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效率(共12篇)
金融效率 篇1
一、引言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规划 (下简称金融规划) , 是经国务院审批的国家专项规划, 是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及科学发展观目标编制的金融中期发展改革规划。该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编制, 对完善金融体制机制、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的不断创新, 金融界限不断拓展, 金融的功能与作用早已超越其发展初期的定义范围。其金融货币化功能、风险管理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在金融创新下不断发展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而金融的脆弱性及金融危机的破坏性使金融规划的制订极具急迫性和必要性, 亦对相应的制度安排、政策制定与规划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金融效率研究
金融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的四个环节包括:财富虚拟化进程c/ω、金融规模扩张c/c、金融资本化进程及资本转化产出。如图1所示, 财富虚拟化进程是国民财富进入金融系统的过程, 是一国居民在金融体系中实现财富积累的过程, 同时也是固化财富从消费末端实现再流通的过程。财富的分配致使财富分散化和固化。由于分配使财富分散到各劳动个体上, 使财富的利用率较低;同时财富的固化也使财富被进一步转化形成固定资产、长期负债等低流动率资产, 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而金融虚拟化进程能将分散化的财富重新实现积聚, 通过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 实现固化财富的再流通, 为资本化提供条件。
金融规模扩张是考虑在国民财富向金融体系转移过程后金融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张过程。其扩张速度及产业规模占比是体现金融体系发展进程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检验金融系统活跃性的因素之一。
金融资本化进程是金融资产向实体经济提供资本支持的过程。金融资产的形成是固化财富的虚拟化的结果, 但金融资产的运用却是多样的, 即可在金融体系内部实现自我增值或风险转移。只有向实体经济投放的金融资产才能实现资本化。股票和债券等证券的发行是典型的固化财富虚拟化与金融资本化的统一, 而银行存款的形成仅仅是实现财富虚拟化的过程, 银行贷款才是实现金融资本化的进程。
资本转化产出是金融资本化后所实现的财富支持对实体经济的推动效率, 实际上是实体经济使用资本化资金的效率, 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最终成果。资本转化率是体现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
三、实证分析
(一) 样本选取
本文样本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年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披露公报及国泰安数据库, 以1978~2010年中国33年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数据为初始样本。
(二) 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根据金融推动实体经济路径, 本文建立以下的模型
其中W代表国民财富;FIN代表金融资产总量, CAP是金融资本化总量, Y代表国民生产总值, FP代表金融规划的调整与完善程度, t代表时间。
对于金融资本化总量CAP, 本文使用广义社会融资规模进行衡量。广义社会融资规模包括债券发行额、股票融资额、银行贷款额以及其他信托担保资金等, 目的在于衡量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带来的实际资金支持。
由于FIN是CAP的自变量, CAP是Y的自变量, 依次将 (1) 式代入 (2) 式, 再将 (2) 代入 (3) 式得 (4) 式, 即
合并得
化简得
由于变量都属于时间序列数据, 检验存在单位根, 简单回归可能导致伪回归的出现。为消除单位根, 本文使用差分法使各变量趋于平稳, 得到以下修正模型
同理, 通过 (7) 式、 (8) 式、 (9) 式的迭代得到 (10) 式得
四、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本文利用中国的历年度数据对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分别对 (7) 式、 (8) 式、 (9) 式和 (10) 式进行回归分析。其中 (7) 式、 (10) 式中国民财富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时间为1978~2003年;而 (8) 式、 (9) 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时间为1978~2011年。为消除回归可能出现的异方差, 回归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 权重为各式首个变量的标准差。
(7) 、 (8) 、 (9) 、 (10) 式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报告了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 (7) 式中ΔdWt的系数在回归中显著为正, 且大于1, 表明国民财富的增长能有效带动金融资产形成, 同时金融资产增长速度比整体国民财富积累速度更快。 (8) 式中ΔdFINt的系数亦显著为正, 但系数小于1, 表明金融资产的增加能推动资本化进程, 但其增速慢于金融系统规模的扩张。 (9) 式中ΔdCAPt的系数显著为负, 但数值较小只有0.19, 表明金融资本化增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承不断减少的作用。由于回归数据经二阶差分处理, ΔdCAPt和ΔdYt均指加速率, 所以并非表明金融资本化与经济增长成负相关, 而是指随着金融资本化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促进效用不断削弱。 (10) 式回归是整体测量国民财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其系数亦为显著正相关, 但整体促进效率较低, 只有0.32。
(7) 、 (8) 式所表示的国民财富虚拟化进程及金融资本化进程中, 金融规划的完善程度对这两个环节的影响在回归中未能体现。由于FPt在 (7) 、 (8) 式回归中并不显著, 所以回归无法反映出金融规划的逐步推进对财富虚拟化和资本化进程有何影响。但在 (9) 、 (10) 式中, FPt均为显著正相关, 表明金融规划的逐步完善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上的作用是明显的。同时, 这表明金融规划整体上在实现财富积累增长上亦得到了有效支持 (如图2所示) 。
五、结论及展望
金融规划的目的在于提高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 但究竟是以完全市场化、完全放开金融限制、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 还是以政府制定框架、以金融规划指引金融体系发展, 这一问题是众多专家学者的讨论关注点。但从历史的角度看, 金融规划的推出与制订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体经济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陈柳钦, 曾庆久.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 2003 (11) .
[2]韩云虹.基于金融规划的中国国民总储蓄变动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 2009 (05) .
[3]张献和.金融先导论[J].社会科学辑刊, 1996 (02) .
金融效率 篇2
一、金融硕士考研专业课复习建议
从考察范围上看,431综合由90分的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和60分的公司理财组成,凯程老师特别强调,复习没什么捷径可走,老老实实的把凯程金融老师讲的课程扎扎实实学习下来,把老师布置的题目认真做完,很多都是考试必考点,刚开始可能会比较痛苦,只要坚持下来第二遍时就会好很多了。建议大家准备一个笔记本,看第一遍时把书的框架和基本知识点记下来,这样方便以后复习,知识也理解得更深入。重点章节是汇率,利率,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货币创造(重中之重啊,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连接点,极易考大题)。
金融学部分,李健写的比较容易懂,但是想要答题还是有一定困难,所以建议在听凯程集训营课程的时候做好笔记,注意老师讲的必须要的答题要点,再展开论述。
国际金融部分,2015考研出了国际金融学的知识,虽然分不高,但是得看,高分才是硬道理。国金的内容分为理论和实物两大块。理论分为国际收支理论和汇率理论。建议考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复习参考书的时候配合凯程的远程视频辅导讲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司理财部分,公司理财占60分,但其难度不可小觑。罗斯的这本书是公司理财的主流教材,的确也写得是深入浅出,很适合初学者。凯程贸大老师特别强调,考研只考前半本书,也就是公司理财最基础的知识,大概18章。一定要把这前18章好好的看,包括公式推导和图(这次就考了一个图)。计算题一般会出在DDM模型,free cash flow,CAPM,Rwacc,MM定理这几章。这也是公司理财最重点的章节,当然是考试的重中之重。MM定理后的个人税部分一般不会考,看看就行。其他的章节理解为主,一定不要忽略每一张的图,很多公式,计算都蕴藏其中,当然是出题点。参考书复习方法:
第一遍,只是看课本,快速翻阅,熟悉整本书的框架和只是脉络,不管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然后着重试着去记忆章末总结,根本就没有做课后题,当时看了全书所有章节,到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才不去看后面的,只看前二十五章;
第二遍,以凯程老师讲课的讲义指引,认真详细地看。看完一章,做课后习题,课后习题非常重要。刚开始可能有些题目根本做不出来,没关系,记得标注出来,等你做上第二遍第三遍时就会全懂的;
第三遍,还是看课本,做之前不会做的题目,总结出我认为的可能要考的重点及考点;看老师讲的讲义和笔记。
第四遍,以目录检测法检测自己对整本书的记忆及把握程度,包括基本概念、公式、定理以及应用等。然后再以自己总结出的考点去试着再现相关的知识点。第五遍,基本不去看概念性知识,而是认真地去看计算和模型推导以及画图重点看书上能出计算题的考点以及掌握计算方法。总结出书中计算公式,以及应用这些公式的习题。
二、金融硕士考研考试参考书有哪些? 金融硕士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金融硕士王牌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公司理财》,机械工业出版社,罗斯等著;《公司财务》刘力著
《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博迪著;《国际金融》,中国发展出版社,吕随启等著;《货币银行学》,中国发展出版社,刘宇飞著;《计量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古扎拉蒂等著。《货币金融学》,米什金著
《金融学》李健著(黄达的也可以)
特别强调,这些参考书凯程洛老师给北大经院的老师也沟通过,确定是100%没有问题的。凯程作为专业的金融硕士考研机构,请大家放心使用凯程提供的信息
三、金融硕士考研考试科目有哪些? 清华、北大金融硕士考研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3数学三 431金融学综合
人大金融硕士考研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 431金融学综合
贸大、中财金融硕士考研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 431金融学综合
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包括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和论说文三个部分。数学基础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经济分析中常用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逻辑推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综合和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要求考生对题目所给观点或命题进行分析,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并加以论证。
431金融学综合包括金融学部分(90分)和公司财务部分(60分
四、金融硕士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金融硕士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金融硕士,您直接问一句,金融硕士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北大金融硕士考研,更谈不上有金融硕士的考研辅导资料,考上金融硕士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金融硕士非常权威,基本是考清华、北大、人大、中财、贸大金融硕士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尤其是业内赫赫有名的五道口金融学院,50%以上的学员都来自凯程教育的辅导。凯程有系统的《金融硕士讲义》《金融硕士题库》《金融硕士凯程一本通》,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和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并且,在凯程网站有成功学员的经验视频,其他机构一个都没有
五、金融硕士考研学费是多少? 在此凯程老师主要介绍一下几个名校的金融硕士学费: 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硕士学费总额为12.8万元,北大经院金融硕士学费总额为9.9万元,人大金融硕士学费为总额13.8万元,中财金融硕士学费总额为10.8万元,贸大金融硕士学费总额为6万元,金融硕士学制2年。金融硕士学费为什么这么贵,凯程洛老师问了清华、北大、人大的多位教授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是一致的,金融硕士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专业,没有一流的老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请最好的老师培养金融硕士人才,这是行业需要。确实,金融硕士就业薪水高是事实,一年就赚回来了。
六、金融硕士考研招生院校推荐
1、五道口金融学院 师资:五道口金融学院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学校里的导师大多是奋斗在金融前线的高官,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如果想在银行或国内证券公司就业,这应该是个很好的选择。最近几年招生人数都稳定在7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公费。
考试:专业课考试内容广泛,是所有院校中考试范围最广的,也是唯一不指定任何考试参考书目的院所。从分数线来看,2015年五道口金融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是420分,分数还是比较高的,五道口对数学成绩要求比较高,没有130分以上竞争很难,除非其它几门考试成绩有竞争力,否则是很难被录取的。
就业:以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国内金融系统,包括各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等。整体就业形势非常不错。
