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策略论文

2024-08-07

效率策略论文(共12篇)

效率策略论文 篇1

临近中考,作为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在短暂的时间里如何有效地组织中考前的总复习,带领他们冲刺中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全方位大幅度地提高,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我们在复习中要改变把巩固已学知识防止遗忘作为复习方式,也不能对各个知识点泛泛而谈,走到哪里黑,就打哪儿歇,漫无目的,更不能认为复习就是做题而采取题海战术,以大量的练习代替复习。

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总复习计划。包括复习内容,时间安排,采用什么方式。我把复习分成三个阶段:夯实基础知识阶段,包括理清教材线索,对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技能训练阶段,包括联系整合运用基础知识,交给学生解题方法,形成技能;能力提高阶段,精选套题,进行模拟训练,查缺补漏,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其次,要透切理解《考试说明》,把握考点,确定复习内容。语文学科知识点繁多、复杂,人们常说语文是“铁打千层皮”。在中考前复习什么呢?考什么我们就复习什么。所以,考点就是我们复习的要点。要认真解读《考试说明》,着重研究本年度考试的具体特点,理解精神要求,包括范围、重点、题型、题量、分值,还要研究试卷的结构,形式,题型,考查的知识点,课内外分布情况,考卷评分标准,等等,在复习过程中遵循“抓住稳定的、关注变化的、研究发展的”的原则,做到考点、热点、考题了然于胸,明确复习教学的正确方向。

二、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语文中考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必然以《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要依据。因为“课标”是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语文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本是联系教、学、考的纽带,是训练并形成各种能力的重要凭借。如果我们在复习时抛开课本,让学生做一本本的练习,完成一张张的试卷,忽视语文知能体系的系统复习,这无疑是舍本求未。尽管每年中考都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要回归到课本的知识点上,也就是“题在课外、理在书中”。

为了取得高质高效的复习效果,我们要用好、用活、用足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复习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运用时,我将教材七—九年级课文中有关词语、句子理解运用的练习罗列出来,梳理归类,作为例子讲解,学生熟悉文本,易于接受、理解。在文体知识及文体阅读复习时,用教材中的课文做范文,既能勾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又从中获取了新知,效果很好。

三、归类梳理,培养技能

复习要事半功倍,必须教会学生复习。学生是认知、发展的主体,是临场应考的实践者,复习课就是他们练兵的场地。老师必须把自主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从掌握方法上下功夫。学生掌握的掌握方法越多,复习效果就越好,应试能力也就越强。

首先,将知识点归类。根据《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中考题型,可以将试题分成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四大板块。把四个板块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按考点归类,分类复习。复习时把语文知识体系分成若干小类;然后,把这些小体系视作相对独立的“整体”,据其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地对一个个小“整体”进行系统有序的复习,最后,把它们“串联”起来,融汇贯通,构建出整个语文知识体系。

其次,传授技能。将考点的命题形式、解题思路、答题方法交给学生,“授之以渔”。通过列表、比较、图解等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整体印象。如解答理解句子的作用题型试题,先罗列出句子有哪些作用。内容上:抒发感情,总结全文,点明、突出主题或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结构上:承接上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照应前文(前后照应)等;再看句子的位置,分析句子的语境,选择答案;最后,用规范的语言回答问题。

最后,总结方法。“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复习也无定法,但是要有法。教师要善于分析每一知识板块的考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最佳思路途径,总结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指导给学生。譬如“如何概括文章主旨”。可教给学生解题思路:从文章标题入手;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从分析文章议论、抒情句入手;从概括段意和人物事件入手;分析文章背景入手。又如“如何理解文中“这”的含义”,“这”是指示代词,一般在前面找相关内容。再选择提炼最准确的一句。掌握了种种思路方法,学生答起题来就有章可循,如同轻车熟路,答题不再是难事。实践证明,解答语文试题,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是有关问题的“答案”,而是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传授技巧,形成规律

技巧就是巧妙的技能,教师要教会学生从掌握知识规律上下功夫,要善于总结和发现解答的技巧,学生掌握了解题的技巧,形成了规律性的东西后,解答考题就会准确规范,复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将平时收集整理的一些典型题例和答题格式罗列板书出来,供学生复习使用。

体会字词在句中的含义,我交给学生这样答题: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即,解释词义+明确作用+表达情感,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句子的赏析,即语言品味题。这类题是中考常见题型,学生虽能理解感悟其间一些妙处,却无从下笔答题。我教给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思考回答,表现手法:从修辞、描写方法、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等角度思考;句子的浅层含义:该句描述的对象、特点;句子的深层含义,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情感。答题模式:表现手法+浅层意思+深层含义。即运用了__表现手法,写出了__,表现出__。

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后,解答起来就轻松多了。当然,学生要熟练掌握、运用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是教师一讲他们就能接受,也不是仅凭一次练习,学生就掌握得了的,要经过多次循环往复,不断强化才行。

效率策略论文 篇2

摘 要:做好对初中语文教育效率提升策略的研究,能够为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进步带来帮助。文章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意义予以阐述,之后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予以探讨。

关键词:初中教育;语文学科;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了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关键学科,对其教学效率提升策略予以研究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义务。从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来看,其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相较于高效率的目标仍有差距,为此语文教师应加大对自己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求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意义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众多,文章选择最具代表的两方面内容予以简要分析。

(一)满足素质教育要求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改提出的素质教育基本要求。一课时的时间有45分钟,看上去很长,实则很短,教师如何提高这短短45分钟的利用效率,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了主流,从教育行为的本质来看,其能够为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带来帮助。因为语文知识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互通性特点,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通过举一反三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这不仅可以完成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还能够大大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效率由此而得以提升。

