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患者

2024-10-22

青年患者(精选10篇)

青年患者 篇1

1991年6月至2003年6月, 我院共收治大肠癌患者1408例, 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大肠癌患者118例, 占8.4%, 笔者对青年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特征作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8例青年大肠癌患者, 男性76例, 女性42例, 男女之比为1.8∶1;年龄最小15岁, 最大30岁, 平均27.2岁。20岁及以下7例 (5.9%) , 21~24岁9例 (7.6%) , 25~30岁102例 (86.4%) 。病程最短10天, 最长9年, 平均5.4个月。118例在我院确诊前, 多在其他医院诊治, 共误诊96例 (81.4%) , 其中误诊为慢性结肠炎33例 (28.0%) , 痔疮35例 (29.7%) 、痢疾14例 (11.9%) 、粘连性肠梗阻5例 (4.2%) 、肠息肉3例 (2.5%) 、溃疡性结肠炎3例 (2.5%) 、急性阑尾炎2例 (1.7%) 、肠结核1例 (0.8%) 。

1.2 临床表现

便血或黏液便78例 (66.1%) , 排便习惯改变56例 (47.5%) , 大便变细43例 (36.4%) , 腹痛44例 (37.3%) , 腹泻15例 (12.7%) , 腹胀25例 (21.2%) , 便秘19例 (16.1%) , 腹部肿块12例 (10.2%) , 肠梗阻5例 (4.2%) , 消瘦6例 (5.1%) , 贫血4例 (3.4%) 。

1.3 临床诊断

1.3.1 肿瘤部位

直肠癌56例 (47.5%) , 乙状结肠癌10例 (8.5%) , 升结肠癌7例 (5.9%) , 横结肠癌9例 (7.6%) , 降结肠癌9例 (7.6%) , 结肠肝曲癌14例 (11.9%) , 结肠脾曲癌4例 (3.4%) , 盲肠癌8例 (6.7%) , 1例由多发性结肠息肉恶变而来。

1.3.2 临床分期

Dukes分期:本组未见A期病例;B期27例 (22.9%) , C期50例 (42.3%) , D期41例 (34.7%) ;C、D期共91例, 占77.1%, 其中20岁以下9例均为C、D期。

1.3.3 病理类型

管状腺癌30例 (25.4%) , 乳头状腺癌20例 (17.0%) , 黏液腺癌41例 (34.7%) , 印戒细胞癌7例 (5.9%) , 低分化腺癌13例 (11.0%) , 未分化癌7例 (5.9%) 。

2 治疗方法与转归

本组118例中行根治性大肠癌切除术78例 (66.1%) ;姑息治疗组40例 (33.9%) , 其中14例行结肠造口术, 26例行局部肿瘤切除术。随访:本文对根治组78例进行随访, 其中1年生存60例 (76.9%) ;2年生存31例 (39.7%) ;5年生存18例 (23.1%) ;姑息治疗组无生存病例。

3 讨论

3.1 青年人大肠癌特点分析

(1) 癌肿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 本组占55.9%; (2) 临床表现以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黏液性脓血便为主。右半结肠癌以腹痛、腹部肿块、贫血为多见。 (3) 误诊率高。本组误诊96例 (81.4%) , 其原因与青年人耐受力强, 轻度不适未引起重视, 大肠癌无明显特异性症状等因素有关。 (4) 恶性程度高。

3.2 大肠癌的预后

与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关。本文随访根治性癌肿切除术78例中, 5年生存率仅23.1%, 原因可能为: (1) 恶性程度高的癌肿如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等在青年大肠癌中占的比例较高;而年龄偏大的患者多为高分化或中分化腺癌; (2) Dukes分期以C、D期为多, 本文确诊后多数病例已发生淋巴结转移; (3) 患者自出现症状到确诊多超过3个月, 确诊时已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施行根治手术, 导致延误治疗。

3.3 加强健康教育和大肠癌普查是减少青年大肠癌患病率的必要手段

对青年人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使他们了解癌症基本知识, 合理膳食, 重视不明原因的腹痛、便血、粪便性状改变、贫血等, 及时检查、尽早治疗。3.4结肠镜检查需注意的问题低位肠段表现癌灶时, 只要结肠镜能通过肠道, 就要设法进入盲肠以了解大肠全貌, 以免造成多发大肠癌灶的遗漏。我们的做法是: (1) 主张全大肠检查, 对曲肠袢观察应仔细; (2) 病变组织不同部位多取几块活检组织, 防止假阴性; (3) 对伴有肠梗阻或肠腔狭窄、结肠镜不能通过者, 可行术中结肠镜检查, 一旦发现多原发癌灶, 可一次手术处理。用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可以发现常规内镜难以发现的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 从而提高早期检出率; (4) 癌胚抗原 (CEA) 、糖类抗原19-9 (CA19-9) 的测定对大肠癌的检出率高达8 5%~1 0 0%, 也可作为预测转移和预后的判断指标。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2

【摘要】探讨青年人发生心梗的机率逐年上升。方法:通过对比青年人与老年人生活方式,运动量等各方面因素做比较。结论:现在心梗更加的趋向年轻化,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青年人心梗的预防工作。

1912年詹姆斯·赫里克在英国医学会杂志中首次将心肌梗塞描写成一种疾病,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的,严重的心脏状态,其成因是部分心肌的血液循环突然全部或部分中断而导致的该部位的心肌损伤、坏死。据调查,目前青年发生心梗占全部心梗病人的4%。

心肌梗死的定义: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尤其是Tnl,伴以下至少一项指标:

①心肌缺血相关症状;②新发的ST-T改变或左束支阻滞;③病理性Q波进度变化;④影像学检查见新发心肌细胞减少或节段运动异常;⑤通过血管造影或活检确定有冠脉内血栓形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09~2013.1到我院接受AMI治疗患者,其中符合WHO中AMI诊断标准的①突发胸闷、胸痛症状,呈持续性胸骨后疼痛,伴大汗淋漓②无过敏史③心电图示ST段抬高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④心梗标志物指标⑤予抗凝、抗血小板凝集、调脂等处理⑥发病至住院時间10±2小时。其中50例AMI青年患者,年龄(25±8)岁。其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8例.同时选择134例AMI中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49±7)岁,其中男患者107例,女患者27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收集青年组和对比组发病前生理状况及心理状况之间对比进行数据统计,了解两组之间的心境障碍程度。

