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态(共12篇)
生物-生态 篇1
沧州旺发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 是专业研发微生态制剂的省级高科技生物技术民营企业。十余年来完成了《菌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的技术研究》、《基因工程菌修复池塘养殖环境应用技术与示范》等国家“863”科技项目的研发, 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厂区占地40余亩, 布局和设备全部按GMP标准规划建设。设置了动物营养、生物技术、畜牧兽医、水产生物等专项实验室、培养室和8个生产车间。化验设备、分析仪器齐全, 居国内先进水平。储备了具有国内外现代新型生物技术领域的微生物菌株380余种。两条固体发酵生产线已实现自动化控制, 发酵生产效率高, 为用户提供高活性、高纯度、功能性极强的全发酵 (非吸附) 畜禽、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单一菌粉、复合菌粉及成品。
益优健 (母猪专用、仔猪专用、育肥猪专用系列产品)
优菌素 (肉鸡专用、蛋鸡专用系列产品)
生物有机肥发酵剂 EM菌剂
单一菌粉:枯草芽孢杆菌, 纳豆芽孢杆菌, 硝化细菌, 地衣芽孢杆菌, 植物乳杆菌光合细菌, 乳酸菌, 肥水菌, 底改活菌
总部地址:河北省沧州市解放西路颐和国际商务中心A座1区807-8120317-2188466 2128466 传真:0317-2188466
四川销售处:成都市静渝路38号四川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市场2区5—3成都发展饲料商贸部电话:028-66041559联系人:李军
生物-生态 篇2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举例:比如说人类的自我恢复能力,当人被轻微烫伤或烧伤时,人可以自我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但如果严重烧伤,就不能恢复了,要么移植,要么切除; 或者人中毒,有些毒可直接缓解:像蚊虫叮咬。蝮蛇、眼镜蛇等毒液侵入体内时:其后果难以估计。也就是说外界干扰过大时,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是有限的了,比如说
1、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2、工业排放废水,少量的废水不会对水体破坏,但是大量的排放就会使湖泊遭到污染,而无法恢复。外界干扰过大,超过了水的自净化能力。师:到底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呢? 生: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师:同学们请思考: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林和热带草原生态系统,哪个自我调节能力最大?
生物入侵威协美国生态 篇3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变成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径一般有人为方式、自然方式和间接人为方式与间接自然方式等。一些生物虽然看起来毫不起眼,一旦入侵其他国家则会酿成生态大灾。另外,一些在原产地无害的生物,侵入新环境与新地方后就会成为自然与生态的麻烦制造者,特别是当入侵生物体型变大时,其威胁程度与危害性也更大。可以说,外来物种入侵是一种被称作以慢动作方式发生的自然灾难,而这种灾难造成的破坏是难以估计的。
第一侵略军团:缅甸蟒
入侵方式:人为方式
侵略指数:70%
缅甸蟒是美国最近流行的一种宠物蛇。在过去的五年,美国共进口了14万多条缅甸蟒。刚孵出的幼蟒只卖20美元一条,当这些可爱的幼蟒长成5米长的巨蟒时,一些所有者就会将它们放归森林。戴维森学院的迈克尔·多加教授说:“现在美国南部地区的沼泽中大约有10万多条体型巨大的缅甸蟒,它们都是国际宠物贸易的产物。”
如今,缅甸蟒已经对美国大沼泽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威胁,它们可以吞下大沼泽地中的大型掠食者与该地区的各种哺乳动物。例如,佛罗里达沼泽地的鳄鱼正在为捍卫自己的领地而同入侵的巨蟒展开战斗,但形势并不乐观。
多加领导的研究小组调查了缅甸蟒在佛罗里达州沼泽地遍布前后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巨蟒的蔓延与哺乳动物的数量大幅下降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侵略军团:非洲岩蟒
入侵方式:间接人为方式
侵略指数:80%
除了缅甸蟒外,美国面临的入侵者还有另外一种更可怕的非洲岩蟒。佛罗里达州自然历史博物馆资深爬行动物学家肯尼思·克里斯科表示,非洲岩蟒入侵是该州面临的“最可怕的恶梦”之一。
与缅甸巨蟒一样,非洲岩蟒也是大蟒家族成员。它们本身毒性不大,通常用身体缠绕的方式杀死猎物。来到美国后,非洲岩蟒躲藏在沼泽地。“它们可能向人类发动攻击,而你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第三侵略军团:吸血鬼巨蚊
入侵方式:间接自然方式
侵略指数:50%
近年来,非洲的大蚊子不断入侵美国南部地区,这种名叫“加仑吸血鬼”巨蚊的体型约为普通蚊子的20倍,在人身上叮咬时就像一只小鸟伏在皮肤上。
“加仑吸血鬼”巨蚊不仅能迅速繁殖,而且侵略性极强。它们一天24小时都在寻找食物,不仅能咬破衣服袭击人类,还会叮咬宠物和鱼类,并传播疾病。这种巨蚊叮人时极为厉害,一次能吸1加仑(约为3立方分米)的血,并会产生火辣般的疼痛。
佛罗里达大学昆虫学家考夫曼认为,这种吸血鬼巨蚊的出现与泛滥已经给当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危害,许多翅类昆虫已经绝迹,一些哺乳动物也因受到叮咬的困扰与生态排斥。
第四侵略军团:17年蝉
入侵方式:自然方式
侵略指数:40%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份报告称,该国在2013年夏秋季约有300亿只在地下蛰伏了17年的蝉为求偶破土而出,入侵美国东海岸。这些蝉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大洋洲等地入侵美国本土的,对人类或其他动物无害,但会破坏大量树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与昆虫生存环境指数。
这种蝉名叫“17年蝉”,大约有2.5cm长,目前仅在美国东海岸有发现,出生后就蛰伏于地下,靠吸取树根的养料为生。17年后,当地面温度达到18℃,它们才会破土而出。在树上生存和交配几周后,它们就会死去,而后代会继续蛰伏地下,直到17年后再出来。
美国多名昆虫学家预测,2013年破土而出的“17年蝉”可能有300亿只,甚至有可能达到1万亿只。即使是300亿只,从头到尾排起来的长度也足够与到达月球后再回来的距离相当。
第五侵略军团:长角天牛
入侵方式:人为方式
侵略指数:60%
长角天牛拥有超过2万种亚种,它们长着一副大大的颚,睁着泛红的眼睛直视前方,还长有几乎和它身子一样长的触须。长角天牛被美国政府描述为“最具毁灭性的入侵害虫”,每年8月是它们肆虐的季节。
长角天牛最早于1996年在美国被发现,当时它们跟随木制品一起从亚洲来到美国。这种昆虫会对多达13种树木构成威胁并导致这些数种的死亡,枫树、柳树、七叶树和白桦树都是它们最爱吃的树种。
第六侵略军团:超大金鱼
入侵方式:人为方式
侵略指数:40%
超大金鱼也称“亚洲鲤鱼”,十年前由一位厨师自亚洲经夏威夷带到了美国本土。超大金鱼的入侵将有可能支配美国本土的河湖生态系统,还会杀死多种水生物种。
今年1月份,内华达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密歇根湖中发现了超大金鱼的踪迹。这向人们发出了警报,这种恐怖的鱼类极有可能或已经进入了北美洲五大湖之中,它们将会迅速扰乱北美洲五大湖以及其他所有境内河流脆弱的生态系统。
第七侵略军团:巨型蜗牛
入侵方式:间接自然方式
侵略指数:70%
2011年以来,超过百万只的非洲蜗牛入侵美国南部地区。这些蜗牛首先从迈阿密港口入境,再在美国南部地区繁衍成无所不食的巨型蜗牛。