2、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大经院本身的学术氛围不错,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北大经院金融硕士开设的比较晚,但是北大经院的师资力量强,拥有吕随启、刘宇飞、冯晴等名师坐阵,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加上社会对北大研究生的高度认可,就业自然就没有问题。2015年北大经院金融硕士复试分数线是385分,比五道口考研难度较小。
3、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师资:人大在中国的金融界历来被视为老大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土鳖和海龟。中国货币金融学的主要奠基人黄达教授是人大前校长,中国金融学会前会长,也是中国金融学会历任会长中唯一一位学者会长(其余都是由在任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担任)。
考试:从专业课试题上来看,比联考难度要大得多。如果要考上,主要是两个障碍:一个是专业课,可以分数不高,但一定要过线,还有一个是数学,是重中之重。
就业:人大金融的就业前景非常只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其就业形势非常好,完全可以和北大清华相比。
4、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中财的金融还是不错的,是全国第三个国家重点学科,老师的水平比较高,比如王广谦校长,李健教授等。学生就业的情况也比较让人满意,还有一点中财研究生招生比较公平。2015年中财金融硕士复试分数线是341,可见中财金融硕士考取难度属于中等水平。
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贸大金融学院本身的学术氛围很好,师资力量强,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2014年贸大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22%,加上社会对贸大研究生的高度认可,就业自然就没有问题。2015年贸大金融硕士复试分数线是330分,分数线还是比较低的。
七、金融硕士就业前景怎么样?
近几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硕士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1)经济预测分析与管理咨询人员。经济预测分析人员的行业分布非常广泛,但一般只有各个行业中的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经济决策部门、公共研究机构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该岗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管理咨询人员主要是流向一些咨询公司,比如it咨询、战略咨询、营销咨询、审计、上市辅导等。
(2)对外贸易人员。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为国内客户寻找国外货源;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3)管理职位。研究生与本科生不一样,大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都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拥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正式进入社会时,也能谋得一些管理职位,例如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
(4)基金经理。其中,随着更多的基金项目和基金管理公司的产生,社会将需要众多的基金管理人才,基金经理就是这一行当中的高层次人才,其职责大致可分为:负责某项基金的筹措;负责基金的运作和管理;负责基金的上市和上市后的监控。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其职业的前景看好。基金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又以基金经理需求最大。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基金经理并不容易,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有风险控制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具有较强的多学科、多行业分析判断能力,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必须的。
(5)证券经纪人。证券经纪人的素质要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扎实的金融学基金知识;二是基于对市场的长期观察之后得出的投资经验;由于证券投资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作为证券经纪人必须通过对政权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研究,把握规律性,并结合影响证券价格的各种因素分析,逐步积累并具备相当的投资经验和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近年来,我国股民数量直线攀升。这一庞大的投资群体已经为证券经纪人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我国证券经纪人有证券业务员、佣金经纪人、中介经纪人、交易所中介经纪人之分。
(6)股票分析师。股票分析师主要为股市投资者提供股市投资咨询服务,以及举办有关的讲座、报告会、分析会等,部分股票分析师在报刊上发表股评文章,以及通过电台、电视台等公众媒体提供股市投资服务。在我国从事股票分析工作,须拥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以及从事证券业务两年以上经历,需要考核《证券投资基础理论》、《证券投资分析》这两门课程。通过考试符合条件的人员需向所在地证券管理部门或直接向中国证监会申请,经审批后,方能获得资格证书。获得资格证书的人员通过其所在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向证券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从而获得执业资格,最后由中国证券协会颁发执业证书。
八、金融硕士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考生行不行? 最近几年金融硕士很火,特别是清华、北大、人大这样的名校。据凯程根据近几年各大名校的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金融硕士的考生中93%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对这个现象凯程洛老师咨询了各大院校的老师,本身金融学本科的学生,保研的,加上出国的,加上就业的,基本上没有几个来考研的,金融学本科的就业本身就是不错的,不用冒着风险来考研。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金融硕士考试科目里,金融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金融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金融学和公司理财本身难度并不是很大。
九、金融硕士考研各院校复试分数线
2015年五道口金融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是420分,北大经院金融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是385分,中财金融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是341,人大金融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为380分。各大院校中以五道口金融硕士复试分数线最高,考研难度也是最大的,不过凯程在2015年考取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硕士15人,清华经管学员8人,毫无疑问,这个成绩是无人能比拟的。在业内,凯程的金融硕士非常权威的,尤其是业内赫赫有名的五道口金融学院。
十、金融硕士考研复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中国金融资产效率远逊印度 篇3
中国和印度,众所周知是世界上两个新兴的经济发展大国。它们吸引了全世界投资人、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热切关注和充分想象。但是它们经济的腾飞表象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虽然两个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都表现出强有力的势头,但是中国在工业化进程方面胜出印度一筹,绝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在经济自由化方面走在了印度的前面,一个重要因素被普遍忽视:两国不同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效率。
金融资产存量,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货币化程度及可提供的中介资本的总量,而印度仅仅只是中国的六分之一。中国拥有占世界4%的金融资产,印度却只有仅仅不到1%。中国和印度两个经济体的规模只能部分地解释上述差异的存在;因为从金融深度指标来看,即金融资产存量与一国GDP之比,印度只有137%,而中国达到了323%。
截止到2003年的10年中,印度的金融资产存量年增长率为12%——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低于中国14.5%的增长水平。而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保持下去,到2010年,中国将拥有14万亿美元的巨额金融资产,这一存量足以使其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量,而印度却仍然只是一个小玩家。
当然,规模并不能说明一切。金融系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同样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印度似乎表现出了一些优势。
一个突出的优势表现为:中国近三分之二的金融资产是以银行存款的方式持有的,而印度的這一比例还不到二分之一;但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贷款记录令人怀疑,关于不良贷款率的确切数据,从25%到高达60%,说法不一。而在印度,这一数字在15%到20%左右。
印度的资本市场也表现较好。孟买股票交易所(BSE)建于1875年,虽然尚谈不上高效率,也是亚洲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而中国直到1990年才有自己的证券交易所。而且在印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数量是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的四倍,后者的上市企业多为国有企业,政府持有市场上近四分之三的股份。
但是不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没有发展起一个有效的公司债券市场。在中国,企业债市场仅仅占整个金融资产存量的5%,而印度的这一比例只有1%。但是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公司债存量正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而印度几乎是零增长。
相比较而言,公司债却是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金融资产存量中比重最大、增长最迅猛的组成部分,其规模几乎达到这些经济体金融资产总规模的三分之一。
当然,尽管印度的资本市场和银行系统表现出的效率略高于中国,但是两国在可利用中介资本的总体规模上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巨大鸿沟——尽管假设中国的银行存款缩水25%,以消化这个国家的巨额不良资产,中国的金融资产存量仍然超过了4万亿美元,这几乎是印度的5倍。
还有分析人士指出,印度2000亿美元的政府债券并不能将资本从储户那里转移到借款人手中,因此也不应该被考虑在可利用中介资本的总体规模之内。这样,印度金融资产存量还将进一步降低至7000亿美元。
无论采用何种计算口径,印度金融系统中循环的货币量大大少于人们的期望。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理由之一是印度的国民储蓄率虽然可观,也仍然只有中国的一半——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达到了40%。
本来,国际资本的流入有可能会部分地弥补印度国内资本匮乏的境况,但不幸的是,在资本流入方面的差距恰恰反而扩大了中印两国在可利用中介资本方面的差距。2003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GDP的3.7%,但是印度只有0.9%。
因此,印度的经济腾飞并没有为社会投资提供足够的持续的资金,并相应积累更多的实物资本(如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建筑)。2002年,这个国家在实物资本方面的投资为GDP的23%,中国是40%。这一因素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在重工业和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巨大,而印度在资本密集度较低的商业服务外包部门取得了成功。
从另一方面说,印度在进一步发展其金融体系方面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印度政府进行的新一轮经济改革,包括允许年金更多的投资于资本市场,国有企业的进一步私有化,都将促进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另外,向海外公司和侨民开放更多的可供投资的经济领域,也将会大有裨益——中国的实践经验表明,这方面的举措颇具效率。
可以得出结论:自1991年印度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但是要继续这种增长,根据其竞争对手——中国的经验,印度需要的是大力发展其金融体系。
浅谈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篇4
效率一词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其意味着不浪费。相比于发达国家, 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较晚, 其本身效率就比较低。同时, 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是, 我国金融行业正在经受世界经济环境冲击, 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新经济时代, 科技、文化以及市场的发展, 都对我国金融行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金融行业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 国家政府及各行各业给予了相关研究高度重视。
二、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时至今日, 金融效率被广大学者们定义为, 经济中金融部门人、物、财等资源投入与金融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比较关系。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具体表述如下:
(一) 微观层面
