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方式(精选12篇)
促进方式 篇1
语文实践活动是新兴的语文教学活动, 它整合了语文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征, 它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习语言、形成语文能力为内容, 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和主体性是它最大的特点。因此, 把语文教材当成语文实践活动的题材, 把语文课堂当成语文实践活动的舞台, 就是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并坚持的教学方式, 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可以按课文体裁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诗歌、散文类:配乐朗诵是这类课文比较适合的活动方法
如《只有一个地球》《匆匆》等课文, 必须通过反复朗读, 才能领悟出课文中的情感。传统的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干脆把课堂变成排练大厅, 根据学生的意愿, 现场指导编排各种形式的朗诵表演, 有个人朗诵、男女合作朗诵、集体朗诵等, 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 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伙伴获得体验, 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他们怎能不兴趣高涨呢?
二、故事类:讲故事、课本剧、评书是这类课文比较适合的活动方法
《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 因为有较强的故事情节, 学生对于课文主要内容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 但是这类课文的思想性又很强, 而思想往往就在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当中, 学生不易体会得到, 如果靠老师的分析讲解, 学生不会感兴趣, 那么, 课本剧就是最佳的选择, 学生要想演得形神兼备, 就要反复咀嚼玩味, 也许有商讨, 也许有争论, 也许会有短兵相接, 也许会有面红耳赤, 这就是我们新课程下的教学成果:有了思维的碰撞, 才会产生火花。
三、游记类:“我是小导游”是学习这类课文的好方法
《索溪峪的“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 语言生动, 意境优美, 但因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容易被调动。因此, 在课堂上, 直接把学习课文变成学生导游的形式, 新颖有趣, 每个孩子的表现欲望和参与新鲜事物的心情都是很强烈的。于是, 为了当好这个小导游, 学生在课前就要做好准备, 如:查找景点资料、熟读课文、访问亲友、写导游词等, 这样,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主动的、探究的、创造性的, 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
四、口语交际:辩论赛、情景模拟是学生比较欢迎的方式
“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这个话题, 采取以老师为中心的讨论式、合作式教学方式, 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也不能给学生创设出能充分地发表自己观点的情境。我们可以平时组织学生收看辩论会录像, 让学生了解辩论会的模式、程序, 让学生从辩论队员的发言当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课堂上我们采取辩论赛的方式, 学生的兴致是高昂的, 他们会充分做好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 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 写好辩论稿, 甚至提前练习, 把自己在辩论场上的声音、语速、表情、动作都策划好, 这就是辩论赛的课堂之所以热烈、难忘的原因,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在这样的学习中, 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得到培养, 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形成, 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促进方式 篇2
大庆市澳龙学校 芦娟
一、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成长即学会生存-----学会获取信息,学会实施行动,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会更新自己,学会体验感情,学会合作,学会审美。
二、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建议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3.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5.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6.注意3一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7.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8.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三、小学英语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小学英语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各项改革和探索。虽然小学英语课堂评价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生生评价的机会是很少的。2.学生从来都不知道自已拥有评价老师的权利。3.教师评价用语机械单一,学生逐渐感到乏味厌烦。
小学生刚接触英语,学习兴趣特别高,即使老师常用相同的口头表扬话语进行评价,也觉得是丰富多彩。但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他们不能从老师这种公式化的表扬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教师的评价只是在敷衍,更不用说是充满感情。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教师充满情感的评价用语。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入情感,做到情深意长,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感情上的满足。部分学生提到,教师在评价时,眼睛甚至没有看着学生。也有学生认为教师的评价只是在敷衍,更不用说是充满感情 5.课堂评价用语是否有公正性。6.课堂评价用语是否有层次性。
例如:英语课堂上,在操练句型阶段,教师要求同桌两人进行对话表演,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前两位学生是看着书本进行表演,表演完后,教师说“Very good”。接下来一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对话表演,且明显比前一组表演的好,但老师还是说“Very good”。课后,大多数学生认为老师的表扬没什么价值,从老师的表扬中不能感受到自己的表演是与众不同的。7.课堂评价手段运用的是否合理
物质奖励是大多数英语老师都在广泛使用的一种评价手段在中段运用得最多。大部分高段老师认为,当学生升到高段后,再用小贴纸奖励学生,他们会觉得太幼稚。而大部分低、中段教师认为通过引入物质奖励机制,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了,学生爱举手发言了,敢说话了,学困生也渐渐敢举手回答问题了。
(1)评价手段脱离教学内容
例如:一节英语课上,学完了ear,nose,eye,face等身体部位单词后,如果学生已经对ear单词非常熟悉了,那么教师就奖励他zoom的贴纸。在另外一节英课上,学完了hamburger,hotdog,chicken等食物单词后,如果学生基本掌握了hotdog这个单词,教师也同样奖励他zoom的贴纸。
(2)过度依赖物质奖励
渐渐的学生对小贴纸这种奖励制度“没感觉”,有的学生甚至是觉得“不公平,没什么兴趣”。德西效应认为,当一个人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活动本身的吸引力。由此可见,物质奖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喜欢上英语课,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慎用物质奖励,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兴趣才是学习的内驱力。
(3)过度运用物质奖励
在一节英语教研课上,学生每做出一个反应,教师就评价“Very good”。学生每次对话或表演,教师就奖励其一张贴纸。学生的情绪显然被奖品激活,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但因为机会和奖品数量有限,不可能每人都如愿,所以学生的情绪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雀跃,有叹息,有得意,有沮丧,也有无动于衷„„
由此可见,教师过度地运用奖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小学阶段是认知风格、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把正常的学习活动与奖励挂钩的做法,会使课堂教学蒙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使学生形成趋利的学习动机。
四、对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课堂评价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来进行论述。
1.传统课堂评价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课堂评价是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评价的主动权,只是被动的评价客体。新课标下的课堂评价则主张让学生成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传统课堂评价总是用所谓的客观尺度来衡量具有个体差异的人,这种评价直接造成了对学生个性的忽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一样的,这样使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存在。
2.来自于学校领导的压力
教师是课堂评价的直接实施者,他们最想改革课堂评价,从而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听领导的指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往往更重视教学成绩的评比。而领导的指向性则导致许多教师课堂评价的功利性很强,教师在评价中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3.课堂评价与班级学生人数之间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我市大多数班级人数都在四十左右,有的甚至在五十到六十左右。这种大班教学给教师们的课堂评价带来了很多客观上的限制。我们都了解在新课标下,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人数太多,无法顾及到所有的学生让他们参与评价,否则会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4.教师缺乏对相关评价理论的学习
建构主义评价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从宏观上为课堂评价指明了方向。但是我们大部分教师对这些理论了解甚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没有组织相关评价理论的培训。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不够重视对这些理论的学习。普遍认为,进入工作岗位后,就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这些理论的知识,缺乏对这些评价理论的学习。
五、针对现状提出的几点建议
针对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英语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部分的相关理论和我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
英语新课标重视学生自我评价,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1)提供学生评价的机会,让学生能评。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前提。在这种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说,才敢评价。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评价机会。多请几位学生发言,就多为学生提供一次评价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或听课中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或读完一篇课文后,其他学生小手如林,站起来评价时却总是喜欢指出别人的不足,这都是盯着别人短处评价的声音。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告诉他们首先要发现别人的优点,对别人的付出给予肯定,然后再根据不足提出建议。这样别人更容易接受,进而受到鼓舞,去做得更好。
