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机实验报告

2024-06-16

上机实验报告(精选10篇)

上机实验报告 篇1

C语言上机实验内容

第1次实验:

实验1 C程序的运行环境

实验报告:

四、实验项目

第2次实验:

FTP上的 实验2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书上的实验2 暂时不做

实验报告:2.4 完善程序【实验2.7】【实验2.8】,2.5 改错程序【实验2.10】,2.6 自己练习.1第3次实验:

实验书上:实验2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请填写电子实验报告

第4次实验:

FTP上的 实验3 顺序和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请填写电子实验报告

第5次实验:

实验书上:实验3顺序和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实验报告:P12:2代码,(1)~(9)运行结果及分析

P14:四:

1、2第6次实验:

FTP上的 实验4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1)

实验报告:

4.4 完善程序【实验4.5】【实验4.6】

4.5 改错程序【实验4.7】

4.6 自己练习

1.编写程序,从键盘输入一行以回车结束的字符,统计并输出输入字符的个数。

第7次实验:

实验书上:实验四

第8次实验:

FTP上的实验5 数组程序设计(1)

实验报告:

6.4 完善程序

6.5 改错程序

6.6 自己练习1、2

第9次实验:

实验书上实验5

第10次实验:

FTP上的 实验8 函数程序设计(1)

8.4 完善程序

8.5 改错程序

8.6 自己练习

1.编写程序,输出1~100之间各位数的乘积大于各位数的和的数。要求判断各位数的乘积大于各位数的和用函数实现。

3.编写程序,输出100以内的正整数中包含数字3,5,7中的一个的数。要求判断一个数中包含数字3,5,7中的一个的数用函数实现。

第11次实验:

实验书上 的

上机实验报告 篇2

数值分析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1,2], 虽然它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与其它相关数学课程相比, 数值分析是偏重于应用的一门课程, 其中的理论和方法, 不仅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常常运用, 而且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与方法。各应用学科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数值分析与仿真, 数值分析与仿真新理论新算法大量涌现, 使得数值分析的应用范围和专业越来越广, 例如, 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 机械、电气和电子信息等理工科专业[3], 使得数值分析逐渐成为理工科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和工具。同时, 需要有一定量的上机实验来具体应用所建立的算法及验证理论结果, 是一个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 能使理论结果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因此, 针对数值分析的上机实验问题, 有必要分析其实现软件的特点及其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

1 数值分析实验常用软件的特点

1.1 常用的软件特点分析

数值分析实验的常用软件有C语言和MATLAB。C语言的特点如下: C语言是Combined Language (简称, C-Language) 的中英混合简称, 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它既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 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它可以作为工作系统设计语言, 编写系统应用程序, 也可以作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 编写不依赖计算机硬件的应用程序。因此,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 不仅仅是在软件开发上, 而且各类科研都需要用到C语言, 具体应用比如单片机以及嵌入式系统开发。常用C软件有Turbo C2.0, VC++6.0等。MATLAB是一种数学软件, 它在数学类科技应用软件中在数值分析方面首屈一指。MATLAB可以进行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数据、实现算法、创建用户界面、连接其他编程语言的程序等, 主要应用于工程计算、控制设计、信号处理与通讯、图像处理、信号检测、金融建模设计与分析等领域。MATLAB的基本数据单位是矩阵, 它的指令表达式与数学、工程中常用的形式十分相似, 而且绘图功能强大。下面以牛顿迭代法具体实例分析两种软件的特点。

1.2 具体实例分析

牛顿迭代法的实现步骤如下[4]:

(1) 给出初值近似根值x0以及精度ε

(2) 计算x1=x0-f (x0) f (x0)

(3) 若|x1-x0|<ε, 转向 (4) ;否则x0=x1, 转向 (2) 。

(4) 输出满足精度的根x1。

以上述算法求方程-3x3+4x2-5x+6=0在1.0附近的实根, 精度要求满足为ε=0.00001。则C语言程序如下:

#define eps 0.000001

float f (float x)

{return ( (-3*x+4) +4) *x-5}*x+6;

float f1 (float x)

float f1 (float x)

{returen (-9*x+8) *x-5;}

main ()

{float x0, x1=1.0, int k=1;

do{x0=x1;x1=x0-f (x0) /f1 (x0) ;

printf (“x=%fn”, x1) ;

k=k+1;while (fabs (x1-x0) >eps) ; }

在Turboc 2.0实现该程序, 其小数位精确到6位, 其输出结果为1, 1.000000;2, 1.333333;3, 1.268817;4, 1.265388。而MATLAB6.5软件中仿真程序[5]如下:

function [x, k]=Mendnewton (f, x0, ems)

[f1, d1]=feval (f, x0) ;

k=1;x (1) =x0;x (2) =x (1) -f1/d1;

while abs (f1) >ems

u=1;k=k+1;[f1, d1]=feval (f, x (k) ) ;

x (k+1) =x (k) -u*f1/d1;

[f2, d2]=feval (f, x (k+1) ) ;

while abs (f2) >abs (f1)

u=u/2;x (k+1) =x (k) -u*f1/d1;

[f2, d2]=feval (f, x (k+1) ) ;end

end

function [f, d]=func (x) ;

f=-3*x*x*x+4*x*x-5*x+6;

d1=′-3*x*x*x+4*x*x-5*x+6';

d=subs (diff (d1) ) ;

在MATLAB6.5下命令窗口中输入: f=@fun, [x, k]=Mendnewton (f, x0, 10^-6) , 其小数精度取4位, 则输出结果如下:k=1, x=1.0000;k=2, x=1.3333;k=3, x=1.2688;k=3, x=1.2653; k=4, x=1.2653;k=5, x=1.2653。利用MATLAB生成迭代次数与方程近似解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清晰地显示了迭代次数与方程近似解的对应关系, 简单明了。从MATLAB与C语言的仿真程序可以看出, 用MATLAB来解算数值分析问题时, 精力主要放在方法的构造上, 而不是放在方法的实现上, 提高运用数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比用C等语言完成相同的事情简捷得多, 而且语法结构简单, 绘图也非常方便。但是当数值分析算法比较发杂时, 用C语言解决数值分析问题要比MATLAB运行速度快。同时C语言也方便与数值算法的硬件实现与开发, 解决具体的工程中实际问题, 这一点也是C语言强于MATLAB的一个优势。

