别率

 高速运动识别,专利技术实现标签移动识别速度可达300km/h  自动定标专利技术,可远程、大动态、高精度调整输出功率,便于网络性能优化

 专利技术实现天线应用模式收发分离/收发共用(可配置) 超强的处理能力,空口速率最高:前向160kbps,反向640kbps  快速标签识别,每秒可清点200个以上标签

第8页

 高抗干扰性,支持阅读器密集工作模式

 高可靠性,在室外无需任何防雨、防尘设施,防护等级达到IP65  接口丰富,提供FE、RS232、RS485以及各类无线接口(选配),组网灵活

 提供7路输入/输出双向开关量接口  内置电源适配器,支持交流直接输入  内置标签过滤功能,降低网络传输带宽需求

 内置信息缓存功能,在系统通讯异常时仍能为用户保存关键数据

2.4.3 发卡器

专为配合用户在后台或者管理中心进行发卡管理所设计的无源UHF、HF多功能电子标签发卡器,支持EPC C1 G2、ISO18000-6B、ISO14443A协议标准,并可通过升级支持新的协议标准。

 产品特点:

 外形小巧、美观,有操作提示指示灯

 适应频段广:既可用于UHF或HF单频标签的发放与管理,也适用于UHF与HF双频标签的发放与管理

 协议兼容性好:支持EPC C1 G2、ISO 18000-6B、ISO14443A协议标准  支持以太网组网:支持标准的以太网网口协议,多个ZXRIS 6602可同时并行发卡业务,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 操作维护方便:提供丰富的PC机动态链接库(DLL),支持二次开发

第9页

2.4.4 手持机

专为移动环境设计的便携式无源UHF RFID电子标签阅读器,支持EPC C1 G2、ISO18000-6B和ISO14443协议标准,并可通过升级支持新的协议标准。

 产品特点:

 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便于携带  集成PDA,界面友好,同时提供二次开发功能  功耗低,省电,不用时自动处于休眠模式  读写距离远,识别率高

 输出功率可控,便于覆盖区域调整

 支持一维、二维条码识读,支持一维、二维条码全协议

 实时数据保存,既可保存在系统的存储卡中,也可通过无线方式与后台进行实时通讯

 支持外扩T-Flash卡,容量可达4G  支持GPS定位功能  支持声光指示工作状态

 设备操作简单,提供手写、触摸、按键等多种方式  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用户使用便捷性、舒适性和实用性  提供故障诊断与管理功能,方便用户、技术支持人员更好解决问题

第10页

2.4.5 标识器探测设备

标识器探测设备可以适度地下电子标签和电子标签,管理时刻获取地下管线的详细资料,并生成管理信息。此外,探测设备还带有GPS模块可以导航查找地下管线。

 产品特点:

 显示屏:2.8寸,带按键操作  识读媒介:

地下电子标识器、普通电子标签  读写距离:

识读电子标识器:0.6-0.7m、1.4-1.5m、1.7-1.8m 识读电子标签:4-5cm  读卡方式:按钮触发  CPU:ARM7内核

 内存:64M位FLASH,可记录30000条记录  通讯方式:USB接口

 带GPS定位导航,GPS查找精度:<5米

 电源:3.6V/4500mAH高容量可充电锂电池(带充电保护,充电进度显示) 功耗:静态小于250uA;读卡时最大500mA  电池待机时间:3个月

2.4.6 电子标识器

电子标识器采用先进的RFID技术,内置全球唯一的识别码,不需要电源。外部采用密封防水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能防潮、防酸碱、防腐蚀及充分抵抗外界环境影

第11页

响的剧烈变化,低频工作频段,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只要根据施工要求,将电子标识器安装在地下设施的重要位置上,然后随地下设施一同掩埋,不论地下设施材质和地表参照物如何变化均能发挥查找地下设施的作用,使用寿命长达50年。目前,可提供下图三款电子标识器。

第12页 3.1 基于RFID的数字油田解决方案优势

卓越的产品优势

拥有物联网全套产品,并秉承关键产品自研,边缘设备选择国内最有竞争力厂家的卓越产品原则,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一揽子的服务。

依托多年的设备开发经验,领先的设计理念,多项专利技术,保证了自研设备的先进性,同时秉承执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和“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在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等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的管理和控制,保证了设备质量,致力于向客户提供“零缺陷”的产品与服务。

3.2 先进的系统设计能力

在系统设计方面,融入了云架构设计理念,通过运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可分可和的系统架构,提高了系统可扩展性实现了开放的系统构架;通过对信息的统一、集中的管理及共享,实现海量数据共享;通过云平台海量信息收集存储能力,实现了强大的数据分析。

3.3 完善的交付及服务保障

具有一套高效的售后服务机制,从而保障项目的顺利执行及提供售后服务保障。提供本地化的技术支撑和运维保障,建立本地备件库,提供系统的售后技术培训服务,提供7x24小时的技术支持和快速响应的现场排障服务,有利保障客户实时、方便、快捷地享受优质高效的技术支持服务,以及稳定可靠的售后保障。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市政应用 篇3

关键词:物联网,数字化,感知,市政

0 引言

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推进, 以“全面感知”为基本特征的物联时代来临, 通过感知中国、感知市政, 将城市管理中各个行业的所有信息、元件通过物联网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目的是让市政管理和城市建设管理的各种对象与网络连接, 能够感知、方便识别和提高管理水平, 从传感网建设的深度、广度、整合性着手, 全面发展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市政。