(2)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让学生爱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评价兴趣,使学生乐于评价。学生评价能力的强弱,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这些差异,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显示出他们的评价能力,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保持对评价的浓厚兴趣。
(3)启导学生评价的方法,让学生会评。我们经常会在教学中或听课中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或做完一件事情后,其他学生小手如林,站起来评价时却总是喜欢指出别人的不足,这都是盯着别人短处评价的声音。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告诉他们首先要发现别人的优点,对别人的付出给予肯定,然后再根据不足提出建议。这样别人更容易接受,进而受到鼓舞,去做得更好。
2.运用艺术化的课堂评价用语
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如何做到艺术化?将其概括为以下方面:
(1)评价用语要灵活丰富。小学生天生喜欢新奇的东西,易被其吸引。教师应用丰富的评价用语来评价学生,例如“Good job!You are clever!Great!Good boy!Smart girl!How nice!Excellent!”等,而不应局限于一两句机械的表扬语。教师也可将评价语和体态语有机结合。通过表情、语调、手势等态势语,如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评价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评价用语要有层次性。分层评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喜悦。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标准的评价语。例如,对某个问题,学生回答得比较完整,教师可用“Very Good!”、“Great”等赞美的语言;学生回答得很完整,教师可用“Excellent!”、“Wonderful!”等赞美的语言。学生答得不是很好,教师不宜急着表扬,更不应该忙着否定,教师可说:“Think it again.”或“Try again”等。(3)评价用语要有情感。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和鼓励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也要学会倾听,从学生的回答中给予真切的评价。
3.合理利用物质奖励
(1)物质奖励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采用不同的奖励形式,如教授动物的单词时,教师可以自制一些画有动物的小贴纸。总之,物质奖励形式要灵活多变,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有新鲜感!
(2)教师要适度地运用物质奖励。教师应根据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和课堂任务的难易程度,分层次进行评价,如读单词之类较简单的任务,教师只需口头评价学生。对描述事物或表演等要求较高的任务,教师表扬的力度应大些,除了口头赞扬外还可增加其它形式的物质奖励。
二、学科作业评价
作业是学生每日学习活动必须完成的功课,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教师批改作业不光注重作业的对错,要有针对性的给学生的作业写上评语,发挥它在学生学业进步中的促进、调控及导向功能。同时可以让家长配合教师督促、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并签字,还要求家长在孩子的家庭作业本上写上孩子在家里的主要表现和学习情况,以此架起校内外沟通的桥梁。有助于家长、教师的情感交流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作业展开自评、小组互评,取长补短,养成认真作业的良好习惯。教师还可以把全班学生的作业装订成册,在每期的家长会上传阅,请家长和孩子共同评价,评出优秀作业。
三、学科笔试评价
笔试虽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但依然是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而且学生和家长都很在乎分数,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在分数上做“文章”,使分数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一种凭借,可以让分数带着老师的慈爱之心、仁爱之怀、关爱之情走向学生。
1、适当降低试题难度
有的老师喜欢出难题,考到学生后,自己也很生气,却没想到学生受的打击更大,不仅付出的努力白费了,还要承受老师的训斥,同学的嘲笑,家长的责罚。更可怕的是学生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因此老师在设计平常练习时可以全面些,灵活些,但在编写单元试卷时,一定要体谅学生的难处与苦处,怀着“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之善念,适当降低考题的难度,让大部分学生在正常的学习状态下就能取得高分,获得成功。这样,不仅使学生增强自信,而且也让他们感受到,只要我付出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从而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
2、采取二(多)次测试的方法
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达到学习目标的时间和程度也不相同,教师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关注结果,更需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应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当学生对自己某次测验的结果不满意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申请,自行选择考试的时间,重新作答与第一次相似但不同的试卷,也可以在批改考卷之后,讲评考卷之前,允许学生对做错的题目自我分析,写下错误的原因,改对了老师可以把扣掉的分数按一定的比例加上去,甚至在讲评考卷之后,如果学生能针对错题,编一道或几道类似的题目,并解答正确了,还可以给他加分。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好的学生拔尖,更能使“学困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喜悦,激起新的学习动力,又培养了他们精益求精、永不服输、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品质。
3、勤与学生“书面交谈”
我们都知道激励最能使人的潜力发展到极限。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成绩旁多写一些“Come on!”“Great!”“Wonderful!”等鼓励性的批注或建设性的建议,与学生进行“书面谈话”,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肯定。这样当学生拿到考卷时,看到的就不只是“冰冷”的分数与“无情”的勾叉了,而是能深深体会到老师对他的赞赏与期望,使他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与努力的方向,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也许就是这些简单的批注,就能在师生的心灵间架起爱的桥梁,能使原本天赋一般的学生走向辉煌。
4、巧妙的给学生送分
有人说老师“一身粉笔灰,两袖清风”——很穷,但对学生来说,老师很富有,老师拥有数不清的分数!那我们为什么不慷慨地送一些给学生呢?有一位我发现一名学生在看着考卷上的89分,很失望地说:“咳!怎么又没有到90分。“我的心灵为之一动,第二次考试时便不露痕迹地少扣了他3分,使他的成绩长到91分,他看到成绩时欢呼雀跃的高兴劲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确实是“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从那以后,这名学生的英语成绩很少低于90分了。由此可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当然了,这种方法更适合于中高年级的学生。
5、向学生“泄露”考试题
老师应改变观念,面向学生的未来,建立一种健康的考试文化:考试同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应决定学生终生,要把平常的单元测试当作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一种方式。那么,考前向学生“泄露”考题未尝不可。当然,这不是“临时抱佛脚”也不是让学生背答案,更不是作弊。而是抓住了学生普遍追求高分的心理,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高效、成功的学习;教师可以先找出试卷里的难题,特别是估计到多数学生会出错的题目,“改头换面”后穿插在涵盖在本单元主要内容的复习题里,并明确告诉学生,会考到其中的题目,学生一定会特别认真、特别投入地练习,会刨根问底地理解解题思路与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思路,又获取了高分,增强了信心,我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促进方式 篇3
一、内容上三忌三宜
1.忌冷语贬抑,宜热言赏识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鼓励能给学生以希望和力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心理层面分析,学生作文写好后,希望得到老师的评价,尤其是正面评价。老师要尽量发现优点,评价时要不吝溢美之词。写作兴趣会因赏识而激发,写作热情会因赏识而唤醒。也许赏识未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冷语”却一定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并非易事,学生作文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在所难免。老师的评语若是急躁冒失,笔不择言,语多斥责,会让作文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差。教师可以采用商榷建议的语气,分析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即使需要严肃批评,在批评之后也要留一份慰藉。
2.忌空洞说教,宜“指”“导”并行
老师应该指出学生作文的缺点,但更应该指导学生如何作文。简单空洞的作文评语如 “内容不具体”,“语言干巴乏味”,“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人物形象不丰满”等等是“指”而不“导”,只会让学生内心着急,无所适从。这样的作文评语不如不评。本来就不知怎样写作文的学生,急切需要的是鲜明的范例来观照自己。作文评语不如直接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实实在在的示例。语言干巴乏味的,帮他们润色一下;缺少细节描写的,就补充一段细节;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的,使之丰满起来。然后通过眉批提示:“你看,这样是不是更好一点?”这样的评语有例可循,相比之下,学生见到一己之拙,作文能力会提高得更快。
3.忌要求过高,宜回归本位
评语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写作状况,不能要求过高。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急功近利,小学生要写出初中生的水平,初中生要写出高中生的水平,甚至以考场或竞赛高分作文为范例来要求,容易使学生视作文为畏途。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衡量学生作文水平时必须把握好尺度,让评语回归本位,以赏识态度评价学生作文,放大作文的点滴成功之处,让学生因小成积大成。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都能写出让教师满意的漂亮文字。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直抒胸臆。教师要通过评语使学生得到学习上的动力,精神上的抚慰。
二、形式上常变常新
如果评语总以一种面目示人,容易产生味同嚼蜡的感觉。改变评语形式,增加评语的魅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关注评语,更好地发挥评语无声之教的功能。
1.引评
引用学生熟悉的诗词佳句进行评点,隽永蕴藉,会令评语增色不少。如读到写好人好事的篇章,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来收点睛之妙;遇到语言清新质朴的文章,借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送上赞美;看到写“实践出真知”的文章,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示嘉奖。如果遇到抄袭现象,不妨用“似曾相识燕归来”,给学生以巧妙的提醒。借助诗词佳句评点,便于操作,能够发挥诗词的教育功能,使学生通过诗词佳句认识写作的内在价值,培养审美情操,意义不可小觑。
