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征管信息化研究

2024-09-01

税收征管信息化研究(精选10篇)

税收征管信息化研究 篇1

一、引言

税收征管是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则是税收征管的依据,从税务登记到交易涉税内容的确定,从税收凭证到涉税内容的分类,从纳税申报到税款征收,信息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巨大难题, 这一点在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电子商务纳税人作为理性经济人,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同时又在信息不对称中占据对自身涉税信息掌握更为全面的有利地位, 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诚信纳税的行为,以降低纳税成本,提升收益。加之电子商务交易信息的隐蔽性和易修改性,通过隐匿、篡改涉税信息等方式逃避税款成为纳税人提高收益的“可行”选择。而税务机关则处于信息劣势,不能对该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最终导致纳税人纷纷效仿,严重妨碍税收征管工作。

C2C电子商务即个人对个人的电子商务 , 双方利用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的在线交易平台实现交易。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 851亿元, 较2012年的13 205亿元同比增长42.8%。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4%,而该值在2012年仅为6.3%。据粗略测算,整个C2C网店, 仅淘宝就有上千万家,C2C商家全年未缴税金额或达百亿元。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税务机关与电商纳税人形成的博弈,是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面临的挑战

我国电子商务的类型主要有B2B、B2C、C2C三种交易模式。B2B、B2C模式中的企业已明确要求进行工商登记,以传统模式为参照逐步实现征税, 上海全国首例网店偷税案被告被判刑更是见证了以企业为营业主体的电商模式征税的可行性。而C2C模式商家多是小型、利润较低或者兼营电商的个体户,主要通过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使其信息更具有隐蔽性、虚拟系和不确定性,征税问题存在争议,征管方式也处于探索阶段。同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2010年出台的第49号令《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中并没有强制性要求自然人商家必须进行工商登记,这使得税收征管更难以实现。

C2C模式中电子商务由直接网络交易和间接网络交易构成, 直接网络交易在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进行线上交易的同时仍然需要依靠邮政和物流进行运输。间接网络交易完全进行线上交易,如软件、书籍、音乐图像、信息服务等。经研究,目前我国C2C模式电子商务面临的税收征管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税收基本要素无法确定

税收基本要素包括纳税主体、纳税对象、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是税收征管的前提条件和参照依据。C2C电子商务整个交易流程在虚拟的网络交易市场中进行, 税务信息具有多元性、可隐匿性、非真实性、易更改或更换的特征。没有进行税务登记给了应纳税人改变税务信息的空间。间接网络交易加剧了交易对象界定的模糊性, 其带来的连锁反应造成纳税地点、纳税期限、征税对象、税务凭证,以及税收管辖权无法确定。可能造成漏征、误征、重复征收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税收征管的正常进行。

(二)税收征管流程面临挑战

税收征管流程包括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及税务检查。C2C模式电子商务给税收征管流程每个环节都带来了挑战,且环环相扣。电商交易目前只要求采用实名制而未强制税务登记,导致税务登记的缺失,使得税务机关难以追踪其涉税信息。电子商务交易没有传统交易中的纸质凭证,而是采用易修改数据的电子凭证,交易信息可信度不高。我国目前电子凭证合理性、规范性仍有待完善。另外,随着加密技术的提升,税务机关获取应纳税人准确的涉税信息难度很高。传统交易采取的纳税人自行申报,税务机关核查或者代扣代缴的纳税申报形式在C2C模式下同样不适用,没有真实的税务凭证,自行申报信息也不可靠, 核查成本高且准确度不能保证。传统交易的查账征收、查定征收和查验征收方式在C2C电子商务中同样因交易信息的隐匿性和非真实性、缺乏收入额和利润率参照物、征税对象规模庞大而分散、流动程度高等因素无法正常开展。另外,没有全面准确的税务凭证作为基础,税务检查无法实现。

(三)税收征管质量难以保证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电子商务税收的监管难度加大,监管成本提升,对税收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C2C电商征税既要保证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又要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需要立法、征收、监管、技术更新相互配合。传统征收方式难以满足C2C电商征税要求,需要改进相关制度,完善相关技术,如果宣传指导工作做得不好,会使税收征管质量降低。另外,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税收相关机构的配合程度同样会影响税收质量和效率。

三、信息不对称对 C2C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影响

税收征管建立在信息基础上, 对交易活动中涉税信息进行收集、监管、衡量、计算并开展征收。而税收征管中,信息不对称性无处不在, 由此产生了包括以上问题在内的各种税收征管问题。

(一)C2C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中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

1.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如前所述,C2C电商特殊的操作方式使纳税人自身信息和交易信息易隐匿,易修改,纳税人对自身信息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税务机关。电子商务缺乏可靠的税务凭证使税务监管、征收和检查失去根基。同时纳税人可以通过改变交易信息使税收征管要素如纳税主体、纳税对象、纳税期限与地点、税收管辖模糊化,便于骗取税收优惠甚至偷税漏税。另一方面,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对一般税收征管的调整, 会带来新制度和措施的出台。此时,税务机关则处于信息优势,而纳税人处于信息劣势。税务机关对新税收制度和措施的宣传情况会影响纳税人掌握程度。反之。纳税人的掌握程度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负税成本,也会影响税务机关征管工作的开展。

2.税务机关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不对称。 (1)税收机关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征管法》中要求金融机构配合税务机关的工作,提供相关信息。而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处于为客户隐私保密等角度不提供完善信息, 甚至和纳税人合作帮助其减少税负以谋取利益。C2C电子商务对金融机构的依赖程度极高,双方交易必须经过金融机构。因此,金融机构对纳税人交易信息的掌握程度远远超过税务机关,使税务机关处于信息劣势。金融机构的不配合会成为税收征管工作的严重阻碍。(2)税务机关与第三方交易平台信息不对称。C2C电子商务交易主要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因而第三方交易平台详细掌握了纳税人的交易信息,并具有限制纳税人更改信息的能力, 与税务机关相比处于信息优势。然而第三方交易平台在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处于偏向于纳税人的位置。一方面第三方交易平台自身也是纳税方, 另一方面税收负担对电子商务纳税人带来的影响(如效益的降低、规模的缩小、交易量的下降 )也会给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发展造成压力。所以第三方交易平台可能会选择帮助纳税人逃避税收或者和纳税人合作谋取私利。

综上,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信息不对称成为税收征管基本要素无法确定、征管流程面临挑战、征管质量难以保证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

(二)委托代理关系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委托代理关系指在设计不对称信息的交易中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掌握信息多、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为委托人。在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中,一方面,纳税人为代理人,税务机关为委托人。另一方面,税务工作人员为代理人,税务机关为委托人。而随着委托-代理关系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大主要问题。

1.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上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为利益最大化而做出对信息劣势方不利的选择而干预市场有效运行,导致市场低效率甚至无效率。C2C电子商务,交易通过虚拟网络进行,纳税人详细掌握自己的交易信息,且容易隐匿和更改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税务机关难以监察纳税人涉税信息,处于信息劣势。因此,不道德纳税人会采取隐匿、更改信息,或者灵活改变交易地点、方式的方法逃税,获取利益。而道德纳税人在该种风气和自身负税成本相对较高的影响下或加入逃税队伍或被市场驱逐,最终造成逆向选择。

2.道德风险。税收征管中 ,税务机关与税务工作人员构成委托代理关系,税务工作人员作为税收工作直接操作方,对纳税人的税务信息掌握程度明显高于税务机关, 即可能存在税务工作人员利用信息优势做出放任或帮助纳税人逃税的非法举动。另一方面,对C2C电商征税必定要调整传统的税收征管方式,改进税收征管技术,税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需要提高。而且电商征税的复杂性又加剧了税收成本和税收工作的难度及负担。税务工作人员是否会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可能造成道德风险。

四、解决 C2C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信息不对称的必要措施

如何解决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完善税收征管的关键,本文将从税收基本要素确定、税收征管流程优化以及税收征管质量提升三个方面对促进信息由不对称趋于对称提出建议。

(一)明确 C2C 税收基本要素

建立健全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律, 明确规定其税收征管的基本要素。通过调研、试行等措施衡量各要素确定的条件,在保持一定灵活性的同时做出详细限制,使税收征管要素有据可依。要求电子商务纳税人注册必须进行实际信息的登记,根据纳税人登记的信息(如姓名、营业常在地、营业范围等)确定纳税主体、纳税地点、纳税期限进行征税。参照传统商业对货物销售、应税劳务、应税服务的区分确定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税对象。与物流公司合作,建立大型物流监管平台,其物流信息也可以作为征税对象试用条件的参考。

(二)优化 C2C 税收征管方式

1.落实C2C税务登记。对新加入的电子商务纳税人强制性要求进行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 对原已存在的纳税人根据“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进行税务信息补登。详细填写税务信息,包括纳税人的实际资料,机构所在地、居住地或者经营经常发生地,经营范围,交易电子账号,交易使用银行卡信息等,以这些信息作为征税基本依据。纳税人不得随意更改,如有变动,必须向税务机关申请更改,并出示可靠证据,税务机关有权实行税务辅导。

2.建立C2C信息共享平台。由国家统筹 ,建立税收相关机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包括税务机关、工商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物流平台等在内的机构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及时有效共享。降低电子商务交易信息的隐匿性和易修改性。完善电子化税务征收系统,实现电商模式下,税收征管从登记到征收再到监管一体化操作, 使纳税人可以通过网络同步进行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实时了解自己的税务信息,并方便税务机关的税务稽查。

3.完善电子票据系统。通过电子发票关键信息 ,依据交易平台记录自动生成方法落实电子票据系统的建立。从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出通知 ,要求组织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试点,首推建设网络(电子)发票系统,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制度至今,电子票据作为税收凭证仍处于发展阶段。笔者认为在电子化税务系统和第三方交易平台完善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电子发票关键信息根据交易记录自动生成的方法解决电子发票信息修改的问题,提高其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电子发票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保留副本,可供税务机关核查。

4.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信息经济时代下,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的大数据给C2C税收征管带来了机遇,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利途径。综合利用税收信息,把各级税务部门生成的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整、准确地传递到上级税务数据处理平台,进行存储、加工处理。同时, 利用大数据加强税务机关与第三方交易平台及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实现有效监督和稽查。此外,充分挖掘涉税数据之间的深层关系, 达到估算-预测-收集-整合-比对-监督-稽查整体化效果,使信息趋向对称。

5.加强公众监督。由于C2C电子商务主要交易形式是公众个人对个人, 因此, 加强公众的有效监督必不可少。2015年1月7日 ,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十九条指出:从事网络交易的纳税人应当在其网站首页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主页面醒目位置, 公开税务登记的登载信息或者电子链接标识。笔者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此形式了解自己与商家交易活动中的涉税信息及承担税款情况, 并获取电子票据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未通过税务登记的商家(即无此类标识)不具有开具电子票据的资格,并且与该类商家进行的交易或不享有包括“7天无理由退货”等在内的消费法规的保护,通过消费者的力量敦促商家进行税务登记。

(三)提高 C2C 税收征管质量

1.组建专业队伍。建立单独的税务征管子机构 ,与传统商务征税区分开来,组建专业的复合型电商税务管理队伍,包括法律专业人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税务专业技术人员等。开展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研究培训,设立激励机制,提升税收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 定期对税务征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2.完善奖惩措施。奖惩并举,前期以对诚信纳税的电商纳税人奖励为主,落实税收优惠。与第三方电子平台合作,对诚信纳税纳税人给予提升信誉、优质宣传方面的奖励。对于第三方交易平台等相关平台也同样在初期给予实质性奖励。电子商务征管逐渐走上正轨后,加大惩罚力度,对偷税行为严厉打击。