旺发生物微生态制剂专家 篇4
益优健 (母猪专用、仔猪专用、育肥猪专用系列产品)
优菌素 (肉鸡专用、蛋鸡专用系列产品)
生物有机肥发酵剂EM菌剂
单一菌粉:枯草芽孢杆菌, 纳豆芽孢杆菌, 硝化细菌, 地衣芽孢杆菌, 植物乳杆菌, 光合细菌, 乳酸菌, 肥水菌, 底改活菌
总部地址:河北省沧州市解放西路颐和国际商务中心A座1区807-812 0317-2188466 2128466传真:0317-2188466
生物-生态 篇5
① 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锥型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② 向B、C、D中放入等量的水藻;
③ 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④ 把A、C、B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存活的时间与 有关;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 ;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
(4)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 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
(5)若将以上四个锥型瓶全部置于阳光下,存活时间最短的金鱼应是
中的金鱼,原因是
以上的试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相信会从中学到很多的,希望同学们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初一生物教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学目标
目标
1、根据有关示意图准确描述花粉粒萌发和受精过程,说明在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中子房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2、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目标
1、结合花粉粒萌发和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等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能力;
2、通过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果实与种子形成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认同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观点;
2、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向学生介绍我国农业科学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2、学生对“受精”“极核”&ldquo 中考;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反复巩固才能达到掌握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节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教法建议
花粉粒萌发和双受精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内容抽象,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因此,教学时应尽量选用有关活动模型或现代教学手段。花粉发育的标志是伸出花粉管和产生精子,其发育结果是花粉管将精子送入胚囊。受精过程是细胞融合,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这里要说明的是,黄瓜的果实属于瓠果,它不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的。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前面讲过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前面曾经讲过的种皮、胚、胚乳都要在这节课里找到来源。到这里为止,关于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这一整个生活周期的知识就完备了,植物体各个器官的来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关于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知识,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绘制一张幻灯片,将根尖、叶片、木本茎的结构图分别绘在图中根尖、叶片和茎的附近。利用幻灯片进行讲解,使学生认清植物体中的各个器官确实是由维管束联系到一起的(根尖中开始出现导管,尚未形成维管束,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才逐渐出现维管束,这一点应该向学生讲清楚)。通过维管束的运输功能,还能够把植物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
初一生物复习资料之植物组织属性
【―初一生物之植物组织属性】,细胞具有持续分裂新细胞能力的组织,其衍生细胞可分化成各种组织。由于分生组织的活动,使植物在整个植物阶段可以不断地分化出组织和器官。
植物组织的属性
对于形态结构简单、没有器官分化的低等植物而言,组织是其进化发展历程中的最高形式;对于形态结构复杂、具有器官分化的高等植物而言,组织是构成复杂有机体的一种结构层次或结构单位。它是处于细胞和组织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结构层次。组织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单位,同时又是构成器官的基本结构单位。高等的多细胞植物,尤其是种子植物,都是由多种类型的组织构成的。每一类组织的细胞在空间上紧密排列在一起,形态、结构相似,共同完成相同的生理功能。
在高等多细胞植物体内,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配合、紧密联系,形成不同的器官(organ),不同的器官之间互相配合,更有效地完成有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因此,由细胞到组织,由组织到器官,再到植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对多细胞植物体而言,细胞、组织或器官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全息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生活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都可发育成完整植株。组织与组织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转化。
植物组织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它们的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例如,叶肉细胞含有许多叶绿体,执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茎干具有发达的管状系统,输导水分和营养物质,根系的根尖部分表皮细胞外壁凸出,形成毛状结构,扩大了根的表面,能够更多地接触土壤,从中吸收水分和溶于水的无机盐养分。这些都说明植物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高度统一的。