2 针对专业设计数值分析仿真软件

通过上述例子分析了C语言和MATLAB两种仿真软件的特点, 因此在进行数值分析实验时, 要针对不同的专业, 选择相应的仿真软件。比如针对和理学接近的专业, 比如生物、化工和物理等专业, 这些专业注重于理论分析, 因此应该选择MATLAB作为数值分析的上机软件;而计算机等专业, 更多的注重于计算机上设计相应的软件, 倾向于算法的设计与分析, 因此应该选择C语言来实现数值分析的上机实验, 这样可以加深理论的理解;而针对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等专业, 这些专业的特点是工程性强, 即需要理论的分析, 需要事先仿真来观察结果, 又需要实际过程的操作, 即在理论仿真之后利用单片机和DSP等硬件实现具体的算法, 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因此应该学会先用MATLAB进行理论仿真, 然后应用C语言在硬件中实现具体的算法, 在数值算法上机实验时, 能同时熟练地适用C语言和MATLAB两种软件。

3 结束语

本文以数值分析中的牛顿迭代方法为例, 分析了数值分析仿真实验中常用软件的特点, 并提出了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相应的仿真软件。通过在各个不同专业的实践, 证明该设想的合理性: (1) 针对与理学接近的专业, 通过适用MATLAB仿真软件, 加深了对数值分析的理解, 进一步熟悉了该软件的使用, 为解决专业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证明途径。 (2) 针对工程类专业, 通过C语言和MATLAB两种软件的仿真练习, 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可以预先了解仿真结果, 并依据仿真结果利用C语言完成算法的硬件实现, 使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摘要:针对理工科数值分析课程, 分析了上机实验过程中常用仿真软件C语言和MATLAB的特点, 并以牛顿迭代法的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最后提出了要依据不同专业选择相应的仿真软件。

关键词:数值分析,牛顿迭代法,C语言,MATLAB

参考文献

[1]邓秀勤.数值数值分析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 2005, 5:2007-2008.

[2]吴勃英, 刘克安, 高广宏, 等.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工科研究生《数值分析》的教学效果[J].大学数学, 2005, 21 (1) :1-5.

[3]唐运梅.数值数值分析的实践与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6 (2) :122-123.

[4]恰汗.合孜尔.使用计算机数值数值分析[M].北京:清华教育出版社, 2008.

上机实验报告 篇3

关键词:上机实验 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 实验评价 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1-0017-03

一、引言

上机实验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作为支撑环境的上机实验打破了教师规定实验题目和步骤,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实验的传统模式。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上机实验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实验内容完全开放;学生在交流和协作中,进行研究性自主学习;实验学习成绩的评定不再单纯根据实验结果或实验报告,实现了实验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和智能化。因此,研究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实验学习评价对于提高上机实验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二、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简介

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目标是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和协作,以及教学双方的有效交流与互动;实现实验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和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和模块结构划分如图1所示,包括协同上机实验、实验成绩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和系统管理四个模块。

采用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作为支撑环境的上机实验过程一般是:(1)学生根据课程的进度预约实验;预约成功后,得到实验的时间、地点、目标要求和可选的实验任务;然后收集资料,自主学习准备实验。(2)在上机实验时,学生首先登录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协同完成实验任务,评价其他同学的实验方案、算法或运行结果;遇到问题可到讨论区求助;教师引导、辅助学生完成实验任务,评价实验任务。(3)在上机实验结束时,学生提交自我评价,系统辅助生成实验报告,并结合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成绩得出学生的上机实验成绩。

这种上机实验确定了具体的实验教学目标,并分解出了用于实验考核的基本实验教学目标。另外,根据实验目标设计了多项实验任务,供学生选择和修改;每项实验任务能够达到一项或多项实验目标。

三、上机实验学习评价的目的、功能和特点

上机实验学习评价是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因此,上机实验学习评价旨在增强学生对于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的了解;激励学生上机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学生的实验态度。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上机实验学习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人文特性

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实验学习评价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即“人文性”评价。因此,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2.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强化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的知识;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可在不同程度上激发学生上机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不断调整和改善实验过程,保证上机实验的学习质量。因此,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上机实验结果,而且要注意学生上机实验的整个过程。另外形成性评价应贯穿于上机实验的全过程,注重成绩背后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反映学生的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以促进各种能力的培养。在不同课程的上机实验中,还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各自权重的探索。

3.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评价的主客体也应是多元的。[1] 因此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实验学习评价包括互相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四个部分。

互相评价是指学生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参考或验证其他同学的实验方案、算法和运行结果后给出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及促进同学间的交流。

自我评价包括在实验准备阶段和在上机实验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以及在上机实验结束时提交的自我评分。

小组评价是指组长对于组内成员的评价。协同任务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任务组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协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一个学生可以参加多个任务组。

教师评价指辅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任务或学生的评价。对于每个学生和实验任务,教师评价不是必需的,其目的是通过评价引导上机实验的进行。

4.评价手段的数字化

在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上机实验中,学生通过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进行交流与协作。辅导教师可以面对面辅导,也可以通过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完成应答提问、删除与实验无关的讨论、删除不符合实验要求的任务和发布公开消息等辅导任务。因此大部分实验教学活动都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完成,数字化信息是上机实验的重要载体。评价的表达以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呈现出数字化特征。

5.评价方式的开放性

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上机实验内容是开放的;不仅可以选择和修改,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任务。实验学习评价的内容也具有适当的开放性,而且评价既要适合于课程,又不局限于课程,能够体现学生在上机实验中的能力培养。通过评价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要促进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6.评价形式和标准的多样化

