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入途径

2024-08-01

渗入途径(共12篇)

渗入途径 篇1

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理念与普通本科院校办学理念完全不同, 前者旨在将学生培养成手握实际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反映在教学上的现实便是理论教学不应再是教学主要模式, 使学生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是教学的最大任务。学以致用, 是所有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核心目的。尽管近年来英语课程无论是社会关注度、教学单位重视度以及教学单位的倾向性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高, 但英语学科仍然面临着进一步优化和改革的现实, 整个教学过程仍然过于偏重“写”, 无法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本文试从主客观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基础英语教学现状以及作为教师, 情感因素注入教学所带来的益处。

一、高职院校基础英语教学现状

1.学生层次良莠不齐, 基本水平无法保证。众所周知从生源上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具有先天劣势。在第一批次本科和第二批次本科院校优先选择录取生源之后, 所剩学生是高职院校选材范围。很多高职院校拥有自主招生的权利, 在高考之前已经划定了一定的招生范围, 使得在高考之后提高生源质量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以我院学生高考入学成绩为例, 介于300分-400分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 比例为86%, 是全校高考入学成绩的集中区域和教学对象的中坚力量;400分以上的学生所占比例为10%;低于300分的学生所占比例为4%。平均每班高考英语成绩超过90分仅有4人左右。学生英语底子薄, 在义务教育期间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使得他们在学习兴趣、积极性、自主性甚至自律性上表现不佳, 得过且过的思想很严重。

2.所用教材实用性不高, 课程设置“随大流”, 偏离培养目标。《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中明确提出了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 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受制于应试教育和考试制度化, 教学单位所选用的教材基本上偏重于“写”英语, 期末考试又与所用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直接导致学生“死守”课本, 逐渐形成把课本背好即是学好英语的错误观念。高职院校一般采用每周4学时的英语课时安排2学时读写、2学时听力, 一个学期近60学时的课时量并没有平衡发展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也就偏离了“以实用为主, 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思想及目标。

3.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多媒体设备无法融入教学。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主要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为依据, 采取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灌输型”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教师从在校学生到研究生毕业再到上岗入职, 没有接受过社会的洗礼和锤炼, 实际教学经验不够丰富, 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反客为主, 成了教学的主体。主要表现为不理会学生实际需求和能力范畴, 以完成教学任务量为最终目的, “填鸭式”教学往往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对单词、句法以及词组使用搭配等语言传统知识讲解过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被动, 听说技能的演练机会较少。在配合教学的设备使用上空间较小, 部分院校教学设备陈旧无法应用于教学。

二、教师情感渗入教学及其途径

1.情感的内在涵义。“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 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 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心理学大辞典》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对于学习英语的情感而言, 它直接关乎着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对于英语学习的整个进程既可以起到助推的作用, 又可以形成阻碍的力量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厌恶甚至是憎恨。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对于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转换能力有莫大的作用。

2.教师渗透情感于教学的途径

(1) 保护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 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人, 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 所以“教学活动虽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 却又时时离不开人所固有的情感因素”。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长久以来处于“低压”的学习环境, 自我要求也不高, 对待英语因觉得“学不好、学不会”会逐渐自我放弃。以本人曾教过的一位女同学为例, 平日上课纪律良好, 态度认真, 但回答课堂提问却一语不发, 这让人诧异。事后与她交流, 其实她很想学好英语目的也很简单:通过期末考试并在日后工作里能用英语与外国人简单交流, 但底子薄弱让她不敢在同学面前发音, 很怕被嘲笑, 也害怕教师否定她。可见, 学习上有积极性却也有困难的同学内心情感相对脆弱, 心理压力大。教师首先要保护这种积极性, 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拿出包容的心态, 如果把学生错误作为范例四处张扬, 无论如何学生都不会在英语上取得进步。尔后她很少被提问但仍被关注。英语学习靠的是日积月累, 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对于想获得教师肯定的学生来说, 无疑都会提升自信心和重新认知自我, 对英语的兴趣也会逐渐浓厚。

(2) 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以求教学安排人性化。因初高中英语学习时长期面对单词、语句, 课堂任务采取传统教学法已经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课堂走神也就不足为奇。在课堂组织上打破传统观念, 关注学生现实要求, 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最终效果会更佳。课堂上可对学生座位进行灵活分组。整个过程教师依据学生的要求划分, 不给出指导意见仅是控制课堂局面, 这样就增加了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促进英语学习氛围的提升, 逐渐减少了英语学习的消极情绪。在英语教学中撇开传统的字词句的学习局限, 引入世界著名的英语情景剧和桥段, 挑选其中较为简单和容易把握的类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演绎, 增加学生对角色甚至是这门语言的情感上的锤炼和体验, 由此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效果也会提升。

(3) 提升教师自我形象,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学生与教师第一次见面, 会在心里给教师形象打个印象分, 分数高低会直接反映在对该学科的初级认识上。教师形象好坏不可看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正统途径, 但从另一角度反映出提高教师自我形象对学生内在学习情感变化有积极的一面。长期的相处, 教师的个体性格、情感发挥方式都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对该学科的喜好与厌恶。学生内心都想和教师走得近。把握尺度, 多交流:课堂上是不可逆的师生关系, 课下可以是简单的朋友。对于学生在生活上出现的问题, 教师可以作为朋友给出建议, 在学生困难时帮助一把远比精神安慰实际, 学生会因此感激教师并会将其转化成学习动力。反之, 如果教师课上教学课下立刻离开教室, 不去和学生有基本沟通, 学生很难喜欢上任课教师也就很难真心喜欢上该学科, 再去谈提高教学效果就不易了。

总之, 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作为教学过程参与方的教师面对现实的特殊性一味的选择传统教学方式, 放弃因材施教是不可取的。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学生保持及时沟通, 怀有一颗善良关爱的心, 在英语教学中渗入情感, 想必教学效果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高忠信, 张景燕.试论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新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中美英语教学, 2004, 1 (11) :18-19.

[3]http://baike.baidu.com/view/6251.htm?fr=aladdin:2014年8月14日引自百度百科.

[4]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 (上下)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5]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渗入途径 篇2

(一)人的思维由情感因素和非情感因素(为人处世规则和生活逻辑)共同组成。如果过于遵守为人处世规则和生活逻辑,思维中非情感因素的比例就会增加,而情感因素的比例就会降低,而且非情感因素(为人处世规则和生活逻辑)会约束和抑制情感因素,使人无法充分的顺着情感思维。

(二)有一次,我和莫嘉筠谈论生活中的感性和理性,莫嘉筠觉得感性就是用情感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就是用为人处世规则和生活逻辑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可是我告诉莫嘉筠,她所认为的“理性的人”在情感的认识上或许根本不理性(对情感的本质没有正确的认识),于是我谈到了班长。

班长是同学们公认的最理性的人,思维清晰、条理、全面、细腻,处处讲为人处世的规则和生活逻辑,理科成绩全班第一,可是他的思维中充斥着非情感因素,而情感因素却很少,他对感人的爱情电影和电视剧完全没兴趣,更无法体会爱情的吸引力和痴迷。我和班长谈论过爱情话题,他认为爱情就是荷尔蒙的化学反应,还认为女性善于照顾家庭,可以减少男人的家务负担,而且两个人的收入更容易维持家庭开销,接着又说爱情是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的前提,班长滔滔不绝的讲了一大堆道理,其实他对爱情一窍不通。

从辩证的角度来讲,有时候,感性和理性是相互包含的,有些感性的人(思维中情感因素高,而非情感因素低),对情感的认识却很理性(能正确、清楚、深刻的`认识情感),而有些理性的人(思维中非情感因素高,而情感因素低),对情感的认识却很感性(只看到情感的表面现象,例如:我的班长)。

班上最感性的同学就是美术课代表,她是一个很随心、很任性的女孩,经常不遵守为人处世规则和生活逻辑,她喜欢顺着情感和直觉来说话和做事,学习成绩倒数第一,可是她的漫画作品却多次获奖,而且剧情很唯美、感人。或许思维中情感因素足够高,而非情感因素足够低(减少对情感因素的约束和抑制),才能正确、清楚、深刻的认识情感,从而达到对情感的理性认识。

人的思维由感性和理性共同组成,有时候,用感性去理解情感,这种感性其实就是理性,因为这种感性是对情感的本质正确的、清楚的、深刻的认识,如此,最佳的结果就是全部的感性都上升为理性,但是情感形式的理性(通常所说的感性)的成分比例要足够高,而非情感形式的理性的成比例要足够低。

(三)对于很多人而言,情感的感受程度和表现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对于情感感受的越强烈,表现的就越强烈(体现出兴奋、激情、欢快、活跃),相反,思维中情感的成分低而非情感的成分高的人,对于情感的感受程度就低,所以不容易产生出兴奋、激情、欢快、活跃。很多人喜欢追求稳重,但是稳重会抑制兴奋、激情、欢快、活跃,这是稳重的不利之处。

