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诊患者

2024-05-18

候诊患者(精选8篇)

候诊患者 篇1

综合性医院由于门诊量大, 诊疗过程均存在“三长一短”现象, 其中候诊时间是最主要也是最长的一个环节[1]。有研究报道, 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候诊时间平均为45分钟[2], 而患者能接受的候诊时间为25分钟左右[3]。候诊时间远远超出患者的心理预期, 此时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 甚至引起冲突。在候诊过程中, 患者主要与分诊护士接触, 如何舒缓患者焦躁的情绪, 让其安静有序候诊, 创造条件、改进工作流程让患者尽快就诊, 是门诊护理人员的一大课题。本研究拟对患者候诊过程中的需求及满足现状进行调查, 为提升服务水平, 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提高患者满意度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本院门诊候诊患者860例进行问卷调查, 实收有效问卷855份。其中男性427名, 占49.94%, 女性428名, 占50.06%;平均年龄 (37.13±15.77) 岁。

1.2 方法

采用自拟问卷随机发放。问卷包括本次候诊过程的满意度、候诊时不满意事项、能接受的候诊时间、超过候诊时间预期的行为反应、候诊时最希望得到的服务5个方面。全部问卷由经过培训的门诊护士指导患者填写, 对填写不便的, 由患者口述护士填写。对患者的疑问予以当场解答, 以提高问卷的回收率与有效率。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60份, 全部回收, 剔除5份不合格问卷, 实收有效问卷855份, 有效率为99.42%。

1.3 满意度计算方法

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进行满意度的计算。将患者对本次就诊的态度分为很满意、较满意、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 赋予相应数值100、80、60、40、20, 并代入计算公式满意率=实得分/总分×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录入数据。采用频数、百分数、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参与调查的855名患者, 对本次诊疗过程非常满意的占23.75%, 较满意的占37.54%, 满意的占31.69%, 不满意的占5.27%, 很不满意的占1.75%。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计算满意度为75.46%。在所有的不满意事项中前三位为医生不按时开诊 (33.10%) 、本院职工带人看病插队 (29.82%) 、医生提前离岗 (19.53%) , 见表1。

患者能接受的平均候诊时间为29.95分钟, 其中61.52%的患者能接受的候诊时间为30分钟, 30.52%的患者能接受的候诊时间为60分钟, 只有7.96%的患者可以接受超过60分钟的候诊时间。如果候诊时间超过心理预期, 65.15%的患者通常会先向分诊护士进行询问, 36.02%的患者希望得到合理解释, 18.25%的患者选择向领导反映, 而7.13%的患者选择直接吵闹。

在候诊过程中, 48.65%的患者希望得到疾病相关知识的咨询, 31.57%的患者希望医院提供疾病相关知识讲座, 30.29%的患者希望医院提供就诊程序指导服务, 19.77%的患者希望得到下次就诊的预约服务 (见表2) 。

3 讨论

候诊是就诊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该环节患者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可以从患者的满意度得以体现。本次调查显示, 患者的候诊满意度为75.46%, 与国内其他大型综合性医院数据吻合, 如张柠等[4]调查北方10所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门诊患者满意度为63.6%, 邱劲军等[5]的报道为87.34分, 说明患者的需求满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整个候诊过程中患者的需求主要是候诊时间尽可能短, 提供疾病相关知识的咨询服务或专题讲座, 提供就诊程序指导服务, 分诊护士能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疑问, 满足合理诉求。

候诊是患者就诊过程中等待时间最长的一个环节, 该环节常见的几个问题如不按时开诊、本院职工插队等是影响患者候诊时间预期的主要因素。我院门诊患者大多来自边远地区, 病情反复或症状较重, 就诊是为了尽快减轻病痛, 还有些患者由于工作繁忙, 请假就诊, 更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诊疗, 以免耽搁工作。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医院, 日均门诊量约8000人次, 巨大的门诊量导致上诊医生相对不足, 候诊时间增长。医生不按时开诊和插队现象的出现, 实际上又延长了患者的候诊时间。本院门诊患者平均候诊时间为42.05分钟, 远远超过患者能接受的29.95分钟, 显然患者在候诊时间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便会产生不满情绪。邱敬军等[5]的研究证明候诊时间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此, 医院可实行门诊医生弹性排班制, 在就诊高峰时间段增加医生看诊, 以缩短候诊时间。同时完善门诊电子分诊系统, 杜绝插队现象的发生, 并严格门诊医生看诊制度, 督促门诊医生按时开诊。分诊护士发现医生未按时开诊时, 应立即通知医生开诊, 并安抚患者情绪, 交待患者就诊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作好就诊准备。

本次调查显示, 61.52%的患者能接受的候诊时间为30分钟, 92.04%的患者认为等候时间不能超过60分钟。当候诊时间超过预期时, 多数患者选择先向分诊护士进行询问, 希望得到合理的解释, 当患者的询问得到合理的解释和答复, 往往会继续安静候诊。当询问得不到合理的回应时, 少数患者会直接吵闹, 从而引发医患冲突, 甚至导致投诉的产生。另外, 门诊患者流动性大, 很难建立稳固的护患关系, 只有依靠良好的沟通来满足患者的询问诉求, 减少冲突的发生。Junya等[6]研究证实了患者的满意度与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的友好、关心有很强的相关性。由此, 医院应加强对分诊护士社交礼仪、沟通能力的培训, 强化分诊护士的服务意识, 强调微笑服务, 规范服务用语, 耐心礼貌回答患者的提问, 对患者的质疑给予合理的解释。维持就诊秩序, 指导患者有序安静候诊。

本研究显示, 在候诊的过程中患者最希望得到疾病相关知识的咨询与讲座, 分别占48.65%和31.57%。与迟培怀等[7]的报道一致。说明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 患者期望从各种途径获得疾病相关知识及医疗保健知识, 特别是来自于信誉较高的医疗机构的健康指导, 比如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正确的服药知识、疾病的自我判断方法等。这要求分诊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及交流技巧, 能够对患者提出的疾病相关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 给予正确的解答。同时应在候诊区设立疾病知识相关的宣传册、书刊杂志或视频等, 让患者利用等待的时间了解预防保健、疾病诊治知识, 既可满足患者对疾病认知的需求, 又能保持安静的候诊环境, 同时提高了医患交流的有效性。

调查显示, 30.29%的患者希望能得到就诊指导。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门诊的诊疗流程也越来越智能。由于对信息系统不甚了解, 有相当多的患者及家属不选择自助服务, 而趋向传统的就诊模式。并非他们不接受, 而是对人机沟通缺乏信心, 而各种流程图又让患者眼花缭乱, 担心操作失误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由此希望得到直观具体的指导。分诊护士除了宣传信息化流程的方便快捷功能外, 还要现场指导患者具体的操作步骤, 并发给流程图, 引导患者及时准确有序就诊, 并提供下次诊疗预约服务。

参考文献

[1]施杨华.综合性医院门诊病人候诊时间的量化统计与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 2008, 15 (3) :261.