相对于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2] 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这决定了上机实验评价必须对学生进行多层面能力的考核,因此,评价形式和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在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上机实验中,可以针对实验任务的设计、实验方案的设计、程序运行情况、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各种评价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学习评价改变了单纯用实验数据结果和实验报告来衡量学生的成绩的方式,注重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和差异性。

四、上机实验评价的实施

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作为上机实验的支撑环境,对上机实验的评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实验学习评价实施,一般要经过以下五个环节:

1.确定实验目标和可选的实验任务

实验目标作为实验评价的基础,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确定。为便于评价,实验目标必须详细、明确而具体。在此基础上,从中分解出基本目标。基本目标指学生通过实验最低限度掌握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或具备的基本能力。

实验教师根据实验目标设计多项实验任务,每项任务对应一个或多个实验目标。学生可以从中选择或修改实验任务,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任务;但是实验任务与实验目标的对应关系必须合理,否则会影响评价结果,甚至被辅导教师删除。

2.构建实验学习评价的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作为评价的依据和前提,应围绕实验目标的完成和多层次能力的培养来构建,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模型主要包括评价指标、质量等级和评分方法三个部分。评价指标反映达到实验目标和具备能力的各个方面;质量等级描述评价指标在质量上从好到差的档次,一般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评分方法指整体评分和分项评分的计算方法,包括各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分值。评价模型由实验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上机实验经验,与学生共同商定。在与学生共同商量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每项指标的含义,以及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法。例如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VB程序设计》上机实验的自我评价表见表1,其中总分S=1.0a+0.8b+0.6c+0.4d(其中a、b、c、d分别是等级A、B、C、D对应指标的标准分值之和)。对于表1的评价结果,系统自动计算总分为:

S=1.0×(30+30+2)+0.8×(6+3+2+4)+0.6×(6+6+2)+0.4×9=86

3.在上机实验中不断进行评价

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参考其他同学的实验内容或查阅问题的回答,系统强制必须在继续其它工作前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自觉对其他同学的提问、问题的回答、任务设计、实验方案、算法和运行情况等进行评价。为了保证评价的公正性,系统仅显示每个同学的网名;为了激励学生的实验,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当前的总评结果。辅导教师也可以对提问、问题的回答、任务设计、实验方案、算法和运行情况等进行评价,但不是必需的。学生在实验结束提交时,系统强制学生提交自我评价信息。

4.系统自动进行公正的评定与分析

在全部学生提交实验后,系统自动根据评价模型计算评价结果,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每个学生提供改进性建议。

5.对评价结果进行反思

实验结束后,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系统,查阅自己的实验成绩和改进建议,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反思了解自己有哪些不足,哪些方面需要继续努力,促进实验学习。

五、结论

文章探讨了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实验学习评价,指出了评价的目标、应具备的特点和实施过程。这种实验学习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在上机实验中进行创新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协作和创新精神;实现了实验成绩评定的多元化和智能化,降低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适合进行实验教学的多种改革研究。[4][5][6] 实践证实,基于同步协同上机实验系统的实验学习评价可操作性强,节约了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

参考文献:

[1]赵蓉. 改进课堂学习评价的对策[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6.1:81-83.

[2]任一波. 由多元智能理论引发对高职生学习评价的思考[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5):91-93.

[3]原丕业,杜秀云,王军英.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成人教育,2004.8:52-53.

[4]郑胜林,潘保昌, 徐杜等. 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之研究[J].高教探索,2004.1:80-81.

[5]贾雪枫. 创造性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 教育探索,2004.1:18-21.

运动控制上机实验报告 篇4

张磊

(江南大学 物联网工程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特性,接着建立了其动态数学模型,分析了其动态性能,并通过SIMULINK仿真技术研究了其抗负载扰动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具有良好的抗负载扰动特性。

关键词:抗负载扰动 动态数学模型 动态性能 SIMULINK The double-loop DC speed control system simulation

Based on SIMULINK

Zhang Lei(School of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ouble-loop DC speed system component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built its dynamic mathematical model to analyze its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through SIMULINK simulation technology for its anti-load disturbance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uble-loop DC speed control system has a good anti-load disturbance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Anti-load disturbance Dynamic mathematical model Dynamic Performance SIMULINK

1引言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调速范围宽、平稳性好、稳速精度高以及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印刷、电缆、机床和矿山等行业,在拖动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动态响应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采用PI调节的单个转速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可以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转速无静差,但是,如果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要求较高,例如要求快速起制动,突加负载动态速降小等等,单闭环系统就难以满足需要,可以采用转速和电流两个调节器构成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以获得近似理想的过渡过程。

图1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为了获得良好的静、动态性能,转速和电流两个调节器一般采用PI调节器,这样构成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图中标出了两个调节器输入输出电压的实际极性,它们是按照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控制电压Uc为正电压的情况标出的,并考虑到运算放大器的倒相作用。图中还表示了两个调节器的输出都是带限幅作用的,转速调节器ASR的输出限幅电压Um*决定了电流给定电压的最大值,电流调节器ACR的输出限幅电压Ucm限制了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最大输出电压Udm。

2双闭环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特性

2.1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

为了实现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分别起作用,在系统中设置了两个调节器,分别调节转速和电流,即分别引入转速负反馈和电流负反馈。二者之间实行嵌套连接,如图1所示。即把转速调节器的输出当作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电力电子变换器UPE。从闭环结构上看,电流环在里面,称作内环;转速环在外边,称作外环。这就形成了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

图2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电路

原理图 2.2稳态结构图和静特性

双闭环直流系统的稳态结构图如图3所示,分析双闭环调速系统静特性的关键是掌握PI调节器的稳稳态特征,一般存在两种状况:饱和——输出达到限幅值;不饱和——输出未达到限幅值。当调节器饱和时,输出为恒值,输入量的变化不再影响输出,除非有反向的输入信号使调节器推出饱和,此时饱和的调节器暂时隔断了输入和输出间的联系,相当与使该调节环开环。当调节器不饱和时,PI作用使输入偏差电压U在稳太时总是为零。