思维中情感成分高而非情感成分低的人,容易因为感性和生活缺少逻辑而做错事,而且不善于用为人处世的方法来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许会给人笨的感觉,但是,生活经验可知,思维中情感成分高而非情感成分低的人(很感性的人),往往都是美好、善良、阳光、单纯、真诚的人,喜欢用情感因素来理解世界,而不是非情感因素(为人处世规则和生活逻辑)来理解世界。

虽然人们的肉体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里,但是人们的精神却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里,用情感因素来理解世界的人和用非情感因素来理解世界的人,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里,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世界的感觉不一样。例如:夜晚走到一条商业街上,用情感因素来认识的是这条街的热闹的生活气氛和美好的街景,而用非情感因素来认识的是这条街有什么类型的商店,需要买什么东西,商品价格怎样等非情感信息。

童年比成年更美好和幸福的原因之一就是童年思维中情感因素的成分高,而非情感因素的成分低,随着成长,非情感因素逐渐增加,并且非情感因素一定程度的约束和抑制了情感因素,于是对生活的感觉也就改变了。

“侵入”还是“渗入” 篇3

本文以一家高科技企业T公司为案例对象,研究了该公司从2010年至今生产部门的变革实施过程,从中发现,外来职业经理人可以通过“侵入式变革”或“渗入式变革”,来解决“生存”与“变革”的问题。

权力及合法性

考察职业经理人进入新企业后的变革推动,离不开对其在组织中权力的关注。组织中权力可以分成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正式权力又称职位权力,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它以服从为前提,具有明显的强制性。非正式权力是领导者以自身的威信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通常由领导者的个人因素决定,包括知识、品质、道德、经验等。非正式权力的存在与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是以正式权力的存在为基本前提,两者相辅相成。

权力的实施需要实现其“合法化”,也就是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權力逐渐得到组织成员接受的过程。组织权威机构及领导团体获得了组织成员的承认、支持和服从,就可以说其获得了合法性;如果一位变革领导者获得了上级正式任命,拥有正式权力,意味着他获得了“法理型”合法性。变革者的非正式权力得到员工的认可,赢得了员工的信赖,则表示其获得了“魅力型”合法性。

基于组织权力合法性的定义与内涵,我们将变革逻辑定义为变革发动者运用自己的正式或非正式权力获得组织权力合法性(法理型合法性或魅力型合法性)实施变革的过程。

“侵入式”变革

“侵入式”变革即先“侵入”再变革。变革者以上级组织充分授予的正式权力为起点,将获得的法理型合法性作为变革基础。一经任命,就通过“武装夺权”的方式,营造能够理解自己变革意图、有较强变革执行力的小环境,随后采用“激进”的方式推动涉及全局的变革。对于变革过程中的员工抵制予以坚决控制,对于变革中产生的冲突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措施。

“侵入式”变革的执行周期较短,效率较高,变革效果一般较为显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冲击老员工的思想,反转其对职业经理人团队的抵制态度,并赋予经理人团队个人魅力型合法性。

T公司的第一次变革

T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1999年。凭借着突出研发能力,迅速成长为智能卡行业的领先企业。随着行业的发展,T公司的优势产品逐步走下坡路,急需通过推动新产品销售来提升企业业绩。然而,生产方式的落后及管理人员水平的有限严重影响了产能及工作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不少竞争对手借国家规划的磁条卡向芯片卡转换之际,拼命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份额。外部环境的压力和生产管理的劣势严重制约着T公司的发展,为此,公司决定实施生产中心的全面变革,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改变生产管理模式、提升产量,获得更大的市场,取得更高额的市场利润。

2011年, T公司从之前合作最密切的供应商公司中引入了以L先生为首的生产管理团队共8人来推动变革。L先生进入T公司后,迅速展开工作:投资新建厂房并引入生产工艺比较成熟的配套设备扩大产能;打破车间体制,推行“小部制”,根据不同产品划分为不同的部门;用自己团队的人员、新聘员工及基础生产主管替换原各部门负责人;大幅度增加人员;修订薪酬标准,提高生产部门员工的待遇。

此次变革持续一年时间,通过大刀阔斧的变革行动,T公司产能大幅提升,年度销售收入环比增长了500%,一跃成为国内金融卡行业供货能力最大的企业,变革成效显著。

在变革过程中,被调离原岗位的部分员工抱有极大的负面情绪,但经过持续观察,他们目睹了L先生团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忘我的工作投入,以及立竿见影的成效,于是慢慢改变了从前的看法,转而支持L先生的工作。此外,L先生团队进入后,对一部分原生产中心比较优秀的基层主管的提拔极大激励了老员工们的积极性,加之变革成效明显,工资收入相比于行业平均水平提高了20%左右,老员工们也从以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转变为积极拥护L先生的领导。这样在进入T公司1年后,L先生的个人威望在生产中心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L先生及其团队,依靠高层授权,全面接管关键中层岗位,获得法理型合法性并营造变革小环境,在此基础上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全面激烈地展开变革,成效显著,从而得到了公司员工的配合和认可,获得魅力型合法性,魅力型合法性与法理型合法性相互作用,巩固了L先生及团队在组织内的地位,使其真正站稳脚跟。

“渗入式”变革

“渗入式”变革即先“渗入”再变革。变革者在获得组织充分授予的正式权力基础上,进一步赢得非正式权力,通过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的相互作用,同时获得法理型合法性与个人魅力型合法性,建立稳定的变革合法性基础。采用“渗入式”变革的外来职业经理人团队进入组织后并不急于发动变革,而是通过沟通交流、展示个人魅力来消除组织成员的敌意,获得组织成员的心理认同,创造有利于变革的心理环境。在融入新组织一定时间后,根据组织的客观现状,推动符合组织实际的、渐进式、低烈度、从局部到整体、从基层到高层的变革。对于变革过程中的员工抵制采取怀柔的态度,用溶解和软化的方式解决,避免发生正面激烈的冲突,不在组织内营造强烈的“革命气氛”。

与“侵入式”变革不同,“渗入式”变革的变革持续周期较长,但变革效果同样显著,能够被公司高层与基层员工同时接受。

T公司的第二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后,T公司生产中心产能不断扩充,相关生产技术和配套设施已经建立起来,产能也提高到一定水平,生产压力有所缓解。但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例如,L先生“核心设备进口+配套设备山寨”的设备引入理念导致产品品质波动,存在巨大隐患与风险;L先生及其团队擅长现场管理、设备利用和产能提升,但对于大规模滚动生产中的物料管理并没有太多科学有效的办法,库存账面差异一度超过千万元,这无法满足公司股东对于报表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小部制”虽然分工精细,责任明确,但也带来了各扫门前雪的负面作用;最后, L先生大刀阔斧、势头凌厉的作风带来了产能的迅速提升,也在短期内赢得了员工们的尊重,但随着时间推移,其不拘小节和过于强势的管理风格也开始引起员工们的一些不满。

除了内部问题外,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将T公司主导产品的利润率急速拉低,T公司以前的技术和资质壁垒迅速瓦解。鉴于上述问题,加上2012年底生产中心原总经理突然因个人原因离职,T公司高层决定再次引入新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来推动生产的全面精细化管理。

经过物色比较,T公司最终选择从以管理严谨精细著称的竞争对手那里引入以J先生为首的12人管理团队进入生产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 L先生虽然始终担任全面管理的操盘手——常务副总,但因为生产中心总经理职位一直由公司高层兼任而未得到名义上的提拔。这次总经理离职,L先生本以为自己是唯一接班人选,但当得知J先生被直接引入任命为总经理后惊讶愤怒情绪可想而知,于是工作作风和个人态度变得更加强悍。这样的心态也迅速扩大到中层干部群体,所有中层干部都认为又要“全员卧倒”,敌视和失望情绪开始蔓延。

随着时间推移,生产中心从常务副总到普通员工却惊奇地发现,J先生的团队进入后并没有发生暴风骤雨式的变革运动或权力斗争。新来的总经理依然支持常务副总的工作,中层干部的职务和岗位也没有发生变化。J先生只是提出希望,要求大家发挥各自才干,在继续提高产能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此外,J先生和其团队还经常到基层和员工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慢慢放松了对J先生团队的警惕,一些中层干部和基层员工甚至开始欢迎J先生和他的团队。

进入T公司8个月后,J先生才有了一些小小的举动:用自己的团队成员替换了一个不起眼的部门的负责人,原来的部长担任副部长,但待遇不变,协助新部长的工作;成立供应链管理部,负责配套产品的采购和计划,任命J先生团队中一成员为部长,因为此调整没有涉及到对其他部门中层干部岗位和职权的调整,所以在生产中心内也没有引起太多反应。

