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pH法

2024-08-01

近pH法(精选4篇)

近pH法 篇1

土壤p H作为衡量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它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化学性质,影响着土壤的养分转化及土壤生物活性,进而影响土壤肥力[1,2]。作为我国潜在生产力最高的东北黑土,以其土地肥沃而著称,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高达6.0-150 g/kg[3]。当前对影响土壤p H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同一地区相同有机质含量土壤p H的研究上[4,5],而对在同一地区相同外界环境条件下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p H的影响研究鲜见报道。本文利用土壤空间移位的方法将5个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地点不同的黑土移至黑龙江省海伦市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对相同外界环境条件下影响黑土p H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黑土农田可持续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对指导粮食生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地点位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N47°27′,E126°56′),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水量530 mm左右。

1.2 试验设计

按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设5个试验处理,分别为108.9 g/kg(黑龙江北安,SOM11)、58.8 g/kg(黑龙江嫩江,SOM6)、50.6 g/kg(黑龙江海伦,SOM5)、32.0g/kg(吉林德惠,SOM3)、16.6 g/kg(吉林梨树,SOM1.7)的黑土。利用土壤空间移位的方法将上述5个地点相差7个纬度1m深的黑土运至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按原容重原层次回填到已经用水泥隔成微区建好的黑土生产力田间试验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1.4 m×1.2 m。2因子3次重复随机排列,因子1为5种不同有机质含量黑土;因子2为不施肥、施肥(N 138 kg/hm2,P 30 kg/hm2,K 11.3kg/hm2)。种植作物为玉米,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海玉6号,每小区种植8株。2006年5月8日播种,2006年10月6日收获。

1.3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1)土壤p H:将土样以1:2.5的土、水比例浸泡振荡过滤,取澄清液,用土壤酸度计(METTLER 320型p H计)测定。(2)土壤含水量:用烘干法测定玉米全生育期垄台5cm深度处的土壤含水量。

1.4 数据分析方法

所得结果采用Sigma Plot 8.0进行相关分析,采用SPSS 13.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对农田黑土p H的影响

通过对玉米全生育期土壤p H的观测,可以看出黑土p H随着生育期而波动,施肥显著的影响着黑土p H,5种有机质含量的黑土均表现出施肥降低了土壤p H(图1)。SOM11与SOM1.7土壤p H在整个生育期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且以SOM11土壤p H波幅最大,达到0.4,但受施肥影响最小,施肥与不施肥间差异仅为0.1-0.3;SOM5土壤p H受施肥影响最大,差异高达0.3-1.2;SOM6土壤p H在全生育期的前2个时期变化不大,而在后4个时期变化较大。

整体而言,施肥可降低土壤p H,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p H受施肥影响幅度为0.1-1.2,并且在不同生育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这与作物本身的生理特性有关。各处理土壤p H从拔节期到喇叭口期都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在不同的生育时期,植物所处的生理阶段不同,所分泌的有机物质也不同,这一阶段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植物根系分泌较多有机酸,因此导致土壤p H值下降[6]。从完熟期到收获期,各处理(除SOM6外)土壤p H值都呈上升态势,这与此时期作物接近成熟,随着肥料的耗尽,土壤p H趋近于中性有很大关系。而此时SOM6即嫩江黑土p H与其他4种不同,呈下降趋势,可以判断的原因为嫩江是东北黑土区最北部也是最冷凉的地区,经过土壤空间移位后,温度提高,加速了土壤矿化作用,进而加速了养分的释放[7];还与其成土母质有很大的关系,嫩江黑土母质为黏底页岩,而其它4种黑土母质为黄土状母质[8]。由此上可以看出,施肥导致了土壤酸化,它是影响不同有机质含量黑土p H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有机质含量对黑土p H的影响

依据不施肥和施肥两种情况对玉米全生育期p H进行观测结果(图1),5种有机质含量黑土p H的高低顺序都为:SOM11>SOM1.7>SOM3>SOM5>SOM6。在这5种黑土中当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60g/kg时,土壤p H随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60 g/kg时,土壤p H却出现了相反的变化趋势。该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农田黑土p H密切相关。SOM11之所以表现出与其他4种不同的趋势在于其有机质含量最高,对肥料具有缓冲作用从而导致其p H偏高[9]。

