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促进

2024-05-22

效率促进(共12篇)

效率促进 篇1

随着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改革, 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交流模式已成为学生成绩进步的桎梏, 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时构建立体的、流动的课堂交流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此种课堂体系, 谈谈个人的感受。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该体系的前提

传统的师生关系讲究颇多, 拉远了师生间的距离。新时代则要求我们更新观念, 学生不是老师的附属, 师生间应当是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只有这样,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彻底释放, 学生才能焕发出学习热情, 在广阔的英语世界里自由驰骋, 从而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融洽愉快氛围里, 轻松自如地学习。

二、巧留空白, 提高交流契机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 总是担心学生不会学, 于是就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点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 学生即使有不同的理解也没有机会阐释。因此, 教出来的学生大多是个性模糊的同一产品。而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 学生的思想也是如此, 他们会用自己的眼光来评判课文, 会用独立的思考来衡量文章, 这就要求授课者多给学生一点空间和时间, 让他们自己来理解课文的内容, 自己走进课文, 融入课文, 从中体会道理, 悟出真谛。

三、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乐趣多多

讨论法在教学中频频被运用, 但英语课堂上的讨论, 应注意一下讨论之前的学生独坐沉思, 先独立思考问题, 然后将思考结果用简单的语言记录下来, 接着小组内部成员间再相互交流, 各抒己见, 然后各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形成小组间的再交流, 这样每位同学都是参与者, 相互辩论, 求同存异。最后, 教师将讨论结果加以汇总, 及时调整学生思路。

四、师生之间交流, 突破难关

学生分小组交流以及小组间交流, 这个阶段教师不要急于抛出正确答案, 而要因势利导, 再次引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实现师生间的思想碰撞。一篇短文, 学生有学生的见解, 不可能每种思考都是一致的, 教师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引领学生思考, 而真正的领悟, 需要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相互间的交流, 的确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它调动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 化被动为主动, 这样一来学习难点学生们就不再会望而却步了。

当然, 构建立体的、流动的课堂体系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是一个逐渐适应、养成习惯的过程, 而体系一旦形成, 则会受益颇多。

首先, 该体系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 加快了学习英语的内化过程, 学生在交流时, 语音信息已在脑海里编码、存储, 实现了语言———思维———语言的转换, 并且可以通过吸收其余同学思维和表达的长处, 拓展自身思维的空间, 使自己的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其次, 小组讨论时, 每个同学都在无猜忌、无顾虑的氛围里畅所欲言, 这样的合作学习, 能增强大家的团结协作意识, 而且以小组为单位, 在全班范围内比比哪个小组思考得快, 说得理由多, 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 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 形成了合作、竞争的观念, 为以后步入社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说来, 立体的、流动的课堂教学体系, 极为适应当今的英语教学。学生的思维是流动的, 师生间理念的碰撞与交融, 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又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环境里提高成绩, 提升能力。

关键词:英语,交流,效率

效率促进 篇2

阳山中学 罗倩婷

【探究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辩论、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形式,既反思自我,又反思他人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加深对“效率与公平”这一问题的理解,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做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统一。提高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活动形式】 奖金方案讨论(激趣、设疑)-----自由辩论赛(发现和分析问题)----提供合理化建议(解决问题)【课前任务】:

学生准备:(分组进行)(1)理论知识准备

复习第七课第二框题,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2)小组一:搜集分配中提高效率的表现并说明提高效率的意义;小

组二:搜集分配促进公平的表现和促进公平的意义(3)探究体验——奖金的分配

校运会结束后,为了表扬我们班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学校奖励本班一笔奖金1000元,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依据“效率与公平”原则,为班主任设计一个合理的分配方案。教师准备:

指导学生有效开展搜集和查阅活动,整理学生搜集的典型材料和查阅的主要内容。【探究活动步骤】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效率与公平问题,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来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这节课来探究一下。

探究活动一:奖金的分配方案(课前已经布置小组讨论,现在请学生代表展示本组方案,其他同学听后自由发表评论)

有些组的方案考虑公平多些,有的组考虑效率多些,有的组尝试把二者兼顾起来,各有特点。看来合理分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同学们还可以就这一问题继续讨论。

探究活动二:自由辩论赛

喜羊羊队:收入分配中应该更注重效率 灰太狼队:收入分配中应该更注重公平

探究感悟: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一、实行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对收入再分配,弥补初次分配不公平缺陷,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如对高收入者征收各种调节税,对低收入者和

贫困地区实行转移支付,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机制等措施,保护弱势群体。这是从微观层面上维护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二、扩大就业实现分配公平。我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模式,最根本的和最有效的缩小差距的方式是通过扩大就业,增大劳动报酬在分配格局中的份额。

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迁移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带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两种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还能够非常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善。久而久之,随着学生迁移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随之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对于我们有效地开展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本文笔者现关于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总结如下。

一、夯实学生数学基础,为迁移能力的培养提供先决条件

如前文所述,迁移能力从本质上讲需要学生在既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这也就为我们的迁移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首要工作就是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为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所谓基础的夯实,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指对于学生数学基本概念、公式等等掌握程度的提高,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味地追求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最为关键的数学基础,导致很多学生虽然迁移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往往迁移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久而久之,对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树立迁移的自信心来,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迁移欲望

教学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再加上数学这门学科较于其他学科,在难度上以及知识量上都明显偏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学习数学比较吃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这样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因为迁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需要学生自觉自发地进行自我培养,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因此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这样就能够为学生迁移能力的生根、发芽以及开花、结果提供一片沃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入手,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温暖,感受到教师的殷切期望,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真正地被点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迁移能力会随着其课堂积极性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反过来学生迁移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会非常有效地作用于学生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进一步提高,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

三、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保驾护航

在对学生迁移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为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以及激发学生内在的迁移欲望之外,也要为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正确地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真正为学生迁移能力的提供保驾护航。这就需要教师一改以往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迁移。如分组合作教学的采用,学生通过组内的协作互助以及组间的竞争讨论,自发运用迁移能力来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其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让学生积极联想,根据既有知识体系来推导新的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延伸和完善。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对于我们整体的数学课堂教学工作而言至关重要,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善,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得到非常有效的培养,为学生在现阶段以及未来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提高公文质量 促进政务效率 篇4

一、健全“四项制度”, 提高办文质量效率

为提高公文处理质量和效率, 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 制定了《新疆油田行政公文处理及印章管理办法》《新疆油田电子文件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对公文种类、公文格式、行文规则、公文拟制、公文办理、公文管理等作出具体规定, 使公文处理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案可查, 做到收文处理程序化、发文处理规范化、文件归档正规化。

一是实行公文质量管理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 对公文实行归口管理, 统一由办公室审核把关, 一级对一级负责。机关部门和所属单位主要领导对公文质量负总责, 分管领导及办公室领导具体严把公文政策法规关、会签关、出口关, 具体办文人员负责公文起草关、文字关、体式关。同时, 不定期地开展公文质量检查评比活动, 检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从而促进公文质量不断提高。

