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促进

2024-08-23

保障促进(精选12篇)

保障促进 篇1

2008年, 受自然灾害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 煤炭市场风云突变, 冰火两重天。企业在抗击冰雪灾害、抗震救灾、迎峰度夏和保奥运等特殊时期的电煤供应中, 讲政治、顾大局, 按照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和省煤电油运协调指挥中心的要求, 在省内外价差大的情况下, 克服诸多困难, 做出巨大牺牲, 力保省内电煤供应, 尽最大努力提高省外重点合同兑现率, 缓解电煤供需紧张局面, 保障了省内发电企业正常生产, 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 也支援了华东、华中等地区省市的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了国有骨干大型煤炭企业维护经济平稳运行的主力军作用。

一、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全力确保电煤供应

多年来, 企业始终把电煤供应放在首位, 尤其是把省内电煤供应做为煤炭销售的重中之重。在2008年冰雪灾害、抗震救灾、迎峰度夏和奥运会等关键时期, 面对电煤普遍告急的严峻形势, 公司先后召开多次会议, 下发多份文件, 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顶住电煤与市场煤价差较大的压力, 要求生产企业、运销企业提高认识, 顾全大局, 全力以赴组织好省内电煤的生产和运销, 力保省内电煤供应。2008年完成省内电煤供应量达1350万吨, 同比增供215万吨, 占省内电厂进煤量的一半左右, 保障了省内发电企业正常生产, 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

二、把保障省内电煤供应作为政治任务来抓

在省内电煤供应的各个关键时期, 公司要求各煤炭企业行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 主管领导具体落实, 严格按照省政府煤电油运协调指挥中心下达的供应方案, 切实做到资源优先落实、计划优先办理、运力优先保障, 确保省内电煤兑现率不低于90%。对达不到要求供量的, 减少或限制出省量, 并追究有关企业的领导责任。

三、积极落实煤炭资源, 保障资源供给

针对可供资源偏紧的情况, 公司要求各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开足马力生产, 多出煤、出好煤, 尽最大限度增加产量, 尽可能做到不停产检修。确因安全因素需检修的矿井, 必须上报煤化集团审批。对因生产接续需工作面搬迁的矿井, 要求其科学安排、加快进度, 确保煤炭生产正常接续;对因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影响生产的矿井, 要求组织得力技术力量, 从快给予处置。对项目核准和复产验收不到位的单位, 要求采取有力措施, 加快工作进度, 尽快达到核定生产能力。要求各煤炭生产企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挖掘一切潜力, 努力增加可供资源量, 保障电煤供应。

四、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督办落实

为了确保省内电煤供应, 公司成立了省内电煤供应工作保障机构, 明确责任, 制定电煤供应应急方案, 建立24小时领导带班和部门领导值班制度, 加强调度值班和信息上报, 确保信息畅通, 及时处理电煤供应中出现的问题。公司领导和有关人员分赴各矿区落实资源、督促装车。同时, 按照特殊时期特事特办的原则, 对各个特殊时期未完成省内电煤供应任务的煤炭企业, 一律停止市场交易煤铁路运输计划审批, 停止非省内电煤供应的煤炭地销, 并视其欠供情况, 限制出省煤的发运, 调整2009年的重点合同和铁路运力基数。千方百计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向省内电厂配送。在此前提下, 再安排省外重点用户的发运, 努力处理好与省外重点用户的关系。

五、加强运销运行协调, 努力提高省内外电煤销量

公司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一保省内、二保省外”的原则, 科学调度、加强协调, 对各企业省内电煤供应情况实行日调度、日分析、日考核制度, 落实责任, 严格考核, 欠供的及时补足。同时加强产运需衔接协调, 积极与煤炭生产企业和发电企业沟通联系, 及时掌握可供资源和电厂库存, 随到随批电煤发运计划, 抓好已有重点合同的兑现, 及时追补电煤计划, 加强与西安铁路局的沟通联络, 派专人参加西安铁路局的电煤运输协调会议, 紧密配合路局调配电煤运输车辆, 努力提高电煤运量。

六、参加109隧道抢险, 为打通灾区运煤通道作出积极贡献

汶川大地震后, 宝成线109隧道发生灾情, 向灾区发运电煤和救灾物资的通道受阻。公司根据西安铁路局救援安排, 迅速组织抢险队伍, 于5月13日晚连夜奔赴事故现场, 第一时间实施注水降温, 抢险救灾, 为109隧道尽快恢复通车, 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作出了贡献。同时, 在无重点合同、货款未支付的情况下, 按照铁道部要求, 向四川灾区华能珞璜等电厂发运电煤20余万吨。

七、电煤供应取得显著成绩, 但损失巨大

在省政府煤电油运协调指挥中心和西安铁路局的大力支持下, 公司充分发挥电煤供应的主渠道作用, 电煤供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维护陕西省经济社会稳定和支援灾区恢复生产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大发电集团纷纷发来感谢信, 赢得了电力企业的赞誉。但由于省内外电煤价差、省内电煤与省内市场煤价差、我们与其它煤炭企业供省内电厂同质量的煤炭价差, 减少煤化集团约20多亿元的收入。

保障促进 篇2

保障安全生产促进社会和谐

保障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遏制生产事故的发生,是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关心的话题.安全生产事关人们的.幸福生活,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文章从安金文化、安全责任制、安全投入以及激励机制和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入手,对如何保障安全生产提出了一些看法.

作 者:崔江明 Cui Jiangming 作者单位: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12刊 名: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URUMQI MUNICIPAL COMMITTEE年,卷(期):“”(3)分类号:X92关键词:安全生产 和谐社会 安全责任制

保障民生 维护公平 促进和谐 篇3

材料一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5项要求:一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四是必须促进教育公平;五是必须重视教育质量。

材料二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材料三 2010年11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办公厅11月20日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材料四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2011年经济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考点链接】

1.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说明了什么?

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②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③党和政府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⑤党和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⑥党和政府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

2.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何重要意义?