税收征管信息化研究 篇2

熊杰

随着现代税收工作广泛介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地方税收面临着税种多,行业多的复杂性,掌握与税收相关的各类信息源,促进税收征管,提高协管控税已成为税收源泉控管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加强相关信息的及时交换,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一、税收征管与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征管管理信息不对称。一是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细密,涉税信息难于全面及时掌握。在经济发展到如此复杂多变的今天,经济信息时刻都在产生,然而税务机关却因不能及时、准确捕捉足够涉税经济信息,而使征收管理陷入信息危机。从税务专管员制度到税收管理员制度,从以票管税到防伪税控,无一不是试图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信息记录下来,作为税款征收的依据,然而偷逃税款现象仍时有发生。二是纳税人主动纳税意识淡薄,隐藏或假造交易信息的现象时有发生,申报信息与实际经济行为常有差异。三是征管信息交流不畅,信息流与工作流都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稽核、协查系统与征收管理系统、退税系统间信息不能互通。削弱了征、管、查之间内在联系。

(二)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一是横向联网和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地税与国税、工商、银行、国库、公安等部门的网络互通和信息交换,受诸多因素制约,尚不具备条件。还不能控管纳税人的全部信息,离税收信息化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从“人管人”到“机器管人”还有一段距离。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各部门之间相关信息的互换缺少舞台。三是重要信息缺乏统一标准,数据在数据库间的转换形成了阻碍。

(三)基础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不足。一是数据收集不全。比如,在征管软件中,普遍重视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专用发票数据的收集,而对于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经营状况、银行存款以及会计核算软件中的大量数据,基本上没有采集或采集不全面。二是数据收集不准。比如,纳税人在报送纳税申报、财务报表等资料时,存在虚假申报的可能性;税务人员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误操作;由于历史记载错误等原因,导致计算机采集的数据与手工台帐不一致,垃圾数据尚不可避免。三是数据安全隐患越来越大。受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及系统内技术力量、管理体制、资金等条件的制约,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比如,实施税款集中征收工作后,税务机关与银行间网络必须适时互联互通,因特网与税务内网

并未进行物理隔断。即使有些地方已经采取了防火墙等安全措施,但总体上仍然比较脆弱。

二、加强信息交换,提高税收征管

(一)统一信息化标准。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同时建立与相关部门数据交换接口,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格式。

(二)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

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三)加强信息交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强与建设局、公安局、土地局、房产局等部门的联系,加强税收源泉的控管。

1、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数据交换。税务机关应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数据交换服务平台,疏通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加强相关信息的交换,不仅可以节约信息交换时间,还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如:工商登记信息的及时准确交换,将大大减少漏征漏管户的管理;工程建设信息的及时准确交换,将提高税收源泉控管的力度;房产、土地、车船登记信息的及时准确交换,将避免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契税等税种的漏征漏管。

2、加强与企业的数据交换。税务机关应建立与多种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的数据接口,通过统一的数据提取标准,使企业能够将财务软件中的重要信息向税务机关反映,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运转情况。如企业的人员及工资福利数据交换,税务机关将掌握企业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情况;企业的收入、成本信息的及时交换,将反映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的申报缴纳情况。

三、加强沟通,促进数据交换

密切国、地税局之间的协作。国、地税局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认真落实例会制度,及时交流沟通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重点抓好信息数据交换工作,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及时交换纳税人户籍信息、相关税种收入数据和税务稽查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工作实效。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机制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电子发票;委托代征;纳税主体;税收征管机制;税收征管流程;征税税制;征税方式

中图分类号:F713.36;F81.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5003705

一、引言

电子商务作为商品流通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根据《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2.3万亿元,同比增长21.3%;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8万亿,增长48.7%;其中典型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全年缴纳税金总额约109亿元,而京东缴纳税金总额超过46亿元。根据估算,如果美国2012年不征收电子商务交易税,那么全美各州将放弃共计230亿美元的税收;从2013年开始,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已经超过十万亿,如果按营业税率(5%)或增值税率(3%)征税,将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创造上千亿的税收。这些数字表明我国电子商务规模相对于传统商务而言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相应的税收征管也显得尤为重要。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Jones等(2002)指出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以及传统税收方式的不适应性,其征税问题引发了各方争议,各国希望在不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下保证正常的财政收入。而后针对具体的电子商务征税管理,Borkowski(2003)实证研究了转移定价与电子商务征税的关键环节;James等(2004)分析了电子商务消费税征管方法;Murphy(2012)认为电子单证系统可以自动传递发票,在移动设备上就能处理发票信息,为电子商务税收发票信息带来较高的透明度。阎坤等(2001)指出电子商务的无国界性使得税收征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协调与合作,而中国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参与国际交流。李智敏等(2009)分析了电子商务对我国税收带来的冲击,从而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方案。杨怡(2011)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是否应该征税及怎样开展征税的研究结果,总结了主张免税、开征新税种和纳入现有税收制度等主要观点。王凤飞(2012)认为电子商务给传统税收征管体制、税收原则、税收要素等带来了挑战,可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李建英(2014)等分析了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构建了以“资金流”控制为主的税收征管模式,并完善了相应的实施保障体系。谢波峰(2014)从适用性、消费课税转型、利于经济和商业发展、税收优惠等角度提出了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建议。刘铮(2014)认为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深化税收政策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子商务税收平台。

现有研究使各界认识到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应该补充和完善传统税收政策。但由于电子商务税收征管还涉及技术手段以及消费者观念等,需要利用全数字化的电子发票对电子商务开展税收征管,深入分析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参与主体和具体流程,创新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机制。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南京、杭州、深圳、青岛等五个城市成为开展电子发票的首批试点城市,展开对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政策的探索和研究。本文总结了重庆市试点项目组的相关研究成果,借鉴了境外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经验,进而以电子发票为征管工具构建了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架构,设计了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机制,并提出了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二、境外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经验借鉴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其开放性和流动性给世界各国税收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电子商务造成的税收流失也越发严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基于本国经济利益的考量,对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持有各自的观点和立场,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进行了相应的征税实践,形成了如下经验。

1.确立电子商务征税税制

一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税收中性原则,充分肯定了对电子商务征税的观点。绝大多数国家规定了商品销售和劳务收入等征税范围,包括软件、音像制品、游戏等在线数字产品(除美国外)。例如,美国大多数州及许多城市的政府向电子商务消费者征收地方销售税;印度于1999年规定,对在境外使用计算机系统而由印度公司向美国公司支付的款项,均视为来源于印度的特许权使用费,在印度征收预提所得税(武汉市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2015)。

二是世界各国将电子商务税收纳入现行课税范围,并未开征诸如“现金流量税”“比特税”等新税。欧盟于1998年发表了《关于保护增值税收入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报告,决定对成员国居民网购商品或劳务的行为一律按20%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又于2003年规定非欧盟居民企业,不管是向欧盟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还是向欧盟个人消费者提供电子商务,都要缴纳增值税。欧盟主要是拓展了增值税制,平衡了欧盟居民企业与非欧盟居民企业之间的税收负担。

2.建立电子发票制度

电子发票在电子商务征税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欧盟、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都在应用电子发票,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实施范围,各国税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电子发票的推广使用。2004年1月1日,欧盟《电子发票指导纲要》正式生效实施,建立起了适用于欧盟内部市场的统一发票开具平台,极大促进了发票从纸质向电子化过渡。新加坡的电子发票工程在2006年启动试点,2008年开始向经营者全面推广应用电子发票系统,并于当年11月实现全面覆盖。中国台湾地区采取“自愿试点、分步推进、政府配合社会”发展电子发票,以社会力量为主建设的加值服务中心;经税务机关核准,采取对外租赁的方式提供电子发票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纳税人利用加值服务中心可以获得发票汇集、分析利用等加值服务。

3.选择合理的征税方式

传统纸质发票征税的关键环节是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主要涉及发票申领、开具、接收、查验、抽奖、兑奖、归集、核销入账等业务流程,由于部分税收征管的特殊性,又出现了代扣代缴和委托代征等方式。针对电子商务税收的特殊性,境外大多采取代扣代缴方式,在交易支付环节进行税款的征收。例如,美国规定电子商务企业向消费者收取消费税,然后由电子商务企业所在州的州政府向电子商务企业征收地方销售税;但当电子商务企业与消费者位于不同州的时候,要求电子商务税收由消费者所在州征收,电子商务企业有代收代缴该税的义务。欧盟成员国开发了一款集电子商务和自动扣税于一体的软件,自动分离购物款和税款,将购物款划到公司账户,税款划到税务部门。

4.制定电子商务税收优惠政策

电子商务能够促进消费、增加就业、鼓励小众创业和大众创新、降低流通成本、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因而,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出台一些保护和扶持政策。例如,美国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多次延缓对在线数字产品进行征税;欧盟对电子商务企业年销售额在10万欧元以下的非欧盟公司免征增值税;日本给予年收益低于100万日元的网店免税优惠政策。

三、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机制设计

1.电子商务税收的电子发票征管架构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11年7月发布的《中国电子发票蓝皮书》认为电子发票是指交易主体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由税务机关赋码,通过税务机关电子发票管理系统或其他电子方式开具、传输和接收并反映收付款的电子凭证。

项目组认为,电子发票是发票的新型电子载体,由税务机关进行电子赋码和电子签名,并统一发放使用,通过网络加密存储、开具和传输,能真实反映一切单位和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劳务或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的活动,可作为财务收支的法定凭证和会计核算的原始依据以及审计机关、税务机关执法检查的重要依据。电子发票具有合法性、真实性、统一性、全程无纸化、可追溯性、不可抵赖性等特征,天生吻合了电子商务税收征管。

项目组采用电子发票对电子商务进行税收征管,主要以电子发票整合服务平台为中心(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前端连接电子商务平台,延伸至电子商务企业(B店和C店)以及消费者;后端连接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平台、会计系统、金税三期系统以及金库系统,并与认证中心相连。

2.电子商务的纳税主体类型

按照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类型,纳税主体主要分为B2B经营者、B2G经营者、B2C经营者、C2C经营者等,本文主要对B2C经营者、C2C经营者等纳税主体予以说明。一方面,B2C经营者是在电子商务平台注册的企业或公司,一般需要进行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这类交易的过程可追溯,纳税证据便于收集,交易量大,单笔交易额较低,但是由于C方客户群数量巨大,所以累计交易额不容忽视。另一方面,C2C经营者是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虚拟注册的个人,少部分已经进行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大部分是没有进行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的。虽然其交易的规模较小,交易金额较低,但是交易频繁,累计交易额仍不容忽视。

3.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主要流程

利用电子发票对电子商务征税的业务流程涉及发票申领、开具、接收、查验、抽奖、兑奖、归集、核销入账等环节。在征管架构图中,电子发票整合服务平台要求纳税人进行虚拟注册或临时登记,能够为受票人提供发票查验、核销、入账等功能,为消费者、税务、工商、海关、银行等部门提供联网查询发票信息的功能,满足受票人验证发票信息真实性需求,支持多样化的查询渠道接入,减少虚假发票、大头小尾票等情况的发生。此外,还能提供财务软件将电子发票转换为电子凭证的通用接口,方便消费者获取发票后简单、快捷、安全地进行入账报销。总之,该架构可以从全数字化角度加快发票的流通,消灭纸质发票,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使用PKI技术签名和加密,从而保证电子商务交易和税收征管各方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能够无障碍地交换和应用。