二是实行公文限时办理制。为压缩公文处理时间, 明确规定:凡有明确规定时限的公文, 必须确保公文在规定时限内办结;没有明确规定时限的公文, 按照内容确定基本时限, 从速处理;重要公文实行急特件专人跟踪催办, 除事项特殊、协调任务大的公文外, 力争每份公文处理不过夜。

三是实行重要公文办理结果通报制。对上级机关来文, 建立重要公文跟踪督办制度, 定期以《办公室通报》形式向公司管理层通报公文办理结果, 通报内容包括来文的核心要求、领导批示意见、部门办理意见及办理结果等, 形成信息流的完整、有效闭合, 方便公司管理层成员及时掌控重要公文办理动态, 保证上级机关文件精神及各项指令得到及时贯彻落实。同时, 每季度统计分析、通报公司及部门发文情况, 采取多种举措精简发文数量, 提高了企业政务运行及公文运转的效率。

四是实行公文差错责任追究制。制定了《办公室系统重点工作目标考评细则》,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将公文质量列入目标管理责任制, 把公文质量和效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办文人员工作实绩及年度评先的主要依据, 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 事事结果有考核, 强化了办公室人员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 实现了拟制公文精品化、公文处理高效化。

二、严把“四道关口”, 提高公文制发水平

公文审核是保证公文质量的重要环节。为切实提高公文质量, 在公文制发过程中, 严格审核, 把紧“四道关口”, 杜绝出现任何差错, 保证公文的权威性。

一是把好行文关。按照公文处理规定, 对制发的公文, 从是否需要行文, 行文方式是否妥当, 是否符合国家、自治区的有关方针政策及企业有关规定, 是否履行“先核后签”的办文程序等严格把关, 确保行文的必要性和准确性。

为严格控制行文数量, 在日常办文过程中做到“六不发”:即可用电话、传真、原件批回等方式解决的, 不发公文;可用电子公文解决的, 不发纸质公文;可用便函解决的, 不发正式公文;领导讲话, 一般不以文件下发, 必要的可发《办公室通报》;对于确需转发的, 没有具体贯彻落实意见和执行措施的, 不转发;各类会议、培训通知一般以部门便函或白皮工作通知形式下发, 不发正式文件。

二是把好内容关。对每份文稿都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对每篇公文逐段、逐句、逐字地认真反复校核, 努力做到主题鲜明, 内容充实, 结构严谨, 语言简练, 条理清楚, 表述准确。坚持“四不发”:即内容空洞、无实际价值的不发, 主题不鲜明、目的不明确的不发, 结构不合理、不严谨的不发, 语句不符合形式逻辑、字词使用不当的不发。

三是把好格式关。对公文体例格式是否符合公文处理规定、各要素标识是否正确等进行把关, 做到“六看”:一看文种的选择是否合适;二看发文机关同收文机关关系处理是否恰当;三看上报公文有无注明签发人姓名;四看主送、抄送是否准确;五看公文标题、发文字号、发文时间是否正确;六看附件、落款是否遗漏。坚持不规范的文件不出手, 确保公文体式正确规范, 要素齐全。

四是把好会签关。凡以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联合行文的, 或公文主要内容涉及多个部门的, 需由相关部门领导逐一履行会签程序, 对会签公文内容取得一致意见, 做到应签必签。对拟制的企业规章制度, 规定了明确的审查程序, 由拟制部门提交企管法规部门进行专业审查后, 方可行文。

通过公文审核, 充分发挥文秘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 为领导签发公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公司领导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主要的决策活动上, 从而提高了企业政务运行效率。

三、构架“高速公路”, 提高公文运转效率

为切实提高公文运转效率, 明确规定:办公室文书科是新疆油田“公文处理中心”, 凡送油田公司的公文, 统一由文书科负责接收和处理。对于收文办理, 严格按照公文处理中的签收、登记、初审、承办、传阅、催办、答复等程序有关规定, 以最快速度处理公文, 做到中途不滞留、路径不走错。其中收文办理中, 公文传阅坚持有序、及时、安全原则, 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式:

一是树型传阅法。即以文秘人员为中心组织传阅, 依次将公文传送给阅文者, 每个阅读者阅毕后, 需将公文退回给文秘人员, 由文秘人员检查无误后, 再传递给其他阅读者。其优点是文秘人员像树干、自始至终都是传阅活动的中心, 其他阅文者像树枝、他们的阅文活动均处于文秘人员监控之中, 保证公文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和传递效率。

二是轮辐式传阅法。即对于机密件或领导专门交代的公文, 以文秘人员为中心点, 以阅批人为外圈, 由中心点开始传给第一个阅文人, 第一个人阅读完毕后退回中心点, 再由中心点传给第二个阅文人, 依次类推, 直至传阅全程终结。公文在传阅过程中走过的路线图, 类似于车轮辐条的形状。这种方法迅速、准确、保密、高效, 可以准确掌握公文行踪, 避免中途积压和传递断线。

三是回传法。即领导A对一个文件已作了批示, 要求传给领导B和领导C阅知, B同意A的意见, 而C却批了同A相反的意见, 这时文秘人员应将C的意见回传给A和B, 目的是使他们的意见能够互通、达成一致。如果领导意见不一致, 承办部门就会无所适从。处理这类传阅件拿不准的, 应征求有关领导意见后再转。

四是集中传阅法。即因紧急程度或密级所要求, 一份公文需在极短的时间内由多人传阅, 而阅件人办公地分散、采用专传方式还不能达要求时, 将阅件人集中在一起传阅公文。

在确保公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 我们还采用多种方法组织阅文, 如利用办公电子公文OA系统等传阅公文;利用各种会议集中传达公文精神;复印公文副本, 增加公文数量, 加快分散阅文速度;利用内部刊物、企业门户网页等公布公文, 以便阅文。

四、搭建“提素平台”, 提高文秘人员素质

一是建立学习制度。以建设学习型办公室为目标,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 大力开展学习活动, 建立“311”学习制度 (每周三下午组织一次政治学习, 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学习, 每季度召开一次办公室主任例会交流学习) 和“五学 (领导带头学, 全员覆盖学, 主题贯穿学, 培训强化学, 评比激励学) 、四必学 (中央精神必学, 重要文献必学, 重要文件必学, 领导讲话、工作报告等重要材料必学) ”的学习方法。建立二次学习机制, 所有参加派外培训的办公室人员, 都要在办公室集中学习时系统讲解所学内容, 对全员进行再培训, 有效扩大了培训面, 收到双重培训效果。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每年举行一期文秘业务培训班, 定期组织文秘人员学习公文处理相关文件, 经常召开公文处理经验交流会, 安排文秘人员轮流讲课, 剖析有关典型事例。通过采取外派深造、组织业务培训、开辟业务讲座、研讨交流、以老带新、跟班操作等形式, 提高了办公室人员公文处理水平。

