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化实验预习报告

2024-05-24

普化实验预习报告(共7篇)

植物生理学实验预习报告 篇1

班级:12级农业资源班

成员:杨存虎(12012243270)江凯(12012243246)张渊浩(12012243301)孙旭(12012243213)

一 实验名称

低温胁迫对小麦幼苗的影响研究。

二 实验目的(1)验证低温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造成的生理伤害,并以各项生理

指标定定性的检测出来。

(2)掌握各项生理指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三 实验原理:

小麦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外界有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当外界气温和地温明显地狱小麦所需的适宜温度,接近或超过其在这一时期生理状态所能忍受的极限最低温就会造成胁迫和伤害。

(1)目前。对小麦抗寒性的研究 已总结出许多度量指标,但细胞膜是对逆境最敏感的原始反应部位,低温胁迫时,被伤害的关键部位是膜系统。

(2)低温胁迫对膜破坏的程度,即对膜透性的影响,在研究小麦抗寒性方面是至关重要的指标。目前电导法已成为小麦抗性栽培、育种上鉴定小麦抗逆性强弱的一个方法。

(3)过氧化物酶是植物保护酶之一,它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 O

D)、过氧化氢酶(C A T),等组成植物的防御系统。因此过氧化物

酶的活性也可反映小麦的抗寒性。

三 实验材料与设计

(1)实验材料

小麦(种子由实验室提供)

(2)实验设计

采土:5月11日下午

播种:5月11日晚上(将沙壤土完全浸湿 等待播种 将已浸泡24小时的小麦种子播下)

生长时期:预定5月11日—5月21日

逆境处理:

①设置对照组和处理组:分别将花盆编号为A B C,选取C号为对照处理,让其在正常土壤下正常生长,A B号分别至于不同温度下进行低温处理。

②处理时间:处理6h后取出,开始分别测量对照组和处理组的各项指标。

四测定指标

(一)电导法测定植物组织抗逆性

(二)植物组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小麦

1.2 方法

(一)电导法测定植物组织抗逆性

1、将小麦叶片置于-20摄氏度冰箱中冷冻处理10分钟作为处理,另一份小麦叶片置于室温做对照。

2、各加20ml蒸馏水,用注射器抽气使叶片下沉入水下,浸泡10分钟后测电导率(S1),用微波炉煮沸后测电导率(S2).(二)植物组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材料:2.9ml0.05M磷酸缓冲液;1ml 2%H2O2;

1.0ml 0.05M愈创木酚和0.1ml酶液。

实验步骤:

1、酶液的制备

取0.5g叶片、加入少量磷酸缓冲液研磨至匀浆,转入离心管中,4000r、离心10min,然后取上清液定容至10ml,备用。

2、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用加热煮沸5min后的酶液作对照,反应体系加入酶液后,立即于37摄氏度水浴中保温15min,并加入20ml 20%的三氯乙酸终止反应,然后于47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值。

1.2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外渗电导率测定:电导法

植物组织受到逆境伤害时,由于膜的功能受损或结构破坏,而使其透性增大,细胞内的盐类或有机物将有不同程度生出,从而引起组织浸泡液电导率发生变化。

通过测定外渗液电导率的变化,就可以反映出质膜的伤害程

度和所测材料抗逆性的大小,伤害越重,外渗越多,电导率的值也就越大。

过氧化物活性测定:愈创木酚法

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过氧化氢将愈创木酚氧化成茶褐色产物。此产物在470nm处有最大吸光值。故通过测470nm下的吸光值变化测定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与分析

公式:

L=(St1-S0)/(St2-S0)伤害度(%)=(Lt-Lck)/(1-Lck)×100

过氧化物酶活性=(ΔA470×Vt)/(W×Vs×0.01×t)

2.1外渗电导率的变化

冷冻后的小麦叶片的外渗电导率比室温的要大;煮沸后的小麦叶片的外渗电导率比煮沸前的要大。也就说明当植物受到逆境影响时,如高温或低温、干旱、盐渍、病原菌侵染后,细胞膜遭到破坏,膜透性增大,从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以致植物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增大。由此可得出,电导率越大,表明小麦叶片受到伤害的程度也越大。

2.2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经低温处理过的小麦叶片过氧化酶活性低于室温下测得的小麦叶片的过氧化酶活性,但却并未完全消失。而过氧化酶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活力较高的一种酶,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密切关系,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的活力不断发

生变化,因此测量这种酶,可以反映某一时期植物内代谢的变化。△OD470越大,说明对应的过氧化物酶活力越高,反之亦然。

五 实验结果预测讨论

普化练习题第一章气体溶液和胶体 篇2

第一章

气体、溶液和胶体

一、选择题

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更接近的条件是(C)

A

高温高压

B

低温高压

C

高温低压

D

低温低压

22℃和100.0

kPa下,在水面上收集H20.100g,在此温度下水的蒸气压为2.7

kPa,则H2的体积应为(A)

A

1.26

dm3

B

2.45

dm3

C

12.6

dm3

D

24.5

dm3

下列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B)