①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党和政府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②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⑤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⑥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⑧有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等。

3.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③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④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⑤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维护教育公平。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⑦建立健全公共医疗保障体系。⑧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4.关注民生,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树立远大理想,增强责任意识,立志成才。②珍惜受教育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报效祖国。③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④关心社会建设,为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建言献策。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关心、帮助弱势群体。⑥树立环保意识,选择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节俭的生活习慣。⑦增强法治意识,尊重和维护人权。⑧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等。

5.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有利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②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③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⑤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6.2011年经济工作为什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①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③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④是保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是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⑤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国情要求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

7.国家应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③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④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⑤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增强民族创新能力。⑥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⑦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⑧必须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共同富裕。⑨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

8.请你简要说明民生问题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①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②民生问题凸显了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解决民生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

【考题回放】

(2010年南安市中考题)改善民生 促进幸福

温家宝总理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1)请列举近年来我国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所采取的重大举措。(至少两项)

(2)作为公民,我们能为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做些什么?(至少三点)

参考答案:(1)①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②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④全面取消农业税。⑤建立健全城市廉租房制度等。(2)①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②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积极关心国家管理事务,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③树立回报社会意识,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公众服务。④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关注、思考和批判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⑤从小培养责任意识,锻炼自己的责任能力,做负责任的公民等。

【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指出,促进教育公平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5项要求之一。国家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②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③可以彻底消除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 ④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2.右面漫画《保护伞》表明 ()

①我国正着力构建正义制度以保障社会公平 ②我们要理智面对社会上的不公平 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④此举能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3.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2011年经济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D.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4.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是以研究制定中国“十二五”规划建议为主要议程的会议,与过去追求国富的规划不同,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民富的概念。由突出“国富”到突出“民富”的转变表明 ()

①我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②我国不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我国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④在我国发展是为了人民,人民应共享发展的成果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放在解决民生问题的优先位置,在全国率先施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无保障居民生活补贴等制度,使百姓得到了实惠。江苏省这样做是为了 ()

A.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B.消除社会分配不公现象

C.实现全体人民同步富裕

D.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6.2011年1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国家信访局,与来访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并就政府工作听取意见。这一做法 ()

①说明党和政府始终把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 ③保障了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④有利于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

A.②③B.①③

C.②④D.①④

二、非选择题

7.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全文发布。《纲要》指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上述材料体现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8.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关心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可以从关注时事政治做起。某中学九年级(5)班同学利用寒假开展以“关心祖国发展,关注民生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探究和实践。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相关部门等方式收集到如下材料。

材料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柱状图》和漫画《分“蛋糕”》。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确定的“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更加注重“民富”,提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目标。

材料三 2010年12月29日,胡锦涛同志冒着严寒,在北京市实地考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廉租房住户家,同住户亲切交谈。(见右图)

(1)材料一中的柱状图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请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发展趋势的原因。

(2)请你针对材料一中漫画《分“蛋糕”》所反映的现象,谈谈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分配制度。分好这个“蛋糕”有何重要意义?

(3)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什么更加注重“民富”问题?

(4)材料三蕴含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哪些道理?

(5)该中学九年级(5)班同学开展以“关心祖国发展,关注民生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一、1.A 2.D 3.A 4.B 5.A 6.C

二、7.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②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受教育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国家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③公平是人类的不懈追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社会成员是社会的责任,党和政府努力维护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⑤改革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

促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 篇4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窄、层次低。

据有关部门统计,占总人口近70%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总人口近30%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支出却占了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两者差距悬殊。大部分农村社会保障停留在救济层面上,即使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也只是在小范围内实施,并没有普遍推行。医疗保障还只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而且大部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以及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况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二)土地保障功能日益下降。

目前,我国土地自身的保障作用已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二是随着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已经有大量的、而且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三是农产品投入大、产值较低,我国农民不仅享受不到政府补贴,而且还自己承受各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了农民的生活风险;四是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不能变卖土地来养老;五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殊体制,很难推行土地的规模经营,制约了土地的保障功能。

(三)缺乏法律保障。

我国政府迄今还没有一部专门涉及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法律,在国务院已经制定的条例中,也极少涉及规范社会保障制度的法规。虽然我国过去在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形成了一些法规、条例和规章,但多是单项的,功能单一、缺乏力度,没有形成有机的法规体系,而且地区不同,内容亦有所不同。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得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境地。

(四)管理体制分散,农村社会保障政出多门.

有民政、卫生、农业、扶贫办等部门承担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从表面上看,好像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多部门负责,易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各部门从本部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决策及管理上的摩擦和矛盾。

二、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路径选择

(一)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要促进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还得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问题。城市模式的社会保障资金是由三部分组成,其中个人与企业交纳占主要,财政只是适当支持。而在农村现实当中,农民基本上不是企业职工,而在财政又无法为其提供与城市相当的财政支持的情况下,也只好靠农民自身。所以,我们要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1)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应是促进投资于农业方面的企业发展,让这些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2)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但是,我们在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要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国家还必须在户籍、教育、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放宽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居住的限制。(3)加强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我国应该充分利用WTO中允许使用的“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农业发展潜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二)加大社会救济力度。

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要继续实行市级领导联村和部门帮扶制度,加大帮扶力度、扩大帮扶范围、提高帮扶效果。尤其要在转变农民的保守观念,帮助农民群众想办法、出点子、引导农民走切实可行的致富之路上下功夫,增强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二要着力抓好社会互助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互助的意义,并采取激励手段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率,拓宽社会互助的领域,注重对社会互助活动的引导,确保社会互助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三要继续完善农村教育救助制度。制定对农村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学生的救助措施,把救济孤儿和贫困生的费用列入教育经费开支计划,确保贫困儿童不辍学;要健全完善计划生育的各项奖扶政策。

(三)加强法制建设.

经验证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比较成熟,一方面有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是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强制推行的。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基金来源不规范、投保账户混乱以及挤占、挪用基金等违规现象,无不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法规有关。因此,为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性,尽快制定配套完备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四)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农村生活保障资金。

建立农村的社保制度,资金筹措是重要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着公共财政的职能,无论从其作为收入再分配的主体来讲,还是从其维持社会稳定及经济正常发展来讲,都要求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在社会保障基金中承担责任,需要尽快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储备。政府在资金筹措方面应高度重视,拓宽思路,统一规划。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补贴资金应采取多元化方式,可考虑“税保联动”的形式,即国家和地方财政从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社保基金,其比例同农民个人交纳社保资金数额相衔接联动,并且避免因政策的变动带来的波动。除了个人交纳外,可建立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险经费,其来源包括地方政府划拨的专项经费、上级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的补贴、设立专项公益金、筹措一定的社会捐助资金等。

(五)改革农村土地转让制度.

