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室的环境创设

2024-07-28

活动室的环境创设(共12篇)

活动室的环境创设 篇1

幼儿的科学探索离不开环境的创造, 只有在与环境、材料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 才能体验、积累、构建科学经验。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不断落实,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静态走向动态, 由教师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幼儿主动的探索学习。由此,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知识探索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可见, 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应为幼儿的科学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互动、丰富的环境, 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确保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之中。

一、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 保持并不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 教师首先为幼儿创造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往往是成人不注意的事情, 是大多数幼儿的自发探索, 特别是“偶发性科学活动”, 教师要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 并加以正确引导。在活动中, 我们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让幼儿产生安全感。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 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做出回答和解释。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 我们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来源, 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

二、尊重幼儿的好奇心,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 幼儿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求知、探索, 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无数疑问, 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 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

三、教师为幼儿创造可供探索活动的物质环境

环境是主要的教育资源。为了使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 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和活动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一 ) 创设种植区和自然角

让幼儿自由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及它们生长需要的条件。如让幼儿观察同种植物接受光的照射不同, 而生长情况不同;不同种植物的叶子长得不同。

(二 ) 创设饲养区

让幼儿饲养并观察小动物, 如饲养小金鱼、大龙虾、小兔子等, 并观察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 ) 创设实验区和操作区

在实验区和操作区投放弹性材料、磁性材料、浮力实验用品、放大镜、万花筒、雨花石等, 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实验用品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 启发幼儿观察它们的变化, 引导幼儿进入科学圣地。

(四 ) 创设幼儿园科学发现室

科学探索区的创设应充分考虑水源、光源与其他区域间的影响, 尽量选择离水源近、光源充足、安静的角落作为科探区, 这样不但方便幼儿取材, 还能够让幼儿自由、安心地进行探索活动。设立科学发现室可以让幼儿独立或合作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索, 关注幼儿的个性活动方式, 发现并肯定他们的创新思维, 观察与分析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四、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为幼儿的科学探索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要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 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宽松的心理环境意味着幼儿在学科学的过程中, 心理需要得到及时和充分的满足, 由此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 进而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幼儿的科学探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 尊 重 孩 子 的 发现

幼儿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 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探索行为加以鼓励和支持, 幼儿就会感到自己是被教师接受的, 因而能够毫无疑义地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在幼儿心目中, 教师是权威的象征。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幼儿产生重大影响, 教师要鼓励幼儿的发现, 支持并引导幼儿正确、安全地进行观察, 那么事情的结局才是我们想要的。

(二 ) 善 待 孩 子 的 错误

在科学探索中, 幼儿犯错误是正常现象, 幼儿的年龄特征会让他们的观察存在局限、推理不合逻辑或解释不符合事实等。很多时候孩子观察到的东西也会存在错误, 但只要老师给孩子纠正错误的空间, 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幼儿的科学活动离不开探索过程, 而探索过程与环境密切相关, 环境对幼儿探索科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不管是物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宽松的环境, 让孩子在环境中互动, 在探索中体验快乐, 在成功中拥有自信。

五、集体教育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教育活动, 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的成功, 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相信幼儿, 大胆解放思想, 从一开始就要放手, 凡是幼儿能观察到的就让他们自己观察, 幼儿能说的就让他们自己说, 幼儿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

六、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

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 教师要抓住机会, 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 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 帮助幼儿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教师的引导要适度, 不能把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变成教师讲解科学的活动, 应以幼儿自己探索为主。如果我们觉得幼儿探索的内容确实很有价值, 则可以进一步探索, 把探索活动延伸到活动室继续进行, 就此组织专门的正规性科学活动。

七、大自然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广阔天地

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大自然, 组织幼儿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到田野里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到果园里发现各种各样的水果;到树林里采集树种到河边观察游来游去的小鱼。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到四季的不同, 让幼儿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妙, 感觉无穷乐趣。

八、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 丰富科学教育内容

信息时代, 幼儿不断接受大量信息, 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 贴近幼儿生活, 关注和尊重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求, 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 适当安排体现时代特征的、和现代科技有关的内容, 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不断发展的, 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方便, 以开阔幼儿的视野, 满足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总之, 在进行科学教育时,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贴近幼儿生活,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充分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尝试、幻想, 激发幼儿追求科学的欲望, 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语言、身体、社会等方面得以全面、充分发展。让他们尽情遨游于科学的知识海洋, 共创二十一世纪光辉灿烂的明天。

摘要:幼儿的探索活动与环境息息相关,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离不开环境创造。只有充分利用环境, 才能促进幼儿发展。构筑丰富、有趣的物理环境, 为幼儿的科学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为幼儿的科学探索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 充分利用区角、材料及人文等, 从“硬件”到“软件”进行环境创造, 让幼儿在环境中互动, 在互动中探索, 在探索中构建知识体系。

关键词:科学活动,物理环境,心理环境

活动室的环境创设 篇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引导、支持幼儿的学习环境?我们借助区域个别化活动这一环节作为幼儿一日学习的重要部分。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探索的、变化的环境。通过提供蕴涵教育价值的材料,来引发幼儿能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自主建构。在我们的主题开展中如何创设活动环境;如何让幼儿与环境有效互动,如何来实现环境的记录、激活幼儿学习动机的功能呢?自从主题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主题下的活动环境创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提供“会说话”的活动环境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同时他还要求“环境的创设应该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而洛扎洛夫认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间接的、含蓄的暗示”,他还表示“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进步和提高是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他们所说的多元环境,自然也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区域环境的创设。

环境是幼儿的第二任老师,它能给幼儿积极的暗示,说出教师未说的话。在环境的刺激下,幼儿活动更投入,也更积极。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创设要求美观、富有童趣和温馨,而且往往是在开学时教师一手包办,到学期结束时也不会再更换调整,但是在如今主题开展过程中的区域环境创设更要体现它的支持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同时是师生围绕主题内容共同建构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为了引领幼儿走进主题中,环境的创设往往紧随主题的步伐,主题开展到哪个阶段,环境就相应创设到哪里,环境一直处于动态的调整中。一路走来,区域环境中充分体现了主题点点滴滴进行的足迹。如中班主题活动《小花布》的环境布置,在活动开始时我们先将幼儿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布悬挂在教室里,先向幼儿进行了“布世界”的展示,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增强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一时间,教室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这种布和我衣服上的是一样的”、“这块布是我妈妈在市场上卖的那种”、“快看,我们的被套就是这种布”……

随着主题的深入,孩子们了解了布有很多不同的品种,常见的有:小花布、格子布、绒布、牛仔布、棉布等。当孩子们了解了布的种类之后,又自觉地在观察和讨论了“原来我的衣服是用牛仔布做的”,“我们教室里挂的绒毛玩具是用绒布做的”,“妈妈在卖的那种布叫格子布……”当孩子们对布的种类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又进行了绘画格子布和晕染小花布的教学活动,然后通过美工角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我们把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周围及教室外的走廊上,使每个孩子的作品都上墙了,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只要一有空,就会去欣赏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进行评价。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在对活动环境的创设中,具体做到:以主题为背景,创设适宜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主动学习;以主题为背景,提供多元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满足需求;以主题为背景,拓展自主空间,让幼儿在自主中感受体验。利用“会说话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快乐游戏。

二、创设“多元互动”的主题墙

每一个主题墙的创设,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主题墙是主题内容的核心体现,它承载着展示讲述、分享合作、预生成相结合的功能,更要兼顾到孩子个体差异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创设时,就要体现主题墙多元互动的特点,促使幼儿能与主题墙进行“对话”。