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微观影响, 通过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侧面呈现。金融市场涵括了个人、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多个主体, 在此平台上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产生影响作用。简单来讲, 金融工程能够丰富投资组合, 为拥有闲置资产的广大个体提供了参与金融市场运作的机会。市场经济条件下, 投资者的偏好差异较大, 现有的金融产品或工具难以满足其需求。金融工程方法的运用, 将为个体提供精准的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价格评估服务, 使得其面临的风险大大降低, 进而提升他们参与积极性。而企业作为金融资金的需求者, 金融工程发展满足了其对金融效率的追求。事实也证明, 新型金融工具的创造, 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有效风险控制途径, 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技术难以应对的问题。此外, 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影响还体现在, 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融通资金能力。综合来看, 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在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上得到了很好体现。
(二) 宏观层面
现代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经济发展走向金融化, 金融工程在调整货币流通上的作用显著。从宏观的层面上讲, 金融效率综合体现在微观金融主体对货币的运用能力上。严格意义上讲, 金融效率越高, 对货币的需求量也越小。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最明显的体现为创造了信用, 进而推动了社会资金的资本化转变, 对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意义重大。究其根本就在于, 金融工程改变了人们对货币需求的传统认知, 可以说是带来了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重大变革。此外, 新型金融工具的衍生, 还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投资渠道, 同时还改变了利率的期限结构, 客观上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金融工程虽然旨在帮助企业合理规避风险, 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而言, 它还为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提供了全面的金融服务市场技术支持。金融工程发展的直接动机是提升金融效率, 金融市场及其工具的创新, 改变了使用者的金融环境。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促进关系, 通过创新发挥作用。
三、发展金融工程提升金融效率
作者结合上文分析, 认识到金融工程在提升金融效率方面创造的积极效益。本节根据对金融工程影响金融效率的分析,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了“发展金融工程, 提升金融效率”的策略, 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 加强技术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讲, 技术创新是推动金融工程发展的关键动力, 由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作用尤为明显。以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来看, 其以规避管制型创新为主, 缺少良好的技术支撑, 即使出现过技术创新但是科技含量不高。在这个全面发展金融工程条件尚不成熟的特殊时期, 我国应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吧, 进而短期内实现金融工程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国际金融发展的主流是技术创新, 加之我国发展起步较为, 应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吸纳优秀成果, 从而保证我国金融技术创新较高的起点。除此之外, 我国当前对金融的管制还比较严格, 却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较大。因此, 以技术创新为金融工程发展、提升金融效率的突破口, 可以有效解除金融管理机构的二次限制。知识经济时代, 任何行业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 其所提供的动力支持源源不断。如此,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 才能保证金融工程发展实效, 进而达到提升金融效率的根本目的。
(二) 完善制度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 微观金融主体趋于多元化, 其培育的核心任务是在现行约束机制和行为机制的范围内, 引导他他们实现市场化。以银行为例, 国有商业银行实现规范的股份制, 是其适应经济市场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 从根本上确立了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 有利于其内在动力及外在压力的作用下, 将金融工程价值发挥到极致, 从而满足金融市场的供给需求。另外, 要通过完善立法制度, 引导金融组织内部结构改革, 改变传统金融体系垄断的问题, 逐步形成促进其不断创新的内部动力机制。在此过程中, 要进一步推进金融组织结构多元化发展, 不断丰富市场参与主体类型, 满足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影响意义非常。由于个人能力有限, 加上金融效率影响结构复杂, 本文做出的有关研究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 作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或专家持续关注此项研究事业, 深入、全面地剖析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影响作用及其机理, 并提出更多、更优的促进金融工程发展建议, 以为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各金融主体则需要紧抓良好市场发展形势, 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前提下, 支持金融工程发展, 从而发挥其在提升金融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天泽.浅议金融工程发展对金融效率的影响[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6, 07:10.
[2]朴勋.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4, 02:53.
[3]王立国, 赵婉妤.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5, 01:22-29.
金融效率 篇5
发布时间: -10-6 作者:秩名
摘 要:本文通过考察二战后日本金融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劣化的过程,探讨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适应效率问题。昭和银行危机和战时金融管制决定了战后日本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银行体系为中心,银行体系受到政府严格保护。政府严格保护下的银行体系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旧金融制度下的制度租金导致了银行业的贷款扩张冲动,从而助长了经济成熟期后泡沫的形成和膨胀。当泡沫经济破灭后,金融制度自身的危机也就在所难免。日本金融制度危机对转轨经济的一个重要教训是,金融制度的设计和变革必须考虑到该制度对未来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效率,而市场竞争程度是决定一国金融制度适应效率的重要因素。
根据North(1990)的制度变迁理论,一种经济制度由于某些历史性事件的发生而形成,在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付出了巨额的成本,即使其他的经济制度更具有经济的合理性或更有效率,要废除这一由历史性事件的先行发生而形成的经济制度,选择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是非常困难的,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具有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特征。
对于各个经济主体,对新形成的经济制度适应得越快,越能从中获得制度租金,从而形成新的既得利益阶层。新的既得利益阶层的形成有利于维持制度的稳定性,但同时也会由于担心失去既得利益而抵制制度变革,使经济制度本身不能有效地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劣化,这就是经济制度的适应效率(adaptive efficiency)问题。既得利益主体对制度变革的抵制越强烈,制度的适应效率就越低下。因此,即使原来的经济制度在原来的经济环境下具有经济合理性,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原有经济制度就不再能够有效地发挥其积极作用,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灵活的、能很好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经济制度能够通过自身的变革而继续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僵化的、适应效率低下的经济制度会在变化了的经济环境中日趋劣化,直到最后被新的经济制度所代替,而此时国民经济往往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 战后日本金融制度形成的路径依赖
二战后日本金融制度的特征,从金融制度结构的层面看是以银行为中心,银行与企业之间保持长期的和多方面的关系。从金融管制的层面看,银行业受到政府的严格保护。而在30年代之前,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与银行业在企业融资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政府对银行实行的是自由放任政策(自由银行制度)。决定战后日本金融制度特征的关键因素,一是1927年的银行危机,二是战时的金融管制政策。
1.1 银行中心型金融制度的形成
1927年(昭和2年)日本发生了大规模的存款挤兑和银行破产风潮,一年之内共有45家银行破产,这一事件在日本金融史上称为昭和银行危机。虽然银行危机的直接原因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发行的“震灾票据”得不到妥善处理而导致存款挤兑和银行破产,根本性原因是政府对银行业的自由放任政策。1890年的银行条例没有最低资本金和贷款风险控制方面的规定,银行业的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
与美国政府在30年代的银行危机后建立以存款保险制度为核心的银行监管和金融安全网不同,日本政府采取的危机处理对策是银行业的集中。1928年开始实施的银行法要求普通银行的资本金达到100万日元,资本金不足的银行只能通过与其他银行的合并方式增加资本金,自我增资不予以承认。大藏省提出了“一县一行”的银行合并目标,由于有些银行不愿失去独立的经营权力,当时的合并并不顺利,直到进入战时金融管制后才真正实现了“一县一行”的目标,这些银行就是二战后的地方银行。同时,国民储蓄不断向属于财阀系统的大银行集中,这些大银行就是战后的都市银行,作为战后日本银行体系主体的都市银行和地方银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1931年发动侵略我国的满洲事变后,日本进入了战时金融管制时期。金融管制的核心是控制资金分配,以保证军需企业的优先资金供应。1944年开始实行“军需企业指定金融机关制度”,根据这一制度,各军需企业与银行“配对”,银行不仅保证“配对”军需企业的资金供应,还积极参与“配对”军需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监督。旧财阀体系解散后,形成了以都市银行为中心的金融系列企业,战时“配对”体制下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密切关系保存了下来,战时军需企业的指定银行大多成了战后这些大企业的主银行,这就是战后日本主银行制度的形成背景。
战时金融管制严重地限制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政府完全控制了公司债券的发行,而“公司利润分红及资金融通令”(1939年)对股票分红和股东权限的规定严重限制了股票市场的发展。
1.2 银行保护政策的形成
由于战时金融管制严重限制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战败后的经济重建只能依靠银行体系,通过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制度实现经济的增长,日本政府对银行业的保护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控制发放新的银行执照严格控制新的竞争者进入银行市场,二是通过利率管制(低利率政策)限制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价格竞争。
实行利率管制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是,当时国内的利率水平明显高于国际上的利率水平,如何通过降低利率来降低企业的借款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当时重要的金融政策课题。战败后的日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国内储蓄,严格的外汇管制又限制了外国资本的流入。因此,要降低利率,只能采取利率管制方式。
利率管制包括存款和贷款利率管制两个方面,由于当时的日本国民除了银行存款之外没有其他的金融资产可供选择,政府对存款利率的管制是非常有效的。
试论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 篇6
关键词:金融机构;经营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
一、引言
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资本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在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需要有发达的金融体系来支持,从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发展水平来看,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需要全面升级,银行应该从传统分业经营转变为混业经营模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传统的商业银行,应该逐步转变为金融控股公司。只有完成了这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国的金融机构才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同业竞争中生存下来,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提供金融机构应有的贡献。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逐个上市,完成了股份制改革,这也有利于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控股实现混业经营的目标。本文选取工商银行作为分析对象,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模型)对其经营效率进行研究,研究期间选取的是2003-2011年度。
二、经营效率的评价方法
(一)经营效率评价方法的文献综述
