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复习效率论文

2024-06-04

提高历史复习效率论文(共12篇)

提高历史复习效率论文 篇1

历史知识网络历史知识结构,是将知识由点至线、由线至面组成的有机体系。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应在全面复习、章节过关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的联系,将大量孤立的、分散的历史知识归纳梳理成系统、科学的知识网络,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一、梳理要素,掌握基础

历史知识网络是由知识点编织而成, 知识点则是由不同的历史要素构成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原因、过程、结果等。在复习中,要吃透高考大纲、教材,必须抓住这些基本要素,组合成一个个的知识点,以便最终形成知识脉络。为此在新课标教材基础上,按高考大纲要求,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选修四大块,分类归纳进行系统复习。

那么如何梳理历史要素呢? 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抓住三个“精”字。

学生精读。教材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理论观点最重要的来源,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自学的指导,加强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巩固和引导学生编制知识提纲。在导读中,必须对重点、难点中的关键词句、名词概念给予充分注意和理解,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抓住主要要素进行识记和理解。

教师精讲。教师精讲一定要围绕精字做文章,做到:(1)精心备课。备课要备课标、教材和考试说明,还要研究本省名牌重点中学试题。此外更要备方法,研究学情,吃透两头。 (2)精讲精练。要贴近高考抓要素、突破难点、传授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联系精要。以巩固基础、训练思维、提高技能为目的,精选习题,真正做到精讲多练。

去粗取精。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理解、掌握知识要点,抓住关键词,滤去铺垫性、解释性语言,使教材内容简化。将主要史实概括成基本要素,并进一步浓缩成关键性语言,形成知识点。将教材化繁为简,形成条理化、系统化,教材也由厚变薄,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纵串横联,建立网络

纵串横联是将梳理出来的知识点编成线、织成面、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考纲要求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因此,历史科复习必须条理化、系统化,其根本方法是历史归纳法,即将分散于中外历史中错综复杂、互相交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知识,按一定的内在联系重新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某种知识体系。

(一)纵串即纵向归纳 , 即将同类或有某种联系的知识点以时间为序构成知识脉络。

这种方法多用于对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某些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专题复习即是其典型运用。

如复习必修二专题二时, 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引导学生做如下归纳: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民族工业的产生阶段; 十九世纪末或甲午中日战争后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一战”期间或1912—1919年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是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是民族工业遭受到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是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阶段。通过这种方式能做到较好地把握“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这一知识体系,并要求学生对各个阶段出现的原因和表现进一步掌握。

(二)横联即将同时期历史知识按一定联系横向归纳 ,形成知识面。

在通史复习时,一般是把同一时期历史按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等发散性思维进行横向联系, 将三个必修模块不同章节的知识点梳理出来。

如复习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的历史,进行横向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达到顶峰。经济上,农业经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自然经济,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在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但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李贽挑战正统,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新儒学的倡导者; 明清小说的兴起和京剧的产生与发展,是这一时期文艺获得发展的重大标志。通过整合,学生明确这一阶段的基本史实,系统把握,以应对高考的要求。

三、中外关联,构建网络

新课程标准要求“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这就需要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因此在复习教学中要渗透中外历史关联进行比较归纳构建网络,以巩固所学知识,从容应对新高考的要求。

(一)对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 、不同地区的事实进行比较归纳总结。

如复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阶段的历史可将中外历史进行归纳。这一时期的中国处于国共对峙纷争,日本趁机制造事变发动侵华战争, 中共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着日本侵略者。世界史部分,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各国为摆脱危机采取不同的方式,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逐渐摆脱危机,而德日则走上法西斯道路,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并挑起战争。前苏联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之路, 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利用这一方法把同一时期的知识整理成立体网络,从而从整体上高度把握史实线索、脉络等知识体系。

(二)对相同主题、相同类别的中外历史进行比较归纳 。

在高考复习中,对于相同主题、相同类别的中外历史进行比较归纳,构建网络,使学生通过归纳把握本质,认识历史规律。比如古代东西方政治文明的走向, 古代中国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方以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律为典型,得出是由于二者不同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比较;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梳理,说明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与借鉴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中苏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复习中将中外历史进行比对,梳理结构体系,进一步掌握中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就不会顾此失彼。

在指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的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抓纲理线。要挖掘历史知识之间的隐性联系,把握历史特点和规律,使知识活化,灵活应用,并促进概括、归纳、分析、综合等能力的提高。通过这样的复习,提高高考历史复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历史复习效率论文 篇2

——参加2014届湖州市高考历史复习研讨会之反思

长兴华盛高级中学 夏如娥

湖州市高三历史复习研讨活动2013年10月31日~11月1 日在练市中学举行。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要议题是围绕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而展开的。

