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征管效率

2024-10-16

税收征管效率(共12篇)

税收征管效率 篇1

1税收征管及其相关概念简介

税收征管质量是指税务机关依据税法指导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并对征纳过程进行组织、管理、检查、监督等一系列工作, 使应征税款最大限度的收缴国库, 是体现税收职能的最大发挥的一种考核机制。它检验着税务机关行政执法的规范化程度和税收管理质量的重要体现。而高效率的税收是每个税务机关征税时一直追求的目标。

因税收管理水平,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税收集中征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地区间税收征管效率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江苏省经济欠发达的淮安地区, 与其他区县相比, 我区的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近几年显著提高。

2淮阴地税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征管理念未能落实到位

大家都以组织收入为税收的重点, 以完成税收任务作为工作实绩的体现, 对“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的内涵没有深入理解或理解不透彻。

2.2 业务流程需进一步优化, 有待科学化

近几年, 虽然税务机关为减少纳税人多跑腿, 少麻烦, 降低纳税遵从度, 宣传并鼓励纳税人实行网上申报, 同时在网上开设网上办税业务厅, 但是, 有部分纳税人, 因财务人员的岗位能力或企业负责人不够重视, 因而使得网上申报率虽逐步攀升, 但仍有一部分拖后腿。

2.3 税收征管模式有待加强

虽然已经建立了集中征收、一级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 源头管理依旧需要深入强化。税务机关正由从前的管理模式过渡到服务型税务模式。虽然征收服务已经实行“一站式”服务, 一个窗口可以交办一切纳税事宜, 但岗位未能做到最优化设置, 对税法的宣传、政策咨询、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2.4 税务机构配置初具规范

税收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当前由于信息化管理和业务能力的需要, 淮阴地税已经将税收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进行考量, 由于税源分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征管机构设置与税源分布状况经过几年的磨合基本适应, 人员配置到位。县局级机关的内设机构过多, 有限的人力资源大量浪费在从事事务管理的内设机构上, 造成人浮于事, 工作效率低下。同时, 税务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些税务干部在大企业税收征管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适应, 工作责任心不强。

3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途径

3.1 更新理念, 统筹协调税收征管工作

全面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必须摒弃“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传统理念, 牢固树立现代化税收管理理念, 抓住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这个核心, 强化统筹协调, 防止各自为政, 树立税收征管一盘棋的思想, 把宏观征管与微观征管、征管内涵与外延、征管主导与服务手段结合起来, 进一步增强管理合力, 逐步实现征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3.2 优化整合税收征管流程, 提高征管效率

简化、优化办税流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在遵循税收工作法定性、强制性的要求下, 以及减少管理环节的要求, 对现有征管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审视, 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优化和组装, 减少审核审批程序, 建立科学严密的业务流程和协调机制, 将管理员从事务性、程序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集中精力, 加强税源监控, 使管理员有更为充足的精力和时间, 了解所管辖的企业现状, 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 以取得组织收入的主动权, 实现提高征管效率和服务水平的目标。

3.3 加强监管, 把握征管质量的核心环节

建立健全税收征管体系, 建立和完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制度, 定期对纳税人的户籍信息, 税源构成和相关纳税信息等开展调查, 分类监控。要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优势, 将征管业务需求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 让税收管理员从大量繁重的人工分析中解脱出来。在应用软件的开发上, 应侧重于监控分析, 在充分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 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纳税人的申报情况进行分析、评定, 提高管理效能。

3.4 优化服务, 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为纳税人服务是现代税务管理的重要理念之一。税务机关应努力构建“服务型税务”, 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管制理念, 树立公众为本的服务型思想。建立完善保障服务职能落实的机制, 从机制上向服务型转变。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 从文明用语、限时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的浅层次服务延伸到税收公平执法、简化办税手续等深层次服务。注重引导和发展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实现税务机关服务与税务代理服务相结合, 构建完善的税收服务体系。

3.5 合理整合机构, 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按照征管重心向水源管理转移的要求, 综合考虑所管辖的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源发展趋势、基层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等因素, 发挥征管查职责。将税收征管流程内的征收、管理、稽查等执法工作, 岗职界定清晰、得当, 以岗定责, 以责管人, 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岗位人员的业务水平, 不断提高税务队伍业务素质, 树立征管质量新理念, 营造高度重视征管质量和提升征管效率的氛围, 积极探索税收征管工作考核、激励机制, 促进税收管理人员高效工作。

3.6 建立成熟的税收管理服务的信息反馈渠道

要保证管理服务信息的准确、及时和有效, 必须优化信息手段, 建立多个信息反馈渠道。因此, 要重视征管服务业务网络建设, 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 提高信息反馈的效率。同时, 也要重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税收服务工作系统的评议评价, 通过现场评议、座谈评议、信函评议、委托中介评议、网上评议等多种形式来拓展信息反馈渠道。

摘要:从2004年推进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 到2009年开展税源建设、2010年全省大力开展征管信息化基础建设, 淮阴地税的征管工作始终围绕着“如何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这个目标来展开。近几年来, 全省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也带动了地方税收的快速增长。

关键词:税收,征管,效率

税收征管效率 篇2

(一)税收征管效率的基本内涵

1 对税收征管效率内涵的各种认识。基于对“效率”的不同理解,人们对税收征管效率的认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将效率理解为效益,对税收征管过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目标在于税收成本既定的前提下,通过税收征管取得尽可能多的收益,或者在税收征管收益既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税收成本。具体来说,税收成本包括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而税收征管收益主要体现为政府通过税收征管活动取得的税收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意味着应当降低税收成本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税收征管效率与税收收入正相关,而与税收成本负相关。二是将效率理解为有效性,对税收征管过程进行有效性分析,目标在于通过税收征管活动,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具体来说,税收征管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意味着应当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上述两种认识均有偏颇之处。第一种认识是对税收征管过程做投入产出分析,这种方法本身没有问题,但是错误地将税收收入视作税收征管过程的产出;第二种认识虽然将税收征管的有效性视作税收征管过程的产出,但是缺乏对于税收征管过程投入要素的分析。

2.正确认识税收征管效率的基本内涵。“效率”衡量的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产出越多效率越高;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投入越低效率越高。税收征管效率用于衡量税收征管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如果将税收征管过程视作一个“黑箱”,税收征管的各种投入要素通过税收征管过程转化为税收征管的产出。因此,正确认识税收征管效率内涵的关键在于科学确定税收征管过程的投人与产出。

(1)税收征管过程的投入。税收征管过程的投入即税收成本。但是,在衡量税收征管过程的投人水平时,有意义的并不是税收成本的绝对数值,而是相对税收成本即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这样也便于对不同国家之间的税收征管投入水平进行比较。

(2)税收征管过程的产出。税收征管过程的产出取决于税收管理的目标。现代税收管理理论认为。税收制度确定之后,之所以还要进行税收管理,或者说,税收制度已经明确规定了对什么征税、由谁纳税、纳多少税和在何时、何地纳税等基本事项,之所以不能只设置一个受理纳税的窗口,完全由纳税义务人自己根据税收制度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这是因为,由于利益关系、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如果没有税收管理,纳税义务人就不能自觉、准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所以,为保证纳税义务人自觉、准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就必须进行税收管理。税收管理的目标,就是保证纳税义务人依法纳税。因此,税收征管过程的产出并不是税收收入,而是税收征管的有效性,即通过税收征管过程保证纳税义务人依法纳税目标实现的程度。

(3)税收征管效率的内涵。税收征管效率衡量的是税收征管过程的投入水平(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与产出水平(税收征管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在税收征管有效性一定的前提下,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越低,税收征管效率越高;或者在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比重一定的前提下,税收征管的有效性越高,税收征管效率越高。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应当尽可能降低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或者尽可能提高税收征管的有效性。

(二)税收征管效率的评价指标

设计税收征管效率的评价指标,应当从税收征管效率的基本内涵出发,首先确定税收征管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

1 税收征管投入指标。税收征管的投入水平由相对税收成本决定,具体指标包括:

税收成本收入率=一定时期税收总成本/一定时期税收收入×100%。

税收成本由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构成,由此可以派生出以下两项指标:

征税成本收入率=一定时期征税成本/一定时期税收收入×100%;

纳税成本收入率=一定时期纳税成本/一定时期税收收入×100%。

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可以进一步细分,如按税种不同,可以分为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征(纳)税成本;按成本项目不同,征税成本可以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纳税成本可以分为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等。

2 税收征管产出指标。税收征管的产出是税收征管的有效性,具体指标包括:

(1)衡量税收征管有效性的最终指标。税收征管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所以衡量税收征管有效性的最终指标就是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用“纳税人不遵从系数”来表示纳税遵从度,其计算方法是:纳税人不遵从系数=税收缺口(Tax Gap)/依法应征税额×100%,其中税收缺口为依法应征税额与实征税额的差额,它包含了逃税、欠税、由于纳税人误解税收法律造成的少缴税款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不遵从行为造成的少缴税款。而税收征收率指标一般是指实征税额占依法应征税额的比重,与其相对应的是税收流失率指标,它是指税收流失额占依法应征税额的比重,其中税收流失额包括地上经济的税收流失额与地下经济的税收流失额。不难看出,IMF的纳税人不遵从系数指标的内涵与税收流失率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的内涵同样也是基本一致的。所以,衡量税收征管有效性的最终指标就是纳税遵从度或税收征收率,二者只是表述方式上的不同,即: 纳税遵从度(税收征收率)=一定时期实征税收/一定时期依法应征税收×100%

(2)衡量税收征管有效性的中间指标。作为衡量税收征管有效性最终指标的纳税遵从度或税收征收率指标,虽然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但其测算具有较高的难度和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因此,需要建立衡量税收征管有效性的中间指标,通过对中间指标的观测间接推断税收征管的有效性。为了推断纳税遵从度,应当对纳税人不遵从行为进行分析。加拿大税务局(CRA)认为纳税人不遵从行为表现为:不申报或不进行GST(Goods and Services Tax,商品及服务税)/HST(Harmonized Sales Tax,统一销售税)登记;错误地报告收入和成本;不缴纳税款。从我国来看,纳税人不遵从行为的表现有四种形式:一是不登记,即应当办理税务登记而未办理税务登记形成的税务机关漏征漏管户,包括已办理工商登记而未办理税务登记,或者不需办理工商登记但应当办理税务登记而未办理税务登记形成的地上经济的漏征漏管户,也包括既未按 规定办理工商登记也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形成的地下经济的漏征漏管户;二是不申报,即纳税人虽然办理了税务登记,但是未按照税收法律规定及时办理纳税申报;三是申报不实,即纳税人虽然按期办理了纳税申报,但因申报不准确,造成少缴或多缴税款;四是不缴纳入库,即纳税人虽然按期、准确办理了纳税申报,但未按照税收法律规定及时办理税款缴纳入库,从而形成欠缴税款。针对纳税人不遵从的四种表现,可以设计相应的衡量税收征管有效性的中间指标:

指标1:税务登记率=实际办理税务登记户数/应办理税务登记户数×100%。

由于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包含了地上经济和地下经济两部分,而事实上地下经济的纳税人全部没有纳入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所以应当对地上经济的税务登记率单独进行考核,即:地上经济税务登记率=实际办理税务登记户数/(领取营业执照应办理税务登记户数+其他不需领取营业执照但应办理税务登记的户数)×100%。

