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导语的作用

2024-09-28

单元导语的作用(精选10篇)

单元导语的作用 篇1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语文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精彩的单元导语。单元导语是课本中重要的信息之一, 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学习中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如果利用得当, 单元导语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单元导语,把握方向,激发兴趣,朗读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曾碰到的最令人头疼的是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体会不到位。学生无法体会课文所传达的人文内涵,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 人教版小学语文从一年级下册开始, 就在每个单元的课文前面设立了一段文字——单元导语。不知你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这些单元导语呢?是否又会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导语所表达的内容呢?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 同样,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树立全局意识,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一个全局掌握的概念, 由原来的针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转换到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把握, 构建一个知识网。从语文教材的编写可以看出, 每个单元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或中心思想来整合的课文,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是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应当有这样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观念。语文单元导语正是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也起到设置悬念和引出学习内容的重要作用。因此, 语文单元导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教师要充分利用导语中的资源, 指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学习中。

一、单元导语有利于学生激发兴趣, 引发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合理利用单元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对整个单元学习的兴趣。语文单元导语起到“铺路”和“领航”的作用, 学生看到导语十分有趣, 或是教师在带领大家看导语的时候, 作出的阐释和说明如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便可以促进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本单元内容,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还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恰当地运用导语, 可以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的意义与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注意对单元导语的充分利用。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读导语, 读一至两遍, 让学生对导语的内容和意思进行思考, 可以问学生:“你认为从导语中能看出来我们本单元将要学习什么内容吗?”大家都会回答出基本意思, 比如“了解清代建筑”或者“唐代杰出诗人及其代表作”, 这样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内容和学习目标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学习后面的课文时, 就会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 并能围绕这个思路构建知识体系, 系统地掌握住整个单元的知识脉络。导语中还经常会设置悬念, 能引起学生对下文学习的注意力和期待, 这样,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期望去探索本单元的知识, 甚至可以为学生除了语文之外的各科学习都带来积极的影响。

因为单元导语是一个单元的铺垫, 为了让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还应结合课外知识, 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知识面, 问大家与本单元大致内容相关的问题。比如可以问:“大家知道的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哪些呢?”有一些单元会涉及古代神话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给大家讲讲听过的神话故事。再如, 一些导语采用排比句式来描述本单元内容, 后面会用到省略号, 教师便可以抓住这个省略号, 引导学生补充省略号后面的内容, 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在单元导语的基础之上, 增加一些背景资料链接, 经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单元导语有利于学生训练朗读、积累词句

综观小学阶段所有的单元导语, 我们可以发现, 用来呈现本组课文主要内容的部分, 虽然都是寥寥数语, 但短小而精悍, 可谓字字珠玑。导语内容的编写一般都很精彩, 会采用排比句、反问句, 用对偶、比喻或者拟人的手法来介绍内容, 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写作基础和知识的积累。例如, 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单元导语这样写道:“台湾的日月潭, 山清水秀, 风景如画。新疆的吐鲁番, 牛羊成群, 瓜果飘香。首都北京, 车如水, 人如潮, 繁华而热闹。杭州的西湖, 波光粼粼, 景色宜人。桂林的山水, 雄伟壮观, 连绵不断……”这样的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们也会根据这美好的景象和事物发挥自己的想象, 脑海中勾勒出祖国各个地方的美好风景。这种学习效果是十分理想的, 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后面课文的热情, 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语感, 同时, 也奠定了本单元的感情基调。

语文单元导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 它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学习中起着统领全局、引出下文的作用。单元导语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它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 起到指引和领航的重要作用。单元导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学习方向, 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一种朗读积累和写作积累。单元导语也是学生对整个单元内容的初步认识和初步印象, 因此, 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导语、学习导语, 从导语中发掘出有意义的知识, 真正发挥导语的功效, 是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值得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有些导语中还经常使用反问句或者设疑, 这些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如果教师运用好单元导语来进行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而且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有效的信息和依据。单元导语看起来很不起眼, 其实它蕴含着巨大的作用。这也需要我们教师坚持引导, 需要我们教师耐心而细致地指导, 它需要我们教师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单元导语的作用 篇2

单元导语

必修一

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做?„„在人的一生中,这些也许是伴随终身的叩问。尽管人们不断地重提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里镌刻的“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但自古至今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仍然微乎其微。也许,人是大自然中最为伟大的秘密,是最为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小宇宙”,因而,“认识自我”也是世上最大的难题。许多人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无所作为或走了弯路;也有许多人因为能正确认识自我而在艰难曲折中走向辉煌。

第二单元 传记

人,是一本“大书”,是一本用心灵、情感、行为写就的有血有肉的“大书”。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传记却可以世代相传,长久地留存传主的生命印迹,让人领略大千世界中的七彩人生。从传记中,你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同时,通过阅读传记,你还可以寻回那逝去的岁月云烟,或感受到那沉重的历史沧桑„„

在本单元,我们将通过传记的学习,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体会传主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熟悉传记文体的特点,学会写传记文。

第三单元 散文(1)

在文学世界中,有一片极自由、极舒展的天地。一方荷塘,一缕月光,一片云霞,一个梦境,一堵断垣,一件故人遗物,一封远方来信„„都可能拨动你心 1 灵的琴弦,引发你这样那样的联想和感悟,唤起你对宇宙人生或多或少的情趣和沉思。当你以自由潇洒、美丽动人的文笔写下这一切时,就有了散文。

散文是多种多样的,本单元的散文,有以叙事为主的,有以写景为主的,也有以抒发内心情思为主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去,走进现代散文这片天地,一起来领略它的魅力,并从中陶冶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深化我们对人生的认识,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中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多年前,我们就拥有《诗经》和《楚辞》这样熠熠生辉、流芳千古的诗歌总集。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在汉代,又产生了以“乐府歌辞”及“古诗”为代表的诗歌。魏晋南北朝是五言诗鼎盛的时期。唐代“近体诗”形成以前的各类格律比较自由的诗歌,通常被称为“古体诗”。

在本单元,我们将一起走进古体诗的艺术王国,一起领略古体诗的诗情画意,体悟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无论是倾听屈原悲愤的吟唱,还是体味陶渊明复归自然的乐趣,都必将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提升我们鉴赏古体诗的水。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体验情感