[2]刘红, 刘姿, 石应康, 等.华西医院门诊患者就医等待时间的定量分析与研究[J].中国医院, 2012, 16 (11) :36-37.

[3]潘丽云, 林小玲.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患者就医需求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 (2) :240-242.

[4]张柠, 孙科悦, 周海清.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 2011, 15 (10) :25-27.

[5]邱劲军, 符晓.深圳市某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0, 26 (6) :437-440.

[6]Junya TK, Yuichi IK.Effects of patient demands on satisfaction with Japanese hospital care[J].Int J Qual Health Care, 2000, 12 (5) :395-401.

[7]迟培环, 张秀花, 祝丽波.基层医院门诊患者护理满意度现状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4) :60-62.

“抱母候诊”拷问天下儿女心 篇2

后来,当事人李儒宝被问起抱母取暖那一幕时,动情地说:“老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把咱抱大的。”

一个并不是惊天动地的行为,一个似乎人人都能做到的举动,之所以感动国人无数,似乎折射出一个难堪的现实,那就是孝行正变得越来越稀缺。

有研究显示,20~30岁的年轻人,在尽孝方面表现得力不从心。他们有的背井离乡进入城市,事业正处于打拼阶段,养房育儿负担繁重……这些都让孝敬父母变得困难。

但是对于老人来说,比起物质上的供养,他们更看重的是日常交流中孩子对待自己的态度。

现今,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许多老人过着“空巢”生活。“常回家看看”,成了许多老人心中的热切愿望。可让人困惑的是,有的儿女没回家之前对父母非常思念,到家之后却又和父母争吵不断。

通常来说,处于后青春期的子女们,很容易在和父母的互动中爆发出逆反。而作为一个年轻人,真正成熟起来的标志,就是更容易对他人的差异表示出宽容和理解。从这个角度上看,能不能和父母心平气和地相处,就是考验我们是否真正长大的关键。

其实,尽孝的方式从来都不是仅有金钱和物质上的供养。与父母耐心的沟通、诚恳的交流等,这些体现在平凡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举动,都是孝义的表达。

父母最担心他们成为子女的负担。正因如此,他们会敏感地捕捉来自子女眼神和语气中的点滴嫌恶和不屑。当你负气地挂了电话,也许他们会为此伤心落泪好几天,甚至郁郁成疾。

年轻的时候,我们从来不会担心自己成为多余的人。直到有一天,你不再确定还可以为别人做什么,甚至连生活也渐渐不能自理,你的心理就会变得很脆弱,开始担心还有谁需要你。

父母的今天不仅是我们的明天,也是我们的昨天。当父母因为手抖而穿不好衣服,腿脚不灵走路不稳,情急之下口不择言的时候,请多一些耐心和鼓励。因为当年他们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的。

温柔地抱一抱父母吧,趁着父母还在我们身边,还记得我们是谁。

门诊候诊患者突发急症的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门诊候诊,突发急症,门诊急诊

由于目前医院大多人满为患, 门诊患者拥挤、等候时间长已成为普遍现象。门诊是患者集中就诊的场所, 患者在候诊过程中病情恶化或突发急病及患者家属突发急病的概率较高[1,2], 虽然门诊各楼层也配备有急救设备与急救药品, 但是患者发病急、病情严重给及时救治带来困难, 加之部分医院急诊科和门诊有一定距离, 这更增加了抢救和护理的难度。为探讨门诊候诊患者突发基本的护理要点, 笔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对门诊候诊突发急症患者进行总结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门诊候诊突发急症患者139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88例, 女性51例, 年龄18~79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对突发急症的患者进行分类总结, 探讨护理要点。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急症临床表现

突发急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表1所示, 病情危重7 8例, 占56.11%, 经紧急抢救, 安全护送急诊室, 其中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其余患者均转危为安。

2.2 护理急救要点

对于患者的护理急救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迅速反应, 及时抢救。对于候诊过程中突发急诊的患者, 及时通知急救部门, 在急救部门人员到来之前, 应立即使患者平卧诊床接受治疗, 迅速使用急救仪器、药品的进行抢救。由于大部分患者空腹就诊做检查, 而患者大多体弱多病, 同时又有许多患者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变, 病情危重[3]。等候时间太长, 患者易出现短暂性晕厥、心悸、出汗。出现上述情况, 应立即吸氧, 急测血糖, 静脉用药等治疗, 以改善患者病情状况。 (2) 根据患者病情对症治疗。由于患者多为突发急症, 因此对症治疗是抢救的第一步。例如, 患者出现咯血或呕血, 立即使其平卧, 并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或平卧位抬高下肢, 尽量将血咳出来或吐出来。如有心跳呼吸停止者, 立即心脏按压、心肺复苏、心电除颤及气管插管等[4]。而对于出现昏迷的患者, 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液, 吸氧,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窒息。同时在医师指导下应用止血药物及输血补充血容量。然后明确患者的就诊原因, 根据就诊原因查找原发病, 从而控制病情恶化, 提高抢救成功率。若患者因心前区阵发性疼痛前来就诊, 应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如患者全身大汗淋漓、面色苍白, 应急查心电图。当确定为急性心肌梗死时, 立即给予心电监护。 (3) 进行心理护理, 预防突发急症。因为门诊患者众多, 一旦有患者出现突发急症, 其他患者往往无心理准备, 而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所以, 针对这种情况, 护士应给予及时的安慰及开导, 尽量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情绪平稳, 预防突发急症的出现。

3 讨论

由于突发急诊患者在门诊候诊中十分常见, 这也对门诊护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门诊护士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门诊护士将患者的安危放在首位, 做到积极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巡视与观察, 同时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谈, 通过积极的沟通掌握患者病情, 一旦出现异常就可以及时发现, 紧急抢救。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敏感性, 通过敏锐的观察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尤其对于一些突发急症的前兆性事件, 要及时采取措施, 预防患者进一步恶化。护理人员要掌握全面系统的医疗护理知识, 为抢救突发急诊患者做好充分的准备。突发急诊时间短、病情急, 要求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 而且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头脑清醒、沉着冷静、反应敏捷地应付候诊患者突发的各种急症。另外, 急救物品和设备也是抢救的重要物质基础,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要熟练使用各种急救器械, 并定期检查, 确保急救物品药品完好率, 以保证在任何时间、任何门诊护士均能够顺利完成急救。

总而言之, 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抢救技术, 具备快速鉴别分诊能力, 提高抢救技能、应变能力及各项综合能力, 才能使患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急救。

参考文献

[1]应国云.门诊医疗服务中人性化理念的体现[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3) :247.

