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式骨折固定器

2024-09-28

体外式骨折固定器(精选7篇)

体外式骨折固定器 篇1

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共应用记忆合金环抱式固定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47例,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22~76岁,平均52.8岁。交通事故伤38例,坠落伤6例,压砸伤3例。单侧多发性肋骨骨折34例,双侧多发性肋骨骨折13例。以第4~10肋骨骨折最常见,同侧肋骨骨折数3~12根;胸壁软化27例,严重胸壁塌陷3例,并发浮动胸壁伤8例;合并血气胸32例,肺挫伤及肺不张12例。合并颅脑损伤3例,上肢骨折12例,骨盆骨折2例,脊柱骨折2例,肝挫伤3例,脾破裂5例,肾破裂1例,失血性休克12例。47例术前经X线胸片或胸部CT+三维重建检查,明确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位置。伤后30 min~4 d手术,固定肋骨根数3~8根。另取既往临床资料完整的47例传统非手术外固定治疗的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常规治疗措施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根据肋骨成像及所需要固定肋骨的部位及数量进行切口部位的选择,作纵行切口或斜切口。游离皮瓣胸壁肌肉,行胸膜外肋骨固定,如有胸膜破口,可以由此破口进胸腔探查,视肺脏损伤情况给予清除胸腔积血、修补肺裂口。暴露骨折端,解剖复位,测量肋骨横径,取相应型号的记忆合金环抱式固定器置于无菌冰生理盐水中浸泡3~5 min,用撑开器将齿臂缓慢撑开,迅速从骨折处上方或下方套入,用热盐水纱布热敷环抱器,加快齿臂闭合,并产生持续自加压力。检查并证实环抱器固定在位,术毕常规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术后使用抗生素5~7 d,加强呼吸道护理预防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因镍钛记忆合金材料组织相容性极佳,一般不需取出。

1.2.2 非手术治疗方法

采用胸带固定、局部加压包扎、肋骨牵引、气管插管机械正压通气固定等方法,合并血、气胸者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鼓励咳嗽排痰,应用抗生素7~14 d,严密监护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止血药防治出血等并发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计量数据均以undefined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顺利,均一次手术成功,无手术并发症。术后8~12周X线片示骨折临床愈合,随访2~14个月,患者胸廓完整性均良好,外观丰满,无排异反应发生,复查胸片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环抱器松动、滑脱。两组在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肺部并发症(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外固定非手术组相比较,a P<0.05

3 讨论

肋骨骨折在胸部创伤中最为多见,其中多根、多处骨折所致的连枷胸出现的反常呼吸导致纵隔摆动,从而成为影响呼吸、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的发生,成为胸部创伤早期死亡原因之一[1,2]。传统处理多发性肋骨骨折方法主要有胸带或宽胶布加压固定、牵引架牵引固定,这些方法并发症较多,病程长,患者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等并发症;骨折稳定性差,易出现骨折端进行性移位,损伤肋间血管、神经;骨折畸形愈合后胸廓塌陷,长时间持续疼痛。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消除了胸壁浮动及反常呼吸,使胸廓两侧基本对称,减少骨折断端对肋间神经的刺激,能有效缓解疼痛,降低肺部并发症,同时改善胸廓外观。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材料的发展,采用记忆合金环抱式固定器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甚至连枷胸已成为趋势[3]。记忆合金环抱式固定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具有以下优点[4]:(1) 手术操作简单,对肋骨损伤小,不会损伤肋间神经血管,内固定术后胸腔出血少,带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短。(2) 手术操作时间短,对患者打击不大;对肋骨断端粉碎性骨折亦可满意固定。(3) 骨折对位确切,术后胸痛明显减轻,咳嗽有力,可加快肺复张,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且胸廓稳定,不影响美观。(4)材料导磁,术后行X线摄片、CT等检查无影响,强度高、耐腐蚀、耐磨损性强,组织及生物相容性高,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综上所述,运用记忆合金环抱式固定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较大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对于多发肋骨骨折,特别是伴有胸壁浮动、连枷胸的患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吴伟敏,张剑平,姜敏炎,等.肋骨爪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浮动胸壁[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5,21(1):23.

[2]纪勇,黄斌,陈国强,等.胸腹部钝性损伤致膈肌破裂36例诊断与治疗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5):558-560.

[3]NIRULA R,DIAZ J J Jr,TRUNKEY D D,et al.Rib fracture repair:indications,technical issues,and future directions[J].World J Surg,2009,33(1):14-22.