实际上,在正常运行时,电流调节器是不会达到饱和状态的。因此,对于静特性来说,只有转速调节饱和与不饱和的两种情况。

图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

稳态结构框图

3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

3.1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双闭环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以传递函数或零极点模型为基础的系统动态结构图。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图中WASR(s)和WACR(s)分别表示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传递函数。为了引出电流反馈,在电动机的动态结构框图中必须把电枢电流Id显露出来。

图4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

动态结构框图

3.2起动过程分析

双闭环调速系统突加给定电压Un*由静止状态起动时,转速和电流的动态过程如图5所示。在起动过程中转速调节器ASR经历了不饱和、饱和、退饱和三种情况,整个动态过程分成图中标明的Ⅰ、Ⅱ、Ⅲ三个阶段。

图5 双闭环直流调速起动过程的

转速和电流波形

第I阶段(0—t1)电流上升的阶段。突加给定

电压 Un*后,Id上升,当Id小于负载电流IdL时,电

机还不能转动。当Id≥IdL后,电机开始起动,由于机电惯性作用,转速不会很快增长,转速调节器ASR输入偏差电压仍较大,ASR很快进入饱和状态,而ACR一般不饱和。直到Id≈Idm,Ui≈Uim*。在这一阶段中,ASR很快进入并保持饱和状态,ACR一直不饱和。

第II阶段(t1--t2)恒流升速阶段。ASR始终

是饱和的,转速环相当于开环,系统为在恒值电流Uim*给定下的电流调节系统,基本上保持电流Id恒定,因而系统的加速度恒定,转速呈线性增长,直到n=n*。电机的反电动势E也按线性增长,对电流调节系统来说,E是一个线性渐增的扰动量,为了克服它的扰动,Ud0和Uc也必须基本上按线性增长,才能保持Id恒定。当ACR采用PI调节器时,要使其输出量按线性增长,其输入偏差电压必须维持一定的恒值,也就是说,Id应略低于Idm。在这一阶段,ASR处于饱和状态,电流无静差系统,转速线性上升,Id略小于Idm。

第Ⅲ阶段(t2 以后)转速调节阶段。ASR

和ACR都不饱和,ASR起主导作用,ACR力图使

Id尽快地跟随Ui*,或者说,电流内环是一个电流随动子系统。当n=n*时,ASR输入偏差为零,但其输出却由于积分作用还维持在限幅值Uim*,所以电机仍在加速,使转速超调。ASR输入偏差电压变负,开始退出饱和,Ui*和Id很快下降。但是,只要Id仍大于负载电流IdL,转速就继续上升。直到Id=IdL时,转矩Te=TL,则dn/dt=0,转速n才到达峰值(t=t3时)。此后,电动机在负载的阻力下减速,在一小段时间内(t3-t4),Id

综上所述,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起动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1)饱和非线性控制;(2)转速超调;(3)准时间最优控制。

4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抗负载扰动仿真

双闭环调速系统一般来说具有比较满意的动态性能。对于调速系统,最重要的动态性能是抗干扰性。主要是抗负载扰动和抗电网电压扰动的性能。本文研究了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抗负载扰动性能。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抗负载扰动结构图如图5所示,负载扰动作用在电流环之后,因此只能靠转速调节器ASR来产生抗负载扰动的作用。

图5 双闭环调速抗负载扰动作用

本文研究了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抗负载扰动性能,基于MATLAB/SIMULINK接线图如图6所示,无扰动信号、阶跃扰动信号、正弦扰动信号作用下输出转速仿真结果如图7的(a)(b)(c)所示。

图6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抗负载扰动接线图

(a)无扰动信号

(b)阶跃扰动信号

(c)正弦扰动信号

实验结果表明,IdL改变时,负载扰动能较快的反映到被调量n上,从而得到调节,该系统具有很好的抗负载扰动性能。小结

由双闭环调速系统抗负载扰动作用的动态结构图可以看出,负载扰动作用在电流环之外,转速环之内,所以双闭环调速系统在抗扰动方面和单闭环调速系统只能依靠转速环来进行抗扰调节。通过以上的仿真实验,转速环有效地抑制并消除了负载扰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上机实验报告 篇5

实验名称: 电子商务模拟实验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

电子商务模拟实验

一、实验名称

电子商务模拟实验

二、实验目的

1.了解电子商务的框架体系与基本运行原理。2.掌握电子商务的各种交易模式与交易流程。3.具备初步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能力。

三、实验内容

B2C电子商务交易 B2B电子商务交易 C2C电子商务交易

四、实验环境

主要仪器设备:微型计算机、服务器。

软件环境:WINDOWSXP等操作系统软件、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平台。

五、实验过程和结果

电子商务模拟试验报告 B2C电子商务交易(1)电子商务B2C的概念

(2)B2C交易流程

a)商户入住流程 申请电子邮箱

银行开户

商户注册

登陆商户后台

商户后台管理(布置商店、设置商品数据、处理订单等)注:见商家店铺设计

b)消费者购物流程

(3)商家店铺设计(抓图)

(4)B2C后台管理

a)B2C后台管理内容

b)B2C后台订单管理页面(抓图)B2B电子商务交易(1)电子商务B2B的概念

通 过 因 特 网、外 联 网、内 联 网 或 者 私 有 网 络,以 电 子 化 方 式 在 企 业 间 进 行 的 交 易。

(2)B2B交易流程

a)采购订货流程

进入交易中心首页,点击“采购商”,登陆

选择商家及产品,点击购买

进入购物车,对所购买商品进行处理

生成订单

(如在订购前与供应商进行签约,价格可优惠)签约:

进入供应商后台管理,点击客户管理

签约后的价格变化:

b)询价流程

作为采购商登陆,进入采购区点选商品,在购物车中生成询价单

进入供应商后台管理,点击网上洽谈,提交报价

进入采购商后台管理,点击网上洽谈,生成洽谈单

(3)B2B后台管理

a)B2B采购商后台管理内容和管理页面(抓图)

b)B2B供应商后台管理内容和管理页面(抓图)

C2C电子商务交易(1)电子商务C2C的概念

(2)C2C交易流程

a)消费者拍卖(卖商品)流程

b)消费者竞拍(买商品)流程

(3)C2C运行页面(抓图)

六、总结

(500字,内容为:电子商务的特点、电子商务对人们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年消费者的影响、本人对电子商务的实际体会(重点写)等等)

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多种电子通讯方式来完成。

电子商务交易虚拟化、交易成本低、交易效率高、交易透明化。电子商务通过物联网进行交易活动,从前期的浏览商品,到洽谈合同,再到最后的交易成功、汇款,合作双方都不

必见面,所有环节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而且完全是无纸化办公,减少了成本。电子商务省去很多中间环节,大大提高效率。

电子商务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购物平台。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对于商家来讲,电子商务为其提高了企业效率、降低了成本,从而提高收益;对于青少年来说,好的方面是让其能有更多的学习空间,为青年创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而不好的一面是让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没有金钱的概念而养成乱花钱的习惯,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

我个人认为电子商务现在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接触到电子商务或了解一些关于电子商务的知识。而学了电子商务后,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专业领域,也是很热门的一个专业。而在我的生活中,电子商务为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几乎可以从网上买到我生活中所需的所有东西,而且省去了我路上往返的辛苦和路费。由于在网上运营的商家成本较低,所以我在网上购物也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花销。

数据库上机实验报告 篇6

学生上机报告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

学生姓名侯予南学号05550204

专业班级基地班05级1班

上机日期2008年4月17日

指导教师李明

上机实验报告

(一)实验内容:

1、熟悉SQL Server 2000应用环境;

熟悉查询分析器的使用方法;

2、运行课堂示例:建立表Teacher , Course ;

进行数据插入、查询、更新、建立视图、创建触发器等操作;

3、完成作业(P108 第5题,P145第5题);

4、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环境:

数据库系统:SQL Server 2000

实验过程:

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小结:

教师评语:

上机实验报告 篇7

高职教育考试考核的功能除了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导功能。通过考试, 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对学习的重视程度等。在高职电算化会计考核中, 如果只要学生完成实验, 就取得一样的成绩, 那么会对实验效果好坏缺少区分度。而且, 如果不控制实验报告的唯一性, 实验是谁完成的也不得而知。如果考核方法不合理, 就会影响电算化会计实训的质量。在考核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如何控制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拷贝, 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唯一性。

1 电算化会计上机实验内容

对于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而言, 电算化会计课程的上机实验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该课程所供财会软件, 达到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上岗考核要求 (初级) , 同时还要在上机实训中区分各个岗位的职责。根据这一特点, 对电算化会计课程至少设计8个实验, 其中:实验1“系统设置”,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系统参数和运行环境的设置;实验2“账务处理”,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总账系统的基本操作, 包括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和期末结账三部分内容;实验3“工资管理”、实验4“固定资产管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系统中工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系统的卡片设置与录入;实验5“费用预算与管理”要求学生一般掌握业务预算中的费用预算设置与账务处理系统中的费用管理;实验6“应收应付账款管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发票的开具及管理等;实验7“现金管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出纳的日常操作;实验8“会计报表处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自定义报表和使用报表模板生成报表的方法[1]。

2 金蝶K/3上机实验控制点设置

上述8个实验通过K/3 (12.1) 软件来完成基本操作, 这些实验使用的软件和数据完全一致, 难免会有相同的上机实验结果和相似的实验报告。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稍差, 个别学生存在抄作业的坏习惯。那么如何控制上机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拷贝, 保证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唯一性, 需要实验指导教师作为重点关注。只有控制住拷贝别人作业的可能, 才能使每个学生真正动手进行操作, 从而掌握电算化会计操作技能。

由于上机实训室的电脑都装有还原系统, 每次重新启动都还原为实验员设定的状态, 这样可以避免病毒感染或者学生的误操作导致电脑系统瘫痪。每次实验结束后, 学生要用U盘把自己的实验账套备份出来, 下次上机时再进行账套恢复, 每次恢复时需要重新输入账号。所以, 通过账套号进行控制是不可能的。

以下本文从用户设置、凭证查询、上机日志3个方面来进行控制点设置。

2.1 用户设置控制

在进行用户设置前一定要跟学生讲清楚每个岗位的权限与职责, 通过教师对不同岗位 (如制单员、凭证审核员等) 的权限介绍, 可以让学生对整个会计实践工作中的人物关系形成一个总体框架图, 以便于操作的进行。并且以岗位工作所需的技能作为训练目标, 可以着重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的培养;针对岗位内容, 学生可根据提供的资料完成相应的工作, 为毕业后的实际会计工作业务操作奠定基础[2]。

在进行用户设置的新建用户时, 一般每个账套应该有多个用户, 实验中要求每位学生将系统管理员、总账会计、主管会计、出纳等设置为自己的姓名, 进行凭证的审核以及过账等业务处理 (如图1所示) 。

2.2 凭证查询控制

由于总账系统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其他系统会把生成的凭证传递到总账系统。凭证查询一方面可以大致检查一下学生各个系统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可以检查账套的唯一性。因为在总账生成的凭证中, 填制的凭证上会显示制单人的姓名, 又由于凭证的制单人与审核人不能同为一个人, 于是会显示出审核会计人员的姓名, 在凭证查询界面就会显示出每个学生的真实姓名 (如图2所示) 。

2.3 上机日志控制

金蝶K/3的上机日志可以删除但不可以修改。在上机操作中, 教师规定学生不可以删除上机日志。如果学生想部分删除日志, 那么点击删除工具时, 就会出现如图3所示的提示。

