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小制鞋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00

2024-05-21

加强中小制鞋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00(共8篇)

加强中小制鞋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00 篇1

加强中小制鞋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

制鞋行业是高密市的传统产业之一,全市制鞋业以皮鞋制造为主,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初步形成,成为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如何对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制鞋企业进行有效管理,成为税收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本文结合行业调查和近几年高密市国税局纳税评估和税收稽查的实践,对中小制鞋企业税收管理谈几点认识。

一、制鞋行业存在的税收管理问题

(一)销售产品不按规定开具发票。一般纳税人企业除了将出口、销售给大型超市的产品开具专用发票外,其自设门市部销售给消费者、销售给其他经营者的一般不开具发票,仅对开票的收入申报,未开票的收入不入帐也不申报。小规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主要将产品在各地批发市场销售,大多不需要开具发票。

(二)违规取得进项发票抵扣税款。一般纳税人企业为了调节当期应纳税款,根据当期开具发票金额,从供货方虚开专用发票、运费发票抵扣税款,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

(三)财务会计核算不真实不健全。一般纳税人企业虽然形式上账簿健全,但还普遍存在帐外经营隐匿销售收入的问题。小规模企业大多数没有按照征管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帐务,不能依法正确核算应纳税款。

(四)申报纳税与实际经营不相称。一些纳税人生产规 1

模很大,但纳税额却很小,有的纳税人与同等规模的纳税人相比,申报缴纳的税额相差很大,一般纳税人企业税负偏低、小规模企业低税额申报、个体工商户定额不到位等问题十分突出。

二、合理确定制鞋行业税收监控指标

制鞋业的产品产量与设备生产能力、耗电、物耗、用工有直接关系,此外,还受季节变化、生产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等的影响。通过对能够反映企业产品产量的指标进行调查测算,确定单位产品耗电指标、设备生产能力指标、单位产品物耗指标、人均产值指标、税负率指标等指标,以此来测算企业产量,根据产品平均销售价格计算销售收入。

1、单位产品耗电指标。高密市制鞋业大多数都采用流水线作业,制鞋流水线按生产工艺分为胶粘工艺流水线和注射工艺流水线。流水线电力运行耗电数量可以通过第三方电力部门获得,具有客观实在性且不易人为改变。生产流水线采用导热油锅炉和电力两种加热方式。流水线使用导热油锅炉加热能够节省电力2/3左右。

(1)胶粘工艺流水线。使用导热油锅炉加热:生产1双皮鞋耗电大约0.3-0.5度。使用电力加热:生产1双皮鞋耗电大约0.7-0.9度。

说明:胶粘工艺流水线生产产品用于出口,对工艺、质量要求就高,耗电相对稍大,生产1双皮鞋耗电大约1度。

(2)注射工艺流水线。生产1双皮鞋耗电大约1度。说明:注射工艺流水线主要采用电力加热,在冬季气温

较低、电力加热温度不够的情况下,有的也采用燃油等方式辅助加热。注射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多用于出口,对工艺、质量要求高,在生产过程中有些设备运转不能中止,耗电相对稍大。

2、设备生产能力指标。制鞋流水线上最关键的工序是拉邦,使用的生产设备是拉邦机。1台拉邦机正常生产时整条流水线需要配备的工人数量基本固定(30人左右)。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拉邦数量反映了整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也决定了整条生产线的产量。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一台拉邦机每小时拉邦60双,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一台拉邦机的日产量=单位时间产量x工作时间=60x8=480双

(1)二台以上拉邦机的产量计算。一般情况下,制鞋企业1条生产流水线配备二台以上拉邦机,其中1台在设备损坏的时候作为备用设备使用,有时也在生产较忙的时候使用。因此,考虑设备使用效率的因素,对于拥有2台以上拉邦机的,每增加1台,其月产量增加50%。

(2)旺季和淡季的产量计算。制鞋业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全年生产天数约250天,生产旺季主要集中在当年10月份至次年3月份,大约150天,占全年生产天数的60%;生产淡季主要集中在当年4月份至9月份,大约100天,占全年生产天数的40%。因此,在生产旺季时按照正常产值计算,在生产淡季按照正常产值的60%计算。

(3)个体工商户定额的测算。除一般纳税人企业的申报情况按照上述标准进行分析监控外,由于小规模企业、个体

工商户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与企业根据订单安排生产相比,其生产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同时,其产品档次、利润水平比较低。因此,根据全市制鞋业利润率在5%左右、税负率在2%左右的实际情况,对个体工商户的应纳税额按一般纳税人企业测算月产值和1%的税负率核定。

3、单位产品物耗指标。制鞋业生产单位产品耗用的原材料是定数,但因产品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别。

(1)生产1双矮帮皮鞋平均耗用皮革大约1.7平方英尺,1米皮革(宽幅1.4米)大约生产9双鞋帮;

(2)生产1双高帮皮鞋平均耗用皮革大约3—3.5平方英尺。

4、人均产值指标。生产工人月产值大约5000—6500元/人,年产值大约50000—70000元/人。

说明:生产工人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人为改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使用。

5、行业税负率指标。根据制鞋业的平均税负和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确定制鞋业的预警税负率为3%。

三、加强制鞋行业税收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一是加强部门信息比对,从工商、地税、质监、统计、外经贸局等部门取得企业信息,与国税登记信息比对,排查漏管户;二是加强社会综合治税,由街办、乡镇政府牵头,联合政府各部门,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组织的作用,居委会定期将辖区内经营业户情况上报,与国税登记信息比对,排查漏管户。

(二)强化资格认定,加大监控力度。小规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销售额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的次月底以前,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申请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主管税务机关要根据申报情况、定额情况,对小规模企业、个体工商户达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的时间进行预计,建立管理台帐,及时做好动态管理,宣传辅导有关税收政策,做好事前提醒,确保按时办理。对未按期主动申请办理的,由主管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强制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并按照适应税率征收税款,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得抵扣进项。

(三)强化指标监控,实行模板化管理。加强日常巡查巡管,定期对制鞋业户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采集企业的用电数量、设备数量、用工数量、物耗数量、产品价格等信息,运用行业税收监控指标进行综合测算分析,建立制鞋行业税收监控模板,及时发现纳税人的异常申报问题,对申报异常业户进行纳税评估。特别是对长期零申报、低税负申报、低税额申报等与其实际生产经营规模不相称的企业,要有重点地实施评估,以有效遏制企业虚假申报的问题,提高纳税申报质量。

