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

2024-12-22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精选12篇)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 篇1

摘要:结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使教学内容更有条理性,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消化和吸收。语文教学的结课方式主要有思想教育式结课、归纳概括式结课、设疑式结课和实践式结课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择, 综合运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结课,分析

结课, 就是指上完一节课后对课程内容作个小结。结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有创意性的结课,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 掌握结课的艺术, 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帮助的。下面, 笔者就有关结课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思想教育式结课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以学生为本, 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语文教学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 教书育人, 读书明理。因为小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是教书育人的好素材。因此, 教师应当紧扣教学内容, 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语文教学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外, 还可以通过结课来实现育人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 我们可先组织学生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初步分析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形象, 重点分析蔺相如对敌人毫不畏惧、对朋友大度谅解的优秀品质, 突出其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在结课时, 我们可这样引导:朋友之间或同学之间有矛盾是难免的, 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对待和解决这个矛盾,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 希望大家能从蔺相如身上得到启发, 用互相谅解的方式来对待同学之间的矛盾, 只要每一个同学都能像蔺相如那样宽宏大度, 就一定能友好相处、团结进取。在结课时, 教师如果能经常这样点拨, 同学们之间的矛盾就会减少, 即使他们有些摩擦, 也很快就会化解。利用这样的结课形式, 思想品德的渗透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归纳概括式结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诚然, 在课堂教学中, 精妙的导课,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聚精会神地上课。但一节课下来, 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个归纳概括, 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语文课, 一般来说内容比较繁杂, 作个小结, 可以把学过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

上课快要结束时, 教师可叫一个学生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阐述一遍,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这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在结课时, 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其主旨是通过阅读, 抓住精要, 最后集中到课题上来。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 教师的结课技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笔者在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 先组织学生学习、讨论红军为什么夺桥, 如何抢时间, 如何攻天险。结课时, 引导学生把内容归纳到“飞”和“夺”两个字上来。从而使学生从“飞夺”两个字上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三、设疑式结课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 讲的内容比较零散, 结课时, 主要是将课文写作特点、中心思想重复一遍, 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空间, 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 就是老师嚼烂了食物然后放进学生的嘴里, 让学生吞下去。

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浪费了时间, 又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而且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笔者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 结课时不要讲得太直白, 要给学生留一些自由思考的空间, 要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然后得出答案, 不要怕学生弄不懂。因而, 结课可以采用设疑式。

如在赏析托尔斯泰的《跳水》一文时, 通过讨论学习, 让学生知道了前因后果:小男孩是由父亲用枪逼着跳进水里而得救的, 简单地说, 是跳水使小男孩得救了。最后笔者作了这样的结课:同学们, 除了跳水这个办法以外, 有没有其他方法救这个小男孩呢?如果你是这个小孩, 你会怎么办呢?由于这个问题很现实, 所以同学们都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 有个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诸葛亮就不怕曹操用火箭吗?由于恰逢下课, 于是笔者将这个问题转化为设疑式结课的思考题:“这个问题提得好, 先让大家课后去思考, 下节课时再作发言, 看谁能作出最合理的分析。”第二节课学生提出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多方面见解, 包括诸葛亮的智谋和曹操的多疑性格等, 学生在思考中充分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实践式结课

这里所说的实践, 是指利用结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从而达到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 在结课这个环节上, 笔者作了引导性小结: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 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个故事, 并讲给别人听, 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希望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去实践实践, 锻炼锻炼。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许多同学回到家后给左邻右舍的伙伴们讲述这个故事。这个结课的引导, 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结课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 但不论是哪种方式方法, 都要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着眼于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结课的艺术,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 篇2

摘 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初中生物课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命基础知识。一堂生动的课,也应该讲究教学结构的安排。它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而且更应该讲究教学结构的安排,结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结课艺术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的提出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工农业生产,与有关应用科学,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一堂课的结束承接下一堂课的开始,结课的恰到好处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的意义

讲课如同写文章一样,结构布局非常重要。生物教学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及其特殊的课程目的,初中生物课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命基础知识。一堂生动的课,也应该讲究教学结构的安排。它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而且更应该讲究教学结构的安排,结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而生物的教学可把最重要的、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压轴”,同时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求索知识的真谛。

二、结课的方法与功效

课堂结课是新授课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

1.在宏观方面把握生物课堂教学的方法

(1)承前启后。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对于知识性较强的生物课堂,例如,《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这一节,可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通过结课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此外还可以设计课后练习、实验操作、问题探讨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2)实践培养。新课结束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这一节中,由于课标的调整,从原来的理解水平降低到了解水平,结课时就可以提出相应的实践活动,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巩固,这样不仅提高了知识的运用巩固,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质疑问难。结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2.在微观教学中体现结课的功效

(1)归纳总结。新授课内容结束后,归纳本节的内容,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

例如,学完“尿的形成和排出”后,教师可归纳本节知识要点:肾小球通透性、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的差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与原尿、原尿与终尿,肾动脉中血液与肾静脉中的血液;点明排尿的意义。这样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零碎分散变为集中,同时也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条理、完善。

(2)首尾呼应。课堂教学,应该首尾衔接自然,不偏不倚,进而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在设计新课导言时,应采取提出学生感兴趣但又不能解答的问题来引入,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能反映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又能使整堂课前后照应,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3)讨论比较。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分析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点,找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相同点,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

(4)达标巩固。课堂练习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下面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不仅包括实验操作、习题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较、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上讲台练习。做题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并使教学情况得到及时反馈,从而做到查漏补缺。