2.3 土壤含水量对黑土p H的影响

将不施肥与施肥两种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与黑土p H进行相关分析(图2),结果显示:在不施肥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黑土p H呈显著性负相关(R=-0.4048,n=30),在施肥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也与黑土p H呈显著性负相关(R=-0.4341,n=30),这表明土壤含水量能很大程度的影响黑土的p H值。由此可见即使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致使土壤的保水持水性能力差异,进而导致土壤含水量不同,对黑土p H产生影响。

2.4 降雨对黑土p H的影响

将不施肥与施肥两种条件下的黑土p H与降雨量、降雨p H利用SPSS13.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Enter模型得到下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2.4.1 不施肥条件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为因变量黑土p H,X1为自变量降雨量,X2为自变量降雨p H),此时可决系数R2=0.842,说明该方程是可靠的;偏回归系数X1(降雨量)、X2(降雨p H值)对应的t检验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42<0.05,p2=0.061>0.05,因此可以看出偏回归系数X1显著、X2不显著,说明在不施肥条件下降雨量对黑土p H影响显著。

2.4.2 施肥条件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为因变量黑土p H,X1为自变量降雨量,X2为自变量降雨p H值,此时可决系数R2=0.873,说明该方程是可靠的;偏回归系数X1(降雨量)、X2(降雨p H)对应的t检验显著性概率分别为p1=0046<0.05,p2=0.099>0.05,因此可以看出偏回归系数X1显著,X2不显著,说明在施肥条件下降雨量对黑土p H值影响也是显著的。

尽管在全生育期内降雨p H变化较大,其中3次还出现了酸雨(见图3),但是结合上面两个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分析发现,降雨p H对黑土p H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受降雨量的显著影响。这表明降雨量改变了土壤含水量,进而改变土壤中缓冲溶液的浓度,对黑土p H的影响远大于雨水p H。

3 小结

通过空间移位的方法,把5种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的黑土,处于外界环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研究土壤p H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3.1黑土p H在玉米全生育期呈波动变化,这种动态变化受施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降雨的共同影响。由于土壤p H能够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存在状态和转化有效性,因此准确掌握黑土p H的动态变化对于研究土壤环境质量、合理施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黑土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2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黑土p H呈显著性负相关,降雨因素对农田黑土p H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这种影响水平上的差异也反映了土壤肥力的差异。施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黑土p H也有很大的影响。

摘要:土壤pH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土壤空间移位的方法将东北黑土区由南向北5个不同有机质含量的黑土移至黑龙江省海伦市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建成长期定位试验小区,对在相同外界环境条件下影响不同有机质含量黑土pH的因素进行了试验测定。结果表明:黑土pH在玉米全生育期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变幅达0.1-1.2;施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对黑土pH有很大的影响,土壤含水量与农田黑土pH呈显著性负相关,黑土pH受降雨强度影响显著,受雨水pH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黑土,有机质,土壤pH,土壤含水量,降雨

参考文献

[1]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77-178.

[2]Russell AE,Laird DA,MallarinoAP,et al.Nitrogen fertilization and cropping system impacts on soil quality in midwestern mollisols[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6,70(1):249-256.

[3]张兴义.黑龙江省黑土养分空间异质性研究[D].沈阳: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5.

[4]邵学新,黄标,顾志权,等.长三角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壤pH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6,25(2):143-149.

[5]李婷,张世熔,干文芝.成都平原土壤pH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24(3):313-318.

[6]陈龙池,廖利平,汪思龙,等.根际分泌物生态学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2,21(6):57-62.

[7]赵少华,宇万太,张璐,等.东北黑土土壤磷的纬向分异[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4):34-37.

[8]张兴义,隋跃宇,王其存,等.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玉米生产力的关系[J].土壤通报,2007,38(4):657-660.

[9]孟凯,王德录,张兴义,等.黑土有机质分解、积累及其变化规律[J].土壤与环境2002,11(1):42-46.

