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

2024-09-01

心衰患者(通用12篇)

心衰患者 篇1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趋严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的发病人群也随之增长, 相关研究表明, 由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原因引起的CHF比例约为30%~4 0%。因此, 临床上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性心衰 (LVDH F) 应该引起注意。目前对于LVDHF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 所以LVDHF可以表示为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 (HFPEF) 。LVDHF和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LVSHF) 相比较, 在发病原因、病理以及临床表现都有所不同。为了探讨以上两种心衰的异同以及治疗方法, 该院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6例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36例左心衰患者, 所以患者均具备慢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症状, 如:活动后气促、胸闷、肺部有湿啰音的、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或舒张功能不全, 可排除由肾衰、肺心病、结缔组织病、肿瘤、贫血引起的心衰。136例患者中, 男72例, 女6 4例, 年龄最小41岁, 最大92岁, 平均年龄63岁。

1.2 诊疗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当天进行心电图和身体检查, 次日行胸片、肝肾功能、血常规以及心脏彩超检查。检测患者左心室收缩内径 (E S V) 和舒张内径 (E DV) , 左室左房腔大小以及左室壁厚, 左室射血分数由 (E DV-E S V) EDV×10 0%得出。并测量二尖瓣充盈流速峰值 (A峰) 和二尖瓣前叶流速峰值 (E峰) , 得出E/A值。其中LVSHF, 左室正常或增大, LVEF<50%, LVDHF, 一般表现为左房正常或增大, 左室壁厚增加, 柔软性差, DT>240 ms, E/A<1。

1.2.2 治疗方法

无论LVSHF或LVDHF都首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改善发病原因。如:改善心率失常、控制感染、降血压、药物或介入的方式治疗心肌缺血等。待原发病得到控制后, 可以给予钙离子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对于严重的LVSH F, 可应用利尿剂, 如果效果不明显, 可给予肾上腺素、磷酸二酯酶、强心剂等。

1.3 疗效标准

心功能没有明显改善甚至病情更加严重为无效;心功能有所改善, 但没有恢复到Ⅱ级水平为有效;心功能恢复到Ⅱ级或Ⅱ级以上水平为显效。

2 结果

2.1 不同原发病引起的不同类型的心衰

由表1可知LVSH F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重症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LVDHF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心脏病、早期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

2.2 心衰类别与心功能及心率失常的关系

由表2可知LVSH F心功能多为Ⅲ~Ⅳ级, LV DH F心功能多为Ⅱ~Ⅲ级;心率失常方面:LVSHF发生心率失常的比例较高, 且多为室性心律失常, LVDHF发生心率失常的比例相对较低, 且多为房性心律失常。

2.3 SHF与DHF的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 LVDAF组有效率为95.1%, LVDAF有效率为90.7%, 两组心衰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3.1 病因探讨

通过对该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136例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知, 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重症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为LVSHF的主要病因。LVDHF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心脏病、早期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 其次为:瓣膜病变、限制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此外, 缩窄性心包炎和甲亢性心脏病其表现也多为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另有研究表明, 一些心肌缺血患者和冠心病患者常常同时存在LVSHF及LVDHF。

3.2 临床特点

通过对该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6例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知, 心功能方面, LVSHF心功能多为Ⅲ~Ⅳ级, LVDHF心功能多为Ⅱ~Ⅲ级;心率失常方面:LVSHF发生心率失常的比例较高, 且多为室性心律失常, LVDHF发生心率失常的比例相对较低, 且多为房性心律失常。

3.3 治疗

(1) 无论LVSHF或LVDHF都首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如冠心病患者应采取介入或者药物治疗的方式改善心肌缺血;高血压患者应当首先控制血压;扩张性心脏病首先进行CRT治疗等。 (2) LV DH F治疗: (1) 给予钙离子阻滞剂, 通过对钙离子内流的阻滞作用, 增加冠脉供血, 改善心肌的舒张; (2) 给予β受体阻滞剂, 可降低心率, 给左室舒张充足的时间, 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可以改善冠脉的供血情况, 和左室壁增厚的情况, 并降低血压。 (4) 在使用利尿剂减少肺淤血和降低心脏负荷时, 应该注意利尿剂的用量, 用量过多会影响左心室的舒张充盈。因此在选择使用利尿剂时应该慎重, 只有在肺部淤血严重或者明显水肿时考虑使用利尿剂, 另外对于血管扩张剂的使用, 其原则与利尿剂类似。 (5) 洋地黄类可增加钙离子细胞内流, 而LVDHF心肌细胞中钙离子超负荷, 因此在应用时, 可加重延缓心肌细胞舒张过程, 增加心肌耗氧量, 故单纯LVDHF不宜于该类药物治疗, 仅可应用于LVDHF合并快速房颤或同时合并LVSHF。 (6) FDP可增加磷酸盐含量促进ADP-ATP再循环, 改善心肌代谢。 (7) 内皮素拮抗剂, 抗血小板制剂等可改善动脉硬化, 从而改善心肌血供。 (4) 通过该次研究, 关于两种心衰的疗效, 无明显差异。

摘要:目的 研究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性心衰和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异同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该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6例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功能方面, LVSHF心功能多为ⅢⅣ级, LVDHF心功能多为ⅡⅢ级;心率失常方面:LVSHF发生心率失常的比例较高。结论 两种心衰临床表现不易区分, 但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都有不同之处, 需区分对待。

关键词:老龄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性心衰

参考文献

[1]廖玉华.2008年心力衰竭临床研究的新动向[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9, 25 (1) :1-4.

[2]杜昕, 马长生.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的几个问题[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7) :540-546.

[3]胡大一.心脏病学实践2007—新进展与临床案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40-50.

[4]赵水平.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心脏内科研修精要[M].长沙:湖南技术出版社, 2001:56-63.

[5]刘新民.临床内科急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295-302.