一些流行的网络语言也可适当引用。学生的语言出色,可用“真酷”或“哇塞”表示惊叹;学生作文马虎,可借助“伤不起”表达不满。由于网络语言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所喜爱,偶尔使用,可以收到调节放松的效果。
2.诗评
学生习惯了散句式的评语,如果换上整齐句式的评语,定会让学生眼目一新,诗化的点评会带给学生别样的感受。能把教师的评语领会于心,那么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自不待言。一位学生周记中写假日她和同学们结伴溜冰摔得鼻青脸肿一事,我的评语是:“喜逢周末得暇时,呼朋引伴练冰技。不经一番痛彻骨,哪得他年冰上飞!”化用古诗,给以鼓舞和关注。一位学生习作中写自己心情不佳出去散心,误入一处开满蔷薇的小径,醉心留连之余而引发人生感悟。我写道:“一朵蔷薇一音符,逍遥到此世虑除。人生何处不好景,方信有我未涉足。”文理相生,不失机会地进行了点拨。
这样的评语颇受学生欢迎,自有其优点:一是好读易记,言简意赅;二是能带给学生感动与欣喜。很长时间以后,我和学生聊天时,一些学生还记得我的某些诗化评语,并津津乐道,足见这种形式的评语对学生有一定影响。
3.画评
针对习作内容,配上一幅简笔画,寄寓褒贬,蕴含说教,别有韵味。一位学生在习作中写自己由于性格孤僻,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既看不惯又难以融入,为此苦恼不已。这实际是生活观念的问题,我在评点之余,模仿八大山人笔意画了几条翻着白眼的鱼儿,配以文字:“以别样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因你而改变。”另一位学生写自己胆小怕事,遇到坏人坏事敢怒不敢言,以至于内心常常感到纠结。我给他画了一幅侠士图,壮其肝胆。虽然这种评语方式有些另类,但画面给学生带来的观感却值得玩味,它与文字点评相互映衬,更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常以得到老师的画评为荣,争睹为快,画评容易引起学生对评语的关注。
4.谑评
戏谑式点评可以使评语变得更有活力。生活离不开幽默,幽默会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有情趣,充满活力。老师可以用文字游戏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游戏”中收幽默风趣之效,愉悦师生的身心,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能更好地进行心灵会话。有位学生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常常“一逗到底”,我帮他逐一订正,并且写道:“你真逗,一下用这么多的逗号,是在逗我玩儿吧!”含蓄委婉地提出批评,相信学生读后羞愧之余会有所改进。某位学生在习作中写了自己精湛的厨艺,我批语中写道:“我已垂涎,真希望有朝一日能品尝你的杰作哦!”赞扬不忘调侃。当然,撰写这类评语要注意分寸,要以温柔敦厚为主旨,要让学生愉快而又轻松地接受。
作文评语形式多样,以上形式的评语时而运用,会使作文评语充满兴味。带有新颖形式评语的作文本发给学生后,我曾悄悄留意相关学生,发现他们对评语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甚至争相传阅。当然,讲究评语的艺术性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迁就学生,评语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评语艺术运用得好,会使作文教学走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天地来。
促进方式 篇4
一、开放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参与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尝试“开放式教学”就是学生在小组或群体中对问题讨论、辩论, 并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发展,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 培养了主体参与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他们一起猜想、争论、操作验证、互相补充, 不仅找到了书上说明的圆柱体的所有特征, 还发现了圆柱侧面展开不仅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还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有时还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不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获得结论似乎成了副产品, 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积极探索中通过亲身的观察、猜想、实验加以证实的过程。小学数学学科中, 有许多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如果面临这些问题, 我们都能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利用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亲身参与, 去感知、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 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种很强的主体参与学习方式。同时, 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品质, 通过“变形状与面积不变”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加强数学学科育人教育功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主动性、创造性,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进行数学交流, 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整体的合作学习中逐步意识到在竞争社会中, 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合作。因此,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双主体生命互动与提升的课堂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他们学有创见, 共同创造师生互动合作教学。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 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 讨论研究, 几分钟后, 都拿出自己小组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接着大家开始交流, 台上学生讲, 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 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掌握了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创造学习的良好机会, 发挥学生的潜能, 而且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促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脉络。在交流中学生们看到了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 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 使他们深切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 同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 教育创新就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 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 传统的一问一答、一题一解,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研讨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他们可以大胆展开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与教师、课本不同的看法,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 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的计算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许多种方法。如, 例1: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 (或正方体) 形状, 求出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体积, 就是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例2: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 然后倒入长方体 (或正方体) 容器里, 测量出水的体积, 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例3: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 然后拼成长方体 (教科书上的方法) 。这些教学设计, 尽管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 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是由学生亲自参加课堂教学实践得到的, 把间接知识转化成直接获取的知识, “体积不变与形状可以多变”, 同时学生领悟到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点
1.注意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最好的老师,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融入现实情境之中,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的发展。
2.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创设有效的情境,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自然引入课题, 此时的课堂教学是自主的、开放的,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解决新知、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
3.注重教学实施的层次和梯度。
教学实施的设计形式多样化, 分为三个层次,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层次是基础性练习题, 使学生初步巩固练习形成技能;第二层次是拓展性习题, 使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三层次是开放性习题, 使学生启迪思维、提升智力, 练习的难度较大、较灵活, 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和创新学习方式的养成。
以“情境教学引发学习兴趣”为线索, 培养学生勤动手、动口、动脑, 逐步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带领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同时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道理, 同时教师又十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渗透,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学习方式的主要渠道之一。
(刘勇)税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篇5
日期:2010-07-01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湖北省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勇
(本文发表于《湖北日报》2010年6月1日15版头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一项战略性工程,离不开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其中税收作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财力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从税收的视角,就如何加快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一点探讨。
从税收的视角分析经济