[4]徐俊昌,陈建庭,陈万军,等.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3):314-316.

体外式骨折固定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0例患者, 男21例, 女9例, 平均年龄3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1例, 高处坠落伤5例, 重物压伤4例;其中闭合性骨折18例, 开放性骨折12例;手术距受伤最短时间3 h, 最长13 d, 平均32 h。

1.2 手术方法

术前半小时静脉点滴足量的抗生素, 硬膜外联合麻醉或全麻, 常规消毒, 铺手术单。患者仰卧膝下垫枕, 使膝关节稍屈曲, 开放性骨折先行彻底清创, 根据伤口大小及部位进行延长或另做切口整复骨折;取膝前正中切口切开皮肤, 于髌韧带外侧做一长约6 cm~8 cm的纵弧形切口, 将髌韧带拉向内侧, 切开髌下脂肪垫及关节囊, 于髁面窝上方开口处, 以三棱锥开口。分别以不同的髓腔扩大器扩髓, 安置瞄准器, 先试行闭合穿针, 如有困难, 于大腿外侧有限切开, 暴露断端, 穿入髓针后, 将远端2枚锁钉锁定。仔细测量进一步确认无内外旋畸形及短缩或分离移位后, 将近端2枚锁钉锁定, 尾部要求陷入软骨下5 mm, 拧入钉帽[1]。为预防伤口感染, 伤口冲洗也是很重要的步骤, 一般需要冲洗4~5次后, 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 包扎伤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抬高患肢, 负压引流48 h~72 h, 或24 h内引流量少于30 m L即可拔除, 术后一般静脉滴注抗生素5 d~7 d, 髁部完整及髁部联合螺栓及锁钉固定牢固者, 3 d~4 d即可开始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功能锻炼;对存在股骨远端冠状位骨折及髁部有骨折缺损者, 术后石膏固定屈膝位2周~4周, 早期避免没有辅助的直腿抬高, 拆石膏后行CPM机锻炼。骨折临床愈合前不允许负重。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24周~43周, 平均36周。伤口延迟愈合1例, 经短期换药愈合, 其余患者均Ⅰ期愈合, 愈合时间10周~26周, 平均14.3周。有2例患者并发伸膝装置粘连, 经伸膝装置松解术及术后CPM机功能锻炼, 膝关节活动范围达到0°~100°。按照klemm功能恢复分级标准本组患者功能恢复优25例, 良4例, 优良率96.67%。

3 讨论

股骨干是人体最长的管状骨, 骨干由皮质骨构成, 表面光滑, 后方有一骨粗线, 是骨折切开复位的重要标志;股骨干呈轻度向前外侧突的弧形弯曲, 其髓腔略呈圆形, 上中1/3的内径大致一体, 以中上1/3交界处最窄。股骨干为3组肌肉所包绕, 其中伸肌群最大, 由股神经支配;屈肌群次之, 由坐骨神经支配;内收肌群最小, 由闭孔神经支配。由于大腿的肌肉发达, 股骨干直径相对较小, 除不完全骨折外, 骨折后错位及重叠明显。股骨干周围没有足够的外展肌群, 外展肌群位于臀部, 附着在大粗隆上, 由于内收肌的作用, 骨折的远端常有内收移位的倾向, 已对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弓的倾向。这种移位和成角倾向, 在骨折的治疗中应该注意纠正和防止, 否则内固定的髓内针、钢板可以被折弯、折断, 螺丝钉可以拔出。股动脉、股静脉在股骨上、中1/3骨折时, 因肌肉较厚相隔不易损伤, 而在中下1/3处靠近骨折处, 较易损伤, 向右成角易刺破动脉、静脉、神经, 应在术前检查。股骨干髓内针固定比传统钢板、绣花针优点是抗旋转, 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 早期下地负重, 防止关节僵直发生等, 降低骨不连及骨折延期愈合的现象, 一般交锁髓内针术后3 d拔管后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3周可扶拐下地。其固定有以下优点:轴线固定, 所受侧弯应力小;弹性固定既能保持一定的强度, 又能保持骨折愈合所需的生理纵向应力, 刺激骨痂生长。骨皮质血供破坏小, 应力阻挡小, 术后再骨折可能性低, 可以促进骨折端的应力传导, 骨的改变与塑造, 加速骨折愈合[2]。另外, 髓内钉容易闭合复位, 内固定使得骨折周围血肿得以保留, 减少剥离骨膜及血肿刺激纤维组织增生, 加速骨生长的活性, 利于骨折愈合。手术中遇到的情况, 一般是穿针不顺利的问题, 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1) 远端的髓腔一般不扩, 扩大后髓内针进入后方向的摆动, 而使锁钉难以进入。 (2) 穿髓针过程中遇到困难, 不能穿过时, 不能强求闭合穿针, 以致加重损伤延迟手术时间。 (3) 定位术定位不准, 致使锁钉或上或下错位, 而导致远端锁钉进入困难。 (4) 锁钉的长度, 过长引起皮肤溃烂, 穿过韧带到皮下部位, 长期的关节运动而致软组织损伤而引起皮肤坏死, 组织液化。术后要适时进行功能锻炼,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的主动等长收缩, 再应用CPM机进行膝关节的伸屈锻炼。锻炼要循序渐进, 达到早期锻炼效果, 8周~10周后膝关节活动范围要求达到正常, 根据复查X线骨痂的生长情况逐步开始负重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 在复杂股骨骨折的治疗中, 锁式髓内针固定比钢板固定有着明显的优越性。随着骨折生物学固定原则的提出, 锁式髓内针固定已成为四肢长管骨骨折治疗的首选, 髓内针通过中轴线弹性固定, 可使骨折断端均匀承受轴向压力, 负重时应力遮挡作用小, 并且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 可早期行膝关节屈伸活动及早期部分负重[3]。

