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2024-07-2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共7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篇1

0 前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包括2部分:数字化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和减影血管造影法[1]。

数字化X线成像原理:透过人体的X线在影像增强器(IITV)影屏上成像,用高分辨率的摄像管对IITV上的图像进行序列扫描,再把所得到的连续视频信号转换为间断的各自独立的信息,就是把IITV上的图像分成一定数量的小方块,即像素。再经过模拟/数字转换器将信息转成数字,并按序列拍成字矩阵。这样图像就被像素化和数字化了。

数字矩阵可为256×256、512×512,或1024×1024。像素越高,图像则越清晰。若将数字矩阵的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成模拟图像,并在影屏上显示,这个图像就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图像。

减影血管造影法有以下几种,时间减影(temporal subtraction method)、能量减影和混合减影[2]等。目前较为常用的减影法为时间减影法,其原理是,利用高压注射器,经导管快速注入有机碘水造影剂。造影剂达到欲查血管之前,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达到高峰和造影剂被廓清这段时间内,使检查部位连续成像,最终得到图像若干帧。在这系列图像中,取血管内不含造影剂的图像和含造影剂最多的图像各1帧,用这2帧图像的数字矩阵经计算机进行数字减影处理,使2个数字矩阵中代表骨骼及软组织的数字被抵消,代表血管的数字不被抵消。这样,这个经过计算机减影处理的数字矩阵经过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为图像,是没有骨骼和软组织的影像。这2帧图像称为减影对,因在不同时间所得,故称为时间减影法。

我院分别于2001,2003年引进了2台美国GE公司生产的DSA(LC+/LCA)机器。该机器具有图像空间分辨率高、视野大小适中、清晰度高、功能齐全等优点[3],对我院介入手术及治疗的开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本院DSA使用将近8年的时间里,我们积累了一定的使用和维修经验,其中关于Advantx LC+/LCA Smarthandle手柄的维修及改造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因使用频繁,我院Smarthandle的手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1年,故障率较高,更换手柄价格不菲,而且在联系购买的过程中会耽误手术的正常进行,所以我们试图寻找比较简便易行的办法来对手柄进行维修。我们发现Smarthandle手柄多是开关部分损坏,此处结构相对简单,因此我们决定对其进行改造。

1 Smarthandle手柄的作用和基本结构

Smarthandle手柄的作用:主要控制床面、影像增强器的升降以及C臂、L臂、Pivot臂的运动。

控制过程:在控制某向动作时,首先按下使能信号开关,激活此项功能,然后向相应方向推送控制杆给出运动方向,该方向信号是由霍尔元件接收并转换为相应电信号,进而来控制机架、床面或影像增强器的运动。

Smarthandle手柄的结构:包括底座,使能信号开关、方向控制键/杆、控制电路板、开关套、以及其他细微结构等。

由于使用Smarthandle手柄控制的床面升降、影像增强器升降功能使用频繁,故其使能信号开关处故障率较高,于是我们考虑制作一个手柄开关的替代品,把它安装到方向控制杆顶端的位置上,使其替代原手柄的正常功能。

2 具体改造方法

首先,我们取GE公司产正常状态的床面升降功能使能信号开关1个,按下此开关使其闭合,测量节点间阻值,大约为3.5~4.0Ω。

手柄底座顶端的形状,见图1。其中,浅色部分长:17mm;宽:12mm,中心圆孔为穿线孔。此底座可用于安装改造电路板。

将单面敷铜板进行切割成,形状见图2。再用腐蚀材料把我们所需要的电路在敷铜板上腐蚀出来,见图3。然后,在节点1、2、3、4上分别焊接微动开关的4个脚,焊接后电路板侧视图,见图4。其中,深色部分为敷铜板,浅色部分为微动开关。按压微动开关,5,6两节点导通,实测5,6两节点间阻值约为0.1~0.5Ω。与原开关相比阻值偏低,考虑到该信号为开关信号,可以正常使用。将改造好的电路板安装到底座上,并将连线分别接到5,6节点上,安装好后的开关按钮高出底座约2mm,底座侧视图,见图5。无菌敷料铺设及其他手术过程并不会导致该开关意外闭合。最后套上开关套,将手柄安装到DSA机上,经试验,可正常使用。

改造后的手柄使用寿命约为3~10个月,比原装开关短一些,但是大大削减了费用,改造成本不超过1元钱,而且过程简便,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改造,不仅节约了医院成本,而且缩短了维修时间,提高了DAS机器的经济效益和运转效率。

3 小结

在设备的日常使用和维修过程中,要多注意观察,并总结经验,面对问题,要活跃思维,大胆创新,勇敢尝试。在不断的探索当中,我们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简便、可靠、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新春.GE DSA数字血管减影系统故障及维修[J].医疗装备,2003,16(4):46.