在市政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问题, 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数字化市政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是“数字城市、节能减排”物联网示范工程之一。该系统旨在解决市政设施管理监管难、信息不共享、各公用产品生产能耗数据难监测、各权属单位资源情况不清无法统筹调度等问题, 强化对市政公用产品 (供热、供水、燃气、排水、环卫绿化、路桥、公交、路灯等) 质量和能耗水平、服务质量、工程建设管理、安全生产、应急处置等工作的监督。目标是提升市政公用决策指挥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强化对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等工作的监督, 丰富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的为市民服务, 是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

1 数字市政设计内容

数字市政系统建设积极围绕城市建设管理的工作实际, 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城市在城市建设数字化管理的成功经验, 立足于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 切实发挥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应用物联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工作流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 整合城建信息资源, 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模式, 有效增强管理效能, 建立覆盖市区, 面向城市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管理体系, 提高城市建设的科学决策水平, 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 长效化, 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数字化市政综合管理平台, 通过建立综合信息处理、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地下管网GIS管理和信息发布和展示系统, 全方位、全过程的实现管理数字化、信息化, 全面掌握市政地下管线地理数据, 为工程建设管理、运行调度、安全和应急指挥, 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数据信息。

2 设计目标

公用事业管理包含规范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的工作, 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城市管线的建设是由社会服务的需要而引起, 通过规划设计、管线建设、管线运行这些具体工作, 而最终又落脚到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 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本系统建设目标, 是对这是个方面工作全过程业务的信息化, 形成完整的城市管线建设、管理业务信息链, 并充分共享、共同维护, 从而调动了各部门积极性, 保证该信息链协同运作。本系统各专业子系统中“规划设计”模块对应了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的业务要求, “事故处理、养护管理”模块对应了运行管理的业务要求, “WEB发布”模块对应了社会服务方面的要求。数字市政有机的信息集成共享体系, 它主要完成:

(1) 专业单位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 为各部门协同合作打下了基础。本系统建设过程中, 充分考虑了各单位GIS系统与原有的营业、调度系统的整合, 如给水、燃气子系统集成了各单位原有的营业收费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燃气子系统集成了“三遥”系统等, 实现了GIS与MIS、办公OA之间进行无缝连接。

(2) 各专业单位之间的信息集成和共享。通过综合信息系统, 使各专业单位在规划设计、应急抢修时同时了解兄弟单位的管线信息, 为具体工作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指导。

(3) 部门之间的信息集成和共享。在规划、建设、园林、城管等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 为整个建设行业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3 应用案例

数字化市政综合管理平台是采用SOA架构的、分布式部署的、多层结构的信息化平台, 是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统一载体。系统采取集分式的总体构架, 即建立市政公用地下管线信息中心, 存储市政公用局所需数据和业务, 局本地以B/S+C/S方式进行局综合管理, 系统主要实现宏观管理、管网规划、信息查询和较大事故的应急辅助指挥。各单位各设独立的GIS服务器, 分别安装开发本行业的GIS平台和地下管线管理软件, 并与本行业GIS应用功能汇接, 动态维护系统数据, 实现本行业地下管线、巡线、调度、应急等综合GIS管理。系统软件的基本架构图如下:

数字市政综合管理平台由应急指挥、生产运营巡检、综合管线GIS、基础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视频监控和综合会议七大子系统组成:

1) 市政公用应急指挥子系统

市政公用应急指挥子系统对突发事故处理、预警预报实施监控指挥、现场处理及评估。具体功能由值班工作、应急处置、查询统计和通知公告四大部分组成, 通过在指挥中心建立与各单位的信息和视频专网, 实现对属企业其它信息系统的接口。

2) 市政公用生产运行巡检调度综合监测子系统

指挥中心通过专线整合调用各属单位生产运行调度系统, 实时查看各单位主要运行数据, 掌握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实现对的市政公用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的即时监控。

3) 市政公用综合管线GIS信息

对市政公用管线进行宏观管理。系统管理的数据来源于市政公用专业权属部门以及所辖各家权属单位, 权属单位所管理的数据将及时地有选择地更新到信息中心的服务器中。

4) 市政公用基础信息子系统

市政公用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是包涵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水平、生产运行、规划建设等综合性基础信息情况的信息系统。总体上包括行业信息和企业 (事业) 单位信息, 可实现对行业综合信息的计算机管理, 内容包括十三大类信息。

5) 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子系统

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子系统可实现重点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建立工程项目库和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实现从项目各阶段、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6) 市政公用视频监控子系统

指挥中心整合调用各权属企业的视频监控系统信号, 实时监控各企业重点安全生产部位的生产运行状况, 结合监测各企业生产调度运行情况, 实现在指挥中心实现对属单位安全生产的实时监控。

7) 市政公用综合会议子系统

在指挥中心建设综合多媒体多功能会议室系统。日常为调度监控中心职能, 利用大屏幕电视墙展示监控结果, 可进行多功能会议, 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指挥, 视频会议等。

4 结论

本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了物联网技术、GIS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最新成果, 紧密结合市政公用事业各行业管理的业务流程, 以全过程信息化的指导思想, 建立包含供水、排水、路灯、燃气、道桥、公交、综合管网、WEB信息发布的综合系统, 达成各系统在数据和功能上的统一和共享, 实现了规划、建设、管理业务的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孙其博, 刘杰, 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 33 (3) :1-11.

[2]苗杰, 胡铮, 田辉, 等.泛在网络发展趋势与研究建议[J].通信技术与标准泛在网专刊, 201Q, 1 (157) :4-9.

