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环境放手课堂

2024-08-01

创设环境放手课堂(精选7篇)

创设环境放手课堂 篇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有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 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 即完善学生个性。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 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知识往往要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 很难想象小学数学知识中那些单调符号、繁复的公式、抽象的原理在沉闷、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如何能被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所接收。对于在小学教学中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都希望得到成功, 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 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 如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时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 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强烈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成功, 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如果经常失败, 就会情绪消沉, 缺乏学习热情。因此,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他们机会, 使他们获得成功, 如课堂作业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 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笔者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考虑到这部分学习内容较抽象, 运用性强, 所以在课堂中采用师生互相出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或学生出一个乘法算式, 对方也出一个算式, 两个算式要符合乘法分配律。如一位学生出:13×47, 教师出:加上13×53, 接着教师出:54×760, 学生出:加上54×240……在这个过程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 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 课堂气氛活跃, 教材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 产生学习的需要, 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 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 或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提出猜想, 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 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 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 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 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 让生活走进课堂, 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 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 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能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数学奥妙的欲望。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 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新的课程标准可以看出, 数学具有非常明显的生活化色彩。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情节中, 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愉悦、新颖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 教学“相遇问题”时, 由于运动对象由一个变成两个, 还涉及到物体运动方向、地点, 如果利用线段图或一般教具进行教学, 很难显示出两个物体不同速度的运动。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屏幕出现两位同学相对而行, 他们行驶的路程用不同颜色表示, 静止的图形变活了, 学生在声、光、形中, 既理解了题意又增强了记忆。

又如, 教学“元、角、分”时, 教师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电动玩具来设计“买卖情境”, 有的学生当售货员, 有的学生当顾客, 让学生在乐中买, 乐中认, 认中学, 学中记, 把抽象的元、角、分的教学变成实际的生活中的买卖, 把数学知识直接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四、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 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 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造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 这样学生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愉快地学习, 积极主动地探索。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信任学生, 给他们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 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 以便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样能够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愉悦,和谐,课堂环境

创设平等对话环境还学生课堂主体 篇2

“你提的问题, 你请人回答”

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话语, 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平等, 老师把请人回答的权利让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平等对话的自由, 同时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看来这种做法是值得尝试的, 然而, 课堂上的反馈让我们有喜有忧。

[案例一]课堂上, 老师请一名学生起来提问, 这位学生兴致极高, 起身质疑, 问题提得很有思考价值, 教师满心欢喜, 请他点名请人回答, 点名者自己点完名后, 因为享受了点名的乐趣, 心中美滋滋的, 只顾着高兴, 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回答。其他学生有的能够用心听一听, 有的因为没有被点到, 闷闷不乐地坐在椅子上, 也有的因为无聊, 自己在抽屉里寻找快乐, 或与他人窃窃私语。

[案例二]在《九寨沟》一课中, 讲读了课文后, 老师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提问, 一位学生踊跃举手提问:“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他正准备点名让别人回答, 周围立即就有学生笑答道:“这还用问, 照应开头, 总结全文呗!”点名者怏怏地坐下。

[案例三]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开始时, 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 如“这篇课文讲的是谁?他写了一部什么书?”“在编写《国榷》的过程中, 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这时老师对学生说:“你再读读课文想想, 提的问题自己能不能解答, 如果真的不能, 我们大家帮你。”学生是很聪明的, 笔者发现, 过了一会他们书本上的问号会少去一些。同时, 教师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的信念是什么?我们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并让学生讨论比较这两组问题, 哪些问题更能有思考价值。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 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 应留意重点的词句, 选择性地提出问题, 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反思】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又是思维的动力。在这里, 教师采用了给学生点名权的方法, 顺利地打开了学生的心智大门。但是, 我们从案例一和案例二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形式的积极性重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的现象, 其中也折射出个别学生思维的惰性。为此, 老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意义, 刺激他们的积极思维。同样是问题,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却是大相径庭的。老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案例三中的老师没有一味跟着学生走, 由着学生走, 而是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调整、提升, 选准学习目标, 围绕那些有很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相互之间有关联的或相对集中的做专题研究。

“我想给你们提个建议”

当学生的语言无法表达他自己的想法或者他们一起讨论后, 仍无法得出满意的解决方案时, 老师的一句:“我想给你们提个建议”对学生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案例一]适时点拨求异。

“阿丙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是一次试卷上出现的的一句话, 在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 让学生用“幽静”一词造句。然而所造之句真是令人失望。

甲:今天, 我在幽静的小河边散步。

乙:竹林里真幽静呀!