2 结果

2.2 发病诱因和症状

由上图可以看出,青年组患者中出现心境障碍比例较对比组高,主要是由于长期工作劳累和工作压力大诱发,而对比组基本无明显诱因,有胸痛的症状的青年组与对比组的比率是1:2。[1]

3 讨论

3.1 心理指导

对青年人来说,心肌梗死是发病率相对低,大多数的人对其认识不深警惕性不高,而发病时让患者有濒死感,患者会焦躁,恐惧。研究表明,焦虑、恐惧等情绪可能是高血压的促发因素,可能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调节紊乱,严重时可致猝死。[2]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首先要让患者了解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打破患者对该病的恐惧心理。其次,做任何操作前一定要和患者沟通。告诉其操作的意义和目的,取得患者的同意。最后要用亲和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

3.2 健康教育

吸烟、饮酒是青年人冠心病的主要易患因素,在一项研究调查中显示40岁以下的心肌梗死的患者吸烟率是40岁以上的加强患者的2倍,且每日吸烟量亦明显高于后者[3]。因此控制吸烟和饮酒能有效的降低患病率。

3.2.1 饮食指导

血脂异常是青年患者仅次与吸烟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研究表明青年患者的LDL-C水平高于老年人,而HDL-C显著低于老年人。[4]这与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方式不当,肥胖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心肌梗死患者进食不宜过饱,少食多餐。食物最好不要大鱼大肉,要以易消化,低脂且清淡的食物为主,保证充足的热量和营养,限制钠盐的摄入。

3.2.2 运动指导

当下的年轻人都不喜欢运动,宁愿宅在家上网,打游戏,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多做有氧运动,但不宜运动过量,可以结合现在最流行的音乐运动疗法,据国内外报道,音乐运动疗法在治疗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选择的音乐的节拍控制走路的节拍和距离,并且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愉悦的心情。[5]

综上所诉,有预见性的控制青少年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改善青少年的不良生活方式。做好青少年患病的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更有效的减少青少年的患病率。让我们的生活少一份疾病,多一份健康。

参考文献

[1] 戈继业,吴正洪,张振岭等.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1999.20(1)

[2] 康玉香,程哲.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个性特征、负面情绪和生活方式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

[3] 张学军,王东琦.杜日映等.年轻急性心梗患者临床特点[J].当代医学.2011.17(11)

[4] 钱海燕,黄觊,35岁以下青年心肌梗塞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3)

青年患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术前检查的健康青年中患有低、中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和正视眼成人, 共93例, 均选择右眼为研究对象 (93眼) , 其中, 男41例, 女52例;年龄为18~30岁, 平均 (24.32±3.58) 岁;SE为-0.25~-9 D, 平均为 (-3.65±2.67) D。所有受试者均由同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验光师进行验光。本次研究中, 近视定义为球镜度<-0.50 D者[8]。按球镜屈光度 (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 SE) 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正视眼组 (19眼, +0.50 D>SE≥-0.50 D) , 低度近视眼组 (26眼, -0.50 D>SE≥-3 D) , 中度近视眼组 (27眼, -3 D>SE≥-6 D) , 高度近视眼组 (21眼, SE<-6 D) 。所有受试者均符合以下条件: (1) 年龄为18~30岁; (2) 球镜度数为+0.50~-9 D, 柱镜度数为+0.5~-0.5 D; (3) 最佳矫正视力 (BCVA) ≥1.0; (4) 无配戴角膜接触镜史。所有受试者均经过裂隙灯、眼底镜等眼科检查, 除近视外, 无其他任何眼部疾病, 无眼部手术史, 无任何系统性疾病。所有受试者检查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视觉质量参数的测量

本研究用OQAS测量人工瞳孔直径为4.0 mm时的视觉质量参数: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off frequency, MTFcutoff) 、斯特列尔比 (Strehl ratio, SR) 、客观散射指数 (objective scatter index, OSI) 、对比度为100%时的OQAS值 (OV100%) 、对比度为20%时的OQAS值 (OV20%) 、对比度为9%时的OQAS值 (OV9%) 。所有的测量过程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在测量过程中, 先测量右眼, 连续测3次, 取各个参数的平均值。在测量期间, 部分球镜屈光度和柱镜屈光度由OQAS内置视力计自动矫正。OQAS内置视力计矫正球镜屈光度的范围为-8.00~+6.00 D。本次研究中, 超过-8.00 D的高度近视使用外置镜片矫正后再进行视觉质量测量。在测量时, 室内保持低照明度, 使瞳孔直径自然放大至大于4.0 mm。

OQAS可测量多种视觉质量参数, 不同的视觉质量参数所代表的意义不同。OQAS以波长为780 nm的近红外光作为点光源, 可记录采集该点光源在视网膜上的像。通过采集得到的视网膜成像, 可计算MTF。MTF代表了不同空间频率处像与物对比度之间的差异, 即视网膜上所成像与实际物的对比度比值, 反映光学因素对视网膜成像质量的影响。为了方便临床应用, OQAS提供了几种较简便的与MTF相关的参数来客观评估视觉质量:MTFcutoff、SR、OV100%、OV20%、0V9%。在OQAS中, MTFcutoff是指在MTF曲线上, MTF值为0.01时所对应的空间频率, 此时趋向于分辨率极限。SR是指被测眼与理想无像差眼的MTF曲线下面积之比[9]。OV100%、OV20%、OV9%分别代表对比度为100%、20%、9%条件下的视觉质量, 模拟测定不同环境下的视觉表现。OV100%是MTFcutoff除以30周/度所得。OV20%即0.05 MTF值除以30周/度所得。OV9%即0.01 MTF值除以30周/度所得。MTFcutoff、SR、OV100%、OV20%、0V9%值越高, 说明视觉质量越好。此外, OQAS采用OSI来量化眼内散射程度。OSI是双通道影像外周 (12~20弧分) 与中心 (1弧分) 的光能量之比。OSI介于0至10之间, OSI值越高, 表示眼内散射越严重[10]。