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从税收的视角看经济,特别是透视近年来全省国税收入结构的变化,可以准确把握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一是从税收规模和速度看,税收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2005年至2009年五年全省国税收入总额达3409.5亿元,年均增收110余亿元,前四年税收增幅年均24%,2009年为11.6%,与当年经济增速基本协调。二是从产业税收贡献率看,第二产业税收的支柱地位更加稳固。第二、三产业国税收入比重从2007年的72.2∶27.8调整为2009年的75∶25,第二产业国税收入比重上升2.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业三个行业增速最快,分别达14.2%、12.7%、36.2%。第二产业税收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反映了全省老工业改造渐显成效。第三产业国税比重略有下降,说明第三产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三是从行业税收结构看,传统支柱行业优势增强。2009年,烟草、汽车、电力、石油、钢铁等传统行业提供的国税收入占绝对比重,占比分别为15%、12.3%、11%、7.1%、3.7%,五行业提供国税合计442.4亿元,占比达49.1%。四是从税源地域分布看,经济税源日益向大中城市集聚。2005年-2009年,武汉、宜昌、襄樊三市每年提供国税收入占全省国税总量的70%左右,其中,武汉市国税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在50%左右。同期的县域税收占国税收入总量的比重在20%-22%的区间,而1998年-2003年占比为24%左右,1994年-1997年占比为30%以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五是从宏观税负看,全省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省国税收入占地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趋向稳定,协调性和均衡性表现较好。2005年至2009年,全省国税宏观税负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比1994年提升了两个百分点,与当期相关经济增长指标基本协调,也充分证明经济运行质量在提高,创税能力逐渐增强。六是从税收的职能看,国税与地方财政经济关系更加紧密。2009年全省国税系统提供的地方可直接支配财力293.9亿元,比2007年增加18亿元,占地方可用
财力的40%以上,有力支持了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税收是经济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的直接反映。综合分析以上数据,不难发现湖北经济税源结构的短板,如:税收对烟、车、电、油等传统产业的依赖过大,税收抗经济波动能力弱,税收增长的稳定性较差;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块头偏小,县域经济税源逐渐下降等。经济税源的短板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湖北经济结构“大、全、重”,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块头偏小,经济外向度较低等特征,同时湖北是能源小省,“缺煤、少油、乏气”,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实现高增长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些既是有待挖掘的发展潜力,也是湖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从战略的高度谋划税收
税收工作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肩负重任。作为国税部门,应坚持从宏观着眼,把国税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和部署,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使税收政策导向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相协调,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实现经济与税收的良性循环和发展。2009年,全省国税部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和税制改革措施,切实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为湖北经济回升向好打牢基础,更为转方式、调结构积蓄了后劲。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国税部门继续贯彻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发挥税收在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结构调整、城乡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税收政策资源用在关键处,用出大效益,为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积极贡献。
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围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振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的目标,深入开展调研,全面了解涉税诉求,帮助企业理解税收政策导向,把握发展方向。继续落实增值税全面转型、新企业所得税法等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继续保持和进一步发挥汽车、钢铁、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动“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转型。
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新能源研发,力争拥有众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湖北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运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税收政策的激励手段,支持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打造湖北发展的新引擎。
推进产业生态化。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运用税收调控手段,鼓励企业综合利用“三废”、投资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综合运用优惠税率、加速折旧、税前扣除、投资抵免等多种方式,引导资金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促进“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科技含量、高智力密集型产业,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加强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支持自主创新方面的税收政策研究,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及时反映,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创新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大力推动核心城市及其区域一体化,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现代产业集群,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各城市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构筑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的发展新格局。特别是要发挥武汉、宜昌、襄樊等大中城市经济带动力和辐射力,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税源规模。实施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扶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
融入经济全球化。实施调整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税收政策,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全省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外贸出口持续发展。把握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契机,积极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块金子招牌,吸引国内外的资本、企业和人才向湖北集聚,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做大涉外税收“蛋糕”。
从发展的角度优化服务
税收环境是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税部门,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局,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不断优化税收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首先,发挥聚财职能,为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好务。税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最稳定、最可靠的来源。这就要求国税部门坚持依法治税,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为保障社会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筹集充足的财政资金。为此,全省国税部门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切实做好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建立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加强税收收入能力估算和税源分析,努力实现税收随经济发展稳定协调增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其次,坚持公正执法,为各类市场主体实现公平竞争服好务。今年,全省国税部门
试点开展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活动,推进法治国税建设。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最大程度地减少执法上缺位、错位、越位现象,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开展税收执法风险排查,探索建立税收执法内控机制,防范执法风险。开展行业性税收专项检查、区域税收专项整治和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推行分级分类稽查制度,避免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
优化交流方式,促进情感沟通 篇6
一、在温情研讨中沟通情感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研讨式交流是理想的教学方式之一,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温情研讨中交流,使之成为一次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研讨中沟通情感,升华思想。
比如,在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塑料的特点,懂得“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自觉养成减少“白色污染”的意识,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自由组合成数个小组,调查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调研取证“白色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在课堂教学中,我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对课前探究的成果进行汇报。该小组学生拎着一大袋课前收集来的生活中的常见塑料制品,边展示边汇报其名称和用途,还用多媒体展示了课前拍摄到的生活中“白色污染”的场景,介绍“白色污染”的形成原因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其他小组学生在听了这一组学生的汇报后,也纷纷及时给予补充,比如塑料制品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塑料制品具有的重量轻、价格便宜、色彩丰富、耐摔耐用等优点,以及塑料制品的缺点,如不容易降解腐烂,燃烧后的浓烟有毒,如果将废弃的塑料袋、塑料盒等塑料制品随便乱丢,就会造成“白色污染”,严重损害环境。有的小组还对减少“白色污染”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如买菜时使用布袋或竹篮,废弃塑料袋等塑料制品不要乱扔,可以回收利用,研究生产可快速降解的高科技塑料产品,等等。孩子们在温馨、温情的研讨中补充、想对策,对塑料的特点、用途、危害以及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在研讨中不断丰富、完善,同时在坦诚探究的气氛中交流、沟通了情感。