主题墙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收集材料:①图文资料——教师、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的图片和文字、实物等资料。②活动照片——主题实施中对活动轨迹的瞬间记录,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打印出来张贴在主题墙上。③作品展示——以孩子们的手笔为主。有的时候可以考虑教师、家长参与的作品。可以悬挂展示,可以用整版展示,可以利用低矮橱柜的小角落来展示。为了不占用有限的墙面空间,还可以放到活动室外走廊,以及空中悬挂在活动室。④问题——由孩子们围绕主题开展提出的各种问题。

在创设主题墙时,我们坚持主题性原则,也就是主题墙的内容尽量体现每个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例如,中班主题活动《小花布》的主题开展时,我们就在主题墙上挂了很多不同品种的布。其次还要坚持参与性原则,也就是主题环境的创设不仅教师要参与,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参与主题环境的创设,这样不仅会拉近幼儿与主题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会增加幼儿对环境的亲近感和成就感。像《小花布》主题墙,其中的大环境,如:底版用各种布做衬托由教师设计并完成,而其中的角色——晕染、布贴画、绘画格子布等均由幼儿来绘画和布置,整个环境既丰富美观,又能充分展示师生共同参与的成分。最后还应坚持互动性原则,也就是在创设主题性环境的过程中,应为幼儿和环境之间创设足够的互动交流空间,让幼儿有机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碰撞的火花,从而充分发挥主题环境的实用价值。如《小花布》主题墙,教师的提问与幼儿的回答之间的巧妙布置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

三、创设与主题相配套、幼儿乐意操作的区域角

活动区最重要的就是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根据《小花布》这一主题内容,我们开设了以下区角:

●数学区游戏创设

在“数学区”我们也充分考虑了与主题活动的密切联系,根据幼儿能力不同设计了多种游戏。如“数与物的对应”,引导小朋友把各种布按数量的要求放在一个盒子里。“给物品找家”,引导幼儿将物品的实物卡与相对应的布匹配。幼儿在游戏中自选喜欢的数学游戏,不再像集体游戏那样要求每个幼儿掌握相同知识点。给予幼儿的空间更大了,比较人性化。

●美工区游戏创设

在“手工区”《小小染色厂》原本是集体教学内容,但我们发现集体活动不利于教师个别指导

,效果不好,因此我们将这一内容投放到美工区域活动中,并将操作步骤用图例展示在墙上提示幼儿。这样每天辅导四、五个小朋友,小朋友之间再互教互学,更利于幼儿掌握晕染的方法。在《小花布拼一拼》区角中,投放各种形状的花布,根据不同幼儿的学习情况,对他们提一些不同的要求,如能力若的幼儿只要拼出简单的图形就可以,能力强的则要求在拼出各种物品及动物等等的基础上,添画相应的图画,使画面饱满。满足不同能力的幼儿要求。

●生活区游戏创设

在“生活区”我们创设了《我会自己洗》的区角,让幼儿洗各种小块布料,在洗的过程中让幼儿体验布的质地的不同,那些污浊沾在布上是洗不掉的,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并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

●科探区游戏创设

在“科探区”我们创设了《戴上眼罩看一看》的活动,要求幼儿戴上眼罩观察布的透明程度,感知布料的不同并在分析表格中打勾。

●游戏区游戏创设

在“游戏区”我们创设了《我的米包飞起来》的区角,利用布的弹力,让幼儿把米包向上抛,锻炼幼儿的手臂上的小肌肉发展,比较不同布弹力的不同。同时我们还创设了《好玩的陀螺》的区角,提供各种用布做的陀螺,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布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神奇变化,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发展。

●表演区游戏创设

在“表演区”我们创设了《你卖,我来秀》的区角,通过幼儿卖布秀布的环节,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服装颜色搭配的能力。

在主题背景下创设的这些区域游戏,幼儿社会性水平提高了,交往能力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潜能也在游戏中得到激发,使幼儿成为善于动脑、动手的生命有机体。幼儿在这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能按自己的兴趣、意志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体验快乐和成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纲要》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要让主题性活动空间环境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用心地设计,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邵伟华)

参考文献:

中班美术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 篇3

关键词:美术区域活动;班级环境;互动

班级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隐性资源,在开发幼儿智力、促進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等方面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和功效,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班级环境创设也成了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的教育中,班级环境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而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能给幼儿提供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适合兴趣、认知水平,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全面主动发展的条件。相信资源和条件的同时具备,更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从幼儿生活最多的活动室环境创设做起,尊重幼儿,把幼儿的主体性放在首位,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年龄特征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的智慧,将美术区域活动的资源融入班级的环境创设中,支持、引导幼儿和环境之间互动,使环境教育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经过一年多时间对美术区域活动与班级环境互动的实践、探索,我有一些收获和想法,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有效的利用区域空间为班级环境做准备

在开展美术活动以前,不是盲目的自己创设各种空间环境,而是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使活动室内的每个角落尽可能地成为幼儿游戏的主场。中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已经逐渐丰富起来,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也相对提高了许多。空间的布局要合理巧妙,比如:用玩具柜分割区域,正面的柜子里放各种材料或立体作品等物品,背面的版面可以用来张贴幼儿的页面作品;还可以利用走廊、转角处设置活动区域,比如:把表演区设置在走廊,既节省了空间,也便于美工区幼儿制作的成品展出或投入其区域使用。我们还可以把美术区域和其他区域结合起来,创设区域间的互动环境。比如:根据其他区域的活动要求,在美术区域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其他区域所需的道具或者材料。而在墙面装饰中要体现幼儿的认知特点,以板块分类,色彩上以纯色为主;造型以稚拙、简洁为主要表现手法;内容以结合主题内容,幼儿在美工活动区制作的作品为主。

如何合理、科學的安排、划分区域让我们老师也费了很多心思,起初在活动前、活动中我们不断调整,以充分利用班级有限的空间环境来设计各个区域。我们还利用废旧材料把墙面装扮成和主题有关的情景,幼儿在操作时可以把自己完成的作品自由添加到墙面的环境中。在秋天的主题中,我们用废旧的报纸做成了秋天的大树,孩子们利用各种方式装扮出来的树叶就添加到了大树上和地面上,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天的落叶飘飘的景象。

二、丰富的美术区域材料为班级环境做提升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要尽可能的、也积极的采用绘画、剪贴、泥塑等多种美术活动让幼儿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体验,发展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美术欣赏能力。材料的提供要求必须具有多样性,因为不同的美术活动所使用的美术材料是各不相同的。

大自然中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制作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季节的特点提供自然元素的材料。如:在秋天的主题中,我和幼儿一起捡树叶拼画,幼儿兴致盎然的利用树叶的天然造型拼出了金鱼,蝴蝶,长颈鹿,小姑娘等等;秋天水果熟了,家长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幼儿合作用水果做成了小车,娃娃,水果拼盘等。当这些可爱而真实的作品布置在班级环境中时,就像那秋风吹进了我们的活动室里……

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更让幼儿所熟悉,制作起来得心应手。在一次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美术形式来表达对毛毛虫的喜爱,他们决定分开做出自己喜欢的毛毛虫。于是,幼儿有的用手指点画出了可爱的毛毛虫,有的用橡皮泥捏出了七彩的毛毛虫,有的用硬纸版剪成的小圆拼成了看似平面又具有凹凸感的毛毛虫,当各种各样的毛毛虫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班级有关“春天”的一角时,让我们真心感叹:这不就是孩子眼中的春天吗?五彩、充满生机……同时,幼儿对美术区域活动的兴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因此,教师可根据各种美术形式本身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材料,同时,一种美术形式有时可选用多种材料来表现,产生不同效果,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更是丰富了班级环境。将可爱、真实的幼儿作品展示在班级环境之中,这不仅仅带给幼儿一种成就感,还能在幼儿成长的环境中促进他们之间相互发展。

