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渗入(共10篇)
背景渗入 篇1
在中国,英语教学一直聚焦了社会的眼球。社会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英语辅导机构,各种各样的英语联盟、英语社团和夏令营。但结果表明,我们花了十几年时间学习的英语,却是我们所说的“哑巴英语”。更糟糕的是,对于英语,我们只会考试,不会交际。笔者认为,出现这个现状的原因,是没有给学生创造真实的英语环境,没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在英语文化环境里交际。所以,学生不会通过“英语思维”使用英语。如何利用英语文化给学生创造真实的英语环境,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英语的能力,是英语老师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重视西方文化背景的渗入
西方文化背景渗入的关键,是了解中西方词汇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差异,用“英式思维”思考问题。假设你在年终会上中了头奖, 你很开心,但你的一个朋友跟你说:“you are a lucky (幸运的)dog (狗)。”你也许会很生气,因为从字面意思看,他所表达的是“你是一条幸运的狗。”其实不然,在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狗被视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是人们的宠物。所以,关于狗的很多谚语都是褒义的。这句话,实际上是说“你是一个幸运儿”,而且经常用于对别人表示祝贺。所以,我们学习英语一定要明确英语国家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使用英语时,要考虑到是否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一致。像这种文化习俗的差异,需要学生们有所了解和掌握。这对于我们阅读英语书籍会有很好的帮助,不能陷入“虽然发音,却不会说话(说话不得体)”的尴尬场面。
我们教学词汇,不能只是教学它的表面意义,而应该让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来掌握它的深层含义。比如“lucky dog”表示幸运的人,不能翻译词语表面的意思。See lye认为:“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意识到一个词汇的文化内涵,他就不能算是理解了这个词。”比如at sixes and sevens,很多同学会翻译成“在六七点”,而其实表达的是“乱七八糟”的意思。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背一些特定的习语、俚语、惯用语等。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所以, 我们应该花一定的功夫去扩展词汇的文化含义。
二、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西方文化背景的渗入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在教学语言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们在“交际”中学会运用语言。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去西方国家体验式学习,但是我们可以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来辅助教学。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一定要注重其“真实性”,也就是创设的语言环境一定符合西方人的习惯,也就是要渗入西方文化背景,符合西方文化背景的特点。要用“英语思维”组织和协调所有的活动过程,而不是用中文的语境简单地操练几个句型。如果创设的语境是西方人完全不会使用的,那么你的教学就变得一文不值。如何创设渗入了西方文化背景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都是给学生设立一定的情境,学生通过完成所规定的任务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我们常常通过采取小组活动、竞赛活动、角色扮演、舞台剧等形式开展。比如,教学“It is a nice day, isn’t it”这一话题时,首先应该跟学生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在西方国家,这一个话题是非常实用的, 通常作为跟别人搭讪、聊天、询问等的开场白。同时,可以扩展中西方文化背景在这一方面的差异比较。在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后,接下来可以模拟一个场景。比如设定学生在公交站等车,而你等得太无聊,你想跟旁边的一个陌生人谈话的场景,或者是在电影院、咖啡馆、校门口等一些学生们熟悉而感兴趣的场所。可以配上学生们感兴趣的一些话题,比如当你遇到你喜欢的女生或男生,你想搭讪;你想认识一个新朋友、想借东西、想邀请别人……可以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场景中运用这一语言结构。但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的对话中,不仅要注意表达是否准确,也要注意表达是否符合语境,是否使用“英式思维”。
(2)创设各种各样的英语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英语课堂毕竟是有限的。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运用英语,那么英语社团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我们可以创设一些英语角、英语话剧团、英语小品团、英语歌爱好联盟、英语夏令营等,一系列充满浓厚英语氛围的组织和团体,既能训练学生的英语能力,又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开展以西方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让学生体会西方文化背景。组织学生过隆重的圣诞节、有趣的万圣节、独特的感恩节,也是让学生体验西方文化背景的一个非常好的窗口。还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让学生享受原版英文歌和英文电影的魅力。让你的学生爱上英文歌和英文电影,英语成为他们娱乐活动的一部分,那么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也要跟着学生一起成长,经常阅读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了解西方国家所流行的音乐、电影、书籍、潮流等。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会让学习英语变得时尚和有趣,间接达到教学目的。
结论: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背景的渗入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可操作的。离开了西方文化背景,我们所学的英语就变成了“中式英语”,我们所做的教学就变成了“教条主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应该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词汇语法句型上,而应该想方设法融入西方文化背景,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和“怎么做”,培养学生的“英式思维”而不是“应试思维”。让学生在英语文化的语言环境中,真正会运用英语。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是我们英语老师不懈的追求。
“侵入”还是“渗入” 篇2
本文以一家高科技企业T公司为案例对象,研究了该公司从2010年至今生产部门的变革实施过程,从中发现,外来职业经理人可以通过“侵入式变革”或“渗入式变革”,来解决“生存”与“变革”的问题。
权力及合法性
考察职业经理人进入新企业后的变革推动,离不开对其在组织中权力的关注。组织中权力可以分成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正式权力又称职位权力,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它以服从为前提,具有明显的强制性。非正式权力是领导者以自身的威信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通常由领导者的个人因素决定,包括知识、品质、道德、经验等。非正式权力的存在与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是以正式权力的存在为基本前提,两者相辅相成。
权力的实施需要实现其“合法化”,也就是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權力逐渐得到组织成员接受的过程。组织权威机构及领导团体获得了组织成员的承认、支持和服从,就可以说其获得了合法性;如果一位变革领导者获得了上级正式任命,拥有正式权力,意味着他获得了“法理型”合法性。变革者的非正式权力得到员工的认可,赢得了员工的信赖,则表示其获得了“魅力型”合法性。
基于组织权力合法性的定义与内涵,我们将变革逻辑定义为变革发动者运用自己的正式或非正式权力获得组织权力合法性(法理型合法性或魅力型合法性)实施变革的过程。
“侵入式”变革
“侵入式”变革即先“侵入”再变革。变革者以上级组织充分授予的正式权力为起点,将获得的法理型合法性作为变革基础。一经任命,就通过“武装夺权”的方式,营造能够理解自己变革意图、有较强变革执行力的小环境,随后采用“激进”的方式推动涉及全局的变革。对于变革过程中的员工抵制予以坚决控制,对于变革中产生的冲突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措施。