心衰患者 篇2

一. 定义

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临床综合征。

二. 病因

1. 心脏负荷过度:①压力负荷(后负荷)指心脏收缩时所承受的来自大动脉根部和动脉血压的阻抗负荷。常见的原因有:高血压、主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狭窄等。②容量负荷(前负荷)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的血液充盈量。常见的原因有: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

2. 原发性心肌损害①缺血性心肌损害:见于冠心病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②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

三.诱因

1. 感染 以肺感染最为常见。感染时诱发心理衰竭的机制有:①内

毒素直接损伤心肌、抑制心肌的舒缩;②发热时机体的代谢率增加,加重心脏负荷;③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缩短心脏舒张期,使心肌缺氧;④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时,有效通气量减少,导致缺氧增加右心负荷。

2. 心律失常 多见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心律过快时一方面使心脏舒

张期缩短,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心肌缺血缺氧;一方面可使心肌的耗氧量增加。

3. 各种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 如妊娠和分娩、愤怒等

四.心力衰竭的分类

1. 按发生部位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

2. 按发病的速度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3. 按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心力衰竭。

五.临床表现

(一)左心衰: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

1.呼吸困难:是左心衰最重要和最常见的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最早出现,表现为体力活时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指病人入睡后突然应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轻者端坐休息后可缓解,重者可有哮鸣音,称之为心源性哮喘。端坐呼吸:当肺淤血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病人不能平卧,因平卧回心血量增加,膈肌抬高,使呼吸困难加重。

2.咳嗽、咳痰与咯血

3.疲劳、乏力、头晕、心悸:由于心排血量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

4.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

(二)右心衰:表现为体循环静脉淤血。

1.水肿:是右心衰最主要的体征。水肿主要先发生在身体的下垂部位,常呈压陷性。严重者可呈全身性水肿。

2.颈静脉征:颈外静脉异常充盈、怒张,并可出现明显的搏动。

3.肝大和压痛。

(三)全心衰:同时具有左、右心衰的表现。

六.治疗

(一)病因治疗

1. 预防和治疗基本病因 如控制高血压,应用药物、介入或手术治疗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手术治疗心瓣膜病等。

2. 消除诱发因素 包括及时去除心内外感染病灶、迅速控制心律失常,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激动。

(二)药物治疗

1. 利尿剂 利尿剂是治疗心衰最长用的药物。不仅可以消除水肿,减少血容量来减轻心脏前负荷,而且能够通过降低血压来减轻心脏的后负荷。

2. 强心药 强心药可直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亦可直接兴奋迷走神经系统,对抗交感神经兴奋的不利影响。

3. β-受体阻断剂 此类药可对抗心衰代偿机制中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增强,防止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心肌产生有害影响。

4. 硝酸酯类 如硝酸甘油、硝普钠、消心痛等 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小静脉,减少回心血量,扩张动脉,减少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可以扩张冠脉,重新分配冠脉血流,改善心肌缺血。

5. 钙通道的阻断剂 如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七.病例分析

丁兆吉 患者男性,78岁,主因:“突发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力弱半天”于10.1日入院。诊断为脑梗塞。患者既往有冠心病三年、心功能不全III级。入院查体:T36.8,P78,R22,BP140M90.患者神志清醒,构音障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右侧肢体肌力IV级。入院后给予一级护理,吸氧,多功能监测,并给予抗凝、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治疗。

患者前三日病情平稳,心率波动在80-100次M分,血压波动在110-150u70-100mmHg,血氧在90%以上,右侧肢体活动较前好转。

于10.4日3:30患者出现喘憋,不能平卧。听诊肺部有湿性罗音。心率波动在150次u分左右,血压为180u110mmHg。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并遵医嘱给予5%GS250ml+硝酸异山梨酯25mg静点,速尿20mg肌注,喘啶0.25g西地兰0.2mg入壶,尼群地平10mg舌下含服。并请心内科会诊,急查肺CT诊断为:左心衰、肺感染。并给予5%GS50ml+胺碘酮300mg静脉泵入,20mlMh及抗炎对症处理。于5:00患者喘憋症状好转,心率降至110次u分,血压降至150u90mmHg。于10.5日转入心内科继续治疗。

八.护理问题

1. 气体交换受损

2. 活动无耐力

3. 潜在的并发症: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

九.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 心衰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日常生活应有专人护理。定时改变体位,防止发生压疮。并可根剧个病情安排床上肢体运动,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2.饮食 给予低盐、低脂、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产气的食物及浓茶、咖啡或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多吃蔬菜水果,少量多餐,不宜过饱。 限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病人的.每天的饮水量,通常一半量在用餐时摄入,一半量在两餐之间摄取。食盐一般控制在5g以下,但在应用强效排钠利尿剂时,不宜过分严格限盐,以免引起低钠血症。

3.排便的护理 指导病人养成每天按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排便时切忌用力,以免增加心脏负担。长期卧床的病人定期变换体位,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按摩,必要时给予适量的缓泻剂。

(二)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呼吸困难有无减轻,控制输液速度及量,滴速以15-30滴M分,防止输液过多过快,详细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三)吸氧

一般采用持续吸氧,流量2-4LM分,随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输氧管通畅。对于肺水肿的病人,也可用20%-30%的酒精湿化氧气,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改善通气功能。

(四)用药的护理

1.洋地黄类药物 ①向病人讲解洋地黄类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及洋地黄中

毒的表现。②给药前应检查心律、心率的情况,若心率低于60次M分或节律发生改变时,应暂停给药,并通知医师。③用药后要注意观察心率、心律改变及病人的反应。④毒性反应的观察和护理:胃肠道症状最常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神经精神症状,常见有头痛、疲乏、烦躁、易激动;视觉异常,表现在视物模糊、黄视、绿视等。 一旦出现中毒反应,应立即停用洋地黄类药物。

2.利尿剂 应用利尿剂时要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并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

3.血管扩张药 应用此类药物时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起始速度要慢,应用硝酸甘油及硝普钠时要12小时更换,且硝普钠要避光。

(五)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指导 给病人讲解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如感染、体力过劳、情绪激动、饮食不当等。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激动、紧张。

2.活动指导 合理休息与活动,活动应循序渐进,活动量以不出现心悸、气急为原则。保证充足的睡眠。

3.饮食指导 坚持合理饮食,进食低盐、低脂、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戒烟酒;避免浓茶、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4.自我检测指导 教会病人及家属自我检测脉搏,观察病情变化,若足踝部出浮肿、气急加重、体重增加提示心衰复发。

5.用药指导 告诉病人及家属强心剂、利尿剂等药物的名称、服用方法、

中国心衰患者超过1100万等 篇3

中国心衰患者超过1100万

中国内地每15秒就有一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生命,每22秒就有一人因此致残而丧失工作能力。目前全国约有超过1100万心力衰竭患者,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患病率还将会持续增加。专家建议,对于60岁以上老人和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等心衰高危人群应进行定期筛查检测。