三、合理的班级环境为美术区域活动做展现

班级环境是幼儿美术区域活动展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展现,有时是美术区域活动的起始,有时是美术区域活动的延伸。我们班级环境中的许多作品是幼儿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所制作,它不仅是装饰、丰富幼儿生活环境的优秀之作,还能为幼儿间相互学习而所用。在班级环境与幼儿美术区域的互动中,两者互为一体又互相促进,班级环境不再是一种摆设,而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幼儿自己有效地将班级环境与美术区域活动相结合起来。在我们班级环境布置与更换中,幼儿积极的参与其中,将手工、美术绘画等作品装饰在班级环境中,并且我们还及时根据主题进行更换,让幼儿自己去发现环境中的变化,促进幼儿投身美术区域活动的欲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四、班级环境与美术区域活动共促幼儿发展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完成的美术作品不仅仅是在班级环境中的展现,还是班级环境中促进幼儿发展的需要,如:在“迎新年”的主题活动中,部分幼儿制作的新年贺卡受到大家的喜欢,为了能和同伴互赠卡片,班级幼儿纷纷参与进来,他们制作的卡片还摆放在了公共区的展示台上,供全园幼儿欣赏。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能力和自信心,又有利于幼儿的相互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纲要》中强调幼儿教育的整体性,就是要对幼儿教育的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通过区域活动和班级环境的有效互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感受生活中美的事物,为幼儿利用各种形式表现美提供机会,促进幼儿全面的、整体性的发展。

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方法策略,争取在研究中班美术区域活动与班级环境有效互动的道路上一直不断收获!

活动室的环境创设 篇4

一、创设以幼儿学习过程为主的“主题墙”

幼儿园里常可看到这样的现象, 有的主题刚开展, 教师便把主题墙布置得满满的, 而且布置得十分的花俏, 大部分是老师的作品。其实, 我们应追求以过程为主的价值观, 即让环境随主题活动的开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让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全过程, 让主题墙展示幼儿成长的足迹。如在小班主题活动“亲亲热热一家人”中, 让孩子收集全家福照片, 然后用彩纸装饰镜框, 把照片嵌入镜框内贴到主题墙上。接下来几天里, 每次家长来接孩子时, 孩子总会高兴地领着家长看照片, 有的孩子一边看, 一边自豪地念歌谣: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 有爸爸有妈妈, 还有我这个小娃娃……孩子的童言和稚趣使人感受到一份温馨。

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用智慧去策划, 如中班主题活动“我长大了”, 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 事先把主题墙分成“我的成长相册”“画画我自己”“我会做的家务”“我的小手真能干”四个区域, 在主题进行的过程中, 逐一将孩子们的作品呈现在相应的区域里, 当主题活动结束时, 主题墙里面的作品十分丰富, 有孩子们的调查表, 也有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 还有家长寄语等等。主题墙中呈现出一幅画一个故事, 一个故事一道风景, 孩子们互相介绍着自己的作品, 成功和自信在他们心中荡漾。

可见, 教师在主题墙的布局、题材的选择、色彩的协调等方面如果精心设计, 考虑孩子的认知、审美以及情感体验, 那么幼儿在与墙饰互动中就会收获感动和成长。

二、创设激励成长的“鼓励墙”

面向每个幼儿, 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是瑞吉欧教育体系的一个基本原则。要贯彻这一原则, 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幼儿的正确理解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研究和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并对幼儿在园的表现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

我们在活动室的一块墙壁上设置了“鼓励墙”, 上面张贴了许多星星口袋, 口袋上分别标有“讲卫生宝宝”“懂礼貌宝宝”“爱动脑筋宝宝”“助人为乐宝宝”等十多种好宝宝, 这些“好宝宝”的设置涵盖了幼儿的生活养成、行为习惯、学习品质、思想品德等方面, 每当孩子们在某方面进步时, 便及时表扬, 把孩子的照片插进相应的好宝宝口袋中。通过实践和观察, 我们发现设置鼓励墙的班级的孩子品德行为、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明显好于没设鼓励墙的班级。

小小的鼓励墙让每一个孩子体验被尊重和被认可的幸福, 在家长开放活动中, 我看到孩子开心地扯着家长的衣角, 让爸爸妈妈看看自己的进步。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透过事物看本质, 正确积极地评价每一个孩子, 让关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三、创设体验成功的“展示墙”

在创设活动室环境时, 一些教师往往没有真正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考虑问题,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同时很少考虑教育目标, 因而无法有效地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也无从体现环境的教育价值。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认知、情感的发展, 应引导幼儿集体讨论墙饰的内容, 然后一起设计和制作, 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让他们尽情想象与创造, 大胆表现与展示。

如小班主题活动“春天真美丽”, 幼儿对春天花草有着美好的情感, 并能用一些好听的词语来表达, 但让幼儿画花草, 许多孩子则兴趣不高。对此我们开展了一次亲子绘画活动, 当孩子们把作品交来时, 添添的画一反平时的表现,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画面丰富, 颜色涂抹均匀, 当教师特意把他的画贴在展示区中间时, 添添特别兴奋。在以后的几次画画中, 添添都能认真专心画画了。添添的转变显示了“展示墙”的教育功能。

当孩子们的作品呈现在“展示墙”时, 可以形成各种对话, 它包括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对话, 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在整个对话过程中, 幼儿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 从而让幼儿的认知、态度和情感获得发展。

四、创设自主探究的活动区

活动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 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 我们要考虑不同年龄幼儿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年龄段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 采用层次性的策略。

如在中班孩子创设活动区, 我们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开展了“手工花卉制作区”“高楼大厦建构区”“图书阅读区”以及“棋类比拼区”等区域, 在每一个区域投放材料时, 我们都会根据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图书区投放的图书, 有简单的一本书一个故事的大画面图书, 也有科普类的百科图书。在“棋类比拼区”, 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飞行棋和斗兽棋以及自制的迷宫棋, 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手工花卉制作区”的材料投放更是品种繁多, 有孩子们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也有一些半成品材料以及制作花卉的辅助材料。每当孩子们进入活动区的时候, 总能根据自己的喜好, 开心地动手和动脑, 脸上洋溢着探究活动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活动区环境创设的前提是了解幼儿。教师应该仔细观察, 及时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把握幼儿在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方面的个体差异, 分析其最近发展区。及时对材料进行调整, 使活动区的材料呈动态性。我们的活动区的材料根据主题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如在“手工花卉制作区”, 在“国庆节“这个主题中, 我们投放红色的皱纸, 孩子们一起探索制作庆祝“祖国妈妈生日”的大红花, 在“秋天真美丽”这个主题中, 我们投放了许多一次性纸杯, 让孩子们通过剪剪贴贴, 尝试制作秋天的菊花。总之, 孩子们在活动中对材料充满新奇和探究。活动区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天地。

五、创设有助于交往发展的游戏区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幼儿园活动室的环境具有生机, 幼儿的生命也将富有活力, 幼儿就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的。”为此我们在为幼儿营造环境时, 应考虑到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营造开放共享的游戏区。这种开放性的游戏区会促进幼儿交往, 引发孩子去思考。如我们在活动室的一角给幼儿设置了一个“水族馆”, 供幼儿玩钓鱼游戏, 实践下来孩子们特别喜欢玩, 他们把钓到的鱼进行分类后, 有的卖给“小菜场”的老板, 有的幼儿把钓到的鱼送给娃娃家的宝宝吃。总之, 孩子们在老师创设的游戏区玩得不亦乐乎。