OQAS以波长780 nm的近红外光为光源。780 nm近红外光既安全又轻度可见, 从而可提高被检测者的舒适度和配合度;且近红外光作为光源所测得的视网膜图像质量与用可见光获得的视网膜图像质量一致[11]。但由于近红外光的可见性较低, 在测量视力较差眼的视觉质量时, 患者的配合度下降, 可导致视觉质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低[12]。

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BCVA≥1.0的青年人, 配合度好, 因此本研究中的视觉质量测量结果不存在上述问题, 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3 统计学方法

随机、对照、横断面研究。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用±s表示。各项视觉质量参数分别经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 均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低、中度近视和正视眼三组之间视觉质量参数进行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 分析视觉质量参数与年龄、SE的相关性,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受试者的视觉质量参数比较

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三组间各个视觉质量参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度近视组的MTFcutoff、SR、OV100%、OV20%、OV9%值均明显小于正视组、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 (P<0.05) 。高度近视组OSI值明显大于正视组、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1。

注:与正视组比较, *P<0.05;与低度近视组比较, #P<0.05;与中度近视组比较, △P<0.05。

2.2 视觉质量参数与年龄、SE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MTFcutoff、SR、OSI、OV100%、OV20%、OV9%与年龄间均无相关性 (P>0.05) ;MTFcutoff、SR、OV100%、OV20%、OV9%与SE之间呈正相关性, OSI与SE之间呈负相关性 (P<0.01) , 见表2。

3 讨论

近视作为最常见的眼病之一,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健康。近年来, 我国近视患病率高, 并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据相关文献报道, 我国高中生近视的发病率已高达80.7%, 大学生近视的患病率为95.5%[13]。可见, 研究与比较近视对健康青年视觉质量的影响,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研究随机选取了年龄为18~30岁的低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健康青年患者和正视眼健康青年人, 用OQAS客观测量了各项视觉质量参数。

注:r为Pearson相关系数;r (年龄) 为视觉质量参数与年龄的相关系数;r (SE) 为视觉质量参数与球镜屈光度的相关系数。

经过研究发现, 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三组间的MTFcutoff、SR、OSI、OV100%、OV20%、OV9%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高度近视组的MTFcutoff、SR、OV100%、OV20%、OV9%值均明显小于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 (P<0.05) 。高度近视组的OSI值明显大于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 (P<0.05) 。

MTFcutoff、SR、OV100%、OV20%、OV9%均是与MTF值相关的视觉质量参数。MTFcutoff、SR、OV100%、OV20%、OV9%值越高, 表示视觉质量越好。OSI量化了屈光介质对光的散射情况。散射是指光线通过光学介质偏离其原来的传播方向而向各个不同方向散开的现象。OSI值越高, 表示眼内散射越严重, 视觉质量越差[14]。因此, 健康青年高度近视的视觉质量明显差于低、中度近视和正视。

此外, 本次研究还发现, MTFcutoff、SR、OV100%、OV20%、OV9%值与SE呈正相关性 (P<0.01) ;OSI值与SE呈负相关性 (P<0.01) 。这提示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会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而变差。本研究结果与MIAO H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为随机、对照、横断面研究, 并且以正视眼作为对照组, 增加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KAMIYA K等[15]对年龄在20~69岁的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 客观视觉质量发生下降, MTFcutoff、SR明显降低, OSI明显升高。而本研究发现, MTFcutoff、SR、OSI、OV100%、OV20%、OV9%与年龄之间均无相关性 (P>0.05) 。本研究的对象为健康青年人, 年龄范围小, 均在18~30岁, 屈光介质通透性均良好, 不会影响视网膜成像质量和眼内散射。因此, 健康青年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不受年龄影响。

影响人眼视觉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像差和散射是主要因素。像差和散射受年龄、屈光介质的屈光度、瞳孔直径、屈光介质的清晰度、眼别、眼部手术和外伤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所选取的对象均为年龄18~30岁的青年人, 人工瞳孔直径均为4.0 mm, 均测量右眼的视觉质量, 排除了眼部疾病、手术、外伤史。因此影响本研究近视视觉质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屈光介质的屈光度。人眼屈光系统中, 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度占人眼总屈光度的主要部分。人眼视觉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的平衡和相互作用。分析造成青年高度近视视觉质量差于低、中度近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 随着屈光度的增加, 角膜、晶状体前表面变陡, 角膜、晶状体的前、后表面不理想; (2) 随着屈光度的增加, 眼球形态发生改变, 角膜与晶状体光学中心不同轴; (3) 随着屈光度的增加, 屈光介质变得不均匀, 折射率发生改变[16]。上述因素可导致入射光线偏离理想光路, 造成视觉质量下降。

评估近视视觉质量的方法大多为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等[17,18,19]。本研究采用先进的视觉质量测量设备OQAS对研究对象进行视觉质量测量。OQAS是一种以双通道技术为原理客观评估视觉质量的仪器设备。双通道技术是指入射诱导光束和出射探测光束所经路径为两条不同路径, 避免了诱导光束和探测光束的混淆, 从而使测量结果更真实, 克服了传统视觉质量测量工具诱导光束和探测光束为同一路径的弊端[20]。像差和散射是影响人眼视觉质量的主要因素。OQAS能够测量高阶像差和散射对视觉质量的综合效应, 可提供人眼视觉质量的全部信息[21]。OQAS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OQAS的应用使本研究对青年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测量结果更客观、更真实。

青年患者 篇4

[关键词] 卒中;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37-02

3%~8%的脑卒中发生于18~45岁的青年人[1]。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因社会角色与心理特点与老年患者明显不同,因此除了常见的各种神经功能缺损之外,临床上常伴有抑郁、焦虑等一系列精神症状。因此通过分析并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不仅能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还能够直接改善其预后及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2]。这对临床中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此笔者分析了年龄≤50岁的45例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男33例,女12例;年龄21~50岁,平均(41.8±1.5)岁;其中脑实质出血患者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7例,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患者14例,脑梗死患者15例。全部病例均为急性起病(发病1~7 d内入院),入选病例均无明显意识障碍或仅有嗜睡等轻度意识障碍,起病时均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其中偏侧肢体无力28例,完全偏瘫14例,偏身感觉障碍23例,部分或完全运动性失语5例,吞咽困难15例,构音障碍10例,视物不清4例。