[2]薛瑞芝.脑血管意外40例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6, 9 (6) :650.

[3]车咏梅, 王兰仙, 周小云等.急救护理规范化管理培训的探讨[J].上海护理, 2004, 4 (4) :53-54.

医院候诊空间色彩设计 篇4

候诊空间色彩设计要点

医院建筑的候诊空间主要包括:候诊大厅 (一次候诊) 、走廊空间 (二次候诊) 和分诊节点空间。

*一次候诊空间, 缓和气氛组织人流

一次候诊是主要的候诊空间, 家属和患者都会在该区域内停留且时间较长。因此, 这部分区域往往空间开放且流线复杂。该空间的色彩设计首先要降低色彩的纯度, 尽量避免强烈的颜色对比, 采用较为安静缓和的色彩, 如奶白色、淡黄色等, 以稳定患者和家属焦急的情绪。其次, 也可以考虑利用色彩关系组织人流, 如图2所示, 利用不同色彩形成的色阶来引导患者进入不同诊区。

*二次候诊空间, 重虚实变化

走廊空间是指患者在进入诊室前二次候诊的空间, 这部分空间主要是患者和医生活动的空间, 较为安静, 流线简单。此空间内的患者可能会比一次候诊区的患者更为紧张, 更容易产生烦躁情绪, 因此该空间内的色彩要特别注意虚实的变化, 可以较多利用绿色植物和半透明玻璃等减小患者与医生间的距离感。此外这类空间的色彩还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例如利用同色系色彩由深及浅的渐变, 引导治疗区和出入口之间的关系等。

1.中医医院可利用其传统色彩进行装饰, 如结合中医取药柜的原木色作为基本色相, 以这种温和的色彩与玻璃或者亚克利等通透、干净又耐腐蚀的材料进行结合来装饰墙面, 使患者在等候空间中也能时刻感受到中医院的建筑特点

*分诊节点空间, 鲜明忌刺激

分诊节点空间包括分诊台、护士站、交费取药等患者停留空间。相对于前两者的走廊和候诊空间, 节点空间的色彩应用可以较为活跃, 使人眼前一亮。这部分的色彩宜采用明快刺激的视觉色彩, 如黄色、浅蓝色等, 使该空间在整个公共空间内凸显出来, 明确患者目标, 但同时不要采用红色等过度刺激的颜色。此外还可以利用有节奏的图案体现一定的秩序感, 引导患者排队或者分科咨询, 避免混乱。

色彩的表达方式

*利用材料质感的表达

医院建筑室内候诊空间的色彩主要通过材料表达, 而建筑材料普遍具有自然属性和人造属性。自然属性的材料包括石材、木材等纯天然材料, 还包括人工合成的仿自然材料。这类材料主要体现人性化色彩, 多以灰色、木色、大地色等柔和颜色为主, 配以大自然天生的纹理, 拉近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使患者感到放松、平和;人工属性的材料主要是金属、玻璃、板材和涂料等, 颜色多彩, 但如果不经过处理则会体现出冰冷质感, 易造成刺激感。利用不同质感的材料表达不同色彩时, 有多种手段, 例如玻璃本身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材料, 但为了满足患者心理安全感的需要可以通过贴膜的方法将玻璃的通透性变成半隔离性, 在保护患者私密性的同时又不完全阻断室内外环境, 如图4。另外由于其特殊的透光性和对不同波长射线的选择透过性, 不一样的滤光膜还可以改变室内环境, 起到降低室内温度等作用。

*注意光线作用

近些年花园式医院设计理念逐渐被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光和人造光线被引入建筑中。而室内色彩在受到不同光线的影响下会呈现不同的效果, 若候诊区颜色比光线颜色重, 就会显得房间阴暗, 患者面部也会呈现不健康色。如果分诊节点处采用过于亮丽的橙色或红色, 在自然光下患者视线会产生补色, 使得颜色变绿, 略显肮脏。

而在走廊空间中, 当不同颜色相连的两个或多个区域中光线亮度不同时, 由于色彩作用可能也会产生过亮或过暗甚至眩光的不适感。因此这类走廊在选择色彩时要注意色彩的变化, 与其相连的空间也要注意不要采用明暗度对比强烈的颜色, 这类问题在眼科候诊区内应特别注意。

2.医院候诊区利用不同色彩形成的色阶来引导患者进入不同诊区

此外, 光本身具有色彩倾向, 还具有反射的特性, 因此可以利用侧向光和漫反射光来刺激色彩的变化达到心理暗示的作用。例如通过高侧窗将光线引入, 柔和地反射到色彩墙面或者地面上, 整体空间色彩就会变得明亮而柔和, 使患者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此外, 还可以利用昼夜不同的光线变化使同一种颜色产生不同效果。例如, 在候诊大厅内采用灰色装饰, 当白天外部阳光刺激较强时, 室内色彩在视觉上较室外阴暗, 患者易产生凉爽的心理暗示;当夜晚室外光线微弱时, 又会产生室内比室外明亮的视觉效果, 由于生物趋光性使患者产生较为安全的心理暗示。

*植物色彩点缀作用

医院内适当地配置绿色植物可以缓解患者对于同一色彩的审美疲劳, 同时引入自然气息, 使患者和医生紧张的神经得到舒缓, 如图3。另外, 植物本身具有多样性, 除了常绿植物还有各种花卉, 其色彩既丰富又天然, 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而且植物本身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点也为医疗建筑候诊空间色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色彩的搭配手法

*色彩属性

色彩本身有冷暖、远近、明暗的属性, 医院公共空间部分的设计可以利用这些基本属性将各区域进行区分和引导。各种色彩同时存在时, 有对比才会看出变化, 即这类对比属于强烈对比。这类对比主要是色相、明度和对比度的不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补色的对比, 这类对比一般比较刺激, 在医院公共空间中较少使用, 即使存在也需要其他少量调和色搭配;基本属于同一色系——这类对比属于微变化, 经常出现在医院这类建筑的公共空间中, 主要以淡雅的白色、粉色、米色为主。如果需要多种色彩的对比组合, 可以主要考虑通过改变颜色透明度, 而非改变颜色纯度来统一各种颜色。

3.植物本身具有多样性, 除了常绿植物还有各种花卉, 这种色彩既丰富又天然, 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而且植物本身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点也为医疗建筑候诊空间色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4.玻璃本身是一种没有色相的人工材料, 但在医院建筑内可根据需要贴膜, 利用不同色彩和图案的玻璃膜改变其原有的属性, 使其具有色彩

*虚实对比

不同颜色还可以通过形式产生虚实关系, 如前文所说人造玻璃砖、玻璃贴膜、有色相的光线、甚至同一颜色的栏栅等, 如图5, 都属于虚化的色彩。这类特殊处理的色彩与普通涂料相互配合, 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视觉效果, 同时也会对患者产生不同影响。