二是营造温馨宁静的游戏区。游戏过程中当孩子由于失败, 批评, 争执乃至误解而产生各种不愉快时, 他们会在矮柜、屏风、布帘、帐篷等分隔小空间内, 静静地休息一会儿, 或一对一的说话, 会在那里找到安慰, 这样的环境适合孩子的自然状态,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让他们找到心灵的港湾。如我们在活动室的角落里开设了“静悄悄书屋”“花坊”、玩具城等游戏区。这些游戏区吸引了好多幼儿, 他们百玩不厌, 享受着游戏带来的乐趣。

有效的游戏区环境创设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方式, 丰富和加深了幼儿的情感体验, 使幼儿在广泛交往中与同伴建立了友好、互相信任的关系, 提高了交往水平、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室的环境创设 篇5

早期阅读是指在学前阶段,通过大量的图文并茂的读物,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对幼儿的思维、语言、想象、个性、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近年来早期阅读已是我国幼教界逐步受到重视的一个新课题,创设阅读环境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与幼儿一起探索和学习,创设有效的阅读环境,有效的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幼儿阅读能力。

(一)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阅读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环境的感染,沉浸其中。温馨的阅读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宽松的阅读氛围,便于幼儿阅读的安静、舒适的场地安排。二是确定定时和不定时的阅读时间,有了时间的保证,幼儿就能形成心理的定式,从而形成看书的习惯。

我们在教室中比较安静的角落为幼儿开辟了一个温馨、舒适的空间——图书馆,给孩子一个较为自由的、安静的、不受干扰的阅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使孩子,特别是那些喜欢安静的幼儿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孩子们也被这布置温馨的“图书馆”所吸引而常来光顾。在图书馆中投放不同体裁的图书,科普类的、经典故事类的、儿歌、古诗类的等等,并分类摆放,并适时的根据幼儿的需要投放一些与幼儿图书及情节发展需要的图片、头饰等。在图书馆中,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读物,也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方式,或单独,或与同伴一起看。

我们在教室里的椅子、口杯、毛巾、学具、水彩笔上贴上孩子的名字;制作幼儿名字卡点名;活动区的标志、物品、自然角的动植物、主题墙标题等地方,皆用文字的形式张贴于材料物品上。久而久之,孩子不仅认识了自己的名字,也认识了其他小朋友的名字;孩子会指着区域活动的标志认读汉字;拿错椅子、杯子等的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把阅读活动融于每个角落,不仅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还能很好的解决幼儿间的一些纷争,便于班级的管理。

幼儿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极大的增强了阅读兴趣。有时在喝牛奶、吃点心的时候也会三三两两的结伴在一张图画前看看、指指、说说,阅读活动已自然的融入到了孩子的生活当中,教师无需刻意的去引导同样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为幼儿投放能够满足幼儿兴趣的阅读材料。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孩子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强,几乎每个家庭都为自己的孩子搜罗了数量不少的书籍,而很多图书因为孩子看过一遍或者几遍就失去兴趣了,就搁置在书柜里了,又开始搜罗新的图书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图书资源的浪费。为弥补我园的实际缺陷,充分利用好每个家庭的图书资源,所以我们鼓励家长自带图书来园,供每个孩子翻阅分享。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行,我们发现刚开始阶段,因为有新鲜感,幼儿的兴趣特高,但不知道怎样看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予以正确的引导。在早上幼儿来园做操时,中间会有一段时间,我们会适时的让幼儿自己看书,培养孩子的独立阅读能力。先给每个幼儿一本图书,有些幼儿会认准自己的图书,这时候,我们便随机的进行现场教育,有好看的书,大家轮流看,一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互助的精神。在拿到书前,教师先示范,要求幼儿把书放在桌子上,一页一页往下翻,看看图上有什么,发生什么事等,然后趁机教育他们不可以破坏图书,要爱护书籍,看书要保持安静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习惯。

除此之外,在图书馆的材料投放方面,我们注意动静交替,有头饰供幼儿表演的;有立体形的图片供幼儿在背景图上排图讲述的等等。材料形式多样,根据幼儿的需要所制作,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去说、喜欢说。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我们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使每个幼儿的阅读能力在自身的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高。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让小朋友参加活动。

利用角色游戏来促进幼儿进行有效地阅读,在 “开心剧院” 这一角色游戏中有各种头饰,孩子们在这剧场里把听到的、学到的故事共同表演出来,《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情景剧接二连三地诞生了,这些游戏使孩子们的阅读成果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正是这样一些灵活多样的活动,充分利用了幼儿的各种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运用和学习语言的机会,让幼儿从各类经验的不同特点发挥他们对语言学习的不同作用,使孩子们从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获得语言经验,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在幼儿一日生活的一些过渡环节,如午餐、午点前、洗手、还有午餐后、离园时,一般都要求幼儿安静地等待的。我们利用这些时间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也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兴趣。如餐前的“小小广播站”,即每天选一个幼儿当播音员,为大家播放一则新闻,朗诵一首儿歌,表演一个广告。让幼儿把在幼儿园、在家里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事告诉大家,这其中完全是自主地选择话题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我们也会组织一些讲故事比赛,或老师给开头,幼儿续编;或看图讲述,或自由发挥,多样的形式,激发了幼

儿地积极参与,让阅读有效且有趣。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四)借助家庭环境,与家长共同配合创设有效的家庭阅读环境。

家庭阅读环境的创设与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因此,我们经常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定时定内容的去指导幼儿阅读图书,鼓励幼儿在听书的过程中跟读。并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向孩子提出相关的问题,对孩子的回答及时的给予肯定与表扬,并适当的给予奖励或惩罚。另外,家长在家里也应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读书的空间,让孩子随手可以拿到自己喜爱的书。

家长还可以利用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早期阅读的培养,如:公路的名称,交通标志,商店的名称,广告用语,各种标语、报刊、信件、日用品等,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引导幼儿去读去记,并给家庭中的物品做一些名称标记,如“妈妈的房间”,“宝宝的玩具” “电视机”等。家长还可以通过指导幼儿观察不同的印刷品来帮助幼儿了解文字的功能和重要意义,如查看账单、信件、报纸或购物单等。从不同的活动中不断丰富阅读内容,天长日久,幼儿就能养成观察积累的好习惯,这使他们终身受益。

总之,在幼儿园分享阅读环境的创设上,要注意阅读性和活动性的结合,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做到与环境亲密接触、良性互动、有效对话。并且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始终贯穿“阅读是生活、阅读是游戏、阅读是学习”的阅读理念。让阅读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让环境为幼儿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石,为幼儿早期阅读创设和谐的幼儿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激发幼儿自主地学习,促进幼儿早期阅读的有效性。

作者:饶冬霞

单位:恩施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幼儿园分区体育活动的环境创设 篇6

多元化分析,合理规划区域

笔者所在幼儿园一直致力于“晨间分区体育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园本特色的分区体育活动模式,即把幼儿身体锻炼的各个项目按类别划分区域,由一到两位教师蹲点组织指导,同一平行班的幼儿可以独立地、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区域、指导教师,从中获得经验,提升认识、自主发展的晨间体育锻炼新模式。比如,一条宽3.6米、长100多米的环形跑道包围着整个幼儿园,园里充分运用这一地理优势,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入手,精心斟酌分区体育项目的确立,合理地划分区域,使之成为幼儿体育锻炼的“健康大道”。