(二)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实现对课堂教学时间的节约,这是最直接的表象。当课堂教学时间被节约下来,那么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时间来对学生讲更多的知识,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量的多学知识,学习效率由此而得以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节约下来的时间中给学生讲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完成《行路难(其一)》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朗读《行路难》的其它片段,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从而与诗人李白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其在官场浮浮沉沉的不易,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带来支持。

二、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想要做好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课堂导入科学设疑

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要做好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因为其是将学生注意力引入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采取设疑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对学生认知水平的研究,以确保所设质疑情境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猫》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家的小动物,以此来调动起他们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自己“朋友”家的猫,来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朋友家的猫”身上,进入引入课文开展教学,让学生跟着自己去一探究竟。

(二)任务驱动激发兴趣

任务驱动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以教师所布置教学任务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学习去完成教师所布置任务,进而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得到学习能力的锻炼,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任务驱动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保证所设计任务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时,教师求可以提出“太阳是从西边升起来的”这一观点,来引起学生的质疑。接着教师让学生阅读和学习课文,并拿出一面镜子,让他们借助镜子来判断老师提出观点是否正确,以此来实现对他们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合作学习开展探究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最具效率的教学方法,因为其能够让学生以小组模式进行知识的学习,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帮助,来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这样许多一人无法理解和解决的学习问题都能够被解决,学习效率由此而得以提升。在开展合作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小组人员分配的合理性,让每个小组成员在学习中都可以有所收获。与此同时,教师要确保每个小组之间学习能力的均衡性,以此来通过小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进行《续写和改写》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以《范进中举》为素材,让各小组进行续写和改写,最后由全班同学一起评出最佳续写和改写,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双赢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做好对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策略的研究,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进步带来重要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尽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自主、愉悦的学习氛围,实现对他们学习动力的激发,调动起他们的思维活跃度,从而增强他们对于语文知识的认知、理解和分析能力,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带来支持。

参考文献

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 篇3

关键词: 提高、课堂、效率、策略

如何讓学生从繁杂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需要老师、家长、社会、学校等等各方面的努力,但老师绝对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教师如何利用课堂,如何布置作业,如何引导学生安排时间,如何提高学习效率……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课堂上的45分钟对于学生能否在课下轻松的应对学业不可谓不重要。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高效率的环境,是我们教师要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先让课堂有趣起来。因为有趣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否则,即使学生老实的坐在教室里也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严谨的知识背后,我们的课堂还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还有生活的乐趣,那么他就愿意投入进来。

二、保证课堂的有序。课堂的有序性是一节课的根本。只有一节课在教师的可控范围之内,只有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课堂的求知范围内,课堂的任何活动才能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的求知过程。所以教师首先就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注意力集中的保证,而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自于老师的责任感。有效的课堂离不开成功的课堂管理,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防患于未然。提倡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树立教师威信,让教师优秀的品格、才能、信念、价值感、行为举止,都被学生所认同、吸收、模仿,让学生敬重你,自然形成对教师的向心力。提倡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规则,明确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对课堂不良行为有明确的约束,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提倡采取富含学科特点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课前演讲、课堂提向、分组讨论、演角色剧、问题抢答、探究活动、小组竞赛等,防止教师长时间只管对着黑板自己讲。

三、课堂要有设计。科学、艺术的教学环节设计能有利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生活是多彩的。在课堂的45分钟内,课堂的设计要有松有驰,学生注意力的分配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上花些心思,让学生能在课堂上随着教师的引导,既有大脑的快速运作、积极思考的时候,也要有会心一笑、稍事休息之时。这样学生才不会在一节课觉得太劳累,学习的效率才能更高。一个教学设计成功的标志之一就应该是它环环相扣,密切衔接。授学生以有规律、条理化的、有完整结构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的框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处理知识的这种思想将会对学生产生迁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将以这种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思维来处理其他的知识——学生将会获得知识以外的更重要的品质。教学设计应以问题为中心,重点突出,难点层层展开,层层深入。首先问题应该悬念性,以悬念的形式向学生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将这一个大的、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子问题,使难度降低,以利学生将问题和现有知识进行联系;再次之,所设置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梯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沿着逐个问题层层深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师的语言要严谨、风趣。这就要体现教师的智慧。一节课中除了良好的环节设计,也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课堂的进程,及时的点拨学生的思考盲点,或者用诙谐的语言放松学生紧张的神经。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只有在学会15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在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这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对于创造充满和谐、积极、友爱、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有不可低估的功能。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在每节课结束前七八分钟,都要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测试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基础性知识的考查。教师及时批阅获取反馈信息后,进行矫正与巩固,进行差生辅导,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学习,则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双边的实效性。皮亚杰认为,外在语言知识的内化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应该鼓励这种调节过程。所以当堂检测反馈是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之一。

提升课堂评价效率的策略 篇4

1. 片面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式评价。

在“激励性评价”的大旗下,不少人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片面地理解为“激励”,认为只要“激励”,就一定能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这种笼统简单的评价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2. 评价主体单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对语文学科的“评价建议”时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反观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师的评价仍然占据着几乎整堂课,学生间的互评也是在教师的提醒下完成的,学生没有获得自我评价的机会。家长评价则是空白。这样单一的评价机制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惰性,缺乏学习的创造性和个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漠视个体差异。

所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指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所有人都一样地发展。既然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评价也应该是有区别的,没有任何一种评价适用于全体学生。而在我们的教学中,“缺乏个别对待”的学习评价占了大部分。因此,教学评价中轻视个体差异,课堂上只要答对就说“好”,只要答错就说“不好”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伤害。