物联网渗入数字城市 篇4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成了“基于物联网的粮食流通管理示范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数字粮库系统、农户结算卡系统、区域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成品粮安全追溯系统等,并在常州、无锡、内蒙古等地成功应用,为提高粮食流通管理信息化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数字粮库系统能够大幅提升粮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真正实现粮库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对粮库作业信息实时、快速、准确的采集,作业流程的精准控制,如:从粮食报港、扦样、化验、称重等环节,有效避免“人情粮”、“舞弊粮”现象的发生;此外,该系统能够实现粮库业务管理系统、作业控制系统与粮库安防系统、粮情监控系统、熏蒸系统、通风系统、DCS系统等子系统的大集成,以及粮库业务、财务、税务、农发行封闭资金管理的一体化。不仅能够帮助粮食管理部门有效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还能够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基于RFID技术的农户结算卡系统通过向种粮农户免费发放农户结算卡,使农户能够刷卡售粮,从而帮助粮食管理部门真实全面的获得社会粮食收购数据,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同时,该系统还通过农户结算卡,对农户按售粮数量进行补贴,成功调动起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该系统自2010年6月4日-8月31日在常州市武进区奔牛镇进行试运行,在整个夏粮收购期间,在奔牛镇初步形成了持农户结算卡刷卡交易,按粮直补的粮食流通管理模式。

区域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粮食物流资源整合为目的,能够利用射频识别、卫星定位、移动通信位置服务等技术,对区域粮食物流进行全程监管,实时监控区域内各物流通道的流量和流向,为粮食物流应急指挥提供服务,提升粮食宏观调控水平。同时实现物流供需信息的智能匹配,为粮食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业务管理服务,合理规划和引导粮食物流需求,降低空返率,提高粮食物流组织水平。在江苏省粮食物流项目的实施中,不仅加强了了江苏省市公路、铁路、内河运输的交互,还减少了中间沟通和滞懈时间及成本,为稳定江苏省内粮食供给提供了坚实保障。

成品粮安全追溯系统,能够帮助帮助粮食管理部门,实现对成品粮原料、生产加工、质检、出入库及物流信息进行全程跟踪与追溯,当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可以通过小包装箱上的二维条码或追溯号迅速找到该批次食品所采用的原材料,以及所经过的加工、包装、库存、物流环节,对问题源头迅速处理;也可以迅速找到该批次食品的流向,及时召回问题产品,减小食品安全事故的受害面。

系统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省地市级数字粮库监管系统、基于RFID的粮食出入库作业系统和粮库智能仓储管理

1.省地市级数字粮库监管系统:省地市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数字粮库监管系统,对省地市级地方储备粮实时、准确、直观、高效监管,保证各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完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系统提供决策支持、计划管理、远程粮情监控、远程视频监控、三维可视化展示、备案管理等功能。

2.基于RFID的粮库出入库作业系统:采用RFID等物联网技术,提高粮食出入库作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是“依法管仓储”,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动态精准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为农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3.粮库智能仓储管理:通过绿色低碳储粮技术,保证储备粮食数量真实、质量完好。智能通风系统在多功能粮情系统级的基础上,直观展示粮情数据,根据“通风控制模型”,“智能通风控制器”远程自动/半自动控制离心风机、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通风设备等,防止低效通风、无效通风、过量通风、有害通风等,防止结露,节能减排。

数字粮库系统可以促进粮食仓储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体现在如下方面:

(1)作业流程梳理、规范、建模:数字粮库系统实现了常用的作业流程模型;如果企业的某些作业流程与系统内已经实现的流程不一致,在系统需求调研、实施过程中,系统需求分析和实施人员会与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一起,梳理采用RFID等技术手段后粮库作业流程,经反复讨论、实际验证,最终通过规范性形式固定下来,在数字粮库系统中实现,成为粮库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2)规范化粮库作业流程在信息系统中固化:规范化的粮库作业流程在数字粮库应用系统中得到固化,每一个作业都必须按照事先定义好的规则进行。

(3)粮库作业智能化运行、精确化控制:运用RFID技术对粮食出入库的报港、扦样、化验、称重、入仓等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与此同时,每一个作业环节在执行过程中,都要与事先定义的规范流程规则进行比对,如果不符合,将提示报警,作业无法执行,实现精确化控制。

(4)粮库作业流程可视化:由于RFID自动识别、数据采集的作用,粮库作业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产生的相关数据都记录在信息系统中,并且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整个作业过程,提高了粮库作业规范化管理水平。

(5)作业流程灵活变动,信息系统无需较大变动:用户作业流程改变,在软件系统中只需改变作业流程模型即可,不需要对系统做很大的改动。粮食仓储企业还可以根据监控已有作业流程执行过程中发现的瓶颈和不足,修改作业流程模型,重新部署到数字粮库系统中,对数字粮库系统软硬件无需做很多变动。

2.精细化管理

数字粮库系统能够加强粮食仓储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具体分析如下:

(1)物流作业管理系统能够清晰直观展示每个作业过程的具体执行情况,每个环节的执行时间等,这为粮食仓储企业精细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智能通风控制设备能够准确采集每台通风设备每次通风的电耗,这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信息。

(3)数字粮库集成管理平台将粮库业务系统、作业系统、调度系统、仓储系统、经营系统、财税系统集成起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实现部门协同;这样每个作业环节的信息在不同环节、不同部门之间共享和使用,为整个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奠定了数据基础。

3.绿色低碳储粮

数字粮库系统能够实现绿色低碳储粮,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智能通风控制系统能够在达到通风目的的基础上,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