“侵入式”变革的执行周期较短,效率较高,变革效果一般较为显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冲击老员工的思想,反转其对职业经理人团队的抵制态度,并赋予经理人团队个人魅力型合法性。
T公司的第一次变革
T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1999年。凭借着突出研发能力,迅速成长为智能卡行业的领先企业。随着行业的发展,T公司的优势产品逐步走下坡路,急需通过推动新产品销售来提升企业业绩。然而,生产方式的落后及管理人员水平的有限严重影响了产能及工作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不少竞争对手借国家规划的磁条卡向芯片卡转换之际,拼命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份额。外部环境的压力和生产管理的劣势严重制约着T公司的发展,为此,公司决定实施生产中心的全面变革,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改变生产管理模式、提升产量,获得更大的市场,取得更高额的市场利润。
2011年, T公司从之前合作最密切的供应商公司中引入了以L先生为首的生产管理团队共8人来推动变革。L先生进入T公司后,迅速展开工作:投资新建厂房并引入生产工艺比较成熟的配套设备扩大产能;打破车间体制,推行“小部制”,根据不同产品划分为不同的部门;用自己团队的人员、新聘员工及基础生产主管替换原各部门负责人;大幅度增加人员;修订薪酬标准,提高生产部门员工的待遇。
此次变革持续一年时间,通过大刀阔斧的变革行动,T公司产能大幅提升,年度销售收入环比增长了500%,一跃成为国内金融卡行业供货能力最大的企业,变革成效显著。
在变革过程中,被调离原岗位的部分员工抱有极大的负面情绪,但经过持续观察,他们目睹了L先生团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忘我的工作投入,以及立竿见影的成效,于是慢慢改变了从前的看法,转而支持L先生的工作。此外,L先生团队进入后,对一部分原生产中心比较优秀的基层主管的提拔极大激励了老员工们的积极性,加之变革成效明显,工资收入相比于行业平均水平提高了20%左右,老员工们也从以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转变为积极拥护L先生的领导。这样在进入T公司1年后,L先生的个人威望在生产中心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L先生及其团队,依靠高层授权,全面接管关键中层岗位,获得法理型合法性并营造变革小环境,在此基础上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全面激烈地展开变革,成效显著,从而得到了公司员工的配合和认可,获得魅力型合法性,魅力型合法性与法理型合法性相互作用,巩固了L先生及团队在组织内的地位,使其真正站稳脚跟。
“渗入式”变革
“渗入式”变革即先“渗入”再变革。变革者在获得组织充分授予的正式权力基础上,进一步赢得非正式权力,通过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的相互作用,同时获得法理型合法性与个人魅力型合法性,建立稳定的变革合法性基础。采用“渗入式”变革的外来职业经理人团队进入组织后并不急于发动变革,而是通过沟通交流、展示个人魅力来消除组织成员的敌意,获得组织成员的心理认同,创造有利于变革的心理环境。在融入新组织一定时间后,根据组织的客观现状,推动符合组织实际的、渐进式、低烈度、从局部到整体、从基层到高层的变革。对于变革过程中的员工抵制采取怀柔的态度,用溶解和软化的方式解决,避免发生正面激烈的冲突,不在组织内营造强烈的“革命气氛”。
与“侵入式”变革不同,“渗入式”变革的变革持续周期较长,但变革效果同样显著,能够被公司高层与基层员工同时接受。
T公司的第二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后,T公司生产中心产能不断扩充,相关生产技术和配套设施已经建立起来,产能也提高到一定水平,生产压力有所缓解。但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例如,L先生“核心设备进口+配套设备山寨”的设备引入理念导致产品品质波动,存在巨大隐患与风险;L先生及其团队擅长现场管理、设备利用和产能提升,但对于大规模滚动生产中的物料管理并没有太多科学有效的办法,库存账面差异一度超过千万元,这无法满足公司股东对于报表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小部制”虽然分工精细,责任明确,但也带来了各扫门前雪的负面作用;最后, L先生大刀阔斧、势头凌厉的作风带来了产能的迅速提升,也在短期内赢得了员工们的尊重,但随着时间推移,其不拘小节和过于强势的管理风格也开始引起员工们的一些不满。
除了内部问题外,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将T公司主导产品的利润率急速拉低,T公司以前的技术和资质壁垒迅速瓦解。鉴于上述问题,加上2012年底生产中心原总经理突然因个人原因离职,T公司高层决定再次引入新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来推动生产的全面精细化管理。
经过物色比较,T公司最终选择从以管理严谨精细著称的竞争对手那里引入以J先生为首的12人管理团队进入生产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 L先生虽然始终担任全面管理的操盘手——常务副总,但因为生产中心总经理职位一直由公司高层兼任而未得到名义上的提拔。这次总经理离职,L先生本以为自己是唯一接班人选,但当得知J先生被直接引入任命为总经理后惊讶愤怒情绪可想而知,于是工作作风和个人态度变得更加强悍。这样的心态也迅速扩大到中层干部群体,所有中层干部都认为又要“全员卧倒”,敌视和失望情绪开始蔓延。
随着时间推移,生产中心从常务副总到普通员工却惊奇地发现,J先生的团队进入后并没有发生暴风骤雨式的变革运动或权力斗争。新来的总经理依然支持常务副总的工作,中层干部的职务和岗位也没有发生变化。J先生只是提出希望,要求大家发挥各自才干,在继续提高产能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此外,J先生和其团队还经常到基层和员工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慢慢放松了对J先生团队的警惕,一些中层干部和基层员工甚至开始欢迎J先生和他的团队。
进入T公司8个月后,J先生才有了一些小小的举动:用自己的团队成员替换了一个不起眼的部门的负责人,原来的部长担任副部长,但待遇不变,协助新部长的工作;成立供应链管理部,负责配套产品的采购和计划,任命J先生团队中一成员为部长,因为此调整没有涉及到对其他部门中层干部岗位和职权的调整,所以在生产中心内也没有引起太多反应。
从第10个月开始,J先生逐步推进自己的改进方案:提升计划部的职能等级,将计划调度权力从各小部收回,所有订单的交货、排产、物资调配都要经过计划部协调;购买大型关键性辅助设备,自行设计采购、组装、配件方案;强化工艺管理、过程管理和成本管理;出台多项制度规范和操作规程并监督实施;用自己的团队成员更换了生产、客服、市场等关键部门负责人,还设立了一个新的职位——生产总监,也由J先生带来的人担任,直接对生产中心总经理负责;此外,还提拔了一位生产中心副总经理协助工作,这位副总经理也是来自J先生的团队。最终,J先生带来的11个人全部进入了生产中心的中层和高层管理岗位。
这次变革从2012年初开始持续至2015 年初,生产中心产能持续提升,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多方面运营数据可以精确获得并用过程控制,从而进一步巩固了T公司国内最大金融卡企业的地位。
在变革过程中, L先生逐渐感到了实质性的权力危机。于是在一些全体会议上,不断通过质量问题、工艺难点问题批评生产车间,借机对J先生施压。J先生一般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袒护争吵的任何一方,充分听取两方的意见,赢得了车间干部们的尊重。通过多次正面或侧面的交锋,原来的中层干部和基层员工的心理天平逐渐向J先生倾斜,生产精细化管理初见成效也得到了员工们的信任和拥护。
第二次变革,新加盟的J先生并没有直接利用手中的法定权力迅速展开变革,而是表现出谦虚甚至是谦卑的态度,继续支持原有的常务副总及中层干部们的工作,自己则带领新加盟的团队,分头走入基层各个部门岗位进行长期的观察诊断发现问题。在8个月看似无所行动的时间内,逐渐提升了其在员工中的情感与价值认同。在拥有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之后,J先生才开始一步一步,从不引人关注的地方突破,有针对性地逐渐推进全面变革。在员工中没有造成激烈的抵制,最终较好地实现了变革目标,巩固了自己的正式权力。
成功基础
外来职业经理人可以采用“侵入式变革”或“渗入式变革”来处理“生存”与“变革”之间的关系,然而,单单依靠“侵入式变革”或“渗入式变革”,并不能保证最终的成功,外来职业经理人要想在组织中站稳脚跟并成功推动变革,离不开组织的充分授权,而变革行动是否与环境和资源相匹配,也对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
充分授权
无论是“侵入式变革”还是“渗入式变革”,都离不开组织的充分授权。上级正式任命,但是授权不足时,变革领导便只获得部分正式权力,从而导致法理型合法性基础薄弱。仅仅依靠这种法理型合法性来推动变革,员工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变革压力、学习恐惧、生存恐惧等产生消极的态度和强烈的抵制,变革任务执行可能大打折扣,变革进展不利又会进一步增加员工对变革领导的专业知识、能力、作风等产生更强的不信任感,造成变革领导无法在组织中获得非正式权力,在员工中失去支持,无法取得“个人魅力型”合法性。最后常常会导致变革领导被迫离开、变革夭折等消极后果。
在引进外部经理人进行变革之前,T公司曾提拔三名公司元老共同管理生产中心来推动变革。三名高管都拥有一定的变革发言权,但因为权力被分散,都没有绝对的权威。三名高管分别在自己的权限内推动着所谓的“生产提升”,并没有形成一致的变革推动力,变革效果不佳;权力的分散所带来的权力斗争消耗了变革精力的同时,给普通员工带来了不好的影响。管理者失去了魅力型合法性的基础,一定程度上也威胁以正式权力为基础的法理型合法性。最终变革以失败告终。