专家指出,定期监测能帮助医生早期正确诊断心衰,及时介入治疗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阻止、减缓心衰恶化,有效降低患其他致命心脏疾病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孩子唱成人歌曲可能损伤声带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学唱一些成人歌曲不利于心理健康,却不知道还对身体有害。

重庆沙坪坝区的王女士发现14岁的儿子嗓音异常,说话声音很沙哑,便带他到医院检查。原来,她的儿子从小喜欢唱歌,家长便鼓励他从电视和VCD里学唱成人歌曲,以培养音乐兴趣,结果毁了孩子的嗓子。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医生李红说,成人歌曲音调较高、音域较宽,孩子经常唱这样的歌曲,会对声带造成严重损伤。此外,唱歌时起调过高,迎风唱歌或唱歌后喝冷饮,都会损伤声带。

用柠檬敷脸警惕患光敏性皮炎

近日,哈尔滨的张女士在网上看到一个速效美白的美容秘方,说是用新鲜的柠檬片敷在脸上,当作面膜使用。张女士就从市场买了0.5千克柠檬,天天晚上切几片敷在脸上。坚持3天后,张女士发现自己的脸不但没白嫩,反而又红又肿,还痒得难受。经医生诊断,张女士得了光敏性皮炎。

医生指出,新鲜柠檬中含大量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含有光敏性物质。有过敏体质者,将没经过处理的柠檬片直接敷在皮肤上,光线照射后会使皮肤产生过敏反应,引起红肿发炎。除了柠檬之外,黄瓜、西红柿等蔬果,最好也不要直接敷在脸上,爱美女士切不可盲目听信秘方,在自己身上做“实验”。

滥服紧急避孕药导致卵巢早衰

武汉一名26岁女性日前被医院诊断为卵巢早衰,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由于这名女子有经常服用紧急避孕药的经历,医生分析认为,滥用紧急避孕药是导致其卵巢早衰的主要原因。

中南医院生殖中心主任张元珍说,紧急避孕药一般于正常避孕方法失败的72小时内使用,由于该药使用不受月经周期限制,有些图方便的女性将其当做常规避孕药经常服用。但常用此药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对卵巢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甚至造成卵巢提前“衰老”,雌激素分泌越来越少甚至突然消失,进入“隐性更年期”,即在临床上出现潮热、烦躁失眠、皮肤干燥、发色枯黄、外阴干涩、阴道瘙痒、性欲下降等中老年妇女才有的围绝经期症状。

□声音

1.“天越热越要少喝饮料。”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王克明说,一些人不喝白开水,饮料、啤酒倒是一瓶接一瓶,这样的习惯会加速结石的形成。因为果汁中富含的草酸是最常见的结石成分,而啤酒在喝完后会快速利尿,造成人体短时间内脱水。所以爱喝饮料、啤酒,但又很少喝水的人患结石的几率会更高。

2.“夏天不能一味防晒,也要注意多晒太阳。”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晒太阳的时间远远不够。对此,本刊编委、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指出,阳光是最好的维生素D“活化剂”,常晒太阳可以减少许多疾病。但夏天阳光比较强,人们最好选择在上午9点前外出晒太阳,每次15~30分钟。洪昭光教授也提醒,一旦皮肤发红、脱皮或起红疹等,则应暂停。

3.“头皮屑多,补充维生素意义不大。”

——目前市面上还有洗发产品宣称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来去除头屑。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杨淑霞指出,维生素对人体确有好处,维生素A、B、C、E等能起到抗氧化、缓解炎症、消炎的作用,但对消除头屑却没什么作用。

4. “如果销售人员告诉你有治疗疾病的功效,那么肯定是忽悠人。”

心衰患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慢性心衰患者均为2009年3月~2010年8月期间我院的住院患者, 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慢性心衰相关诊断标准, 男52例, 女34例, 年龄最小46岁, 最大80岁, 平均59.6岁。原发病:肺心病21例;心肌病12;冠心病17;高血压性心脏病14;风湿性心脏病22例。所有患者心功能在Ⅱ~Ⅳ级, 其中Ⅱ级22例, Ⅲ级43例, Ⅳ级21例。将86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慢性心衰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慢性心衰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则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1.2.1 饮食护理

在慢性心衰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 配合合理的饮食指导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具有重要作用。慢性心衰病人宜低热量饮食, 减轻心脏负担, 选择富含钾、镁、维生素和含适量纤维素的食品。心衰病人常见的一个症状是体内水钠潴留, 应此饮食应低盐饮食, 严格限制食盐摄入量, 一般每日摄入量以不大于5g为宜。

1.2.2 休息及活动指导

休息可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心率从而减轻心衰患者的心脏负担, 对于心衰患者给予合理的运动指导保证患者在活动的同时获得充分的休息。具体应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进行休息及活动指导。

1.2.3 心理护理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和蔼的态度, 积极与病人沟通, 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 结合患者的文化素质给予个体化心理疏导, 让病人了解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指导病人克服焦虑、沮丧、悲观情绪, 消除心理负担, 勇敢面对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 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a=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 观察组护理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护理疗效情况比较见附表。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慢性心衰的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但大多数慢性心衰患者存在预后差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文献报道[2]对于慢性心衰,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对于缓解患者病情, 改善预后状况, 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通过对病人临床症状的观察, 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 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饮食护理、休息及活动指导、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对心衰的相关认识, 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 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临床疗效, 促进了患者康复。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 观察组护理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差异显著, 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综上所述, 根据心功能分级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其心功能, 促进其康复, 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8.

老年心衰“蛛丝马迹” 篇5

1.稍活动或劳动即感心慌、胸闷、气促。

2.尿量减少,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增加。此时说明体内有过多水分不能通过肾脏排出,若无肾脏疾患或其它疾病,显示心脏功能可能已处于失代偿状态。

3.卧位性干咳。病人站立或取坐位时不出现咳嗽,躺平后即出现干咳,说明肺部可能已有较明显的充血或淤血。

4.夜间突然憋醒或伴有喘息。睡眠后大约1~2小时,突然憋醒或伴有呼吸急促及喘息,坐起或起床后症状很快消失。出现这些情况,说明病人已有较为明显的心功能不全或早期左心衰的症状。

5.不能完全平卧。平卧后即感到胸闷气短,且需垫高枕头或取半卧位才舒适。出现这些症状时,说明病情已进一步加重。

6.咳痰。开始吐白色痰,量比较少,尔后吐大量白色泡沫痰或洗肉水样痰,并伴有口唇或面色青紫,大汗淋漓喘息等症状。此时表明病人已有明显或重度急性左心衰。

7.不少老年心衰病人还常出现精神症状,如心情烦躁,焦虑或有恐惧感,有的甚至出现精神失常,嗜睡昏迷等症状。这是由于出现心衰后,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