(2)水源热泵、地源热泵低温储粮技术,在智能通风控制系统、多功能粮情监测系统的配合下,能够以更低的能耗,维持仓温处于较低水平,减少甚至杜绝熏蒸剂的使用,实现绿色储粮。实验证明:通过水源热泵和仓温维持系统,将整仓平均温度32℃的粮食降至平均温度15℃,耗时7.5天,较冷谷机节能35%。

4.减员增效

数字粮库系统提高了粮库作业自动化水平,能够实现减员增效,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粮食机械作业自动化控制(DCS),对干粮线、湿粮线、立筒仓、烘干机、大糠仓等子系统进行远程自动控制,并实现自动计量、结算、核算等管理功能。降低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效率。这样原来需要多个人在现场巡视设备的执行情况,现在只需要一个人来监视DCS系统即可,而且还提高了监视的效果。

(2)自动称重系统可以实现自动打印称重结果、自动统计称重结果、自动识别称重车辆的合法性、自动识别是否存在舞弊行为,降低了司磅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称重作业效率。

(3)数字粮库集成管理平台将粮库业务系统、作业系统、调度系统、仓储系统、经营系统、财税系统集成起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避免了数据重复录入的现象,降低了劳动强度。

(4)中央控制信息化:在调度中心,调度人员和领导可以实时监视各个作业现场的视屏和业务数据,准确了解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调度,避免了调度人员与现场人员沟通困难的现象。

5.安全生产

数字粮库系统能够促进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生产,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调度管理系统能够展示粮库作业环节的视频信息,及时发现安全生产隐患,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2)自动称重系统能够自动阻止车辆未完全上磅、有压仓物、司机未下车等营私舞弊现象,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6.仓储质量安全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油田 篇5

物联网可定义为利用射频识别、GIS技术、感应装置、扫描仪等传感器设备, 遵循统一的通讯协议, 将任意的物品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 信息可在物联网中实现传递和交换等操作, 通过处理中心的统一管理实现智能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识别、定位、分析的网络系统。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可分为三个层次, 即: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第一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管构成, 负责数据的采集和感知, 主要用于物理世界中发生的事件和数据;第二层是网络层, 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到的信息, 用来数据的传送和运算。网络层用于实现连接功能, 能把从感知层获得的信息无障碍、高效率的进行传输。第三层是应用层, 在两层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基础上, 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从而为各种终端提供相应的应用服务。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 与行业需求结合, 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在物联网体系架构中, 三层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感知层可表示为人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网络层相当于人体的中央处理器—大脑;应用层相当于人的具体行动。物联网技术框架图见图1。

二、数字化油田

所谓的数字化油田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模型和方法将实体的油田进行抽象化, 得到的存在于计算机中的模拟油田。数字化油田实现了对实体油田的综合管理, 它包含了油田的各种人文以及自然的数据信息, 管理员可对数字化油田进行查询、浏览和交互等操作。油田中的各种生产信息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较强的联系性, 通过对油田相关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分析, 油田可实现快速应答和反映机制, 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通过数字化油田的管理, 可提高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油田信息通讯、管理和整合能力。数字化油田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完整的油田信息采集、处理、应用体系, 同时在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后, 应当面向石油探测、开发、采油设备建立、石油运输等企业综合管理的各个环节, 建立一个综合的油田数据管理系统。数字化油田管理系统应当与其它专业的系统进行一定和借鉴和融合, 利用虚拟现实的技术实现对油田信息的可视化显示, 使油田的管理更加直观和便利, 通过优化的智能分析方法, 数字化油田管理系统可为油田企业的综合管理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

数字化油田的建立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数字化油田体系中, 数据信息的传递通信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数字化油田融合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 实现了油田企业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以及智能化。数字化油田涉及到许多学科和领域的知识, 它由许多的具有不同作用的油田管理系统构成。

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油田生产管理平台

3.1 系统构建思想。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油田生产管理平台是为了对油田勘探、生产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以物联网技术为框架支撑的管理体系, 可满足油田的常规生产和经营、设备监控、成果可视化, 具有油田生产数据信息自动采集、通信、储存以及分析处理等功能。该体系可实现油田的跨地区管理, 可将油田勘探、开发、生产以及销售中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还可实现油田生产数据的综合智能化、可视化管理, 对生产过程进行动态实时监控。

数字化油田生产管理平台建立时, 在框架上遵照物联网的三层技术结构。在数字化油田管理平台的感知层中, 通过安置在油田阀组间、联合站、油井、输送管线等地方的传感器和监控器, 实时动态采集生产信息数据, 并将数据统一管理起来;在数字化油田管理平台的网络层中, 生产数据信息通过有线 (电缆、光纤等) 或无线 (GPRS/CDMA) 的方式发送至综合管理服务器中, 然后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等操作;在数字化油田管理平台的应用层中, 需要使用数据库技术, 计算机智能计算技术对自动采集到的油田生产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必要时可以表格、图片等信息输出监测成果, 从而实现对油田生产设备的动态远程监控, 为油田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系统主要包含三个子系统, 分别为:油田信息自动采集子系统、数据传输通信子系统、油田生产管理子系统。其模型框架见图2。

3.2 油田信息数据自动采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负责油田生产信息数据的自动化采集, 对应于物联网的感知层, 该模块中的监测仪、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装备安装在油田的各个地方, 主要包括:油田注配间、中转站、油井、站库等主要的生产站点。数据采集设备实时动态采集油田的生产信息数据, 然后将数据汇集到DTU、RTU等控制器中, 进行数据的统一解析、上传、处理、为平台的应用系统提供可靠、稳定的数据来源。