1.2 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言语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询问患者姓名、年龄、职业、患病前的性格特点、患病后的主观感受及对医护人员及其他人员的要求等。判断标准以SAS粗评分≥40分者判为有焦虑症状,以SDS粗评分≥41分者判为有抑郁症状。

2 结果

45例患者中教师及知识分子6例,个体经营者6例,机关人员6例,公司职员18例,工人5例,农民4例。患病前大多生活节奏较紧张,存在一定的精神压力,患病后45例患者中,SDS粗评分超过41分者29例(65.17%);SAS粗评分超过40分者24例(55.21%);SDS、SAS粗均分与全国SDS、SAS常模粗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所有调查患者均表现程度不等的心理症状,如沉默懒言、悲观失望、语言夸张、毫不在意、迫切需要医学知识、焦虑急躁、自卑猜疑等心理特点,并一律要求医护人员提供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服务。究其原因,除因疾病引起的躯体不适外,来自社会压力(91.13%):如个人外在形象、社会角色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加、收入下降、环境陌生,与重症患者同住一室、因语言障碍与医护人员交流困难、缺乏确切的与疾病有关的信息;家庭压力(56.15%):如生活不能自理影响家庭生活、因住院时间长、费用昂贵等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能力下降。两种压力兼有(73.19%),使患者极易发生心理冲突和应激反应。

3 心理分析

3.1 抑郁悲观

卒中疾病具有突发性特点,患者突然遭遇此类重大的疾病,机体部分功能丧失,极有可能遗留残疾,继而产生悲观失望心理。本组6例患者起病前家庭生活美满幸福,事业顺利,发病后对今后的生活及工作充满忧虑,心理失衡,表现为沉默寡言、愁眉不展、对任何事都毫无兴趣,甚至产生轻生念头[3]。

3.2 不在乎心理

本组患者8例均为TIA发作患者,因此类疾病具有短暂表现并且可逆,起病数天往往已无明显不适症状,并且发病患者往往是单位骨干或领导干部,工作事务及家庭责任都比较重,对本病的危害不够重视,存有侥幸心理,轻描淡写地对待自己的病情,不太配合必要的检查及治疗。

3.3 焦虑急躁

本组有28例严重脑卒中患者,卧床时间长,肢体功能恢复缓慢,行动、生活不便,患者有明显的背负感,情绪烦躁、易怒,食欲下降或拒绝进食,失眠,有时需要镇静药才能缓解症状,部分患者有自暴自弃的想法,抵触正常的治疗和功能锻炼。

3.4 急切了解病情的心理

本组大部分患者文化层次较高,密切关注自身健康问题,迫切想了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强烈希望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及优秀护士来治疗及护理,反复询问主管医生但却对获得的答案不太信任或不满意。

3.5 自卑多疑

本组患者多责任感较重,女性居多,病后担心社会、家庭地位的改变,对他人的态度较敏感,怀疑自己不受尊重,多表现为孤独、抑郁的心情。

4 心理护理

4.1 通过亲切的交流建立信任[4]

向患者介绍其主管医生、护士及病房环境,创造良好、安静的休养环境,轻、重患者尽量分开,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同时加强在日常治疗中的信息沟通,有针对性地介绍治疗方案,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建立信任,促进护患沟通。

4.2 帮助患者进入角色

让患者从实际出发,正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对于如TIA这类可逆的卒中患者,要让他们明白年青时代是把握健康的黄金时期,了解对于卒中一级预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消除麻痹大意和侥幸的心理,积极配合住院期间的治疗,同时在出院后坚持改善生活方式,进行运动和药物的一级预防。

4.3 良好的健康教育

首先,进行教育的护理人员要通过学习了解卒中的相关疾病知识与预防知识,在回答问题或进行指导时避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讲解耐心、详细,使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全过程。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向患者介绍其主管医生、护士经验丰富,加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良好的沟通技巧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要,加强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4.4 帮助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要充分尊重、理解、接纳及帮助患者,创造关怀、温暖的环境,同时要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鼓励家属积极探视、关心、照顾患者,给予患者强大的家庭支持,激发患者战胜疾病及生活的信心。

4.5 减轻患者的责任感及义务感

中青年患者往往压力大、社会及家庭的责任感强,护理人员可通过给予言语鼓励、探视时少提或不谈公事或不涉及家庭生活问题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的压力及责任感,使其以较为放松的状态安心配合治疗[5]。

4.6 康复训练及康复护理

常用的康复护理包括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手握纱布卷或小球以保持腕指轻度伸展防止屈曲挛缩、使踝背屈90°以防止足下垂、将痉挛肌的按摩揉捏与拮抗肌的安抚推摩相结合等。而康复训练则一般由康复理疗师具体指导患者进行,形式以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相结合为主。

[参考文献]

[1] 沙瑞娟,袁慧琳.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147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5):302.

[2] 李承彬,杜秀华,杨玉先,等.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3,3(5):280.

[3] 杨晓云,朱蕾,张利梅,等.CCU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新医药,2003,2(4):88.

[4] 周晓荣,刘美丽,高春燕,等.心理干预中放松训练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3,18(5):399.

[5] 李红梅. 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8):1381-1382.