总结:由顶端分生组织延续下来的维管形成层,是一种侧生分生组织,由它产生次生维管组织。有些植物,还可在节或其他部位的成熟组织之间,保留着一种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称为居间分生组织。
初一生物试题之食物
【―初一之食物】,食物是通常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或水构成,能够藉进食或是饮用为人类或者生物提供营养或愉悦的物质。
依下图分析:
(1)每天人摄取最多的食物应是含__________较多的食物 初三。
(2)每天人摄取最少的食物应是含__________较多的食物。
(3)青少年每天应比成年人多摄取含__________较多的食物,即金字塔第__________、__________层的食物。
(4)李伯伯近期患了冠心病,你帮他分析一下,他在饮食中应尽量减少第__________层的食物,适当多吃第__________层的食物。
总结:食物的来源可以是植物、动物或者其他界的生物,例如真菌,亦或发酵产品像是酒精。
初中生物实验之病的遗传
【―初中之病的遗传】 初中地理,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
玉米正常植株叶片为绿色,患一种遗传病后植株的叶片具白色条斑,或为不能成活的白化苗。显微观察发现,白化苗和白色条斑处的叶肉细胞不含叶绿体。有人为了探索该病的遗传机理,用人工授粉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根据下列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1)实验一
P 条斑叶 × 绿色叶♂
↓
F1 绿色叶 条斑叶或白色叶
重复该实验后代的性状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①实验结果显示,母本患条斑病时,该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方式遗传。
②实验中后代不同性状的个体的比例是随机的,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
P 绿色叶 × 条斑叶♂
↓
F1 绿色叶
↓(自交)
F2 绿色叶 条斑叶或白色叶
表现型比例 3 : 1
重复该实验,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始终为3:1。
实验二结果显示,母本正常时,该病的遗传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
总结: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
初一生物教案:常见的动物
一、水产动物
教学目标
性目标:
1.描述鱼类的形态特点。
2.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出水产动物的概念。
4.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技能性目标:
探究鲫鱼的呼吸过程,尝试用观察、实验来研究动物。
情感性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 应的学观点。
3.关注 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组织教学
引入:在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田野动物,在水产品市场上我们还能看见许多水产动物,谁来举几个水产动物?(虾蟹、鱼儿、牡蛎等)今天我们就来水产动物(板书)
1.了解水产 动物 的定义、分类等
(引 )那么什么样的动物可以称之为水产动物呢?
出示龟、鳖、贝类、虾和蟹等图片让观察并说出是什么动物。问这些动 物生活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用途,然后归纳:这些生活在水中的,对人类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的动物叫水产动物。(板书)下面我们认识几种水产动物,看课本58页。
扇贝:扇贝的贝壳色彩多样,肋纹整齐美观,是制做贝雕工艺品的良好材料。到海边、旅行或休养的人们,都很喜欢搜集一些扇贝的贝壳作为送给朋友的纪念品。扇贝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与海参、鲍齐名,并列为海味中的三大珍品。扇贝的闭壳肌很发达,是用来制作干贝的主要原料。
鲍鱼:鲍鱼是名贵的海珍品之一,肉质细嫩,鲜而不腻;营养丰富,清而味浓,烧菜、调汤,妙味无穷。鲍壳是著名的中药材--石决明,古书上又叫它千里光,有明目的功效,因此得名。石决明还有清热平肝、滋阴潜阳的作用,可用于医治头晕眼花、高血压及发烧引起的手足痉挛、抽搐,其他炎症等。鲍壳那色彩绚丽的珍珠层还能作为装饰品和贝雕工艺的原料。
鲍鱼是八珍之首:参(海参)、翅(鱼翅)、骨(鱼明骨,也称鱼脆)、肚(鱼肚)、窝(燕窝)、掌(熊掌)、筋(鹿筋)、蟆(蛤士馍)
水产动物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那么今天我们以鲫鱼为代表动物来学习水产动物的结构、生理特点。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鲫鱼各部分的结构。
2.认识鱼体各部分的结构,描述鱼鳍的的着生部位和划分身体各部分的界线。
(引 )观察鱼缸中鲫鱼,能看到哪些结构?让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如从前向后、由整体到局部)。
大家看鲫鱼可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界限是如何划分的?
鲫鱼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讨论后回答鳃盖后缘以前是头部,臀鳍前面往后是尾部,头部和尾部之间是躯干部。(如何划分)鳃盖后缘以前是头部,臀鳍前面往后是尾部,头部和尾部之间是躯干部。
(引)我们都知道鱼生活在水中,仔细观察鲫鱼在外形上有哪些特点适于水中生活,这些特点有什么意义?
体型:纺锤形或扁梭形,减少对水的阻力。
体色: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不容易被水上和水下的敌害发现,是 一种保护色
体表:有鳞片,起保护作用。可分泌黏液,减少对水的阻力。
有鳍,游泳。
(引)鲫鱼长有鳍,可用来游泳,鲫鱼在水中游泳时,这些鳍具体起到什么作用呢?请每组同学参照技能卡,在不伤害鱼的情况下,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些鳍的作用,并将设计的实验方案填入教材57页空格中。
方案一:1.在3只大玻璃缸上分别标上ABC,然后灌水,水的高度为缸高的三分之二左右
2.对3条鲫鱼作如下处理:
用木板条和绳子束缚住第一条鲫鱼的胸鳍和腹鳍放入A缸
用木板条和绳子束缚住第二条鲫鱼的尾和尾鳍后放入B缸
第三条鲫鱼对坐为找,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放入C缸。3.观察并记录每条鲫鱼的运动情况以及身体平衡情况。
预期结果:
A缸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鱼体翻滚,无法平衡身体,最终鱼腹朝上,B缸中的鲫鱼能保持身体平衡,但基本上没有前进运动。C机能平衡身体, 有能自由自在的向前运动。
结论:
胸鳍:保持鱼体平衡,控制方向。当尾鳍不 运动时,胸鳍向鱼体两侧张开作前后摆动,鱼体前进。(成对存在)
腹鳍:保持鱼体稳定 (成对存在)
背鳍:维持身体直立,防止侧翻。
臀鳍:维持身体直立。
尾鳍:控制运动方向、推动前进或保持身体平衡等
(引)以上我们探究了鲫鱼鳍的作用,我们在探究时都看到了鲫鱼的嘴在不停地一张一合,鲫鱼是在干什么呢?鲫鱼怎么呼吸呢?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鲫鱼在呼吸过程中,口和鳃盖的变化情况。当鲫鱼在水中相对缓缓游动的时候,用吸管在它的口前方滴一滴红墨水,观察鲫鱼吞入的水从哪里流出来?并结合小辞典的内容,推测鲫鱼吞水的生理意义?