8.全身静脉回流不畅或出现静脉淤血情况,如颈部血管(静脉)明显充盈或怒张,肝脾肿大,下肢或全身出现压迹性浮肿,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腹泻等。出现这些情况时,说明病人已发生右心衰或全心衰。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只要及时就医,老年性心衰是可以防治的。

★ 经典情书范文

★ 情书范文大全

★ 老年活动策划书

★ 老年站副站长竞聘稿

★ 老年教育工作总结

★ 老年学校教学计划

★ 老年大学毕业感言

★ 老年活动场所标语

★ 老年艺术团规章制度

心衰患者,找个医生“管”自己 篇6

所谓专病管理,即患者定期在专科就诊,并尽可能固定医生。因为在原发性心脏病发展的早期阶段,心力衰竭的症状可以表现得不明显,仅在诱因作用下才出现。临床上,常见到有些平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心脏病患者,在劳累、疲劳、肺炎、发热等诱因下,出现气促、不能平卧甚至端坐呼吸、大汗淋漓等症状,在急诊或门诊用药后症状缓解,去除诱因后,又能胜任日常生活。一些有原发性心脏病的患者即使在确诊为心力衰竭后,也容易对病情产生误解,以为医生小题大做,以至随便停药、减药,这种现象在心力衰竭治疗中较为常见。

例如,利尿剂用于控制液体潴留,一旦液体潴留消除,利尿剂仍应维持一定的剂量,以防液体再次潴留。此外,利尿剂的用药调整还涉及电解质的平衡,患者自行减量、加量或停药,均可导致水钠潴留及电解质紊乱等,可产生严重的心律失常。所以,心力衰竭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严密监控下,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如心力衰竭治疗中很重要的一类药物β-阻滞剂,在产生长期疗效前,都会出现一过性的短期负性肌力作用。若没有实行专病管理,缺少专科医生的指导,患者很容易在一时看不到疗效的情况下自行停药,这对心力衰竭的长期控制与预后极为不利。

专病管理并非只是医生对患者的指导,还包含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患者用药和病情变化的及时反馈。心力衰竭患者平时应对疾病和药物有更多的了解,能自行观察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压、头昏和干咳,用药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医嘱及时监测肾功能和血钾。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包括电解质紊乱、低血压和氮质血症。服用β-阻滞剂时更应注重监测,包括低血压、液体潴留、心动过缓和是否有心力衰竭的表现,这与用药剂量的增减甚至停药与否关系密切。当然,这些症状除了定期到医院随访外,完全可以自行判断,如脚踝是否浮肿,心率和血压也可自行测量。至于长期服用地高辛的患者,也应注意有无心律失常。由于心力衰竭治疗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只有建立专病管理,医生才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反馈的机会,使医生能够针对不同个体,全面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以提高患者对正确治疗的依从性。

此外,专病管理、定期随访可使医生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完整的病史采集,对其原发病性质、心力衰竭程度和患者的长期预后作出临床评估,及时阻止心脏原发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的发展;决定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患者是否可以进行手术修补或瓣膜置换,以及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是否应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等,从根本上改善心力衰竭的预后。

心衰患者 篇7

关键词:卡维地洛,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距离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终末期的主要表现, 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心室重构、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有关。经过十余年的研究, β受体阻滞剂已成为公认的慢性心力衰竭 (CHF) 治疗措施之一, 其能拮抗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 上调心肌细胞的β受体数量, 长期应用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

本研究旨在观察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7月期间住院的82例慢性心衰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卡维地洛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9例,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21例。平均年龄 (61.5±8.5岁) 。其中冠心病21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3例, 风湿性心脏病12例, 扩张型心肌病者3例;心功能按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者15例, Ⅲ级者者2l例, 心功能Ⅳ级者13例。对照组43例,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19例。平均年龄 (63.8±9.5岁) 。心功能Ⅱ级者18例, 心功能Ⅲ级者15例, 心功能Ⅳ级者10例。全部病人经临床检查、X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确诊, 左室射血分数 (INEF) ≤40%, 如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者至少停用2周以上。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心衰的病因、心功能分级、病程的长短、血压各项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排除标准:凡合并有急性心肌炎、两个月内有心肌梗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永久起搏器安装者、支气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动过缓 (HR<60次/min) 。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不纳入本试验。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和 (或) 硝酸酯类药物常规治疗, 卡维地洛组在常规治疗病情稳定的基础上加卡维地洛, 起始剂量6.25mg/d, 每2周递增1次, 达到25mg/d后, 每个月递增一次, 直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目标剂量为50mg。两组均门诊定期随访, 共观察6个月。

1.3 疗效制定

按照我国1993年颁布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显效:心功能改善级Ⅱ以上;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观察指标

心功能分级、彩色多普勒心动图仪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室射血分数 (LNEF) 、6分钟步行距离。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数据以±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

观察组显效9例 (18.37%) , 有效36例 (73.47%) , 无效4例 (8.16%) ;对照组显效5例 (11.63%) , 有效31例 (72.09%) , 无效7例 (16.28%) , 两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4%, 83.72%,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 (P<0.01) , 两组间心功能改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LVEDD及LVEF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LVEDD、LVESD及LVEF变化详见表1。

注:同组治疗前后LVEDD、LVESD、INEF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组间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变化

对照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 (212.36±46.55) 与 (281.45±42.67) , 观察组为 (205.54±32.16) 与 (332.69±45.87) ,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增加 (P<0.01) ;治疗后治疗组改善运动耐量即增加6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4 副作用

治疗组在治疗中出现心动过缓1例, 心衰加重2例, 卡维地洛减量后好转, 均不影响治疗继续进行。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 其发展进程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改善心衰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死亡率。临床上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强心、利尿、减轻心脏负荷等治疗。近年来, 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心衰的疗效已得到公认, 成为心衰治疗史上的一个显著进展[1]。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神经体液因素的激活和心室重塑。慢性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改善异常的血流动力学, 更重要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2]。