在目前农民负担沉重、农产品价格低廉的情况下,土地的保障功能已经受到严重削弱,特别是在市场化和城市化较高的农村,种地养老已经不太可能,特别是有些农民工已经较长时间离开了土地,进入城市非农领域,其就业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再造土地的保障功能,就显得很重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政府应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允许农民工自主转让土地经营权,通过实行租赁、拍卖、企业托管等形式,有效实现土地增值,使外在打工的农民摆脱土地经营的后顾之忧,使转出土地的农民工最终享有与所在城镇人口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六)规范管理,强化监督。

保障促进 篇5

福建 周锦辉

【热点聚焦】

材料一:2014年7月1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宣布,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2014年12月2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材料二:2014年7月3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部署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为农民工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材料三: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材料四:2014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力争超额完成2014年目标任务。

材料五: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知识链接】 八年级(下)教材

1.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2.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增强权利意识,善于用合法的手段合理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崇尚公平,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3.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社会制度来支撑,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义的制度为人们公平合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正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九年级教材

1.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4.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考命题预测】 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近几年中考关注的热点之一。本专题涉及教材的知识点主要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2015年中考命题者可能会结合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民生的重要讲话、党和国家有关民生的一些重要举措,以文字、漫画、图表等为背景材料,通过选择、简答、分析说明、实践探究等不同题型,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

【设问角度提示】

1.启动全民参保、做好新形势下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棚户区的原因是有哪些? 答: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③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⑤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中国梦;等等。

2.启动全民参保、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棚户区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①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实现福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②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④有利于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等等。

3.你的身边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答: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某些地方上学难;②就业难,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③看病难、看病贵;④房价高、买房难;⑤社会治安差;等等。

4.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

答:①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②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④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⑤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⑥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等等。

5.民生问题反映我国社会的什么国情和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

答:①国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党和政府应该怎样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答:①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④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⑤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⑥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等。

7.青少年怎样为民生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

答:①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将理想的实现与艰苦奋斗相结合;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③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正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④积极宣传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政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热点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下列体现我国政府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的举措有()①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②2014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 ③2014年8月26日,财政部、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 ④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014年7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这()

①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③说明我国要把医改作为第一要务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4年8月16日,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说,到2017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将覆盖全体城镇就业人员和适龄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9亿以上,即每年新增2000万人以上。实行基本养老保险有利于()

①保障和改善民生 ②实现同步富裕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截至2014年6月底,中央财政已下达2014年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共2198.20亿元。其中,用于棚户区改造支出419.61亿元,同比增长148.1%。这()

①表明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工作宗旨 ②说明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 ③说明我国政府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住有所居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安定有序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右边漫画《有急有慢》 中机关和企业养老金并轨()A.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同步富裕 B.表明我国已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说明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D.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6.2014年12月2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将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全覆盖。这()

①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②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现 ③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能彻底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努力实现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这()

①说明我国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②体现我国义务教育具有公益性 ③能完全消除入学难的现象 ④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和谐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8.2014年7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围绕推进简政放权,通过相关法律修正案草案和行政法规修改决定。他特别强调:“政府要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

(1)“政府要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哪些特征?(2)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国家实施了什么战略和策略?

(3)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促进和谐,人人有责。我们应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材料一: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材料二:右边漫画《瞄准》。

(1)我国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总依据是什么?

(2)此次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我国为什么要这样做?(3)有人认为,目前户籍藩篱正被打破,我国很快就能实现现代化。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4)要破除城乡壁垒,国家应怎样做?

10.材料一:201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材料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1)【知识链接】“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根本原则的理解。

(2)【见仁见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

(3)【出谋划策】请你就如何“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向当地政府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热点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1.D 2.B 3.C 4.C 5.D 6.A 7.B

二、8.(1)公平正义、安定有序。(2)①战略: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西部大开发等;②基本国策: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3)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

9.(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2)①公平是人们生活有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社会稳定与发展需要公平。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是维护公平的必然要求。②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正义因制度而保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是维护正义的制度保证。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平等的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3)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理由:①正被打破的户籍藩篱,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些国情决定了我国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4)①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具体途径:统筹推进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保障每一个进城安家落户的农民享受到均等化公共服务,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市民享有相同的权利等。

保障促进 篇6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为学院科学发展提供正确指引

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从领导班子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入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学院建设、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学院党政班子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准确定位、抓住机遇、寻求发展。学院始终秉承“服务、合作、创新”的办学理念,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 “三地建设”(世界旅游管理教研重地、中国会展管理教研高地、首都服务管理教研要地)为目标,注重并坚持国际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积极探索“国际化职业经理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院的各项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由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升格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科研课题大幅增长;“旅游管理”和“企业管理”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在旅游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学术硕士学位点的基础上,新增工商管理硕士(MBA)和旅游管理硕士(MTA)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旅游管理专业获得世界旅游组织最高质量认证;旅游管理专业饭店管理方向申办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院学生规模逐年增加,在读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1,600余人,研究生和留学生规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第一;教师中市级优秀教师1人,市级教学名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8%。近几年,学院又积极引进海归博士多人,使师资队伍和力量更加壮大,国际化特点凸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被核心期刊《旅游学刊》评选为国内高校旅游科研国际影响力第一名;教师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得荣誉和奖励,“二外旅游品牌”已经形成。

规范基层党建工作 为学院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牢牢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党政分工不分家的优良传统,紧密围绕学校建设“国际化、有特色、高满意度大学”的发展目标,把促进中心工作作为学院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党建工作渗透到学院工作的各个方面。

健全的工作制度是发挥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的保证。学院通过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政领导周工作例会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基层党支部书记参加院务会制度、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院系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及岗位职责定期考核制度等,把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做到人人有事可做,事事有章可循,为学院创先争优提供了制度保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重视组织发展工作 提升党员在学院发展中的贡献力

学院重视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为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实现学科专业发展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共建双赢的局面。学生支部建设注重党员的发展与教育,通过学院初级党校及学校高级党校两级培训,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的发展质量。学院现有党员165人,其中教职工党员占教职工总数的62.2%,绝大部分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负责人等都是党员。这些党员在学院的各项工作中,兢兢业业、辛勤付出,并能身先示范,为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学院发展的核心力量。 据统计,近年来学院80%以上的教学科研成果奖励、荣誉都是由教师党员获得的。

以人为本 为学院和谐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学院的良好风气直接关系到学院的发展。为此,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始终将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科研环境和育人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目标。近年来,党总支一直以“旅游管理学院大家庭”“我是旅管一分子,我为旅管作贡献”等理念来影响全院教职工,并积极发挥工会、群众团体的力量,通过建家活动和精彩纷呈的学生活动,打造和谐向上、充满活力的旅游管理学院。同时,牢固树立“人才强院”的观念,注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充分尊重教职工,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学院的各项重大决策和决定中,能够充分尊重教师利益,坚持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首先,确保教职员工的知情权。让教职员工了解院系领导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以取得教职员工对学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其次,吸引教职员工对学院工作的积极参与,把教职工放到学院工作的核心位置和主动位置,通过建立“全员班导师制”、实施“一对一深度辅导制”、全面实施“121工程”等方式动员和吸引教职员工全面参与院系的各项工作。再次,不断扩大教职员工对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发言权。在干部选拔、职称评审、岗位考核、津贴发放等工作中,尽可能多地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在评比和表彰先进工作中,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坚决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打造特色品牌活动 和谐融入学科建设