参考文献

[1]罗先正, 邱贵兴.髓内钉内固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61-62.

[2]吴国华, 左进步, 王明, 等.带锁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262例疗效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 18 (6) :415-416.

体外式骨折固定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 男24例, 女12例, 年龄60~91岁, 其中60~80岁28例, 80~90岁7例, 90岁以上1例, 平均年龄73.5岁。按Evans分型:Ⅰ型10例, Ⅱ型18例, Ⅲa型8例,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例, 均为Colles骨折。合并内科疾病25例, 其中高血压病12例, 慢性支气管炎8例, 冠心病5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分别行皮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 2~3 d内床边x线摄片复查, 及时调整牵引角度和配重, 尽量达到骨折端基本对位。本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全面体检和辅助检查, 发现内科疾病患者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积极协助治疗, 以争取早日手术治疗。本组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为5~10 d。

1.2.2 手术方法

本组36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患者平卧于手术牵引床上, 于x线闭路电视监控下行闭合复位, 满意后, 于大粗隆下段做切口, 显露股骨粗隆下及股骨干上端外侧面, 分别于粗隆下2.5 cm向股骨距皮质内侧、股骨头方向拧入第1根折断式加压螺钉, x线闭路电视监控检查满意后, 再于第1根螺钉前下、后下2.5 cm向股骨距皮质内侧、股骨头方向拧入第2、3根螺钉, 使3根螺钉呈三角形分布。透视正位及侧位螺钉位置良好, 活动髋关节, 见活动良好后, 拧紧加压螺钉, 冲洗切口, 逐层缝合, 术毕。

1.2.3 术后康复

本组患者均于48 h后坐起, 第72小时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足关节活动, 以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4周鼓励患者在家人陪护下拄双拐下床活动, 但严禁患肢负重。术后12~16周根据x线摄片骨折愈合情况开始部分负重。Evans分型Ⅲa型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延长下床负重时间。术后合并内科疾病者给予进一步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36例无住院期间死亡、髋内翻、内固定松动及骨折不愈合现象。切口均Ⅰ期愈合, 随访6~12个月, 全部骨折愈合, 功能恢复满意。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

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 老年人因各器官功能减退, 常合并各种内科疾病, 传统牵引保守治疗, 因卧床时间长, 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并常诱发脑血管疾病, 甚至导致死亡, 同时牵引缺少可靠固定, 而出现髋内翻、短缩外旋畸形等并发症。据报道, 保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后期并发髋内翻比例高达35%左右[4], 因此,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除以下情况外均可于基层医院行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 (1) 3个月内有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溢血病史; (2) 伤侧肢体有深静脉血栓; (3) 难以纠正的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 (4) Evans分型为Ⅲb型及Ⅳ型患者; (5) 患肢伤残无功能者。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

选用何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应根据骨折的类型, 从固定确切可靠、手术简单易行、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早期恢复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等诸多方面考虑。

折断式加压螺钉, 其优点是体积小、创伤小、操作简单、康复快、多根多方向, 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 并可有效防止因老年骨质疏松而造成的钉松动问题。适用于高龄、多病、不耐受较大手术的Evans分型的Ⅰ~Ⅱ型及Ⅲa型粗隆间骨折患者。