情感是什么?有人说,情感像空气,无论你想什么、做什么它总是伴随着你;有人说,情感像火焰,它是你强烈追求自己目标的原动力。

人的情感何其丰富: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之情„„

人的情感又何其多样:有的单纯,有的复杂;有的浅淡,有的深厚;有的真挚,有的虚假;有的健康,有的扭曲„„

情感不可预约,也不能回避。然而,在成长过程中,有些情感我们充满期待,有些情感我们却害怕面对。

情感是内在的,同时情感又是需要表露、需要倾诉、需要分享的。因此,许 多时候,我们都在细细体味别人的情感,又在苦苦寻找词语将情感表达出来。

让我们通过本单元的活动,探讨情感问题,深入地认识情感、体验情感,进而更加尊重情感、珍惜情感,更好地表达自己丰富、独特的情感。

第二单元 诗歌

中国一直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古代诗歌遗产。“五四”以后出现了新诗,从此,中国进入了诗歌的新时代。新诗以白话入诗,更为现代人表达情感开辟了自由的空间。新诗歌颂人的觉醒、民族的振兴,特别重视民族情感与个人情感的抒写。

新诗流行后,传统的诗词仍为人们所喜爱,更有人在创作中旧瓶装新酒,运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赋予崭新的内容,这类诗仍保持着相当强的生命力。外国诗歌的翻译和介绍,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诗国之门。

我们将通过本单元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感悟诗情诗意,认识现代诗歌的特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

第三单元 散文(2)

散文世界的智性光芒,照亮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丰盈的快乐。又一次涉猎这片天地时,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其中的议论散文,去领略心灵自由探胜的奇趣。

这些议论散文主要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形成的论点可谓一家之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在题材上,无论是国家大事、个人生活,还是山川草木、鸟兽鱼虫等等,都可斐然成篇;在行文上,或信笔写来,情趣盎然;或娓娓而叙,如灯下谈心;或铺陈譬喻,直指心灵。

本单元所选的议论散文,或以智性见长,或以幽默娱人或以深刻示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也来试试,去发现,去感悟,把自己的见解阐述出来。

第四单元 文言文(1)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文言文的世界是那样的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古人或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或面临大江东去思考人文关怀,或因万物性灵触发宇宙情思,或向心爱的人倾诉衷肠,或尽情驰骋思绪追求心灵的逍遥境界,3 或遭逢不同的人生境遇而彰显情志的可贵,都充分展现了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识记与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体会骈散相宜的结构之美,提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我们将领略到古代散文的独特魅力。

必修三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我们从自然中走来,在自然的怀抱中长大。人类在自然界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自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索着这些问题。

本单元我们将开展一次感悟自然的探究学习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倾听大自然,欣赏自然世界的千姿百态,感受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探寻人类文明在自然中的足迹,思索人类与自然亲密而微妙的关系。

通过本单元活动,让我们学习观察自然、欣赏自然,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诗意情怀,提高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掌握多种描写技巧,学习用游记体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第二单元 科学小品

科学改变了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世界。科学拓展了空间,让人类一步步地从陆地走向海洋,走向太空;科学延伸了时间,让人类延长了寿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科学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与我们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

本单元课文,或介绍奇妙的自然现象,或探索神奇的生命奥秘,或演绎数学的发展轨迹,或畅谈信息科技的前景,或审视化学药品的危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世界的丰富和科学智慧的光辉。在写作手法上,课文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或旁征博引,说古道今,或巧用比喻与拟人,或穿插抒情与议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读来饶有趣味。

学习本单元,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世界,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第三单元 小说(1)

本单元学习短篇小说。因为短小,短篇小说能够更迅速地把握时代脉搏,更直接地贴近现实生活;因为短小,短篇小说往往截取横断面来表现生活,以局部透视整体,于瞬间凝炼永恒,以简单显出丰富;因为短小,短篇小说常常精心构思,细心雕琢,让有限的艺术空间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风貌。

本单元课文取材广泛,风格各异,或冷峻地描写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或幽默地叙述小人物的梦想与追求,或诗意地抒写战争中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或敏锐地捕捉时代变迁中的喜悦与希望„„为我们创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可感可触的艺术世界。

学习本单元,要用心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领略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去触摸小说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去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欣赏短篇小说的能力,并尝试微型小说的写作。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它们共同涵养了我们民族的了我们的性格与情趣,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唐诗继承和完善了五言、七言古体诗,创造了律师与绝句这两种格律诗体,扩大了诗的表现力,佳作纷呈,名家辈出,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了极致。宋词把词从依附于音乐的唱词发展为独立文体,进而提升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出现了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成就卓著,再创古典诗歌的艺术高峰。元曲题材广泛,揭露现实深刻,语言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在古典诗歌艺苑中独放异彩。

本单元学习唐代以来的古典诗歌,要反复吟诵,熟读背诵,展开联想与想像,探究诗歌的意境,并初步了解古典诗歌格律常识,欣赏诗词曲的语言美、音韵美,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品味。

必修四

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社会。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家”。人与社会相依相伴,维系始终。社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关注中进步、发展,人也在关注和建设社会的过程中长大、成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往今来,多少学子,身在课堂,心系社会;多少仁人志士,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我们年轻人,一样应该拥有关注社会、直面众生的胸怀。

本单元将通过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的活动,去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激发我们的社会热情,培养人文关怀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习写议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与同学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速读的方法,培养快速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单元 议论文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多姿多彩的社会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生动课堂。本单元的议论文,正是作者们在社会课堂中实践的收获。他们或思索日常生活蕴藏的丰富含义,或追问心灵迷惘的原因,或探究国家发展的方略,或找寻美的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构成的动态社会,牵动着作者敏感的神经和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用理性的分析和热烈的情感来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体察。

议论文是人们用以发表见解的文体。优秀的议论文,是理性思维鲜丽的花朵。在这一单元,我们涉足议论文的领地,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揣摩,在获取正确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的启示的同时,掌握好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进一步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提高论证技巧。

第三单元 小说(2)

小说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在小说里,我们不但能读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看到栩栩如生的形象,还能领略到万千世态、斑斓人生和复杂的情怀。

小说是人类心灵的一面独特的镜子。小说家擅长揭示人类隐蔽、复杂的心理。在生活中,人的内心活动是微妙难言的。在小说里,我们可以沿着作者设计的深幽曲径走进人物的心灵,感受体验那丰富的情感世界。