T公司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推动的两次变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也与组织的充分授权分不开。L先生及其团队进入初期,生产中心其他副总及中层干部对其充满敌意,处处予以防范抵制,发现了这些不良苗头之后,T公司高层在很短时间内连续罢免或调走了除L先生和生产中心总经理以外的其他高管,将生产中心所有变革权力集中在以L先生为代表的团队,为变革扫清阻碍,强烈震动了原有中层干部和员工。J先生加盟T公司后,直接被任命为生产中心的总经理而非副总经理,获得了充分的授权,拥有较高的正式权力和法理型合法性,为变革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环境-资源-变革匹配
企业变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考虑到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内部情况,达到变革的环境、资源和行动的一致匹配性。无论是“侵入式”变革还是“渗入式”变革,其成功的基础在于它们与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状态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和适配性。当公司面临环境压力大、变革任务重、时间紧,生产资料缺乏時,依靠充分授予的正式权力和法理型合法性来推动强制、高效、快速的“侵入式”变革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当公司面临的环境压力相对小,同时受到资源的约束也相对小时,采取渐进式的逐步推进的“渗入式”变革可能会更好。
T公司第一次采用了“侵入式”变革,第二次采用了“渗入式”变革,路径虽不同,但都与当时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和适配性,从而保证了变革的成功(如表1)。
背景渗入 篇3
一、深化文本资源,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最为直接的载体资源, 也是激活学生英语学习激情和兴趣之源。从课程文本资源来渗入文化背景知识,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英语学习注意力, 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激情, 满足他们好奇探究心理。
在课程教学中, 从文本文化背景知识要求出发, 优化教学思维模式, 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 鼓励学生以文本文化资源为载体, 运用互联网络、电子读物等辅助工具来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能够更好拓宽学生文化知识视野。此外, 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中表示风俗和民情的背景, 注重阅读素材中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介绍, 尤其对现代生活中运用较为广泛的American English、Body Language等方面知识予以综合学习运用。
根据文本资源特点来优化词汇中隐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从文本资源的词汇中来把握英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丰富学生英语知识体系。像在有关颜色的文化内涵介绍中, 可就像white在中西方文化表达差异来引导学生深入体味其他颜色所表现的内涵意义, 像a see red (怒不可遏) 、a blue moon (千载难逢的机会) 、a green hand (新手) 等深刻含义。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教学, 能够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 加深印象, 便于理解记忆, 提高学习效果。
二、丰富课外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激情
文本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可学习探究的载体, 而课外生活则为学生提供了增强实践运用体验, 激活学习激情兴趣的机会。以活动形式来补充文化知识学习, 能够让学生在感受英语文化知识清新活力的前提下, 更能够增强学习内驱动力。
这些课外实践活动,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 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活动: (1) 搜集积累文化知识。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寻找、借阅或到网络上搜索下载, 指导他们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 英语报刊杂志或关于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书籍和文章。 (2) 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以学唱英文歌曲和观看英文版电影或录像来感受英语中深厚的人文背景知识以及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笔者就曾经邀请学生走进电影院观看《Titanic》, 并建议学生能够从中体味人物之间的经典对白, 像God shall wipe away all the tears from their eyes, and there shall be no more death.Neither shall there be sorrow or dying, neither shall there be any more pain, for the former world has passed away. (上帝擦去他们所有的眼泪。死亡不再有, 也不再有悲伤和生死离别, 不再有痛苦, 因往事已矣) 。让学生能够感受宗教色彩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 可通过播放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 (爱无止境) 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唯美凄惨悲剧, 感受特有的爱情价值观。 (3) 创建自由活动交流平台。可建立英语角、英语沙龙, 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角。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场景, 自编自演, 在丰富的表演过程中, 感受文化的特有魅力。
三、运用专题讲座, 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专题讲座是学生接受英语文化知识的有效载体, 也是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底蕴的有效方法。利用英语讲座来深入讲解文化背景知识, 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感悟。
在教学中, 可根据一些西方特有的习俗来制定讲座, 以此来深化其认知感官思维。例如, 在西方一些重要节日中, 就可以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或专题讲座,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如圣诞节到来之时, 可以“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为题来进行专题讲座, 从纪年、Jesus Christ、《圣经》、平安夜等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中去深入讲解, 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及其来源。学生在这样的专题讲座过程中, 不仅能够形成有效的跨文化语言学习意识, 还能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更为深入地认知和学习。
总而言之, 通过加强对师范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渗入教育, 能够让学生在感受跨文化学习魅力的同时, 更能够吸引学生英语学习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学生在文化学习过程中不仅形成地道严密地语言认知思维, 而且培养了其世界观、促进了其理想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摘要:英语作为语言表达交际工具, 文化内涵是其核心, 更是学生灵活掌握和正确运用的重要基石。从文化背景拓展延伸来阐述提高培养学生跨文化语言学习意识和能力的重要作用。优化英语文化背景渗入方式, 激活学生英语文化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潜能, 能够更好地延伸学生语言文化知识视野, 提高综合语言正确表达运用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师范英语,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杨桂霞.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2002 (03) .
