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前后位

2024-09-29

膝关节前后位(共6篇)

膝关节前后位 篇1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外伤性骨折,X线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传统X线检查使用髌骨轴位片加髌骨侧位片予以诊断。但是,由于骨折的疼痛,患者常常无法合作拍摄髌骨轴位;在数字化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摄片中,改良的仰卧位髌骨轴位亦很难应用。

DR的出现使胶片为主的硬拷贝时代成为历史,在显示器屏幕上进行的“软拷贝阅读”正逐渐显示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1]。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不同密度的组织显示在一幅图像上,使膝关节前后位像中能够清楚地显示髌骨的正位全貌且不影响膝关节整体影像质量成为了可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病例选择

收集本院自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首诊膝部外伤怀疑髌骨骨折,并拍摄DR膝关节正位像,最后确诊的患者共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9~82岁,平均50.5岁。

1.1.2 检查设备

(1)Philips digital diagnost CS多功能DR(以下简称飞利浦系统),它采用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有效探测区域为432 mm×432 mm(17 in×17 in),像数矩阵3 000×3 000,像数点为143μm。

(2)安装有东软公司NEUSOFT PACS/RIS3.0软件的后处理工作站。

(3)巨鲨专业高分辨率显示器(1 200×1 600)。

1.2 方法

1.2.1 摄影条件及方法

管电压为66 k V,补偿为0,S400摄取膝关节后前位和侧位片。

1.2.2 图像后处理

使用东软NEUSOFT PACS/RIS3.0软件中的图像增强选项(以下简称为“东软图像增强”)进行处理,得到处理前组和后组图像各50幅。

1.2.3 图像评价

根据DR膝关节显示细节和整体对比度,100幅图像均可显示出软组织,骨质显示清晰,对比明显。在髌骨显示上,髌骨边缘轮廓清晰可见,骨折线清晰为1级;髌骨边缘轮廓隐约可见,骨折线可见为2级;髌骨边缘轮廓不能分辨,骨折线隐约为3级。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软件,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图像评价分级(见表1)

2.2 对表1结果进行χ2检验

了解此项后处理对髌骨显示能力的差异。结果χ2=72.41,说明两者在显示能力上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处理后图像对髌骨的显示能力明显优于处理前。

3 讨论

(1)DR影像后处理技术是以增大诊断信息,弥补摄影中的不足为目的,通过改变影像的对比度和调节影像的整体密度,从而实现影像的最佳显示[2]。东软图像增强功能体现了这一点。

东软图像增强窗口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见图1)。左侧为调整区,其上部为增强参数,右侧为3个滑块,是以像素、区域等不同算法划分的对比度增强系数,对其进行调节时可从右侧的预览像及时显示。

东软图像增强窗口下部为ESA均衡曲线区域。可用鼠标点住特性曲线以调节形态,达到不同的显示效果。最为经典的是呈反张样隆起,增大了中间灰度区域的密度变化,预览图像显示层次丰富,而且不会使最大和最小密度区域分辨不清。增强和均衡的结合得到了令人惊叹的效果(见图2、3)。

(2)和目前较为先进的多频均衡后处理(Unified Image Quality Enhancement,UNIQUE)相比,东软图像增强的优点在于更简便直观,预览图像瞬时变换。DR组织均衡技术应用的实质是技术参数调整及其相互配对[3],UNIQUE在这一方面非常专业。本次研究所涉及的东软图像增强中,组织均衡处理非常简单,其实质就是改变特性曲线的形态,使中间密度部分反映出组织的层次明显增多,而最低密度、最高密度组织的影像依然可以分辨,从而达到均衡的目的。而UNIQUE则显得更为专业化,但是不易掌握,且图像必须保证CREATE后重新生成。