青年患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①发病在1周内;②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的诊断标准[3];均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③年龄18~45岁;④排除肿瘤、血液病、外伤等特殊原因。

对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筛查,整群筛选出符合以上入组标准的患者共84例,男性58例,女性26例,年龄(38.50±6.12)岁;对照组:通过该院电子病历系统随机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青年85名,男性55名,女性30名,年龄(37.25±5.12)岁。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观察指标

两组均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肝功能、血脂、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并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等进行记录。

1.3 TOAST分型

对青年脑梗死组患者,根据Trial of ORG 10172 in Act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进行分型[4],分成5组:大动脉粥样硬化组(ATR)、心源性栓塞组(CEMB)、腔隙性脑梗死组(LAC)、其它原因所致脑梗死组(OTH)和不明原因脑梗死组(UND)。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该研究期间1260例缺血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年龄18~45岁的患者84例,占同期全年龄组脑梗死的6.7%。

②84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中,男性58例(69.0%),女性26例(31.0%);18~34岁组12例(14.3%),35~45岁组72例(85.7%);ATR 22例(26.2%),LAC 28例(33.3%),CEMB 15例(17.9%),OTH 13例(15.5%),UND 6例(7.1%)。如表1。

③青年脑梗死患者高血压病39例(46.4%)、吸烟史36例(42.9%)、血脂异常34例(4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8例(21.4%)、酗酒史15例(17.9%)、心脏病15例(17.9%)、糖尿病9例(10.7%),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青年卒中组患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病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如表2。

3 讨论

随着生活的改善,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45岁以下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4,5],有国内研究表明其发病率占全年龄组脑梗死的5.4%[1]。该研究组青年脑梗死发病占同期全年龄组脑梗死的6.7%,与之相似。

该研究显示男性病例占74.2%,明显多于女性,与既往相关报道的71.4%的发病率相似[6,7,8]。可能与男性吸烟、酗酒比例高,承担较大社会和家庭压力有关;同时,青年女性体内较高的雌激素水平可通过调节体内脂质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应激及机械损伤引起的血管内膜增殖,从而可一定程度减少脑梗死的发生[9]。年龄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随年龄增加,脑梗死发病率明显增加,该研究组35~45岁组病人占86.9%,且以ATR、LAC为主,发病率明显高于18~34岁组,可能因随着年龄增加,多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增高导致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小动脉变性改变明显增加有关[10]。

青年脑梗死病因复杂,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为重要病因,ATR型及LAC型脑梗死均由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二者合计约占青年脑梗死20.0%~30.0%;且以35岁以上占大多数[11];王德生等[12]通过尸检发现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是青年梗死的主要原因;Bendixen综合分析了1606例青年脑卒中患者,结果表明15~35岁的青年脑梗死患者以心源性、非动脉硬化性血管病为主,而35岁以上的患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该研究病因分类中,ATR 22例(26.2%),LAC 28例(33.3%)比例最高,研究结果与上述结论相近。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理损伤,约在10~30岁时开始出现,多种危险因素暴露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心源性栓塞为年轻患者重要原因,与该文统计结果(17.9%)和既往报道相似[6,7,8]。心源性脑卒中患者中以风心病伴房颤最为多见,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脱垂、心脏粘液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甲亢性心脏病都是重要危险因素。该研究中OTH组占15.5%,包括烟雾病、脑动脉炎、口服避孕药、偏头痛、血管畸形等,因此,细致全面检查,积极寻找病因尤为重要。该研究中不明原因的青年脑梗死患者有5例,应积极寻找病因。

该研究结果显示青年脑梗死组患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酗酒、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常规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均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以上危险因素仍为青年脑卒中的重要病因。有文献研究表明:舒张压每增高7.5 mm Hg,卒中的风险就加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发脑卒中风险是血压正常人的2倍[13],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中有高血压病患者39例(46.4%),列各危险因素首位;尼古丁主要兴奋交感神经,导致血压升高,直接作用于动脉壁,发生脂肪变性,增加血小板聚集率和粘附性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有较高亲和力,导致缺氧,进一步致血脂代谢异常及动脉硬化,该研究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吸烟史36例(42.9%),列居各项危险因素第二;有研究证实,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呈弱的正相关,每升高1 mmol/L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高25.0%,有流行病学研究证实,HDL-C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14],该组血脂异常者34例(40.5%),列居第三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Boushey等[15]研究发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每升高5 umol/L,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度增加1.6倍,脑血管疾病危险度增加1.8倍,外周血管疾病危险度增加5.8倍,其对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和胆固醇升高0.5 mmol/L对心脑血管的危险度相当。该研究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者有18例(21.4%)。长期大量饮酒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液中酒精含量增高可直接迅速增加血细胞比容,提高血小板聚集率,使血中胆固醇增加,促进动脉硬化,并可引起重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该研究患者中,有长期酗酒史的共15例(17.9%)。糖尿病与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高脂血症之间关系密切,糖尿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以上[16];该研究患者中既往糖尿病史者9例(10.4%),与早先研究结果[7](14.2%)相似,但也有人提出,和老年卒中患者相比,糖尿病对青年卒中发病的影响相对更小,且与梗死部位关系不大。

总之,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复杂,ATR、LAC为最常见及重要病因;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酗酒、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为青年缺血性卒中最重要危险因素。应加强健康宣传,普及知识,了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后果,从小开始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坚持低盐、低脂、低糖等健康饮食,戒烟酒、多运动等。并对青少年进行高血压、血脂、血糖、心脏病、梅毒血清学、家族史等排查,及时发现病因及危险因素,达到早期干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减少发病率和降低致残率的目的。

摘要: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常见病因。方法 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青年脑梗死患者共84例,对其进行TOAST分型,对可控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等情况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年龄相仿的患者85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以上指标,得出结论。结果 青年脑梗死发病率占同期全年龄组脑梗死患者的6.8%;其中男性占69.0%,女性占31.0%;18~34岁组占14.3%,35~45岁组占85.7%;不同TOAST分型患者所占的比例由高到低为:LAC 28例(33.3%),ATR 22例(26.2%),CEMB 15例(17.9%),OTH 13例(15.5%),UND 6例(7.1%);青年卒中患者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血症的概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青年脑梗死病因复杂,小动脉闭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青年脑梗死患者为最常见的TOAST分型;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血症可能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青年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至2011年3月我院共收治青年卒中患者125例, 所有患者均满足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讨论制定的相关标准[1], 并通过观察头颅CT检查结果可见与症状表现相对应的责任病灶。

1.2 研究方法

采集统计患者既往史、个人史以及家庭史。实验室检查内容包括血常规、血脂、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凝血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部分患者行头颅CT检查。