4. 评价的“甄别性”依然存在。

新课程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各项教育教学政策不断完善的趋势下,以考试来评价学生的落后局面得到了改变。但由于这种以考试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在教师心目中根深蒂固,很难从主观上全部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对成绩好的学生总是格外照顾,对待中等生或后进生就敷衍了事。这种以分数评价好坏的“甄别性”评价依然存在于学校中。

二、提高课堂评价效率的可行性方法

1. 评价出发点——始终牢记评价的宗旨是促进学生学习,以人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活动特别是学校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进行,各种教育力量都应以这一目标而着力。课堂评价作为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出发点理所当然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评价的优劣不应该是课堂是否热闹,不应该是评价是不是多、语言是不是华丽,而应该看评价有没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听一些特级教师的课时,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些教师在课堂上非常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不仅是倾听,甚至如搜索一般在发掘学生回答中任何有价值的“点”,而后加以点评,总是恰到好处,学生听了后总能会心一笑,以至于小手直举,兴味盎然。有人把评价分为两个要素:一是“评”,即搜集信息;另一个是“价”,基于信息做出价值判断。信息从何搜集,当然是从学生处,基于信息要作出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不仅仅是“好”和“不好”的判断,而是要判断这其中哪些是有价值的,而后针对有价值的部分给学生一个合适的反馈,针对有价值的部分给全班同学一个解释。这种基于价值的解释对那些回答问题的同学形成第二次反馈,这样公正、民主,不带功利色彩、表演色彩的评价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

2. 教师的姿态——抛弃控制欲,丢弃安逸的“贴标签”式评价,让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程对所有教育者形成的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是观念性的变革。新课程推行的初期,这样的变革对很多人来说是极其艰难的。教师放下了多少年来高高在上的威严,转而站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甚至要“站在学生后面”,后来有人说:“放低身姿,你不会矮了高度。”不过这一点在课堂评价上的体现远不如其他方面明显。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本来就显得格外权威,如果我们不降低教师在课堂上评价的姿态,课堂上教师一句话就给学生判了是非,教师三个字就给学生贴上了标签,那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坚决地、毫无保留地抛弃判断式的课堂评价。学生灵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成果不能简单地论对错。“冰雪融化后是春天?错!冰雪融化后应该是水。”这样的课堂评价万万要不得。其次,教师要逐渐减少评价的次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评价的权利也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评,让学生之间相互评。教师可以不评回答者,改为评价所有的评价者,这样既直接对评价者形成价值肯定,激发学生评价的热情,又通过评价者间接地对回答者给予反馈,一举多得。第三,拓展评价渠道。班级博客及网络课堂中的发贴留言等都是很好的借鉴,评价的渠道多了,就能相应地减少单一的教师评价。

3. 心思缜密、因人而异、于恰当处点拨提升——提高教师课堂评价的标准。

大量的教学案例已经证明了日常的课堂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非常有效。通过让学生深入地参与日常的课堂评价、记录和交流等方式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就。“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成就,而且还将收集到的有关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用来促进学生学习。”那么,教师这种“搜集信息”“促进学习”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教师毕竟是课堂的组织者。评价素养的提高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锤炼自己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缜密的发现者。倾听并搜集学生的有价值的信息,这是高效评价的基础。(2)牢记因材施教的准则,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非智力因素,根据学生原有的水平给予中肯的评价。(3)评价宁缺毋滥,只在关键处点拨提升。

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提升策略研究 篇5

现如今,影响企业内部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企业团队的组建、员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企业内部的行政体系都是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因素,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逐渐放宽的市场环境则构成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一个企业整体的发展水平,深受其管理秩序的影响,设置合理的行政管理目标有助于企业总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是时代所趋。

1行政管理在企业中的存在价值

企业效益的好坏同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顺畅程度相关,并且,由于及时性、权威性是一个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因此这项工作已经毫不夸张地渗入进了企业的诸多环节,企业各项目标和计划的拟定都同行政管理工作联系密切,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进步。将人的潜能最大地激发出来,对企业具备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给予应用,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企业发展的最优,是行政管理事务的主要内涵。现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既包括对市场和先进技术的竞争,文化软实力也是极为重要的,而行政管理就是一项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对于鼓励员工的工作兴致、进取意识以及行政管理工作的展开意义重大。

2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行政管理工作运行的好坏直接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不论具体的服务效果的好坏,其服务意识应当首先端正,有助于企业内部关系协调运行和打通外部各种关联。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定位和心中的服务意识通常可以反映其工作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当行政管理人员的合作意识和服务大局的观念得到提升以后,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一般也可以获得较强的保障。一个企业若要健康有序地运行,其行政管理岗的员工合作观念极为关键,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准绳。因此,企业应加强内部行政管理岗和其他部门的有效联系,促进企业在竞争巨大的社会环境下平稳运行。因此,淘汰企业内部的懒散的工作行为,更新工作观念和管理观念势在必行。

2.2企业管理缺乏科学管理体系

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篇6

一、结合中专生特点做到全面提高

结合实际来说,中专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长,但是其文化课学习基础差,成绩参差不齐。尤其一些对于数学课缺乏兴趣的同学,存在着厌学的抵触情绪,使教师的教学存在着许多障碍,也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中专学生心理,适当的调整现有教材的结构要求,慢慢的将数学学科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一)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加强各学科相互渗透

针对中专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的情况,教师应该深入耐心,加强对其基础的培训,放慢速度减少知识台阶。及时辅导触会贯通,随着学习知识的深入,在学习过程中各学科之间都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加强的意义越来越多,而占主导作用的基础课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其在以后其它课程的学习中尽量穿插连贯,有效的在一起结合对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各科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们了解到各学科之间的奇妙联系,使学生自觉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路整理,融会贯通对于促进其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合理运用教材