卡维地洛是一种新型的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 能全面阻滞β1、β2受体, 还可以选择性地阻断α1受体, 可以扩张血管, 降低全身的循环阻力, 减轻心脏后负荷, 降低左室室壁厚度, 增强心肌收缩功能, 增加左室EF, 改善心脏功能[3]。而对β受体的阻滞可抑制心衰患者过度激活的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减轻甚至逆转心肌重构;且高浓度时有钙离子拮抗剂作用, 具有剂量依赖性的直接血管扩张作用;此外, 卡维地洛还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 抗内皮素特性、抗增殖及抑制凋亡等作用[4]。

本组治疗结果显示在ACEI、利尿剂及地高辛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衰患者, 与仅应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的同期结果相比, 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显著改善, LVEDD显著下降。因此, 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能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并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卡维地洛同时具有负性肌力及减慢心率的作用, 本研究中治疗组出现心动过缓1例, 心衰加重2例, 但减量卡维地洛后病情迅速好转, 不影响治疗, 提示卡维地洛治疗严重心力衰竭病人安全性较为可靠, 但临床上应谨慎使用, 应待患者心功能稳定时小剂量开始, 逐渐加量, 适当剂量维持治疗。

参考文献

[1]Dargie#space2;#HJ.Effect#space2;#of#space2;#carvedilol#space2;#on#space2;#outcome#space2;#after#space2;#myocardial#space2;#infaretion#space2;#inpatients#space2;#with#space2;#left-ventricular#space2;#clysfunction:the#space2;#CAPRICORN#space2;#randomized#space2;#trial[J].Lancet, 2001, 357 (9266) :1385-1390.

[2]戴闺柱, 顾复生, 戚文杭, 等.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 40 (1) :7.

[3]刘冰.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08, 10 (6) :8301.

心衰患者 篇8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急救措施

从当前我国的人口结构看, 已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倾向, 并且仍有不断加剧的态势。而伴随着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心力衰竭患者也不断增多, 尤其是急性左心衰竭。急性左心衰竭是伴随着心血管等疾病发生的, 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具有发病快、死亡率高的特征, 这无疑给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1]。实施快速、有效的急救可以帮助控制患者的病情, 降低猝死率,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急性左心衰治疗的患者60例,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20~80岁, 平均 (51.00±1.26) 岁。所有患者均有突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紫绀、大汗、烦躁和咳嗽等症状, 粉红色的泡沫痰量多, 并且可闻两肺有干湿性啰音、哮鸣音, 肺动脉瓣的第二心音比较亢进, 心尖部的第一心音逐渐减弱, 胸部X线和心电图的心脏彩超有相应改变。

1.2 方法

1.2.1分组方法

在本研究中把出车进行院前急救的34例患者定义为研究组, 男20例, 女14例。其中原先就患有原发性高血压6例, 患有扩张型心肌病4例, 患有风湿性心瓣膜病6例人员, 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 患有肺心病10例, 被电击伤3例;把自行来院就诊的26例定义为对照组, 男16例, 女10例, 其中患有合并冠心病10例, 患有原发性高血压8例, 患有扩张型心肌病4例, 患有风湿性心瓣膜病1例, 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 患有肺心病1例, 输液过快1例。研究中的患者选择都严格按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力衰竭对策专题组诊断要点来进行, 所选患者都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研究中没有出现心肌梗死、尿毒症、肿瘤等引起的疾病终末的情况;都是一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后就立即呼叫急救中心或联系家人陪同到院就诊。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2急救方法

(1) 一般措施:“120”救护人员接到急救中心指派, 迅速赶往现场。对患者取半坐或端坐卧位, 进行吸氧和心电监护, 并开放患者的静脉通路; (2) 药物措施:快速静脉注入20~40 mg呋塞米, 3~5 mg吗啡, 以10~15滴/min速度, 在5%葡萄糖注射液内加入10~15 mg的硝酸甘油进行静滴, 0.2 mg的去乙酰毛花苷入壶。让患者持续端坐体位, 直至安全到达专科实行进一步的治疗为止。急救治疗后, 记录两组患者发病-救治时间, 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 h后患者的病情发展、治疗效果等。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具体操作是时刻监督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1 h后的症状, 如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 并且记录下其自发病到救治的时间、治疗的结果、病死率等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卫生部颁布《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 进行显效、有效、无效、死亡的比较[2]。显效:呼吸困难、两肺哮鸣音及湿啰音消失, 或者临床表现为轻微症状, 动脉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及呼吸均在正常范围;有效:动脉血氧饱和度升高或者趋于正常, 血压、心率及呼吸均由缓解;无效:动脉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及呼吸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发病-救治时间及24 h死亡情况

研究组的发病-救治时间, 要明显早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对照组3例患者分别死于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心衰、室颤。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1 h后的效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7.1%, 而对照组仅为76.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AHF的发生原理是因为心脏瓣膜疾病、心律失常、心肌损害、心血管等发生病变之后, 从而导致患者的急性心肌出现收缩力和排血量下降等, 最后出现缺血、缺氧、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3]。临床的主要表现是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心搏骤停等, 严重时患者可能发生猝死。

在急性左心衰抢救中, 需要快速询问患者病史, 再结合其临床表现, 实行查体、辅助检查, 得出准确判断, 使用合理的控制心衰药物, 才能挽救患者生命[4]。药物用呋塞米可以快速利尿, 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吗啡能抑制中枢交感神经, 帮助降低患者周围的血管阻力, 使静脉扩张;硝酸甘油实行静脉滴注, 能快速起效, 扩张静脉, 从而减轻患者心脏的负荷[5]。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 医护人员对急性左心衰的患者, 可在现场做出合理的诊断。接下来笔者将讨论急救方案中与急救效果相关的因素, (1) 吗啡的作用:急性左心衰竭主要是输出量与机体的需求量失衡, 主要表现肺循环淤血。因此, 一方面要保持患者的坐姿, 确保其氧气摄入量。另一方面, 可以采用小剂量的吗啡, 这有助于减少患者额外的心脏负担, 减少躁动, 有助于缓解心衰竭的症状[6]; (2) 速尿和西地兰的作用:速尿既有利尿的作用, 又有扩张静脉的作用, 对于患有肺水肿的患者来说, 可以使用利尿静脉注射, 一般为20~40 mg, 可以有效缓解肺水肿[7]。而西地兰是目前来说治疗心衰竭的主要药物之一, 特别是对于患有快速房颤伴心衰患者而言, 能够有效改善症状, 增加心脏收缩力。

本研究表明, “120”出车进行院前急救具备时间的优势, 比自行来院救治的患者治疗效果好, 院前急救的总有效率高达97.1%, 24 h病死率得到明显降低。由于急性左心衰竭是各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 其发生率、病死率非常高。院前急救已经成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办法, 及时发现并迅速地对患者实行院前急救, 可防止患者病情恶化, 为进一步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达到降低患者死亡率的目的[8]。

综上所述, 对急性左心衰患者采取进行有效地院前急救, 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 降低生命危险。急救对患者而言, 疗效十分显著, 同时能有效缩短发病-救治的时间, 防止患者病情恶化, 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吴倩.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21) :10-11.