效率被定义为一定的投入量所产生的有效成果,所以从考虑投入和产出角度来看,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就是指一定金融资源的投入,对金融机构产出的最优效果。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金融机构大规模的合并使银行业务日趋综合化,在此情况下,引发了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思考。Berger等人汇总了122篇定量分析金融金钩效率的文献。而在中国对银行效率的研究起始于定性分析,直到2000年才有一些以前沿分析法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其中有一大部分学者对全国的银行业进行了分析评价,如魏煜和王丽运用DEA方法,通过对12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的研究,认为四大商业银行的大大低于其他银行的平均经营效率。也有一部分学者对区域性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进行了分析,如李萍萍、马占新就运用了DEA评价模型对山东省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则是研究了工商银行2003年至2011年的经营效率,以工商银行为代表,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在经历了股份制改革之后的经营效率变化。并且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经营效率评价方法体系
目前主要采用参数与非参数两大类方法来研究效率。参数方法是通过设定函数形式,再用样本数据来估计最优生产前沿,在这种方法中设定函数形式是最关键的。再进一步地,参数分析法又分为随机边界法、自由分布法和厚边界分析法。而这三种方法在边界估计过程中对随机扰动项的分布和相关性的假设是不同的。非参数方法又被称为数学规划法,典型代表是数据包络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法。數据包络分析的优点体现在不需设定函数形式,因此可以避免设定误差。
(三)数据包络分析(DEA)
Chames、Cooper和Rhodes等人在1978年首先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法。这个方法是从单输入、单输出有效率的概念出发,转化成关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相对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通过数学规划将DMU投影到DEA前沿面上,同时保持相同的决策单元的输入或者输出,然后在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的基础上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DEA方法同传统方法相比较的最大优势在于:DEA方法可以处理多输入、多输出的生产系统。同时还能对像医院、学校这样的非生产系统进行处理。方法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观测大量实际生产点的数据,基于一定的生产有效标准,找出位于生产边界上的相对有效点。
三、实证分析
(一)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DEA方法对评价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是通过各单元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的,因此,在DEA方法的运用中,选择正确的评价数据是十分重要的。选择输入和输出指标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为所选取的指标要能够评价目的和内容,同时应该在技术上避免输入或者输出集内部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在综合考量所选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获得性的基础上确定分析对象。
作为融资中介的商业银行,没有具体的有形产品,在投入与产出的选取上有一定的困难,甚至至今仍难以对何种指标是输入何种是输出达成共识。银行的经营过程表现为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以及数据可获得性和重要性的要求,本文选择中介法来确定投入和产出指标。文中的投入指标为营业费用、实收资本(股本)、存款余额;产出指标为贷款余额。而分析的时间段为2003年至2011年。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工商银行,它的上市时间是2006年,因此2005年与2006年之后比较可知上市对工商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二)规模收益不变的CCR模型
CCR模型是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査恩斯)和W.W.Cooper(库伯)及E.Rhodes(罗兹)提出的基于DEA有效性的第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在生产函数的角度下,用来研究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生产部门是否是规模有效与技术有效这个问题,是十分有效的。它的关于有效性的理解是同时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在现有的输入条件下,任何一种输出都无法增加,除非同时降低其他种类的输入;其次,要达到现有的输出,任何一种输入都无法降低,除非同时增加其他种类的输入。就可以说这个决策单元达到了100%的效率。
(三)规模收益可变的BCC模型
前文描述的CCR模型是基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成立的,而对应的BCC模型则是考虑到规模收益变化情形的模型,即规模收益可变的BCC模型。利用BCC模型,可以求得商业银行的技术无效率中,有多少是由纯技术无效率形成的。在BCC模型中,规模效率是商业银行在最大产出下,技术效率生产边界的投入量与最优规模下的投入量的比值。
(四)样本数据的获得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获得,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五)实证研究结果
首先是规模报酬不变的CCR模型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
然后是BCC模型的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上市前一年,经营效率雖然也是很高的,但是相比上市之后的其他年份,经营效率还是比较低的。这说明,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是正确的,可以大大提高经营效率。在2008年,工商银行的经营效率是很低的,在BCC模型结果中只有0.81733,这是因为宏观经济环境较差,全球经济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2007年经营效率的开始下滑看出来。最后,在2010年和2011年工商银行的经营效率在这九年之中是最高的(BCC模型结果)。
四、结论及建议
(一)实证结果分析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来,工商银行的上市,对于其提高经营效率是由显著影响的。这说明股份制改革对于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银行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在2007年和2008年,甚至在现在和未来,都会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在国家的积极调控下,这两年来经济下行的趋势有所减缓。这在实证结果中表现为2010年和2011年的经营效率明显提高。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
本文通过对工商银行2003年至2011年的经营效率的比较分析,针对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首先,在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我国金融机构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以提高竞争力;其次,我们的金融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起切实有效的风险防御机制,从而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免受冲击;最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今社会,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向一些经营效率极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学习,借鉴它们的长处弥补自身的短处,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占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5.
2.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4.
3.刘威,马胜伟.基于DEA的商业银行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4.柯孔林,马宗宪.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27).
我国金融效率研究综述 篇7
一、金融效率的定义
“效率”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在生产意义上, 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在分配意义上,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达到帕累托有效。基于此, 我国学者分别对“金融效率”进行了不同的定义。
1.1基于生产意义上的定义
王广谦 (1997) 首次对金融效率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他以金融的运作能力来表示金融效率。汪永奇, 程施骏 (2002)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展, 认为金融效率是指金融的运作能力、对经济的贡献能力以及国家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大小。
而杨德勇 (1999) 则将金融效率定义为一国金融整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多发挥的效率, 即把金融要素的投入和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果进行比较。
1.2基于分配意义上的定义
自白钦先提出了金融资源论后, 学者们开始分配含义上去诠释“金融效率”这一概念。王振山 (2000) 认为金融效率是指在金融市场上, 在健康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和有效的金融调节机制下, 由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中介完成的或由融资双方或多方在市场服务体系下实现的金融资源的帕累托效率配置。
沈军 (2003) 认为, 既然金融是资源, 金融效率即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而胡慧敏 (2006) 则认为金融效率就是一国金融资源的配置状态, 具体来说就是金融资源投入对金融产业的产出效果、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结果的影响。
1.3其它定义
刘长青 (2004) 将金融效率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 金融市场没有因为自身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并能通过自身效率提高对实体经济效率的提高起适当的拉动作用。辛念军 (2006) 则将金融效率界定为金融作用效率, 即金融的各个组成部分及整体在经济体系里发挥作用的力度、效果。
二、金融效率影响因素
学者们通过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均得出了我国金融低效率的结论。对于影响我国金融效率的因素, 我们可以从我国金融效率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监管因素以及价格因素这样四个方面去分析。
2.1外部因素
(1) 宏观政策环境。高西有 (2000) 认为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宏观金融调控也向市场化推进, 但我国的宏观金融调控和资源配置中存在大量的政府干预, 导致了我国金融的低效率运行。另外, 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能力也是衡量一国金融效率的重要宏观因素。但汪永奇、程希骏 (2002) 认为根据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往往不能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这也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率是十分低下的。
(2) 外部经济环境。赵崇生、高新才 (2004) 将影响我国金融效率的外部经济环境界定为一个非完全市场的企业体系。我国的企业, 尤其是大量的国有企业尚不能完全自主经营, 其投资和交易行为在很大上不规范、非理性的, 使得其投资效率非常低下。而由于国有企业资金的软约束, 其资产负债率过高, 并使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 从而制约着我国金融效率的提高。
(3) 社会信用环境。社会信用是由政府信用、个人信用、企业信用等组成, 政府信用对整个社会信用起着导向作用, 而个人信用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信用程度。企业则是金融效率赖以实现的重要载体, 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 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因此, 企业信用的丧失也成为我国金融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内部因素
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是影响我国金融效率最主要的内部因素。在间接金融中, 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评信制度, 商业银行不能得到企业完全真实的信息, 从而产生了大量不良信贷资产。而在直接金融中, 由于上市公司、证券承销商及其他中介机构提供不实信息, 价值于内幕交易等, 经常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王振山, 2000) 。在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 由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导致了交易成本的增加, 进而导致了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2.3监管因素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 行政性监管一直是我国金融监管中最主要的监管方式之一。郭子润 (2003) 认为行政性的监管导致我国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力的竞争, 其运作的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刘明显 (1998) 认为, 在这种以政府的行政性监管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当中, 由于政府效率的低下, 也势必导致金融效率的低下。
2.4价格因素
郭子润 (2003) 认为金融资源有效分配的重要前提就是金融资产价格能够准确反映其价值。在均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货币价格的利率和汇率应该由市场上资金供求来决定。但长期以来, 我国的利率和汇率都是由央行制定的。利率与汇率形成机制的僵化导致我国金融市场上的货币价格不能准确反映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 金融的配置依据的是错误的价格信号, 因此其配置必然是低效率的。