*图案

我国医院建筑候诊空间室内彩色图案应用较少。很多设计者认为色彩图案大多用于儿童病房等特殊医疗空间, 这一观点的前提是把图案默认成为大面积色彩图案。而除此以外, 微小色彩图案在医院设计中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例如很多医院会采用由穿孔板的吊顶材料, 其实这种设计不会因为其不规律的小黑孔使患者产生不悦情绪, 从视觉角度来说相当于一片灰色调, 只有特别注意后图案才会出现。实际上, 在一定条件下这样微图案的处理可起到调节患者情绪的作用。另外, 这类手法也可以考虑运用于输液中心和留观室。

结语

通过对医院建筑候诊空间色彩的研究可以看出, 医院室内色彩搭配关乎患者的心理, 其手法亦可多种多样。色彩搭配是集材料、心理、美学等多方面科学的研究。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 医疗建筑本身也不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场所, 其功能更多转向为预防和康复等方面, 因而针对患者色彩需求的分析也要愈发细致和人性化。

候诊空间装饰细节备忘录 篇5

叫号系统应避免误、漏操作

曹海认为, 候诊空间叫号系统要完善, 指引的识别性要高。叫号系统传达要到位, 如采用大屏幕则在各部位显示号码时, 数字要清晰, 避免因通知不到而出现后到的就医者先就诊的现象, 让就医者能准确知道自己前面有多少候诊者及大概的等候时间。

电子叫号系统的好处, 在于避免了过去候诊者不时推门观察医生就诊进度的现象, 避免了医生的注意力被分散或被中断的情况。候诊者推门看医生的就诊进度, 不仅给正在就诊的患者增加了心理压力, 也影响了就诊者的私密性。

儿童玩乐设施要加强安全性

对儿童而言, 考虑到候诊儿童生性多动的特点, 医院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些玩乐设施, 借助活泼的色彩搭配和多样的玩乐设施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就诊氛围, 以缓解候诊儿童的紧张和害怕心理。

曹海强调, 一定要关注玩乐设施的安全性, 因为候诊儿童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对候诊区物体边角的处理, 应选用弹性和环保的材料;对玩乐设施的高度设定, 也都需要认真考虑, 进行特殊设计。对一些身体虚弱的患儿, 也要提供一些适宜的游戏, 比如拼图, 以此缓解他们等候的焦躁。

根据科室特征和空间大小, 采用不同的选色标准

在候诊空间装饰中, 色彩可以营造非同一般的装饰效果, 它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感知, 有辅助医疗的功能。

曹海说, 人们对色彩的感觉包括温度感、声音感、距离感和重量感4个方面。温度感即常说的冷色和暖色;声音感具体为热色闹, 冷色静, 热色扬, 冷色抑;距离感由近及远依次是红>黄=橙>紫>绿>蓝;重量感具体为明度高者轻, 明度低者重, 彩度低者轻, 彩度高者重, 由轻到重的顺序是白<黄<橙<绿<紫<蓝<黑。

在温度感中, 浅黄色对高热患者有退热作用, 寒病患者则宜于暖色调环境;声音感中, 狂躁病宜于冷色调, 抑郁症宜于暖色调;在距离感中, 警示标志常用进色, 消除压抑, 扩展空间感常用退色;在重量感中, 医院中的重、大型结构物和医疗设备都漆成浅色调, 可消除笨重感。不同科室的候诊空间, 不同的病种, 结合色彩四个维度的感觉, 可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颜色。候诊空间的颜色设计, 主要包括地面、墙面, 天花和配套设备的颜色处理。

地面、墙面和天花一般要求同一色系, 且深浅的差别不能太强。首先是功能决定颜色, 不同科室都有一些相对常用的颜色, 科别决定了候诊区整体的颜色选用;其次, 空间大小进一步决定了颜色细节。具体到各候诊区, 因为空间大小不同, 颜色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空间大的候诊区, 在局部可用颜色或者特殊装饰做一些突破色或者点缀处理, 比如对一面墙进行一些鲜艳颜色的尝试或者造型设计来活跃空间;在空间小的地方, 一般要着力营造整体感, 整体的颜色要相对统一, 属于同一色系或者色系比较接近, 不要有太复杂或很花哨的设计, 这样有利于在视觉感知上拉伸空间。

一个可容纳200人次的大候诊区, 地面、墙面和天花就应该有一些“跳跃”或者显眼的颜色, 即一面墙或者局部的墙有一个重色, 否则会使大空间浑然一体, 规整有余, 但却鲜活不够, 舒适度也不强。

座椅要设置扶手, 避免透明靠背和面对面设置

针对座椅设置的常见误区, 曹海特别进行了解读。

座椅, 一定要避免面对面的摆放形式, 尤其避免走廊左右两边靠墙设置面对面的座椅, 这样不利于保护就诊者的私密性, 就诊者的心里感觉很不好。

座椅一定要设置扶手, 避免就医者在候诊时躺下去占用多个位置, 既影响候诊区的整体观感, 又不利于医院的管理。

座椅后背最好选用不透明的材料, 强制性地保证靠背观感的统一。座椅选用透明的材料, 在没有人就坐的时候看上去很漂亮, 整个大厅通透明亮, 但是一旦有人就坐, 各种色彩的衣服透过椅背让人看得清清楚楚, 整个候诊区会显得非常杂乱, 破坏了医院本该有的简约、大气的环境, 空间感也不再通透明亮。

座椅的软硬, 最好根据该候诊区候诊时间的平均长度来进行设置, 太硬或者太软都是不合适的, 都容易让候诊者感到疲累。

医院座椅常用的有钢椅、颜色丰富的塑料椅和皮革椅等。鉴于方便保养、清洁, 前两者使用的较多, 很少有医院在普通候诊区或特殊候诊区域选用皮革座椅, 因为皮革很容易被划破或破损, 但它在高级病房候诊区可以采用。座椅材料的选择要兼顾人流量和特殊需求, 面向大众的候诊区域, 宜选用耐久性和容易清洁的座椅, 常选用带网眼的钢质座椅, 它透气、安全、耐用、容易消毒和清洁。

细分候诊者, 加强特色等候时间设计

曹海特别强调候诊空间要加强等候时间的设计, 他说, 候诊者等候的时间有长有短, 怎样合理利用这段时间, 是医院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候诊者对时间的利用程度, 可以分为紧迫型和松散型两种。对于时间紧迫型的候诊人群, 可以向他们提供资讯信息, 比如社会新闻、财经知识、管理知识及相关病痛的预防和诊治等, 医院可以做一些专题片, 设置成一定的时间段循环播放, 这样做让这些人等有所得, 不是干等和白等。对于松散型的候诊人群, 让他们借助娱乐性较强的节目或游戏打发时间以缓解其等待的焦虑。曹海说, 他在美国考察的时候, 发现有些候诊区的桌子上设有拼图, 供等候的就诊者排遣寂寞。