一、研究高考。

研究高考的阅卷。通过复习教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能力,但这一切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的文字表达来呈现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过试卷来完成的,因此,高考怎么阅卷,怎样的文字表达能得到评卷老师的肯定,怎样的表述与参考答案符合,怎样的术语是题目所要求的,这就要求我们研究高考的阅卷:德清三中薛晓梅老师的《从阅卷看高考复习的目标要求》,介绍了2013年38题和39题的各小题的得分情况,尽管高考阅卷尺度很宽松,但学生得分仍然不高,学生基础知识很不扎实。薛晓梅老师最后提出了建议高考力图体现通,逐步实现了专题式命题向通史式命题转型;评价、评述、说明类试题出现,辨证思维习惯和多元评价能力培养;重视基本学习能力之养成;进行适应性强化训练;特别指出强化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特别强调默写和监督、抽背。最后强调高三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开拓自身的学术的视野。菱湖中学刘丽琴老师的《阅卷回来话高考》,对阅卷的流程、方法,得分的尺度、书写的要求进行了详细介绍,阅卷教师任务重,几乎六秒阅一份,特别强调书写清晰、抓关键词,做材料题目注意解题技巧,提出了三定法,定向词、定法词和定位词。答题要有章法,用术语。最后强调了回归教材,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培养;培养学生历史素养。魏老师在总结特别强调学生记忆能力培养。德清一中高建峰老师的《我看浙江五年非选择题》的讲座,对浙江2009年实行新高考以来的主观题进行了深入的量化的分析和解读,从格式的稳定、内容的稳定以及设问的稳定三个方面作了细致的分析。最后提出建议:给学生布置的练习题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题目材料要以三则为限,每则材料以百字左右为限,设问以三问为限,以文字材料为主。迎合高考需要,符合学生实际;其次,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重视历史观教育;重视解题方法培养,提出了“倒读正做,逐句概括”方法。

二、落实基础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 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取得高考好成绩的前提,对于这一点与会的每位成员都是特别强调的。认真落实读、记。读——精读教材。认真细致地阅读,不留死角。通过阅读,使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基本理论。识记基础知识是历史基础知识落实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也是大家深感头痛的问题。学不好历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记不住。长兴中学的陈宇老师和安吉高中郑守兵老师都提出了学案导学,通过学案强化基础知识。大家甚至形成共识,让学生默写就成了大家比较看好的虽低级但效果明显的方法之一。我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意识到指导学生如何看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强化主干知识。何谓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即在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集中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总揽全局,纲举目张。主要包括有关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的作为和影响,重大的历史事实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优秀的文明成果及其主要作用等。

强化练习与讲评。本次研讨会上,大家一致以为适当的训练和精道的讲评也是历史高考复习的有效途径。本次活动中,参加阅卷回来的老师,对近几年高考有所研究分析的高建峰老师以及从事2013届高三教学的教师们,都在自己的发言中作为经验提到了强化训练的重要。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把握训练的密度、深度和强度,如何做到讲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恐怕还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长兴中学陈宇老师强调提高试题质量,用心打磨试题,做到考点不重复、角度不重复、难度要有度、向高考靠拢。

三、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品质

我听了长兴华盛高级中学刘祖波老师《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和练市中学方玉兰老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两节课,我深受启发,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品质是我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有这几个策略:亲近历史策略;创设情境策略;解决问题策略;关注细节策略反思教学策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品质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热爱历史,在历史中升华自己,然后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复习效率 篇3

一、整合教材内容,夯实基础知识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试题的灵活度越来越大,已经不再是对知识点的简单重现,而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和水平,着力加强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减少了识记再认类的题量和分值。于是部分同学就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掌握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提高能力。事实上,知识与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将会无从谈起。因此要想提高历史成绩,前提是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不论是平常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还是最后的高考,考查的知识面都比较广,通常会涉及较多的内容,如此多的知识点要在短时间内记住,谈何容易?况且新课改以后,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编写的,知识的衔接性不强,时而中国,时而世界。与旧版教材相比,教材的系统性不强,知识点比较零乱,缺乏逻辑联系,给同学们的学习和记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历史复习效率,同学们需要下一定的功夫。如果像学习新知识那样面面俱到,时间不允许;如果仅是对知识点的重复复习,那么有些同学就会失去兴趣,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就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把书上的繁杂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整合、重组结构。

二、适当练习,提高历史解题能力

有同学曾提出这样的困惑:书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可是考试之后的结果却不令人满意。笔者对于这种现状进行了反思:一是同学们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死记硬背;二是平常练习训练得少,不会学以致用。所以,一定要有学有练,练习是为了把学习的内容落到实处。因此在复习阶段有必要通过练习来发现之前存在的漏点、疑点、思维的盲点、能力的空白点。当然也不能搞“题海”战术,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加重学业负担,而且盲目做题也未必高效。练习不在于量多而在于精,需要选择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典型例题来加强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三、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老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同学们的学上,落实在同学们能力的提高上,故同学们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许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于传授新知识,忽视對同学们学习方法与解题方法的指导,对同学们表达的规范性、严谨性也缺乏有效的指导。这直接影响了同学们历史思维的发展,反映在考试上则是失分太多。常有同学抱怨试卷上的题目基本上会答,主观题答案也写了一大堆,却拿不到高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部分同学没有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每次考试都会碰到老师没讲过的试题,这种情况下依然有同学能答对,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蒙对了,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解题技巧,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同学们应该在做完一定数量的试题后总结答题规律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发挥主观能动性,巩固复习效果

在复习课中,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极端的现象:老师认为知识点以往都全部讲过,放羊式地让同学们自己复习;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的复习目标,也不清楚重点,复习课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读书。若想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同学们应该制订复习计划和复习目标,明确一节课应该复习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是要了解的、哪些知识点是要必须理解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同时,同学们应该发挥主动性,关注复习的结果,因为现阶段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来检验学习效果的。同学们应该在复习完一定的内容后,及时进行巩固,查漏补缺,提高复习效果。