[2]张秀梅,李福星.DSA成像原理及影像质量控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4):546-547.

[3]肖榜喜,黄楚绵,钟燕青,等.DSA技术的新发展[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5,14(3):133-134.

[4]齐现英,张明海,韩丰谈,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床旁操作盒的改进设计[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6):1211-1213.

[5]范晓东.数字化X线成像的原理及技术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31):233-235.

[6]李涛,钱惠华.东芝CAS-8000v DSA故障维修三例[J].医疗装备,2008,(1):61-62.

[7]杨利鹏.西门子BICOR DSA故障三例[J].中国医疗设备,2010,(5):111-11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质量检测 篇2

1 DSA的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为fluke 76系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模体,该系列模体可检测DSA的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度性能、空间均匀度、对比度线性、伪影等参数和性能,见图1。

2 空间分辨率检测

2.1 空间分辨率的定义

空间分辨率是指成像系统对相邻高对比度物体的分辨能力,可用调制传递函数(MTF)描述其大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标准条形卡的截止频率估测空间分辨率大小。

2.2 空间分辨率的影响因素

DSA空间分辨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影像增强器、图像几何放大倍数、焦点大小、显示分辨率和显示器。

2.3 检测方法

在DSA曝光区域放置开槽模块(图2),并放置系列模体中的线对卡模块(图3),将线对卡(图4)置于模体之上的卡槽内,分别在0°、45°及90°时曝光并采集图像,操作DSA去除减影图像观看原图,记录可以分辨的最小线对数据。

3 低对比度性能检测

DSA低对比度性能影响因素包括影像增强器输入信号对比度、系统辨识信号能力、系统保持和显示信号能力和DSA噪声。其中,DSA噪声包括系统固有噪声和随机过程噪声。

检测方法:将系列模体中的开槽模块置于X线曝光区域,在开槽中放置空白模块(低对比度模块的空白部分)并曝光一次产生掩模图像,将低对比模块(图5)插入开槽模块中曝光得到血管像,减影后记录所能看到的最细的血管模型编号。

4 对比度均匀性检测

将系列模块中的阶梯形模块(图6)和骨模块(图7)置于开槽模块的上方,阶梯方向和骨方向与低对比度模块的血管方向垂直,按照低对比度性能的测量方法得到图像,观察穿过骨和梯形的血管影像是否均匀并且记录。

5 空间均匀性检测

按照低对比度性能的测试方法得到血管的减影图像,并打印胶片,并用直尺测量图像中心和边缘的同条血管宽度是否一致,并记录。

6 对比度线性检测

DSA的对比度线性影响因素包括对数处理器调整、影像增强器与摄像机的线性和ADC线性。检测方法:将系列模体中的开槽模块置于X线曝光区域,在开槽中放置空白模块并曝光一次产生掩模图像,将线性度模块(图8)插入开槽模块中曝光得到血管像,在软件中测量减影后图像中每个圆盘内的像素平均值,并以像素值为纵坐标,碘浓度为横坐标描出各个圆盘的坐标点,观察这些点的线性度。

7 伪影的检测

将伪影模块(图9)插入均匀体模内并曝光,用自身图像减影后,应该得到均匀的空白图像,若看到圆孔边缘,则设备存在伪影,需要校准。

8 小结

用以上介绍的方法可以分别得到DSA的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分辨率、对比度均匀性、空间均匀性、对比度性能和伪影等参数,通过这些参数可以确定DSA的图形性能,进一步确定设备的使用效果。定期检测这些参数可以确定DSA是否工作在最佳状态,并针对问题进行调整,以此保证DSA的使用质量。

摘要:目的 检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的分辨率、对比度等性能参数。方法 在DSA下应用常规条件对性能模体曝光并采集图像,通过测量图像得到设备的性能参数。结果 采集到了DSA的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分辨率等性能参数。结论 通过检测DSA的性能,通过反复调整与检测,可以使DSA的性能达到最优。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质量检测,调整与检测

参考文献

[1]刘晓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4):413.

[2]谭一清,张晓磷,谭光喜.介入微导管技术中的DSA质控[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19(12):1318.