指标2:纳税申报率=按期申报户数/应申报户数×100%。

指标3:申报准确率=纳税人申报的纳税数额/(纳税人申报的纳税数额+税务机关查补的同期税额)×100%。

指标4:税款入库率=当期申报实际征收入库的税款/当期申报应缴纳税款×100%。

3 税收征管效率的评价指标——税收征管效率指数。衡量税收征管效率,必须将税收征管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在纳税遵从度(税收征收率)一定的条件下,税收成本收入率越低,税收征管效率越高;或者在税收成本收入率一定的条件下,纳税遵从度(税收征收率)越高,税收征管效率也就越高。但是,这种方法对具有不同纳税遵从度(税收征收率)和税收成本收入率的国家的税收征管效率无法进行比较。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设计税收征管效率的评价指标——税收征管效率指数。如图1所示,税收征管效率高体现在“税收成本低”和“纳税遵从度高”两个方面,假定人们分别对其赋予W1和W2的权重(W1+W2=1),可以根据A、B两国的税收成本收入率计算出各自在“税收成本低”这一目标上的相对得分MA和MB(MA+MB=1),根据A、B两国的纳税遵从度计算出各自在“纳税遵从度高”这一目标上的相对得分NA和NB(NA+NB=1),则A国的税收征管效率指数可以表示为:EA=MA×W1+NA×W1,B国的税收征管效率指数为:EB=MB×W1+NB×W2,利用EA和EB可以比较两国税收征管效率的高低。

如意大利的增值税征收成本率只有0.5%,但漏税率为30%;而葡萄牙的增值税征收成本率虽然为1%,但漏税率仅为10%,显然无法直接比较两国的税收征管效率高低。根据AHP层次分析法(见表1),意大利在“税收成本低”目标上的得分MA=1%/(0.5%+1%)=2/3,葡萄牙在“税收成本低”目标上的得分MB=0.5%/(0.5%+1%)=1/3;意大利在“纳税遵从度高”目标上的得分NA=70%/(70%+90%)=7/16,葡萄牙在“纳税遵从度高”目标上的得分NB=90%/(70%+90%)=9/16。假定人们对于“税收成本低”和“纳税遵从度高”两个目标分别赋予W.=0.2、W,=0.8的权重,则意大利的税收征管效率指数为EA=2/3×0.2+7/16×0.8:0.483,而葡萄牙的税收征管效率指数为EB=1/3×0.2+9/16×0.8=0.517,可以得出意大利的增值税税收征管效率低于葡萄牙的结论。

但是,税收征管效率指数的应用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因为对税收征管效率的评价实际上具有相当的主观性,表现在对“税收成本低”和“纳税遵从度高”各自赋予的权重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内一国的政策目标取向。如果一国认为提高纳税遵从度比降低税收成本更为重要,则在衡量税收征管效率时,会赋予提高纳税遵从度目标以较高的权重(W2较高),而赋予降低税收成本目标以较低的权重(W1较低),表现为不惜以较高的税收成本为代价来提高纳税遵从度;相反,如果一国认为降低税收成本比提高纳税遵从度更为重要,则在衡量税收征管效率时,会赋予降低税收成本目标以较高的权重(W1较高),而赋予提高纳税遵从度目标以较低的权重(W2较低),表现为不惜以较低的纳税遵从度为代价来降低税收成本。实际上,不同国家的政策目标可能不同,其W1和W2也不相同,或者,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其W1和W2随着国家政策目标的调整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从理论上说,税收征管效率指数这一指标有简单化之嫌,但作为对税收征管效率进行比较的参照指标,还是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税收征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三)税收征管效率的影响因素

税收征管效率的影响因素可以从经济、税制和征管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经济税源因素。经济决定税源,从而影响税收征管效率。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税源总量越大,越容易带来税收征管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单位税额的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二是经济结构的复杂性。经济结构越复杂,税收征管难度越大,要求税收征管方式和手段具有区别性和针对性,要求税务人员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这无疑将增加税收成本,降低征管效率。三是税源分布的集中程度。税源分布集中,征管成本相应减少,征管效率也就比较高。相反,税源分布分散,征管成本相应增加,征管效率必然降低。四是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程度。主要是指财务核算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经济组织在理财活动中遵守相关法律制度的自觉程度。当税务机关面对的是会计核算规范、财务活动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自动申报及时正确的经济组织时,其征管成本较低,征管效率较高。

2 税收制度因素。经济税源与税收制度决定了一定时期内一国的依法应征税收,从而影响税收征管效率。一是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的适应性。任何税收制度的有效运行都必须以一定的税收征管能力为依托,而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征管能力是既定的,因此税收制度的设计必须与征管能力相适应。如果税收制度设计过分超越了当前的税收征管能力,或者严重滞后于当前的税收征管能力,都会降低税收征管效率。二

是税制结构的选择。不同税种的管理难度和税收成本是不同的,人头税管理最便利,税收成本最低;商品税的管理难度较大,税收成本较高;所得税管理难度更大,税收成本更高。因此,以商品税为主体税种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而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国家,其征管效率提高的难度较大。三是税收制度的繁简。简明的税收制度有利于清晰界定税收义务,减少不确定性,降低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从而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过于复杂的税收制度一方面要求更为严密的征管制度与之配套,另一方面要求纳税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履行纳税义务,提高了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从而降低了税收征管效率。

土地税收征管问题观察 篇3

关键词 土地税收 税制 税源 征管

土地税收是古老的税收之一,是实现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土地税收征管工作得到不断强化,但现行土地税收征管中既存在深层次的如税制问题,也存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本文中讨论的土地税收仅限于契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四个税种(以下简称“四小税”)。

一、我国土地税收征管困境

自“四小税”等土地税开征以来,一方面,土地税收日渐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新亮点;另一方面,土地税收的征管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影响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问题。

(一)税制不完善是土地税收征管难的根源。一是税种体系不合理、税种设置重复与缺失并存。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多税并存、交叉调节”。对拥有房地产,既征收房产税,又征收土地使用税。对房地产产权转让取得的收入,既按收入征收销售不动产营业税,又按增值额征收土地增值税。这导致该行业税收负担过重或不适度。而现行税制没有开征土地财产税,对于房地产抵押、赠与等活动均未征税,存在税种缺失。二是房地产不同环节税负结构不合理。体现在对流转环节征税过多、征收过高,持有环节中征税较少、税负水平偏轻。三是课税范围狭窄。根据《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为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的土地。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各地对建制镇的征税范围划分不统一,加之乡镇合并、乡镇更名、以及变更为农业生态园区、矿产资源区、旅游度假区等,使得征税范围更加难以划分。

(二)土地税收征收难度大,监控管理弱化。土地税收税源分散、征收范围广、征收环节多,增加了税源管理和清算的难度。一是土地增值税。房地产企业预收定金等收入往来款项多,房地产开发的前、中、后期均有开发成本发生,成本归集计算复杂。税务机关在企业取得预售收入时才介入,造成税源监控滞后、税款入库不均衡。二是城镇土地使用税。首先,对小税种的宣传普及不足,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不强。加上日常征管尚欠规范,致使少数纳税人存在纳税意识误区。其次,土地资源信息不全面。由于历史原因,有不少国有、集体老企业没有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企业申报土地使用面积不真实;企业拥有多处房产,存在仅申报一处房产占地面积的现象。再次,信息交换不及时。实际工作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部门协作机制和信息交换方法,地税部门难以及时取得房产和土地的相关登记资料,税源信息较难摸清。三是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管部门通常是在纳税服务厅集中征收,以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和优化纳税服务作为整个征管模式的基点,忽略了对不如实申报纳税户的监控,不能较好地规避税款漏征现象。

二、改革税制,“小税种”变“大税源”

(一)进行税制改革,填补政策漏洞。一是完善现有土地税收制度,加快房地产税收改革步伐。合理确定土地和房地产业税负,将现行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制度综合分析、科学设立税种,构建土地和房地产主体税种,变“多税调节”为“主税调节”,彻底解决税种之间相互交叉和重复的问题,逐步形成以“房地产税和土地增值税”为主体税种的房地产税制结构。简化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和征收方法,充分发挥土地增值税的特殊调节功能。二是扩大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对设在农村的企业和个人,凡经营用房用地,一律征税,平衡企业因设在城镇、工矿区、农村的不同税负。三是从保护整个农用地资源出发,在耕地占用税的基础上建立农用地占用税。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要占用农用地从事非农活动,都应缴纳此税。具体税率可以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设置。

(二)加强税源监控,实行税源动态管理。一是严把纳税申报关。在应税土地面积变动和地址变迁时,一方面要求纳税户及时报送相关资料,另一方面要求基层税务部门对上述情况进行及时核实。二是细化税源台账登记项目。在分户税源台账中,详细登记纳税人的土地地址、土地权属、应税土地面积、免税土地面积、应纳税额等资料,并根据企业发展和变动及时对台账和税源数据库进行调整。三是应尽快健全协税网络,强化信息比对。

(三)征管手段信息化,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一是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进一步优化土地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二是充实完善系统功能,推进信息系统的深层次应用,把日常的数据逻辑分析、比对和预警等耗费大量人力的工作,转由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积极推行政府上网工程,在税务系统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通专用网络,实现信息的及时交换和共享,提高土地税收征管的质量。

(四)提高认识,增强人员保障。一是改变土地税收是“小税”的片面认识,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书面。二是合理配备土地税收征管人员,使税收管理员的人数与税源密度相适应。将收入规模小、区域跨度大、征管难度大的基层税务机构进行归并。三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加业务能力。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强化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建国.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设想.税务研究.2009.4(287).

[2]谭宗先.新一轮税制改革应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习论坛.2005.21(3).

