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征管体系

2024-09-26

税收征管体系(精选12篇)

税收征管体系 篇1

所谓纳税遵从, 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的要求, 准确填报纳税申报表、及时递交纳税申报表、按照缴纳税款的行为。反之, 不按规定进行税务登记, 错误填报纳税申报表格、不及时递交纳税申报表, 或者不按时、足额缴纳税款的行为, 都属于纳税不遵从。

一、对纳税遵从的数学模型分析

分析纳税遵从可以从以下思路开始分析, 即把纳税人看作利益最大化的主体, 他们会在权衡收益与成本对比关系的基础上, 决定是否据实申报应税收入以及申报多少收入。收益通常是由纳税不遵从产生的, 即纳税不遵从能够直接减少个人的税款支出, 增加纳税人的实际收入。即纳税人如果不进行任何申报, 则能够得全部的收入, 所以说纳税不遵从的最大收益是收入本身。但实际上, 纳税遵从还会产生一些成本, 这些同时也会成为纳税人收益的减项, 例如填申报单的花费、向税务代理人咨询的花费等, 即纳税遵从成本。

但对于税收不遵从, 我们还必须考虑纳税人所可能付出的成本。从成本角度看, 纳税不遵从有可能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本:一是一旦被税务机关发现, 纳税人不仅需要补缴税款, 还要缴纳一定税额的罚金和利息。情节严重的还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二是纳税人不遵从, 即偷逃税款有可能为当事人的诚信纪录带来污点, 从而为其消费信贷、求职乃至职务升迁带来负面影响;三是由于税收的可追溯性, 偷逃税款可能给纳税人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出于经济人假设的理论依据, 只有当纳税不遵从能够取得的收益大于由于纳税不遵从产生的成本时, 纳税人才会进行纳税不遵从, 即偷逃税款。所以,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测算出一个纳税不遵从的无差别平衡点, 处于平衡点时, 收益与成本相等。

对上述思想我们只考虑可以量化的成本, 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假设:纳税人的收入为I;纳税人实际申报的收入为D, 纳税人必须按照边际税率t缴纳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成本为C;纳税人面临的审计概率为p;如果遭到税务机关的审计, 纳税人因瞒报收入而被处以相当于偷逃税款数额的f倍的罚款。则纳税不遵从能够得到的收益, 我们可以用 (I-D) t-C来表示;而成本, 我们可以用f (I-D) t来表示 (注:这里只考虑成本中可以量化的部分) 。考虑审计概率的因素后, 可以得出一个等式, 即:

求解这个等式, 可以得出一个申报数额的无差别平衡点, 即:

通过计算这个无差别平衡点, 可以对如下结论进行分析:

1. D与C成反比, 纳税遵从成本越高, 申报数额越小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对纳税遵从成本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都能够一致得出这一结论。纳税人对纳税遵从成本过高所产生的不满情绪会直接导致偷税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 他们感到在税收方面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因此, 他们会采取各种手段规避高税收遵从成本, 甚至偷逃税的动机也相对比较强烈。英国的经验调查表明, 个体经营者为了使营业额低于起征点或者适用较低的税率档次, 经常打折销售商品, 或者干脆停止销售某些需要履行较为复杂的纳税手续的商品, 更为极端的行为就是少报营业额, 从而达到简化纳税手续降低遵从成本的目的。这种行为具有较强的积累性, 对于形成自觉申报、诚信纳税的税收氛围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2. D与p成正比, 审计概率越高, 申报数额越大

所谓的审计概率, 和一个国家的税收征管力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一国的税收征管力度比较大, 则该国纳税人认为通过纳税不遵从而获得收益的风险就比较大, 从而为规避风险而愿意纳税。如果征管力度不够, 纳税人会认为通过纳税不遵从而获得收益的风险较小, 从而容易导致偷逃税, 而且这种偷逃税行为会逐渐成为纳税人的一种行为习惯, 从而形成一种偷逃税的社会风气。以我国的纳税环境为例, 当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形势比较严峻, 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的监督体系不严, 使寻租现象普遍存在, 偷逃税的动机和诱因强烈。

3. D与f成正比, 罚款倍数越大, 申报数额越大

从以上的数学模型分析, 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严厉的惩罚能够遏制纳税不遵从行为的发生。但实际情况是税收理论界及社会并不认同对轻微违法行为施加过于严厉的处罚。在美国, 税收部门对纳税不遵从行为的处罚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严厉:对于税收欺诈行为, 其处罚只相当于偷税数额的75%;对于过失性不遵从行为, 其处罚力度通常不超过税收误差额的20%。实际上, 大多数人在缴纳税款时, 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按时足额地缴纳了税款, 并非去计较或算计过经济得失。这样, 美国的现实情况与理论的推断恰恰形成了强烈反差。但是,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 资料显示, 我国对逃税的处罚力度过轻, 尽管税收征管法规定, 查实偷税可处5倍以下的罚款, 但多年来全国税务机关对查处偷逃税的处罚均处于“低水平”。1996-1999年全国税务机关稽查补税罚款总额达1628亿元, 但其中罚款仅为114亿元, 处罚率为7%。对逃税的处罚过于轻微致使税务稽查缺乏应有的威慑, 纳税人逃税的预期成本低微, 最终会助长“傻瓜才讲诚信”的社会心理, 纳税人就可能在逃税方面竞相仿效。因此, 如何确定适度的税收处罚才是现实中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处罚过轻, 不中以威慑偷逃税行为;处罚过重, 则会使纳税人由于无力负担而无法实施处罚, 使处罚流于形式。

4. D与t成正比, 边际税率越高, 申报数额越大

如果仅从本文数学模型推断, 的确是边际税率越高, 申报数额越大。但这一结论在税收理论界却得不到认同。与此结论恰恰相反, 根据纳税不遵从行为的有关研究表明, 税负过重是大多数纳税不遵从行为的一个基本原因, 税负的轻重与否则应该与纳税人心理方面的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税收的无偿性, 如果认为税负过重, 则纳税人在心理上就会很难接受将自己的既得利益无偿缴纳给税务机关。如果用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理论分析, 当纳税人感到税负过重时, 其自我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以至掩盖了超我的精神力量, 自我在其间很难抉择, 从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纳税不遵从行为。

二、提高纳税遵从度的几点建议

1. 降低纳税遵从成本

其主要措施有:简化税法;简化纳税申报表;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税法宣传;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为纳税人提供简便的、多样化的纳税申报方式;强化服务意识, 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指导和帮助;允许纳税人用日常保留的其他票据来充当相关证明材料, 以减轻纳税人的相关负担。

2. 加强税收征管能力

积极开展企业纳税评估, 建立税源管理责任制, 严格税务登记管理, 深入开展纳税评估, 切实加强对纳税人的税源监控。同时与税务评估相配合, 开展税务约谈和经常检查, 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应加大税务稽查力度, 它不仅是避免税收损失、增加税收收入的有效办法, 而且是加强税法刚性, 确保税制优化的重要保证。将对偷逃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者的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理作为硬指标, 以保证税务检查双重目的的实现。同时, 税务部门应与检察机关、法院配合,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打击涉税违法者, 保障税收法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 培育良好的社会纳税风尚

通过第一部分内容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了一些恰好和现实情况相背的结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 我们所考虑的因素中, 只是那些可以或视同可以人为量化的因素, 但还有一些不能量化的因素对税收遵从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为, 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社会纳税风尚。当纳税人发现周围人群的纳税遵从度普遍较低时, 这将显著降低该纳税人的纳税遵从水平, 降低其纳税积极性。相反, 良好的社会纳税风尚则能有效地遏制纳税人的偷逃税行为, 纳税遵从水平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正中.税收经济学[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5-11

[2]刘华.社会纳税风尚与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 (12)

[3]刘思遥.税收征管措施对纳税遵从的影响分析[J].消费导刊, 2009 (3)

[4]陆宁.纳税遵从的成本——效益分析[J].税务研究, 2007 (3)

[5]柳秋芹.冶炼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探讨——以健全的管理制度为主, 人性化管理为辅[J].国际商务财会, 2010 (6)

[6]Huayu Su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China., Au-tonomy and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under the De Facto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Huayu Su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China.2009 (3)

[7]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环境构建.组织整合.心态调整——试论和谐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的方法与途径[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2009 (11)

税收征管体系 篇2

目前我国税收征管制度和水平滞后,实际征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是导致我国目前税收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建立和健全现代税收征管制度作为治理税收流失的基础工作来抓。

一、优化征管资源结构

税收征管质量的高低,不仅要有一个合理的征管模式做保证,还会涉及到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等因素的系统配合和协调。因为征管模式只是贯穿于税收征收与管理过程中的一种运行方式,至于它是如何运行的,是否运行到位,运行效果如何,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去考察。正如我国现行的征管模式——“以纳税申报为基础,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从制度设计上角度看它无可厚非,但在运行中却产生了许多问题,如申报不实,漏管严重,税源不清,稽查低效,信息失真,计算机使用效率低,税务代理市场难以发育等,这些都造成税收直接流失。因此,完善税收征管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征管模式,还要将人力、设备、软件等税收资源合理利用,达到一个最佳的资源配置状态,以便从根本上降低税收成本。因为税收成本过大从相对意义上说造成了纯税收收入的减少,那么税收征管的高效率、低费用就无异于减少了税收流失的可能性。

二、加强税源监控

抓好源泉监控,强化税源管理是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也是对税收流失的源泉性控制,因此应强调对以下各方面的源泉监控:

(一)加强对纳税户数的控制

完善税务登记制度是防止漏征漏管的首要环节;实行纳税人“户籍制”管理,设置片区户籍管理员,除办税大厅提供服务和专项、专案稽查之外对纳税户实行涉税事宜的动态跟踪管理,以落实责任,最大限度地杜绝漏征漏管。

(二)督促纳税人完善财务制度,加强对资金的控制

一方面是进一步从法律上规定和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财务主管的法律责任,对制作假凭证、假账等违反财经纪律的相关人员严格追究法律责任,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要求一个独立核算单位只能开设一个基本账户,避免多头开户;银行要进一步降低现金的发放标准,缩小现金的使用范围;加强税银合作,尽快通过税银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如果税务机关加强对企业银行日记帐和现金日记帐的检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通过“资金空转”等形式,如农副产品收购企业虚构农产品收购交易,由虚开农副产品收购销售发票导致税收流失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税源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要进一步认识到税源信息收集与分析的重要性,设置税源调查分析机构,配备专业人才,运用各种技术手段,通过多种渠道调查了解、收集分析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时掌握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准确信息,作出正确的分析与预测,为征管、稽查工作提供依据。

三、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

现代信息技术在世界各国税收征管领域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各国的税收征管效率,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税务部门都设有税收信息中心或计算机中心。税收信息化管理提高了治理税收流失的效率。“科技加管理”是近年来我国税务部门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切实有效的征收征管新思路。从前几年防伪税控系统、金税工程的实行到现在的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的推行上线运行,我国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利用信息、网络等高科技进行税收管理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今后的税收征管工作中,我们还必须坚持这一工作思路,以增加科技含量、完善信息征管手段来提高我国税收征管的水平,向科技要税源,向信息要效益。

1、充分发挥计算机对税源和征管过程的监控作用,将纳税人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资金活动以及征税人征管查的全过程都置于信息化管理之下,不但使税务机关充分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税收来源心中有数,使偷税者受到有效监控,而且可以规范税务机关各岗位和各环节的工作,减少执法随意性。

2、通过信息化建设完成对各类信息资料的计算机存储和处理,以提高整个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便于稽查部门实施重点选案重点稽查,有效打击犯罪。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与银行、工商、海关、公安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合作,以进一步强化防税效果,实现联手防范偷逃税的目的。