就地取材,化静为动 幼儿园体育锻炼活动,包括走、跑、跳、钻、爬、平衡、投掷等,即身体动作的全面发展,在研读《指南》小、中、大幼儿身体锻炼的内容与目標的基础上,幼儿园充分挖掘并利用现有的户外活动场地,巧妙地利用与开发环境,将这些体育锻炼项目划分成8个锻炼区域:平衡区、投掷区、钻爬区、小车区、跑跳区、球类区、拓展区、滑梯区。这8个区以健康大道为主线,分布在跑道、草坪、操场的各个角落。就这样,农庄地旁成为天然的跑跳练习场;宽敞的大道成为推小车、钻爬、踩高跷的好场所;天然草坪成为快乐的球场;树林成为了快乐投掷区;教学楼外墙成为攀岩、挑战的乐园。

合理搭配,取长补短 8个区域的合理开发、划分,还必须要有对应的教师在每个区域进行指导、协调。俗话说:“十个手指各有长短。”教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有各自偏爱与擅长的地方,所以,在确立各个区域的指导教师时,幼儿园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指导特长或兴趣爱好,选择一个区域进行指导协调,参与和支持幼儿的分区体育锻炼活动,每个区指导教师进行合理搭配,如,新教师与老教师的搭配;活泼型与文静型的搭配;骨干教师与保育老师的搭配等。这样的搭配形式既有利于整个幼儿园的师资互相取长补短,又能使教师在指导时更加得心应手,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指导效果。

尊重差异,突破常规 分区体育活动打破了单一性和封闭性的锻炼形式,在空间、地点上充分开放,在材料、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充分自主。幼儿园根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小班以班级为单位进入区域活动,中大班以年级为单位进入区域活动,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可以跨班交流、探索、发现、感悟,从而拓宽了视野、孕育了友谊、提升了能力。

整合资源,保教结合 健康大道的四周景色怡人,春天花开芬芳、夏天林荫成群、秋天金桂飘香、冬天菜色满园。当孩子运动累了、出汗了,大道两旁的紫藤架下、休息椅子上都是孩子们休息的好去处。生态的自然环境使健康大道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健康的气息,让每一个在这里运动的孩子身心愉悦、积极向上。

多维度开发,有效投放材料

材料是影响幼儿学习、探索的重要因素。《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基于这一点,我们从多个维度来制作和投放运动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练习技能、磨练意志、获得发展。

情境性的运动材料,激发兴趣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从孩子的喜好出发,幼儿园赋予材料以情境性,以此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比如,钻山洞、小蚂蚁搬家、推小车、小小坦克兵等游戏情节,孩子们玩得始终兴趣浓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组织活动时,也考虑其年龄特点的不同,可以将该区域的活动材料合理搭配、游戏情节也或简化或丰富,保证孩子对游戏持久的兴趣。

多层次的运动材料,满足需要 在同一个区域中设置不同层次的材料。比如,投掷区高低不同的篮球架、平衡区的大小不等梅花桩、跑跳区的三种高度的跨栏、钻爬区的可调节的山洞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求。

多变性的运动材料,萌发创造 单一高结构的材料容易使幼儿失去兴趣,不能长久坚持。因此,幼儿园开发一些低结构、多变性的材料,这类材料玩法不固定,幼儿可以通过自主探索尝试着组合、玩乐。目前已经形成“乐在垫中”“欢乐红绸”“精彩球趣”“创意纸箱”“百变轮胎”“趣味竹梯”6大系列游戏。在与这些材料的互动中,孩子的思维充分滚动,想象大胆奇特,玩法新鲜有趣,孩子的天性淋漓尽致地得到了发挥。

挑战性的运动材料,铸就品质 体育运动中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不仅可以吸引幼儿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在分区中适当投入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比如,将垫子铺在皮球上,让孩子站在垫上保持平衡;高空过梯子桥;空中摘果子等,以鼓励幼儿不断地挑战自我、体验成功。

多形式引领,自主参与活动

分组只是形式,自主才是目的。在分区的过程中,幼儿园把自主权交给了孩子,让幼儿在广阔的分区环境中去交流、探索,主动地获得发展。

自主选择手牌 手牌是由孩子一起参与设计成该区域的明显动作标记,如,平衡区,孩子设计成了平衡木的标记,统一用橘黄色表示;跑跳区设计成了小人跑跳的简笔画,统一用蓝色表示……各个区域既有孩子们看得懂的区域标识,还用统一的颜色来区分,教师将其塑封、打孔、穿上皮筋,一个区域牌就可以投入使用了。每天早晨,孩子们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好今天想玩的区域,在手腕上套好区域牌。到操场以后,教师和幼儿根据自己的指导区域与选择区域进行整队,并迅速跑到目的地点,即可进入该区域锻炼,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一气呵成。孩子们在这其中,自主能力不断提高,自信与成功常常溢于言表。

自主选择同伴 分区的孩子是快乐的,分区的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打破了班级与班级的界限,教师认识了更多的孩子,孩子也熟识了幼儿园不同的教师,师幼之间的友谊播撒在幼儿园每个角落。每天不同的伙伴、不同的教师似乎让孩子有了更多的新鲜感与活动的热情,融洽、和谐的师幼关系使幼儿形成了积极的心态,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自主选择材料 每天的分区体育活动中,教师会在区域内组织简短的集体活动,但大部分的时间还是留给孩子们。在这一时间内,孩子们可以自己选择,自由组合,按自己想玩的方法来玩。这时,指导教师要做的是,关注活动时的幼儿安全和运动量,协调游戏材料,鼓励孩子“一物多玩”“器材组合玩”“合作玩”等,在动手动脑中放飞思维、锻炼肌体、提升品质。

自主记录活动 在分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中,幼儿园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把决定权和管理权完全放手于孩子。每天分区体育活动结束后,幼儿会利用课间自由活动时间记录自己的选择、游戏情况、活动中的情绪体验等。学会记录并坚持记录分区活动情况,一种责任意识与自主意识逐渐深入到每个孩子的心中。通过孩子的记录表,教师也可以了解到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并针对个别幼儿或特殊情况进行分析和诊断。

结束语

分区体育活动,给予孩子开放、自主、多元的运动环境,成为孩子思维创造、挑战自我、自信成长的运动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幼儿园紧紧抓住了分区体育活动这个主旋律,用它奏响孩子一天中快乐的开始,希望每一个孩子从这美好的起点开始,快乐起航、自信飞扬、健康成长。

浅析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 篇7

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为幼儿进行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围绕主题, 幼儿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作品、收集的资料、布置的过程、合作的体验等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法。健康指向的环境创设, 不仅有利于保证幼儿的生理安全, 还有利于调节幼儿的心理健康, 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自信。

本文中所指的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是指在组织上, 以环境创设为中心;在内容上可能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学习领域, 及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的幼儿园主题活动。[1]也就是说, 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 这类主题活动是以环境创设为中心组织的。其二, 这种主题活动在内容上并不一定包括所有的领域或发展方面, 而要视主题内容的倾向性而定, 另外还与教师对特定主题的理解以及实施中幼儿的表现有关。其三, 幼儿园环境创设主题活动本质上属于综合课程, 环境创设是其中的“线”或“纲”, 是一种有侧重的综合。