税收征管效率 篇4

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有效地筹集税收收入是税收管理的重要目标。1994年我国实施的分税制改革,在我国税改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此我国的税收收入逐年增加,从1994年的5126.8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10530.70亿元,税收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7.54%,远远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征税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税改前我国征税成本仅为3.12%,税改后征税成本有所上升,1996年约为4.73%,2008年约为8%,且东部征税成本较低,中部次之,西部最高。而OECD 2008年征税成本测算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征税成本仅为0.28%,英国为0.95%,加拿大为0.25%。如何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显得既重要又紧迫。

关于税收征管效率,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Ragh⁃bendra(1999)等利用1980~1993年印度15个州的数据研究了印度地方政府税收征管效率,发现印度税收征管效率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征管效率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Ire⁃na(2001)通过构造统计模型研究了英国、瑞典、法国财产税的效率问题,结果显示法国财产税最缺乏效率,而瑞典最具有效率。Lewis(2006)采用SFA方法研究了印尼政府税收征管效率,发现财政转移支付与官员选举方式均会对税收效率产生影响,前者会降低税收征管效率,自主选举的地方官员比政府任命官员更能提升税收征管效率。Aizenman和Jinjarak(2013)利用1970~1999年44个国家的数据,研究了增值税征管效率的影响因素,发现稳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城镇化程度、贸易开放水平、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收入差距、第一产业比重等因素均对增值税征管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李建军(2013)对我国总体及主要税种的征管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税收征管效率仍较低,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税收征管效率的提升能显著提高宏观实际税率和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税率,提升税收征管效率是降低我国名义税率及“税收痛苦指数”的重要条件和路径选择。王宝顺、于海峰(2012)在税收征管效率界定的基础上,采用三阶段Boot⁃strapped DEA方法对2009年我国31个省份的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价。何平林、石亚东(2012)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某市地方税务局所属22个区县局2010年的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评价。宋英杰(2012)利用SUPER-SBM DEA模型对我国2010年省级税收征管效率进行评价,发现我国税收征管效率整体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东部效率较高,西部次之,中部地区整体效率最差。李建军(2011)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技术方法对1997~2007年我国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评估。刘穷志、卢盛峰(2010)基于改进的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利用1998~2006年省际数据对我国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的动态评价,结果显示:1998~2006年我国税收征管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迅速,技术进步是推动效率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就地区来看,沿海的纯征管技术效率增长快于内地,西部地区征管效率增长较快,东北地区增长相对缓慢;中部和东北地区征管投入规模具有正的效应,东部和西部地区征管投入过度。

杨得前(2010)利用1997~2007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基于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法,对我国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定量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1997~2007年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年平均提高3.6%,技术变化指数平均提高8.4%,而综合效率指数平均下降4.4%;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征管中新技术的采用,而不是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陈工、陈习定、何玲玲(2009)利用SFA方法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地方政府税收征管效率,发现我国各地区的税收征管效率普遍较低,东部地区的税收征管效率比中西部地区高。王德祥和李建军(2009)以及崔兴芳、樊勇、吕冰洋(2006)分别利用SFA方法和DEA方法分析了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发现分税制改革提高了绝大部分地区的税收征管效率,这是税收增长赶超GDP增长的重要原因。龚志坚、鄢明海、晏争鸣(2009)构建税收征管效率损失模型,通过推导发现税务人员数量与税收潜力规模成正比。刘穷志、卢盛峰、陈思霞(2009)利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1985~2006年我国28个省份税收征管前沿技术与征管技术效率指数,发现由于税收制度改革带来征收成本的上升,导致税权划分对税收征管效率的激励作用不强。

可以看出,虽然大量学者对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研究,但是采用的方法主要基于DEA模型与SFA模型,DEA模型不能剔除随机因素与环境因素对效率测算的影响,而SFA模型对模型设定形式有具体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李建军(2012)等虽然采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了我国1997~2007年30个省区税收征管效率,但是税收征管投入指标中没有剔除非农指标,也没有考虑市场化指数对税收征管效率的影响。本文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将税收征管投入指标剔除非农因素影响,并将市场化指数纳入环境指标中,测算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税收征管效率。

二、研究方法

依据Fried等(2002)对三阶段DEA模型的研究成果,构造如下三阶段DEA模型:

第一阶段:利用传统DEA模型分析初始效率。

在第一阶段,使用原始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初始效率评价。DEA模型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由于税收征管规模报酬可变,因此本文采用投入导向型BCC模型,对偶形式下的BCC模型为:

其中:i表示决策单元;X表示投入向量;Y表示产出向量;S-为投入松弛变量;S+为产出松弛变量;ε为阿基米德无穷小。

第二阶段:相似SFA回归。

Fried(2002)认为,第一阶段得到的投入松弛变量的值和产出松弛变量的值受到管理无效率、环境因素和统计噪声的影响,因此第一阶段得到的效率值并不能真实反映决策单元的效率水平,通过相似SFA回归,可以分离出上述三种影响。根据Fried等的想法,构建如下投入导向的相似SFA回归函数:

其中:Sni是第i个决策单元中第n项投入的松弛值;Zi是环境变量;βn是环境变量的系数;νni+μni是混合误差项;νni表示随机干扰因素;μni表示管理无效率。同时,ν~N(0,σ2μ)是随机误差项,表示随机干扰因素对投入松弛变量的影响;μ是管理无效率,表示管理因素对投入松弛变量的影响,假设其服从在零点截断的正态分布,即μ~N+(0,σ2μ)。

相似SFA回归的目的是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对效率测度的影响,以便将所有决策单元调整至相同的外部环境中。调整公式如下:

其中:XAni是调整后的投入;Xni是调整前的投入;是对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的调整;max(νni)-νni是将所有决策单元置于相同水平下。

进一步参照罗登跃(2012)、陈巍巍等(2014)的研究分析管理无效率。管理无效率分离公式为:

随机误差项分离公式为: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投入产出变量的DEA效率分析。

通过相似SFA回归分析,用调整后的投入变量值替换原来的投入变量值,重新运用BCC模型进行效率估计,即可得到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效率值,是相对真实的效率值,这时的效率值仅受技术管理的影响。

三、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1. 投入变量:二三产业增加值、营业盈余、税务机关人数。

①非农产业增加值。从宏观角度看,产业增加值是最大的税源,税收收入就是对产业增加值的分割。因此,本文选取产业增加值作为投入变量的一个广义指标。由于2006年1月1日中国正式取消农业税,因此本文只考虑非农产业增加值。②营业盈余。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中间消耗、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营业盈余是反映国家或地区税源质量的重要指标。③税务机关人员数。税务机关人员数是衡量税收征管成本的重要指标之一。税收征管成本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财产购置费和税务事业费等。由于公用经费、财产购置费和税务事业费数据难以获取,因此本文采用税务机关人员数衡量税收征管成本。自2009年起《中国税务年鉴》中税务机关人员数没有分地区进行统计,因此本文假定2007年各地区税务机关人员数结构不变,然后利用2013年税务机关人员总数调整获得。

2. 产出变量:主要用税收收入来衡量。

本文中的税收收入是指国税和地税税收收入总和,不包括进出口税和车辆购置税。

3. 环境变量。

①市场化指数,反映地区市场化水平和程度。②税务人员受教育程度,用大学及以上学历所占比重表示。2013年数据假定2007年各地区税务人员受教育程度结构不变,利用2013年税务机关人员总数调整获得。③对外开放程度,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来衡量。进出口总额按经营单位所在地核算,并根据2013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

本文的研究采用2013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政府门户网站、《中国税务年鉴》,市场化指数基于樊纲1997~2009年市场化指数总得分数据运用完全线性回归和加权线性回归两种方法得到外插值(2010~2013年),2013年数据如表1所示。

四、结果分析

1. 第一阶段DEA初始效率分析。

利用传统的DEA模型,运用DEAP 2.1软件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年税收征管效率进行分析,初始效率值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2013年全国税收征管技术效率为0.386、纯技术效率为0.518、规模效率为0.797。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离效率前沿面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技术效率最低,这说明我国税收征管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较低。具体到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京、上海两地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处在效率前沿面上,江苏、海南、青海纯技术效率处在技术前沿面上,河南税收征管技术效率最低,山东税收征管纯技术效率最低,海南规模效率最低。按照东、中、西部划分,东部地区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纯技术效率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西部地区税收征管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均高于中部地区,规模效率中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

2. 第二阶段相似SFA回归。

分别以二三产业增加值松弛变量、税务机关人员数松弛变量、营业盈余松弛变量为因变量,以市场化指数、税务人员受教育程度、对外开放度为自变量建立相似SFA回归模型,运用Frontier4.1软件进行分析,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市场化指数对二三产业增加值松弛变量、税务机关人员数松弛变量、营业盈余松弛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市场化指数增加时,会导致二三产业增加值、税务机关人员数、营业盈余冗余量的减少,对效率的提高起到有利影响。市场化指数提高能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税务征管效率。

注:∗、∗∗、∗∗∗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

税务机关受教育程度对二三产业增加值松弛变量、税务机关人员数松弛变量、营业盈余松弛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税务机关人员受教育程度提高会使二三产业增加值、税务机关从业人员数、营业盈余冗余量增加,不利于效率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投入将增加,对效率的提高起到负面影响。

对外开放程度对二三产业增加值松弛变量、营业盈余松弛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加大对外开放程度会导致二三产业增加值、营业盈余冗余量的增加,但是其对税务机关人员数松弛变量回归系数为负,即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从业人员冗余量的减少。

投入与环境变量之间的系数Υ在0~1之间,说明管理因素与随机因素均对组合误差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投入变量进行调整,使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处于相同环境水平。

3. 调整后的DEA分析。

以调整后的投入变量取代最初的投入变量进行DEA分析,得到调整后的效率值,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调整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影响之后,就全国来看,技术效率值为0.294、纯技术效率值为0.81、规模效率值为0.343,与调整前相比,技术效率略有下降,纯技术效率明显上升,而规模效率明显下降。调整后我国税收征管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下降,目前我国税收征管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均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各省来看,调整后上海、北京仍处于效率前沿面。其他省份技术效率方面,除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出现小幅上升外,其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纯技术效率方面,除宁夏、青海小幅下降外,其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规模效率方面,除江苏、广东出现小幅上升外,其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纯技术效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新疆、江西下降幅度最大,达到0.625。东、中、西部比较来看,调整后东部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高于中部与西部,税收征管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

五、结论

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年的税收征管效率。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不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传统的DEA模型将高估规模效率,低估纯技术效率,且得到的东、中、西部效率值不符合客观事实。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之后的三阶段DEA模型不仅能较客观地测算出各区域效率值,而且得到的结果更符合经济现实。相似SFA回归表明,市场化指数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税务机关人员受教育程度提高对税收征管效率有逆向影响,经济开放程度对税收征管效率有双重影响。因此,在我国大部分区域税收征管效率较低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优化税务机关从业人员结构是当下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选择。

摘要:税收效率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目标,DEA方法是研究税收效率的有效方法,但是传统的DEA模型具有一定缺陷。本文基于税收征管的投入产出指标,通过建立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年的税收征管效率,发现剔除随机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后的三阶段DEA模型能较客观地测算出税收征管效率值。市场化指数的提高能有效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而税务人员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税收征管效率产生逆向影响。因此,完善市场机制、优化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结构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税收征管效率,三阶段DEA模型,相似SFA回归

参考文献

李建军.税收征管效率与实际税率关系的实证研究--兼论我国“税收痛苦指数”降低的有效途径[J].当代财经,2013(4).

王宝顺,于海峰.我国税收征管效率评价问题实证研究[J].税务研究,2012(3).

宋英杰.基于SUPER-SBM DEA模型的税收征管效率区域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2(19).

李建军.税收征管效率评估分析:1997-2007[J].中国经济问题,2011(3).