[3]董斌,李新煜.DSA图像质量控制[J].医疗设备信息,2007:(6):81.

[4]凡生,曹澍,王艳.DSA图像质量控制的探索[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5(8):410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篇3

故障现象:

在做全脑血管造影术时, 机器条件选用造影模式, DSA 7.5 f/s, 高压注射器连接正确并设置好参数, 按下手闸一档准备曝光时, Ready灯不亮, 无测试曝光过程, 不能曝光, 透视仍可正常进行。

故障排除与维修过程:

根据故障现象, 不能曝光, 先检查开机、自检过程均正常。改成 DA程序后, 仍不能曝光。控制台显示屏无故障信息提示。关机后重新开机, 故障仍然存在。查高压注射器联动正常。按下曝光手闸一档时, READY灯不亮, 说明旋转阳极未准备好。再检查手闸, 按下手闸一档时, 可以检测到控制信号, 说明手闸正常。后检查旋转阳极启动电路, 测旋转阳极启动线圈在按下手闸一档时不得电。而接线端子1~2及2~3之间仍然导通, 说明线圈正常。锁定故障在启动线圈之前的电路。再测控制信号已经到达SEQ1~SEQ7电路板, 检查七段数码管LED1, 交替显示0和9, 查服务手册, 得知9为故障代码, 考虑逆变输出电流过大。于是关机, 拆下CPU板、1.5MHU TUBE I/F板和INTERFACE板仔细察看, 未见有断线和脱焊情况发生。将INTERFACE板和CPU板更换成一块新的, 开机再试, LED1仍显示代码0和9, 说明并非这两块板故障。再关机, 换回原板。测DC-5V POWER (NES-051) 工作正常, 再测控制电路中GTR1 、GTR2两个模块, 测得GTR1的E2和C1端之间短路。而正常情况下GTR2的E2和C1端之间的电阻很大, 因此断定为GTR1模块损坏。更换同型号的模块后开机再试, 机器恢复正常。至此, 故障排除。

参考文献

[1]王德华, 医用X线机构造和维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6-02~2010-04共104例颅脑外伤患者的VCTDSA资料,其中6例患者复查1次,7例复查2次,总共124个VCTDSA检查,95个头部VCTDSA,29个头颈部联合VCTDSA。104例患者中,男80例,女24例;年龄14~81岁,平均(42.6±8.9)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高处坠落伤、摔伤、跌伤、异物伤等。

1.2 CT扫描

采用GE Light Speed 64层VCT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 V,管电流250~335m A,旋转速度0.4s,Pitch 0.531,视野(FOV)18cm×18cm~24cm×24cm,矩阵512×512,层厚5mm。DSCTA检查程序:患者头部置于头架上,用18~22G针头于肘正中静脉穿刺,连接高压注射器,小剂量团注优维显(370mg I/ml)20ml,流速4.0ml/s,以15ml生理盐水冲管。以鞍上池层面行同层动态扫描,得到造影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确定扫描延迟时间。扫描结束后5min,固定患者头部,同时获得空间位置相同的头颅平扫和增强扫描,头部扫描范围从第1颈椎至颅顶,头颈部联合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颅顶,对比剂以同样速度注射60~80ml,以20~30ml生理盐水冲管。

1.3 图像后处理

将原始数据重建为层厚和层间距为0.625mm的轴位图像传输至ADW 4.2后处理工作站。(1)利用Add/Sub软件,用重建后的增强图像减去平扫图像,得到剪影的原始数据;(2)用重建后的平扫数据,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方法[6]显示颅骨;用重建后的增强图像进行有骨结构的传统CT血管成像(CTA)图像重建;用剪影的原始数据进行去骨的脑血管重建,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并局部小视野显示病变或可疑血管。1.4观察指标由2位神经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重组图像,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解决。观察内容:创伤性脑血管损伤:(1)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瘘口部位、大小及引流静脉扩张显示;(2)静脉窦损伤的部位和表现;(3)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4)其他创伤性脑血管损伤的表现。创伤后继发性脑血管改变:(1)动脉血栓形成的部位、表现;(2)脑血管痉挛的部位、范围和程度;(3)脑血管推压改变;(4)静脉扩张。随访观察病变的形态学改变。