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果,提高考试成绩。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复习效果是一步一步提升的,考试成绩也是一步一步提高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同学经常抱怨,这次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复习,为什么考试成绩就提高了一两分?感觉付出跟收获不成正比。遇到这种情况时,同学们不能抱怨,更不能泄气,要懂得“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因为,复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时间过程。没有一段时间的积累,复习效果根本就表现不出来。

提高历史复习效率论文 篇4

一、比较异同法, 辨析历史问题

比较异同法, 即将性质相似或相同的历史事件加以比较, 然后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从而加深知识理解与记忆。如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为何美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而英国确立的则是君主立宪制。这样, 利用对比, 不但能够揭示现象, 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思维。在初中历史学习中, 常见的比较方法有如下几种:

首先是横向比较法。即对比同一时期同类事物在不同空间中展现出的具体形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空间观念入手, 比较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历史现象。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知识点的复习时, 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美国、英国、法国各自的资产阶级革命, 让他们多角度发现共性知识, 实现知识贯通。三者的爆发原因是相同的, 均是原有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三国的具体情况又各异。因此, 在革命性质上, 三国既有共性, 也有个性差异:三国革命的均为资产阶级革命, 而美国另外带有双重特点, 是民族解放性质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影响上, 三国革命也是相同的:对资本主义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也影响着其他国家革命。但三国革命的特点与意义是不同的。这样, 通过对比, 让学生更深刻而清晰地理解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从而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

其次是纵向比较法。即对比不同时期内同一事物的异同点。这是由时间观念切入, 比较历史发展中的各个时期的历史现象, 亦或对比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层次。如在19世纪中后期, 面对西方殖民入侵、列强侵略, 亚洲各国如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作出了不同的反应, 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得到不同的结果。中国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印度则沦为了殖民地,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则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同时也变成亚洲强国。这样, 通过比较, 学生可以认识到不同历史背景下同一现象的发展是有差别的。

二、集中归类法, 提高复习效率

集中归类法主要指把相近、相同性质的历史知识, 根据一定的规律与顺序展开归类, 进行集中归类, 而后各个击破, 进行分类记忆。例如:复习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知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书本中包含了科学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相关发明贡献成果展开集中归类。如文化方面的历史知识, 可分成艺术类与文学类, 更具体而言, 则可划分成音乐类、绘画类、诗歌类、小说类、发明创造类、医学类等;科学方面的知识, 则可划分成社会科学类与自然科学类两种形式。再如:复习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相关改革变法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与改革变法相关的全部历史知识, 根据先后年代、朝代历史发展顺序, 以表格形式体现出来, 将这些知识集中归类。在这一表格中, 其内容主要包含了如下方面:事件发生的朝代、事件时间、主要人物、变法或改革内容、改革变法的意义与影响等。这样, 通过集中归类, 能够将零散的、杂乱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从而在复习时更加清晰明白, 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现象, 从而极大地提高历史复习与学习效率。

三、“浓缩”法, 把握知识要点

“浓缩”法, 即将繁杂的历史知识进行浓缩概括, 从中提炼出知识要点, 以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重点。同时, 若拓展要点, 则又能够展现知识的原来面貌。例如: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指导学生浓缩知识, 概括其要点:

(1) 事件背景。 (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矛盾复杂, 斗争激烈。 (2) 具体原因: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3)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2) 事件时间。发生于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

(3) 事件经过。 (1) 三条战线:南线、西线、东线。 (2) 五大战役: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马祖尔湖战役、马恩河战役。

(4) 性质与后果。这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这一战争给参战国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

四、口诀法, 增强知识记忆率

考研复习提高数学复习效率 篇5

由于考研数学的难度,很多同学不得已放弃了喜爱的专业甚至是院校。为了不让考研有遗憾,为了使考研数学不成为考研路上的拦路虎,很多考生多表示做题不少,但是换个样子,还是不会做。如何有效提高做题效率?在此为考生提供一些复习建议,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第一,掌握做题的原则。

开始做题的时候,要从小题开始做,小题一般需要的知识点少,运算量也比较少,易于刚开始复习的考生。做题训练的`顺序应该是先易后难,先做简单题,后做综合和大题。这样使整个做题过程有个良好的开端,并鼓舞考生信心。从而一道题接着一道题去做,既保持了做题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做题的能力。在考试过程中,考生尤其要注意时间效益,假如遇到两道题目都不太会做,就优先做高分题,尤其是“分段得分”,注意计算过程。与此同时,要求考生审题要慢,思路要清晰,答题速度要快。在答题中宁慢勿快,争取得分保证。

第二,善于总结题型。

在题海战术下,很多考生都变的疲惫不堪,如何利用有限的做题量,提高题型正确率呢。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后,善于总结归纳,总结错题,总结经验。学会举一反三,通过总结归纳避免了做错的题一错再错。这样即便遇到不一样的题目,但是知识点相同可以巧妙运用。而且根据记录的错题,可以为后面的复习提供有效的捷径。

第三,认真思考每一道题。

提高历史复习效率论文 篇6

一、重新组织教材,编好复习提纲

高考命题愈来愈重视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历史知识内涵的挖掘及本质的认识,所以,孤立、松散的知识点和简单的知识串联很难适应高考的要求,因此,高三时期的复习课应当启发学生把教材中孤立的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加以归纳和整理,把它们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线索的知识框架,从而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学生就能体会出历史的整体轮廓。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吃透教材,并打破教材原有各章节,重新组织教材,编写更加直观的复习提纲。如,我在复习中国抗日战争史时就打破原有章节,而是按毛泽东著名抗战三段论即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来作为复习标题编写复习提纲的。具体如下:

抗日战争防御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相持阶段     日本:改变侵华政策

国民党:蒋介石:积极抗日

到消极抗日

共产党:坚持抗战

反攻阶段

这样学生既能理解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线索,又能将两个战场、两个党派对抗战态度以及各个阶段进行纵横比较,从而使这部分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对此,学生既有新鲜感,又增强了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吸引力较大。

二、精心设计题目,深化教材内容

形成了历史框架,落实了知识点还不够,作为高三复习课,教师还必须精心设计或组织学生设计题目,同时引进一些相关的高考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深化和浓缩了教材,特别是引导学生命题,既可以消除学生对高考的恐惧心理,让学生熟悉各类题型,学会揣摩命题者思路,缩短教学与命题的差距,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如,本节内容可以联系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原因、两次统一战线等重要知识点,同时引进相关内容的高考题:近几年高考题中涉及抗日战争的题目较多,针对这些题目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一些题目。如可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类型设计一些问答题: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两个战场的区别和联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主张有何不同?两次中日战争胜败因素的比较和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为什么说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用这样拔高性的题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创造性,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有了深度和广度。

三、把历史理论教学寓于历史知识教学之中,以理论提高认识

能力是思维的开始,而理论则是思维的灵魂和武器。只有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修养,才能真正达到立足教材和高于教材。但是脱离历史知识教学一味单纯地灌输教条化的理论,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结合具体知识在常规教学、复习巩固、训练检测中时时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性与个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现象与本质等理论渗透在其中。如本节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不同政策及其历史依据,使学生明确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透过国民党抗战态度的变化的表面现象看到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本质。

总之,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只是我在多年高三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只要教师在上每一堂课时,能在这三个方面狠下工夫,切实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那么这样的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就高,就更能适应高考的要求。

提高历史复习效率论文 篇7

模块专题章节目录是该专题最简要、最突出的中心和线索, 它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目录可以理清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梳理与理解。怎样熟记目录呢?一是了解目录的编排特点;二是反复接触, 即复习课文内容之前都要看一遍目录;三是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顺序调整目录, 以适应自己的思维习惯;四是以课名为基础, 回忆相关知识, 加深对课名的“印象”, 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就可以从课名入手, 回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统治者的农业政策等知识。

2. 细读课文, 充分发挥课文每一部分的作用

每一课主要包括:导言、正文、历史纵横、图片及说明、学思之窗与思考、本课要旨、探究学习总结等部分。复习时不能把正文内容看看就了事;更不可不愿意花时间静心看书而只热衷于做题。复习的目的是夯实主干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全方位了解, 因此细心看书是十分必要的。

(1) 导言。导言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求知欲。一般而言, 导言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的特点。复习时要力求从导言中挖掘知识, 以作为正文内容的补充。

(2) 正文。正文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需重点掌握, 学生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看书、理解的基础上, 自己构建知识结构 (知识表) ;二是理解课文中的观点, 如必修二第五专题正文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 看到这一点时就要从雏形开始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雏形开始出现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只是开始出现世界市场的雏形等方面思考, 进而理解观点;三是对正文中提到的知识要“追根”, 力求把知识弄清楚, 充实自己的知识。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 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 而应该纵横联系, 前后贯通, 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加以整理归纳, 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点、线、面相结合, 构建“网状”知识体系。如人民版必修三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正文内容, 探讨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为中心, 梳理本专题的核心主干知识, 既看到了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 又看到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每一次的思想裂变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 图片和历史纵横。“图片”和“历史纵横”从内容来看属于历史材料, 其作用在于印证某个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复习时, 要看 (读) 懂图片和历史纵横的材料, 弄清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或现象;另外, 可以据此设计问题, 以提升自己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思考的能力。如:1845年, 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棉、洋布, “其质既美, 其价复廉, 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 十室而九”。因此,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此段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的商品输入, 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可以据此设计以下问题: (1) 1845年, 洋货“充积于厦口”的原因有哪些? (2) 洋货“充积于厦口”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就进一步发挥了此段材料的作用。

(4) 学思之窗与思考。“学思之窗与思考”一般由一则材料和相应的思考题组成, 其材料大多是对教材内容拓展或印证课文中的观点与现象, 其问题一般有较高的思维要求。对“学思之窗与思考”的材料要认真阅读, 要认真思考题目并用规范的语言与格式进行表达。用好“学思之窗与思考”, 不仅可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 而且可以培养自己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5) 本课要旨。“本课要旨”是对本课知识的高度概括, 基本上为历史结论。一方面可以“本课要旨”为“终点”, 回顾相关知识;另一方面, 要理解“本课要旨”的几点结论。可以说, 记牢了“本课要旨”, 对本课的知识也就掌握了一半。

(6) 探究学习总结。“探究学习总结”实际上是针对本课主要内容设计的思考题, 学生可以借助这些问题检查自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不管以前是否做过, 在第一轮复习时, 最好想一想、做一做。

总之, 对课文内容, 一方面要耐心地、细心地, 从前到后、从上往下地阅读;另一方面, 要用心、用脑, 把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并能够生成新的知识和认识。

3. 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因为教材提供的知识有限, 提供的历史材料更有限, 这意味着高考不能只复习教材。作为文科学生, 要养成阅读史学著作、上网查资料、探究问题的习惯;要关注时事, 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对教材中提及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经常对一些国内外重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够对自己身边的现象多几分追根溯源的劲头, 那么, 当你做高考题时, 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 就不会觉得脱离或超越了教材。