税收征管效率 篇5

税收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为我区实施“美丽与发展双赢”模式提供坚实的保障。税收征管资源,是税收工作的基础,也是税收成本的有机构成。如何将现有税收征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征管资源最优化,是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水平、降低税收成本、保持税收事业健康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局结合当前系统机构改革和本单位的实际,就如何科学整合机构与人员,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健全税收征管机制,实现税收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廉洁高效的新型税收征管格局谈几点看法。

一、税收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

税收征管质量的高低,不仅要有一个合理的征管模式作保证,还会涉及到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等因素的系统协调。

1.高度的信息化。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还是一个行业或部门,资源的优化配置都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税收征管信息化,将具体业务由手工改变为机器操作,大量地减少了人员的需求,增加了业务的信息量,为税收机关开展各类业务的具体分析创造了条件,为税

收征管的精细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提供了可能。离开了信息化就谈不上税收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和税收征纳形势。

2.细化机构设置。税务机构设置以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的高度利用化为基础,达到结构优化,运行流畅,耗能低微的要求,这就要求机构的优化配置能都在征管资源的结构和布局合理上做好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收征管资源。

3.人尽其用,各尽所能。税收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要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规定合理的业务流程,根据机构和岗位的要求科学地利用人才,在合理的岗位上能人尽其能,充分调动税务干部的岗位积极性和创造性。

4.各种体系完善、机制健全。税收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体现在各种体现完善,机制健全,从而使整个系统工作机制健全,高效运转,主要表现在:办税服务体系完善,责任明确,考核严密,程序简化,办税高效;教育培训体系完备,干部管理使用体制科学合理;考核评价机制健全,能充分调动全体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好的工作业绩。

二、我局税收征管资源优化配置的不足

几年来,随着新型征管体制的初步建立,海拉尔区的税收收

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对税收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现行税收征管体制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或缺陷逐步显露出来,工作中依然存在机构设置不够规范、依法征税观念不够强、业务流程需要优化、税源管理比较薄弱、纳税服务需改进、信息化作用发挥不够、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

(一)待完善的税收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海拉尔区地税系统依托信息化实施税收管理后,为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由于受传统观念、手工操作的束缚,有极少数人对税务信息化认识不高,信息不足,对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强大功能没有足够的认识。二是综合利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还不够强。虽然各级税务机关都配置了大量高性能的计算机,但多数地方计算机的使用仍停留在文件处理和法规公告、信息收集、开票和做会计报表等较低层面,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三是税务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税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但仍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技术,严重阻碍了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教育培训体系不够完备,学习激励机制不完善

一是一些干部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参训积极性不高;二是有关制度、措施欠缺或落实不到位,教育培训内

容设置不尽合理,未能很好的兼顾满足干部的个性化需要;三是教育培训工作评估机制不科学,培训效果难于平行,缺乏有效途径使培训成果促进工作质效的提升;四是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不够多样化,培训存在短期性、局限性、单一性、工作与学习矛盾仍较突出。

(三)纳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质量不高

征管改革的初衷之一就是建立精简、高效的征管运行体制。然而,尽管税务机关在办税程序及办税服务方面力求做到简便、高效、优质,但由于征、管、查分离,客观上给纳税人造成了繁琐和不便,也增加了纳税成本。另外,在税务工作中往往把税务服务纳入文明创建的范畴,从而只注重税务管理的需要,将为纳税人服务简单地理解为服务硬件环境的改善和使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等,忽视了对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排解纳税人办税的实际困难,纳税服务的层次较低。

三、优化税收征管资源配置的建议

(一)以金税三期工程为契机,推动税收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金税三期的建设对于充分整合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税收成本,推进依法治税,保障税收收入等,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

利用金税三期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税务人员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并在强化计算机操作培训,提高在职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同时,做好各职权部门的权利分配,将地税及其他政府机关融入到一个数据平台中,实现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

(二)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健全激励机制,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针对征管模式带来的职能不均的矛盾,要通过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管理使用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管理使用体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职工中蕴藏的潜能,优化人力资源。税务干部应加紧学习,加强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学习中不仅要抓好应知应会税收政策及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还要抓好与税收工作相关的知识的掌握,特别是要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公文写作、工作协调能力等。税务部门要树立全新的人才教育观,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入,切实建立起干部业务培训体制,以适应不断变化和高科技支持下的税收征管需要。为此,在合理调整税务人员比例的基础上,要把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税务人员综合素质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建立健全涵盖学习、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的长效教育机制,不断提升全体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各项税收工作的可持续

发展。

(三)健全税收服务体系,优化税收服务

要完善办税服务厅功能,一进步实行“一站式”服务,同时要规范和统一窗口设置,根据需要可统一设置申报纳税窗口、发票管理窗口、综合服务窗口等三类窗口。另外,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养成文明、热情的办税行为,营造良好有序的办税环境,加深征纳之间的业务交流,增强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税收征管模式的优化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税收征管模式 地方税收征管 对策建议

一、长宁县地方税务局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划分

长宁县地方税务局是一个县级地方税务机构,成立于1994年9月,现有5股2室和8个基层单位,具体划分了征管科、稽查科、计会科、税政科、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税务稽查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贯彻实施工作;负责税务稽查規章制度建设和实施工作;负责稽查案源管理,承办县局税务案件举报中心工作;负责县局税务案件立案、检查、预审。该单位主要负责全县5545户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的地方税收征收管理,担负着全县范围内的的征收管理和稽查工作。

二、长宁县地方税务局征管改革举措和成效

长宁县地方税务局自成立以来,不断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在积极创新征收管理模式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和探索。主要包括:

一是建立办税服务大厅。长宁县地税局各所现均已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办税服务厅,负责全县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领购开具、政策咨询、宣传资料发放等工作,纳税人在办税服务大厅就可以办理数项纳税事宜。

二是征管责任体系建设。根据宜宾市地税局的统一部署,长宁县地税局先后制定了《长宁县地方税务局全员岗责体系实施细则》。在《细则》中提出如何建立科学的岗位职责划分体系,明确了工作职责,严格界定征管范围,理顺了工作关系。

三、长宁县地方税务局现行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宁县地税局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随着客观经济税收环境的变迁和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税收征管是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税务管理活动的核心,实际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将逐渐成为制约税收征管整体效率提高的瓶颈。总的来说,长宁县地税局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任务轻征管的税收考评体制存在弊端

我国税收收入计划的制定是很不规范的,尚未形成一套制定和执行收入计划的法定程序,往往是根据财政支出的多少决定,而且由于省级以下地税部门要接受上级税务机关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基层地方税务系统往往还必须执行两套收入计划,造成税收收入计划与税收实际状况的严重脱节。

目前,上级领导部门对长宁县税收征管工作的考核主要依据是否完成了全年税收收入计划,致使当地税务机关重收入而轻征管。每年宜宾市地税局给长宁县制定的增长任务是13%左右,而长宁县政府由于经济发展和预算支出压力增大等多方面的原因,每年提出的增长任务都在17%以上。为了完成指令性计划,地税部门也只有千方百计按计划进行征收。

2、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

虽然长宁县地税局已经开始使用征管系统2.0,但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甚至可能制约征管改革的深入进行。主要原因是:(1)征管软件发展不够成熟。目前,长宁县地税局的税收征管工作主要是基于征管系统2.0进行的操作。由于该软件功能开发不够全面,地方税务系统内部分信息无法共享,致使工作效率低下;(2)盲目进行信息化建设投入。当地税务机关缺乏事前规划,盲目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巨大投入,忽视了征管质量与基础环境建设。税务人员系统操作能力较低。

四、长宁县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模式改革建议

1、建立科学的税收评价指标体系

要解决长宁县税收征管目标“唯收入中心论”的错位问题,应该把对税收征管工作考核的重点放在是否依法实施税收征管、是否做到应收尽收和是否有效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等方面。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彻底摒弃税收计划任务的考核是不现实的,收入计划考核还是应该作为税收指标考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严密的考核体系是强化征管质量考核,实现有效征管效率的必要保证。在重视税收收入计划考核指标的同时,考虑建立一个科学的征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个指标综合对征收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2、加强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建立人机结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作为基层税务机关,长宁县地税局要配合总局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与上级部门联手协调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纳税申报一窗式、纳税资料管理一户式的要求逐步整合现有的税收征管软件,将征收系统2.0中的房地产、建安行业开票系统与税源管理系统、货物运输发票开票系统的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实现征管工作各环节在信息化支撑条件下的相互衔接,从而减少基层工作人员对基础数据重复录入的工作,并且可以使信息在整个系统内部快速流动,易于查询、交换和反馈;二是做好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如以登记信息交换为基础,构建登记信息的电子信息交换平台,做好与长宁县国税、工商、技术监督部门之间的税务登记信息、工商登记信息、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的相互交换,借助信息化网络,实现最大程度的数据共享利用,摆脱“信息孤岛”。

参考文献:

[1]于志成等.中国税收征管改革理论.模式.法规.新世界出版社,1995年6月

我国税收征管改革思考 篇7

(一) 税收征管目标。

我国税收征管目标是组织财政收入, 实现“两提高, 两降低”。即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 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 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管理水平。税收征管改革明确了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 细化了部门职能,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征税失误和部门之间因分工不明确而相互扯皮的现象。

(二) 税收征管模式。

我国实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 强化管理”34字管理模式。其中, “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要求税务主管部门和纳税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责任, 税务机关应在优化微笑服务等外在服务的同时, 注重提高征税效率和征管质量, 简化纳税环节, 降低征纳成本, 优化实质性服务, 从而提高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意识, 减少税收流失率, 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要求各税务机关能够实现税收信息共享, 以计算机网络为税收征管的技术支持, 通过计算机网络强化税收监控, 重点稽查, 为纳税人提供高效, 便捷的服务, 提高税法遵从度;“集中征收”要强调通过计算机网络使得税务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够高度集中, 同时要尽可能简化征纳程序和成本, 减少征纳窗口, 实现办税场所的相对集中, 给纳税人带来实质性的便捷服务。要在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办税地点的分布, 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重点稽查”要在保证税收征管效率的基础上加强稽查的针对性, 严守税收征管的最后一道防线。加大对税收信息真假的甄别力度和不如实申报纳税人员的惩处力度, 减少税收管理漏洞;“强化管理”则要避免税务机关因只注重优化服务而丧失税收征管主动权, 淡化管理意识的现象。

2003年进一步对其调整, 强化税源监控, 提出税收征管“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总体要求。

二、我国税收征管改革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 分工过于细化, 征收效率较低。

税收征管改革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但是过于细化的分工增加了纳税程序, 淡化了内部管理部门相互间的协调衔接, 增加内耗, 一方面助长了那些“试图依法纳税, 但并非总是成功”人员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使得税务机关负担加重, 工作量加大, 使得税收流失率提高的同时征纳效率整体降低。而税收征管改革强调从“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 户与事相分离, 税务主管部门重点转向事务性工作而缺乏“管户”要素, 忽视了对税源等基础性征管工作的管理, 产生征管漏洞。进一步导致税收流失, 征收效率降低。

(二) 征管模式难以落实, 征管效益不高。

当前, 现行税收征管模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税收征管效益并不十分令人满意。笔者认为“34字”征管模式强调“纳税申报”既没有以明文强调纳税人应自主自觉进行纳税申报的主体地位, 也没有明确通过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提高税法遵从度的目标。“以优化服务为基础”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一些税务办公人员和纳税人员对税收法规的了解不到位, 导致无法提供简化纳税流程, 降低纳税成本等实质性服务, 而只是优化了表面的微笑服务, 对提高征税效率的作用不甚明显。“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大大提高了对计算机的依赖性, 各种征纳软件的开发也增加了征纳成本。“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 强化管理”是我国现行征管模式的重要内容, 三者相互制衡, 有序结合, 是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某一具体任务来看, 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存在一些棘手的涉税事项涉及众多机构, 相互交叉重叠, 而机构间的职责范围尚未划分明确, 三大职能分工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造成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 推卸责任, 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配合和有序衔接, 信息传达机制不流畅造成信息不能及时在部门之间有效传达, 导致三大职能相互脱节, 造成税收流失, 降低税收征管效率。