小说是作者人生经验的艺术表现。读小说,可以帮助我们读懂人生这部大书,获得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阅读本单元的中长篇小说,我们要学会鉴赏其中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掌握小说的特征,学习书评的写作。同时,尝试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研究的能力。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先贤不仅以其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实践着他们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人生理想,而且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写下了精彩深刻的策论警句,表现了丰富的民族智慧,积聚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本单元将通过学习与解读古代优秀的议论文,领悟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与古代大师们的对话,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濡养成重视道德修养、追求崇高理想的品格;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学会用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在批判性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掌握文言实词古今词义的异同与变化以及常见文言句式的用法;同时,通过背诵经典名篇,进一步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必修五

第一单元 走进经济

我们每天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人类开展经济活动就成为一种必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要花钱“买点什么”,不知不觉就参与了市场买卖的活动,在消费中“走近经济”。然而,我们在花钱的时候是否想过:为什么“钱”会从兽皮、贝壳、铁块、纸币演变为各种各样符 7 号化电子化了的“卡”?这种演变反映出当今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与过去有哪些不同?

要想了解市场经济活动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复杂关系,可以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和所掌握的语文技能,选定一个与自己、家庭或社区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课题,以“走近经济”为平台,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学习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增长经济知识,并通过阅读、交流、研讨、写作、展示、评议等活动,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提高实用文的写作能力,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二单元 新闻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每天都或多或少地接触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这些新闻媒体每天都会通过消息、通讯、图片等形式报道丰富多彩的社会信息,给大众打开一个个了解外部世界的“视窗”。通过这些“视窗”人们可以视通万里,神游中外,开阔视野,增广见闻,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阅读新闻要善于捕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重要信息,关注这些事件和信息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它们对社会生活将会产生哪些影响,思考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从容应对。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将会获得更多的生活智慧。

请同学们一起进入新闻“视窗”,了解新闻的特点,了解新闻的特点,了解新闻制作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学习新闻采访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学习新闻写作。

第三单元 戏剧

戏剧和电影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的风云变幻、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活的酸甜苦辣、生命的价值意义„„

戏剧和电影的剧本主要是为演员表演而创作的。剧本中的人物要写得能够让演员在舞台上扮演,剧本所写的故事要能够让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剧本通过演员的表演与观众进行审美的交流,给观众带来审美的乐趣。

剧本是一剧之本,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让我们将目光投入本单元的剧本,了解戏剧和电影通过行动和个性化的语言来组织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现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生活等基本特征,了解戏剧和电影剧本的文体写作形式,在阅读中比较古今中外戏剧艺术的异同,提高欣赏戏剧、电影艺术的水平。然后,一起粉墨登场乐一回。

第四单元 文言文(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文的国度。

古人作文不仅仅注重表现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邃,而且非常重视文章的实际应用。他们或记录历史人物的辉煌与耻辱,或叙述人生的悲欢与离合,或抒写游览名山大川的感悟与体会,或交流治学作文的经验与教训,或考察人事的得与失,或探索事理的是与非,或探讨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这些实用性文章,同样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古文作家的写作个性和审美追求,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巧用单元导语进行有效学习 篇3

一、引读导语,明确目标

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明确单元目标,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将初级求知欲望进一步深化、激发为高级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一个单元伊始,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研读本单元的导语。让学生了解:导语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师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如引领学生初读了第二单元导语后,不妨提问: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当学生发现了“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这里是运用了排比句式后,还可以进一步抓住省略号做文章,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明白各地民俗民俗具有独特性,而这些,需要我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去了解。

口头交流后,接着就要让学生动手画出单元主题,标出有几点学习要求并集体交流。如:1、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2、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3、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这个读画交流的过程,实质就是直接告知学生应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是在教会学生如何解读文本,即课文读到什么程度,学习哪些写作技巧,体会何种感情。为整个单元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细读导语,掌握方法

读划了单元导语后,学生对整个单元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但是,如何具体落实到每一课的学习中呢?笔者特地在黑板一角板书导语所提出的几点学习要求,并告诉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都要保留,于是,在教学精读课文时,先带领学生齐读导语,再围绕着学习要求,对照课后习题来一步步探讨。如学习《北京的春节》,课后习题的第1题: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正好与导语的第一点: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相对应。而第2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也与导语的第二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相对应。这样一比照,师生都明白了如何以导语为总纲,结合课后习题去着手学习。在教学后面的略读课文时,便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围绕导语独立完成。可见,在课堂学习中,导语的导学功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单元中各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其实是导语中单元目标的细化,将每篇课文特定的学习目标与导语中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充分结合,有利于把握教学重难点,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导语的作用,指导学生据此理解文章,感悟文章。最终达到了所期许的教学目的。

三、运用导语,指导写作

单元导语,不仅是编写者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学习提示,也是写作思维的突破口。对于小学生来说,写出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有难度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划导语时,要纵观全局,看到单元导语中为习作指出的方向。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请你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写完后先在小组里交流,要抓住所写民俗的特点,尽量讲清楚自己习作的内容,……。学生在调查了解阶段,搜集了许多的资料,例如:小张同学搜集了藏族的婚丧习俗、饮食习惯、服饰特色、民族礼仪等等,洋洋洒洒几千字。但是,如何将这些资料整合,写成习作,就会觉得“狗咬刺猬—无处下口”了。这时,不妨引导学生再看导语中的“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与本单元的课文和习作要求一对照,明白了习作只需要写民俗的某一方面即可。于是:小张同学只抓住藏族的饮食习惯这一点,参考《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模仿某一篇的写作特点,就可以写出符合习作要求的文章了。由此看来,在指导习作方面,导语给师生起了一个导向的作用,让习作写作能一蹴而就。

单元导语的作用 篇4

有些导语还提出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口语交际、回顾拓展的学习做好准备。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主题。可以说,用好学好新单元的导语,就为整个单元学习打下了不可忽略的基调。

一、指明方向的小桔灯——了解单元导语

1.为什么要学习单元导语

小学语文的教材编排是以单元为主题的,单元围绕主题选编了一些紧紧围绕单元主题的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单元的主题,单元导语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1) 让学生把握方向

语文教学以单元为主题编排,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方向,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把握单元的主题,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本单元的重难点。 这样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时候,就会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思考、讨论。这样学生感悟文章既轻松,又准确。

