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效率关系论文

2024-05-20

公平与效率关系论文(精选8篇)

公平与效率关系论文 篇1

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

平与效率的选择

关键词:政府、公平、效率、经济活动、选择

(一)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是人们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适应关系。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这是一种理想的政策组合,政府各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其他宏观经济管理,既能有效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又不以效率损失为代价,兼顾公平与效率两方面的目标。或者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形成某种折中选择,力求达到两者的均衡。

第二、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这也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

第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社会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善,基础产业实力雄厚,市场体系运行效率提高,政府不需要大量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因而政府活动的重点则转向了收入公平分配。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待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思考,就是要历史、全面地看待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前,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国家,大锅饭的分配体制,使效率大受影响。20多年前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后,逐渐讲求效率,拉开收入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农村到城市,经济活跃起来,非常见效。于是,经过10多年,就把“兼顾效率与公平”作为经验总结,写进了党的十四大的决议。但是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在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提法上有一个新的变化。就是把以前的“兼顾效率与公平”,改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这两者关系,由效率、公平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改变为效率处于“优先”的第一位,公平处于“兼顾”的第二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开始,直到如今,它是我国在收入分配政策领域的正式精神。

共产党向来主张社会公平和公正。为什么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把公平与效率相比放在兼顾的次要地位呢?这与我国经济长期落后、难以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众多社会矛盾有密切关系;也与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有密切关系。这种形势迫使我们积极进取,尽一切努力增大我国的国民财富和综合国家实力,所以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时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与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样就把增加国民财富总量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问题突出地提出来,效率成为第一位的问题。另一方面,制约我国提高效率的主要因素,当时仍然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平均主义的影响。为了更快地提高效率,增加国民财富总量,就必须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

邓小平告诫我们:改革造成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我们要避免这个前途,我们一定能够避免这个前途,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的问题!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平与效率关系论文 篇2

1 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和特点

公平主要指公正和平等。公正就是尊重事实和公认的社会准则, 不偏不倚, 无差别、无歧视, 以同准则而非凭少数人的意愿、利益或好恶对待人与事;平等就是按一致的、同等的社会规范和标准享有同等的地位、机会和权利, 排除任何特权与垄断。公平是社会成员对特定制度下的权利及其后果进行评价的基准, 从本质上看, 是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成员思想意识上反映。它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为基础, 形成相应的社会意识, 得到法律保障, 分别体现在条件、地位、机会、处理原则、人际关系、分配、收入、消费、生活层次、教育等方面。有些人忽视社会经济关系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 从抽象的“人性”去表达对公平的诉求;有的只是强调公平的某一方面, 如从机会平等、结果平等或收入平等、法律平等去解释或界定公平;这些都不能全面科学地表述公平的内涵, 更无法说明公平观念的特点。至于那种把公平等同于分配均等的观点, 有的是混淆了不同时代公平基准的认识错误, 有的则是为了凸显公平与效率不可得兼而蓄意歪曲的错误释义。对公平观念的错误理解当然无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关于效率, 西方古典经济学早先比较一致地将其内涵局限在资源有效配置的范围里, 将资源的最优配置当作高效率的准则;效用学派兴起以后, 又掺进了主观判断和边际分析的因素, 强调效用的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则突出交易费用的节省和经济增长。有些学者则把效率当成单纯的生产力范畴。这些意见都不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 带有片面性。效率, 从宏观领域看, 不能仅限于资源配置的优化或社会生产的增长率, 还应包含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收益率以及人民收入的增加、福利的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 等等。所以, 效率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而且还存在短期效率和长期效率、持续效率之别。应该全面地、长期地考察效率, 而不能只局限在某些个别方面。有些行为在某些微观领域可能在短期内取得较高的效率, 如获得较多的企业利润, 却无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福利, 有的甚至还导致社会资源的损失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妨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期的宏观的角度看, 就不是效率的提高而是效率的下降、损失和破坏。

2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第一, 公平与效率互相依存, 互为前提。一方面, 一种公平关系和观念要以一定的效率为物质条件。因为公平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 而是一种建立在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之上的历史范畴, 没有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就不可能出现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 不会发生公平含义的变化。另一方面, 效率是建立于一定公平观上的效率, 要以公平为前提, 因为离开了公平的支撑, 生产者、特别是劳动者就不可能长久保持积极性, 效率就无法维持或进一步提高, 甚至还会激化社会矛盾, 破坏原有的社会秩序, 降低了效率。

第二, 公平与效率互相促进。一方面, 公平待遇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调动、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好使用社会资源, 有利于提高效率。另一方面, 效率的提高可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资料, 在为统治者提供更多财富的同时, 出现适当改善劳动者生活的物质条件, 有助于催生新的公平观念。

