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结课

2024-10-18

小学语文课堂结课(精选10篇)

小学语文课堂结课 篇1

中国古人以“凤头”和“豹尾”比喻一篇好文章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更需要一个精彩的结尾。其实一堂好课也应该是这样, 教师只有做好课堂小结, 整堂课的教学才算真正圆满成功。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进行了一些探讨, 并提出了四点教学建议。

一、结课的内涵与意义

结课又称课堂小结或课堂结尾, 是教师在课堂任务终结阶段, 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语文课堂小结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既是本堂课的总结和延伸, 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不枝不蔓、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结课可使得本节课的概念、思想等内容得到归纳概括, 重点得到强化。师生通过共同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比较、总结, 一方面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增强理解和记忆, 突出知识的难点, 另一方面又便于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的重点, 使知识更系统化。

其次, 采用恰当的结课方式, 教师不仅能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而且能提出下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 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本节课与上、下节课之间架起一座知识的桥梁, 更好地衔接起来。教师提出新课课题或主要内容、设置悬念, 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再次, 课堂结尾时刻的教学具有独特的信息反馈功能。从知识应用、检测评价的角度看,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 有针对性的口头或书面问答、作业练习、课外思考等,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 而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捕捉也有利于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及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这样一来, 教师就可以通过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以及时调整策略、计划来改进教学,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 结课技能的提升, 能让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帮助教师积累越来越多的教学智慧, 让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最后, 小学语文教学论认为, 课堂教学是由各个部分或要素的有机联系所构成的统一体, 各个部分既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部分的作用、影响和制约, 又要受到各个部分所构成的统一体的影响和制约。反之, 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整体教学也要受到其内部成分的影响和制约。[1]换言之, 教学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发挥其功能的。因此, 要科学地阐述并有效地指导教学, 教师就必须全面地把握教学的这种系统的有机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系统整体功能绝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叠加。结课与情景导入、课文讲解、练习巩固、作业布置与教学后记等诸多重要步骤并列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 它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要素趋于完备, 对课堂结尾部分的恰当处理, 必然让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系统更加完善。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水平的策略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之下, 研究者总是在不停地对教学进行学习、探索, 尝试着发现各种驾驭课堂的方法, 研究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互通。[2]对于小学语文课的结课的方法, 虽有多种, 但却不是孤立的, 各种方法都在不同的教学课堂上被交叉使用着, 只要使用的时间恰当, 问题紧扣学生, 就必定会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的课堂小结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与喜悦, 从而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我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几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水平的策略。

(一) 设置悬念, 促进学生对新课文进行预习。

一般老师都比较注意在某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应用, 但对于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缺乏关注。有经验的老师不仅注意到这些问题, 而且特别注意在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之间创设结束语, 巧妙设置悬念,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为下节课的开讲创造条件。

例如, 教师在讲授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6课《全神贯注》时, 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收束:“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 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罗丹差一点儿把朋友锁在自己的工作室, 但他成了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有这么一位聋哑青年, 他作画时全神贯注, 一丝不苟, ‘金鱼游到了纸上了’……”这样的收束, 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 诱导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 为下一课时《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作好铺垫, 并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 形成一个整体。

(二) 归纳总结, 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水平。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被解决后, 教师可结合课文, 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 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这样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 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桂林山水》时, 在结课环节, 我让学生归纳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 但对课文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

又如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3课《一夜的工作》时, 我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我问:“作者看了总理一夜的工作后, 他是怎么想, 怎么说的?而你又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学生满怀深情地说:“总理, 您辛苦了, 可要保重身体呀!”“总理, 您为人民日夜操劳, 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 将来报效祖国!”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 可较好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思维的愉悦和乐趣。

(三) 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小学生具有喜欢幻想、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因此,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进而主动地进行课外扩展阅读。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最后结课时, 我提示说:“同学们, ‘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离别时难舍难分。在经历三十年后, 我们又相见了。这时我们又怎样呢?”之后, 让学生大胆猜测。在一些学生发言之后, 我进行总结:“大家说得很好, 想象也很丰富, 可惜都想错了。三十年后, 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同学们课后到学校图书馆借阅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明白了。”

又如在讲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之后, 学生有很多的疑问:“花钟上的花会不会有变化?除了课文所介绍的花以外, 花钟上还会有哪些花?”我在结课时提示说:“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到课外书上或网上找找答案吧, 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这样的结课,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将学生引入到了课外阅读领域,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 表演游戏, 寓教于乐。

有时因为一堂课的容量比较大, 节奏比较快, 学生的身心已感疲劳, 或者由于课文的内容较为平淡, 学生缺少兴趣, 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只是用提问、复述、练习等单调的方式来巩固、复习所学的知识, 教学效果是无法保证的。教师应考虑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 例如表演游戏, 来进行结课, 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课《索溪峪的“野”》最后结课时, 就可以选择“开心家乡游”游戏, 先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 请一位同学当张家界索溪峪的导游, 要小“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词, 根据课文描述的景点一线天、百丈峡、十里画廊、西海峰林等进入情境, 依次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同学们可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向“导游”提问题, 由“导游”解答。如果“导游”答不出, 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样的创造性教学游戏, 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 根据表演的需要, 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 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结课技能包含在教学方法之中, 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应重视和钻研的课题。尤其是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时数减少, 教学目标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 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就必须熟练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内容, 深入钻研教材, 搞清楚所教授内容各章节的学习重点、难点, 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 收集大量和本课程有关的信息, 经过恰当取舍, 不断提高结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定仁, 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25.