四、切实提高稽查工作水平

从性质和作用上看,稽查是税源监控流程的最后环节,是税收征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应加强稽查体系的建设。

1、要在《刑法》、《行政处罚法》、《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为基本规范,逐步形成一套较完整,操作性强的稽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界定税务稽查的权限和程序。严格执行调查取证与处罚分开,听证、罚款与收缴分离稽查准则,既不能滥用权力,滥施处罚,更不能“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坚决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税。

2、健全对税务稽查的考核、监督制度,提高稽查管理的水平。加强对选案准确率、案件查实率、罚款入库率等的考核,促进稽查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并从工作程序上要强化选案、检查、审理和执行等各环节的分离制约机制;在税务稽查部门内部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防止税务人员执法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3、采取多种稽查方式相结合的制度。如可以实行二级稽查制度,即一级稽查交给社会中介机构(如注册税务师事务所等)进行一般的稽查,税务机关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发现问题追究中介机构的责任。税务机关只需对大案要案进行直接稽查,以降低稽查成本,提高稽查质量和效率。为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上级税务部门还可以在稽查业务的组织安排上适当采取集中人力、分组跨地区交叉稽查的方式。这样以来,不但可以使检查活动由上级组织,避免地方干预;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有利于大案要案的集中、专项查处和稽查质量的提高,还便于交流各地稽查经验,有利于提高稽查干部的业务素质。

五、硬化税收制度约束

硬化税收制度约束,提高偷税者的违约成本,使偷漏税者的风险成本大于风险收益,是治理税收流失的一个有效措施。当税率一定时,偷漏税者的风险成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税务部门的抽查概率:抽查概率越大,即税务部门的抽查次数越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逃税成本越大,纳税人选择逃税的倾向就越小。二是税法规定的每次罚款率:罚款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逃税的成本越大,纳税人选择逃税的倾向就减少。对于精明的逃税者来说,只要逃税的收益大于逃税的成本,逃税的行为就会发生。因此,在税率一定的情况下,要阻止偷逃税等税收流失行为的发生,可以通过查获概率与罚款率的一定的组合来实现。从查获概率与罚款率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看,查获概率较高时,罚款率可以在比较低的水平也能收到阻止税收

流失的效果;当罚款率高时,查获概率可以在比较低的水平也能收到阻止税收流失的效果。提高罚款率即加大对偷逃税等税收流失行为的惩处力度,是目前最为便捷有效的治理税收流失的方法。如果强调提高稽查概率,不可避免地会加大稽查成本,这不符合税收的效率原则。因此,改革现行罚款制度,核心是要提高罚款率,甚至可以采取累进的罚款方式,这样既符合重犯重罚的原则,又具很强的操作性,较易对纳税人的违规行为起到遏制作用。

税收征管体系 篇3

【关键词】 税务约谈 意义 完善 建议

一、引言

税务约谈是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过程中,通过对纳税人所申报缴纳税款等资料进行纳税评估后,发现存在税务问题和疑点的,主动约请相关纳税人到税务机关进行解释和说明,给予其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引导纳税人自查自纠,依法缴纳税款,并对涉税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和处罚的税收征管制度。

税务约谈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其成本从税收征纳双方角度分别来看主要是税务机关通过纳税评估确定约谈对象、约谈过程本身的成本,而纳税人进行约谈的遵从成本包括准备举证资料、约谈花费的时间以及少量费用。与此相比,其收益的改善却是十分显著的。通过税务约谈,征税机关不仅节省了税务稽查所需消耗的大量人力、时间和费用,还收回了欠缴的税款,而纳税人经自查自纠补缴税款,避免和减少了企业由于受处罚而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损失。因此,这种改进是一种双赢的促成,应该得到充分的运用和推广。

当前,实施税务约谈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以及我国香港,而其中香港的税务约谈制度是最完善的。在香港,税务局通过抽查调查对象,与其进行约谈,如发现偷税漏税情况,纳税人就要交出少报的税款,并接受税务局的罚款处理。但是,税法赋予税务局长酌情权。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纳税人实施不同程度的处分,比如提出检控、以罚款代替监控或评定补加税款。香港自从1991年实行以约谈为基础的税务审查以来,税务局追回了大量的透漏税款,成效显著。

二、税务约谈的意义

税务约谈是税务机关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税收征管制度创新,它通过建立以纳税人自主管理为基础的税收征管服务新体制,推动税收征管效能的大幅提升,从以往“重检查、轻管理”的模式向“以征为主,以查为辅,征、管、查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实现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也体现出新型税收制度的价值取向。具体说来,实行税务约谈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税务约谈体现了税收管理从强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成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以及良好税收环境的有效的润滑剂。税务约谈制度在征纳双方之间引入了对话局面,充分尊重和保证了纳税人的税收地位,征税机关对待纳税人的态度也从过去的“事后监督打击型”向“事前管理服务型”转变,这实际上是将以人为本作为税收管理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第二,税务约谈有助于实现征、管、查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当前税收征管三大环节协作不够、衔接不畅的问题,弥补了原有体制的不足,为征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征收、管理、稽查专业化分工,分权制衡,有利于提高效能,但在目前情况下,由于三大分工没有完全理顺,存在协作不够、衔接不畅的问题。约谈制度的引进能够使税务部门在纳税评估和约谈过程中加深对税源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税务约谈向纳税人提供了一个主动解释、说明的机会,帮助纳税人及时纠正违章行为,降低或节约纳税成本,提高了纳税人的经济效益。纳税人因对税法、税收政策缺乏了解或者了解不及时以及理解不全面而出现的非主观故意的漏报、错报、少报在约谈过程中可以及时改正,补缴税款,免除处罚,甚至得到一定程度的豁免,这不仅使纳税人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维护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四,税务约谈推动了纳税人逐步走向自主管理,由过去全面调账检查转为在实施检查前对纳税人进行综合评估,使得税收征收管理的成本和稽查工作的压力大大降低。税务机关也可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有效配置稽查资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税收能最大限度的足额入库。

第五,税务约谈充分体现了税收征管基本原则中的诚信和信赖利益的保护原则,为依法治税、倡导诚信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也折射出一种新的行政执法理念,对提升税收征管工作的整体效能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三、完善税务约谈制度的若干建议

税务约谈是税务机关适应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变的内在要求,是在法定的检查方法之外而采取的灵活的行政管理手段,是税务系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但由于税务约谈制度形成的时日不长,加之应用实践的范围有所局限,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税务约谈制度,结合我国国情,笔者为税务约谈制度的完善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从立法角度出发,给予税务约谈制度明确的法律效力

目前,由于税务约谈工作刚刚起步,有关税务约谈的法律依据很少,仅有四个规范性文件,分别是《关于加强新办商贸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 》。但是这四个文件都是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若要以此作为税务约谈制度的立法依据,显然存在法律位阶太低,效力不足的缺陷,一旦发生税务行政争议,在司法审查程序中将会使税务约谈制度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因此,应当制定颁布效力更高的统一立法,使税务约谈制度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同时,在税收实践中,应分清情况,区别对待,把握好标准,对那些依法纳税意识差,有明显违法意图或行为的纳税人,决不能姑息迁就,要坚持依法征税,维护税法尊严。

2、制定合理的约谈程序,保证税务约谈工作顺利开展

税务约谈工作的参与者包括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约谈程序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约谈工作能不能顺利开展以及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只有公平、合理的程序才能促成征纳双方进行约谈,积极达成协议,自觉履行义务。

首先,税务约谈的前提条件,即什么情况下能够进行税务约谈,应予以规范化、统一化。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已实行税务约谈的各地方税务机关的规定不尽相同,这实际上也是由于税务约谈制度缺乏法律依据造成的。

其次,税务约谈在实施过程中,税务机关要事先向纳税人发出书面通知,并允许纳税人准备相关材料、凭证等,对于因特殊情况确实无法按时接受税务约谈的,可根据其申请考虑批准延期约谈。

最后,经过约谈,针对纳税人的不同情况,应规定什么情形下税源管理部门有权进行处理;什么情形下直接转入税务行政处罚程序;什么情形转入税务稽查程序。

3、重视日常管理与稽查,提高税务约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我国现行的自行申报、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收征管模式下,以查促管是保证纳税人足额申报的重要手段。目前,税务稽查主要忙于专项检查,日常稽查没有真正发挥以查促管的作用,在对税源的征管上,征管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不佳,从而造成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受到很大限制,而纳税评估恰恰是税务约谈实施的前提,因此,税务机关要重视日常管理与稽查,全面了解纳税人的深层次问题,掌握足够的、准确的、及时的信息,使税务约谈工作有的放矢,准确有效。

4、明确界定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税务约谈制度应赋予纳税人必要的权利:纳税人在约谈之前的合理时间有权获得通知;确实有特殊情况无法按时接受约谈的可申请延期;纳税人有权就税收专业问题聘请专业会计师作为约谈顾问;约谈过程必须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和完成,不能变成变相羁押;约谈过程不能采取诱供、逼供等不合理的方式;约谈的笔录应当允许纳税人过目,并进行修正。

当然,明确规定纳税人的相关义务和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对增强约谈制度的潜在威慑力,提高约谈制度的实施效果尤为重要。应当规定纳税人必须承担以下义务:不能无故拒绝或推迟税务机关发出的约谈通知;如实回答税务机关的询问;对税务机关提出的疑问,进行说明并尽量提供证据加以证实;对于关键问题的回答,不得编造虚假事实进行掩饰、搪塞或提供虚假证据,否则,将受到严厉惩处。

5、切实规范税务机关的权利和义务

税务约谈凸显了税务机关的管理、服务职责,通过税务约谈,纳税人因对政策误解,对法规认识不正确等犯的错误能被允许及时改正,从而免去受处罚的成本,这也是公法私法化的体现之一。那么,在税务约谈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税务机关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并被授予适当的权力,接受必要的监督。

从程序本位主义的角度来看,程序正义在税收征管程序上的体现为对程序理性和程序自治的要求。在税务约谈制度实现的程序过程中,程序正义要求税务机关应在约谈前向纳税人发出通知,约谈时要听取纳税人的意见,保证纳税人的人格尊严;税务管理和税务稽查相分离;在进行税务检查时出示证明,告知身份;对约谈情况进行记录,记录内容须经纳税人确认签字,税务机关对自己所做出的决定必须说明理由,并进行举证等等。

然而,要有效发挥税务稽查约谈制度的功能,还必须应当考虑给予税务机关在税务约谈制度中和纳税人就税款和处罚进行妥协的裁量权。

首先,纳税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导致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过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醒纳税人自行改正,作为自查补税,不作处罚;对于纳税人少缴税款的行为,在税务约谈过程中无法举证说明,但主动承认错误,申请补缴所欠税款可以减轻处罚;发现纳税人有明显偷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立即移交给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其次,在约谈中,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和纳税人达成税收协议。虽然从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来看,其合法性还有待商榷,但这一做法无疑是有益于征税成本的减少和征税效率的提高的。所以,如何尽快完善税务约谈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放权”给税务机关是税务约谈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学者已经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包括征纳双方签订延期偿还税收的协议、减免税收的协议以及将纳税人在税务约谈中交待已构成犯罪的行为视为自首情节,在移交给公安机关处理的时候,可以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等等。这些建议对于有效实施税务约谈,构建新型税收征管制度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当然,对于税务机关所拥有的裁量权应当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监督:一方面提高裁量权实施批准权的审查级别,建立完善的备案制度,另一方面,要形成在稽查机关内部同级稽查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实现分工制衡,保证裁量权有效公平合理的运用。

“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查找证据,同时引入约谈机制,整个检查过程在和风细雨中进行,不仅让纳税人口服心服,而且达到了检查一户规范一户的目的。”一位税务机关的干部这样评价约谈制度给税务检查工作带来的好处。税务约谈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希望将其制度建设、组织实施、激励约束、效果评价各个环节不断完善,实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征纳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杨斌:中国税改论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 林文生:税务约谈制度的比较研究与思考[J].当代财经,2005(6).