注水井数据自动采集:在油田的水井中应当安装流量和压力传感器, 从而实现对水井中的汽油压力、注入流量等数据的自动采集。除此之外, 还应当在水井中安置远程控制的自动注入装置, 对注水井中水量进行远程调节和控制。配注间数据自动采集:配注间内的管线上应当安装流量传感器和水压传感器, 采集总的水压以及流量数据。

3.3 数据传输通信子系统。

数据传输主要分为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方式。有线传输指的是利用电缆、光纤实现数据的通信, 其特点是传输稳定可靠, 但是投入成本较高;无线通信指的是利用GPRS/CDMA或专用网络等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其特点是传输方式灵活, 但传输信号易受到外界干扰。在数字化油田系统中, 应当结合两种通信方式的特点, 在不同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在电缆、光纤容易铺设的作业区域, 则采用有线通讯方式, 以保证数据信息的稳定可靠传输;在单井位置, 则可以采用McWill无线宽带或GPRS/CDMA网络完成数据传输。

3.4 油田生产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中我们采用B/S的构架体系, B/S体系安全性能较高。而油田数据的综合管理是采用的Oracle数据库。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应当实现模块化, 需要建立的主要模块包括:站库运行管理模块、油水井运行管理模块、设备维修模块、管线运营管理模块、GIS自动监控模块等。通过软件平台的开发, 实现油田生产信息自动计算、分析处理, 作业区域实时监控, 油田生产设备远程控制, 错误预警机制, 报表自动生成等功能。

四、结束语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数字化油田中, 可实现自动数据采集功能, 智能化数据处理分析功能, 监测设备远程无线控制能, 远程监控功能以及智能化决策功能等, 适应了油田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油田生产管理平台是一个集成系统。该系统包含:油田信息数据自动采集子系统、数据传输通信子系统、油田生产管理子系统, 实现了油田信息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储存、输出以及可视化。

摘要:本文对物联网技术及其框架结构做了简要介绍, 并对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油田管理平台进行了研究, 介绍了该系统的原理及框架体系。

关键词:物联网,数字化油田,框架结构,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韩卫国.物联网背景下的数字化油田站控系统[J].工厂自动化, 2012.

物联网渗入数字城市 篇6

在构建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系统当中, 物联网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所谓的物联网其实就是与通信网相结合, 成为互联网的具体延伸和拓展应用, 其目的是通过安装带有感知技术的智能装置全面深入的感知物理世界, 并且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识别, 然后利用互联网的传输功能和交互功能, 帮助人物之间、物物之间完成信息的互联和对接, 从而准确控制和管理真实的物理世界。当前构成物联网的网络架构主要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在感知层当中利用传感技术以及信息采集技术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和识别;在网络层当中则利用物联网与组网、通信网相接的技术完成信息传输和置换;在应用层当中则主要利用专业的算法软件和计算软件完成对信息的处理、计算、整合工作, 并将其运用在物理世界中的各行各业当中[1]。

二、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本质上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或商业模式, 所谓的云计算其实就是用户可以遵照自己的真实所需, 通过各种移动客户端比如说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等, 连接至已经配置完成的计算资源共享数据库进行数据计算, 并且根据用户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进行收费。所有的计算数据虽然是一种虚拟状态, 但是其来源和计算的结果都具有真实有效性, 因此用户无须担心计算结果作废。在构建智能城市信息系统当中势必会需要储存、计算和处理海量的信息数据, 比如说搜集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类信息数据, 并且积极挖掘其中的内在关联、形成规律以及知识内容, 为智能城市的管控提供相关服务, 显然人工操作是完全无法完成这些任务的, 因此云计算应运而生, 为构建智能城市信息系统提供关键的技术保障。

三、智慧城市的概述

在一个城市当中, 如果其生产技术、产业结构、文化生活、服务管理等方方面面均体现出智慧和智能的特性, 并且拥有强大的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那么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也是我国所有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智慧城市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 现阶段人们通常将汇聚各种综合性物联网产业的应用模式看做是智慧城市, 其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城市中的信息进行感知和管理, 并且利用云计算技术完成对大量信息数据的智能化存储和计算, 为城市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 帮助其实现高效管理, 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

智慧城市系统中主要包括五大组成部分, 分别是物联网感知控制层、云计算数据中心、数字化平台、管理中心以及应用层。智能城市具有全面感知信息的能力, 因此在城市系统以及城市环境当中安装了大量的物联网感知终端装置, 人们在日常生产活动和工作生活当中产生的信息数据将会被第一时间感知和采集, 并且终端装置会通过宽带通信网络将感知到的信息及时传输至由网络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和用户数据中心组合而成的城市信息数据中心;智慧城市信息系统此时会利用云计算技术中的云交换机、云路由器以及并行计算技术对集中整理到数据中心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计算, 并且按照不同行业类型或信息种类, 配合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完成信息数据的存储;数字化平台主要用来集成城市中各行各业的数据信息然后通过管理中心完成各种管理工作, 例如数据安全管理、用户信息管理、认证授权管理等等, 最后在应用层当中通过物联网与兼具计算和通信能力的终端智能设备相连, 比如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等, 从而帮助城市居民完成日常的生产活动。当然, 为了能够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速度和运营水平, 还需要制定一套标准规范的统筹规划, 赋予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实际的智能运营、智能交付、智能服务能力。

结论

总而言之, 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而作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载体, 城市建设必须与信息化时代下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相结合, 并且尽快构建智能城市信息系统, 协调和控制城市中各系统和组成部分的运转和工作, 平衡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生活环境, 使其能在和谐舒适的城市中完成日常生产活动和工作生活。