从第10个月开始,J先生逐步推进自己的改进方案:提升计划部的职能等级,将计划调度权力从各小部收回,所有订单的交货、排产、物资调配都要经过计划部协调;购买大型关键性辅助设备,自行设计采购、组装、配件方案;强化工艺管理、过程管理和成本管理;出台多项制度规范和操作规程并监督实施;用自己的团队成员更换了生产、客服、市场等关键部门负责人,还设立了一个新的职位——生产总监,也由J先生带来的人担任,直接对生产中心总经理负责;此外,还提拔了一位生产中心副总经理协助工作,这位副总经理也是来自J先生的团队。最终,J先生带来的11个人全部进入了生产中心的中层和高层管理岗位。

这次变革从2012年初开始持续至2015 年初,生产中心产能持续提升,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多方面运营数据可以精确获得并用过程控制,从而进一步巩固了T公司国内最大金融卡企业的地位。

在变革过程中, L先生逐渐感到了实质性的权力危机。于是在一些全体会议上,不断通过质量问题、工艺难点问题批评生产车间,借机对J先生施压。J先生一般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袒护争吵的任何一方,充分听取两方的意见,赢得了车间干部们的尊重。通过多次正面或侧面的交锋,原来的中层干部和基层员工的心理天平逐渐向J先生倾斜,生产精细化管理初见成效也得到了员工们的信任和拥护。

第二次变革,新加盟的J先生并没有直接利用手中的法定权力迅速展开变革,而是表现出谦虚甚至是谦卑的态度,继续支持原有的常务副总及中层干部们的工作,自己则带领新加盟的团队,分头走入基层各个部门岗位进行长期的观察诊断发现问题。在8个月看似无所行动的时间内,逐渐提升了其在员工中的情感与价值认同。在拥有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之后,J先生才开始一步一步,从不引人关注的地方突破,有针对性地逐渐推进全面变革。在员工中没有造成激烈的抵制,最终较好地实现了变革目标,巩固了自己的正式权力。

成功基础

外来职业经理人可以采用“侵入式变革”或“渗入式变革”来处理“生存”与“变革”之间的关系,然而,单单依靠“侵入式变革”或“渗入式变革”,并不能保证最终的成功,外来职业经理人要想在组织中站稳脚跟并成功推动变革,离不开组织的充分授权,而变革行动是否与环境和资源相匹配,也对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

充分授权

无论是“侵入式变革”还是“渗入式变革”,都离不开组织的充分授权。上级正式任命,但是授权不足时,变革领导便只获得部分正式权力,从而导致法理型合法性基础薄弱。仅仅依靠这种法理型合法性来推动变革,员工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变革压力、学习恐惧、生存恐惧等产生消极的态度和强烈的抵制,变革任务执行可能大打折扣,变革进展不利又会进一步增加员工对变革领导的专业知识、能力、作风等产生更强的不信任感,造成变革领导无法在组织中获得非正式权力,在员工中失去支持,无法取得“个人魅力型”合法性。最后常常会导致变革领导被迫离开、变革夭折等消极后果。

在引进外部经理人进行变革之前,T公司曾提拔三名公司元老共同管理生产中心来推动变革。三名高管都拥有一定的变革发言权,但因为权力被分散,都没有绝对的权威。三名高管分别在自己的权限内推动着所谓的“生产提升”,并没有形成一致的变革推动力,变革效果不佳;权力的分散所带来的权力斗争消耗了变革精力的同时,给普通员工带来了不好的影响。管理者失去了魅力型合法性的基础,一定程度上也威胁以正式权力为基础的法理型合法性。最终变革以失败告终。

T公司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推动的两次变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也与组织的充分授权分不开。L先生及其团队进入初期,生产中心其他副总及中层干部对其充满敌意,处处予以防范抵制,发现了这些不良苗头之后,T公司高层在很短时间内连续罢免或调走了除L先生和生产中心总经理以外的其他高管,将生产中心所有变革权力集中在以L先生为代表的团队,为变革扫清阻碍,强烈震动了原有中层干部和员工。J先生加盟T公司后,直接被任命为生产中心的总经理而非副总经理,获得了充分的授权,拥有较高的正式权力和法理型合法性,为变革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环境-资源-变革匹配

企业变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考虑到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内部情况,达到变革的环境、资源和行动的一致匹配性。无论是“侵入式”变革还是“渗入式”变革,其成功的基础在于它们与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状态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和适配性。当公司面临环境压力大、变革任务重、时间紧,生产资料缺乏時,依靠充分授予的正式权力和法理型合法性来推动强制、高效、快速的“侵入式”变革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当公司面临的环境压力相对小,同时受到资源的约束也相对小时,采取渐进式的逐步推进的“渗入式”变革可能会更好。

T公司第一次采用了“侵入式”变革,第二次采用了“渗入式”变革,路径虽不同,但都与当时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和适配性,从而保证了变革的成功(如表1)。

让世界意识渗入历史教学 篇4

“世界意识”是国际意识、竞争合作意识和开放意识的综合体, 即站在全人类的高度, 正确认识、对待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和现状的思维方式。具体地说, 就是了解世界发展的轨迹, 认识世界形成统一整体的历史进程;把中国史纳入世界史范畴中去考察, 从中国看世界, 也从世界看中国, 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认识世界的一体化和多样化, 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 进而增强吸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自觉性, 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积极的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二、在教学中渗透世界意识

首先,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 必须具有世界意识。近代以前的文明中, 中国是发达和先进的, 但为何此后西方由后而前, 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崛起、发展, 而中国却由前而后, 走向衰落?当时的中国究竟有没有世界意识, 这是问题的一个关键。比如, 唐朝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为包容、开明、开放的时代。它以博大的胸怀, 积极与外界交往, 吸纳外来的优秀文化。本着和平共存的精神, 唐代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充分利用国际人才以及经济资源, 有力地推动了唐代社会发展。因为有这样的世界眼光, 不仅使官方能准确把握世界态势, 而且形成了东亚中华文化圈, 使中华社会有了新的环境依托;还使唐代社会产生了新的经济基础与文化价值, 决定了此后中华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势。然而, 当历史的脚步迈入18世纪时, 清朝的乾隆皇帝对“外夷”却充满了鄙夷, 趾高气扬地说:“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 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由此把国门关闭了, 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渐渐拉大, 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正因如此, 在历史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的认识世界和中国, 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价值观念, 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其次,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世界意识。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全球化、世界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 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信息的发达、社会分工的细化, 使得每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体系而存在。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品位的文化得以全方位的交流, 取长补短, 求同存异, 和平共处。全球化不仅需要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培养协作精神和养成平等宽容的态度, 还要求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战略眼光。所以, 我们必须树立起全球意识, 以世界的眼光, 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全球化进程。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是新世纪直接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体, 面对全球化的特点, 他们能否适应时代, 面向世界, 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树立世界意识至关重要。

三、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1. 中外比较。

历史教学不应简单地就史论史, 而应比较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现象, 形成世界意识。透过同一时期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 就会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同一时期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轨迹, 并从中发现差距, 找出富民强国的发展思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 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滚滚洪流中, 当世界的脚步远行时, 近代封闭的中国竟还未启程, 时代跳动的和弦里几乎没有中国的音符, 即使同样的现象, 其结果却大相径庭。比如, 同样是维新变法, 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 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民族的崛起。而中国的戊戌变法, 没能改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命运。又如, 清朝大兴文字狱之日, 正是西方启蒙运动轰轰烈烈之时;正当英国资产阶级把他们的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建立君主立宪制时, 中国的封建君主正在空前强化其专制统治;在20世纪50~70年代, 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健发展, 中国却热衷于抓阶级斗争, 搞政治运动, 沉浸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通过对同一时期中外历史现象比较, 让学生逐步养成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反观世界的辩证历史观, 在相互参照对比中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

2. 古今对照。

教师不是单纯的教学生历史知识, 而是对照现实与历史, 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强化世界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很多问题:中国近代史上的使馆界和现在的大使馆有何区别?中国近代,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与我国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有什么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 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降低关税有何联系?近代西方列强诱骗掠拐华工到海外做苦力, 与今天的跨国劳务输出有什么区别?在对比中让学生明白,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开放的意识, 以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才能赢得别国的尊敬,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进而明白, 在历史长河中, 什么时候该干什么, 从而形成世界意识。

3. 关注热点。

在历史教学中, 老师向学生介绍国际时政与热点, 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军事,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 各国间的关系, 世界发展面临的问题, 比如, 全球金融危机、暴力恐怖事件、地区冲突与争端、资源与环境保护、甲流的肆虐等问题。使学生对何以中东地区特别是巴勒斯坦地区纷争不断, 朝鲜半岛朝核危机为什么会风云变幻, 国际恐怖主义因何肆虐全球, 台湾问题又是怎样一波三折, 何以出现南沙群岛的主权纷争, 各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国际热点问题, 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尝试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这一世界热点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 讨论对这一热点的看法, 使他们明白:美国, 从衣衫褴褛、戴着镣铐等待出卖的黑人奴隶, 到西装革履地向公众大谈美国价值观的奥巴马, 短短200多年间, 美国黑人的地位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机制。这样的教学, 无疑会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站在世界和全局的角度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计算机应用教学渗入德育教育论文 篇5