二、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现状分析

(一) 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内容的不确定性

在我国的学前教育的教学大纲中, 虽然对幼儿园的环境建设的相关内容有所涉及, 但多是概括性的意见与建议, 没有具体规定所开展的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幼儿园开展环境的不确定性。通过调查发现, 绥化北林区的幼儿园所开展的主题活动环境创设, 大部分都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往往成为主题活动的绝对主角, 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灌输自己的想法与理念, 没有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能及时与幼儿进行互动与交流。这样造成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没有科学的依据和参照标准, 活动也充满了教师的主观性。

(二) 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内容不具有教育性

目前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制定, 所以在幼儿园实施的活动内容中很多都不具备教育性, 失去了其基本的教育意义。通过调查走访, 发现了这方面的一些问题, 如A幼儿园非常重视区角的构建, 其所开展的区角活动都非常有创意, 并且区角的种类也非常多, 逐渐成为了幼儿的招生宣传的招牌之一。但很多内容并不适合该年龄段的幼儿, 小班幼儿的智力活动区竟然摆放着没有拆封的拼图, 因为材料内容太复杂, 幼儿不感兴趣, 也就起不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如果没有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不去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 就不能及时得到幼儿的相关反馈的信息。教师在整体活动中仍然是主角, 教师按照成人的意愿设置区角, 缺少与幼儿必要的沟通, 幼儿对环境创设的内容不感兴趣, 即使再华丽的区角也会成为摆设, 丧失其教育功能。

(三) 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内容与课程割裂

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2]。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且幼儿与环境相处的方式也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我发现,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没有认清环境与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很多教师认为环境的创设最关键的是考虑材料是否充足, 摆放是否科学、是否美观, 所在的场地是否够大等等, 她们很少去关心所开展的活动是否和课程相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环境与课程的关系, 没有把课程设计的整体观念具体实施到所开设的活动中, 造成了环境创设没有新意、一成不变或盲目地投放材料, 这都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质量[3]。此外, 绥化市北林区很多私立幼儿园为了节约投放材料等成本, 使得环境创设的材料不足, 并且教师幼儿的观察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并不能对幼儿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 创设的环境不能充分利用, 或者材料投放不足, 这都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也达不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起不到锻炼幼儿的作用。

三、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改进策略

(一) 教师应从幼儿的视角出发, 制定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内容

针对很多幼儿园所开展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致使教育内容起不到教育幼儿的状况, 应该进行以下的尝试。首先, 教师应该以幼儿的视角对主题活动环境进行创设。教师在创设过程中, 不要过于强调成人意识, 不要主观地认为幼儿太小什么都不知道, 要充分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选择主题内容或布置区角时要多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进行环境的创设。其次, 教师应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让幼儿参与到主题的创设中。教师在布置区角时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布置的活动室非常精致并富有观赏性、艺术性[4]。幼儿在进行主题教育活动时, 都小心翼翼, 生怕破坏了教师的劳动成果, 甚至有的幼儿还带有畏惧的心理, 致使其学习的欲望大大降低。因此, 要让幼儿充分融入到环境创设的过程中, 充分行使小主人翁的精神, 发挥其想象力及创造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完成环境的创设, 使幼儿体会到布置环境的特殊感受, 幼儿在属于自己的环境中, 才能充满自信地参与其中,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 变静态环境为动态环境, 使之具有教育性

教师进行环境创设时还应注意主题内容应该不断变化发展, 除了前面提到的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创设以外, 还应根据季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节日、社会热点等情况对主题活动进行重新制定与变化, 增加主题活动环境的教育性。教师在把静态的环境变为动态的同时, 也要注意幼儿的适应程度和思想变化, 要不断提供适合的材料, 保持对幼儿的持续吸引力和关注力, 让幼儿对新的主题活动产生兴趣, 并积极互动, 从新的环境中吸收新的知识和经验, 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5]。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及兴趣, 不断地调整教学的计划和任务, 加强师生的互动, 动态地构建幼儿的感官和认知世界的过程。教师创设主题环境要对学前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充分掌握, 并且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幼儿的需要及兴趣, 将幼儿身边发生的人或事, 当下社会热点, 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自然规律, 突发或意外事件等进行整理和加工后, 进行选材, 并创设环境。

(三) 教师应认清环境与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师在创设主题活动环境时, 不应停留在表层, 而要使幼儿朝纵深方向发展。教师在创设的环境中, 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还应从深层次来探讨和研究所开展的活动是否和课程相关联。因此, 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 教师要尽量把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得丰富多彩些, 丰富的信息量能够有效地调动幼儿参加游戏的积极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所创设的内容中增加多元的文化信息、情感体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能力经验等。其次, 教师应该把课程设计的整体观念融入到所开设的活动中。教师所创设的环境应该具有启发性。环境中所提供的信息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要刺激幼儿的观察力与判断力, 还要诱发幼儿对这些信息内容进行思辨与探索。再次, 教师要把环境与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与材料, 紧紧围绕课程设置, 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 这样不仅能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 还能提高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

摘要: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为幼儿进行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先对幼儿园主体活动环境进行概述, 进而运用调查分析的方法, 分析得出绥化市北林区的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存在着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内容的不确定性, 不具有教育性, 与课程割裂等现状, 最后提出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的改进策略:从幼儿的视角出发, 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 变静态环境为动态环境。教师创设的环境, 不应停留在表层, 而要能使幼儿朝纵深方向发展等。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

参考文献

[1]柏匡峰.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9 (4) .

[2]李久生, 谢志仁.论环境教育理念建构及其实践[J].教育科学, 2002 (6) .

[3]姚艺.我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 2002 (6) .

[4]吴立保, 张杰.论幼儿环境教育理念的提升[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

创设活动环境,演绎别样精彩 篇8

一、区域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组织开展区域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合理规划区域空间,再把各种功能区的材料分割到各个区域。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目的去设计、规划,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才能发挥区域活动的足够吸引力,使幼儿在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区域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1.数量与大小。

在设置区域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并利用好活动室的空间和原有条件,分割成若干小型功能区角,如表演区、美工区、益智区等,区域固定,以操作摆弄方式为主,各区域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幼儿、空间、周边资源等情况做调整。同时要严格把控好进入区域的人数,可以让幼儿拿着自己的照片牌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但如果某个区域的人数已经饱和,那么幼儿就必须另外选择其他的活动区角。这样既能让幼儿自由选择进区,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同时又能控制区域人数,方便教师及时调整游戏纪律,以满足幼儿所需。

2.开放与封闭。

不同区域承载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其封闭的程度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角色区、表演区等动区的空间,为了方便幼儿往外延伸活动,使幼儿能够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教师可以将其设计成开放或半开放的形式,比如娃娃家与表演角可以放在一起,设置成半开放状态,不但相互之间可产生联系,而且活动空间也相对较大,有利于区内交往。

二、区域材料:动静协和,浓淡相宜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选择关乎着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只有做到有效投放与适时调整,让幼儿在不断地主动操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恰到好处地给予幼儿支持与引导,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

1.材料的静态展示。

对材料的静态展示,不是一味地堆积和随意排列,而应把握好各种材料的最佳展示方式,做到逐步提高目标要求、逐步加大难易程度。例如在小班美术区《贴房子》的活动中,我为幼儿分别提供了三种层次:一颗星:由教师在操作卡上贴上了一个屋顶,其余的由幼儿自己完成。两颗星:由教师贴上屋顶和墙,窗户和门由幼儿自己完成。三颗星:教师只提供贴房子的材料,操作卡上是空白的,都由幼儿自己完成。