鲫鱼的嘴在不停地一张一合,鲫鱼是在呼吸。
学生实验、观察、回答:张开口吞水――闭口――鳃盖活动,鳃孔张开――水流出。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利 用鳃来进行呼吸。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不断地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里;同时血液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排到水里。
(引)其他部分 在鲫鱼的生活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口:捕食
鼻孔:鱼的鼻子是它的嗅觉 器官,鱼的嗅觉不仅能感觉食物的存在,也是用来鉴别水质、寻觅配偶和察觉敌害的手段。鱼类的鼻腔和人的鼻腔不一样,它不和口腔相通。鱼类每一个鼻腔有两个孔,中间有一薄膜分开 中考,成为前后两个鼻孔。前面的孔叫入水孔,后面的孔叫出水孔。当鱼游动时,水从入水孔流进,然后再由出水孔流出,这样,鱼类就能嗅到水中的气味了。
眼:鱼还是天生的近视眼,加上水本身的透明度就比空气差,鱼在水中不会看得很远,多数鱼只能清楚的分辨1米之内的物体,它们能看到的最远距离不会超过10~15米。
侧线:感知水流和温度,测定方位。
鳃:呼吸。介绍小词典。
鱼鳍:游泳,
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举例:鱼类:淡水――鲤鱼,“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海域――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 *** 哈鱼、鳕鱼、比目鱼等。
练习:海马是鱼吗?
有些水产动物比如海参、牡蛎等虽然和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知道是什么吗?出示鲫鱼的骨骼图片,让学生观察。
鱼有脊柱,有许多块椎骨构成,叫脊椎动物。其它的虾、蟹、贝类等没有脊柱叫无脊椎动物。
我们介绍了这么多水产动物,是不是我国的水产动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不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恢复和保护我国的水产资源呢?让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水质受到污染、酷渔滥捕。第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规,治理污染源,防止水体污染,为水生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第二,杜绝掠夺式的捕捞野生水产资 源,如毒鱼、炸鱼。第三,有计划的发展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想一想:
1.池塘里养的鱼,有时成群地浮到水面,不断地向外探头张口。虾池里养的对虾和鱼缸里养的金鱼,有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你能说出原因吗?该如何处理?
2.水产动物和水生动物是不是一回事?
开眼界:
观察教材61页插图,学生阅读“开眼界”:混合放养。
总结:在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鱼类的形态特点、鱼类的主要特征、水产动物的概念,同时我们会发现,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常见动物中除了水产动物外,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会学习其它类动物。
作业:测评。
初一生物试题之动植物细胞
【―初一之动植物细胞】,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植物界的种类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就植物体的构造来说,除了低等的类型(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6.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 )
A、看到物像后,调节图像的明暗程度
B、看到物像后,调节图像的清晰程度
C、迅速的找到图像 D、慢慢找到图像
27.植物细胞在其生长过程中,液泡的变化将会是( )
A、由大到小 B、由少到多 C、由多到少 D、从有到无
28.对光时应使视野亮度( )
A、有光亮即可 B、尽可能白亮刺眼 C、稍暗些 D、白亮而不刺眼
29.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发现它们的主要差别是动物细胞没有( )
A、叶绿体和细胞核 B、线粒体和叶绿体
C、细胞壁和细胞膜 D、细胞壁和液泡
30.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几乎看不到的结构是( )
A、细胞核 B、细胞壁 C、细胞膜 D、细胞质
31.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小小的字母“d”,会在显微镜中看到放大的( )
A、 q B、d C、b D、p
32.下列生物中没有细胞结构的是( )
A、霉菌 初三 B、大肠杆菌 C、月季 D、烟草花叶病毒
33.达尔文的一篇巨著( )成功的通过选择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A、《生物进化论》 B、《物种起源》
C、《用进废退论》 D、《自然选择论》
34.被称为“分类学之父”的是( )
A、林奈 B、拉马克 C、哈维 D、达尔文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初探 篇6
生物教学生态教育生态意识中学生是生态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是未来生态教育的指导者,他们了解自身生态教育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加强生态知识的学习,有利于良好生态意识的培养及不良生态行为的转变。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生态教育的主要途径,特别是涵盖有丰富的生态知识的生物课堂,通过教师传授和学生自学掌握生态理论及生态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认识生态价值及生命价值,培养高中学生的生态意识,增强高中学生的生态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使他们的生态意识、生态认知升华为自觉的生态行为习惯,从而将高中学生塑造成“理性的生态人”,使生态保护的行动落到实处。
二、生态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区别
生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生态教育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标准。进而,可以得出“生态教育思想”这一术语界定的最主要逻辑起点:生态教育思想应当具有一定程度的从生态整体利益的角度考察事物的特点或倾向。这也是和环境教育思想的一大区别,因为后一术语的最大问题忽略隐藏在它下面的价值预设。它的逻辑起点:“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环境’是一个人类中心的二元论的术语,它意味着我们人类位于中心,所有非人的物质环绕在我们四周,构成我们的环境。与之相对,‘生态’则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整体化的系统和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渗透生态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1.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理念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态教育。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生态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在让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科学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态学知识(表1),教师在制定与其相关的教学目标时,可将生态教育的理念加入其中,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渗透生态教育思想。
2.在主题活动中渗透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主题活动,不仅是生态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课堂渗透教学的加强和补充。开展主题活动,往往可以弥补课堂教学难以达成的一些教育目的和效果,具有自己的优点。开展的方式有如“播放环境教育宣传片”“河流污染调查”“亲近大自然”“工厂参观”“爱鸟周”“环保专题讲座”等活动,生态问题来源于生活,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科学和建立生态意识的基础上,注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为学生大多喜欢用学到的知识去评价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生态问题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如果以学生们身边发生的事实为例,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因势利导,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野外观察和调查实践渗透生态教育
生物学具有其特有的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野外实地观察和学习,在植物园、动物园、人园林场地、附近的山地,让高中学生动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活动中了解到当地的土地、水资源等生态环境状况,针对人们在开发利用当地资源过程中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污染情况,让学生认识到生态保护要从我们作起,从现在作起。
4.利用各重大环保节日,培养学生生态参与意识
在环境日、生物多样性国际日、保护臭氧层国际日、植树节等重大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指导学生对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进行实践调查,让学生注意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参加校园绿化美化建设,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动手,共创美好家园”的高尚情操,从而唤起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动脑动手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环境污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培养他们改善和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
5.加强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增加生态知识
高中学生的求知欲强,知识信息接受广泛,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充分利用学生求知欲强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生态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如阅读《环境与生活》《环境与思想保护文库》《生物多样性保护》《世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纪实》等相关著作以了解国内外和当地环境科学发展概况,帮助高中学生认识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的由来,倡导学生自觉地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所学的生物专业基础知识联系起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明白高科技和新发明是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专业知识的兴趣,树立科学保护人类生存生态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从生态教育的角度领会新课程所蕴含的生命价值,这是实施生态教育应具备的素养之一,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生态教育的核心,为生态教育的践行提供了一个平台,只有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实施生态教育。
参考文献:
[1]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24.