(四)强化发票管理,严格以票控税。落实全面开票制度,督促企业按照规定开具发票。加强对企业发票使用情况的日常分析监控,检查企业有无不开、虚开、代开发票问题。加强对申报异常企业抵扣发票填列内容与账载信息的协查比对,检查企业有无违规取得发票抵扣税款问题。

(五)强化定额管理,维护税负公平。对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的个体业户,严格按照定额核定程序,及时准确采集定额信息,根据统一的行业定额标准,运用计算机定额系统,科学合理地核定定额,确保定税公正和公平。对专业市场推行委托代征,借助社会力量加强管理。同时,定期将定额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加强中小制鞋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00 篇2

1、中小企业自身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具体表现为:第一, 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或没有成文的内控制度, 导致缺乏明确的控制程序和标准。第二, 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很不健全, 如较重视供产销环节的程序控制, 但忽视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 而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经济往来疏于管理, 造成资产不清、债权债务不实。第三, 虽然制定了较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仅仅停留在纸上而不执行、不落实, 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来制约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2、不相容职务分工有限

中小企业由于人数少, 不可能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做到详细的职责分工, 在很多情况下, 一个人要兼任好几项工作, 有很多不相容职务也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兼任。如出纳与会计、记账与核对、总账与明细账、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个人承担, 工勤考核与工资造表、工资发放由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经手等。

3、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第一, 在机构设置上, 有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置会计机构, 有的虽然设置了但分工不明、职责不清、业务交叉过多。第二, 在账务处理上, 许多企业由于缺乏合理的账务处理程序, 以致会计工作混乱, 还有不少企业的会计仅按经营者意图反映企业经营活动, 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第三, 在档案管理上, 许多企业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等重要会计档案, 并没有按规定装订成册和妥善保管, 而是散乱存放。由于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薄弱, 造成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作用均未能充分发挥。

4、职责不清, 责任不明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职务。在中小企业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谁都可以管又都可以不管的“自由”区域, 这可以从一些事务处理的“踢皮球”现象看出。然而, 出问题的往往在这些区域, 出了问题以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 互相指责, 最终不了了之, 无法追究责任。而且由于信息流通不畅, 常会发生资源的浪费和决策的失误。

二、中小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主要原因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 没有覆盖企业中所有部门和人员, 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操作系统。特别在财务部门, 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一些中小企业连正规的财务部门也没有建立, 会计、出纳、及财务审核一切工作均由一人包办, 原始凭证和填制本身就不合法, 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的财务报表及进行的一系列财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一些中小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 设置“小金库”, 乱摊成本, 隐瞒收入, 虚报利润、恶意偷逃税款, 为国家的宏观控制制造了相当多的麻烦。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牵制, 往往会造成管理脱节、产生漏洞。这些问题的产生, 往往是由于单位缺乏最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 将支付款所需的全部印章及相关票据交由一人保管所致。

2、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内部控制理念

企业管理者的态度将影响到会计人员和其他部门的工作态度, 如果管理者对内部控制重视, 企业内的其他人就会有较高认识, 职工就会认真履行其职责, 遵守既定的控制制度, 财务报告的差错就会减少。反之, 如果管理者不关心内部控制, 也没有给予有效支持, 那么员工就不会认真执行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事实上, 许多中小企业之所以管理混乱, 就是因为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本身就是这个企业的投资者, 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对自己进行控制与监督, 因此这些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很不重视, 甚至自己随意破坏有关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失效、会计信息失真的症结点就出在权力层。因此, 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态度是决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了加强财务领域及其他领域的监督, 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 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监督评审还是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 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直接隶属于一人领导, 导致了内部审计在形式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再加上我国不少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 也加大了内部审计方面的难度。另外, 在内审的职能上, 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只是审计会计账目, 而在稽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评价企业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益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 利用虚假发票占用企业资金等等。这些都是由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所致。

4、内部控制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

近年来, 中小企业财会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思想教育工作跟不上, 有些家族式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甚至根本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 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 更谈不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了。加之一些中小企业领导人对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均一窍不通, 业务处理上独断专行, 主观意识强、法律意识淡薄, 客观上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对策

1、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 控制环境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 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风格, 组织机构, 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 管理控制方法, 人力资源政策和实物, 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 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重视内部控制中“人”的因素

实质上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都在于人, 因此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必须要从“人”这一要素入手。因而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二是被委任会计领导岗位的人员, 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决不可滥竽充数;三是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任用标准、聘用程序、教育培训等应有具体的实施方案, 并贯彻落实。同时, 把好用人关是实施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条件。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中小企业的组织体系通常采用直线制结构进行垂直管理, 管理跨度小、幅度窄。由于受规模、财力、人力等限制, 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划分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现象, 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为此, 中小企业应从经济性、实用性出发, 注重实际运作控制。

(1) 批准控制。其是指某些经济业务发生之前, 按照既定程序, 对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 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由于中小型企业的例外经济业务较少, 且无章可依, 因此对这些业务, 必须采取特别批准方式, 由高层管理人员直至厂长 (经理) 专门研究后作出决定。

(2) 会计控制。其是指通过企业内部会计活动对经济业务实施的控制。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会计控制应具备以下内容:第一, 恰当的岗位设置。为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 根据中小型企业的特点, 会计核算宜采用集中核算的方式, 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一般可设会计主管兼总账会计, 明细账会计兼稽核、出纳等三个岗位。第二, 严密的凭证制度。一是设计合适的凭证格式及传递程序;二是所有凭证都要预先依次编号, 以便查证;三是对多有凭证, 无论是自制的还是外来的, 在入账前必须经过认真审核, 以保证每项经济业务入账的正确性及合法性。第三, 合理的会计记录程序。为使会计控制顺利进行, 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建立一套合理的会计记录程序。第四, 严格的日常核对制度。

(3) 实物控制。实物包括企业的资产、物资以及会计资料等。实物控制是指为保护各种实物的安全完整, 防止舞弊行为而进行的控制, 主要包括限制接近、实物保护和实物清查。第一, 限制接近。根据各种实物的性质和管理特点, 合理确定允许接近的人员, 并对限制接近的遵守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第二, 实物保护。其是指为使实物免遭盗窃、损伤及其他意外损害, 确保实物的完整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第三, 实物清查。结合企业自身特点, 采用定期盘点或轮番盘点的方法, 清查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量, 妥善处理盘盈盘亏, 确保账实相符。

4、责权利结合,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把财务指标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并赋予财务管理责任人相应的管理权限, 根据履行职责的情况在年末进行考评, 依据考评结果, 分别给予物质、精神奖励或处罚。对于履行职责差的人员, 一定要追究其责任。然而, 这些奖惩措施不能“印在纸上、挂在墙上”, 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 而应该不折不扣地赋予实际行动。

5、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条件允许的中小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分派专职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设置时要给予充分的权利, 直接受最高权力机关的领导, 以保证其在行使职权时不受其他方面的影响。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措施, 其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 还包括稽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 评价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 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 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

6、企业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内控制度并自觉接受监督

事实上, 一套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 企业负责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离开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再好的控制体系也显得软弱无力而流于形式。许多企业领导不重视内控制度, 其根本原因在于严密的内控制度不仅控制一般的员工, 而且控制企业领导。一些中小企业领导习惯于一人说了算, 而不习惯受到限制, 尤其是资金方面的限制, 这就为内控制度的执行设置了障碍。企业领导必须自觉接受内控制度的制约, 力求使内控制度在企业内部随时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2008.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编: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 2008.