税收征管体系 篇4

(一)模式分析

1.C2C税收征管无依据。 (1)概念模糊。 C2C(Consumer to Consumer)指的是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买卖的活动。 一些C2C是实体店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的另外一个销售渠道,但是实体信息并没有和网上的信息相联系,于是很多实体店家都会搬到网上经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现象, 就是实质交易是B2C,但是表现形式却是C2C。 当一个网店发展到一定程度,业务量增大,那么它就跟一个企业没有大的区别了,这种模糊性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2)过程具有隐私性、造假性。 C2C交易过程不像实体店经营全部操作过程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包括税收信息源。 这样卖家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掩盖交易信息,使得税务机关对其征税很难操纵。 一旦卖家不遵守职业道德及税收管理原则,税务部门的监管工作将很难进行。 (3)税种难以确定。目前,网上买卖牵扯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每一种税对应的税率也不同。网上卖家的商品各种各样,使得税种和税率不易确定。(4)征管手段不成熟。 现在的电子商务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地域不明确、征税对象不明确。 网上经营的交易双方都是个人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和支付,税务部门很难仅仅通过注册信息明确它们的属地。 C2C环境下,除了有形产品需要通过邮寄方式外,还有很多无形产品不需要邮寄,例如,音乐、软件等, 税收征管对象不明确。 如果对C2C不征税的现状继续维持下去, 网上交易的行为将会越来越多,势必会冲击到传统交易方式,造成交易的不公平性,从而使经济不能全面发展。

2.B2C税收征管存在盲区。 B2C(Business to Consumer) 指的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的活动。 据统计,2011 年到2013 年世界各国的B2C电子销售额都在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向前发展, 我国的销售额增长速度较快,这也就产生了许多问题:(1)身份难以确认。 从武汉的 “我的百分之一事件”看到B2C和C2C界定模糊,这个品牌在2004 年就有了,后来在网上经营,而且经营的越来越好,然后到武汉登记,取名为“武汉抓那服饰有限公司”,后来又改了名字。 该公司既有实体店又有网店。(2)税源监控容易消失。 在常规的增值税税收控制过程中,交易中转环节是监控的重点,从采购生产到最后的销售环节都有税收设置。 但是在B2C环境下,交易可以直接面向企业和消费者, 中转环节减少, 这样常规的征税方法将会失去作用,由此会出现税源消失、税收流失等问题。 (3)传统的征税方式不再合适。常规征税都是根据票据来控制, 现实生活中票据很广泛, 所以操作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就不同了, 因为电子商务都是电子票据,还需要企业主动提供,除非消费者能够有意识地索要发票。要不然,对这种环境下的税收征管将会很复杂。

3.B2B (Business to Business) 税收征管跨域难监管。 B2B指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 在B2B环境下,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供应商都能通过网络环境进行交易, 增值税同样会被弱化掉, 使得我国税收基础发生变化。我国电子商务收入直线上升,环比增长率也在提升。收入增加,应征税额也会增加,但由于税收监管缺失,使得这部分收入没有纳入应征税额, 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没有因此而增加。(1)对税收征管进程有影响。 工商行政部门已经对电子商务进行了登记和管理,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特殊性, 工商管理部门很难提供出详细信息, 制约了税务部门对信息的获取。 税务部门需要根据发票等有效信息征税, 但是很多情况下,企业不愿意提供电子发票,消费者也很少注意到发票的问题,这样就给税务部门带来困难。 电子商务交易结果都是通过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来实现, 这样使得税务部门对企业的资金很难监控, 使审查工作更加困难。 (2)对国际税收有影响。 主要是税收管辖权,B2B遇到的挑战就是商品的提供方可以在任何地点隐藏自己的身份,进行交易,使得税务部门征管成为一大难题。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征管问题对现有企业的影响

1.给正常税收秩序带来压力。 通过网上贸易大量偷税漏税,低成本、低价格销售,甚至大量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给现有企业带来较大的压力, 如果电子商务找不到合适的征管体系, 将会严重影响现有企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2.压抑现有企业的发展。 同样的商贸活动, 对传统交易就采取强制措施,严格控制其纳税,税务系统非常完善紧密,而电子商务由于逃避了监管,偷逃了税费,其经营成本大大降低,这就使得电子商务无节制的飞速发展,而现有企业受到冲击而逐渐萎缩。

二、应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税收征管问题的对策

(一)提出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税收征管办法

1.对现有税法及政策进行补充。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征管问题还没有根本的法律依据, 即使商家偷税漏税,也没有法律依据制裁,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合理的法律体系来监管他们。制定合理的税收法律及法规,包括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监管, 电子发票的管理,明确各种税种的适用范围,弄清征税对象, 对税收条例进一步完善, 这将对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一定的好处。

2.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网上交易税务登记及申报制度。 各级税务机关应该对网上交易的商家进行严格控制,定时与他们在网上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及时汇报单位及个人的详细资料, 定期了解他们的营业情况及营业地址的变更。另外,税务部门还应该不定时抽查各网点的收入及应纳税额。税务部门应该对纳税人的相关资料进行严格审查, 并保证为纳税人做好保密工作。除此之外,网上交易的商家还应该对通过网络买卖的有形产品、无形产品等业务单独核算收入与成本,以便税务部门核查其申报收入是否属实,方便税务机构调查工作。

3.使用电子商务交易专用的电子发票。 每次通过网上交易后必须开具发票,并将发票送往银行进行核对,才能进行相应的资金结算。 电子商务纳税人必须到税务机关纳税登记, 使用真实的身份,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4.建立成熟的电子核查体系。 加快网络技术的发展, 建立电子税务核查体系,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网上交易、 网上付款、 网上服务一体化。 各个税务机关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点, 把网上服务窗口变成为人民服务的大众化窗口, 有利于稽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构建税收征管体系新程序

1.企业进行网上交易必须有一个电子税务登记号。在经营之前,去税务机关注册一个税务登记号, 将此号安装到企业主页上,申请域名登记,方可进行网上的商务活动。 企业的每一笔交易都可以自动转到此号中, 通过税务登记号及域名可以查出企业的详细信息,这样,方有利于税务管理部门对电子商务的监督与管理, 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程序。

2. 成立一个网上认证空间, 认证空间是为税务机关服务的。 消费者向认证中心发出对企业的检验要求,并将订单的内容及买家信息提交到认证中心。同样,卖家也需要向认证中心发出认证要求, 并将卖家的身份及交易发生地等信息提交认证中心, 认证中心将买家信息与卖家信息进行比较,确认一致后再转交给买卖双方。这样,不仅让交易双方互相了解到对方的信息,确保交易安全,还能让税务机关通过认证中心提供的信息来对卖家进行实时监督, 包括商家的地址及身份信息。由此,对税务机关的稽查与监管有了新的帮助。

3.电子发票的管理。 企业在网上进行交易,也需要像传统交易一样,凭借发票向税务机关报税, 只是电子商务的发票需要电子形式的。 这种电子发票需要与税务机关建立网上链接,就是说企业每成交一笔业务都需要向税务机关提交发票, 待税务机关核查之后,企业方可向买方发货。当然这种网上稽查与核算的速度是很快的,非常有利于税务机关对电子商务的监控,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建立一个完善的税收征管模式, 需要买卖双方及各部门的配合, 只有相互之间保持联系,税收征管才能有效。

(三)加强国际间税收征管与合作

1.积极展开围绕税收问题的沟通与研究。 对纳税人的纳税凭证及其所截信息以及税务机关的一些管理规则在国际间进行交流,互相取长避短,虚心学习。尽可能地实现网上交流,在全球建立税务情报交换网站, 跨越时间地点的限制, 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提高业务效率。

2.展开网上国际税务监管。 网上税务监管也需要国家之间进行合作,特别是税收的征收与监管工作, 要系统、 具体地了解到某个纳税人的纳税活动,明确其他业务规模及征税范围。由此就需要运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与沟通。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这一行业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高速前进,它的方便快捷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税收部门的税收征管体系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发展,导致网上买卖活动产生的税额积少成多,流失现象愈发严重。本文将对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税收征管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为我国税收征管提出一些可行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在税收征管方面的不公平性,以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保证我国税收来源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税收制度

参考文献

[1].金鹏.不完美税收稽查与C2C电子商务税收遵从[J].经营与管理,2014,(6).

[2] .孙华,张楚.美国电子商务法[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3] .邓元军.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的影响与对策[J].税务研究,2002,(6).

税收征管体系 篇5

建设稳步推进

字号:【 大 中

点击次数:

255

小 】

全市国税系统紧紧围绕省局关于税收征管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面上整体推进,点上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以信息管税为主线,以解决聊城税收征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以深化预警评估系统应用为抓手,从更新理念,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创新手段五个方面,促进了税收征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更新征管理念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税收征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为此市局成立了由贺照耀局长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每个科室和单位都明确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具体负责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各县(市区)局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充实力量,加强协作,齐抓共管,为推进税收征管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细化分解任务。市局制定了《聊城市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配档表》,每个县(市区)局都制定了《税收征管体系建设责任分解表》,进一步明确了税收征管体系建设的工作内容、工作措施、工作标准和时限要求,明确目标,细化任务,责任到人。同时,制定了《聊城市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工作措施,协调工作开展。做到市局、县局两级纵向联动,科室部门横向互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增强了工作合力。

三是更新征管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2011年,在全市提出了“把握四类需求,建设五型机关,推进六个体系,培养七个习惯”的总体思路。在六个体系中,税收征管体系居于核心地位。把税收体系建设纳入整体工作来谋划,贯穿于“四五六七”的基本工作思路之中,把税收征管体系建设与各项工作部署统筹安排、有机融合,进一步深化了工作效果。税收征管工作的落脚点是实现对税源的有效控管。全市税收征管体系建设突出“依法管税、信息管税、风险管理、统筹管理”的理念,重点围绕“首先管得住、再求管得了、最终管得好”的工作思路,针对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体系建设。

二、认真梳理完善,落实征管制度

市局各科室按照《聊城市国家税务局关于转发山东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聊国税发[2010]24号规定的工作要求,对应本部门职责,结合省局税收征管体系建设框架列明的4类制度,重点针对征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对现行各项征收管理制度、办法,进行分类归集、梳理、分析、归并,并结合聊城实际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下步准备编印成册,以方便税务人员具体执行和学习查阅。

三、加强互动互联,健全征管机制

一是依托“四位一体”互动平台,建立了内部互动机制。2009年在东阿县局试点开发了“四位一体”互动管理平台,2010年在全市各县(市区)局进行了推广应用。该软件平台按照征管工作流程进行设计,自动承接各类信息、数据、报告的发布,串联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信息流转和反馈,建立了覆盖各部门各岗位税收管查互动工作机制,提高了信息共享度,加强了部门协作,促进了征管整体效能的发挥。据初步统计,该机制运行以来,全市税收分析环节提交数据分析报告以及工作提案18件,经县局联席会议审议批准实施评估企业115户,直接实施稽查10户,评估税款970万元,评估向稽查部门移交案件9户,查补税款1117万元。稽查部门提交专题报告和稽查建议书、案例分析16件,均被税源管理部门借鉴、采纳,业务科室根据评估或稽查建议制定行业管理措施或管理办法16个,并对管理办法的落实情况实施跟踪问效,有效提升了税收征管质量。二是依托“税银纳税人状态比对处理系统” 和 “综合治税平台”,健全了外部门信息协作机制。在全面落实省局外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信息共享渠道,扩大信息共享范围,提高税源控管能力。市局与市人民银行联合开发了“税银纳税人状态比对处理系统”,在高唐县局试点搭建了“综合治税平台”。其中“税银纳税人状态比对处理系统”主要是将注销户、非正常户与人民银行“存活状态账户”进行比对,从而发现假注销和假走逃纳税人,并借助银行部门的账户管理职能,促使假注销、假走逃户重新纳入税收管理,找到了税银信息共享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四、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征管措施