[2]张爱国.生态道德论纲[J].黄冈师专学报,1998,(2):25-27.
旺发生物微生态制剂专家 篇7
益优健 (母猪专用、仔猪专用、育肥猪专用系列产品)
优菌素 (肉鸡专用、蛋鸡专用系列产品)
生物有机肥发酵剂EM菌剂
单一菌粉:枯草芽孢杆菌, 纳豆芽孢杆菌, 硝化细菌, 地衣芽孢杆菌, 植物乳杆菌, 光合细菌, 乳酸菌, 肥水菌, 底改活菌
总部地址:河北省沧州市解放西路颐和国际商务中心A座1区807-8120317-2188466 2128466传真:0317-2188466
旺发生物微生态制剂专家 篇8
益优健 (母猪专用、仔猪专用、育肥猪专用系列产品)
优菌素 (肉鸡专用、蛋鸡专用系列产品)
生物有机肥发酵剂EM菌剂
单一菌粉:枯草芽孢杆菌, 纳豆芽孢杆菌, 硝化细菌, 地衣芽孢杆菌, 植物乳杆菌, 光合细菌, 乳酸菌, 肥水菌, 底改活菌
总部地址:河北省沧州市解放西路颐和国际商务中心A座1区807-812 0317-2188466 2128466 传真:0317-2188466
生物-生态 篇9
1 生物化学课堂生态观
目前, 生物化学做为独立学院生物及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课堂质量的高低对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来看, 生物化学这一课堂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三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的微观生态环境, 是一个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其中教师与学生属于课堂生态主体, 课堂环境属于课堂生态环境;这三个生态因子功能应协调一致, 形成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开放、共生、多样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教学环境。
1.1 开放的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 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才能实现与外部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才能生存与发展。生物化学课堂作为一种开放的微观生态系统不仅要与外界生态系统通过信息流和知识流的输入与输出发生联系, 而且其系统内部各组成因子之间即师生及学生之间也在发生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1.2 共生的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
教育生态学整体观和平衡观认为, 在生物化学这一课堂生态系统中, 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这3个生态因子相互联系, 其中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互相促进、密不可分, 形成一种合作与共生的关系, 使生物化学课堂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生态整体。如果其中一个因子被破坏, 将会引起连锁反应, 继而导致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失衡, 呈现不和谐的局面。
1.3 多样性的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
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丰富多彩。按照生态学观点, 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比—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更为稳定。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也具有多样性。这表现在课堂中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1.4 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生物化学课堂不仅要传递给学生关于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 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学会终身学习, 从而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2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生态失衡问题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内容非常广泛, 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知识点前后联系紧密且更新快。同时, 一般工科院校安排的课时量又相对有限,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点时难度相对较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共生性不强, 且普遍欠缺多样性, 具体体现在教师教授模式针对性不强, 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的讲授, 与现代生物化学发展脱节, 学生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 在课堂中主体性体现不强, 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相互学习和合作的机会较少等方面, 导致一系列诸如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生态主体、课堂生态环境失衡等各要素之间的教学生态失衡等问题的产生。
3 生物化学生态课堂构建的策略
生态课堂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的, 是彼此之间具有多元的关联, 而不是单向的孤立发展, 为了统一协调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内各因子之间、各因子与内部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使其结构趋于合理, 功能趋于完善, 并向良性方向发展, 进而构建平衡协调的生物化学生态课堂, 以教育生态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 笔者现提出下列构建策略。
3.1 创建开放的生物化学生态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生物化学生态课堂系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微观教育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课堂必须是开放的, 因此教师作为生态课堂系统中重要的一个生态因子, 必须具备敏锐的学科专业触角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流, 及时掌握前沿知识, 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 全面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此同时, 学生作为生态课堂系统中的另一个生态因子, 将自己定位为持续发展者, 要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 充分利用网络、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 打破课堂时空局限, 走出教室小课堂;除此之外, 教师和学生这两个重要的生态因子之间也要畅通无阻地完成信息交流, 从而使生物化学课堂成为一种开放的微观生态系统。
3.2 创建共生的生物化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会换位思考, 保证教学内容适合学生。教师要了解学情, 着眼于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从目标、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设计教学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习方案。首先, 是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 关注学生的需要, 设计更具有挑战意义的教学环节, 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其次, 讲究学案的“留白”艺术。教师要在生态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思维的自主权, 教师只是学生思维的领路人, 真正具有价值的思考过程不能由教师代劳。“留白”就是要留出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操作, 教师的“讲”要让位给学生的学;第三, 学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参与到生态课堂教学中来, 生态课堂教学就应该尽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技能, 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完善个性和道德情操的人。生态课堂教学要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整合。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这是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 因此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 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 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助力等功能,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