“34字”征管模式在强调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 强化管理的同时, 忽略了依法征收, 避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重复稽查的要求,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征管模式充分发挥作用。由于“34字”征管模式摒弃了传统的“专管员”制度, 对各地区的税源调查和分析监控缺乏专人管理, 逐渐疏远了与纳税人的有效联系, 造成税务主管部门对纳税主体缺乏了解,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税务部门税收征管的主动权, 降低了税务主管部门为纳税主体提供优良服务的功能。

(三) 税收征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不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更需要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不断地顺应形势发展。自税收征管改革实施以来, 对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征管体系的探索就从未停止。在新的经济形势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阶段下, 我们有必要继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税务主管部门在做好“自上而下”税收管理和监控的同时, 各基层税务部门也有必要进行“自下而上”信息反馈和监督, 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达机制,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促使税收征管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健全。

三、从强化风险管理角度促进税收征管改革

(一) 税收征管改革中引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基于我国税收征管改革“两提高, 两降低”的目标, 这些年来我国一直把“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作为税收征管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旨在通过优化服务促进税法遵从度的提高。然而, 只是税务部门单方面的以服务提高纳税人满意度是远远不够的。优化服务对于那些“无知性不遵从”纳税群体成效显著, 但对于“自私性不遵从”纳税群体却不能起到根本上的抑制作用。由于我国纳税主体基数大, 纳税人员自身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统一的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难免造成许多征管漏洞, 使得税收流失率提高。此时, 引入“风险管理”在对不同纳税群体“统一分析, 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显得很有必要。

传统的税源管理方式实行“属地、划片、分户”制度, 税收管理员身处税收一线, 包揽了催报催缴、查账征税、下乡调查、发票管理、信息反馈等税收日常工作。“一人要管好多户”使得税收管理员自身权利加大。随着集团企业和各种合伙制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涉税事项日益复杂, 税收管理员的廉政风险、执法风险也随之提高。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 引入“风险管理”打破传统的“属地、划片、分户”管理制度已成为必然选择。

(二) “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税收风险管理是国家机关和国税工作人员, 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则, 确定税收风险区域, 识别纳税人风险特征, 根据纳税人员风险特征的类型、多少、偏差程度等, 进行风险排序, 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预案和措施, 对纳税主体税收风险进行防范, 控制和化解, 从而深入推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机制, 转变税源管理方式, 提高税法遵从度。河南省国家税务局魏正武提出“风险管理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突出特征和核心内容”, 可见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改革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机制, OECD成员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曾从风险控制角度进行税法遵从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税收风险管理应用指引, 按照遵从风险等级将纳税人划分成“已决定不依法纳税”、“不想纳税, 但如政府予以注意会纳税”、“试图依法纳税, 但并非总是成功”和“愿意并有能力依法纳税”四类, 税务机关有针对性的分别采取“依法惩处, 决不姑息”、“通过查税予以威慑”、“针对性地做好服务, 协助其依法纳税”和“重点服务”, 将征管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税法遵从度。

风险管理从分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三个环节贯穿税收征管改革的始终, 以优化服务为风险提醒, 以分析监控为引导, 以纳税评估为方法, 以税务稽查为手段, 以执法监督为制约, 有针对性的进行征纳管理, 提高征收效益。全国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会议曾明确突出, 要努力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对内要“统一分析, 分类应对”, 从横向和纵向上对税务机关强化管理, 对外要“分类分级管理”, 根据不同的纳税主体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提高管理质量。

(三) “风险管理”在以后的征管实践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深入, 各级税务机关的职责将会不断明确, 而税务机关各部门之间的责任范围和工作流程也会逐渐明晰, 风险管理机制从纵向和横向上将会日趋完善。风险管理通过其“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 对涉税事项进行专业化管理的同时, 要求各税务机关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形成畅通的信息传送机制, 将基层的征纳情况及时、准确的传达到上级机关, 消除税收漏洞, 对违法违规现象及时加以制止、惩处, 逐步完善风险管理业务系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风险管理应在实践的基础上, 对其基础内容和要求做适当的调整, 使其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推动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程序, 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税源分类的专业化管理,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机制等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国际先进的经验, 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修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趋进步, 税收征管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时代挑战, 我国进行税收征管改革也绝不能闭门造车, 而要在对我国国情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

摘要:1997年1月1日,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方案》, 成为近年来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新起点。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日趋深入, 在看到税收征管改革历史性进步的同时, 税收征管改革体制的不健全而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不容忽视。本文在反思税收征管实践基础上, 从税收征管目标、征管模式、征管体系等方面对税收征管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 从风险管理角度对做好分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加以研究, 寻找税收征管改革的突破。

关键词:税收征管,税收征管模式,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炜.对我国税收征管改革问题的思考[J].财政研究, 2011.9.

[2]魏正武.风险管理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突出特征和核心内容[J].税收经济研究, 2013.4.

[3]张炳华.关于深化地方税收征管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经论丛, 2012.2.

税收价格论指导下的海关税收征管 篇8

一、西方税收价格论的借鉴意义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 税收是私人经济部门为消费公共产品而向公共经济部门支付的价格。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认为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税收的缴纳存在类似市场式的等价交换, 即私人经济部门向公共经济部门缴纳税收, 而公共经济部门则应向私人经济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征税人向公众课税的同时, 还应履行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公众在尽义务依法纳税的同时, 也应拥有要求、监督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权利。但是长期以来, 征税在社会公众看来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 是政府依据法律对公众私人财产的强制征收, 这就导致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上演逃税、避税、偷税、抗税的行为。实际上, 按照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 税收实质上是有偿性、自愿性的, 纳税人缴纳税款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的公共产品。征收税款表面上的强制性导致纳税人忽视了税收收入筹集与公共产品提供之间的对应关系, 忽视了私人经济部门与公共经济部门之间事实上存在的, 但被税收无偿性形式特征所遮掩的“交换关系”。当纳税人了解清楚这一层交换关系之后, 作为理性的经纪人, 纳税人会进一步将因缴纳税收而遭受的损失与消费公共产品而得到的收益加以对比, 如果损失大于收益, 那么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自然会产生逃税的动机。这种动机的强弱取决于损失大于收益的差额。差额越大、动机越强;差额越小, 动机越弱。至于逃税的动机是否真能导致逃税的行为, 则受税收征管水平和惩罚力度大小的制约。在逃税动机一定的情况下, 税收征管水平越高、惩罚力度越大, 则真正出现逃税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为了减少逃税现象, 防止税收收入流失, 政府的公共经济部门一方面应加强税收征管的制度建设, 采用现代化的征管手段;另一方面则应该从降低逃税动机方面入手。前者是从客观的制度上加以完善, 防范税收的流失;后者则是从主观的意识上予以明示, 保证税收的源头。因此, 公共部门应该首先从提供合适的公共产品入手, 实现税收形式上无偿和实质上有偿的统一, 从而有效弱化逃税的动机达到防止税收流失。虽然纳税人之间的偏好存在巨大差异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满足所有纳税人的偏好是不现实的, 但是却不能因此而放弃提供公共产品。公共部门在履行了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之后, 再进一步从制度上堵塞税款流失的漏洞, 从而进一步确保税款的应收尽收。如此下来, 既能体现公共部门在税收征管上的权利, 又体现了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义务, 从而达到税收征管上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二、税收价格论指导下的新型海关税收征管模式

(一) 新型海关税收征管模式的内涵

1、以守法便利为目的的纳税人管理。在海关企业通关分类管理的基础上, 建立企业信息库和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对纳税企业实现差别式的通关管理模式, 让守法自律企业得到更多的通关便利, 让不法企业面临更多的审查和不便。最终形成守法企业享受通关便利, 通关便利促进企业更加诚信守法的良性循环。同时, 促进监管对象由货物向纳税人的转变, 改变以往监管工作中的盲目性, 通过风险评判, 以信息化、自动化推动通关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2、税收管理向税收治理的转变。税收管理是海关履行国家税收职能的具体表现。长期以来, 作为海关四大业务职能之一的征税一直处于管而不治的阶段。海关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部门, 在关税管理中只设立了单一的主管机构-关税部门, 而欠缺其他部门的配合。而关税治理的理念则在于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引入更为多元化的治理主体, 从而使得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关税治理需要的不仅是海关内部各业务部门的协同管理, 更需要海关与其他公共部门、中介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的共同参与。

(二) 新型海关税收征管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是强化政策研究。由海关成立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 从体制上解决海关战略规划和统筹不足的问题, 强化与海关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研究, 建立与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商务部等所属政策研究机构的专门沟通联络渠道, 建立海关的政策参与机制和政策分析机制, 及时掌握国家的重大政策动向, 提供海关的政策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

二是整合现有业务职能, 各部门统一思想、协调配合。修订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的标准和参数, 建立企业信息库和信用评级制度, 提高纳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尽快建立以纳税人为管理单元、以信用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依托、以稽查或稽核联动为保障的新型监管体系, 构建海关与企业之间新型伙伴关系。

三是推进区域协作。由海关结合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突破以直属海关为行政管理单元的限制, 在税收量大、业务联系程度高的关区之间, 实行区域管理。同时, 建立区域海关协调管理机制和派出机构与外脑机构之间的行政支持机制, 通过行政程序的正式授权, 进一步发挥派出机构和外脑机制的作用。

四是完善沟通渠道。参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海关的做法, 建立专门的信息统筹处置机制, 完善海关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联动机制, 理顺目前海关风险管理、情报、价格与稽查、加贸和口岸查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处置渠道。同时, 完善海关与外界的沟通机制, 就涉及企业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问题进行直接沟通, 争取企业对海关政策的理解与认同, 提升政策执行效率。

五是改进监督考核。建议总署在进一步整合海关各职能部门开发的业务监控系统的基础上, 完善税收工作的监督机制, 建立区域性综合业务监控管理平台和建立统一的海关监督考核系统, 实现相关业务数据的自动共享, 减轻基层海关人员的系统操作录入负担。同时, 进一步完善税收考核和奖励机制, 适当减少考核指标, 建立更为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戚鲁.努力构建服务型税务[J].中国税务, 2003 (6) .

[2]韦坚, 韦宁卫, 蒙强..构建服务型税收征管体系[J].改革与战略, 2006 (3) .

[3]卢勋.对税收征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 (l) .

[4]张馨.税收价格论:理念更新与现实意义[J].税务研究, 2001 (6) .