A

0.01mol

kg-1K2SO4

B

0.02mol

kg-1NaCl

C

0.03mol

kg-1蔗糖

D

0.01mol

kg-1Hac

是温下,下列物质中蒸气压最大的是(A)

A

液氨

B

C

四氯化碳

D

在工业上常用减压蒸馏,以增大蒸馏速度并避免物质分解。减压蒸馏所依据的原理是(A)

A

液相的沸点降低

B

液相的蒸气压增大

C

液相的温度升高

D

气相的温度降低

将5.6

g非挥发性溶质溶解于100

g水中(Kb=0.51),该溶液在100

kPa下沸点为100.5℃,则此溶液中溶质的摩尔质量为

()

A

g

mol-1

B

g

mol-1

C

g

mol-1

D

112

g

mol-1

欲使溶胶的稳定性提高,可采用的方法是()

A.通电

B.加明胶溶液

C.加热

D.加Na2SO4溶液

土壤中养分的保持和释放是属于()。

A.分子吸附

B.离子选择吸附

C.离子交换吸附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

1.某蛋白质的饱和水溶液5.18g·L-1,在293K时的渗透压为0.413kPa,此蛋白质的摩尔质量为。

2.在下列溶液中:①1mol·dm-3

H2SO4;②1mol·dm-3

NaCl;③1mol·dm-3

C6H12O6;④0.1mol·dm-3

HAc;⑤0.1mol·dm-3

NaCl;⑥0.1mol·dm-3

C6H12O6;⑦0.1mol·dm-3

CaCl2;

凝固点最低的是,凝固点最高的是,沸点最高的是,沸点最低的是。

3.As2S3溶胶胶团结构式为,电解质NaCl,MgCl2,(NH4)2SO4对此溶胶聚沉值最小的是。

4.溶胶分子具有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高分子溶液具有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

5.下列电解质对某溶液的聚沉值分别为NaNO3300,NaSO4295,MgCl225,AlCl30.5(单位均为mmol·dm-3),该溶胶是

溶胶,因为的聚沉能力最强。

6.丁达尔效应证明溶胶具有

性质;电泳和电渗证明溶胶具有

性质。

三、计算题

1.将10

g

Zn加入到100

cm3盐酸中,产生的H2在20℃及101.3

kPa下进行收集,体积为2.0

dm3,问(1)气体干燥后,体积是多少?(20℃时水的饱和蒸汽压为2.33

kPa)(2)反应是Zn过量还是HCl过量?

2.27℃在3.0

dm3容器装入0.0200

mol

H2,22.0

gCO2和4.00

gO2,求此混合气体的总压力和各种气体的分压力。

3.甲状腺素是人体中一种重要激素,它能抑制身体里的新陈代谢。如果0.455

g甲状腺素溶解在10.0

g苯中,溶液的凝固点是5.144℃,纯苯在5.444℃时凝固。问甲状腺素的分子量是多少?(苯的Kf=5.12

K∙kg∙mol-1)

4.一有机物9.00

g溶于500

g水中,水的沸点上升0.0512

K。

(1)计算有机物的摩尔质量;(2)已知这种有机物含碳40.0%,含氧53.3%,含氢6.70%,写出它的分子式。(已知水的Kb=0.512

K∙kg∙mol-1)

5.在Al(OH)3的新鲜沉淀上加清水和少许AlCl3溶液,振荡后Al(OH)3转化成溶胶,写出此溶胶的胶团结构。

6.将12

cm3

0.02

mol∙dm-3KCl溶液和100

预习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3

(2011-10-28 13:45:34)转载▼ 标签: 杂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对小学生来说,21世纪教育的使命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从研究学生的自主性、有效性预习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入手,不仅抓住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最核心理念和最基础习惯,而且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关于预习,数学教师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主张不能预习,觉得预习之后课就没法讲,失去了课堂上的探究过程,特别是有时候你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被个别学生一下就说出来的结果给弄得很难处理,显得很乱套。另一种观点认为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我觉得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中高年级,指导学生有效预习也是提高学生自学探究能力很不错的方法。

其实在素质教育下的今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表现十分活跃,但他们只是一味依赖教师去被动学习,其自主学习性很差,他们的预习习惯也很差,大多数学生只有在老师布置下,才敷衍了事地去预习一下。而且老师所谓布置预习,也就是那么一说,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开展预习,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显得十分重要。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自身的发展。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可以促使教师更加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对教材的预习情况采取相应的课堂组织形式,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并且能够使教师主动的意识到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去应对同学们在预习中产生的各种情况,并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反思,从而也就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教师根据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也能把被动的教改成主动的教,这样真正有效的、双主体互动的课堂就形成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以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管理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就是在与这种环境的互动中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能在老师讲新课前主动预习。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提高质疑能力。

(3)为老师如何去演绎预习后的数学课堂,使课堂更加高效提供策略。

(4)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5)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的有效课堂。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当前本校小学数学教师和三年级学生对于数学预习的看法和做法。