3.3 注重生物化学生态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来看, 生物化学课堂这一微观生态系统还应该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教师除了要教授生物化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点, 还应该是创新型素质教育的践行者。生物化学的理论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理论性、技术性都很强;而且, 生物化学的实验课程也是其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对学生学好以后的专业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中,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目的, 将教学内容从单一的专业知识教学, 拓展到素质认知知识、多元文化知识, 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 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例如可尝试在生物化学实验上进行教学改革, 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单一性验证型的实验模式转变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达到生物化学生态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4 小结
草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概况 篇10
1 牧草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草地土壤微生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有机复合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具有巨大的生物化学活性,在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被认为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与活动可以反映土壤中各种因素对微生物分布、特性、功能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土壤肥力和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来说,有必要查明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及其组成情况。
2 草地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
2.1 微生物平板培养方法
微生物平板培养方法是一种传统的试验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培养基分离和筛选出土壤微生物,再根据微生物的菌落形态及菌落数量来判定微生物的类型及其数量。但由于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生活习性的多样性,实际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微生物能够在培养基上生长,因此,此方法不可避免地会低估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2];但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和数量特征,而且许多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是要依赖这种传统技术,这是目前利用率较高的一种分析方法。
2.2 磷脂酸(PLFA)法
磷脂酸(PLFA)法是一种较新的生物化学方法[3],是应用磷脂类化合物的脂肪酸组成来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该方法分析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是基于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PLFA种类,而且微生物的PLFA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但PLFA模式并不能给出一个实际的微生物种类组成,仅是群落结构的概况。PLFA分析结果有时要结合生态因子进行综合评价,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在对微生物的研究中,有时怀疑总生物量没发生变化时微生物群落结构是否发生变化,而传统分析方法很难证实或观察到这种变化,但PLFA方法能用于这种情况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检测,因此,PLFA方法是一种较好的评价广谱群落差异的分析方法。
2.3 Biolog方法
Biolog系统是Garland和Mills于1991年建立起来的一套用于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多样性的方法。Biolog的原理是微生物在利用碳源过程中产生自由电子,其与四唑盐染料发生还原显色反应,颜色的深浅可以反映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由于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和固有性质,因此,在一块微平板上同时测定微生物对不同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就可以鉴定纯种微生物或比较分析不同样点的微生物区系的差异[4]。Biolog方法具有快速而可再现的特点;然而,Biolog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点。研究表明,底物的氧化取决于所用接种物的组成和密度。接种微生物的生理状态可能影响底物利用的动力学和模式[5],在测定过程中,微生物只在含有适合其利用碳源的孔中生长,所观察到的底物利用模式可能只反映了那些在Biolog微孔板中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的功能特性,且很可能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对Biolog反应特征有贡献。另外,目前的数据库中菌种资料不完善,有些只能得到相似的类群。因此,对于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仅靠Biolog方法是远远不够的,需结合其他方法(如微生物生理生化和表型分析等)进行。
2.4 分子生物学方法
自从1980年Torsvik第1次从土壤中提取细菌DNA以来,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评价和方法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因为土壤微生物在基因水平上的多样性可以通过微生物中DNA组成的复杂性表现出来,因此这种方法首先要从土壤微生物体中有效提取DNA或RNA,经过纯化后结合PCR扩增、分子克隆等分子生物技术进行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克服传统培养法造成的信息大量丢失的缺点,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对样品进行分析,更精确地揭示土壤微生物种类和遗传多样性。
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包括扩增rDNA限制性分析(ARDRA)、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单链构象多态(SSCP)、光原位杂交技术(FlSH)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T-RFLP)[6]等。这些技术和方法的采用使得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种群的结构和功能、土壤微生物的系统发生和分类等多领域的研究得以突破,发挥了传统方法不能替代的作用。
3 不同季节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一般来说,微生物总生物量在春夏季较高,秋季略减少,冬季达到最低。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也会因各年度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动态的不同而有差异。不同类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总体趋势与上述相似,但也有各自类群的特点[7]。