电子商务与税收征管 篇9

1 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 , 是指在国际互联网 (Internet) 上进行的商务活动, 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而形成的新的商业交易模式, 其主要功能不仅包括网上电子广告、定货、付款、货物和服务递交等电子交易内容, 而且包括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生产调度、物资调配等电子商业内容。电子商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电子化和网络化, 极大的提高了商业交易效率, 降低了商业交易成本。电子商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其雏形是电子数据交换 (EDI) 和电子资金传递 (EFT) 。进入9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 尤其是Internet的普及和应用, 一种崭新的商务形式——以Internet为应用平台的电子商务, 作为商业贸易领域中一种先进的贸易方式而风靡全球, 它必将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与活力的贸易载体。

与传统的贸易相比, 电子商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交易虚拟化

从事网络贸易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 无须当面进行, 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完成, 整个交易完全虚拟化。电子商务的“虚拟化”带来一定好处, 作为进行电子商务服务的企业不用担心店址的好坏影响销售, 不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 无需过多的仓库, 而且作为厂家也可以将货物直接发到消费者手上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从中受益。

1.2 交易成本低廉化

网上进行信息传递的成本相对于信件、电话、传真的成本而言是较低的;买卖双方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活动, 无须中介, 减少了交易的有关环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产品介绍、宣传, 节省大量广告支出;电子商务使得无库存生产和无库存销售成为可能, 从而使库存成本为零。

1.3 交易快捷化

电子商务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传递与计算机自动处理, 而且无须人员干预, 加快了交易速度。电子商务实现“无纸贸易”、“无纸办公”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 节省了时间。

1.4 交易效率高

由于互联网将贸易中的商业报文标准化, 是商业报文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从而使各种交易在最短的时间便能完成, 依靠计算机自动处理, 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及货物托运等过程均无须人员干预, 在最短的时间内便能完成。

1.5 交易透明化

买卖双方从交易的洽谈、签约以及货款的支付、交货通知等整个交易过程都在网络上进行。通畅、快捷的信息传输可以使各种信息彼此核对, 有效防止伪造信息的流通。

2 现行税收征管方式应对电子商务所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一方面促进了贸易, 增加了税收;另一方面又对税收制度及其管理手段提出新的要求, 传统的税收征管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会计记账凭证基础受到冲击, 税务审计难度加大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记账凭证逐渐被电子票据、电子账册、电子报表所代替, 而保留在计算机内的电子凭证容易被不留痕迹的修改而且可以被多重密码保护, 使得税务部门征管稽查的难度加大。此外随着在线交易的发展, 传统的发票管理制度将不再适应电子交易流程。同时, 由于难以取得合法的发票凭证, 用户如何记账、如何列支费用也成为一个征管问题。在目前难以实行以票控税、以票扣税的条件下, 要求我们根据在线交易的特点调整发票管理规程。

2.2 网上交易性质难以分辨, 征管难度加大

在传统贸易中, 商品、劳务、特许权很容易区分。然而, 对于数字产品的在线交易, 税务机关较难掌握交易的具体信息, 因此对交易性质及适用税种、税率难以确认。例如, 一个用户要购买50本同样的书, 可以通过从网上下载的方式购买一本数字化的原版书, 并取得复制另外49本的权利。这一交易性质是商品销售还是特许权转让就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此外我们虽然可以通过银行控管电子商务的资金流, 但却难以认定交易的性质是商品还是劳务, 是何种商品或劳务, 从而加大了征管难度。

2.3 纳税人经营场所流动性、隐蔽性较大, 容易造成漏征漏管

在现行税收征管制度下 (代扣代缴除外) , 通常要知道纳税人的经营场所或住所, 才能对其依法征税。在电子商务条件下, 纳税人通过个人服务器在网上从事商务活动, 不需要固定的经营场所, 服务器很容易移动, 交易地点难以确定, 税务机关难以从地域上进行控管, 因而纳税人可能不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 容易产生漏征漏管, 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2.4 课税环节减少, 增大了税收流失的风险

传统交易下, 商业中介如代理人、批发商、零售商, 包括长设机构等有规范的税务登记和固定营业地点, 课税相对容易。在电子商务交易中, 产品或劳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直接交易, 在课税环节减少的情况下, 消费难以从批发商、零售商等中介环节取得税收;而买卖双方均具有较高的隐蔽性, 税务机关难以控管, 可能导致大量税收流失。

2.5 税源分布发生变化, 国内税源分配可能面临争议

目前, 我国对网上交易的征税地点尚未做出明确规定, 为了实际操作方便, 都以售货方或劳务提供方所在地为征税地点这样造成税源向生产地或劳务提供地集中, 从而加剧了税源的不均衡分布。例如发达地区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其他地区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 其纳税地点在发达地区, 其他省市难以向过去中间环节取得收入。这样必然导致税源分布向发达地区集中, 使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2.6 服务器设立地点可以任意选择, 国际避税问题加剧

互联网交易是通过网络在服务器上实现的, 而服务器的设立只需移动一台电子计算机, 一个调制解调器和申请一种联网方式即可, 这种便捷的方式大大促进了跨国企业集团内部功能一体化, 公司的职能可以以更便捷的网上交易的形式分散到各国的子公司。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意图也容易实现。此外跨国公司可以在避税地设立服务器, 将网上交易的提供地或接受地转至该地从而规避某些税收。因此, 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 传统的转移定价调整方法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3 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工作的对策

3.1 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相关法律制度

3.1.1 完善税收实体法律制度

法治社会要求依法治税, 为了使电子商务有法可依, 更好地解决这种新的交易方式给税收带来的问题, 应该在现行税法中增加有关电子商务税收的规范性条款。在不对电子商务增加新的税种的情况下, 完善现行税收实体法, 重点修改与电子商务关系重大的流转税法和所得税法。

3.1.2 完善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其他法律

完善金融和商贸立法, 修订我国现行的《票据法》, 或制定相应的《电子资金划拨法》, 规范电子货币的流通过程和国际金融结算的规程, 为电子支付系统提供相应的法律保证, 以保证电子商务中支付和结算顺利进行。

完善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立法, 以保障网络安全和商务安全, 从而防止网上金融风险和金融诈骗、金融黑客等网络犯罪的发生。要实现电子商务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

完善《会计法》等相关法律, 针对电子商务的隐匿化、数字化等特点, 会导致计税依据难以确定的问题, 可在立法中考虑从控管网上数字化发票入手, 完善《会计法》及其他相关法律, 明确数字化发票作为记账核算及纳税申报凭证的法律效力。

3.2 构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税收征管系统

3.2.1 建立专门的网络商贸税务登记制度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企业形态将发生很大变化, 出现虚拟的网上企业, 这就要求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在办理商贸网络交易手续前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专门的税务登记, 填写《电子商务纳税登记表》, 并提供网址、电子邮箱号码、电子银行帐号等网络商务交易的有关材料, 特别是计算机超级密码的钥匙备份。税务机关要严格审核, 逐一登记, 并建立严密安全的企业密钥管理办法, 保证密钥的正确使用。

3.2.2 启用电子发票, 完善网上申报制度

电子商务发票, 是以一连串电子记录方式表现的纸质发票的电子映像, 电子发票的启用不仅可以极大的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而且会给整个税收征管带来质的飞跃。税务机关应对企业申领发票的有关项目进行预先填写, 以防电子发票被转移使用;并且必须对电子发票添加防伪标识, 使企业开具完毕的发票只能以“只读”的方式打开阅读, 而不能以“读写”方式进行修改;另外企业填写完毕的发票必须经过税务机关备份后才能传递给交易方进行正常交易。

3.2.3 加快征管软件开发, 搭建网络税务平台

电子商务征税的技术性要求很强, 必须专门组织技术力量集中攻关来研制开发的智能征税软件。建立网络税务平台可以将有形的征管空间有效拓展至无形的网络世界, 网络税务登记、网络税务申报、税款缴纳以及网络税收宣传等网络税收征管功能才有可能实现。特别是建立综合性的网络税务认证中心, 是网络税收征管的中心任务。有了这个综合性的认证中心, 税务机关可以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号、发票真实性、是否按期申报、是否偷逃税收等一切涉税情况进行实时的在线核查, 从而避免税收征管的盲目性。

3.2.4 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构筑信息共享网络

立足金税工程, 加紧税务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建设, 迅速增加税务系统“信息高速公路”总里程, 抓紧形成覆盖全国税务系统的计算机广域网。加强与财政、金融、外汇、外贸、统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海关、公安等部门或行业的协调配合, 共同研究电子商务运行规则及应对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法律法规, 并通过建立定期情报交换机制和纵横交错的管理信息网络实现电子商务信息共享, 使税源监控更为严格。

3.3 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协调, 防范电子商务国际避税

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时间概念和空间限制, 表现出全球性特征。要防止网上跨国贸易所造成的税收流失, 一方面我国要关注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税收对策;另一方面应加强同外国税务机关的密切合作, 在税收的立法、征管、稽查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协调一致。运用国际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互换税收情报和相互协助监控, 不断加强税收信息交流, 才能深入了解纳税人信息, 使税收征管稽查有充分的依据。

3.4 强化现有税务机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在线网络商店的税收征管 篇10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根据艾瑞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8.1万亿元,增长27.9%;从市场结构来看,网络购物突破万亿元大关,占比较2011年有所提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C2C市场淘宝集市占全部的94.5%,处于“垄断地位”,2012年全年,淘宝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且根据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于2013年在“信息社会50人论坛”发布的一项正在进行的关于信息经济前景的研究显示,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电子商务规模(包括B2B在线交易)将达到30万亿,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经济体。

本文基于电子商务交易主体分类,主要可分为三种:为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也通常被称为B2B,例如企业间的平台阿里巴巴。二为企业对客户电子商务,也通常被称为B2C,是指商业零售,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例如e-bay、亚马逊、京东商城等。三为客户与客户之间的电子商务,也通常被称为C 2 C,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用网络以电子方式实现交易,如淘宝、拍拍等。而C2C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没有进行工商登记的个人卖家,是已注册公司的个人网店,三是实体店的网上商铺。

目前,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大多数自主营销型B2C网商平台,已经具备了完善的税收制度。作为B2B的代表阿里巴巴集团,也已经于2012年底向税务机关实缴约税金37亿元人民币。

各类商家对于纳税看法不一。一些实力雄厚的实体店商家认为纳税可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然而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个人卖家,纳税会压缩利润空间,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虽然2010年实施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网店进行实名登记,但是网络的隐蔽性仍然令税收难以监管。很多C2C卖家依然没有实行规范化运作,也没有缴纳税款的意识。

如今,B2C伪装成C2C逃税以谋求一己私利的案例屡见不鲜。早在2007年,某网店女老板就因为线下有自己的实体店,但通过伪装成C2C销售母婴用品逃税11万元被判刑2年。从2006年6月到2006年12月的半年间,女店主以公司名义在网上销售的货物金额近300万元。经当地国税局税务核定,该公司共少缴增值税人民币111362.69元,少缴比例高达100%。该类案件也显示出加强网店税收监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各国电子商务纳税比较

1.美国

美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快的国家之一。1 998年,美国通过了《互联网免税法案》,该法案的适用期为3年,经过两次延期后,现在仍在沿用。法案规定,对经过网络交易的无形商品可以免税;而对一般商品,仍然需要按照实体经营标准纳税,也就是按照增值税按经营地的原则纳税。

2.英国

电子商务在英国政府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英国在2002年通过《电子商务法》,该法案规定所有在线销售商品(包括无形商品和一般商品)都需要缴纳增值税,并且税率与实体经营相同,实行无差别征收,分为三等标准税率(17.5%)优惠税率(5%)和零税率(0%)。

3.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拥有健全、完备法律的象征,其对于电子商务的课税问题的研究也很早。早在2000年新加坡就发布了电子商务税收原则:

①在所得税方面,基本以经营地为原则。

②在有形货物销售方面,境内销货税率为3%,外销税率为0%。

③在劳务与数字式商品方面,在新加坡登记的营业者提供的劳务,应按劳务购买人数缴纳3%的货物与劳务税。

4.日本

日本《特商取引法》规定,网络经营的收入也需要交税。日本店主纳税意识比较强,据统计,日本年收益高于100万日元的店主大都比较自觉地报税。日本法律也有规定:若网店的经营是以自己家为单位的,在这种情况下,年经营收入不足100万日元,店主就可以不用缴税。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还有差距,但发达国家采取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从各国的做法看,每个国家具体情况不同,对C2C征税方面的规定存在差异,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个人网店征税必然已是一种趋势。