近pH法 篇2

过去对响应单一刺激(温度、pH、光或电场等) 而发生相转变的微凝胶报道比较多[3],但随着人们对材料功能要求的日益提高,单一响应性凝胶已不能满足发展要求,能够同时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外界刺激产生响应的微凝胶成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其中以pH 和温度双重敏感微凝胶的研究尤为活跃,因为pH 和温度是容易得到又便于操作的两种刺激信号,而且是生理、生物和化学系统中的两个重要因素[4],特别在人体体液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微凝胶同时受到pH 和温度等多重刺激作用。

传统的水溶液聚合法制得的水凝胶为大块凝胶,溶胀速率十分缓慢,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时间太长,不能在外界急需药物释放的同时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反应,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5]。反相悬浮聚合法是由水溶性单体制备聚合物交联微球的有效方法。

本实验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co-酰氯化大单体)共聚型微凝胶;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探索考察了加速剂用量、搅拌速度、分散剂用量及油水两相比例等因素对成球性能及粒径的影响;并研究了微凝胶的pH及温度敏感性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1.1.1 试剂

甲基丙烯酸(分析纯),天津市瑞金特化学品有限公司; 过硫酸铵(分析纯),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四甲基乙二胺(化学纯),北京精求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正庚烷(分析纯),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Span-80,上海大众制药厂。

1.1.2 主要仪器

ZNHW型电子节能控温仪,河南豫华仪器有限公司;HH-1型电热恒温水浴锅,北京科伟永兴仪器有限公司;PHS-3C精密pH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带有测微尺的光学显微镜(XSZ型),太原光学仪器厂;偏光显微镜(E4500型 Nikon数码相机;电子天平。

1.2 微凝胶的制备

PCL-Pluronic-PCL嵌段共聚物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聚合,PCL-Pluronic-PCL丙烯酰衍生物大单体由PCL-Pluronic-PCL嵌段共聚物酰氯化制得(简写为PFCL4,4表示己内酯的聚合度)[6]。

称取1 g上述大单体,在冰浴中用4.8mL水溶解,然后在搅拌下加入0.2mL甲基丙烯酸单体,再依次加入3%(大单体总量的质量百分含量)引发剂过硫酸铵和一定量的加速剂。

在250mL四口烧瓶上装调速搅拌器、回流冷凝管、然后加入一定量正庚烷和span-80,通N2保护,升温至60℃,搅拌溶解均匀,0.5h后,缓慢滴加配制好的上述溶液,调整搅拌速度,N2保护下反应1h后停止搅拌;用丙酮、去离子水冲洗,待用。

1.3 微凝胶形态表征

将冲洗后的微凝胶浸泡在去离子水中,然后在偏光显微镜(E4500型 Nikon数码相机)下观察并拍照。

1.4 微凝胶粒径测试

用有测微尺的光学显微镜(XSZ型)测定微凝胶的粒径,按下式计算微凝胶的平均直径(D):

undefined

1.5 微凝胶温度和pH敏感性测试

将冲洗后的微凝胶用0℃冰水或pH =10的溶液浸泡,然后测其粒径变化;用0.1%的酸性品红染色10min,然后用0℃冰水或pH=10的溶液浸泡并拍照。

2 结果与讨论

2.1 微凝胶形态

图1是微凝胶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照片,可以看出,微凝胶粒度比较均匀,球形良好。通过调节反相悬浮聚合条件,制备出最佳工艺条件下的微凝胶。

(放大40倍) (放大75倍)

2.2 各种因素对共聚合体系成球性能及粒径的影响

2.2.1 加速剂的影响

表1列出了加速剂用量对成球情况粒径的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加速剂用量较低时,导致分散开的单体微液珠中含有少量的加速剂,在机械搅拌的剪切作用下,有的微液珠单体还没有被完全引发聚合之前就进一步破碎,不能形成化学交联水凝胶;加速剂用量较高时,微液珠中单体很可能在没被机械破碎或刚被机械破碎时被引发聚合,然而形成饼状,不能被进一步的剪切作用破碎。