[2]范娜娜.谈语文教学的结课技巧[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 :8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篇2

一、多读重读,激发兴趣

当我们学习完一篇文章时,有时会有一种失落的感觉,觉得就这样结束了,没有给自己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但是如果你再认真地去回顾它,再去仔细地品味一番,你就会发现一些以前并没有在意的东西,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不是山穷水尽,而是山重水复,竟会是在“疑无路”处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所以,对小学生,我们在结课时要注意引起他们想要去再读一遍的冲动,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发现那些他们还没来得及发现的东西,而不是依靠老师的提醒和帮助。

例如,课文《郑成功》一文,讲述的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并建设台湾的事迹,里面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战斗场面。这会大大增加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当讲完这篇文章时,如果说“这篇课文还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东西要等你们自己去发现”,让他们自己再去读文章,他们是否会发现郑成功与卫兵的对话呢?“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那是什么地方?卫兵说:‘是大海。‘大海的那边呢?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决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这就在告诉学生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的领土,决不可侵犯!

二、借题发挥,拓展思维

教师针对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讲解方法。独到的见解、特立的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但是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定要讲解得浅显易懂,浅入浅出。语文课堂本就是一个灵活的多彩的课堂。它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见解独到,即使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也是是经过思考后的结果。

学古诗,讲究的就是一个意境、一种氛围。古诗带给学生一种意境美,当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时,你就会体会出诗人做出这首诗时的心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如在讲解李清照的《如梦令》时,肯定是会分析诗句的意思、感情。如果这时候让孩子们就这一首诗画一幅画,画出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中。那孩子们肯定觉得又惊又怕又喜,惊的是老师居然会这样做,怕的是自己画不好,喜的是可以照自己的想法来。但是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三、节选章节,回归原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奥秘无穷。在小学课文中会有许多的名著选段,只是选择名著中的一个小故事,来教会孩子们一些浅显的道理。《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一个小故事,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如果就这篇课文来讲打完了白骨精那就结束了,可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这过程中还有八十难呢!那不如就让学生自己去了解那八十难。如果告诉学生这只是一个小插曲,欲知真正取经路,请去吴承恩先生的《西游记》中寻找答案吧。

四、寓教于乐,乐而不嬉

一堂课如果只是讲课文有时会太过枯燥无味,有些爱动的学生就会坐不住,东瞧西看。毕竟小孩子的玩性大。因此,在课上也要适当地做些其他的事情。在结课时,可以让学生就这篇课文讲一个能想得到的小故事,和孩子们开个小玩笑,做个小游戏,等等。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沿口小学)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结课,分析

结课, 就是指上完一节课后对课程内容作个小结。结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有创意性的结课,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 掌握结课的艺术, 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帮助的。下面, 笔者就有关结课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思想教育式结课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以学生为本, 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语文教学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 教书育人, 读书明理。因为小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是教书育人的好素材。因此, 教师应当紧扣教学内容, 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语文教学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外, 还可以通过结课来实现育人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 我们可先组织学生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初步分析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形象, 重点分析蔺相如对敌人毫不畏惧、对朋友大度谅解的优秀品质, 突出其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在结课时, 我们可这样引导:朋友之间或同学之间有矛盾是难免的, 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对待和解决这个矛盾,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 希望大家能从蔺相如身上得到启发, 用互相谅解的方式来对待同学之间的矛盾, 只要每一个同学都能像蔺相如那样宽宏大度, 就一定能友好相处、团结进取。在结课时, 教师如果能经常这样点拨, 同学们之间的矛盾就会减少, 即使他们有些摩擦, 也很快就会化解。利用这样的结课形式, 思想品德的渗透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归纳概括式结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诚然, 在课堂教学中, 精妙的导课,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聚精会神地上课。但一节课下来, 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个归纳概括, 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语文课, 一般来说内容比较繁杂, 作个小结, 可以把学过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

上课快要结束时, 教师可叫一个学生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阐述一遍,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这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在结课时, 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其主旨是通过阅读, 抓住精要, 最后集中到课题上来。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 教师的结课技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笔者在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 先组织学生学习、讨论红军为什么夺桥, 如何抢时间, 如何攻天险。结课时, 引导学生把内容归纳到“飞”和“夺”两个字上来。从而使学生从“飞夺”两个字上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三、设疑式结课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 讲的内容比较零散, 结课时, 主要是将课文写作特点、中心思想重复一遍, 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空间, 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 就是老师嚼烂了食物然后放进学生的嘴里, 让学生吞下去。