(5)设置悬念。仔细分析上下两节课间的联系,在某些课结尾,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人的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来自于神秘感、好奇心,一节课内容结束后,教师不妨来一个“悬念”结尾,悬念的来源就是下一节课中的知识,以引导学生主动去预习。

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之前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像鲁滨孙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那么使自己存活最长的办法是:①先吃鸡,然后吃玉米。②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为了弄个清楚,自己会迫不及待地去提前预习。这样就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冶情励志。在某些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

例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联系我国明代杰出植物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常常是肩背药筐,“东西南北中”,江湖田野山村处,搜罗百氏,访采四方,用了27年时间付出大半生心血,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还可简介我国现代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事迹。

又如,讲“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时,简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制作生物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做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通过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

三、问题与对策

1.科学准确性

结课要以科学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教材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不可信口开河。

2.主体明确性

结课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紧扣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或从重点、难点点拨,或从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予以引导,针对性强,不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3.结尾启发性

结课应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语言精炼干净利落。要给学生以启发,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思维火花,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收效良好。

4.设计趣味性

在设计结课时,应在“趣”字上下工夫,尽可能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学。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

5.方法多样性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它要求教师匠心独运,既要知常又要晓变。因此,在设计结课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的难易,学生的特点等各方面情况,形式要新颖,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结课时,各种方法可以综合利用。

总之,结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结课也是艺术,应结合生物教学的特殊性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探析小学语文课堂的结课艺术 篇3

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生接受文学熏陶的天堂,对于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文字素质的提高、人文素养的增强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行为艺术家,在小学语言课堂上无时无刻地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课堂的结课阶段,被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所忽略,但其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小学语文课堂结课,可能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以探析小学语文课堂的结课艺术为题,对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性结课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 利用归纳总结提高结课艺术性

归纳总结的结课方式,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最常使用的结课方式。教师利用相对简洁的语言对本节课的内容与重点进行总结与强调,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是归纳总结式结课方式的重要目的,对于提高学生关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分析能力有积极作用。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结课时的归纳与总结都是由语文教师完成的。在创新结课方式教学思想的趋动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对语文课堂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在结课环节的地位。另外,归纳总结式的语文结课方式也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回忆与重复,也可以独自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朗读,加强学生的听觉表象。更多教师选择对语文课堂重要的知识点与注意事项进行强调。归纳总结式的结课方式较为传统,但教师的灵活使用可以增强其艺术性。

比如在讲解《蘑菇该奖给谁》的时候,教师要以对文章中所涉及到的“黑兔”、“白兔”与“兔妈妈”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如下:黑兔赢了乌龟,白兔输给了骏马。在兔妈妈的眼里,小白兔具有挑战自己的勇气,而不仅仅将眼光局限在一场比赛的输赢。所以,兔妈妈奖励了小白兔。同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当中,你们也要像小白兔一样,不要过分追求一次竞赛的输赢,要以提高自己、挑战自己为目的开展竞赛。

二、 利用感情抒发提高结课艺术性

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师要利用结课的机会,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规范,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感情抒发式的结课方式就成为了教师的首先,一个具有真情实感的感情抒发式结课方式对于课堂的艺术气氛的营造也是十分重要的。感情的抒发到位了,学生自然会理解文章中要表达的情感,加大对文章的理解力度。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一个感情激发的学习氛围,利用学生的情感倾向进行结课。

比如说在讲解《升国旗》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利用视频中严肃的氛围营造课堂氛围。小学生会在视频的影响下找到民族自豪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们沉浸在升国旗的氛围之时,教师可以进行慷慨陈词,结束语文课堂:我们的国家是由许多前辈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国旗的升起是中华儿子自尊的提升历程,不仅仅是一面旗子从低到高的过程。希望你们中的每一个人,正视国家发展的历史,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将国旗当成国家的标志,尊重国旗,积极参加每一次升国旗活动,珍惜每一个参与升国旗活动的机会。

三、 利用悬念设置提高结课艺术性

悬念的设置对于提高课堂探究氛围有直接作用。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结课之时,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使学生对下一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期待。悬念设置式的小学语文结课方式,对于时长超过一节的语文课文讲解来说最为适用。教师可以在对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的情况下,引出下次的讲解内容,并且疑问的疑问的语气为学生设置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思考题目,促使学生将精力投入于对下一次课的期待当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本节课气氛的活跃,还有利于下节课的开课。

比如在进行《聂将军与两个小女孩》这篇课文的结课之时,教师可以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对下一节课进行引出。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结课:在抗日战争中,聂将军救出两个日本孤儿,并将他们收养在指挥部内,为他们治病,提供修养的场所。但是,面对激烈的战争,聂将军不得不将两个小女孩进行转移,并决定让日本军人将其送回国内,送到家人身边。我们可以看得出聂将军的宽容大度的品质。那么,两个小女孩真的顺利地回到日本,并找到家人了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课讲解。

面对这样的结课方式,学生们会感到有趣而无奈,既会对本节课留恋不舍,又会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这就是悬念设置式的结课方式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的艺术性效果,小学语文课堂的开展会因这样具有艺术性的结课方式而多姿多彩。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课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进行激情洋溢的演讲、风趣幽默的讲解,自然,结课也要讲解艺术性。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性结课方式进行了总结与说明。重视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性,运用结课艺术为小学语文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话,是升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愿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加强结课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共同进步与提高,用艺术性结课方式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语文教学中的结课艺术 篇4