三、提高金融效率的建议
3.1宏观调控层面
针对我国宏观调控层面上的不足, 杨徳勇 (1997) 认为应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上实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市场化, 而在宏观金融管理模式上应实现法律环境以及微观金融监管的市场化。胡慧敏 (2006) 则认为完善我国调控体系的重点是赋予中央银行充分的自主权, 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完善宏观调控协调机制。而金华 (2007) 则提出, 我国宏观金融改革的目标是赋予中央银行独立进行金融决策的能力, 排除行政干预, 并实现宏观调控手段的间接化。
3.2金融市场层面
在该层面上, 杨德勇 (1997) 主张为微观金融主体提供市场化的环境条件, 以尽量减少其中政府干预的影响。刘明显 (1998) 则认为应积极推进金融业的组织创新, 降低金融垄断, 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 促进并保证金融公平竞争。胡慧敏 (2006) 认为应该从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产业结构、推进市场化的利率机制等方面来提高金融市场层面上的效率。在金融环境的构造上, 汪永奇、程施骏 (2002) 认为应加强社会信用管理, 建立严厉的失信惩戒机制, 健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金华 (2007) 也认为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金融体制改革能够在其约束和指导下健康有序的发展。
3.3金融机构层面
对于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 杨徳勇 (1997) 认为应尽快实现微观金融主体的市场化, 高西有 (2000) 则认为应加快国有金融机构所有制结构改革, 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上市;而金华 (2007) 则提出应改变我国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模式, 采取混合经营的方式, 以适应金融机构发展的需求。
3.4国有企业层面
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 胡慧敏 (2006) 认为首先应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同时逐渐减少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的刚性依赖, 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最后应以市场为导向, 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 增强企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四、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造成我国金融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在于我国金融运行中大量的政府干预。因此, 减少政府对于金融的直接干预, 并将我国金融引向市场化发展的道路, 是提高我国金融效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2]、汪永奇, 程希骏.金融效率与金融管理[J].价值工程, 2002, (4) :48-51.
[3]、刘长青.有效金融效率及我国金融改革实证评价[D].河海大学, 2004.
[4]、辛念军.经济增长中的金融效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5]、高西有.中国金融体制的效率评价及改革[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0 (6) :36-40.
[6]、赵崇生, 高新才.金融效率理论框架:一个文献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4 (6) :38-45.
[7]、杨德勇.金融效率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8]、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9]、沈军.金融效率理论框架与我国金融效率实证考察[J].金融论坛, 2003, (8) :8-10.
[10]、胡慧敏.我国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 2006.
[11]、金华.金融创新是提高我国金融效率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 2007 (3) :59-60.
金融效率 篇8
1.1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受大萧条影响, 金融监管思想得以面世和发展。随着规制经济学的日益成熟, 人们在经济分析时开始融入了规制过程的理念, 如此一来, 实现了经济法则、经济运行的融合, 为接下来金融监管体系的出现和完善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在该理论发展之初, 公共利益监管理论等针对其必要性展开了系统的理论论证。实施金融监管, 不仅有助于维护金融部门的安全, 而且有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还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终推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1]。
1.2金融监管的效率
对金融监管成本说进行分析可知, 受监管成本的制约, 金融监管需要面对效率这一问题。在金融监管过程中, 涉及各种费用的支出, 所以过度监管是得不偿失的, 将会造成监管效率的大幅下降, 换而言之, 金融监管具有理论上的边界, 对该边界进行设定时, 应遵循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二者相等的原则, 即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二、金融监管的复杂性
金融监管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金融系统的复杂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金融机构组织、金融业务及产品、金融体系结构日趋复杂;二、金融监管理念的相关变化;三、在制定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过程中, 各国之间的博弈不可避免。上述因素赋予了金融监管的复杂性[2]。
2.1金融监管效率的分析框架
融监管复杂性与金融监管效率的分析框架
图2是基于金融监管效率角度而得到的一个分析框架[3], 用于分析金融监管复杂性是否科学。该分析框架的核心思想在于, 如果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能够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 则表明金融监管复杂化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如果金融监管复杂化所消耗的成本大于复杂化所创造的金融效率, 则需要对金融监管予以一定的简化。随着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 金融创新也将面临更大的难度;随着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 不仅导致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而且给金融安全埋下了隐患。
2.2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
金融监管成本指的是, 监管工作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支出;金融监管收益指的是, 避免不实施金融监管所产生的那部分损失。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 其本质在于通过有限的监管资源来达成监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若监管效率用F (X) 来表示, 而金融监管成本及收益分别用C (X) 、R (X) 来表示时, 那么三者满足如下关系:F (X) =R (X) -C (X) 。R (X) 和金融监管复杂性成正比关系, 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将转为放缓趋势。当R, (x*) =C, (x*) 时, F (x*) 取最大值, 换而言之, x* 时金融监管复杂性达到了最优状态。以x* 为界, 左侧取值时, 金融监管边际收益大于金融监管边际成本, 该种情况下, 适当提升金融监管复杂性能够进一步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升;右侧取值时, 金融边际收益小于金融监管边际成本, 该种情况下, 提升金融监管复杂性是得不偿失的, 将会造成金融监管效率的持续下降, 应简化金融监管, 以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升[4]。
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分析
2.3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于金融监管而言, 其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最佳平衡 (即金融监管效率) 取决于金融监管复杂程度。值得一提的是, 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完全固定的, 尤其是变化速度这一点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加剧将会促使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即前者对后者的诸多影响因素中, 绝大多数属于确定性的;但是金融监管复杂性对金融监管收益的影响则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后者高低通常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
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时, 金融监管的复杂性才能真正为金融监管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一、金融监管复杂性能够带来良性影响, 如能够带来多层次的或者一定深度的金融创新, 不仅如此, 该创新本身所具有的金融风险远远小于其多样性所营造的金融安全;二、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且数量众多的模型能够对未来的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和处理;三、针对金融监管这一领域所制定的各项激励相容机制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总之, 当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边际成本时, 才有必要对金融监管的复杂性做进一步的提升, 反之亦然[5]。
三、降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监管效率
金融监管应趋向于复杂, 还是趋向于简单?面对一系列金融风险, 应选用何种监管模式, 简单底线式更佳, 还是高度敏感式更好?对于上述问题, 金融监管准则的复杂性一时也难以给出十分明确而具体的答案, 其焦点问题集中在一点, 即采用何种办法或者措施, 借助相对有限的监管资源在成本最小化的模式下去更好地达成一系列金融监管目标。由上文有关成本效率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 在增加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然而金融监管收益增加与否却不一定, 这是诸多外生因素共同来决定的。因此, 若想实现对金融监管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方面要致力于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合理化降低, 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提供一系列有益条件以促进金融监管收益的增加。
首先, 在制定金融监管路径的过程中, 应将自下而上的监管作为基础, 与此同时, 予以自上而下监管的补充或辅助。金融复杂性、金融效率以及金融安全三者之间所具有的相关性并不算十分明确, 所以, 利用对监管路径的有效限制进而削弱或者避免金融复杂性、金融监管复杂性之间所产生的内外互动影响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所谓自上而下的监管指的是, 针对金融结构进行相应的顶层设计, 为大小金融机构划分目的明确且界限清晰的业务范围, 最终保证监管工作更具主动性, 更具系统性;所谓自下而上的监管指的是, 在面对金融体系的一系列创新或者变化时, 应对那些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监督并规避, 从有别于金融结构或者体系的其他角度对其展开相应的规制[6]。
其次, 在制定金融监管措施的过程中, 不仅要基于定量模型的相关分析, 而且要辅以相应的定性分析。如果对数量模型表现出了过度的依赖性, 那么随着金融风险多样化的加剧, 相应的度量模型将会更加复杂。需要指出的是, 在实际应用环节, 复杂程度过高的数量模型已经饱受质疑, 但是过于简单模型无法实现对真正情况的高效拟合, 有鉴于此, 对一系列金融风险展开定性化的监管以及判断也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定性分析结果予以适度引用, 可以有效弥补由于高度复杂的数量模型分析所产生的有关模型风险, 另外, 也避免借助定量模型来选用参数的发生, 如此一来, 在某种程度上大幅简化了金融监管的实施。
最后, 对融入了激励相容这一理念的金融监管予以再次的、重新的审视。由微观视角可知, 银行致力于短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而微观监管则强调保证单家机构的安全性以及稳健性, 二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差异;由宏观视角可知, 银行致力于自身利益的追求, 而金融监管则强调整体安全, 实现二者的激励相容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此一来, 是否需要赋予银行更大的权力, 如自由裁量权, 又如参数选择权, 是否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检验内部模型所能达到的准确性, 促进金融监管复杂性的进一步增加, 便需要监管当局及相关政府机构予以重新审视。在监管资源并非绝对足够的条件下, 对全部银行均赋予内部模型的选择权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将会让监管工作承受更大的风险和压力, 建议采用类似杠杆率的简单监管模式, 同时, 针对那些重点银行制定并采取更为严格且复杂的监管原则, 还有监管标准, 为其配置较大份额的监管资源。
四、结束语
金融监管复杂程度合理与否, 其关键在于成本收益能否达到最佳平衡。为实现这种平衡, 应基于资源一定的条件下, 对相关路径、方法以及理念等予以进一步的改善, 从而完成对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有效控制, 与此同时, 尽可能地增加金融监管复杂性所产生的一系列收益。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及金融监管的效率, 然后重点探讨了金融监管的复杂性, 最后探讨了降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监管效率。通过一系列分析得出结论, 监管局应致力于金融监管复杂性的降低, 为金融监管带来更高的收益。
关键词:金融监管效率,复杂性,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大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2]丁玲华, 王仁祥.基于金融效率角度的金融监管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 (04) .