加强中小制鞋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00 篇3

摘 要:学校食堂是保障中小学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的后勤部门。学校食堂应该树立起为广大师生服务的理念,因为一个学校食堂的好坏会直接对学校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文章对如何加强、完善中小学校的食堂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49

食堂是学校后勤保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和谐稳定。虽然当前中小学都在提高后勤的工作质量与水平,使得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饭菜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有不少的中小学校出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原因在于忽视了对学校食堂的管理,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使得学校的声誉受到损害。因此,应该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的监督机制,改善学校食堂的硬件设施,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使师生的切身利益得到维护。

一、目前中小学校食堂管理现状

(一)学校食堂管理制度需要健全与完善

学校食堂只有有了严格、明确的管理制度才能够确保食堂管理正常有序,才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是,当前仍有一部分中小学校食堂没有在学校食堂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准则、行为规范等,多数采用人治的方式而非法治,在采购、制作、卫生检查、清洁卫生保持等方面的整个流程中没有任何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使得机会主义盛行,食堂公共财物丢失的现象十分严重。比如一些学校食堂在食材的采购环节中,没有按照规定向供货商索取相关的票据、证件等等,单纯贪图便宜,一味地采购价格低廉、散装的无任何QS标志的食品以及其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还有一部分学校食堂虽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规定,但是却由于保证其得到实施的机制相对缺乏,使得那一套看起来比较完善的规定如同虚设。

(二)学校食堂严重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

少数学校为节省食堂消耗的资金,在对消毒、冷冻设备的投资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消耗,从而使的食堂硬件设施严重缺乏。部分学校食堂的冷藏设备损坏、老化现象严重,保鲜食品的温度常常达不到要求,食堂工作人员也没有及时发现设备问题,使得食品变质的现象常常发生,严重的时候使得学生在食用变质的食物以后出现中毒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食堂没有固定的清洗消毒池,尤其是一些乡镇中小学校,洗菜与洗碗池共用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淡薄

少数学校并没有开展有关食堂卫生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部分食堂工作人员没有按照工作要求规定穿戴工作服装上岗,没有对食品、用具等严格进行消毒、摆放,使得食材长期裸露在室温温度下,比如使用劣质食用油,食用发芽土豆等。

二、进一步强化学校食堂管理的策略

(一)加大对学校食堂管理的认识

加强学校食堂管理有助于促进学校食堂朝着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加强食堂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就餐环境。对于中小学领导来讲,需要对食堂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认识,将食堂管理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并要将之放在与教学管理工作相同的位置,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学校师生能够吃的安心,营养均衡,让学生与家长都能够真正放心。同时还需要注重食堂管理的宣传工作开展,利用各种实例来对食堂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并且需要组织食堂管理以及日常工作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对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及法律的权威性都有清楚的认识。

(二)完善学校内部食堂管理制度

食堂的安全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因此,不能够轻视。良好的食堂管理制度能够使得学校食堂朝着规范、合理、安全的方向发展。想要确保食堂在食品安全、卫生等方面不出问题,严格的管理制度与要求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之下,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完善的食堂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和食堂管理条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完善的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制度以及相当严格的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度。只有加大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情况的监管,才能够使得学生在食堂安心地就餐。因此,还需要在学校中配备专门的人员对制度进行执行,并开展监管,学校中需要成立起食堂卫生监督小组,对食堂食品卫生情况进行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突击检查。对于食堂的从业人员,必须要严格执行卫生检查制度,并定期组织他们到医院进行体检,如果发现带有传染性疾病或者是其他的会影响到食品健康安全的疾病,都需要进行及时妥善的安排。同时还需要从着装、指甲、头发等方面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规定,确保食堂卫生。必须要有完善的食堂食材采购制度,要从食材上把好第一道关。为此,还需要对所采购的物品进行严格的票据审查与质量检测,禁止使用“三无”产品与劣质产品。

(三)加强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一天学业的学生需要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来就餐、休息,因此,能够得到学生认可且满意的食堂才能够算得上一个成功的食堂。各地的政府预算以及学校自身建设都需要加入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建设,对食堂建设进行专门的规划与立项,并成立起专门的资金项目来负责采购学校食堂相关的设备。特别是学校食堂的冷藏、消毒、净化饮用水设备以及三防设施等都必须要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投入,建立专门的食品存放室、加工室以及就餐室等,防止出现问题。要需要加大投入做好培训工作,让食堂中的工作人员能够经常参加培训,多进行交流,提升他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提升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素质

中小学食堂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后勤服务质量。要做好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就需要增强从人员的思想素质以及业务技能。为此,需要在优化食堂管理人员以及炊事服务人员上下功夫,做好培训与管理工作,不断改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操作人员不仅仅需要拥有相当丰富的烹饪专业知识与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尽可能创新与更新菜肴品种。因为,中小学食堂炊事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因此在开学之前就需要组织食堂管理人员,做好对炊事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并建立起晚上的个人健康档案,做好健康检验工作,未体检的与体检不合格的都不能够上岗,而对于身体不合格的人员则需要及时调离,要做到持证上岗。

总之,优秀的食堂管理,不仅仅是有利于学校食堂自身的发展,同时对于学校的声誉、师生的身体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管理者以及食堂的经营者都需要从各种案例中汲取经验,做好食堂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晨筱.中小学食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3(48).