如果确定“是”, 系统会自动删除所有的上机日志, 所以学生是不可能进行部分删除的。这样在上机日志中, 由于学生登录时使用的是学生姓名, 而且每次上机所进行的所有操作, 在上机日志中显示得非常清晰, 而且用的哪台电脑以及IP地址都会一览无余, 判断作业的真实性便可一目了然 (如图4所示) 。

3 结束语

经过多年实验教学证明, 以上所提供的金蝶K/3上机实验的控制,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希望本文的控制点设置能为更多的使用金蝶K/3软件或者用友U8、管家婆财贸版的上机实验指导教师提供有益参考。但是这种控制方法也是有漏洞的, 一些技术高明的学生可能通过间接方法对以上控制点进行突破, 比如通过进入数据库进行数据修改, 照样可以拷贝其他同学实验结果, 将其变为自己的实验结果。指导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才能从各个方面防止学生偷懒, 让学生真正动手进行练习, 从而使教学目标落实, 使学生真正掌握此项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湘琳, 张文, 傅仕伟.财务管理系统实验教程 (金蝶ERP K/3 V12.1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报告 篇8

实验时间及学时:

2010-2011学年秋季学期第11周到第18周,总36学时

实验地点:

经济管理学院机房

实验内容:

本学期的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课我们共学习操作了9部分内容:

一、系统管理

1.帐套信息:在这一部分学习了如何新建帐套和设置帐套属性。这一

部分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新建的帐套号和帐套名不能和现有的帐套重复,建好的帐套,可以修改帐套名和帐套号但不能修改帐套类型和文件路径,帐套一经启用,帐套属性设置将不能修改。

2.帐套备份与恢复:在这一部分学习了帐套的备份与恢复。每回上机

结束时,我们都需要备份帐套,上级开始时,必须恢复帐套,以防数据丢失。

3.岗位设置:这部分包括怎样建立用户和权限分配。

二、系统资料

1.币别设置:这部分在系统设置——基础资料——公共资料——币别

设置中操作,反复练习了“新增、禁用、反禁用、删除”等功能。

2.部门、职员设置:这部分包括部门、职务、职员类型和职员资料的录入。需要注意的是,职务和职员类型的录入在公共资料——辅助资料管理中设置的。

3.计量单位设置:这部分操作在“计量单位”界面进行。

4.凭证类型:这部分操作在“凭证字”界面进行。

5.结算方式:这部分操作在“结算方式”界面进行。

6.客户档案:这部分操作在“客户”界面进行。

7.供应商档案:这部分操作在“供应商”界面进行。

三、总帐核算系统的建立

1.会计科目及期初余额:这部分要先设置科目属性,然后录入初始余

额。在设置科目属性时需要注意,“坏账准备、累计折旧、累计摊销、未分配利润”科目的余额方向在贷方;先设置一级科目再设置明细

科目

2.总账系统参数:这部分操作在系统设置——系统设置——总账——

系统参数界面进行。

3.物料:这部分操作在“公共资料——物料”界面进行。

四、固定资产管理

1.业务控制参数:这部分操作在“财务会计——固定资产管理——基

础资料——相应明细功能”界面进行。

2.固定资产类别:这部分操作在“卡片类别管理”界面进行。在录入

资料时,选择第一种平均年限法。

3.固定资产原始卡片:这部分操作在“财务会计——固定资产管理—

—业务处理——新增卡片”界面进行。卡片录入后,通过工具下拉

菜单中的“将初始数据传递给总账”选项。将固定资产相关数据由

固定资产模块转到总账模块,确定传递正确后,结束初始化。

五、应收应付款管理系统

1.应收款管理:这部分操作在系统设置——系统设置——应收款管理

——系统参数中进行。首先,设置应收账款-普通客户为受控科目,然后,在“科目设置”中,将“设置单据类型科目”全部选为受控

科目。系统参数设置好后,录入应收账款期初余额,最后,结束初

始化。

2.应付款管理:与应收款管理类似。

六、日常经营业务

1.资金业务:将发生的资金业务在“财务会计——总账——凭证处理

——各明细功能中完成。在凭证查询中可查询已录入的凭证,未审

计和过账前,可以通过凭证查询修改凭证。

2.部门、个人往来项目辅助核算业务:同资金业务的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凭证录入时要填写核算项目。

3.外币业务:同资金业务的操作。本操作主要学习录入外币的方法:

凭证录入界面,点击标签中的“外币“添加外币录入内容。

4.票据核算业务:同资金业务的操作。

5.应收业务:本部分操作在“财务会计——应收款管理”中完成。通

过“新增增值税发票”或“收款单”来生成凭证。

6.应付业务:类似应收业务的操作,不同的是学要新增“采购增值税

发票”或“付款单”。

7.固定资产业务:本部分操作在“财务会计——固定资产管理——子

功能”中完成。学要注意的是本部分操作必须在完成固定资产模块

结束初始化后进行。录入资料生成新卡片,通过新增卡片,“按单”

生成凭证。折旧的计提在“计提折旧”界面完成并自动生成凭证。

注:以上7种业务在生成凭证后均需更换操作员对凭证进行审核过账。

七、工资管理系统

1.业务控制参数:在这部分学习了工资类别的录入,操作在“人力资

源——工资管理——类别管理——新建类别”中进行。

2.基本分类档案:本部分操作首先选择类别,然后在“人力资源——

工资管理——设置——部门管理/职员管理”中进行,每个类别都需

要导入一次全部部门,并导入属于相应类别的职员。

3.工资项目及公式:本部分学习了工资项目设置、工资计算公式和所

得税设置。工资项目设置操作在“人力资源——工资管理——设置

——项目设置”中进行。与其他设置不同的是,项目设置对所建的各工资类别都有效,即只需要设置一次;工资计算公式操作首先也

要选择类别,然后在“人力资源——工资管理——设置——公式设

置”中进行;所得税设置同样要选择类别,然后在“人力资源——

工资管理——设置——所得税设置”中进行。

4.工资业务:该部分学习了工资数据录入和工资费用分配。工资数据

录入操作在“人力资源——工资管理——工资业务——工资录入”