[3]李海海.效率与安全:金融制度的选择困境——来自美国的经验与教训[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05) .
[4]张铁伟.效率与安全: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协调发展[J].现代商业.2011 (20) .
[5]安辉, 钟红云.基于金融市场效率的美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J].预测.2011 (06) .
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篇9
金融结构是如何影响金融功能的
自戈德·史密斯 (1969) 将金融结构定义为各种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 并提出金融发展即金融结构变化的观点后, 国内外学者对不同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其中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但相关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看法。直到1995年美国著名学者默顿与博迪提出金融功能的观点后, 相关争论才逐渐平息。
默顿与博迪认为, 金融结构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金融体系的功能;金融结构是变化的, 而金融体系的功能相对稳定;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是在不确定环境中, 在时间与空间上便利经济资源的配置与拓展;同时为实现基本功能, 金融体系具有支付清算、资金融通与股权细化、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风险管理、信息提供以及解决激励问题等六大核心功能。莱文 (1997)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对金融功能进行了重新解释, 认为金融体系的作用在于减少由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所带来的市场摩擦,
从各国金融发展实践看, 也没有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最优金融结构作为衡量的标准
进而实现风险改善、信息获取与资源配置、监控管理与加强企业控制、动员储蓄、促进交易等功能。
上述表述虽然各不相同, 但实质内容却基本一”
致。从宏观层面看, 金融体系的功能在于通过动员储蓄、配置资源, 促进经济增长;而从微观层面看, 金融体系的功能在于支付结算、提供投融资服务、传递信息、风险管理与分散以及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解决激励约束问题。关于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争论, 实际是对宏观层面金融功能总体优劣问题的讨论, 由于实证分析的局限, 至今难以形成一致结论。但从微观层面看, 银行体系与金融市场体系在具体金融功能上寸长尺短, 各有所长。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或经济社会不同领域对金融功能需求的重心不同, 在制定金融发展政策时可根据金融功能需求的重点变化或者金融功能发挥的薄弱环节, 制定适宜的金融发展政策, 改善金融结构, 促进金融功能的发挥。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具体金融功能上的差异
从微观层面看,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首先, 支付结算功能, 主要由银行等金融中介承担, 金融市场体系在这方面的功能较弱,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快速发展, 但其支付结算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银行体系。
其次, 对于投融资功能, 在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中, 银行充当信用中介, 属于间接融资, 具有规模经济、节约成本的优点, 但银行体系“续短为长”的特点以及天生的谨慎性决定了其存在期限错配劣势以及对创新创业等高风险企业的金融支持不足。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中, 企业或政府的融资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实现, 企业或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筹集资金, 属于直接融资, 其优点是可通过金融市场获得与其资金需求相匹配的长期资金, 可以实现不同风险水平与风险偏好的投融资需求, 缺点是融资的固定成本高, 必须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只有在融资规模较大时其规模优势才能体现。
再次, 在信息传递方面, 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中, 融资方承担了定期信息披露义务, 市场透明度高, 金融市场竞争性价格机制可以防止价格信息的失真;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中, 融资方的偿付能力属于银行的私人信息, 银行体系的相对垄断地位可能会扭曲价格信息, 所以信息传递功能较弱, 外界难以确切掌握金融体系的风险。
还有, 在风险管理与分散方面,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中, 实体经济的投融资行为主要通过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实现, 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承担了主要的金融与经济波动风险, 家庭企业远离按市场定价的资产价值的波动;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中, 金融与经济波动风险由家庭与企业承担, 同时金融市场可为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提供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
最后, 对于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解决激励问题, 传统理论认为, 银行等金融中介在信息搜集和风险处理方面具有优势, 可以通过信贷配给及对企业的事后监督控制风险, 而金融市场在事前信息搜集、事后监督方面的激励机制较弱, 难以有效地克服金融交易中的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在实际运作中, 由于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以及委托代理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银行在项目筛选以及事后监督方面会打折扣, 而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某种程度上会对融资对象形成较强的外部约束, 特别是在其融资需求较大程度依靠金融市场的情况下。
我国金融体系结构与功能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 无论增量还是存量上, 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占了绝对主导地位。虽然从宏观层面无法证实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孰优孰劣, 从各国金融发展实践看, 也没有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最优金融结构作为衡量的标准。但从近年来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中反映出的问题看, 金融体系各项具体的金融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金融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从投融资功能看, 一方面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超过100万亿, 居民与企业存款余额超过70万亿, 分别约为GDP的2倍和1.5倍, 无论从历史纵向比较, 还是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 这个比例都是比较高的;但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普遍感到资金紧缺, 中小企业融资难, 甚至是银行在特定时间节点也会出现“钱荒”。这两个方面说明, 现有的金融体系投融资功能未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 一方面大量资金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 另一方面经济的一些领域缺乏资金。
其次从信息传递功能看,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不透明问题一直是境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从影子银行目前的资金使用以及杆杆率水平看, 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 而信托资产主要投资于贷款, 在项目筛选与审查上执行了与贷款同样严格的审查程序, 本质上属于规避金融监管与利率管制的创新, 而且总体杠杆率水平不高, 并不具备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市场对影子银行体系过度悲观评价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透明度不够, 金融体系信息传递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如果相关融资行为通过金融市场体系的直接融资实现, 通过定期的信息披露以及相关金融工具竞争性的交易价格可以有效传递相关信息。
再次从风险管理功能看, 一方面我国银行体系吸收与承担了绝大部分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 银行信贷资产接近85万亿、债券规模接近10万亿, 而保险、信托及证券基金业管理资产规模不足20万亿;另一方面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并不发达, 利率衍生品市场尚未起步, 银行缺少有效管理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的工具, 难以向银行体系外转移或分散风险, 致使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缺乏弹性。
最后从不对称信息下解决激励约束问题的功能看, 目前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问题是境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地方政府承担了城镇化战略推进过程中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职责, 在现有财税政策及金融体系下, 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直接或间接获得融资支持。如果城镇化融资通过金融市场实现, 比如债券市场或资产证券化的方式, 一方面地方政府可获得与资金需求相匹配的长期资金, 另一方面二级市场交易价格能够反映投资者对项目的评价, 反过来会约束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与项目选择。
改善金融结构与功能的政策建议
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情况看, 由于直接融资比例偏低, 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滞后, 导致金融结构失衡, 金融体系的各项具体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在当前的环境下, 需要通过发展直接融资体系、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以及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等措施, 改善金融结构, 促进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
一是放松管制,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 放松管制, 弱化行政审批, 强化信息披露, 建立事后问责和民事赔偿制度, 夯实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 促进发行人、中介机构和投资主体归位尽责, 逐步实现股票发行制度的完全市场化;加快发展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 通过建立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放松挂牌上市企业标准, 强化市场参与主体归位尽责的自律体系, 建立和完善各层次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 加快全国统一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扩容与发展;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促进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 探索建立跨市场执法机制, 逐步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
二是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 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金融体系自身对风险管理与风险分散功能的需求迫切。建议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 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为金融体系提供有效风险配置与管理的工具。具体而言, 建议加快完善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体系及配套税收政策, 建立统一的证券发行与交易平台, 稳步推出国债期货等利率衍生品以及信用衍生品等金融工具。
金融对科技创新贡献的效率研究 篇10
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国外的研究较早,Hyytinena等[1]研究发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因素是完善的金融市场。King等[2]提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结合, 揭示金融体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的四种服务, 即企业家评估、获得贷款、评估技术创新活动的预期收益以及风险控制。Samuel等[3]的实证研究表明:专利申请数量与创业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关系。Tomas等[4]通过研究发现,创业投资的增加将显著减少新产品的研发时间。Schwartz等[5]认为科技创新活动与金融具有相关性,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企业的创新与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反过头来,企业创新失败又会殃及金融系统, 从而导致信用膨胀或通货膨胀。