[2] 汪晓茜.中小学食堂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加强中小制鞋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00 篇4

随着2008年广东省第一批22个示范性青少年“税收宣传基地”建设以来,本着“让广大青少年提高税收法律知识,培养依法纳税的责任感”的初衷,我省各地税务机关在推进税宣基地建设,扩大其影响力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各地税宣基地建设的总体进程仍显缓慢,在部分地区更是近乎流于形式,对提高青少年的依法纳税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没有形成有效助力。本文通过分析税宣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一些建议,希望对完善税宣基地建设,提高税收宣传效果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税宣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税务机关主观因素的制约

从主观上看,部分税务机关对税宣基地建设的重视不够,仅仅将其当成一项例行任务,将其做好的意愿不强。特别是在渡过了建设起步的“宣传热”之后,部分地区近两年在该领域的活动往往在“税宣月”下集中草草完成,浮于文字表面,甚至呈现“今年任务四月干,过了五月没人办”的尴尬状况。

从客观上说,首先,近几年税收收入任务压力的持续增长造成部分税务机关分身乏力,目前税宣基地的活动开展基本由各机关办公室所负责,一些地区办公室工作人员兼顾资料、信息、调研甚至是财务和协助组织收入的多项工作任务,确实难以抽取精力和时间丰富完善各个的税宣基地的建设。其次,全省范围关于税宣基地推广总结的交流不多,各地基本呈现各自为政的特征,一些先进地区的优秀经验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推广应用,部分地区又缺乏相关方面的人才,造成当地税宣基地建设进程始终滞留在初级阶段。除此之外,原有的税宣基地建设的考核机制仍不完善,缺乏机制保障力度,也客观上导致了此项工作在部分地区的开展流于形式。

(二)学校方面配合意愿不强

一是面上全日制普通学校受制于升学压力,将大部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升学率”、“优秀率”等指标,对税宣基地建设或其他类似活动往往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近几年,各类技工学校、中职学校等非全日制学校因不受升学率影响,在税宣基地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开展的成果相对优于全日制学校;二是一些学校本身就顶着“实践基地”、“文化基地”、“道德教育基地”甚至“法律知识基地”等多个基地建设的名头,看似光环笼罩,实际上是有些学校压力繁重、“有苦难言”,随着各类活动的持续重复开展,久而久之,学校主观上做好各类基地建设的意愿逐步恶化,造成各类活动难以突出重点,陷入程式化操作程序,成效不强。

(三)活动组织形式及其内容相对薄弱

一是创新不足。相当部分地区仍然停留在组织领导讲话、发布宣传栏及张贴海报等传统方式的宣传阶段,缺乏“好点子、新创意”,而部分宣传内容又过于生硬死板,活动仅仅是走进校园,而不是贴近青少年生活。对学生群体缺乏足够吸引力;二是青少年主动参与积极性不强。税宣基地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往往是由税务机关“一条龙”包办,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融入,让活动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宣传的持续性不强。各个税宣基地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税收宣传月”,常常被当成是“税宣月”的补充内容之一,活动的社会辐射周期过短,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宣传效应。

(四)税宣基地影响力相对局限

一是活动对象相对狭隘。近几年税宣基地各类活动主要面向指定学校的学生,而具体活动的参与者往往仅是极少部分的学习优秀学生,难以形成大量参与的良性局面;二是学生重视程度不高。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习仍然是学生的主旋律,本着“学习第一”的思想,许多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对税宣基地各类活动主观关注严重缺乏,一些活动往往 “叫好不叫座”;三是以点带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从本质上看,依法纳税的精神理应传播每一个校园,扎根到每一个青少年心中,然而部分税务机关往往集中全部资源对辖区内的税宣基地进行填鸭式的活动灌输,忽略了其辐射作用的带动,曲解了税宣基地建设的本意。

二、加强税收宣传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推进税宣基地活动建设的关键是如何争取社会和学校的理解和支持,让该项工作体现出创新性、持续性及广泛性的特征,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加强税宣基地的建设:

(一)立足长远,充分重视。税宣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而不是用于短期摆上工作报告的装饰品。

从税务机关本身而言,一是要对该项工作予以充分重视,明确税收基地的建设不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更不是一项“为了完成而完成的任务”,而是从税收工作长期可持续发展而做的基础铺垫;二是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各地税宣基地的建设成效进行定期评分通报,长期跟踪反馈,督促各级税务机关真正做好该项工作;三是重视人才培养,可以通过在“税收宣传月”期间各市之间的交流轮岗,或者由省局进行统一培训、跟班学习的方式,提供一个经验交流的平台,提高各地税宣基地建设的质效。

(二)加深理解、注重实际。税宣基地是一项互相协作的工作,而不是单方面强加给他人的任务。

针对部分学校配合意愿不强的情况,笔者认为,单方面从税务机关思考出发点去要求学校协作毕竟不是长久之策,应该充分理解目前教育体制下非全日制学校更重视“升学率”方面的客观实际,主要有以下二点建议:

一是针对非全日制高校活动成效较好的情况,考虑更多地非全日制高校开展税宣基地大型重点活动;而在全日制学校,更多地考虑从细微处潜移默化提高宣传的持续力,例如在校园板报设臵“一周一问”的形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二是探索如何更好地将税收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教学的路径。目前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学生政治课当中对于依法纳税的知识都有所涉及,可以考虑跟学校积极沟通,在进行相应课堂教育的时候举办以此为中心内容的周边活动,可以是专题课或主题班会的形式,缓解学校在非教育时期被动配合开展活动的抵抗情绪。

(三)创新形式,管理位移。税宣基地是一个独立的平台,而不是税务机关所主导的工具。

围绕如何培养青少年自主兴趣,树立“主人翁意识”的尝试,税务机关应探索如何从主导角色过渡为协助角色。

一是化“主动为被动”,发挥青少年学生的创意。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税宣活动的组织形式、宣传内容、口号和标识的设计过程中,让他们出谋献策,以他们的思维和需求出发组织开展具有各个税宣基地文化特色活动,提高各类活动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

二是努力争创阵地,发挥品牌效应。争取在各个税宣基地开辟“税收宣传文化阵地”,具体可以是“税收知识活动室”,“税收知识校园论坛”或者是“校园税收文化知识长廊”等品牌,形成由各级税务部门提供协助,由学校学生会或团委进行日常管理维护的长期机制,以“基地包含阵地、阵地带动基地”的理念,创新形式丰富税宣基地的活动内涵:例如以“活动室”为载体,多安排以税收知识宣传为主的专门展览或其他活动,让其成为校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以“知识长廊”为载体,建立学校年级或班级轮班负责制,以周或月为单位让学生自主更新长廊内容,也可以更进一步深入各个班级,以月为单位开辟税宣专栏黑板报,通过自主设计的方式,加深他们对税收知识的认知;再比如“税收知识校园论坛”,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学生演讲比赛,“小小税收宣传员”经验交流、辩论比赛、校园专题文艺汇演等方式,提高论坛的活动效应。通过上述尝试,在社会上营造成“税收宣传有基地、基地建设有品牌、品牌活动有效应”的良性氛围。