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努力融入学院中心工作中,通过组织各种品牌活动推动旅游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旅游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已成为学校非常成熟的品牌活动。从200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8届。每次举办,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都会调动有关专任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骨干组成会务组,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严密布置、周到服务,有力地助推了旅游学科的发展。目前,“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已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讨平台,在旅游业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为充分体现学校“专业+外语”的办学优势与特色,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于2009年和2010年举办了“全国高校旅游英语风采大赛”,共邀请了全国15所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参加。学院的学生在两次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高校和业界的广泛好评,也提升了旅游学科的影响力。

2011年5月,作为学校庆祝建党90周年的特色活动,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联合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了首届“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 2012年5月,党总支还将以党的一大至十八大会议召开地为主线,面向北京市设有旅游专业的高校学生,再次主办“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

今后,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将继续坚持“围绕中心做好保障,构建和谐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学校的国际化拓展战略、特色提升强化战略和人本优质服务战略,为实现学校建设“国际化、有特色、高满意度大学”的目标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环保促进节能以节能保障环保 篇7

1 节能环保概述

顾名思义, 节能环保首先就是要节能, 通过节能来达到环保的目的, 其内容包括节约能源、对资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研究和环境保护, 这些措施虽然听起来像专业术语一般, 但却切切实实的关系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能源的使用, 每个人都是环保问题的一份子。节能是一个新的概念, 它的意义源远流长, 对后世也有巨大的影响, 引起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 渐渐发展成了世界性的综合性工程, 其能源的利用、废物的回收等措施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看, 节能环保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这个产业在材料和工艺上进行创新, 在技术领域开拓进取, 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其良性的影响也让人们对这一思想渐渐接受。节约能源能够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减少废水废气等污染, 让能源的使用更加的合理, 更好的利用大自然来造福人类。

节能环保以其重大的意义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获得着人们的认同, 如今这项措施已成为我国在环境问题上的重要战略, 它不仅可以让经济增长, 而且是健康的持续增长, 对社会和自然的益处不言而喻。我国现在正加大对节能环保的投入, 开拓创新的技术来利用并节约能源, 绿色经济的提出, 资源的循环利用, 低碳减排, 这些都是节能环保的产物, 对我国环境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2 做好节能环保工作的策略

2.1 国家对重点工程进行扶持

节能环保行业具有投资大而且投资期长的特点, 而且具有经济收益不确定性的特点, 所以我国大型节能环保企业数量还是比较少的, 而且重点工程的实施也比较少。当然, 小型节能环保企业的数量还是很多的, 因为像节能灯的生产与制造的工作是不需要多少资金投入的而且是销售市场也比较大, 但是仅仅依靠这些企业是不能支持我国节能环保业的长期发展的, 我们还需要能进行重点工程建设的大型企业。比如城市绿化企业和城市污水过滤企业, 这些企业的建设需要国家的支持, 靠个人来实现是不现实的。城市绿化需要许多机械设备的支持, 有时还需要卖进大量的草皮, 这些不仅需要资金, 而且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污水处理也是具有同样的特点。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的必要工作, 污水处理可以节约淡水资源, 这对节能环保工作都有长期的推进作用, 相关企业与工程的建设是节能环保工作的工作重点工程, 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建立相关政策, 使用激励措施。如可以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予以优惠, 对于污水垃圾处理情况较好的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健全已实施的节能环保、能源开发等税收优惠政策, 必要时政府可以强制单位和个人采购一定的节能环保设备进行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保护节能环保达标的企业优先上市或债券等, 对节能环保产业进行扶持, 鼓励相关企业进行上市融资。

2.2 加强人员培训与人才的培养

环境的保护问题不只是我国的重要问题, 几乎每个国家都在被困扰着, 而节能环保以其重大的影响力和良好的效果被各国奉为座上宾,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节能环保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各国都对此项工作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 正是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 节能环保的各项技术都取得了快速且巨大的发展, 技术的传播要依赖于工作人员的成熟, 所以, 培训优秀的工作人员也被提上了日程, 只有工作人员掌握了先进的技术, 掌握了节能环保的最新技能才可以贡献于社会。人才的培养可以对国家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 在节能环保的工作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培养人才, 这对社会和国家都是一件不可忽略的大事。

2.3 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上的教育

国家一切政策方针的制定都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考虑的, 所以相关政策的实施还需要回归到人民群众中来。对人民进行思想教育可以让人民认识到节能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让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能环保, 这对节能环保工作的进行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另外, 还能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 让节能环保业良性地发展下去。

2.4 自主开拓创新, 利用科技力量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就目前遭遇的节能环保难题进行专项公关。在提升能效、能源高校利用、“三废”治理等方面解决急需的关键与通用技术。提高废弃物资源化水平, 把废物充分的作为原料充分利用或对废弃物实施处理后再生寻选。按照化工生产使用的资源材料的特征, 在生产经营中统筹规划, 形成良性循环, 达到上游环节或者各个流程造成的废弃物与副产品能够在下游环节与流程中再次利用, 达到网状连接。利用原本会被丢弃污染环境的副产物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充分利用, 不但能够生产出许多有用的产品, 减少了能源物资, 消耗更能够降低废物量, 降低了环境污染程度。

2.5 研究绿色环保化工技术

化工生产是资源消耗量大、污染程度高的产业, 绿色化工主要在于在化工企业运作的时候, 从技术干本上就融入技能环保的思想理念, 实施生产环节中的优化统筹, 对能源的使用尽量做到高校, 以此减少成本和能耗, 继而降低废气废渣的产出和排放, 缩小产品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绿色化工作为比较复杂、难度较高的生产要求, 它会伴随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在过去的努力中可以看到, 绿色化工可以缓和甚至解决企业生产创收和环境保护两者间的矛盾冲突、达到我国节能环保新局面的有效方式、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利器。所以, 在传统技术的情况下, 研究绿色化工技术是必由之路。

3 结论

我们的生活扎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对环境的爱护就是对我们自己的爱护, 保护环境不是政府的事也不是某些人的事, 而是关系到我们切身利益的事, 环境问题几乎困扰着每一个国家, 我国应在环境问题上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将爱护环境的思想植根于人们的思维。在工作方面, 完善环境保护体系, 监测环境的变化刻不容缓, 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问题, 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以彻底解决的, 我们应在发展的同时寻求保护环境的有力措施, 而节能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它与环保相辅相成, 二者互相影响, 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环境问题的严峻已日益显露出来, 我国也意识到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出台了许多保护环境的措施, 对环境采取边开发边治理的方法, 环境保护法也在逐渐完善之中, 但是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经济发展造成能源的疾速消耗, 我们要提高能源利用率, 从节能这方面进行环保, 本文根据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节能,环保,措施

参考文献

[1]任京萍.大力提高绿色环保政府采购政策的应用力度[J].中国政府采购, 2009 (11) .