3.3 术后康复

术后康复对治疗结果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术后应积极观察、发现和纠正重要脏器的功能不全, 使之尽快恢复到正常生理功能水平。术后制定完善的康复计划, 合理应用抗生素, 补充营养及能量, 适当给予抗骨质增生药物, 全身支持疗法对老年体弱患者尤为重要。早期在医护人员密切指导下开始康复训练, 包括股四头肌等长与等张收缩锻炼及诸关节的被动与主动活动等, 有利于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 而且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利于骨折愈合。负重时间应根据骨折类型、移位程度、骨的质量及固定质量决定。有严重骨质疏松的Ⅲa型及不稳定骨折患者不宜早期负重, 否则易造成内固定物的松脱。

总之, 可折断式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只要术前准备充分, 适应证选择恰当, 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而且操作简单、创伤小、医疗条件要求不高,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678.

[2]王亦璁.骨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65-871.

[3]沼海, 罗先正.1043例髋部骨折的病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1996, 16 (12) :763.

体外式骨折固定器 篇4

关键词:功能障碍,骨折后,物理因子,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疗效

肘关节是人体活动的一个重要关节,其结构复杂,可屈伸及旋前、旋后。临床肘关节损伤是常见的骨关节损伤,组成肘关节的骨发生骨折后,肘关节解剖特性、外固定时间长或疼痛等因素可造成肘关节肿胀、组织粘连、关节僵硬等,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活动受限。肘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及生活质量,康复治疗是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常用方法[1]。本文采用综合物理因子联合可调节式肘关节固定器治疗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6月我院康复科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6~59岁,平均38.69±15.21岁;病程36~65天,平均44.05±15.90天;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16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8~56岁,平均36.25±17.72岁;病程31~59天,平均41.27±13.43天;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折类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骨折后存在肘关节功能障碍,复查X线片示骨折基本愈合或愈合;②愿意配合本次研究者。

1.3 排除标准

①骨折未愈合;②存在骨化性肌炎、外生性骨疣等;③合并心肺功能障碍。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综合物理因子治疗(蜡疗、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可调节式肘关节固定器。两组患者每周治疗6天,共8周。

1.4.1 对照组

运动疗法前先行蜡疗,然后予关节松动术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长轴牵引、分离牵引、屈曲摆动、前后位滑动、桡尺侧滑动、旋前旋后滑动等,手法等级为三四级,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尽量使运动达到最大范围并感觉周围组织紧张,每次治疗25min,1次/天。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可调节式肘关节固定器。运动疗法后加用可调节式肘关节固定器固定肘关节,于患者肘关节屈曲所能耐受最大角度30min后解除,休息15~30min,再将角度调至相反方向固定30min,每天1次。

1.5 疗效标准

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系统及ROM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肘关节功能,Mayo肘关节评分系统包括疼痛、稳定性、肘关节活动范围及日常生活能力四个方面,总分100分,90分以上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可,60分以下为差。

1.6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2.1 康复疗效

观察组优良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P=0.0319<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2 肘关节Mayo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肘关节Mayo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关节Mayo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肘关节活动范围及日常生活能力Mayo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

3讨论

肘关节功能障碍是骨折与创伤后的常见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功能,且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骨折后由于长期制动、疼痛等因素影响可引起关节囊、肌肉、肌腱、韧带等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及关节软骨面破坏、退变、畸形愈合[2]、骨赘形成等,从而可导致肘关节僵硬[3]。有研究显示关节制动后3天可出现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粘连[4];肘关节骨折后约5%的患者可出现肘关节僵硬[5,6,7]。

临床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往往由于长期制动、疼痛、畸形愈合[2]、康复介入较晚等因素致肘关节僵硬较严重,肘关节屈伸障碍多同时存在。行关节松动治疗时患者往往难忍疼痛,从而对关节松动治疗产生恐惧、害怕等不良心理。蜡疗兼具有温热传导及机械压迫的作用,可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回流及致痛物质吸收,消肿止痛;还能软化瘢痕、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增加肌腱、关节囊和瘢痕组织的伸展作用,有利于降低关节周围组织及韧带的张力,为关节松动奠定基础,增加关节松动技术的效果。运动疗法是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常用康复方法。研究显示,运动疗法对肘关节的应力刺激可影响胶原纤维的排列,并预防正常组织退变,从而达到松解粘连、减轻挛缩的目的,恢复肘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8]。但运动疗法只是使肘关节周围的纤维组织弹性延长,治疗后其胶原纤维的弹力回缩可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9]。近年来,肘关节矫形器的研究呈总体上升趋势[10]。蜡疗及运动疗法后加用肘关节固定器可使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在可耐受的最大固定角度延长肘关节固定时间,从而使肘关节周围的纤维组织、胶原分子之间或分子内横键裂解,相邻大分子胶原相互滑动,在新的位置上形成新的横键,使其产生持久延长[11];缓慢加载的应力可引起组织塑性形变、组织重建延长,从而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12],且可调节式肘关节固定器可以根据患者牵伸情况和所耐受的疼痛程度调节角度,随着时间延长关节周围软组织内所承受的应力会逐渐减少,患者对固定器的不适感逐渐消失。