在教师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材中的一些章节对专业课的作用不是很大,而且理解起来很难。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从而引起厌学情绪。这样不但加重了学生与教师的双重负担,而且又会削弱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于这些教师可以因地制宜的进行挑选学习,让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自己探讨,而相对基础差的同学可暂时不学习。使教材学习程度适合于学生,切实从学生扎实基础出发,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在发现问题,解决的问题中不仅仅对学生是一个学习过程,对于教师自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

二、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职业教育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创造的“五学会”作为基本目标,特别要认识到中专教育已不再是一个终结性的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特别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怎样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数学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优化教案,引导会学

中专学校大多数的学生学习马虎,得过且过,不能够主动接受学习方法指导。因此,教师要把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作为教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明学情、备学法,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情。备学法、备学情应成为教师备课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优化教法,促进会学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方面,教师的教法是学生学法的诱因;学生的学法是教师教法的强化。教师怎样做,必然影响了学生怎样学,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建立起到直接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在教法中渗透学法。逐步改变了以往学生只习惯于听,习惯于背,却不习惯于想,更不习惯于自己探索的传统教学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方法的探求。

(三)优化训练,巩固会学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思维梯度,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化繁为简,同时所设置的问题应当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获得终身数学学习的能力

中专数学教育是基础,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中专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越来越多,在学校里不可能完全掌握他们今后工作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所以,发展能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不仅对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是必须的,而且对于学生将来适应工作需要和进一步的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纪发展的必然。数学教育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点和作用,实现数学素质教育和数学人文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探索的主题,在中专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数学的各个环节,课内外结合,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增强他们创新的信心。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体现创新能力大小的检测手段,素质教育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然而从现实教育情况来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一个弱项,究其原因,除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外,另一个就是许多老师把教育学看作单一的知识讲解、讲授、传递过程。课堂上以讲为主,课下的作业也以纸笔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活动的锻炼和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对创新的认识也变成纸上谈兵,恰恰是实践能力的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创新成果付诸东流。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注意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精神,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创新的乐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正确处理好中专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针对当前中专学校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坚持教学原则,明确教学要求,在加强师生间了解的基础上,处理好中专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中专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首先要抓好“衔接点”的教学,教师要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在学习上习惯单向思维,喜欢套用例题、模仿作业,而中专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预习后能大致明白所学内容,且能举一反三,这个学习过程的重大转折,对中专生来说非常不适应。

讲究复习策略 提高备考效率 篇7

一、研究考情, 把握复习方向

(一) 研究“考纲”, 提高复习针对性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准则和依据。《浙江省考试说明》化学部分对知识的要求比较抽象、较笼统, 《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对知识和能力要求比较明确和具体。而《浙江省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各知识点的考查不超出《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 (化学) 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因此, 在高三化学复习时, 要注意研究2013年《浙江省考试说明》和《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 (化学) , 搞清考试内容要求和能力要求, 严格按照“考纲”规定的知识范围、界定的内容深广度, 确立复习的范围。

(二) 研究高考试题, 把握复习方向

我们要研究高考化学试题, 体会高考命题的思路与风格, 这有助于我们把握高考的方向。

研究的内容如下:

(1) “考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如何注重基础考查?

(2) “考题”涉及的主要能力点———如何突出能力考查?

(3) “考题”的难度———如何体现高考选拔功能?

(4) 学生答题中的突出问题———教学应注意什么?

(5) “考题”的创新性———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

(6) “考题”与《考试说明》比较———如何体现“考纲”具体要求?

经过四年自主命题的实践, 浙江省理科综合试卷 (化学部分) 已形成自成体系的命题思路与风格:既重视化学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又体现对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方法及其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同时强调各模块知识点之间的整合。试题总体难度介于0.50与0.55之间, 题型稳定, 选择题部分仍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主观题部分主要是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方法, 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和原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以及信息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二、创新复习模式, 提高复习有效性

在复习时要克服“课堂以教师为中心, 以接受式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的常见模式, 要创新复习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经历再学习、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 最终达成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使学生感到成就感。因此, 在复习教学时必须做到“三新”, 提高复习有效性。

(一) 形式新

在高考复习时,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 使知识表现的形式新。

如在化学原理复习课中, 按常规的教学模式, 以教材序对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知识整理后辅以大量的练习, 始终在低水平上重复学过的知识, 看不到现象后面的规律, 这样会使得复习课特别枯燥乏味, 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事倍功半。因此在平衡常数的第二轮复习教学中, 要破除教材序, 着眼于知识的理解、思维的转换和实际的应用, 整合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 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教学设计时, 设计问题情境 (整合改编各地高考试题) , 充分利用平衡常数知识, 将化学平衡理论、电离平衡理论、盐类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理论“打通”, 归为一类, 用“勒沙特列原理”定性解释平衡移动问题, 用“平衡常数表达式”定量解释平衡移动问题, 如图1。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一种整体观, 沉淀溶解平衡就是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的应用, 利用平衡移动原理来解释沉淀的溶解、沉淀的生成、沉淀的转化, 使学生对概念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提高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 感悟新

在高考复习时, 要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从“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 最后落实到“怎么做”, 学以致用, 使死的化学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变活, 使学生有新的感悟。如SO2的复习。