第三, 公平与效率互相制约。表现在, 效率提高的根基在于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这一根基又取决于对人的公平待遇, 因此, 提高效率不得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如果牺牲公平而片面强调和追求效率, 必然挫伤利益受损一方的积极性, 破坏了效率提高的基础。而且, 效率既然还包含了人民福利的增进, 不公平可能为少数人带来较大的利益, 却会损害更大部分人民的福利, 这就是对效率本身的破坏。反过来看, 公平既然要以效率的提高作为物质前提, 必定会受到效率条件的限制。就是说, 对进一步的公平原则的诉求不得妨碍效率的提高, 否则不仅无法达到, 还可能因动摇了既有的利益格局, 破坏了社会生产的秩序, 导致效率的降低, 不利于既有公平观的实现。

第四, 公平与效率交互同向发展, 共存于不同的层次。效率本身意味着公平, 而公平本身也体现着效率, 公平和效率之间是种交互同向的辩证关系。

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到达一定的水平时就有利于社会成员福利的提高, 就会诱发新的公平观的产生;新的公平观的形成又会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 进一步提高效率。从历史上观察, 公平与效率就是这样地朝着不断提高的层次互相促进, 同向发展。就个人收入分配而言, 当代公平与效率最优结合的载体是市场型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显示的经济公平, 具体表现为含有差别性的劳动的平等和分配制度, 相对于按资分配来说, 客观上是最公平的, 也不存在公平与效率哪个优先的问题。尽管我国法律允许按资分配这种实质上不公平因素及其制度的局部存在, 但并不意味着其经济性就是没有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公平分配。可见, 按劳分配方式的经济公平具有客观性、阶级性和相对性。同时, 只要不把这种公平曲解为收入和财富上“平均”或“均等”, 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和国家政策调节, 按劳分配不论从微观或宏观角度看, 都必然直接和间接地促进效率达到极大化。因为市场竞争所形成的按劳取酬的合理收入差距, 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 使劳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3 我国公平与效率关系发展现状及成因

从理论上讲, 社会主义更加要求和更能实现效率与公平互相促进。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 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劳动产品的共同主人, 互相间建立了平等合作关系, 生活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这种关系赋予劳动者在所有制、发展机会、社会地位和收入分配原则等方面的平等。尽管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还不能消除人们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但它毕竟消灭了私有制、阶级和剥削这种人类社会最重大的不平等, 是适合先进生产力、远胜于以往各个时代的高层次的公平, 体现出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配制,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同时显示了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反映社会主义所要争取的公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发展生产力, 即要求提高效率。这两方面互相促进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 从列宁到我国几代领导人对此都反复论证过, 谁也否认不了。

然而, 在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实践方面,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只能实行多种经济并存和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除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以外, 还存在个体经济和各种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所有制性质不同, 人们之间的生产、交换、分配关系也不一样, 于是形成了各自的公平原则。就基本方面看, 各种性质的经济如果能够按照其公平原则运行, 就能促进效率, 发展生产。但是, 由于新的社会制度还不健全, 加上几千年来私有观念的影响, 许多人为了谋取私利, 在经济活动中大量产生破坏公平原则的行为, 对效率产生不良影响。

于是, 我国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中就出现了大量违反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行为。过去有段时期曾经错误地将平均主义当成公平, 使劳动好的人得不到应得的报酬, 实际上破坏了公平分配的公平原则。在认识和消除了这些错误以后, 又在另一方面出现了新的不公平, 诸如, 某些垄断部门发放高额工资和奖金, 远远超过其付出的劳动, 而有的国有企业关停或改制, 造成了大批下岗职工, 生活无着;但少数公有企业领导人利用改革和管理漏洞, 占取大量公共财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非公经济成分享有社会给予的公平, 体现在它拥有法律维护的财产所有权以及在创业、生产、经营、购销的自由权利和在市场、税负方面的平等地位。这不仅激发起资本所有者的发展热情, 还使他们能够获得各种资源, 尤其是人力资源, 并自主地加以安排、使用, 进行生产经营, 获取利润运用, 对劳动者起激励作用, 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 这种经济会具有与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一些相同属性, 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劳资之间在经济地位、发展机会、收入分配、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别。特别是, 我国非公经济成分现阶段还具有浓厚的原始积累属性, 不少企业主贪婪地追逐利润, 罔视劳动者福利, 迫使工人在恶劣条件下劳动、引发频繁事故和矿难;多方压低、扣发工资, 加班加点不付或少付报酬, 借故处分罚款;任意辞退职工, 屡屡侵犯人身权利;部分企业只顾私利, 制造贩卖假冒伪劣产品, 哄抬价格, 牟取暴利, 损害消费者权益;偷税漏税, 侵犯国家利益;掠夺性开采资源, 破坏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少数富豪勾结官员和国企高管, 套取资金, 低价并购公有企业, 侵占巨额公有资产。

以上破坏公平的现象在造就少数富豪的同时, 形成了大批弱势群体, 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劳动热情, 既不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 也损害了公有经济, 危害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社会秩序不稳留下了隐患, 绝不能听任它们蔓延发展, 必须寻找其根源并加以解决。

