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绩效关系

2024-06-12

效率绩效关系(精选7篇)

效率绩效关系 篇1

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从微观而言决定着自身的持续经营潜力, 从宏观而言反映了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市场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各银行的绩效产生深刻影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行业以及同一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之间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关系。本文以我国14家商业银行为样本, 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作了研究。

一、变量选择

(一) 因变量:市场绩效

一般说来, 绩效是指对经济主体满足特定目标的评价, 这些目标包括 (但不限于) 绩效、平等、创新和增长等 (Clarkson和Miller, 1982) 。市场绩效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 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 使某一企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最终经济成果。市场绩效实质上反映的是市场运行效率。本文所考察的银行绩效属于微观绩效, 是银行业中单个银行实现特定目标的程度。

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 对银行绩效的测度一般采用4种指标:资产利润率 (或称资产收益率) (ROA) (Return on asset) 、净资产利润率 (或称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 (ROE) (Return on equity) 、净利息边际 (NIM) 、非利息收益率 (NIR) 等等。关于市场绩效的衡量, 本文选用资产收益率 (ROA) 作为绩效考核指标, 不仅包括了净利息边际收益, 还包括了银行通过其它服务收取费用的能力, 分别以税后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率衡量, 利润率高, 意味着银行将资源配置到了最需求资金的社会部门。ROA主要作为管理效率指标, 反映银行管理将银行资产转化为净利润的能力, 可以衡量金融资源配置是否有效。

(二) 自变量:市场结构

银行市场结构是指在银行业市场中, 对市场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结构, 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率的测定是描述银行市场结构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方法, 也是学术界最常用于实证研究的一个指标。银行业集中率是指银行业中最大n个银行的资产 (存款额、贷款额或利润) 占银行总资产 (总存款额、总贷款额或总利润) 的比例。

对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的集中度CRn进行测算时, 本文主要测定CR4, 即测定中国银行业前4家最大的商业银行在相应项目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因为我国是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 所以我们采用了一个n值为4来测算四大商业银行在相应项目中所占的比率。

本文采用各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资产、利润额的CR4指数的平均值表示整个银行业的集中度。

(三) 自变量:效率

银行作为各国金融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生产效率的高低不仅影响着金融机构的资源利用效果以及整体经营状况, 还关系到各种金融政策的执行和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效率分析本身也就成了金融机构业绩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 所以关于银行业的效率研究也就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效率问题成为商业银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银行效率, 就是指银行在有效保证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基础上, 合理配置银行资源并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经济资源流动的能力, 具体说就是其业务活动中投入产出或成本收益的对比关系。

本文的效率值 (EF) 为使用Deap Version2.1软件, 运用DEA方法测算的我国商业银行1999-2008年的综合效率值。

(四) 控制变量

在检验模型的设定上, 为了避免外部因素的干扰和混淆, 一个简单办法就是引入更多的控制变量, 所谓控制变量, 是指除了效率变量和结构变量外影响银行绩效的变量。考虑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与数据的可获得性, 这里我们选择了几个控制变量, 即GDP增长率 (GDPGR) 和资本与资产比率。

(五) 随机变量

ξ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表示其它对银行绩效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大的因素, 如银行的业务范围发挥的作用。

二、样本数据

本文选取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ROA作为被解释变量, 市场集中率、效率值等为解释变, 并对各因子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的强弱程度等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既没有足够长的时间序列数据, 也没有市场细分数据, 为了减少年度数据不足的缺陷, 同时尽可能地体现我国商业银行动态发展过程中银行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的关系, 这里采用时间序列与横截面相结合的方法, 实证分析基础抽取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全部资料依据《中国金融年鉴》计算、编制得出, 同时采用Eviews7软件中的相关回归估计方法。

三、模型设定

本文建立的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的关系模型如下:

四、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Eviews7软件中的回归方法估计, 得到如下结果:

括号里的数字为t检验值, 星号表示显著性程度::***在1%的水平下显著;**在5%的水平下显著;*在10%的水平下显著。

五、结论与分析

银行绩效和市场变量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中, 每一个系数表明了各变量对资产收益率 (ROA) 的边际影响。括号里的数值为不同显着性水平下的t检验值。对于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CR的系数通过了t检验, 说明CR已经能足以解释ROA, 且负相关。同时EF的系数通过了t检验, 说明EF也能足以解释ROA, 且正相关。

首先, 银行绩效和市场变量之间关系的回归结果显示, 市场集中度与绩效有负相关关系, 即市场集中度越小, 绩效会越高。但从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看, 市场集中程度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很大, 其影响方式为市场集中度越高, 大企业的市场支配力越强, 从而行业利润率越可能高于平均利润率, 即产业的集中度和绩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但本文的结果却与其相背离。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民银行, 成立时已拥有相当大的规模和近乎百分之百的市场份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照所服务的行业进行专业分工, 业务条块分割, 几乎不存在竞争, 很容易扩张规模。国有商业银行尽可能多地吸收储蓄资金投入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 以促进经济增长。加之中央银行制定的利率和信贷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银行规模的扩张, 使得国有银行走上了重数量扩张、轻效益的道路。因此,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较高的集中度并不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 而是源自很强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因素。

其次, DEA综合效率变量EF与绩效正相关, 说明有效率的银行获取利润的能力更强, 这与实际情况相吻合。有效率的银行具有高级管理技术或生产技术, 从而降低了成本, 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因此, 在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时应着重强调效率。

由此看来, 我国银行业数据的实证结果基本上不支持经典的市场力量和效率结构假说。

再次, 在控制变量中,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银行绩效正相关, 虽然不显著, 但也说明, GDP增长率越高, 银行存、贷款的供给与需求就越多, 银行的绩效也就越好。