小结

候诊患者 篇6

1 门诊候诊环节的划分和特点

1.1 门诊候诊环节划分

门诊候诊环节是指患者在门诊接受医疗性或非医疗性服务之前或各种服务间期的等候。大型医院由于人员集中,空间有限,特别是在就诊高峰时段,登记注册、挂号、门诊诊区候诊、交费、预约检查、预约治疗、取药、抽血、输液注射、取检查报告、以及门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等,排队等候现象比较普遍。

1.2 门诊候诊环节特点

1.2.1 患方。

由于躯体疾病导致患者存在认知障碍、行动不便。由于就诊环境陌生导致患者就诊盲目、不知所措、缺乏安全感。患者候诊心理特点多表现为急躁、焦虑、恐惧、抑郁、依赖、猜忌、疑虑。患者候诊心理需求包括尊重、关爱、安全、就诊流程清晰。

1.2.2 院方。

门诊服务包括医疗性服务和非医疗性服务,服务种类繁多,专业性极强。其中非医疗性服务在门诊服务中占有较高比例,体现着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随着门诊量不断增长,瞬时人员流量剧增,门诊空间、环境与就诊需求之间产生矛盾,突显候诊环节管理的重要性。

2 门诊候诊环节管理

2.1 管理原则

2.1.1 公平透明原则。

利用排队心理学理论,即没有解释的等待比有解释的等待显得时间更漫长。通过公平和透明的方式,实时通报、公示就诊或检查进展情况,让患者及时了解就诊或检查的进度和需要等候的时间,缓解盲目等候的焦躁情绪。

2.1.2 人员流向均衡原则。

依照门诊服务流程的先后顺序,不同环节依次出现人群高峰。找出流程中的高峰瓶颈,分析其原因,消除瓶颈障碍,改善服务流程[1]。缓解过度集中现象,将就诊人群比较均匀的分布在门诊流程中的各个环节。

2.1.3 尊重关爱原则。

本着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充分认识患者固有的身心特点,理解患者在候诊环节的心理需求,掌握患者对候诊时间和环境的容忍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门诊候诊环节管理,如附加服务、及时提醒服务等,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满足患者候诊心理需求。

2.1.4 安全至上原则。

大型医院日均门诊量为8000至10000人次,再加上来院检查治疗和陪同家属,日均接诊流量近2万人次。其中行动不便、认知障碍、易情绪化等弱势群体过度集中,致使门诊候诊环节安全隐患尤显突出。医院应积极查找安全隐患,监测门诊流量,在门诊与辅助科室之间建立联动机制,采取分流患者、摆放警示牌、修建残障设施、尽量缩短院内候诊时间等安全管理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候诊环境。

2.2 管理措施

2.2.1 分诊叫号系统。

分诊叫号顺序以挂号号序为准,患者持挂号条到相应门诊分诊台,扫描挂号条上条形码,患者信息进入分诊系统。根据挂号类别,系统将患者分诊到相应诊室及诊桌。患者到候诊区坐等,候诊区叫号显示屏显示患者姓名、号别、号序、就诊诊室及诊桌、候诊状态或就诊状态,提示患者按号序就诊。医生工作站未诊信息栏中显示分诊后待诊患者信息,医生按照挂号号序接诊患者。医生完成接诊后,患者信息进入已诊信息栏中,叫号显示屏上该患者信息消失。通过分诊叫号系统,使得候诊透明,就诊有序。

2.2.2 排队叫号系统。

排队叫号顺序以到诊取号号序为准,在门诊抽血室、输液室、超声检查室安装排队叫号系统。患者到诊后首先点击排队叫号机,自助取排队号条,号条上显示号序、到诊时间、之前候诊人数。患者到候诊区坐等,候诊区安装叫号显示屏,显示当前就诊患者的号序及就诊窗口,并有同步语音提示。每个窗口医务人员完成接诊后,按键、呼叫当前最小号序患者到此窗口就诊。通过排队叫号系统,使得检查、治疗透明有序。

2.2.3 导诊和咨询服务。

医院安排专职人员负责门诊导诊和咨询工作。岗位设置在挂号大厅,负责解答实名制办理注册手续或开通社保卡信息的咨询,提供检诊服务,指导挂号,解答就诊疑问,引导患者准确进入门诊就诊流程,顺利完成诊疗过程等。通过开放式导诊和咨询服务,使患者在无助的等待中得到帮助,能明显改善候诊感受。

2.2.4 多种形式的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对帮助患者顺利完成门诊就诊过程起到重要作用。温馨提示形式包括宣传栏、闭路电视、电子显示屏、各种医疗单据(如挂号号条、检验检查申请单、各种检查预约单、处方、注射单、换药治疗单、警示牌等)。温馨提示内容包括各科诊室、检查室、治疗室、抽血室、药房等位置提示;窗口开放、就诊、检查、治疗等时间提示;各种诊疗相关事宜提示;科室联系电话;路面、坡道、玻璃、设施、放射源等安全提示。患者通过各种提示,能明确下一步如何就诊,也便于医务人员有效帮助患者完成就诊。有事可做、防患未然的等待能明显改善候诊感受。

2.2.5 分时段就诊、检查和治疗。

根据门诊患者流量、需求和每位患者的接诊、检查、治疗时间,测算不同科室每单元接诊、检查、治疗的工作量。在预约单上注明就诊、检查和治疗的时间段。提倡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检查和治疗,使得各环节人员流量趋于均衡,减少患者在医院候诊时间。

2.2.6 依托信息化建设提高门诊工作效率。

门诊医生工作站是串起HIS系统的重要纽带,它作为一个载体整合了HIS、LIS、PACS、合理用药子系统等,确保门诊患者就诊信息快捷有效地传递和共享,对提高医院门诊医疗质量、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2]。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人事字典、科室字典、执业项目字典、疾病诊断字典、物价字典、药事字典等,规范执业行为,缩短非医疗性等候时间,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丰富医疗服务手段,提高医疗服务水平[3]。

2.2.7 便民服务。

大型医院应借助信息化手段,采取实名制注册,开展自助挂号、自助取号、自助取检验报告、自助查询等多种便民服务,减少门诊非医疗性等候时间。其中自助查询服务包括医疗保险政策、物价信息、检查检验报告等。自助查询方式包括门诊大厅触摸屏、医院网站首页的查询模块。