( 2) 有利于教师做好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教师感觉教学既累,教学效率又低,其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把课文独立,脱离了单元主题。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想效率高,应该抓“块”,而不是抓“点”。所谓的“块”就是单元主题,围绕单元主题将本单元课文及资源进行整合,每时每刻都不要脱离单元主题单元教学; 所谓的 “点”就是单独的一篇文章,孤立主题与其他资源。

2.是否应该重视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看起来很不起眼,其实它蕴含这巨大的作用,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去挖掘、运用。单元导语教学就像是崎岖黑暗的山路中那一盏小橘灯,虽然微弱、渺小,却是那么明亮有生气,它给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二、照亮前路的小桔灯——单元导语在教与学中的作用

1.单元导语,让教师有备无患

( 1) 导语入手,化难为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内涵是什么,这时不妨翻一翻教材,这篇课文出自哪个单元,这个单元设立的单元导语是什么,明确这篇课文的主旨也就不难了。

安排在同一单元的课文,其所体现的主旨近乎是相似的。例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的一组课文: 《古诗词三首》 《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状物进而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喜爱之情。这个单元导语提出的主要学习要求是“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在备课时, 根据本单元的导语提示,就要想到整个单元课文应该围绕“欣赏 - 热爱”进行教学。此时,单元导语犹如一个指向标,有了目标的指引,备课也就不会再“山重水复疑无路”了。

( 2) 导语研读,画龙点睛。众所周知,重点段是课文的精髓之处,有时, 一篇课文的思想内涵主要在重点段表现出来。备好重点段,有助于备好全篇课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看每一段与单元导语的联系,哪一段与单元导语最密切( 即最能表现单元内容) ,哪一段就是课文的重点段。同时, 抓好重点段,对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明确了重点段之后,备课时就要预设让学生重点朗读、理解的段落,进行重点设计,朗读的形式、遍数应多于其他段落,并且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书中都要有新的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这段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读、挖掘,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点教学设计。因此,抓住重点段备课,既能统领全篇,又能体现全文思想情感内涵。

2.单元导语,让学生得心应手

( 1) 导语通读,先入为主。学生在学习新一单元之前,应先对本单元的导语进行仔细通读,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后,会有意无意地搜集尽可能多的材料为己所用,为以后的学习作准备。

以学习《游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为例,由于有了单元导语学习,学生在精读课文之前就主动地搜集了大量有关双龙洞的资料。他们中有的把调查得到的资料制成卡片,有的利用中国地图在旁边加上批注,有的搜集了双龙洞奇秀风景的图片,还有的通过其他相关文章对双龙洞的描写,更加深层次的了解课文。因此,有了导语的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主人翁意识正在萌芽。单元导语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意义,真正达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 2) 导语提升,开阔思路。通过对四上一单元的单元导语的学习中,我了解到,孩子们对写景作文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理由是写景作文可以真正走近自然、拥抱自然、享受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欢乐,这是可看、可触、可感的。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给学生布置了一次习作练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要求学生以英雄山为题材,抓住与景有关的某一方面,写出自己的感受。

习作课上我们先分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接着小组代表汇报,然后我将按照怎样广开思路,选好角度,选好自己最想写的内容等方面进行引导与点拨,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在爬山中的见闻,确定要写的内容,很快排列出以春天美景、登山望远和缅怀英雄为题材的习作条目。其中以“春天美景” 为题材的就有模仿朱自清《春》的格式“盼春———绘春———赞春”; 有抓住春天“景物———动物———人物”特点的; 有以视角的角度“颜色———声音——— 味道”三方面展示春天的美。习作的题目更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

三、点燃希望的小桔灯——单元导语教学的思考

1.首尾呼应、相得益彰

单元导语在每单元的首页,起着单元学习的导航作用,通过单元导语学习,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兴趣更浓厚了。但一个单元学下来,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到底在何层次了。这就体现在单元总结课上的总结性评价,单元总结能给学生系统性知识回顾的平台,能创设学习态度评比的氛围,更是单元导语学习效果的检测,也为下一单元学习做好铺垫。

2.环环相扣、亦步亦趋

单元导语教学要与单元导语充分结合,与每篇课文也有一定的结合。 两者之间既紧密联系又有质的区别。

首先,单元导语作为一单元提纲挈领的部分,是以概括性语言的方法向我们展现全单元内容与主题,因而单元导语中所透露的信息与单元课文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学习的价值。其次,单元导语的教学是以服务于单元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的,而不是为了单纯地教单元导语而教,因此,单元导语教学与单元教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联的。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语;作用

一、导语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刚开始上课时,有的学生的大脑还处于兴奋状态,这种兴奋或许是因为和其他同学玩耍的缘故,或许是因为看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或许是因为和其他同学一起解出了一道难题等;有的学生的大脑则处于一种迷糊状态,这种迷糊或许是课间10分钟趴在桌子上睡觉的缘故,或许是上节课产生的疲惫感等;还有的学生的大脑处在游荡状态。如何集中这些分散的注意力,是每堂课成功的关键。有经验的教师就会设计精彩的导语,如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啼笑皆非的故事、妙趣横生的事例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精彩的导语就犹如一首乐曲的前奏、一部戏剧的序幕,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散乱的思绪。

二、诱发思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思考,不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會养成墨守成规的习惯,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就必须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其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不少同学就固执地认为文章就是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其实不然,作品中对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表现的恰恰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充满乐趣的童年的赞美,而后半部分才影射出封建教育的弊端。学生之所以会如此望文生义地理解主题,正是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因此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时,上课一开始就抛出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在中学阶段会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对《风筝》一文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而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些导语看似平常,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所以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抛开一些“陈规旧矩”,大胆创新地思考问题,使大脑“想”得更灵活。

三、突破课文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来导入新课,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深奥的知识变得简单而又生动有趣,从而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例如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利的一篇文章,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上课之前,我让同学来做个小游戏。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另一位同学指挥。蒙住眼睛的同学要在指挥的同学的指令下从讲台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上下讲台两次。两位同学都很认真地完成了。我再请两位同学谈感受和悟出的道理,其他同学谈一个旁观者的感受和悟出的道理。我再归纳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也是这样,被困悬崖的孩子在父亲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走下了悬崖,由此他有了人生的感悟:关键是化整为零,一步一步战胜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就有兴趣了。