(2)从培养兴趣、教会方法、养成习惯三个方面入手,针对班级中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制定出具体的预习方案,并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3)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针对不同的内容研究具体的预习策略,设计预习提纲。

(4)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如何组织交流、反馈才能取得预设的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此方法,了解当前数学教师与学生对于自主预习的看法及做法。

(2)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反思、调整、充实,力求以清楚的数据、科学的论证,提供事实性材料,评定前阶段工作,启动下阶段工作。

(3)文献资料法:学习和研究教学论,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以及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成功的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教学理论及操作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思辨和理论综合。

(4)经验总结法:进行收集整理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及心得体会,加工修改研究案例,完成结题工作的总结归纳。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①收集材料,调查研究,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②开题论证,商讨具体实施计划。

(二)组织实施阶段。该阶段的具体任务是:

①进行部分数学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现状。

②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师生采用文献资料法共同进行理论学习,如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等,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

③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从培养兴趣、教会方法、养成习惯三个方面入手,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针对班级中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制定出具体的预习方案,并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4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数学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概念课、计算课、操作课等,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用不同的方法来预习。

5教师和学生关于预习开展心得交流活动,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教学随笔、学习体会等。撰写中期报告,进行中期汇报活动。

(三)总结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集,全面检测评估研究效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鉴定工作。课题研究教师把教师和学生的心得体会整理成文,接受全体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课题内容。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一般数学知识预习方法四步走。

(1)读一读:读信息窗、读例题、读分析、读结论等,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思考例题的明确思路及解题方法等。

(2)画一画:画出重点知识和关键问题。青岛版教材的知识点不是很集中,有一些概念分布在讨论之中,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先通读一遍教材,读第二遍的时候,把认为重要的内容用铅笔画下来。信息窗中重点的问题是红点问题,让学生重点看这些问题,把自己认为关键的地方画一画。

(3)练练手:用自学理解的知识进行尝试练习,在学习后对照老师的讲解,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4)标疑问: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在书上注明,带着问题去听课,会更有针对性、目的性。

2、特殊数学知识知识的预习方法。

(1)数学概念课的有效预习策略。

概念课最基本也最简易的预习方法是课本标记预习法,可以用简短的几分钟阅读课本,做些简单的圈点标注,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还可以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数学计算课的有效预习策略。

首先要让学生能看懂例题。其次让学生尝试练习。在计算课中经常会有一个情境,以其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剩余的几种情况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通过计算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数学操作课的有效预习策略。

对于这样的操作课,布置任务时应首先让学生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弄清操作步骤。第二要准备好做实验的材料,先与父母合作试着做一做。第三可以把你在做实验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布置的预习任务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在家里做实验的情况,遇到的困难。再帮他们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中材料,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二)实践成果

1.学生主动预习的自觉性加强。

我们对两个实验班90人进行调查,发现两个实验班同学主动预习的习惯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表一

前测、中测、后测结果对比

认为课前预习很重要

59% 74 83% 82 92%

自己能主动地预习新课 30% 48 54% 80 89%

学习遇到困难自己解决

44% 55 61% 81 90%

认为自己预习习惯很好

38% 46 51% 72 81%

首先,从前测看,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浓,其主要原因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许多家长的观念陈旧,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不够,大多数家长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其次,家长对于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对于像课前主动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等一系列学习要求,不能很好落实,流于形式,也造成了学生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重视。再次,老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持之以恒,要求多,落实少;作业多,方法少;唠叨多,指导少。也就造成了预习、复习天天搞,学生却不知怎样去预习、如何去复习。

实验过程中,一开始学生写完作业能自觉预习新课者,则由家长给予一颗小红星,满五颗由老师在班级表扬,并换得一颗班级之星,满五次班级之星,老师就给学生发一张喜报,慢慢地根据学生主动预习情况,则由家长根据预习的认真程度进行打分,老师根据横向对比,评比最佳“预习之星”,给予奖励。

从表中的人数变化与百分比变化中,我们明显看到: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逐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大多数的学生养成了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

2.学生学习的方法更灵活、更科学了。

两个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方法较普通班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

表二、三年级三、四班调查对比

对比班级

课前主动预习

善于提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课后善于拓展延伸

学习兴趣浓厚

实验班三(3)

32人

30人

32人

25人

33人

非实验三(4)

15人

12人

13人

5人

21人

从实验班级与平等对比班在实验结束后的对比中,我们轻而易举就可以看出实验的班级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主动预习习惯基本养成,但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由于时间所限,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本校班级大,老师平时比较繁忙,再加之能力有限,应培养一些理论基础雄厚的教师充实起学校的科研实力。

2.学生性格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应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对症下药,争取寻求更好的方法。