2 结果

2.1 创伤性脑血管改变的VCTDSA表现

创伤性脑血管改变在VCTDSA后处理图像上主要表现为TCVI以及创伤后继发性脑血管改变。

本组中TCVI:(1)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5例,表现为海绵窦扩大并提前显影,颈内动脉与海绵窦间可见瘘口,直径1.5~7.0mm,眼上静脉、内眦静脉、面静脉、岩上窦、岩下窦、大脑中静脉、基底静脉等扩张迂曲、眼外肌肿胀增粗、眼球突出等(图1);(2)静脉窦损伤4例,位于颅骨凹陷性骨折或线性骨折下方静脉窦,表现为静脉窦旁血肿形成或血池样强化条片影(图2);(3)创伤性颅内动脉瘤4例,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远端分支,面积分别为1.1mm×5.9mm、6.2mm×4.7mm;1例位于大脑前动脉远端分支,面积4.9mm×2.9mm;1例位于右侧颈内动脉C4段,面积8.0mm×3.9mm,动脉瘤瘤颈较宽而无明显瘤蒂,瘤体多位于载瘤动脉一侧,动脉瘤轮廓不规则,呈葫芦状(图3)。

创伤后继发性脑血管改变:(1)右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1例,表现为血管腔内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填充,增强后无强化,血管纤细、断续显影(图4);(2)脑血管痉挛5例,表现为病变血管多发节段性粗细不均,呈串珠状,严重者血管成像时不显影(图3);(3)脑血管压迫、推移9例,表现为血管被临近血肿、肿胀脑组织等推移,血管本身未见明显外伤性改变;(4)静脉扩张1例,表现为静脉异常扩张增粗,相应引流区域有脑挫裂伤等病变(图5)。

2.2 随访结果

本组104例患者中,共13例行VCTDSA复查1次或2次,10例为TCVI患者;3例初次VCTDSA和随访,脑血管未见明显创伤性改变。6例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治疗后VCTDSA随访瘘口栓塞完全无复发,其中1例患者栓塞术后VCTDSA随访时发现右侧颈内动脉创伤性动脉瘤形成;另外3例创伤性动脉瘤中1例进行动脉瘤夹闭手术,2例保守治疗,均愈合。静脉窦损伤均未积极干预,采取保守治疗后,随访愈合。

3 讨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创伤性脑血管改变的“金标准”,而且是治疗手段之一,但适应证、设备要求、费用昂贵等限制了其在急诊及筛查TCVI的应用。由于重症外伤患者常用的通气监护设备为金属材质,不能行MR扫描;检查及成像时间较长,难以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以血流依赖的时间飞越法扫描对TCVI的敏感性低[1,7],限制了磁共振血管造影在急诊TCVI的广泛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由于颅骨的声衰减作用,显示邻近颅骨、椎管内血管较小的病变比较困难,其诊断TCVI敏感性低,漏诊严重,不能充分筛选TCVI患者[8]。

VCTDSA对常规平扫及增强的轴位数据进行重建,获得颅骨MSCT三维重组图像、脑实质多平面重组图像、传统CTA图像、骨减影脑血管图像,提供颅骨、脑实质、脑血管信息更全面,减影后的图像排除颅骨干扰,提高血管病变的检出率[9],可作为颅脑损伤的一站式筛查方法。此外,利用VCTDSA筛查TCVI可极大地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效能,敏感性高,CTA与DSA在TCVI患者自入院到明确诊断所需时间分别为(2.65±3.3)、(31.2+41.1)h,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8%、15.2%,两者有显著差异[3,4]。与传统DSA比较,CT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7.7%、100%、100%、99.3%和99.3%[10]。随着多种后处理技术的发展,VCTDSA可以一站式、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是诊断和随访创伤后脑血管改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本组中VCTDSA检出15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9例经DSA证实并手术,6例术后VCTDSA随访复查未见瘘口残留或复发;6例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未行手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多为高速分流、直接分流,瘘口一般不会自愈闭合,需早期手术治疗[11,12],本组未发现自愈病例。创伤性颅内动脉瘤形成时间不确定,因此,行脑血管造影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采用便捷、经济、低风险的方式进行随访则很有必要。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瘤壁较一般颅内动脉瘤壁薄弱,破裂风险更高,破裂后致死、致残率高,目前尚未见自愈病例的报道[13,14,15],应早期积极手术治疗。本组4例创伤性颅内动脉瘤均未破裂,但仅1例行手术夹闭,2例随访发现自愈,1例失访。颅骨凹陷性骨折或线性骨折跨越静脉走行区容易导致静脉损伤及大的颅内血肿,需要密切随访,部分可吸收自愈,若出血继续增大或临床表现恶化则需手术干预[16]。本组中4例创伤性静脉窦损伤均未行手术干预,其中2例行VCTDSA复查病变自愈。