素质教育要求在日常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也要求学生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德育教育正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德育教育也是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我国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就决定了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正是基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展开探讨,通过其必要性以及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希望对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我国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使多年来党与国家在教育方面一直坚持的方针政策,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思想道德发展。计算机应用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其必然性。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只有在教学意识上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在教学时间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够切实做到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平衡发展,才能符合素质教育对计算机应用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计算机的普及是信息化时代来临的主要标志,而信息化时代也对人们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计算机德育教育突显的更为必要。在计算机应用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包括许多方面,如计算机的使用道德教育、计算机网络道德教育等,这些基本的道德教育在当前信息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深入,计算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在计算机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对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作出选择和利用;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信息安全提出全新的挑战,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高科技犯罪也日益猖獗,只有加强对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的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能够用道德来规范自己,从高学历以及计算机使用者这个源头上减少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频率比。

(三)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社会对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在学生发展方面,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同时需要获得与之相对应的德育教育,这是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学生自身成才的基本要求;其次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方面,高校的责任在于培养优秀的人才以及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来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就业的方向都是走向社会,而社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层次以及思想道德素质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仅仅具有优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缺少必要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很难得到社会或工作单位的认可,所以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负责的表现,是社会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教师应当起到榜样作用。教师应当在计算机应用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树立榜样作用,首先教师是计算机应用教学的主导,是课堂中的灵魂人物,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品德素质也会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这种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品德素质的培养;其次教师是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权威,即使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贡献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知识层次以及技术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与之有关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与思想取向能够让学生留下很深的影响。所以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并不断做出反思来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如及时了解与计算机应用或网络相关的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普及来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道德素质。

(二)在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中渗透德育教育。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在学生专业的养成上渗透德育教育对提高学生在品德素质上的实践性以及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学生在上机过程中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做到文明上机,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爱护与维护计算机以及进行规范的上机操作,比如在计算机关机的步骤中,教师要强调从开始菜单中进行关机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数据不会受到损害,从这种专业素质的养成中培养学生守规则、细心的道德品质;其次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要强调计算机应用的道德规范,尤其是设计到严重违背道德甚至是法律的问题要进行举例式说明,例如在向学生讲解或病毒对计算机甚至是对社会的侵害时,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进行必要的说明与补充,通过引发的严重后对学生予以警视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出于任何一种目的的制造、传播病毒都是特别欠缺道德素质的表现,严重的情况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针对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道德规范是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应当引起特别的重视。

时光渗入生活 篇6

崔光武的油画平凡中见大气、质朴中蕴含深情,不论是用何种技法作何种题材,都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那就是对自然的虔诚,对艺术的执著和对生活的深层次思考。长期以来他将艺术表现的视点对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从平和沉静的描绘中体会生命存在的深意,捕捉生命中的感动,寄注自己的文化关怀。创作心态的单纯化使他远离浮躁和外界的干扰从而获得精神的自在。从生活出发,求真尚美的艺术信念决定了他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真、不断阐释美的过程,因此他从来不去刻意追求某种表面效果,不是调整自己去适应纷繁更迭的潮流,而只是脚踏实地努力探求具有文化主题意蕴和油画风采的语言表现方式。在他看来,即使最朴素的存在也能构建一个表达自己情怀并可以与人作精神交流的艺术境界。

崔光武的基本功很好,曾经为博物馆画过历史画,但近些年他在静物、风景画的创作上下的功夫更多,也最有特点。他的静物作品别有一种内在的品质,善于从静物与意义世界的关联中挖掘思想的或者文化的含义,使静物画成为有主题意义和思想内含的创作。比如他参加十届美展的《抹不去的记忆》组画,就从静物的角度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怀想,大刀、长矛、电台、马灯、军号等这些革命文物在画面上形成多样的组合,它们是自然的,又显然是象征的符号,通过对这些符号承载的语义信息的解读,揭示出主题的意义,从而引发历史的浮想,再现红色的记忆。同样,在《共和国第一车》中,他以独轮车的形象支撑起英雄主义的主题,以少胜多,在情感上唤起共鸣,切入点非常巧妙。类似这些作品都有一种历史情怀和时空气息渗透其间,并非仅仅无动于衷的还原生活实相。在表现手法上,他用有节制的写实语言刻画了这些颇富意象特征的静物,写实但不拘泥于物象,不把静物画死,相反,活泼松动的用笔、简练单纯的造型、沉稳厚重的色彩更加强化了他的情绪状态和表现的张力,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使氤氲其中,形成一种富有历史感氛境。

在风景画上,崔光武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从探索色彩表现的规律到研究黑白结构,从北方大地到江南情调,不论置身何种景象,他都能从中抓住与自己内心感受相呼应的部分,深化强化,进入主体表达情境,充分显示了他对于题材的适应性和手法的自如多样。他的很多风景显示了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色块关系与大色调的处理都很有分寸,在不同层次上依次展开的景物拓展了画面的空间视域。与一般风景写生不同的是,他的风景既有得自面向自然景色的生动感受,又有经过沉静思考而提炼出来的内涵,可以想见,他在进入创作状态之后,风景的现实已经融进他的想象,内心的图景决定了最后的视觉效果,作品最终超越了单纯的写生带来的习作感而形成有意味的表现。在他近年前往南方深入生活时,他以思导作,以文入画,创作了两个很有文化感的系列:一个是“江南之春”,用写意的笔法和墨色为主的色调抒情表意,通过主观介入发展为“忆写”,白墙黑瓦如梦如幻,像漂浮在记忆中褪了色的残影,意境幽远,传达出的对故园的忆恋与时空变幻的梦觉。另一个是“文化江南”系列。在画中,古老的墙垣形成围合的空间,老藤青苔、屋漏斑痕都透溢出历史的悠远,但却有书香的气息,极为安静的氛境,表达出对家园的守望。

崔光武正是通过带有浪漫特征的写实语言建构了关于时光和生活的叙事,他的画,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只要守朴存真,致力不缀,随着艺术思考的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美术课堂如何渗入素质教育研究 篇7

(一) 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 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 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启迪智慧, 增强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 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 促进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众所周知,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教育。而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没有接受美育的学生不能成为素质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

2. 符合中学生心理的特点和现状。

应试教育根本打动不了青少年一代。而艺术活动则不同, 它作用于人们的情感, 美术教学的特点在于它不是强迫的, 而是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及学生的感情。是他们愿意去学, 并在美育中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来塑造他们的个性和人格。所以, 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美育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奠基性也越来越重要, 责任也越来越重大。

(二) 美术教学是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美术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要紧紧抓住美术课作为素质教育和激发人的潜在审美意识教育以及开发心灵智能创造力的教育目的, 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推行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是, 现在还有一部分社会人士, 甚至是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 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此来衡量学生成绩的好坏, 结果一部分学生对此失去兴趣, 因此老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使学生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提倡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只强调以理服人还不够, 还要以情动人, 没有美育就少了感情的力量。

1. 以美辅德, 帮助学生知善恶, 识美丑。

美育不仅与德育相辅相成, 而且还是德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当然, 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 还要渗透德育, 要“以美辅德”, 首先, 美术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其次, 美术教学是德育的一种“特殊”精神武器, 它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它寓情于理, 寓教于乐, 以情动人。正如赞可夫所说:“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对于美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2. 以美辅智, 培养学生想象探索、创造的能力。

美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传统教育的成功在于使学生知道许多定义、概念、结论, 但在这种成功中潜藏着某种失败。孩子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 原有的强烈的好奇心, 灵活的想象力受到某种压抑, 由此可见, 我们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在保护学生个性基础上, 给予发挥个性的自由。

3. 以美助健, 陶冶情操。

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一直感到学校生活的枯燥、紧张、沉闷,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是种伤害。如上美术课时尽量生动活泼, 特别是手工制作, 使学生动手、动脑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久而久之, 就提高了对事物的审美能力, 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 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 以美促劳, 激励学生参加创造美的活动, 体验美的真谛。

艺术创造本身就是艰苦劳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手工制作、学校的板报等无不给人以新的美的感受。

(三) 加强教师自身“艺术”素质是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功能的可靠保证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教育学科, 美术教师的任务也应从单纯的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 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人文学科知识和理性学科基础, 扩充自身的知识面。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 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因此, 教师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和教育艺术水平以及自身的基础素质水平, 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直接作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人先正己”, 教师的基础素质渗透在全部的教育过程之中, 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实际影响。美术教师的素质一般可概括为:品德素质、知识素质、智力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五个方面。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身的素质呢?