保障与促进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8

一、确立培育目标,规划与保障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1. 分析校情,确立人文培育目标

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我们为落实“文化立校”办学理念,做出了很多努力。硬件再好,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支撑,也是不行的,难以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虽然我校一直有着比较好的学校文化传统,但在市场经济浪潮的背景下,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与不足,导致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它已成为制约学校前进发展的瓶颈,成为教师专业提升的障碍。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成为学校亟待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也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升的重要环节。因此,我校在基于校情的基础上提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以培育教师人文素养为具体抓手,大力推进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并将其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载体。

2. 制订规划,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为尽快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我校在认真分析和总结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教师人文素养五年培养规划》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纲要》,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实践考察、实地体验、文化熏陶和人文课题的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教师人文知识、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和职业追求,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将人文精神、人文底蕴转化为教书育人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文化品质和和生命质量,从而推动学校前行。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落实学校“文化立校”办学理念,是我校形成学校特色的具体途径,是我校“以文立身、以文益智、以文孕美”措施的具体落实与体现,也是有效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我校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列入学校的常规工作和每年的实事工程。为此,我校将专门组织成立“师生人文素养培育领导小组”,学校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从行政导向、组织机构、制度保障、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全面推进;由校务办和人力资源部负责这些规划的实施与督察,由师训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落实及管理考核;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共同配合,开展好此项事关学校长远发展大计的重点工作。

二、搭建实践平台,促进与培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

1. 阅读经典,丰富教师人文知识结构

为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丰富教师人文知识结构,我校制订了《中光高级中学提升教师人文素养资源目录》,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经典阅读研讨活动。一是配合校园文化节活动,开展教育理论类、文学名著类等人文性书籍的阅读,开设读书交流论坛;二是组织教育史、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经典书籍阅读,并组织交流活动;三是组织部分教育文集、哲学类经典书籍的导读,开设讲座与研修论坛;四是进行历史学著作、艺术类作品、民族传统文化类书籍的学习、鉴赏,学习论文撰写。我校有计划地将教师们一篇篇蕴涵教育感悟、教学智慧、生活情趣的论文汇编成论文集,先后出版了《人文札记》《讲坛心语》《教化探索》《亲近大西北》《七彩云南行》等教师人文感悟类书籍,激励教师相互学习借鉴,有效激发了教师们的学习兴趣。我校还通过分阶段汲取人文养料的阅读、观赏、研讨等学习活动,以及撰写自学笔记等多种交流形式,使得教师们在丰富知识结构的同时,加深文化积淀,提高人文素养。

2. 走进高雅,提高教师艺术审美能力

我校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对教师审美情趣的培训,组织教师观赏高雅艺术,利用每周五政治学习的部分时间开展高雅艺术讲座,让教师欣赏交响乐、芭蕾舞等;组织教师进行古今中外名画赏析,阅读世界名著美文等;组织教师先后赴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观赏音乐、舞蹈;到上海影城、新天地影剧院欣赏国内外艺术剧目;组织教师在新疆大巴扎欣赏正宗的民族风情表演,在甘肃敦煌欣赏飞天主题的大型音乐歌舞晚会,并深入蒙古包、葡萄园体验地道的民间歌舞艺术。随后,我们组织教师交流观后感。

这些走进高雅欣赏活动形成了教师专题培训系列,激发了教师们了解高雅艺术的兴趣。许多教师自己购买了相关艺术欣赏光盘,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研究,从而拓展了认知领域和思维空间,提高了教师们对各种艺术作品的感悟和赏鉴能力,也深化了民族认同感,提高了教师的生活品质和职业幸福感,更促进了校园和谐。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认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校所开展的各类活动等都有了新的认识与提高。

3. 体验文化,拓展教师的认知视野

根据不同的教师群体和年龄特点,我们分批分类地组织教职工参加各类“行万里路”的活动,看名山,访古迹,观现代。在每次走山访水与高雅艺术欣赏前,我校会制订培训计划,整理出相关资料,组织教师进行理性认知培训。

近年来,教师们的足迹跨越南北,遍布东西。走进海派建筑,纵观发展变化:教师们参观了石库门、南汇鲜花港、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静观古镇名城,细品吴越人文:教师们走进了苏州园林、南京古都、古镇朱家角、名镇周庄。走访儒学胜地,探寻摩崖文化:教师们探访曲阜孔庙,攀登泰山。此外,我们还组织教师体验黄河羊皮筏子,感悟西北和中原文化,探访丝绸之路,体验西域民族文化。“曲阜孔庙”留下教师研儒问学的身影,“苏州古迹”触发教师对仕隐哲学的研究,“黄山之巅”使教师发出江山多娇的感慨,“敦煌壁画”带给教师礼佛赏画的情趣,“高昌古城”引发教师对盛衰之理的深思。

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外省市德育研讨,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引发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通过学习,教师们开拓了视野,在博取众长、不断反思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行万里路”考察回来后,我校组织教师撰写总结论文,开设文化交流论坛,展示摄影作品,出版相关论文集。

4. 研发课程,促进教师人文素养内化

在培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同时,我校组织教师研讨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依据社会的需求,个人的兴趣指向、特长爱好和能力所及,开发校本课程,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我校努力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指导教师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于教书育人的全程中。我们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对所教授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深入感知,提高认识,提出富有教师个性特点、专长特色的创新解读。

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就是自己不断深入学习,上升理性认识,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素养的过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掌握了很多知识,了解了很多人文典故,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了很大的完善与扩充。

我校在“文化、艺术、科技、技能”四大类系列校本课程的研发和教学中,既提升了教师研究能力,培育了文化涵养,又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培育与提高。教师带动学生,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性,为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良好的性格品质与生活情趣,奠定了基础。

5. 建立教工社团

保障促进 篇9

必须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民生问题涵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八个方面, 是涉及人民群众自身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 关乎人们生存有没有安全感, 生活有没有幸福感, 对党和政府有没有信任感, 对社会有没有认同感, 影响着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1、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的主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有这些, 都体现在点点滴滴的民生民计上。所以说,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现实表现。