普化实验预习报告 篇4

撰稿人:李所贵

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研究

结题报告

田昆 雷凯

安宁市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研究课题组

2013年11月25日

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研究结题报告

-------昆明市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 安宁市实验学校小学数学课题组

摘要:为解决小学数学预习流于形式,提升预习的实效性,关注学生个体在预习中的差异和需求,本研究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小学数学预习的现状,通过问题、设想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并结合个案研究,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及教学的模式。通过研究,形成了一套形之有效的预习学案和预习手册-----3年级预习学案和4—6年级预习手册;总结出预习的有效策略:1.保底性策略------按五步预习法对教材开展初步预习;2.发展性策------使用预习手册或预习学案提升预习实效;3.分层策略------根据小学生预习的差异性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预习中的需求,给学生不同的预习目标,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全部或部分预习作业;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小学数学预习的有效操作模式:预习作业布置、检查、评价和课堂展示。通过研究预习的实效性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很大转变,进一步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及教学能力提升,促进课堂效率大幅提升,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预习

研究 课题负责人:

李所贵

笔:

李所贵

雷凯

课题组成员:田昆

余春梅

范雯雯

胡梅花

李艳玲

陈常娟

冯永权 李艳波 向兰洋

梁星灵

姜世新

史琼

张红 李东梅

杨建明

刘芳

内容结构

一、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步骤

四、研究结果分析

五、研究结论

六、参考文献 附:成果说明

正文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预习。

《新课程标准》中对预习的解释为:“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学生的预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才会有实效;而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要素进行的调整,形成一定有效的、可行的教学模式,从而改进和提高课堂效率。

2.预习学案。

预习学案不同于导学案,更不同于教案。预习学案是在借鉴导学案的基础上,对新课的导学部分进行修改和细化,以预习作业的形式进行呈现,提供给学生在课前预习的作业单,也就是预习作业设计的物质载体。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文献综述 1.邱学华的“尝试教学”

在20世纪80年代邱学华正式提出“尝试教学”法,并启动教学实验,2000年10月,邱学华完整地提出了“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新观点,形成了尝试教学理论的核心。尝试教学理论充分发挥学生在 4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当然运用尝试教学理论中在具体的教学操作模式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运用尝试教学操作模式,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它在小学低年级应用范围较小;对于初步概念的引入课,一般也不适合于应用该操作模式;实践性较强的教材也不完全适于应用该操作模式。

2.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在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之一的当代中国名校——洋思中学,创设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先学后教的“学”字,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数学课由学生自学例题,自己做练习题;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4分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但是由于洋思中学面对的是中学生,而且“先学”是在课堂上进行,因此与本课题的课前预习,对象是小学生有很大差异,但值得借鉴和思考。

3.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的“导学案”

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和师承杜郎口形成自己特色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情”和“效益”入手,分别提出的“三三六”模式和“271”模式,形成了高效 5 课堂的代表模式,倡导预习指导前提下开展自主学习,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抓手,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课前研制“导学案”。但本课题研究的是有效数学预习,重点是预习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和导学案内容不同,但有很大借鉴价值。

南海区罗村街道罗村小学数学课题组2010年也开展了《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与操作研究》,并初步提出构建有效预习的具体策略:

1、树立学生预习意识,培养预习兴趣;

2、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开拓预习视野:

3、不断修正和完善预习提纲,在实施课题研究阶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了上阶段整理的各年级的预习提纲,并整理成册,供教师在教学时使用。但在以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还待进一步具体研究:(1)小学数学预习有效性的策略。(2)小学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途径。

(3)小学数学预习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步骤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预习有效性的策略。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途径。3.探索小学数学预习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

4.通过本课题的开展,促进学生在合理课余负担下学习成绩大幅提升,6 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及教学能力提升。

(二)研究的内容

1.开展小学数学预习现状分析

2.设计有效预习的“预习学案”或“预习手册”。3.小学数学有效预习方法。

4.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形成小学数学预习的有效操作模式。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以行动研究为主线,辅之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为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预习现状,对3---6年级的学生分别自制预习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发现中高段学生在数学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2、个案研究法:选择典型的教学个案(班级个案、学生个案、教学课例)进行研究,分析预习中有效和无效现象,探讨有效预习策略,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3—2011、9)

组建学校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职责,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分析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有效预习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完成课题的开题 7 论证及学情调查、理论整理工作。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10—2013、8)

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并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围绕有效预习习惯的培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师个研、集体备课方式,认真分析、反思、交流;不断修正导学案,定期举行课堂教学研究示范观摩,及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阶段小结。分三个阶段开展以下研讨活动:

1、实施第一阶段:(2011、9—2012、2)

制定第一阶段实施计划,开展“小学数学有效的预习方法指导”,先通过文献搜集和教师个体实践做法,提出小学数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和预习习惯,并通过学法指导课开展预习方法指导,并开展预习方法指导课研究、观摩,再做好第一阶段小结和资料的整理工作。

2、实施第二阶段:(2012、3---2012、7)

制定第二阶段实施计划,开展预习学案或预习手册的研制和使用工作,并围绕“探索小学数学预习有效性的策略”对预习学案(预习手册)编制、使用、检测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研究,并借助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研究“预习策略的实效性”,总结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措施,再做好第一阶段小结和资料的整理工作。

(三)第三阶段:后期总结阶段(2012、8—2013、12)