4.电子商务税收的委托代征方式

项目组认为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电子发票整合服务平台的资金结算子平台,利用银行或第三支付机构对电子商务纳税主体的应纳税款进行委托代征,更能适应当前电子商务税收的客观现实。具体方式为税务机关与银行签订委托代征书,将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税收的委托代征人,监控与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企业与消费者等三方的交易资金信息,将支付体系作为稽查、追踪和监控交易行为的手段,把握整个税收的关键和核心环节。该委托代征方式还可以通过电子发票服务平台整合电子商务企业的基本信息和资金流信息,可以摆脱交易分散化困境,简化税收征税流程,有效分配各级财政收入,解决目前电子商务税收流失和高成本问题。

四、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以上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机制取得了良好的试点成效。如“猪八戒网”的交易采用传统发票和电子发票并存的办法,每月开具3 000~5 000张发票,从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共开具电子发票3 381张,其中自开电子发票1 886张,代开电子发票1 495张;珠海魅族手机从2014年11月24日至2015年2月5日开展电子商务,共开具电子发票98 107张,开票总额约1.48亿元。结合试点情况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提出如下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1.完善电子商务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和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尽快形成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体系,填补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空白。一是制定专门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办法。这些税收征管办法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税收征收管理办法》《电子发票管理办法》等,明确电子商务的纳税主体、税务登记、课税对象、税种、纳税流程、征管机构、税务检查、法律责任等系列问题。二是补充和完善其他法律制度。深入分析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发票的业务处理流程,结合网上开店的实际交易环节,修改完善《税收征管法》《发票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等现行法律制度与电子商务征税不相适应的地方,在电子签名、会计账簿、发票管理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三是修订增值税法和营业税法。可以将电子商务纳入此次增值税的扩围之内,对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的所有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数字产品)统一征收增值税,以解决直接电子商务课税对象性质模糊的难题。

2.建立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信息平台

基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和无纸化,需要构建综合税收征管信息平台,以电子发票打通征税流程。一是建立电子商务纳税主体认证中心。为确定电子商务交易的双方,以便确定纳税人,建议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牵头,税务、银行、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建立纳税主体认证中心,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案和加密技术确定唯一身份识别码,编制纳税号,为每个纳税主体实行数字身份认证。二是推广实施电子发票。由于电子商务交易及相关服务行为依托电子发票,税务机关应大力推广使用电子发票,每一笔电子商务交易在进行网上支付时自动生成电子发票,建立一个“生产商—零售商—客户—第三方服务机构”之间能够共同支持和使用的电子发票规则和技术平台。

3.出台电子商务税收优惠政策

以培育电子商务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和发挥拉动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民生作用为导向,制定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电子商务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首先,制定针对电子商务税收委托代征的手续费制度,研究科学合理的委托代征/代开佣金比例,以便提高委托代征人的积极性。其次,税收立法部门和税务机关可以通过制定消费者抽奖制度以及扩展电子发票的中奖范围和受众数量、加大奖励力度,甚至设立大奖、巨奖来激励电子商务消费者主动索票。最后,结合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行业、区域的不同划分,对主动缴纳税金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制定合理的优惠额度和信用评级。

4.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宣传培训与人才培养工作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各个参与主体需要做好宣传培训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广而告知,以便有关主体熟悉线上税务登记、税款计算、发票开具、数据传输等事项。另一方面,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海外参观考察、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大力培养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技术专业人才,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拓展相关人才的管理理念、业务水平、管理技能。

参考文献:

李建英,李婷婷,谢斯博.2014.构建“资金流”控制为主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模式[J].经济与管理评论(3):113120.

李智敏,杨路明.2009.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及相关政策研究[J].江苏商论(2):6365.

刘铮.2014.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税收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11):5558.

王凤飞.2012.电子商务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对策探析[J].经济与管理,26(2):5562.

武汉市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2015.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国际经验及借鉴[J].国际税收(3):5457.

谢波峰.2014.对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若干问题的看法[J].财贸经济(11):512.

阎坤,陈昌盛.2001.电子商务税收理论探析[J].世界经济(1):5764.

杨怡.2011.我国电子商务中相关税收征管政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

BORKOWSKI S C. 2003. Electronic Commerce, Transnational Taxation, and Transfer Pricing:Issues and Practices [J]. International Tax Journal,28(2):136.

JAMES P A,SHAW L. 2004. The Relation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Sales Taxes:A Consumer Survey [J]. Journal of State Taxation,22(3):1925.

JONES R,BASU S. 2002. Taxation of Electronic Commerce:A Developing Problem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16(1):3551.

MURPHY C. 2012. Electronic Invoice AuthorizationProviding the foundation for an efficient accounts payable department [J]. Credit Control,33(2):8085.

Abstract: Tax col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electronic commerce becomes a hot issu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Based on overseas experience, a tax col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rchitecture of electronic invoice is constructed. Further, tax col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mechanism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s desig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xpayer, process and commission levy.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erfecting law system, constructing information platform, introducing preferential policy and training personnel.

Key words: Electronic Commerce; tax col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electronic invoice; commission levy; taxpayer; tax col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mechanism; tax col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process; taxation; tax treatment

CLC number:F713.36;F81.42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6748131(2015)05003705

税收征管信息化研究 篇4

一、税收征管的基本内涵

税收征管是指国家税务征收机关依据税法、征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税款征收过程进行的组织、管理、检查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广义的税收征管包括各税种的征收管理, 主要是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务稽查、税收法制和税务执行五个方面, 具体可理解为两大方面:

一是税收行政执法, 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管理、申报纳税管理、减免缓税管理、稽查管理、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管理。

二是税收内部管理, 即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出发而运用税收计划、税收会计、税务统计、税收票证等进行的内部管理活动。

税收征管是整个税收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 是实现税收管理目标, 将潜在的税源变为现实的税收收入的实现手段, 也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指导、监督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发挥税收作用的重要措施的基础性工作。

二、税收网络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税收网络信息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现税收管理职能的电子化处理, 为各级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提供税源管理、征收管理和稽查管理服务, 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税收信息处理、税收信息咨询和涉税指南服务。

税收网络信息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改造传统的以税务人员和手工为主的粗放的税收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 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税收管理效率;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强化税收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信息资源的利用, 提高税收执法管理和税务行政管理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监控的功能。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使国家税收的功能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以影响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税收网络信息化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 税收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2) 税收网络信息专用技术的研发; (3) 税收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4) 税收网络信息化智力支持体系的建设。

三、现行税收征管模式确立的理论原则

1994年, 我国实施了自194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税制改革, 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税制。与此同步, 国家税务总局开始研究深化税收征管改革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和经验积累, 逐步将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确立为:“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通过新的征管模式, 以求建立“一个制度、四个体系”:一个制度即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四个体系即服务、监控、稽查和组织体系。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完善, 特别是针对旧模式下普遍存在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突出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建立健全税务管理员制度, 以加强税源管理。为此, 在新的征管模式中增加“强化管理”内容, 使现行征管模式更加健全, 并在2004年全国税收征管会议上确定下来。此后, 征管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 并计划于2010年基本完成这项改革。

“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体现了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基础地位, 纳税人依法自行申报纳税是其法定义务, 税务机关依法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是依法行政执法的组成部分, 二者共同构成了税款征收的基本环节。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大力推进税收管理网络信息化建设, 不断强化管理手段。这是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依托, 必须做到专业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在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税务干部加强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做到“人机”结合。

“集中征收”, 主要是指税收信息的集中, 在地域上相对集中地受理审核申报纳税资料和征收税款。税款的集中征收是与机构、人员、办税场地相对集中联系在一起,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根据税源分布情况和纳税人数量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 实事求是地确定集中程度并相应收缩基层征管机构。

“重点稽查”, 强调的是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打击作用, 突出重点, 严厉查处各种涉税违法案件, 增强震慑力。同时要加强税务稽查与税源管理的配合, 注重防范与查处相结合, 防止片面强调查处而忽视经常性管理。

“强化管理”, 即是对税收征管总的要求, 贯穿于税收征管模式规定的各个管理环节, 也是对应于征管查分工强调要加强税源管理。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基础, 要落实税源管理的各项措施, 切实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要靠强化管理来实现, 税收征管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坚持依法、规范, 体现强化管理的要求。

四、网络信息化对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影响

税收网络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创新, 而且是一场深刻的管理创新。它不仅增加和强化了税收管理手段, 而且对税收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中也包括对税收征管模式产生的影响。

(一) 纳税申报

纳税申报更多地将采取电子申报方式, 即纳税人利用计算机网络方式进行申报, 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物理接触减少。电子申报提高了申报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降低税收成本, 增加了纳税人的遵循度。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发展, 纳税人更多面对的是虚拟税务局或电子税务局, 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税务部门的存在, 促使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

(二) 优质服务

优质服将不限于以往浅层次的服务态度、办税条件的提高和改善, 而且是向深层次发展, 即解决纳税人的真正需要, 特别是税法咨询和辅导。信息化的发展使之成为可能, 通过网络可使纳税人进行远程税务登记等审批事项, 通过网络为纳税人提供咨询。

(三) 集中征收

集中征收是征收地域的集中, 更是税收信息和数据的集中, 即各种税收征收信息和数据的集中采集、集中处理, 使税收数据信息成为一体化的数据集合, 构成进行税收会计、稽查和税收分析、决策支持的基本信息源泉。集中征收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 计算机网络的大范围使用使得信息加工处理速度增快, 提高工作效率。同时, 信息化为集中征收提供相适应的系统环境, 如单机、局域网、广域网等;也提供了计算机开发、维护、管理和应用人才。同时, 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传统的税收管理信息传递的方式, 由垂直层级型逐步改变为水平发布级型, 使组织结构出现扁平化, 为集中征收创造了条件。

(四) 强化管理

对税务机关内部而言, 网络信息化使组织结构扁平化, 再加上数据集中管理使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之间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有利于上级对下级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管理,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便于岗责能绩考核。对税源管理而言, 通过网络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 特别通过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税源信息, 及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和变动情况, 做到精细化管理。

由此可见, 税收网络信息化对征管模式的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 使集中征收、分类管理、一级稽查的税收征管机制顺畅运行。税收网络信息化最重要的内涵或精髓是构建起一个“虚拟体”, 即跨越时间、地点和部门的全方位税务信息集合体, 它以特有的穿越时空功能, 突破税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界限和上下级之间的传统管理模式, 打破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和税务机关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限制, 极大地冲击了税收征管模式的变革。换言之, 税收网络信息化就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和手段, 为更好地实现税收管理目标而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的一个过程。随着税收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其将成为税收管理工作中一项全局性基础工作, 税务系统的业务流程、机构和人员结构分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更加符合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 征管工作将由按税种管理的体制转换成按征管工作流程进行管理的模式, 税务人员的工作岗位将据此进行调整, 机构的设置将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专业化和向上集中的方向转变, 征管模式将不断趋于优化, 税收效率将大幅提高, 税收管理的职能将能得到更好发挥。

参考文献

[1]钱国玉.积极推进税收征管专业化与信息化改革[J].税收经济调研, 2001 (, 12) .