三是建立标准制度。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制度和方法, 将新经验、好做法及时转化为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近年来, 梳理业务流程25项,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22项, 修订编印了《办公室员工手册》, 以制度化巩固学习成果, 以标准化提升工作水平。

四是锤炼务实作风。深入开展以“改进作风、提高效率、搞好服务”为内容的作风建设, 使办公室全员树立人人是窗口、人人是形象的理念, 进一步增强办公室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

效率促进 篇5

提高初中英语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成才

江苏 邳州 ●冯二刚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英语的应用在我们的工作中已经越来越广泛。但是对于英语的学习,很多的学生都很困扰,究其原因是有很多的。因此,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分析英语学习存在着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英语;心理因素;外界因素;效率

对于英语真正的教学是在初中开始的,面对这样一个和世界接轨的国家,英语的学习无非就是最重要的。所以,学生对待英语的学习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与此同时更要掌握好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促使自己真正成才。

一、影响初中英语学习的因素

(1)心理因素。首先,母语思维模式已经定型。对于初中生而言,汉语是他们的母语,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难免会按着学习汉语的思维模式学习英语。当英语的结构和汉语的结构是一样的时候,学生也许会感到很简单,但是一旦遇到变化,就会立马显示出学习英语的弱势。例如“我有一个橘子”,用英语翻译会很简单,因为这个和汉语的思维模式是一样的,学生可以在脑海里直接影印出英语“I have an orange”。但是对于另外一个句子“我们班有20个女生”,这时候就不能直接说“Our class……”,而是应该想到“There be”结构,即“There are twenty girls in our class”。这种例子很鲜明地指出了母语的思维模式对英语的学习有着很强的阻碍作用。其次,自卑的心理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是经常存在的。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对于新鲜的事物刚开始的时候是存在着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当深入地学习时,会发现英语琐碎的知识点和记不完的词汇越来越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久而久之学习的热情被挫败,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会信心不足,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第三,记忆的影响。记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由“识记、保持、回忆”三个环节组成。而对于语言词汇的学习,就是因为学生不完整的记忆过程才会导致经常的记不住,词汇记不住,是不可能学会一门语言的。所以,学生要采用正确的记忆方法。第四,注意力不集中。对于英语的学习,并不是学生想象中的那么有趣,所以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能够将记忆力集中,经常在课堂上开小差,不能够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英语的学习上,这就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2)外界因素。首先,语言环境因素。学习语言最重要的一个外界因素就是语言环境,因为缺少一定的英语学习环境,导致学生很难做到以英语的思维模式去学习英语,进而会导致学生学会的英语为中国式的英语,对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起着较大的阻碍作用。再次,学校因素。对于学校,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目的,导致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去让学生学习英语,根本就没有教会学生怎么去正确地学习英语。进而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只会越来越讨厌,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最后,家庭因素。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负担,不能够以一种轻松而又愉悦的心情去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这些外界因素都成为了初中生对英语学习的一种误区。

二、提高初中英语学习的效率

(1)养成正确的语言思维模式。英语有一定的结构和语法,如果不注意用英语的思维模式去学习英语,就会导致出现中国式的英语。对于外语的学习,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地忘记自己的母语,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进行大量的英语词汇和习惯用语的.记忆,一定要记住不要用汉语的模式去套,时间久了,思维模式就会有一定的改观了。例如在见面的时候,我们大多数都习惯的会说“Hi”,而不是汉语的“你好”。所以,这种思维模式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培养。

(2)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会通过各种形式来培养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可以进行有趣的拼写批注,帮助自己去记忆词汇;还可以通过模拟一些场景,让自己身临其境地去学习一些日常用语等。可以说,这些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后,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3)培养学习英语的意志。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主要依靠的就是坚强的意志,对于英语的学习亦然。学好英语是一件长久而又艰苦的事情,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在学习中,困难是必然会存在的,因此学生要做到及时地采取正确而又有效的方式去解决这些困难,增强自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第三团队促进董事会效率 篇6

第三团队,由董事会成员、高级管理者组成,他们乐于以正式(如例会或战略發展研讨会)或非正式(如社交场合)的方式来保持公司高层重要信息的传达。研究者借助“领导者-成员交换”概念来解释第三团队的作用机理。以往研究表明,高水平的“领导者-成员互换”会带来很多好处:合作关系会加强,信息流动更畅通,工作效率会提高,雇员的组织认同感更强。但是,过去的研究把董事会和管理者团队作为两个团队来处理,而CEO或者总经理则被看作两个团队间的调解者。现在,研究者把第三团队——由在知识和创意上互通有无的董事会成员和管理者组成的团队——引进了研究中,并且發现,使用第三团队的企业绩效卓越。

为了验证“领导者一成员互换”是否真的可以通过第三团队的作用来助益于企业绩效,作者研究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64个组织(包括43家企业和21家非营利组织)。在样本中,非营利组织必须是正式注册的实体机构,而企业则是已经上市10年以上的公司。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考核标准是财务活动和公众支持程度,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则是资产回报率、每股收益和股息收益率。研究数据收集范围为1999年1月到2009年12月,平均绩效指标是根据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指标發展而来的。之所以选取十年的数据,是为了消除昙花一现的假象,避免金融操作带来的冲击。研究者将问卷發放给董事会主席、CEO、总经理,以及其他董事会成员和管理者团队,意在通过一系列问题获取他们对组织内关系的评价。

根据问卷结果,研究者进行了适量面谈。98位来自高绩效组织的成员,223位来自较低绩效组织的成员参与了面谈。结果显示,无论在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第三团队中高水平的“领导者-成员互换”程度(意味着信任、忠诚、尊重),是高绩效组织的标志。

关注学生主体 促进效率达成 篇7

一、了解收集信息,丰富课堂资源

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在课前布置有针对性的调查,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调查活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自觉地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知识背景。这样既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课堂资源。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储蓄”这一课时,布置学生去银行调查、了解下面几个问题:(1)银行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2)银行有哪些不同的储蓄形式,每一种储蓄形式的利率各是多少?(3)怎样填写存取款凭条并复印存款凭条。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对储蓄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不会感到一无所知,不仅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调动了起来。又如:在教学“克和千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先去市场调查人们买卖菜时(包括蔬菜类和家禽类)是用什么来计量质量的,还可以到小商店或超市等地方,去看看食品包装袋上标的质量标识(如一袋盐、一包瓜子、一盒饼干等)是用什么来做单位的。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在课前先去收集往年的年历,也可收集一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留足学习空间,提供施展舞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足学生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空间,有欣赏自我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表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解决等过程中,达到知识的自我建构。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平面图形”这一课时,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物品,如牙膏、魔方、茶叶罐、球等带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形状的物品,又让学生准备好印泥、剪刀、铅笔、直尺、纸等材料,教师也给学生准备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纸片。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面在体上”。有的同学用铅笔沿着物体的其中一个面的边缘把这个面的形状画在纸上;有的同学用纸贴着物体其中一个面,顺着这个面的边缘把这个面的形状折出来;有的同学用物体沾一些印泥,然后印在纸上;还有的同学发现用球来画圆很难画,而利用圆柱体的罐子的底部来画很容易……同学们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很快的知道了什么是平面图形。然后,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把物品中是平面图形的分离出来,这样教师为学生营造了充足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小组成员间建立了友好的伙伴关系,感受不同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模拟生活场景,感悟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与归宿,数学只有契合学生的经验系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现实、有趣、有用、富有挑战性的。溢满生活气息、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数学知识与生活的链接更让数学学习有了实际意义。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这课时,教师可以模拟商店的场景,设置一些简易的柜台,摆放一些商品,让学生来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自行买卖商品,在买卖中加深了他们对人民币的认识。这样,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用生活问题激活课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于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从而让生活情境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让生活成为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数学课堂有了生活之水的滋润,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