1、大力夯实征管基础。

大力加强户籍管理。加强登记管理,强化了外部信息应用系统的应用,近几年,通过应用《外部信息应用管理系统》,共核查出未办证纳税人14796户,其中已补办税务登记 9508 户;试点推广“税银状态信息比对处理系统”,从源头上加强对非正常和注销户的管理;应用纳税人身份识别管理系统,严格对纳税人身份证件真伪进行检验,对全市已办纳税人身份证件进行了核查补验,对发现的一证多头办理登记的,纳入户籍管理重点进行监控。根据省局报表统计,截止2010年底,税务登记总户数达到了49347户,列全省第7位,总户数增长率为11.19%,列全省第3位。其中:个体业户达到37585户,列全省第5位,个体户数增长率为10.55%,高于全省平均值4.71个百分点。

大力清缴欠税。坚持“分级督导,重点管理,留抵抵欠,能清尽清”的原则,制定了“凡是欠税纳税人出现进项税留底一律先进行留底抵欠”的规定,大力清缴陈欠和呆账税金。两年来,累计清理陈欠2079万元,清理呆账税金3196万元,陈欠清理比例达28.65%。同时,通过加强欠税管理,全市实现了“正常申报税款无新欠”的管理目标。

大力加强个体税收管理。先后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个体市场清理整顿”和“个体税收管理示范街”活动,制定了《个体税收征管质量抽查制度》;充分利用个体定额核定系统,实施科学定额、动态管理;加强发票开具超定额补税、调整定额的管理;狠抓定税公开,设计制作了“不达起征点纳税人标识”,强化了对不达起征点业户的社会监督;依法开展委托代征,实现个体税收管理由税务部门单一管理向社会化管理的转变。2010年,在个体登记户数增长10.55%的基础上,个体达点率由年初的48%提高到了52.5%,增长4.91%,月户均税额增长22.71%,个体收入达1.24亿元,同比增长35.31%。

强化征管核心指标督导考核。市局对 6类25项征管核心指标,实行按月考核、按季通报排名制度,依托税收征管和税收执法系统,针对每项征管指标建立了问题预防、指标预警、提醒纠偏、责任到人的工作制度,严格兑现奖惩,力促征管质效提高。两年来,全市征管考核指标均达到了省局考核满分标准,滞纳金加收率、解除非正常户处罚率、税种登记准确率等征管指标均达到100%。

2、全面深化“两个系统”应用。

一是建立统筹评估机制。市局印发了《统筹评估任务工作意见》,明确规定纳税评估任务实行市局统筹管理。按照“一次进户,各税统评;结果共享,归口反馈”的组织管理原则,由票证中心统筹评估业务需求,进行“捆绑式”安排部署,实行一口对下。同时,试行“市局重点评估、县局集中评估、分局日常评估”的分类评估模式,打破人情关系网络,有效屏蔽或降低对评估秩序的人为干扰。2010年市局于建立了第一批由107人组成的评估人才库。

二是明确市、县、分局三级联动机构。市局票证中心负责全市预警评估系统的推广应用暨纳税评估的组织、协调、管理、考核等工作;各区县局均成立税源管理科,与市局票证中心对口,具体负责辖区内的预警评估系统应用的统筹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各基层分局均设立了纳税评估管理岗位,专职或兼职负责纳税评估工作。通过设立专职机构、明确专项职责、配备专门人员,保证了评估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三是建立十项工作制度。为确保预警评估系统的健康有序运行和纳税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局先后制定了《纳税评估操作规范》、《两个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税务稽查案源信息传递操作管理办法》以及《讲评操作规范》、《评估核实预案管理制度》、《纳税评估复审复核管理办法》等10个工作制度和规范,基本搭建起了预警评估系统应用和纳税评估工作的制度体系。

四是丰富工作手段。积极构建纳税评估模型。在深入研究剖析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行业评估模型编写“六步法”。截至目前,全市共编写包括纺纱业、铸造业、钢球生产业、钢管加工业、面粉加工业、味精业等在内的19个行业的评估模型。组织研发了“预警评估系统考核软件”,实现了系统运行质量实时监控和分单位、分操作员的工作质量自动考核。通过采取市局重点复查、县际交互复查、县内日常复查等措施,大力规范复审复核工作。

3、着力强化税种管理。在税收征管体现建设工作中,各税种管理科室,结合征管工作实际,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落实任务要求,促进了征管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货物和劳务税方面,重新修订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操作规程,细化了纳税人实地查验的方式方法,省局以正式文件予以转发。加强消费税管理,组织开展了卷烟、白酒、金银首饰等行业消费税的专项分析评估,全年共入库消费税7339万元,同比增长180.95%;所得税方面,强化所得税收入分析监控和申报质量监控,全年共实现企业所得税收入10.33亿元,同比增长31.72%;进出口税收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征退税衔接办法,开展了免抵资源办理情况专项复核,取得了明显成效;国际税务方面,加强非居民企业管理,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国际情报交换和大企业管理工作,全年共组织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收入1948万元,同比增长48.82%,增收639万元。稽查局重点对全市房地产、医药经销等行业进行了专项检查,联合有关部门对制售假发票、账外经营等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全年查补入库税款、罚款、滞纳金2.07亿元,选案准确率、案件处罚率、入库率均达到100%。

五、依托“特色国税”建设,创新征管手段

税收征管模式的优化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税收征管模式 地方税收征管 对策建议

一、长宁县地方税务局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划分

长宁县地方税务局是一个县级地方税务机构,成立于1994年9月,现有5股2室和8个基层单位,具体划分了征管科、稽查科、计会科、税政科、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税务稽查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贯彻实施工作;负责税务稽查規章制度建设和实施工作;负责稽查案源管理,承办县局税务案件举报中心工作;负责县局税务案件立案、检查、预审。该单位主要负责全县5545户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的地方税收征收管理,担负着全县范围内的的征收管理和稽查工作。

二、长宁县地方税务局征管改革举措和成效

长宁县地方税务局自成立以来,不断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在积极创新征收管理模式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和探索。主要包括:

一是建立办税服务大厅。长宁县地税局各所现均已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办税服务厅,负责全县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领购开具、政策咨询、宣传资料发放等工作,纳税人在办税服务大厅就可以办理数项纳税事宜。

二是征管责任体系建设。根据宜宾市地税局的统一部署,长宁县地税局先后制定了《长宁县地方税务局全员岗责体系实施细则》。在《细则》中提出如何建立科学的岗位职责划分体系,明确了工作职责,严格界定征管范围,理顺了工作关系。

三、长宁县地方税务局现行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宁县地税局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随着客观经济税收环境的变迁和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税收征管是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税务管理活动的核心,实际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将逐渐成为制约税收征管整体效率提高的瓶颈。总的来说,长宁县地税局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任务轻征管的税收考评体制存在弊端

我国税收收入计划的制定是很不规范的,尚未形成一套制定和执行收入计划的法定程序,往往是根据财政支出的多少决定,而且由于省级以下地税部门要接受上级税务机关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基层地方税务系统往往还必须执行两套收入计划,造成税收收入计划与税收实际状况的严重脱节。

目前,上级领导部门对长宁县税收征管工作的考核主要依据是否完成了全年税收收入计划,致使当地税务机关重收入而轻征管。每年宜宾市地税局给长宁县制定的增长任务是13%左右,而长宁县政府由于经济发展和预算支出压力增大等多方面的原因,每年提出的增长任务都在17%以上。为了完成指令性计划,地税部门也只有千方百计按计划进行征收。

2、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

虽然长宁县地税局已经开始使用征管系统2.0,但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甚至可能制约征管改革的深入进行。主要原因是:(1)征管软件发展不够成熟。目前,长宁县地税局的税收征管工作主要是基于征管系统2.0进行的操作。由于该软件功能开发不够全面,地方税务系统内部分信息无法共享,致使工作效率低下;(2)盲目进行信息化建设投入。当地税务机关缺乏事前规划,盲目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巨大投入,忽视了征管质量与基础环境建设。税务人员系统操作能力较低。

四、长宁县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模式改革建议

1、建立科学的税收评价指标体系

要解决长宁县税收征管目标“唯收入中心论”的错位问题,应该把对税收征管工作考核的重点放在是否依法实施税收征管、是否做到应收尽收和是否有效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等方面。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彻底摒弃税收计划任务的考核是不现实的,收入计划考核还是应该作为税收指标考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严密的考核体系是强化征管质量考核,实现有效征管效率的必要保证。在重视税收收入计划考核指标的同时,考虑建立一个科学的征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个指标综合对征收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2、加强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建立人机结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作为基层税务机关,长宁县地税局要配合总局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与上级部门联手协调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纳税申报一窗式、纳税资料管理一户式的要求逐步整合现有的税收征管软件,将征收系统2.0中的房地产、建安行业开票系统与税源管理系统、货物运输发票开票系统的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实现征管工作各环节在信息化支撑条件下的相互衔接,从而减少基层工作人员对基础数据重复录入的工作,并且可以使信息在整个系统内部快速流动,易于查询、交换和反馈;二是做好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如以登记信息交换为基础,构建登记信息的电子信息交换平台,做好与长宁县国税、工商、技术监督部门之间的税务登记信息、工商登记信息、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的相互交换,借助信息化网络,实现最大程度的数据共享利用,摆脱“信息孤岛”。

参考文献:

[1]于志成等.中国税收征管改革理论.模式.法规.新世界出版社,1995年6月

我国税收征管改革思考 篇7

(一) 税收征管目标。

我国税收征管目标是组织财政收入, 实现“两提高, 两降低”。即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 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 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管理水平。税收征管改革明确了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 细化了部门职能,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征税失误和部门之间因分工不明确而相互扯皮的现象。

(二) 税收征管模式。

我国实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 强化管理”34字管理模式。其中, “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要求税务主管部门和纳税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责任, 税务机关应在优化微笑服务等外在服务的同时, 注重提高征税效率和征管质量, 简化纳税环节, 降低征纳成本, 优化实质性服务, 从而提高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意识, 减少税收流失率, 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要求各税务机关能够实现税收信息共享, 以计算机网络为税收征管的技术支持, 通过计算机网络强化税收监控, 重点稽查, 为纳税人提供高效, 便捷的服务, 提高税法遵从度;“集中征收”要强调通过计算机网络使得税务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够高度集中, 同时要尽可能简化征纳程序和成本, 减少征纳窗口, 实现办税场所的相对集中, 给纳税人带来实质性的便捷服务。要在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办税地点的分布, 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重点稽查”要在保证税收征管效率的基础上加强稽查的针对性, 严守税收征管的最后一道防线。加大对税收信息真假的甄别力度和不如实申报纳税人员的惩处力度, 减少税收管理漏洞;“强化管理”则要避免税务机关因只注重优化服务而丧失税收征管主动权, 淡化管理意识的现象。

2003年进一步对其调整, 强化税源监控, 提出税收征管“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总体要求。

二、我国税收征管改革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 分工过于细化, 征收效率较低。

税收征管改革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但是过于细化的分工增加了纳税程序, 淡化了内部管理部门相互间的协调衔接, 增加内耗, 一方面助长了那些“试图依法纳税, 但并非总是成功”人员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使得税务机关负担加重, 工作量加大, 使得税收流失率提高的同时征纳效率整体降低。而税收征管改革强调从“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 户与事相分离, 税务主管部门重点转向事务性工作而缺乏“管户”要素, 忽视了对税源等基础性征管工作的管理, 产生征管漏洞。进一步导致税收流失, 征收效率降低。