1. 陶冶情操, 提高思想认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师的基本职业规范, 坚定甘为“红烛”的志向。

2. 不断学习努力, 提高美学知识水平和创作能力。

一个称职的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才能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才能担负起“传导、授业、解惑”的重任。`

3.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教学智能素质。

美术教师必须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研究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讲解与指导能力, 还要善于观察, 充分发挥创新功能。

(四)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手段为美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是教师教学中最为常用的辅教、导学工具, 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 具有信息量大、适应性广, 且能将文字、图形、图片、动画、影片和声音等媒体进行有机结合的功能, 避免了老师冗长的说教。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1. 运用多媒体课件, 培养学生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在于能很好的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但不能无病呻吟, 画蛇添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 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

2. 通过多媒体设备,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作品, 让学生在一种“比赛”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作业可以直观的展示在课堂上, 节约了时间, 而且效果更好。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们的表现欲很强。

(五) 结束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教科书》中指出:“从素质教育需要出发, 着眼于全体学生审美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可见,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的人才, 除了知识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 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

因此, 我们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以普及为基础,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 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全面向前推进, 美术教学应先行, 要搞好素质教育, 首先要做到学校领导挂帅, 教师全力以赴, 以素质教育为轴心, 美术教学为笼头, 以点带面, 全面铺开, 做到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促劳, 形成一个素质教育为红线的辐射工程, 尽快使素质教育之花在祖国大地越开越艳, 结出丰硕之果。

摘要:通过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 探讨在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观察、想象、创造等能力, 真正做到把美术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关键词:美术教学,素质教育,基本能力,美术课堂,电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学美术教学大纲[K].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2]顾春, 张会军.中国素质教育实用全书[M].开明教育出版社.

应将“人文主义”渗入教育教学 篇8

“人本主义教育观”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创。这一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从注意人的本身价值和长期被教育界所忽视的情感领域入手, 探讨教学如何培养和发展人的完美,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这一思想出发, 我们要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来教育他们, 理解他们, 尊重他们, 关爱他们, 培养出具有真正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新时期的教育必须把学生提高到一个“人”的角度去对待, 否则素质教育便无法继续推行, 新课标的实施也不过是水中捞月。教育的本质在于发展人、完善人, 这必然要考虑到作为一个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所以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 他们首先最需要的是理解、是尊重、是关爱;需要我们理解他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 需要我们尊重他们最富有个性的见解, 需要我们在他们迷失方向的时候指导他们“路在何方”。只有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 他们才不至于因为一声严厉的斥责而隐瞒事实的真相, 才不至于因为一次无情的打击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也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够形成独立的人格, 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获得显著的成效。

曾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教育专题片《小学教师》, 它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 孩子们不仅仅是被看作孩子, 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作为一个被理解、被尊重、被关爱的个体而存在着的, 作为教育对象, 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 因为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能够最大限度地从物质上特别是精神上尊重或满足他们的需要, 主人公教师维克多·诺凡可先生尤其如此。我想这与西方教育重视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分不开的。而在我国, 作为家长给孩子提供了许多物质上的便利, 但却忽视了他们精神上的需要, 不知道或者不懂得如何去理解、尊重和关爱孩子。比如: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 煞费苦心地培养孩子成为这“家”那“家”。而在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下, 我们学生几乎无法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快乐地学习、思考和讨论。而这些或多或少给孩子们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伤害, 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充分发展。所以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应从人本主义出发, 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充分地理解、尊重和关爱学生, 把他们当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来教育。

尼采说:“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 基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说“人”, 尤其是孩子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曾有一位学生这样说老师:老师, 哼!谁学习好就对谁好, 谁学习差就对谁差。在这位学生的眼里, 他的老师是多么的不公平啊!这简单朴实而又毫无忌讳的话语里饱含着他多么强烈的需求!他也需要老师对他“好”!我相信如果满足了他的这一心愿, 他的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类似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我所带的班级里, 有一个成绩不是太好的学生欲中途辍学, 他的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说也无济于事, 我放弃周末休息, 连续三个晚上家访, 在我诚恳的态度面前, 他终于开了口, 说他不满父母的教育方式。我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 对他的一些思想和见解表示真诚的理解和肯定, 并答应替他保守秘密, 他终于被说服了, 而且后来一直表现很好。我想我是走进了他的心灵。但如果我放弃了对他的教育, 也许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便失掉了, 他与我交谈的整个过程中用的都是普通话 (乡下孩子是不习惯用普通话和老师交谈的) , 而且语音面貌极好, 看到我非常惊讶时, 他说他平时喜欢看电视听广播, 希望有一天能主持节目, 我便鼓励他向着这方面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精神不仅在班主任管理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记得开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便是作文课, 为了尽快地熟悉学生, 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我设计了一个话题演说:谈开学时的心理感受。但面对陌生的我, 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肯走上讲台, 我尽量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 一遍又一遍地鼓励他们尝试着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终于一个、两个、三个……这节课按照我预定的目标进行下去了。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女生说出了她两年来一直想对全班同学说的话, 还大胆地唱了一首颇为动听的歌, 而我也沉浸在学生的喜怒哀乐中。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 我的课堂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这恰好印证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点, 即教学是情感的活动过程, 教学最深刻的活动机制是学生的“参与”, 如果能形成真是尊重和理解的教学气氛, 那么由情感所推动着的“参与”活动, 会导致奇迹般的教学效果产生。

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为的是培养适用于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 新课标的逐步实行也可以说与之一脉相承。在此影响下, 教育领域异彩纷呈, 许多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育者写出了大量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论文, 如柳方平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又如李子民的《语文探究式教学个案与思考》, 再如马建云的《人本主义教育与语文教学》。这些论文中提及的“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式学习方法”、“人本主义教育观”等实际上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精神, 也只有具备这种精神并努力去实践, 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有个性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认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 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认为要点燃这颗种子最关键的是要纠正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或训练机器这一陈旧的观念, 打破沉闷的教学常规, 消除专制的教育气氛, 从而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能够象鱼儿一样在大海里自由成长, 才能够象鸟儿一样在宽广的天空里自由飞翔!

摘要:推行素质教育, 实施新课标离不开人本主义教育, 我们只有把学生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人”来教育, 理解他们, 尊重他们, 关爱他们, 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渗入途径 篇9

信息技术为什么要渗入

1.适应社会变化的现实需求

现在的“90后”甚至“00后”, 在使用手机、计算机方面完全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 但他们属于“数字原住民”, 都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 使用电脑就好像呼吸一样自然, 具有同时接受和处理多种信息流的能力。而年龄在30岁以上的成年人, 基本上属于“数字移民”, 他们对数字技术必须经历截然不同且较为艰难的学习过程。[1]如今的现实情况是, 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 而绝大多数教师是“数字移民”甚至是“数字难民”。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 说着过时的语言, 吃力地教着说着一种全新语言的人。面对这样的教育困境, 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如何改变吗?

2.国家政策文件的明确指向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颁布, 纲要明确指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

2012年3月, 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指出了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目标:“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3]

2013年10月,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号) 要求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 (含幼儿园) 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体系, 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 并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4]

从近三年教育部公布的重要文件中, 可见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之巨大、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 “国培计划”的课程是不是必须考虑信息技术的渗入呢?

3.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诉求

随着MOOCs的汹涌来袭, 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 2013年5月21日, 清华大学与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同时宣布, 清华大学正式加盟MOOCs, 紧接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迅速加入, 可见高等教育已经先行加入到数字化教育改革大潮。翻转课堂的出现, 可汗学院微课程的惊人访问量, 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微课”, 研究它、实践它。面对这些变革, “国培计划”课程可以无动于衷吗?

信息技术怎么样渗入

1.转变观念, 应对变化

人类正处于网络时代, 学习与阅读迈进了“无纸化时代”。互联网改造着我们的常规想象, 现在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取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面对变化, 未来的学生必须掌握三种技能:学会处理海量信息、全球交流从幼儿园开始、学会自我导向的学习。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就是变化本身”。面对现实生活中如此多的变化, 我们必须摆正心态, 转变观念, 正确地对待变化, 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预见变化, 追踪新的变化, 以便能较快地适应变化, 提前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期待着享受变化带来的成果。

2.更新理念, 学会学习

应付变化的最恰当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学习。在数字化的环境下如何学习?如何应对如此多变的社会现实?需要我们去更新学习的理念, 静态的、被动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必须动态的、主动的学习。对学习的理解倾向于多元化, 学会在实践中学习,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 都需要从行动中去体验, 去感悟它。由于变化得太快,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我们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学习, 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 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还需要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结合进行反思, 研究自己个人学习的特点,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把自己学习潜能挖掘到最大的限度。

3.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5]

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 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工具, 如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 利用搜索引擎掌握一定的搜索策略与技巧, 能从网络中获取学习资源, 进行探究性知识学习, 可以支持建构学习等。作为情境工具, 为建构学习建设各种学习情境, 包括各种丰富的、情境化的问题空间, 如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微世界等, 可以有效地支持做中学。作为交流工具, 如E-mail、BBS、QQ等, 实现同步或异步通讯, 可以跨越时空的距离, 通过网络进行协作学习。作为认知工具, 如数据库、电报报表、语义网络工具、专家系统等, 帮助学习者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支持高阶学习, 有益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作为评价工具, 如EPSS, 电子学档 (ELP) 等, 能有效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或作品, 促进教与学的反思。作为效能工具, 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 如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桌面出版系统、CAD等, 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支持知识的建构。