(3)相对于多层次影像对比度放大技术(Multi-scale Image Contrast Amplification,MUSICA),东软图像增强的图像变化更加显著,立竿见影。MUSICA是一种基于细节扩充或加强原理,使图像特征更加显著或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局部对比度增强的技术[4],对于细节增强和边缘增强是较为成功的处理。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后影像噪声增加显著,再行平滑处理后虽能降低噪声,但是信息量相应减少了。在东软图像增强窗口,左侧上部的增强参数中有“增强后去噪”选项,选中后会自动去除噪声,经尝试后效果显著。

(4)50例患者中有2例图像在处理后未达到理想效果(1~2级),原因为摄片时兴趣区与自动曝光控制技术(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AEC)的电离室中心没有重合,致使曝光量过低。DR摄影X线曝光量宽容度虽然大,但绝对不能使参数过大或过小,这样图像质量对比度和清晰度就会下降,所以合适的X线曝光剂量是得到优质图像的保证[5]。

总之,东软图像增强在后处理中增强又不失均衡,是得到优质影像的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洪朴,李清军,华玫,等.医学影像阅读——硬拷贝阅读和软拷贝阅读[J].中国辐射卫生,2004,13(3):223-224.

[2]牛克伟,蔡曰新,蔡勋,等.浅析影响DR照片质量因素及防范措施[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8):54-55.

[3]余建明,杨明,雷子乔,等.数字X线摄影组织均衡技术在胸腰段椎体病变的应用价值[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8,12(1):30-33.

[4]赵洪朴,李清军,李滕南,等.MUSICA参数的应用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5,3(1):69-71.

[5]陈玉勤.DR图像的质量控制与保证[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2):42.

膝关节前后位 篇2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常由于运动不当或暴力伤引起, 常规X线检查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 关节镜检查准确性虽高, 但有创伤性, MRI由于具有多参数、多方位等成像特点, 软组织分辨力高, 是无创性检查的最佳方式, 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达90%以上[1]。现将21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1 病例资料

本组共21例交叉韧带损伤。其中男15例, 女6例;年龄19~70岁, 平均42岁;左膝12例, 右膝9例。急性损伤 (损伤在3周以内) 13例, 陈旧性损伤 (损伤在3个月以后) 8例;损伤原因为摔伤及扭伤, 损伤时间为1h至10年。临床主要症状为患膝肿胀、压痛, 关节不稳及伸膝障碍等, 均经外科手术证实。

1.2 MRI检查

21例患者术前均经MRI检查, 采用场强为1.5T西门子MR扫描机, 所有患者均采用SE、TSE矢状位、冠状位T1WI、T2WI、PDWI扫描, T1WI (TR450ms, TE13ms) 、T2WI (TR4100ms, TE79ms) ;质子密度加权成像 (PDWI;TR3000ms, TE13ms) 。

2 结果

21例交叉韧带损伤中, 前交叉韧带 (Anteriorcruciatecigament, ACL) 损伤13例, 后交叉韧带 (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 PCL) 损伤5例, 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撕裂3例, 合并胫侧副韧带损伤6例, 半月板损伤15例, 以半月板Ⅰ-Ⅱ度损伤为多, 关节腔积液18例, 股骨及胫骨骨挫伤2例。按照交叉韧带损伤的程度, 分为韧带部分性撕裂和韧带完全性撕裂, 韧带部分性撕裂19例, 其中ACL14例, PCL6例, MRI表现韧带不同程度增粗, T1WI、T2WI及PDWI均出现不规则线状、小班片状高信号, 但韧带连续性存在;韧带完全性撕裂2例, MRI表现为韧带断裂、肿胀、增粗, 边缘模糊, T2WI可见断裂端呈现片状高信号, 其中1例为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见撕脱性骨折, 显示胫骨平台后缘在T1WI及T2WI均见高信号的游离骨块影与韧带相连, 伴韧带挛缩。