曾智科[8]的研究表明,真菌数量的季节变化遵循先减再增的变化规律,即生长季初期土壤真菌数量较少,6月中旬之后真菌数量逐渐升高,9月份达到最高值。而放线菌数量随生长季的开始稳步递增,于7月中下旬达到最大值而后迅速下降,9月份又有所回升。赵吉[9]的研究表明,芽孢型细菌生物量冬季相对增加;真菌生物量在春秋季相对增加,而放线菌的峰值多出现在夏季。这种季节性动态与土壤的水热状况等密切相关。
高雪峰等[10]研究表明,3月份草地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最低,3—8月份逐渐增加,8月份达最高值,之后到10月份降低;放线菌数量5月份最少,之后到10月份逐渐增加,10月份最高,以后逐渐降低;真菌数量5月份最低,3月份最高,5—8月份逐渐增加,之后到10月份降低。可见,三大类群微生物的季节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它们的生长习性及营养要求不同导致的。
王少昆等[11]对科尔沁沙质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菌和放线菌数量5月份较多,6月份最少,到7月份增加至最多,之后减少;而真菌数量则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即5—8月份一直逐渐升高,到9月份回落至最少。
4 放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放牧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因草地类型、管理措施等而异,因为各类草原的土壤水热条件、肥力状况及生产力不同。不同放牧强度不仅对微生物各类群的数量产生影响,而且也影响各类群的种类组成。适度放牧有助于草地土壤微生物总数和三大类群数量的增加;但过度放牧时由于牲畜的践踏作用,使土壤变得紧实,孔隙度减小,同时还造成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降低,导致土壤中细菌大量减少、放线菌相对增加,真菌减少,此时土壤菌化能力比较低,有机质含量少,pH值升高,土壤已转向盐渍化。退化草地中土壤微生物区系随着退化程度增高,微生物种类减少。
赵吉等[12]对自然放牧梯度下草地土壤中芽孢杆菌和丝状真菌的种类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羊草地土壤中芽孢杆菌和丝状真菌的多样性指数都是中牧区最大,符合Connell 1977年提出的“中度干扰假说”。重度放牧会导致多样性降低。放牧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变化与其他生物类群的变化相协同,是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基础。
1994年,刘世贵等[13]对川西北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退化程度高的草地土壤微生物不仅种类少,而且数量也少;不同退化草地中起主导作用的微生物种类有所不同;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主要生理类群在数量上有较大差异。
不同放牧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也有较大的影响。赵吉[9]的研究表明,围栏放牧4年后,大部分微生物类群的数量有所增多,微生物总数在放牧强度为0,4,12羊单位的试验区分别增加31.1%、15.6%、21.3%。因此,合理放牧有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对退化草场恢复、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有积极意义[7]。
张成霞等[14]的研究表明,真菌和细菌对放牧的响应比放线菌更为敏感。土壤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在2. 7轮牧分区上最高,但随着牧压的增加其值下降,这与赵吉[9]、马爽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
J.A.Holt[16]发现,澳大利亚东北部2个半干旱草原重度放牧(0.5头牲畜/hm2)6年和8年后,2个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显著下降,分别降低24%和51%。
5 施肥对牧草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由于施肥量、肥料类型、施肥时间、草地初始氮水平的不同都会对土壤微生物量产生影响,因此, 关于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对施氮的响应目前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目前较为统一的看法是,长期施氮会降低土壤微生物量;但短期施氮则有可能提高、降低或是对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没有影响。
R.D.Lovell等[17]对英国一个低地草地进行的研究表明,施氮虽然在1年内对土壤微生物量没有影响,但连续10年有规律地施氮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M.D.Wallenstein等[18]、M.C.Fisk等[19]、J.E.Compton等[20]在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试验也印证了这一结果。
此外,氮肥的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也不同。N.L.Zhang等[21]对中国内蒙古温带半干旱草地的施氮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量在每年氮素为16 g/m2时最高,高氮(32 g /m2、64 g/m2)降低草地土壤微生物量,而且高氮水平下微生物量的下降部分归因于土壤pH值的毒害效应。Q.S.Zhang等[22]发现,短期内施氮5 g/m2对微生物量没有影响,但施氮50 g/m2却显著提高了微生物量,原因在于施氮导致土壤有机物分解,促进了微生物量的形成。
6 不同草地类型对牧草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不同草地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结构类型不同,对土壤表面的覆盖程度不尽相同,造成了土壤温度、湿度的差异,加之不同植被群落结构植物的生长发育、枯枝落叶物多少有别,从而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动状况。
不同类型草地和荒漠区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在草甸草地和典型草地均高于荒漠化草地和草地化荒漠,这与各类草地所处地区的土壤水热条件、肥力状况及牧草生产力有关[20]。
文都日乐等[23]等对呼伦贝尔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草地类型土壤中3种微生物菌群分布特征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韩芳等[24]对皇甫川流域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恢复草地芽孢型细菌、放线菌及真菌多样性指数大于人工草地和退化草地;3种不同草地类型土壤中,恢复草地的土壤质量高于退化草地和人工草地。
7 展望
土壤各类微生物生理群在土壤形成及土壤物质循环和土壤养分供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结论差别较大。虽然近20年来对微生物量的测定方法研究较多,但以当前的技术真正直接地测定土壤微生物量仍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开发能快速、简便而直接地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的新方法,在进一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测量的速度和精度的同时为生态模型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是未来土壤微生物量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问题;另外,草地土壤微生物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研究需要不断地从各方面积累,并应有多学科的渗透与加入。
摘要:土壤微生物在草原生态系统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牧草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草地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及不同季节放牧、施肥和不同草地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浅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园林建设 篇11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园林 建设