2、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 “必须适应国内新形势的新变化,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小康, 就是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这一切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可以说, 改善民生既是全面小康的内容, 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途径, 更是全社会共同的期待。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合乎民心民意, 加大力度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教育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网络覆盖更加广泛, 不断改善民生。

3、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和谐社会的标志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关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尺度和标准就是“民生”。当前, 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 人民群众思想的独立性、多样性、参与性、选择性和维权意识普遍增强, 在加快发展中更加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只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奋发有为, 进而实现社会和谐。

4、改善民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 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 是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只有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转化为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 并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 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定稳固, 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改善民生是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要职责

民生问题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是就业、就学、就医、养老问题。因此, 劳动保障部门必须增强责任感, 勇担使命。具体来说, 应着力发挥三方面作用:

1、发挥“减压阀”的作用。

当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面临着战略性调整, 人民群众经济要求多样化, 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在这个特殊时期, 人民群众对经济利益的要求更高, 追求社会利益分配相对公平的呼声更大。这些问题的产生, 主要是一些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没有得到满足, 或是相对公平的享有。譬如, 农村征地后农民因失地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分流安置的问题, 非公有制企业中员工工资被拖欠、克扣和超时加班等问题。要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 劳动保障部门应充分发挥“减压阀”的作用, 积极搭架好就业转移的桥梁,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 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切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 化解各类纠纷和矛盾, 更好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妥善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2、发挥“助推器”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劳动就业是谋生的基本手段。只有通过劳动就业, 人们才能具备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解决好就业问题, 帮助人民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是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而就业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 尤其在人口众多的我国, 就业问题历来严峻。前些年, 由于体制改革, 国有、集体企业大量的人员下岗, 给就业增加了压力。而近年来, 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 使原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 劳动保障部门只有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机制, 加大力度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 才能切实保障他们有生存之本, 才能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稳定发挥“助推器”作用。

3、发挥“安全网”作用。

社会保障涉及到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是民生大计。只有把更多的社会群体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助、失有所补”, 才能不断增强保障民生稳定的基础。当前,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 引起社会形态的深刻演变、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调整, 现实生活中, 贫富差距偏大、劳动关系失衡、城乡差距与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不同社会群体存在一定利益矛盾等, 这些不可否认的要先靠解决就业的问题去解决。但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因年龄大、身体状况差、教育水平低, 或者因体制造成的历史遗留因素, 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这就需要社会保障事业予以救助。社会保障工作不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事情, 而是全社会的事业。作为劳动保障部门就应该发挥“排头兵”作用, 加快推进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制度, 率先撑起“安全网”。

准确把握当前劳动保障工作形势

可以预料, 今后一个时期的劳动保障事业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 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 特别是在推进改善民生工作上, 其任务既繁重又艰巨, 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困难与希望同在。就全国劳动保障工作总体形势上看, 由于有党的十七大精神这股强劲东风的吹动, 劳动保障事业建设将会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 广大人民群众将会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开放发展的丰硕成果。从全省形势而言, 连年来由于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整个劳动保障事业建设率先走在全国同行前列, 创新二十多项占居首位的辉煌业绩。在未来发展走势中, 也将会一路领先。就惠来县的形势分析, 劳动保障事业建设和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机遇, 有着大的希望。首先, 县委、县政府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惠来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新的战略布局和工作思路, 把改善民生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 这给劳动保障事业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后盾。其次, 未来几年惠来经济发展将面临着大发展、大跨越的机遇期, 一批投资上亿元、上百亿、上千亿元的项目 (如惠来电厂、中海油、乌屿核电站、大南海国际石化工业园、县城生态工业园、神泉港码头及源翰制衣等) 相继投产或在建在谈, 这给扩大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工作带来了良机。第三, 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当地党政的高度重视下, 劳动保障事业基础建设将得到夯实, 劳动保障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对外形象已得到塑新和树立。目前, 正着手筹建的县技工学校和劳动保障综合服务大楼, 这将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便民条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但是, 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尽相同, 发展速度不匀衡, 劳动保障事业建设也出现不匀衡, 特别象惠来这样人多地少、经济欠发达的县份, 存在的困难更多、压力更大:一是实现就业的压力大、任务繁重。惠来是个超百万人口大县, 虽然在谈在建大型项目不少, 但工业企业家数少、规模不大, 容纳就业份量有限。据统计, 全县仅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达12万人, 且他们的择业观念陈旧、生产技能缺乏。若加上城镇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 整体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推进就业工作压力较大、任务繁重。二是各类险种参保覆盖面小。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 全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5大险种虽得到建立健全, 但由于地方财力弱、社会经济水平低, 各类保险参保面仍很狭窄, 待遇水平也仅仅处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线。三是技能培训基础建设滞后。目前, 全县技能培训工作仅靠县一个培训中心和一所民办学校, 工作压力很大。四是基层劳动保障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应该说, 近年来, 全县劳动保障队伍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能力提高上是有明显变化, 但距离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尚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基层劳动保障队伍建设、基础建设, 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有些基层所人员变换频繁, 影响正常业务开展;有些人员因镇政府其他工作任务, 难以操务“正业”;有些人员政策业务水平不高, 难以适应本职工作, 等等。所在这些都必须加以认真解决, 否则, 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劳动保障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改善民生的课题也就很难有圆满的答案。

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劳动保障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直接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贯彻好党的十七大精神, 就必须加大工作力度, 在促进民生、保障民生、维护民生上狠下功夫。重点必须抓好三方面工作:

1、扩大就业门路, 稳固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推进就业, 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关键来抓, 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让广大群众实现有劳有得。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上, 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岐视性政策和做法,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扎实推进“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增创就业岗位, 优化就业结构。增创就业岗位是扩大就业的根本, 优化就业结构是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保障。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 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 充分发挥它们劳动力需求的主导性作用, 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促进就业形成多元化, 鼓励自主创业, 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三是推进国企改革与下岗职工再就业。深化国企改革与促进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工作。要坚持国企改革与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通盘考虑, 在深化国企改革的同时, 充分考虑我县财政、企业职工和社会保险的承受能力, 特别要关注、重视、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 逐步解除工作关系, 妥善分流安置, 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引导, 鼓励企业吸收下岗职工再就业, 促进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 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稳定性。四是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建设。要加快推进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建设, 形成覆盖城乡就业网络, 免费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多样化就业服务。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 力求做到全方位, 快速度搜集用人信息、加强用人方与劳动者的信息对接, 有效促进就业。重点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 力求做到全方位、快速的搜集到企业用工信息;要引导下岗、待业人员自觉登记、主动联系就业信息。同时, 要坚持社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 扎实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开展。当前, 要全力以赴地抓好技工学校的上马建设, 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做强民生之盾。