2.2.8 诊间健康宣教。

医务人员在患者候诊或治疗期间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和教育。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及不同社会属性,构建一个尽可能多为门诊患者服务的、可行有效的差异化健康教育方案[4]。让患者了解疾病特点和治疗方法,提高对疾病的自我防控意识和水平,指导患者和家属通过医疗手段、家庭护理等措施,尽早康复。诊间宣教形式包括医患现场交流,设立宣传栏、报刊手册架,摆放多发病、常见病或专科疾病的健康宣传手册、防病指南等。通过开展诊间宣教,充分利用医院丰富的医疗资源,使患者在候诊期间有所收获。

2.2.9 志愿者服务。

大型医院是老、幼、弱、病、残、孕等众多弱势群体聚集的公共场所。医院应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为需要帮助的患者创建温暖的港湾,为志愿者奉献爱心提供场所。医院根据门诊候诊环节及其需求,设置志愿者服务岗位,包括挂号大厅、门诊各楼层出入口、抽血室、输液室、取药大厅等。服务内容包括搀扶、就诊环节衔接的引领、位置指示、困难答疑等。通过志愿者的服务,满足了门诊突显的非医疗性服务需求,补充了医院门诊管理中的不足,让患者在各候诊环节中感受到便利和温馨。

2.2.10 院内就诊急救系统。

门诊患者中出现急危重症时,应本着“优先”和“先救治、后付费”的救治原则。门诊各科室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抢救用品处于备用状态。门诊各科室加强对候诊患者的巡视,及时发现急危重症病情变化。急危重症发作地点所在科室为第一责任科室,实行首诊负责制,科室工作人员应立即实施紧急救治,并呼叫院内“120”,联系家属。急诊科接到门诊抢救呼叫电话,立即派人携带抢救药品、物品、平车参加抢救,保障候诊安全。

3 效果

3.1 门诊患者流量分布

监测门诊患者流量,合理调配医疗资源,缓解就诊流程瓶颈。门诊患者流量监测手段包括门诊各科室现场监测、信息技术平台监测和监控器监测。监测内容包括门诊各环节瞬时接诊流量、最高流量,对预警流量和突发事件风险进行评估。当瞬时流量达到预警流量时,科室启动增援方案,及时分流患者。当科室采取分流措施后仍不能缓解现状时,由医院行政部门干预,协调全院医疗资源,确保门诊工作秩序和安全。监测结果显示,工作日上午患者流量占64.5%,下午患者流量占35.5%,周末患者流量占全院的12.3%。提示医院应加强上午门诊候诊环节的管理,而下午和周末仍有接诊空间,可以进一步挖掘这部分时段的接诊潜力。

3.2 门诊服务窗口等候时间

门诊服务窗口等候时间的长短反映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流程。近年来,医院定期监测挂号、交费和取药窗口的等候时间,每月监测一周,每天上、下午各监测三个时段。监测方法为每个时间点监测各窗口排队患者从队尾排到窗口的时间,取其平均值。以201年为例,我院月均门诊量17万人次,最高达21万人次,每个月门诊量增幅在13.5%~30.9%,而门诊空间不变,挂号、交费、取药窗口数量不变。监测挂号窗口平均等候时间为4.2分钟~12.分钟,交费窗口平均等候时间为2.6分钟~4.2分钟,取药平均等候时间为2.分钟~6.4分钟。在门诊候诊环节管理中,依托信息化建设,改进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服务窗口平均等候时间,改善患者候诊感受。

3.3 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

综合性医院不仅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也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关键[5]。医院每季度组织门诊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涉及门诊系统27个科室和部门,包括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医辅科室,内容除包括医疗技术水平外,特别对服务态度、就诊环境、便民措施等进行调查。从近三年门诊患者满意度,表扬、批评和建议信件的数量(见表1)看出,医院虽然接诊空间狭小有限,但通过不懈努力,采取多种措施,力争为门诊患者创造较为合理的就诊流程和就诊空间,不断改善就诊和候诊感受,并得到患者的理解和认可。

4 讨论

4.1 大型医院门诊候诊环节管理是门诊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讨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是医院管理和发展的共同课题,针对大型医院门诊特点,加强候诊管理对提高门诊服务更加重要。据调查,患者选择就诊医院时最看重的因素是医疗技术,患者对综合性医院门诊候诊时间和就医环境最不满意[6]。医院应提高医院信息系统利用效率,缩短候诊时间,做好医疗资源配置规划,改善就诊环境。笔者提出了门诊流程优化原则,以及布局科学合理、信息化辅助流程、简化就诊流程、加强导医服务、分时段就诊、诊室布局均衡等六方面的解决方案[7]。只有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不断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注重候诊环节管理,才能提高门诊服务水平。

4.2 大型医院门诊候诊环节管理应突出人性化的特点

在医院空间狭小有限,建筑格局相对固定,门诊量不断增长,而服务内容和就诊需求千差万别的情况下,如何体现人性化的候诊环节服务,给医院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在尊重患者权益的基础上,应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做到公平、透明、及时告知,缩短候诊及窗口服务等候时间,增添候诊附加服务,加强门诊患者诊疗过程中意外事件的防范和处理[8],从细节做起,改善候诊感受,保障候诊安全。

4.3 大型医院门诊候诊环节管理应体现公益性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卫生部部长陈竺曾指出,公立医院是体现公益性、解决基本医疗、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主体。加强其公益性,让其成为群众医治大病、重病和难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平台。目前,大型公立医院门诊量逐年递增,其内部原因是集中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外部原因是城市流动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就医需求增长、医疗卫生改革各项政策相继出台、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以及持卡结算政策改革等。大型医院门诊接诊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加强门诊候诊环节管理是提高接诊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应体现医院公益性,注重社会效益,服务对象广覆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质量严要求。通过精细化管理,挖掘内部潜力,使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大型公立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朱丰根,林才,蔺胜照.论医院服务流程瓶颈的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6):6-7.

[2]马志晖.完善门诊信息系统提高门诊服务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4(3):82-83.

[3]张明,沈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4):51-53.

[4]沈天洁,陈春,张向阳,等.门诊候诊患者差异化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医院,2010,14(5):62-63.

[5]张柠,孙冬悦,周海清.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2011,15(10):25-27.

[6]张柠,孙冬悦,周海清.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2011,15(11):18-19.

[7]计虹.医院门诊流程现状分析与优化对策[J].中国医院,2010,14(7):69-72.