[2]王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与中西文化的渗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2) .
[3]王丽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6.
时光渗入生活 篇4
崔光武的油画平凡中见大气、质朴中蕴含深情,不论是用何种技法作何种题材,都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那就是对自然的虔诚,对艺术的执著和对生活的深层次思考。长期以来他将艺术表现的视点对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从平和沉静的描绘中体会生命存在的深意,捕捉生命中的感动,寄注自己的文化关怀。创作心态的单纯化使他远离浮躁和外界的干扰从而获得精神的自在。从生活出发,求真尚美的艺术信念决定了他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真、不断阐释美的过程,因此他从来不去刻意追求某种表面效果,不是调整自己去适应纷繁更迭的潮流,而只是脚踏实地努力探求具有文化主题意蕴和油画风采的语言表现方式。在他看来,即使最朴素的存在也能构建一个表达自己情怀并可以与人作精神交流的艺术境界。
崔光武的基本功很好,曾经为博物馆画过历史画,但近些年他在静物、风景画的创作上下的功夫更多,也最有特点。他的静物作品别有一种内在的品质,善于从静物与意义世界的关联中挖掘思想的或者文化的含义,使静物画成为有主题意义和思想内含的创作。比如他参加十届美展的《抹不去的记忆》组画,就从静物的角度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怀想,大刀、长矛、电台、马灯、军号等这些革命文物在画面上形成多样的组合,它们是自然的,又显然是象征的符号,通过对这些符号承载的语义信息的解读,揭示出主题的意义,从而引发历史的浮想,再现红色的记忆。同样,在《共和国第一车》中,他以独轮车的形象支撑起英雄主义的主题,以少胜多,在情感上唤起共鸣,切入点非常巧妙。类似这些作品都有一种历史情怀和时空气息渗透其间,并非仅仅无动于衷的还原生活实相。在表现手法上,他用有节制的写实语言刻画了这些颇富意象特征的静物,写实但不拘泥于物象,不把静物画死,相反,活泼松动的用笔、简练单纯的造型、沉稳厚重的色彩更加强化了他的情绪状态和表现的张力,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使氤氲其中,形成一种富有历史感氛境。
在风景画上,崔光武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从探索色彩表现的规律到研究黑白结构,从北方大地到江南情调,不论置身何种景象,他都能从中抓住与自己内心感受相呼应的部分,深化强化,进入主体表达情境,充分显示了他对于题材的适应性和手法的自如多样。他的很多风景显示了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色块关系与大色调的处理都很有分寸,在不同层次上依次展开的景物拓展了画面的空间视域。与一般风景写生不同的是,他的风景既有得自面向自然景色的生动感受,又有经过沉静思考而提炼出来的内涵,可以想见,他在进入创作状态之后,风景的现实已经融进他的想象,内心的图景决定了最后的视觉效果,作品最终超越了单纯的写生带来的习作感而形成有意味的表现。在他近年前往南方深入生活时,他以思导作,以文入画,创作了两个很有文化感的系列:一个是“江南之春”,用写意的笔法和墨色为主的色调抒情表意,通过主观介入发展为“忆写”,白墙黑瓦如梦如幻,像漂浮在记忆中褪了色的残影,意境幽远,传达出的对故园的忆恋与时空变幻的梦觉。另一个是“文化江南”系列。在画中,古老的墙垣形成围合的空间,老藤青苔、屋漏斑痕都透溢出历史的悠远,但却有书香的气息,极为安静的氛境,表达出对家园的守望。
崔光武正是通过带有浪漫特征的写实语言建构了关于时光和生活的叙事,他的画,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只要守朴存真,致力不缀,随着艺术思考的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 篇5
1. 运用任务型教学, 创造性地完成某项任务。
众所周知,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顺利完成跨文化交流的任务,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 而不是让学生做机械的语法练习, 从而使他们在一定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创造性地完成某项任务。
例如:我在教Spring festival这一篇阅读时, 在warming up这一环节让学生将它与西方的传统节日Christmas作一个对比。由于学生在以前的课程中学习过西方圣诞节的内容, 所以学生能说出它的形成:Christmas is a religious festivals.It is the day we celebrate as the birthday of Jesus.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 它是用来庆祝耶稣的诞生的节日。它的日期:It is on 25th December.圣诞节的日期是12月25日。继而引出中国传统春节Spring Festival的有关内容: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It’s to celebrate the lunar canlender’s new year.它是为了庆祝农历新年。In theevening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 familiesget together and have a big meal.在除夕夜人们要在一起吃团圆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又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了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
2. 教师和学生在话语层次上认知、区分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 正确使用语言, 鼓励学生使用交际策略。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词汇和句型之外, 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为母语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比如, 当有人夸奖你某事做得好时, 按照中国的语言习惯会说:“我做得不好。”以示谦虚。又如, 你今天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 人们会说:你今天很漂亮。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你会按我国的传统习惯说:没什么。而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则应说: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以表示欣赏和感谢对方的赞美。我们在路上遇到了熟人。为了表示礼貌, 我们经常要问:“您去哪儿?”如果在中午, 就要问一声:“您吃了饭吗?”但是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我们如果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他会很不高兴, 认为你在干涉他的私人生活。他们习惯说:What a lovely day, isn’t it?如果你问他Have you had your lunch?他会认为你要请他吃午饭。
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 要使学生能够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 教师就应当给学生讲一些英、美人的生活习惯, 包括谈话的习惯, 否则, 尽管尽管学生能够在语法方面正确无误地讲英语, 但可能造成误会和不愉悦。
3. 总结。
采取以上方法在课内外强化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 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已获得较好的效果。第一,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发挥了学生在听、说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第二, 培养了学生的初步交际能力, 并提高了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如在语言知识的扩展和运用活动中, 我要求学生讲述与本课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 叙述自己的某段经历, 或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还有些学生经常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到八一公园英语角或一些风景点去主动找外宾会话, 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第三, 全面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满涛.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A].《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3期.P35.人民教育出版社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P201~204
[3].吴自排.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A].《曲靖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P33
美术课堂如何渗入素质教育研究 篇6
(一) 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 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 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启迪智慧, 增强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 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 促进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众所周知,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教育。而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没有接受美育的学生不能成为素质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
2. 符合中学生心理的特点和现状。
应试教育根本打动不了青少年一代。而艺术活动则不同, 它作用于人们的情感, 美术教学的特点在于它不是强迫的, 而是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及学生的感情。是他们愿意去学, 并在美育中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来塑造他们的个性和人格。所以, 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美育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奠基性也越来越重要, 责任也越来越重大。