国内的研究大致分为2类:一类是将科技与金融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科技要素与金融要素的结合效益;另一类则主要侧重于研究我国某个特定地区金融要素投入对科技产出的效率。在科技金融方面,赵昌文等[6]首先给出了“科技金融”的定义,认为科技金融是一系列金融制度、金融服务、金融工具与金融政策的创新型安排,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功能。王海[7]通过分析1991—1999年我国科技金融的结合效益, 发现科技金融结合的效益总体在上升, 但上升幅度不大,说明我国科技金融结合运行机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未能使科技金融投入取得较好的效益。黄刚等[8]认为,科技金融发展要以政策性贷款机构为核心,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创投基金,形成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方能实现科技创业企业的金融支持。
在科技创新的地区效率研究领域,江曙霞等[9]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福建省5个城市的科技企业生产力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度,提出了科技企业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及提升生产力的对策建议。彭建娟等[10]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东北三省金融发展水平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吕江林等[11]采用DEA分析模型,比较研究了中部地区与东部发达省市科技与金融结合效率。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研究主要侧重于将科技金融作为一个系统,分析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效益,或者研究某个特定地区金融投入对科技产出的效率。从研究方法看,现有的研究大部分采用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指数方法、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等。将金融作为科技投入的一个重要变量,研究金融投入对科技产出效率的相对较少。
本文将R&D投入经费、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金融发展水平作为投入变量,发明专利数作为产出变量,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结合Malmquist指数全面地分析金融要素投入对科技创新贡献的效率,将中国各个地区金融对科技创新贡献的效率差异定量的展现出来,以期能对国家制定宏观科技、金融政策提供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框架
本文分析金融对科技创新贡献的效率应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方面是基于面板数据,采用DEA结合Malmquist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从宏观层面分析历年中国各省市金融——科技系统的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另一方面是R&D投入经费、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金融发展水平等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分析,采用非径向超效率SBM-DEA测度模型测度效率,计算历年利用效率的变化,并分析三者的变动趋势及关系。
1.2 数据包络分析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数据包络分析(DEA)最初被用来比较提供相似服务的不同单位之间的效率差异,通过把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转化为效率比率的分子和分母,不需要转换成相同的货币单位,因而避免了计算每项服务的标准成本,从而比单一的经营比率或利润指标更具有综合性并且更值得信赖。最早是由Charnes等[12]提出的(称为CCR效率测度模型),但由于该模型规定最佳效率为1。Caves等[13]首先将Malmquist指数[14]应用于生产率变化的测算,此后与DEA理论相结合,在生产率测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Malmquist指数是通过定义距离函数的方法对每个决策的单位的效率变动进行评估的。其基本原理如下:假定t期第k个决策单元的DMUk的投入向量为Xundefined=(xundefined,xundefined,xundefined,…,xundefined),输出向量为Yundefined=(yundefined,yundefined,yundefined,…,yundefined),共有m个决策单元,(Xt,Yt)为其投入产出组合,同时假定Zt为从投入到产出的效率水平。
Zt={(Xt,Yt):Xt决定Yt的产出水平}。
t期决策单元DMUk的距离函数为
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inf{θk:(Xundefined,Yundefined/θk)∈Zt}。
假定基于t期的生产技术水平下,DMUk从t期到t+1期生产技术效率变动的Malmquist指数为
Mundefined=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
同理可得,基于t+1期生产技术水平的Malmquist指数为
Mundefined=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
生产率从t期到t+1期的变化可以由上述2个指数的几何平均数来估计为
Mk(Xundefined,Y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
(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
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1/2=TEC×TC,
TEC=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
TC=[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
(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Dundefined(Xundefined,Yundefined))]1/2。 (3)
由(3)式,Malmquist指数Mk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指数TEC和技术变动指数TC。剥离出规模效率之后,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又被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PTEC和规模效率变动指数SEC。
2 变量与数据
投入变量为R&D投入经费、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金融发展水平。产出变量为发明专利数。本文所有数据均为面板数据,来自于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年鉴。此外,西藏地区由于其特殊性, 许多指标值很低甚至为零, 因此舍弃西藏的数据,采用中国大陆30个省市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得到10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数据描述统计量,如表1所示。
3 实证结果
3.1 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分解
采用DEAP2.1,结果如表2所示。从纯技术效率来看,全国共有12个省市大于等于1。东、中、西部地区各占4个;相对较差的几个省市分别为山西、辽宁、江苏、安徽和四川。总体来说,各省市差别不大,均保持相对平稳状态,东、中、西部并无明显差距。由于技术进步因素已经分离,因此纯技术效率反映了一定技术和管理条件下的产出水平。
从规模效率来看,有不少省市的规模效率都在平稳上升,全国平均水平为0.972。全国共有17个省市达到或者超过了平均水平,其中东部地区有9个,中部地区有2个,西部地区有6个,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总体来看,各省市的技术进步态势良好,几乎所有的省市都大于1,有些省市甚至超过了1.2,它们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全部为东部地区。只有青海和新疆这两个西部地区未达到1,这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技术的投入,并且落实了相关鼓励技术开发、科技创新的政策所得到的结果。虽然总体态势良好,但是技术进步也存在相应的东、中、西部差异。
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乘积。由于技术进步的突出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态势也十分良好,仅内蒙古、江西、青海和新疆小于1,其他各省市均有所提高。
3.2 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分析
下面进行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及DEA效率分析,投入要素同样选取R&D投入经费、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金融发展水平,产出要素为发明专利数,将所有数据放在同一截面中,采用SBM-BCC模型,考虑松弛变量,基于投入最小进行效率分析,结果如表3和图2所示。
从效率来看,近几年全国科技创新的平均效率总体处于稳步增长阶段,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出台了许多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使得科技产出稳步提高。但是全面来看,效率值还较低,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科技人员的工作成果能够更好的转化为经济效益,鼓励企业创新,提高科技创新综合效率水平。
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看,金融发展水平的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R&D投入经费和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金融发展水平的利用效率近些年来处于稳步增长阶段,这主要是因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金融体系越来越健全,整体的金融环境越来越适合科技创新的发展。R&D投入经费、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的利用效率也处于逐年增长阶段,但是效率值还较低,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
由于在所有投入要素中,金融发展水平的利用效率最高。因此,将金融发展水平单独罗列,分析中国各省市历年金融发展水平利用效率的情况,结果如表4所示。
纵向来看,金融发展水平的利用效率似乎跟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高低没有直接的关联。众所周知,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省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是北京、上海、广东3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利用效率却处于全国的最后三位。反观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安徽、青海、新疆等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市,其金融发展水平的利用效率却较高,达到了最高值1。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可能是一线省市的银行体系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应当合理的控制放贷规模,减少不良贷款的比率,使贷款投放更有效率,更加科学。
横向看,各个省市金融发展水平的利用效率近几年来虽略有波动,但总体趋势仍处于增长阶段,说明各省市越来越注重质的提高,而不单纯看重量的变化。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为提高金融发展水平的利用效率献计献策,以保持效率增长的持续性。
4 结 论
4.1 金融发展水平总体利用效率较高
本文选取各省市的金融发展水平、R&D投入经费、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作为投入变量。经分析研究发现,各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近年来均保持了平稳上升的势头。其中,金融发展水平的利用效率居各要素之首。这深刻说明了金融发展水平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继续保持对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视程度,加大金融领域的创新和资金投入。此外,还应着力提高R&D投入经费、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等要素的利用效率,只有各要素的利用效率均达到高位,才能保持科技创新效率增长的持续性。
4.2 金融发达地区金融利用率不高
本次研究发现,即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利用效率与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呈反比,具体表现为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利用效率较高,而东部地区的利用效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一线省市的银行体系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具体表现为资金的集聚与辐射、金融风险管理水平有待加强。众所周知,一线省市具有相当丰富的金融资源,但是,如何利用好金融资源,将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实处,应当是有关部门努力的重点。因此,各金融机构应当合理的控制放贷规模,减少不良贷款的比率,使贷款投放更有效率,更加科学,各监管机构应当完善监管体系,为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3科技创新效率虽然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效率保持了平稳上升的态势,但是总体水平不高,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具体地看:技术进步的发展态势最为良好,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这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使得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以及工人劳动技术等方面得到了革新和改进。纯技术效率指数未达到1,说明在一定技术和管理条件下发明专利的产出量逐年递减。规模效率指数最低,仅为0.972。此外,规模效率还存在明显的东、中、西部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的规模效率高于西部地区的规模效率,西部地区的规模效率高于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率,这表明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际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应该积极改进科技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摘要:研究了金融对科技创新贡献的效率。选取各省市的R&D投入经费、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金融发展水平作为投入变量;各省市的授权发明专利数作为产出变量,运用数据包络法(DEA)结合Malmquist指数分析中国各省市金融对科技创新贡献的效率。研究表明:科技创新的总体效率逐年提升,技术进步的发展态势最为良好,纯技术效率次之,规模效率最差。其中规模效率存在明显的东、中、西部差异。从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来看,各要素的利用效率均处于稳步增长阶段,金融发展水平的利用效率最高,R&D投入经费、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的利用效率旗鼓相当。