二、在激烈辩论中碰撞激情
品德与社会课上经常会出现你争我辩的一幕,尤其是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之后,往往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观点,交流中各执一词,激烈争辩。此时,我们不要急于对学生的观点做出判断,可以“坐山观虎斗”,并抓住时机组织“正式”的辩论赛,为他们营造一个充分交流的情境,让他们在辩论中交流思想、碰撞观点、张扬个性。
例如,在教学《父母的难处》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父母的难处,自觉形成为父母分忧、回报父母的意识,我组织了一场辩论会,主题是:请阅读书本中的美文《生日》,你同意哪一方的意见,为什么?我根据每个学生的观点,将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双方阐述各自的观点,然后进行辩论。正方说:“父母都是大人,什么都会,他们有什么难处,我们小孩才有难处呢。”反方辩驳:“大人们有很多难处,他们为了整个家庭,会面临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我爸妈为了我和妹妹的生活、学习,起早贪黑,辛苦工作,妈妈每天要接送我和妹妹上学,然后还要回家干农活,为我们洗衣做饭。”“我的父母的难处可多啦,除了自己要工作,每天既要照顾我们,还要照顾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每次只给我们买新衣服,自己却穿着多年舍不得扔掉的褪了色的旧衣服,我将来挣了钱也要给爸爸妈妈买新衣服。”“我以后再也不抱怨、不撒娇了,我也要帮爸妈解决一些难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群情激动,他们在激烈的辩论中诉说着父母的诸多难处,分析着他们的难处产生的原因,纷纷表态愿意替父母解忧、分担难处,教室内爱心飞扬。
三、在友谊竞赛中交融友情
小学生一般比较喜欢争强好胜,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组织学生比赛、竞争,让学生在竞赛式交流中增进友谊、交融友情。
在教学《我们的毕业典礼》时,为了唤起相处六年的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激发他们的远大理想,以及对未来的豪情壮志,我采用了竞赛式交流的教学方式,毕业典礼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交流小学六年时光里点点滴滴难忘的画面,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发言精彩感人!课堂上,他们争相表达,尽情抒发对学校的热爱和眷恋、对老师真挚的感激、对好友的深厚情感。最后,我又组织学生开展赠言卡创作比赛,通过精美的卡片设计,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对学校、老师、同学的情感。孩子们在优美舒缓的音乐声中创作,抒发情感,升华友谊。与其说这是比赛,倒不如说是集体汇演,是友谊的竞赛,是友情的交融。
竞赛式交流使得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最大化,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竞赛式交流的开展也要谨慎,避免学生急于争胜、紧张浮躁,要引导他们树立友谊第一、竞赛第二的思想,要在温馨和谐的竞赛氛围中交流思想、交融友情。◆(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实验小学)
优化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学习 篇7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 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 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能使师生亲密合作, 造成愉快的情绪气氛, 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 它会驱动教师满腔热情, 专心致志, 千方百计, 力求把学生教好;而学生则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 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和爱好, 完全消除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 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笔者在上牛津小学英语6B《Unit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时, 学生在了解了刘涛想要写信给Peter这一前提后, 给同学们提了两个问题:“He wants to write to Peter, what does he need?”“How does he ask for these things?”。面对同学们的拘谨和沉默, 教师微笑着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并大胆预设, 同时承诺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有理老师都不会责怪。在老师善意的鼓励下, 学生们开启思路, 积极思考。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们不仅考虑到写信所需的一些必须品”信封、信纸、邮票”, 从而有了学习单词“writing paper, envelope, stamps”的愿望, 细心的同学还会考虑到写信时还需要胶水等一些辅助用品, 这时教师可对本课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带着他们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阅读第一部分对话, 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独具慧眼的提问和精彩的回答解决了本课教学的两个重点。这样的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来的收益。
二、正确的学习策略: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1.以核心问题为突破口, 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性探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学生会提问题了, 并且提出了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有的是探究课文的关键, 有的则不是。因而, 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课文的主旨, 归纳出统领全文的问题, 进而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比如, 在学习《Asking the way》一课时, 学生提出了许多跟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How can we ask the way? Which sentences can we use?”这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上,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理解了全文, 归纳出了问路及指路的相关句子, 收获很大。
2 . 以关键问题为切入口, 对课文重难点进行深入化探究。以局部问题为切入口, 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有效探究。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面, 学生可能对课文的某些方面产生的问题比较多, 那么就以这个局部问题作为学习课文的切入口, 进行深入探究, 使之能够连带解决其它问题。比如在学习《Who is younger?》这一课, 许多学生对双胞胎这个话题感兴趣, 找出了许多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 引导学生从双胞胎身高、大小、长相方面去对比了解, 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 不仅学会了比较级的正确用法, 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
3.以自我评价为发展点, 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性探究。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总结。这是在探究过程中最能体现学生的收获, 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的时候。比如在上《The seasons》一课时, 让学生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 并用英语写成天气预报, 在课前与学生交流, 学生在聆听和交流的同时理解的天气的相关单词和句型。在学习《Seasons》这首富有诗意的小诗时, 在指导学生理解各个季节的天气特征及每个季节的趣事时, 指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诗中的意境, 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学《More exercise》时, 指导学生通过角色朗读、合作表演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焦急的心理及面对自身不足能积极面对、设法改进等方面的体会。对于这些探究所得, 我们都很重视, 都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 并予以鼓励和评价。
三、有效的课后延伸: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英语素养的综合体现, 学习课文后, 教师通过读写, 仿写、扩写、续写等方式,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进一步促进英语教学的读写结合。学完《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后, 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Liu Tao, 你会对Peter说什么, 你会怎么写这封信……通过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完成Liu Tao信件的续写任务, 课后老师要求学生登陆真实的笔友网www.penfriend-club, 选择一个合适的笔友, 并能给他写一封信,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都得到了培养。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边的, 学生仅靠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交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和打开知识金库的钥匙, 他们才能大展宏姿, 畅游知识海洋, 一生一世都受用无穷。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在合作中发展,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富有个性的过程,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 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张力的课堂, 创建富有生命张力的课堂空间, 才会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美丽而富有生机的生活世界和梦想家园。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2011版) .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如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篇8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观念是灵魂,人的观念,思想支配人的行为。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需要从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入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就要转变以往的旧思想,端正思想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前提、基础,是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关键。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行为,教育观念不转变,新课程实施就无从谈起,课堂教学模式也无法改变。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思想从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转变为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掌握课堂主动权的新方式上来,才能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主动思考问题能力充分激发出来,将知识不仅保留在课本中,而且能够将知识真正地体现在实际的生活实践当中,将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彻底改变。