最后, 资本资产比率统计上显著且与资产收益率 (ROA) 正相关, 说明资本资产比率越高, 银行的自有资本越充足, 经营风险也就越低, 绩效越好。

摘要:以14家商业银行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 以资本收益率作为解释变量, 以CR4作为衡量市场结构指标, 以DEA方法测度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值, 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市场集中度与绩效有负相关关系, 即市场集中度越小, 绩效会越高;DEA综合效率变量与绩效正相关, 说明有效率的银行获取利润的能力更强。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绩效关系

效率绩效关系 篇2

关键词:房地产业,市场结构,市场效率,市场绩效

引言

我国房地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 我国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 房价一路攀升, 但是, 房地产业市场结构是否合理?房地产市场效率如何?房地产业市场绩效是否较高?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因此, 本文根据产业组织理论, 以2004-2008年郑州市排名前25家房地产企业为样本对郑州市房地产业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1 郑州市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 市场结构是指卖方 (企业) 之间、买方 (企业或消费者) 之间、买卖双方以及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准备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之间关系的状况及其特征, 其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的程度[1:122-123]。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 采用市场集中度 (CRn) 、赫芬达尔指数 (HHI) 指标来衡量郑州市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

1.1 市场集中度 (CRn)

市场集中度 (CRn) 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有关数值X (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数、资产总额等) 占整个市场的份额[1:299]。计算公式如下:

从销售收入、销售面积两方面分别计算郑州市房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CR4和CR8 (见表1) 。

资料来源:同上

采用日本学者植草益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认为郑州市房地产市场结构基本上属于竞争型的寡占市场。市场集中度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2003、2004年房地产行业的较高利润, 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投资房地产;二是由于房地产行业进入壁垒较低, 根据统计数据, 企业自有资金仅占30%, 其余大部分是银行贷款, 说明资金壁垒较低;2004-2007年郑州市一级、二级资质平均比例为0.63%、10.22%, 说明企业资质等级较低, 房地产业技术要求不高, 只是土地、资金的整合者, 技术壁垒较低;三是由于政府部门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房地产市场。

1.2 HHI指数

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 (HHI指数) 是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HHI指数越小, 表明市场集中度越低。

当HHI>0.18时, 属于高度集中市场;0.10

资料来源:同上

由表3可以看出, HHI指数远远低于0.10, 说明郑州市房地产市场集中度较低。在2006之后HHI指数逐年降低, 这说明郑州市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2 郑州市房地产业市场效率计算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 效率是研究结构与绩效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的比率指标。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 采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模型中的投入导向C2R模型来测量技术效率和BC2模型来测量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根据房地产特性, 本文选用劳动 (即企业平均从业人数) 、土地 (即开发土地面积) 、投资 (投资额) 为投入指标, 销售收入为产出指标。运用DEAPVersion2.1软件计算郑州市房地产企业效率 (见表3) :

资料来源:同上

从表4可以看出: (1) 2004~2008年郑州市房地产市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平均值比较低, 技术效率值仅为0.377, 资源浪费0.623。 (2) 2004年规模效率最高, 主要因为2004年之前郑州市房地产投资额主要控制在少数相对较大的企业;2005年规模效率降低, 主要由于投资规模的扩大2006年规模效率相对提高, 主要由于2004年、2005年国家和郑州市相继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2007、2008年投资额同比增加分别为30.0%与41.6%, 其技术及管理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而导致2008年郑州市房地产业规模效率降低。

3 郑州市房地产业市场绩效测定

市场绩效是指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下, 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常用的测定绩效的指标有收益率 (ROA) 、勒纳指数和托宾q值等。本文采用利润率与勒纳指数 (价格—成本加成) 来衡量郑州市房地产业的经营绩效 (见表4) 。

资料来源:同上

从表4可以看出, 2004~2008年郑州市房地产业平均利润率较高, 2007年达到最高30.06%, 而2008年达到最低, 一方面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及房地产业本身寿命周期的影响, 另一方面受到2007年高利润的影响, 房地产企业上半年投资规模继续增加, 大量商品房销售不出去;2004-2008年勒纳指数均值为0.572, 这说明郑州市房地产市场绩效比较差, 较高的利润率主要来自于较高的市场价格。

4 郑州市房地产业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研究

4.1 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关系假说

关于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关系主要有市场力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市场力假说 (MP) 包括传统的SCP假说和相对市场力假说 (RMP) :其二者都认为, 市场集中度和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是, SCP假说少数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经营存在规模经济, 共谋定价, 垄断行业, 从而提高了企业利润;RMP假说认为市场份额的较大的企业更好地实现产品差异化而实行垄断定价, 从而提高了利润。效率结构假说包括X效率结构假说 (ESX) 和规模效率假说 (ESS) , ESX假说认为由于企业实现了X效率, 较低了企业成本, 因而具有较高的利润水平, 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ESS假说认为由于企业具有规模效率, 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 利润较高, 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从而提高了市场集中度。

4.2 郑州市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

在Berger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郑州市房地产业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 ROAi为每个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率, CRi表示整个房地产业的CR8;MSi表示第i个房地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Xeffi表示第i个房地产企业纯技术效率;Seffi表示规模效率;ε为误差项。

运用Spss15.0软件, 将2004-2008年的125组相关样本数据代入模型中 (1) 式, 得出:

回归方程中每个系数表示各变量对利润率的影响程度, 括号中的数值为不同显著水平下的t检验值。从回归结果来看, 方回归程具有一定的拟合优度并且高度显著。CR8没有通过α=0.01检验, 说明郑州市房地产业不存在传统的SCP假说;市场份额与利润率显著正相关, 说明郑州市房地产业可能存在RMP假说, 但是, 通过调查发现, 郑州市房地产同质性较强, 因此, RMP假说不成立。纯技术效率与利润率正相关, 规模效率与利润率正相关, 因此, 郑州市房地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效率结构假说。

效率结构假说的成立还需要以市场集中度与市场份额为因变量, 以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为自变量建立两个回归方程进行计算, 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 上述回归方程与方程各系数均没有通过检验, 其不具有解释力。

从上述回归结果来看, 方程具有一定的拟合优度并且高度显著, 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通过了α=0.01检验, 纯技术效率系数为负, 这说明郑州市纯技术效率高的房地产企业并不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规模效率与市场份额显著正相关, 说明郑州市规模效率较高的房地产企业占有的较高的市场份额。

5 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政府制定一些相关的产业政策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积极引导和支持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控股等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方式形成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积极采用产品差异化战略。

参考文献

[1]范金, 郑庆武, 梅娟.应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122-123.