在2012年9月,我们得到安宁市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在我们开展的预 8习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以三年级数学预习学案设计和使用的教改实验,并成为小学数学教改联合体成员。第三阶段我们的课题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前期(2012年8月---2013年7月)根据第二阶段反应出来的“预习中差异性问题”,开展对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分层次的预习专题研究;后期(2013年8月---2013年12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进行后测、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汇集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形成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结题鉴定汇报活动,同时继续做好课题成果的应用等。

三、研究成果

(一)设计出3-6年级的“预习学案”或“预习手册”。

我们进行了3-4年级的“预习学案”和4-6年级“预习手册”开发,按照“其内容和完成途径应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新知,提高预习的实效;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三个有利于要求设计的“预习学案”和“预习手册”。通过3年的边设计实践边修改,以及安宁市教研室帮助牵头,和市昆钢一小、鸣矣河小学、一六小学3所兄弟学校帮助论证,三年级的数学预习学案形成了安宁市级成果;4—6年级的预习手册汇编为校级成果。

1.“预习手册”的主要内容。预习手册编制相对要简单,只要提炼出2-4个课堂上重点思考的问题或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做好课前准备活动即可,9 同时预习提纲也有层次性要求,允许学生分层解决或选择性完成。

2.预习学案的主要内容。预习学案的内容应有一定的提示性,让学生明确整个预习的流程和要求。在预习学案设计上可以增加一些辅助的提示,如:课题、学习目标、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的预习作业内容其主要包括:课题、学习目标、重点、温故知新、问题自我试解、方法我总结、预学疑难提问留白、等。对部分内容允许学生选做。(见附录6)

(二)探索总结形成了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

课题组在研究的第一阶段总结出“五步预习法”作为对有效预习的基本策略;在第二阶段提炼出以使用预习本或预习学案为物质载体的预习操作形式,提升预习实效的发展性策略;在第三阶段根据小学生预习的差异性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预习中的需求探索出分层次推进和选择性策略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需求。

1.保底性策略(基本要求):按五步预习法对教材开展初步预习我们一开始是借助数学书开展预习,后来部分年级使用预习学案或预习提纲在预习本上预习。不管用哪种方式,预习都坚持一定要有最基本的常规性要求。我们总结为:用五步预习法对教材行初步预习。即“一看二思三试四问五备”。“一看”即要求学生先通读教材,了解我们要学习什么新知识;“二思”即要求学生思考教材例题的问题,并尝试用铅笔在课本上或预习本尝试写写自己的想法;“三试”即有动手实验就试一试,并选择性尝试 10 完成书上的做一做;“四问”即问一问自己有什么不懂的?;“五备”即进行相应的学具准备。

2.发展性策略:使用预习手册或预习学案提升预习实效。“五步预习法”让学生明确了基本的预习要求,但由于受教材的限制和布置预习作业时间和空间限制,预习布置简单笼统,时间长了甚至流于形式。而将预习的内容及要求以预习学案或预习提纲的形式提前在课前一天呈现给学生,可以解决学生因缺乏预习方法和预习策略而无法预习、低效预习的现象,而且有利于指导学生提前接触预习内容及重难点,做好课前学习用品和认知、心里的准备,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新课。

3.分层性策略:根据小学生预习的差异性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预习中的需求,给学生不同的预习目标和任务。

在课题实施的第一年,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预习质量两级分化严重,诚然,每一位学生认知结构水平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学生的预习要求不能整齐划一。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分层次进行,给学生不同的预习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就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谈谈具体操作模式。预习提纲:

1.长方形的面积怎样算?

2.阅读P80-81页,将80页表格填写完整,你发现什么? 3.平行四边形怎么剪,才能拼成长方形?

4.怎么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和它剪出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后进生预习模式:读——说——做—质疑求教。

(1)读:指通读教学内容,细读例题。(认真阅读课本79、80、81页。了解将要学习什么,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2)说:指说一说预习提纲问题1 和2。

(3)做:尝试完成问题3,动手做一做,问题4可选做。

(4)质疑求教: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中等生预习模式:读—思考—讨论—质疑求教。

(1)读:指通读教学内容,细读例题。

(2)思考:预习提纲问题1、2、3以及书上的问题;

(3)讨论:指对自己理解不透,似是而非的问题,与家长或同学交换意见,甚至进行辩论,以明确认识。如问题4,可以选做。

(4)质疑求教: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优生预习模式:思考中质疑—讨论中升华—尝试中总结

(1)思考中质疑:是指学生在预习中要学会思考,勤于质疑,这是优生预习的核心,也是关键。(具体做法:预习时,要求细读例题,思考数学书上的问题和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对于简单的可以只思考不在预习本上写 12 想法,对于有疑问的要求写下疑问。)

(2)讨论中升华:优生的预习常常是独立进行的,但是有些问题和看法也需要与家长或同学相互讨论,才会明确。主要是要求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对课本中的某些看法提出来与家长、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这样既可以创设探索氛围,又可以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率。(具体做法:重点思考问题4,和家长或同学讨论)