创伤后继发性脑血管改变如脑血管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均需要积极溶栓、抗凝、解痉等相应治疗,VCTDSA可以监测治疗效果。随着颅内血肿的吸收,脑血管推移或压迫性改变多可以恢复。但外伤后需注意脑血管血栓形成的可能,以便及时溶栓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篇5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也取得了令人目眩的进步,作为医学影像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X线成像也由原来的影像增强器发展为数字平板成像,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医学图像分辨率的大幅提高。X线透视下的视频属于高分辨非标准医学视频,由于其分辨率、行场频率、幅度等参数的非标准化特性,只能采用各厂家提供的专用医学视频监视器才可以正常显示透视图像,同时各厂家之间的监视器也互不兼容,并且价格昂贵,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以放射介入治疗为代表的X线透视下各种临床医学影像学的科研教学及会议转播技术的开展[1]。在Siemens dTA平板DSA(数字化血管减影造影)中,克服了以往的缺点,给用户提供了可扩展的DSA实时透视和造影等图像信息的视频口。本文设计的系统正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DSA手术视频和影像临床教学多媒体系统的设计。

DSA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项医学影像技术。它是由计算机进行影像处理的X线诊断技术,是继CT之后,在X线诊断技术方面又一重大突破。由于在普通的X光图像中,血管与其周围组织的对比度非常小,血管非常难以见到。因此在介入手术中,通常将对比剂注入需要诊断的血管中以提高血管的对比度,再利用DSA得到清晰的血管图像[2]。

1 系统设计的基本结构

图1为DSA手术教学系统的设计框图。该系统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音视频信号采集部分、DSA实时透视和造影等图像信号、心电监护部分、控制分发传输部分、终端示教部分。

2 系统的细节设计

2.1 DSA主图像显示信号

Siemens dTA DSA主机自带主图像显示信号VGA并行扩展视频口,直接从机器上引出主图像显示器扩展信号VGA输入到KTC VGA转换器的PC1端口。

2.2 DSA参考图像显示信号

参考图像显示信号只有一个扩展口,需要引出该VGA信号至视频分离器(150MHz,DIPO,DP-V02,DC+5V)的PC口,从两个输出口monitor1、monitor2引出,一路输至DSA参考图像显示屏,一路输至KTC VGA转换器的PC2端口。

2.3 手术间手术视频信号

手术间放置了两个球形摄像机,避免拍摄死角,多路传输,多路显示,任意切换,完整清晰展示手术过程。整个系统采用安普威视公司的AOPVISION系统,摄像机信号经过一台专用PC机处理,输出视频VGA信号至KTC VGA输出转换器的PC3端口。视频图像质量高,摄像机具有分辨率高,自动聚焦,自动调节白平衡,画面清晰流畅、无马赛克,可控云台等功能。

2.4 心电监护系统信号

病人监护仪采用的是迈瑞生物医疗公司的PM-9000Express监护仪,它将参数测量、波形监护、记录等功能集成于一体,并配备了彩色高分辨率TFT液晶显示屏,能显示病人的各种生理参数和波形。同样也以VGA信号输入到KTC VGA转换器PC4口。

2.5 信号转换输出

采用KTC(KE104P,DC 9V 600mA)4口VGA输入1口VGA输出转换器,该转换器可以切换输出视频内容,切换开关可以控制远程显示内容。从KTC的console端口输出VGA视频信号,输入到扩展发送器的VGA in端口,该扩展发送器采用的LANBE VGA Extender,直流9V供电,VGA输入转换成RJ45网络端口输出,同时还有一个monitor端口,用于接监视器显示传输的信号。

2.6 终端示教视频部分

网络传输远程点采用带有VGA接口的LG47LB7RF液晶电视显示最终远程图像,仍然采用LANBE VGA Extender,直流9V供电,网络口RJ45引入远程传输过来的信号,通过VGA monitor口输出到液晶电视。

2.7 终端示教语音部分

在教学或会议期间,一定需要语音交流必不可少,在采用的LANBE VGA Extender扩展发送器除了能将VGA信号和网络信号相互转换输入输出,同时还有语音输入输出功能,专门设有Audio in和Audio out接口,专门用于语音信号的输入输出。音频输入、输出设备除了包括话筒、扬声器,还包括调音设备和回声抑制器等。调音设备用于调节话筒、扬声器的音色和音量,回声抑制器应用回波抑制原理将对端的干扰信号抑制掉,保证发送的只有本端会场的音频[3]。