[2]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76.

[3]邹伟进, 刘峥.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 2007 (3) .

[4]徐健.我国房地产业的SCP分析及发展对策[J].建筑经济, 2006 (7) .

X效率理论与绩效预算 篇3

X效率理论最早是由哈维·雷本斯坦在1966年提出来的。他发现, 传统微观经济学把企业当作一个黑匣子或投入—产出的转化器, 只考虑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技术关系而忽视企业内部人的行为, 这与他及同事的观察经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不一致, 人们并不总是尽心尽力地工作, 企业的成本也并非总是最小化, 常存在只要稍加努力便可增加的产出。这就说明, 存在着与配置效率不同的效率问题, 即非配置效率。由此, 他把这种非配置效率定义为X效率。X效率实际上是指一种与组织 (organization) 或动机 (motivation) 有关的效率。因为该理论关注的是某种低效率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所以也称X低效率。雷本斯坦指出, 产生X低效率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劳动合同的不完整性, 即劳动合同不能明确规定雇员每一项工作的绩效, 这就为劳动者自己决定劳动的努力程度留下了余地;二是生产函数不是完全确定或已知的;三是管理投入并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得到的。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到的只是管理人员的使用权, 而不是管理投入本身;四是厂商可能彼此仿效而不是竞争。竞争产生压力, 企业实际的成本值随压力和动机而变化 (Leibenstein, 1966) 。

我们将X效率论引入到公共产品的分析中, 必须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雷本斯坦提出X效率主要是用来描述私人生产部门中的非配置效率的, 而我们要考察的是公共产品生产部门中的非配置效率, 因而必须弄清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的组织形式;第二, X效率既然是一种与动机有关的效率, 我们在考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时, 必须考察围绕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过程中的三个主体即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政治家和管理者在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各自的动机是什么, 即考虑他们各自的效用函数。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住公共产品生产过程中X低效率产生的原因。

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的时候, 必然会涉及到公共政策选择理论有关内容。首先, 按照公共选择理论中, 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生产的组织形式是:由选民 (公共产品的消费者) 选出政治家作为其代理人, 代表选民就公共产品和服务数量和类型进行决策, 而决策由一整套官僚机构中的官僚 (即上文所称的管理者) 来执行。其次, 在这一制度架构中, 三方各有其行为动机和目的。其中的官僚, 并非韦伯所言的不带偏见地遵循既定的行政制度并且毫不犹豫地执行政治决策的人。尼斯坎宁在他的一篇有重要影响的关于官僚主义的经济分析的论文中指出, 官僚和其他人一样, 都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由于官僚效用函数的许多项目都直接与预算规模有关, 所以, 扩大公共支出预算规模将是官僚的必然选择。这就是说, 效用最大化的官僚们也就是预算最大化的人。

尼斯坎宁模型使人们注意到公共部门官僚机构潜在的配置无效性。可以看出, 这种配置的无效性和X效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 这是一种以配置低效率表现出来的X低效率, 即配置低效率的原因还在于X低效率。官僚机构中的X低效率主要表现在:追求预算最大化所引起的浪费、人员过多和生产率过低等现象。X低效率的存在说明, 官僚部门并不是在生产可能线上运行, 而是在曲线内的某一点上运行的 (如图1) 。注意, 这与萨缪尔森的一般均衡模型中分析的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确定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最优组合的结论是不一致的。

在了解公共部门X低效率的表现形式后, 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公共部门中X低效率产生的原因。首先, 公共产品的生产函数在这里仍然不是完全确定或已知的, 也就是, 预算支出所得到的产出率往往不是最大的;其次, 官僚的劳动合同在其工作绩效方面的规定不明确, 或者即使合同规定得很明确, 也很难从技术上保证合同的实施。就官僚机构而言, X低效率的产生是因为, 尽管部门和主管预算拨款的机构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形式上的契约性协定, 可是由于合同规定不明确或实施和管理这些合同的成本太高, 给效用最大化的官僚更大的自由以最大化其预算规模, 因为他受到的约束更少了。这就产生了所谓的监督和激励问题。建立和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是消除X低效率的重要途径;再次, 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生产过程中十分缺乏竞争。X效率论引入“压力”的概念, 并把压力看作是一种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 个人相对地感到“被驱使”去实现某种潜在的能力。很多经验数据表明, 实际的成本数值随压力和动机而变化。根据X效率理论, 压力是由竞争产生的, 竞争的减弱必然使压力减弱。X无效率存在的程度, 取决于机构所处的竞争环境的性质。很明显, 在公共部门由于不存在市场竞争的压力, 排斥低效率的压力减小了, 机构内的代理人就可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以最大化他们自身的效用。在这些机构中, X低效率是以更高的税收或更低的公共服务产出水平转嫁到纳税人手中的。

二、X效率论与绩效预算

⑴在X效率论之前, 传统行政理论一直是韦伯的效率官僚制占上风, 主张通过以规则为基础的责任制来实现公共部门管理的高效。X效率论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推翻了韦伯效率官僚制的基础, 从而为“以绩效为基础的责任制”取代传统的“以规则为基础的责任制”开辟了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 X效率论为绩效管理和绩效预算奠定了基础。