(二) 征管模式难以落实, 征管效益不高。

当前, 现行税收征管模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税收征管效益并不十分令人满意。笔者认为“34字”征管模式强调“纳税申报”既没有以明文强调纳税人应自主自觉进行纳税申报的主体地位, 也没有明确通过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提高税法遵从度的目标。“以优化服务为基础”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一些税务办公人员和纳税人员对税收法规的了解不到位, 导致无法提供简化纳税流程, 降低纳税成本等实质性服务, 而只是优化了表面的微笑服务, 对提高征税效率的作用不甚明显。“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大大提高了对计算机的依赖性, 各种征纳软件的开发也增加了征纳成本。“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 强化管理”是我国现行征管模式的重要内容, 三者相互制衡, 有序结合, 是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某一具体任务来看, 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存在一些棘手的涉税事项涉及众多机构, 相互交叉重叠, 而机构间的职责范围尚未划分明确, 三大职能分工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造成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 推卸责任, 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配合和有序衔接, 信息传达机制不流畅造成信息不能及时在部门之间有效传达, 导致三大职能相互脱节, 造成税收流失, 降低税收征管效率。

“34字”征管模式在强调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 强化管理的同时, 忽略了依法征收, 避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重复稽查的要求,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征管模式充分发挥作用。由于“34字”征管模式摒弃了传统的“专管员”制度, 对各地区的税源调查和分析监控缺乏专人管理, 逐渐疏远了与纳税人的有效联系, 造成税务主管部门对纳税主体缺乏了解,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税务部门税收征管的主动权, 降低了税务主管部门为纳税主体提供优良服务的功能。

(三) 税收征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不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更需要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不断地顺应形势发展。自税收征管改革实施以来, 对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征管体系的探索就从未停止。在新的经济形势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阶段下, 我们有必要继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税务主管部门在做好“自上而下”税收管理和监控的同时, 各基层税务部门也有必要进行“自下而上”信息反馈和监督, 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达机制,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促使税收征管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健全。

三、从强化风险管理角度促进税收征管改革

(一) 税收征管改革中引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基于我国税收征管改革“两提高, 两降低”的目标, 这些年来我国一直把“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作为税收征管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旨在通过优化服务促进税法遵从度的提高。然而, 只是税务部门单方面的以服务提高纳税人满意度是远远不够的。优化服务对于那些“无知性不遵从”纳税群体成效显著, 但对于“自私性不遵从”纳税群体却不能起到根本上的抑制作用。由于我国纳税主体基数大, 纳税人员自身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统一的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难免造成许多征管漏洞, 使得税收流失率提高。此时, 引入“风险管理”在对不同纳税群体“统一分析, 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显得很有必要。

传统的税源管理方式实行“属地、划片、分户”制度, 税收管理员身处税收一线, 包揽了催报催缴、查账征税、下乡调查、发票管理、信息反馈等税收日常工作。“一人要管好多户”使得税收管理员自身权利加大。随着集团企业和各种合伙制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涉税事项日益复杂, 税收管理员的廉政风险、执法风险也随之提高。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 引入“风险管理”打破传统的“属地、划片、分户”管理制度已成为必然选择。

(二) “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税收风险管理是国家机关和国税工作人员, 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则, 确定税收风险区域, 识别纳税人风险特征, 根据纳税人员风险特征的类型、多少、偏差程度等, 进行风险排序, 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预案和措施, 对纳税主体税收风险进行防范, 控制和化解, 从而深入推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机制, 转变税源管理方式, 提高税法遵从度。河南省国家税务局魏正武提出“风险管理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突出特征和核心内容”, 可见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改革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机制, OECD成员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曾从风险控制角度进行税法遵从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税收风险管理应用指引, 按照遵从风险等级将纳税人划分成“已决定不依法纳税”、“不想纳税, 但如政府予以注意会纳税”、“试图依法纳税, 但并非总是成功”和“愿意并有能力依法纳税”四类, 税务机关有针对性的分别采取“依法惩处, 决不姑息”、“通过查税予以威慑”、“针对性地做好服务, 协助其依法纳税”和“重点服务”, 将征管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税法遵从度。

风险管理从分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三个环节贯穿税收征管改革的始终, 以优化服务为风险提醒, 以分析监控为引导, 以纳税评估为方法, 以税务稽查为手段, 以执法监督为制约, 有针对性的进行征纳管理, 提高征收效益。全国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会议曾明确突出, 要努力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对内要“统一分析, 分类应对”, 从横向和纵向上对税务机关强化管理, 对外要“分类分级管理”, 根据不同的纳税主体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提高管理质量。

(三) “风险管理”在以后的征管实践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深入, 各级税务机关的职责将会不断明确, 而税务机关各部门之间的责任范围和工作流程也会逐渐明晰, 风险管理机制从纵向和横向上将会日趋完善。风险管理通过其“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 对涉税事项进行专业化管理的同时, 要求各税务机关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形成畅通的信息传送机制, 将基层的征纳情况及时、准确的传达到上级机关, 消除税收漏洞, 对违法违规现象及时加以制止、惩处, 逐步完善风险管理业务系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风险管理应在实践的基础上, 对其基础内容和要求做适当的调整, 使其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推动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程序, 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税源分类的专业化管理,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机制等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国际先进的经验, 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修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趋进步, 税收征管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时代挑战, 我国进行税收征管改革也绝不能闭门造车, 而要在对我国国情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

摘要:1997年1月1日,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方案》, 成为近年来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新起点。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日趋深入, 在看到税收征管改革历史性进步的同时, 税收征管改革体制的不健全而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不容忽视。本文在反思税收征管实践基础上, 从税收征管目标、征管模式、征管体系等方面对税收征管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 从风险管理角度对做好分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加以研究, 寻找税收征管改革的突破。

关键词:税收征管,税收征管模式,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炜.对我国税收征管改革问题的思考[J].财政研究, 2011.9.

[2]魏正武.风险管理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突出特征和核心内容[J].税收经济研究, 2013.4.

[3]张炳华.关于深化地方税收征管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经论丛, 2012.2.

税收价格论指导下的海关税收征管 篇8

一、西方税收价格论的借鉴意义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 税收是私人经济部门为消费公共产品而向公共经济部门支付的价格。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认为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税收的缴纳存在类似市场式的等价交换, 即私人经济部门向公共经济部门缴纳税收, 而公共经济部门则应向私人经济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征税人向公众课税的同时, 还应履行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公众在尽义务依法纳税的同时, 也应拥有要求、监督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权利。但是长期以来, 征税在社会公众看来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 是政府依据法律对公众私人财产的强制征收, 这就导致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上演逃税、避税、偷税、抗税的行为。实际上, 按照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 税收实质上是有偿性、自愿性的, 纳税人缴纳税款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的公共产品。征收税款表面上的强制性导致纳税人忽视了税收收入筹集与公共产品提供之间的对应关系, 忽视了私人经济部门与公共经济部门之间事实上存在的, 但被税收无偿性形式特征所遮掩的“交换关系”。当纳税人了解清楚这一层交换关系之后, 作为理性的经纪人, 纳税人会进一步将因缴纳税收而遭受的损失与消费公共产品而得到的收益加以对比, 如果损失大于收益, 那么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自然会产生逃税的动机。这种动机的强弱取决于损失大于收益的差额。差额越大、动机越强;差额越小, 动机越弱。至于逃税的动机是否真能导致逃税的行为, 则受税收征管水平和惩罚力度大小的制约。在逃税动机一定的情况下, 税收征管水平越高、惩罚力度越大, 则真正出现逃税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为了减少逃税现象, 防止税收收入流失, 政府的公共经济部门一方面应加强税收征管的制度建设, 采用现代化的征管手段;另一方面则应该从降低逃税动机方面入手。前者是从客观的制度上加以完善, 防范税收的流失;后者则是从主观的意识上予以明示, 保证税收的源头。因此, 公共部门应该首先从提供合适的公共产品入手, 实现税收形式上无偿和实质上有偿的统一, 从而有效弱化逃税的动机达到防止税收流失。虽然纳税人之间的偏好存在巨大差异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满足所有纳税人的偏好是不现实的, 但是却不能因此而放弃提供公共产品。公共部门在履行了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之后, 再进一步从制度上堵塞税款流失的漏洞, 从而进一步确保税款的应收尽收。如此下来, 既能体现公共部门在税收征管上的权利, 又体现了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义务, 从而达到税收征管上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二、税收价格论指导下的新型海关税收征管模式

(一) 新型海关税收征管模式的内涵

1、以守法便利为目的的纳税人管理。在海关企业通关分类管理的基础上, 建立企业信息库和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对纳税企业实现差别式的通关管理模式, 让守法自律企业得到更多的通关便利, 让不法企业面临更多的审查和不便。最终形成守法企业享受通关便利, 通关便利促进企业更加诚信守法的良性循环。同时, 促进监管对象由货物向纳税人的转变, 改变以往监管工作中的盲目性, 通过风险评判, 以信息化、自动化推动通关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2、税收管理向税收治理的转变。税收管理是海关履行国家税收职能的具体表现。长期以来, 作为海关四大业务职能之一的征税一直处于管而不治的阶段。海关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部门, 在关税管理中只设立了单一的主管机构-关税部门, 而欠缺其他部门的配合。而关税治理的理念则在于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引入更为多元化的治理主体, 从而使得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关税治理需要的不仅是海关内部各业务部门的协同管理, 更需要海关与其他公共部门、中介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的共同参与。

(二) 新型海关税收征管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是强化政策研究。由海关成立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 从体制上解决海关战略规划和统筹不足的问题, 强化与海关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研究, 建立与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商务部等所属政策研究机构的专门沟通联络渠道, 建立海关的政策参与机制和政策分析机制, 及时掌握国家的重大政策动向, 提供海关的政策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

二是整合现有业务职能, 各部门统一思想、协调配合。修订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的标准和参数, 建立企业信息库和信用评级制度, 提高纳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尽快建立以纳税人为管理单元、以信用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依托、以稽查或稽核联动为保障的新型监管体系, 构建海关与企业之间新型伙伴关系。

三是推进区域协作。由海关结合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突破以直属海关为行政管理单元的限制, 在税收量大、业务联系程度高的关区之间, 实行区域管理。同时, 建立区域海关协调管理机制和派出机构与外脑机构之间的行政支持机制, 通过行政程序的正式授权, 进一步发挥派出机构和外脑机制的作用。

四是完善沟通渠道。参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海关的做法, 建立专门的信息统筹处置机制, 完善海关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联动机制, 理顺目前海关风险管理、情报、价格与稽查、加贸和口岸查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处置渠道。同时, 完善海关与外界的沟通机制, 就涉及企业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问题进行直接沟通, 争取企业对海关政策的理解与认同, 提升政策执行效率。

五是改进监督考核。建议总署在进一步整合海关各职能部门开发的业务监控系统的基础上, 完善税收工作的监督机制, 建立区域性综合业务监控管理平台和建立统一的海关监督考核系统, 实现相关业务数据的自动共享, 减轻基层海关人员的系统操作录入负担。同时, 进一步完善税收考核和奖励机制, 适当减少考核指标, 建立更为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戚鲁.努力构建服务型税务[J].中国税务, 2003 (6) .

[2]韦坚, 韦宁卫, 蒙强..构建服务型税收征管体系[J].改革与战略, 2006 (3) .

[3]卢勋.对税收征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 (l) .