体外式骨折固定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A组病例33例,其中男24例,女9例,年龄在20~73岁,平均年龄43.9岁,肋骨骨折3~13根,平均5.9根。B组病例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在21~72岁,平均年龄41.8岁,肋骨骨折3~10根,平均5.5根;每位患者肺挫伤经CT扫描或胸片证实,排除伴有颅脑损伤或腹腔脏器损伤大出血或有引起大出血的四肢及骨盆骨折病例[1]。

1.2 手术方法

患者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全麻,根据骨折部位采用伤侧在上的完全侧卧位或前倾或后仰20~30度半侧卧位,于腋中线第7或8肋间置入胸腔镜确定肋骨骨折位置[2]。以肋骨骨折连线为切口,依次切开显露肋骨骨折断端,切开骨折断端骨膜1.5~2cm[3]。

1.2.1 胸膜外钢丝克氏针内固定

用肋骨打孔器于距骨折断端约1~1.5cm处打孔,自骨孔穿上钢丝后,复位后拧紧钢丝固定。若一根肋骨有数处骨折,先将肋骨两端骨折断端打孔,将预先塑形长短合适的克氏针用钢丝固定于肋骨两端骨折断端,再将中间的肋骨段固定于克氏针上,完成内固定[4]。

1.2.2 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5]

骨折复位后,将环抱器用冰盐水冷却3~5min,用撑开器分别将4对齿臂缓慢撑开,使每对齿臂的开口略大于肋骨的横径,将已塑形的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迅速放置于肋骨骨折部位,然后迅速将40~50℃的热盐水纱布置于环抱器上,将骨折肋骨紧紧地抱住。若环抱不满意,用钢板咬合钳钳夹环抱爪,使环抱爪将肋骨抱紧。在肋骨弧度较大的骨折处,先将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折弯塑形后,再将肋骨环抱器放置固定于骨折处,使环抱器与肋骨平整贴合[6]。一根肋骨若有数处骨折,可用上述方法于每处骨折处用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固定。骨折的肋骨不必每根都固定,主要固定支撑肋骨(5~9肋)和错位较大的肋骨[7]。

1.2.2 观察项目

住院时间、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后第2天的疼痛测定、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手术前和手术后肺活量。

1.2.3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的测量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开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发肋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以往的保守治疗由于种种弊端逐渐被取代,而手术内固定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其效果确实,伤员可早期活动,且能缩短住院时间。为进一步探讨手术内固定术式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将胸腔镜辅助下肋骨骨折胸膜外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术及钢丝克氏针内固定术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发现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较钢丝克氏针对肋骨骨折内固定更加确实可靠,更具优势。

本研究发现:胸腔镜辅助下肋骨骨折胸膜外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术式较钢丝克氏针内固定术,平均手术时间缩短1.26h,具体操作中发现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术操作简单,骨折固定可靠,能迅速稳定胸壁,减轻疼痛。本研究两组术后第二天疼痛程度的对比分析发现,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术可更好的减轻术后疼痛。良好的止痛效果及骨折胸壁的固定,可显著缓解由于肋骨骨折疼痛刺激和连枷胸的反常呼吸所导致的通气功能下降、呼吸深度的减弱及通气量的减少,从而环节呼吸窘迫及低氧血症症状、改善肺功能[8]。本研究手术患者术后肺活量的明显改善既证实了这一点,两组患者在没行内固定术前,患者的平均肺活量仅有950mL左右,而术后两组患者的肺活量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增至2000mL左右,且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术术后肺活量改善更加明显。