4. 注意“古今贯通”, 适当地将必修1、必修2、必修3相联系,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课标教材根据主题把历史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 这样一种编排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 造成了知识的割裂。实际上,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交错发生, 相互影响。因此, 复习时要尽量解决某些知识被分割的现象, 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如复习必修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要下意识地联想到必修一中“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必修三中的“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并能够弄清这些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将有助于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以简单而有效的方式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 发现历史的轨迹及其发展趋势, 从诸多现象中抽取最具时代性的特征。

5. 巩固教材知识, 注重做题的过程

(1) 做题的过程是巩固知识的过程。通过做题能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 还能发散思维, 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做题不能盲目, 方法和质量至关重要。做题是复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法, 做题不只是为了检查知识掌握的程度, 而是为了逐步积累审题的方法、逐步形成规范表达的习惯、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2) 解题后要总结。解题后进行总结是提高做题效率最重要的环节。总结的内容主要有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之处……

(3) 做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验, 二是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错的题目积累成集, 并且经常翻阅复习, 就会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 历史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 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涉及领域多, 学生在学习如此繁多的内容时, 既不能盲目地看书, 也不能一味地做题。应该以高考题为导向, 用心看书, 有选择地做题, 不以记忆知识为主要目的, 而以理解知识、提升能力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庞国斌, 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提高历史复习效率论文 篇8

(一) 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关注考纲变化

第一, 对于大纲增加增强的内容要高度重视, 对于删减的内容要大胆丢掉, 对于表述变化的内容要迅速适应。

第二, 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 重视《题型示例》。关注考试的范围、增减的内容, 还应更加关注《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 (即上下文所简称的《题型示例》) 及所附样卷。样卷展示了题量、题型的大致情况, 能帮考生了解高考试卷的题量、题型的分布, 同时它又是往年高考题的精选。《题型示例》里面的题是考试中心命题专家们认为比较成功、可借鉴的高考试题, 从《题型示例》题中可了解高考命题的方向。

第三, “小字不可忽视”。考生要适度关注未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教材中的楷体字 (俗称“小字”) 部分、注释、插图、引文等。高考试题“超纲”现象几乎年年发生, 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第37题材料三第3问凯末尔革命的问题超出了《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 选择题第13题“滇王之印”题属于教材中的楷体字部分。

(二) 提高复习的前瞻性———关注发展理念

这几年文综高考试题隐隐约约地贯穿着一个命题理念, 即以发展理念作为命题主题。如2004年是“科学发展观”, 2005年是“构建和谐社会”, 考生应了解、掌握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 以新的理念审视教材, 以新的眼光解读考点, 关注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 民族的和谐发展, 地区的和谐发展, 世界的和谐发展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高瞻远瞩, 总揽全局, 把握高考发展的方向, 在高考中取胜。

(三) 掌握复习的主动性———关注课本基础

狠抓课本, 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掌握好,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便无从谈起。考生应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抓点理线, 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网络化。

(四) 注重复习的实用性———关注时政热点

“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这是高考命题的特点。纵观近两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个鲜明的特色是以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 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考生要高度重视高考前一年来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历史因与热点问题相联系而生动, 考生要以历史的眼光解读时政, 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 丰富现实热点。

(五) 增强复习的创新性———关注学术课改

这些年来在史学界广泛流行的生产力范式、近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全球化范式、文化史范式等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等在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 而且大都成为高考亮点。经过几年探索, 高考命题思路渐次明晰, 以文明史范式指导文综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成为最佳选择。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人类所创造的重要的文明成果, 已成为历史学科考查的重点。此外一些周年热点问题也应高度关注。

二、抓点理线, 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

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历史备考中, 要达到《考试大纲》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目标, 必须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抓点理线, 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 使学生掌握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容, 并贯穿于历史复习的全过程。

在复习中, 学生应用联系和比较的观点来分析、观察历史, 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挖掘历史事件之间的显性或隐性的联系, 从而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要注意用概括、综合的方法, 使分散在不同章节、互有联系的知识汇合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 即金线串珠。

三、改造整合, 将历史知识理论化、能力化

专题复习要在变通和创新上下工夫, 打破传统的专题复习框架, 根据知识特点设计一些小专题。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包括:中国古代的交通与政治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历代重要的政治改革、中国古代治乱兴衰史、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中国古代江南经济的发展等。而中国近代现代史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与影响、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城市化、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等。世界近代现代史的知识点则包括:美国的外交政策、欧洲一体化、资本主义发展与市场经济、能源开发利用与国际关系、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与中国等。

四、关注热点, 贴近现实, 挖掘交叉知识

提高历史复习效率论文 篇9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主题选择,史料应用,知识整合

常规的高三历史复习一般是采用“专题复习”或者“通史复习”,复习的角度虽不同,但是内容是从必修三本书和选修的部分内容出发,随着对书中知识一遍一遍的复习讲解,学生的厌倦情绪也在慢慢积累, 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向老师反映:“很多知识老师上课一讲 ,总是觉得很熟悉 ,平时要背书的时候,也觉得这些东西都好熟悉,不想再背了,但是真正考试了,似乎又记不起来了。”这种对于历史知识像是“熟悉的陌生人”的状态,在高三学生中不占少数。这样的状态影响了学生在复习阶段对学习的热情, 而老师在复习中一遍一遍地讲熟悉的知识点,总有一种“炒冷饭”的感觉。经过多年思考与总结,我认为高三历史复习中可以加点“调味料”。