金融效率 篇11
关键词:金融市场效率;实体经济;资源配置
一、引言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加上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企业价格竞争优势减弱,部分订单流失到东南亚国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只能转向民间借贷,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在此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二、金融市场效率理论概述
国内学者对金融市场效率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王广谦(1996)指出衡量金融市场运作效率的高低,可以通过市场上金融商品价格对各类信息反应的灵敏度、金融市场上各类商品价格具有稳定均衡的内在机制、金融商品数量及创新能力、市场剔除风险的能力和交易成本的大小来体现。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效率突出反映在市场对融资需求的满足能力和融资的方便程度这两方面。杨德勇(1997)认为金融市场的效率具体表现在:沟通效率,有效地沟通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赤字部门之间的资金运动;分配效率,根据全面的经济和金融信息,有效地分配资金,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传导效率,金融市场能有效影响资金供求和经济运行,从而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传导工具。林毅夫(2001)提出衡量金融市场效率高低的根本标准是看能否把资金配置到回报率最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促进实物经济快速发展。
本文将把金融市场效率分解为金融市场运作效率及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效率,通过对我国金融市场效率的现状分析,找出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为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出一些建议。
三、金融市场效率与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金融市场运作效率
1.我国证券市场对历史信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反应能力,但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是否能通过弱式有效市场检验尚存在争议。
2.虽然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但市场化利率生成机制的发展仍相对滞后,金融市场的利率体系相互割裂。
3.我国金融市场因为可交易商品的数量有限,交易品种不能满足不同交易主体对风险、期限、利率的不同要求。
4.我国的金融创新起步较晚,金融产品数量、产品种类、交易方式等方面创新度不够。
(二)我国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率
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率主要表现为企业从金融市场获得资本的难易程度及获得的资本规模大小。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是以银行为主导型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且在间接融资中以国有银行为主体,市场结构比较单一。
1.银行主导的间接金融市场效率缺陷
(1)银行体系不能顺畅地将高额储蓄转化为投资,也就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存贷比从2000年的80.26%降到2010年的66.72%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上出现了弱化趋势。
(2)我国储蓄资金的投向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商业银行出于控制自身风险的考虑,以及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长期以来借贷对象往往以大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农村地区获得金融服务的能力相对被削弱。
(3)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亏损现象多于盈利,造成了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
2.直接金融市场的效率分析
我国在股票发行、上市方面都倾向于国有企业。近年来,虽然对非国有控股企业的上市管制有所松动,但国有控股公司在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
我国债券市场目前只有少数经营状况好、信誉良好的民营大中型企业能够通过债券市场融资,而大量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债券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但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将发生变化,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融资规模,直接融资规模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加。
四、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措施
(一)发挥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打破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对国企过度倾斜的融资模式,放松金融市场对民营企业的严格管制,让民营企业能得到充分的金融資源。
(二)完善经济制度,深化经济改革
深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减少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贷款的依赖。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骨干民营企业做大,不断优化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三)发展直接金融市场,推动金融结构演进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扩大股票、债券、信托等融资活动对企业的帮助。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进一步发展票据融资、企业债券和融资租赁等方式。只有间接金融市场与直接金融市场间协调发展,相互竞争,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注解:
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其中,存贷比=贷款余额/存款余额。
参考文献:
[1]王广谦.金融市场效率的衡量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选择[J].金融研究,1996,(02):42—45.
[2]杨德勇.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效率[J].云南金融,1997,(08):11—15.
[3]林毅夫.金融市场发展模式[J].资本市场,2001,(03):10—14.
金融效率 篇12
本文将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各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的优越性相结合, 对金融监管的效率进行准确地评价。这里的监管效果评价既包括单个监管目标的效果评价, 也包括所有目标综合在一起的总体监管效率的评价。文章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 以定量的方式分析各国在不同背景下所选择金融监管的效率。
一、金融监管效率模型介绍
1973年美国运筹学家萨蒂 (T.L.Saayt) 提出了著名的层次分析法 (简称A H P) , 这是一种简明、实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该方法的特点是:第一, 分析思路清楚, 可将系统分析人员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数学化和模型化;第二, 分析时所需要的定量数据不多, 但要求对问题所包含的因素及其相关关系具体而明确;第三,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准则、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决策分析, 广泛用于地区经济发展方案比较、科学技术成果评比、资源规划和分析以及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等方面。
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 层次分析法对于分析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强、目标较多、难以直接量化和测定的各国金融监管效率是十分适用的。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集2003—2009年的相关数据, 对美、英、日、德、瑞士、新加坡、法、韩、印、巴的金融监管效率用层次分析综合法进行对比分析。
1、层次分析体系建立
考虑到金融监管的目的是维持金融稳定, 而金融稳定的目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准则层设置为对外部经济作用指标和金融本行业监管效用指标。隶属对外经济作用指标下的子准则层设置为4个——金融市场稳定程度、通货膨胀率、经济发展速度、就业率;隶属金融本行业监管效用指标下的子准则层设置了10个——信息的共享程度、风险传递的控制程度、监管标准的一致性、监管的外部性、重复监管程度、监管真空程度、监管成本、监管竞争效率、监管机构官僚程度、单业监管的效力。
2、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对比阵设置原则:在准则层对目标层及子准则层设置对比矩阵中, 由于涉及的非量化指标较多, 因此根据各指标的不同性质设置对比矩阵, 而这些指标又有些某些同质性和相关性, 所以这种设置的对比阵不会有较大的数值, 最大的影响只是“稍强”。
(1) 准则层对目标层。这里需要考虑的金融监管的效率不仅表现为为金融行业本身服务, 更是为整个经济社会服务, 但整个经济社会的建设又不仅仅靠金融监管而已, 因此设置对内指标和对外指标相同的等级。
(2) 子准则层对准则层。在C1→B1中, 由于金融监管最直接的作用是金融市场, 而金融市场的好坏往往对通货膨胀率又有较大的相关性。经济发展速度除了靠金融发展速度外还依靠实体经济, 就业率指标就更是偏向实体经济了, 因此对比矩阵为:
C2→B2, 把这十个衡量监管效力的指标分为A, B, C三类 (见表1) 。
这里把A类权重设置为2, 是因为A类指标一旦发生, 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对整个金融系统都具有重要作用, 宁可多监管, 也不愿产生监管真空;相对地B与C都是对金融监管本身作用较大, 因此都设置比例为1。其对比矩阵如下:
(3) 方案层对子准则层。在D→C11中, 金融市场稳定程度C11用股市波动来代表, 数据取自11国2003—2009年份的股票指数。
用聚类分析法将各国波动幅度分为5类, 然后可知英国股市最稳定, 中、印、巴股市最不稳定, 指标对比时设置每一类比其后一类高1等级。
同样在D→C12, C13, C14对比矩阵中, 先对通货膨胀率、G D P增长率和失业率做聚类分析, 再根据聚类图, 设置各国对比矩阵。其中, 由于印度的失业率数据无法查阅, 印度失业率没有纳入对比矩阵, 得出的对比矩阵是残缺的。不过此残缺矩阵又是可约矩阵, 因此, 在最后计算权重时, 对印度失业率赋的权重为0.01。理由有两个:第一, 对本组数据而言不会有太大影响 (不到1%) ;第二, 印度本身失业率很高, 所以赋予权重小是合理的。
(注:资料来源:郭田勇:《金融监管学》。)
D→C21, C22, …, C210对比矩阵是根据各国金融经营模式和金融监管体制不同, 对应的指标等级也不同来设置的。本文各个指标对比矩阵先设定美国为1。各指标下各国指标分值不同, 每隔开25分为一个等级。比如信息共享指标, 美国是“伞式”功能监管和混业经营, 分值为100;假如中国分值为25, 那么美国对中国的对比矩阵元素为4;假如中国分值为50, 那么美国对中国的对比矩阵元素为3;假如中国分值为75, 那么美国对中国的对比矩阵元素为2;假如中国分值为100, 那么美国对中国的对比矩阵元素为1, 即同等重要。各国不同经营方式、监管模式指标比较见表2。
3、计算结果分析
由表3可知, 11国中, 作为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中国金融监管效率最高, 但是同样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巴西监管效率却是最低的, 印度居中;在混业经营和混业监管的国家中, 新加坡和瑞士监管效率较高, 德国监管效率较低。这说明国家在选取监管方式时一定要和本国的背景相符, 要将本国的金融发展程度、监管控制力度等问题纳入考虑。
三、结论
从效率比较表可以看出, 混业经营的国家实行集中监管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监管效率, 如法国、德国金融监管效率就偏低;在分业经营体制下, 实行分业监管的监管效率不一定就低, 这说明每个国家的金融监管选择要与该国政治经济体制相符, 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中国在选取数据的11国中金融监管效率相对最高, 这说明在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下, 统一监管还不需要代替分业监管, 但是需要在局部上加强监管。随着统一经营趋势的到来和金融工具的逐步创新, 我国目前的监管方式会逐步面临监管模式的挑战。
参考文献
[1]Schumpter, J.A..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ience, 1971 (2) .
[2]Kaufman Georage C.Bank Failures, Risk and Bank Reg-ulation.CATO Journal, 1996 (16) .
[3]秦宛顺、靳云汇、刘明志: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J].金融研究, 1999 (1) .
[4]张育军:中国证券市场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 2003 (7) .
[5]蒋海:论弹性监管与金融效率[J].财经研究, 2001 (9) .
[6]马志伟:对多渠道金融监管及其效率的探析[J].银行与企业, 1999 (8) .
[7]托马斯.L.萨迪:领导者:面临挑战与选择——层次分析法在决策中的应用[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2.
[8]郭田勇:金融监管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9]姜启源、谢金星:数学模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