另外,在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上,使用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较钢丝克氏针创伤小,固定更可靠,容易操作,不需特殊器械,技术要求简单,且在显露不佳的位置也可操作。同时,镍钛合金与人体组织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低分子蜕变性和较强的耐腐蚀性,术后肋骨环抱器可不取出[9],因此胸腔镜辅助下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在肋骨骨折胸膜外内固定治疗中有良好的临床运用前景。

但胸膜外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术也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我们认为有以下情况的患者可考虑行该术式[10]。 (1) 胸廓塌陷畸形明显,胸壁软化,发生反常呼吸连枷胸; (2) 肋骨骨折端错位明显或多段骨折; (3) 骨折断端直接刺激或骨折压迫肋间神经致胸壁有顽固性固定疼痛,或伴呼吸困难且有血气胸的单纯性肋骨骨折; (4) 合并有胸内脏器损伤不甚严重且不需急诊开胸探查止血修补的患者; (5) 骨折致肋间血管损伤,虽经胸腔闭式引流,但血性引流液持续增加[11]; (6) 胸部无骨髓炎或化脓性感染; (7) 患者无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有骨质疏松不是手术禁忌症。

综上所述,胸腔镜辅助下多发肋骨骨折胸膜外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较钢丝克氏针内固定操作简单、术后止痛效果确切、肺功能改善更加明显,且镍钛合金与人体组织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因而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多发肋骨骨折胸膜外钢丝克氏针内固定和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2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根以上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57例, 在胸腔镜辅助下肋骨骨折胸膜外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患者33例 (A组) , 钢丝克氏针内固定患者24例 (B组) , 两术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一周肺活量具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多发肋骨骨折胸膜外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较钢丝克氏针内固定更能达到迅速恢复胸壁完整形态及支撑功能, 减轻疼痛, 更具优势。

体外式骨折固定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80例, 其中男44例, 女36例, 年龄17~72岁, 平均年龄 (44±11.6) 岁。骨折原因中车祸26例, 坠落伤16例, 跌倒20例, 其他18例。其中由直接暴力造成髌骨骨折的为32例, 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共同作用造成的有48例。骨折部位:上极20例, 中部38例, 下极22例。其中粉碎性骨折23例, 横行骨折35例, 撕脱性骨折22例。双侧骨折31例, 单侧髌骨骨折49例。80例患者随即分为两组, 每组40例, 两组的年龄、性别、临床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 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40例患者手术均由同一医生主刀。所有患者手术均在伤后3h~3d内手术。患者取仰卧位, 进行要麻或者硬膜外麻醉, 常规消毒, 后铺巾。在髌前做弧形或者横行的手术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后, 游离皮下组织。常规去除骨折断面与关节腔内的因骨折嵌入的软组织和凝血块, 仔细冲洗关节腔。需要注意的是, 在操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多保留软组织, 避免由于切除过多的软组织而影响愈合[2]。对细小的骨折碎片应尽量清除干净。横行骨折手术中, 医生先把患者的膝关节稍微屈曲, 在直视下进行收发复位, 用手指触摸关节面以确保关节面的平整, 用巾钳固定髌骨的骨块, 然后用两枚直径为2mm的克氏针, 从近折面的内外穿入, 并沿着髌骨的纵轴, 从骨折块的顶端穿出。选择髌骨横轴中外三分之一与中内三分之一的交点及髌骨失状轴为穿越髌骨的位置。克氏针的两端在肌膜外露出越5mm, 将针尾弯曲成钩状, 后用18号钢丝绕过两枚克氏针的后面并小心拧紧打结, 在拧紧的过程中注意钢丝应穿过克氏针的后侧, 不可使钢丝真过分偏向一侧而失去张力带固定的作用。然后手术缝合撕裂的髌韧带和扩张部。屈伸患者的膝关节以确定髌骨固定牢固, 在屈伸的过程中感觉是否有弹跳感或者异常的摩擦感。粉碎性骨折手术中应先用细小的克氏针分辨固定小骨块使其形成上下两大块整体, 然后采用横行骨折固定大进行固定。撕脱性骨折手术中先采用2枚克氏针垂直于骨折线穿针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一般患者于术后第3天开始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床上简单的膝关节活动, 活动3d后开始TOP照射, 1次/d, 0.5h/次, 5次后观察患者, 如无不良反应, 可帮助患者下床活动。对照组40例患者均沿用传统术式, 25例采用环形钢丝固定, 10例采用10号粗丝线环形固定, 15例采用竖U型钢丝固定, 术后用石膏固定。两组术后均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3d。