2.2.2 搅拌速度

固定其它条件,考察了搅拌速度对体系成球性能及对微凝胶粒径的影响(表2)。当搅拌速度较低时,不能得到微凝胶,产物为粘性饼状。加快搅拌速度,聚合物才可以成球。从表2中看出,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大,微球粒径不断减小。搅拌的目的是产生剪切作用,克服油水界面张力,使分散相液层分散成液滴。搅拌速度较低时,剪切作用较小,不足以克服油水界面张力,不能使分散相液层分散成液滴,故不能成球。提高搅拌速度,水相受到足够大的剪切作用,被分散成小液滴,导致微球的形成,且搅拌速度越高,液滴分散得越细,故微球的平均粒径越小,但当搅拌速度较高时也不能成球。

2.2.3 分散剂

Span系列是疏水性表面活性剂,本聚合体系是油包水型(W/O)悬浮体系,故选用Span系列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剂。本实验选Span-80做分散剂,因为其HLB值与体系中油水两相的界面张力比较匹配,或者说Span-80能够有效地减小油水两相的界面张力使水相层分散成液滴(在搅拌作用下),而且Span-80分子能较好地在水相液滴周围形成保护膜,起到保护分散相的作用,有利于共聚物微球的形成。

以Span-80为分散剂,固定其它条件,考察了改变Span-80的用量对微凝胶粒径的影响(表3)。从表中看出,增加分散剂用量,平均粒径逐渐减小。随着Span-80的用量增加,不但能进一步减小油水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使水相以更微小的液滴形式分散在油相中(在搅拌作用下),而且会使吸附在两相界面处的保护膜变厚,充分保护分散相的液滴不发生聚并,故有利于聚合物交物微球粒径的减小。

2.2.4 油水两相比例

固定其它条件,改变油水两相之比制备了共聚物微凝胶,考察了油水相比对体系成球性能及对微凝胶粒径的影响(表4)。可以看出,在较小油水两相重量比(如油相/水相(w/w)<8∶1)时,不能得到微球,产物为粘性饼状;而当油水两相比过大时(如高于14/1),也得不到微球,产物为白色粉末。当油水两相之比处于合适的范围内时,聚合物才可以成球,从表中看出,随着油水两相比的增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直径不断减小。这是因为随着油水两相比的增加,单位体积连续相中分部的分散相液滴减少,相互碰撞的几率减小,降低了液滴聚并的几率,最终使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减小。

2.3 微凝胶温度及pH敏感性测试

2.3.1 微凝胶温度敏感性测试

图2为微凝胶在室温下去离子水中(a)及冰水中(b)的形态,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图2(b)中微凝胶的粒径明显比图2(a)中微凝胶的粒径大,并通过测微尺的光学显微镜(XSZ型)测定微凝胶的粒径,按(1)式计算其平均粒径,(a)中微凝胶的平均粒径为800μm,而(b)中微凝胶的平均粒径为958μm,由此表明,微凝胶对温度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2.3.2 微凝胶pH敏感性测试

图3为微凝胶在室温下去离子水中(a)及pH=10溶液中(b)的形态,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图2(b)中微凝胶的粒径明显比图2(a)中微凝胶的粒径大,并通过测微尺的光学显微镜(XSZ型)测定微凝胶的粒径,按(1)式计算其平均粒径,(a)中微凝胶的平均粒径为800μm,而(b)中微凝胶的平均粒径为1324μm,由此表明,微凝胶具有良好的pH值敏感性。

3 结 论

(1)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微凝胶,制备出球形良好、粒径分布均匀、得率较高的微凝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速剂用量为1.0μL/mL,分散剂用量7%(在分散相中的质量含量),搅拌速度500rpm,油水两相比例=10/1(W/W)。

(2)通过观察微凝胶在不同条件下的形状及粒径变化,结果表明,微凝胶具有良好的温度敏感及pH敏感性。

参考文献

[1]Jie Zhang,Liang-Yin Chu,Yuan-Ke Li,Young Moo Lee.Dualthermo-and pH-sensitive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co-acryli-cacid)hydrogels with rapid response behaviorsPolymer[J].2007,48:1718-1728.