“教亦多术矣, 运用在乎人。”语文结课艺术方法较多, 笔者曾尝试了归纳式、悬念式、激情式、评论式、比较式、迁移式等几种, 收获颇丰。

1、归纳式结课

这是语文教师最常用的一种结课方法, 也是最为平实的一种。在一堂课或是一篇课文结束后, 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 对这节课或是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再一次地强调重点, 进一步地突出中心, 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如在讲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 可以这样总结课文:“回顾课文, 作者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先总说, 后分说;分说时, 先说主要的‘四个讲究’, 再说次要的‘三个注意’, 这样条理清楚, 详略分明, 重点突出, 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样的结语, 提纲挈领, 便于学生由粗到细, 化繁为简, 主次分明地把握文章。如能借助板书演示, 并配以重音强调, 那效果更好。

2、悬念式结课

结课, 不仅仅是一堂课的收束, 也可以是另一堂课的序幕。悬念式结课就是适用于容量较大的、一堂课不能结束分析的文章。在一课结束时, 为避免割裂文意, 保持原作品的完整性, 并能深入探讨文意, 教者可就下一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和建议, 设下悬念, 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促使学生继续关注课文。如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一文, 在用一堂课具体“感受悲”、“探究悲”后, 可这样结课:“幽径悲剧不仅是幽径上的藤萝的悲剧, 更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人性的悲剧。作者悲愤的不仅仅是美丽的藤萝的毁灭, 而是新时期社会上的一些愚民对美的漠视和践踏。在常人看来, 藤萝只是一株植物, 被毁很正常, 我们也早已司空见惯。但作者却含泪带哭, 悲愤万分, 他是不是真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没出息’?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人们常说文如其人, 让我们透过精炼、通俗、雅致的语言, 去感受那一份纯粹的优美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适当的设问, 巧妙的过渡, 既顺理成章地引出下堂课的内容, 又留有悬念, 启发学生思考、探究, 有效地延续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激情式结课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惠多斯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情式结课, 即是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也就是教者在结束课文, 总结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后, 运用充满激情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为学生创设一种优美的、亲近融洽的诗情意境, 激发学生的热情, 振奋他们的精神, 引起他们的共鸣,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氛围的熏陶, 自觉走进文章, 走近作者, 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同学们, 宇宙浩渺广阔, 奥秘无穷, 它的神秘面纱还没有完全揭开, 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着你们去探索, 还有很多新奇的事物等着你们去挖掘。努力吧, 同学们, 广博的宇宙正在等着你们, 无限的空间正在欢迎你, 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未来掌握在你们手中。”这是说明文《宇宙里有些什么》的结语, 热情鼓舞, 诚挚号召, 学生的主体意识强烈, 使命感鲜明, 令人振奋, 催人奋进。

4、评论式结课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不仅如此, 教师更要适时培养学生的赏鉴能力, 及时地引导学生辨伪去妄, 要“让学生从读书中求得真道理” (叶圣陶) 。受时代、阶级的制约, 某些古文和外国文学作品常常会暗含一些消极、片面的东西, 因此, 在结束课文时, 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 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评价, 正确引导学生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如在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时, 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世外桃源是作者陶渊明虚构的一种美好的社会。它与当时黑暗现实鲜明对照, 是人民群众反剥削压迫、反战乱的反映, 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只是作者的空想,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 而且桃源中人对剥削、战乱只是躲避、退让, 不去抗争, 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在教师明确的爱憎态度的评论下, 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他们的识别能力也不断加强。想学生之未想, 说学生之未说, 并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评判事物, 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意义。

5、比较式结课

比较式结课通常用在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教学的结束阶段。教者扣住文章的思想、结构、语言等方面内容, 有所侧重地与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或某一单元课文进行对照比较, 分析概括出它们的相似点、不同点, 从而更清晰、更准确地把握它们各自的特点, 并总结出同一题型的解题规律,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在学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时, 为更好地把握欧阳修的思想境界, 可将《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比较, 引导学生:“这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同中有异的。《岳阳楼记》提出‘先忧后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则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崇高的, 积极向上的, 为我们所取的。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主张‘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要有不为外物左右的胸襟, 既在规劝滕子京, 又在勉励自己, 精神境界崇高。而《醉翁亭记》中‘颓然乎其间’, 多少含有寄情山水, 排遣苦闷的情怀。不只欧阳修, 很多古人在游记散文、写景散文中都有所流露。”通过比较, 文章特点鲜明, 大小之处, 宏观囊括, 微观显现, 情感理解更充分、更透彻, 使人印象深刻, 学有所用。

6、迁移式结课

从现代教育论的观点看, 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而迁移式结课正好顺应这一方面的潮流。即在课堂教学结束时, 教师多设计出一些练习题,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在实践中, 触类旁通, 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如统筹方法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方法, 也是指导生活的有效方法之一。虽然作者通过设例子、配图表清楚而浅显地讲解了, 但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 并运用于生活。那么就再用一道实践题来检验、巩固。“早晨5点半起床, 穿衣需2分钟, 洗漱需5分钟, 整理书包需2分钟, 跑步、煮饭各需10分钟, 烧开水15分钟。用统筹方法合理安排, 实际操作一下, 看看哪种安排最合理, 最省时?”这样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题, 学生兴趣盎然。活动中, 理论指导实践, 动中取乐, 乐中收益, 知识更牢固。事实证明:通过实践校验、巩固的知识, 才更有价值, 更具生命力。