中进行,然后进行“工资计算”,再进行“所得税计算”,所得税计

算完整后,再到“工资录入”中将个人所得税引入;工资费用分配

操作先选择工资类别,然后在“人力资源——工资管理——工资业

务——费用分配”中进行相应设置,注意有些项目有下设项目需要

录入。这两部分操作都做完后,就可以进行“工资凭证管理”生成工资费用凭证并传递到总账。

八、期末转账

1.转账分录:将各收支科目结转本年利润的分录,计提所得税费用分

录并结转本年利润分录,制造费用结转到生产成本分录,结转本年

利润分录,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分录。

2.期末结账:固定资产、应收应付、工资、总账模块,期末结账。

注:以上操作产生的凭证审核和过账时,要更换操作员。

九、报表编制和日常管理

利用系统模板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见附录一和附录二)。

实验结果及心得:

一、实验结果

学习并熟悉掌握了金蝶k3软件的应用。

二、实验心得

经过36个学时的上机实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认为在以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要多加注意:1.由于账套一旦启用将不能修改,所以进行账套的初始设置时一定要认

真谨慎。

2.虽然在上机学习中口令密码不需牢记,但在实际应用中设置各操作员

时务必要牢记口令密码。

3.在学习过程中每做完一个实验便要进行帐套备份,而实际工作中却要在以下几个阶段需要进行系统数据备份,分别是在启用账套前,基础

设置完成后,录入期初余额前、填制凭证前、对账前和结帐前。

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认为自己已经基本掌握了会计电算化的上机操作要点和相关技巧,并且由于课程特点和操作要求,大大提高了我针对会计操作的谨慎性和责任感,亲身体验到了会计电算化的时代性与重要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输入期初余额后,进行对账,却发现试算不能平衡,仔细检查并修改后才达到试算平衡。经与同学讨论后了解到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普遍出

现了此现象。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对于会计工作的谨慎、真实、准确的要求还不够深入理解,未能做到足够认真、准确的进行会计工作。

由此而知,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不是摆在书本上的理论,只有真正参加实践工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合理、正确的完成工作。同时,会计电算化也是一种思想,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借助软件平台来实现。软件平台是固定的,但操作员却是灵活的,因企业生产方式、经营结构等方面不同,对软件的应用效果也会大有不同。身为会计人员,就要在企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认真架构企业都有的软件平台。

PPT上机实验报告-校园题材 篇9

成绩:

专 业 班级:学号:姓名:实验项目名称: 制 作 演 示文 稿 实验项目性质:设计性实验所属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中心): 计算机中心指 导 教 师 :贺清碧实验完成时间:2010 年01 月 5日

一、实验名称:

制作演示文稿

二、实验目的1.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打开和保存。

2.掌握演示文稿视图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插入和删除方法。

3.掌握修改表格格式化的方法,文字编排、图片和图表插入及模板的选用。

4.掌握简单动画的设置。

5.掌握幻灯片的放映方式。

6.掌握建立超链接和动作按钮。

三、实验主要内容及主要步骤

实验主要内容:

利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个性化的演示文稿,主题为校园题材。实验主要步骤:

1、创建演示文稿并保存文件

2、演示文稿的格式化(设置图形项目符号应用“设计模板”,设置背景)

3、插入图片、图形操作

4、设置动画、切换效果,播放幻灯片

5、建立超链接与动作按钮

四、实验结果

见附件。

上机实验报告 篇10

西华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上机实践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指导教师:唐剑梅 上机实践名称:

上机实践编号:1 年级: 2011 姓名:蒋俊 学

***

上机实践成绩:

上机实践日期:2012-11-6

上机实践时间:8:00-9:30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线性表的逻辑结构特性,以及这种特性在计算机内的两种存储结构。

2.重点是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在两种存储结构上的实现;其中以链表的操作为侧重点;并进一步学习程序设计方法。

3.掌握栈这种数据结构特性及其主要存储结构,并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

4.掌握队列这种数据结构特性及其主要存储结构,并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

5.了解和掌握递归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6.掌握使用 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设计数据结构源程序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熟悉前面的【程序示例2】,按照约瑟夫问题的方法2,试着不设头结点改写原来的程序,上机调试运行。

2.用链表建立通讯录。通讯录内容有:姓名、通讯地址、电话号码。

要求:(1)通讯录按姓名项的字母顺序排列;

(2)能查找通讯录中某人的信息;

[提示] 用链表来存放这个通讯录,一个人的信息作为一个结点。成链的过程可以这样考虑:先把头结点后面的

西华大学数计学院学生上机实践报告

char name[20];

// 姓名子域

NodeType *next;

// 指针域

};class Jose

//类声明

{ private: NodeType *Head;

public:

Jose(){};

~Jose(){ };

void creat();

void outs();

};void Jose::creat(){ int i=0, n;

NodeType *newp, *pre;

cout<<“n

输入总人数 n=”;cin>>n;

pre=new NodeType;

Head=new NodeType;

pre->num=1;

cout<<“n 编号”<<1<<“的人

姓名=”;

cin>>pre->name;

cout<<“n 密码”<<1<<“的人

密码=”;

cin>>pre->psw;

Head=pre;

Head->next=Head;

for(i=1;i

{ newp=new NodeType;

newp->num=i+1;

cout<<“n 编号”<

姓名=”;cin>>newp->name;

cout<<“n 密码”<

密码=”;

cin>>newp->psw;

newp->next=Head;

pre->next=newp;

pre=newp;

} }

void Jose::outs()

{ int m,i;

NodeType *q=Head, *p;

cout<<“n 输入m值(m>=2)”;cin>>m;

cout<<“n

根据m值,开始报数输出:”<

while(q->next!=q)

西华大学数计学院学生上机实践报告

{ for(i=1;inext;}

cout<<“编号为:”<num<<“ 的人的姓名:”<name<

cout<<“n 编号为:”<num<<“的人的密码:”<psw<

m=q->psw;

p->next=q->next;delete q;

q=p->next;