丙:下午, 我们在幽静的树林里踢球。

……

不难看出, 这三个句子似乎都造出了“幽静”的美, 写出了“幽静”的环境;但是, 甲句模仿之迹明显, 乙句求速不求质, 有投机取巧之嫌, 丙句中“踢球”与“幽静”又形成了冲突, 显得不协调。面对这样的句子, 教师必须给以正确地引导:“我想给你们提个建议:请你们充当小小画家, 按照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四要素展开讨论。”学生们的讨论非常热烈, 非常精彩。

不一会儿, 一幅幅幽静的画面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明晰起来了, 一个个优美的句子也在他们笔下诞生了。

甲:清晨, 雾还没有散, 爷爷就来到幽静的河边练习太极拳了。

乙:黄昏, 我和几个小伙伴来到幽静的竹林里写生。

丙:夜晚, 月光洒在田野上, 乡村是多么幽静呀!

……

其中也有别出心裁的, 如“清晨的树林里薄雾缭绕, 偶尔传出几声鸟叫, 真幽静呀!”此处以小动写出了大静, 真棒!

【反思】点拨是一种艺术, 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点拨, 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 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 活跃思维, 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 享受学会的喜悦。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 (学生说、读等活动) , 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 走进老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

[案例二]及时总结求同。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段, 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 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 这时教师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 边读边想, 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兴趣大增, 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 他采了药为人治病, 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 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 隐居在深山, 采药行医, 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 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 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人。”……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 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 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论教师如何创设学生课堂参与环境 篇3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是促进学生参与、激发学生情感和点燃学生智慧的基础和动力, 也是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作为教学的开始, 更应该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1.精心选择素材。课堂教学素材的选取要与时俱进, 符合时代性和鲜活性。首先, 在时间上要符合就近性。最近发生的事例, 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比用久远的素材更具说服力。其次, 在范围上要符合生活性。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或教师运用贴近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阐释教学内容, 都会让学生感到素材就在身边, 具有真实性、可信性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再次, 在内容上要符合新奇性和实用性。教师应该选用趣味性和新奇较强的素材, 这样的素材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 选取的素材内容必须保证实用性。教师所教授的素材, 只有让学生认为它是自己需要的, 是社会需要的, 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愿意去学, 乐意去学。最后, 在情感上教师应该选择赋有灵动性的素材。陶行知说:“真教育应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因此, 教学资料的选择在情感上应能够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促进学生内在情感的激发。

2.诱发成就动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全部都有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成就动机, 使学习知识与学生成就之间建立联系, 驱动兴趣的产生。成就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去做, 并力求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这种动机是主观上的, 而诱发则是客观上的。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具体的课题目的告诉学生, 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自己能够得到什么成就和它的意义。其次,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 教师要善于将目的与自己对学生的期望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期待, 可使学生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 进而产生好的学习结果。

3.巧设疑问。首先, 问题应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可以利用现实生活经历与学生所学的科学理论知识间的矛盾来设置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意识, 使学生主动自愿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其次, 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价值性,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使学生逐步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再次, 巧用旧知识点化学生参与意识, 温故而知新, 推动学生进入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插入旧知识, 让学生回忆早已学过又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特别是对新授课接受困难的学生的联想性再现, 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后, 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教学中应该采取分层对待, 并注意科学地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 争取让每位学生都有能力能够参与进来。