(1) 将过量的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

(1) 判断现象。

(2) 加入哪些物质可以产生含硫元素的沉淀?分别运用了SO2的什么性质?判断沉淀成分。

(2) 下列六种溶液与SO2作用能否褪色?若褪色, 判断其实质原因。

(1) 品红溶液; (2) KMnO4溶液; (3) 溴水; (4) 滴有酚酞的Na OH溶液; (5) 淀粉碘溶液; (6) 紫色石蕊试液。

(3) 将SO2通入含有酚酞的氨水溶液中, 溶液最后褪色, 判断溶液褪色可能的原因, 设计实验证明。

(4) 判断图2装置中当开关闭合后电流表能否偏转?判断电极名称, 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

(5) 工业上用惰性电极电解溶液的装置。如图3所示。阳极区放出气体的成分为___。

通过这样设计, 紧紧围绕核心目标SO2的化学性质, 把若干个问题整体化, 使之成为具有很大包摄性、概括性的知识整体, 通过有序的逻辑性的提问思考, 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逐渐突破了思维障碍, 同时获得了SO2性质的整体的认识, 并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总结新

在高考复习时, 不能简单罗列知识, 而应该关注知识点的内涵、外延、区别、联系, 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化学实验等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整合, 将散乱的点串成线、结成网, 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提高课堂效率。如无机化学部分以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为主线, 将常见金属、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串起来复习;有机化学部分以卤代烃、醇、醛、羧酸、酯的转化为主线进行复习。

例如,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且分散, 但知识间必定存在一定关联。复习时教师一定要将有联系的知识组合在一起, 通过比较归类, 构建模型,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又如在“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复习中, 可以采用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策略设计, 即以化学知识为载体, 以学生活动为形式, 以引发思维为过程, 在教师引领之下, 通过化学知识的理解运用, 自觉建构化学观念:

(1) 建立一个“坐标系”, 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 以化合价为纵坐标。

(2) 列举出已学含硫元素的物质, 填入坐标系中, 如图4。

(3) 用箭头尽可能多地标出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箭头指向生成物, 如图5。

(4) 比较各物质的化学性质, 从转化关系图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 化合价相同的不同类别之间转化为非氧化还原规律。

(2) 不同价态之间转化为氧化还原规律。

(3) 同一转化方向, 可以有多种途径。如H2SO4, SO2, 既可以利用强酸与弱酸的复分解反应原理转化, 也可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硫酸还原等。转化关系图还可以继续完善。

(5) 火柴头成分主要有助燃物氯酸钾、二氧化锰及易燃物质硫等.如何检验火柴头含有硫元素, 设计实验方案。

(6) 绿色的环境是发展之基、福祉所系。硫酸工业是否导致SO2公害, 关键取决于尾吸工艺中SO2的吸收效率。

尾吸后的产品经处理可成为再生资源, 例如Na2SO3可用于造纸等。如果你是某500t硫酸厂的总设计师, 根据所学和表1中信息将选用哪种碱?请把吸收SO2的反应式和选择理由填入表1选择空格内 (答案不唯一) 。

通过这样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学习方式, 利用“分类观”绘制转化关系图, 运用“转化观”统摄各知识节点, 引导学生构建元素观、微粒观、转化观、绿色化学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等化学核心观念, 不仅可以使原先分散、凌乱的化学知识得到有意义的整合和记忆, 更能很好地体验创新学习的快乐, 有效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验教学, 重视过程与方法

实验题是理综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能力的考查是提高化学试题区分度的重要方式之一。浙江省比其他省市高考化学实验题的比重较大, 难度略高。第26、27、28三大主观题的命题素材基本上来源于实验相关内容, 以此突出化学学科思维方法和学科能力的考查。高考化学实验内容的比重明显增大, 分值远大于30%。高考化学实验题更加注重实验基础与综合能力的双重考查, 体现我省高考化学的一个特点。因此, 化学实验复习可采用如下策略。

(一) 回归教材

浙江省高考试题中的化学实验选择题内容全部来自教材;近几年化学实验大题, 似乎很难见到课本中的原有实验, 虽然起点高, 但落点低, 回答的问题大多数是中学实验做过的基本操作和原理, 或原理的延伸和迁移。因此, 加强对实验的复习还是要落实到基础上来, 要特别重视教材中典型的化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以建立实验模型, 进行迁移和创新。所以, 在实验复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都做到:

(1) 弄清原理、仪器、装置和操作细节。

(2) 做以下连串思考: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 会引起什么后果?还能怎么做?

(3) 熟练掌握实验中所涉及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

学生从实验中获得感悟和细节体验, 才能在知识结构中建立实验模型, 才能发生质的飞跃, 促进迁移、激发创新, 从而达到“做一个实验, 会一类实验, 通一类实验”的目的。

如复习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时, 可用固液分离方法归类整理、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归类整理的内容包括装置、操作要点、优点、适用范围等。

(1) 普通过滤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优点:操作简单。

适用范围:固液互不相容。

(2) 减压过滤

优点:加快过滤速度、得到较干燥的沉淀。

操作:滤纸、倾析、冲洗、控制速度、停止、洗涤。

适用范围:不能用于胶体、颗粒太小沉淀 (原因是什么) 。装置特点、仪器名称、原理?