四、明确目标,加强联系。税宣基地是一颗种子,旨在孕育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盆栽。

要跳出唯税宣基地开展活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弊端,多形式扩大税宣活动辐射范围,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税宣目的:

一是加强基地与其他学校的日常交流。例如定期组织其他学校同学参与税宣基地活动,举办交流主题班会或者以税宣基地的名义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校园联谊活动,一方面树立起税宣基地在当地青少年心目当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提高税宣基地的社会认同度。

加强中小制鞋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00 篇5

一、目前中小学校食堂管理现状

(一)学校食堂管理制度需要健全与完善

学校食堂只有有了严格、明确的管理制度才能够确保食堂管理正常有序,才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是,当前仍有一部分中小学校食堂没有在学校食堂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准则、行为规范等,多数采用人治的方式而非法治,在采购、制作、卫生检查、清洁卫生保持等方面的整个流程中没有任何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使得机会主义盛行,食堂公共财物丢失的现象十分严重。比如一些学校食堂在食材的采购环节中,没有按照规定向供货商索取相关的票据、证件等等,单纯贪图便宜,一味地采购价格低廉、散装的无任何QS标志的食品以及其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还有一部分学校食堂虽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规定,但是却由于保证其得到实施的机制相对缺乏,使得那一套看起来比较完善的规定如同虚设。

(二)学校食堂严重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

少数学校为节省食堂消耗的资金,在对消毒、冷冻设备的投资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消耗,从而使的食堂硬件设施严重缺乏。部分学校食堂的冷藏设备损坏、老化现象严重,保鲜食品的温度常常达不到要求,食堂工作人员也没有及时发现设备问题,使得食品变质的现象常常发生,严重的时候使得学生在食用变质的食物以后出现中毒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食堂没有固定的清洗消毒池,尤其是一些乡镇中小学校,洗菜与洗碗池共用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淡薄

少数学校并没有开展有关食堂卫生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部分食堂工作人员没有按照工作要求规定穿戴工作服装上岗,没有对食品、用具等严格进行消毒、摆放,使得食材长期裸露在室温温度下,比如使用劣质食用油,食用发芽土豆等。

二、进一步强化学校食堂管理的策略

(一)加大对学校食堂管理的认识

加强学校食堂管理有助于促进学校食堂朝着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加强食堂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就餐环境。对于中小学领导来讲,需要对食堂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认识,将食堂管理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并要将之放在与教学管理工作相同的位置,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学校师生能够吃的安心,营养均衡,让学生与家长都能够真正放心。同时还需要注重食堂管理的宣传工作开展,利用各种实例来对食堂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并且需要组织食堂管理以及日常工作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对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及法律的权威性都有清楚的认识。

(二)完善学校内部食堂管理制度

食堂的安全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因此,不能够轻视。良好的食堂管理制度能够使得学校食堂朝着规范、合理、安全的方向发展。想要确保食堂在食品安全、卫生等方面不出问题,严格的管理制度与要求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之下,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完善的食堂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和食堂管理条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完善的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制度以及相当严格的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度。只有加大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情况的监管,才能够使得学生在食堂安心地就餐。因此,还需要在学校中配备专门的人员对制度进行执行,并开展监管,学校中需要成立起食堂卫生监督小组,对食堂食品卫生情况进行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突击检查。对于食堂的从业人员,必须要严格执行卫生检查制度,并定期组织他们到医院进行体检,如果发现带有传染性疾病或者是其他的会影响到食品健康安全的疾病,都需要进行及时妥善的安排。同时还需要从着装、指甲、头发等方面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规定,确保食堂卫生。必须要有完善的食堂食材采购制度,要从食材上把好第一道关。为此,还需要对所采购的物品进行严格的票据审查与质量检测,禁止使用“三无”产品与劣质产品。

(三)加强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一天学业的学生需要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来就餐、休息,因此,能够得到学生认可且满意的食堂才能够算得上一个成功的食堂。各地的政府预算以及学校自身建设都需要加入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建设,对食堂建设进行专门的规划与立项,并成立起专门的资金项目来负责采购学校食堂相关的设备。特别是学校食堂的冷藏、消毒、净化饮用水设备以及三防设施等都必须要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投入,建立专门的食品存放室、加工室以及就餐室等,防止出现问题。要需要加大投入做好培训工作,让食堂中的工作人员能够经常参加培训,多进行交流,提升他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提升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素质

中小学食堂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后勤服务质量。要做好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就需要增强从人员的思想素质以及业务技能。为此,需要在优化食堂管理人员以及炊事服务人员上下功夫,做好培训与管理工作,不断改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操作人员不仅仅需要拥有相当丰富的烹饪专业知识与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尽可能创新与更新菜肴品种。因为,中小学食堂炊事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因此在开学之前就需要组织食堂管理人员,做好对炊事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并建立起晚上的个人健康档案,做好健康检验工作,未体检的与体检不合格的都不能够上岗,而对于身体不合格的人员则需要及时调离,要做到持证上岗。

总之,优秀的食堂管理,不仅仅是有利于学校食堂自身的发展,同时对于学校的声誉、师生的身体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管理者以及食堂的经营者都需要从各种案例中汲取经验,做好食堂管理工作。

摘要:学校食堂是保障中小学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的后勤部门。学校食堂应该树立起为广大师生服务的理念,因为一个学校食堂的好坏会直接对学校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文章对如何加强、完善中小学校的食堂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晨筱.中小学食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3(48).