(二) 美术教学是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美术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要紧紧抓住美术课作为素质教育和激发人的潜在审美意识教育以及开发心灵智能创造力的教育目的, 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推行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是, 现在还有一部分社会人士, 甚至是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 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此来衡量学生成绩的好坏, 结果一部分学生对此失去兴趣, 因此老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使学生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提倡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只强调以理服人还不够, 还要以情动人, 没有美育就少了感情的力量。
1. 以美辅德, 帮助学生知善恶, 识美丑。
美育不仅与德育相辅相成, 而且还是德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当然, 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 还要渗透德育, 要“以美辅德”, 首先, 美术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其次, 美术教学是德育的一种“特殊”精神武器, 它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它寓情于理, 寓教于乐, 以情动人。正如赞可夫所说:“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对于美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2. 以美辅智, 培养学生想象探索、创造的能力。
美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传统教育的成功在于使学生知道许多定义、概念、结论, 但在这种成功中潜藏着某种失败。孩子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 原有的强烈的好奇心, 灵活的想象力受到某种压抑, 由此可见, 我们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在保护学生个性基础上, 给予发挥个性的自由。
3. 以美助健, 陶冶情操。
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一直感到学校生活的枯燥、紧张、沉闷,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是种伤害。如上美术课时尽量生动活泼, 特别是手工制作, 使学生动手、动脑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久而久之, 就提高了对事物的审美能力, 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 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 以美促劳, 激励学生参加创造美的活动, 体验美的真谛。
艺术创造本身就是艰苦劳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手工制作、学校的板报等无不给人以新的美的感受。
(三) 加强教师自身“艺术”素质是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功能的可靠保证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教育学科, 美术教师的任务也应从单纯的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 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人文学科知识和理性学科基础, 扩充自身的知识面。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 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因此, 教师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和教育艺术水平以及自身的基础素质水平, 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直接作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人先正己”, 教师的基础素质渗透在全部的教育过程之中, 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实际影响。美术教师的素质一般可概括为:品德素质、知识素质、智力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五个方面。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身的素质呢?
1. 陶冶情操, 提高思想认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师的基本职业规范, 坚定甘为“红烛”的志向。
2. 不断学习努力, 提高美学知识水平和创作能力。
一个称职的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才能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才能担负起“传导、授业、解惑”的重任。`
3.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教学智能素质。
美术教师必须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研究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讲解与指导能力, 还要善于观察, 充分发挥创新功能。
(四)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手段为美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是教师教学中最为常用的辅教、导学工具, 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 具有信息量大、适应性广, 且能将文字、图形、图片、动画、影片和声音等媒体进行有机结合的功能, 避免了老师冗长的说教。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1. 运用多媒体课件, 培养学生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在于能很好的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但不能无病呻吟, 画蛇添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 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
2. 通过多媒体设备,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作品, 让学生在一种“比赛”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作业可以直观的展示在课堂上, 节约了时间, 而且效果更好。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们的表现欲很强。
(五) 结束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教科书》中指出:“从素质教育需要出发, 着眼于全体学生审美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可见,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的人才, 除了知识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 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
因此, 我们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以普及为基础,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 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全面向前推进, 美术教学应先行, 要搞好素质教育, 首先要做到学校领导挂帅, 教师全力以赴, 以素质教育为轴心, 美术教学为笼头, 以点带面, 全面铺开, 做到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促劳, 形成一个素质教育为红线的辐射工程, 尽快使素质教育之花在祖国大地越开越艳, 结出丰硕之果。
摘要:通过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 探讨在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观察、想象、创造等能力, 真正做到把美术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关键词:美术教学,素质教育,基本能力,美术课堂,电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学美术教学大纲[K].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2]顾春, 张会军.中国素质教育实用全书[M].开明教育出版社.
背景渗入 篇7
一、初中生物教材特点适合渗入健康情商教育
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体系是以生物圈为核心, 围绕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展开教学, 让学生系统了解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及环境中的生物, 以及自己该怎样认识生命?怎样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心理康复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而在初中生物教纲培养要求的这些能力要素恰恰是健康情商教育所要求一个成功的人的情商要素, 基于此观点,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把健康情商教育的要素融合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 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完成自己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的情商又得到提高, 同样还更进一步实现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目标, 这样的教学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是成功的教学。