⑵X效率论关于公共产品生产函数的论述表明, 生产函数的不完全是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从而为绩效预算改革指出了一个方向:如果更加准确地测量成本、产出 (结果) , 使公共部门生产函数更加明确, 也将为提高公共部门生产效率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而成本、产出 (结果) 的测量, 正是绩效考评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 也是预算控制手段 (包括会计控制手段、审计控制手段、实物控制手段等) 绩效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⑶X效率论提出公共生产的低效率源于组织和动机, 因而建立和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是消除低效率的途径。绩效预算强调绩效信息 (PI) 的生产及其在预算编制、执行和报告中的作用, 从而在预算的全部环节注入了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监督机制, 使预算的全部环节处于一个不间断的以目标为参照系的比照过程中, 并得到及时调整。无疑, 这能够提升预算在组织目标实现中的效率;同时, 绩效预算强调“为结果负责”就在公共生产中注入了一种激励机制, 从而消除了低效率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 绩效预算是X效率论在预算领域中的实践。

同时, X效率论也为绩效预算的未来提供了一系列思考:能否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得到真实的绩效信息?能否在制度上保证绩效信息在预算过程中的运用?能否建立起“为结果负责”的问责制度?这是监督和激励机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也是关系到绩效预算改革成败的关键。

⑷X效率论关于竞争、压力和X效率三者之间的论述, 阐明了一个道理:必须在预算中引入竞争机制, 这是绩效预算应解决的另一个主要问题。作为绩效预算的延伸, 国内外在公共生产中过程中, 通过广泛的公共产品的“合同承包”, 一方面在公共部门注入了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公共产品生产函数和资源成本等信息, 从而使公共产品生产效率得以明显提升。但是, 在实践中“合同承包”也显示了其在信任、民主、公共意识和交易成本方面的种种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加以解决。

效率绩效关系 篇4

营运资金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公司价值创造和财务管理目标紧密相关。因营运资金管理不善而导致的破产倒闭案例已屡见不鲜, 2003年美国有着100多年历史的Kmart申请了破产保护。2004年在中国运营8年之久的普尔斯马特轰然倒下。而Dell、Wal-mart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谈到成功经验时, 都提及其先进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和模式。近年来, 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正逐步成为国内外企业关注的重心之一。虽然我国上市公司也呈现出现金周期逐步缩减的趋势见 (图1) , 但平均水平仍远远超过国外企业, 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许多学者和机构 (如Smith, 1980;Groth, 1992;CFO杂志和REL咨询公司) 都关注营运资金管理问题。较短现金周期是否有利于企业的盈利性, 是一个需要实证检验的问题 (Shin等, 1998) 。现有实证检验的结果不尽相同:Kamath (1989) 、Shin等 (1998) 发现净营业周期与盈利性及股票投资回报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但Soenen (1993) 并没有发现两者间的一致性关系, 仅发现了行业因素的影响。Jose等 (1996) 、Deloof (2003) 、Lazaridis等 (2006) 分别以美国 (1974-1993年) 、比利时 (1992-1996年) 、雅典股票市场 (2001-2004年) 公司为样本, 研究现金周期 (CCC) 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 认为CCC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而对于CCC各组成部分与绩效的相关性, Deloof、Lazaridis等认为, 应收账款周转期与绩效显著负相关;存货周转期与绩效的负相关性在比利时市场较为显著, 在雅典市场不显著;但应付账款周转期在雅典市场与绩效显著正相关, 在比利时市场两者却显著负相关。

(二) 国内文献

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盈利性关系的研究较少。辜玉璞 (2006) 以沪深两市1995年至2004年14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 发现现金周期和公司盈利能力负相关。赵旭等 (2003) 进一步指出两者的负相关对产业因素反映敏感, 而且积极的流动性管理战略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但并不能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营运资金的周转期应该适度, 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现金周期越长, 营运活动占用的资金就越多, 机会成本、管理费用和相应的坏账风险就会上升。同时, 公司对外部资本的依赖性增加, 又会导致融资成本的相应上升。但现金周期过短又会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就平均水平而言, 目前我国企业的现金周期明显超长, 缩短现金周期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绩效的上升。因此, 本文假设:

假设1:现金周期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

应收账款周转期反映企业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和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放宽周转期会增加销售, 但同时也会带来机会成本、坏账损失和收账费用等成本的上涨。与国外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期过长, 放宽应收账款信用期所带来的边际销售增量将会递减, 而相应的边际成本费用则会上升, 最终会导致企业经营绩效的下降。因此, 本文假设:

假设2:应收账款周转期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

存货周转期反映企业库存管理的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提高, 在保证供货稳定性的同时也使加速存货流转成为可能。在技术和管理方式不断创新的现实环境下, 加速存货流转带来的边际收益必然会增加。因此, 本文假设:

假设3:存货周转期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

应付账款是利用商业信用进行生产经营的融资方式, 延迟应付账款的支付可以节约资金成本, 提高获利能力。但若存在现金折扣, 延期支付会因失去折扣而增加资金成本, 同时延期支付也会损害与供应商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 应付账款周转期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Deloof, 2003) , 而且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国家 (包括我国) , 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仍是极具吸引力的筹资渠道, 企业利用供应商提供的非正式贷款来融资不断增长, 造成上游客户的资金周转困难。如果企业能适当加速还款, 必然会增加供应链上游企业的积极性, 增强企业信誉、提高供应链的鲁棒性 (如Fisman等, 2001;Lazaridis等, 2006) 。可见, 我国企业边际应付账款支付期的缩减将会带来边际收益的更高增长。此外, 企业为了降低收账风险, 往往给予较高的现金折扣比例。鉴于上述分析, 本文假设:

假设4:应付账款周转期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1年至200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 为研究行业差异性,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和

批发零售业作为研究子样本。初始样本中剔除了数据缺失、金融保险业、财务状况异常、资产负债率大于1、年度销售增长率超过5、各周转期绝对值大于1000的异常上市公司。最后得到总体样本6190个, 其中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分别为3645个和427个, 各占总体样本的58.89%和6.90%, 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占总上市公司的比例57.42%和7.01%十分接近, 说明样本分布较均匀, 剔除部分极值后对样本影响不大。本文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万德数据库、上市公司资讯网、巨潮资讯及中国证监会网站等。