3 讨论

该系统结构紧凑、产品小型化,设计方便、灵活,成功地进行了DSA手术视频和DSA影像的远程信号传输和显示,并能用于不同场所,扩展了昂贵设备的用途。手术视频和影像等信号能稳定、清晰地再现,达到实时转换。近两年,国外出现了以Sony为代表的一体化医学视频数字网络转播系统,这种更科学合理的硬件解决方案代表着医学视频数字化处理的发展方向。但由于价格昂贵、兼容性差等问题,目前难以在国内普通医院得到推广[4]。

本文设计的系统利用网络技术为临床医学教学提供了方便,提高了临床医学教学水平。诊断与治疗影像传送到教学场所,通过多媒体教学局域网络,将手术示教影像呈现在网络各终端机上,以满足临床教学的需求[5]。临床手术示教,是广大医学生和临床实习医生获得外科临床经验的最佳途径之一[6]。这是借助现代音、视频传送技术对手术过程进行异地观摩的一种教学手段,它的优势在于:不干扰正常的手术进程,减少手术室交叉感染机会,扩大手术示教范围,手术示教实时、直观,且师生可以互动交流[7]。本文设计的系统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网络资源,不用重复布线,不用考虑信号的衰减失真等问题。系统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系统配置注重实用性,系统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兼容性,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注意到了系统配置的经济效益,达到综合平衡。能满足DSA手术会议转播、远程学习培训、技术交流等。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及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影像技术的现代医疗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步入数字时代,医学视频的存储和传输,在医疗、教学、远程会诊等各方面,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霍枫,邢晓芬,王华,等.医学X光非标视频自适应转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21):5549-5550.

[2]张帆,李波.医学影像视频流网络传输[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8,25(8):26-28.

[3]张喜雨.视频会议技术在远程医学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6):28-31.

[4]何兴华,卢广文,张延,等.嵌入式医学视频传播系统软件关键技术[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9):38-40.

[5]郭天泉,潘新华,朱存社.手术示教系统无线网络的设计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5):61-62.

[6]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6):5-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篇6

血管造影时,X线照射人体后产生的影像经影像增强器强化,由摄像机接收并把模拟信号输入A/D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然后把数字信号存入存贮器。同时,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把图像分成许多像素,对注入血管造影剂前后的图象进行相减,得到无骨骼、内脏及软组织背景的清晰纯血管造影像。并通过D/A转换器把数字信号变成模拟信号,再输入监视器,从监视器屏幕上就可见到实时纯血管的图像。

我院的SIEMENS DSA,近来小焦点透视曝光正常;大焦点透视正常,但曝光时有问题发生,如图像发黑,甚至几乎黑屏,这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诊断和治疗。引起图像发黑可能有以下若干原因。

1 大焦点本身存在问题

机器使用年代已久,灯丝可能由于老化而处于似断非断的状态。透视时,有高压、管电流较小,灯丝发热不是很严重,透视基本正常。而曝光时,在加高压的同时,管电流也瞬间增大到透视时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灯丝发热严重,这种情况下灯丝很有可能开路。静态测量灯丝阻值大焦点为0.68Ω;小焦点为1.41Ω,均基本正常。把诊断模式调至大焦点,曝光后马上透视,发现透视依然正常,故灯丝应该没有开路。

2 X线剂量不足

做预热(preheating)和静态平差(static adjustment)小焦点都能通过,但大焦点调试不能通过,调试被迫中断后发现大、小焦点都不能曝光。管电压、管电流波形,见图1。

注:上为管电压波形;下为管电流波形

由波形图可以看出,高压部分明显存在问题,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板块供电不稳。更换灯丝板后,故障依旧存在。检查灯丝板供电没问题;高压逆变器部分功率块左右对比测量参数一致。

(2)未知原因引起的高压下降,导致球管工作不正常。拆开球管后发现,阴极管套内有少许黑色痕迹,应该是管套内打火导致电压突降。在升压3次无效后,电路自动转入保护状态。高压部分打火不可逆,定制新球管更换后,调试依然不能通过,曝光时波形,见图2。

由图2分析可知,电压部分恢复正常,但是管电流部分又有明显异常。引起管电流部分异常的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高压电缆接触不良。如果高压电缆接触不良,会导致管电流不稳定,以致不能产生X线。仔细检查灯丝管座等,确认不存在接触的问题。