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浪费了时间, 又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而且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笔者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 结课时不要讲得太直白, 要给学生留一些自由思考的空间, 要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然后得出答案, 不要怕学生弄不懂。因而, 结课可以采用设疑式。

如在赏析托尔斯泰的《跳水》一文时, 通过讨论学习, 让学生知道了前因后果:小男孩是由父亲用枪逼着跳进水里而得救的, 简单地说, 是跳水使小男孩得救了。最后笔者作了这样的结课:同学们, 除了跳水这个办法以外, 有没有其他方法救这个小男孩呢?如果你是这个小孩, 你会怎么办呢?由于这个问题很现实, 所以同学们都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 有个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诸葛亮就不怕曹操用火箭吗?由于恰逢下课, 于是笔者将这个问题转化为设疑式结课的思考题:“这个问题提得好, 先让大家课后去思考, 下节课时再作发言, 看谁能作出最合理的分析。”第二节课学生提出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多方面见解, 包括诸葛亮的智谋和曹操的多疑性格等, 学生在思考中充分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实践式结课

这里所说的实践, 是指利用结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从而达到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 在结课这个环节上, 笔者作了引导性小结: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 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个故事, 并讲给别人听, 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希望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去实践实践, 锻炼锻炼。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许多同学回到家后给左邻右舍的伙伴们讲述这个故事。这个结课的引导, 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课堂教学结课艺术浅谈 篇4

一、归纳式

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结合课文,对所学内容作一概括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和牢固的把握,增强教学的效果。如《变色龙》一课的结课可这样设计:先用折线板书,简洁地表示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五次大起大落的变化,再归纳出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及本课的主题思想——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从而揭露了沙皇统治下警察制度的反动、腐朽和虚伪。

二、朗读式

进入结课阶段,教师可设计一段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还可以是教师自编的等多方面内容,但要以课文內容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大纲、课文精神。朗读的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领读,还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读。结课的朗读意在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这对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义。如《安塞腰鼓》一课的结课,可安排全班齐读,让学生从文章铿锵的语句、明快的节奏、连贯的语气中感受安塞腰鼓那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及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拓展式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除应对课堂上所学内容作出概括总结外,还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能力。如《七根火柴》结课时可提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写主人公无名战士的姓名呢?这个问题向来颇多争议,几句话难以讲清,留给学生思考,可引发学生探求的兴趣,不失为明智之举。再如《皇帝的新装》结课时,可问:游行结束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小橘灯》结课时可问:后来小姑娘的爸爸回家了吗?她妈妈的病治好了吗?

四、任务式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当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技能更熟练。当然,任务的布置应和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布置任务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所布置任务的内容、具体要求、做法、注意事项、完成任务的时间等。

五、联系式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可把课文学习内容与以前学过的、内容有内在关联的课文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如《伤仲永》一课结课时可这样设计:人成长的关键在于后天接受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而《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大字不识几个,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美国的海伦·凯勒,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听能力,不久又变哑了,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通过顽强学习,这个残疾儿童最终成长为一名作家、教育家。吕蒙和海伦·凯勒与方仲永,正好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后天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课堂结课 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结课,引导,情感

课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的呈现, 课堂中的各个环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管是在课堂导入环节还是教学过程中, 都凝结着教师无尽的智慧, 而课堂结课环节常常会被忽视。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把握好结课环节, 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深化, 而且还可以在这个环节向学生传达深厚的音乐情感。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力和创造力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艺术进行深入的发展。结课环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教师要将这个教育中空缺的地方充分地利用起来, 以结课来使课堂变得余味无穷。

一、引导启发, 结课中体现学生主体

音乐这门艺术需要教师用心去体会, 引导启发式的结课方式对于小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发展着实有效。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时期, 在价值体系的构建中, 音乐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启发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感受力会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小学音乐课本中蕴藏着很多陶冶学生心灵的内容, 比如说对于自然的热爱, 对于美好的生活的憧憬。教师在结课的时候向学生渗透情感方面的教育, 深化学生对于音乐本身的情感体验。课堂结束前学生已经对音乐本身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个时候继续引导、启发, 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春之歌》旋律非常的优美, 这首歌曲中寄寓着一种对于美好自然景观的赞颂。这节课中学生徜徉在音乐的世界中逐渐地产生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快要结课的时候我便与学生进行音乐情感上的交流, 我们的交流围绕着旋律和情感进行, 我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集中表现了一个热爱自然的主题。我引导同学们感悟, “我们听到的关于春天的歌曲有很多, 而且我们也亲眼所见了春天的美丽, 那么你们对于春天的感悟能否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呢?”由于音乐是抽象化的艺术呈现形式, 我先让孩子们去描绘出春天的图景, 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中去感受春天, 然后再让孩子们用乐器去表达对于春天的热爱。乐器可以自己选择, 只要是能够发出声音的都可以, 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在想象中开启音乐之旅。这样以一个课程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再次的去感受音乐, 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己想法、技艺的舞台, 学生们因此也有了完成的动力。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深化了课堂教学, 而且能够让音乐更好地伴随学生的生活。