二、努力把健康情商教育具体渗入到初中生物教学中
中学生健康情商教育中, 对学生生存适应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位, 而在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进化论观点一直贯穿着教学, 这正好适合健康情商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生存适应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人的适应能力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弱有关, 这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章中重点阐述;其次让学生相信人的适应能力本身存在, 同时还需要接受学习锻炼和生活经历去加深。比如在学习到消化系统一节中, 举例说明人所吃的食物有硬软、粗细、冷热等之分, 但通过我们的消化系统, 它能按自己的程序进行消化和吸收, 不需要我们去担心是否会消化不良;人在剧烈运动后, 呼吸和血液循环都会加快速度以供氧和能量之需;同时我们人又在不断地生长发育, 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和进步, 以此教育学生多接受学习锻炼, 以便提高自己今后的生存适应能力。
健康情商教育要求对学生的耐受力和控制力的培养。人生之路困难和挫折总是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不同的人由于耐受力和控制力的不同, 对困难和挫折的反应不同, 如亲人遭到不幸、高考落榜、股票下跌、天灾人祸等, 有的人可能痛不欲生或精神分裂;有的人虽然也痛苦, 但会沉着应对, 他们认为困难和挫折就如人生之路上的绊脚石, 要么跃过去, 要么饶过去, 只要自己泰然处之, 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步入正轨的。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耐受力和控制力的培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上对学生进行耐受力和控制力的培养可以安排在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一节教学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他们都是自然发展的规律, 无论什么事情发生, 太阳依然会从东方升起, 春暖花自开, 只要我们把自己的心扉打开, 阳光和温暖同样会进入我们的心田, 通过举例或故事或道理, 让学生明白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就是组成我们生活的元素, 主要的是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 一切都会自然改变, 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耐受力和控制力。
健康情商教育所要求的学生的意识水平主要体现在注意力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注意力不能集中, 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 由此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因而对学生的注意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显得尤为主要。
对于学生的注意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体现在生物的探究、观察实验方面。如探究光对老鼠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草履虫以及饲养和观察蚯蚓等等, 在这些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全面调动自己的系统知识, 激励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实验过程, 主动探索和思考, 从而发挥自己潜能, 培养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由此还会影响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的加强和提高。
健康情商教育所要求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中的重要要素。中学生好奇心强, 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年龄特征, 对于交友随意性强, 如果不引导可能就会出现“跟好人学好人, 跟巫婆跳鬼神”的随意性局面。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知道大树下面的小树, 他们总是努力地把自己的枝叶往外伸长, 好让自己与阳光交朋友, 接受阳光沐浴, 从而促进自我生长;沙漠中的作物为了生存, 不断地把根渗入大地有水之处, 去与水交朋友, 从而获得生存之需;蜜蜂为了生存, 不断地与鲜花接吻, 以获得花蜜而造王浆……, 那么我们人类同样不能没有朋友, 因为我们的衣、食、住、行等都需要别人的帮忙, 我们需要交友, 但同时我们不能滥交友, 能够引导我们积极上进、锐意进取的朋友我们就去交, 而那些不学无术、不思上进甚至还有恶习的人我们一定不能去与他们交朋友, 同时让学生正确处理朋友的关系, 正确对待早恋现象, 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亲情、友情和爱情关系, 由此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于健康情商教育所要求的学生心理康复能力的培养, 在自己的教学中首先让他们相信自己本身就有心理康复能力。自然中植物的树枝被折断, 它会从旁边重新发芽长枝;我们动物身上的许多器官都有再生能力, 如手术后伤口的愈合、毛发的再生等, 组成我们今天的你和你昨天可以说是不一样的, 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述让学生相信自己心理上所受的创伤一定会康复。其次让学生知道, 自己的康复能力需要不断地进行培养, 通过自己在学习自然知识的过程不断去领悟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康复能力, 让自己更好地健康快乐地成长。
健康情商本是一个新概念, 同时也是社会教育发展逐渐提倡的新知识和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德育水平提高的新要求, 到目前为止, 健康情商教育没有一个规定的模式和可以借鉴的现成模式, 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式教育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讨论其中的奥秘, 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明显感到自己的健康情商方面。
背景渗入 篇8
信息技术为什么要渗入
1.适应社会变化的现实需求
现在的“90后”甚至“00后”, 在使用手机、计算机方面完全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 但他们属于“数字原住民”, 都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 使用电脑就好像呼吸一样自然, 具有同时接受和处理多种信息流的能力。而年龄在30岁以上的成年人, 基本上属于“数字移民”, 他们对数字技术必须经历截然不同且较为艰难的学习过程。[1]如今的现实情况是, 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 而绝大多数教师是“数字移民”甚至是“数字难民”。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 说着过时的语言, 吃力地教着说着一种全新语言的人。面对这样的教育困境, 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如何改变吗?
2.国家政策文件的明确指向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颁布, 纲要明确指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
2012年3月, 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指出了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目标:“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3]
2013年10月,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号) 要求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 (含幼儿园) 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体系, 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 并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4]
从近三年教育部公布的重要文件中, 可见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之巨大、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 “国培计划”的课程是不是必须考虑信息技术的渗入呢?
3.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诉求
随着MOOCs的汹涌来袭, 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 2013年5月21日, 清华大学与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同时宣布, 清华大学正式加盟MOOCs, 紧接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迅速加入, 可见高等教育已经先行加入到数字化教育改革大潮。翻转课堂的出现, 可汗学院微课程的惊人访问量, 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微课”, 研究它、实践它。面对这些变革, “国培计划”课程可以无动于衷吗?
信息技术怎么样渗入
1.转变观念, 应对变化
人类正处于网络时代, 学习与阅读迈进了“无纸化时代”。互联网改造着我们的常规想象, 现在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取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面对变化, 未来的学生必须掌握三种技能:学会处理海量信息、全球交流从幼儿园开始、学会自我导向的学习。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就是变化本身”。面对现实生活中如此多的变化, 我们必须摆正心态, 转变观念, 正确地对待变化, 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预见变化, 追踪新的变化, 以便能较快地适应变化, 提前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期待着享受变化带来的成果。