(3) 趁热过滤

优点:加快过滤速度、得到较干燥的沉淀。

适用范围:过滤时冷却易析出晶体 (原因是防止堵塞漏斗颈) 。

(4) 热过滤

优点:操作较简单。

适用范围:过滤时冷却易析出晶体 (原因是防止堵塞漏斗颈) 。其操作要点的示意图如图6。

(5) 倾析法 (如图7)

优点:操作简单。

适用范围:结晶颗粒较大、静置后易沉降至容器底部的沉淀。

(二) 重视过程与方法

浙江省高考化学命题关注化学思想及本质内涵的体现, 以与化学实验资料为命题素材。第26题在考查元素化合物或基础理论为主的大题时, 与试题相关的定量、定性分析, 推理或回答 (描述) 相关过程的现象, 设计实验方案等融合;第27题更是以“关注化学思想及本质内涵的体现”为落点, 都有“实验探究”的背景, 重视“说化学道理”, 或用简单的定量分析判断问题。这样有利于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实验能力的全面考查。因此, 在复习时, 要重视过程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在过程分析的前提下, 从题给的图像曲线、数据图表中的化学知识与信息, 采用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如定性、定量研究方法, 实验探究方法, 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去加工信息、整合知识, 从中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特性或化学规律等的能力, 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常见的定量测定实验包括混合物成分的测定、物质纯度的测定等。该类试题常涉及物质的称量、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和滴定等实验操作。在复习时让学生掌握定量实验题的一般命题思路及解题策略, 如图8所示。

四、关注经典试题, 注重整合创新

加强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 通过对经典的高考题进行改编、翻新、拓展、延伸、整合, 使之成为高质量的训练素材。复习备考要认真对待“往届高考题”, 要能选择高考题中的精华部分进行重组、变形和创新改编。但改编典型高考题必须注意:要根据《考试说明》要求, 删去教材和《考试说明》已不作要求的知识点或材料, 适当在原高考题基础上补充新材料, 重新整合试题, 并从中发现在过去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被忽视的某些问题, 及时调整复习教学的策略。

如抽滤实验是高考的热点, 对此可以将近几年高考试题整合创新。

例抽滤装置如图9。

(1) 该装置中仪器A、B的名称是___。 (自编)

(2) 装置中错误之处是___;原因是___。 (据2010年浙江省高考试题改编)

(3) 抽滤完毕或中途停止抽滤时, 其操作是____。 (据2011年浙江省高考试题改编)

(4) 抽滤瓶中放进滤纸的操作是___。 (据2011年浙江省高考试题改编)

(5) 草酸重结晶的减压过滤操作中, 除烧杯、玻璃棒外, 还必须使用属于硅酸盐材料的仪器有____。 (2011年江苏省高考试题)

(6) 析出的晶体通过减压过滤与母液分离, 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___。

A.选择比布氏漏斗内径略小又能将全部小孔盖住的滤纸

B.放入滤纸后, 直接用倾析法转移溶液和沉淀, 再打开水龙头抽滤

C.洗涤晶体时, 先关闭水龙头, 用蒸馏水缓慢淋洗, 再打开水龙头抽滤

D.抽滤完毕时, 应先断开抽气泵和吸滤瓶之间的橡皮管, 以防倒吸。 (据2013年浙江省高考样卷改编)

(7) 在抽滤时使滤纸紧贴布氏漏斗瓷板的操作是___, 抽气使滤纸紧贴漏斗瓷板上。 (创新)

(8) 抽滤结束后, 把晶体从布氏漏斗中取出的方法是_____。 (创新)

五、重视化学与STSE的结合

高考试题重视化学与STSE的密切联系, 以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 考查化学知识在社会、环保、生活、生产中的联系及应用, 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化学复习时要重视扩大备考的视野, 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低碳经济、生态环境等与生产、生活、科技密切相关的领域, 是进行复习和高考命题的切入点, 要善于将这些内容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六、研究学情, 强化规范化训练

每年高考化学失分较多的地方是化学用语。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和总复习时要加强对化学用语的规范训练, 避免一看都懂、一写就错、一考就糟的情况出现。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养成用规范的化学术语、化学逻辑描述化学事实、陈述化学原理的习惯, 做到“能意会、能言传、能书写”。

学生答题最薄弱的地方是简答题。因此, 我们要研究失分的原因, 找到突破策略, 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学生在做简答题时常见的错误有:1.基础知识不牢固, 对有关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 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2.思维混乱, 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3.表达不规范, 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训练各种题型的解答技巧, 使学生明确不同题型答题时应注意的方面:

(1) 对化学现象的描述, 应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的角度说出实验出现的颜色、状况、气味、声音、光、热等具体现象, 而不能直接说出现象反映的结果。

(2) 对化学基本操作型的简答题的描述, 应按仪器或用品的用途、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从安全可行的角度, 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 既要答全关键要点, 又不能赘述。

(3) 对化学方案设计型的简答题的描述, 应从方案简便合理、安全可行、药品节约的角度,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 答出设计原理、操作过程以及出现的现象和结果。语言中应注意使用“少量、过量、适量”等词语。

(4) 对化学方案评价型的简答题的描述, 应从实验原理是否科学、操作步骤是否简便、实验过程是否安全环保、药品原料是否节约的角度, 对实验方案加以评价, 对比分析出该实验方案在各方面的优缺点。

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 篇8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效率的提高, 优化教学策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它是需要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 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 这就是教学策略。对于教学来说, 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良好的教学策略能促进教学技能更好地掌握。

教学策略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 依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根据信息加工的控制点不同, 可以将教学策略分为两大类:

1. 替代性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代替学生处理信息, 为学生提供全部或部分的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以及设计教学活动等。替代性策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较好地集中在预定的学习目标上, 有较高的学习效率, 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更多内容。

2. 生成性策略

生成性策略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加工, 安排教学顺序, 并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教师作为指导者, 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教学支持。学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学习。生成性策略的主要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积极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 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比较深入, 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迁移,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策略在体育教学中的操作运用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课堂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因此教学具有灵活性。在决定教学策略或选择策略时, 要根据所面临的教学实际情况而定, 应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环境等因素,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取长补短, 从而用最适当的策略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根据不同课型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1. 新授课