2 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

本组125例中, 年龄18~45岁, 平均年龄 (40.2±2.5) 岁, 男性73例, 女性52例, 男女比较为1.4∶1。以35岁为分界点, 18~34岁64例, 男25例, 女39例;35~45岁61例, 男48例, 女13例。35岁以下的男性患者明显少于35岁的男性患者,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病因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54例, 占43.2%;心源性脑栓塞20例, 占16%;凝血机制异常8例, 占6.4%;产褥期3例, 占2.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6例, 占4.8%;动静脉畸形4例, 占3.2%;其他原因8例, 占6.4%;原因不明22例, 占17.6%。

2.3 危险因素分析

高血压57例, 占45.6%;糖尿病19例, 占15.2%;高脂血症19例, 占15.2%;吸烟22例, 占17.6%;饮酒25例, 占20%;家庭史15例, 占12%;肥胖13例, 占10.4%;颈动脉狭窄7例, 占5.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7例, 占5.6%;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13例, 占10.4%。

3 讨论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 青年卒中患者人数比例的加大表明包括脑卒中在内的脑血管疾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需要引起医学界广泛的关注。在本组资料中, 35~45岁年龄组的患者共61例, 占总人数的48.8%, 且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分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1) 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2) 男性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的发病率超过女性; (3) 男性面临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更大。

从本文的分析结果来看, 青年卒中患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多种多样, 居于首位的是动脉硬化和高血压, 其次还包括了糖尿病、长期吸烟史和饮酒史、高脂血症等。其中大部分的脑血管疾病与血压异常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35岁以上的患者中这一特点表现的更加明显[2]。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以及工作生活的压力巨大, 一部分年轻人忽视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此以往,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 有的患者同时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 血管内皮组织受到损伤, 正常功能发生障碍, 脂质沉积内皮造成动脉粥样硬化, 最终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3]。

为了降低青年卒中的发病率, 应重点加强青年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水平异常等症的筛选, 积极开展监控和早期治疗。提倡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不吸烟、适量饮酒, 作息时间有规律等。总之, 积极采取脑卒中的预防干预措施, 降低病因和危险因素的发生是减小青年脑卒中发病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造成青年卒中的主要病因以及危险因素,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干扰。方法 选择2006年6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青年卒中患者125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青年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比较复杂, 最为常见的是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结论 积极采取脑卒中的预防干预措施, 降低病因和危险因素的发生是减小青年脑卒中发病率的关键。

关键词:青年卒中,病因,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董谦, 胡文立, 唐子人, 等.18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研究[J].山东医药, 2008, 48:44~45.

青年患者 篇7

关键词:心理护理,青年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为特征,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近几年来,青年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其后遗症发病率仍很高。心理障碍是脑卒中后遗症之一,青年作为社会、家庭的中流砥柱,由于心理障碍导致的紧张焦虑和抑郁状态严重影响青年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2]。对这类人群进行有针对性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促进康复疗效。本文2015年1-12月选取我科收治的青年脑卒中患者97例,通过心理干预,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年1-12月选取我科收治的青年脑卒中患者97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42例,年龄19~44岁,平均(30.2±3.5)岁,纳入标准:(1)均经头部CT或MRI证实[3]。(2)发病7~30 d。(3)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予以积极配合。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精神病史或严重脏器病变患者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患者神经细胞营养支持、纠正水及电解质失衡、控制血压、对症支持等常规神经内科用药治疗及肢体物理康复及言语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由高级护师进行心理评估,给与相对应的心理护理相关措施。

1.2.1 饮食指导

饮食指导的目的在于稳定血压、血脂、血糖及控制体重,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指导患者避免暴饮暴食,饮食要低脂、低盐、低糖,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防止便秘的发生。

1.2.2 运动康复

患者每天在护理人员辅助下进行双侧翻身训练、搭桥训练、坐位、站立平衡训练等,患侧肢体进行各关节的被动运动,踝、腕关节背伸牵张,行走训练。训练时间40 min/次,2次/d,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

1.2.3 语言康复

患者进行发音训练,由简单的音过渡到复杂的音,一个词一个词的练习。然后训练词语短句,长句,同时结合语言器官功能训练,增强患者语言能力,应做到10~15 min/次,练习≥5次/d。

1.2.4 心理护理

(1)为患者营造良好舒适的病房环境,利于治疗和休养,为患者介绍同病室室友,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2)细心耐心与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听取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诉说,了解脑卒中对患者带来焦虑、抑郁程度及其心理负担,使患者主动参与到治疗活动中。(3)鼓励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减少其紧张情绪,介绍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4)告知患者的亲属、朋友、同事多关心、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体系,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其不良情绪,促进康复。(5)转移患者注意力,可以听些舒缓的音乐,放松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放松身心。

1.2.5 出院指导

出院时,给予患者出院指导,帮助患者制订个体化康复锻炼方案,并叮嘱家属协助患者坚持康复治疗,使其认识到持续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定期随访,解答患者提出的与疾病相关的问题,并在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予以指导。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且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后SAS、SOS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心理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评分均优于2周治疗后效果。观察组治疗2周和4周后,SAS和SD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DL

评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4周后ADL评分优于治疗2周后。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主要因为脑动脉短期内出现狭窄造成闭塞或者动脉破裂导致脑组织死亡而发生质的改变,进一步使脑神经受到不可逆损伤[4]。脑卒中由于发病突然,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青年作为社会和家庭的中间力量,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心理上更难以接受,对医疗护理措施更容易产生否认和抵触心理,出现自卑、焦虑、紧张、消极和抑郁等负面情绪[5,6]。负面情绪的产生影响到康复治疗的效果,因此,减轻患者的消极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主动参与康复过程,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脑卒中因其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住院时间长、费用高等特点,易使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和心理护理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及患者生活质量,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7,8]。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的心理护理,对青年脑卒中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健康宣教乃至生活指导,能够及时、有效地调整患者的情绪,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焦虑和抑郁症状,因此,心理护理在青年脑卒中抑郁、焦虑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凤娥,黄静.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5):83.

[2]史维荣.联合心理护理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后期康复效果分析[J].中文医学研究,2014,12(11):83-84.