四、导语有利于熏陶学生的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努力挖掘这些情感因素,通过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好感情的基调。例如在讲《黄河颂》时,笔者先放了一首《黄河大合唱》,学生从昂扬的乐曲中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豪情壮志以及那颗赤子之心;又如在讲《背影》时,笔者先讲了史铁生的故事,读了他那部感人至深的《合欢树》,学生都被文中所描写的母爱深深地感动。然后,笔者再引入《背影》这篇课文,于是整个教室都沉浸在了情感的海洋之中。

五、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目标任务。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语文教学的优势,是可以大容量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同一主题的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而增加学生知识的容纳量。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要开阔学生视野,要使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就要经常在教学导语中设计有这方面的内容。如学习杜甫的《诗三首》时,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我在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我搜集了他的最能体现这一思想感情的诗篇,如“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导语设计是先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这种感情。同时,我还特意找出初中阶段其他爱国诗人的诗歌或文章,用多媒体展示,然后说明为什么要列举这些人的文章,让学生明白: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那些始终把兴天下当作己任的人们,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们的出现,才唤醒了民众的意识,才让民众意识到治国安邦的重要性。这样的导语设计,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单元导语“导”的功能还需加强 篇6

“导语”安排在单元之初, 占有专门的版面, 用以揭示单元学习内容, 点明专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布置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 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有些导语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 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专题, 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做好计划和准备提供了依据。

“导语”具有导学功能, 旨在指导, 贵在巧导。笔者认为, 人教版课标教材的导语有“五导”功能:1.导出单元主题;2.导出学习兴趣;3.导出单元训练点;4.导出情感线索;5.导出与生活的“链接点”。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导语”,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就会使学生很快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情境中。

下面笔者选取部分年级的单元导语为例, 进行简单分析。

例1: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语: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 春雨是细细的、密密的。我们走进春天, 留心观察, 一定又有更多的发现。

这段导语以第一人称的口吻, 给孩子们描绘出了春天的一些景色:暖暖的轻轻的春风, 细细的密密的春雨。读到这里, 似乎在我们眼前还出现了:万紫千红的鲜花, 随风摇曳的柳条, 上下翻飞的小燕, 五颜六色的风筝……学生的眼中是美好的春天, 是绚丽的画卷。他们会迫不及待地走进课文, 走进春天。简短的两句话就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欲望, 点出了学习的方法, 这样的导语比较适合二年级学生。“导”真正发挥了作用。

例2: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语: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那数不清的山峦, 道不尽的江河;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郁郁葱葱的森林……无不展示着自己的壮丽与神奇。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 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 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配有插图)

同样是一组写景的课文, 单元导语的语言结构发生了变化:前三句写出了自然景色的特点:迷人、壮丽与神奇;后一句写出了单元的训练重点:留心观察、记下感受和发现。而究竟怎样去观察、去记录, 没有做出提示。

例3: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语:风起云涌, 潮涨潮落, 奇花异木, 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 它的杰作, 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 一边想画面,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 以丰富我们的见闻。 (配有插图)

与三年级相比, 也是写景的单元, 单元导读也是一段话, 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变化, 细看, 对自然景色的概括更加凝练:“风起云涌, 潮涨潮落, 奇花异木, 高山深谷……”。对单元学习重点和训练要求有了明确的提示:“让我们一边读课文, 一边想画面,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景观的资料, 丰富我们的见闻。”边读边想画面、搜集资料, 这是学习写景文章的重要方法。

这两项学习重点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在第一篇课例《观潮》课后, 就设有选做题“我要去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再和大家交流”;而课后“资料袋”, 用地形图和文字结合的形式, 形象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在第二篇阅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后面安排了“科学家考察大峡谷时搜索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而对于“边读边想画面”, 在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要求中都有所体现。

导语与单元内容相符合。纵观这几组单元导语, 尽管语言在变, 但结构内容大同小异:先揭示单元主题, 再明确学习训练重点。应该说对本单元的学习起到了教鞭、路标、钥匙的作用。教师要视“导”而定, 顺“导”而教, 明确文本的训练点;因“导”而动, 把握生活的链接点, 激活学生的兴趣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 提高单元主题教学的整体性、有效性。但笔者认为现有的导语还是存在盲点的。

还以这几册写景文章的导语为例, 纵向看一下训练重点:

二年级:留心观察, 用心发现;

三年级:留心观察, 记录感受和发现;

四年级:边读边想画面, 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搜集有关自然景色的资料, 丰富我们的见闻。

学会观察, 用心发现, 生动地表达独特的感受, 这应该是学习写景文章总的要求。应纵向贯穿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又应呈螺旋式上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 有重点的观察, 善于使用不同的观察手段和观察方法, 随时观察和定时观察等知识, 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合适的文本为载体, 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 逐渐培养他们不仅用眼睛去观察, 还要用头脑去思考的能力。当孩子拥有了观察能力, 就能从细微处窥全貌, 能为自己的推理与判断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础, 这也是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技能。

单元导语的作用 篇7

一、小学语文单元导语教学的困境

1.单元导语被忽略, 导致单元教学碎片化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对单元教材中的课文进行独立的教学, 而不是整体的单元教学的设计, 导致单元课文之间无法进行很好的联系, 新课标实施后少有以单元导语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学内容不清晰的现象。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 不少教师重点讲文中的青年人物的各种行为, 忽略了单元导语告诉我们的“读读本组课文, 感受各国人们之间友好情谊……”, 把体会各国人们之间的情谊讲成了青年人的爱国情怀。这样的解读还不够到位, 没有真正把握和体现编者的编排意图。

2.单元导语利用不足, 导致单元教学中心不明

每个单元的导语, 不仅提示了学习内容, 点明了专题, 而且布置了一定的学习任务,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停留在表面的学习上, 没有充分利用单元导语。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四 (下) 第三组课文前, 请学生快速浏览单元导语, 从单元导语中你们都了解到哪些信息?通过整个单元教材, 说说围绕这组主题, 都有哪几篇课文?之后就齐读一遍开始课文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刚激起又消失了。如果在读单元导语时再整合整个单元课文加以了解, 学生的阅读欲望就产生了, 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单元导语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解读单元导语, 明确编者意图