[4]张馨.税收价格论:理念更新与现实意义[J].税务研究, 2001 (6) .

电子商务与税收征管 篇9

1 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 , 是指在国际互联网 (Internet) 上进行的商务活动, 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而形成的新的商业交易模式, 其主要功能不仅包括网上电子广告、定货、付款、货物和服务递交等电子交易内容, 而且包括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生产调度、物资调配等电子商业内容。电子商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电子化和网络化, 极大的提高了商业交易效率, 降低了商业交易成本。电子商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其雏形是电子数据交换 (EDI) 和电子资金传递 (EFT) 。进入9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 尤其是Internet的普及和应用, 一种崭新的商务形式——以Internet为应用平台的电子商务, 作为商业贸易领域中一种先进的贸易方式而风靡全球, 它必将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与活力的贸易载体。

与传统的贸易相比, 电子商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交易虚拟化

从事网络贸易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 无须当面进行, 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完成, 整个交易完全虚拟化。电子商务的“虚拟化”带来一定好处, 作为进行电子商务服务的企业不用担心店址的好坏影响销售, 不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 无需过多的仓库, 而且作为厂家也可以将货物直接发到消费者手上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从中受益。

1.2 交易成本低廉化

网上进行信息传递的成本相对于信件、电话、传真的成本而言是较低的;买卖双方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活动, 无须中介, 减少了交易的有关环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产品介绍、宣传, 节省大量广告支出;电子商务使得无库存生产和无库存销售成为可能, 从而使库存成本为零。

1.3 交易快捷化

电子商务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传递与计算机自动处理, 而且无须人员干预, 加快了交易速度。电子商务实现“无纸贸易”、“无纸办公”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 节省了时间。

1.4 交易效率高

由于互联网将贸易中的商业报文标准化, 是商业报文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从而使各种交易在最短的时间便能完成, 依靠计算机自动处理, 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及货物托运等过程均无须人员干预, 在最短的时间内便能完成。

1.5 交易透明化

买卖双方从交易的洽谈、签约以及货款的支付、交货通知等整个交易过程都在网络上进行。通畅、快捷的信息传输可以使各种信息彼此核对, 有效防止伪造信息的流通。

2 现行税收征管方式应对电子商务所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一方面促进了贸易, 增加了税收;另一方面又对税收制度及其管理手段提出新的要求, 传统的税收征管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会计记账凭证基础受到冲击, 税务审计难度加大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记账凭证逐渐被电子票据、电子账册、电子报表所代替, 而保留在计算机内的电子凭证容易被不留痕迹的修改而且可以被多重密码保护, 使得税务部门征管稽查的难度加大。此外随着在线交易的发展, 传统的发票管理制度将不再适应电子交易流程。同时, 由于难以取得合法的发票凭证, 用户如何记账、如何列支费用也成为一个征管问题。在目前难以实行以票控税、以票扣税的条件下, 要求我们根据在线交易的特点调整发票管理规程。

2.2 网上交易性质难以分辨, 征管难度加大

在传统贸易中, 商品、劳务、特许权很容易区分。然而, 对于数字产品的在线交易, 税务机关较难掌握交易的具体信息, 因此对交易性质及适用税种、税率难以确认。例如, 一个用户要购买50本同样的书, 可以通过从网上下载的方式购买一本数字化的原版书, 并取得复制另外49本的权利。这一交易性质是商品销售还是特许权转让就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此外我们虽然可以通过银行控管电子商务的资金流, 但却难以认定交易的性质是商品还是劳务, 是何种商品或劳务, 从而加大了征管难度。

2.3 纳税人经营场所流动性、隐蔽性较大, 容易造成漏征漏管

在现行税收征管制度下 (代扣代缴除外) , 通常要知道纳税人的经营场所或住所, 才能对其依法征税。在电子商务条件下, 纳税人通过个人服务器在网上从事商务活动, 不需要固定的经营场所, 服务器很容易移动, 交易地点难以确定, 税务机关难以从地域上进行控管, 因而纳税人可能不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 容易产生漏征漏管, 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2.4 课税环节减少, 增大了税收流失的风险

传统交易下, 商业中介如代理人、批发商、零售商, 包括长设机构等有规范的税务登记和固定营业地点, 课税相对容易。在电子商务交易中, 产品或劳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直接交易, 在课税环节减少的情况下, 消费难以从批发商、零售商等中介环节取得税收;而买卖双方均具有较高的隐蔽性, 税务机关难以控管, 可能导致大量税收流失。

2.5 税源分布发生变化, 国内税源分配可能面临争议

目前, 我国对网上交易的征税地点尚未做出明确规定, 为了实际操作方便, 都以售货方或劳务提供方所在地为征税地点这样造成税源向生产地或劳务提供地集中, 从而加剧了税源的不均衡分布。例如发达地区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其他地区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 其纳税地点在发达地区, 其他省市难以向过去中间环节取得收入。这样必然导致税源分布向发达地区集中, 使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2.6 服务器设立地点可以任意选择, 国际避税问题加剧

互联网交易是通过网络在服务器上实现的, 而服务器的设立只需移动一台电子计算机, 一个调制解调器和申请一种联网方式即可, 这种便捷的方式大大促进了跨国企业集团内部功能一体化, 公司的职能可以以更便捷的网上交易的形式分散到各国的子公司。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意图也容易实现。此外跨国公司可以在避税地设立服务器, 将网上交易的提供地或接受地转至该地从而规避某些税收。因此, 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 传统的转移定价调整方法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3 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工作的对策

3.1 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相关法律制度

3.1.1 完善税收实体法律制度

法治社会要求依法治税, 为了使电子商务有法可依, 更好地解决这种新的交易方式给税收带来的问题, 应该在现行税法中增加有关电子商务税收的规范性条款。在不对电子商务增加新的税种的情况下, 完善现行税收实体法, 重点修改与电子商务关系重大的流转税法和所得税法。

3.1.2 完善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其他法律

完善金融和商贸立法, 修订我国现行的《票据法》, 或制定相应的《电子资金划拨法》, 规范电子货币的流通过程和国际金融结算的规程, 为电子支付系统提供相应的法律保证, 以保证电子商务中支付和结算顺利进行。

完善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立法, 以保障网络安全和商务安全, 从而防止网上金融风险和金融诈骗、金融黑客等网络犯罪的发生。要实现电子商务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

完善《会计法》等相关法律, 针对电子商务的隐匿化、数字化等特点, 会导致计税依据难以确定的问题, 可在立法中考虑从控管网上数字化发票入手, 完善《会计法》及其他相关法律, 明确数字化发票作为记账核算及纳税申报凭证的法律效力。

3.2 构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税收征管系统

3.2.1 建立专门的网络商贸税务登记制度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企业形态将发生很大变化, 出现虚拟的网上企业, 这就要求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在办理商贸网络交易手续前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专门的税务登记, 填写《电子商务纳税登记表》, 并提供网址、电子邮箱号码、电子银行帐号等网络商务交易的有关材料, 特别是计算机超级密码的钥匙备份。税务机关要严格审核, 逐一登记, 并建立严密安全的企业密钥管理办法, 保证密钥的正确使用。

3.2.2 启用电子发票, 完善网上申报制度

电子商务发票, 是以一连串电子记录方式表现的纸质发票的电子映像, 电子发票的启用不仅可以极大的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而且会给整个税收征管带来质的飞跃。税务机关应对企业申领发票的有关项目进行预先填写, 以防电子发票被转移使用;并且必须对电子发票添加防伪标识, 使企业开具完毕的发票只能以“只读”的方式打开阅读, 而不能以“读写”方式进行修改;另外企业填写完毕的发票必须经过税务机关备份后才能传递给交易方进行正常交易。

3.2.3 加快征管软件开发, 搭建网络税务平台

电子商务征税的技术性要求很强, 必须专门组织技术力量集中攻关来研制开发的智能征税软件。建立网络税务平台可以将有形的征管空间有效拓展至无形的网络世界, 网络税务登记、网络税务申报、税款缴纳以及网络税收宣传等网络税收征管功能才有可能实现。特别是建立综合性的网络税务认证中心, 是网络税收征管的中心任务。有了这个综合性的认证中心, 税务机关可以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号、发票真实性、是否按期申报、是否偷逃税收等一切涉税情况进行实时的在线核查, 从而避免税收征管的盲目性。

3.2.4 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构筑信息共享网络

立足金税工程, 加紧税务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建设, 迅速增加税务系统“信息高速公路”总里程, 抓紧形成覆盖全国税务系统的计算机广域网。加强与财政、金融、外汇、外贸、统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海关、公安等部门或行业的协调配合, 共同研究电子商务运行规则及应对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法律法规, 并通过建立定期情报交换机制和纵横交错的管理信息网络实现电子商务信息共享, 使税源监控更为严格。

3.3 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协调, 防范电子商务国际避税

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时间概念和空间限制, 表现出全球性特征。要防止网上跨国贸易所造成的税收流失, 一方面我国要关注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税收对策;另一方面应加强同外国税务机关的密切合作, 在税收的立法、征管、稽查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协调一致。运用国际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互换税收情报和相互协助监控, 不断加强税收信息交流, 才能深入了解纳税人信息, 使税收征管稽查有充分的依据。

3.4 强化现有税务机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在线网络商店的税收征管 篇10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根据艾瑞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8.1万亿元,增长27.9%;从市场结构来看,网络购物突破万亿元大关,占比较2011年有所提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C2C市场淘宝集市占全部的94.5%,处于“垄断地位”,2012年全年,淘宝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且根据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于2013年在“信息社会50人论坛”发布的一项正在进行的关于信息经济前景的研究显示,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电子商务规模(包括B2B在线交易)将达到30万亿,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经济体。

本文基于电子商务交易主体分类,主要可分为三种:为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也通常被称为B2B,例如企业间的平台阿里巴巴。二为企业对客户电子商务,也通常被称为B2C,是指商业零售,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例如e-bay、亚马逊、京东商城等。三为客户与客户之间的电子商务,也通常被称为C 2 C,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用网络以电子方式实现交易,如淘宝、拍拍等。而C2C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没有进行工商登记的个人卖家,是已注册公司的个人网店,三是实体店的网上商铺。

目前,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大多数自主营销型B2C网商平台,已经具备了完善的税收制度。作为B2B的代表阿里巴巴集团,也已经于2012年底向税务机关实缴约税金37亿元人民币。

各类商家对于纳税看法不一。一些实力雄厚的实体店商家认为纳税可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然而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个人卖家,纳税会压缩利润空间,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虽然2010年实施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网店进行实名登记,但是网络的隐蔽性仍然令税收难以监管。很多C2C卖家依然没有实行规范化运作,也没有缴纳税款的意识。

如今,B2C伪装成C2C逃税以谋求一己私利的案例屡见不鲜。早在2007年,某网店女老板就因为线下有自己的实体店,但通过伪装成C2C销售母婴用品逃税11万元被判刑2年。从2006年6月到2006年12月的半年间,女店主以公司名义在网上销售的货物金额近300万元。经当地国税局税务核定,该公司共少缴增值税人民币111362.69元,少缴比例高达100%。该类案件也显示出加强网店税收监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各国电子商务纳税比较

1.美国

美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快的国家之一。1 998年,美国通过了《互联网免税法案》,该法案的适用期为3年,经过两次延期后,现在仍在沿用。法案规定,对经过网络交易的无形商品可以免税;而对一般商品,仍然需要按照实体经营标准纳税,也就是按照增值税按经营地的原则纳税。

2.英国

电子商务在英国政府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英国在2002年通过《电子商务法》,该法案规定所有在线销售商品(包括无形商品和一般商品)都需要缴纳增值税,并且税率与实体经营相同,实行无差别征收,分为三等标准税率(17.5%)优惠税率(5%)和零税率(0%)。