3 讨论

膝关节交叉韧带是组成膝关节的主要部分, 是保护膝关节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动力因素和静力因素, 引导膝关节依照固定的规律活动, 前交叉韧带起自股骨髁间凹的外侧面, 向前内下方止于胫骨髁间嵴的前方。当膝关节完全屈曲和内旋胫骨时此韧带牵拉最紧防止胫骨向前移动。后交叉韧带起自股骨髁间凹的内侧面, 向后下方止于胫骨髁间嵴的后方, 膝关节屈曲时可防止胫骨向后移动。膝关节伸直位下内翻损伤和膝关节屈曲位下外翻损伤都可以使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处于屈曲位或伸直位, 来自前方的使胫骨上端后移的暴力都可以使后交叉韧带断裂[2]。一旦交叉韧带损伤, 严重影响膝关节活动。MRI能从不同层面、不同方位以及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清晰地显示韧带结构, 比X线、CT有明显的优越性。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棘前方, 膝横韧带的后方, 斜向后外上方走行, 呈散开状止于股骨外侧髁内侧面的后部。长约35mm, 厚约11mm, 前交叉韧带由三部分组成, 前内侧部、髁间部和后外侧部。伸膝时前交叉韧带各部分均匀性紧张, 屈膝时除前内侧部保持紧张外, 其余两部分呈松弛状态。前交叉韧带的作用是防止胫骨向前脱位, 并与侧副韧带、关节囊后方增厚都一起限制膝关节过伸, 在小腿固定的情况下, 防止股骨内旋。后交叉韧带 (PCL) 起自胫骨髁间棘后方, 止于股骨内侧髁外侧面的前部。此韧带长约38mm, 厚约13mm, 比前交叉韧带宽厚。后交叉韧带的作用是防止胫骨向后移位。前、后交叉韧带在各种序列的矢状面、冠状面MRI图像上均为一带状低信号影[3]。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损伤明显较后交叉韧带为多, 并多合并其他韧带损伤。韧带部分性撕裂损伤MRI表现为T1WI、T2WI及PDWI序列均见韧带内信号增高, 显示模糊, 韧带纤维束尚完整, 韧带可显示变细。前交叉韧带完全性撕裂MRI表现为前交叉韧带连续性中断, 前交叉韧带呈波浪状收变, 前交叉韧带内可形成假瘤, 在TlWI像上呈低信号, 在T2WI像、STIR像或Fs像上呈高信号。后交叉韧带完全性撕裂表现为后交叉韧带连续性中断, 残余韧带挛缩扭曲, 可同时合并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质撕脱。前、后交又韧带撕裂常合并膝关节其他结构的损份, 如两侧副韧带、半月板损伤, 骨挫伤等。MRI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方法, 而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MR征象有其特点, 优于常规X线及CT检查, 在准确诊断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可为临床治疗提拱可靠依据。

摘要:目的:研究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的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 采用SE、TSE矢状位、冠状位T1WI、T2WI、PDWI扫描。结果:21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中, 部分性撕裂19例, 完全性撕裂2例。结论:MRI能够准确地诊断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损伤,磁共振成像

参考文献

[1]苏金亮, 钭新科, 宋庆华.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MRI诊断[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5 (9) :543-545.

[2]徐爱德, 徐文坚, 刘吉华.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66.

膝关节前后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3年6月开展膝关节镜下治疗半月板损伤30例, 其中男21例, 女9例;年龄10岁~14岁, 平均12.6岁;外侧半月板损伤18例, 内侧半月板损伤12例;致伤原因:体育活动时扭伤12例, 交通伤18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 病人取仰卧位, 大腿根部放置充气止血带, 压力为26.6kPa~33.2kPa, 止血带时间45min~65min, 平均50min, 再进行常规关节镜检查, 以明确诊断, 根据半月板损伤的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术中使用生理盐水灌注冲洗, 术后关节腔内注射1%透明玻璃酸钠2mL润滑关节腔, 膝关节加压包扎, 弹力绷带固定。

1.3 结果

病人术后疗效优良率为100%, 住院时间为7d~10d, 平均8d, 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其家属告知该手术的手术方法, 解释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并介绍同种病例在我院治愈情况, 消除病人的焦虑心理, 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术前功能锻炼:指导并教会病人做股四头肌肌肉等长等张收缩的功能锻炼, 为术后病人功能锻炼做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 并嘱托病人禁食、禁饮6h, 患肢抬高30°, 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肿胀反应, 注意观察患肢的末梢血液循环及足趾活动情况。