一、主题选择:调味料的风味之美

“调味料”怎么加 ? 加的灵感来自历年高考试题。广东文综高考主观题大都从某一主题展开, 而选取的主题都很有新意也很贴近生活,例如2010年高考38题社会群体中的“农民工”,2012年高考中39题“词语和概念的变化”主题中提到了 “粉丝”,38题中提到了调味品和日用品, 同时围绕这些主题考察的知识点横跨了古今中外。网络上各个地方的试题很多,主题也很多,但是什么样的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 什么样的主题自己的学生愿意做? 要选好主题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这一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是指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它一般包含了学习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分析。针对学生已经历了一轮课本复习, 虽然历史知识还是一块一块的,但毕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具备了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而文科班一般女同学多,选用的主题可以在关注高三学生心理的同时,多从女同学的兴趣点出发。

二、史料应用:调味料的醇美之味

主题一定要搭配合适的史料,历史学是一门材料科学,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和特色, 是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重要教学载体。通过史料设计问题要做到:第一帮助学生了解史料的历史背景, 第二帮助学生了解、分析史料的基本历史信息,第三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学会全面、多维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这就要求在搜索史料的时候,注意选择符合现阶段复习内容和范围的史料,由于已经有了一轮复习的基础,二轮训练选用的史料可以有一些时间、空间上的跨度。

三、知识整合:调味料的复合之味

进入二轮复习,要求对古今中外的知识进行“知识整合”。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有机地掌握不同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知识整合也有利于发现更深层次问题的规律性、趋势性和线索性因素。这就要求所选的材料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展开。这样就从“主题”+“史料”+“知识整合”三个角度出发,在每一个板块的二轮复习结束后,根据学生实际,尝试出一些围绕某一主题考查所学知识的题目。

四、案例分析

1.“美 ”的标准问题

例如在二轮复习完中国近代史的时候, 整理出一道有关“美”的标准的问题 :

“美”是自古以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东西 ,“美”是什么 ? 不同时代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材料一:唐朝“以胖为美”,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其名字中的“环”字被古人用作肥胖的替代词……称得上“环”的人肚子究竟该多大? 《梁书》在描写南梁安陆王萧大春时给出了尺寸,书中记载:体貌环伟,腰带十围。玉环这个名字,通俗地可以理解为“胖妞玉儿”。

材料二:中国近现代美女标准变化:20世纪初“会说洋文的大脚女 人”;20世纪40年代“政治 之花”;20世纪末“张 扬、多变”。

材料三: 欧洲人的审美观多被认为偏向于富于刚健的气质并且身材高大,并且具有独立思想,具有能保护年幼的子女甚至男伴的勇气和智慧。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唐朝“以胖为美”观念的形成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引起近代中国对于“美”的标准有何变化 ? 引起变化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 影响20世纪末中国人审美标准变化的原因又有哪些?

(3)材料三体现了欧洲人“美”的标准是什么 ? 形成这些标准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这一道题通过PPT一打出来,学生就乐了,“扮靓”是学生的热门话题,如今它“跑进”了历史题目中。有了好的开始,学生开始期待着老师给他们的“惊喜”。

2.“时尚 ”的问题

当复习到 世界近代 经济史时 ,又给学生 一个“时髦 ”的题目:

从古至今,“时尚”一直流行于世。它存于每个人的生活,它挂在众人的嘴边,我们甚至可以说,时尚,影响着每个人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一:欧洲在17世纪初18世纪末时曾长时间流行“中国热”,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对中国风(Chinoiserie)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

材料二:1700年,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盛大的舞会时曾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使得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欧洲的中国风尚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以来才消退。

材料三:中国女星国际性出镜越来越频繁,在造型上努力让世界记住自己的东方面孔, 同时展现出东方女星对时尚的不同诠释。

21世纪中国的设计师在四大时装周上来来往往 , 米兰皇宫中做发布的Uma王、巴黎时装周上的Masha马都让人印象深刻,刘芳、张卉山、伦敦时装周上获得设计大奖的王海震等年轻的新面孔,都让“走出去”的中国阵容越来越庞大。

材料四:2008年经济滑坡对时尚界造成了冲击,因为消费者都开始收紧钱包。在节日销售旺季,高低端品牌时装都开展了大幅降价活动。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奢侈品消费呈急速下降趋势。昔日的时装巨头也面临破产、销售下滑、削减支出、退出时装周发布等种种窘境。

2008年时尚界掀起了“回到70年代”的时尚风潮。

(1) 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是? 后来这股“中国热”发生了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中国时尚界“走出去”阵容越来越庞大的原因有哪些?“走出去”会产生哪些影响?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008年时尚界为何会掀起“回到70年代”的时尚风潮?

这道题考查的时间跨度和知识点都要更大更多些, 但学生还是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这道题目。“美的标准”和“时尚”这两道题目由于选了文科班女孩子们喜欢的主题,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3.“节日 ”问题

文科班的教学不能只“照顾”女生,还要从高三学生的普遍心理出发,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内心的一些变化,并对此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复习,由于高三备考时间紧,压力大,偶尔放假,学生都很兴奋,而很多学生在自己的高考倒计时上写的是:距离放假还有XX天,受到这样的启发,可以出一道和“节日”有关的题目。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

材料一:英国的传统节日有:复活节,约在3月21日左右。该节日是庆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复活;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在英国这一天是公假。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材料三:联合国将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设立国际妇女节的想法是最先产生于20世纪初,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接下来的数年里,几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类似的抗议游行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当时有将近15,000名妇女走上纽约街头,并喊出了“面包加玫瑰”的口号。

材料四: 中国妇女第一次举行“三八”节纪念活动是在1924年 ,会议由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何香凝主持。

材料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于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 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1)阅读材料一、二 ,从中英两国的传统节日可以分析出两国的思想文化上有哪些差异?