2.材料的动态呈现。

就材料本身而言,是物化和静态的。但是,幼儿的发展是动态性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用心去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动态地呈现静态材料,才能体现材料利用的高效性,促进幼儿的建构行为。例如大班的“照相馆”活动已经进行了两个星期了,游戏渐进尾声时,我又在活动区内添加了三张手画的照相馆背景,这一变化又引起了幼儿新的探究兴趣。我再启发幼儿可以成立三人绘画小组,考虑照片的艺术效果,再次创造出了许多漂亮的照片,使幼儿的绘画和合作能力都得到新的提升。

三、区域互动:积极互动,自主建构

“区域活动”本就是充满互动的一种幼儿自主建构的过程。良好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坚持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1.幼儿与教师互动。

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做好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做到积极介入,在心理和行为上给予幼儿适时的影响和促进。例如在“娃娃家”的区域活动中,幼儿虽有合作、分工,但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只是忙于摆弄物品,角色区缺乏语言交流。为此,我适时走近幼儿,以游戏伙伴的身份适当引导,抱着心爱的娃娃,说道:“谁是娃娃的妈妈呀?”幼儿争着想当娃娃的妈妈,我低头对着娆娆小朋友说道:“你下了班要赶快回家噢,娃娃生病了!”于是,小“妈妈”回“家”了,我问道:“娃娃发烧了,该怎么办呢?”小“妈妈”立刻说:“要给娃娃吃药。”于是,小“妈妈”开始给娃娃倒水、喂药。之后,我又就谁给娃娃做饭、谁给娃娃洗澡、谁带娃娃出去玩等事商量一番,幼儿玩得不亦乐乎。

2.幼儿与同伴互动。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有大量交往的机会,在互动中相互模仿、同化,学习交往的技能,体验交往的乐趣。例如在建构区中幼儿玩网架建构房子时,二至三个幼儿相互合作,由一个小朋友将已经拼接好的部分扶着、固定等,相互合作,一个网架的房子很快就能建构好,幼儿与同伴间的互动,可以促进幼儿更好地活动。

总之,区域活动不仅为幼儿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而且是幼儿习得活动规则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一种形势下的教育形式。区域活动应立足于幼儿,既要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也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发展,给幼儿一个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真正“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摘要:本文从区域规划、区域材料、区域互动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创设活动环境,挖掘区域活动的多元教育途径,更好地促进幼儿自主活动,在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内,促进幼儿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区域活动,游戏

参考文献

[1]庄宏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5:70-72

浅谈幼儿园科学活动区的环境创设 篇9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在的幼儿教育往往过多重视集体教学, 采用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幼儿“真理”, 幼儿往往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颁布, 指引了当前幼儿科学教育的方向。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区的环境创设

科学活动区域的环境创设对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 帮助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十分重要, 本文就科学活动区的环境创设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1. 依据科学活动目标设置科学区域内容

活动区域内容的设置应努力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遵循科学性、生活性、兴趣性、实践性的原则。幼儿操作、实验、探索的场所——科学探索区内容的生成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

(1) 由幼儿最近发展需要而来。维果茨基发展区域理论提醒我们:当孩子跳一跳, 够得着的状况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问题过难或过易均无意义。天气渐冷时, 孩子会发现嘴巴里会呼出白气, 水会结成冰, 大班的孩子会问“为什么”, 孩子产生了疑问, 大班孩子已需要了解这些知识, 这就生成了课题“水的三态变化”。

(2) 由外界信息传递而来。许多随手可得的东西, 源自孩子的生活, 我们要善于捕捉孩子生活中有价值的信息。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孩子们兴趣浓厚, “飞船为什么会升空”这么深奥的问题, 出自孩子的口中。这些源于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探索活动只要动手做了, 就会有体验, 有收获, 同时又有挑战性, 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对培养幼儿积极探索、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很有价值。

2. 投放适宜的材料, 营造一个丰富的有感知的物质环境

可以说科学活动区域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 如何投放适宜材料十分重要。对材料的投放我们是这样做的:

(1) 材料的投放应具有目的性。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 是与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 也就是说是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 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2) 提供的材料应具有操作性、开放性的特点。材料的操作性和开放性应以适应各年龄段幼儿的游戏水平为准则。如:小班幼儿对现成的科学玩具比较感兴趣, 他们对有趣的声控玩具非常感兴趣, 喜欢操作会说话的小鹦鹉、一有声音就会扭动的扭扭虫等。中大班幼儿则对自制的科学玩具和可操作的、或能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更感兴趣。如:与声音玩具相比, 他们更爱操作磁铁玩具, 因为磁铁玩具能给幼儿提供较广阔的探索空间, 一块小小的磁铁能引发幼儿无穷的探索。

(3) 材料应具有趣味性。实践中我们觉得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他们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 觉得有趣。所以, 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在“沉与浮”科学探索活动区, 我们为幼儿准备了盛水的容器, 以及各种材料制成的有趣的物品, 如玻璃球、积木、铁块等。孩子们对提供的材料产生了兴趣, 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对物品的制作材料、外形特征与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大大调动了探索的积极性。

3. 营造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 激发幼儿与环境真正产生互动

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是顺利开展探索活动的前奏曲, 当幼儿有探索的愿望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对调动幼儿进入主动学习状态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在“小蜗牛的家”的科学探索活动开始时我们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蜗牛有脚吗?他是怎么走路的?蜗牛有嘴吗?蜗牛吃什么?他的家在哪里?这几个巧妙而紧凑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愿望。又如:“认识空气”活动开始前我就拿着塑料袋在教室里这里兜一下那里兜一下, 孩子们觉得很奇怪, 问:“老师你在干什么?”“我在找空气呀!你们想找吗?”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探索活动。

三、结论

幼儿园科学活动区域环境的创设, 对充分发挥科学活动区的教育价值, 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精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今后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会继续关注和探讨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活动室的环境创设 篇1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而良好的科学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 还包括心理环境, 而且, 心理环境在幼儿的主动探索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 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幼儿自发的探究和认知需要, 欣赏幼儿独特的发现, 采用激励引导的方式为幼儿创设安全的心理探究环境和良好的氛围。

一、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

幼儿的成长过程需要很多鼓励和支持, 方能自由发展,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也需要来自教师的支持和鼓励, 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使幼儿大胆地去探索。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必须是自始至终的:当幼儿对某个对象产生兴趣时, 教师的鼓励可能会促成幼儿的一次探索活动;当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的鼓励和支持能使原本打算放弃探索的幼儿坚持下去, 继续探索行为;当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有新发现时, 教师也要给予幼儿支持和鼓励, 培养幼儿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让幼儿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探索科学, 并体验科学带给他们的快乐。

二、谅解幼儿在探究中的错误和过失

幼儿尚处在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出错是很正常的事。笔者就见过一个叫魏子凯的小朋友给小鱼洗澡, 他说:“我身上脏了都是妈妈帮我洗澡, 小鱼好长时间都没有洗澡了, 它一定很难受, 所以我要帮它洗澡。”可是, 没过多长时间小鱼就死了。经过这件事魏子凯小朋友对鱼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提高。因此, 教师应该接受孩子们的“胡思乱想”, 容忍他们的“胡作非为”, 给幼儿出错的权利, 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 并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 使幼儿形成尊重事实、相信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了解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知水平, 避免伤害幼儿

幼儿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常常会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看问题, 而由于幼儿的认知经验还不丰富, 概括事物还不全面, 所以, 往往会产生一些教师无法理解的行为和想法。但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的, 教师应试着了解幼儿在探究中的真实动机, 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幼儿的某些行为和想法, 给幼儿造成伤害。如果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没有看明白、问清楚幼儿的想法, 就急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 不仅会中止幼儿的探究行为, 而且会伤害幼儿探索其他对象的心理环境, 使他们有紧张、害怕的感觉, 他会想“我这样做对不对”, “老师会不会指责我”, 所以教师应真正了解幼儿的探究意图和动机, 从而帮助幼儿完成探索。