(3)尝试中总结:学生在预习中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知识,然后通过做练习或者解决问题来检验预习效果,这种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总结学习方法。(具体做法:鼓励学生通进行做一做尝试练习,并总结方法。)

在实施预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对预习分层的任务提出想法:有时它们觉得老师布置的预习限制太多,有的内容它们觉得没有必要必须书面预习,为此在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部分预习内容。

(三)形成了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预习的操作模式。

课题实施的第一年,我们就在思考:“预习的作业布置什么?怎么布置?怎样检查、反馈、评价?”等等一系列具体操作问题,通过3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可行的操作流程:

1.预习作业布置方式

预习作业布置在布置时间方面我们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课前一天布置,一般以家庭作业的方式完成;另一种是课堂上布置,即课上先布置5-10分钟的自学,随后交流反馈自学情况。一般在开学时使用第二种布置方式。在预习方法设置上,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教材+预习提纲+预习作业本”开展预习,即先运用“五步预习法自学教材,在对照预习提纲,在预习本上对预习提纲进行思考记录。通常我们会把预习提纲按单元提前呈现在教室的一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预习提纲问题要点进行摘抄。这样做最大的优点是预习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容易操作,成本低,不足之处是要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摘抄预习提纲。另外一种是“教材+预习学案”,开展预习,即先运用“五步预习法自学教材,在对照预习学案进行思考记录。这种方式最大优点是预习层层递进,学案可以成为课堂学习主线,预习更加深入,特别对于指导学生开始预习更加有效。

2.预习作业的检查方式。

预习作业检查方式一般采用普查和抽查相结合两种方式。普查,即全员检查。一般用在开学初,重在培养认真预习习惯;抽查,即随机抽一组检查。不管是哪种方式,课前老师都要提前检查,并在课前2分钟对检查情况做评价。评价主要三看:一看学生是否认真预习;二看学生主要存在哪些不懂的问题;三看好中差学生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思考。

3.预习作业的课堂展示方式

预习反馈方式,我们根据布置的时间灵活调整。课堂预习的,采用随堂反馈,即组织学生再预习的基础上,先小组内交流质疑,在组间交流汇报。课前预习的,采用先检查了解预习中的问题,对照问题对教学预设进行修改,重点对困惑和主要问题,小组内交流质疑,组间交流汇报。对于使用学案的还要求当堂用双色笔修改。

4.预习作业的评价方式。

我们主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以鼓励为主,分层要求,重在预习的态度和方法上进行评价,轻结果重过程。具体实施是将学生个体组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学习小组,对组内的一个或几个同学预习作业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定性评价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再按照“优记5分,良记3分,中记2分,差记1分”算出该组的本次平均分,每周按检查次数算出当周总平均分,对表现出色的小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以操行积分或奖励,以此提升预习作业的质量。

四、研究结论

(一)取得的成绩

通过近3年的课题研究,我校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取的了很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预习的实效性显著增强。

15(1)3-6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定预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通过“教材+预习提纲+预习作业本”和“教材+预习学案” 两种预习方式。我们将各种预习方法和内容加以整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性完成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使每个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尽快适应预习要去,满足自己的预习需求,并在教师的检查训练下掌握预习方法。

(2)通过使用预习学案或预习手册,提升了预习的针对性;

预习学案或预习手册的使用,解决了单纯使用教材带来的预习过于统一,通过教师设计和提炼有针对性的问题或活动,提升了预习的针对性。在操作模式中,从预习的布置、检查、反馈到评价,都建立相对明确的操作要求,对每次每位学生的预习作业都有检查、评价,从制度上保证每次预习的质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预习反馈环节,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消化学生在预习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预习问卷后测问卷调查:预习后容易的掌握新课知识的98%(前测61.6%)通过对比,学生预习新课,大多数学生对预习新课的学习从满了自信,通过预习初步探究要学习的新知,还能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探索交流,对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了积极主动预习的态度。

(3)通过开展预习分层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学习需求,增 16 强预习的主动性。

在课题实施的第一年,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预习质量两级分化严重,好的学生觉得有的预习内容价值不大,反而增加负担,而后进学生又觉得预习要求过高,难度过大,负担过重,进而产生了害怕预习,抵触预习情况。通过采用选择性预习,加入了分层预习的环节,通过形式多样,富有梯度的预习,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不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学习需求,而且减轻学习心理和生理负担,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互学,提高预习的主动性。

(4)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很大转变,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显著增强。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注重交给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讨论交流、质疑,教师在补讲,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的目的,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2.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及教学能力提升。

课题研究的这3年,是我校小学数学预习探索、发展、深入的3年,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成为我校每一位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每位教师养成了提前根据预习手册或预习学案精心布置预习,课前根据学生的预习作业再次调整教学预设,找准学生思维的困惑;课上尽量做到抓住预习中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质疑,教师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和补讲的预习操作 17 模式。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研发预习学案和预习手册,提升创造性处理教材的能力。通过预习的有效性探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和科研能力,进3年来,全课题组19位教师每人都撰写至少1篇以上有关预习的教育教学论文、教案设计或案例,积极参与各级论文评选,共14人次获国家、省市奖励。其中2篇被国家级杂志选登发表,12篇荣获省级奖励(详见成果汇编三);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探究能力的提升: 3.提升了我校小学数学的学科在安宁市内影响力。