加强中小制鞋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00 篇6

关键词:煤炭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改善措施

一、当前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大力发展,当中煤炭企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很多煤炭企业管理者仍坚持通过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来创造资金盈利,面对当下激烈的竞争环境,这一措施反而使得煤炭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无疑给企业财务问题雪上加霜。传统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煤炭企业每况愈下的现状,要从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抓起,逐步更新新的财务管理观念,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建立财务预警防范机制,为煤炭企业长远和谐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一)企业财务管理管理意识淡薄

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很多煤炭企业管理者将管理重心仍放在企业生产规模与销售上面,缺乏对企业财务方面的管理意识。一味注重财务目标的完成,而不理解财务管理的真正意义所在。一些煤炭企业虽有建立财务信息系统,但是却不懂得利用这一系统进行财会信息的收集、分析,而是单纯将其用于日常财会记账和年末财务指标考核,忽略了财会信息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有待逐步完善

目前,很多煤炭企业在进行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工作者做事仅凭个人经验习惯。另外,一些财务工作者忽略了财务工作应从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企业当前境况出发。通过一些记账技巧,修饰财务报表,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真正实情,以此得出的财务核算结果,并没有给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多大帮助。

(三)忽视了宏观大经济环境的影响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愈发频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宏观经济环境下产生的任何微小变化,如果不能充分意识到宏观环境对煤炭企业发展的重大影响,那么及时细微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改变,煤炭企业也如临海啸。

(四)企业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人员素质层次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下,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创新性。而煤炭企业单一的注重产量和财务结果,对于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并不重视,这一切都与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相违背。其次,煤炭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培养多是采取轻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的缺失、理财方法的滞后,习惯于一切听从领导的决策,从而进一步制约了财务管理的进步。

二、针对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

(一)明确企业煤炭财务管理策略

建立明确的目标管理体系,建立明确的效益相关控制指标,进而明确只能部门的职责,由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和调控。通过综合财务管理,把各个生产经营过程的效益相关分目标连接成总目标来综合检查调控,从而建立完善的效益目标调控体系。

(二)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规范财务管理,集中数据处理,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业务记账流程,加强实时入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注重企业财务管理监督中的信息化建设,将会计电算化软件真正用到实处,服务企业财务工作。

(三)各级财务人员需认真做好基础财务工作

做好基础财务工作,从资金管理出发,有效掌握处理好各个资金的使用情况,有计划筹集资金,并对多余资金做好投资规划。另外,要注重监督各项资使用情况,及时反馈,维护企业各项资金安全。通过不懈努力,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各项财务收支、考核工作,有效的控制、核算各个财务收支条目。加强财务核算的管理工作,以此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企业所用。监督公司各项资产的构建、保管和使用,配合综合管理部定期进行财产清查。

(四)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

对煤炭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企业要想从容应对各项财务工作,首先需具备一批素质较高的财务工作人员。财务工作的性质特殊,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比其他岗位严格很多。企业可以定期开展财务培训工作,加强对财务人员业务操作和思想道德方面教育,鼓励财务人员定期学习充值自己,对于学有所成的优秀财会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另外,要注重不断培养新的优秀人才投身于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引导他们成为爱岗敬业、奉公守法、有思想有道德的新世纪高素质的财务人才。

三、结束语

煤炭企业应该认清楚经济的发展形势,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针对企业的现状找到问题之所在并进行实质性的改进,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下的发展多提供一份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华鹏.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发展.煤炭经济研究,2009(8)

加强中小制鞋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00 篇7

一、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合同管理问题

一是企业有些领导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没有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机构。少数领导对合同风险缺乏防范意识, 没有认识到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等方面支持不够。

二是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 权责不分明。在企业里如果没有规定严谨统一的合同管理制度, 就会因为缺乏统一的依据, 造成各部门权责不分明, 制度规定政出多门, 明显冲突, 合同经办部门和经办人员无所适从的局面。甚至还会出现对外经营交易不签订合同或事后补签合同, 造成交易双方权利义务不清, 事后发生争议无据可查或把合同管理只局限于文本审查和合同档案管理, 不能将合同签订前的选商谈判、签订中的审查授权、签订后的履行监控工作有效地衔接, 这些都是企业管理之大忌, 最终将给企业带来重大的隐患。

三是合同管理人员精力不足、素质不高。在我企业里大多数合同管理员都是兼职的, 本身就有很多繁杂的工作, 没有太多精力去管理好手中的合同。再加上有的合同管理人员思想品德不过硬, 文化水平不高, 业务不精通, 没有受过正规的法律教育, 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 无法对合同涉及的各项法律问题作出正确判断, 只是将合同管理简单地视为一种事务性工作, 无法对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是合同管理与相关的管理衔接得不好。合同管理机构与其它部门各自为政, 缺乏沟通, 不能够博采众家之长, 合同管理与相关的管理相互脱节, 各干各的。

五是对合同相对方缺乏资质审查或审查不严, 对其资质缺乏跟踪调查。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不规范, 用词不准确, 有些合同只讲好话, 不讲丑话;只讲正面的, 不讲反面的, 不懂得签合同应当“先小人, 后君子”的规则, 一旦发生违约, 在合同中看不到违约如何处理的条款, 让对方钻空子。对合同执行情况缺乏监督。在对方违约后, 维权意识不强。

六是企业里部分合同审批程序过于复杂, 办事拖拉, 造成合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签订, 延误时间。

二、企业合同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原因有很多, 但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企业缺乏一套严谨的合同管理制度, 对合同管理未能体现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当然, 这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企业只有合同而没有合同管理, 由于吃亏交了学费, 于是开始建立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 但很不完善。1999年3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颁布, 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立法保障, 将合同的洽谈、签订、履行、变更到中止或终止、解除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用制度规定下来。到目前为止, 企业的合同管理, 可以说基本上有章可循 (不能说没有空白与死角) 。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思想观念的原因, 加上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 有章不循的现象还不时出现。因此, 我深深体会到:制订制度固然重要, 执行制度更为重要。无章可循不行, 有章不循也不行。而且, 随着市场的规范运作和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 合同管理上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提出新的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原有的合同管理制度。

二是企业管理人员对市场与合同、合同与合同管理两对关系缺乏足够认识。首先, 是对市场与合同的关系缺乏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 市场的运作需要合同。《合同法》规定合同有三种形式:口头、书面和其他形式。这三种形式概括了市场全部交易行为方式。也就是说, 市场是靠合同动作的, 市场主体各方都是靠合同去履行其权利义务的。另一方面, 合同的成立必须以市场为前提。没有市场谈不上什么合同。合同是市场的产物, 是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些企业业务人员不了解市场与合同的必然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顾完成企业经营任务, 却不去签订合同或者草率签订, 结果遇上纠纷就没有协商与调解的依据, 或者依据不足。其次, 是对合同与合同管理的关系缺乏认识。合同管理是合同洽谈、草拟、签订、履行、变更、中止、终止或解除全过程的管理。而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合同产生在合同管理的前期阶段, 在这一阶段往往受到高度重视。一旦合同签订了, 合同就束之高阁了, 甚至忘记了, 忘记了合同履行过程是实现权利义务的过程, 而仅仅把它看成是生产过程, 回复到计划经济的旧观念上去, 因此, 合同管理的问题大多数产生在中期和后期履行阶段。