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保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是民生之盾。要按照“人人都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推进养老保险。推进以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主的养老保险, 加强非公企业养老保险工作, 加强与工会等单位的合作, 促进企业承担更多社会义务, 维护劳动者权益。探索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 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宣传, 扎实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 扩大医保覆盖面, 让广大群众实现病有所医。三是扩大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 引导非公有制组织积极参保,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化解矛盾。四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 从制度上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养老保险及困难企业欠缴社保费等热点、难点问题。

3、健全劳动关系调节机制, 巩固民生之源。

保障促进 篇10

1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立法工作严重滞后。

纵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无一例不是立法在先。比如开创社会保障先河的德国, 就是在1883 年由政府颁布《劳工疾病保险法》。然而中国直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综合性社会保障法律。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 社会保险制度理应在社会保障法群中首先面世。立法行动总是落在经济发展的后面, 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由于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争议案件的处理, 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2) 立法体系不健全。

作为社会保障法核心部分的《社会保险法》尚未出台, 现有的零散颁布的各种条例、决定, 相互之间缺少必要衔接。由于中央集中立法严重欠缺, 地方立法畸形繁荣发展。这些地方制定的规章制度, 立法者是多种主体参与, “法出多门, 各行其是”, 甚至相互冲突矛盾, 使一些本来已有的地方社会保障立法也陷入“有法难依”困境。

(3) 立法层次不高。

社会保障法在立法层次上按理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但现实是人大立法少, 行政法规多, 立法层次低。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涉及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仅有7 部是全国人大通过的, 而且是与其他内容混和, 并非全部适用于社会保障领域, 其规定还不是主要的社会保障系统。而由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颁布的各种行政法规至少在100 件以上。这些行政法规大多数以“规定”、“试行”的形式出现, 它们是解决社会保障工作所面临问题的主要法律依据。这种现状显然与社会保障法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 它带来的结果是社会保障立法严重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

(4) 立法适用范围窄, 权利不对等。

从各种行政法规的适用范围来看, 占中国总人口80% 的农民一直不在社会保障范围内。虽然新出台的两个条例扩大了享受社会保险成员的范围, 但仍显不够宽阔。享受社会保障对象的有限性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实施对象均是全体公民”的标准相比, 适用范围显得过窄和不合理。另外, 按照《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新模式, 社会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由于法定比例欠合理, 国家只有少量补助, 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不高, 社会保险费用主要由企业负担, 造成企业不堪重负, 使之成为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困难之一。

2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未来改革的几点思考

(1) 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

首先, 由地方立法向中央立法发展。进入社会保障制度总体设计与整体推进阶段时, 必须高度重视并有计划地制定全国性的社会保障法律和法规。就社会保障进行立法是在全国范围内使社会保障制度走向统一的基本保证。其次, 由分散立法向相对集中立法发展。国务院或其职能部门发布的大多是解决实践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指示、意见等, 致使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数以百计。这种过分分散的立法局面, 不利于社会保障项目的均衡发展, 因此, 现阶段是到了考虑向相对集中立法发展的时候。最后, 由行政立法向人大立法发展。缺少人大立法和过多行政立法的局面, 是无法满足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需要的。

(2) 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法律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从运行模式上看, 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基金, 这部分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预算和各种社会捐助, 属国家责任。另一部分是社会保险基金, 它由国家、社会 ( 单位) 和个人共同负责筹集。目前, 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风险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非常突出和棘手的问题。因此, 要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必须通过立法来加大强制征缴社会保险费的力度。同时, 依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通过多种开源方式来依法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

(3) 以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

从年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上看, 城镇人均占有达455元, 农民人均占有仅15元, 相差整整30倍。现有政策和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必须强调国家的责任, 国家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的办法对农民发放养老补贴。对于不具备实行条件实行养老金计划的, 国家应加大社会救济的力度, 以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权的实现。面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与现实需求, 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尽快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

(4) 强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实施机制。

保障促进 篇11

发展改革委作为宏观经济综合部门,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在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社会保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延续了近几年平稳快速发展的势头,宏观调控成果显著,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快速增加,社会保险基金的扩大积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但经济运行中一些不协调的矛盾不容忽视。今年3月,针对贸易顺差过大、投资增幅过高等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时组织调研组对部分地区外贸出口企业劳动力成本等问题进行调研。提出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合理提高工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劳动力成本,有效缓解贸易顺差过大问题等政策建议。力求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和综合措施,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理顺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

(二)发挥规划计划的功能作用,积极参与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工作

一是在“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中,提高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协调发展程度。配合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参与编制了劳动保障事业、民政事业、老龄事业及残疾人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并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首次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纳入规划和计划中,以增强社会保障工作力度。二是积极参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工作。与劳动保障等部门共同研究开展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农村养老保险以及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工作。

(三)开展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点,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

一是将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列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意见中。经国务院批准,目前已正式确立重庆市和成都市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二是适应人口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需要,会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并将户籍迁移政策调整作为现阶段户籍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

(四)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一是在节能减排、淘汰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中,密切关注职工的就业和保障问题。二是紧密跟踪价格变化对城乡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建立完善物价上涨与提高低收入人群补贴和保障标准的联动机制。三是先后20多次降低政府管理的药品价格,累计降价额达到500多亿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吃不起药的问题。并积极研究调整医疗收费和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等问题,努力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四是配合有关部门,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供应力度,引导调控房屋价格,建立完善保障性住房进入、退出和循环使用的机制,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五是在牵头制定华侨农场、国有林场体制改革文件中,注意解决华侨农场和国有林场职工、被征地农民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五)加强对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的支持,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一是通过预算内建设资金安排,支持西部等地区社会保障经办服务大厅示范建设,改善社会保障窗口服务的基础条件。二是支持金保二期工程建设,提高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三是在促进服务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和工伤职工康复设施建设,提高对特殊和困难人群的社会保障服务能力。

二、加快解决新形势下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快于以往任何时期,经济社会领域尤其是就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数快速下降,非公有制部门就业人数大幅上升,灵活就业等非正规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村进城就业人数快速增长。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加速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的迁移和流动,劳动力在单位、行业、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面临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保障,但针对国有企业职工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为此,我们应正视这些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当前急迫需要解决的,一是提高统筹层次,解决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提高保险基金的互济能力,以形成保障制度内在的良性循环,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供制度基础。二是加快研究农民工、农民的保险问题,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进而推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解决不同收入人群社会保障待遇差距过大,社会保障逆向调节问题。