4.遵循规律, 循序渐进

对于信息技术, 只是觉得那些工具很有用, 但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学习哪些软件, 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困惑所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第一, 弄清自我的需求。根据自己教的学科特点, 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软件, 或者哪些软件可以解决你的学科问题, 帮助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第二, 向周围懂技术的人学习。可以是朋友, 同事, 也可以是学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 充分利用好周围的资源, 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第三, 可以寻求一些个性化的小工具。网络提供的小工具特别多, 如只对图片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 完全没有必要去学Photoshop, 学习一下“美图秀秀”就OK。第四, 学习最紧迫需要的软件。软件太多而时间有限, 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信息技术渗入突破点

1.搜索技巧提升:从会用到活用

大部分上网的人都会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 通常的搜索操作都是直接输入关键词搜索。没有多少搜索技巧而言。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 以此法处理信息的技术含量偏低, 需要提升搜索的技巧。因此, 以谷歌为例, 提升搜索技巧可以有以下做法。

①学习Google的基本搜索语法和高级搜索语法, 是掌握Google搜索的第一步。+、-、*通配符等, 这些基本搜索语法, 可以大大提高你的搜索效率。

②按文件类型搜索, 是非常重要的搜索技巧。例如, filetype:ppt“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则可搜索带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所有PPT格式的文件。

③关键词是搜索引擎的精髓。关键词的选择在搜索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真正开始搜索之前, 明白无误地知道自己究竟要找什么是至关重要的。

④Google分类搜索非常实用, 如网页搜索、图片搜索、图书搜索、博客搜索等。

⑤在Google首页搜索框下面, 有个“手气不错”的按钮。点击这个按钮, Google会找到和你的需求最匹配的网页, 并自动地跳转到那个网页上。

2.Office操作强化:以实际应用为主

Office的基本操作, 绝大部分教师都已经会用, 只是用得不是很熟练, 且80%人的只用到了软件的20%的功能。为了在培训上有所突破, 必须有所侧重, 以实际应用为突破点, 结合教师的实际生活与工作情况, 以情境化的问题为导向, 解决Office在实际工作的具体应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强调常用公文规范, 让教师的文档处理与国家行政规范文档接轨, 让教学资料的文本处理一次性到位, 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 降低学校档案规整的难度。

②Word的应用。以教师工作中的常见文档处理为范本, 结合实际使用中的问题, 共同探索解决方法。对共性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简短讲解, 进行技能操作的拓展;对于个性化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对比, 找出问题, 采用多元互动的形式探究方法。

③学习简报的制作。简报的制作形式有三种, 一是DOC版, 二是PPT版, 三是电子杂志版。针对学员的信息技术基础情况确定简报制作类型, 综合运用Office操作技巧来解决。

④Excel的公式函数技巧。Excel的基本操作, 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问题, 主要突破点是公式与函数的运用, 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要强调单元格数据类型、求和、求平均值、排名等几个方面。

3.数字故事制作:提升PPT综合应用技巧

结合培训作业要求, 让每位教师进行师德故事的写作, 可以是自己的故事, 也可是别人的故事, 原则强调真实性、原创性。从简单的PPT制作要求提升到数字故事。要求做到图文并茂, 美观大方, 实现自动播放, 声音、动画、图片一个也不能少。

通过师德故事的优秀范例, 激发创作欲望。结合数字故事的制作技巧, 教师以案例教学为主, 采取参与式互动教学, 完成数字故事制作技巧的培训, 提升PPT的综合运用技巧。

4.工具、资源推荐:以培训绩效为目标

针对有部分教师的基础比较弱, 可以先推荐一些实用的小工具, 让他们体会小工具的实用性, 感觉信息技术带来的的便利, 深化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如Inpaint、Flash、思维导图、IEBOOK、Swish Max、Format factory等。

另外, 为他们提供一些网络教学资源, 特别是视频教程, 如金鹰教学网、硅谷动力、网易学院、洪恩在线等。这样既可以复习培训的内容, 又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扩展, 扩大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郑小军.数字桥梁:数字时代教师的新角色[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1) :18-20.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2014-1-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EB/OL].[2014-1-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2014-1-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311/xxgk_159042.html.

渗入途径 篇10

一、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教育的氛围

小学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审美能力, 音乐课堂中教师需要营造一种自然活泼的气氛, 可以将教室的课桌椅由原来的横平竖直围成一个圆形或者是半圆、方形等, 不同于一般教室的位置安排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课堂感受。不仅如此, 教师也可以在音乐教室的墙壁上进行精心的装饰, 张贴一些音乐名人的事迹、流水般的画卷、简单的乐谱等等, 为学生营造一个音乐欣赏的环境、氛围, 让学生置身其中能够有所体会, 这些看似一般的装饰物却能够提升整个音乐教室的品位, 让学生在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室中进行学习。

二、学生是课堂的中心

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相对开放的, 课堂中学生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 创新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教师在上课中可以采用多媒体工具, 为学生播放一些音乐小短剧、音乐小视频, 让学生享受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冲击。教师主动地将学生引进教学中, 而不是将自己摆在权威者的位置。比如, 在《小小雨点》一课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情景剧的编排, 让每个学生都扮演一定的角色, 将小小雨点用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 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唱歌, 又能够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所表现出来的音乐。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想要给学生一碗水, 那么教师自己就应该拥有一桶水。首先, 音乐教师自己就应该有创新意识, 敢于去突破, 敢于寻找新的道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很多音乐教师却是拘泥于传统教学, 简单地进行音乐教学, 或者只是敷衍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让学生唱唱歌、听听歌曲就是全部的上课内容了。比如在一年级《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这一课中, 首先,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讲一讲自己眼中的家乡是怎样的, 随后再引入《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的歌曲。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以阐述歌曲的背景故事,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中蕴含的感情。

参考文献

当绘画渗入生命元素 篇11

对生命起源和进化秘密的描绘

1953年4月25日,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合作的《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一文,解答了生命的秘密所在,奏响了分子生物学的划时代乐章。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对DNA结构的发现者极为崇拜,并与沃森见了面。在《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这篇论文发表后的第十年、沃森和克里克荣获诺贝尔奖的第二年,达利创作了《半乳糖苷核酸—向克里克和沃森致敬》,表达了他对DNA像“上帝”一样的顶礼膜拜,而他的这个“上帝”正是自然科学。

但19世纪上半叶之前,在西方确实几乎没有人怀疑过那个万能的上帝在创造生命万物中所表现出的无所不能。直到21世纪,仍有相当数量的人甚至专家仍相信是神灵设计和创造了生命世界。科学会给我们答案,科学事实证明,约在35亿年前,原始地球温暖的海洋中,出现了某种大分子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实现自身复制,经过漫长的岁月,由这种物质进化出了500多万种不同的生命形式。

对物种进化论进行详细研究的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他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该书论述了地球物种的进化机制及其过程。当时他广泛地搜集信息、资料,就像一个痴迷智力拼图游戏的人。但他不知道最终需要多少块图板,才能解释多样的动植物是怎样形成、在地球上如何分布,以及如何将化石拼入图画。达尔文耐心地进行拼接,有些板块则是他从筛选的科学杂志和游记中得到的。另外,他素描了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科学家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发现这些地雀均由同一种鸟进化而来,并且这种鸟来自大陆。这些鸟的“喙”(鸟嘴)为了不同进食目的而逐渐进化出不同的形状,给达尔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在发表的《研究日记》第二版中加上这些插画,“达尔文雀”是生物进化论中最著名的例证之一(图a)。

此外,英国生物学家胡克约在1665年绘制的用显微镜观察到的软木生物结构画,他将木中的“小孔”称为细胞。此处所说的小孔实际上是曾经存活的植物细胞的外缘,是死亡细胞的残迹。后来“细胞”这一名词被用来描述完整的活的细胞,并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重要的专业术语之一(图c)。

20世纪,荷兰著名画家埃舍尔的版画表明了生命物种是可以随时空不同而渐变的,并且在演化过程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可以说它是生物进化论形象的艺术描绘(题图)。

对生命繁衍及其孕育的描绘

物种的繁衍是生命得以延续的自然形式,而人类生命的延续是建立在有性繁殖基础之上。500多年前,达·芬奇绘制了大量令人不可思议的人体解剖素描图。英国华威大学临床解剖学教授彼得·亚伯拉罕斯表示,达·芬奇人体素描图的精确度与当前任何科学画家绘制的图像不相上下。他进一步解释:“达·芬奇是一位非常细心的观察者,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同时,达·芬奇也是一位非常严谨的科学家,进行过大量实验。因此,达·芬奇所绘制的素描拥有惊人的准确度。”

虽然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素描图拥有惊人的精确度,但他仍然无法摆脱一些观点。例如,他认为人类的生殖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与植物的生殖系统类似。达芬奇在笔记中写道:“所有种子都有一个脐带,在种子成熟后断开。类似地,植物也有子宫和隔膜,种子在荚状子宫内发育。”所以在描述胎儿的素描图中,达芬奇笔下的子宫也像花瓣一样打开。