除了行业垄断因素外, 我国巨大收入差距的经济根源主要在于所有制性质, 即阶级、阶层上的差异。因为, 在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内部矛盾不存在剥削, 由地区、城乡、行业差别和劳动差别导致的收入差距, 有的只不过百分之几十, 有的只有3倍多;而一般私营企业主靠占有大量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与劳动者间的收入悬殊更是难以计数。结果是, 一边有着千百万贫民蜷居于危房蜗室, 另一边是京城惊现价值几亿元的豪宅;我国城镇10%的家庭仅持有全部城镇居民财产总额的1%左右, 占总人口6%的人占有全国40%的金融资产。劳伦斯曲线的弧度和以它为基础的基尼系数在我国就是这样地被迅速拉大。

除此之外, 政策上忽视社会公平, “名兼而实不顾”是其重要原因。不少企业振振有词地大讲效率“优先”, 只求企业主的利益, 置公平于可有可无甚至不顾。有些工会和群众组织惟恐落实效率“优先”不够, 不敢理直气壮地呼吁、维护未被“兼顾”的公平。一些地方政府将经济增长当作效率的惟一指标, 片面追求GDP, 首先重视的是身拥巨额投资能力的商户, 争相给予超常的优惠待遇, 惟恐企业“挪窝”, 不敢限制其不合理行为, 而将劳动者的福利和合理要求视为效率的对立面, 对危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或者视若无睹, 或者治理乏力。这些都必然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

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不可能实行共同的、统一的公平准则。现阶段私有经济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 资本获得利润是这种经济的“天经地义”, 成为它的公平准则的组成部分, 在这种关系内部被认可。因此,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完全消灭剥削, 在全社会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 即社会主义公平。但是, 社会总要排除倒退危险, 不断前进, 发展到更高的社会主义阶段, 达到真正的和谐社会。这就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目标, 强调和切实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以社会主义公平观教育、引导人民, 使之影响其他经济的公平面, 减少其他经济可能导致的消极影响。要坚决反对公有经济中那些违反社会主义公平的行为, 坚持生产过程的平等和按劳分配;坚决制止私有经济侵犯劳动者权益和国家利益的行为, 引导它合法经营。要通过立法制定最低工资标准, 逐步提高劳动报酬水平, 并利用税制增强国家财力, 调节过大的收入和财产差距, 集中必需的资源, 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4 当前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4.1 效率优先原则

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 所以, 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 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 这样, 效率提高了, 生产力上去了, 社会财富增多了, 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 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 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 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 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一步的因素中, 生产力的作用是巨大的, 生产效率的提高将推动社会的进步, 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物质文明增强的基础上构建人类社会秩序就越完善, 人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 公平就越充分, 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也就越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 产生的效率就越大, 所以, 在二者的关系中要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当今,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要改变的是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中, 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国家的行政部门用计划调节的, 它导致了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率,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经济运行以市场为轴心, 实行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一个企业效率好, 就会发展壮大;如果效率不好, 就会日益衰落乃至被淘汰出局。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效率有限原则是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充满活力, 其重要原因就是在竞争中机会公平, 效率优先, 对于企业来说, 在竞争中, 在同一市场条件下, 效率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所以就以效率为先, 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营销战略, 在企业内部, 要尽可能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效率。企业的效率好,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4.2 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并不否认公平, 更不能牺牲公平只顾效率, 正确的做法是, 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 必须兼顾公平, 因为只有坚持公平才能够调动效率的创造者, 即主体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主体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同就能够激发他的工作热情, 提高工作效率;反之, 不公平会使主体失去工作热情, 降低公平效率, 所以, 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 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发挥作用, 而整个社会整体才能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发展, 个体间相互协调形成很好的团队精神, 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 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创造高效率。

兼顾公平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由于种种原因, 社会上存在着弱势群体, 对这些弱势群体, 出于人道主义关怀, 政府应当兼顾公平, 通过种种措施, 如向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 把这部分资金转移给弱势群体;如发放失业救济金, 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 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只有这样, 才能使这部分人得到应有的帮助, 以获得应有的教育机会和参加职位竞争的机会, 挖掘这部分人的潜力, 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提高效率。

总之,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个有效率的社会, 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 公正的;同样, 一个公正的社会, 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 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 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

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指出, 实现包容性增长, 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 惠及所有人群, 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增加社会财富, 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 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 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参考文献

[1]《公平与效率的新选择》吴宣恭,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18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321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373页