四、给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

笔者所说的评价绝不是给幼儿贴上等级的标签, 无论幼儿的想法是对是错, 教师都要真诚地接纳和认可, 给予幼儿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时, 教师最好持一种中立的态度, 在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 教师要对每一个幼儿做进一步的询问, 训练幼儿的推理能力。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表扬的技巧, 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太过空泛, 教师应着重表扬幼儿的探究和操作行为, 肯定他们的发现和独创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仔细地观察幼儿的探索活动, 了解幼儿的探究和操作过程。如, 在评价幼儿对颜色混合的探索时, 教师可以在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后, 再描述一遍幼儿的探究结果, 以便巩固幼儿在活动中的认知。

总之, 心理上的安全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前提, 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安全的、良好的心理氛围, 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幼儿成为独立、自主、自信的学习者。

试论幼儿园区角活动中环境的创设 篇11

【关键词】幼儿园  区角活动  环境

幼儿园是孩子教育的起点,这个时期的教育工作举足轻重,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重视的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和主动发展;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注重的是幼儿当下的生活和发展。在区角活动中,环境的创设是关系到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如何做好环境的创设是每个教师和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地方。

一、如何做好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

(一)环境的创设应符合幼儿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教师在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中首先应考虑幼儿的发展特点,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不断为幼儿创设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兴趣特点,引导他们进一步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环境。幼儿园的孩子还小,他们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将自己适应环境,因此在创设区角活动的环境的时候应该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够融入其中,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这需要教师能够观察和了解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和他们的喜好。例如,在进行一些游戏的时候,不能仅仅选择女小朋友喜欢而男小朋友不喜欢的。幼儿园的孩子心智发育尚不完全,爱玩失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充分考虑满足孩子玩的需要,让孩子在区域活动时玩着学、学中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以笔者的观念看,环境的创设也要因人而异,要考虑孩子的意愿和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使区域活动更利于幼儿个体的发展。

(二)环境的创设应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在探索中提高。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幼儿强大的好奇心以及无所不及的兴趣是幼儿智慧的火花,也是促使他们学习的原动力。他们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而他们学习的内容又来源于他们自身的兴趣、生活和环境。因此环境创设时,首先考虑的是给孩子的主动发展提供机会和可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兴趣,有了对环境的兴趣,孩子们就会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融入其中。其实幼儿想学、愿意学只是幼儿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但要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就要教师创设自主探索的环境,引导幼儿带着热情、积极地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给他们自由选择、大胆探索的机会,从而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新的知识,这种相互作用下的学习也将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智慧发展、能力的提高。

(三)环境的创设中应形成宽松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在快乐中成长。

区域活动中强调幼儿的自我活动,那么教师更多是观察者,教师扮演着导演和编剧的角色,游戏的现场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剧组,教师就像是坐在摄像机前观看表演的导演。正如一部电影的好坏取决于导演的水平,一个情境是否能够传达出教师向表达的意思,也取决于教师本身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创设让幼儿乐意并自主融入的区域游戏情境。同时,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做好幼儿游戏、学习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能使幼儿愿意并且乐意在教师所创立的情境中放开自我,因为只有这样,这个情境的作用才能被最大化利用,幼儿才能在游戏中放开自我,轻松愉快。同时老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的各种心理行为,公正、客观地对幼儿进行评价,并要以正面激励为主,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二、区角活动中环境的重要性

新《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而幼儿园区域活动就是为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不仅如此,区域活动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是集体教育基础上幼儿发展个性、表现个体差异的最好平台,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环境创设更是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今天,人们已将幼儿园环境创设提到“孩子的第三任老师”的高度。环境已成为幼儿教育和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儿童教育要取得较大的效益,必须优化环境。”《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可见,在幼儿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环境创设与利用能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样,有目的的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更能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得以全面、和谐、充分的展。

结语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路径探析 篇12

在区域环境创设的过程中, 区域特质的明晰、区域的合理布局以及材料的适宜投放, 成为区域环境创设的主要操作路径。

1. 明晰区域特质, 量体裁衣

在幼儿园中, 对区域活动的内容设置主要包括数学区、科学区、建构区、角色区等, 每个区域又会因为各个区域特质不同而影响到教师对于区域设置数量和每个区域人数的考虑。教师要根据班级人数制定, 一般来说中大班7~9个区域, 其中角色游戏区1~2个, 小班5~6个, 其中角色游戏2~3个, 以此保证每个区域有5人或6人在游戏, 不拥挤、能互动。

即使是同一个游戏区域, 在游戏的内容深度上也会因年龄段有所差别。以角色区为例, 大班一般开展超市、服装店等角色游戏, 学习物品分类摆放、简单价格计算、角色扮演语言交往。中班有各种美食店、美容美发店等以动手制作、语言交往的角色扮演来再现生活场景。小班通常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的娃娃家和医院, 模仿角色的动作、表演。

2. 设置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

区域的合理布局对幼儿区域活动时是否方便、受干扰与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区域布局时, 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1动静分开:活动量大、音响效果强的区域与安静、专注的区域相对分离。如表演区、运动区与科学区、阅读区相对隔离, 以免互相干扰, 又要兼顾区域间的互动。2兼顾互动: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某种前后、因果联系, 相对集中方便互动。如银行旁边设置超市或服装店, 取钱后进行消费。3就地取材:课程中人手一份的活动材料与区域中投放的一定数量的其他材料有机整合, 方便取用。4区域标识:清晰标识性的环境有区域牌、区域标识等, 特定的环境有人数提示、情境提示、操作提示。

3. 提供操作材料, 多元互动

材料是决定幼儿在区域中能否活动起来以及活动质量高低的重要内容。在对区域特质进行明晰, 并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后, 教师要开始思考各个区域材料投放的问题。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立足幼儿, 更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思考。

(1) 材料的生态性。材料的生态性降低了课程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成本, 同时使幼儿的活动体现出物体结构的特征, 如奶粉罐、牛奶桶、报纸、废旧笔芯、水果网兜、硬板纸、废旧的电动玩具等。

(2) 材料的情感性。要力求将幼儿经历过的生活素材和有意义的信息融入材料中, 赋予区域角色材料鲜活、生动的情感意义, 如大型风景图片, 对好朋友的照片打印、塑封、拆分进行拼图。

(3) 材料的多元性。尊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首先需要投放材料应尽可能多元, 如价值上的多元, 其次是玩法上的多元, 因此要多提供低结构的游戏材料。

(4) 材料的低结构化。低结构材料是自由开放式投放的材料, 不设学习目标、活动方式有无限多的可能性、活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建议多使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或原始材料。

(5) 材料的替代性。在高水平的游戏中, 幼儿经常会使用一种物体去代表另一种物体。幼儿能使用物体、行动语言来代表另外的东西, 这就是符号功能。

(6) 材料的开放性。开放的材料能使幼儿较少有挫败感, 有助于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如积木、道具服装、书写工具, 可以使幼儿制作或搭建与游戏主题相关的道具, 以支持自己的游戏。

(7) 材料的变化性。定期更换游戏材料以及增加额外的材料, 能激发幼儿对某个区域产生更多的兴趣, 有助于幼儿进行多种多样的组合型游戏。

上一篇:石榴优质高效种植技术下一篇:过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