[2]冯劲松.急性左心衰患者60例院前急救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8 (34) :8-10.

[3]何晃养.急性左心衰患者50例院前急救临床分析[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9, 15 (2) :112-113.

[4]潘少奕.急性左心衰患者36例急救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5 (10) :2747-2748.

[5]宋淑华, 霍光, 范珍川, 等.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 11 (8) :55-57.

[6]嵇霆, 朱晋鸣, 李岩等.急性左心衰102例院前急救的临床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1) :17-18.

[7]韩维红.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前急救的体会[J].中外医疗, 2009, 28 (23) :24.

心衰患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10月我院干诊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86例, 符合Framingham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 男33例, 女11例, 年龄45~84岁, 平均 (66.4±9.6) 岁, 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标准) , 心功能Ⅱ级27例, 心功能Ⅲ级14例, 临床症状相对稳定的心功能Ⅳ级3例。治疗组42例, 男32例, 女10例, 年龄50~86岁, 平均 (68.6±10.9) 岁, 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标准) , 心功能Ⅱ级25例, 心功能Ⅲ级14例, 临床症状相对稳定的心功能Ⅳ级3例。两组间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给以常规治疗, 消除诱因、休息、口服硝酸酯制剂、利尿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以联合能气朗 (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H10930021) , 10mg, 3/日, 服用1年, 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患者常规治疗药物。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免疫荧光定量分析法检测血浆BNP水平。随访并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 即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恶化、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

1.4 疗效标准

显效:心功能恢复到Ⅰ级;有效:心功能改善一级以上, 达到Ⅱ~Ⅲ级;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检测结果采用SPSS 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以表示, 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 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为差异, 非常显著。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经2个月治疗后, 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6%,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2%,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治疗前后BNP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BNP水平, 治疗后血浆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 , 但治疗组血浆BNP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 (P<0.01) ,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P<0.01

2.3 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随访期间, 3例心力衰竭恶化死亡;2例出现心源性猝死。对照组随访期间, 5例心力衰竭恶化死亡;2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1例因房室传导阻滞出现阿斯综合症死亡, 1例出现心源性猝死。治疗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 (表3)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备受关注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其发病率高, 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随诊对慢性心力衰竭机制的深入研究, 心力衰竭治疗的的模式也逐渐发生转变。20世纪70年代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为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 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到了20世纪90年代, 认识到神经内分泌调控的重要性, 给以β受体阻滞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实验显示, 心肌细胞结构发生异常后, 生成相应的能量明显减少。因此Stefan Neubaue提出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原因之一是心肌能量耗竭, 由此产生心肌能量饥饿耗竭学说, 由于心肌能量缺乏导致心功能不全, 引起代谢变化, 产生能量饥饿, 导致左室重构的恶性循环[2]。Co Q10是一种醌环类化合物, 是最重要的抗氧化剂之一, 可由体内各种细胞合成, 具有参与氧化磷酸化过程, 恢复心肌能量, 保护心肌细胞的功效。但研究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 组织内的Co Q10生物合成率降低, 而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肌中Co Q10的含量也明显下降, 且与心功能不全症状呈正相关[3]。

本研究显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以Co Q10, 随访1年, 其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0.05) 。BNP是一种由32种氨基酸组成的内分泌激素, 主要在心室合成, 正常情况下仅有少量分泌, 具有提高肾小球率过滤、利尿、利钠、扩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的作用, 参与血压、血容量及水盐代谢的调节。但在心功能受损时, 心室容量增加和压力超负荷可引起心室壁张力增加, 可诊断为心力衰竭而导致BNP水平迅速升高。迄今多项研究显示, 故BNP水平不仅可以准确诊断心力衰竭, 症状越严重, BNP水平越高, 因此可以用来反应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4]。本研究显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经补充外源性Co Q10, 治疗后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显著性。

治疗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Co Q10, 经随访1年后, 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提示Co Q10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Co Q10是电子传递链中的递氢体, 为线粒体合成ATP的必要成分, 通过参与心肌能量代谢, 具有改善心脏能量供应, 促进心肌ATP的产生, 拮抗醛固酮, 增加心肌收缩力, 提高心排血量, 从而改善心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366.

[2]Fragasso G, Perseghin G, De Cobeli F, et al.Effects of metabolic modulation by trimetazidine o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phosphocreatine/adenosine triphosphate ratio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6, 27:942-948.

[3]Crane F L, Biochemical functions of Coenzyme Q10[J].J Am CollNutr, 2001, 20 (6) :591-598.

[4]刘梅颜.2008BNP中西方专家共识高峰论坛会议纪要[J].中国医药导刊, 2008, 10 (6) :928-930.

心衰患者 篇10

1资料和方法

1.1老年慢性心衰的基线资料

将我院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7~80岁,平均年龄(72.54±1.07)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12±0.85)年。

观察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64~81岁,平均年龄(74.01±0.34)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3.74±0.65)年。

两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心衰对症及病因治疗,在手术期内要保证患者合理的睡眠,将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进出水量及相关的药物服用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做相应的记录[3],以供后期参考。

观察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在进行相关治疗的同时实施运动康复护理服务,具体内容:

(1)积极叮嘱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适当的卧床休息,并随着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病情的好转而分别开展床边移步练习、辅助下的步行练习和站立练习,每天练习次数控制在四次,每次10分钟,不可过度练习,鼓励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选用床旁进食的形式,并逐步培养患者向床下自主洗浴和自行大小便的习惯。

(2)入院后,保证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每天进行适时适度的室外散步和攀爬楼梯,步行距离应控制在一千米之内,攀爬楼梯层数应控制在2层,督促和鼓励患者自主洗漱以及日常活动,并适当开展体操等健康娱乐项目。

(3)饮食护理:给予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服用低盐、易消化且富含高维生素的相关流食,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观察两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1.3.2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恢复为二级,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有效: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恢复为一级,但未达到二级。