(2)高压油箱存在问题。高压油箱内逆变器匝间短路,输入电压略低于正常,焦点从高压油箱内灯丝板上得不到足够的能量,X线被锁,导致球管不能正常启动,不能正常曝光。更换油箱后,调试都通过,曝光、透视都正常。调试完毕后,曝光波形,见图3。

踩下曝光开关,管电压与管电流上升保持一致;曝光结束后,管电压与管电流同时恢复。训练球管后应当关闭,以免影响增强器。

3 小结

管套内有轻微打火会导致图像发黑。在未知有打火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机器。最终在调试时,因为球管管套内打火导致了高压油箱的损坏,而不能曝光。此次更换球管和高压油箱费用较高,共计80余万元,望有类似情况者引以为戒。

摘要:本文介绍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X线机不能曝光的原因及检修过程。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管电压,X线机管电流,DSA检修

参考文献

[1]邹建宏.TOSHIBA DSA系统软件故障维修[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127.

[2]廖火平.DSA的维护修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5):109.

[3]陈志辉.DSA图像质量保证技术[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10):3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06-01~2011-03经CT证实有肝肿瘤或肝血管性疾病、并行肝动脉DSA检查和治疗的病例,随机抽取2009-01~2011-03质控后肝动脉DSA片200份作为质控组,其中男123例,女77例;肝癌12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32例,肝创伤性出血20例,干细胞移植常规肝动脉DSA检查15例,肝硬化再生结节7例,肝脏炎性肿块5例,共715个DSA序列;随机抽取2006-01~2008-12非质控肝动脉DSA片200份作为非质控组,其中男115例,女85例;肝癌15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27例,肝创伤性出血14例,肝硬化再生结节5例,肝脏炎性肿块3例,共747个DSA序列。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Siemens AXIOM-Artis d TA大平板DSA机,美国Mark V高压注射器,300mg I/ml碘普罗胺注射液,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和(或)超选择性肝动脉DSA。质控组在设备性能、成像技术、注射参数、后处理及照相技术等环节行全程质控,即设备监测保养、成像技术优化、注射参数依导管位置及病变性质灵活设置(图1),后处理及照相各环节规范化(图2)等;非质控组以完成肝动脉DSA、介入治疗而满足临床要求为原则。本研究常用导管为4F肝管,注射参数:腹腔动脉速度线性上升时间0.2s,速度4.5~5.5ml/s,总量18~25ml,压力1750~2450k Pa,注射延迟0.6~0.8s;肝总动脉速度线性上升时间0.2s,速度3.5~4.5ml/s,总量13~18ml,压力1750~1950k Pa,注射延迟0.6~0.8s;2.8F微导管超选择DSA速率线性上升时间0.4s,速度0.8~1.5ml/s,总量6~13ml,压力1950~2100k Pa,注射延迟0.3s。平板探测器口径48cm,采像帧率为6~3f/s,即动脉期6f/s,实质期及静脉期3f/s,图像矩阵1024×1024。

1.3 图像评价

由2位主管技师和3位介入放射学专家对质控组和非质控组采用双盲法进行图像质量分析,按照《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的标准评定甲、乙、丙级片[1]:无缺陷为甲级片,有1项缺陷为乙级片,有2~3项缺陷为丙级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质控组与非质控组DSA照片甲级片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SA照片评审结果

质控组甲级片率明显高于非质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94,P<0.05)。两组DSA照片评审结果见表1。

2.2 影响DSA照片质量的因素分析

质控组715个DSA序列中有136个非甲级片序列,有171个缺陷因素;非质控组747个DSA序列中有214个非甲级片序列,共289个缺陷因素,质控组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非质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68,P<0.05)(表2)。质控组导致非甲级片的缺陷因素发生率低于非质控组,其中运动或饱和伪影、导管位置欠精确、造影剂注射参数不当及总缺陷数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导致非甲级片的缺陷因素中,伪影居多(多为呼吸配合不当),其次为导管位置欠精确、造影剂注射参数设置不当,通过质控后图像质量可明显改善(图1~7)。

注:(1)质控组171/136/715表示715个DSA序列中有136个非甲级片序列,有171个缺陷因素,非质控组亦然。分项缺陷例数比非甲级片例数多,是因为丙级片1个肝动脉DSA序列可有2~3项缺陷