二、摆正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点,而师生关系一直以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发展要致力于建立平等对话的、民主协商的、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学生才能自主地探究知识,学习方法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教师教和学生学是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的因素,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是为了学,学有求于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是交往、互动。新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使得学生和教师能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运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学习,从而学习方式变革才能得以实施。
三、开发和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只能依靠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来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少且单一,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被动。学生对知识掌握靠死记硬背,学生毫无探索意识、自主参与意识。课程资源贫乏在学校教学中已成为普遍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积极参加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把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整合起来,改变学习过程中只从书本中学习知识的现状,让学生把生活与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和素材,为学生创设摄取知识的丰富资源环境。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而不是将学习只停留在教室和书本上。
四、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按传统教学方式组织学生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学生更多的是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新的学习方式注重由学习结果向学习过程的转变,由老师教向学生自主学的转变,由此,以前那种教学方式以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而学生学习方式也随之将发生根本性变革,学习方式将由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积极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走进课堂以后,教学方式要有新的变化。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讲和死记硬背,使得学生没有创新精神,这种只重视学习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的现象,不仅谈不上运用现代的学习方式学习,一定程度上还淡化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新课程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之路还很长很长。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要求教师和学生尽快掌握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改掉被动、单一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新时代的教学活动中一改以往教师单调的讲授课本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倡导教师用更多的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一改变可谓是教育事业中一项重大的变革,有待我们全面有效地加以实施。
关键词:变革,学习方法,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篇9
一、创设情境, 唤起学生想飞的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的获取, 不仅在课堂, 更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社会实践中, 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教学《循环小数》时, 课件显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白天黑夜交替出现;翻开日历, 从星期一到星期天, 再到星期一轮流出现;钟面上的时针指向, 从1到12, 再到1反复交替。
师:从这几个例子中,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1:这些现象很有意思, 它们都是重复出现的。
生2:一个接着一个, 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
生3: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变化的, 无穷无尽的。
师:确实, 这些现象都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它们是循环的。我们数学中也有这样的特殊现象, 你们想了解吗?
从而开始了循环小数的认识。这个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学生们跃跃欲试, 都想早点发现这个数学中的奥秘, 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开放过程, 提供学生发展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而只有实行活动过程的开放, 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知识“再创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 要树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 应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要加强师生、生生、组与组的合作交流, 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 畅所欲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 知识在整合, 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创造性解决问题。
例如, 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 教师可设计“图形的拼组”操作性实践活动课, 开展“折一折, 拼一拼, 剪一剪, 画一画, 比比谁的图案最美丽”的系列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自我成就的喜悦;同时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再加上教师的鼓励, 学生就会拼出各种不同图画。
通过这种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开放形式的活动, 不仅培养了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品质,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头脑解放, 开拓思路;眼睛解放, 敏于观察;嘴巴解放, 大胆质疑;时间、空间解放, 全身心投入到实践活动中。
三、重视“求异”, 鼓励学生多向思考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通过在教学中让学生经过表达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等形式, 把教学中提供的多形态的知识信息, 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平台。结合教材实际设计教学情境, 从而使学生联系多方位、多角度的解题思路, 促进其对知识的内化、理解的深入、求异思维的发展, 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 在教学完“圆柱的体积”后, 有一个练一练的题目:把“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 底面半径2分米, 求它的高。”改成以下题目:“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 底面半径2分米, 求它的体积有多大?”学生常规的解题方法是: (1) 先求高:188.4÷ (2×3.14×2) ; (2) 再求体积:3.14×22×[188.4÷ (2×3.14×2) ]。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时的教具及方法, 把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后侧放, 同时边让学生操作边让他们认真观察:现在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分别是原来圆柱体的哪一个部分, 能否找出这些条件?学生通过细心观察思考后很快得出另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 创造性地解题:用长方体的底面积 (也就是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 乘以它的高 (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 于是很快得出最简单的解题方法:188.4÷2×2。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的求异思维十分活跃, 增强了创新意识, 学会尝到解题多角度思考的乐趣, 唤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
科技发展促进思维方式变革 篇10
一、科技发展为思维方式变革提供了条件
科技发展表现为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而实践主体的思维方式深受科技发展影响。在经典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著作中, 思维方式也叫思维习惯、思维偏好、思维模式等, 作为思维活动习惯模式的思维方式是指“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 是指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的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1]思维方式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 其中科技实践活动促进了思维方式深刻变革, 为思维方式变革提供现实思想动力和物质条件。
科学思想冲破了宗教神学思维方式。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表标志着自然科学诞生, 是自然科学向宗教神学思维方式讨伐的檄文。历经艰难的地动说, 其创立者哥白尼指出地球是一个行星 (天体) , 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天地双重世界观念是错误的, 为建立统一力学扫清了思想障碍。正如德国诗人歌德说:“哥白尼地动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 自古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 可与之比。······自古以来没有这样天翻地覆地把人类的意识倒转过来。因为若是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那么无数古人相信的事物将成为一场空了。谁还会相信伊甸的乐园, 赞美诗的歌颂, 宗教的故事呢?”[2]科学思想是科技的先导, 科学思想首先冲破旧的宗教神学思维方式藩篱。