引导启发式的结课方式对于学生再次感受音乐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方式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自身实际, 使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逐渐的增强, 培养起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二、归纳总结, 结课中引发学生深思

归纳总结是一种常用的结课形式,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 教师对课堂环节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化、掌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并引发学生在课后的深思。而且可以进一步弥补课堂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帮助学生对于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 增强孩子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顽皮的小杜鹃》的教学中, 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 整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欢快美好, 符合孩子们的心理, 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在结课的同时我向孩子们传达了这节课学习的主要信息“:小杜鹃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鸟, 它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歌声和千姿百态的舞姿, 鸟儿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色彩, 我们要去保护它们。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 我们仿佛跟随着杜鹃走在草地上, 走进树丛中, 走到小河旁, 跟随着它走向远方……它还可以飞到我们的身边与我们友好的歌唱, 让我们为鸟儿们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让它们自由的飞翔。”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深化了本次的教学主体, 也很好地对学生们展开了环保教育。

学生们对于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的过程其实就是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尤其是那些渗透着情感因素的教学知识点, 必须要用心去体会、总结, 而这样的归纳总结既可以采取教师自己总结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学生自我总结的形式来进行。教师在总结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语言上的艺术, 让枯燥的理论变得充满趣味性, 引发学生们对下一节课内容的期待。

三、情感深化, 结课中丰富学生体验

情感深化也是一种有效的结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情感性特别强的作品, 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对于音乐情感有发自内心的感悟, 让学生们在学会唱歌的同时, 音乐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这才是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森吉德玛》是一首富有特色的民族乐曲, 在学习这首歌曲时, 要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情和草原民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歌曲中寄寓的民族色彩, 弘扬祖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结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课语:大家都知道,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歌曲。我们今天只是感受了草原歌曲的魅力, 而在以后希望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民族音乐。学唱这些优美的民族乐曲, 体味各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它们代代相传下去。最后, 让我们一起再次聆听《森吉德玛》, 结束本课。

结课的时候进行情感的深化, 让学生再次感悟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这也是对音乐作品内涵理解的一种升华。把握好这样的时机, 让学生对于音乐的体会更加的深入。

俗话说“编筐织篓, 全在收口;描龙绘凤, 重在点睛。”明朝谢榛也说“凡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这些说充分说明结尾的重要作用。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结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教师要选择适合本节课的结课方式, 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不管是引导启发, 归纳总结, 还是情感深化, 都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让音乐浸润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胡琼.加强互动构建生动的音乐课堂[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6 (01)

[2]田金凤.浅谈贯穿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有效因素[J].黄河之声.2008 (21)

小学语文课堂结课 篇6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方式的弊端及原因

(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缺乏理解和贯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重要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及发展。往往一个好的结课也能够使学生的素养得以提高。再者,“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结课时语文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资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发展到课外生活,提倡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二)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堂结课功能的认识不够

在初步的了解中发现:许多教师不太明白一个结课能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部分教师感觉时间不多,不用做什么安排,让学生自己掌握;部分教师则觉得时间宝贵,应该利用,就继续讲下节课的内容;更有教师滔滔不绝直到下课铃才戛然而止……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普遍教师认为结课只是为了给一堂课画上句号或是布置课后作业等,其实教师们正忽视课堂结课的功能:点拨要点、指导实践、激发情感、拓展视野等等。

(三)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由于有些课堂教学节奏过快,执教老师给结课留的时间过多,教师信口开河、胡拉乱扯,使结课的精彩性黯然失色。归结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何谓“创新”?创新是根据达到或实现教学目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想法或做法的过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3)而有创新性的结课会带给学生什么——求知欲、学习兴趣、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的优化策略

(一)结束语形式设计的优化

1. 依据教材定位设计结语形式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上所学习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4)

此类结课,比较适用于新知识多的课型和每一单元的园地。选择总结归纳式的结尾方式,开始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等到学生知识的不断累积,归纳总结能力加强,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再由教师帮忙改进完善。让学生在系统地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能力,从而贯彻落实“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5)

2. 依据学生特点设计结课形式

(1)游戏式结课

有时学生上完一节课,(特别是班风较为内敛、沉闷的班级),已经感到疲劳,此时进行提问、复述以复习所学知识,收效甚微。由此可知,可以采用活泼有趣的方式进行结课,尤其低年级采取游戏娱乐的方式。以下是某个教学片段的实录:

生:奶奶,我们今天学到一个谜语,你要猜猜看吗?

师:我很喜欢猜谜语呢。你说我猜猜看。

生:“远看山有色……”

师:什么?远远地就能看到山上有蛇?这蛇一定是大蟒蛇吧?

生:不是shé,是sè。

师:好好,奶奶耳朵不太好,“色”是什么意思?