三、对C2C纳税的可行性分析

“淘宝伤城”事件是指淘宝网10月10日公布的《2012年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一日后,淘宝商城发生了持续的有组织的被恶意攻击现象,导致部分合规经营的淘宝商城店家的正常经营秩序受到严重干扰。这是淘宝商城经历的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抗议”。这次事件,可以被认为是国内网上购物平台在各方矛盾交织和博弈中,由C2C向B2C艰难转型的开端。这样的转变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美国作为电子商务发源地,其网上购物平台持续健康发展,销售额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因此,纵观美国电子商务发展历程,并从中借鉴经验是十分必要的。从美国网上购物平台的发展现状来看,B2C模式已成主流,十多年前,美国最大的C2C企业eBay的规模是最大的B2C企业亚马逊的几百倍,但到了2010年,亚马逊营业额高达324亿美元,eBay只有92亿美元。根据国内外两方面的发展方向,我们并不难预测出B2C网络营销模式将会成为我国今后网络营销的主流。而C2C模式的落后,则是由于知识产权和售后诚信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导致的。C2C网购用户的购物体验得不到提升,而资金雄厚的企业“触网”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些都导致了C2C网络营销模式在未来会逐渐地被边缘化的命运。

2011-2013年数据显示,B2C销售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英国、日本和德国,其中,中国的增长最快。排名前五的国家中除了中国,现都出台针对电子商务纳税的相关法律。这些发达国家的法律、经济环境、信息技术等都已发展得比较完善,公民纳税意识较强。而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还不如发达国家完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对于电子商务纳税是必然的,只是纳税的时机以及纳税的形式还有待商榷。

本文认为日前不宜对C2C模式的卖家征税。

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1、个人卖家与企业卖家相比其所拥有的资金支持太过单薄。

2、我国现在处于主流网购模式转型期间,许多个人卖家的经营都面临挑战,在这个洗牌的过程中必然会淘汰经营不善和信誉不良的卖家,从而使历经挑战最后生存下来的卖家有机会转变为优秀的企业卖家,此时征税会加剧卖家的生存挑战,可能会导致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个人卖家提前落马。

3、在网络交易平台中,C2C是一种相较于线下而言成本十分低廉的创业模式,可以成为青年创业者不错的选择。

4、美国的《互联网免税法案》主要内容:(1)三年内避免对互联网课征新税;三年内暂不征收或延期征收国内“网络进入税”,即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提供的网络接入服务暂不征销售税或使用税;对在网上销售而网下无等同物的商品与服务,如数字化产品及劳务,暂不征税。(2)三年内避免对电子商务的多重课税或税收歧视。(3)关于远程销售的税收问题。州及地方政府不能向非本地的销售商征收销售税或使用税,除非该销售商在该州或地方建立了“税收关联”。(4)禁上对电子商务征收联邦税,指定互联网为免关税区。

即使是以资金雄厚的企业卖家为主导的美国电子商务市场,美国对于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持有相对宽松的态度,实施了一些优惠的税收政策。这对于促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时间较短,以资金单薄的消费者卖家为主导,且尚处于起步阶段,即将迎来其发展的高峰期,如有相应优惠的税收政策扶植势必会为我国电子商务的繁荣创造十分良好的条件。

2013年5月30日,有消息称电商征税一事已经进入倒计时,年内可能正式向网店征收5%营业税。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方面正式回应称,这是一种误解。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人士表示:“电商征税不会很快实行。”2012年全年,淘宝交易额过1万亿元。对此淘宝方面表示,“据我们了解,国家相关部门对电商征税一事非常谨慎,目前还在进行调研,我们也一直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研究探讨,但目前并没有任何税收新政策出台。”

对于征税时机本文认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当C2C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如其规模占整个零售业百分之几等再开始征税,同时也要积极完善征税的环境。如今,电子发票的实施缩短了办税时间、提高了效率,也为日后征税提供依据。

现阶段仍需要加强监管,处理网购中的水货,假货,伪劣产品,服务态度恶劣,诈骗等问题;建立系统,将所有商户的信息收集汇总在一起;设计类似于“营业执照”的电子商业市场准入授权证书。

对于C2C纳税,一些经济领域专家是这样看的: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目前电商毛利率普遍较低,对电商征税可谓雪上加霜,小微企业受到影响最大。征税应更多地从保护产业发展角度考虑。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马宇:电商尚处于新生阶段,征税将对小型店铺带来毁灭性打击。经营者增加的税务负担将直接专家消费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导吕本富则提出了自己的“三不原则”,网络零售产业规模占整个零售业5%以下时,政府不要管;网络零售的就业人数在500万人以下时,政府不要管;网络零售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就业人员,政府也不要管。

四、现阶段征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解决方法

(一)税收征管体系不完整

建立一套完整的税收体系是顺利实施税收的强力保障。而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征管手段和业务流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经济交易方式作出的具体规定,对电子商务活动引发的税收征管和税源管理问题还没有作出专门规定,更没有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税收征管的系统化调整。

(二)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强

税收属于国家的政治权利,具有强制性与无偿性,但光靠国家单方面行动是不够的,纳税人在税收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并不强烈,网上商店不纳税的现象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以淘宝为例,这些未进行工商登记的个人卖家在过去的交易活动中几乎没有主动交税的。

(三)网上交易与传统交易的差异性

现行的税法中规定的纳税主体,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登记的有一定的财产和资金及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能独立核算,并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在传统交易中,企业是必须进行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的,而在电子商务中,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很多情况下,C2C模式的卖家是没有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注册登记的,就更不用提税务登记。交易主体不确定的情况下,纳税主体也无法确定。

在传统交易中,开具发票是交易的必备程序之一,全国统一的发票对税收进行实时记载。纸质版的数据、凭证、账簿、报表都是税务机关查询税务的原始证据。相比之下的电子商务,电子发票并没有规范统一,目前还没有系统可以自动生成账簿报表,收集网上银行交易也显得很困难,作为电子版本的税务证据,例如交易的原始数据存在着被篡改,交易记录存在着被删除的可能,而导致税务舞弊。

对于征什么税种,税率怎么确定,这些需要经过调研后由有关部门确定。根据已知的资料,对这个问题,主要有几种看法。

1、征收营业税。

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所谓应税劳务是指,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金融保险业、娱乐业、服务业。从事上述业务就应该缴纳营业税,不同的税目税率会有差异,税率在3%到20%不等。其计税基础是营业额。

自2012年1月1日上海作为首个试点地区启动“营改增”改革后,将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等十个省市。2013年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按照规划,最快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营改增”。增值税未来必然会取代营业税。如果对C2C商家征收营业税,很可能会打击小商家的积极性,因为营业税是以销售额为计税基础,征收营业税会进一步压缩小商家的利润,使许多原本就在勉强维持经营C2C商家雪上加霜。

2、征收增值税。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

对于课税对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不仅仅对商品也对服务共同征收增值税。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的有形和无形产品统一征收增值税,利用税率加以区分,不仅可以解决课税对象模糊的问题,也有利于公平赋税。这对于我国税法改革以及未来完善电子商务方面的纳税问题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并且,实施“营改增”可以切实为纳税人减少税务负担。

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如果确实要对C2C商家征税,可以考虑在短期内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如提高增值税起征点、实施优惠税率或者设定适当的缓冲时间等。并且由于网络的隐蔽性等特点,应该对纳税环节、时间、地点重新界定。最好能够通过电子发票或网上纳税平台等手段缩短纳税环节,使纳税更具规范化和法制化。

分析了两类税种的可能性,本文认为未来征税应该更偏向于征收增值税。

五、对税收征管提出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税收制度,完善电子商务税务机制

由于现行税法对电子商务带来的税收问题还没有修订相应条款,则需要有针对性的修订、补充和完善,对网上交易的征税对象、征税范围、税目、税率等问题进行明确定义和调整。以及与此相关的国际税收问题,应当通过对一些传统的税收概念重新修订和解释使其明确化,并使之能够适应电子商务环境,如对“常设机构”概念的重新定义。

(二)加强税收宣传,培育网店主的纳税意识

在纳税过程中,网店店主较强的纳税意识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弥补法律制度上的不足和漏洞,所以需要加强税收法律知识的宣传,加大监管力度,来强化个人网店店主的纳税意识。同时,相关税务部门也应有所提高服务意识,通过向个人网店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使网店店主感受到纳税并不是他们单方面的付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申报积极的纳税人进行奖励,营造良好的C2C电子商务征税的氛围。

(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电子商务是一种在一个虚拟的市场中进行交易的活动,其无纸化操作的快捷性和交易参与者的流动性保证了它的高效性,也正因此造成了税收征管中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现了许多“盲点”和漏洞。为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则急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选择这儿个方面:一是应加强税务机关的网络建设,通过与国际互联网全面联网和在网上银行、海关、网上商业用户的连结,真正实现有效的网上监控与稽查。二是应积极推行电子商务税收登记制度,纳税人在办理了上网交易手续之后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电子商务的税收登记,取得一个专门的税务登记号,由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申报有关网上交易事项进行严格审核。三是将电子商务中的支付体系作为监控和稽查的重要环节。

(四)建立电子商务的税收自动征缴平台与税务稽查数据系统

鉴于电子商务征税与传统征税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可建立一个专门应用于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缴平台和稽查系统。税收征缴平台可实现完全智能自动化,自动执行区分销售方纳税人身份,对交易的货物信息资料进行比较,找出交易货物的适用税率,并计算应缴纳税额,向纳税人开户银行发送结算税款的指令等这一系列过程。对于税务稽查,则可建立“全国电子税务稽查数据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纳税人税务登记信息和经营交易信息的共享。由于该系统是与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相连接的,那么就可以轻松实现网上共享相关电子数据信息,即时准确掌握纳税人电子商务交易情况以及利用系统相关功能对每笔在线交易结算单据进行留底备查。由于系统本身与税收征收管理系统和纳税评估系统对接,通过对各相关指标的分析,可以科学高效的实现税务稽查。

(五)运用电子发票

网店与传统商店的区别之一在于其商品涵盖种类广泛,有些网店一家提供多种商品,有些是单一的网店,有的是同时经营网店和实体店。因此,进行单一的税率、方法税收显然不公平合理。有些商品国家有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些商品的在征税环节方面有特殊规定,电子交易应该与传统交易存同求异,消除税收盲区。应对这种情形。我们提出一种能够自动按交易类型进行分类的电子发票的概念,与普通发票类似,电子发票的号码采用全国统一编码和统一防伪技术,分配给商家,在电子发票上附有税局的电子签名。发票是交易与税收的桥梁,如果电子发票问题能够得以解决,我们的网上商店税收将不再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而是既快捷、准确、简约又具有强制性的电算化模式。这样我们就可以弥补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的税收漏洞。

参考文献

[1]贾绍华.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研究[J].税收经济研究,2012(03)

[2]刘若木.论我国网上商店税收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2(11)

[3]王华.电子商务C2C模式下税收征管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5)

[4]罗大勇.电子商务带来的课税问题及相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8(02)

[5]曹海生.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体系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