技术实践的发展为思维方式变革提供了雄辩、有力的证明工具。科技发展为思维方式主体提供手段、工具, 借助于科技工具拓展思维空间, 扩大了主体视野, 明辨出事物真伪。诸如伽利略发明了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他通过观察发现月亮也同地球一样, 有高低不平的山谷, 这雄辩地说明天体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完美无缺的, 也动摇了千百年来宗教观点, 因此教会说望远镜是“魔鬼的发明”。由此可见科技发展有力地证明了旧的思维方式伪善之面, 还事实本来面目。
二、科技发展引发旧的思维方式变革
四大发明源于中国, 是五千年文明古国早期科技积淀的凸显。指南针为航海提供了有利条件, 使远航者不再盲目, 视野扩大, 原有狭小思维定式逐渐消去, 远航探险者带着创造性思维想象新大陆的广袤, 以及东方的神奇、富贵。火药的威力较之原来思维方式难以想象, 拓展了人类力量, 提高了人类实践效能。造纸术成为传播思维方式的技术手段, 对传播文化思想的作用不可估量。印刷术方便了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的认识, 随之也增加了思维主体。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是欧洲产生近代科学的动力之一。指南针使航海事业如虎添翼, 促使全球一体化;火药既摧毁了欧洲城堡的封建割据, 也打开了世界开放的大门。造纸术极大地降低了文化传播成本, 对文化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印刷术使知识不再为少数人所垄断, 而真正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如果把中国的四大发明看做科技发展的“源”, 那么三次科技革命可以看做科技发展的“流”。
第一次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 发生在18世纪
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以牛顿经典力学的理论广泛应用为先导, 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 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 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 主要运用范围有机器加工、蒸汽动力, 随之产生了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第一次科技革命是科技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肇始, 影响深远,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巩固与广泛建立;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经过第一次科技革命, 主体思维方式主体目光转向西方英国, 思维方式对象以英国为中心。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 以雄辩的事实向世人做了精彩的证明, 从而影响了当时主体思维定式, 思维主体一时间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优越的。牛顿的经典力学成为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 经典力学理论思维方式不仅影响人们思想, 而且建构了后来的机械论思维方式, 即牛顿力学催生的机械论思维方式打破并颠覆宗教神学的陈腐思想观念, 坚定了人们科技理性信仰。牛顿时代是科学知识的的第一次大综合时代, 该时代的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可以解释世界一切, 并认为其是改造世界的最佳思维工具。
第二次科技革命也叫电力革命, 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 及20世纪初。以法拉弟———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为前导, 以发电机的发明为开端, 以电力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标志, 产生了电力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 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超过第一次科技革命, 使生产力迅猛发展, 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人们有了更先进的生产工具, 思维方式趋向客观世界。此次科技革命产生先进的科技成果, 拓展了思维方式的深度和广度, 促使近代的机械思维方式向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产生与发展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过度演变。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叫新的科技革命, 发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理论基础, 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 随之而产生相应的新兴产业部门,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 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促使人们思维方式指向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在这个时代人们更应创新思维方式, “科技主导了人类世界的面貌和变化。”[3]此次科技革命时代, 人们适应科技发展新要求, 思维方式得到了真正拓展。
三、科技负载引发对原思维方式反思
科技张力无限扩大。人类在健康、医疗等方面需要做器官移植, 而人体器官匹配又极其有限, 这样只能依靠科技手段, 通过克隆技术, 培植所需人体器官, 此项科技发展到此已经游离在伦理警戒线上, 已经克隆了“多利’羊, 再发展一步就会跃进雷池, 可能克隆人类自身, 那将会造成人伦秩序失序, 正常的思维定式将会打破, 传统思维方式会被颠覆, 科技负载凸显。世界人口众多, 有限生存资源濒临枯竭, 人类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尽力寻找新的资源, 而对新资源的安全性仍在追问, 现今国人对转基因食品心存疑虑, 科技发展了, 食品来源量大增, 每天吃高科技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没有害?这些疑问仍得不到确切、放心的答案, 于是带着心有余悸的思维方式对待高科技食品。现在世界处于信息时代, 计算机人工智能化, 例如世界象棋冠军与计算机对垒象棋赛, 结果人造的计算机胜, 这用传统的思维方式难以想象, 这无疑是一次对传统思维方式撼动。
主体思维方式偏向。思维方式主体原本对科技成果持有益于人类的正向态度, 在运用科技成果过程中, 发生了主体思维定式偏离。如火药原来是中国古代炼丹术的副产品, 后来被运用到军事中, 成为战争武器;诺贝尔研制炸药是为了提高工程功效, 不是为了敌斗, 后来炸药成为杀伤力极大的武器。这就出现了科技成果运用错位, 主体思维方式转向, 偏离“正轨”。诺贝尔奖是对科技发明者的正向肯定、鼓励, 其中也包含着对科技负载的深婉反思。
人类对科技负载控制力不从心。科技发展具有历史性特征, 思维方式相应具有时代性。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 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 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在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 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4]科技发展与思维方式都带有时代性烙印, 同时也具有历史局限性, 思维方式主体自然带有预测滞后性, 就拿核技术为例, 经历俄罗斯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 以及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核辐射, 人们开始深入对核技术、核能进行广泛讨论、反思, 现今对核电站安全性产生疑问。现实中核电站发生了核事故, 人类显得惊慌与无助, 充分显示出人类对科技负载预测滞后, 对科技成果驾驭突显出力不从心。
四、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与理性地运用思维方式相统一
人类对科技发展的双重效应要辨证对待。人类要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引领科技发展, 不能狂热地持科技乐观主义, 尤其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 人类业已取得一定成果, 正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更大成果, 然而, 恩格斯及时向人们发出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 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5]当然, 人类也不能持科技悲观主义, 不能像一些思想家那样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心生消极态度, 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后果持悲观态度和看法。要充分运用理性思维方式及矛盾统一的思想, 取其二者中利于人类的积极因素、思维方法, 造福于人类。
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人类自身的科技实践活动。我们要用开放、科学的思维方式充分运用中西方思维方式长处, 把整体的、和谐的思维方式与逻辑的、非逻辑的思维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完善我们智慧的头脑思维方式建构, 科学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我们既要看到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丰硕大礼包, 从而人类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得以提高, 又要注意充分发挥思维方式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反思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产生的负面效应。人类不能对科技发展的张力无限狂热, 而应保持头脑理性, 运用理性思维方式洞察事物本身利弊, 从而趋利避害。
总之, 科技是把“双刃剑”, 科技发展带来“双重效应”, 按照马克思否定辩证法的观点, 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也在事物内在的否定性上, 其中肯定和否定都促进了事物发展。用辩证的科技发展观来正向引领思维方式积极变革, 同时对科技负载进行反思, 又推动了旧的思维方式加速嬗变, 从而能促进科技发展与思维方式变革, 助推人类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398
[2]竺可珍, 《哥白尼在近代科学上的贡献》,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学会, 1953:15
[3]殷登祥, 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65
创新研修方式促进教师发展 篇11
关键词 区域研修;信息技术教师;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026-02
信息技术与普通学科相比,它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比较大,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以适应学科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虽然近几年信息技术教师的队伍在专业化水平、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了一些发展,但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人数少,工作繁杂 许多学校只有1~2名信息技术教师,有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这些教师不仅要承担学校内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还要承担与“电”相关的大部分工作,工作量和压力可想而知。
起点不一,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许多学校缺少信息技术教师,便让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者转行,大部分没有针对性地学习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很难得到保障。
研修方式单一,阻碍发展 信息教师在学校里习惯于“单干”,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成长,显得越来越边缘化。因为人数的限制,校本研修和学习也如纸上谈兵,如空架子一般,有想法没有实质。
2 区域研修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
区域研修是由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跨学校或跨学区的研修,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升。
聚沙成塔,把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信息人汇聚到一起