2.更新理念, 学会学习
应付变化的最恰当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学习。在数字化的环境下如何学习?如何应对如此多变的社会现实?需要我们去更新学习的理念, 静态的、被动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必须动态的、主动的学习。对学习的理解倾向于多元化, 学会在实践中学习,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 都需要从行动中去体验, 去感悟它。由于变化得太快,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我们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学习, 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 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还需要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结合进行反思, 研究自己个人学习的特点,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把自己学习潜能挖掘到最大的限度。
3.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5]
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 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工具, 如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 利用搜索引擎掌握一定的搜索策略与技巧, 能从网络中获取学习资源, 进行探究性知识学习, 可以支持建构学习等。作为情境工具, 为建构学习建设各种学习情境, 包括各种丰富的、情境化的问题空间, 如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微世界等, 可以有效地支持做中学。作为交流工具, 如E-mail、BBS、QQ等, 实现同步或异步通讯, 可以跨越时空的距离, 通过网络进行协作学习。作为认知工具, 如数据库、电报报表、语义网络工具、专家系统等, 帮助学习者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支持高阶学习, 有益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作为评价工具, 如EPSS, 电子学档 (ELP) 等, 能有效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或作品, 促进教与学的反思。作为效能工具, 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 如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桌面出版系统、CAD等, 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支持知识的建构。
4.遵循规律, 循序渐进
对于信息技术, 只是觉得那些工具很有用, 但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学习哪些软件, 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困惑所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第一, 弄清自我的需求。根据自己教的学科特点, 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软件, 或者哪些软件可以解决你的学科问题, 帮助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第二, 向周围懂技术的人学习。可以是朋友, 同事, 也可以是学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 充分利用好周围的资源, 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第三, 可以寻求一些个性化的小工具。网络提供的小工具特别多, 如只对图片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 完全没有必要去学Photoshop, 学习一下“美图秀秀”就OK。第四, 学习最紧迫需要的软件。软件太多而时间有限, 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信息技术渗入突破点
1.搜索技巧提升:从会用到活用
大部分上网的人都会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 通常的搜索操作都是直接输入关键词搜索。没有多少搜索技巧而言。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 以此法处理信息的技术含量偏低, 需要提升搜索的技巧。因此, 以谷歌为例, 提升搜索技巧可以有以下做法。
①学习Google的基本搜索语法和高级搜索语法, 是掌握Google搜索的第一步。+、-、*通配符等, 这些基本搜索语法, 可以大大提高你的搜索效率。
②按文件类型搜索, 是非常重要的搜索技巧。例如, filetype:ppt“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则可搜索带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所有PPT格式的文件。
③关键词是搜索引擎的精髓。关键词的选择在搜索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真正开始搜索之前, 明白无误地知道自己究竟要找什么是至关重要的。
④Google分类搜索非常实用, 如网页搜索、图片搜索、图书搜索、博客搜索等。
⑤在Google首页搜索框下面, 有个“手气不错”的按钮。点击这个按钮, Google会找到和你的需求最匹配的网页, 并自动地跳转到那个网页上。
2.Office操作强化:以实际应用为主
Office的基本操作, 绝大部分教师都已经会用, 只是用得不是很熟练, 且80%人的只用到了软件的20%的功能。为了在培训上有所突破, 必须有所侧重, 以实际应用为突破点, 结合教师的实际生活与工作情况, 以情境化的问题为导向, 解决Office在实际工作的具体应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强调常用公文规范, 让教师的文档处理与国家行政规范文档接轨, 让教学资料的文本处理一次性到位, 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 降低学校档案规整的难度。
②Word的应用。以教师工作中的常见文档处理为范本, 结合实际使用中的问题, 共同探索解决方法。对共性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简短讲解, 进行技能操作的拓展;对于个性化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对比, 找出问题, 采用多元互动的形式探究方法。
③学习简报的制作。简报的制作形式有三种, 一是DOC版, 二是PPT版, 三是电子杂志版。针对学员的信息技术基础情况确定简报制作类型, 综合运用Office操作技巧来解决。
④Excel的公式函数技巧。Excel的基本操作, 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问题, 主要突破点是公式与函数的运用, 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要强调单元格数据类型、求和、求平均值、排名等几个方面。
3.数字故事制作:提升PPT综合应用技巧
结合培训作业要求, 让每位教师进行师德故事的写作, 可以是自己的故事, 也可是别人的故事, 原则强调真实性、原创性。从简单的PPT制作要求提升到数字故事。要求做到图文并茂, 美观大方, 实现自动播放, 声音、动画、图片一个也不能少。
通过师德故事的优秀范例, 激发创作欲望。结合数字故事的制作技巧, 教师以案例教学为主, 采取参与式互动教学, 完成数字故事制作技巧的培训, 提升PPT的综合运用技巧。
4.工具、资源推荐:以培训绩效为目标
针对有部分教师的基础比较弱, 可以先推荐一些实用的小工具, 让他们体会小工具的实用性, 感觉信息技术带来的的便利, 深化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如Inpaint、Flash、思维导图、IEBOOK、Swish Max、Format factory等。
另外, 为他们提供一些网络教学资源, 特别是视频教程, 如金鹰教学网、硅谷动力、网易学院、洪恩在线等。这样既可以复习培训的内容, 又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扩展, 扩大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郑小军.数字桥梁:数字时代教师的新角色[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1) :18-20.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2014-1-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EB/OL].[2014-1-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2014-1-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311/xxgk_159042.html.
当绘画渗入生命元素 篇9
对生命起源和进化秘密的描绘
1953年4月25日,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合作的《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一文,解答了生命的秘密所在,奏响了分子生物学的划时代乐章。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对DNA结构的发现者极为崇拜,并与沃森见了面。在《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这篇论文发表后的第十年、沃森和克里克荣获诺贝尔奖的第二年,达利创作了《半乳糖苷核酸—向克里克和沃森致敬》,表达了他对DNA像“上帝”一样的顶礼膜拜,而他的这个“上帝”正是自然科学。
但19世纪上半叶之前,在西方确实几乎没有人怀疑过那个万能的上帝在创造生命万物中所表现出的无所不能。直到21世纪,仍有相当数量的人甚至专家仍相信是神灵设计和创造了生命世界。科学会给我们答案,科学事实证明,约在35亿年前,原始地球温暖的海洋中,出现了某种大分子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实现自身复制,经过漫长的岁月,由这种物质进化出了500多万种不同的生命形式。
对物种进化论进行详细研究的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他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该书论述了地球物种的进化机制及其过程。当时他广泛地搜集信息、资料,就像一个痴迷智力拼图游戏的人。但他不知道最终需要多少块图板,才能解释多样的动植物是怎样形成、在地球上如何分布,以及如何将化石拼入图画。达尔文耐心地进行拼接,有些板块则是他从筛选的科学杂志和游记中得到的。另外,他素描了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科学家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发现这些地雀均由同一种鸟进化而来,并且这种鸟来自大陆。这些鸟的“喙”(鸟嘴)为了不同进食目的而逐渐进化出不同的形状,给达尔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在发表的《研究日记》第二版中加上这些插画,“达尔文雀”是生物进化论中最著名的例证之一(图a)。