二、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 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自己的体验,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教学活动单调呆板,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善于改变课堂结构, 不拘一格地创设教学活动, 尽可能多地让所有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1.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人人各自为政自扫门前雪的时代, 而是合作互助共创双赢的时代。并且, 班级是一个大家庭, 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不可能独善其身不与外界相互交流。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承担相应的角色,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来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 提高学生的交往、沟通、合作和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动手操作活动。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学必须依据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来展开”, 并强调进行多感官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在追究一个事物的性质或外表时, 所用的感官越多, 那么你对事物知道得也就越准确。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观点, 结合具体学科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尽可能多的课堂教学互动活动, 让学生的手、 眼、口、耳、脑等各种感官动起来, 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教师通过探究性实验、课堂模拟实验、设计实践型作业如教具制作、模型建构等, 来训练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现自己, 进而从认知上使学生参与进课堂学习, 实现认知学习和动作技能提高的相互促进和统一。

三、创设民主的参与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不和谐的、紧张的课堂参与氛围, 不仅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还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怕学、厌学的不良学习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调控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1.提供均等的机会。我国著名大教育家孔子提出 “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教师应转变学生观, 相信每一个学生均有智力开发的潜力,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来。避免出现课堂完全成为少数尖子生的天堂, 其他学生作陪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多角度、深层次了解学生, 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习惯, 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信心, 联系学生实际有效地进行赏识教育和因材施教。

2.调控学生的学习自由。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耳、动脑等各种感官投入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支配自己的学习。同时, 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自由进行合理的调控。首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精讲, 以留出适度的时间给学生用于自主发展。每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 认真备课, 课堂教学中不必滔滔不绝的讲授, 也不必事必躬亲。应该尽可能多的去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其次,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高质量科学地支配自己的学习自主时间。因为课堂教学中, 教师过多的讲授, 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从而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学生用于自主支配时间过多, 又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进而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四、小结

人性假设论的创始人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认为“人在满足了自己基本的社会需要以外, 还具有自我实现的欲望”。因此,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欲望, 努力开发和利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手段, 营造轻松民主的学生参与环境。让学生想参与、乐于参与、能参与、会参与和创造性地参与, 提高学生参与度,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丛海啸.活教学, 教活学——谈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统领活化教学[J].福建陶研, 2011, (Z1) :63-66.

[2]薛丽华.生物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J].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 2014, (10) :33-33.

[3]王颖.基于学习者情感模型的任务驱动教学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012.

[4]厉飞飞, 周一樨.初中生成就动机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 2011, (06) :44-47.

[5]李珺婷.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在成就动机与学习满意度之间的调节作用及教育建议[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012.

[6]罗杰颖.教师心理期待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及实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3, (36) :38-39.

[7]李春凤.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 (上) , 2014, (08) :81-81.

[8]王咏梅.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012.

[9]李昊华, 李耀龙.浅谈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35) :126-127.

创设环境放手课堂 篇4

1. 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要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就必须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创精神。

2. 建立和谐的生生交往环境。

学生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与同伴、老师的相互交流中渐渐建构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思考后,需要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与同伴分享,在分享过程中,重新确立对事物的新认识和新概念。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

1. 投其所好——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喜好,倾听学生的心声,树立“以学定教,以学定法”的教学理念。例如,教师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感兴趣的“课本剧表演”“开心辞典”“趣味接龙”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2. 时间保障——留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应切实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一—不教;凡是学生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这样,教师才不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学生才能有时间去敢想、敢说、敢否、敢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方法支持——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

教师需教给学生哪些读懂文章的方法呢?从识字、解词、释句,到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中心思想;从理解文章题目,理解、思考提出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题、围绕课文的某一个词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到体会其内涵,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都需要教。教师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a.示范引导,举一反三;b.借机渗透,适时点拨;c.总结积累,鼓励运用。

三、提供交流、展示的环境

创设交流、展示的环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交流、展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辩、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的教学格局。

四、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

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 篇5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 找回师生失落的主体

音乐是美的艺术, 音乐教师应是美的化身;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师更应该是爱的使者。课堂上, 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种愉悦表情的传递, 一句发自内心的赞扬, 都能深深地打动学生, 瞬间拉近师生的距离, 促使学生自信心倍增, 大胆地表现自我。例如, 在学习《亲爱的回声》这首歌时, 老师没有直接讲授乐理知识或让学生简单地模仿歌曲录音进行强弱的处理, 而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 自主地来体会歌曲的意境。这样结合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音乐活动, 在没有教师事先安排、也没有教师一味“主宰”的情景下, 学生们就乐于与老师互动起来。让学生能从音乐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平台, 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 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 互动”教学方法, 不光要求教师讲究教的艺术, 还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精心设置、创设适合每节音乐课内容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学生敢于互动, 乐于互动。