古人曾云:一篇之妙, 在乎落句;一课之妙, 在于结语。但现实生活中“善始者实繁, 能善终者盖寡”。中学语文素质教育迫切呼唤教育工作者“善始善终”。让我们重视结课, 讲究方法。学无止境, 探索也永无止境。就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共勉, 为课堂教学的优化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体育舞蹈的结课总结.doc 篇5

一、体育舞蹈的分类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舞,按照内容划分可以分为三大类:拉丁舞、摩登舞、交谊舞。三大类舞蹈又包含了十七种舞:

1、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恰、牛仔、桑巴、斗牛五种舞。

2、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快步、狐步、维也纳华尔兹五种舞。

3、交谊舞包括布鲁斯(慢四)、华尔兹(慢三)、维也纳华尔兹(快三)、快四(又分南京小拉舞、湖南快四和北京平四)、伦巴、探戈、吉特巴七种舞,共十七种舞蹈。近些年又增加了团体舞,由六对或八对选手集体跳拉丁舞或摩登舞,跳出各种变化莫测的队形。后来又增加了莎尔莎舞、肚皮舞、时尚街舞、阿根廷探戈舞、单人拉 丁舞、单人摩登舞。

按照体育舞蹈的功能分类,可以分为竞技体育舞蹈和大众体育舞蹈。交谊舞属于大众体育舞蹈,拉丁舞和摩登舞属于竞技体育舞蹈。

二、团结协作的社会作用

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产生1+1〉2的效果。

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能独立出去。在这个讲究分工合作的社会上,团结协作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单个集体也不可能完成整个社会所要求的任务,这就要求团队协作了。通过团队协作,人们可以互补不足,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自身的力量,从而实现自身的追求和双方的共同目标。这样,社会的各项分工合作都得到了很好的完成,社会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好的促进,也为社会中的个人和集体带来积极地反馈影响。

三、终身体育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结课技巧 篇6

[关键词]初中 历史课堂 结课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96

一节高质量的历史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循循善诱的引导,生动活泼的氛围,还应有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尾。好的课堂结尾应具有整体概括、增强巩固、促进和谐、培养思维等特点。那么,我们应如何讲究历史课堂的结课技巧呢?

一、寓教于乐的愉悦式结课

愉悦式结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在新授课流程完成时,通过简单的游戏或轻松的歌曲,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回味和巩固所学知识。这种结课形式寓教于乐、轻松活泼,适合用于七八年级的历史课堂。比如在完成人教版(下同)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这部分内容的新授内容后,我们可以播放《解放区的天》这首轻松的歌曲,同时插入教师的旁白:“同学们,人民解放军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反动的蒋家王朝统治。翻身农民喜气洋洋,用愉悦的歌声颂扬党的恩情,解放区的天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让我们一起嗨起来,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这就有效实现了学生情感的升华,学生从中体会到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被推翻的重要意义。这种结课方式犹如余音绕梁,让学生回味无穷,同时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圣堂。

二、言简意赅的概括式结课

概括式结课是教师在结课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在新授内容完成之后,以言简意赅的语言或一目了然的表格、结构图等形式对课堂精髓做简要呈现。这种结课形式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回忆反思,加深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有利于再次呈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归纳能力。例如我们完成了九年级下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新授任务后,可以用这样的简要语言来结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重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两次会议分别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构成了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这样的结语不仅包括了这节课的“一战后国际体系”的主题,还包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即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等。学生在教师课堂结语的引导下,再次整体感知了课堂的核心内容,其宏观理解能力有所提升。

三、扣人心弦的悬念式结课

悬念式结课是在新授内容结束后,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做好下节课的预习工作,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而设计的一个问题悬念,问题抛出但不进行当场解答,下节课可利用此问题进行导入素材。利用这种方式进行结课,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悬念、好奇心,促使其主动思考。比如我们完成了九年级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的新授课内容后可以这样来结课:“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以及美国为应对这场经济危机实行的罗斯福新政。那么,同样深受这场经济大危机影响的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这样的问题悬念既将下节课内容和这节课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又让不少学生出于好奇心迫不及待地主动去看下节课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预习。

四、练习巩固的反馈式结课

这种结课形式就是教师在新授内容完成之后,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提供适量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以便学生及时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毕业年级的学生需面对各种考试,有必要加强训练,因此练习巩固的反馈式结课更适合毕业年级使用。需要强调的是,这时的练习应定位在新授巩固,其材料阅读量和难度不宜过大,题量不宜过多,要确保课堂内能够完成。学生在做巩固练习时教师要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时了解各种层次学生的答题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学生的练习完成之后,对选择题可以采取公布答案—学生质疑—重难点突破的形式进行现场评讲,对主观题可以采取小组展示—补充完善—教者点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为了提高评讲质量,教师可将学生回答的主观题情况利用多媒体公布出来直接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反馈式结课的落脚点在于反馈,目标在于教学重难点的深化和应用。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的结课技巧应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能否得到提升,也关系到学生对新授内容记忆和理解的程度,更关系到学生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应忽视结课的技巧,要通过有始有终的完整教学流程实现教学目标,培养智慧、情感、能力都能全面发展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许扣锁. 初中历史结课形式简谈[J]. 中学教学参考,2014(4).

[2]樊雪飞.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4(1).