参考文献

物联网渗入数字城市 篇7

据介绍,这一创新型监控系统充分借助了移动4G网络广覆盖、高稳定、大带宽的优势,支持4G/3G通信模块,同时向下兼容2G网络,确保系统中视频图像、音频数据、报警信息及信息指令等畅通传输,有效改善了传统公交视频监控的网路时延、清晰度低等问题。同时,公交公司运用这一监控系统,能够采集所有公交车辆的运输信息,并对公交司机的驾驶行为进行实时监控,为公共交通运营体系的改善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数据资源,也为加强公交公司内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公交4G无线监控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为实现监控图像、地理位置、危险警报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德阳移动对整个公交线路所覆盖地区进行了信号强弱测试,针对点位信号强弱加强覆盖,在不影响公交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安装监控设备并逐台进行测试。为了保证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德阳移动还对公交公司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了后台平台操作、数据分析、预警处理等一系列培训,始终将客户满意度放在首位。

据悉,德阳移动打造的公交监控系统还能够将数据与其他政府部门,如公安局“天网”平台共享取证。为及时准确发现违法犯罪活动、收集证据、处理突发事件、设备维护等提供依据,做到防患于未然,保障每位公交乘客及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智慧城市探讨物联网与智能建筑 篇8

当今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城市网络和城市联盟,目前城市化已经成为全球最显著的经济特征之一。然而星罗棋布、快速扩张的城市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等,这不仅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令地球的安全面临挑战。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城市消耗了75%的能源;消耗了60%的水资源;排放了80%的温室气体。为应对城市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城市正在积极探索提升基础设施效率的有效途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国情决定了它必须走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统筹并举的发展模式。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渗透,人、机、物三元世界的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三化”并举,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这一特征直接促成了智慧城市概念从梦想走进现实。

然而,在中国城市化建设中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1)一次性投资效应,缺少长期投入计划,缺少管理维护支撑,难以实现长效应用;

(2)各个部门的系统都是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相互兼容,缺乏整合考虑;

(3)规划设计完整性差,缺少前瞻可实施目标设定,缺少管理和运营设计考虑,难以实现整体的最佳效果;

(4)各部门之间基本没有协同、标准化、开放协同和可实施的端到端的标准参考架构;

(5)没有考虑运营的可持续性;

(6)目前政府采取垂直式的城市管理模式,横向为众多职能部门,各负其职,互不关心。因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系统重复建设,不利于后继应用整合,缺乏整体和联动的全局布局。

如何应对众多的挑战,成为城市管理者的难题。除了国家政策、法规及城市管理层的决策之外,不断发展的信息科学技术为建设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以现代化科技为依托的信息系统建设,能够推动城市化长效发展,解决可持续性、节能和精细动态管理等问题。在中国未来城市化过程中,路径和支撑尤为重要,智慧城市对于中国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现代城市发展观是利用两个空间(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开发两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

人类是基于物理空间和物质资源生存并生产生活的。未来的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将出现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并存,而当虚拟空间中的问题影响到物理空间时,还会产生数据资源或信息资源。基于两个空间和两种资源的社会发展观或城市发展观,会给物联网的构建和产业带来新的变革和发展,通过从两个空间中活用两种资源,并使其交叉互动,可以将物理空间中的个人资源聚合至虚拟空间,并把资源分享至物理空间,形成资源的循环互动。

因此说,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网络汇聚人的智慧、以大系统整合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城市经济更加高端及城市生活更加宜居的发展模式。

2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有效运行的基础在于密布于城市各个方位的传感设备,其具备的智能感知、分析能力、配合数据高效传输,可实现无需人为干预的物与物之间协同工作,为提供准确、翔实的数据和具有预测功能的分析报告打下坚实基础。而这种基础能力的获取有赖于物联网技术的充分应用和蓬勃发展。假如没有物联网技术的全面铺开以及关键技术的突破,智慧城市则只能成为无法实现的梦想。

智慧城市的构建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但物联网只是智慧城市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而非全部。

首先,智慧城市的实现有赖于物联网应用层中大量的针对各个行业及场景的专门应用解决方案的提出与实现。

其次,城市的智慧之处绝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更多地需要为本地产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注入智慧动力,通过这些方面的转型乃至变革,大幅改善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总之,物联网和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一个是目标(智慧城市),一个是途径和技术手段(物联网)。

2.1 物联网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手段

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手段和工具,是承载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在物联网的应用方面,每个国家自身条件不同,重点也各不相同。美国的优势是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日本的优势是环境监测及人体健康保障,中国的重点在于城市热点,即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居。

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也走了一些弯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为落后。目前,国内众多城市还处于数字化城市建设阶段,只是把城市的地理、公共设施等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其变成了人们可以看到的样子,信息数字化只是智慧城市的第一步,而未来更多的是要求城市功能的智慧化。

现在国内很多城市的管理并非都是智慧的。例如,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社区物业管理问题等,智慧城市建设更大的内涵应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信息化技术,使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更高。

2.2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物联网未来发展的热点应用领域及依托

物联网可通过感知系统、传输层及应用三层结构来保证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居民将能够通过物联网享受一切现代城市化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以期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实际上是城市信息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更高级的发展,它将促进我国能源有效利用、绿色环保,居民安居乐业和创新型国家发展。

2.3 物联网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智慧城市

其实物联网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早已开始并普遍存在,如数字城管、安防与消防联网、安监与应急指挥、环保监测、节能管理、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等。全国各地响应温总理号召开展的“物联城市”、“感知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往往是“数字城市二期工程”的延续和提升。数字城市的概念已慢慢被智慧城市所取代。

物联网需要一个比“数字城市”更加明确、具体的定义和规范,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物联城市、感知城市、智慧地球等概念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物联网让城市变得更“聪明”。