3.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拥有健全、完备法律的象征,其对于电子商务的课税问题的研究也很早。早在2000年新加坡就发布了电子商务税收原则:

①在所得税方面,基本以经营地为原则。

②在有形货物销售方面,境内销货税率为3%,外销税率为0%。

③在劳务与数字式商品方面,在新加坡登记的营业者提供的劳务,应按劳务购买人数缴纳3%的货物与劳务税。

4.日本

日本《特商取引法》规定,网络经营的收入也需要交税。日本店主纳税意识比较强,据统计,日本年收益高于100万日元的店主大都比较自觉地报税。日本法律也有规定:若网店的经营是以自己家为单位的,在这种情况下,年经营收入不足100万日元,店主就可以不用缴税。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还有差距,但发达国家采取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从各国的做法看,每个国家具体情况不同,对C2C征税方面的规定存在差异,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个人网店征税必然已是一种趋势。

三、对C2C纳税的可行性分析

“淘宝伤城”事件是指淘宝网10月10日公布的《2012年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一日后,淘宝商城发生了持续的有组织的被恶意攻击现象,导致部分合规经营的淘宝商城店家的正常经营秩序受到严重干扰。这是淘宝商城经历的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抗议”。这次事件,可以被认为是国内网上购物平台在各方矛盾交织和博弈中,由C2C向B2C艰难转型的开端。这样的转变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美国作为电子商务发源地,其网上购物平台持续健康发展,销售额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因此,纵观美国电子商务发展历程,并从中借鉴经验是十分必要的。从美国网上购物平台的发展现状来看,B2C模式已成主流,十多年前,美国最大的C2C企业eBay的规模是最大的B2C企业亚马逊的几百倍,但到了2010年,亚马逊营业额高达324亿美元,eBay只有92亿美元。根据国内外两方面的发展方向,我们并不难预测出B2C网络营销模式将会成为我国今后网络营销的主流。而C2C模式的落后,则是由于知识产权和售后诚信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导致的。C2C网购用户的购物体验得不到提升,而资金雄厚的企业“触网”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些都导致了C2C网络营销模式在未来会逐渐地被边缘化的命运。

2011-2013年数据显示,B2C销售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英国、日本和德国,其中,中国的增长最快。排名前五的国家中除了中国,现都出台针对电子商务纳税的相关法律。这些发达国家的法律、经济环境、信息技术等都已发展得比较完善,公民纳税意识较强。而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还不如发达国家完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对于电子商务纳税是必然的,只是纳税的时机以及纳税的形式还有待商榷。

本文认为日前不宜对C2C模式的卖家征税。

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1、个人卖家与企业卖家相比其所拥有的资金支持太过单薄。

2、我国现在处于主流网购模式转型期间,许多个人卖家的经营都面临挑战,在这个洗牌的过程中必然会淘汰经营不善和信誉不良的卖家,从而使历经挑战最后生存下来的卖家有机会转变为优秀的企业卖家,此时征税会加剧卖家的生存挑战,可能会导致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个人卖家提前落马。

3、在网络交易平台中,C2C是一种相较于线下而言成本十分低廉的创业模式,可以成为青年创业者不错的选择。

4、美国的《互联网免税法案》主要内容:(1)三年内避免对互联网课征新税;三年内暂不征收或延期征收国内“网络进入税”,即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提供的网络接入服务暂不征销售税或使用税;对在网上销售而网下无等同物的商品与服务,如数字化产品及劳务,暂不征税。(2)三年内避免对电子商务的多重课税或税收歧视。(3)关于远程销售的税收问题。州及地方政府不能向非本地的销售商征收销售税或使用税,除非该销售商在该州或地方建立了“税收关联”。(4)禁上对电子商务征收联邦税,指定互联网为免关税区。

即使是以资金雄厚的企业卖家为主导的美国电子商务市场,美国对于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持有相对宽松的态度,实施了一些优惠的税收政策。这对于促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时间较短,以资金单薄的消费者卖家为主导,且尚处于起步阶段,即将迎来其发展的高峰期,如有相应优惠的税收政策扶植势必会为我国电子商务的繁荣创造十分良好的条件。

2013年5月30日,有消息称电商征税一事已经进入倒计时,年内可能正式向网店征收5%营业税。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方面正式回应称,这是一种误解。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人士表示:“电商征税不会很快实行。”2012年全年,淘宝交易额过1万亿元。对此淘宝方面表示,“据我们了解,国家相关部门对电商征税一事非常谨慎,目前还在进行调研,我们也一直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研究探讨,但目前并没有任何税收新政策出台。”

对于征税时机本文认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当C2C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如其规模占整个零售业百分之几等再开始征税,同时也要积极完善征税的环境。如今,电子发票的实施缩短了办税时间、提高了效率,也为日后征税提供依据。

现阶段仍需要加强监管,处理网购中的水货,假货,伪劣产品,服务态度恶劣,诈骗等问题;建立系统,将所有商户的信息收集汇总在一起;设计类似于“营业执照”的电子商业市场准入授权证书。

对于C2C纳税,一些经济领域专家是这样看的: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目前电商毛利率普遍较低,对电商征税可谓雪上加霜,小微企业受到影响最大。征税应更多地从保护产业发展角度考虑。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马宇:电商尚处于新生阶段,征税将对小型店铺带来毁灭性打击。经营者增加的税务负担将直接专家消费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导吕本富则提出了自己的“三不原则”,网络零售产业规模占整个零售业5%以下时,政府不要管;网络零售的就业人数在500万人以下时,政府不要管;网络零售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就业人员,政府也不要管。

四、现阶段征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解决方法

(一)税收征管体系不完整

建立一套完整的税收体系是顺利实施税收的强力保障。而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征管手段和业务流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经济交易方式作出的具体规定,对电子商务活动引发的税收征管和税源管理问题还没有作出专门规定,更没有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税收征管的系统化调整。

(二)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强

税收属于国家的政治权利,具有强制性与无偿性,但光靠国家单方面行动是不够的,纳税人在税收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并不强烈,网上商店不纳税的现象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以淘宝为例,这些未进行工商登记的个人卖家在过去的交易活动中几乎没有主动交税的。

(三)网上交易与传统交易的差异性

现行的税法中规定的纳税主体,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登记的有一定的财产和资金及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能独立核算,并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在传统交易中,企业是必须进行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的,而在电子商务中,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很多情况下,C2C模式的卖家是没有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注册登记的,就更不用提税务登记。交易主体不确定的情况下,纳税主体也无法确定。

在传统交易中,开具发票是交易的必备程序之一,全国统一的发票对税收进行实时记载。纸质版的数据、凭证、账簿、报表都是税务机关查询税务的原始证据。相比之下的电子商务,电子发票并没有规范统一,目前还没有系统可以自动生成账簿报表,收集网上银行交易也显得很困难,作为电子版本的税务证据,例如交易的原始数据存在着被篡改,交易记录存在着被删除的可能,而导致税务舞弊。

对于征什么税种,税率怎么确定,这些需要经过调研后由有关部门确定。根据已知的资料,对这个问题,主要有几种看法。

1、征收营业税。

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所谓应税劳务是指,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金融保险业、娱乐业、服务业。从事上述业务就应该缴纳营业税,不同的税目税率会有差异,税率在3%到20%不等。其计税基础是营业额。

自2012年1月1日上海作为首个试点地区启动“营改增”改革后,将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等十个省市。2013年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按照规划,最快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营改增”。增值税未来必然会取代营业税。如果对C2C商家征收营业税,很可能会打击小商家的积极性,因为营业税是以销售额为计税基础,征收营业税会进一步压缩小商家的利润,使许多原本就在勉强维持经营C2C商家雪上加霜。

2、征收增值税。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

对于课税对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不仅仅对商品也对服务共同征收增值税。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的有形和无形产品统一征收增值税,利用税率加以区分,不仅可以解决课税对象模糊的问题,也有利于公平赋税。这对于我国税法改革以及未来完善电子商务方面的纳税问题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并且,实施“营改增”可以切实为纳税人减少税务负担。

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如果确实要对C2C商家征税,可以考虑在短期内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如提高增值税起征点、实施优惠税率或者设定适当的缓冲时间等。并且由于网络的隐蔽性等特点,应该对纳税环节、时间、地点重新界定。最好能够通过电子发票或网上纳税平台等手段缩短纳税环节,使纳税更具规范化和法制化。

分析了两类税种的可能性,本文认为未来征税应该更偏向于征收增值税。

五、对税收征管提出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税收制度,完善电子商务税务机制

由于现行税法对电子商务带来的税收问题还没有修订相应条款,则需要有针对性的修订、补充和完善,对网上交易的征税对象、征税范围、税目、税率等问题进行明确定义和调整。以及与此相关的国际税收问题,应当通过对一些传统的税收概念重新修订和解释使其明确化,并使之能够适应电子商务环境,如对“常设机构”概念的重新定义。

(二)加强税收宣传,培育网店主的纳税意识

在纳税过程中,网店店主较强的纳税意识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弥补法律制度上的不足和漏洞,所以需要加强税收法律知识的宣传,加大监管力度,来强化个人网店店主的纳税意识。同时,相关税务部门也应有所提高服务意识,通过向个人网店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使网店店主感受到纳税并不是他们单方面的付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申报积极的纳税人进行奖励,营造良好的C2C电子商务征税的氛围。

(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电子商务是一种在一个虚拟的市场中进行交易的活动,其无纸化操作的快捷性和交易参与者的流动性保证了它的高效性,也正因此造成了税收征管中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现了许多“盲点”和漏洞。为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则急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选择这儿个方面:一是应加强税务机关的网络建设,通过与国际互联网全面联网和在网上银行、海关、网上商业用户的连结,真正实现有效的网上监控与稽查。二是应积极推行电子商务税收登记制度,纳税人在办理了上网交易手续之后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电子商务的税收登记,取得一个专门的税务登记号,由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申报有关网上交易事项进行严格审核。三是将电子商务中的支付体系作为监控和稽查的重要环节。

(四)建立电子商务的税收自动征缴平台与税务稽查数据系统

鉴于电子商务征税与传统征税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可建立一个专门应用于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缴平台和稽查系统。税收征缴平台可实现完全智能自动化,自动执行区分销售方纳税人身份,对交易的货物信息资料进行比较,找出交易货物的适用税率,并计算应缴纳税额,向纳税人开户银行发送结算税款的指令等这一系列过程。对于税务稽查,则可建立“全国电子税务稽查数据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纳税人税务登记信息和经营交易信息的共享。由于该系统是与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相连接的,那么就可以轻松实现网上共享相关电子数据信息,即时准确掌握纳税人电子商务交易情况以及利用系统相关功能对每笔在线交易结算单据进行留底备查。由于系统本身与税收征收管理系统和纳税评估系统对接,通过对各相关指标的分析,可以科学高效的实现税务稽查。

(五)运用电子发票

网店与传统商店的区别之一在于其商品涵盖种类广泛,有些网店一家提供多种商品,有些是单一的网店,有的是同时经营网店和实体店。因此,进行单一的税率、方法税收显然不公平合理。有些商品国家有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些商品的在征税环节方面有特殊规定,电子交易应该与传统交易存同求异,消除税收盲区。应对这种情形。我们提出一种能够自动按交易类型进行分类的电子发票的概念,与普通发票类似,电子发票的号码采用全国统一编码和统一防伪技术,分配给商家,在电子发票上附有税局的电子签名。发票是交易与税收的桥梁,如果电子发票问题能够得以解决,我们的网上商店税收将不再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而是既快捷、准确、简约又具有强制性的电算化模式。这样我们就可以弥补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的税收漏洞。

参考文献

[1]贾绍华.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研究[J].税收经济研究,2012(03)