2.2.2 术后监护

在术后24h内应做好病人生命体征的监护, 术后3d应每隔6h测量体温1次, 一般术后体温不会超过38℃, 如果超过38.5℃, 应及时报告医生检查伤口, 排除是否有切口或关节感染。

2.2.3 防止膝关节血肿和积液的护理

膝关节的血肿和积液是膝关节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术后将患肢抬高, 并辅助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局部冷疗以降低血肿发生率。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可以有效地局部压迫止血, 减轻肢体肿胀、疼痛, 减少血肿的发生, 但是弹力绷带包扎过紧会引起肢体血液循环障碍, 如骨筋膜室综合征、缺血性肌挛缩等不良后果[3]。因此要向病人讲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注意事项, 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及感觉情况。若有不适应及时报告医生。冷疗具有减少细胞的新陈代谢、减少组织创伤后酶的释放、减少肌肉牵拉造成的疼痛等特点, 起到减轻患膝疼痛, 抑制局部肿胀的作用, 冰袋每隔2h或3h更换1次, 持续冷敷24h左右[4]。

2.2.4 疼痛的护理

因关节镜手术创伤较小, 一般不需要止痛药, 但是应细心观察病人的表现, 以了解疼痛程度, 若疼痛不能耐受, 可遵医嘱给予病人适用的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2.2.5防止术后关节或切口的感染的护理

病人术后伤口无菌敷料包扎, 应保持敷料的干燥、清洁, 若敷料渗液较多应及时报告医生, 予以每日换药, 并嘱托病人近期减少活动, 待伤口情况好转后再行功能锻炼。由于本组病人为10岁~14岁的儿童, 换药前应对病人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的恐惧感。

2.3 术后功能锻炼

病人术后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即可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 具体做法:膝关节伸直, 踝关节做到最大程度的背伸跖屈运动, 每天5次~10次, 每次10s~15s。在术后第2天, 协助病人做股四头肌的等长等张收缩锻炼, 每次5s~8s, 每日200次~300次。在此同时应协助病人做直腿抬高运动, 具体做法:病人仰卧, 两腿伸直, 开始被动抬高下肢10°~15°, 待病人逐步适应后, 缓慢增加度数, 不超过40°, 每次抬高后停留3s~5s, 每隔2h~3h锻炼1次, 每次3min~5min, 功能锻炼的目的在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患侧肢体的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3d左右可适当锻炼膝关节, 活动度从30°开始, 后逐步增加至90°~120°, 待病人适应后可逐步下地活动, 但是初期应避免患肢负重, 每天3次或4次。每次10min~15min, 训练应循序渐进。

2.4 出院指导

出院时应嘱病人继续加强功能锻炼, 从开始下蹲, 行膝关节内旋、外旋练习, 出院2周后从事少量活动, 3个月可做适当耐力运动, 应避免剧烈体育活动, 同时平时应注意关节保暖, 夜间休息时患肢下方可垫一软垫, 适当抬高患肢, 并加强营养支持, 定期门诊随访复查。

3 小结

膝关节镜手术是儿童半月板损伤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家属易于接受, 但是应配合良好的围术期护理, 对病人术前心理护理和功能指导, 可以有效消除病人焦虑心理, 术后周密的观察及时的功能锻炼、正确的出院指导可以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 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总结儿童半月板行膝关节镜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对30例膝关节镜手术病人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结果]本组病人无一例并发感染, 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满意。[结论]加强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术前术后护理, 有利于病人术后功能恢复, 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镜,功能锻炼,儿童,护理

参考文献

[1]潘少川.实用小儿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21-522.

[2]张凤清, 方军, 秦玉梅, 等.膝关节镜手术病人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4) :1315-1317.

[3]陈文凤, 贺爱兰, 雷光华, 等.弹力绷带用于膝关节镜术后病人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7) :614-615.