1.3 疗效标准

痊愈:膝关节功能正常,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肌肉无萎缩, 不疼痛, 姓周自如, 下蹲及屈伸动作无困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接近正常, 有轻度的肌萎缩, 姓周基本自如, 下蹲及屈伸动作稍差。无效:患者仍有疼痛感, 膝关节屈伸明显受限, 有肌萎缩, 跛行, 下蹲困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0进行比较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髌骨骨折40例患者中, 痊愈32例, 改善6例, 总有效率达到95.0%,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20例中, 显著改善22例, 有效缓解5例, 总有效率为67.5%。与对照组相比较, 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详见表1, 2。

注: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改良式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能够较为稳定的控制骨块及粉碎性骨块的移位, 克氏针固定后能极大的分担应力, 将张力转化为有利于骨折愈合的轴向压力, 有利于早期活动膝关节, 缓解患者的疼痛[3]。并且操作简单安全, 患者康复较快。在操作过程中, 医生用2根克氏针传入髌骨, 能极大的保持髌骨的稳定, 减少骨折处所受的应力, 骨折对位满意, 患者恢复较快, 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而环形刚辞、竖U型钢丝和粗丝线等传统治疗方法由于固定力度不够, 骨折对位差, 在愈合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创伤性关节炎, 也容易发生关节粘连, 进而导致关节强直。但是在临床中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严重的粉碎性髌骨骨折, 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 应有选择性的对症治疗;此外, 皮肤切口的选择应避免与筋膜切口在一个平面上, 因为这样有可能导致粘连, 从而影响屈膝功能;在手术的过程中, 应避免髌骨部分切除或全切, 可能会因此而削弱伸膝动力;对于撕裂的髌前腱膜和股四头肌扩张部要及时的予以修补。

临床上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斌骨骨折都适合采用改良式张力带内固定治疗, 如严重的粉碎性髌骨骨折就不可采用此法,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皮肤的切口应避免与筋膜切口在同一平面上[4]。综上所述, 采用改良式张力带内固定手术治疗髌骨骨折临床效果明显, 患处固定牢靠, 操作简便安全, 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快, 术后并发症少,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但是医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光, 徐志坤.改良式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62例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09, 28 (29) :36.

[2]唐学锋, 吴安荣, 赵庆云.改良式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25例报告[J].实用骨科杂志, 1999, 5 (1) :55.

[3]项传红, 孟献礼.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1 (6) :85~86.

体外式骨折固定器 篇7

1骨折复位以后的不固定方式分析

部分专家认为一些新鲜骨折或单纯复合骨折患者,术后复位以后不需要进行固定可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朱力的研究中,得出患者在颧骨骨折的复位以后不需要予以固定处理,可以借助局部的小切口予以颧骨骨折复位,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依据大量颧骨的复合体相关周围解剖发现,当患者复位以后可由于三种作用力造成骨折块的再移位[4]。三种作用力可分成咬肌收缩形成向内方作用;瘢痕牵拉形成和骨折的复位相反作用;骨折块的游离形成的骨重力。尤其对B型及C型的骨折患者,骨折块的复位再移动可能性比较大。对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复位手术以后予以坚强内固定的方式,可中和愈合时产生的相关作用力。因此,临床对于坚强内固定的方式应用的必要性得到了认可,但是固定方式、位置等的选择存在的争议较大。

2骨折复位以后的一点固定手术方式分析

依据相关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对颧上颌骨的复合体相关骨折予以一点式的固定方案,颧上颌骨的支柱和于眶外侧壁的骨折线位置予以坚强的内固定方式,患者手术后的稳定性和对称性比较好,术后的恢复效果良好[5]。同时,一点式的固定方案属于颧骨骨折患者的微型手术方案,且固定和稳定效果显著,已经得到临床的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和认可。但是,理论上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在骨折以后旋转属于三维方向,只是予以一点固定方式不完善,且该方式不能很好的与咀嚼肌作用力相中和。依据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在颧骨骨折中应用一块钛板进行坚强固定的固定效果不稳定[6]。近年来,临床相关颅骨模拟机体颧骨和合体的骨折实验比较多, 但是部分专家认为,模式试验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由于实验属于模拟,真实情况、应用方法及加载条件存在差异,因此,模式试验的结果存在争议。