四、课后延伸拓展,提升应用能力

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有关数学的知识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完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统计”后,教师让学生去实地调查某个文具店上个月本子的销售情况,并让学生对收集到的各种本子的销售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1)哪种本子的销售量最大?哪种本子的销售量最小?相差多少?(2)假如你是这家文具店的经理,你将怎样进货?请你设计一份下个月进货的清单。又如:学生在学完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分类”后,让学生回到家里,整理自己的房间,东西分类摆放。在学习了人教版五年级“长方体体积计算”后,可把学生带到学校操场的沙坑旁,测量并思考要填满这个沙坑需要多少立方米的沙?在教学完“储蓄”后,让每位学生利用双休日在家长带领下到附近的银行进行一次存款、取款活动。学生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目的,也逐步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实施体验性学习的环境,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摘要: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因此,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 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效率促进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环节紧扣教学目标, 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手段、教学互动方面拓展思路, 同时要从各种渠道搜集教学反馈信息, 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抓住教学方案设计环节, 增强历史教学周密性

教学方案是历史教学的总提纲、总思路, 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环节倾注更多智慧与心血, 凝聚他人的教学成果, 在深入研究教学对象、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统筹推进教学方案设计, 为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教学方案设计上, 笔者首先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 从整册教材的角度梳理出教学内容脉络, 对相关背景资料进行搜集, 同时考虑学生历史学习情感、基础同步, 将这些因素融入其中, 从而有利于整体上把握教材特点与教学对象特点。其次, 在教学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的利用, 在什么情况下运用教学手段, 教学课件如何设计, 包含哪些内容, 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要充分考虑的内容。最后, 教师要对历史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具有预知性分析, 只有分析全面, 才能够在教学中临危不乱、灵活应变、机智处理。

二、抓住教学氛围营造环节, 增强历史教学和谐性

历史教学具有浓厚的情感, 教师一定要将知识点教学、思维能力培养与情感渗透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营造浓厚的氛围, 打造更加和谐的历史教学。一方面, 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 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语气、交流方式要更加尊重学生个性特点, 尊重学生人格, 让他们喜爱历史学习。另一方面,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需要, 对历史教学氛围进行针对性营造, 设置身临其境, 同时对学生情感极具震撼力的氛围。例如, 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内容时, 除了引导学生回顾这一段被欺凌被侮辱的历史, 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沧桑之外, 教师还要重视结合如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的成就,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讲述我国综合国力的变化, 演示军队现代化的场景, 尤其是结合我国在第三代战机研发、航母建造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国防科技和国防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 学生心中充满了激情, 充满了对祖国崛起的自豪感, 无形中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也强化高了学生建设祖国、强大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三、抓住教学手段提升环节, 增强历史教学生动性

教学手段的变化与教学现代化呈现出同步发展的态势, 尤其是电脑网络的加入, 让初中历史教学迈入了更加生动形象的快速发展轨道。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这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生动形象的程度。例如, 在《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中, 为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现代化建设,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对比方式, 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等不同的时间段为间隔, 演示同一类型、同一场所乃至同一家庭生活条件发生的变化。这种对比手段既展示了生动形象的信息, 而且对学生产生的震撼力更为直观深刻,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

四、抓住教学互动促进环节, 增强历史教学交互性

历史教学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参与性, 师生之间要形成良性互动。基于这样的目标, 教师要着重在教学中抓住切入点进行教学互动, 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踊跃发言、积极探究。例如, 在《科举制的创立》教学中, 笔者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要求学生讨论古代科举制与现代教育体制有着什么不同, 有着哪些相似之处。对学生而言这一话题比单独学习历史教材更感兴趣, 他们的思维有效活跃起来。笔者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 趁势引导他们对科举制设立的背景、当时的积极意义、对中国文化与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以及其利弊等方面进行逐层深入的分析。夹叙夹议、师生互动的探究过程, 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理解效果, 历史课堂气氛也显得更为活跃。除了对学生进行教材内容探究互动引导之外, 教师还可以从学习方法等方面着手, 以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技巧性。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和学生一起探讨更加科学、便捷、牢固记忆的方法, 如按照时间节点将相关人物事件连成串进行记忆的方式, 就可以有效缓解历史学习的枯燥性, 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记忆理解效果。

五、抓住教学信息反馈环节, 增强历史教学及时性

促进我国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效率 篇9

一、宏观政策

(一)宏观政策制定。

从全球范围来看,凡是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对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支持都是较为健全和完善的。但是,政策制定要注重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的特性和发展的规律。根据日本的一项对各技术领域与科学之间关联程度的调查显示,与科学关联程度的强弱根据技术领域的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现阶段技术创新主要是以产学研为发展道路,实际在进行产学合作时,必须充分地考虑这些不同技术领域所带来的差异来进行技术转移的引导。比如,在部分医药品及信息技术(IT)产业领域,专利的占有可能性较高,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成本也比较低,而在产品非常复杂、生产规模较大,同时服务网络也不可或缺的航空、宇宙及汽车产业中,依然应该由大企业专门从事研究开发。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健全。

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规范是造成我国技术创新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因素。

1、大多数企业不愿采取技术领先战略,间接减缓甚至停止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进程。

企业的知识产权得到保障,就具有开发新技术的动力,按照法律要求进行安排就可以无须担心专利技术被人无偿使用。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技术转移带来的收益来满足技术创新的发展和企业其他方面的要求。一旦发生纠纷,就可以以完善的法律条文处理各种情况,对于事件的处理更加方便。

2、对于高校等研究机构而言,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这就需要系统的培训,借鉴国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分析知识产权流失的可能途径,将知识保护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具体制度上。

3、加大处罚力度。

我国法律条文中对于各种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知识产权推行不如预期的重要原因。

(三)风险投资特点和发展规律。

风险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发展有很大作用:为技术创新提供合理的融资渠道,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风险承担者;为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提供融通资金;为企业带来先进的专业化管理,避免技术创新投资的盲目性、随意性,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但是,国家在制定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相关政策时,要以市场为出发点,不能单纯以政府意愿来决定风险投资的运行。例如,美国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教训是政府支持的高技术企业投资公司的失败。这项计划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并不完全符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由于风险投资的风险大﹑周期长,而高技术企业投资公司取得的是低息贷款,因有归还贷款的压力,在加上许多投资人和管理者的急功近利,使得不少公司在取得贷款后,并非真正用于支持创新者创业,而是以高利率转贷给工商企业以稳赚利率差。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高技术企业投资公司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投资管理者,从而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可见,任何金融政策的实施都必须符合金融现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试图改变经济规律的做法都会失败。