音乐课堂的结课艺术探究 篇7

关键词:音乐课堂,结课,有效教学,探讨

精彩巧妙的结尾, 可以使课堂产生“课虽尽, 趣犹存”的效果, 增强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 有的教师对如何有效结课重视度不够, 缺少研究, 相关结课的教育研究论文数量也较少。在课堂实践中, 如果能有效结课, 让课堂结课环节不再“滑过”, 对音乐课堂全程有效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此, 文章以“小学音乐课堂结课有效性探索”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通过课堂实践、听课交流、教学反思等方式对如何优化音乐课堂结课进行思考。在实践中发现结课方法要因人、因课制宜, 这样, 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一、首尾照应式结课

课堂教学中导入与结课首尾呼应, 能给学生完整的统一感, 有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的朋友”第一单元“七个小兄弟”一课教学时, 在导入部分, 可让学生听歌曲“Do-Re-Mi”, 并让学生随多媒体中的简谱卡通娃娃一起表演。在结课环节, 出示8 个空的玻璃杯, 在杯中加入不同量的水, 通过敲击玻璃杯演奏“Do-Re-Mi”。这样, 既巩固所学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并不缺少音乐美。

二、总结归纳式结课

通过一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学习, 教师在结课时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归纳、梳理总结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提炼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理解。例如, 教学三年级下册《侗家娃娃幸福多》一课时, 在结课环节, 让学生再听本单元的《阿细跳月》 (侗族) 、《金孔雀轻轻跳》 (傣族) 、《铃铛舞》 (苗族) , 比较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 让学生说说自己听这些音乐后的理解、感受。这样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情感激励式结课

教师在结课环节要善于通过总结提升, 发掘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元素, 点燃学生情感火花, 叩开学生音乐之门, 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例如, 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的歌”第一课时, 在欣赏完《滴哩滴哩》、学唱《春天的小河》之后, 结课时教师通过播放其他关于春天的歌曲, 再让学生唱《春天的小河》, 感受春天的美好, 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第二课时教学时, 教师总结:“春天给了我们力量, 给了我们生机。你们就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美丽, 像春天的植物一样生机勃勃, 你们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后, 在《渴望春天》的旋律中结课, 给学生以情感激励。

四、成果展示式结课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 学生对教唱或欣赏音乐有自己的学习收获, 通过学习成果展示,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也有利于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例如, 教学三年级上册“树叶儿飘飘”一课时, 在结课环节, 可让学生带上树叶道具, 分组按角色进行情境表演。学生通过模仿燕子、蚂蚁、小鱼的动作, 想象小动物们见到飘落的叶子会做些什么, 边唱所学歌曲边配合舞蹈律动, 让课堂在学生成功的喜悦中结束。这种结课方法既巩固了学习内容, 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创编歌词式结课

音乐课堂中, 很多歌曲的歌词都是一首儿歌, 教师在结课环节可以让学生根据旋律自编歌词演唱。创编的主题最好和本堂课学习内容有关, 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适度拓展延伸。通过开展“我是小小词作家”等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歌曲旋律也有了进一步巩固, 而且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音乐学习与各学科有机融合。例如, 教学三年级上册“小朋友的家”一课时, 教师在结课部分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迪斯尼乐园有很多的卡通人物, 我们能不能为它们写一首歌唱唱呢?”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对学生创编歌词的要求要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从开始的部分填词到最后的围绕主题灵活创编, 教师应在课堂进行细心指导,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拓展延伸式结课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 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 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在结课时, 可以有目的地把所学内容延伸到课外, 沟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 教学三年级上册“祖国, 祖国我爱你”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画笔画一画祖国的美丽江山, 家乡的自然美景和著名景点 (如狼山、濠河、博物苑等) 。每个小组画一张, 可以课前布置, 课堂展示, 集体点评。

七、结束语

在教学实践中, 有时同一课堂结课时可能融合了上述几种结课方法, 因为很多方法是有机联系、融会贯通的。有些时候, 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班级执教同一节课时也会采用不同的结课方法, 这体现教学的因人制宜和方法的多样性。在“互联网+教育”时代, 音乐教师应借助多种教育资源为课堂所用。当音乐课堂结尾不再是个句号, 而是问号、省略号的时候, 课堂才会更加开放多元。当结课以有效教学为旨归时, 说明音乐教师正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不断迈进, 为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许闯.开放音乐课堂小议[J].吉林教育, 2014 (29) .

[2]李雅芬.“余音”也“绕梁”——例谈音乐课堂结尾的几种形式[J].教学月刊, 2012 (09) .

论高中政治教学的结课方式 篇8

结课的方式有很多,我归纳了几种以期与大家一同探讨。

1. 提纲挈领式

提纲挈领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阶段,通过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本节课所授知识内容作纲要式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浓缩知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以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结课方式。我们运用这种结课方式时必须把握整理性、精要性、总结性、重点性和纲要性。例如,讲授高一《经济常识》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框题后,教师可作如下提纲挈领式的结课:本节课概括起来主要讲了两个概念(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及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和一个意义(掌握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的意义)。

2. 思考练习式

思考练习式指课堂将结束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思考,并提出相应要求,让学生思考回答来结束教学的一种结课方式。我们在运用这种结课方式时必须注意应用性、检测性、新颖性、指导性和反馈性。如讲授《高三政治常识》我国的外交政策这一框题后,可提出我国为什么提出构建和谐世界这一构想来结课。

3. 图表式

图表式指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图表的形式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一种结课方式。我们在运用这一方式时必须把握可比性、直观性、简明性和整理性。例如对高三《政治常识》和平与发展是今时代的主题这节课可以用下面这个图表结课:

4. 悬念式

悬念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时,根据教材和教学需要,在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巧妙设置悬疑,但又戛然而止,促使学生课后积极思考,并为上好下节课牵线搭桥、创设思维情境的一种结课方式。这种结课方式具有疑惑性、求知性、逻辑性等特点。例如讲授高一《经济常识》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时,教师可这样设置悬念:价值规律市场像风雨和阳光,无人能左右它的未来。这就是说价值规律是客观的,只要它存在就起作用。但价值规律到底有那些作用却留待下节课学习。

5. 呼应式

呼应式是指教师在课尾解答课始提出的问题,使课堂教学达到首尾呼应、完整统一的一种结课方式。这种结课方式具有呼应性、统一性、完整性的特点。例如讲授高一《经济常识》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师先提出“为什么在市场竞争中,有的经营者亏本,有的企业被淘汰”,在结课时教师再运用学生已掌握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学生明白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6. 范例式

范例式是指教师在课尾时举出有代表性的事例材料和问题,运用当堂习得的知识进行分析解决,促使学生当堂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结课方式。这种结课方式具有示范性、应用性和提高性等特点。例如讲授高二《哲学常识》内外因辩证关系这一问题时可用2008年文综全国卷1第32题结课。该题如下:经过近10年艰苦实验,我国科学家应用基因技术,利用水稻亚种间遗传基因的杂交优势,培育出高产稳产的超级稻新品种。这说明(%%)。

(1) 外因和内因一起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2) 在特定条件下外因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3) 外因使事物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4) 外因通过改变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推动事物发展

A. (1) (2) B. (3) (4) C. (1) (4) D. (2) (3)

【答案详解】 (1) (2) 的观点明显没有搞清楚只有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所以答案应是B。通过该题可总结出内外因辩证关系。

7. 愉悦鉴赏式

愉悦鉴赏式是指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运用唱歌、朗诵、讲故事或看录像等形式,在鉴赏中寓教于乐的一种结课方式。这种结课方式具有欣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等特点。例如我们讲解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时可用下面这个故事结课。乔·吉拉德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记得曾经有一次一位中年妇女走进我的展销室,闲谈中,她告诉我她想买一辆白色的福特车,她还说这是她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今天是我55岁生日。”我们正谈着,女秘书走了进来,递给我一打玫瑰花。我把花送给那位妇女:“祝您长寿,尊敬的夫人。”显然她很受感动,眼眶都湿了。最后她在我这儿买走了一辆雪佛莱,因为她在这里感到受了重视,于是放弃了原来的打算。乔·吉拉德一方面自觉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营销等经济规律,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不懈追求,终获成功。这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8. 延伸拓展式

延伸拓展式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实践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结束阶段,指导学生向教材内容相关知识和社会生活延伸辐射或补充教材内容,使课堂教学的终点成为开拓学生视野和联系生活的起点的一种结课方式。这种结课方式具有拓展性、联系性和应用性等特点。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结课 篇9

一、初中数学课堂结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改革无疑为初中数学教师变革课堂教学行为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全新的教学理念时刻都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结课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 无结课或结题意识淡薄, 特别是讲完一个问题后, 不进行及时的归纳小结, 不能使新知识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例如《三视图》课堂教学中所有的练习和操作都结束了, 教室里面还是热闹非凡, 学生兴高采烈的, 做什么的都有.老师一看时间临近下课了, 顺势就在黑板上写下布置的作业的页码和题号.然后把教具和书本教案整理下, 等下课铃一响, 便悄悄的走了……

第二, 结课方法单调, 往往在课题结尾时宣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或复述一遍所讲内容.如“今天我们学了……”, “这节课我们讲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这种课堂小结几乎比比皆是.

第三, 结课的教学组织不够紧凑, 拖泥带水.用时过多, 甚至下课铃响了还在总结, 效果不理想.

第四, 只进行数学知识的总结, 不重视数学方法、思想的归纳.

第五, 结课流于形式, 收效欠佳, 达不到突出重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目的.

第六, 前有设疑伏笔, 后无释疑照应, 使一节课显得有头无尾, 有始无终, 支离破碎, 留下缺憾.这点在新授课中最容易出现类似情况, 导入情景很精彩, 抛出一个悬念, 但是到一节课的结尾处未能照应课堂开始时抛出的问题.

例如《圆》是九年级数学下册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内容, 涉及到诸多的几何性质与数量计算.初学这部分内容时, 学生还比较容易产生新鲜感.刚上该章第一节课时候, 教师便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 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车轮子要做成圆的?”.结果到了结课的时候, 把导课时候抛出的趣味问题却被抛到九霄云外.

二、改进初中数学教学结课的方法

结课的方法很多, 设计模式多种多样, 下面结合上述原则和课的类型介绍几种常用的形式和方法.

1. 概括总结式

对于新知识密度较大的课型, 结课时可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 提纲挈领地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归纳, 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 既可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用于总结的语言不应是对所讲内容的简单重复, 而应有所创新.例如, 讲完“平行线的证明”一节, 结课时可依照“角—线”顺序证明线的平行, 由“线—角”顺序求角的关系, 四字简明形象地概括相关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判定与性质的互逆关系.

2. 列表比较式

若新授知识与旧知识的表达形式非常接近, 知识结构十分相似, 为防止混淆, 结课时可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 使学生准确辨别新、旧知识的特征.分清它们的异同, 加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知识迁移能力.例如, 讲完“线段”后, 为防止与直线、射线等混淆, 结课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对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列出相关表格加以比较, 从而使学生明确各种线之间的有关端点与延长线的区别与联系, 加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3. 结构图示式

若所讲知识或本节知识与已有知识间逻辑关系密切, 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结课时可用简洁明了的结构图将各知识点的关系展示出来, 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 掌握其外在形式和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系列, 建立起知识结构框架.