教学目标主要是获得运动技能。此阶段的动作特征是动作不稳定, 不协调, 缺乏节奏感, 常常出现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此阶段一般采用替代性教学策略, 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以及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在练习中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掌握动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学练。如在体操分腿腾越新授课中教师示范讲解, 引导学生多做地上俯撑蹬地成分腿立的辅助性练习和分解分步助跑踏跳练习, 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互相检查, 加强动作的理解与掌握。

2. 改进课

改进动作技能阶段的动作特征是动作较稳定、有节奏感, 能顺利和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并能正确地分析动作技术。但是遇到一些新异刺激, 多余的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此阶段目的是加强动作稳定性与熟练度, 应集中精力纠正错误动作, 通过精讲多练,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等提高动作稳定性。如在蹲踞式跳远教学中, 在学习了助跑与起跳技术后, 重点在助跑时稳定的节奏与有力起跳上, 学生通过相互分析动作技术, 找出错误原因, 通过反复练习, 改进动作。

3. 巩固课

运动技能稳定阶段的动作特征是动作熟练, 准确流畅, 轻松自如, 能独立完成动作。如在篮球变方向运球教学中, 学生学会变方向运球后, 通过分组教学竞赛提高动作在不同环境中的稳定性, 并对比赛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提高掌握与运用动作的能力。

4. 发展课

动作自动化阶段的动作特征:暂时变为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动作。宜较多采用生成性教学策略。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重组知识结构或建构新的知识。如在武术棍术攻防对练教学中, 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技术, 根据武术的攻防意义, 通过合作探究, 重组对练动作结构或创新动作技术。如一位学生作为进攻方从正面向下劈棍, 防守学生举棍架挡, 接着以棍把扫击对方肋部, 进攻方立即转化为防守方, 令人刮目。再如:一位学生横扫对方腿部, 防守学生跳起躲闪后, 以劈棍击打对方头部, 防守方立即转为进攻方, 攻防转换及时, 合理有效。

三、制定教学策略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体现学科性质特点

教学策略必须与具体学科的学习内容相结合, 要体现学科性质特点。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因此,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 精讲多练。必须事先设计好活动目标, 根据目标确定学习内容, 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学习的示范和足够的练习时间。

2. 根据学生实际

学生在获取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过程中, 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化等方面得到迅速成长。但彼此间的成长速率并不相同, 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如果仅从知识内容出发忽略了学生实际的基础水平, 必将问题百出。可以这样说, 教学目标的全面、合理与个性化导向,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3. 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策略 篇9

1. 创造学生敢于交流的心理环境。

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发表个人的看法,是实现语言学习课堂高效率的必备条件。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不敢开口说,不善于用英语交流,他们往往怕说错,太害羞,这种学习的结果只能是“哑巴英语”。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是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良好契机和有效途径。

2. 创造宽松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

在循序渐进的语言学习中,想要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还在于形成一种恒定稳固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主观态度和评价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原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指出:“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二、优化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创建高效英语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主动思维,大胆实践。若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就能提高。

1. 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课堂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保证。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duty活动,或讲英语小故事,做游戏、复习引入都是常见的导入方法。目的在于锻炼他们敢于张口,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好的导入方式,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能使学生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识;好的导入方式,还能建立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能力得到提升。

2. 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趣味性和真实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英语是从课堂走向生活,是生活中的场景在书中的再现。语言是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一节生动有效的语言学习课堂必须能够使真实的生活场景得以重现,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虚拟出多种多样的现实场景,给学生提供应用语言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多种表达方式,如角色扮演、看图说话、内容复述、争论辩论、短剧表演等。

3. 把握课堂,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把握重点,抓住难点,讲清讲深,多练巧练,充分发挥每分钟的效益。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同时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工夫,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如何结合等必须作出精心安排,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要掌握一个“精”字。讲其当讲,略其当略。对课堂练习,要突出一个“巧”字,注重一个“活”字。练习内容要精心设计,认真筛选,指导学生巧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促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其他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要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交际策略。

四、利用多媒体,增强课堂实效。

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替代了静止、呆板的教具,参与了直观教学,犹如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特别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了导引、刺激的独特作用。动画、音像剪辑、粘贴等多媒体组合技术,使课堂效果更强,学生如亲临其境,在强烈逼真的情景中发展形象思维。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百闻不如一见。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精选内容,编制程序,把教师难以通过描述完成的大量信息,用计算机在顷刻之间就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无疑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效率。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减少诸如板书之类的繁琐细节,有效地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提高效率。

五、进行教学反思,是创建高效英语课堂的保证。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即: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及时恰到好处地能动地反思,就一定会使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享受。教学反思应打破教学预定固定模式、套路的方式,充分能动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是抓契机点的反思,学生在教学中是能动者、主动者,所以问题情境、偶发事件处理都需要教师进行灵活的反思。其次是教学环节的反思,教师必须在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时进行必要的反思。最后是结课前反思,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反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自己的成功处、失败处,今后的改进点,从而使师生共同发展。

英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尽力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保持对英语课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创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付宜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学科教育, 2002 (12) .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策略谈 篇10

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针对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我把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我在讲课时,非常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崇高的理想》中提到的许多历史人物,既可以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去运用,又可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运用。学生占有了那些资料,在后来的《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祖国在我心中重千斤》、《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崇高的理想是力量的源泉》等作文中,都较好地活用了从范文中获得的资料,并又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提高了写作技巧。