(2)阅读材料三 ,影响20世纪初美国妇女举行抗议活动的因素有哪些?

(3)阅读材料四 ,影响当时我国妇女开展纪念活动的因素有哪些?

(4)阅读材料五 ,哪些因素促成了“世界知识产权日”的设立? 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高历史复习效率论文 篇10

一、怎样才是一节高效实用的历史复习课?

经过多年高三教学的逐渐积累, 我认为“高效实用”是指:学生本节课的历史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扎实巩固;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分析等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升;课后学生表现为应对相应知识点的考试有一定的把握。所以, 复习课既要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 突出重点, 讲求实效, 提高学生的应试;又要重视学科技能,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 进一步提高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才能做到历史复习课的高效实用?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的:依据课标考纲准确定位知识点;讲清基本概念夯实主干知识;整合历史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关注现实问题把现实与历史有机结合;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深度参与。

1、复习立足课标和考纲, 准确定位知识点。

高三历史教学, 要在几个月把古今中外的大量史实深入到位的分析讲解, 就课堂时间是非常不实际的。所以教师的教学构思必须是以课标、考纲为基准, 掌握教材, 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凡是课标、考纲中没有的, 即使是整节课的内容, 学生阅读即可。严格按照新课程考试大纲构建以单元或专题为基础的知识体系, 对历史知识点定位, 复习围绕学生实际来进行, 不因追求难度而超纲, 也不因急于完成而提出过高要求。

2、夯实主干知识, 加强概念教学。

主干知识是某一版块知识的主体、核心内容, 把握主干知识就是把握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东西。主干知识包括重要史实、历史概念、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 作为复习记忆的重点, 要求学生准确把握和理解。尤其是许多重要概念的教学绝不是讲清或让学生记住就算完成了, 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程度决定着他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否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理解其形成的或演变的过程, 是学生将历史现象准确时空定位、把握历史事件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与其他历史事件相关联性的关键。

【示例】:科举制。学生掌握概念时, 首先把握住内涵“是一种以考试为依据的选官制度”。进而在此基础上, 反思归纳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规律”: (1) 选官制度的标准由门第发展到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渐趋严密科学, 体现了相对公开、公平、客观的原则。 (2) 选官制度的演变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初期巩固了统治, 推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 明朝后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成为愚民政策。进一步延伸掌握相关知识: (1) 理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社会兴衰; (2)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推崇科举制是为了反对封建特权等级制度。

3、整合历史知识, 构建知识框架。

实施新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将各个历史事件置于不同历史情境下, 将分散的个体知识重构为一个比较完整而全面的知识体系。一个更高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对各相关知识点有一个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 可以对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所以高三历史教师更应以课标、考纲为基准, 进行知识归类、整合“单元复习”、“专题复习”, 是提高整个高三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和认识, 都将得到强化。

【示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战国萌芽, 秦朝建立, 西汉巩固, 隋唐完善, 北宋加强, 元朝发展, 明清强化。

1、产生原因:封建经济分散性的要求, 地主阶级集权要求, 法家“集权”思想影响。

2、核心思想:皇权至高无上

3、含义:专制主义指皇帝集权独裁, 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

4、发展趋势:

(1) 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 削弱相权, 以加强皇权。如明太祖废丞相, 权分六部, 设尚书, 直接对皇帝负责。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2) 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 加强中央对地方, 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如宋太祖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大部分赋税收归中央,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 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 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5、影响:

积极作用: (1)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影响: (1) 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 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2) 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3) 在明清时期,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在封建社会前期, 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 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尤其是明清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其危害尤为严重。

4、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把现实与历史有机结合。历史最大的价值在于为今天提供借鉴, 只有借助过去, 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这些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始终在关注现实问题, 不回避热点, 直接或通过一种隐形的方式介入。因此, 高三历史复习课加大对现实热点的关注, 把现实问题与历史有机结合在一起, 并从历史学科角度去分析。无论是从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考虑还是从应试出发, 高三历史复习课都该特别关注现实问题。

改进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篇11

初三英语复习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五级要求来设计制订复习目标,在“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训练上下功夫。首先教者要对所教教材有一个完整的了解,通过复习,不仅整合学生三年来学过的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 复习计划安排

根据近几年中考试题特点、英语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情况,确定“三轮复习法”作为总复习方案,做到着眼全面、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把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系统全面又有所侧重的复习,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所学的知识,考出优异成绩。具体安排如下:

1. 紧扣课本,夯实基础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只有灵活掌握课本知识,才能融会贯通,轻松地解决问题。初中教材所有基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复习,听力、口语测试专项指导训练应该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在复习课本时,以单元为单位,根据大纲对本单元的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基本单词、短语、句型和语法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辅之以针对性的练习题,精讲多练,讲、练、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学有所获,使他们感悟到复习课的大容量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通过这样的复习可以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复习目标,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同时在第一轮复习期间每周布置一至两篇英语作文进行练习并进行及时批改和评讲。