第一, 提纲挈领, 导学鲜明。单元导语是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两个方面和两个角度进行规定、提示的, 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正确解读“单元导语”, 即明确了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重点, 有效实现了“学生、教师、编者”之间的多维对话。

第二, 语言生动, 文字优美。单元导语揭示的主要内容会以各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描述, 例如排比、比喻、叠句等。因此, 单元导语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还是对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种榜样和历练。只要善于挖掘, 多角度训练, 在训练中提高, 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语言“财富”。

2.读透单元导语, 把握教学方向

第一, 教学有度———留意教学方法。从四年级开始, 单元导语在第二部分为我们规定、提出了单元训练的重点, 一般有三个方面: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及领会表达、语文实践活动。这既是编者安排这组课文的真正用意, 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第二, 循之有路———体会其中序列。在教学实践中, 如果把某些训练重点放置在教材系统中思考、解读, 搞清它的来龙去脉, 教学会更加心明眼亮, 教在点子上。

3.运用单元导语, 实现编者意图

第一, 找准训练落点———依“导”而训。单元导语跟接下来引出的课文有什么联系呢?单元导语所阐述的主题和单元中课文分别表达的中心思想又有什么关联呢?只有弄清楚单元中整组课文和单元主题的关系, 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编者的编撰意图, 从而达到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

第二, 把握单元整体———顺“导”而教。写文章讲究首尾呼应、回归整体, 教学亦是如此。编者在设计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除了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与单元主题保持一致外, 我们还发现每单元的《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和单元导语的关系一般都是前有布置, 后有检查, 前后呼应, 编者如此安排, 也是在强调单元训练的重点。

第三, 有效知识链接———因“导”而动。单元导语, 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 引领学生将课堂和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如三年级 (上) 第三组“金秋时节”的导语:“在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搜集一些名人的故事, 更多地了解他们。”这些导语, 意在提示学生收集有助于本组课文学习的信息资料。教学时, 我们就可依照单元导语提示的方法途径, 因“导”而动, 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如教学三年级 (上) 第三组“金秋时节”, 就可以由导语页中的秋天大丰收的图片切入, 提前布置搜索金秋时节, 有哪些特有景象的相关资料, 并设计开展一次“金秋时节, 美丽画卷”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如看书、上网等了解,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 有效链接生活资源, 将语文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紧密相连。

摘要:单元导语的文字不仅语言优美流畅, 同时还揭示了整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和学习目标, 是整个单元教学体系中的引言和重点, 可以说, 用好一个单元的单元导语, 能够为整个单元教学定下基调。遗憾的是,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 对于单元导语的功用, 很多教师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们在语文单元教学中, 没能充分地发挥单元导语的作用, 只是粗略地引导学生读一遍, 简单地通过导语了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 然后跳过直接开始正文的学习。很少会有教师对单元导语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探索, 也无法从单元导语中了解和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单元导语教学的困境, 阐述了单元导语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单元导语,单元,小学语文,运用

参考文献

[1]朱瑛, 朱明德.正确解读与运用单元导语[J].辽宁教育, 2013 (07) .

单元导语的作用 篇8

下面从结构形式、 内容等方面对粤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 教材进行分析。

本教材单元导语字数一般在230字左右, 最高字数322字, 最低字数200字。 一篇单元导语一般由6句话构成, 最少4句, 最多为13句。 总体来看, 大约70%的句子都是含义丰富、结构紧凑、结构相对复杂的长句。 配合短句出现, 节奏紧凑又活泼。 单句占45%, 复句占55%, 复句数量略占优势。 没有出现命令口吻的句子, 即使祈使句都很难见。 在提出学习任务、建议指导时, 使用的人称是“我们”第一人称复数。

可见, 单元导语字数简明, 意思明确, 语言优美。 编者追求在简短的篇幅内把丰富的内容传达给读者, 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示, 导引单元学习。 至于使用“我们”这种人称提出任务或建议, 就如教材和学生之间进行谈话, 显得亲切, 易于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 体现出“学本”倾向。

导语内容组成包括第一部分:和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 其中包括与文本相关的主题背景资料、文体发展历史、单元课文资料等。 第二部分:提出一些教学任务, 其中还有一些学习方法或者学习过程的提示。 当然, 并不是每一篇单元导语都包含这些内容, 编者根据每个单元具体情况安排, 目标都是发挥导语指导学习的作用。

单元导语不是单一的模式, 形式不单调, 这样学生不会觉得千篇一律而失去新鲜感。 如散文单元的导语是 “一方荷塘, 一缕月光, 一片云霞, 一个梦境, 一堵断垣, 一件故人遗物, 一封远方来信……都可能拨动你心灵的琴弦, 引发你这样那样的联想和感悟, 唤起你对宇宙人生或多或少的情趣和沉思”。 这样优美如散文的句子让学生容易进入本单元抒发作者某种情思的主题。 又如“认识自我”是课本的第一单元, 导语“我是谁? 我想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 我应该怎么做… …”一连串问句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我的劲头, 有意识地思考、规划自己新的高中生活, 和单元主题“认识自我”相呼应。

有关单元文本背景知识的介绍, 和课文文本直接相关的背景资料, 或作者简介, 或文章的写作背景简介等很少出现在导语中。 可以推测, 编者似乎有意识避免给出一些和文本相关的定论或者可能干扰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以免影响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解读文本。

每篇导语都提出了一些学习目标, 这些学习目标很明确, 容易让学生自学。 和语文素养有关的学习目标分布在这些导语中, 其中写作类、阅读鉴赏类知识与能力目标最多。虽然导语包含了学习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目标, 但总体看来,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类目标偏少。例如, “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领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探究诗歌的意境, 熟悉传记文的特点”;“掌握散文写作方法与技巧”;“鉴赏其中情节的安排、 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可见, 教材导语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思想观念这三类目标要求是不平衡的, 有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倾向, 特别是阅读与鉴赏方面的目标, 缺乏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导学。