生:色是颜色的色。就是远远看去山上一片青翠颜色。……

这里的教师既“寓教于乐”又“乐而不嬉”,巧妙利用“打岔”技巧,复习巩固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得到乐趣。

(2)拓展式结课

拓展式结课是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范围的结语形式。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完了《桂林山水》后,进行了这样的结课:让同学查找同类的风景名胜,并制作旅游地图的方式,把课堂引向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并且通过制作特殊地图,使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有所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6)

3. 依据教师风格设计结语形式

有时一个教学结课设计由不同风格的教师来演绎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感觉也就会大不相同。就拿我自己来说,在实习期间,我根据自身的活泼开朗的个性,和饱满的情感为自己量身设计了抒情式结课。我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做了如下的结课:

小兴安岭是美的,美在莽莽的林海、美在阵阵的松涛、美在鸟儿的歌唱、美在鹿儿的欢叫。然而,真正美的所在是那些用汗水浇灌了林海,用生命保护着林海的兴安岭人。

课后,指导老师肯定了这一段结语,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二)结束语功能设计的优化

1. 水到渠成,过渡自然

课堂的教学结果是这堂课成果的自然呈现,不是强加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好各个环节乃至整个单元或整册教材之间的过渡和总结,在结课设计中注意课程的前后联系,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结课,有针对性的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确保结课时达到教学前所制定的三维目标,并同时做到水到渠成,自然贴切。通常是在下课铃响前二三分钟完成讲课,随后引导学生复习此次所学知识,分配课后作业。

2. 画龙点睛,突破时空

一条龙画完了,最后是“点睛之笔”,最后这一笔点好了,整条龙才活灵活现。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是很重要的。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是:“用点睛之笔,把文章的精髓鲜明地突现在学生眼前。”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麻雀》一课后做了如下结语:

老麻雀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面对露出锋利牙齿的猎犬,勇敢地奋不顾身地从没有危险的枝头飞了下来。她的勇猛、她的果敢、她的无所畏惧,使那只威猛的猎犬受惊了,慢慢地向后退缩了。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世界上最勇敢的母爱!有一位诗人说:“女人的名字是弱者,但母亲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任何一个母亲,当看见她的孩子受到生命的威胁时,都会像老麻雀一样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的平安,那份心甘情愿是令人赞叹的。

教师的这段结课无疑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点燃了学生的爱母亲和崇敬母爱的情感,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对学生进行美好的情感教育融于一体,大有巧夺天工之妙。

3. 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写文章时要注意前后照应,结构完整,课堂教学亦然。结课时应该照应开头,让学生有完整的感觉,不能有始无终,虎头蛇尾。这点较为简单,具体不展开谈。

4. 梳理归纳,提炼升华

进行结课时应该注意梳理本堂课所教授的内容,并且进行重点的归纳总结。而所谓的归纳总结,不是照搬课堂讲授内容,而是提炼升华,帮助学生对课堂所讲内容能有清晰完整同时主题鲜明的认识。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结课有法,然无定法。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语文教学的结课也是如此,其方式更不只上文所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知常晓变,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特色有效的结课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利平,王仲杰,范希运,章跃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堂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课堂导入与结课艺术 篇7

一、导入的艺术

大家都知道, 一篇好文章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 才能引人入胜。一堂课好的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 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一种探求新知的欲望。那么, 怎样才能很好地导入新课呢?我们说, 没有统一的万能模式, 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而灵活创造。

(一) 联系旧知, 揭示新课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 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那些描写周总理的文章, 思考反映了周总理什么样的品质?然后教师将两者有机融合, 使学生对周总理的高贵品质有了一个更系统、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

(二) 回想生活, 唤起情趣

有些事物或现象在学生生活中不常见, 但也有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可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导入新课。如教《海上日出》, 先问学生谁看过日出, 是在哪儿看的。学生有的说是在家里的阳台上, 有的说在山坡上。教师进一步问:“在这些地方看日出, 你们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有学生说:“有房子挡着。”有的说:“有树挡住, 不能看到太阳刚从地平线上跳出来的一刹那”, 教师叹了口气说:“多遗憾!有个地方看日出可以一览无遗。那就是大海上。巴金爷爷看过海上的日出, 你们想知道那是怎样的奇观吗?”这样的导入, 唤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想看日出, 都急于想读课文, 都急于知道巴金爷爷是怎样欣赏日出、描写日出的。

(三) 巧布疑阵, 设置悬念

如《狐假虎威》一课, 可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 (学生答:“肯定是狐狸怕老虎, 老虎吃掉狐狸。”) 但是今天要讲的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 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 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 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 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

(四) 创设情境, 因势导入

教学《数星星的孩子》这课时, 首先利用投影演示课文中张衡站在天底下数星星的插图, 一边让学生看图, 一边娓娓动听地讲解:“在晴朗无边的夜空里, 有无数颗星星闪闪发亮, 把天空点缀得非常美丽。就在这美丽的夜空下, 有一个孩子正在一颗一颗地数星星, 这个孩子是谁呢?他为什么要数星星呢?”这样通过创设情境, 学生看图, 教师讲解, 不但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而且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走进了课文。