2. 专项复习,深化基础

经过第一轮的横向复习,学生对于课本的基本知识要点已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我们可以从纵的方面依据教材内容结合中考题型进行专项复习(单项选择、单词拼写、完型填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缺词填空、完成句子及写作共8个专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各个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3. 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对课本进行了全面的复习后,就要尽量多地接触各种题目,扩大视野,挖掘深度,在练习中巩固知识,达到熟能生巧。教师在这一阶段一定要精选信息新、题型得当、难度适宜的试题,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分析命题角度,点拨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及应试能力。

三轮复习下来,中考也已邻近,这时要要求学生再返扣课本,作好考前动员,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带着信心走进考场,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三、 复习的几点建议

1. 要把“听”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瞄准新课标练听力

“听”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积累词汇、记住词汇搭配、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每堂课一开始就应设计一些针对性强、难度适中的听力练习,继续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在复习阶段,“听”的训练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要与中考的人机对话接轨,可以每周抽出一节课进行适应性训练,人机对话考试前几天停课进行强化训练,力争让学生在中考的第一站取得满意的成绩。

2. 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上复习课时,要导演得力,布局合理,层次清晰,方法新奇,把旧课上出新意,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创设贴近生活的有真实感的交际活动情境,使其进入情境。可采用互动法,或分小组活动,这样学生就不觉得枯燥无味,使学到的东西与活生生的语言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另外,复习课上,老师也可以让学生用英语复述学过的课文,或看图说话,或讲故事,或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等笔头练习,使“说”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3. 要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临近毕业的学生负担较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因此,要求我们按照大纲和中考说明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以基本知识为主线,抓住重点和难点。因为对话课及阅读课文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进行听、说、读、写、译综合练习的主要材料,抓住这一点恰恰体现出“以本为本”的原则。

复习方法主要是精讲多练,即对每一个语言现象只作扼要讲解,要在口头、笔头练习上多下功夫,从培养学生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出发,侧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语言知识,进行大量训练,把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联系起来。

4. 要扩大阅读量,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输入语言信息的主要渠道。一个初中学生在最后的几个月,加强阅读训练量,对获取语言信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力至关重要。实践证明,阅读量愈大,信息输入量愈大,学生“说”和“写”的能力提高愈快。

初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时间紧,头绪多,任务重。教师应认真做好以上几点工作,不断改进教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中考中考出令人满意的成绩!

提高历史复习效率论文 篇12

一、注重考查历史图片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 历史图片材料的能力考查要求越来越高。

历史图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图片, 包括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和漫画等;另一类为统计图表, 包括表格、曲线图、柱状图等, 其中在南通市的中考历史试卷中表格是较为常见的图标形式。

这些图片题的出现, 除了使整份试卷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外, 在考查学生能力方面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例如, 2012年南通中考试卷的第30题:

20世纪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名家迭出、佳作分呈,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运用新奇手法创作的艺术珍品是: ()

在2013年的南通中考试卷中29题:观察下图漫画, 画中信息反映的主题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C.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世界贸易自由化实现

2012年试题中图片考查的是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再认再现历史史实, 就是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反映史实的本来面貌。这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基本素养, 也是充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前提。南通试卷注重对学生再认再现史实能力的考查, 图片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本题中只要在四幅图中找出反映毕加索风格的图片即可, 应该说, 其能力考查的要求并不高。

而2013年试题则用漫画的形式来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学生必须从图片中看出代表中国经济的这棵大树长得枝繁叶茂, 提取出“中国经济发展很快”的历史信息, 再通过旁边两个人的对话:“没想到短短几年它就长得这么高了”, 再结合这两个人的身份———WTO官员, 提取出“经济全球化”这一关键信息, 最后由学生对以上信息进行加工整合,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 对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考查逐年加强。

2013年南通市中考试卷32题“阅读下表:

———据《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资料编

回答:结合表格内容, 概括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学生通过对表格中一系列数据的分析, 可以分析、概况出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再把它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 答案就出来了。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命题

1. 教材中的历史活动课成为中考试题的重要来源。

2012年南通市中考试卷32题最后一问“百年中国, 世纪沧桑。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 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请结合家庭生活变化的情况, 在‘我家的过去到现在’社会调研提纲中任选两个项目作一比较。”这一题就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历史》八年级 (下) 的第三单元的历史活动课, 经过一番改头换面, 成为一道新的历史试题。

2. 命题的背景材料来源于教材的楷体字。

《南通市新中考复习指导与自主检测》明确规定“导入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和活动课, 均不作为考试要求, 但可作为命题的背景和材料”。

三、结语

基于中考试题这两年如上所述的变化,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采取相对应的策略, 提升教学效果。

1.历史图片在中考试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多, 在解题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情况,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精心选择与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相关的图片, 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联系比较、想象和论从图出等能力, 强化此类题型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就显得尤为重要。

2.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把活动课视为可有可无, 甚至对其视而不见, 这就明显违背了活动课设计的初衷,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主体地位的发挥, 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教材中的活动课, 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教师在活动课中居于主导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间, 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

3.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不能因为课时有限, 要讲授的内容多, 就忽视教材中的楷体字部分, 要适时适量地指导学生阅读与本节课教学重点相关的楷体字,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材, 并进一步提升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摘要:基于南通历史中考试题这两年的变化, 作为历史老师, 要灵活把握教育改革的动向,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点, 采取相对应的策略, 提升教学效果。

上一篇:品牌经营模式论文下一篇:直接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