[3]贺小武.阿托伐他汀在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与实践,2014,12(12):34-35.

[4]邓娟,沈洁,姜安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护理干预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87.

[5]姚永江,高延辉.活血疏肝解郁汤对肝郁血瘀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7):477-478.

[6]凌丽梅,麦晓雯,陈采凤,等.整合式心理干预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4):4-6.

[7]黄艳清,毕晓芳.黛力新联合心理治疗明显改善躯体化障碍的心理障碍症状[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6,10(2):158-159.

青年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90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 均经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确诊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 诊断参考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缺血性脑卒中标准[2]。其中男75例, 女15例, 年龄34~49岁, 平均年龄 (43.5±5.2) 岁。选取同期140例治60岁以上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80例, 女60例, 年龄62~81岁, 平均年龄 (68.7±6.5) 岁。两组入选患者均排除严重内科疾病及心脏疾病。

1.2 方法

记录患者入院次日晨测的生化指标, 包括肝功、肾功、血脂、血糖、血尿酸等。检测常规彩超结果, 包括心脏彩超及腹部彩超、颈动脉彩超。登记个人信息, 比如身高、体重、BMI指数等。调查其既往史, 包括既往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对其生活习惯进行记录, , 如吸烟、饮酒情况, 并记录家族史, 如既往有无心脏、脑血管疾病等。

1.3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与老年组相比较, 中青年组脑梗死患者吸烟、酗酒、肥胖、不良生活方式例数较多,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青年组糖尿病患病率低于老年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血压、家族史阳性患病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中青年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指标水平显著高于老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表2。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 老年组男、女比例接近。中青年组男性与女性之比为5:1,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存在更多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女性患病率低, 与体内一定水平的雌激素有关;老年组各危险因素指标值具体见表1。中青年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 、血尿酸 (blood uric acid, BUA) 和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 Hcy) 均高于老年组 (P<0.05) 。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光氨酸血症均是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其中机制可能为:Hcy可影响血小板的调节、凝血因子的分化以及粘附功能, 促进血栓因子的释放, 从而导致血栓的形成;Hcy与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关, 高Hcy状态下血管更容易受损, 内皮细胞受损后导致血管弹性功能的下降, 从而导致血栓的脱落;Hcy可导致血管平滑肌功能的紊乱, 引起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紊乱, 从而影响血液流动;Hcy可加速动脉血管壁上脂质的沉积, 导致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加剧, 从而导致患者动脉壁生理结构的变化, 加速脂质的氧化过程, 导致斑块的形成。

综上所述, 中青年人应树立健康意识, 杜绝不良的生活习惯, 合理膳食, 降血脂, 控制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持续升高, 加强运动锻炼, 对高血压和糖尿病进行早期防治, 提倡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摘要:目的 探讨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 为其早期防治提供科学资料, 从而有效控制脑梗死发病率。方法 回顾分析90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 与同期住院的14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家族史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老年组相比较,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吸烟、酗酒、肥胖、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脂异常发生率较高,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青年组与老年组对比, 糖尿病患病率较低,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血压、家族史阳性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青年人应注意合理饮食, 避免抽烟、酗酒, 注意控制体重, 降血脂, 对高血压和糖尿病进行早期防治, 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关键词:中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赵辉.青年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 (19) :113-114.

[2]孙光明.青年脑梗死142例病因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 (9) :216-217.

青年患者 篇9

【关键词】断指再植;围术期;心理护理;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55-02

工业时代的到来,许多行业已经实现机械化操作,机械化操作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手外伤患者不断增加,其中尤以中青年患者居多,这类患者常常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手指的残缺不但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生活,而且会给他们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导致患者出现抑郁、悲观甚至绝望的情绪。消极负面的情绪对患者断指的成活率会带来一定的影响[1]。因此,对青年断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我院中青年断指再植患者围术期心理护理对策进行开展研究,并观察其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接收治疗的80断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4例;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26.8±6.5)岁;其中断指类型为小指70例,食指6例,中指4例;断指程度为完全断离52例,不完全断离2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断指类型及断指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断指再植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断指再植围术期实行心理护理。其主要内容有:

(1)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断指情况及术前心理状态,力消除患者心中担忧和恐惧。患者对于手术的相关疑问护理人员要予以认真对待和解答,让患者清楚手术的基本流程及相关风险,同时做好家属心理安抚工作,多给予他们安慰和鼓励以增加对手术的信心。

(2)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间后,陌生的环境及手术器械及伤口本身的疼痛,各种因素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此时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帮助其转移注意力,也可放一些轻音乐让患者放松;或是对患者的疼痛部位进行按摩,以减轻疼痛带来的心理不适。另一方面做好手术室内的温度控制,根据不同季节,一般室温控制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

术后护理

术后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不可忽视,术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姿势,将患肢抬高至离心脏10~20cm的地方,同时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控制,换药时动作要轻柔,对出现疼痛的患者术后可给予镇痛药物。严禁患者吸烟,避免香烟中尼古丁引起血管痉挛对患者的危害。

1.3观察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心理状态及术后恢复情况。心理状态由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完成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分来评定。

在术前及术后第三天分别对两组患者发放SDS及SAS,SDS及SAS总分值均介于20到8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明心理状况越差,当SDS评分超过40分,表明该患者有抑郁心理。SAS评分超过40分,表明该患者有焦虑心理[2]。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愈出院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其中( X±s)表示(均数±标准差)。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后SDS及SAS评分都有下降,观察组SDS及SAS评分都由术前高于40份下降至术后低于40分;两组对比,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所有评分都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对比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0例患者术后断指成活38例,成活率达95%;对照组40例患者术后断指成活34例,成活率达85%,两组对比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资料表明外科患者有存在不同程度的术前焦虑,并随着手术日期的逼近,焦虑、恐惧感增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变快,患者术前焦虑与术后身心康复有着显著的线性相关,焦虑、恐惧、紧张、抑郁等负面心理或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进而使儿茶酚胺增多,引起血管收缩痉挛,导致再植血运障碍,不利于创伤组织和吻合血管的修复[3]。