税收征管信息化研究 篇5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实施税收征管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而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也给税收征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应用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税收征管工作的不断创新,如何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提升税收征管的水平和效率,成为当前税务部门的重要课题。本文试结合广东国税的信息化建设实践,就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加快税收实现管理现代化,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广东国税征管信息化历程的回顾

总体上来看,广东国税的信息化是从20世纪80年中期起步的,目前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这20多年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94年以前)。这一阶段以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把PC机电脑引入税收计会统工作为标志,开始了广东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征程。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尝试将电脑应用于计会统以外的征管业务,开发了征收开票软件。之后个别市、县(区)局结合工作的需要,自发地开发具有申报、发票管理、税务登记等功能的征管软件。这一阶段是早期的征管改革、会计改革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结合起来进行的,主要是逐渐用PC机的简单程序来替代计会、税票填开、记录打印等手工操作,特征以分散操作、单台运行为主。

第二阶段是磨合阶段(1995至2004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国地税分设,为解决征管人力不足与繁重的征管工作之间的矛盾,广东国税确立了“科技兴税”战略,积极推进征管信息化进程。这一阶段又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1995年-2001年,广东国税积极实施“粤税工程”,开发和逐步推行全省统一税收征管软件,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税控机,税控机与征管系统的联网申报,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交叉稽核系统,税控开票机、税控加油机、税控收款机“三机并轨”等,均取得了成功。这一阶段,广东国税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逐步建成、连通了省、市、县、分局四级网络,实现了从单机操作到网络化运行的转变;推广了省局统一征管软件,实施了电话申报和电子扣税,前台申报可以同时采集数据,征管软件的功能模块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管理、稽查环节。后期主要是2001年-2004年,按照总局的“一体化”思路,建立了以CTAIS为主体,由防伪税控系统、“金税工程”稽核协查综合系统、电话申报系统、出口退税审核系统的计算机监控管理网络。这一阶段实现了防伪税控开票系统覆盖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并相继对运输发票、海关完税凭证、废旧物资发票和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采取手工采集、网络传输、电脑比对的管理方式。退税管理领域信息化也不断推进,推广了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退税子系统和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二期网络版,并实现了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与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联通。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以信息化为重要支撑,加快征管机构、业务、人员的重组,以信息化促进税收征管的专业化,信息手段已应用到日常征管的各个环节。

第三阶段是应用阶段(2005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以系统整合和数据集中为基础,以应用为先导,提升信息系统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水平。从2005年开始,广东国税在各市逐步推广应用全国统一的CTAIS2.0系统,实施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处理。与此现时,征管软件、增值税管理系统和出口退税审核系统三大系统的整合工作迅速启动,增值税交叉稽核、防伪税控网络版、货运发票和车购税管理等系统实现了省局集中,并推广了纳税信息“一户式”存储、“一机多票”等系统。系统整合和数据集中,为全系统征管数据的深入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平台。得益于此,各种辅助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推广日渐加快,基于CTAIS2.0的各种外挂功能软件不断完善,信息化应用领域也从税务管理延伸到执法监督和纳税服务领域。近年,全省各级国税大力开展了“网上办税服务厅”建设,积极推行网上办税业务,目前实现了专用发票认证、增值税纳税申报、出口退税预申报等的网上办理,切实为基层和纳税人减负。不仅如此,各市局也积极利用省局定期下发的数据,探索数据综合利用的路子,如积极建立各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开发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建立“四联动”税源管理机制、开发应用出口退税预警分析系统等,促进了信息化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

二、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启示

(一)税收征管与信息化有机结合的历程,是广东国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纵观广东国税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历程,是一个信息化与税收征管逐步有机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税收征管工作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促进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的源源动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质上是广东国税把税收科学发展观应用于征管实践的具体表现。这一过程,既是一个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过程,更是一个树立科学精神、探索科学方法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过程。征管信息化道路上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征管体制、机制和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变革,也离不开税务干部培养和树立科学精神,尤其是信息化观念的不断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征管与信息化有机结合,给广东国税带来了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上的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二)在信息化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体中,税收征管工作的发展是基础,征管信息化是依托

税收征管的发展必须以税收征管信息化为依托,征管信息化必须以征管工作的发展为基础,两者相互相承,密不可分。20多年来,广东国税征管工作不断发展,从“一员到户”模式到管理员模式,从人工开票到网上办税,其征管效率的提高,无不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依托;而没有了征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征管信息化的水平也不可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征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不断地给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新课题。而信息技术只有与全局的税收征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为税收工作所用,才能创新税收工作的局面。正是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带来了广东国税信息化建设的累累硕果。

(三)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稳步推进、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

信息化与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稳步推进、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与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社会整体管理水平、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步和税制的发展等条件因素相适应,广东国税的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经历了一个从各地自发、由下而上的应用过程,到上级主导、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从单一的计会征收、到覆盖整个征管查业务、再到纳税服务领域的拓展过程;经历了一个手段替代、到业务流程改造、再到数据应用的深化过程;经历了一个业务部门从被动配合到主动配合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一个税务人员科技意识和应用能力由低到高不断提升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广东省国税的信息化与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步入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轨道。

三、当前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制约因素

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是广东国税信息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尽管当前广东国税的征管信息化成效明显,但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程度仍然不够,影响了征管信息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一)现有的征管数据质量不高,影响了信息化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效果

数据的质量是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前,各级税务部门掌握的可用于分析应用的数据信息还不够多,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够高,成为制约信息化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瓶颈”之一。表现在:一方面,目前税务部门的数据采集渠道有限,主要是依靠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以及各级税务部门的日常管理积累。而那些来源于银行、外贸、海关、劳动、供水、供电等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还非常有限。这些外部信息,往往对税务部门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成本、资金等运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估和监控,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纳税评估领域,由于税务部门采集的信息有限,难以掌握有关纳税人生产、销售、成本、财务等完整、有价值的信息,导致纳税评估对数据的分析停留在表层上,一些行业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无法建立起来,影响了纳税评估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税务部门通过自身渠道采集的税收征管数据的质量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一些纳税人的申报纳税数据的真实度、准确性不高,与其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有出入,个别税务人员在日常征管信息的录入过程中也可能出错,影响了数据的质量。另外,近年 “两个减负”的实施,也给税务部门从纳税人方采集资料和数据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税务部门在精简需要纳税人报送的涉税资料、报表的同时,对报表资料中的数据栏目进行系统的梳理,规范数据的报送项目、数据格式和质量标准,力求尽可能采集到有用的数据,又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二)数据应用程度不高,影响了信息化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深度

CTAIS2.0的推广和征管数据的省级大集中,为数据的深入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目前,各级国税机关在全国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之外,还结合实际开发和推广各具特色的日常应用软件,但这些应用软件只

侧重于对税收数据的采集和保存,缺乏对纳税人的税源进行分析、监控等功能,数据信息的再利用工作受到很大的制约。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各地也开发了一些税源分析监控系统,比如税收管理员辅助软件、纳税评估模型等,但这些系统都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个性化的特点,对全省国税部门公平税负、统一执法尺度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各地数据应用程度不高的现状,影响了信息化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深度。

(三)各种应用软件的整合不到位,影响了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广度

过去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各自为政,各地的税务管理软件开发过分强调专业化、个性化管理,造成应用软件之间的操作平台、数据标准并不一致,数据无法共享。目前,各地普遍使用的CTAIS2.0系统、增值税发票管理各系统、出口退税系统三大应用软件以及其他专业管理软件,各大软件系统下又链接许多辅助系统,导致这些软件自成体系,标准不一,功能交叉,信息不能共享,造成重复劳动和数据多头采集。为解决这些问题,“金税工程”三期建设将整合各大应用软件系统列为重要目标之一,但目前进度并不理想。征管数据分散于各个应用系统,而各种软件系统的整合升级又受制于诸多因素的现状,不仅使征管工作存在漏洞,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影响了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加工分析和增值利用。

(四)一些地方的征管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速度

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方便、快捷、高效。但目前省以下税务机关征管改革和创新相对滞后,尤其是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比较繁琐复杂,还不能适应真正意义上的征管信息化的要求。比如,CTAIS2.0上线后,一些税务机关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和业务流程,仍然是按照传统的征管方式设计的,没有及时按照信息化要求对征管体系、办税事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精简;一些内设机构的设置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征管查各系列协同工作的要求不清晰;部分业务的审批流程、表证单书仍然沿用原来做法,如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领购等税收业务,不仅需要的资料多,而且程序繁琐,影响了征管信息化整体效能的发挥。

(五)税务干部综合素质的参差不齐,影响了信息技术和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进程

一是一些税务人员至今仍没有转变观念,认为征管信息化是少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事,对信息化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个别领导干部对以信息化手段来改造业务工作的意识不强,利用信息化资源分析业务工作的能力不高,影响了信息化建设应有效果的发挥。二是各地税务机关的计算机人才的积极性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既精通税收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员还相当欠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三是一些税务干部工作中过分依赖于信息化手段,没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运用纳税评估软件和“评税易”对异常企业进行分析时,计算机并不能自动甑别纳税异常的原因,不能准确区分这些异常是季节性因素、经营不利、决策失误,还是人为调节因素造成的,并据此作出相应的管理决策。这些需要税务干部结合平时的管理经验,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判断。一些税务干部对信息化手段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与税收征管结合的效果。

四、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和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加快税收实现管理现代化,是广东国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当前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把科学精神融合到征管发展的始终

一是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要以科学的精神统筹征管的发展,在推动征管工作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科技的应用程度。技术不是万能,但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必须渗透到征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要提升善用信息化手段来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能力。二要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既懂税收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并充分调动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三是要引导干部正确处理好信息化手段与自身能动性的关系。各级税务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工具功能再强大,但在相当多的工作领域、工作环节,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劳动。尤其是一些需要结合自身管理经验来进行判断分析的业务,例如,纳税评估中对企业异常原因的鉴别、相应征管措施的决策等,需要税务干部依据积累的管理经验,根据方方面面的因素,进行个案分析和处理。也就是说,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熟、经验足的税务干部队伍,是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源源动力。

(二)大力推进机构改革,提高征管统筹信息化发展的能力

税收制度确定下来后,税务部门对各税种都面临如何开展征收管理的问题,所以,税收的征管部门是各

税种管理的统筹部门,而实践证明,信息化必然渗透到各税种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征管部门必须对各税种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对资源统一调动,这才是信息化与征管发展有机结合的最优的制度安排。征管部门统筹各税种的信息化发展,必须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征管信息化的发展规划;二是确定总局、省局、市局等各管理层次的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的权限,做到统筹兼顾,分合有度;三是明确同一管理层次各业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职责和相关衔接制度;四是对现有各计算机系统的有机整合,尤其是CTAIS2.0系统与增值税发票管理各系统、出口退税系统、“四小票”管理系统以及其他专业管理软件的整合,实现征管网络化管理和数据共享。

(三)提高计算机数据信息的质量,夯实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运行基础

一方面,要结合“两个减负”的实施,按照信息化处理的要求,对需要纳税人报送的涉税资料和数据信息,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规范。既精简现有的涉税资料报送的数量,又重新确定纳税人报表资料中的数据栏目,力求做到报表信息简单有用,又能不致让纳税人重复报送。要考虑企业的申报信息与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对应,企业的一些涉税信息,如工人数、工资额、用电量、用水量等也要在申报资料如实反映。另一方面,要在税务系统尽快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使用等各环节制定统一的标准和制度,操作上严格按照标准和制度执行,使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对企业办税人员的业务培训,以促进企业准确完整地报送资料,从而提高信息资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夯实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基础。