(五) 审清题意, 揭示脉络

教《将相和》一课, 板书课题后这样讲解:“这是一个历史故事, 记载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写的《史记》里, ‘将’是指率领军队的人, 这里指赵国的大将军廉颇。‘相’指古时候辅助国王掌管政权的最高官吏, 后来也叫‘宰相’, 这里指蔺相如。‘和’指和好。将相和好, 说明他们原先有矛盾。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会有矛盾呢?后来又是怎样和好的呢?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开讲, 初步揭示了脉络, 有助于学生抓住作者的思路,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下面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循序渐进了。

二、结课的艺术

课堂教学结课的设计, 要注意做到善始善终, 而不是虎头蛇尾, 草草收场。结课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结课的形式和方法很多, 下面的几种方法各具特点, 值得借鉴。

(一) 巧妙过渡, 做好铺垫

这里主要分两种情况。

1. 如果一篇课文要分几课时。

上一节课教完后, 结课设计得好, 易起到课未完、而意未尽、思未断的作用。《海滨小城》分三课时, 第一课结束时, 教师是这样结束课堂教学的:“同学们, 作者笔下的海滨如此美丽, 那么海滨的小城又是怎样一番奇异的景象呢?待我们休息一下, 跟着老师走进小城。”这样结课, 不仅对本节课教学内容作了总结, 而且为下节课的教学作了提示和铺垫。

2. 为前篇课文与后篇课文之间巧妙过渡留下悬念。

如苏教版第三册第5课《寄往南极的信》, 主要讲了一位小学生大明写给爸爸的信。而第6课讲了爸爸收到大明的信以后写的回信。两篇课文在内容上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第5课是这样结课的:“小朋友们, 大明给爸爸的信, 我们读完了, 这封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爸爸的爱, 体现了父子之间的亲情。大明是多么想念爸爸啊!他在急切地等待爸爸的回信呢, 那么, 他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回信?信里又会写些什么?让我们和大明一起怀着同样的心情等待吧。”寥寥数语激起了学生的一份爱, 一份情, 为下一课《南极的来信》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 再现重点, 画龙点睛

在课堂小结时, 教师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 提纲挈领地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苏教版第三册的《动手试试》, 写的是名叫玛丽亚的小女孩 (居里夫人) 小时候不迷信权威, 通过自己试一试来寻求正确答案的事。学完这篇课文后,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小结:“这节课我们在实验中感受了玛丽亚肯动脑筋、善思考、重实验, 敢发问的可贵精神。在诵读中品味了科学家的良苦用心。请大家一定记住:好多问题, 只要认真思考, 亲自实验, 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在教师的总结中, 进一步领悟了玛丽亚的优良品质, 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样的结题,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 引导畅想, 启发深思

低年级学生爱劳动, 爱想象, 好奇心强, 如果教师在课堂小结中利用板书或投影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可使意境更加开阔, 从而加深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如在《小鹰学飞》这课的小结中, 教师边让学生看投影, 边引发学生思维:“小鹰在老鹰的引导下, 跟着老鹰不断往上飞, 在高高的蓝天上, 当小鹰看到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时, 它会想些什么呢?又会怎样做呢?大家课后去尽情地想象吧。”短短的几句话引起了学生无穷的畅想。课后学生们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并且通过无穷的回味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只有不断努力, 才能攀登新的高峰。

(四) 引导延伸, 拓宽视野

有些课文讲完后, 不应是学习的结束, 而应把结课作为联系课内外知识的纽带, 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 拓宽视野。如教《蝙蝠和雷达》, 可设计这样的结课:“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发明了什么? (雷达) 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地方得到了启示, 发明了什么?”学生争着回答, 教师趁学生兴趣正浓, 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从哪里得到启示, 觉得可以发明什么?”这样的追问, 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无形中激励培养了他们的广泛爱好。

还有些课文, 在教学结束时向学生提供的课文中没有直接涉及, 但是却有一定联系的内容, 会起到扩宽学生阅读领域, 引导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延伸的作用。如教《粜米》一课后, 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 旧毡帽朋友把满船白花花的米送进了万盛米行, 而换到手的只是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 这些钱怎么还债呢?怎么养家糊口呢?旧毡帽朋友究竟如何安排他们的生活呢?请课后阅读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五) 打动心扉, 寄予希望

在学完《趵突泉》课文后, 有位教师是这样小结的:“趵突泉真是美丽极了, 所以它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 乃至帝王将相前往观赏。清朝的乾隆皇帝观赏趵突泉还留下了‘天下第一泉’的墨迹, 朱镕基也曾观赏过趵突泉。可是现在的趵突泉没有课文所写的那样美丽了, 因为《趵突泉》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在1932年写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位降低了。真是可惜啊!由此可见, 祖国的名胜山水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 身边的一草一木也需要我们精心呵护。希望你们从小树立爱我河山的意识, 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结课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寄厚望于学生, 打动学生心扉, 给他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浅谈生物课堂结课艺术 篇8