二、技术转移体系的建立

按照我国现在实际的发展,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应当由大学研究机构——国家控制,风险投资参与的技术转移机构——企业来构成。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结构还不成熟,自主创新技术转移还没有达到可以成为独立经营,为公司获取经济利益的企业经营组成部分。我们现在主要是通过大学和国家建立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在现阶段是比较符合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状况的。大学通过技术筛选系统选择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开发研究,技术转移机构给予一定的支持,支持各种形式的技术开发。可以包括:①帮助公营机构申请获得专利和生产许可证;②资助大学师生对一些有希望的但尚未证实的高技术设想进行早期开发,与一些大学共同安排高技术实验项目,并提供资金;③在大学中设高技术奖励基金;④不定期举办高技术发明创造竞赛;⑤帮助有技术专长的集体或个人开办新企业,协助办理开办手续,提供资金方面的帮助。

技术转移机构需要由国家控制和支持,主要是借助国家给予的职能权利便于技术转移的正常进行。例如,由国家授权的保护专利和颁发技术许可证的职能权利,可以节省向有关部门申请的复杂手续;有根据社会需要保证国家的研究成果或诸多有应用前景的技术进行再开发的权责;有权对政府投资的研究成果和它认为可能导致用户实际应用的研究领域,可以对有关项目给予资金条件支持的权利等。

风险投资是以前比较薄弱的环节,技术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也是高回报的,如果缺少大量资金的支持,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就很难发展。但是,如果是由于单个个体难以对技术创新风险做出很好的应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投资者对于技术创新的投资不重视,专业的投资机构发展缓慢。如果由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解决技术转移中的法律问题,并且有专业人员来选择项目,使其符合科技市场的发展要求,同时帮助经营管理以保证获利,那么投资者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就会快速增加。通过直接介入这些投资,以提供管理和经营专家的方式来帮助处于早期阶段的公司尽快成长起来。技术转移机构的专利律师与其投资的公司的发展小组以及专利法律顾问一起,共同制定一个战略性的专利投资组合,不仅保护投资公司的产品,而且保护了知识产权。

企业是这个转移体系的最后的环节,我国企业现在的技术创新力量比较薄弱,有关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法规不是由一两个法律顾问可以应付的,必须有法律团队分工协作来完成从申请专利到解决技术纠纷等一系列问题。即使开发出产品,也不能保证产品适销对路,不可能将产品涉及的所有方面都由自己独立研发。有些专利还没有达到实用的程度,要进一步开发才能推向市场,作为中间桥梁的技术转移机构就可以负责为学校或研究机构申请并保护专利,资助他们进一步把技术开发到可以实际应用的程度,再转让给企业,所得收入由学校和技术转移机构按一定比例分配。

三、技术转移机构的目标定位

(一)目标与定位:转移机构致力于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挑选技术项目,并通过最有效的手段将技术推向市场,主要目标是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包括寻找、筛选和获得技术、评估技术成果、进行专利保护、协助进行技术的商业化开发、市场包装、转让技术、监控转让技术进展等。其基本任务是推动新技术的转移和开发工作,尤其是促进大学以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包括提供商业支持,鼓励私营部门的技术创新投资和扶持中小企业。

(二)运行机制:企业的运行机制就是通过自身的工作,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职权,同国内各大学、研究院所、企业集团及众多发明人有着广泛的紧密联合,形成技术开发——推广转移(销售)——再开发及投产等一条龙的有机整体,利润共享,起到联结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需要具有捕捉未来市场技术并从中获得回报的独特能力,通过投资于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扩大知识产权的范围,创造新的价值。不仅通过转让技术使用获取价值,而且通过建立新的风险投资企业,把获得巨大报酬返还给它的技术提供者、商业合伙人和股东。研发人员机构将专利、发明等成果委托给技术转移机构,经审议后替发明人支付专利申请费用和代办申报,颁发许可证,使发明者得到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然后,即可对专利等开发成果进行转让和利润分成。

四、建立技术创新信息国家网络体系

(一)建立创新网络系统的必要性。有效的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对技术创新的成败和效率有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感知需求、产生新思想、提高研究开发效率、减少创新的失败等方面。获取技术信息通常是通过从公共信源获取信息,采用反求工程获取信息和从技术拥有者那里获取信息。从技术拥有者那里获取信息是最直接的方式,相对而言,容易得到较完整的信息。但是,由于技术创新信息流通不顺畅的原因,想要获得最新的技术创新项目信息是不方便的。相对的,拥有创新技术的研究机构等不具有自己推销技术成果,需求合作伙伴的能力,所以建立创新信息网络对于技术创新涉及的组织的运作都有很大帮助。

(二)建立技术创新信息国家网络体系的条件。信息体系的建立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给予其向有关单位收集技术创新信息的权利,保证所收集的信息不会被其他技术研究机构利用,有的研究机构可能利用系统的资料为自己的研究服务;有的研究机构的实力超出原技术拥有的机构,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技术研究再将其进行转让,这种行为侵犯了技术的首创性,影响小型机构或个人研究的积极性,阻碍研究的正常进行。保证信息不会被企业无偿使用,保护信息来源者的知识产权;保障技术需求部门的利益,不会被商业竞争者知晓商业秘密和本身技术的缺乏,有的商业企业可能利用信息库中其竞争者的需求信息来打击需求企业,使需求企业的结构调整、经营管理等经营活动受到破坏。拥有国家法规的支持会极大地减少上述情况的出现,有利于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与国家技术创新评比挂钩,利用国家对技术创新的各种促进活动来加强人们对于技术信息网络的关注和参与。将系统内的成果交给国家技术创新评比组织,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成果进行评比,对于获得优胜的技术项目的研究单位和个人给予鼓励,如颁发经济奖励,开展项目申请绿色通道等方式使研究机构和开发个人有意愿将最新研发成果输入信息网络的数据库。不仅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买方选择机会还会获得国家的相关支持,对他们来讲是一举两得的好机会。

高校等研究机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在高校资助大学师生对一些有希望的但尚未证实的高技术设想进行早期开发,在大学中设高技术奖励基金,不定期举办高技术发明创造竞赛。对于技术创新有开发性思维,有一定技术设想且技术设想具有未来发展意义,并且愿意未来从事这方面研究的高校学生,给予经济奖励的同时,组织国际交流活动,通过筛选将部分学生送入技术创新发展迅速的国家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回国后进入大型研究机构或是给予他们相关的帮助,以建立他们自己的科技企业。对于不愿意回国的学生,可以将他们纳入国际信息系统的范围,如果所在的研究机构有意愿出让先进技术,也可以输入我国建立的技术信息系统,如果有相关的国际技术发展的信息,在不涉及泄露有关国家机密或是公司企业研究机密的情况下,经过国家的审核是有利于我国技术发展的信息,国家也会给予有关个人表彰和奖励。留在国内的学生可以为他们设立专门的学习组织,以他们本身的兴趣和研究的方向来划分所学的专业,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基础,完成学业后由国家安排进入研发机构或自己进入相应企业继续研究发展。