论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篇3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has been a focus by the economists for a long time. It is taken that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s contradicted and opponent by each other, while someone then thought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s uniform in long-term. The author argues that it is the manifold understanding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which causes such a contradiction. Fairness is referring to equality and fitness of system, chance and result and so on. Fairness poses three different properties, objectivity and historicity. Efficiency is referring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You should acquire as much as possible if you plunge into certain factor. The relation between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is interactive and contradictive. On the one hand, we have to sacrifice fairness to increase efficiency, and we have to drop some efficiency to pursue fairness. On the other hand, efficiency is the foundation and material premise of fairness. Social equity can't raise a higher lever without improving efficiency. Fairness is the premise and guarantee of efficiency. Distributional equity could raise the man's production enthusiasm, in turn raise efficiency. At the beginning of PRC's foundation, we sacrifice efficiency to maintain inferiority level of justice, what gives birth to mass poverty. Since the reforming and open up, we reform planned economy system and introduce market economy system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they boost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however, they expand gini coefficient, enlarge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So we ought to balance the relation between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and make a compromise of each other. Our country is a socialist nation. Socialism itself is the unity of commercial efficiency and social equity. Two-stage differentiation is not the characteristic of socialist. The huge distance between poor and wealthy leads to social instability, education unbalance and domestic demand insufficiency. Facing so severe condition, we ough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both efficiency and equality, strengthen the hitting power of illicit income, smashup monopoly, found and perfec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realize socialism concord society.

关键词:公平;效率;贫富差距;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3.003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3-007-05 收稿日期:2013-2-9

nlc202309030728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被称作经济学说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始终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一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可能没有效率,也不可能没有公平。维护公平,提高公平,一直是人们活动的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一、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含义及关系

(一)公平的含义

从一般字义了解,公平含有公正与平等的含义。公、平二字最早见诸于我国古代典籍《吕氏春秋贵公》,古代典籍中“公”是指秉公行事,不徇私情。“平”是指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有多种含义。社会主义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机会和结果,权利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因而公平具有如下四层含义:第一,法律制度公正。国家依据人人平等立法公正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障制度有效实施。如法律面前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平等的自由度,平等的生存权利等。第二,机会均等。在法律公正的前提下,各市场运行主体的机会均等。它包括各主体享有同等的进出入市场的机会、同等的获取和选择信息的机会、就业的机会、同等的竞争手段、同等的政府政策与外部环境、同等的享有公共物品等等。第三,收入均等化。它承认个人天赋能力差别所引起的收入差距,鼓励先进的英才选拔制度,但坚持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反对贫富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剥削压迫。第四,权利的公平分配。权利的获取与行使是绝对平等的,无须任何费用而且不能被金钱买卖。公平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相对性三种性质。第一,公平具有客观性。如将经济公平纯粹视为心理现象,否认其客观标准,则是唯心主义的思维表现。第二,公平具有历史性。总是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制约。恩格斯说:“希腊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可见,公平的观念和标准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程度所制约。第三,公平具有相对性。经济公平不是无需前提的绝对概念,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

(二)效率的含义

效率即效能、功效,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即通过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包括在收入分配领域中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果,使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投入能够达到尽可能多的产出。决定效率的动力因素是人们活动的努力程度,即人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根据唯物主义辨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观点,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一方面,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二者存在互相排斥,即互相限制,互相否定的属性。按照效率观念,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应该得到充分利用,因而资源应集中在精英阶层的人手中。而公平观认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因而社会主体的差别应该尽量缩小。公平与效率在现实社会中对立的表现在:

1.追求效率提高在某些条件下要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获得经济利益的多少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本、土地的多少和劳动贡献大小。其中劳动贡献是决定因素。在利益驱动下,通过对资源特别是劳动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使用者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其结果一方面使经济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却由于每个社会成员拥有的资源不同特别是劳动能力不同,即便每个社会成员都合理、有效地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也一定出现利益分配的不公平。

2.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如果国家通过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缩小分配差别的目的,则又会出现损失效率的现实。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通过他在《平等与效率》一书中所设立的“漏桶试验”说明,收入再分配这只桶有漏洞,它会造成效率损失和扭曲,从而减少国民收入总量。因为通过个人收入税收调节抑制过高收入和社会保障弥补过低收入者的收入不足,高额的税负不仅抑制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出现资本等资源的闲置,导致效率下降,而且会使一部分低收入者因生活有基本保障而不愿参加经济活动,从而出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象,导致效率下降,同时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经济效率。可见,公平与效率存在矛盾与冲突,“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人类对效率的追求,不断地和公平相冲突。对一方价值的追求必然牺牲另一方,只追求效率必然会牺牲公平,而绝对的公平,又会导致无效率。也正从这个意义上,才产生了要公平还是要效率;公平多一些,还是效率多一些的疑问和选择。

另一方面,公平与效率又是统一的,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属性。公平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效率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我们改善社会的基本运行体系,坚定实施改革开放,真正做到提高效率,促进经济飞速发展,这一切都是过程。追寻这一过程的社会意义,只能是为了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表现在:

1.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物质前提。第一,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效率在对个人才能和努力作出肯定的同时,本身就含有一种公平。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破垄断和进入壁垒,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促进了公平。第二,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高效率,才能增加国民收入的总量,为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一个效率低下,物质匮乏的社会中,社会公平充其量不过是低水平的平均分配而已,是一种原始的消极的低水平的社会公平。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任何社会要想维持一定的发展效率都必须建立在某种公平的基础上。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想维持一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公平基础上。分配的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劳动者充分的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果一个社会只求效率不顾公平,则社会会走向极端的不平等,背离人类对平等价值的追求,引发人们对社会的不满,直至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最终也难保效率的提高。公平对效率的促进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收入分配公正,人们获得经济利益的差距主要体现为要素投入量的不同,再加上税收的有效调节,财富的分配就不会过于悬殊。这样,社会成员由分配不公所引发的心理失衡基本消失,社会协调稳定,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第二,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的社会公正,就意味着公民合法财产和社会公共财产能得以有效保护,尤其是公共财产不至于被权力侵吞,因而有利于该类财产正常投入营运。第三,收入分配的社会公正包含着维持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需要的规定,这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弱者得以生存,社会秩序稳定,有助于效率的可持续提高。因此,社会公平意味着社会稳定、社会秩序,追求公平意味着创造一个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机会和规则的公平保证市场经济中效率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必然存在某个或某几个有机平衡点,在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互相推进与螺旋上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平也不断地在最高层次上实现,最终达到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地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地平等状态。

二、中国两种经济体制下公平与效率关系比较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严重社会不平等的现实和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倾向二者的尖锐冲突,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长期统治留给我们的双重历史遗产,并导致我们对社会均等的特殊偏好和对社会主义平等的特殊理解,使我们在建国之初就很自然地选择了以公平优先的目标发展模式。当然,这一历史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废除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以及由此产生的贫富对立现象,旧中国遗留的剥削压迫和恶性通货膨胀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在社会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福利制度等方面确立起来的平等与平均,避免了社会经济过于强烈的震荡和阵痛。但是,随着国家恢复经济任务完成,优先注重平等的目标模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进一步的发展的需要。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排斥竞争、违反经济规律的体制安排,导致了经济活动低效率。虽然大力提倡按劳分配的单一分配制度,但在实践中占统治地位的却是以各种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公平观和用学历,技术级别代替不同劳动能力的等级主义原则。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表现为以牺牲效率来实现公平。而且以此实现的公平只能是低水平的公平,或者说是消极的公平。社会收入分配中较小的基尼系数所体现的公平,是建立在收入水平普遍低下的基础上的。正如艾哈德所言:“与其喋喋不休地争辩国民财富的分配,倒不如集中所有的人来增加国民财富要明智的多,有了一个较大的目标,不难让每个人分到较大的一份。”因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解决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主要任务,是要创造促进效率提高的体制条件 。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篇4

本文对目前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基本政策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目前该基本政策所具有的正、负效应,提出了解决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新思路.

作 者:黄建中 Huang Jianzhong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广东,河源,517000 刊 名:南方经济  PKU英文刊名:SOUTH CHINA ECONOMY 年,卷(期):2001 “”(4) 分类号:F046 关键词:效率   公平  协调   促进  

公平与效率关系论文 篇5

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效率:指人的活动的效率。人的活动是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效率就是人的生产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成本不变,产出越大,效率越高;同样,产出不变,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公平:平等的对待公平,不平等的对待不公平。

人世间有很多公平的事,可是有一些事是不公平的,在这我不是要说,谁做的不对,只不过有些不公平的事发生在一些人身上是致命的。我不希望,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利,做出一些 不平等的事。人都是有错的,只要不是有意的,可以原谅。但是即是这样,有时也会出现不好的事。如果你是他的上级,请你做事慎重。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相同程度上是不合理的。比如,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严重不公平。近几年,企业参照公务员加薪的比例,根据企业效益来自主上浮工资。然而,企业管理者设计制定的调资方案带有巨大的“利己性”——企业利润向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严重倾斜。部分管理者上涨工资份额是大多数职工群体上涨份额的好几倍。总之。一半以上的利润流向了企业上层,剩下的员工工资也就寥寥无几了。

企业分配制定的不公,与职工在收入分配,工资改革等方面缺乏话语权和监督权息息相关。制度的设计者得不到有效的制衡,制度就只能“造福”他们自身。我国《工会法》规定,企业调资和大的投资经营决策等事项,必须经职代会审议表决。可现实是,组成职代会的“职工代表”大部分是企业的高管和中层管理者,不合理的调资方案同样得以顺利实施,职代会沦为走过场。企业分配制度的不公,是城市中诸多不公正分配制度的一个缩影;企业管理层与职工之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也正是城市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一面镜子。因此,在我看来,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符合经济规律,有利于城市良性发展的有效公共政策,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干预”和引导不公正的城市分配制度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在法制的框架内规范运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抑制或者消除过大的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这对解决乡村人口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公平、效率与就业 篇6

正确认识公正、效率与就业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端正在就业问题上的指导思想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http:///帮您找

文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公平就是社会公平,它主要是指社会财富占有的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效率就是劳动效率,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社会公平即社会财富占有的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又可归结为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仅就劳动平等而言,它实际上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任何人的收入都只能主要来自劳动,只能以自己的劳动同另一种劳动相交换,从而获取消费品,不能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人们在获得收入的方式上是平等的。二是每个劳动者有平等地参加劳动的权利。而劳动平等与报酬平等,最终又可归结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只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就能体现现阶段的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从而体现社会公平。