3 讨论

DSA作为微创、高效的诊断兼治疗手段已经得到了广大临床医师的高度认可[2],其空间分辨率高,且能整体观察血管分支[3]。而肝动脉DSA图像质量的优劣对肝癌及其他肝血管性疾病的早期诊断起重要作用[4]。因此,有必要对肝动脉DSA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为保证医学影像质量和技术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并使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减到最低所采取的技术和活动计划体系[4]。本研究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成立质控小组对设备性能、成像技术、注射参数、后处理及照相技术等环节实施技术把关和质量控制。

3.1 设备性能

DSA图像质量的优劣与机器的性能和设备参数的稳定密切相关,优质的DSA图像需要DSA机具备自动调节焦点、性能优良的X线管;高分辨率、低失真度的平板探测器;每帧图像的水平稳定度差异小于1%[5]。Wischmann等[6]研究表明,平板探测器的低剂量噪声优化技术、信号预处理和各种伪影校正对获得高质量的动态DSA影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机为德国Siemens AXIOM-Artis d TA大平板DSA机成像质量好,均能达到以上条件。但性能良好的DSA机,同样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校准,从而降低设备性伪影的发生率。本研究非质控组DSA序列中可见设备校准不良所致的伪影(图3)。

3.2 成像技术

肝动脉DSA摄影体位为患者仰卧后前位,双上肢置于体侧。术前与患者进行交流,使之最大限度地配合检查及治疗。训练呼吸,实验表明深吸气后呼半口气再屏气,正常成年人可屏气30s左右,而且屏气末膈肌运动幅度较小,是肝动脉DSA最理想的屏气方式[7]。少数不能配合屏气,可嘱患者用手夹住双侧鼻孔帮助屏气。本研究中运动伪影在非甲级片缺陷因素发生率最高,因此减少和消除运动性伪影是DSA质量控制的关键[8]。而造成运动伪影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配合不当,其次是胃肠蠕动和造影剂的刺激[9],足见呼吸训练在肝动脉DSA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采集前对位直接影响诊断信息的捕捉,诊断区未包全主要原因有焦点、兴趣区及探测器距离关系偏差、呼吸配合不好和采集时机把握有误。对好位后应进行饱和伪影的控制,从而减少整个照射野的密度差异。肝动脉DSA选择的采集序列为Abdomen、脉冲减影,采像帧率为6~3f/s。

3.3 注射参数

肝动脉内造影剂充盈与否决定肝动脉影像质量的优劣[10],因此应选择合适的造影剂注射参数,从而有效控制因注射参数设置不当造成的非甲级片例数。本研究中此类缺陷排第3位。而在设置注射参数前,须尽量确认导管头的位置。本研究中,导管位置欠精确所致非甲级片缺陷因素的主要原因有导管过度超选,病灶供血动脉未完全显示;导管先端触及血管壁致血管痉挛或造影剂充盈欠佳。决定肝动脉显影优劣的因素中,导管端部在兴趣区血管的位置非常重要[11]。超选择血管造影可提高诊断率[1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导管先端至兴趣区距离越近则成像质量越好[13]。因此,应根据病变性质和诊断目的选择不同的注射参数。肝动脉粗大,血管床丰富的病灶(如肝癌)采取较高速度进行冲击灌注。血管瘤肝动脉较细,宜设置低速度长时间持续灌注。慢性肝病肝硬化、转移性肿瘤和性质不明的病灶亦采取长时间充分灌注。李家开等[14]也主张以缓慢的注射速度(1.0~2.0ml/s)、较长的注射时间(10s以上)行靶血管造影,可使肝内小病灶得到充分显示。

3.4 图像后处理及照相技术

提高肝动脉DSA图像质量的后处理措施有:(1)窗口技术,选择合适的窗宽窗位对观察小病灶有较大价值,也是针对非甲级片采取的重要补救措施。(2)利用更换蒙片、像素移位等方法来控制运动伪影。(3)边缘增强,可使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更加突出。对肝动脉DSA图像进行充分的后处理后,及时对图像信息进行照相以打印成胶片,照相信息的选择至关重要。肝脏DSA应充分展示一幅丰满的从动脉期到实质期的完整图像,包括造影剂灌注区动脉分支相、胆囊动脉相、病灶营养血管相、病灶充分染色相、实质轮廓相、测量相、靶血管超选DSA相、栓塞后DSA相、碘油存积相等重要时相。本研究中照相信息捕捉不全所致非甲级片是因为照相时捕捉的时相未完全反映该病例的诊断信息和治疗过程。

上一篇:促进方式下一篇:心肌模型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