二、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

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描述教学过程中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 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个合乎实际教学情境, 提供一个体验音乐的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让无限的想象力驰骋开来,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情境体验中陶情淑性。

如:在学唱歌曲《嘀哩嘀哩》时, 教师在歌曲旋律的伴奏下, 播放了一组春天在河边, 在稻田, 在学校等的优美画面, 渲染了课堂学习的气氛, 调动了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之情。在演唱歌曲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歌曲的艺术处理过程之中。

第一句“春天在那里, 春天在那里?”问题:这是一个问句, 它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我不知道春天在那里, 我用这个问句;另一种是我知道春天在那里, 但我却想卖个关子, 问一下, 然后再告诉你。你们选择那一种? (学生一般都选择第二种) 怎样来唱出这种语气? (学生回答自信的, 自豪的等) 第二句“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问题:春天在哪? (学生回答) 这一句该突出哪几个字? (学生回答:山林里) 怎样唱出强弱?第三四两“这里……小黄鹂”问题:山林里有什么? (学生回答:红花、绿草) 太美了, 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会唱歌的小黄鹂) 这两句, 你们觉得应该突出哪一句?怎样唱?第五六两句“嘀哩……”

问题:小黄鹂鸟不仅会唱歌, 而且唱得特好听, 为了欢迎同学们的到来, 它们都在举行对歌。你们听哪一队离我们较远, 哪一队较近? (老师用强弱范唱这两句) (学生模仿黄鹂鸟对歌) 最后两句“春天……小黄鹂”问题:同学们, 你们找到春天没有?请大声唱出来。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引导, 学生的歌声虽然还是显得那么稚嫩, 但他们心中的那份感情确是最真挚的。

三、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 体现音乐的艺术魅力

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 为营造充满美感的音乐课堂气氛, 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虽然农村小学在教学的客观条件上比较落后, 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在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的情况下, 力所能及地把教室布置的整洁, 舒畅, 采上一束野花放在教室里, 利用教室的一角布置成“音乐天地“”我爱的do、re、mi”等等, 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就在我们身边。音乐课堂上, 没有好的音响设备播放歌 (乐) 曲, 教师就要让自己的演唱更动听, 更有感染力。融合学生的心理, 重组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感悟音乐。在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中, 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 加强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 在音乐学习活动中获得美感和享受乐趣, 为终身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欣赏教学小提琴协奏曲《春》时, 如果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听这首乐曲的话, 学生肯定听不懂而没有兴趣。于是,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 对教学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教师:春天里都有什么声音?你们模仿一下。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 接触大自然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事了, 一时间, 风声、雨声、鸟的叫声、流水的声音、昆虫的声音, 学生模仿的是惟妙惟肖, 而且稍一引导, 还十分的动听。

教师:春天, 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啊!唢呐, 这个乐器你们熟悉吗? (播放《百鸟朝凤》) , 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想到了什么?唢呐这个乐器, 农村孩子还是相当熟悉的, 通过对大家感兴趣的乐器入手, 学生有兴趣, 参与面就广, 思维也就很活跃了。

教师:作曲家经常用乐器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 听到这样的声音, 就会让我们产生很多的想象。听, 你们又听到什么?播放《春》中表现“鸟语花香”的段落, 学生听到了用小提琴模仿的鸟叫声, 并且知道了作曲家用音乐模仿鸟叫的声音, 通过鸟叫的声音我们就会想到春天。

虽然也只是在普通的录音机里播放的音乐, 但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不仅领会到了音乐形象, 还对音乐是怎样表现和为什么这样表现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学生还会把这样的一种欣赏经验迁移到对其他音乐作品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欣赏高雅音乐的信心。