开展课题研究的3年,我校小学数学学科影响力在安宁市内影响力越来越大。2011年,我校小学课题组先后两次受安宁市温泉小学、安宁市禄裱学校小学部邀请送课交流;2012年,我校课题负责人李所贵老师收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赵老师的邀请到安宁市鸣矣河小学进行第一片区预习课----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统计》作课交流,并做了专题讲座---《该放手时要放手》,对老师促动很大。2013年4月,在教研室赵老师的促成下,在学校承办了4所教改联合体学校参加的首次3年级下册1-4单元导学案的申稿研讨会;2013年11月21日,在学校承办的第二片区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校四年级的余春梅老师和雷凯老师分别用预习学案和预习提纲两种预习形式呈现了我们的预习教学下的课堂,展示了我校小学数学教学特色和亮点,对其它学校促动很大。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预习后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应对(如何把有效预习与有效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把学生预习的结果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并把学生的预习情况生成与课堂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将作为下一步教改方向。

2.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对有效预习的特征把握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表述,对各年级在预习中的无效预习表征没有进行分析和提炼,使有效预习在学习中的行为表现没有得到确认和强化,这需要我们在今后教学中进行“补漏”。

六、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刘坚 孙晓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2、陈永林引探教学法经验交流材料----------2006年7月昆明

3、《小学数学教育评价》------马云鹏 张春莉 王丽杰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4、《教师如何做好学法指导》------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年3月

5、《洋思中学经验启示录》-------百度网

6、南海区罗村街道罗村小学数学课题组《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与操作研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小结---------百度网

7、《高效课堂22条》--------李炳亭---山东文艺出版社

附:成果说明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研究 立项编号:ZY11007 承担单位:安宁市实验学校 课题负责人:李所贵

主要成员:田昆 雷凯 余春梅 20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报告 篇5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1.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学生目前预习情况,因此设计了本问卷。问卷分别从学生的预习意识、预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作业无法落实的原因、预习的步骤、预习内容几个方面来设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预习的普及度、预习的质量和预习的价值性认识;从侧面了解教师布置预习的质量。

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到如下一些问题: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2)学生预习的主动性

(3)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方法等状况

二.调查对象与过程

1.调查对象

从本校五年级选了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0 张,收回率100%。

2.调查过程

调查方法: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结合本校学生的预习情况自编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问卷。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当学生认识到某件事的意义时,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动机。学生对课前有没有必要预习是怎么看的呢?调查内容如下。

1、你觉得语文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

A有必要 B没必要 C不清楚

2、你经常进行语文的课前预习吗?( )

A经常 B偶尔 C从来没有

分析:大部分孩子在上课前总会预习的;约 17%的孩子对预习重视不够,还没有养成主动预习习惯。

3、你的语文预习时间一般是:( )

A15分钟以内 B15-30分钟 C30至60分钟

分析:大部分孩子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有用;2%的孩子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没有用。

4、你的语文预习的主要内容是( )。(可多选)

A读通、读熟课文 B自学生字词 C了解课文大意

D查阅资料 E质疑问难 F根据课后题,尝试探究

G其它

从本题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是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少部分同学能质疑问难,试着完成课后问题。

(二).预习的主动性

1、你之所以进行课前预习是因为:( )

A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必须完成

B为了课堂更好地学习,我必须完成

C为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D不知道

2、你认为语文课前预习的作用主要是( )。

A提高听课效果 B得到老师表扬 C提高自学能力

D上课可以不听

分析:有30%孩子预习意识、预习目的是积极的,为了课堂更好的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有20 %的孩子预习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预习的独立性

1、老师没有布置或忘记布置预习时,你会:( )

A自己主动预习B向老师询问预习作业 C不预习

分析:35%以上的孩子有了预习的习惯,即使老师没有布置预习作业,他们也能主动问或主动预习。30%的孩子没有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2、你预习时,父母会给予指导吗?( )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分析:有一半学生在预习时会得到父母的指导,说明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预习是十分重视的。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这些孩子还没有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

(四).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如下:

1、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 )

A直接跳过 B做好记号,上课认真听

C请教别人 D查阅资料

分析:20%的孩子在预习中遇到问题会请教别人或查资料,说明这些孩子的有积极主动地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学习的主动性较强。45%的孩子愿意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利用课堂上有目的的听讲来进行解决。但仍有30 %的孩子不管遇到的问题,直接跳过去了,很可能就此不再理会这个问题了。

2、预习中你使用过《教材全解》之类的参考书籍吗?( )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分析:在课前预习中,70%的孩子都使用教学参考书。也就是说有多一半的孩子在依靠参考书进行预习。

3、使用参考书籍是为了:( )

A得到准确的答案,课堂好回答老师的问题

B仅作参考,像与朋友讨论一样,我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C做作业时,能把作业做正确