(三)国家信息系统的作用

1、收集相关信息。将各个领域进行划分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从学校和科研机构收集相应的技术项目描述和一些外层研究数据表述技术设计的性状功能等,当然这里不包括核心的技术设计。然后,将这些信息经过加密输入数据库,对项目的先进性与操作难度和深度进行排序,还要按照技术所有者的经济意愿或是其他要求来过滤选择,得出相应的数据。一方面便于企业查找,还可以减少双方沟通的时间,对于经济或是其他问题要求差别较大,可以不提供信息提示。对于在国家正式登记注册的企业也按从业领域给予唯一的信息进入代码,以便于形成企业个体数据库。防止企业商业调整或经营趋势被企业竞争者提前知晓,破坏自由竞争的商业环境。

2、技术转移的桥梁。企业一旦寻找到需要的技术,就可以上报系统,然后由系统与技术转移机构联系。技术创新信息系统是技术转移机构信息来源的基础,两个组织共同合作可以促进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由技术转移机构联系双方,作为中介来完成技术转移的事项,以其专业性减少技术转移中的经济纠纷,便于企业获得可以直接推向市场使用的技术。如果企业不想通过技术转移机构,也可以通过系统联系双方,买卖双方自己进行技术转移事宜的洽谈协商。

3、国家创新技术信息的掌握。国家技术创新管理部门通过技术信息系统收集创新技术的发展和开发的不足,由管理部门制定促进技术创新的法规,指导国家技术创新计划实施的内容。保障国家对于技术信息发展的掌握,便于整体调控和政策辅助。国家可以就世界技术的发展趋势来引导我国技术发展的方向,区别分析,对最为需要的技术制定保护政策。

参考文献

[1]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戴大双,李浩.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大连理工出版社,2003.

[3]吴添祖主编.技术经济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赵立新.技术转移与产业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效率促进 篇10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让学生喜欢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要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入探究活动, 就要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对象产生兴趣。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直观的情境和灵活的导入方式进行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1.创设直观情境, 直观呈现

在教学实践中, 要让情境富有韵味, 教师就需吃透教材, 摸准学生的特点, 灵活采用多媒体、故事、活动、话题等方式来创设情境。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 教师先用幻灯片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计算其面积, 然后引导不同组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割为两个相等的三角形, 再引导学生观察分割出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由此引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开发利用教材, 灵活导入

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要多从教学需要角度出发, 灵活地利用好教材, 通过丰富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认识小数》的教学为例, 教师并不是单纯地用教材中所给的实物图片来向学生提问, 而是展示一些实物且实物上有价格标签, 然后再问学生:这些物品的价格是多少?如何用元、角、分来表示?通过生活来直观引导学生进入到小数世界中,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 在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也可采用实物, 模拟购物活动来进行导入, 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并开始学习小数。

二、动手操作, 亲自体验, 让学生乐意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提倡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亲自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也有积极意义。

1.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数学教学只有和生活合二为一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感受数学,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从而参与数学探究活动。以《三角形》的教学为例, 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特点, 了解三角形的边和顶点, 教学中教师首先采用“看一看”的方式来了解三角形, 然后以“说一说”活动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接着以“摆一摆”活动来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出三角形, 以“画一画”, 相互“比一比”再“说一说”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认识三角形, 整个教学在活动中顺利展开, 学生兴趣高涨, 学而乐。

2.创造机会, 引导学生亲自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动手操作的,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并多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 由此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体会, 丰富其感知。以《校园的绿化面积》教学为例, 教学中教师不拘泥于室内教学, 而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 带领学生对校园的各种绿化面积进行测量、计算, 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的计算公式, 课后以“我们小区 (社区或家) 的绿化面积”为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分组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绿化面积, 提高其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互助探究, 让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构建知识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 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

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探究, 教师需要将知识点分割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细小板块, 然后借助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以《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为例, 要让学生求多边形面积其实是要将其转化为其他图形, 然后再进行计算的, 但学生一开始并明白这一点。为此, 教学中教师先借助主题图 (课前安排小组学生按照主题图自己绘制相同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 以问题“两个多边形的图形面积是否相等”来作为引导,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开始交流, 甚至一些学生开始利用剪刀剪下图形来进行拼接。在小组成员的努力下, 学生们发现了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此时教师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如何进行计算?”小组学生又开始讨论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此, 整个课堂在讨论交流中顺利展开。

2.交流反馈, 质疑归纳应用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 此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来给学生进行解答, 在教学实践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不同小组间进行质疑, 相互辩论, 然后教师再总结归纳。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看一看”“摸一摸”和“说一说”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后, 学生就发现正方体的每条棱长是相等的, 每个面的面积也是相等的。而这些知识点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 而是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的学习自信得到了较好的激发, 学习更加主动。

效率促进 篇11

关键词:课程模式;个性化;效率;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12-0017-4

Abstract: The essay illustr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One way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is to offer a new mode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ourse which will deliver verified English courses for College English Learners in non-English majors. The “3+1+1” and “2+2+1+1”modes of teaching have proven mor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for individualizedlearning.

Key words: mode of teaching course, individualization, efficiency, college English

1.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列为“质量工程”四项工作中的第二项。教育部决定采取三项措施,大力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基于计算机的英语教学改革;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改革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同时,成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项目组,负责起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年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教育部在全国120所试点高校推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在2006年9月出台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展的实践报告,对大学英语改革的成绩和不足作了系统的分析,并佐以相关的数据进行了论证。2006年年底和2007年年初,由重点高校组织的大学英语教学巡回报告团先后在全国27个省市作了100多场次巡讲。在不同高校从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研究人员分别在英语教学和教育刊物提交了研究性的报告和成果展示,同时2005年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的同步进行,形成了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较大的影响力。

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新要求

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说明大学英语课程包括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各校在选择确定“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作为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或同时执行三个要求)后,以此为基础设计自己的大学英语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的时间和门数由各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综合英语类课程可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选修课应该是开放的体系,可以包括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综合适用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比较好的英语语言知识,如语音知识、构词知识、语法知识等;2)比较全面的语言使用技能,如听、说、读、写、译;3)相关的文化知识,包括本国以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知识等;4)相关策略,如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

3. 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模式的意义

当我们期待已久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颁布实施的时候,我们也不无焦虑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简称《课程标准》)即将出台。之所以焦虑,原因在于《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已直逼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高中英语被分成六、七、八、九共4个级别,达到九级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英语词汇量将达到4500,一般高中毕业生也要求达到八级的3300词汇量。虽然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尚需时日,但也无时无刻地使人感受到《课程标准》所包含的潜在影响力。事实上,这种潜在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以我校2003年和2004年入学的本科生为例,学校自2004年6月起放宽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年级限制,允许部分优秀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参加考试,2004年参加考试的980名学生中920人通过四级考试,2004年中甚至不乏参加六级考试取得85分以上优异成绩的学生。即使排除某些学生在英语方面尤为擅长的因素,学生英语水平总体提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着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大力推进和发展,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即将考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已经或正在达到《课程标准》,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怎样进行?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向又在哪里?