[2]刘若木.论我国网上商店税收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2(11)

[3]王华.电子商务C2C模式下税收征管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5)

[4]罗大勇.电子商务带来的课税问题及相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8(02)

[5]曹海生.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体系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

对我国当前税收征管问题的思考 篇11

为进一步体现税收管理的公平、科学、规范、严密、高效原则,我国在近年确立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加强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使我国走上税收管理信息化的进程,税收收入逐年增加,但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一系列的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必须依照“平等、节省、便利”的原则,不断创新征纳制度,提高征纳流程的顺畅度,加强征纳双方素质培养,明确征纳双方各自的主体地位,形成互动关系,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

一、税收征管的相关概念

1.税收征管的概念。税收征收管理主要是稽核税额和征收税款过程的管理活动,是征收机关行使征税与管理税收权力的日常征收管理工作。它是国家行使政治权力的体现,是对纳税人应纳税额征收入库过程进行组织、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种行政管理活动。

2.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现状。第一,纳税申报和税款收方式逐渐多元化。在新《税收征管法》中,税务机关依据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成本的原则,纳税申报有直接申报、邮寄申报、数据电文申报等,税款征收方式多样化,根据不同纳税人可以实行灵活的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等方式。第二,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主要税种与各地区收入均呈现协调增长态势。随着税收征管改革深入和加强,各级税务机关加强了税源管理,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从单纯考核收入任务向收入任务与征管质量双重考核的转变。第三,税收管理科学化、信息化逐步推进。实施金税工程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管理系统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第四,明确了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促进了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的形成,也促进了纳税人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我国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税法体系不完善,税收管理缺少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建设,税收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税收立法的要求也就越高。但目前我国税法体系不健全,未设立《税收基本法》。税收法规的不完善,税收政策又经常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征纳双方对税收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知水平不同而产生对同一纳税事宜,双方会有不同的意见,税务机关执法行为不够规范,容易造成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矛盾。

2.纳税申报的效果不理想,流于形式。建立纳税人纳税申报制度是税收征管运行机制运行的基础,也是深化征管改革的主要内容。由于纳税人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各不相同,对税法和税收计算方法的了解程度不够,从而建立自己申报纳税的意识还不成熟。另外,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资料的审查监控不严格,纳税人纳税申报不真实,少报虚报问题严重,使纳税申报在流于形式。

3.发票管理不到位,致使税款流失严重。发票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普通发票的管理。我国纳税人主动开具发票的意识薄弱,或者是为了得到商场或餐馆的优惠而放弃开发票,这是现代纳税人最普遍的偷税行为。这种行为严重的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的秩序。

4.税法普及力度不够,税收征管效率低。虽然我国把每年的四月作为税法宣传月,但是税法的宣传范围太窄,大都是在城市进行,而且过于形式化。因此纳税人不了解税法,更不懂税收的计算,自觉纳税意识还很低。另外,从总体上看,我国税务人员素质偏低,依法行政观念淡薄。所以征纳双方之间缺乏一种互动关系,这将成为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薄弱环节,最终会导致税收效率的下降。

三、优化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1.加快税收法律体系的完善,尽快推出我国的《税收基本法》。《税收基本法》是税收领域的根本大法,在整个税收法律体系中居于母法地位,对各实体法和程序法起着统帅作用。同时,制订《税收基本法》也是规范中央和地方税收权限、协调税法与其他法律体系、实现依法治税、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制定税收基本法是我国税收法制的重大事件,对于完善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2.进行纳税人诚信建设,提高纳税申报质量。要不断地加强税务工作人员和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培训,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税收法律法规和各种反偷税、避税手段的不断学习,练就税务人员的“火眼金睛”;税务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改进服务态度,认真回答或帮助解决纳税人在纳税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要切实提高纳税申报材料的可信度,税务机关应该建立纳税人的诚信档案,应将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录入诚信档案中。

3.夯实发票的管理,严防税款流失。发票有奖制度各个相对于餐馆、商场的优惠策略而言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发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改革,防止税收的大量流失。第一,可以将发票与商家的收据、小票联系起来,实现发票与收据一体化;第二把发票与商品的售后服务联系起来,购买商品没有取得正规发票的,一律不给予提供售后服务;第三,把发票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联系起来。

4.加强税法的普及,建立纳税人与税务人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国税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纳税人因纳税而减少的那部分收入在他所得到的公共服务中体现出来,应该加强普及税收知识,提高纳税人作为纳税主体的光荣意识以及纳税人的税收计算能力。提高税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素质,强化监督,实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互动。

[1]吴旭东.税收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加强县级税收征管的对策探讨 篇12

(一) 税收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县级财政体制还存在诸多弊端, 很多税收计划并没有科学依据, 在预算外还存在很多预算外收费项目, 不存在很强的用税意识。不仅如此, 现有的银行管理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 同时银行与税务部门工作缺乏协调性。与此同时, 县政府还干预地方税收执法, 严重扰乱了税收征管秩序, 严重干扰了税收执法。不仅如此, 国税局和地税局、财政局与国地税缺乏有效的沟通, 导致税务机关执法很难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当前县级税收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公民缺乏较强的纳税意识, 过于注重人治, 而忽视了法治的重要性, 这些传统观念都会影响税务征管目标的实现。

(二) 税收监管乏力

当前县级税源监管弱化, 税收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当前县级税务机构设置与税源状况缺乏适应性, 同时工作流转环节过多, 很多县级税收机关不仅要承担税务登记管理以及发票管理等工作, 而且还要进行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以及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同时还要承担纳税评估、税款催缴等业务职责, 此外, 报送上级下达的数据、报表以及资料, 正是因为这样, 导致县级税收机关监控管理不到位,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税收监管。另外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税源管理方式, 长期实行粗放的税源监控, 长期以来清管理, 轻视责任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 税务代开票制度不完善

首先, 当前的税务代开票的对象、范围以及金额虽然都没有违背税法有关规定, 但是缺乏规范化, 同时基层征管人员对代开票制度有待提高, 使得税收征收

工作容易出现漏洞。其次, 对于开票申请人的证明材料, 审核力度有待加强, 也没有要求申请人对自己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 很多税务机关进行税收代开票并没有进行严格审批, 也没有规定单笔开票金额的最大值。最后, 对于代开发票的所有环节, 缺乏有效的监管, 也没有对代开票对象和范围进行严格复核, 特别是流动性较强的企业, 在对其代开票缺乏有效的检查和监管, 各方责任也不够明确。另外, 对于代开票程序, 也没有进行监督审查, 更没有对代开票的自由裁量权进行严格限制。

(四) 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在整个税收征管的所有环节中, 征管人员自身素质高低会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整个税收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当前不少税收征管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 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时缺乏规范化, 不仅如此, 税务机关也没有定期组织相关教育培训, 导致税收征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 管理水平也一直停滞不前, 因此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时往往很容易出现问题。第二, 缺乏完善的奖惩机制, 对有突出贡献的监管人员未能给予适当奖励, 对于工作不积极的人员, 也没有对其惩罚, 长此以往, 容易打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不利于其工作责任感的提升。第三, 很多税收征管人员忽视了税收征管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 容易出现纳税人与税务代码不相符合的情况, 使得纳税登记、申报、缴纳资料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二、加强县级税收征管的对策

(一) 优化税收征管环境

一方面, 县级税务机关应该建议上级部门加快税收管理体制完善, 避免单纯的数量递增式考核, 逐渐向更加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考核转变, 实施税收征管综合质量考评模式。在制定税收考核指标时, 应当结合本县经济发展实际状况, 同时还应当合理确定上级及本级税收考核指标, 为税务部门依法治税提供制度保障, 避免税收入库进度人为操控以及违规转引税款等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 应当积极拓宽税源。在当下这种税收征管模式下, 我们不能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税收收入总量增减变化及其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上, 同时还应对当地经济水平、政策以及征管对税收收入带来的影响, 为当地政府提供帮助,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地方优势产业, 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避免因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的财税收入不稳定的不利局面, 实现税收收入的持续性增长, 也即达到了优化税收征管环境的目标。

(二) 不断加大对税源的监管力度

一是对纳税人实行“一户式”管理。通过为纳税人建立动态和静态税源分户档案强化户籍管理。首先需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 主要调查清楚实有经营户数、应纳税的户数、各户应纳税款以及是否适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同时还要做好税源划分工作, 比如说固定税源和流动性税源等的划分,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归纳, 进行必要的分析, 以积累丰富的数据资源为有效监控提供方便。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税源管理责任制。在当前的税收管理模式下, 在进行税源管理时仍然是以税款征收人员和税收管理人员为主要监管力量, 同时负责税收稽查工作的人员为辅助力量, 通过彼此加强合作、密切配合, 在做好“管护”工作的同时做好“管事”工作, 以防止税款征收漏管问题的出现。

三是要加强对税源户的稽查。首先, 应该及时进行观念转变, 增强稽查的意识, 将管税和管票结合到一起, 同时还应对纳税人的发票使用加强监督, 从而为稽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监控依据。其次, 对连续三个月没有进行纳税申报、信誉度不高的纳税人应该进行重点稽查。最后, 对于漏征和漏管户, 应当列为重点打击的对象, 一经查实, 在责令其限期内补足税款的同时还要根据漏税额大小处以适当的罚款, 对于触犯刑法的纳税人, 还要将其移送至司法机关, 追究其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 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等做法在法律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四是建立健全税源管理部门协调机制。依托有利的计算机网络优势, 在现有的税收管控体系下, 可以通过与税源管理相关部门联网, 以实现对税源户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 还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工商管理部门以及司法机关等的协调与配合, 对监管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明确, 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某个部门甚至某个人身上。另外, 还要注意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对于存在偷逃税行为的行为人或者存在无证经营情节的, 应当通过媒体网站进行曝光增加其违规成本, 还要发动广大群众, 对存在以上情节的纳税户进行举报, 以利于税务机关漏征、漏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 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税务机关代开票制度

首先, 在结合县级等基层税收征管的实际, 在不违背税法规定的前提下, 进一步规范代开票的对象、范围以及金额大小, 使基层征管人员对于代开票的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 这样在代开票实务工作中就可以有效降低征收漏洞的可能性, 其次, 对于开票申请人所提交的证明材料, 应当加强审核, 并要求申请人对自己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保证, 并明确告知对方, 如果证明材料不真实, 将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同时对于各级代开票的审批权限, 应当做适当限制, 可以规定一个单笔开票金额的最大值, 以防止职权滥用。最后, 在代开发票的所有环节还要强化监管, 做好代开票对象及范围的复核工作, 尤其是流动性比较强的企业, 在为其代开票时, 更应该加大对其检查和监管的力度, 从而明确各方责任。还要就代开票程序做好监督审查, 对代开票的自由裁量权, 必须加以严格限制。

(四) 不断提高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水平

在整个税收征管的所有环节中, 都活跃着征管人员的身影, 因此, 征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税收征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下去, 能否顺利完成税款征收目标, 所以就需要提高征管人员的自身素质, 但是有一点, 单靠提高个别征管人员的自身素质还是远远不够, 应该不断提高征管人员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具体而言, 其一, 应该不断增强征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不断提高其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并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教育培训或者邀请专家讲座的形式, 加上网络教育课程等有效措施让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从而更好的胜任税收征管工作。其二, 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对征管工作有突出贡献的监管人员, 应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而对于工作不积极的, 缺乏工作责任感的人员, 则应对其进行惩罚, 以促进其工作责任感提升。其三, 要求每一位征管人员必须重视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 一定要按照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 确保纳税人与税务代码相符合, 这样可以确保纳税登记、申报以及缴纳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三、结语

上一篇:分层试油工艺下一篇:生产分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