在IBM副总裁、政府与公众事业部首席技术官班纳华看来,物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具有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三大特点。而所有这些智能化系统被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智慧城市。

2.4 智慧城市需要应用最新的物联网体系架构

根据物联网的体系架构提出智慧城市发展要点:前瞻考虑、整体设计、自上而下、全局应用和架构的规划,面向应用聚合演进考虑。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发展,应着眼于整体架构的规划和设计,应将所有政府部门和产业单位包容其中,各部门必须进行产业协同。

从长远来看,智慧城市的目标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首先是无所不在的感知,未来的传感网络将是可管、可控的;

(2)基础网络,强调海量终端的接入能力、异构网络的适配能力和传输的可靠性与实时性;

(3)基础数据设施建设,强调基于云计算的架构,以实现集中共享、绿色节能、安全服务等;

(4)可运营、可管理的规范平台,在整个基础架构上强调一个开放式的能力集成,关联的业务之间的互通性,由此实现对全网和终端的管理、对终端行为的感知和实施高效便捷的资源策略;

(5)终端对业务的呈现,在面向开放应用的基础应用平台之上,需要智能的移动和固定终端,以及面向全业务接入的能力和可实施的三屏互动技术。终端本身要求关注能力重构、异构网络接入和上下文感知等面向未来泛在化网络的一系列重要功能;

(6)最后是智能的应用,强调对数据采集和监测要实现综合分析、整合以及智能响应。

3 物联网与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功能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等特点的建筑物。它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和信息技术共同关心的新领域。

智能建筑的功能特点如下:

(1)具有高度的信息处理功能;

(2)信息通信不仅局限于建筑物内,而且与外部的信息通信系统有构成网络的可能;

(3)所有的信息通信处理功能应随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而发展,为未来的设备和配线预留空间,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4)要将电力、空调、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构成综合系统,同时要实现统一的控制,包括将来新添的控制项目和目前还被禁止统一控制的项目;

(5)实现以建筑物最佳控制为中心的过程自动控制,同时还要管理系统实现设备管理自动化。

物联网成为全球新兴战略行业,我国确定了五项科技领域:能源、环境、信息及先进制造、生命与健康、航空海洋等;并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型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其中包括物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可以说,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领域里的第三个里程碑,智能建筑如果用物联网架构以后,总体结构要发生变迁。而且用了物联网架构,智能建筑与数字城市进一步融合,将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大好机遇。

智能建筑是智慧城市的躯干、核心,智慧城市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基础离不开智能建筑的建设,因此,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对智慧城市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智慧城市的建设

中国的商用和民用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治理和管理系统效率低下以及紧急事件响应不到位等问题亟需解决。城市是经济活动的核心,智慧的城市可以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商务环境和更大的投资吸引力。

未来的城市应该是“智慧城市”,要能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推动人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1 智慧城市建设的五大战略要点

(1)数据基础设施总体规划,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准备;

(2)全方位物联网与M2M建设,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核心;

(3)基础数据采集与传输,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基础;

(4)加速数字生产、数字流通、数字消费建设,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主导;

(5)家庭智能生活建设,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启动。

4.2 产业链和商业模式是物联网成功的关键要素

(1)由政府占据主导,运营商提供运营服务,厂商提供业务能力的成熟产业链正在形成;

(2)政府强力引导和支持,通过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公共资源使用政策;

(3)运营商牵头,凭借完善的基础网络资源、庞大的签约用户群,服务于社会各行业,促进物联网发展;

(4)“政府+运营商+通信/IT企业+行业伙伴”的模式正被许多亚洲国家(地区)的城市争相模仿,如: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上海、广州、杭州、厦门等。

从产业角度来看,政策对产业的扶持作用明显;从政策可行性来看,提前规划将为全面推广做好铺垫。以上城市作为智慧城市试点将获得后期市场推广经验。从目前资本市场表现来看,二级市场对实质性利好的偏重性大,智慧城市规划对城市板块、产业概念板块的影响并不相同。预计主要将集中在智慧城市概念板块,将从政策转化为实质性利好,对物联网、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范畴内的企业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5 结束语

物联网渗入数字城市 篇9

“智慧城市”的构建需依托当今迅速发展的各类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城市的智能化程度。在各类支撑性信息技术中,物联网技术占据了基础性的核心地位。智慧城市建设可以看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1]。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讨论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的关系以及物联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

1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1.1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的产物。其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来改进政府、企业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2]。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技术,智能的感知、分析与集成包括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在内的社会网络系统以及包括运输、通信、水、能源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系统的运行状况,并通过地方政府来行使相应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等职能,推动城市系统健康良性运转。

1.2 智慧城市的特征

1)透彻的感知

智慧城市的全面感知一方面体现在能够综合利用相关物联网技术,如手持终端、GIS、无线射频识别等来实时感知、收集、传递城市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感知对象的多样性上,从实物到社会活动都能够实现无所不在的链接[3]。

2)互联互通与全面协同

在智慧城市系统中,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共同搭建的服务网络和各类通信网络工具对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信息间的无缝衔接与协同联动,从全局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城市运行方式,使得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完成[4]。

3)全面的智能化

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体现在其智能化与自动化,也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关注的重点,目前先进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以及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技术使得整合分析各类信息和数据,并将其成果应用到特定行业与场景变得更容易实现,进而更好地支持城市发展决策[5]。

4)以人为本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要依赖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还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有人的智慧参与,形成多维度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协作关系。激励企业、政府和个人不断地进行多方协作与创新。

2 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2.1 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及结构