本文采用OLS多元回归分析, 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1:CROA=β0+β1CCC+β2LNSALE+β3LEV+β4GROWTH+βD200t+ε

模型2:TQ=β0+β1CCC+β2LNASSET+β3LEV+β4GROWTH+β5OCFA+β6DPS+β7LARGEST+ε

模型3:CROA=β0+β1X+β2LNSALE+β3LEV+β4GROWTH+ε

本文以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 (CROA) 作为反映公司经营绩效的核心指标。同时由于会计指标受会计准则、会计程序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有时会与市场指标存在较大偏差。因此, 本文用托宾Q值作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指标, 主要变量计量详见 (表1) , 并选取如下控制变量:规模 (LNSALE) 、财务杠杆 (LEV) 、销售增长率 (GROWYH) 、单位资产经营现金流 (OCFA) 、每股股利 (DPS) 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 (LARGEST) 等。同时引入年度哑变量, 分别用D200t (t=1, 2, 3, 4, 5) 表示。此外, 模型3中的X分别表示应收账款周转期 (DSO) 、存货周转期 (DIO) 和应付账款周转期 (DPO) 。

注:“*”, “**”, “***”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置信度水平上显著

四、实证分析

(一) 相关性分析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 CCC与CROA、TQ以及DSO、DIO、DPO与CROA的相关系数均为负值, 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初步证明了本文的假设。

(二) 模型1的回归分析

对全行业、制造业及批发零售业样本公司, 模型1调整后的R2分别为13.60%、12.45%和22.84%, 且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从 (表2) 可以发现: (1) 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 验证了假设1。其中全行业总体样本检验结果表明:现金周期延长或缩短100天, CROA降低或提高0.52%, 这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子样本检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只是制造业的系数较批发零售业稍大。 (2) 控制变量中, 公司规模、公司增长能力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财务杠杆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

(三) 模型2的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2006年的样本公司对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见 (表3) : (1) 对全行业总体样本, 现金周期与托宾Q值正相关, 且每延长或缩短100天, 托宾Q值将提高或降低1.93%; (2) 制造业子样本检验也得到了相同结果;但批发零售业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赵旭、胡运生 (2003) 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本文认为, 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之所以无法提高公司价值, 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中缺少一种Q比率套利机制, 其根源在于我国股权分置、股票不能全流通的特殊制度背景。

(四) 模型3的回归分析

通过模型3的实证检验发现 (见表4) , 全行业及两个子样本模型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 (1) 总体样本的应收账款周转期在1%的统计水平上与公司经营绩效 (CROA) 显著负相关, 且其延长或缩短100天, CROA将降低或提高1.37%, 制造业子样本检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但批发零售业现金周期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为批发零售业主要采用现金收款方式, 只有较少的应收款项, 从而使得假设2不适用于批发零售业样本公司。 (2) 总体样本的存货周转期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 且每延长或缩短100天, 绩效将降低或提高1.06%, 验证了假设3。子样本检验结果相似, 只是批发零售业的系数较制造业稍大。 (3) 总体样本的应付账款周转期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 且每延长或缩短100天, 绩效将降低或提高2.28%, 验证了假设4。子样本检验结果相似, 但制造业的系数较批发零售业稍大。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后发现: (1) 我国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其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但与其托宾Q值正相关。即缩短现金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但不能提升企业价值。 (2) 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及应付账款周转期均与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但批发零售业应收账款周转期与绩效的负相关性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摘要:本文以沪深两市2001年至2006年上市公司为样本, 分析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现金周期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 但与托宾Q值正相关;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及应付账款周转期均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在此基础上, 结合我国转型经济的特殊环境, 对应付账款周转期与公司经营绩效的负相关关系做出分析和解释。

关键词:营运资金,现金周期,公司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赵旭、胡运生:《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绩效与企业价值》, 《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2003年11月6日) 。

[2]Hyun Han Shin, LucSoenen.EfficiencyofWorkingCapitalManagementand CorporateProfitability.FinancialPracticeand Education, 1998.

[3]Ioannis Lazaridis, Ph.D, Dimitrios Tryofonidis, M.Sc.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Profitability of ListedCompanies in the Athens Stock Exchange, 2006.

[4]Marc Deloof.Does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ffect Profitability of Belgian Firms?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Accounting, 2003.

效率绩效关系 篇5

1 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1) 考核项目设计原则与方法:遵循具体化、可度量、可实现、现实性、时限性及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及时反馈的原则[2], 并将创新发展、突出贡献作为奖励加分, 将医院发展目标和科室工作目标有效结合。 (2) 考核标准评价指标:考核标准细则根据各科室的发展目标进行合理制定。考核评价指标内容及权重比例参考见表1。

2 考核实施步骤

(1) 前期培训:将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制定好后, 各部门组织培训和学习, 充分认识绩效考核的意义, 考核的目标和方法, 激励的措施。 (2) 考核方法: (1) 评价组织:由护理部、科护士长组成考评成员, 执行层级管理考核, 如由护理部考核各科室护士长, 护士长考核科室护理人员。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最终评定。 (2) 考核周期:每月考核1次, 每月、每季、每年进行总结。每季、每年的考核为每月考核的平均值, 如:第一季度考核为1~3月份考核分值的累计除以3, 年度考核为本年度累计分值除以12, 总结出月、季及年度的排名。 (3) 结果反馈: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 主张考核者与被考核者面对面公开考核结果, 以增加考核的透明[3]。每次考核结果均进行总结和反馈, 对每月、每季、每年考核前3名者给予通报表扬, 指出优点所在。 (4) 奖罚激励机制:各部门将考核结果进行降序排名公示, 每月、每季排名前3名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年度考核名列前茅者晋升、评优、外出学习优先考虑。年度内3次以上考核不达标者做离岗培训处罚, 取消评优资格。