4. 提炼升华式

课堂结尾不但要进行知识的归纳, 还应重视思想方法的总结.在数学课的教学中, 一个概念的形成、一条规律的建立、一个问题的解决, 无不包含着数学的方法论因素, 这些方法一旦被学生所掌握, 就会使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从本质上得到提高.

5. 讨论加深式

有些概念、规律得出后, 不应是教学的结束, 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 讨论、辩论、争论, 以明确其意义、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及其与相关概念、规律的关系, 从而加深理解.

6. 练习强化式

某些知识讲完后, 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 从而常易发生一些误解, 结课时应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的典型习题, 通过提问, 练习、板演、测验等形式及时反馈, 予以强化.

8. 设疑伏笔式

对于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密切联系的课型, 在总结上节课的基础上提出后续问题, 激起学生的学习期待, 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结课技巧 篇10

一、寓教于乐的愉悦式结课

愉悦式结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在新授课流程完成时, 通过简单的游戏或轻松的歌曲,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回味和巩固所学知识。这种结课形式寓教于乐、轻松活泼, 适合用于七八年级的历史课堂。比如在完成人教版 (下同) 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这部分内容的新授内容后, 我们可以播放《解放区的天》这首轻松的歌曲, 同时插入教师的旁白:“同学们, 人民解放军不怕牺牲, 浴血奋战, 终于推翻了反动的蒋家王朝统治。翻身农民喜气洋洋, 用愉悦的歌声颂扬党的恩情, 解放区的天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让我们一起嗨起来, 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这就有效实现了学生情感的升华, 学生从中体会到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被推翻的重要意义。这种结课方式犹如余音绕梁, 让学生回味无穷, 同时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圣堂。

二、言简意赅的概括式结课

概括式结课是教师在结课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即在新授内容完成之后, 以言简意赅的语言或一目了然的表格、结构图等形式对课堂精髓做简要呈现。这种结课形式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回忆反思, 加深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印象, 另一方面有利于再次呈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 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归纳能力。例如我们完成了九年级下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新授任务后, 可以用这样的简要语言来结课:“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重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通过两次会议分别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构成了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好,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下课!”这样的结语不仅包括了这节课的“一战后国际体系”的主题, 还包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即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等。学生在教师课堂结语的引导下, 再次整体感知了课堂的核心内容, 其宏观理解能力有所提升。

三、扣人心弦的悬念式结课

悬念式结课是在新授内容结束后,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做好下节课的预习工作,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而设计的一个问题悬念, 问题抛出但不进行当场解答, 下节课可利用此问题进行导入素材。利用这种方式进行结课, 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悬念、好奇心, 促使其主动思考。比如我们完成了九年级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的新授课内容后可以这样来结课:“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以及美国为应对这场经济危机实行的罗斯福新政。那么, 同样深受这场经济大危机影响的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这样的问题悬念既将下节课内容和这节课内容有效联系起来, 又让不少学生出于好奇心迫不及待地主动去看下节课的内容, 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预习。

四、练习巩固的反馈式结课

这种结课形式就是教师在新授内容完成之后,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针对性地提供适量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 以便学生及时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毕业年级的学生需面对各种考试, 有必要加强训练, 因此练习巩固的反馈式结课更适合毕业年级使用。需要强调的是, 这时的练习应定位在新授巩固, 其材料阅读量和难度不宜过大, 题量不宜过多, 要确保课堂内能够完成。学生在做巩固练习时教师要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及时了解各种层次学生的答题情况, 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学生的练习完成之后, 对选择题可以采取公布答案—学生质疑—重难点突破的形式进行现场评讲, 对主观题可以采取小组展示—补充完善—教者点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为了提高评讲质量, 教师可将学生回答的主观题情况利用多媒体公布出来直接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反馈式结课的落脚点在于反馈, 目标在于教学重难点的深化和应用。

总之, 初中历史课堂的结课技巧应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能否得到提升, 也关系到学生对新授内容记忆和理解的程度, 更关系到学生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应忽视结课的技巧, 要通过有始有终的完整教学流程实现教学目标, 培养智慧、情感、能力都能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一个好的课堂结尾, 能使课堂教学实现骤然升华, 具有更好的启发性和感染性, 还可以起到强化持久记忆、指导正确方法、渗透健康情感、培养学科能力等重要作用。好的课堂结尾应具有整体概括、增强巩固、促进和谐、培养思维等特点。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结课,技巧

参考文献

[1]许扣锁.初中历史结课形式简谈[J].中学教学参考, 2014 (4) .

异彩纷呈的结课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结课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需要一个扣人心弦的导入,还需要一个令人回味的结课。好的导入,如乐师拉琴,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先声夺人。而好的结课,则如一曲虽终,却余音绕梁。教学结课是一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任务在于让学生保持并发展对所学内容已形成的兴趣、记忆、技能和思想感情倾向,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并产生新的对未知领域的认知动机。

独具匠心在结课,不仅是认识过程的归结,同时也是心的认识过程的起点,不仅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肯定,同时又能激发学生整个人格力量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新颖独特、风格迥异的结课方式。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几种结课的方法。

一、画龙点睛,穿越时空

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为文须点睛,教文亦同理。教学结课就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认真研读,对一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于结尾处,教师稍加点化,则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更深刻地去感知课文。