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社会公平与劳动效率的关系就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与劳动效率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尽管存在着矛盾,但又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没有公平就谈不上效率。这一思想在近二、三十年西方出现的组织行为理论中也得到了反映。这一理论认为,职工在一个组织中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职工在主观上所决定的他是否得到了公道的待遇,他付出的劳动是否得到了应有的补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道的待遇和就有的补偿,可以理解为平等劳动的权利是否得到落实以及一定量的劳动支出是否得到应有的报酬,即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否得到最终体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按劳分配既不是平均分配,也不是差距过大的分配,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会导致劳动者心理不平衡,影响社会安定,从而降低或破坏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力就不能高速发展,效率也就谈不上。例如,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本身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先富起来的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即为社会提供有用劳动。如果不把握住这个条件,非法致富也允许,就会失去公平,非但不能提高效率,反而会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产生消极破坏作用,从而降低效率。另一方面,效率又是实现公平的条件。没有效率,生产力不能高速发展,实现公平就缺乏物质基础。没有效率,导致劳动者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更不能为劳动者提供平等地参加劳动的机会,公平就无从谈起。

所以,只有坚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体现社会公平,才能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反过来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条件。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上必须把握的基准思想。据此制定的分配政策在实践中才会有较好的效果。任何忽视按劳分配的倾向都是有害的。

当然,由于在执行按劳分配原则过程中容易出现某些偏差,以及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市场因素的复杂情况,有时会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导致收入差距过大或过小。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国家除了不断调整分配政策外,还应采取行政、经济手段进行干预。一方面,通过税收等手段,对由于非劳动因素而导致的不同经济收入进行必要的调节;另一方面,对经济条件差、致富困难较大的地区和劳动者,要加以扶持,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在物质技术上给予帮助。目前,为了控制贫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应着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这将成为今后深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

实现社会公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要落实每个劳动者有平等的参加劳动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这一内容表现在就业问题上,就是要实行充分就业政策,为每人劳动者提供“各尽所能”的机会。一个人要生存,就应参加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也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任何人都不应剥夺这种权利的义务。当然,劳动者有平等参加劳动的权利,不能绝对地理解为每个人都必须有工作岗位,不存在任何失业现象。因为平等参加劳动者有一个前提,即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和技能,就有可能失去工作岗位导致失业。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实行的充分就业是包含合理失业率的充分就业。政府有责任花费更多的力气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应该当作一般的经济问题来对待。正是因为每个劳动者的能力和技能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适应不了高技能的工作岗位,就应向报酬较低的低技能工作岗位流动。这样能迫使每个劳动者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以适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工作岗

位的要求,它既体现了公平,又体现的效率,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较为完善的统一。当然,对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过来、吃惯了“大锅饭”的人产来说,要接受从报酬较高的高技能工作岗位向报酬较低的低技能工作岗位流动的现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里的关键是个转变观念的问题。应认识到过去那种“干与不干都一样,干多干少都一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

返了。市场经济讲的是实力,靠的是竞争,是生存的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正视现实,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积极投身于市场,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公平与效率关系论文 篇7

关键词:公平,效率,关系

效率优先的发展模式为中国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与现代化建设相向而行的公平,使百姓更温暖、更幸福。然而在如今各种社会问题频发与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公平与效率,到底该如何权衡,在两者关系的处理上,何者应该占据更多的比例,是当下经济社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概念与关系

(一)公平

公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有关经济活动的规则、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它不只是一种主观观念,而是具有客观的内容,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1.观念的公平。“观念公平”作为体现为理想和价值的公平观,突出强调公平的多元化和地方性,而不是大一统的公平。不同的利益主体必然会有不同的公平观点。

2.现实的公平。探讨公平,多数情形是从公平的反义入手,从对不公平现象的讨论开始。人类具有天生公平感,也具有天生不公平感。现实的公平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经济公平,另一种是社会公平。前者意指国家通过赋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财富合理的调节和二次分配,经济公平可以在优先发展效率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后者具有比较宽泛的领域,当前主要是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平等等。这两个领域的公平已经基本涵盖中国目前关于公平的大部分争议。

3.制度的公平。制度的公平,是由公平相对稳定的内涵和人们更高层次的期许构成的,即维持公平最低限度的法律原则和实现更高层次公平的方针政策。

(二)效率

效率,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一般来说,投入或成本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生产一定产品时所需要的资本。产出或收益指的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投入一定的资源生产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或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物品或服务。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支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就像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就必然会牺牲效率。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效率优先,西方自由竞争的各个学派认为自由竞争是最平等的,主张把效率放在优先地位,反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进行收入的再分配,认为这样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公平优先。公平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2.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容的。公平和效率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公平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公平。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成为效率提高的必要条件;而效率的提高可以使人们在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分配。

比较符合这一观点的说法就是,公平和效率两个政策目标同等重要,没有先后次序之分,二者必须兼顾,即如何以最小的不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或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市场机制的作用要限制,但是不能限制过分;收入均等化措施要有,但不能过度。