不应被忽略的情况是:来自基础教育条件较好地区的学生的英语水平逐年提高对大学英语教学挑战的同时,高校连年扩招又使得一批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进入了大学。笔者仅从批阅过的2003级学生的作文中便感觉到,部分学生对英语作为外语的理解还相当模糊粗浅,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入门,其严重程度及比例之高超过了往届的学生。我们姑且不论这部分学生是不是在中学阶段错过了学习外语语法结构的“关键期”,在大学阶段能否迎头赶上,以及他们繁重的专业课会不会占用其基本的英语学习时间?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是时代需要。

4.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新模式的实践和理论依据

面对大学英语教学对象前所未有的两级分化,以及其学习目的从单纯追求升学和通过考试向增强职业技能和专业化发展等多元化需求的转变,我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有必要从课程设置入手,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对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我校一直以来是以“一言堂”模式为主的每周4课时的英语教师大课堂授课。2004年9月,我校英语系提出了“3+2+1”和“2+2+1+1”的学习模式:对基础一般的同学,保证3课时的课堂和教师的共同学习,2课时在教师辅导下的自主学习和1课时一人一机环境下的听说训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只接受2课时的课堂和教师的共同学习,2课时的自主学习,1课时一人一机环境下的听说训练和1课时的选修课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教学要求,我校从调整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入手,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适当压缩了基础性课程的学时,增加了选修课程的数量,并结合学校的特色确立了三个选修课系列,即整合学习策略的语言类选修课程,培养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交际类选修课程和增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实用英语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英美文化、实用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影视欣赏、翻译理论和实践、视听说等课程。随着上述三类选修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特长、认知风格、专业需求、心理特征、人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出发,在满足限定的基础水平的前提下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不仅语言水平获得提高,而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语言应用技能和比较宽泛的知识。

近两年来,我校对入校的新生先进行摸底测试,然后综合高考成绩对学生大学英语学习进行分级,选择课程学习模式,突出以个性化教学为特征、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多媒体设备为技术保障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素养。

这些正在探索的课程新模式的实践都离不开建构主义理论、创造力心理学和认知风格理论的指导。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新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倡导个性化学习。我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级教学,为不同级别的大学英语学习者提供不同的课程学习模式。个性化的理论根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继行为主义之后产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Kelly(1963)认为,由于所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等不同,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构建。周围事物的性质和发展并不总是与个人认知相一致,所以,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是一个不断进行假想、纠正假想、试图找出事物真相的连续而不停顿的过程。可见,任何学习过程都是学习者在自身已有的知识系统上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因此,要求学习者做到将新获取的知识信息与原有的个人知识结构相整合,以达到学习目的。(胡壮麟,2004)该理论强调: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也是学习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师的作用在于使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显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容被忽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渐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成为外语教师设置课程、设计课型、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主要理论基础,在大力倡导个性化教学的新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新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课程,不同层次的学生享受不同层次的教学服务。基础一般的学生保证课堂语言基本功(词汇、语法和句型等)训练学习的同时可以自主学习和听说提高训练;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英语选修课。其形式多样的课程,能够多方位刺激人的器官,调节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努力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俞国良,1996)任何动机都产生于一定的需要,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动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习动机是人类动机群中的一种。心理学家Rotter在研究“动机”时提到了“期望值”(expectancy)的概念,在他看来,“期望值”与“诱发力”(valence)成正相关联系。(参见Saccuzzo, 1987)期望值越高,诱发力越强,反之亦相反。期望值与诱发力相加的和就是动力。Saccuzzo用公式的形式表示了这种关系:Expectancy + Valence=Motivation。多种选择的英语课程符合动机理论的原理,在多层面上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期望值。学习者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课程设置中有选择地采用符合自己期望的形式来提高诱发力,进而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只有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才能得到学习者的认同。(毛忠明等,2004)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新模式特别要求学生要摆脱高中英语密集式的“应试教学”的学习模式,从高中英语学习者的“场依存型”变为在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场独立型”。提供的新课程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尤其倡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和风格,提倡学生能自主创新个性化地学习英语。瑞士心理学家Piaget(1972)认为一切认知发展过程都是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daptation)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同化是指人们依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运用已知知识阐释建构外界事物,即将新信息契合并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中;顺应意味着人们意识到外部事物本身具有的结构特点,修正原有的知识以便容纳新信息。在这个基础上,有人提出人的认知风格各有不同。认知风格是学习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个体信息加工方式,即个体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的功能方式。它的研究模式主要有: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分析型/综合型,审慎型/冲动型。其中,研究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Witkin(1977)提出的场独立型(field-independent)和场依存型(field-dependent)的认知方式。一般认为,在信息处理方式上,场独立是一整套思想、观点或情感中加工出具体的相关次要素的能力。(戴运财,2002)场独立者不易受外界干扰,能借助视觉线索或直觉顿悟洞察事物间的关系;相反,场依存者依靠整个场,使部分镶嵌于整体中,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

5. 小结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与时俱进、呼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的。在实践中,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尝到了改革的甜头,能从传统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积极投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领域,实现了教师角色的大转变;学生能自主创新地学习大学英语,不再过度依赖教师的课堂指导,而是从被动英语学习者转变成英语学习的主动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依旧有许多的领域要开拓、实践和研究,这是每个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Kelly, G. A Theory of Personality[M]. New York: Norton, 1963.

Piaget, J.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2.

Witkin, H. Field-dependent and field-independent styles and their education implication[J]. Review of Education Implication, 1977.

Saccuzzo, D. P. Psychology—From Research to Application[M]. Boston: Allen & Bacon Inc., 1987.

戴运财. 场独立/依靠的认知方式和第二语言习得[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教育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2004.

胡壮麟. 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毛忠明、冯奇、郑娟. 英语多种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报告与分析[J]. 外语界,2004(5).