无效: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无变化或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例数+有效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例数)/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两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之间对比总有效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两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对比观察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心衰属于心室功能不全所引发的临床综合症,使患者产生心肌病变和心室功能减弱,由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容量负荷过重或长期压力,使心肌收缩力有所减弱,且不能维持正常的心排血量[4]。随着慢性心衰患者年龄的增长,其机体自身的泵血功能均会减弱,尤其是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丧失更为严重,并且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对于常规护理和对症治疗慢性心衰(对患者进行心衰对症及病因治疗,在手术期内要保证患者合理的睡眠,将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进出水量及相关的药物服用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做相应的记录),疗效上并不能达到临床满意的效果。

运动康复护理治疗慢性心衰,不仅能够加速患者心功能的康复,还能有效保持患者的运动耐能量和充足的体力[5],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焦虑、烦躁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患者运动康复护理效果;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护理和避免由于饮食不当带来的并发症。

经过研究,发现观察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0.00%)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

综上所述,治疗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采用运动康复护理服务,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老年慢性心衰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结果 观察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后对比各项观察指标,治疗的总有效率(90.00%)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提供运动康复护理服务,能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使用。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衰,运动康复护理,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明娥,霍红梅,王梅林等.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的效果[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3):221-225.

[2]杨义明,张瑞霞,李玢等.老年慢性心衰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和其它生化指标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1):74-76.

[3]徐爱萍.血浆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0):4043-4044.

[4]黄炜,吴建东.卡维地洛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老年慢性心衰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4):4890-4891.

综合治疗让心衰患者安然度夏 篇11

心衰之所以在夏季多发,原因有二:一是夏季气温较高,人体为了散发多余的热量,皮下血管扩张,血液流向体表,脑、心、肝、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为了满足上述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心脏必须加大“工作量”,泵出更多的血液,让原本已十分衰弱的心脏再“超负荷”运转,心衰就容易发生。二是夏季空调使用不当容易引发感冒、肺部感染等疾病,而夏季高温又会使人心情烦躁、睡眠不足、食欲不振,这些都容易诱发心衰急性发作。

要防范心衰急性发作,患者应当树立综合治疗的观念,生活调理、药物治疗以及合并症的治疗,缺一不可。

生活调理是基础

心衰患者在夏季要特别注重生活保健,避免各种容易导致心衰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如感染、劳累等。具体措施如下:

1.不要感冒。心衰患者使用空调时,不宜将室内温度调得过低,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亦不宜密闭门窗,要保证室内空气流通。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2.饮水要适量。夏天出汗多,血液黏稠,应及时补充水分。不过,心衰患者补水切忌过量,以免因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而诱发心衰急性发作。

3.忌食冷饮。心衰患者应避免贪食冷饮或冰西瓜,因为食管紧挨着心脏,冰冷的食物可导致心脏表面的血管(冠状动脉)痉挛,进而诱发心衰急性发作。

4.保持大便通畅,多吃蔬菜及水果,戒烟酒,避免进食过饱,保证充足睡眠。

5.适当运动。心衰患者宜进行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运动,运动量以不出现胸闷、气急等不适为宜,避免重体力活动。

6.每日监测体重和尿量。一日内体重增加不超过0.5千克,每日尿量应为1000~1500毫升。

控制心衰不放松

治疗心衰有哪些药物?一些老病号能胸有成竹地说出“强心、利尿、扩血管”的顺口溜。诚然,地高辛、利尿剂和消心痛等药物能改善症状,可以使患者感觉“活得更好”,但遗憾的是,这些药物并没有使患者“活得更长”。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的药物可以提高心衰患者的生存率,并能使扩大的心脏缩小,改善心功能,控制症状。这些药物包括: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瑞泰、雅施达、蒙诺、洛汀新等。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科素亚、代文、安搏维等。③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达利全等。④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等。

上述药物几乎适用于所有稳定期的心衰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患者务必注意以下两点:①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定期复查,最好能去心衰专科门诊就诊,找同一位医生看病,以便观察病情变化。②坚持规律用药,不要随意停药或减药。特别是夏天,由于血管扩张的关系,血压可能较冬天有所下降,部分患者会自行停用降压药物。这种做法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极易导致血压波动及停药后的病情反跳。

合并症处理不忽视

心衰患者常合并多种其他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贫血、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在控制心衰的同时,合并症的治疗也不容忽视,否则心衰会反复发作,症状也会难以控制。

合并冠心病的心衰患者应尽量争取机会进行“血运重建”(包括支架植入或冠脉搭桥术等)。合并高血压的心衰患者,宜坚持服用长效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既有降压作用,又有治疗心衰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合并糖尿病的心衰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皮下注射胰岛素、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均是不错的选择。

合并贫血的心衰患者,应注意补充造血原料,如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还可通过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输血来改善贫血状况。

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心衰患者,宜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以及利尿剂,并严密监测肾功能、电解质情况。有明显液体潴留者,可考虑接受透析治疗。

“蛛丝马迹”不放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老年性心衰的发病率与日俱增,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然而,心衰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人们忽视。当出现明显心慌、气短时,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已相当严重。

夏季气温高,心脏负担重,心衰的“蛛丝马迹”更容易显露。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警惕心衰可能:①低于正常活动量时,即感到胸闷、气促或心慌。②总尿量减少,夜尿相对增多,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增加。说明体内有过多水分不能通过肾脏排出,若无肾脏疾病,提示心脏泵血减少。③卧位性干咳。夜间平躺后出现干咳,端坐或站立时,咳嗽减轻或消失,说明肺部可能已有充血或淤血。④夜间突然憋醒或伴有喘息。入睡后1~2小时,突然憋醒,伴有呼吸急促及喘息,坐起30分钟或更长时间,方能缓解。⑤夜间不能完全平卧,平卧即感胸闷、气短,需垫高枕头或取半卧位,方才舒适。⑥下肢或全身浮肿,一按一个“坑”。全身静脉回流不畅,说明患者已发生右心衰或全心衰。

医生忠告:

虽然心衰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但只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正规药物治疗,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心衰还是可以得到缓解和长期控制的,心衰患者同样可以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和较长的寿命。

相关链接

新进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

近年来,尽管心衰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心力衰竭患者疗效不佳。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现已逐渐成为心力衰竭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简而言之,该治疗就是在患者的心脏内植入一个三腔起搏器,帮助左右心室同步协调收缩,使心脏更有力、有效地将血液泵至全身。