膝关节前后位 篇4

1颈椎全貌拍摄方法

本研究选用临床常用的普通医学X线透视照片机。具体摄片方法为:依据第1、2颈椎前后位X线摄片的基本要求, 患者直立位, 向上仰头, 保证乳突尖和上颌门齿咬合面之间的连线与台面平行;或是仰卧位, 向上仰头, 保证乳突尖和上颌门齿咬合面之间的连线与台面垂直。摄片检查过程中, 患者应在保持颈肩位和头位不变的基础上, 下颌半张口或是大张口且上颌不动, 反复进行上下张合活动。中心线垂直投照, 通过颈椎第3、4中点将胶片中心射入, 检查后适时洗片。

2结果

下颌活动过程中X线片检查所显示的颈椎前后位片全貌, 如图1所示, 下颌不活动时X线片检查结果, 如图2、图3所示。

3讨论

放射科X线片检查是基层医疗机构较为常用的一种临床检查技术, 随着我国近年来颈椎疾病发生率的逐渐上升, 以及年轻化趋势的逐渐明显, 青少年人群中由颈椎疾病导致的呕吐、恶心、头晕、头疼、颈部不适等表现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1]。颈椎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后颈部凸畸形以及外观变直等症状。受到下颌前位等因素的影响, 常规的X线颈椎前后位片拍摄检查无法准确反映患者的颈椎全貌, 因而会对颈椎情况的分析和检查产生一定的影响[2]。

虚化运动物体是摄影艺术中较为独特的一种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段, 该拍摄技术在虚化生活摄影中景物的后景和前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这一技术应用到X线片医学检查过程中, 通过下颌的逐渐活动, 对颈椎前后位无遮挡的全貌进行准确观察, 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应用效果[3]。

现阶段, 不管是从患者的需要, 还是从医学的理论, 放射性X线片检查均宜少不宜多。下颌运动过程中进行颈椎前后位X线片检查, 有助于最大限度减少放射性射线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缩短X线下患者的暴露时间, 节约X光照相胶片, 从而降低医疗成本, 减少患者闭口和张口前后位片的拍摄次数。按照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 放射科医疗人员在实施医疗照射检查时, 需严格执行放射防护最优化以及医疗照射正常化的基本要求, 对照射剂量进行严格控制, 明确照射检查的目的[4]。

通过下颌运动过程中的颈椎前后位X线片检查, 能够获得较为准确全面的胶片影像检查结果, 从而为颈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且具有较为满意的可观察性和连续性, 因而临床诊断和分析的可靠性更高, 也更加符合有效降低重拍率和照射剂量最小化的要求[5], 因而该技术在基层医院颈椎疾病的临床检查和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建生, 刘振华, 牛国旗, 等.青少年疲劳性颈椎脱位与后凸畸形的诊断与治疗[J].解剖与临床, 2010, 15 (6) :387-388.

[2] 张光, 韩邑.颈椎间盘退变对生理曲度影响的MRI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6, 12 (3) :172-173.

[3] 赵大全, 郭汉章.204例颈椎病X线平片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89, 5 (2) :25-26.

[4] 吴文涛.做好放射诊疗中受检者防护的几点看法[J].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 (2) :178-180.

膝关节前后位 篇5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自2010年3~12月非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湘雅医院行关节置换的202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其中男90例,女112例;年龄18~89岁,平均53.5岁。87例行非骨水泥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R)、64例全骨水泥THR,51例行骨水泥型(包含5例肿瘤膝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术前未用抗生素,术后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头孢唑肟钠,一次2 g,每8 h一次,用10 d),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THR患者均从后外侧入路,TKR患者止血带下膝前直切口髌旁入路。术后常规抗凝治疗,膝关节置换患者予利伐沙班(10 mg)口服2周,髋关节置换患者利伐沙班(10 mg)口服5周。为了检测CRP和ESR水平,在术前和术后第1~3天、7 d、14 d、3个月末空腹取静脉血样,测CRP、ESR浓度。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生物型、骨水泥型THR和TKR患者的术前平均CRP浓度组间无差异(P>0.05)。CRP的最大平均值出现在术后的第1~3天,此后逐渐回落,到术后3个月末,3组的平均血浆CRP值均回落到正常水平。生物型、骨水泥型THR和TKR患者术后CRP水平存在组间差别(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生物型、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KR患者术后CRP水平较生物型和骨水泥型THR患者的CRP水平稍高(P<0.05)。术后ESR值也逐渐升高,到第7天,生物型、水泥型THR和TKR的平均ESR均达到了最高值(70.62±30.13)mm/h、(61.79±29.52)mm/h和(66.22±35.75)mm/h。3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ESR值较术前的值略高。生物型、骨水泥型THR和TKR组的ES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mg/L