3骨折复位以后的二点固定手术方式分析

部分专家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实践发现,患者在颧上颌骨的复合体骨折以后,当患者咀嚼肌力出现明显降低时,在颧额缝、于眶下区位置予以一点固定或没有固定情况下,予以较小咀嚼肌力,同样会造成骨折折端的移位[7]。但是,对颧额缝和颧上颌缝位置予以方式固定,能够抵抗住最大的咀嚼肌力,从而保证机体骨折段的复位准确性和稳定性。依据相关临床研究实践表明,二点及三点的固定方式都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稳定效果,因此,部分学者提出最小化颧上颌骨的复合体相关骨折二点式的固定治疗方案。

二点式固定手术方式能够有效避免眶下切口,患者可以予以前庭沟和眉侧位置切口,实现颧上颌骨相关复合体的骨折复位,同时予以颧上颌的支柱和颧额缝位置的坚强内固定方案,不仅能够有效保证患者骨折复位的坚强相关内固定的稳定性,而且能够有效较低患者术后术区瘢痕、神经损伤、 睑外翻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部分专家认为,由于患者眶下区的解剖结构比较特殊,该位置由于没有相关生理负荷, 予以钛板的固定方案对于颧上颌骨的复合体维持稳定的效果较小,并且患者极易造成骨吸收、瘢痕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可以不予以固定方案。

4骨折复位以后的三点固定手术方式分析

据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当患者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存在严重粉碎性的骨折和骨折段的移位时,予以患者二点式的固定方案不充足,因此,部分学者认同三点式固定方案[8]。在相关临床研究中,得出在患者予以准确的复位以后,基于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论的三点式固定方案,能够有效的实现面部三维的复位,并且属于骨折术后实现稳定固定最优化的需求, 但是,目前对于三点式固定方案固定位置的选择没有统一标准。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当患者颧上颌骨的复合体于复位术后,由于受咀嚼肌作用力影响,如果没有实现三位方向固定,患者极易出现复位后的骨折块的移位。因此,在患者临床复位固定的治疗中,予以颧颌缝、颧牙槽嵴、颧颞缝和颧额缝位置的三点式固定方案,患者术后的双侧颜的面部比较对称,且骨折段稳定性和准确性比较好。

5骨折复位以后的内固定手术方式进展

依据大量临床研究实践发现:当患者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以后,予以患者一点式的固定方案,患者的术后复位固定力度不足够和咀嚼肌的作用力相抵抗,因此患者的术后复位仍然会受到咀嚼肌力牵拉的影响。对患者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以后,予以患者二点式的固定方案,患者稳定性并不充足,因此当患者存在粉碎性的骨折和旋转移位时,患者术后复位的固定效果不理想。对患者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以后,予以患者三点式的固定方案,患者手术后的稳定性的恢复效果比较好,但是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多。因此,目前临床对于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仍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和模式,通常只是依据临床医生实践经验继续念固定位置的选择。

对于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术后的愈合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因固定方式的不合理选择和复位方案的不准确性,导致患者术后面部的不对称形成率占28%左右,对患者生理、心理健康,以及预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9]。因此,重视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患者术后坚强内固定的方式应用,从而有效降低并发生的发生,一直属于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课题。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作为新型辅助治疗方法,开始大量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的生物力学相关研究中,进而有效为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临床治疗带来有效、先进方法,对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患者术后复位恢复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任晓旭等研究中,将计算机技术辅助应用于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中,通过合理建立三维头颅的模型,进行手术模拟从而有效为复杂性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矫正治疗方案提供先进且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且临床应用效果良好[10]。目前,临床对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治疗的实验研究处在建模时期,并且相关颧上颌骨的复合体发生骨折的生物学的分析研究比较少。在相关临床研究中,主要对于不同牙齿的承力进行分析实验,并观察记录不同方向前后牵引力对于患者鼻上颌骨相关复位体的内部应力影响, 分析了机体上颌骨的周围骨缝相关生物学的变化。同时在一些相关临床研究中,通过建立精确颅颌面骨的三维相关有限元的模型建立,进行正常咬合的方式模拟,观察并分析上颌骨应力的分布以及位移,得出的结果与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结果相符合,进一步为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和骨折手术后的重建上颌骨提供重要的临床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明[11]。

重视模型生物力学的相似性在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患者临床实践中的科学且合理的应用,已经成为未来临床相关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和骨折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课题。在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和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合理应用患者颧上颌骨的复合体相关三维有限元的骨折模型的建立,同时于建立的模型中进行骨折患者坚强内固定手术方式选择。患者可以对不同的固定方式和部位颧上颌骨相关复合体的骨折模型生物力学的分析,从而得到力学分布中最合理固定方法,从而为未来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临床的个性化相关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上一篇:房地产融资渠道分析下一篇:中国企业三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