应当看到,上述这些问题有些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有些是经济转轨出现的新问题,更有些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分配中带来的新矛盾。从长远来说,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制度的不断改革调整、摈除制度弊端。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挥社会保障再分配调节、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适应性和普惠性,以最终实现覆盖城乡居民、人人都有适度保障的发展目标。

三、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对社会保障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也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关注民生已成为全党的共识,社会保障体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部署,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抓住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初次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建立收入分配跟踪监测体系。为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公正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二)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重视社会保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对促进消费、拉大内需的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加快研究探索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问题,加强社会保障薄弱环节的工作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大力发展面向群众的公共服务、社区、社会化养老等服务消费,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建立健全物价上涨与提高低收入人群补贴和保障标准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

针对目前粮油肉等食品价格波动较大、煤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推进、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情况,加快研究和编制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指数,建立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挂钩的机制,努力保障城乡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四)强化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

统筹规划和调整社会保障服务资源配置,改善落后地区社会保障服务条件。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窗口服务、康复、养老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质量。

(五)加强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加快《社会保险法》立法步伐

保障促进 篇12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公平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履行社会公平功能的支出范畴, 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重视和运用, 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拓展与结构优化是对低收入群体实施保障以及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

一、社会保障制度内涵及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机制

社会保障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 依据法律规定,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 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机制与原理主要体现于社会保障费 (税) 是一种有指定用途的专款专用的收入, 即收入入库后, 按照不同的保险类别分别纳入各专项基金专款专用, 以保险救济金的形式再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又真正需要的人, 这种收入再分配本身体现了社会公平的要求。社会保险资金使用倾向于低收入者, 因而诸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受益程度往往是低收入者大于高收入者, 从而形成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异,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机制。正是基于此原因, 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 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公正的重要途径, 具有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作用。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渐扩展, 参保人数持续增加, 为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创造了积极条件。但相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的客观要求,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突出问题, 亟待深入研究和逐步解决。

1. 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 结构性矛盾突出, 不利于地区收入差异的缩小。

目前,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 相对封闭, 基金基本不能调剂, 一定程度上固化或加大了居民收入分配的地区差距。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 我国养老保险收支状况存在严重的省际之间较大差异, 积累基金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 而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基金累计与使用, 相对封闭, 互济性弱, 导致社会保障待遇上的地区差异一定程度固化甚至加剧了地区收入差距, 违背了社保制度的初衷。在医疗保险方面, 由于制度建设初始设计是本着“宜市则市, 宜县则县”原则建立的, 医疗保险也存在统筹层次低、地区差异大的问题, 各省区之间的医疗保险单位费率也畸重畸轻, 高的超过10%, 低的只有6%, 从而医疗保障方面出现了新的待遇不平等。与此相对应, 在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 各省市县的保障待遇水平差异较大, 影响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缩小。

2. 社会保障覆盖面窄, 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存在盲区。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主要是围绕“三条保障线”进行的, 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项制度基本上注重的是体制内成员, 没有覆盖体制外成员, 特别是忽视了广大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存在盲区, 多数非国有企业及灵活就业人员 (其收入和生活稳定性最差, 是最为需要保障的人群) 被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 使得一定程度上固化或加剧了收入差距和贫富差异, 这将影响整个社会公平, 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3. 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低弱, 中长期支付压力较大。

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快, 根据人口学家推测, 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1.3%, 2050年这一指标将达到21.2%, 远远快于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发展速度, 这对我国中长期养老保险基金的顺利支付带来较大压力。同时,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资产结构中, 投资品种单一, 导致我国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极弱, 面临重大的减值风险, 进而从代际公平的层面影响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状况的改善。

4. 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规模过小, 公平职能难以发挥。

从理论上讲, 社会保障属于广义的财政分配范畴, 是政府财政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进程中, 财政支持是财政履行其职能的内在要求。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央财政支出看, 社会保障支出已超过其他一切支出而位居第一, 如1991年瑞典、美国、加拿大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56.4%、28.7%、36.4%, 而我国社会保障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多年一直徘徊在11%以下, 与世界大多数国家30%以上的支出比重相比,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明显偏低, 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公平效应的发挥。

三、增强社会保障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作用发挥的对策选择

我国居民贫富差异扩大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 制度设计和待遇标准的确定及衔接存在缺陷等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作用亟待增强。为此, 应在如下几方面强化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中政府的职能和财政社保支出的作用。

1. 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社会保障责任

针对我国目前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仍占主导地位的现状,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 逐步让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等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 在我国现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 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社会保障责任。这样有利于社保资金收入和支出的稳定有序, 有利于促进财政社会保障制度贯彻中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有效发挥。

2. 按照公共财政框架建立复式预算体系, 增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硬约束

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 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从内容而言, 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计划的安排, 预算的执行是财政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过程, 政府预算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 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社会保障预算是我国复式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具有专款专用之特点, 我国社保资金预算存在收支困难和预算软约束问题, 这不仅不利于社保资金的良性收支, 而且事关社会和谐与稳定, 因此要增强社会保障预算硬约束, 避免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滥用, 从而为发挥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提高条件和保证。

3.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调节作用弱化的根源主要在于社保资金对农村居民的“缺位”与薄弱, 是我国社会保障健康运行的重大制度瓶颈, 加快农村社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是我国社保制度真正起到社会“安全网”重要基础。为此, 一方面要积极研究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加快推动进城务工农民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积极探索将工作关系比较稳定的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现有的政策和办法, 保障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 逐步提高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二是农村养老保障仍以家庭为主, 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制度相结合。结合农村税费改革, 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 保障农村“五保户”的基本生活。三是经济发达和财力充裕的少数地方可以在完善原有的定期定量救济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以保障贫困农民的最基本生活。

4. 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确保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我国社保资金供求矛盾较大, 再加上我国老龄化问题突出, 今后社保基金攻击压力仍然十分巨大, 而社保资金的正常运转又关系到整个社会秩序的正常与稳定。因此, 应尽早拓展新的筹资渠道, 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力度。为此, 一是要改革现行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办法, 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 努力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自求平衡机制;二是与公共财政改革相结合, 增加财政投入;三是开辟资金来源新渠道, 通过划拨部分国有资产等为尽快建立起以社会保险费 (税) 为主体、以财政补助和其他多渠道筹资为辅助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

参考文献

[1]侯明喜.防范社会保障体制对收入分配的逆向转移[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4) .

[2]陆解芬, 等.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 2003, (5) .

[3]谷成.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4, (4) .

上一篇:幼儿教育多媒体教学下一篇:LED路灯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