3.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公平与效率既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一面。

两者具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剩余物品之后,才出现公平问题。在效率低下、还没有产生剩余物品时,空谈公平就失去了意义。而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只有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时,公平才会增长,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就越不公平。另一方面,公平促进效率。公平的分配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权益得到维护,从而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

二者之间也存在此长彼消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效率开始提高了,旧的公平观仍居于主导地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为了促进效率,又要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

二、公平与效率关系协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社会生活方面

1.信仰弱化,国民凝聚力下降。随着城乡、地区、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群众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同时,文化的多样性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使得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这种文化氛围影响下造成的信仰弱化,就必然对固有的国民凝聚力形成挑战。

2.贫富矛盾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可以宏观地划分为以占有财富、权力和知识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以贫困农民、城市失业者为主的弱势群体。强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以及在社会舆论和话语权掌握中占据主要地位;弱势群体则缺乏有效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利益要求。这种社会不公平缺陷急待弥补,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利于公平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危害社会稳定。

3.社会价值观混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横行。公平与效率关系处理中得不当,导致了许多人形成了金钱至上的观点,换句话说只关效率无关公平,才有了社会总体道德水平下降,炫富成为时尚,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等社会现象。

(二)经济发展方面

1.从经济发展差距角度看问题。(1)地区差距。市场经济的价值法则,在效率优先的促使下,使得本来就具有某些优越条件的区域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从而拉大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居民与中、西部居民在收入、购买力、富裕程度和消费结构方面的差距。(2)贫富差距。中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一个贫富差距比较严重的国家。如果这种现象变成一种固定的发展趋势,那就意味着中国的贫富差距将呈一种稳定拉大的态势,其造成的种种社会不公平问题会日益严重。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由下岗工人、城市贫困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引起整个社会高度重视,但这类事件的真正有效治理,还在于从根本上保证弱势群体的公平生存和公平发展。(3)城乡差距。中国改革发端于农村,而其结果和效益却主要惠及了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城市,农村则成为不公平的改革牺牲品和负价值的承担者。如果说今天中国城市已经汇入现代化和国际化潮流,那么中国农村却出现了某种边缘化倾向。事实上,目前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达到了共和国建国以来的最大值。

2.富人移民狂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富人移民潮正在对中国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富人移民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子女教育、保障财富安全;另一方面是对未来对信心不足,担心利益受损。富人也会“缺乏安全感”。

反观中国,大部分资本都在公共部门、企业和部分的高收入阶层手里。在这种背景下,效率优先的受益者,却在兼顾公平中一再退缩,拥有大量购买力的富人移民海外,无疑会使本就疲软的内需雪上加霜。

三、如何正确处理现实问题

(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从十六大提出“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 年翻两番”,到十七大提出“202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两番”,再到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在不断完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既有国家的总量目标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80 万亿元,又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指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从追求“人均GDP”到“人均收入”的改变,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路径也由此更加向社会和谐的角度靠拢。

(二)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

随着社会的进步,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第一,在初次分配中充分体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市场主体具有“经济人”的本性,也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最有效的经济手段就是按照市场原则和生产要素的贡献取得收入,激发他们劳动和经营的积极性。第二,在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体现公平。对高收入者征收各种调节税,对低收入者和贫困地区实行转移支付,如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临时性的社会捐助,尽可能地缩小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第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节不合理的分配行为,如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打击非法收入。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注意把握效率和公平的均衡点。既包括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的均衡点,也包括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均衡点,还包括个人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均衡点。

四、结语

公平与效率关系论文 篇8

关键词:公平;效率;和谐社会

收稿日期:2009-12-1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2008年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编号YJSCX2008-146HLJ)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建伟(1981-),女,黑龙江庆安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栗守廉 (194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中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其中最突出也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社会公平问题,即公平与效率关系失衡问题。如何认识和把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动态平衡,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公平与效率和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

(一)实现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基本特征。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心情舒畅地从事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的公平,其核心内容是利益均衡和利益分配公平,它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指一种有差别的、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可的、利益相对均衡的状态。其基本要求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及其价值取向,把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公平的根本内容,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又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从更宽泛的角度讲,体现公平的利益分配,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的分配,还应当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分配。公民应当享有的所有政治权益,对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必须一视同仁。公民应当享有的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的大小应视不同情况而定,根据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所作的贡献,进行合理地分配。

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公平,要符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追求,不仅要考虑到个人与个人、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公平关系,还要考虑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公平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的社会,公平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是人类构建理想社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在理念和制度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就是要体现公平。体现不出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效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人们普遍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率作为重要任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高效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才具备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的基本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拥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通过经济发展来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从较低层次发展到较高层次,从较低水平发展到较高水平。因为经济发展将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更加充实的物质基础,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提供保障。从而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逐步走向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的社会,而那必将是更加进步、更加稳定和更加和谐的社会。