毕加索也曾对生命的繁衍和孕育进行过描述,他的绘画《海边的母与子》使我们想到了那首“大海呀大海,就像妈妈一样……”的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创生和孕育了地球生命,提供了生物进化和生存的诸种必要条件,例如水和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氧气等。

对基因“力量”的描绘

现在我们知道,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大分子DNA(脱氧核糖核酸)是解开生物本质的关键,它储存着世代相传的遗传信息,掌管极度复杂的细胞世界。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们希望找出其三维立体结构、得以一窥“生命的秘密”是多么的困难。1953年2月28日,他们的发现终于平息了自古以来的争论:生命的本质像自然科学课上的化学反应一样,是物理和化学作用下的产物,而不是源自神圣力量的运作。随着双螺旋结构图景的明确,人类关于生命的千古争论一一得到了解答。

我们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它是奥地利生物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留给我们的最基本、最通俗的基因遗传表述。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由DNA组成,并构成部分染色体。它决定着由亲代遗传而来的生物体的性状。基因有不同的形式(显性和隐性),可决定这些物种性状的表现方式。例如,下面画中园丁鸟和蜜蜂的行为看起来比它们的同类高明,但实际上,这只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与同类稍有区别而已。人类富于意识、智慧和情感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对生命生存环境的不同描绘

人类本身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物种,人类与整个地球生物圈都有其相应的食物链,以求得自身价值和生存空间。下面两幅绘画的诞生相差3459年,反映了地球上不同时期的物种大相径庭的生存境地。

两幅绘画的对比和对生命生存环境的思考:古人虽没有现代工业文明,食物链却安全、环保、丰盛,适合生命繁衍生息,而现代人类虽拥有了工业文明,却要为其付出牺牲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的惨痛代价。《无奈的进化》中的幼鸟欲食母鸟误以为虫子的螺丝钉,但是“进化”出能消化钢铁材质的功能,难道不是我们“黑色文明”的无奈吗?

以生命元素渗入绘画的作品,真可谓数不胜数。从西方的人体经典油画到中国的花鸟画,从远古时代人类居住山洞中的动物岩画到当今世界画坛不同流派的风景、山水画……但真正引发我们对生命思考的画作又有多少呢?愿未来的画家们创作出更多充满生命元素而又能引领观众思考生命本质的画作吧!

(责任编辑/房宁)

生理学教学中健康意识的渗入 篇12

健康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传统医学和世俗的观念一般把健康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1990年WHO提出健康的四维概念, 即“健康指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和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完美都处于完善状态。”这是从完整人的角度来定义健康的。通过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中健康意识的渗透, 中等医学生完全有能力成为健康的主导者之一!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对象

05级护理1班 (40人) 、05级护理2班 (40人) 。1班作为实验班, 2班作为对照班。

1.2 一般材料

两班自然情况相似。

1.3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比较法。

1.4 研究步骤

共分3次问卷调查 (均为同一问卷内容, 每一次两班同时进行) 。

第一次问卷调查:在开学初进行, 统计分析调查结果。之后, 在实验班进行健康渗透教学, 而对照班按传统方法教学。

第二次问卷调查:在期中考试之后进行, 统计、比较、分析两班调查结果及期中考试成绩。之后, 继续在实验班进行健康渗透教学, 而对照班按传统方法教学。

第三次问卷调查:在期末考试前进行, 统计、比较、分析两班调查结果及期末考试成绩。

2 学生的健康意识现状

即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 (发放问卷80份, 回收问卷80份) 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调查结果 (见后面表1~5中的第一列数字) 显示, 实验班和对照班情况基本相似。各项情况分别是: (1) 饮食:多数学生有偏食、吃小食品的习惯, 占70%以上。认为最好饮品是饮料的, 占35%以上, 其次是矿泉水, 很少有喝白开水的。 (2) 睡眠:每天规律睡眠并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占60%左右, 但不规律睡眠的也不容乐观, 尤其是经常熬夜和失眠的分别占22.5%和32.5%, 这也是上课犯困的原因之一。 (3) 运动:学生对运动更不重视, 能认认真真做操的占27.5%, 多数做操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 没有认识到对自身的益处。除少数爱运动的 (占21.25%) , 经常打羽毛球、打排球外, 其余很少有主动运动的。 (4) 生活习惯:大多数人 (75%) 有洗手的卫生习惯, 但有饭后漱口习惯的仅占27.5%。6 0%的学生没有勤剪指 (趾) 甲的习惯, 留着长长的指甲, 认为是时尚和美。28%的人认为用面巾纸是最卫生和最讲究的, 而用手绢被认为是老土。经常上网的占一半, 上网以玩游戏和聊天为主, 查资料者极其少, 仅占11.1%。女生也有吸烟的, 占12.5%, 对别人吸烟持无所谓的占45%, “吸烟有害健康”没有引起她们足够重视。 (5) 其他:认为爱冲动是有个性的表现的占36.25%;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的占73.75%, 并把这当成学习不好的原因之一;经常感觉头痛的占46.25%;一半以上认为生活不快乐。虽然处于青春期, 对这方面知识很了解的仅有20%, 主要通过其父母了解 (这部分学生的家庭往往比较幸福) 。对于心理健康与疾病预防方面知识关注的, 只近于10%, 至于国家大事, 好象离她们更遥远, 仅占8.75%。

综上所述, 学生的健康意识非常模糊。不知何为美, 何为丑, 不知什么有益健康, 什么有害健康;误把垃圾食品 (洋快餐) 当成最好的食品, 误把最好的饮品 (白开水) 认为是廉价的、一钱不值的。对健康没有太多关注, 也不知道去珍视, 更没有对其更深的了解;没有正确审美观;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太多的设想、期望和为之作心理、行动上的准备, 思想意识上还没有完全进入医学的大门, 对医学的了解、对健康的了解和常人无异。

3 生理学教学中健康意识的渗入途径

在生理学的教学中, 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实验班学生进行健康意识的渗透。

3.1 在理论课教学中

3.1.1 首先, 让学生牢固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

护生入校虽已经过了半年时间, 但有些学生仍在左右徘徊, 心猿意马, 原因是他们选择职业的出发点并非出于自己的喜欢, 而是出于父母所迫;或者因对学校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枯燥难懂的学习, 对自己的能力的怀疑而出现了对职业的动摇。职业理想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它是人生一定时期的产物, 学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表浅, 对自己和现实没有正确的估价。如果有人扶持一下、鼓舞一下, 就会坚定信心。因此, 在生理学的第一次课上, 就先向学生把这种职业理想明确化, 明确告诉她们:“护理专业人才在今后一段时期将成为我国各医疗卫生单位的主体, 病房护士与床位之比为0.33∶1。”使其对未来充满信心, 使其树立起职业自豪感, 感到护士这一职业的崇高和伟大。“白衣天使”就是社会和患者赋予她们的最高赞誉, “护士节”的确立也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她们的足够重视。

3.1.2 其次, 让学生清楚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 一种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自觉关怀患者身心健康的护理行为, 即“人性化”服务正在逐步建立, 它体现在护理实践中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照护。主要通过护理的软硬环境、人性关怀氛围及护士个人的素养和品格来体现。这是对护理真善美追求过程的认识和情感, 也是实践人道主义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 并成为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这种护理行为的实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行为取决意识, 在学生进入临床前, 就把这种健康教育的意识传递给学生, 使其在生理学的学习中, 自觉的既关注生理的健康, 又同时关注心理平衡及社会适应状态, 并认识到生理学的学习绝非没有意义、可有可无, 生理学所研究的都是正常的、健康的, 只有在清楚“正常”基础上, 才能知道疾病的表现。也只有自身有了健康的身心前提下, 才能正确的面对患者, 才能将健康的信息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她们。

3.1.3 用爱搭起师生关系的桥梁, 构建和谐师生情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师生关系中, 爱既是师生朋友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 又是一种教育, 是其他任何方面的爱所不能替代的。 (1) 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尽早记住学生的名字, 提问时不用点名册就能直接叫出学生的名字, 并保证准确无误;学生和你打招呼时, 不要只是点头或“恩”, 也要叫出学生的名字。记住学生的名字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认可, 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很在乎他、关注他, 会因此缩小与老师的距离和陌生感。 (2) 平等、坦诚、真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 走下讲台, 深入到学生中间, 切身实地的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以及是否需要帮助。天凉时, 告诉她们增加衣服;阳光好时, 提醒她们晒晒被子;过母亲节时, 建议他们给家里打个电话。尤其是对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或有残疾的更要多关爱, 鼓励她们“穷人孩子早当家”, “身残志不残”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还要关注那些所谓的“刺头”, 看似坚强、桀骜不驯的外表下往往掩盖着一颗脆弱的心。她们多为单亲家庭的孩子, 因家庭的变故而产生冷漠、多疑、偏激、易冲动的不良心理, 因此, 他们朋友少, 也很孤独, 其实他们内心更需要朋友, 需要关心和爱护, 但往往越需要, 掩盖的越严密。