心衰患者 篇12

身体活动是指任何能导致能量消耗的骨骼肌动作, 包括规律性的运动及生活中消耗能量的活动, 身体活动可以由活动消耗能力的多寡来呈现。运动则是一种规律性活动, 为增进或维持体能所做计划性的、结构性的及重复性的身体动作。身体活动可以根据新陈代谢当量 (Metabolic Equivalent;MET) 的多少分为4种[4]:轻度活动1.0~2.9 METs、中度活动3.0~5.0 METs、重度活动5.1~6.9METs和极重度活动≥7 METs。身体活动是老年人维持健康与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在身体复原、恢复时期或心脏疾病危险因子的预防上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对心衰患者来说适当的身体活动有其必要性。规律的身体活动有益于心血管疾病, 包括改善心衰患者心脏功能障碍, 增加心搏排出量和心输出量, 直接刺激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呼吸困难、控制体重、改善生活质量, 并改善骨骼肌肉结构、功能和血流等。反之, 若不活动或重度身体活动可能会增加心肌梗塞或猝死的危险, 且易有肌肉骨骼受伤的危险性[5], 下面就对慢性心衰患者的身体活动水平和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193例NYHA分级Ⅱ或Ⅲ级的心衰患者, 男114例, 女79例;Ⅱ级和Ⅲ级各为115例和78例,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健康状态, 见表1和表2。

研究工具:7 d身体活动记忆量表:包括家务、职业活动、闲暇时间活动及其他活动等4类。7 d的活动分为3个阶段:周一~周五、周六、周日;活动强度分为5类:睡眠1 MET, 轻度活动平均1.5 METs (1.0~2.9 METs) 、中度活动平均4 METs (3.0~5.0 METs) 、重度活动平均6METs (5.1~6.9 METs) 和极重度活动平均10 METs (≥7 METs) 。

身体活动量表计算方法:研究对象回忆过去1周的身体活动时数, 包括以下4项活动:睡眠、中度活动、重度活动、极重度活动;轻度活动则由总时数减去以上4类活动时间所得。每例研究对象每天每公斤体重所消耗的能力是指1周睡眠总时数、轻度活动总时数、中度活动总时数、重度活动总时数和极重度活动总时数分别乘以1 METs、1.5METs、4 METs、6 METs、10 METs后, 各活动METs总量除以7及乘以研究对象体重所得。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慢性心衰患者的身体活动描述, 见表3。

身体活动消耗能量的描述:轻度活动、中度活动、重度活动和极重度活动的身体活动消耗能量分别是 (1 280±171.72) 、 (1 671.57±103.16) 、 (1 967.33±91.73) 和 (2 739.70±705.05) kcal/d。

性别在身体活动中的差异:男、女的身体活动消耗能力分别是 (2 101.840±697.39) 和 (1 641.489±450.65) , 经t检验得, t=5.57, P<0.05, 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慢性心衰患者一般资料在其身体活动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在其身体活动差异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研究对象在身体活动上自觉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t检验分析结果发现, 研究对象在身体活动上会因NYHA分级 (Ⅱ级和Ⅲ级分别为2 002.81±715.12和1 781.59±511.10, t=2.354, P=0.02) 与规律服药[ (规律服药和不规律服药分别为 (1 987.08±697.88) 和 (1 663.91±567.14) , t=-3.181, P=0.001 7]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讨论

慢性心衰患者身体活动:身体活动频率以每周>5次者居多, 活动时间及时段以30 min及早上者居多。有研究结果指出[6], 若个体为达到增进心肺功能的效果需每周≥3次的身体活动, 每周1~2次仅有维持的效果。ACSM也指出[7], 若达到对心脏病患者有益的效果其活动时间应达到持续或间断20~60 min。

本文研究对象在身体活动上会因性别不同而有统计学差异, 男性的身体活动高于女性。研究结果与Lim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8], 男性比女性花较多的时间在中度身体活动上, 女性较男性花较多的时间在轻度活动上, 且男性的体力和对身体活动认知皆高于女性, 从事身体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均高于女性。

本研究结果发现, 研究对象在身体活动上会因年龄不同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结果与Schutzer等的研究结果相同[9], 随着年龄的老化, 身体活动会减少, 年轻人大多从事重度身体活动, 老年人大多从事轻度身体活动, 且年龄>65岁的老人有50%以上其身体活动会减少。由研究及文献探讨得知, 本研究支持65岁以下的慢性心衰患者其身体活动大于65岁以上的患者。

本研究结果发现, 研究对象在身体活动上会因身体质量指数的不同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支持Sharma的研究[10], 年龄>35岁体重会逐渐增加, 体重指数≥30 kg/m2时会增加心脏疾病的危险, 而身体活动可帮助体重控制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猝死的危险性。体重过重或肥胖者从事身体活动多于体重过轻和理想范围者, 可能与患者了解体重指数增加会增加心脏衰竭危险有关。

研究对象在身体活动上会因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与Plotnikoff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11], 高等教育者其身体活动较低等教育者多, 且高等教育者对身体活动的益处认知高。

研究对象在身体活动上会因婚姻状况的不同而有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与有关方面的研究结果相同[12], 认为已婚的心衰患者其身体活动高于未婚者。推测可能是已婚者有家人的支持和陪伴而较易从事身体活动。

研究对象在身体活动上会因整体自觉健康状况而有统计学差异, 整体自觉健康状况“还好”的其身体活动多于“差很多”和“稍差”的患者。

研究对象的身体活动会因患者的心脏功能分级和服药状况而有统计学差异, 心脏功能分级越高其运动时间和耐力越差, NYHAⅠ和Ⅱ优于Ⅲ级。药物治疗可改善心衰症状和死亡率, 但患者若服药无规律则会使疾病反复并减少身体活动。

根据以上结果, 建议根据慢性心衰患者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开展身体活动, 尤其要对女性、老年、低教育程度、鳏寡、整体自觉健康状况差和不规律服药的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加强身体活动, 结合规律服药控制疾病进展, 提高生活质量。

注:*P<0.05, **P<0.01, ***P<0.001。

注:*P<0.05, **P<0.01, ***P<0.001。

摘要:目的:了解慢性心衰患者的个人资料和自觉健康状况在身体活动变化中的作用, 为心衰患者确定合适的身体活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7 d身体活动记忆量表对193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慢性心衰患者多数身体活动频率>5次/周, 活动时间0.5 h, 活动时段为早上, 且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体重指数和健康状况在身体活动水平变化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体重指数和健康状况指导慢性心衰患者进行身体活动。

上一篇:出口信保下一篇:安全目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