mm/h

3 讨论

CRP是肝细胞合成的非抗体性蛋白质,正常人CRP含量甚微,<8.0 mg/L,手术、感染、创伤等因素均可使CRP升高,但CRP半衰期短,只有19 h,当刺激因素消除后便可迅速下降。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在关节置换术后迅速增高,于第2~3天达峰值,此后逐渐回落到正常水平,这与以往的文献报道一致[7]。如果关节置换术3周以后CRP仍高于正常,则提示可能有感染的存在[8]。由于笔者研究中没有感染病例的发生,CRP及ESR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手术因素所引起,有报道显示CRP变化与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药物的使用及麻醉等因素没有直接的关系[7]。大量研究表明,如术后合并感染,血CRP会持续升高或先下降后升高,对CRP和ESR的动态监测对于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具有重要的价值[9,10]。

生物型及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及术后CRP、ESR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骨水泥的作用对CRP及ESR无明显影响。而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CRP值较生物型及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患者均高,除去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药物的使用及麻醉因素外,膝关节置换较髋关节置换截骨量更多,创伤更大,这可能是膝关节置换术后CRP水平高于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原因[7,9,11]。在笔者研究中还有5例行肿瘤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其术后的CRP值较一般的表面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也要高些,而肿瘤膝相对于表面膝关节置换的截骨量更大,对组织的损伤也更大,因此其术后的CRP值也更高。

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简称血沉。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ESR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许多病理情况下ESR值都可明显升高,笔者研究表明ESR在3组患者中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其变化幅度及速度均不如CRP[11,12],对感染的诊断特异性不如CRP好。虽然ESR判断早期感染意义不如CRP,但同时结合检查起互补作用,可降低漏诊率,增加诊断准确性[13]。

摘要:目的 研究行髋、膝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在手术前后变化的比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设计要行关节置换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第1~3天、7 d、14 d、3个月血清CRP和ESR的变化情况。纳入2010年3~12月份非股骨颈骨折患者在该院行关节置换的202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其中男90例,女112例;年龄18~89岁,平均53.5岁。87例行非骨水泥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R)、64例全骨水泥THR,51例行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TKR)。结果 髋膝关节置换患者血清CRP浓度均在术后迅速增高,在术后第2~3天达到峰值[生物型THR(126.68±51.94)ms/L,骨水泥型THR(125.92±59.69)ms/L,TKR(147.42±36.32)mg/L],以后逐渐降低,到术后第3个月时均回落到正常水平。ESR在术后也逐渐升高,到第7天生物型THR患者ESR(70.62±30.13)mm/h,水泥型THR患者ESR(61.79±29.52)mm/h,TKR患者(66.22±35.75)mm/h都达到峰值。THR患者术后3个月基本回落到术前的水平,TKR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的ESR水平仍高于术前水平。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CRP值呈曲线变化,于术后第2~3天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血清CRP值比ESR变化快而大,恢复到正常值的速度也快。骨水泥对CRP的变化无影响。

膝关节前后位 篇6

敦化井位于敦化市官地镇开荒屯村, 井深78米, 附近敦密断裂带经过。自1992年开始进行地下水水位观测, 原使用sw40-1水位仪, 从2007年1月末开始使用LN-3A型数字化水位仪, 观测测项有水位、水温、气压、气温。水位曾夏高冬低的年变规律, 此外还受降雨、气压的影响。水温受气压、气温等气象因数的影响显著; (图1) 。