对我国当前税收征管问题的思考 篇11

为进一步体现税收管理的公平、科学、规范、严密、高效原则,我国在近年确立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加强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使我国走上税收管理信息化的进程,税收收入逐年增加,但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一系列的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必须依照“平等、节省、便利”的原则,不断创新征纳制度,提高征纳流程的顺畅度,加强征纳双方素质培养,明确征纳双方各自的主体地位,形成互动关系,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

一、税收征管的相关概念

1.税收征管的概念。税收征收管理主要是稽核税额和征收税款过程的管理活动,是征收机关行使征税与管理税收权力的日常征收管理工作。它是国家行使政治权力的体现,是对纳税人应纳税额征收入库过程进行组织、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种行政管理活动。

2.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现状。第一,纳税申报和税款收方式逐渐多元化。在新《税收征管法》中,税务机关依据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成本的原则,纳税申报有直接申报、邮寄申报、数据电文申报等,税款征收方式多样化,根据不同纳税人可以实行灵活的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等方式。第二,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主要税种与各地区收入均呈现协调增长态势。随着税收征管改革深入和加强,各级税务机关加强了税源管理,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从单纯考核收入任务向收入任务与征管质量双重考核的转变。第三,税收管理科学化、信息化逐步推进。实施金税工程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管理系统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第四,明确了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促进了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的形成,也促进了纳税人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我国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税法体系不完善,税收管理缺少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建设,税收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税收立法的要求也就越高。但目前我国税法体系不健全,未设立《税收基本法》。税收法规的不完善,税收政策又经常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征纳双方对税收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知水平不同而产生对同一纳税事宜,双方会有不同的意见,税务机关执法行为不够规范,容易造成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矛盾。

2.纳税申报的效果不理想,流于形式。建立纳税人纳税申报制度是税收征管运行机制运行的基础,也是深化征管改革的主要内容。由于纳税人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各不相同,对税法和税收计算方法的了解程度不够,从而建立自己申报纳税的意识还不成熟。另外,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资料的审查监控不严格,纳税人纳税申报不真实,少报虚报问题严重,使纳税申报在流于形式。

3.发票管理不到位,致使税款流失严重。发票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普通发票的管理。我国纳税人主动开具发票的意识薄弱,或者是为了得到商场或餐馆的优惠而放弃开发票,这是现代纳税人最普遍的偷税行为。这种行为严重的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的秩序。

4.税法普及力度不够,税收征管效率低。虽然我国把每年的四月作为税法宣传月,但是税法的宣传范围太窄,大都是在城市进行,而且过于形式化。因此纳税人不了解税法,更不懂税收的计算,自觉纳税意识还很低。另外,从总体上看,我国税务人员素质偏低,依法行政观念淡薄。所以征纳双方之间缺乏一种互动关系,这将成为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薄弱环节,最终会导致税收效率的下降。

三、优化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1.加快税收法律体系的完善,尽快推出我国的《税收基本法》。《税收基本法》是税收领域的根本大法,在整个税收法律体系中居于母法地位,对各实体法和程序法起着统帅作用。同时,制订《税收基本法》也是规范中央和地方税收权限、协调税法与其他法律体系、实现依法治税、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制定税收基本法是我国税收法制的重大事件,对于完善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2.进行纳税人诚信建设,提高纳税申报质量。要不断地加强税务工作人员和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培训,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税收法律法规和各种反偷税、避税手段的不断学习,练就税务人员的“火眼金睛”;税务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改进服务态度,认真回答或帮助解决纳税人在纳税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要切实提高纳税申报材料的可信度,税务机关应该建立纳税人的诚信档案,应将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录入诚信档案中。

3.夯实发票的管理,严防税款流失。发票有奖制度各个相对于餐馆、商场的优惠策略而言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发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改革,防止税收的大量流失。第一,可以将发票与商家的收据、小票联系起来,实现发票与收据一体化;第二把发票与商品的售后服务联系起来,购买商品没有取得正规发票的,一律不给予提供售后服务;第三,把发票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联系起来。

4.加强税法的普及,建立纳税人与税务人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国税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纳税人因纳税而减少的那部分收入在他所得到的公共服务中体现出来,应该加强普及税收知识,提高纳税人作为纳税主体的光荣意识以及纳税人的税收计算能力。提高税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素质,强化监督,实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互动。

[1]吴旭东.税收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加强县级税收征管的对策探讨 篇12

(一) 税收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县级财政体制还存在诸多弊端, 很多税收计划并没有科学依据, 在预算外还存在很多预算外收费项目, 不存在很强的用税意识。不仅如此, 现有的银行管理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 同时银行与税务部门工作缺乏协调性。与此同时, 县政府还干预地方税收执法, 严重扰乱了税收征管秩序, 严重干扰了税收执法。不仅如此, 国税局和地税局、财政局与国地税缺乏有效的沟通, 导致税务机关执法很难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当前县级税收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公民缺乏较强的纳税意识, 过于注重人治, 而忽视了法治的重要性, 这些传统观念都会影响税务征管目标的实现。

(二) 税收监管乏力

当前县级税源监管弱化, 税收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当前县级税务机构设置与税源状况缺乏适应性, 同时工作流转环节过多, 很多县级税收机关不仅要承担税务登记管理以及发票管理等工作, 而且还要进行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以及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同时还要承担纳税评估、税款催缴等业务职责, 此外, 报送上级下达的数据、报表以及资料, 正是因为这样, 导致县级税收机关监控管理不到位,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税收监管。另外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税源管理方式, 长期实行粗放的税源监控, 长期以来清管理, 轻视责任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 税务代开票制度不完善

首先, 当前的税务代开票的对象、范围以及金额虽然都没有违背税法有关规定, 但是缺乏规范化, 同时基层征管人员对代开票制度有待提高, 使得税收征收

工作容易出现漏洞。其次, 对于开票申请人的证明材料, 审核力度有待加强, 也没有要求申请人对自己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 很多税务机关进行税收代开票并没有进行严格审批, 也没有规定单笔开票金额的最大值。最后, 对于代开发票的所有环节, 缺乏有效的监管, 也没有对代开票对象和范围进行严格复核, 特别是流动性较强的企业, 在对其代开票缺乏有效的检查和监管, 各方责任也不够明确。另外, 对于代开票程序, 也没有进行监督审查, 更没有对代开票的自由裁量权进行严格限制。

(四) 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在整个税收征管的所有环节中, 征管人员自身素质高低会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整个税收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当前不少税收征管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 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时缺乏规范化, 不仅如此, 税务机关也没有定期组织相关教育培训, 导致税收征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 管理水平也一直停滞不前, 因此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时往往很容易出现问题。第二, 缺乏完善的奖惩机制, 对有突出贡献的监管人员未能给予适当奖励, 对于工作不积极的人员, 也没有对其惩罚, 长此以往, 容易打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不利于其工作责任感的提升。第三, 很多税收征管人员忽视了税收征管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 容易出现纳税人与税务代码不相符合的情况, 使得纳税登记、申报、缴纳资料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二、加强县级税收征管的对策

(一) 优化税收征管环境

一方面, 县级税务机关应该建议上级部门加快税收管理体制完善, 避免单纯的数量递增式考核, 逐渐向更加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考核转变, 实施税收征管综合质量考评模式。在制定税收考核指标时, 应当结合本县经济发展实际状况, 同时还应当合理确定上级及本级税收考核指标, 为税务部门依法治税提供制度保障, 避免税收入库进度人为操控以及违规转引税款等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 应当积极拓宽税源。在当下这种税收征管模式下, 我们不能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税收收入总量增减变化及其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上, 同时还应对当地经济水平、政策以及征管对税收收入带来的影响, 为当地政府提供帮助,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地方优势产业, 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避免因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的财税收入不稳定的不利局面, 实现税收收入的持续性增长, 也即达到了优化税收征管环境的目标。

(二) 不断加大对税源的监管力度

一是对纳税人实行“一户式”管理。通过为纳税人建立动态和静态税源分户档案强化户籍管理。首先需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 主要调查清楚实有经营户数、应纳税的户数、各户应纳税款以及是否适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同时还要做好税源划分工作, 比如说固定税源和流动性税源等的划分,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归纳, 进行必要的分析, 以积累丰富的数据资源为有效监控提供方便。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税源管理责任制。在当前的税收管理模式下, 在进行税源管理时仍然是以税款征收人员和税收管理人员为主要监管力量, 同时负责税收稽查工作的人员为辅助力量, 通过彼此加强合作、密切配合, 在做好“管护”工作的同时做好“管事”工作, 以防止税款征收漏管问题的出现。

三是要加强对税源户的稽查。首先, 应该及时进行观念转变, 增强稽查的意识, 将管税和管票结合到一起, 同时还应对纳税人的发票使用加强监督, 从而为稽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监控依据。其次, 对连续三个月没有进行纳税申报、信誉度不高的纳税人应该进行重点稽查。最后, 对于漏征和漏管户, 应当列为重点打击的对象, 一经查实, 在责令其限期内补足税款的同时还要根据漏税额大小处以适当的罚款, 对于触犯刑法的纳税人, 还要将其移送至司法机关, 追究其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 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等做法在法律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四是建立健全税源管理部门协调机制。依托有利的计算机网络优势, 在现有的税收管控体系下, 可以通过与税源管理相关部门联网, 以实现对税源户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 还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工商管理部门以及司法机关等的协调与配合, 对监管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明确, 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某个部门甚至某个人身上。另外, 还要注意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对于存在偷逃税行为的行为人或者存在无证经营情节的, 应当通过媒体网站进行曝光增加其违规成本, 还要发动广大群众, 对存在以上情节的纳税户进行举报, 以利于税务机关漏征、漏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 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税务机关代开票制度

首先, 在结合县级等基层税收征管的实际, 在不违背税法规定的前提下, 进一步规范代开票的对象、范围以及金额大小, 使基层征管人员对于代开票的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 这样在代开票实务工作中就可以有效降低征收漏洞的可能性, 其次, 对于开票申请人所提交的证明材料, 应当加强审核, 并要求申请人对自己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保证, 并明确告知对方, 如果证明材料不真实, 将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同时对于各级代开票的审批权限, 应当做适当限制, 可以规定一个单笔开票金额的最大值, 以防止职权滥用。最后, 在代开发票的所有环节还要强化监管, 做好代开票对象及范围的复核工作, 尤其是流动性比较强的企业, 在为其代开票时, 更应该加大对其检查和监管的力度, 从而明确各方责任。还要就代开票程序做好监督审查, 对代开票的自由裁量权, 必须加以严格限制。

(四) 不断提高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水平

在整个税收征管的所有环节中, 都活跃着征管人员的身影, 因此, 征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税收征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下去, 能否顺利完成税款征收目标, 所以就需要提高征管人员的自身素质, 但是有一点, 单靠提高个别征管人员的自身素质还是远远不够, 应该不断提高征管人员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具体而言, 其一, 应该不断增强征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不断提高其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并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教育培训或者邀请专家讲座的形式, 加上网络教育课程等有效措施让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从而更好的胜任税收征管工作。其二, 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对征管工作有突出贡献的监管人员, 应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而对于工作不积极的, 缺乏工作责任感的人员, 则应对其进行惩罚, 以促进其工作责任感提升。其三, 要求每一位征管人员必须重视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 一定要按照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 确保纳税人与税务代码相符合, 这样可以确保纳税登记、申报以及缴纳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三、结语

上一篇:高校团支部下一篇:网络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