3 成效

(1) 责任导向明确, 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绩效指标明确、科学、客观、全面, 使被考核者能更清晰的了解考核内容和标准, 护理人员既感到考核的压力, 也体会到压力下动力, 达到了个人目标和医院整体目标相一致, 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2) 行为导向改变, 病人直接受益。实施考评和反馈相结合, 考评者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 使被考核者能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不断改进不足, 自觉的转变了服务理念和行为, 真正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病人直接受益, 满意度由91.58%提升到了95.66%。

4 体会

(1) 建立科学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 可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导向、行为导向和价值导向。将考核结果与晋升、评优、薪酬等挂钩, 激发各级护理人员的潜力, 对提高医院护理管理效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 国内目前探讨护士绩效的文献较多, 考核量表、考评标准和考评方法呈现多样化。护理管理者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根据自身的情景进行评估, 遵循具体化原则, 确立自身的主导绩效目标, 避免复制其他情景中的指标[2]。

参考文献

[1]孙燕, 叶文琴, 曹洁.护士绩效研究现状及建立我国护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想[J].护理研究, 2010, 24 (3) :661-663.

效率绩效关系 篇6

1 资料

我院心内科床位80张, 分成2个责任组, 护理人员24名, 其中主管护师4名, 护师12名, 护士8名。从2011年1月-2012年1月开展绩效考核管理初见成效, 并在全院得到推广, 取得良好效果。

2 方法

2.1 绩效考核方法

2.1.1 成立护理绩效考核小组:

护理部考核病区护士长, 护士长为病区考核组组长, 责任组组长分别为每个责任组考核小组长, 护士长负责考核病区的责任组长, 责任组长负责考核责任护士。

2.1.2 绩效考核内容:

根据护理工作内涵、护理工作强度、密度、护理人员的素质等因素制定心内科护士绩效考核标准, 总分100分, 内容包括: (1) 护理工作内涵30分:根据病人的病种、护理级别、护理操作技术难度及风险等因素确定分值档次; (2) 护理工作密度30分:根据单位时间内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确定分值; (3) 护理工作强度20分:根据病人周转率、危重病人护理质量、夜班次数确定分值档次; (4) 护理素质20分:针对不同学历、职称、发表论文、三基考核、带教等制定相应分值。

2.1.3 考核方法:

每月末由考核小组进行量化打分, 并将考核结果上报护理部、绩效工资考核办, 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2.2 评价方法

对实施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前和后的护理工作质量、基础护理落实情况进行评定, 出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进行对比。 (1) 护理工作质量 (100分) :病区管理、中西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健康教育、三基考核、护生带教和业务学习情况。 (2) 住院病人基础护理落实情况 (100分) :生活护理、晨晚间护理、健康教育等。 (3) 出院病人满意度调查 (100分) :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

2.3统计方法

(1) 满意度调查:对实施绩效考核前、后的出院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 (2) 护理工作质量:病区管理、中西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健康教育、三基考核、护生带教和业务学习情况进行量化打分。 (3) 住院病人基础护理:各项基础护理措施及时, 健康宣教到位, 护理记录准确, 耐心解答患者询问, 能认真做好护患沟通, 对住院病人基础护理完成情况进行量化打分。

3 结果

3.1 改革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比较

见表1。

3.2 改革前、后病人满意度比较

见表2。

3.3 改革前、后基础护理落实情况比较

见表3。

4 讨论

4.1 实施绩效考核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 更好为病人服务

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帮助管理人员确定护士个人和群体对组织的贡献水平[2],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3], 使每个人的工作业绩与科室、与个人收入密切相关, 体现出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价值, 激发了工作热情, 大大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4.2 绩效考核提高了工作质量

绩效考核是对护理工作内容和人员素质进行量化, 客观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护理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付出, 分析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与护理岗位任职要求之间的差距, 确认影响护理工作的组织和个人因素, 有针对采取措施, 达到管理不断完善,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通过绩效考核的方法对护士的工作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与控制, 护士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真正做到质量好、服务好、病人满意,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3 绩效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促进护理人员队伍的稳定

绩效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营造良好的护理工作氛围, 促进护理人员个人事业与医院共同发展。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晋升晋级、奖惩、培训等护理人事的决策依据, 体现出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付出和回报, 更好的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保证护理队伍的稳定, 更好为患者服务。

绩效考核体现了护理管理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持续性, 使护理质量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住院病人的满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 护士撰写论文、参加各种文艺活动、技术操作比赛的热情都得到了空前的高涨。总之, 通过绩效考核,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我院的护理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春香, 熊靖, 赖碧霞, 等.我院《温馨护理服务案例规范50则》的做法与成效[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9) :693-694.

[2]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效率绩效关系 篇7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重视企业环境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 企业环境管理的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我国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资源环境审计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 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环境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监督和评价环境受托责任的有效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但是, 由于企业所处行业的差异使得大部分的环境绩效指标不具备全面可比性, 以往研究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仅限于评价企业环境相关行为的合规性、合法性, 不具备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进行比较并提出改良建议的审计功能。因此,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和方法。

1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在国内外学者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但目前较为成熟的观点认为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组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对企业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3E”) 所进行的审计。其中, 经济性是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获得或使用资源的成本 (是否减少支出) ;效率性是指商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与其所消耗的资源之间的关系 (是否讲究效率) ;效果性是指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 (是否达到目标) 。

审计目标的“二元决定论”认为有两大因素影响审计目标, (1) 社会需求, (2) 审计自身的能力。前者是根本因素, 起导向作用;后者是制约因素, 起平衡作用。因此, 环境绩效审计目标的确定应是社会需求与审计自身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与互动。Rose G (2001年) 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不在于衡量企业行为和国家政策的相符程度, 而是为企业改善管理模式和做出最优决策提供参考标准”[1]。 郭建平 (2008年) 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环境资源经济效益。它不是制约而是促进, 是旨在挖掘潜力的建设性审计”[2]。本文认为,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除了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评估外, 还应包括两方面内容: (1) 激励企业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行为, (2) 挖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潜力。生态效率比率指标的构建有助于实现这两个审计目标。