[2]Ali Emileh,EbrahimVasheghani-Farahani.Mohammad imani-swelling behavior,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network parame-ters of pH-and temperature-sensitive hydrogels of poly((2-dim-ethyl amino)ethylmethacrylate-co-butyl methacrylate)[J].Eu-ropean Polymer Journal,2007,43:1986-1995.

[3]张青松,查刘生,马敬红,梁伯润.pH/温度双重敏感性微凝胶的合成与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7(1):12-18.

[4]Zhao Y,Kang J,Tianwei Tan T.Salt-,pH-and temperature-responsive semi-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hydrogelbased on poly(aspartic acid)and poly(acrylic acid)[J].Poly-mer,2006,47:7702-7710.

[5]郭锦棠,提岩,李丽娜,李伶.pH敏感聚衣康酸/丙烯酰胺水凝胶微球的制备与性能[J].天津大学学报,2007,40(4):427-431.

近pH法 篇3

根据以上的要求, 在进行土壤和肥料中氨氮含量的实验中, 选择了500 m L的凯氏瓶来代替微量 (半微量) 定氮蒸馏器, 对实验对象采用更加实用的方法来进行测量, 研究ph值对土壤和肥料中氨氮检出量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在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步骤方面提出了一些简化的建议。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仪器:p H-3型酸度计、10 m L半微量酸式滴定管、凯氏瓶、圆底烧瓶、球形冷凝管等[1];

试剂:硼酸、硫酸、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污泥堆肥样品、稀Na OH、稀HC1[1]。

1.2 实验方法

1.2.1 首先, 我们按照鲍士旦在其著作《土壤理化分析》中, 进行土壤和肥料中氨氮检出量的测试方法和所采用的实验装置, 本次实验研究中也同样选取了2 mol/L KC1浸提——蒸馏法———酸滴定的实验方法, 对污泥堆肥样品中的铵态氮含量进行了实验, 并且将半微量定氮蒸馏器装置替换为500 m L的凯氏烧瓶[2]158-180。其次, 我们按照同上述步骤相同的操作过程, 再进行一次同样的实验操作, 并且对同一堆污泥堆肥样品进行铵态氮检出量测试, 再对两次实验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图1所示, 为改进后的装置。

1.2.2 首先, 我们按照上文中描述的方法, 提取浸提液25.0m L, 并且通过提取一定浓度的Na OH溶液和HCI溶液对这25.0m L浸提液进行调节, 使溶液的ph值分别呈现出大小不同的数值, 并且这些数值的变化幅度要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中, 变化的范围可控制在6.5到11.0之间[2]。

其次, 将这些已经调试好的溶剂倒入凯氏瓶中, 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放入Mg O, 在完成以上工作之后, 可以对溶剂进行蒸汽蒸馏提取, 进而能够测出, 伴随着ph值的变化, 污泥堆肥样品中的铵态氮含量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并且将铵态氮的检出量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目标值, 能够有效的比较出在同一堆样品肥中, 随着ph值的变化, 使铵态氮检出值与目标值之间发生了变化, 最终求出不同ph值下, 铵态氮的检出系数[3]。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装置改造前后测定结果比较分析

在采用以上方法进行铵态氮的测量中, 从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 装置改造前后测量结果是趋于一致的。但是, 装置改造前后唯一的差异就是在测量过程中, 若不能快速的加入Mg O, 很容易造成测定结果失准的现象。

2.2 p H值与氨氮检出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进行以上的实验之后, 我们能够求出检出系数。以ph值为横坐标, 以氨氮检出系数为纵坐标, 能够得出二者的散点图。

如图2所示, 从散点图中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出, 在ph值在6.5-11.0的范围内, ph值与检出系数具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而当ph值在6.5-10.0的范围内, 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尤其明显。

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来计算相关的系数, 如下:

这一相关系数值能够说明x与y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在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和单侧检验之后, 结果显示t0.05 (12) =1.78≤t0.05 (12) =21.23, 具有显著意义[4]。

2.3 检出系数与分布系数的偏离原因

不同ph值下氨氮检出系数要高于氨的分布系数。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氨氮检出系数会随着ph值的变化而变化。出现检出系数与分布系数的偏离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主要就是因为, 蒸馏环节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汽体, 这些气体会提高蒸馏的温度, 增加凯氏烧瓶中的蒸汽压, 加速氨的挥发逸出速度和逸出量, 导致检出系数高于分布系数的现象[5]。