(三)公平与效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推动力

公平与效率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两大因素。一定时期的公平观念和公平状态是和一定时期的效率相适应的,无论是超前的还是落后的公平观都会阻碍效率的提高。历史上,每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归根到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促进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因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总是赋予了广大劳动者比以往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从而激发了他们从事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效率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没有公平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在公平与效率的不断协调发展中,人类社会才不断地从落后走向进步,从低级迈向高级。和谐社会的实现就需要公平与效率的相互作用来推动。

二、和谐社会建设中失衡的公平与效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是,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公平的同步增长,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形成了诸多不稳定因素,由公平不足导致的失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起点不公平引起人们的心理不平衡

起点的不公平和社会政策、制度密切相关。如果一个社会的制度、政策不能给每一个人的正常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就会引起人们的心理不平衡。当前,人们主要不满的是受教育的机会、迁徙的机会、健康的机会、就业的机会等方面的不公平。

目前,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二元户籍制度还没有完全被打破,这种制度使城乡居民的发展起点不平等,它限制了中国人应该平等享有的各种权利和自由,与和谐社会的理念相违背,也是我国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的一大障碍。另外,每个人获得教育的机会也是不平等的。“其主要表现是,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两个世界。教育经费和教师资源向着大城市和各级学校中的‘重点’倾斜。其直接结果是,分属于两种制度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的实现程度截然不同,不同的社会成员及其子女必然宿命地面对着教育机会的不平等。”[1]

(二)过程的不公平最为严重

过程的不公平,即人们的发展机会是不平等的,进入市场的机会是不平等的,从底层向上提升的机会是不平等的。

当前存在的比较典型的不平等就是垄断。“在公用事业中,政府往往授予他们享有垄断特权,并限制其他企业的进入。作为回报,该企业应该限制它的利润,并向所有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包括为有些消费者提供免费的服务。”[2](P.130)目前中国这样的垄断行业主要有电力、电信、民航、铁路、金融保险等部门。由于这些行业的主管上级是政府行政部门,这些部门通过审批制度或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颁发许可证等条款限制其他人参与竞争,从而获得丰厚的垄断利润。而购买垄断产品的消费者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权,被迫按垄断价格进行交易,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此外,在国企改革中还存在着内外勾结低价处置资产,损公肥私,通过征收土地剥夺农民,通过关系或贿赂低价获得国有土地,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在进入市场的机会上的不平等大多与规则的设定和对规则的把握有关。从总体上看,规则的设定是很严的,但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伸缩度,对裁量权的把握又因人而异,使不同的主体进入市场的机会不平等,同时这种裁量权的把握往往和腐败相联,引起人们更多的不满。

(三)分配结果的不公平突出

由于公共政策对起点的公平关注不够,各方面的改革措施不力引发了过程的不公平,而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导致和加剧了结果的不公平,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收入差距扩大。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不断上升,据权威调查和研究机构发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7,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而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已明显出现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如果任其发展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要尽量减少社会转型期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运用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三、提高公平的地位,实现公平与效率均衡发展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选择和定位二者之间的关系,应根据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主要矛盾来确定。

现阶段,我国的发展情况是,经济实力是建国以来最强的,持续30年的经济高增长过程,同时也是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快速拉大的过程,差距之大是建国以来所未见,在世界上也是最严重或少数几个很严重的国家之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当前,在公平与效率出现失衡、公平问题愈加凸显的情况下,要用公平促进效率,这里所讲的效率应当是公平基础上的效率,要为效率注入公平的理念,因为获得效率的根本方式与决定因素是公平,公平决定效率的实现程度,公平达到什么程度,效率就能达到什么程度。用公平的方式促进效率有利于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双赢和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已证明,什么时候用公平促进效率,社会经济就能获得又好又快地发展;什么时候只讲效率而忽视公平,社会发展就会遇到阻力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仅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且也让自己富了起来。但在后一段时期里,由于片面理解、运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甚至将其泛化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过分夸大了效率的主导作用,忽视了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性,结果使财富积累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大量出现,收入差距的扩大就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只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就是二者的均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但严格说来,它只是一个有效的策略性提法,其自身包含着一些明显的缺陷。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这一原则已开始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我们应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动态平衡。

要加大对公平的重视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发展。这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指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相互结合,既不过分强调效率,但是追求较高的效率,也不过分强调公平,但是要保障相对的公平。第二,是指公平与效率互为前提和条件,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和条件,它不以牺牲公平为条件;同样,公平也是保持和提高效率的前提和条件,它不以损失效率为条件。第三,效率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和促进公平水平的提高,而公平更高层次的实现也会进一步促进效率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应该把公平与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高效率又注重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均衡发展。“公平与效率均衡”并不是不重视效率,而是在重视效率建设的同时,提高公平的地位。形成以效率促进公平发展,以公平促进效率提高的一种良性互动。把公平与效率有机地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1]张玉林.2004年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J].中国改革,2004,(11).

[2]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上一篇:促销员管理分享下一篇:登门拜访五个礼仪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