此外,英国生物学家胡克约在1665年绘制的用显微镜观察到的软木生物结构画,他将木中的“小孔”称为细胞。此处所说的小孔实际上是曾经存活的植物细胞的外缘,是死亡细胞的残迹。后来“细胞”这一名词被用来描述完整的活的细胞,并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重要的专业术语之一(图c)。
20世纪,荷兰著名画家埃舍尔的版画表明了生命物种是可以随时空不同而渐变的,并且在演化过程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可以说它是生物进化论形象的艺术描绘(题图)。
对生命繁衍及其孕育的描绘
物种的繁衍是生命得以延续的自然形式,而人类生命的延续是建立在有性繁殖基础之上。500多年前,达·芬奇绘制了大量令人不可思议的人体解剖素描图。英国华威大学临床解剖学教授彼得·亚伯拉罕斯表示,达·芬奇人体素描图的精确度与当前任何科学画家绘制的图像不相上下。他进一步解释:“达·芬奇是一位非常细心的观察者,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同时,达·芬奇也是一位非常严谨的科学家,进行过大量实验。因此,达·芬奇所绘制的素描拥有惊人的准确度。”
虽然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素描图拥有惊人的精确度,但他仍然无法摆脱一些观点。例如,他认为人类的生殖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与植物的生殖系统类似。达芬奇在笔记中写道:“所有种子都有一个脐带,在种子成熟后断开。类似地,植物也有子宫和隔膜,种子在荚状子宫内发育。”所以在描述胎儿的素描图中,达芬奇笔下的子宫也像花瓣一样打开。
毕加索也曾对生命的繁衍和孕育进行过描述,他的绘画《海边的母与子》使我们想到了那首“大海呀大海,就像妈妈一样……”的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创生和孕育了地球生命,提供了生物进化和生存的诸种必要条件,例如水和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氧气等。
对基因“力量”的描绘
现在我们知道,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大分子DNA(脱氧核糖核酸)是解开生物本质的关键,它储存着世代相传的遗传信息,掌管极度复杂的细胞世界。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们希望找出其三维立体结构、得以一窥“生命的秘密”是多么的困难。1953年2月28日,他们的发现终于平息了自古以来的争论:生命的本质像自然科学课上的化学反应一样,是物理和化学作用下的产物,而不是源自神圣力量的运作。随着双螺旋结构图景的明确,人类关于生命的千古争论一一得到了解答。
我们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它是奥地利生物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留给我们的最基本、最通俗的基因遗传表述。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由DNA组成,并构成部分染色体。它决定着由亲代遗传而来的生物体的性状。基因有不同的形式(显性和隐性),可决定这些物种性状的表现方式。例如,下面画中园丁鸟和蜜蜂的行为看起来比它们的同类高明,但实际上,这只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与同类稍有区别而已。人类富于意识、智慧和情感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对生命生存环境的不同描绘
人类本身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物种,人类与整个地球生物圈都有其相应的食物链,以求得自身价值和生存空间。下面两幅绘画的诞生相差3459年,反映了地球上不同时期的物种大相径庭的生存境地。
两幅绘画的对比和对生命生存环境的思考:古人虽没有现代工业文明,食物链却安全、环保、丰盛,适合生命繁衍生息,而现代人类虽拥有了工业文明,却要为其付出牺牲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的惨痛代价。《无奈的进化》中的幼鸟欲食母鸟误以为虫子的螺丝钉,但是“进化”出能消化钢铁材质的功能,难道不是我们“黑色文明”的无奈吗?
以生命元素渗入绘画的作品,真可谓数不胜数。从西方的人体经典油画到中国的花鸟画,从远古时代人类居住山洞中的动物岩画到当今世界画坛不同流派的风景、山水画……但真正引发我们对生命思考的画作又有多少呢?愿未来的画家们创作出更多充满生命元素而又能引领观众思考生命本质的画作吧!
(责任编辑/房宁)
绿色观念在园林建设中的渗入 篇10
1.1 社会生态建设的根本需求
绿色观念在园林设计中的渗入说到底就是一种生态建设的发展, 它与我国社会主流的发展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一方面让物质文明得以极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它又在提醒我们, 需要从生态的视角来解读社会文明, 促使人类更好地进步。生态, 即和谐, 是“天人合一”观念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说, 绿色观念在园林建设中的发扬是社会生态建设的终极意义所在, 是当代人们所应该遵循的价值观。我们只有遵循社会生态建设的根本需要, 才能够实现文化与社会的融合, 让人类更好地生存[1]。
1.2 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绿色观念倡导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里的绿色观念是一种被高度抽象化了的理念, 归根到底是一种和谐的观念。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一方面, 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 园林要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 园林又是社会的物质福利事业, 是现实生活的实景, 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人与自然的共同参与是一种高度文化化的结晶,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绿色观念在园林设计中的意义是重大的。
1.3 突出园林的保健特色和效用
园林具有较强的保健特色和效用, 绿色观念在园林设计中的渗入, 从狭义的一方面说, 绿色的园林文化能够对人们的视力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同时广阔壮观的园林文化也能够拓宽人们的视野, 丰富人们的心灵;广义上说, 绿色化的园林设计是一种深层次的审美需求, 是人们精神和心灵的需要。园林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 体现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蕴。这是绿色化的园林设计的重要作用。
2 在园林建设中的渗入
2.1 绿色布局:合理地选择地址和结构
在园林的布局、结构、地址上要体现出绿色的观念, 一方面好的结构和布局能够给人一种感官上的愉悦和享受, 放松了人们的心情;另一方面, 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讲, 合理的构思和布局就会产生好的风水, 对于园林本身都是由好处的。环境和人的舒适感依赖于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平衡, 人性化的需求带来景观的多元化和空间个性化的差异, 但它们也不是完全孤立的, 设计时尽可能地融入景观的总体次序, 整合为一体。
2.2 绿色植物:合理选择自然植物的种类和数目
在园林的建设过程中, 根据园林的面积和范围的大小来合理选择自然植物的种类和数目, 如果园林的面积较小, 则不必要选择过多的自然植物来点缀, 否则就会给人纷繁错乱的视觉效果;面积较大的园林则可以根据需要来适当扩大绿色植物的规模和数量。对于自然植物的种类的选取, 最好是要和区域的精神主调相配合, 小桥流水需要配合优雅的植物, 历史风云则需要坚贞刚烈的植物, 这样才能够实现文化基调的互相配合, 带来强烈的效果。
2.3 绿色内涵:体现出和谐的人文主义教化意义
园林本身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既要有自然的景观同时还要有文化的内涵, 园林说到底就是一种情感和美学的凝结。人文主义情怀正是绿色内涵在园林建设中需要体现的情感, 园林内部各个景观的配置, 体现的正是一种历史感较强的文化基调, 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美的享受, 或者视觉上的震撼;更应该是一种文化上的教化意义。通过这种绿色化的内涵, 让人文主义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 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深化人们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 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都是绿色内涵的集中体现。
3 结语
绿色观念是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观念, 绿色观念在园林设计中的渗入, 是社会生态化建设的根本需求, 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同时也强调了园林本身的保健功能。从园林设计的布局、选址和结构出入手, 体现绿色化的布局;同时自然植物种类和数量的选择也要实现绿色化, 整个园林要体现出一种人文主义关怀。绿色观念是一种被抽象化了的和谐理念, 它在园林设计中的渗入势必能够为园林设计的突破注入新鲜的血液。
摘要:园林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 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 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体现绿色的观念, 从根本上保证了园林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绿色生态的观念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物质文明发展起来的重要的理念, 将绿色观念渗入到园林的设计过程中, 实现自然景观的生态化发展,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园林设计的发展, 让它与时代更好地相融。以园林设计的绿色化为内容进行探讨和分析, 力求为绿色观念的渗入提供更好的思路。
关键词:园林建设,绿色观念
参考文献
【背景渗入】推荐阅读:
渗入途径08-01
物联网渗入数字城市09-26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入07-21
体育课中渗入德育教育06-23
入学背景07-16
实践背景07-19
英语背景07-21
背景数据07-21
高校背景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