(四)建立完善的外部信息系统,拓展外部信息交换渠道

由于税务部门自身数据资源的有限性,各级税务机关要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拓展外部信息渠道,加强与工商、海关、外贸、银行、劳动、供水、供电等单位的密切协作,建立部门间的横向联网和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共享。目前,重点是要推进三个方面的联网或共享,一是税务部门与工商、技监部门之间的联网,从源头上实现对纳税人办理工商登记、企事业单位机构编码证的信息共享;二是与银行、海关、外汇部门的实时联网,实现对纳税人资金活动、出口报关和外汇资金结算等情况的信息共享;三是与劳动、供水、供水等部门定期数据交换,实现对企业从业人员、水电成本等的动态信息交流,从而提高漏管户清查、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的针对性和精确度。

(五)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建立各种税源评估数学模型

税收征管信息化研究 篇6

关键词:税收征管,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管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同时, 中小企业也是各级税务机关税收征管、服务工作的重点, 特别是在基层税务机关的工作中, 税收征管的主要对象就是广大的中小企业。而对广大中小企业税收征管的一个突出难题就是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监管乏力, 如何从提升基础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管等方面来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已经是摆在基层税务机关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

会计信息是税收的微观基础, 两者密切相关, 税收征管不仅涉及税收规制, 也包括会计规制和会计监管等。因此, 立足于基层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实际需要来探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会计监管问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基层税务机关面对的会计监管难题

(一)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纳税人“自核自缴”的申报制度是新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的基础, 然而中小企业账务处理不规范、纳税申报不实普遍。从申报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来看, 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小企业的纳税意识、财务意识淡薄, 自认为经营规模小, 不会被税务机关列为重点监控对象;二是纳税申报质量不高, 由于其纳税观念、法制观念以及业务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导致纳税申报不实的现象比较普遍, 突出表现为纳税申报率偏低, 有些正常经营企业长期存在零申报或负申报现象;三是中小企业存在大量的现金交易, 加之体外循环较多, 税务乃至金融部门监控乏力, 致使税款流失严重。

究其原因, 中小企业中大部分是个体私营企业, 管理者就是所有者, 管理权高度集中, 致使内部会计监管弱化, 一般对健全财务核算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客观上讲, 其生产经营规模小, 建账建制需要成本。由此, 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以兼职会计为主, 有时一个兼职会计会兼任十余家企业的会计工作, 兼职会计个体水平的差异导致广大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 最终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难以走上正轨。

(二) 基层税务机关会计监管乏力

1. 相关法规相对滞后。

依据《会计法》等现有法规, 对企业会计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 而财政部门仅限于会计人员的培训和会计证书的发放, 对企业财务处于基本不管或管理不到位的状态。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 税务机关虽然有权检查纳税人的会计资料并对报送虚假会计资料进行处罚, 但税务机关更多关注的是税款征收, 而非纳税人财会制度健全性、完整性的审核。而且税务机关并不具备对会计人员直接进行监督、处罚的权力, 而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的监管也比较宽松。

《会计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对滞后, 致使税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监管乏力, 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中流动性大、业务水平差异大的兼职会计, 导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虚假严重, 从而进一步导致申报不实。

2. 税务机关税收处罚威慑力不足。

现有的税收征管模式未能很好地突出税收处罚的地位, 尤其是中小企业这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会计核算不健全的群体, 税务稽查处罚的难度较大、力度更为不足。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 税务机关对伪造变造会计资料、虚假申报或拒不申报、规定期限内不缴或少缴税款等行为可处以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等行为可处以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构成犯罪的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就已有的税收违法案件来说, 稽查部门仅仅是给予1倍的税收罚款, 这样的处罚力度显然是难有威慑作用的。

(三) 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由于会计信息的公共产品属性, 以及外部经济等“市场失灵”问题的存在, 会计信息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可能达到社会的最佳需求量。而且, 会计信息背后体现的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 利益的纠结使得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对称问题始终存在。

从纳税方来讲, 仅凭纳税人自行申报, 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可能大打折扣。从税务端来讲, 目前的税源管理仅仅停留在划片管户及户籍管理、催报催缴等日常管理层面, 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等动态信息的监控缺乏深入实际的了解和掌握, 使得涉税信息的收集不完整。同时, 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停留在手工记账水平, 这与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建设不相适应, 现代化的征税手段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从而加剧了涉税信息获取的难度。

三、构建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导向的会计监管体系

(一) 加强对申报真实性的监控, 提高纳税人的违法成本

1. 运用第三方涉税信息加强会计监管。

在税收征管过程中, 仅仅凭税务机关一己之力对纳税人进行监管, 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税务部门应当与财政、工商、海关、电力、银行等机构加强信息联动, 充分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来夯实涉税基础信息。通过交流机制的搭建, 互通有无, 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度与信息往来, 以杜绝纳税人向不同机构报送不同会计报表的可能性, 减少信息不对称而增加的交易费用。再比如, 在现有的税收稽查、评估工作中, 通过对水、电等信息的比对运用, 可以很好地查处纳税人申报不实、信息失真等问题。但不应止步于此, 应当将水、电等第三方信息纳入到税负监管指标, 以实现第三方信息辅助监控的常态化。

同时, 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管理, 充分发挥其会计监管作用。中介机构在为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服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信息, 税务部门可与之进行信息交流, 从而推动自身的税制完善。因此, 基层税务机关应当充分挖掘、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 弥补会计信息供给的不足, 从而减少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值得强调的是, 第三方涉税信息的获取只能是税务机关的自发行为, 不应当要求纳税人进行收集申报, 间接增加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只能引发纳税人的抵触情绪、恶化征纳关系。

2. 加大对中小企业建账建制完整性的检查。

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比较薄弱, 应当加强对中小企业建账建制完整性情况的检查与辅导, 尤其是对长期零申报、负申报、财务指标异常的中小企业, 对这些中小企业会计基础的检查与辅导应当成为税收管理员的重要工作事项。同时, 对于新办企业的建账建制情况应当从严审查, 督促其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的要求, 在规定的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账簿体系, 发现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应当及时处理。

3. 加大税收处罚力度, 提升威慑力。

对不按规定履行纳税人义务, 如提供假账、不如实申报、逃避纳税义务等行为的纳税人, 严惩重罚, 坚决杜绝以补代罚。强化税务稽查对中小企业的威慑作用, 税务稽查部门在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理时, 不应止步于1倍的处罚, 对于部分违法行为严重的案件, 应当给予3-5倍的处罚力度。稽查部门在选案时, 应适当加大中小企业的比重。

对企业财务人员的违法行为向相关的会计主管部门通报, 由会计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并留下不良记录, 促使财务人员提升业务能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同时, 在CTAIS内建好纳税人违法记录电子信息台账, 当对相同事项出现二次以上违法记录时, 应当给予累进的处罚倍数。惩罚力度的加强, 使被监管者在对违法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后, 能够意识到铤而走险的成本远远大于因此而获得的收益, 从而从动机上制止此类问题的发生。

(二) 构建会计人员的诚信信息系统

在广大的中小企业中, 兼职会计非常普遍, 而这些兼职会计往往并不重视自身的诚信情况, 这也是中小企业聘用兼职会计的重要因素, 所以促使这此会计人员更为重视自身的诚信度也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国家层面的诚信体系未建立之前, 可以尝试构建区域性的会计人员诚信信息系统。

在现有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联合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增加对会计人员诚信度的评价。通过会计人员诚信评价系统的构建, 最终达到加强会计监管的目的。具体而言可以采用诚信等级的办法, 例如税务部门可以将不如实申报、迟申报、评估补税情况、偷逃税款等作为指标对会计人员进行诚信评价。对于诚信等级低的会计人员所就职或兼职的中小企业, 应当自动纳入财政日常检查、税务日常稽查评估的范围。由此, 会计人员必然会重视自身的诚信度, 而企业聘请诚信等级低的会计人员自然会面对更大的压力。自然而然, 会在会计人员诚信等级、税务评估检查、企业的税收遵从度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三) 以税收优惠鼓励纳税人自觉健全会计核算

目前针对中小企业, 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 推出了一系列的税收支持政策, 应当将推动自觉建账建制的机制嵌入到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过程中。可以借鉴日本的“蓝色申报”制度, 对被税务机关认定为能进行正确纳税申报的纳税人, 采用蓝色申报表进行申报, 而对内部核算不够健全的纳税人则使用白色申报表。蓝色申报者可享受一系列的税收优惠, 如可扣除坏账、价格波动的损失、厂房和设备允许特殊折旧, 净亏损可结转冲减更长年份的所得税等, 以促进中小企业对建账建制意愿的培养。纳税人会在健全会计核算的机会成本与可享受的税收优惠之间进行权衡, 选择一种对自己较为有利的方式。一般而言, 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会选择对生产经营更为有利的“蓝色申报”方式, 从而达到鼓励纳税人自觉建账建制的初衷。J

参考文献

[1].刘慧凤, 张林.税收、会计监管与企业会计准则执行[J].财经论丛, 2007, (2) :68-75.

[2].黎文靖.会计信息披露政府监管的经济后果[J].会计研究, 2007, (8) :13-21.

[3].王国清, 龚秋.税收征管组织模式变革取向及其路径选择[J].税务研究, 2010, (5) :76-78.

税收征管信息化研究 篇7

一、茂名市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的现状

房地产包括增量房地产与存量房地产两大类, 增量房地产就是新建商品房, 存量房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二手房。一般来说, 房地产市场可分为三级: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及三级市场。房地产第一级市场, 又可被称增量住房市场, 是指新建房屋产权的在市场上第一次转让, 例如:新建商品房的出售、租赁等, 主体是开发房地产的企业, 购置者有个人消费需求的, 也有从事房屋租赁服务的个人和中介机构。房地产第二级市场就是二手房市场, 是现有的房屋通过出租、出售或者置换等多种产权形式变更的市场。第二级市场买卖双方具有不确定性, 交易主体几乎涵盖所有企事业单位、机关、个人, 价格也是在市场中销售逐渐形成的, 是房地产通过市场进行重新的调整和配置。二级市场的交易是小批量的、较分散的, 交易的房产也是旧产品, 就更加突出了房地产经纪人的媒介作用。第三级市场是指公房使用权交易的市场, 拥有公房的使用权的人, 可以自由的出租、转让和出售公有住房的使用权, 三级市场相对一级、二级较简单。在房地产市场上, 存量房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主体, 在交易过程中涉及的税种类也较多, 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具普遍性和典型性。因此, 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质量的提升, 对地区整体税收工作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茂南区存量房交易税的特征

一般情况下, 存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征管难度较大,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征税群体特殊。存量房交易纳税征税群体90%以上是自然人, 而且大多数交易双方是中、低收入阶层, 他们的税法知识贫乏, 缴纳的存量房交易税是一次性的。受利益的驱动, 有些人不惜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各种不正当的手段达到少缴税的目的。这就要求税收征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税法知识, 还要作广泛的税法宣传。

(2) 税源分布零散。存量房交易征税的对象不集中, 容易受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影响。一年中, 存量房交易都存在淡季和旺季交易期, 而且税基不大, 征管难度却很大, 税收较不稳定。

(3) 涉及税种较多。在存量房交易所征收税种中, 可能涉及的税收有:在购买土地时有耕地占用税、契税;在房产开发环节时有营业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在交易环节中有营业税、印花税、契税、城镇土地增值税;涉及其他税种有车船使用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等。

(4) 税费计算繁杂。有些税费不是简单的由应缴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得出, 计算相对复杂, 如:土地增值税, 在实际征收土地增值税计算中, 应税收入比较容易确定, 但扣除项目繁杂。在扣除大项目中 (土地取得成本、房地产开发成本和房地产开发费用、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税金和其他扣除项目等) 又可分成若干个可扣除的小项目, 使土地增值税计征繁琐, 且征收阻力较大, 征收效果不佳。