2.4 影响氨氦检出系数的其他因素

蒸馏环节是影响氨氦检出系数的重要环节。在进行蒸馏时, 如果蒸汽的流出速度达不到满足实验需要的程度, 不仅会导致氨分子在水中的溶解量增加, 同时还会促使水蒸气在凯式烧瓶中滞留, 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5]。

除此之外, 伴随着被测液ph值的逐渐增大, NH3的含量主要受到[OH-]含量的影响。而NH3是一种挥发性相当强的物质, NH在被转移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足够快速的操作速度, 很容易会造成其挥发。因此, 务必保证转移NH3的速度, 这是最大程度减小误差的措施。

3 结语

通过进行以上的实验, 我们能够总结出, 当ph值维持在 (6.5—11.0) 的范围内, ph值与污泥堆肥样品中氨氮的检出系数呈明显的正相关。但是, 鉴于ph值对氨弱碱溶液分布形体的影响, 建议实际操作中将ph值控制在 (6.5-10.0) 之间, 这样, 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将会更高。

摘要:基于对土壤和肥料中氨氮含量测量的重要性, 本文将以统计学原理作为研究的基础, 选取一定的污泥堆肥样品, 观察实验过程中的蒸馏环节引起的ph值对于氨氮含量的影响程度。通过研究能够总结出:ph值在 (6.5—11.0) 的范围内的情况下, 与氨氮的检出系数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r=0.9891) ;回归方程在0.05的水平下是非常显著的, 拟合度很好。

关键词:氨氮,ph,检出系数,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 (第3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58-495.

[2]武丽艳, 郑翼腾, 吴勇, 等.凯氏定氮装置的改进[J].化学通报, 2008 (2) :158-180.

[3]袁卫, 庞皓, 曾五一, 等.统计学 (第3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14-237.

[4]刘次华, 万建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22-232.

近pH法 篇4

关键词:健儿消食口服液,澄清工艺,调p H值法,壳聚糖

健儿消食口服液是《中国药典》收载的中成药品种,具有健脾益胃、理气消食的功效,用于小儿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引起的纳呆食少,脘胀腹满等,以致厌食、恶食。对小儿厌食有显著的疗效。原工艺采用冷藏方法去杂质澄清,虽利于保留有效成分,但在灭菌、贮存过程中易产生浑浊、沉淀,难以保证澄明度。文献报道,高速离心法、水提醇沉,天然高分子絮凝法、壳聚糖澄清剂法[2,3,4,5,6,7,8,9,10]等常用于提高中药液体制剂的澄清度,减少贮存过程中沉淀,其原理均是将在贮存过程中易于沉淀的物质提前沉淀出来,但p H值法用于中药液体制剂的澄清工艺未见报道。

本文研究了调p H值法用于健儿消食口服液的澄清工艺,并与壳聚糖絮凝澄清工艺对健儿消食口服液澄明度、沉淀、p H值和黄芩苷含量的影响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1 试药与仪器

甲醇(Fisher Scientific,批号:124875,色谱纯),磷酸(北京化工厂,批号:20110610,分析纯),黄芩苷(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10715-201117)。壳聚糖(山东淄博金品源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

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20A,检测器:SPD-10Avp),色谱柱:(Ultimate(R)XB-C184.6 mm×250 mm,5μm),p H计(PB-10,sartorius)。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的制备:

按中国药典中健儿消食口服液的处方与制备方法,称取各饮片,加水加热回流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浓缩滤过,定容后分成3份,分别作为空白对照、壳聚糖絮凝样品和调p H值样品的前处理液。澄清处理后用澄清板滤过,定容至每1 m L样品相当于0.3 g药材的量。灌装灭菌,即得。

2.1.1 壳聚糖溶液的配制[7]:称取壳聚糖2.00 g,溶于50 m L纯化水中,加入1 m L冰醋酸,搅拌均匀,80~90℃水浴,加水至100 m L即可。

2.1.2 壳聚糖絮凝样品的制备:

将上述壳聚糖絮凝样品前处理液分成3份,于50℃水浴中,边搅拌边滴加壳聚糖溶液,至最终样品分别含壳聚糖0.05%、0.10%和0.15%,继续搅拌30 min,置4℃下冷藏48 h,澄清板滤过,定容至每1 m L样品相当于0.3 g药材的量。灌装灭菌,即得。

2.1.3调p H值样品的制备:将上述调p H值样品前处理液检测p H值为.4.25,分成3份,分别以5%盐酸、20%柠檬酸、20%醋酸下调样品p H值下降0.8,即3.45,置4℃下冷藏48 h,澄清板滤过,以20%碳酸钠溶液回调至起始p H值,即4.25,定容至每1 m L样品相当于0.3 g药材量。灌装灭菌,即得。

2.2 检测指标与方法:

将上述样品放入(40±2)℃,相对温度75%±5%的条件下加速稳定性试验箱,分别于0、1、2、3、6个月取样。观察健儿消食口服液的澄明度、沉淀等性状,检测p H值和黄芩苷含量。

黄芩苷检测方法:①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磷酸溶液(50∶50)为流动相;柱温40℃,检测波长为280 nm。理论板数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②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芩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l m L含40μg的溶液,即得。③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本品2 m L,置50 m L量瓶中,加水15 m L,摇匀,再加甲醇25 m L,摇匀,超声处理5 min,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离心(转速为每分钟3000转)10 min,取上清液,滤过,取续滤液,即得。④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见图1。

2.3 性状及检测结果,见表1。

3 结论与讨论

3.1 调p H值和壳聚糖絮凝均可达到提高健儿消食口服液澄明度,减少贮存中沉淀产生的效果,其中调p H值澄清工艺,对黄芩苷的含量影响较小,而壳聚糖絮凝澄清工艺,随壳聚糖用量的增加,黄芩苷含量逐渐降低,与文献报道一致[10]。

样品颜色依次变浅,说明壳聚糖在絮凝过程中可能吸附黄芩苷,通过观察制剂颜色、检测黄芩苷含量表明,健儿消食口服液以加入0.10%的壳聚糖即可。黄芩苷的含量因调低p H值降低,可能和黄芩苷在酸中溶解度降低有关。因此,宜选择适当调低p H值,即可澄清样品又使黄芩苷含量处于较高水平。

3.2 通过加速稳定性试验可知,健儿消食口服液在贮存过程中p H值会逐渐减小,并逐渐产生沉淀,影响外观性状。

调p H值澄清工艺即是提前使口服液达到较高的酸值,使沉淀提前沉淀出来,再调回p H值,使口服液在贮存过程中虽酸值提高,仍不能达到产生沉淀的条件,从而达到澄清的目的。

3.3 调p H值澄清工艺,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只产生少量可食用的盐,对成分影响较小,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澄清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文红.健儿消食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09,44(8):789-791.

[2]李静,王晓义,蒲宇红,等.健儿消食口服液澄清工艺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11,33(1):158-160.

[3]金岩,张宇,李三鸣.壳聚糖用于五苓滴丸澄清工艺的考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5):341-343.

[4]何迅,庞秀清,李勇军,等.壳聚糖用于头花蓼水提液澄清工艺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3260-326.

[5]李冬梅,路绪文,苏芳.壳聚糖絮凝法用于脑清口服液澄清工艺的探讨[J].中成药,2003,25(6):448-450.

[6]王巧玲,岳宝森,董力,等.壳聚糖用于当归补血口服液澄清工艺的研究[J].陕西中医,2007,28(2):219-220.

[7]赵军,沈季元,李献林,等.芍丹乙肝口服液澄清工艺的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4,21(5):411-413.

[8]朱宁,张艳艳,高亚男,等.丹参水提液絮凝澄清工艺研究[J].中成药,2008,30(10):1439-1443.

[9]刘鹏翰,韦庚龙,蕈泰然,等.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澄清工艺的实验研究[J].广西中医药,2006,29(1):51-52.

【近pH法】推荐阅读:

上一篇:渗入途径下一篇:物理科学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