导语中的学习任务难度是有梯度的, 教材编者考虑到了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状况安排学习任务的难易。 比如, 同样是学习文言文, 高一时的任务要求是“识记与理解文言文词语、句式, 揣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体会骈散相宜的结构之美, 提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 高二时“读懂文章内容, 掌握文言实词古今词义异同与变化及常见文言句式的用法;同时, 通过背诵经典名篇, 进一步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到了高三“古文要今读, 学会运用现代意识评价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和评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综合运用现代问题知识领悟古代文言文的语言艺术、 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从语言的认知进入到写作艺术的鉴赏, 在思辨和妙悟中享受创造性阅读的快乐”。 可见, 学生的学习任务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难度提高。 从开始的识记、理解文言知识, 到掌握语文知识, 最后进步到用现代意识评价文学人物的创造性阅读。 这种任务设置符合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规律。

从单元导语和助读系统其他部分的关系看, 很多单元导语的教学目标和本单元练习题、活动课内容体现的教学目标是相一致的。 可以看出, 导语和助读系统其他部分没有偏离。 从不同单元导语的衔接、联系方面考察, 每个单元导语与其他单元导语之间很难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不同单元用不同文体表现相同主题, 或者使用相同表现手法, 或者上个单元目标的实现对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有着怎样的铺垫和影响等都没有涉及。 不容易让学生发现如此编排顺序的联系。如第一册的第一和第二单元, 分别是“发现自我”、“传记”单元, 有很强联系, 都是探究某一个人的经历, 但两篇导语没有联系、呼应的地方。 另外, 同样是古典诗歌单元, 分布在两个不同单元, 各单元选文表现手法、内容方面都有共同点或不同点, 我们在导语中找不到提及它们之间联系的句子。

目前, 综合性学习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导语中, 我们也想发现它启发学生综合性思考的地方。 只有极少数导语在学科综合性思考方面给予指导。 单元导语作为整个单元学习的引导性和辅助性材料, 总体来说, 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视角。

总体看来,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单元导语的编写还是很细心的, 体现出跟上时代步伐的新的语文教学观念。 另外, 针对单元导语的不足, 我们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一) 提供必要的选文知识背景资料。 避免给出过多资料影响学生创造性解读文本是正确的, 但另一方面, 导语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太少的背景资料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学生对课程文本的理解缺乏背景知识, 思考深度和广度会受到限制, 难以达到好的自学效果。 此外, 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还需要发展, 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演绎、创造的能力有限, 给予适当的背景资料会成为他们创造性阅读的基点, 更好地启迪他们进行创造性阅读。 总体说来, 根据具体情况, 单元导语提供必要的和课文直接相关的背景知识还是有帮助的。 毕竟, 提示太宽泛或太虚空, 难以形成直接的刺激效果, 对于高中生而言, 给一点确定的、和文本直接有关的提示有助于他们自学。

(二) 可以根据需要突出某一教学目标, 使之在特定的某一单元得到强调。 目前导语学习目标多, 而且明确, 但是重点不突出。 学生主攻方向不明确, 不容易集中时间和精力对语文知识的某些难点和重点进行思考。

(三) 各方面语文素养目标要平衡。 现在提倡综合发展语文素养, 就要从导语开始, 让学生形成各方面素养都重要的观念, 不能太过于偏重某一方面素养的提升。

(四) 增强过程与方法指导的实际可操作性。 目前单元导语有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但实际真正可操作的学习过程、方法很少。 既然编者注意到要给学生提供帮助, 就要加强方法、过程的可操作性。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这些过程、方法学以致用。

(五) 不同单元之间导语的衔接、联系可以更好。 适当提示不同单元导语知识之间的联系, 就像给了学生一个支点, 引发学生相关联想, 调动已有知识储备或者情感认知生发更多。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调动更多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关系, 或者让学生对新知识怀有期待, 从而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准确性, 有利于拓展思维, 主动探究新单元的内容。

(六) 给出一些学界有争议的素材, 启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形成质疑精神。 新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 单元导语不妨为学生提供一点本身就充满争议的问题, 让学生了解别人为何对这个问题争议不休, 各种不同观点分别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学生会产生自己的观点, 启发他们探究, 提出不同见解。

(七) 在导语页面适当增加图片。 已有单元导语页面的配图都是黑白的, 基本放在底部不显眼的位置, 而且图片内容和单元主题基本没有联系, 很容易被学生忽略。 虽然说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已经得到良好地发展, 不再像小学生和初中生那样需要直观的、 鲜艳的插图调动学习兴趣和帮助理解课文。现在是“读图时代”, 用图片直接形成视觉刺激,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吸引学生, 而且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双重视觉刺激, 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单元导语内容, 增强学习效果。

总之, 粤教版语文教材单元导语简约精美, 形式多样, 从学生角度导入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体现出了新时代语文教育理念, 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学效果。 另外, 单元导语在导语具体内容、 学生使用课本的具体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设计还可以加强。

摘要:本文以粤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 教材单元导语为研究对象, 采用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导语的特点, 发现此教材单元导语具有语言简洁优美、形式丰富、学习目标明确等特点, 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同时, 存在对语文各方素养重视程度不平衡, 不同单元导语基本无衔接、联系等不足。现针对单元导语的不足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单元导语

参考文献

[1]顾黄初, 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9.

[2]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2.

[3]倪文锦, 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1.

[5]肖艳舫.单元导语“导”的功能还需加强[J].学周刊, 2011, 1.

[6]张义平.沪教版、人教版单元学习导语特点之比较[J].课程教育研究, 2013.7. (22) .

[7]庄照岗, 王春.粤教版与台湾翰林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J].教材建设, 2014 (2) .

[8]刘莉.中美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 2014, 10.

[9]陈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单元导语初探———人教版与苏教版比较[D].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10]严晓婕.人教版与粤教版普通高中《 (语文必修) 》教科书之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导语作用管窥 篇9

一.教具导入引想象

教具以其直观性、形象性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可见的形象, 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能把学生由看得见的实物引入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 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

在学习《叫三声夸克》时, 我做了一个一厘米见方的小纸盒 (上扎针孔) , 提问:如果让纸盒里的气体分子排着队从针孔里全部跑出, 猜一猜需要多长时间?学生马上来了兴致:“一分钟”、“一小时”、“一天”;往长里猜:“一月”、“一年”、“十年”;再大胆些:“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有个最敢想的学生猜到三千年。当我告诉他们需要九千年 (物理学研究成果) 才能跑完时, 学生齐声惊呼:纸盒那么小, 需要时间这么长, 分子该多小?我进一步引导:这么小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原子又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构成, 而它们也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科学家在它们中又发现了……这样, 一层一层, 由宏观可见的教具逐步引入微观的粒子, 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 在此基础上板书文题, 导入新课, 学生好奇心大增, 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怀陡长。