(5) 征管体系复杂。在存量房交易中所征收的税款, 它既不是以单一的税种征税, 也不是用单一的方法核算, 而是由一套较为复杂的税收体系构成。征收中, 不同的税种税收优惠大多不一样, 有的项目需要征税, 有的项目则可以免税。而且, 在税收优惠政策中, 免征税条件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如:房产面积、受交易形式、取得产权证的年限等等, 税收征管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 同时也对征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综合素质要求高。在征收存量房地产交易税中, 涉及到诸多税务专业之外的知识, 如:在计算扣除项目时, 会涉及到建筑工程专业知识;转移价格的确定时, 会用专用计算机软件来确定;可能还会用到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 需要征管人员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综合能力。

2、茂名市茂南区存量房交易税收收入基本情况

(1) 存量房交易数量小。从房地产市场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情况看, 存量房交易量一般是新增商品房交易量的4—5倍;从广东省 (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情况看, 存量房交易量与新增商品房交易量的比例较大, 已经超过了新增量房地产交易量;茂名市2012年存量房交易量与总房地产交易量的比例还较小。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趋势看, 未来存量房交易量占房地产交易市场的份额将不断提高, 与之相关的各项税收在房地产税收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其税收征管工作也将越来越重要。

(2) 存量房交易税收入不大。茂名市茂南区2011—2012年存量房交易面积分别为431017平方米、273445平方米;存量房交易税税收收入总额分别为6136万元、6157万元, 存量房交易税税收收入占地方税收总额的比例约为1—2%。

(3) 采用了计算机信息批量评估系统。存量房交易过程中, 计税依据比较难确定, 一方面, 纳税人为了尽量少交税, 另一方面, 税收征管人员有多种征收方式, 一方想少缴税, 一方想多征税, 这样就会出现征纳双方的矛盾, 增加税收执法过程风险。应用房地产信息, 利用软件批量评估系统, 核定计税价格, 不仅比较接近真实交易价格, 而且公平、公正、公开, 也可以增加税收收入, 规范税收执法, 降低执法风险等效果。同时, 由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批量评估计税价格, 减轻了税收征管人员的工作, 也节约了征税成本。

(4) 近两年存量房交易税税收收入构成情况。

(单位:万元)

从表1可以看出, 2012年存量房交易税税收收入中, 营业税收入为2347万元, 占总收入的38.12%;契税收入为1583万元, 占总收入的25.71%, 两项目收入占总收入的68.83%, 是存量房交易税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从图1可以看出, 2011—2012年各类税收收入的变化幅度不大, 总收入也趋于平稳。2012年存量房交易面积为比上年减少了157572平方米, 税收收入增加了21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茂名地处粤西不发达地区, 地方税源不足, 投资于地方税收征管方面的资金与发达地区相比, 差距很大, 对地方税收征管理的制约作用明显。作为存量房交易税来说, 存量房交易税的征管, 既需要较高技术、较高水平征管人员, 又需要相关设备、计算机信息批量评估计税价格软件等多方投入, 茂南区地方税务局, 在人力、财力方面投入明显不够。

二、影响茂名市茂南区存量房交易税的因素分析

存量房交易环节之所以存在偷、逃税行为, 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税务征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打击惩治不力的因素, 也有纳税人缴税意识薄弱, 纳税人纳税遵从度不高的因素, 除人为因素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部门职能相对独立, 缺乏沟通与合作

存量房税收征管具有较强特殊性, 存量房税收的征收和管理, 不仅是地方税务局的工作, 还需要国家税务局、地方财政局、土地资源管理局等多个职能部门联合管控, 信息共享, 共同完成征税工作。但是, 茂名市茂南区地方各部门之间, 仍存在很大程度的信息壁垒。各部门之间受本部门利益和业务管辖范畴的制约, 没有与税收征管部门深度合作的积极性。

2、信息技术滞后, 没有形成信息共享

地税机关征税, 使用自己独立的税收征管系统;房管交易部门管理房产, 使用自己的房产管理系统。虽然两个部门所掌握的信息很多是相同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这方面上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没有形成资源共享, 无法做到信息对接, 更无通过网络连通。这样, 势必造成税收征管部门对相关信息采集不及时、不充分。还有的地税机关和房管部门, 仍采手工报表以纸质的形式进行传递信息, 导致相关涉税信息不能及时得到了解和掌握, 信息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

3、征管基础条件较差, 信息采集不完整

在对存量房税收征管中, 没有建立完整的房地产信息登记系统, 对部分纳税人所交易的房产, 较难界定是否是家庭唯一住房。例如, 纳税人出售自用五年以上房产, 在申请免征个人所得税时, 税收管理部门对是否为“唯一住房”的认定, 仍停留在纳税人“保证”的层面上, 缺乏硬性的征管条例和措施。对纳税人的隐性住房更加无法掌握。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税收征收管理的力度, 从而导致部分税款流失。

4、交易价格不实, 造成税收流失

在目前存量房交易中, 部分存量房在协议上记载的成交价格, 与实际交易价格偏离, 价格偏小易造成税收流失, 使用软件评估技术之后, 有时候人为操作因素, 也使评估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5、纳税人的遵从度不高, 纳税意识不强

部分纳税人依法积极性不高, 存在最好能少缴税或者不缴税的思想。一方面, 目前的税收征管方式, 发现纳税人偷漏税行为机率很低, 即便发现, 处罚也不够严厉, 纳税人的有很强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 税收征管部门宣传力度不够, 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强。

6、房地产中介机构管理混乱, 人为操纵纳税

在存量房交易市场中, 二手房中介机构是搞活市场的媒介, 但实际上, 有些中介机构就是纳税人的“顾问”。

7、现行房地产税制构成不合理, 存在明显缺陷

就二手房而言, 在流转税环节, 税种多、税负重, 在保有环节, 税种少, 税负轻。由于流转环节的税费重, 势必增加增量房的开发成本, 导致整个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 提高了消费者购房的门槛, 势必造成大量商品房的积压和闲置, 制约了房地产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而二手房保有环节税负种类过少, 成本低, 鼓励了存量房的保有, 等待二手房价格的上涨来获取利益。

三、完善茂名市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 笔者认为要从以几方面积极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 加强对存量房地产交易税的征税与管理。

1、大力推行一体化, 强化征管, 实现信息共享

(1) 以网络为依托, 通过现代科技提高信息利用率, 大力提高征管水平。利用一切可能的积极因素, 加快相关部门间的网络建设和软件开发, 优化业务操作流程, 整合各种信息资源, 简化办事环节, 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努力实现存量房税收征管现代化、智能化、标准化,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2) 提高信息共享质量。把重点放在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提高对税务数据分析水平质量上, 特别是在数据共享和税务信息分析方面, 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管理效能, 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效率。

2、明确税费项目范畴, 严格监管, 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工作中, 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不仅包括土地出让、土地的转让、房地产的开发、房地产的建设, 而且包括存量房地产的计税依据、优惠政策等等因素。做好相关的基础工作, 对提高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工作有很大帮助。

(1) 土地出让与使用中简化税费种类, 合并收取。国家拥有土地所有权, 按规定收取土地出让金;国家又有对土地征收税权利, 又按规定征收土地使用税、有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所有收入统一管理, 全部上缴国家财政。笔者认为:为了简化税制, 可以将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成征收。这样可以简化房地产交易税的征管工作, 减少政府官员在土地买卖上的腐败行为, 可以清理乱收费情况。

(2) 彻底清理、规范收费项目。针对现行我国房地产行业收费项目较多的实际情况, 应加以清理规范, 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没有法律根据的收费项目应予以坚决取消;有法律依据, 确实需要保留的收费项目, 要合并到税收项目中, 由税务部门统一收取。

(3) 加强对各项收费款项的监管。征管机关对各项收费要严格按照相关预算管理规定处理, 首先, 按照财政资金管理的规定, 将所有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各级政府不得随意使用预算资金, 也不得得先清算, 后上缴。其次,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实行“收支两条线”, 将所有收费收入全部上缴财政, 待财政再下拨给使用单位后方要使用。支出时也要严格按照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安排支出。第三, 严格执法, 防止存量房交易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腐败孳生。最后, 发动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有效监督存量房交易过程中各项收费。

3、规范房产计税基础, 建立数据库, 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在评估标准房价时选用市场比较法。当前, 存量住宅基础房产交易较频繁, 有充足的市场交易案例, 具备选用市场比较法的有利条件。应用评估系统来测算交易房产的评估价格, 一般来说, 根据目前市场相同或者像类似的价格进行对比, 通过课税房产, 与对应标准房价格的比较, 再应用修正体系确定相应的修正系数, 对标准房价进行某些修正, 来测算课税房产的市场价格。首先, 控制区域的划分一般以各因素和条件基本一致的一个小区为一个划分单位, 因而, 在设立评估平台修正体系中就不再考虑区域因素的影响。其次, 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 一般有以下十种:建筑物的结构;楼层总高度;建成完工的年代;所在的楼层;房屋的使用面积;内部装修的状况;建筑物的朝向;室内采光情况;楼与楼间的距离;供气的状况。最后, 测试评估平台的可操作性, 可以先综合选定建成年代、楼层高度、房屋面积、采光朝向四个因素形成影响因素体系, 再收集试点小区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再把同区域、同类型的房屋交易样点资料进行详细的对比, 测算出四个房屋价格影响因素的修正幅度, 形成因素修正体系。

(1) 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存量房的价格信息。税务人员应该对自己辖区内各地段、各时期房地产的交易价格做到“心中有数”, 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了解房产市场的价格的变化情况, 准确分析把握各种因素可能给房产交易价格带来的不同影响。

(2) 通过各专业咨询机构、房地产评估价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 利用多渠道收集不同地段的、不同结构的、不同性质的房地产交易基本参考价格, 制定各个种类、各个地段房地产交易基本计税价格, 并建立详细的数据库管理。

(3) 利用相关模型或者指标对存量房价格进行调整, 结合房屋所在区域、楼层、朝向、使用年限等因素, 设计价格修正系数表, 以此为依据计算出每套房屋的最低计税价格, 再与交易价格比较, 选择价格高者为计税依据。

4、减少交易中涉税种类, 调整税负,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由于存量房交易征收税种较多, 税收体系组成复杂, 纳税人有可能涉及的税收有11种之多。其中有的税种征税金额小, 有的税种部分重复征税, 为了提高存量房交易征税效率, 笔者建议如下。

(1) 取消印花税。目前税收征管中契税与印花税存在部分重复缴纳现象, 纳契税是法律有明确规定在取得房产证时必需缴纳的, 其作用主要是确认房产转移书据的法律效力, 近年来税收收入规模增长较大, 而且在我国存在的历史较长, 人民的认可度也较高;印花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契约、借贷凭证之类的单据, 因缴纳印花税后成为合法凭证, 收入规模相对较小, 调节作用有限, 因此建议保留契税, 取消印花税。

(2) 取消土地增值税。理论上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行业、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其行业利润率会趋于平均, 土地增值税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实际征收工作中, 土地增值税计征较繁琐、征税难度很大, 效果也理想。建议将土地增值税取消, 计入所得征收所得税。同时为了抑制投机, 将房产增值部分实现随持有房产年限的增加而税率递减的所得税政策。