三是造成企业合同管理存在主要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部门之间的履约责任不明确、不沟通、不落实, 造成失误。企业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 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应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开展。成功的企业合同管理, 是把合同的权利义务按职能分工分解到各部门, 由各部门去履行属于自己职能范围的权利义务, 只有这样合同管理才能真正到位, 履行责任才能真正落实。可以说, 企业合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子系统、分系统共同配合, 因此合同管理比其他管理更需要信息沟通和处理。

三、对加强企业合同管理的几点建议

从企业的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来看, 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增强法律鉴别能力, 认真对待, 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中既要讲究诚实信用, 又要有所戒备, 防止各种欺诈行为, 最大限度的规避和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和损失, 就能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保障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加强合同管理的理念管理。一是要明确合同管理是一种法律行为, 任何人都必须遵守, 要从法律的高度认识合同管理, 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二是要明确合同管理制度是企业重要的规章制度, 各单位必须严格遵守, 进一步增强规范意识。三是要明确遵守合同管理制度是各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和管理义务。

2) 加强合同管理的基础管理。要想保证合同管理的实效和水平, 企业应注意配套抓好以下三项基础工作, 以约束各合同的洽谈、签订、审批、执行各个环节。一是抓好合同价格管理, 建立科学的价格形成机制。合同的核心条款是价款或酬金, 管理合同必须管好价格。如果价格管理工作不到位, 企业付出的成本就高, 就会严重影响企业效益。价格问题不能由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部门说了算, 必须建立科学的价格形成机制, 要明确价格管理的权限、机构、程序、形式, 以及价格调整办法, 要科学使用商谈、招标、拍卖、管理机构集体研究等成价形式。二是抓好合同的分权管理, 从制度上多层次防范问题的发生。从实践经验看, 要把合同的签约权分解为洽谈权、审查权、批准权三项权属, 其中, 批准权归属有关领导, 决定是否批准合同生效, 批准人要对合同的经济效益和风险责任负责;洽谈权归各相关业务部门, 主要职责是对双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和资质信誉情况作深入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洽谈合同的具体条款, 洽谈合同生效的条件和内容, 对合同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审查权归合同管理部门, 主要职责是对已形成书面的合同文本进行审查, 对合同的合法性、严密性负责。上述三个环节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相互制约。企业合同章只能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 杜绝出现多个部门管理多个合同章的混乱管理状态。三是加强全员法制教育, 合同管理人员法律培训教育和队伍建设。组织企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 提高全员法律素质, 尤其是增强领导层的依法治企意识, 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从思想根源上杜绝违法行为。同时, 企业中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合同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条款有无遗漏、形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文字是否准确严谨等, 关系到企业切身利益。通过学习培训, 使合同管理人员掌握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 明确各类法律风险可能在哪个环节出现, 坚持持证上岗和年检考核制度, 这样既能增强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感, 又能在合同签订中有效规避法律风险, 提高企业管理合同的整体水平。

3) 加强合同管理的过程动态管理, 不断提高合同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做到合同从签订→履行→终止的全过程管理。同时抓住三个环节:一是严格坚持会签程序;二是持续跟踪履行, 进行实时监督;三是定期检查确认。企管法律事务处是综合检查落实的部门, 既要参与合同相对人的招投标, 对招投标文件、程序进行审查, 参与重大合同谈判、起草, 对条款进行设计、推敲和把关;又要加强合同主办、会审、结算部门的工作协调与信息沟通, 监督、检查合同的履行、结算, 使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衔接。通过严格管理和控制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 预防合同纠纷和法律风险的发生, 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4) 加强合同管理的协同管理和责任管理。协同管理重点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基层单位与分公司机关的关系;二是主办部门与会签部门的关系;三是单位要处理好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合同管理人员的关系。责任管理主要体现在:一是各单位既是合同执行的责任主体, 也是合同管理的责任主体;二是专业管理部门是专门检查督促的责任主体;三是机关各部门是分工负责的督促检查责任主体。

5) 及时处理纠纷。合同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 违约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要承担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或强制履行等法律后果。因此, 法律法规部门审查合同时, 选择合适的违约条款和纠纷处理条款显得很重要。一旦发现违约, 要区别情况, 及时采取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 在规定的期限内有效而积极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同时, 企业要认真清理债权债务, 制作台账, 建立预警机制, 及时主张到期债权, 防止因超出诉讼时效而造成企业权利的丧失。

作为企业一名合同管理人员, 我深刻认识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相关知识, 全面履行管理职责, 把好合同管理每个环节, 才能更好的维护我们企业的利益, 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既是我们合同管理员的义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企业要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 避免各种合同纠纷和合同欺诈等经营风险, 只有重视和加强合同管理, 通过建立必要的合同管理机构和合同管理制度, 规范企业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有效地防范风险、优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才能有效降低交易风险, 维护企业合法利益。

加强中小制鞋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00 篇8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及科学内涵

1. 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

( 1) 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关注环境不确定性、技术因素与选择参与式的全面预算关系,提倡和推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程序,使所在组织单元的所有人或关键岗位的人都参与企业的活动。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 迈克尔·雪弗和阿瑞·莱文认为全面预算已经作为公司计划和控制系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被广泛接受。

( 2) 代理理论。关注信息不对称和报酬制度设计等因素对代理行为和激励的影响。代理理论将预算编制作为一个信息交换的模型,需要计量和控制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 谢尔茨和杨,认为引起参与程度不同的重要因素是从下级到上级的信息传递,以及这个传递对双方的潜在好处。

( 3) 数量管理与系统管理理论。预算管理发展吸收了数量管理的理论,运用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把复杂的经济现象建立数学模型,再用计算机演算,促进了预算管理从预测、编制到执行、控制的更加科学。

( 4) 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并激励人们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预算管理在发展中也吸收了社会心理学理论。