候诊患者 篇7

儿科候诊座椅的设计现状存在诸如刻板、僵硬、冷清、不够人性化等实际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除了设计界的更多人性化设计, 有心理学的深入研究, 有医疗的潜力挖掘, 还有协调合理的顶层设计。但是设计要为人服务, 设计的主体是“人”, 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性, 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 尤其是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相差很大, 设计的深入程度和人性化程度不尽然相同。所以儿科候诊座椅的设计有着很多限制因素, 比如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中西方种族肤色差距、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国人的行为生活习惯以及使用人群的自身因素等。

1 儿科候诊座椅设计的矛盾

儿科候诊座椅的使用存在系列的矛盾, 儿科候诊座椅设计针对的人群———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矛盾, 即儿科候诊座椅的设计即要符合成人心理行为也要符合儿童的心理行为;儿科候诊座椅日常使用维修成本和舒适多功能设计之间的矛盾;有限的空间和更多的医疗设施需求之间的矛盾;中方行为习惯与西方设计理论的矛盾, 换言之中方的候诊座椅设计理论欠缺而西方的设计理论较为发达, 但是不适用国人的行为生活习惯。这些系列的矛盾是儿科候诊座椅设计的限制因素制约着儿科候诊室内座椅的设计和发展。

2 儿科候诊座椅设计的限制因素

2.1 儿科候诊座椅的日常使用维修成本

儿科候诊座椅属于公共座椅, 针对的使用人群是婴幼儿和成年人。一般情况下使用公共座椅时人的行为模式不会像在家庭中使用那样谨小慎微, 而会选择随性安坐, 随意使用, 在使用力度和使用方式上也会较为夸张。不同于家庭使用座椅, 公共座椅的使用人群结构复杂而且层次多样化, 不同结构人群的随性无节制的使用对公共座椅的损伤程度较大, 因此这些因素造就了公共座椅的必须要持久耐用, 而且日常的护理维修成本要低。

低成本经久耐用的候诊座椅最直观最简洁的表达就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模块化的铁制或塑料座椅, 这种座椅成本低廉, 结构简单, 结实耐用, 护理费用也极低只需普通的工艺就可以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日常的清扫工作也不像绒布材质座椅那样把座椅的外套脱下来清洗只需拿抹布简单的清理就达到较为可观的效果。但是, 这样护理简洁维修成本低的座椅不能照顾到婴幼儿和家长这一特殊人群结构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因为钢铁材质的座椅会产生冬冷夏热的身体不适, 塑料材质本身散发或者产生的化学气味给免疫力较弱的儿童带来不适, 结构简单的修诊座椅只能满足使用人群最基本的休息功能, 对于更高的心理或者社会需求则更是天方夜谭, 这些座椅现行的设计缺陷给医疗带来了不便。

2.2 有限的候诊空间

国内大中城市专业儿童医院屈指可数, 医疗基础设施缺乏, 在有限的医疗建筑空间内部要尽可能多的设立设置病床和门诊部, 有的医院在楼内过道处也设立了病床, 儿童医院内不同科室的候诊室空间显得更加紧凑, 甚至是在过道内就诊, 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施展豪华、人性化、满足需要、照顾行为习惯的候诊座椅的才华。有限的空间内部要尽可能多的设立更多的座椅, 候诊座椅的设计尺寸也较设计标准要小, 家长抱着小孩坐在拥挤的候诊座椅上, 可想而知病患的心情是极度痛苦和烦躁的, 但是这些也总比只有少部分人坐在豪华占地的座椅上而大部分人站立候诊的情形要强得多。

在中国人口基数和新生儿增长数巨大的国情下, 在儿童医院数量在各大中型城市屈指可数的残酷环境下, 儿科医疗资源要尽可能地满足与日俱增的患病儿童就必须增设医疗设施, 直接造成的恶果是有限的空间抑制甚至压缩了儿科候诊座椅的体积、尺寸和多功能装置的设计设立, 家长抱着小孩等候诊视会变得异常拥挤, 这些都给医疗的人性化设计设置了重重阻碍。

2.3 国人的行为生活习惯

国人不良的行为生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科候诊座椅的人性化设计。对公共座椅表现出“不是自己的不心疼”的心态, 国人不经意间的用力起坐, 有的甚至是故意损坏;在座椅上休息等候期间跷二郎腿拉大了患者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造成模块化座椅的利用率不高, 影响座椅模块化设计;随意不规则的坐姿促使使用人群更喜欢形式简单结构单一的座椅以满足平躺、盘坐等不良习性的需求。

国人不良的行为生活习惯主要原因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播散性。这种播散性表现为不良生活方式通过一定的模仿和学习以及通过适当的社会、心理环境传播而实现, 这种传播性影响和阻碍了座椅的设计改良。

2.4 中国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即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积累而成的稳定的社会因素。它储存在社会心理结构中, 得以世代相传, 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会效应, 是控制和调节社会生活的稳态系统。它体现在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实践手段、行为选择和判断等一切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 相对应地表现为经济的政治的传统、哲学的传统、科学的传统、道德的传统等等。它深藏在人们的社会心理结构中, 但却常常在我们生活的氛围里, 隐隐再现古朴的活动规则和种种陈习。中国传统对于女子的贞洁非常重视, 历来有“女子贞洁大如天”的说法, 在长期以来的社会心理结构中, 女性的隐私心理和一些行为动态都有较高的私密性需求, 比如在公共场合为婴幼儿哺乳, 这些私密性需求要求候诊座椅的设计要创造一定的私密空间。

相反于国外对个性的张扬和崇拜, “人怕出名猪怕壮”却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普遍心理, 这种心理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害怕出名的“从众心理”———如果在一个环境中大家都违反规则行事那么个别对规则和正义的坚持会顷刻间被瓦解。同理如果大家都以同样或者类似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使用座椅, 尽管有少部分人意愿克制陋习, 但“从众心理”督使他们瞬间转换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加入到不文明的行列中, 那么这种“从众心理”加剧了座椅的老化和折旧速度。

2.5 使用人群自身因素

儿童与母亲的心灵感应是不言而喻的, 妈妈与孩子之间有一种天生的纽带联系, 一般情况下到带着生病的小孩到医院看病的是妈妈或者姥姥奶奶等, 因此可以基本推断儿科候诊座椅的用户人群的成年监护人一般为女性。女性的日常行为表现在身体特征较为瘦小, 行为较为拘谨, 活动模式较为单一, 所以座椅单体的设计应比通常的座椅设计理论数据要小, 中国工业设计理论的不完善尤其是儿科候诊座椅的理论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儿科候座椅使用人群的特殊性需要更精细更全面的设计理论指导, 与工业设计起步较晚设计、理论的研究领域狭小形成了供需矛盾, 矛盾可以促进更多的相关专业人员投身研究特殊领域中座椅的设计理论,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座椅设计更深更高的发展。