3.1.4 从细微处入手, 奠定职业基础

护士的工作任务是执行医师的医嘱, 测量各项生命指标及取送各种化验单, 因此, 在护理专业的生理学的授课中, 把重点放在正常生命指标及生命活动表现上。精简教材可以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并可以省出部分时间, 用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知识点上。 (1) 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一般是医师为服务对象建立的, 其目的作为将来为其服务的依据。而这里的健康档案是学生为自己建立的, 是根据所学生理课内容, 随时填加的。健康档案内容根据生理课进程依次是:身高、体重、血型、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压、脉搏、心电图、呼吸频率、肺活量、体温、视力等。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的记住正常生命指标, 关注自己的生命体征, 并能熟练的辨别出异常。也可以为家里人建立健康档案, 尤其是给老年人,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这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健康档案的建立, 让学生觉得生理学不再遥远、不再神秘莫测, 贴近了生活, 提高了学习兴趣, 并认识到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生理的模型。 (2) 搜集临床化验单。有些生理指标在实验室无法测到, 为了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让她们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化验单, 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肾功、T3、T4等。亲自看看我们所学和临床的指标、单位有无区别, 差多少。化验单的搜集, 既可以加深对一些难记的生理指标的理解、识记, 也可以帮别人分析简单化验单的正常与否, 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 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况且已涉足临床, 在搜集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与人沟通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能力。 (3) 主动搜集益于健康资料。通过书籍、报刊、杂志、媒体、网络、电视等途径, 搜集与健康有关的材料, 可以是摘要、可以是剪报、可以是卫生小常识、新的探索发现等, 养成看书、查资料、自学的习惯, 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彼此传阅、探讨所得, 并可以把有价值的材料做成板报, 以达资源共享。

3.2 在实验课中

3.2.1 剪指甲

医护人员是不允许留指甲的, 因为指甲里残留大量的细菌, 通过它在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传播疾病, 做实验和它的道理是一样的。保持指甲的清洁是讲卫生的一种表现, 也是医务工作者良好素质的一种体现。

3.2.2 着装整齐、守时、守纪

上实验课必须穿戴整齐白大衣、护士帽、口罩 (给人以干净、利落的护士形象) , 提前5min到实验室。无特殊情况, 不允许请假。实验中保持安静、有序。

3.2.3 培养无菌观念

生理实验是学生入校以来第一次接触的动物实验, 学生在实验课前即对其充满好奇和期盼, 教师要利用这种优势为实验课的开展奠定一个好的开端。临床护理专业人员工作特点之一是医疗操作多和操作过程中严格的无菌观念。无菌观念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疾病的传播, 尤其是血行性传染病的传播。学生没有丝毫的临床经验, 对未来工作中存在的职业暴露危险一无所知, 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时机及时提醒学生, 如在静脉注射时、在手术切口时, 不要被针或刀片刺破自己的皮肤或他人皮肤。动物实验虽是有菌实验, 但要尽可能以无菌的要求去对待。既不能无所顾忌, 也不能杞人忧天、袖手旁观;既要敢做敢为, 又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3.2.4 分角色进行实验

由于动物来之不易, 动物实验次数有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有效达标。5种角色分别是: (1) 术者, 负责主要手术操作。 (2) 麻醉师, 负责麻醉 (蟾蜍实验是破坏脑和脊髓, 家兔实验是耳缘静脉注射麻醉) , 和观察生命体征, 如呼吸、心跳、口唇颜色等。 (3) 器械护士, 负责传递手术器械、核实清洗器械、取送器械盘。 (4) 第一助手, 协助术者的主要助手。 (5) 第二助手, 负责止血。角色分配实验, 使每个人都有动手操作机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培养职业神圣感和成功感。

3.3 其他

3.3.1 观看“护士礼仪”

看电教片“护士礼仪”, 并于5月12日护士节那天观看了上届学生表演的“护士礼仪”。学生反响很大, 触动很深, 对美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3.3.2 推荐每人买一本《护理札记》

此书为英国的佛罗伦斯.南丁格尔所著。她是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 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 她的《护理札记》、《医院笔记》等主要著作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手册。她以高贵的奉献精神把一生都献给了护理事业, 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 《护理札记》是必读的书籍, 即使是非医务人员, 读《护理札记》也会受益终生, 因为书中充满了细致入微的护理工作和健康的理念。学生通过阅读, 去体味真正护理工作的责任和价值, 感受从平凡中挽救新生的伟大, 从而激励她们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有效的健康方法和工作方式, 为护理事业再添辉煌。

4 生理学教学中健康意识渗入的评价

4.1 第二次、第三次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为便于比较, 把三次调查结果依次排在一起, 并只显示有益于健康项。

第二次、第三次问卷调查:均发放问卷40份, 回收问卷40份, 问卷回收率100。

第二次、第三次问卷结果及分析:

对照班:第二次、第三次问卷调查结果于第一次问卷结果相比变化不大, 变动范围在-2.5~5%。实验班:第二次、第三次与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相比, 在某些方面有较大变化, 具体情况如下: (1) 饮食:这项变化最大的是喝白开水的比例明显增高, 由最初的17.5%上升为50%, 增加了32.5%, 后又由50%升高为52.5%, 又增加了2.5%。其原因和笔者在课堂上给她们讲的科普知识“白开水——饮料之王”有关 (表1) 。

4.2 睡眠

对睡眠健康意识的渗入主要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和在神经系统觉醒与睡眠的讲授中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不熬夜和不失眠的比例增加明显, 具有渐增趋势。不熬夜的由77.5%增加到82.5%, 再到90%, 分别增加了5%和7.5%;不失眠的由67.5%增加到75%再到87.5%, 分别增加了7.5%和12.5%, 原因是知晓了睡眠的利害关系, 适应了新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生活有规律了, 心理的焦虑解除了, 并学会了自我调适 (表2) 。

4.3 运动

结合“肌细胞收缩功能”渗透这种运动健康意识。调查结果显示, 自己找时间运动的比例明显提高, 分别比第一次问卷结果上升了35%和30%, 运动的形式有跳绳、打球、跑步、爬山等;认真做操的人数也明显增多, 由原来的12人增为20人, 最后增为25人, 共增加了32.5%, 不再把做操看成是给老师看的, 而是为了健身 (表3) 。

4.4 通过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实验课中无菌观念的形成, 学生的生活习惯有了可喜的转归, 勤洗手、勤剪指甲与勤漱口的习惯均已达到90%左右。

用手绢的人多了, 利用网络查资料的人多了。不仅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而且知道被动吸烟更有害身体, 且能主动劝导家人、亲戚、朋友戒烟的比例由原来的2%上升为27.5% (表4) 。

4.5 其他

学生对健康的关注和疾病预防的关注的变化分别是32.5%→52.5%→72.5%、10%→25%→35%。虽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在增加, 但尚没有对上述两项的关注那么强烈, 这也是以后教学中应加强的环节 (表5) 。

以上五大项问卷调查中, 有些项目三次问卷结果变化不大, 有些项目变化幅度大。提取其中变化幅度大的十项内容 (有意义项是常喝白开水、不熬夜、认真做操、自己找时间运动、有勤洗手习惯、有勤剪指甲习惯、生活中觉得快乐、关注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疾病预防) , 按健康项数频度和非健康项数频度分别对第二次、第三次问卷结果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比较 (表6、表7) 。

由表6, 经统计学计算:χ2=25.7, P<0.01, 说明在第二次问卷调查中两班比较有显著差异。

由表7, 经统计学计算:χ2=58.3, P<0.01, 说明在第三次问卷调查中两班比较有显著差异。

4.6 理论课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班与对照班期中、期末考试结果如下 (表8、表9)

由表8:χ2=0.26, P>0.05, 说明两班期中考试结果无显著差异, 在短时间内, 新的教学理念的运用尚未显出其优势。

由表9:χ2=4.24, P<0.05, 说明两班期末考试结果有显著差异。新的教学理念的运用, 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且在向好的方向逐渐发展。

5 结论

如果说20世纪是以病为本、以医疗为中心的世纪, 那么21世纪则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世纪。利用生理学学科优势, 在教学中对入校不久的医学生进行健康意识的渗透, 不仅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健康意识, 而且使她们的这种意识逐渐影响到周围的人群, 并将进一步渗透到未来所从事的临床工作中。这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和可观的局势, 由此而来造就的将不仅仅是健康的个体, 而是健康的群体、健康的社会乃至健康的中国和健康的全人类。

摘要:生理学是研究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身体的健康, 它是健康四维概念的一个方面, 利用生理学这种学科的优势, 结合现时医学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学生未来白衣天使之职责, 通过一系列实施策略, 在生理学教学中, 融入了健康的其他三个方面:心理平衡、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完美, 使学生既能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 又对未来工作有了清楚认识;既提高了自身的健康意识, 又能把健康传递。从而把生理学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价值尺度上。

上一篇:改进电视的民生新闻下一篇:近pH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