从研究的结果可见,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患者的心理状况得以明显改善,其SDS及SAS评分下降至低于40分,基本消除了抑郁或焦虑心理,有效減少了因消极心理状态而导致的血管痉挛,有助于伤口的愈合,提高了断指的成活率。因此,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青年断指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能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加以应用和推广。

参看文献

青年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科室2008-2011年收治的青年脑梗死患者45例, 均为发病3 d以内, 年龄15~40岁, 其中男26例, 女性19例, 平均年龄 (32±3) 岁。随机分为干预组23例, 男14例, 女9例, 平均年龄 (32±2) 岁, 对照组22例, 男12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32±3) 岁。两组病例在发病年龄、性别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1.1 入选标准

(1)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 临床诊断为脑梗死,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排除血栓性脑梗死、脑出血。 (2) 首次发病, 性别不限。 (3) 发病3 d以内, 意识清楚, 能配合神经系统查体。

1.1.2 排除标准

(1) 有严重意识障碍及全身严重并发症; (2) 有脑部其他器质性病变; (3) 有严重精神疾病及痴呆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 干预组给予全程优质的整体护理干预。

干预组采取由责任组长带领组内护理人员全面负责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责任组长在科护士长的管理下, 带领护理小组成员与主管医生配合, 负责检查和督导本组护理人员对该组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工作的情况, 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和专业技术要求实施护理人员的弹性调配[4]。责任护士在本组责任组长的指导下, 为自己分管床位患者提供包括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专科护理等方面的符合护理等级规范的整体护理服务。同时, 不仅协助基础护理班完成患者的基础护理, 而且应负责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病情, 根据护理级别及患者的个体性进行生活护理[5]。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1.2.1 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

(1) 保持病室清洁、整洁、安全、舒适。急性期卧床休息, 加床档保护, 必要时放置气垫床, 定时翻身, 做好皮肤护理, 预防褥疮, 及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床档, 防止坠床、跌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2) 做好口腔皮肤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和呕吐物, 防止并发症发生, 必要时给予吸痰。 (3) 重视饮食护理, 鼓励能吞咽的患者进食, 给予饮食指导;对于吞咽困难, 不能进食的患者应给予营养支持, 遵医嘱胃管鼻饲, 并做好留置胃管的护理。 (4) 通便:保持大小便通畅, 指导患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避免用力排便, 3 d以上未大便者可给予缓泻剂, 必要时用开塞露通便或肥皂水灌肠, 以助通便。

1.2.2 心理护理

脑梗死后抑郁症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并且抑郁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 同时还直接影响其预后, 目前已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 护理人员应以较温和的语调、亲切的态度去接触患者, 并且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同时, 对患者的倾诉要耐心听取, 并给予相应诚恳的解释, 使患者体验到一种安全感。通过进一步的疏导和鼓励患者, 使其树立美好生活的信心。

1.2.3 专科护理

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12 h开始超早期康复训练。肢体功能锻炼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床上训练阶段, 具体内容包括良肢位的摆放;患侧各关节的被动运动, 每日进行2~3次, 每次10~20 min;帮助患者按摩全身肌肉, 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第二阶段:床边活动阶段, 当偏瘫状况有所改善, 体能好转后, 进行翻身、坐起训练。第三阶段:下床活动训练, 行走前下肢肌力应先达四级。让患者在平地、阶梯、斜坡等不同地形接受步态训练, 上下台阶时注意“健腿先上, 患腿先下”的原则, 并指导使用辅助器以协助训练[6]。

优质整体护理的开展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有相对固定的护士分管, 护士对其所管患者实行连续的、系统性的治疗和护理, 主动与患者沟通与交流,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耐心帮助, 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护理服务。

1.3 观察指标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NIHSS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ADL) 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 入院时和住院14 d后各评分一次。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两组NIHSS评分均有降低, 但干预组降低更明显,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Barthel评分比较

两组Barthel评分均有升高, 但干预组升高更明显,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总体来说是一种老龄化疾病, 但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生有明显年轻化倾向, 40岁以下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 其发病率约为620/10万[1,2,3,4,5], 青年脑梗死占整个脑梗死的比例为5.0%~12.3%[1,2,3]。尽管较多的青年脑梗死患者初次发病后预后较好, 但仍有近一半患者留有残疾, 由此带来的躯体残疾及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虽然脑梗死所致功能障碍目前在药物治疗方面无重大突破, 但近年随着康复治疗和护理的发展, 其对脑梗死的疗效已获广泛肯定, 尤其结合优质的整体护理能更大程度地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显著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使患者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整体护理干预是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的过程中积极实施各项护理措施,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是一种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 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护理方法。其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决策性与科学性。单一的护理方法往往起不到全面护理效果, 而优质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使护士真正为患者服务, 护理人员首先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提高护理服务意识和自觉性, 这尤其从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专科护理等多方面进行[5], 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本文中, 两组病例在治疗前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ADL) 评定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积极优质的整体护理干预下, 干预组NIHSS评分降低明显, Barthel指数评分亦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青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予以优质的整体护理干预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降低致残率、病死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 减少家庭和社会压力[7,8], 且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在本试验中, 因条件限制, 病例数偏少, 观察时间尚短,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增加病例数, 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黎红华.脑梗死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炎性反应因子的关系[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1, 18 (5) :375-376.

[2]Prediman K, Shah M D.Imaging 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J].J Am Coll Cardiol Img, 2009, 2 (10) :1223-1225.

[3]锁建军.65例中青年脑梗死致病原因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11) :114-115.

[4]石瑞君, 夏义容.主责护士在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A) :56-57.

[5]陈靖.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重庆医学, 2011, 40 (9) :929-930.

[6]严梦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康复护理疗效观察[J].常州实用医学, 2011, 27 (3) :189-191.

[7]张桂芳, 王艳.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5 (1) :120-121.

【青年患者】推荐阅读:

失眠患者10-15

出院患者10-16

斜视患者10-17

胃炎患者10-19

高龄患者05-08

患者满意05-11

患者体验05-14

候诊患者05-18

产后患者05-21

患者体温05-31

上一篇:共振系统下一篇:语文课堂的探究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