创设环境放手课堂 篇6

那么,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注重什么?这就需要明白语文的本真是什么?语言的教学当然是注重语言修养, 那么语文的本真毫无疑问就是语文修养。语文修养是在不断的熏陶、不断的积累和对语言的不断感悟中慢慢地、不知不觉形成的。因此,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回归生活, 回归自然的状态。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 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 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 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因此, 有效的语文教学, 就是选取恰当的、符合实际需求的内容, 运用科学的方法, 通过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目标, 促进参与者发展的教学。考察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主要从参与度和发展度两个方面来体现。参与度即多少人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是部分参与还是全体参与, 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 是表面的形式参与还是深层的、实质的参与;发展度即不同参与度下的参与活动对参与者发展的作用、效果如何。一堂课的实效性, 一定是体现在教学的目标要明确, 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实际的需求, 教学的组织有力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教学的方法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参与者是否经由教学而有切实的语言感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习语言方法的提升以及建立于自身经验基础上的积极深刻的反思和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就应关注语言学习的本真即语文修养, 从而使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 这就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 教学要体现对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从而在教与学中激发起师生的情感渴望, 点燃起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思想火花, 让语文成为他们人生成长的助长器。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是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 让学生感悟文化的神韵和魅力, 让优秀的历史文化及其魅力来滋养学生的心田, 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地感受历史文化的神韵和神奇, 领略历史文化大厦的宏大与壮美,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历史文化博大精深, 从而充分享受历史文化中无穷的乐趣。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我们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朵朵芬芳四溢的鲜花, 感受现代化建设中灿烂的群星, 感受屈原的忠贞, 李白的豪放, 杜甫的赤诚, 鲁迅的刚正……

有效的语文教学, 应当是引领学生在琅琅书声中, 用心灵去感受文章, 用心和作者对话, 用真情感悟作者高尚的人格、博大的思想, 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美、领悟美。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 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那么, 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从而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呢?

一、精心组织教学, 精选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的参与度和接受度

一堂课是否有实效, 一方面在于教学的内容是否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授的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 另一方面在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从理论上来讲, 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 但事实上, 教师教的过程并不一定就是学生学的过程, 如果学生是被动地学, 那教学就成为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如果只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 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完成知识的内化, 进而运用知识进行评价。因此, 教师要实现教学的实效性, 一方面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结合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做到备课的“精”, 同时要了解学生学习实际, 掌握学生学习现状, 明了学生学习方法等, 做到备学生的“精”, 从而使教师能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 使“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杜威语) ,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

二、优化课堂管理, 创设民主环境, 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 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管理, 充分发挥教学综合效用。一方面要重视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即把统一的教学时间与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有机地结合起来, 改变教师单向支配课堂时间的传统课堂时间管理方式。同时科学合理地将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联系起来, 通过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完成认知、情感、技能等课堂教学目标, 提高单位时间知识的有效传递,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 力求为学生的学习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整堂课都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 从而能够使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 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就越高, 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目标。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图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语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3].钟启泉, 崔允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

浅谈小学数学和谐课堂环境的创设 篇7

一、调控课堂气氛, 激发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表明, 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 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 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 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 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 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 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

2. 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 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 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 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 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 这样又方便又省钱, 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 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 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思维能力, 唤起创新欲望

1.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慰, 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 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 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给他们满足的机会, 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 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 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 再用实验验证, 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 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创新能力

1. 渗透学习方法, 丰富创新内容。

记得以前江苏教育电视台播放过一位老师教《质数和合数》的视频。师生基本上不讲话, 只用手势, 要求是: (1) 必须用乘法; (2) 限用自然数; (3) 不能用“1”。接着教师写:4=?学生提出:4=3+1, 教师摇头, 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 教师满意地点点头, 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2*3、8=2*4、9=3*3……接着教师出示3=?学生摇头写不出, 于是教师在3后写上“质数”两字。同样:2=?、5=?、7=?学生均不能按要求写出来。最后教师问了一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纷纷发言, 教师归纳小结, 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 加强实践活动, 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 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 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 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 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 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调查后绘制成表格, 学生们三五成群, 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上一篇:中学生网络教育策略下一篇:公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