1.生物多样性的涵义生物多样性可以定义为不同性质的生命系统的不同的、不相似的属性。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植物是园林绿地的主体,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还原者,死亡物质和排泄物被分解用作能源,支持着微生物的活动。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同一生态系统内种类结构功能等各个水平上存在着差异性。生物多样性是相互依赖的,没有遗传的多样性,生物便失去了进化的动力,物种的生命力将变得十分脆弱;而没有物种多样性,就无法形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没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许多物种就会面临灭绝,也就谈不上遗传的多样性。生物多樣性的实质就是基因的多样性,是每一个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从分子到生态系统的各个生物级水平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2.生态园林建设的意义由于城市人口密度高,工厂集中,三废排放多,加之城市的地表被大量的建筑物、水泥、柏油路面等覆盖,使城市的每条街路都变成一个热岛,繁华的建筑构成了水泥森林。同时,随着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城市噪音增多,噪音分贝大,国际标准组织提出的工厂噪音标准为70dB~75dB,当强度超过70dB时,就会使人产生头昏、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高血压等病症。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噪音污染是很严重的;另外,城市中的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北方冬季取暖烧煤排放出大量的粉尘、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硫化物、煤烟等有害物质,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生态园林建设的目的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绿色树木对声波有散射、吸收作用,如40m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音10~15 dB,高6~7m的绿带平均能减低噪音20~30%。据统计,乔木的叶面积是占地面积的20~75倍,灌木和草是占地面积的5~10倍,所以应按照生态学的原理规划设计多层次绿化结构。植物的环境保护作用是和叶面积成正比的,植物的叶面积大,摄取太阳光能的能力就高,植物叶形多样,形态各异,减弱噪音的作用较大,生态园林能建立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人工植物群落,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减少噪音、调节生态平衡、美化环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有利条件,从而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的绿色生态环境。
3.生物多样性的种类生物的种类十分丰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藻类等应有尽有,可在园林中应用的种类、品种不计其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土壤条件变化较大,植物的生态类型多种多样,植物群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呈现明显的规律变化,荒漠、草原、热带雨林等都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而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植物形成多种生态适应性,对土壤、大气都有着不同的适应性,为营造各种不同景观,满足不同地域及小环境的绿化美化需求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生态园林建设必须体现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生物的丰富程度、变化程度以及均匀程度,也反映了群落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根据互惠共生原理,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就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有些植物中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和白蜡在一起生长时,有显著的互相促进作用;某些植物为另外的某些植物改善不良环境,如利用豆科植物的根瘤,把杨树和刺槐混栽,可以解决“小老树”问题。因此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植林。
生物-生态 篇12
笔者通过投放短滨螺和古氏滩栖螺预防网箱中的网眼被藻类堵塞和投放南美白对虾、水母和矛尾鰕鯱鱼对桡足类进行防治两个试验进行研究。分析在网箱育苗中更加简便、安全、绿色的生物防治应用方法, 探讨更为生态健康高效的养殖方式, 为养殖环境的改良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在未来的刺参生态养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试验条件
池塘网箱育苗试验池塘位于皮口镇水益生养殖场。选择水体交换方便, 堤坝防护牢靠, 水深1.5m以上的刺参养殖池塘。选用网箱的规格为:3 m×2 m×1.5 m (长×宽×高) 。附着基上端用绳固定, 均匀吊在网箱内, 数量为200个/箱 (10个/吊×20吊) 。5月19日向网箱投放受精卵, 受精卵投放密度为0.2个/m L。
海区网箱育苗试验池塘位于广鹿岛迟明杰养殖场。选择理想的港湾, 一定要选择饵料丰富, 潮流畅通, 受各种风影响较小, 污染少, 退潮水深至少在5 m以上的港湾。选用网箱的规格为:5 m×5 m×4 m (长×宽×高) 。附着基上端用绳固定, 均匀吊在网箱内, 数量为4 000个/箱 (40个/吊×100吊) 。6月13日向网箱投放受精卵, 受精卵投放密度为0.2个/m L。
2 试验方法
2.1 预防网箱网眼堵塞
2.1.1 池塘网箱
选择3个网箱进行试验, 5月18日时, 1#网箱投放500个短滨螺, 2#网箱投放500个古氏滩栖螺, 3#网箱为对照组。每隔3 d观察网箱网眼情况, 在9月11日对3个网箱里的海参苗全部进行计数和称重, 同时对网箱网眼堵塞百分率通过目测法进行估算。
2.1.2 海区网箱
选择3个网箱进行试验, 6月12日时, 1#网箱投放500个短滨螺, 2#网箱投放500个古氏滩栖螺, 3#网箱为对照组。每隔3 d观察网箱网眼情况, 在9月19日对3个网箱里的海参苗进行计数和称重, 在对角线位置选取三吊, 分别在三吊的上中下三层取3个网袋进行计数, 换算整个网箱的苗种数量和重量, 同时对网箱网眼堵塞百分率通过目测法进行估算。
2.2 预防挠足类试验
2.2.1 池塘网箱
选择4个网箱进行试验, 5月18日时, 4#网箱放南美白对虾苗20尾, 规格约0.5cm, 5#网箱投放5条矛尾鰕鯱鱼, 规格约2 cm, 6#网箱投放5个水母, 7#网箱为对照组。每隔3天观察桡足类情况, 在9月11日对4个网箱里的桡足类进行计数, 同时对4个网箱中海参苗全部进行计数和称重。
桡足类计数方法采用浓缩计数法, 用采水器在每个网箱水下0.5 m处取水样2 L, 浓缩至20 m L, 取浓缩后的1 m L进行计数, 每个浓缩样品看3个平行样。
2.2.2 海区网箱
选择4个网箱进行试验, 6月12日时, 4#网箱放南美白对虾苗20尾, 规格约0.5cm, 5#网箱投放5条矛尾鰕鯱鱼, 规格约2 cm, 6#网箱投放5个水母, 7#网箱为对照组。每隔3天观察桡足类情况, 在9月19日对4个网箱里的桡足类进行计数, 同时对4个网箱中海参苗进行计数和称重。在对角线位置选取三吊, 分别在三吊的上中下三层取3个网袋进行计数, 换算整个网箱的苗种数量和重量, 桡足类计数方法采用浓缩计数法, 用采水器在每个网箱水下1.5 m处取水样10 L, 浓缩至25 m L, 取浓缩后的1ml进行计数, 每个浓缩样品看3个平行样。
3 结果与讨论
3.1 预防网眼堵塞试验
预防网眼堵塞试验情况见表1, 由表1可得, 池塘网箱育苗和海区网箱育苗当中, 投放螺类能明显降低网箱网眼被堵的情况, 以池塘中的情况尤为明显, 没有投放螺类的网箱, 网眼基本被藻类覆盖导致网眼堵塞, 网箱中水的流动性和透水性明显降低。投放的两种螺类均有很强的舔舐藻类的能力, 投放古氏滩栖螺和短滨螺均对网眼藻类覆盖有明显的抑制, 池塘网箱堵塞情况分别降低至70%和60%。
网眼堵塞情况的降低也使得网箱中水的流动性和透水性加强, 因此投放螺类的网箱水质也比没有放螺类的要好一些, 因此投放古氏滩栖螺和短滨螺的1#网箱和2#网箱的海参苗种无论在数量还是重量都比对照组高。
3.2 预防桡足类试验
预防桡足类试验情况见表2, 由表2可得, 池塘网箱育苗和海区网箱育苗当中, 投放南美白对虾、矛尾鰕鯱鱼和水母能明显降低网箱中桡足类的数量, 以池塘育苗中投放南美白对虾的网箱的情况尤为明显, 网箱中桡足类数量减少90.15%。在海区育苗中投放水母的网箱情况最轻, 但网箱中的桡足类依然降低了80.26%。没有投放生物的网箱, 桡足类数量明显高于试验网箱, 说明生物类预防桡足类的繁殖和生长有明显的作用。
【生物-生态】推荐阅读:
生物生态治理07-31
生物-生态组合工艺07-29
微生物生态08-23
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08-10
七年级生物《生态系统》教学反思08-23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教学案例10-17
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05-11
【水产课件】《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教学大纲06-14
生态建材与生态建筑05-29
生态心灵与生态设计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