物联网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其用户端延伸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6]。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发表的题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从而宣告了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简言之,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所有物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互和链接。也即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来实时采集链接对象的各种所需信息如声、光、生物、位置等,并按照约定的协议,将感知对象的各类信息与互联网进行链接,并进行交换与通信,从而实现对链接对象的识别、定位与监控管理[7]。物联网具有全面互联与感知、识别与通信以及智能处理等显著特征。

物联网的组成一般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如图1所示。感知层主要通过一些列的感知设备如电子标签等,对实物世界,包括物体的预设信息、地理位置、路径变化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感知与识别;网络层负责信息的传递,是链接感知与应用的桥梁;应用层则在此基础上实现在各行业内的应用,应用层的功能是分散的,涵盖了城市系统的各个方面。3个部分通过网络组成了物联网的整体。

2.2 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2.2.1 物联网技术是构建智慧城市的依托和重要手段

智慧城市的构建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物联网技术为智慧城市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基于物联网的各类业务和应用也逐步在智慧城市中推广。如果说建成智慧城市是目标,那么物联网技术就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物联网技术水平的高低会成为智慧城市的标志[8]。从图2的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中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的建设依托于物联网的框架,为智慧城市的信息系统的感知和控制提供了全面的支持[9,10]。在感知层,各类物联网感知终端对城市各个系统以及环境、位置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通过网络层进行数据集成与信息计算。在服务层提供数据的存储、分析、计算等相关服务,来为实际应用提供决策支持与行动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各个城市系统的健康良性智能运转[11]。

2.2.2 智慧城市建设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看作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拉动作用。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是一个集大成,其发展将会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一般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其一是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市场中出现的新需求、新挑战能够推动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其二是通过相关市场调研,针对特定的前沿科技产生原创的技术方案。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就为我国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物联网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变化和进步。射频识别、传感技术、行业软件等,作为物联网技术在不同层次上应用的体现,正在不断地被研发与推广应用。

总体来说,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二者是相辅相成、互惠共赢的关系,发展物联网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物联网未来发展的热点领域。

3 物联网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系统构成主要如表1所示[12],本文将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业务系统以及城市组织系统3个角度分别分析物联网技术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

3.1 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物联网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与智慧水利等的建设上。在我国城镇化的加速进程中,城市交通面临的压力最为显著,交通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而在覆盖整个城市的物联网框架下,车辆自动识别、电子警察、公交智能调度等各类路网监控相关技术应用使得各个交通干线的路况信息得以实时监控和反馈,从而将拥堵情况减少到最低限度,极大地改进了城市的交通局面[13]。

物流是最早接触并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行业之一,电子标签、自动识别、卫星定位、定位等相关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促使了物流系统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了行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14]。举例来说,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步推广,RFID标签现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自动仓储管理、产品物流跟踪、产品防伪等多个方面,极大提升了供应链和物流管理水平。水资源一直是城市建设的稀缺资源,通过物联网技术,利用信息采集检测设备来对水位、水量、水质等信息进行实施采集,并通过网络传递、收集信息,大大提升了水利行业的综合管理能力,推动了智慧水利的发展。

3.2 物联网技术对城市组织系统建设的影响

城市组织系统体现的是城市社会网络的相关活动,主要包含有医疗、公共安全、教育、旅游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于这些组织活动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提供了多种智慧解决方案。

在医疗领域,物联网可以通过特殊的传感器实现对病患病情的实时监测与病患信息的共享,对于病情的及时分析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各类医疗设备标签技术的采用推动了对于医疗资产的监控和管理和全产业链的跟踪,避免了大量的违规操作。在公共安全领域,物联网的实时感知、准确定位和实时监控功能极大提升了公共安全管理的效率,加速了公共安全领域的网络化,视频监控联网将成为主要的实施方向。

在旅游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将大大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智能家居领域,物联网利用家庭网关可以实现对家庭中央控制系统、家电、照明、环境监测、影音娱乐等系统的集中控制,使不同系统的设备互相连通,汇总多种渠道信息,实现智能家居。如无线温湿度传感器、无线红外防闯探测器、无线门铃等都是物联网技术在家居领域中的应用。更进一步来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将推进智能社区建设,物联网可以实现小区住户的智能家居管理以及物业异常情况的实施处理,推动社区物业管理智能化。

3.3 物联网技术对城市业务系统的影响

城市的业务系统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包含政务活动与商务活动,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相互协调,也是智慧城市建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物联网可以通过构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来推动各类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也能够通过建立多样的电子商务平台来推动城市各类商务活动的健康发展。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和商务平台的构建能够破除行业壁垒,高效整合利用相关城市资源,使得城市范围内的政务和商务活动得到有力保障。

4 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物联网作为关键和核心的途径与技术手段,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今后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一方面要做好城市建设规划,设立具有前瞻性的建设目标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把握好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有序推动城市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不断扩展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将物联网技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动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提高技术的实际应用水平,大胆尝试,不断提高技术的成熟度。

中国的物联网技术起步较晚,在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物联网的技术标准问题,物联网上各类信息技术的交织错综复杂,系统间的接口缺乏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信息孤岛”,使得资源不能高效利用;同时,由于我国物联网发展虽初具规模,但与距离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亟需提高物联网技术的稳定性和通用性,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不足,需要不断加大物联网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总体来讲,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政策等多方资源的共同支持,而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源动力,是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坚实基础。

摘要: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的爆发,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新契机。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途径与手段,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在对智慧城市的概念与特点,以及物联网的定义和结构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从城市核心系统角度阐释了物联网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各个方面的影响。

上一篇:自发地理信息下一篇:智能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