(3) 适当增加存量房地产持有环节税负。除居民的一般基本住房免税或享有低税率外, 超过基本住房标准的投资性房地产, 可实行较高的持有税税率, 使投资者的税收成本增加, 达到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度膨胀的目的。

5、利用纳什均衡博弈理论, 治理逃税, 加强税务的稽查力度

根据博弈理论,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博弈是一个纳什均衡。税务机关一般是靠纳税人凭诚信自觉纳税, 为了防止纳税人逃税, 税务机关只在较小的范围对小部分的纳税人进行稽查。这样, 纳税人就会在逃税与税务机关的稽查之间进行博弈。因此, 对税务机关而言, 治理逃税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大对逃税行为的惩罚和提高稽查力度。存量房交易税收的征管由于种种原因, 征收过程复杂、所涉税种多, 容易出现偷税、漏税情况。充分利用纳什均衡博弈理论, 加强税务的稽查力度, 当逃税预期收益小于零时, 就不会有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

6、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制度,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税务机关要将管理重心适当前移, 重视宣传, 积极引导, 充分利用纳税人的遵从意愿, 按照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要求, 建立风险管理机构、设立风险管理岗位, 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 制定应对风险的策略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正确引导纳税人自我纠正, 防范税务违法行为的发生, 避免存量房交易纳税人声誉受到损害, 将税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提高税法执行的透明度。

7、利用纳税人权利意识, 监督管理, 提高税收征管质量

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工作, 关系到广大纳税人的利益。存量房交易纳税人大部分为自然人, 对税法的了解相对较少。税收机关要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并且利用纳税人监督税收作用, 提高税收征管质量。

首先, 要普及基本的涉税知识及相关法律常识, 使纳税人在处理基本的涉税事项时能够依法正确进行;其次, 要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税务代理制度, 税务代理机关的存在不但降低了征税成本, 而且起着双重监管的作用, 作为税收征纳主体的第三方, 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对征税机关起到了监督作用;最后, 成立纳税人协会, 为纳税人提供一个用来相互交流的平台, 纳税人协会与纳税人个体相比, 显然具有更强维权能力, 也为我国的税收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因此, 存量房交易纳税人权利保障的实现不但要纳税人个人的努力, 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维权能力提高了, 才能保障实现纳税人权利, 才能有效监督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工作, 从而提高存量房交易税收管理水平。

8、提高服务质量, 优化服务, 提升纳税人主动纳税意识

存量房交易纳税人大多数为自然人, 对税法知识了解的相对较少, 这就对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做为税收征管人员, 不仅要求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还要根据“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分析引起纳税人不满意的原因, 查找认知差距、标准差距、执行差距、宣传差距, 从多方面提高服务质量, 优化纳税服务。在实际征税过程中尽量缩小这四方面的差距, 实现“基于纳税人满意”的目标, 提高纳税人主动纳税意识, 达到提高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质量的目的。

总之, 做好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前期的准备工作, 可以大大减少税收征收的工作量, 减少征纳双方的矛盾, 有效提升存量房交易地方税收征管水平。

摘要:近年来存量房交易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相关交易税的监管成为征收机关的工作重点。本文从茂名市茂南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的现状入手, 分析制约存量房交易税的各种因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税收征管中政府行为研究 篇8

(一) 政府过多干预。

由于政府自身及外部诸多问题的存在, 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的过程中, 这只“有形的手”很难正确的把握干预经济的度。一方面政府履行职能具有强制性, 这就导致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措施的执行等方面存在偏差,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现象频繁出现, 同时也会产生低效、低质的劳动, 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政府若干预过多, 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政府扩张, 出现机构冗杂, 机构之间责任不够分明, 大量闲置人力物力产生, 政府管理成本增多, 履行职责、服务大众水平下降。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税收的增长, 往往通过制定税收指标, 并将其下达给各税务机关来干预税收征管工作。这种方式可能会使经济状况欠佳时, 出现寅吃卯粮情形;经济态势良好时少征或不征税款的违规操作行为频繁发生, 制约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 机构设置不合理, 部门间缺乏衔接性。

一是税务机关按照职能、性质设置部门单位, 然而部门之间信息却没有做到共享, 信息相对封闭;二是税务机关组织层级多, 工作分配环节多。纳税人办理涉税事物时程序较为复杂, 税务机关办事效率偏低;三是部门间缺乏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机制。税收征管过程中, 出现责任过错等问题时追究不到位, 不能明确到具体的部门单位。

(三) 税收征管刚性不足。

我国的税收稽查工作不到位、力度较小, 重查轻罚现象普遍存在。在税收计划指标的影响下, 稽查工作往往仅从完成税收任务出发, 从而增大了稽查的弹性, 弱化了执法的刚性。在实际工作中, 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稽查部门各自为政, 缺乏相互衔接, 致使在日常征管中发现的偷逃税款情况时, 各部门经常自行处理而不及时向稽查部门报送, 造成征管和稽查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在稽查环节中, 还存在处罚力度不够, 一些税务案件仅通过补缴税款和轻微处罚处理, 极大削弱税收征管的刚性。

二、原因分析

(一) 税收法制不健全。

政府作为税收征管的主体, 要想使征管工作顺利开展需有法律法规作为支撑。而我国税收法律文件偏少、层级偏低, 现行的多以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形式存在, 可以说税收法制建设处于薄弱的环节, 极大地影响了税法的权威性, 给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提供可能。

我国地方政府及税务机关拥有一定的税收裁量权, 但是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下, 税收及税收征管工作会存在着差异, 从而在实际执行中, 因为不存在统一的衡量标准, 会产生各地区之间税收执法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

(二) 税务机关办理税收征管工作环境欠佳。

一方面纳税申报制度是我国税收征缴重要制度, 但由于我国执法机关执法力度不严, 且个别机关存在擅自更改征缴制度程序, 损害税收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及严肃性, 也会为违法犯罪行为提供可能;部分税务人员素质偏低, 缺乏对法律法规的认识, 从而出现执法处罚不到位的行为;另一方面公民依法纳税意识淡薄。这与纳税人所处税收执法环境及自身素质存在密切联系。如果一个地区纳税人纳税意识普遍偏低, 也会对整个地区的纳税环境产生影响。税收征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税收无法及时足额入库。

(三) 征管模式缺乏系统、完整性, 没能建立起有效的税收征管体系。

税务机构部门设置复杂, 管理层次多, 部门之间信息不畅, 信息不能达到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征收成本, 产生低效率、低质量的税收征管工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部门协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仅仅依靠税务机关很难对纳税人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征管漏洞百出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导致税款严重流失。

三、税收征管中优化政府行为对策建议

(一)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1、建立健全税收征管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当前税收征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广泛征求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提议, 并将其收集整理, 为法律法规制定提供依据;政府应当树立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新理念, 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 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使税收征管法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2、执法方面做到公正严格。

一方面规范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 以责任为标准设定相对应的执法岗位并确定岗位职责。通过多种考核方式选拔人才, 使得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与其职责相匹配, 从而做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提高税收执法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制定相应的执法责任标准, 对其行政人员实行全面的考评及责任追究。这种方式有利于保障税收职能的实现, 及税收工作任务的完成。责任到人使得执法人员规范执法, 在税收征管中加强自我约束行为, 减少执法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二) 完善税收征管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符合当前实际的税收申报征收体系。税务申报是税务机关征管业务的首要环节, 是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的基础。

二是建立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在当前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 需要改变政府性质, 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提高政府的纳税服务水平和质量, 开展有效的纳税服务, 构建和谐的征纳双方的关系。

(三) 健全税收信用体系。

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不可或缺原则, 一个完善的税收机制, 既要有法律体系的外在约束, 也要讲求信用。从政府方面而言, 应该做到:一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 促进政府诚信用税;二是完善税收信用激励机制, 设置纳税信用等级, 对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 区别对待, 信用等级高的纳税人在管理上可以享有一定的税收优惠;三是建立失信惩罚制度。对在税收信用上存在不良记录的企业及个人, 加大处罚力度并加强监管。

(四) 加强税收宣传教育活动, 营造良好的税收征纳环境

首先, 建立各类税收政策、法规解读中心。设置咨询服务处, 对纳税人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并予以准确指导, 为纳税人提供更加规范的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及水平。

其次, 通过各种形式来宣传税收法律及税收相关知识。通过报纸、宣传材料、举办讲座等方式传播;也可以通过电视媒体、大型税收讲座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从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增强依法纳税观念。

(五)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 不断提高税务人员综合素质

第一, 高度重视人力资源, 优化配置。选择一批专业税务人员, 分别进入不同征管环节中, 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帮助纳税人解决各种税收问题, 从而提高征管服务质量。

第二, 经常开展纳税服务专业技能培训。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提高其法制观念, 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纳税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第三, 倡导团队精神和服务型税收文化。经常开展一些税收文化活动, 鼓励团队协作, 从而引导税务人员增强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增强税务人员的服务意识, 将纳税服务意识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朱圣胜.我国税收征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4.

[2]杨舒.我国税收征管中政府行为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彭天乐.论我国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湖南大学, 2012.

基于OLAP的税收征管应用研究 篇9

税务信息化处理和建设如何实现是当前我国税务部门在其改革和扩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针对当前我国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税收征管中应用OLAP能够更好地满足税务部门组织之间各个结构框架的信息建立和传递,从而跨地点、跨部门、同时间进行信息操作,加强税务工作的创新和变革,有效地在我国税收征管工作中发挥作用。多维数据处理技术虽然在税收征管中已经开始应用,但是针对其应用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最大化的研究较少。因此,本人研究基于OLAP的税收征管应用,具有其研究价值和意义。

1 OLAP及其特征

1.1 OLAP概念

OLAP又称之为面向交易处理过程,其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前台接受的用户数据信息快速输入计算机处理中心,并且在非常短时间内,快速的输出处理结果,从而对用户的操作做出反应,实现联机事物的处理[1]。因此,OLAP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其不仅能够应用于企业信息管理中,还能够应用于会计核算和审计工作中。随着OLAP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应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OLAP技术与传统数据传输和处理技术最直接的差异在于其能够及时及地的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及时及地回答。因此,又被称之为实时系统(Real time System)[2]。

1.2 OLAP特征

OLAP处理结果是其系统性能的唯一标致。因此,在应用OLAP过程中也需要对其应用环境和应用目标进行确定。根据当前OLAP在实际应用过程总结其特征主要包含四点。第一,具有大量并发用户定期添加和数据修改的特征。由于OLAP在其数据处理上采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式,能够同时对多个用户端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且及时的与数据库储存的信息进行更新和完善,从而修改数据特征。第二,具有反应随时变化单位状态的作用。由于OLAP在其数据用户端和终端之间实现的是快速传输的模式。因此,其随机应变性较强,能够随时变更单位状态的信息。但是,该种特征中的缺点是不能够保存变更前的历史信息。第三,具有校验事物大量数据的特征。OLAP数据信息均存储在数据库内,其系统内具有辅助的文件组和RAID(独立磁盘冗余阵列)系统,从而能够完成海量信息的存储和处理[3]。第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其主要是指OLAP对并发性的要求较高,对事务的要求严格符合安全性和完整性原则,可以实现不同用户端对同一个用户账号信息的处理。

2 OLAP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

OLAP在税收征管应用过程中需要必须当前我国税收的市场环境和现状对其进行系统建立,这样才能实现税收征管系统的合理性、统一性、时效性和完善性。当前我国税收征管系统中基于OLAP进行多为数据处理的过程主要分为建立税收征管数据库和数据块和根据实际用户信息实现OLAP数据处理两个过程。