}

cout<<“编号为:”<num<<“的人的姓名:”<name<

cout<<“n 编号为:”<num<<“的人的密码:”<psw<

delete q;}

int main()

{

Jose h;

h.creat();

h.outs();

return 0;}

西华大学数计学院学生上机实践报告

{ char Add[20];

char name[20];

char tel[20];

};struct NodeType {

ElemType data;

NodeType *next;};class Sqlist

{ private:

NodeType *Head;

public:

Sqlist();

~Sqlist();

void creat();

void Insert(ElemType x);

void Delet(ElemType x);

void PrintOut();

};Sqlist::Sqlist(){

Head=new NodeType;Head->next=NULL;strcpy(Head->data.name,“姓名”);strcpy(Head->data.Add,“地址”);strcpy(Head->data.tel,“电话号码”);} Sqlist::~Sqlist(){

NodeType *p=Head->next;

while(p!=NULL)

{Head->next=p->next;

delete p;

p=Head->next;} } void Sqlist::creat()

//初步建立一个通讯录

{ NodeType*p,*s,*q;ElemType x;

西华大学数计学院学生上机实践报告

int a;q=Head;cout<<“n 输入姓名:”;cin>>x.name;cout<<“n 输入通讯地址:”;cin>>x.Add;cout<<“n 输入电话号码:”;cin>>x.tel;p=new NodeType;p->data=x;Head->next=p;p->next=NULL;cout<<“输入一个数。若为-1,结束输入:”<>a;

while(a!=-1){ cout<<“n 输入姓名:”;cin>>x.name;cout<<“n 输入通讯地址:”;cin>>x.Add;cout<<“n 输入电话号码:=”;cin>>x.tel;s=new NodeType;s->data=x;if(strcmp(s->data.name,p->data.name)>0){ p->next=s;s->next=NULL;

p=s;} else{ s->next=p;q->next=s;} q=q->next;

cout<<“输入一个数。若为-1,结束输入:”<>a;} } void Sqlist::Insert(ElemType x)//插入 { NodeType *p,*q,*s;s=new NodeType;

西华大学数计学院学生上机实践报告

s->data=x;q=Head;p=q->next;while(p!=NULL&&strcmp(p->data.name,x.name)<0){q=p;p=p->next;} s->next=p;q->next=s;} void Sqlist::Delet(ElemType x)//删除 { NodeType *p,*q;q=Head;p=Head->next;while(p!=NULL&&strcmp(p->data.name,x.name)!=0){q=p;p=p->next;} if(p!=NULL){ q->next=p->next;delete p;cout<<“删除结点成功”<

{ NodeType *p;p=Head->next;while(p!=NULL){ cout<

data.name<<“ ”;cout<

data.tel<<“ ”;cout<

data.Add<<“ ”;p=p->next;} cout<

Sqlist as;

cout<<“n

通讯录演示”;

do{

cout<<“nn”;

cout<<“nn

1.初步建立一个通讯录(单链表)

”;

西华大学数计学院学生上机实践报告

cout<<“nn

2.插入新的电话记录 ”;

cout<<“nn

3.删除一个电话记录”;

cout<<“nn

4.结束程序”;

cout<<“n******************************** ”;

cout<<“n

请输入你的选择(1,2,3,4)”;cin>>k;switch(k){ case 1:{ as.creat();as.PrintOut();}break;

case 2:{

cout<<“n 插入的数据 姓名”;cin>>e.name;

cout<<“n 插入的数据 电话号”;cin>>e.tel;

cout<<“n 插入的数据 地址”;cin>>e.Add;

as.Insert(e);as.PrintOut();

}break;

case 3:{

cout<<“n 被删除的姓名= ”;

cin>>e.name;

as.Delet(e);

as.PrintOut();

}break;

default:break;

}

}while(k>=1&&k<4);

cout<<“n

再见!”;

return 0;}

西华大学数计学院学生上机实践报告

西华大学数计学院学生上机实践报告

西华大学数计学院学生上机实践报告

const int MAXSIZE=100;

// 数组的容量 class SqStack

{ private:

ElemType elem[MAXSIZE];

int top;

public:

SqStack();

~SqStack(){};

void SqStack::push(ElemType e);

ElemType SqStack::pop();

void SqStack::PrintOut();

int SqStack::IsEmpty();

void f(ElemType N,ElemType M);};void SqStack::f(ElemType N,ElemType M){ SqStack s;

ElemType e;while(N){

s.push(N%M);

N=N/M;} while(!s.IsEmpty()){

e=s.pop();

if(e>=10)

{

e=e%10;

switch(e)

{

case 1:cout<<“b”<

case 2:cout<<“c”<

case 3:cout<<“d”<

case 4:cout<<“e”<

case 5:cout<<“f”<

default:cout<<“a”<

}

} else

cout<

西华大学数计学院学生上机实践报告

} cout<

{cout<<“栈满溢出”<

return;

}

else{top++;

elem[top]=e;} } ElemType SqStack::pop(){ElemType x;

if(top==0)

{ cout<< “ 栈为空,不能出栈操作”<

else { x=elem[top];

top--;

return x;} } void SqStack::PrintOut()

{int k;

cout<<“n PrintOut Data:n”;

for(k=top;k>=1;k--)cout<

cout<

else return 0;} void main(){ ElemType a,m;cout<<“请输入一个正整数:”<>a;cout<<“请输入要转换的进制:”<>m;SqStack as;as.f(a,m);}

西华大学数计学院学生上机实践报告

五、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熟悉了链表的操作,了解了线性表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认识了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这两种结构。本次上机实践基本完成了实验内容,但完成的不是很好,以后需要更加努力地掌握基本的知识。实验内容对于队列的运用没有涉及,希望以后有所涉及。

上一篇:网上报名诚信承诺书下一篇:七语寓言四则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