2 生态效率比率指标的构建

2.1 生态效率指标及其不足

2.1.1 生态效率指标的含义

目前, 国内外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总体概括起来有四种基本思想: (1) 生命周期观, 即认为评价企业环境因素和潜在影响时, 应当覆盖产品生命全过程, 从摇篮到坟墓, 包括从获取原材料、生产、使用直至最终处置; (2) 物质与能量守恒观, 即认为物质和能量的供给存在上限, 物质生产越多, 最终回到环境中的废物就越多; (3) 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 这种思想认为环境绩效指标在标准化的前提下还必须符合企业特点, 满足企业自身特殊需要, 才能与内部管理结合; (4) 环境与财务双赢观, 认为企业是营利性组织, 要求企业放弃财务绩效而承担环保责任的绝对环保主义只是空中楼阁式的空想 [3]。理想的状况是“双赢”, 即企业的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同时提升, 企业与社会同时获益, “生态效率”就是基于这种“双赢”的观念提出的。

生态效率 (Eco-efficiency) 的概念于1990年由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首次提出, 随后,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 (WBCSD) 于1992年在其向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的报告《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中再次提出了“生态效率”, 标志着该概念已被广泛的认识和接受。WBCSD将生态效率的实现途径描述为:“生态效率通过提供价格上具有竞争力的、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并同时减少生态循环中的生态影响和资源耗费来实现 (WBCSD, 1996年) 。”由此可见, 生态效率指标的核心是在厂商的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同时, 使该经济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生态负担最小化;其目的是为了衡量企业或国家 (地区) 在付出一定的资源环境成本时取得的财务价值[4]。因此, 生态效率被定义为财务变量和环境变量的比率, 可用公式表示为:生态效率=产值/环境影响, 这里的“环境”是包括物质资源的广义环境概念。提高生态效率意味着通过技术改良、资源再利用等方法, 用更少的资源和更小的环境代价取得和以前一样、甚至更高的经济效益。

2.1.2 生态效率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中的不足

生态效率虽然可以衡量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 但是在环境绩效审计的实践中, 仅仅利用生态效率指标会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 由于行业性质不同, 在创造同样的经济价值时, 产业链上游企业很可能比下游企业消耗更多资源和能源, 并产生更多污染 , 致使上游企业的生态效率必然大于下游企业[5]。因此, 在以生态效率为指标评价环境管理效果时, 上游企业相对于下游企业必然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 生态效率的可比性有局限。由于不同行业企业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不同, 而不同种类污染物生态效率的可比性较差, 因而生态效率的可比性被局限在相同行业的企业范围内。在行业之间的生态效率无法比较的情况下, 仅以生态效率作为评价指标, 会导致下游企业因为评价一直较高而缺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动力, 上游企业因为评价一直较差而丧失提高整改力度的信心, 从而使环境审计披露的内容有失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第三, 由于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计量单位的差异, 各排放物的生态效率指标很难统筹到一起而得到企业生态效率的综合指标。

2.2 生态效率比率的提出及计算方法

2.2.1 生态效率比率指标体系的提出

为了弥补生态效率指标的缺陷, 本文在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以生态效率比率作为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生态效率比率=当年的生态效率/上年的生态效率。

世界范围内对企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机构有很多, 如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 (WBCSD) 、欧盟金融分析师联合会 (EFFAS) 等, 其中以ISAR的研究最为成熟。ISAR为了改善和协调企业使用的生态效率计算方法, 使企业能够以标准化的形式报告生态效率, 从而使报告对于决策制定者更有意义, 在WBCSD的研究基础上, 先后颁布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和财务报告》 (1999) 、《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 (2000) 、《生态效率指标编制者和使用者手册》 (2003) 三个文件。文件要求企业从以下5个方面报告生态效率: (1) 水资源耗用; (2) 能源耗用; (3)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4) 臭氧损耗量; (5) 废弃物。根据ISAR制定的5个方面生态效率指标, 可以构建出企业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框架, 如表1所示:

表中m=a或b, a表示上年;b表示当年。

2.2.2 权重系数的确定

设一级指标的权重为W={W1, W2, W3, W4, W5}, 其所包含的二级指标权重为Wij (i=1, 2, 3, 4, 5;j=1, 2, 3) 。权重的分配可采用权值因子判断表法, 这种将定性评价定量化的权重确定方法, 与AHP (层次分析法) 等方法相比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6]。权值因子判断表法的具体操作过程为:

(1) 从环保组织、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选出专家, 组成评价专家组, 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的, 专家构成可以不同。

(2) 制订权值因子判断表 (如表2所示) 。根据生态效率指标体系中的指标级别, 共有5个一级指标, 因此制定6个判断表 (1个一级指标评判表, 5个二级指标评判表) 。

(3) 专家填写权值因子判断表。方法如下:将行因子和列因子进行比较, 根据它们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打分。采用5分制, 非常重要的指标为5分, 相比更重要的指标为4分, 同样重要的指标为3分, 相比不太重要的指标为2分, 相比很不重要的指标为1分。

(4) 对各位专家所填权值因子判断表进行统计。第一, 计算每一行评价指标的得分值:

DiP=i=1j15aij,

式中, aij表示评价指标i与评价指标j相比时, 指标得分值, P表示专家序号。第二, 求出评价指标平均得分值:

Si=Ρ=1LDiΡL (i=1, 2, 3, 4, 5)

式中, L表示专家人数。最后, 将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做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值, 即:

Wi=Sii=15Si,

二级指标的权重值Wij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

2.2.3 企业各排放物或消耗物的生态效率比率及企业综合生态效率比率的计算方法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其消耗自然资源和产生污染物质的直接原因, 不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物企业就无法正常运作, 而权重值正是表示该排放物或消耗物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影响是否重大的指标。因此, 可以将企业各排放物或消耗物所对应的产值按照“总产值乘以排放物或消耗物权重”的方法进行分配。将当年的总产值Yb和上年的总产值Ya按照各权重进行分配后, 如表3所示:

表中m=ab, a表示上年;b表示当年。

由于, 生态效率 (E) =产值 (Y) /环境影响 (X) ①

由①得:

生态效率比率 (R) = (Eb) (Ea) =YbXb/YaXa=XaXbYbYa

由②可求得各排放物或消耗物的生态效率比率:

Rij=XaijXbijWijWiYbWijWiYa=XaijXbijYbYa (i=1, 2, 3, 4, 5;j=1, 2, 3) ③

在③式中, 不同类别的环境指标在计算过程中都进行了无量纲处理, 从而对所有的企业排放物指标在单位上进行了统一, 便于以不同单位计量的污染物指标之间进行比较。

同时可计算企业的综合生态效率比率指标R:

R=i=15j=13WiWijRij, (i=1, 2, 3, 4, 5;j=1, 2, 3) ④

3 生态效率比率的优点及其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中的运用

3.1 生态效率比率优点

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作为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评价依据, 不仅要客观地反映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还应当定位企业现有的环境绩效水平在企业界的经度和纬度。只有满足行业间和行业内的数据都具有可比性, 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现有的环境绩效指标研究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 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 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 提出一个总的目标, 然后将问题按层次分解, 对同一层次内部的诸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次目标的各自的权数, 这样层层分析下去, 直到最后一层, 即可给出所有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的按重要性程度的一个排序;模糊评价法是利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建立因素集和评价集,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由模糊评判矩阵进行评价的方法[7];数据包络分析法是根据多项投入指标和多项产出指标, 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 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

在以上4种方法中, 因子分析法虽然可以评价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 但由于主因子的选择往往会造成部分信息的损失, 使得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层次分析法大多运用在指标权重值的确定环节, 不能得到企业环境绩效的最终指标;模糊评判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虽然较好的克服了前两者的缺点, 不仅能够将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量化为绩效指标, 而且信息失真度较低, 但却不能实现指标的行业间可比性, 即不同行业企业的指标无法比较。

相比之下, 生态效率比率主要有以下3个优点: (1) 计算方法简单易操作。生态效率比率的获得没有非常复杂的计算过程和统计原理, 方便了审计人员的数据核实和取证工作。 (2) 由于生态效率比率在计算的过程中对数据做了无量纲处理, 消除了计量单位不同而不可比的障碍, 使企业综合指标可以轻松获得。 (3) 企业的生态效率比率剔除了行业因素而仅仅与企业自身的努力有关, 这使不同行业企业的环保行为具有了可比性, 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环境管理效用得到公平披露。

3.2 生态效率比率实现的环境绩效审计功能

生态效率比率是在生态效率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是对生态效率指标实现审计功能的完善和发展, 其构建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激励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 (2) 挖掘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

3.2.1 利用综合生态效率比率实现激励企业节能减排的功能

综合生态效率比率R是反映企业所有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程度的动态指标: (1) 当R≥1时, 说明企业当年使用单位资源所获得的产值大于去年, 从而证明企业当年的资源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环境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2) 当0<R<1时, 说明企业当年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源大于去年, 从而证明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在降低, 环境管理的效果不佳。可见, R值是量化企业努力的指标。R值越大, 企业当年的环境管理越有成效, 资源利用效率越有提高。通过比较R值, 可以评价企业在环境治理和资源管理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从社会声誉及财政奖励的角度激励企业的环保行为, 激励企业在此方面多做努力。

3.2.2 利用生态效率比率实现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的功能

在利用生态效率比率衡量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时, 必须树立同一行业内的衡量标杆。由于相同行业的排放物种类基本相同, 对于参照指标的选择, 笔者认为较可行的方法是由国内该行业的行业协会对行业内各企业的各种排放物生态效率指标进行统计, 并将其中的生态效率指标最高值对外公布, 以此作为各企业行业内比较的参照对象。假设行业内某排放物或消耗物的生态效率指标的最高值为Ei (i=1, 2, 3……n) , 某企业该生态效率指标为Ei (i=1, 2, 3……n) , 可得:

R^i=E1´Ei (i=1, 2, 3n)

式中, R^i值越大表明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最优效率的差距越大, 即企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潜力越大。企业在选择环境管理整改方案或环境审计人员在向企业提供整改方案时, 可以R^i值为参考, 选择R^i值最大的排放物作为整改对象, 从而明确企业提高自身资源利用率的方向, 充分发挥审计经济评价的职能。

4 结语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不仅在于对企业行为的环境影响进行合规性和合法性的评估, 还在于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生态效率比率的构建是基于资源利用率尚未饱和的假设, 但是, 在资源丰富时期, 在科学技术条件和行业环境一定的情况下, 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会逐渐趋向饱和 (如图1所示) , 其生态效率比率也将趋向于定值1。比如一些生态效率已到极限状态的企业, 其资源利用效率在当前已为饱和状态, 其生态效率比率一般不会有太大的上升空间, 因此, 在综合评判企业的环境管理效果的时候, 不能仅参考生态效率比率这项指标, 还要考虑企业的生态效率, 将两方面结合起来, 从综合的角度对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和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到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Rose G.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uditing of Govern-ment-the Role for an Australian Commissioner for the Environ-ment[J].Environmental&Planning LawJournal.2001, (3) :293~318

[2].郭建平.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J].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8, (3) :62~65

[3].钟朝宏.中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规范的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4) :216~220

[4].高前善.生态效率——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J].经济论坛, 2006, (7) :67~88

[5].Ilinitch AY, Schaltegger S C.Developing a green busi-ness portfolio[J].Long Range Planning, 1995, 28 (2) :29~38

[6].邵文明, 林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绿色供应链环境绩效研究[J].经济论坛, 2008, (4) :57~59

上一篇:管理体系建立下一篇:经济体制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