一、生物学教学中应重视结课的功能

课堂结课是新授结束时, 以精炼的语言, 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 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 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结尾, 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余味无穷。

1. 加深印象, 增强记忆。

结课可以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画龙点睛”, 总结归纳, 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 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 抓住重难点, 记忆更牢固。

2. 知识系统, 承前启后。

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课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形成知识网络。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 埋下伏笔, 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 过渡自然。

3. 指导实践, 培养能力。

新课结束后, 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或提出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 对提高知识的运用巩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 质疑问难, 发展智力。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结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 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 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 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5.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 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以便改进教学。

另外, 新颖的结课会使课堂气氛活跃, 沟通师生情感交流, 有助于师生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和功效

结课方法有多种, 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 集中注意力, 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 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1. 归纳总结。

新授内容结束后, 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 构建知识网络, 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 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

2. 布惑置疑, 再起波澜。

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 学则须疑。”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会“布惑”, 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 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3. 首尾呼应。

生物课堂教学, 应使首尾衔接自然, 前后呼应有序, 力争达到首是首, 尾是尾, 不偏不倚, 浑然一体的境界, 从而可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 也能给学生以不小的惊奇。

另外, 还应处理好这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与呼应。

4. 讨论比较。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分析进行讨论比

较, 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点, 找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相同点, 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 记忆更清晰牢固。

5. 达标巩固。

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 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 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及时反馈, 从而获得下面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包括实验操作、习题训练, 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较、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 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练习。

6. 设置悬念。

好的悬念设置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 能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为此, 教师要仔细分析上下两节课间的联系, 在某些课之结尾, 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造成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7. 妙设歌诀。

达标巩固练习或布置作业, 是生物课堂常用的“收尾”方法。久而久之, 学生会厌倦。如果教师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诀、谜语, 则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收尾”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 会即刻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

8. 冶情励志。

在某些课堂“收尾”时, 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 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 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 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 联系我国明代杰出植物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常常是头戴斗笠, 肩背药筐, “东西南北中”, 江湖田野山村处, 搜罗百氏, 访采四方, 用了27年时间付出大半生心血, 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还可简介我国现代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业绩。

三、生物结课应注意的问题

结课的方法很多, 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在结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科学准确性。结课要以科学为指导, 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技能, 并结合教材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 不可信口开河。

2. 明确性。

结课应从教材内容出发, 紧扣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 采用恰当的方法, 或从重难点拨, 或从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予以引导, 针对性强, 不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3. 言简意赅富启发性。

结课应重点突出, 切中要害,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 语言精炼干净利落。要给学生以启发, 要“点而不透, 含而不露, 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激起思维火花, 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才能收效良好, 意味隽永。

4. 趣味性。

在设计结课时, 应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 尽可能设计得生动活泼, 有趣味, 使学生乐学。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

5. 恰当紧凑。学生实践活动及内容要安排合理恰当, 要求明确, 作业数量恰当。结课环节的安排要紧凑, 不要拖堂。

6. 多样性。

结课有法, 但无定法。它要求教师匠心独运, 既要知常又要晓变。因此, 在设计结课时, 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不同, 知识的难易, 学生的特点等各方面情况, 形式要新颖, 多种多样, 不拘一格。结课时, 各种方法可以综合利用。

小学语文结课的艺术探究 篇9

【关键词】 结课 艺术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1.布惑置疑,诱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好奇心理强、喜欢幻想与想象是小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教师在结课时,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布惑置疑,让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延伸拓展,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譬如在《少年闰土》授课时,老师结课时可以提问:同学们。文中的‘我’与闰土在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难舍难分。三十年后,他们又相见了。你们猜他们怎样的方式相见啊?。经过大家的大胆猜测,积极发言后,老师总结一下:“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也不错,但都错了。三十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想知道吗?不妨去图书馆或网上查阅一下鲁迅的小说《故乡》,就知道答案了。”

这样的结课,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领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上好下一节课作了铺垫。

2.归纳总结,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中,常用结课方法归纳总结式结课。归纳总结就是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一节课所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这节课系统、完整,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总结归纳的方式一般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恰到好处。譬如在《桂林山水》授课时,老师可以问:“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有的学生就会说,作者是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短短几句总结就抓住课文的精髓,启发学生回忆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强化课文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这种结课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学习过程中能理清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提炼升华,从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

3.释题引申,开拓孩子的思路

一堂真正有品位的好课,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新的开始,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起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譬如:老师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提问:“你们看到课文的题目,能知道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会回答:“黄山的石头。”老师接着问:“是一般的石头吗?”学生会答道是;“是奇怪的石头,应该与一般石头不同。”老师接着问:“你们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看图学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样老师就抓住课题,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同时,这些设问,让学生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使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在语文课程标准》讲道:“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而且这种释题引申的结尾,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促进智能的发展有极大的益处。