1)从学校弱势向群体争鸣迈进。在学校中,因为课时的限制,信息技术教研组一般无法突破三人,使得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几乎成了空中楼阁,人数限制也导致与大学科的竞争中缺少话语权。区域研修给了人与人沟通的最小单位!学校与邻近的四到五所学校建立起协作组,并制定相关的活动规章和要求。每一学期会开展多次教研活动,有同课异构的学习、教学资源的共享、课题研究的探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区域教研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和有效的交流平台,有了倾听,有了交流,就有了反思,有了自省,更有了自我。
2)从个体松散向群体自律转变。边缘化的学科,再呐喊也只能在语数外甚至是科学、体育等综合学科边上不断彷徨。渐渐地,修电脑、接投影、拍录像、辅导学生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主业,自我发展的意识渐渐远离,越来越淡薄。有时候即使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作罢。有了区域研修,使大家有了“家”的归属感。协作组内的每个教师都需要为了这个团队的成长而付出自己的努力,一起活动探讨、备课磨课,这种责任意识让人无法放弃,无法止步。各校教师心里也有一种为自己学校力争上游的劲儿,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意识。渐渐地,教师都放开了,敢于问、敢于说、敢于相互指正,也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奋斗方向。
3)从个体竞争到团队合作相协。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以前不同单位,同一学科,在很多时候都扮演着“敌人”的角色,渐渐形成学校壁垒,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而现在,每次个人有市级或是以上的公开课教学,每组成员都会组内先进行试上和磨课,教研员和其他组的教师有时也会共同参与,大家交流讨论、互评互促,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如果有市级竞赛,都会先在区域研修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然后组内进行交流,汇聚大家的意见后,再做出自己的修改。这样的协作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团队力量。
集思广益,互动共进,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1)备课磨课,提升学科基础能力。一般一所学校中的信息教师在1~2名,基本上无法实现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有的也只是走过场。成立协作组后,根据学期初制订的计划有序开展活动。一个人的摸索,有时候远不如一群人的交流。如一课多磨,一位教师先上课,然后同组教师进行评课修改,根据所提修改意见,组内成员进行第二轮上课评课,依此轮推,甚至三轮四轮。这样的一种研修方法就像螺旋型不断旋转上升,在备课、上课、评课、磨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研究教材的意识,提升自身学科能力的把握。
2)跨校交流,强化课堂掌控能力。相同的课题因为上课的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在区域教研中跨校的课堂教学活动,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了不同基础风格的学生,锻炼了教师课堂调整和掌控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得到提升。每一次的活动交流都能使教师间更为熟悉和默契,适时的技能切磋更是激发教师成长的热情,使一些相对薄弱的教师有了学习和发展的方向,也培养出协作组自己的专业骨干。
3)优势互补,促进教师和谐发展。人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当然或多或少也有自己的短板。在协作组内,每个人有义务用自己的长处去提升队员的能力。区域团队中有学科特级教师,有太仓市学科帶头人,有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这种人员配制优势,让组内成员更快地成长。LOGO知识培训,学生辅导经验交流,带头人的评课议课,让教师真正将目光放到自己的学科上来。这种榜样的示范、理念的引领、区域教研的覆盖作用和频率,让组内成员有着更直接更有效的收获。
搭建网络平台,资源共享,提升学科整体素养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研修活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有效扎实地促进区域研修。
1)搭建HDwiki研修网站,扩展合作研修的途径。因为路途和其他方面因素,有些教师一年都参加不了几次集体活动。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太仓市创建了网上HDwiki研修平台。专家指出:“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而研修平台的建立充分体现了这三个要素的结合。
2)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分享合作研修的体验。每个协作组根据需求建设QQ群、博客论坛等多种网络渠道,以轻松、高效、低耗的方式进行教师之间的交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开放的网络活动,推动教师网上网下研修更有效地结合。有些比较害羞的教师在成员相对熟悉的协作组中顾忌少了,想法多了,大家乐意各抒己见,思维在此碰撞,火花在此闪现。
3 结语
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2
关键词:转变,方式,促进,发展,数学教育
一、自主学习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 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
1. 激发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是在数学教学中根据不同教材的编排意图,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通过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的质疑和猜想, 例如利用在教室找座位的方法创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利用学习内容, 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时, 联系生活实际, 发现圆与车轮、篮球等设计原理的关系,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三是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 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2. 教给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从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开始, 在数学学习中尤其重要. 首先, 指导学生根据章节提出的学习目标, 初学教材, 领略教材的知识点, 提出重点疑点; 然后再引导学生仔细思考, 对概念、定义、定律、算理等关键段落做标注; 其次, 自己可尝试解答习题, 再与教材解法加以对照、比较, 找出错漏.
3. 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控能力. 教师改变过去那种课堂管理权独握的做法, 注意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课堂. 有些数学知识, 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独学、对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4. 给学生充足时间自主实践,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并逐步达到自觉.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其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只要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就能实现.
二、合作学习为学生立足适应未来社会提供成长的平台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进行的互助性学习. 特别是数学学科, 学生的合作学习显的尤为重要.
1. 合理分组. 划分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也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基础. 一般合作学习小组4 - 6人为宜, 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能力、性格等因素, 初期有教师指定小组长和学科长, 通过教师对小组长和学科长的培训, 在条件成熟后, 小组成员轮值, 人人成为小组的管理者, 充分调动学习小组在课堂中的群体作用.
2. 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合作学习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 在活动中, 小组是一个整体, 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每个组员的成就来衡量的. 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 各组成员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会积极地去帮助其他学生; 而成绩较差学生则会出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 以保证自己所在小组不会因自己失败而失败.
3. 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价.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应有选择的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 在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 并可以在过程中给学生起示范作用, 教给学生一些合作技巧; 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 提高合作的效率. 当讨论结束时, 正确恰当地运用评价手段, 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 要让学生经受挫折, 更要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信任和赞赏, 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探究学习为学生未来持续性发展创造有力条件
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探索性活动.
1.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意识之中, 在数学教学中, 往往有许多通过发现数学问题, 总结问题规律的案例, 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师要抓住激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 诱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
2.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要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 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否则探究就成了一句空话[2].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 更需要合作交流, 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 通过师与生, 生与生、生与文本的交流, 逐渐提高探究的能力.
总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的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积极创设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复杂问题解决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5.
【促进方式】推荐阅读:
深化教研方式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07-31
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09-04
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实施方案12-16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促进发展、促进和谐”主题活动09-13
发展促进10-14
促进投资10-18
效率促进05-22
促进医院05-24
促进建言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