3 儿科候诊座椅设计展望

尽管儿科候诊座椅的人性化舒适性改良有很多诸如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被限制的候诊空间、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国民和使用人群的自身因素等限制因素, 但是在限制条件下的改良犹如“在夹缝中求生存”一样还是有方向可寻的, 像江河一样正是有重峦叠嶂的阻碍才造就了河流蜿蜒曲折的浩瀚。在如此苛刻的设计条件和环境下, 现实要求我们采取迂回上升的途径用更简单更巧妙的设计在“夹缝”中实现改革: (1) 针对不同种类的限制因素攻坚克难各个击破。在改良设计的同时节制座椅的成本, 调整座椅结构尽可能地满足国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生活习惯, 在有限的候诊室内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比如儿科有限的候诊空间的限制, 那么座椅的设计可以设计采用简单实用的支架创造一个多功能的节省空间的舒适座椅。 (2) 迎合使用人群的喜好, 以爱心为媒介“协调”座椅和使用人群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喜欢或者爱护一件物品时, 通常情况下会表现为极度的呵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轻拿轻放等, 因此迎合大众喜好的座椅会不自觉地引导使用者以友善对待座椅, 减少对座椅的损坏从而达到减小维护成本。这些改良方式可能会更好更人性化地改善儿科候诊座椅的使用问题。

4 总结

儿科候诊座椅在使用过程中有拥挤、舒适性差、功能不够齐全等实际问题, 随着经济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被广泛关注, 从以往的儿童安全、儿童食品到现在的儿童家具、儿童医疗等领域, 有关儿童的切实问题被越来越深入和细化的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 这些领域涉及了多种学科促使各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其中包括工业设计、心理学、医疗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

社会各界人士在探索着儿科候诊座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针对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 研究和设计着座椅使它更加舒适人性化。但是儿科候诊座椅的舒适和人性化设计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 需要充足的理论指导, 需要国人在日常使用中的呵护, 需要国人在就医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不良的生活使用习惯, 更需要改变国人的思想传统的固有观念。这些限制因素从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儿科候诊座椅的本质或者量化的改良, 改善儿科候诊期间的拥挤、舒适性差、功能不够齐全等实际问题, 还需要国民的配合, 只要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将变得更加温馨和人性化。

摘要:儿科候诊座椅是儿科候诊室重要组成部分, 病患被分流至相对应科室后的候诊期间最寻常的行为模式是休息等候, 目前国内大多医院儿科候诊座椅存在使用问题, 然而对座椅的改良创新设计又受到环境、人文、经济水平的限制, 主要表现为座椅的维修成本, 有限的候诊空间, 国人的生活行为习惯, 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据目前国内儿科候诊座椅的现状, 分析了在改良座椅人性化设计中的限制因素, 旨在提高儿科候诊座椅的设计水平, 舒适病患在候诊期间的行为休息。

关键词:儿童,候诊座椅,人性化,限制

参考文献

[1]郭继志, 吴炳义, 宋棠, 阎瑞雪.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探析[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院版) , 2008, 29 (5) :56-58.

别具特色的八一儿童医院候诊厅 篇8

八一儿童医院的候诊大厅别有一番特色。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蔡长剑向记者介绍其功能布局和设计的5个特点:

门厅合一——功能全

因医疗功能的需求, 八一儿童医院的候诊厅和门诊大厅, 在设计空间上功能合一。该候诊空间既有候诊大厅的功能, 又有门诊大厅的布局。一进大厅, 就医者就能看到4长排的候诊椅, 候诊椅面对的是高低柜组成的分诊台。大厅的左侧是“门急诊挂号处”和“门急诊收费处”, 右侧是“入院登记处”和“出院结算处”。分诊台的左侧是“留观室”, 右侧是楼道。楼道直通到大楼里各个功能科室及病房。大门里的左侧楼道, 直接通往总医院门诊大楼。整个大厅布局巧妙, 逻辑流线清晰。

地标分流——导向明

候诊大厅里最有特色且吸引就医者的是地面标识的标注、排列和走向。就医者一进到候诊厅门口, 就看到了地面上贴的两个大脚丫卡通图, 煞是可爱, 这非常迎合儿童的心理。再往里走, 会看到地面上贴着的4种颜色的5个标识:最右边的地标是红色的写有“急诊诊室区”字样;依次往左, 是绿色的标有走廊、电梯、楼梯图识的地标;再往左, 是天蓝色的写有“留观输液区”字样的地标;往左第3位, 是棕色的写有“留观室”字样的地标;最左边的, 是红色的写有“通往门诊部”字样及楼梯图识的地标。

然而, 最有特点的是, 这些图标都有一个带有相关颜色的小尾巴, 并延伸到所指向的目标点。来就医的小患者, 跟着这些不同颜色的小尾巴, 就能找到所要到的去处。

为防止前来就医的小朋友和陪同的亲人忘记地标的含义, 在分诊台右边的楼道口, 在3种颜色的标识条上, 又重新贴上地面标识:天蓝色的写有“留观输液区”字样, 绿色的是标有走廊、电梯、楼梯图识, 红色的写有“急诊诊室区”字样。这样做, 进一步强调了地标上各种颜色的含义。

蔡长剑解释说, 这种标识条的布局很人性化, 因为来就医的患者, 心情都很紧张, 虽然在大门的入口处贴的地面标识及其自身所带的流线型标识条, 已经把儿童医院的各个功能区分得很清楚了, 而且前来就医的小朋友及亲人也能沿着这些地标到达所要到的地方。但是, 总还是有一部分人, 初来这里, 人地两生, 忙乱中很容易迷失方向, 于是, 分诊台右边的楼道口的地标, 就起到了很好的强化和导引作用。

卡通标识——易识别

为了缓解前来就医的小朋友们的紧张心情, 儿童医院所有科室门上的门标, 都贴上了可爱的唐老鸭或米老鼠的形象, 卡通画下写着科室的中英文名字, 这样既迎合儿童心理, 又让他们学习了英文。

天花设计——忘病忧

记者看到大厅顶棚上的天花设计很有特色。蔡长剑说, 顶棚上的天花是方形, 内含有一个圆形凹顶, 寓意天方地圆, 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稳重。顶棚上还安装有中央空调风口、烟火探测器、安全监视器等。最为抢眼的是分布在顶棚上的一个个小圆孔里的节能灯;来就医的小朋友坐在候诊椅上, 仰头看上去, 外方内圆的顶棚上点点耀眼的灯光, 如繁星般宣泄下来, 这会让他们忘却病忧。

色彩简单——让人静

候诊厅内的色彩柔和简单, 搭配得当。地面和墙面均选用了浅棕色的大理石, 质地色彩一致。

护士和就医者进行初步沟通的分诊台, 侧面选用了浅蓝色台面, 配白色桌面, 象征纯洁、祥和, 这种高低柜相连的分诊台设计布局, 会让就医者感到站在这里工作的护士值得信赖。深蓝色和铁青色相间的候诊椅, 坚固耐用, 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候诊患者】推荐阅读:

高龄患者05-08

患者满意05-11

患者体验05-14

产后患者05-21

患者体温05-31

发热患者06-02

顺产患者06-09

服务患者06-13

瘫痪患者06-21

眩晕患者06-23

上一篇:网络公关时代下一篇:移植修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