如,我在教《生命生命》是这样结课的:我先出示作者杏林子的画像,再配上贝多芬的乐曲《生命》,用低沉而又充满情感的声调诉说:这就是作者杏林子,她为了写作,在腿上架着一块木版,用发抖的两个手指头夹着笔写字,每写一笔就像举着千百万斤一样,同时还忍受着身上巨大的痛苦。就这样,她写出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传记、剧本,成为著名的作家,人们称她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还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不仅这样,她还热心帮助其他残疾人,用自己的精神照亮了其他人的道路!一直勇敢地活到59岁,虽然她去世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下一代的人。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由于启发得当,渲染充分,学生在朗读时完全进入情境,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共鸣。杏林子对生命的热爱深深烙在脑海中,这对学生在今后人生中如何看待生命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影响。结课的点睛之笔,再次突现了课文的精髓,收到了穿越时空的艺术效果。

二、开阔视野,温故知新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设计出既能联系旧知,又能提示新知的结课,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坡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结课时,插入相关知识,有机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运用方法。

我在教《过故人庄》时,在学生理解全诗之后,插入有关“还来就菊花”中“就”字由来的小故事,然后问:“你们比比看,这‘就’字妙在何处,谁说得好谁就是小王维。”讨论之后,学生意犹未尽,我又趁热打铁,说:“现在再给大家一次显身手的机会,在下面的诗句中,看谁用词用得好。”出示题目:

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红杏枝头春意( )。旺浓闹

春风又( )江南岸。到过满绿

这样的教学结课,与课文教学浑然一体,不但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使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加以运用,加大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

三、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一节完美的课要注意起承转合,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教学结课也应在内容和情绪上照应开头,使整个教学环节丝丝入扣,浑然一体。

如,《蝙蝠和雷达》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像后,介绍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是一种现代化的遥测装置,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通过课文来把它弄清楚。一连串的问题,激起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兴趣和欲望。在结课时,教师可以这样问:“学了课文之后,你明白蝙蝠和雷达是什么关系?”在学生交流之后出示这样一道填空题: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使( )能够(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课外知识解答问题。

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从悬念的抛出到诠释,这样设计教师有意识与导入相照应,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在文本知识上进行了知识的迁移,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习过程在头脑中的印象,产生回味无穷的效果。

四、激疑思考,标上问号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心理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因此在课堂教学结课时,教师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激起学生继续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凡卡》一文的最后,并未写出凡卡今后的日子将会怎样,留给读者的只是一个省略号。教师可以这样结课:“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会接他回乡下去吗?凡卡的痛苦生活能改变吗?”请同学们下课后讨论。这三个问题将好长时间萦绕在学生脑际,使他们深深关心凡卡的命运。课虽尽,而意无穷。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好的结课必须巧妙地避免“真个完了”。而且这样的结尾,让学生动脑、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五、意犹未尽,点上省略号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例子,起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将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新领域的激情。比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课尾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少年的闰土是那样的天真可爱、见多识广,作者和闰土惜别后,很长时间没有再见面。长大成人后的闰土还会是这样的吗?你们想知道吗?那就到阅览室里去找他吧!”这样的结课唤起了学生求知欲,充分体现了教学结课的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教学结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归纳总结式、联系实际式等。结课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结,灵活地选择,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基于此,语文的结课要求教者做到水到渠成、自然贴切,前后呼应、中心突出,言简意赅、令人回味,善于延伸、学以致用,从而使结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诚如此,这样的结课就科学性与艺术性二者兼备了。

参考文献:

[1]刘世英.浅谈语文课堂结课的艺术.考试:教研版,2008(04).

[2]葛乃宏.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语文教学通迅,2003(32).

[3]覃琼莹.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新华教育导刊,2011(7).

例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结课艺术 篇12

一、承前启后———铺垫设疑式结课

好的结课应该是对一堂课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更应该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由于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因此,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采取铺垫设疑式结课, 来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的历史知识, 同时,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历史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 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时, 可以这样设计结课:“同学们,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当西方列强对我们的祖国进行疯狂的侵略时, 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 不断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 洋务派想通过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资产阶级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来寻找出路, 但这一切都失败了。难道中国就没有出路了吗?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又会进行怎样的努力呢?结果又如何呢?下一节课‘新文化运动’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样的结课方式, 不仅能够有效地梳理“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的知识点, 而且为接下来要教学的“新文化运动”埋下了伏笔, 达到了承前启后之效。可见, 在初中历史结课设计时, 教师只有理清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 才能有效地设计出承前启后的结课方式。

二、引导探究———横向拓展式结课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是有限的,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横向拓展式结课, 通过这样的结课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课堂上的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 在教学“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汉的相关历史知识。西汉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繁荣。其实, 这一节课我们了解的仅仅是西汉历史中的一点点内容,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写过一本著作《史记》, 在《史记》中有很多对西汉历史的记载, 课后, 同学们可以自己翻阅《史记》, 相信你们都能对西汉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课后, 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史记》这本书, 并对其中西汉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研读, 在研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结课方式, 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空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很多内容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去自主阅读、自主研究, 这样, 学生的学习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组织对比———问题讨论式结课

很多历史知识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也有的历史知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讨论式结课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对比研究, 这样,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厘清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例如, 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 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同学们,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那么, 如果中国也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你们觉得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你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两个问题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对比研究。有的同学认为, 中国如果首先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就可能不会被西方列强侵略, 现在已经很强大了。也有的学生认为中国如果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根本不会取得胜利, 而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让中国走向强大。

上一篇:基因概念的意义分析下一篇:当前初中数学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