敦化井有一定的年变动态规律, 但其年变化幅度较小。但从2008~2009年期间水位持续下降, 累计下降了大概2m多, 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到了2010年中旬水位有所上升, 直到今年水位变化平稳, 显示出正常动态变化。这样的地下水位变化现象在汪清井和和龙井也有一定的显示, 时间上也基本同步 (图2) 。延边地区2008、2009年降水量不比2007年少, 但水位曲线还是趋于下降, 今年降水量明显少于2010年, 但2010-2011年水位曲线还是平缓, 表明与2008-2009年段水位下降与降水大小关系不大。虽然现在水位恢复到正常年变动态形态, 但这两年的水位下降“异常”应值得研究。

2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MS8.8级地震前异常

该井有很好的应震效应, 经常接受到因地震引起得水震波, 全球7级以上地震几乎都有反映。今年3月11日日本8.8级特大地震时, 该井记录到了观测以来最大水震波, 震前有小水震波出现, 在记录到MS8.8级地震时, 其振幅达到90多厘米, 其余震的有的仅为6级多一点, 但其振幅达到20多厘米 (图3) 。

3 水位脉冲异常段

在水位自记图上多处显示幅度为脉冲异常。经与敦化地震台、延边地震台核实在此异常段内DD-1和DK-1均未记录到小震与此相关震情无关。在此段内气压正常, 井口周围没有爆破、大风、雷雨、抽水和矿井塌方等干扰因素。自该井观测几年来此类异常属首列。

4 上升异常段

从水位图上看, 出现脉冲异常后井水位开始缓慢上升, 伴有固体潮夕相位异常。震时水震波记录清楚, 震后水位反应正常恢复到年变化规律现象。

5 事实论证脉冲异常后不久出现较强地震举一事例

1995年6月26日15时20分开始到27日0时33分长达9个多小时的水位脉冲异常, 又平稳10小时30分即6月20日7时52分在日本千岛群发生MS5.8级地震。与北海道地震相比较, 脉冲异常幅度小持续时间较长, 地震水震汲反映的微小, 这可能地震震能小有关。

6 认识与讨论

6.1 在日本北海道MS7.

8级强震前, 远离震中约750km的敦化井水位表现出较好的异常现象, 无论从其异常过程的完整性, 还是震前与震后的异常的协调连贯性方面看, 异常是可信的。

6.2 井水位变化在震前与震后经历了脉冲波动-缓升-振荡的过程。

这说明这次强震发生前井区总体受到脉冲力的冲击 (这种力也可能是来自震源的慢破裂波动信息) ;然后有一段压应力的积累过程;随后源体大破裂发震, 同时地震波作用于井区含水岩体上, 使井水位剧烈振荡;震后压应力释放, 井水位急剧下降并恢复到震前正常状态。这样的变化过程, 可能给出了某些震源过程中发出的信息, 对地震预报探索有重要意义。

6.3 根据欧亚地震构造图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81) , 这次

地震的震中与敦化井同处一个地震区内, 因此可以认为这次地震的孕育与发生是一个巨大的构造块体的活动所引起的,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由于太平洋板块的活动在该板块西缘的俯冲带上强应力积累, 尤其是到了即将发生地震前的强烈活动时, 整个块体发生运动, 处在该块体西缘上的敦密深大断裂受到牵动, 而处在该断裂带上的敦化井水位对这一牵动作出了灵敏地异常反映。

6.4 上述事实与分析结果表明, 敦化井可能是映震灵敏井, 以日

本海域的强震与我国吉黑边界区深震的监测, 预计会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吉林省敦化市敦化井水位在2011年3月11日21时17分日本——8.8级强震前半小时开始出现水位异常现象。这可能是地下水位的远场前兆效应, 对强震孕育过程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科学线索。

上一篇:柴油机气缸盖的维修下一篇:胃肠道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