4.产生共鸣,让孩子注入情感

课堂结束时,应该创设一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课文的作者产生共鸣,与此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知道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譬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老师问:“同学们,五壮士的英勇豪壮体现在什么地方?课文是怎样描述的?大家明白了吗?”学生会答道:“明白”老师可以接着陈述:“本文抓住了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详写顶峰杀敌’和英勇跳崖状况,来表现五壮士的英勇豪迈,也证明狼牙山五壮士名副其实。”然后让学生起立,带着对五壮士的无比怀念和崇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后。总结最后“他们是人民的功臣,是人民的英雄,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我们要记住这悲壮的一幕,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这样的结课让学生注入了情感,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发展语言大大有利。结课有法,但无定法。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导,根据没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灵活地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造就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课佳境,从而使结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一堂完美的教学课,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完美的结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具有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与小结、思维整理、回炉提炼等几种作用,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老师结课的形式与方法很多,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绪灵活运用,因人而变,因文而导,造就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课佳境,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衣华玲.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收尾方法[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2]郑智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冷思考[J].新课程(综合版),2010年01期

[3]张花花.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激情[J].文教资料,2010年04期

[4]陈慧.深入其境 情真意切——语文课堂教学所感[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04期

高中英语课堂结课艺术管窥 篇10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课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切忌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 应符合实效性和趣味性原则。教师要立足教材、挖掘内容, 把本堂课知识加以概括、总结, 画龙点睛, 让学生清楚这堂课的重点、难点, 不可走马观花, 更不可为了追求新颖而使结课与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结课要做到“课已尽, 趣犹存”,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结课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行之有效的:

一、归纳式结课法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又很有实效性的结课形式, 教师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把所授内容以提纲的形式进行概括梳理, 指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考点, 使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和网络, 使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更加清楚。归纳式结课可以采用教师讲授式、填充式、图表式、对比式等多种形式, 达到重点突出, 便于理解的目的。

例如, 在讲完非谓语动词后, 就可以把动词不定式, 动名词, 分词的异同点加以总结, 概括, 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二、活动式结课法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教师在作课堂小结时,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 通过演、玩、画、做手式等多种教学互动形式,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活动中, 学生劲头十足, 气氛热烈。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 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Module 5 Unit 2 The environment, 针对本单元的Reading是关于环境问题的一个电视辩论的开头部分, 在结课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课文关于环境和经济的关系举行一个辩论会, 同学们在活动中各抒己见,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三、悬念式结课法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福尔摩斯”情结, 因此, 教师要细分析上下课之间的内在联系, 巧妙合理地设置悬念, 激发他们寻根探源的欲望,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预习和探索, 借助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为学习以后的内容做好铺垫。

例如学习牛津第八模块unit 1 Great Expectations, 因为课文中仅仅呈现了该小说的部分情节, 学生急于想知道更多的细节。比如“Does Joe forgive Pip?”“Does Pip marry Estella?”“Does Pip know the person who gives him the money?”但是我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我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了一本Great Expectations的简写本, 让他们通过阅读原著, 找到答案, 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四、演唱式结课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每节课的结尾那段时间学生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集中, 毕竟让一个学生持续保持45分钟的集中注意力是比较难的。教学中, 我通过一些英文歌谣歌曲的演唱、欣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保持课堂注意力。演唱式结课法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在活泼轻快的旋律中掌握了目标语言, 情感得以升华, 在歌唱中增强英语语感和节奏感, 可谓“一石三鸟”。

例如, 在教学高中牛津英语Module 4 Unit 2 Sporting events这一课的课尾, 我和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了北京奥运会的一些细节, 如这届奥运会的宗旨, 对世界和中国的意义, 中国所取得的辉煌等。然后, 我播放了北京奥运会主题曲《You And Me》, 让学生欣赏后一起歌唱, 学生在情境感染下会情不自禁地动情歌唱, 沉浸在作为中国一分子的自豪感中。

五、延伸式结课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但许多知识却需要我们精心挖掘, 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教师应在把握处理好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延伸, 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既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学习School Life后, 结课时, 可布置学生仿照课文写出他们作为中国学生的学校生活。又如高中牛津英语module 1 Unit 3 Reading Dying to be thin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减肥这一话题。结课时, 我就和同学们谈到了当下社会热门的青少年减肥这一话题, 请他们查查各类减肥药上的英文说明, 看看有没有虚假成分, 并写一篇英语随感, 说说对减肥的认识。

结课之妙, 存乎一心。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采用的结课方法也要因课制宜, 不可所有的结课一个模子, 使学生产生厌倦。总之, 我们当以学生为主体, 以高效课堂为指旨归, 精心研究适合教材、适合学生的结课方式, 去艺术地设计高中英语课堂结课方法, 让课堂诗意地流淌, 让智慧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绽放。

摘要:阐述了高中英语课堂结课的重要性, 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归纳式结课、活动式结课、悬念式结课、演唱式结课、延伸式结课等多种结课方法, 达到巩固学习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英语,结课艺术,实效性,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韩维越.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课浅谈.教学与管理 (中学版) [M].2011 (8) .

上一篇:德宏州农业发展优势下一篇:营林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