效率促进 篇12

资深能源研究专家西蒙教授认为, 在众多解决能源问题的思路之中, 深化中国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机制体制改革, 理顺价格机制, 最为关键。他认为在中国经济当中, 如果能够控制住能源价格, 就会合理调整能源使用的结构, 促进能源的节约, “如果要改革能源使用结构, 我们需要向着价格方向改革。”西蒙认为, 短期来讲, 价格上涨会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但实际上将会提高生产效率。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健也认为, 中国的能源价格机制不能正常传导, 终端用户不能感受到上游能源成本的变化, 大家没有节能意识, 整个产业链被阻断, 对节能及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没好处。可以通过市场调节价格来提高我国能源的使用效率, 同时控制消费总量, 增强人们的节能意识。

大量研究也表明能源价格上涨是促进能源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Fisher-Vanden (2004) 对中国2500多家能源密集型大中型工业企业大量的数据研究表明, 上调能源价格、加大研发投入和变动企业所有制结构是导致中国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中, 能源相对价格的上升是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 这一贡献的比例达54.4%[1]。Paul Crompton等 (2005) 认为技术和结构变化、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是引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的主要因素[2]。杭雷鸣和屠梅曾 (2006) 指出能源价格的上升对提高能源效率具有积极的贡献, 提高能源价格是改善能源效率的一个有效政策工具[3]。Hang (2007) 分析了中国在1985~2004年之间对能源价格撤销管制引起的能源价格变化对总能源效率和煤、石油、电力这三类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发现各类能源的高价格都会导致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4]。Ying Fan (2007) 利用价格弹性方法, 得出自1993年以来, 加速推进的市场化改革, 强化能源价格的调整作用, 是推动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5]。

本文将根据中国能源价格和能力效率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验证中国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 为中国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提供参考。

2 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机理

短期来说, 能源价格上涨会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但长期来说, 能源价格上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大量研究已证明资本、能源与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或互补的关系, 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 生产要素中能源要素的成本份额将会增加, 这将促使人们投入更多的资本或劳动力来替代能源成本的上涨, 以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6,7]。其中包括投入更多的资金更新耗能设备以及加大节能方面的研发投入。增加耗能设备更新的投入资金, 将会提升耗能设备中新设备的比例, 从而提升整体的能源效率。加大节能方面的研发投入, 一方面可以逐渐提升设备的能源利用或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将会促使人们更有效的管理与规划能源的利用与生产, 从而提高能源的整体效率。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能源价格将能更准确地反映其真实的使用价值。能源价格的调整将会直接导致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 逐渐降低煤炭的使用比例, 增加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 从而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能源价格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3 实证研究

3.1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的来源

本文用到两个变量:一是能源价格变量, 用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衡量, 记为NP;二是能源效率变量, 用总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衡量, 记为ETE。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以1988年为100, 逐年累乘得到,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8]。能源加工转换效率采用总效率指标, 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用的时间区间是1989~2010年。本文利用的分析软件是Eviews6.0。图2反映了1989~2010年间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

3.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对任何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时, 首先需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否则可能造成一个随机游走变量对另一个随机游走变量的“谬误回归”。应用协整分析的时间序列数据必须为同阶差分平稳过程, 因此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一般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来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对变量ETE与NP进行ADF检验得到表1中的结果。

注:Δ为一阶差分。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变量ETE与NP都是非平稳变量, 而其一阶差分变量的ADF统计量都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所以拒绝变量ETE和NP具有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变量ETE与NP都是一阶差分平稳序列, 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3.3 协整检验

虽然时间序列ETE与NP不是平稳的, 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序列, 则变量ETE与N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即协整关系。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的检验方法,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 首先必须确定VAR模型的结构。VAR模型除了需满足序列的平稳性要求外, 还必须正确确定滞后阶数。为了保持合理的自由度同时消除误差项的自相关, 首先选择VAR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为3, 然后依次从3阶逐次降到1阶来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对滞后阶数的选择根据LR统计量、AIC准则和SC准则综合确定。若AIC值和SC值同时达到最小, 则直接可以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否则, 就要引入LR统计量进行综合考量。本模型中AIC值和SC值在滞后阶数为1时同时达到最小, 并且滞后阶数为1的VAR模型, 拟合优度较佳, 残差序列具有平稳性。因此, 可在此基础上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VAR协整检验模型实际上是对上述无约束的VAR模型施加协整约束以后得到的VAR模型, 该模型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由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1, 因此协整检验的VAR模型滞后期确定为0。变量ETE与NP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的迹统计量与临界值的比较可以看出, 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 变量ETE与NP具有一个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协整方程表明, 从长期来看, 变量NP对变量ETE具有促进作用。在1989~2010年间, 能源价格的上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

3.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虽然协整检验确定了变量之间具有一种长期关系, 但变量之间的这种长期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具有何种因果关系, 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表3给出了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ETE不是NP的Granger原因, 即ETE的滞后变量是NP方程的外生变量;但是NP是ETE的Granger原因, NP的滞后变量是ETE方程的内生变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说明, 在1989~2010年间, 我国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其因果关系方向为:能源价格的上涨是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的原因, 但反之不成立。这说明能源价格的上涨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当然, 这种结果只是一种短期的因果关系, 并不能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

3.5 脉冲响应分析

Granger因果检验反映出我国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可以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函数进一步分析该因果关系的具体作用效果。图3给出了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脉冲响应。从图3可以看出, 能源价格的正向冲击会促使能源效率提升, 这种效应在第2期之前增长较快, 在第2期之后逐渐缓慢地增长。

3.6 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是为了追踪各变量对系统中某一个或若干个变量冲击的效果, 而方差分解法会将系统中某变量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为由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带来的影响部分, 记录系统中每变量冲击对该变量的预测均方误差的贡献, 从而了解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9]。下面采用方差分解法分析能源价格和历史能源效率数据对能源效率变动的贡献率, 分解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一开始, 能源效率的均方误差主要是由能源效率的历史值贡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能源效率历史值的贡献率成指数形式下降, 而能源价格的贡献率成指数形式增长, 在第9期附近两者的贡献率趋于相等。也就是说, 短期内能源效率的变化主要受其历史数据的影响, 而长期内受能源价格的影响较大。

4 结语

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 通过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对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并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式表明变量NP对变量ETE具有促进作用, 即在1989~2010年间, 能源价格的上涨能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

(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其中能源价格的上涨是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的原因, 但反之不成立。

(3) 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表明:能源价格的正向冲击会促使能源效率提升, 这种效应在短期内增长较快并能够长期的保持。

(4) 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短期内能源效率的变化主要受其历史数据的影响, 而长期内受能源价格的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Fisher-Vanden K.What is Driving China's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4 (26) :77~97.

[2]Paul Crompton, Yanrui Wu.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pas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J].Energy Economics, 2005 (27) :195~208.

[3]杭雷鸣, 屠梅曾.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以国内制造业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12) :93~100.

[4]Leiming Hang.The impacts of Energy Prices on Energy Intensity:Evidence from China[J].Energy Policy, 2007 (35) :2978~2988.

[5]Ying Fan.Can Market Oriented Economic Reforms Contribute to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Evidence from China[J].Energy Policy, 2000 (35) :2287~2295.

[6]杨福霞, 杨冕, 聂华林.能源与非能源生产要素替代弹性研究——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 2011, 33 (3) :460~467.

[7]Thompson, H.The applied theory of energy substitution in production[J].Energy Economics, 2006 (28) :410~425.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上一篇:别样风采的英语课堂下一篇:音乐的养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