2. 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套系统的、精细的管理方法,是一种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整合性管理系统,具有全面控制和约束力。全面预算管理就是按照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自始至终地将各个经济单位经营目标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对销售及收入、生产、成本、费用、资金等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分析、预测、控制和决策,并对实现的业绩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分析与评价,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有计划地高效、协调开展企业经营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内部控制会计管理系统。它是通过责任中心的划分、目标任务的分解、分阶段资金收支和财务状况的预测等手段,合理分配单位的人、财、物等资源,并与相应的绩效管理配合,来协助单位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的同时,达到控制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所以说,全面预算管理涵盖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经营预算( 销售、生产、成本、费用、采购等) 、投资预算( 购置固定资产、工程的改扩 建以及资本运作等) 、人力资源预算 ( 人才招聘、培训等) 、财务预算 ( 现金流量、资产、负债、损益等) 以及其他专项预算 ( 关停并转和资产处置等) 。一个企业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明确并量化公司的经营目标,规范企业的管理控制,落实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明确各级责权,明确考核依据,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任务提供保证。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国际惯例,企业采用全面预算管理除具有明确企业预算期内经营活动的目标、控制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外,还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出资人履行职责,也有利于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考核,有利于解决困扰经营者的分权管理与集权控制的矛盾,有利于企业经营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落实企业的利润、资金、成本费用、业务量等目标责任,也有利于企业实施精细生产、流程再造、MRPⅡ等现代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的编制,可以量化企业各方面的战略安排,为单位决策提供科学、精确的支撑,使单位各层次进行决策的权责关系更加明确,决策的做出与决策者联系更加紧密,决策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是为了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实现某个业务、某个业务单元利益最大化。

2. 全面预算管理使企业管理中的控制工作进一步强化

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推行将为单位各部门确定具体可行的努力目标,并通过控制和考核将目标责任落到实处。预算的目的是控制,实施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控制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这是一种全员、全过程的控制。目标利润的预测、确定与预算的编制是管理者对企业资源如何利用进行的事前控制,预算执行是管理者进行的事中控制,预算的差异分析、考评是一种事后控制。预算的编制过程向企业和所属的单位双方提供了设定合理业绩指标的全面信息,同时预算执行结果是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使企业的控制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认真制定并严格执行预算是企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保证。

3. 全面预算管理可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相互协同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组织机构也会变得庞大复杂,这些组织机构的业务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明确任务、发现问题、协调努力、不断改进的过程。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使各级各部门不仅考虑本部门的工作目标,还要考虑各个部门及企业总体间方方面面的关系,了解本部门在全局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各部门、单位可经常对比、分析自身业务活动与各自奋斗目标的差距,与企业总体目标的差距,并充分估计可能产生的障碍和阻力及薄弱环节等,以便区别轻重缓急,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协调一致。

4. 全面预算管理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

通过编制预算,许多潜在的困难能尽可能地事先预见,从而防患于未然,帮助企业改善未来的经营状况,降低经营风险。参照预算的结果,企业可以发现管理中的漏洞和潜在的风险所在,从而有利于不断改进各项消耗标准、现金安排等基础工作,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达到规避与化解风险的目的。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共同作用,可以激励并约束相关主体追求尽量高的收入增长和尽量低的成本费用。预算执行的监控过程关注收入和成本这两个关键指标的实现和变化趋势,这迫使预算执行主体对市场变化和成本节约造成的影响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已经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并取得良好成效,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和职能认识不清

企业虽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但并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预算管理,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和职能认识不清,单纯为编制预算而编制预算,全面预算管理往往把预算的重点放在具体的数字计划上,而没有将预算管理作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具体手段。

2. 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完整

有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立预算管理组织,所有预算的执行、财务收支计划以及成本费用预算、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工作都由企业总部的总会计师领导财务主管来完成。预算管理组织的缺少会使得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得不到权威机构调节和仲裁,从而造成预算管理上的断层和漏洞。预算执行组织机构不完整,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与分析机制,导致无法及时获取各个预算中心执行情况。

3. 全面预算管理的权力与责任错位

在预算管理实际工作中,企业所属部门或单位存在不按规定的权责范围和权限分解下达指标的情况,结果导致权责失衡,目标与责任错位,权利与义务不对等。还有的会出现不同层次工作错位的情况,决策者做管理者的工作,管理者做执行者的工作,致使整个集团内部权力划分不清晰,职责划分不明确。

4. 全面预算过程中偏重于对财务数据的依赖

全面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科研开发以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

5. 全面预算管理只重视预算编制而轻视预算过程控制

重编制轻执行是目前企业预算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编制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导致编制时轰轰烈烈,编制完毕就大功告成,执行成走过场。

四、对改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以上问题在企业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阻碍企业绩效的改进,妨碍企业进一步发展。鉴于此,企业必须对原有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突破企业发展瓶颈,使企业在更高的管理水平上发展。

1. 树立全新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要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地与各所属部门或单位的管理者和有关管理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这样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盲目性。要确立面向市场的理念,企业总预算应该是以销售预算为基础,以此来确定其下属各所属部门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预算、采购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间接制造费用预算。全面预算管理还要确立基于企业价值分析的预算理念,使企业的预算管理成为协调集团各所属部门或单位之间经济活动和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 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

企业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这项系统的工作,必须要建立一个健全、完整的组织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各项预算职能能够落实到位,从而保证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可先设置一个由公司董事会直接领导,并对集团公司董事会负责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组织。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公司财务部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由所属单位或部门的有关人员任办公室委员,以财务部为主导,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在预算委员会下,除办公室之外,再设置业绩考评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委员会。业绩考评委员会负责业绩考核、制定和实施奖惩制度; 内部审计委员会除负责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外,还应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各所属部门或单位进行审计。

3. 合理划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责任中心

企业集团对所属部门或单位进行责任成本控制,首先应督促各所属部门或单位内部划分为不同的成本中心,各所属部门或单位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成本责任单位,建立起以各成本中心为主体,以责、权、利相统一为特征,以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考核为内容的预算管理体系,将责任成本控制变为各所属部门或单位和全体职员的自觉行为。成本中心设立后,需按期下达责任成本指标及考核标准。责任成本就是各成本中心的最高成本耗费额度,它的考核重点是可控成本,对不可控成本一般不加以控制,主要是对生产过程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加以控制。

4. 明确全面预算的编制原则、程序及内容

企业全面预算编制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及利润目标一致,所设计各类表格应考虑周详、全面和完整,体现出可控性原则。预算决策目标要积极可靠,留有余地,体现可靠性原则。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预算的编制应采取上下结合式。在上下结合式的编制程序中,预算目标应自上而下传达,以保证最高决策层战略思想的贯彻和预算目标的执行。而预算的编制则应根据预算目标自下而上地进行,充分发挥各层级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全面预算体系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销售、生产、分配以及筹资、投资等活动确定明确的目标,并表现为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及现金预算等一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及其附表,借以预计未来期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 建立全过程的预算控制及考核体系

上一篇:保险学 第七章法律责任下一篇:手机摄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