2.1 建立税收征管数据库和数据块

税收征管数据库和数据块的建立主要分为建立OLAP数据库Revenue_dss、创建OLAP共享维度、建立数据块Tax_revenue三个过程。第一,建立OLAP数据库Revenue_dss。利用OLAP Services为OLAP管理器提供界面,从而是用户端能够选择OLAP和使用OLAP服务器。并且在OLAP管理器控制系统中通过数据扩展建立数据库Revenue_dss,实现数据库的创建[4]。第二,创建OLAP共享维度。其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保障OLAP税务征管数据库能够实现实时的拓展性。因此,需要在其系统内部建立相关的共享维度,实现OLAP税收征管系统的跨地点、跨部门、同时间的信息技术操作。当前我国税收征管在其OLAP维度创建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建立时间维度、征收机关维度、行业维度、纳税人维度、税种维度。一些高级的系统内部还会增加建立税务审计维度、税务信息共享维度等内容。OLAP通过建立不同的维度实现我国税收征管的统一性、合理性和共享性。第三,建立数据块Tax_revenue。其主要是创建不同的数据块实现OLAP数据存储信息的整合和预算,最终完成数据查询、分析、输出的过程。建立数据块Tax_revenue分为逻辑数据块Tax_revenue和物理数据块Tax_revenue两种。逻辑数据块Tax_revenue在税收征管中创建的流程为“分析CUBE向导—选择数据表collection_fact—选择事实表的数值字段Nysk,Sjsk—选择合理数据库维度—建立Revenue_dss数据库”[5];物理数据块Tax_revenue在税收征管中创建的流程为“分析OLAP数据存储向导—选择数据块的物理存储类型—确定ROLAP存储方式—聚合数据关联—建立物理数据块Tax_revenue”。

2.2 根据实际用户信息实现OLAP数据处理

OLAP在成功构建数据仓库后,需要对税务数据进行多维分析,采用切片、切块、上卷分析不同行业内部企业的税收规模、增幅、税负及其变动情况,进而分析出税收风险企业[6]。利用SQL SERVER 2005中集成的OLAP工具对数据仓库进行数据钻取,并配合使用EXCEL查询多维数据库集,分析结果以饼状图进行结果展示。第一,对确定数据库元。根据数据库中各个维度表的数据需求,对税务信息管理系统需求进行分类,确定数据库中的两个分层的数据源,从而存储于税收征管数据库中,并且将其转换成文本、word、excel等形式的外部存贮数据源。数显内部存储和外部存储数据源之间的转换。第二,实现数据的抽取和清洗。在数据库数据源确立后,为保障OLAP税收征管数据库中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的统一性、有效性、完整性,建立区域阶段性数据抽取、验证、清洗的系统流程,完成数据处理的快速性和高效性。第三,完成税收征管数据库内信息的转换和加载,实现终端传送和处理。当OLAP数据系统内实时阶段区域内后,进一步对数据进行转换,将其加载到外部数据库中,利用SQL SERVER 2005的数据转换服务器,完成数据的迁移任务,最终实现基于OLAP的税收征管体系的建立。

3 总结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信息服务系统应用成为我国各行各业普遍技术手段。我国税收征管体系建立过程中利用OLAP进行多维数据处理,量化我国税收征管的风险,从而实现根据用户输入信息选取税负,计算用户所需上交的税负金额。此外,基于OLAP的税收征管体系中能够根据不同行业对用户征收税务,使用不同的征管应对措施,及时调整税收征管措施,实现我国税收征管系统的合理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陈兵.新经济时代从“以票控税”到“信息管税”的转向——由B2T税收征管问题引发的思考[J].法学,2014,12(02):76-88.

[2]孙开,沈昱池.大数据——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推进器[J].税务研究,2015,01(03):96-99.

[3]程平,张砾.大数据时代云会计在税收业务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5,22(01):127-130.

[4]方韶玲.ACCESS数据库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3,02(04):123-124.

[5]王向东,王文汇,王再堂,等.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税收征管模式转型的机遇与挑战[J].当代经济研究,2014,08(03):92-96.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10

(一)电子商务导致税收流失

我国电子商务的成交额逐年上涨,其增长率也快速增长,在2014的成交额就达到了16.39万亿元,2015年交易额达到18.3万亿,仅2015年“双十一”一天的交易额就达到了912亿,可见我国税收流失的严重。电子商务的高效、便捷、低廉等优点潜移默化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线上购物,也有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线上创业。电子商务市场能创造如此庞大的成交额,正是因为电子商务市场拥有巨大的利润,制定税收征管体系,对其进行全面征税,必将给我国的财政带来可观收入。

(二)税法公平的原则

传统和电子两种商务模式从本质来讲并没有差别,这两者的主体都应该按税法规定进行税收征报,税法上明确表明税收应该在附有义务的主体间共同分担。同时税法也具有普遍性,电子商务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前阶段为发展电子商务而免征税收的理由已经不再充分,对电子商务应与传统商务一视同仁,对两者进行共同征税更能体现其贸易的公平性,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也会平衡原有纳税主体的心理落差,激励其及时纳税。

(三)对电子商务征税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按我国电子商务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态势,不久便将步入成熟期,加之我国现阶段对电子商务的征税决心不断提高,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对电子商务进行全面征税指日可待,对贸易市场的公平性必定有所好转。

二、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上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设置的问题

1. 税收主体难以确定。

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时,将会在判定其纳税人时遇到障碍。电子商务在进行税收主体的确定时大体与传统商务类似,但其交易的特殊性导致电子商务涉及的主体更广更杂,包含了在电子商务设立机构的商家和个人,也包括了在国外设立但其收入是在我国境内取得的商家和个人,同时还有在跨国交易中提供劳务和无形资产的商家和个人,税收主体的多样性导致我国在进行具体税收征管时有一定的困难。电子商务的特性也使交易双方的联系更加隐蔽,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交易,这也为纳税主体确认带来不便。

2. 课税对象及具体税种难以确定。

税收的课税对象就是征税的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导致没有传统交易中的很多单据和凭证,课税对象难以确认。电子商务的贸易商品一般分为实物型、服务型以及数字信息型三种,前两种交易方式与传统的交易方式没有本质区别。但第三种数字信息型电子商务只要通过下载、云盘、发送就可以送达,造成税收征管课税对象的性质变得模糊。

如果对电子商务征税,那么是否需要新增设税种将是首先要考虑解决的问题,新增特定税种将更明确电子商务税收主体和课税对象,但必然增加工作量,相关部门需成立相关部门,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电子商务的税种选择也可以在已有的税种中进行,但必须细化征管范围,进行税率完善。

3. 征税环节难以控制。

传统的跨国交易方式中,商品生产出来后,会通过各种中间商才会到买家手中,也会有海关进行征税,征税环节的控制有据可依,便于征管。电子商务于传统交易不同,很多不是实物的商品可以跳过中间商直接到消费者的手中,这时征税环节的就变得不易控制了,如果仅仅依靠自觉性进行申报必将导致税收的流失。

(二)税收征管制度上的问题

1. 传统税收登记和稽查手段不适用。

我国传统的税收征管是发生应税行为的纳税主体主动到工商部门进行税务登记,工商部门可以全面知晓纳税主体的分布和数量,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避免税收的流失。而在C2C模式下,商家多为个人,其分布较为分散,身份也较为隐蔽。多数情况下只需在相关交易平台上完成注册,缴纳一些注册费便可直接进行经营。并不用经过工商部门的审批,并且商家可以更改其IP地址导致其经营地难以确定,现阶段的税收登记制度和税收征管体系还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对税收稽查造成一定困难。

2. 电子商务的税收管辖权难以界定。

电子商务交易通过互联网的虚拟和无空间性导致了其不同于传统交易方式,互联网交易的电子的虚拟化使其难以确定并且存在随意改动的难题,因此造成税务机关难以确定其税收管辖权,也无法得知税收主体的应纳税额。互联网的全球化导致电子商务的贸易范围遍布全球,贸易边界模糊,贸易不限于本国,这种跨境贸易,导致进出口国会因为各自利益对贸易行为都进行征税,造成征税重复,明确电子商务贸易的税收管辖将会方便其征管工作。

3. 代扣代缴在电子商务中难以实现。

代扣代缴是依照税法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从纳税人持有的收入中扣取应纳税款并向税务机关解缴的一种纳税方式。代扣代缴的纳税方式使一些不易控制的税源得到了控制。电子商务很多交易都为消费者与供货商直接交易,省去了中间环节,此时现有的代扣代缴的政策就不再适用,加之电子商务的数字化和模糊化增加了逃税的可能性。

三、完善电子商务税收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电子商务征税的经验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问题在全球也很热门,各国有各自的看法。欧盟提倡对其进行征管,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规范,2003年7月1日,欧盟开始实施电子商务增值税新指令,这一指令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使欧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征收电子商务增值税的地区。欧盟对电子商务的征税模式贸易市场有序发展。法国确立了电子发票的制度,同时法国设立了专门的稽查机构,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导致其在对待该问题和制定政策时也不尽相同,我国可以参考这些国家已有的制度,分析我国电商大环境,取精华去糟粕,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征管体系。

(二)完善征税方案

1. 明确电子商务的课税主体及管辖范围。

制定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体系,首先应确定对谁征税,其课税对象应为在其平台上进行经营活动从而获取收益的商户,而B2B和B2C的电子商务交易都已经有实际开设的企业,不需重复缴税,最主要的是C2C的个人商户。确定了课税主体后,还需税务部门确保能查明课税身份,可以通过立法给予平台运营商更大的身份查验权利,使其有权通过国家层面的身份信息系统查证电子商家的所提供身份证明的真实性,防止电子商家使用虚假身份信息进行注册。

2. 确定具体征税税种。

如果开征新的税种,将给税务机关带来繁重的工作量,也会增加税收征管的难度,所以可以选择在现有的税种上进行选择,加以修改运用到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体系中。个人电子商务卖家应承担增值税以及个人所得税,而企业的卖家一般而言承担增值税以及企业所得税。同时在制定具体政策时也要考虑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添加一些细则,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三)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实施管理

对电子商务的征管主要侧重于B2B的税务征收,还需弥补B2C、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上的一些漏洞,这就需要全面做好电商登记,统一选择网上交易的专用发票来进行纳税,同时进一步实施电子商务的线上申报制度。

1. 确定电子商务的税收管辖权。

电子商务的盛行使传统的纸质发票不再适用,为了方便管理,同时解决税收管辖权这个难题,我国在进行征管时应该开发一种专用的发票,该电子发票可以在电子商务交易达成付款后自动生成,同时交易取消时也会自动生成红字发票,电子发票的生成将直接传输到商家对应辖区的税务机关,这样不但可以防止不法分子制造虚假发票,而且解决了电子商务税收管辖难以界定的难题。

2. 完善电子商务领域的代扣代缴制度。

完善电子商务领域的代扣代缴制度将减轻税务部门进行征管的难度,减少工作量,我国的电子商务在线上进行贸易,大部分的贸易在结算时都采用电子银行、支付宝、百度钱包等第三方支付来进行,那么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与这些平台合作来达到代扣代缴的目的。

3. 加大培养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人才建设的力度。

税务部门在人才建设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可以在部门内部选取年轻职工来进行培训,邀请优秀专家和学者来进行讲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可以设置专门岗位进行招聘,引进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将为建设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幸结.网店税收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缪玲,郑继辉.欧盟电子商务增值税的征管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5(23)

上一篇:人文化体质健康下一篇:排球后备力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