分析:34%的孩子使用参考书是为了上课能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见孩子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很重视,38%的孩子是为了把作业做正确。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参考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锻炼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多数孩子都认为课前预习是有效果的,说明课前预习是值得的。

分析:大部分孩子在预习中认为自己能认识生字词,能读通、读熟课文,能理解重点词句。

通过调查反映出学生查阅资料和质疑问难的能力不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未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2.不讲究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3.不善于合作学习。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4.不注重预习质量。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报告 篇6

本次县级小课题研究,我们选取的是《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及设想研究》这个课题,为了在研究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少走弯路,我们先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做了个调查。

调查内容: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情况调查问卷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调查问卷

、你认为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①有必要②没必要③说不清

2、上新课之前,你会预习课文吗?()

①总会预习②有时会③不会预习

3、你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有用吗?

①有用②没有用③不清楚

4、你之所以预习是因为?()

①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必须完成。②为了课堂更好的学习,我必须完成。③为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④不知道

5、老师没有布置或忘记布置预习时,你会?()

①自己主动预习②向老师询问预习作业③不预习

6、你预习时,父母会给予你指导吗?()

①经常指导②偶尔会指导③从不指导

7、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①直接跳过去②做记号,上课时认真听③请教别人④查阅资料

8、预习中你使用过《课堂全解》《奇迹课堂》之类的教学参考书籍吗?()

①正常使用。②不使用。③有时会使用

9、使用《课堂全解》《奇迹课堂》之类的参考书籍是为了?()

①得到准确的答案,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

②仅作参考,就像与朋友讨论一样,我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③做作业时,能把作业做正确

0、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多项选择)()

①自学生字词②读通、读熟课文③了解课文大意

④查阅资料⑤质疑问难⑥根据课后问题,尝试探究

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知道课前预习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认为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必须完成,自己不会主动去做课前预习。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重视课前预习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2、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的内容偏重生字、词语、读课文,对课前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

3、不注重预习质量。有的学生虽然预习了,但预习时不动脑思考,采取的课前预习方法也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

初步的策略设想: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觉得应该给学生预习内容的指导,让他们逐步知道预习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给学生预习步骤的指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预习;

、初期阶段,先让学生对字词句学会预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学字(生字、形近字、多音字等),词语(优美词语、词语搭配等),句子(优美的句子)。

2、中期阶段,在学生对字词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再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普化实验预习报告 篇7

隆化一校教科室: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见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有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主要是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学生没有经过预习,完全跟着老师走,一味依赖教师去被动学习,只会等待老师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往往会跟不上,他们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有的老师虽然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很认真的对待,学生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于是,产生了以下几种后果:预习要求不具体,预习不到位;没有预习方法,学生无从下手,大多数学生敷衍了事地去预习一下;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却不管不问,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得不到及时的反馈。

所以,如何开展预习,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显得十分重要。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如果对学生的预习方法加以指导,学 生就能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学生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好习惯,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校正在实施的生本理念下 “361快乐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就是提倡以学生为本,主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上做自己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实现学习上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教研组申报《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和“双主体互动”,培养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也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真正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有效课堂。

(三)课题界定

课前预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就是凭学生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课前预习是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对于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预习能力,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培根说的:“习惯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也正如萨穆尔,斯迈尔所说: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1.通过研究帮助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预习方法,形成指导学生预习的基本操作模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设计可操作性较强的预习提纲,帮助学生预习,以便提高预习的质量。

4.研究如何及时、有效反馈预习信息,并把它们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预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5.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和“双主体互动”的有效课堂。

四、本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小学五年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现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

2.思考数学的预习有哪些自身的特点,与学生一起探究适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实效的数学预习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后,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争取取得预设的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4.使学生学会预习、乐于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5.依托我校正在实施的生本理念下 “361快乐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平台,发挥学生预习的作用,真正实现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计划,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

(2)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等方面的研究。

(3)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材料。

(二)完成课题的基本途径

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有关课题研究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了管理和理论知识。利用互联网、亚教网“三网合一”的平台,认真开展实验,遇到问题多看书、多请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积极撰写研究心得、研究收获,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三)课题实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两学期

1.申报阶段:(2013年3月):认真选题,学习、查阅有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10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深入开展各项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收集活动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2013年11月):收集整理课题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本课题组成员几乎都已积累相当的研究方法和经验,知道如何深入展开研究、细心研究问题、彻底解决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有87.5%都已取得小学数学中级职称,是长期从事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的优秀教师。其中有多名老师在校区两级“说作评”课活动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有多人次在市区两级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过一、二、三等奖。教学、科研能力很强,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证。相信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研究成员的执着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实验一定会取得成功。

六、预期成果及评价方式

(一)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 1.课题实施方案。

2.课题相关论文。3.课题的相关教学案例。4.课题研究报告。

(二)评价方式

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教学效果考查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是否养成,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自学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七、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孔企平著《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4.朱劲松:《谈小学数学的预习作业》 5.姜芳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南川区隆化一校六年级数学教研组

上一篇:一年级教师工作总结1500字下一篇:乐事薯片的广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