二.实际体验找同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有可能的话, 尽量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 让他们体验体验文中人物的经历, 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样将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很容易领会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健康的孩子很难体会盲人的痛苦与无助, 因此在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活动———五分钟盲人体验:蒙上双眼, 离开座位, 去找好友交流。活动中有的同学碰掉了课本, 有的同学打翻了文具盒, 有的撞歪了别人的桌子, 多数同学小心翼翼, 大步不敢迈。然后, 让学生说出这五分钟的感受。摘下眼罩后, 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看法:“失去光明太可怕了!”“盲人太需要别人的关心了, 以后遇见盲人, 我一定尽力帮助他。”“我以后在也不嘲笑盲人了, 他们生活在没有光明的世界太痛苦了!”……

师总结:同学们, 刚才你们只是暂时体会了失去光明的感觉, 如果让你一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生活在黑暗中, 你最渴望什么?“光明”、“友谊”、“关心”、“帮助”……今天, 我们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请带着你刚才做盲人的感受走近盲孩子, 走入他的内心世界。这样, 学生就很容易走入文本,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画面切入探究竟

说明文相对来说比较枯燥, 学生大多对其不感兴趣, 不愿意多读课文。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理清说明的层次, 进而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 本人做了不少尝试:有的用谜语导入, 有的用故事导入, 有的用画面导入。相比较而言, 用鲜活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探究事物的本源。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 我让学生回顾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天气预报前的画面, 短短的几秒钟呈现四季的更替:春的勃发、夏的茂盛、秋的丰硕、冬的壮美。四季分明的景物特征在温带、亚热带地区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时板书文题, 让学生速读课文, 学生很快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进而了解物候研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四.诗句俗语创佳境

许多诗句、谚语、俗语, 语言简洁, 蕴涵深刻, 尤其是一些古诗文名句以及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谚语等, 是长期以来人类智慧的结晶, 经验的总结。意境悠远的诗句, 能带给人无尽的遐想;富含哲理的俗语, 能给人以人生的启迪。恰当引用诗词、俗语等创设学习情境, 能把学生很自然的引入文本, 让学生步入诗一般的境界, 接受美的熏陶。

学习《春》一文, 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诗词名句, 教师稍加点评。学生争先恐后地开始:“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评:雨润物、草初萌;“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评:杏花、微雨, 春风和煦;“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评:春花竞放, 春意盎然;“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生之计在于勤”———评:抓住春光, 早做打算, 事事早、时时早, 一定早有收获。总结:以上是诗句俗语中的春, 那么,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的人各有何特点?板书文题, 朗读课文, 学生会带着诗意的眼光去找寻作家笔下春色。

五.相关故事拓视野

初中语文课本, 每册收入课文三十篇。如果就课论课地教, 学生的视野就会被限制, 摄取知识的量就会太少。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意到相关知识的链接, 以求开阔学生的眼界。

单元导语的作用 篇10

一、导语设计的原则

1. 导语内容的相关性。

一篇语文课文涉及的作者情况、文体特色、写作背景、语言特色等相关资料很多,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承上启下,让学生既能了解新的学习内容,又能快速地进入新课学习。

2. 导语情境的趣味性。

导语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3. 导语语言的艺术性。

导入环节受时间的限制,语言必须从教材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做到简洁明了,不能拖泥带水,不能泛泛而淡。元代文人乔梦符形容优秀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分别为“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

二、导语设计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导语的设计不能离开教材和学生实际,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导语设计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温旧故,引新知。

用旧的知识把新的知识引导出来,温故而知新,使学生既复习旧的知识,又获取新的知识。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引出给“我”讲故事的长妈妈阿长。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普通女工,鲁迅没有为自己的母在教《逍遥游》一课时,我也扔出“包袱”,故意制造玄妙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我这样导入:“报告大家一条好消息。”学生全神贯注地等待下文。我接着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的用火箭把一只大鹏发射到九万里的高空。”学生怀疑地问:“真的?”继而兴奋地议论。这时我显出惋惜的神态:“可这只大鹏已向南海飞去,雷达观测已失去目标。”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火箭是怎样把大鹏送上天的,有的说大鹏为什么要逃跑,有的说哪里的南海,有的说为什么要把大鹏送上天空……我顺势说道:“大鹏为什么要用火箭送呢?”学生答:“飞得高吧?”我接着问:“为什么要逃跑呢?”学生议论纷纷,充满激情。我不失时机地引入:“请打开课本,看庄子是怎样发射大鹏的,他为什么要发射大鹏。”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文章情景中去,把难懂的、不易理解的知识变得有趣,易于学生理解。

五、结语再起风波,拓展知识领域

海明威的创作遵循“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在课堂上亲写过专门的纪念文章,却在46岁时,为已经去世三十多年的长妈妈写了一篇专门纪念她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这样的题目特别吗?因为《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名著,而作为文盲的阿长怎么会与这样一部名著联系起来呢?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带着对“美女蛇故事”的兴趣和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设悬念,激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有意向学生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解欲望,使其很快地投入课堂学习。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鲁迅先生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为什么他偏偏喜欢《孔乙己》呢?读课文,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课的开始我就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对解疑有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文。

3. 创情境,调激情。

教师可借助挂图、幻灯、录音、录像等创设一个美妙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我首先用幻灯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生感受北国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然后撤去图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并播放课文上阕的磁带录音,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海的印象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接着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和运用。在导入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适合每篇课文的导入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诱发他们的感情,从而让语文课堂起笔生花。

传授知识,受到时间的限制,只是水面上的那“八分之一”,为了吸引学生探索水下的“八分之七”,教师应特别注意富有兴味的结束语,引导学生课后探索,拓宽知识领域,强化知识深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上完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相知相恋的美好爱情结局如何,课后请看《红楼梦》,这是当代青年的时髦,也是时代杰出人物的素养”,“读诸葛《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人;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学习了李密的《陈情表》,同学们堕泪了吗?回家后一定要孝顺父母”,等等。既是结束,又是启发;既是总结,又是悬念;既是拓展,又是引导深入。几句话,意味深长,诱人探索。

上一篇:数/模转换下一篇:地铁车辆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