二、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例如《荷花淀》、《百合花》、《药》、《苦练》等课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我在讲解作品时,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是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的修饰语的运用。如鲁光的《苦练》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袁伟民从筐子里抓起一只球,突然向她扔了过去。招娣敏捷地往后退了几步,稳稳地将球垫了起来。不等她站稳,‘砰’的一声,又一个球从教练手里飞到她的左边。她斜身飞一般地迎了过去,球垫起来了,人却摔倒在地上,她就势一个滚翻,又从地上站了起来……”这里细节描写之所以出色,关键是运用了一连串恰当的动词,以及用来修饰动词的状语。学生对动词的运用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对修饰语即状语的运用。指出这两点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动作细节的单项训练,如写《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思考》、《栽树》等作文,规定其中必须要有一两个关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镜头。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方法。这种教学,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效果自然好。此外,还可以根据一些范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在叙述中进行插叙,采撷诗词,运用典故、故事、传说等表现手法,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中的瑕疵,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 篇11

教学重点不突出,无法触及课文的思想内涵,无法把握课文的核心部分。

二、学生成了配角, 少数学生统治课堂,教师忽略了大面积训练。问题的过浅或过深,极大限度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出现“尖子生撑场面,多数人当陪座”的局面。

三、教师提问散而乱,替代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学生缺少练习的机会。教师只注重梳理情节内容的填空式提问和选择式提问,所提问题大多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很好地落实重点训练目标。

该如何改正弊端,打造高效课堂呢?笔者为大家献上小计几条。

一、运用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战略思想

语文教学中主要的详讲,次要的略讲,不可平均用力,如“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字词理解”等内容可由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自己解决,课堂上互相交流,必要时教师加以补充,学生达到了解程度就行。每篇课文的教学点都很多,我们要根据整本书和单元安排教学重点,通过整单元整本书的教学,来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牢固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有一两个教学重点即可,切不可贪多,或随意安排。这样,节约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讨论,研究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主旨的把握,形象的理解,语言的品味,思路的探究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会等。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

1、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会是高效课堂。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而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课堂上,无论是教学课内文章还是课外文段,始都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我提问学生,通常都不是要他们说出具体的答案,而是要他们说出找答案的思路和方法。评讲习题时,也不是直接对答案,而是先让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说出答题的思路,然后再一起说出具体答案。在训练过程中,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2、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寻求课堂教学的联想点。例如可以由歌词和广告词入手,引导辨析病句。通过比较王菲唱的,自己朗诵的《水调歌头》来体会词的意味。利用少年天性好说好动,不服输,愿意表现自己,勇于接受挑战的性格,在教学中改变和消除学生的被动心态,激发一争高低的热情,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可将演讲、读书笔记交流,课本剧、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引入语文课堂,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抓住学生中闪现的教学契机开展课堂辩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3、减少知识的讲解,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达尔文有句名言“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因为它是能力的核心因素,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古语说:“授人以鱼 ,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有了思考的工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构建和谐课堂,开展赏识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种美的教学,应该要给予学生爱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时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予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课堂忌讳

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策略谈 篇12

关键词:识字教学,效率,兴趣,方法,生活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段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因此,不失时机地抓紧对小学生进行识字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激发识字兴趣

1.在猜字谜中识字。用猜谜语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许多谜语,引导学生进行猜谜游戏。小学生正处在对谜语很感兴趣的阶段,只要引导得当,他们就会很快投入进去。

2.在做计算中识字。教师可以利用汉字偏旁部首的增减,形成不同汉字的方法来强化学生认字,增强识字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枫”时,可以理解为树“木”刮“风”就是“枫”,“枫叶”的“枫”;“露”去掉“雨”就是“路”;“请”的言旁换成三点水就变成了清”,“清楚”的“清”。

3.在“找主角”中识字。对于一些容易记错的形近字,可以设计“找主角”的游戏来认记。比如,学习“伙”字时,告诉学生“伙”字的主角是“火”,指导学生围绕这个主角配新字“秋、灭、炎”等,通过比较字形,辨别偏旁的不同,加强学生的记忆。

4.在听故事中识字。小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不管是教师、父母讲的故事,还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的故事,他们总是会专心致志地听,特别是让他们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最能吸引同伴的注意力。

二、教给识字方法

1.突出重点字。一篇课文中的字有的可完全让学生自学,对学生易错的字要先强调,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对形近字、音近字等特别容易出错的字,要先出示或用彩笔标出。

2.联系比较,避免孤立识字。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要让学生单独去认识本课中的生字,而是把相同或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

3.按规律分类识字。教师在教学中,并不一定要按照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来进行识字,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分类。如,把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字分别归为一类。这样学生学得方便,记得简单,又符合按偏旁记忆的规律。

4.在朗读课文中识字。在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加强朗读,且注意认读,这样能达到强化识字的目的。

三、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如,家庭、街道、商店、村庄、田野等,都是学生识字的好场所。因此,教师要拓宽识字的渠道,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在社会上,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识字资源进行识字,实现生活课堂化。笔者就要求学生积极用眼看、动嘴问、动手找、用心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留意周围的事物,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比如,让全班学生轮流发作业本,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同班同学的名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每个学生都能认识班上所有同学的名字。另外,学校的公告栏、马路上的广告牌等,有很多汉字学生都不认识,笔者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生字后主动请教老师和家长,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识字。这样充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不光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知识,而且在更大的空间中学词、识字,为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笔者还利用每周五的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汇报这一周又认识的生字,且是怎么认识的。学生通过汇报这一过程,对所学的字记忆得更扎实了,同学之间又能够相互记忆,这样学生的识字量大大地增加了。

上一篇:担保问题下一篇:数学教学中的游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