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税收征管(共9篇)
财务管理税收征管 篇1
摘要:税收征管档案的管理在税务征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税收征管档案的管理现状, 分析了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 并针对这些方面的原因提出了几点卓有成效的思考和建议。强调了要建立税收征管档案信息系统, 实行科学化的管理税收。
关键词:税收征管,档案,信息,管理
税收征管资料是指国税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 受理纳税人报送和内部形成的, 用以记录和反映纳税人具体纳税行为并具有利用和保存价值的凭证。包括报表、账册、文书、文件、证明等各类资料的总称。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包括税收征管资料归集、整理、移交、归档、保管、调阅、销毁等环节。
税收征管档案, 是依法征税的法律依据。建立税收征管档案对于做好征税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工作是税务机关单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是提高机关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 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 是衡量一个单位工作成效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 一方面为机关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税收征管整体工作状况, 适时调整政策、策略提供准确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各方准确认机关单位工作成效。因此,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本单位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1税收征管档案的管理现状
(1) 对税收征管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种是思想认识陈旧片面。认为税收征管档案“没什么用”;随着征管软件的广泛应用, 许多资料数据已录入征管软件, 一些相应的征管文书也在征管软件内自动产生, 尤其是全省信息大集中后, 税务部门对税收信息数据库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 而忽略了税收征管档案工作。使得征管档案的收集仅仅停留在作为税务部门日常工作的层面上。存在着“要不要税收征管档案无所谓”的错误认识。
(2) 税收征管档案管理不规范。一是收集归档工作制度不健全, 没有形成自己的实施细则和制度。即使建立了制度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执行不严格现象, 档案管理还存在着重保密、轻利用的现象, 档案服务开发意识差, 工作处于一种被动服务的状态。这种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 使税收征管档案的利用价值低, 功能越来越弱化。。二是收集归档的材料不全面、不准确。责任不明确。征管实际中只强调基层分局进行征管资料的收集, 而并没有明确基层分局科室的责任和义务。而科室负责收集的是科室职责范围内某项工作资料, 其责任最大。在管理上不管征管资料重要与否, 基本上是由哪个部门受理或办理的就由哪个部门管理, 没有按征管资料的性质实行分级管理。对征管资料的完整、准确、安全等带来不便。
(3) 税收征管档案室硬件环境设施不齐全。对税收征管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必备的条件解决落实差, 个别单位没有专用税收征管档案室, 有的单位税收征管档案多、税收征管档案室狭窄、潮湿、“六防”设备不配套, 引起税收征管档案材料霉变、虫蛀, 影响税收征管档案的美观整沽、完整。
(4) 管档人员业务不熟、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制度执行差。近几年管档人员工作变动频繁, 新手占的比例比较大, 加之各级管档部门没有组织专业知识培训, 业务不熟, 对税收征管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税收征管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 难以适应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工作。
(5) 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较低。随着办公自动化、税收信息化为核心的的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 税收征管档案明显滞后于税收工作的要求, 信息不能共享, 查阅不方便。绝大部分的征管资料都是人工归档, 计算机在征管资料管理上的利用程度比较低, 由于缺乏对税收征管档案资料及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指导和应用, 难以达到税收征管档案利用的最佳效果, 税收征管档案管理不能适应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2对税收征管档案管理的思考
税收征管档案是做好税收征管档案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 借助税收征管档案了解纳税人在纳税期间的经营活动, 把税收征档案管好、用好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国家税务总局近期制订了一系列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办法, 体现了对税收征管税收征管档案工作的重视。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必须提高各级各部门对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切实加强对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一是加强领导干部的税收征管档案管理意识。建立税收征管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和税收征管档案管理业务工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2) 建立健全税收征管档案管理机制。通过修改和完善税收征管档案日常工作规章制度, 统一税收征管档案工作标准。制度主要约束征管对象和执行者。坚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 建立奖惩机制。确保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工作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推进。
(3) 加强税收征管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自身建设, 提高税收征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选择政治上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从事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工作, 掌握如何收集、鉴别归档材料、整理、装订税收征管档案的技术, 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培养, 关心他们工作、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责任心。要求遵守章程, 规范操作。熟悉税收征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 按照管理章程操作。对原有税收征管档案进行重新规范整理。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档案管理水平。
(4) 建立税收征管档案信息系统,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构建信息化税收征管体系需要我们从创新征管资料管理入手,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手段, 实行税收征管档案资料的电子化采集和管理, 真正实现一次采集、反复利用、信息共享的目标, 为信息管税开辟一条新道路。税收征管档案资料的形成、管理和保存一直伴随着税收征管工作的开展, 是掌握税源动态、制订税收计划的基本依据。税收管理员通过对企业征管档案资料的分析, 可准确地掌握税源的变化, 掌握企业产、供、销和经营业务的变化, 掌握企业产品品种结构和成本的变化, 并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市场供求状况, 预测税收升降趋势, 合理编制各个时期的税收计划。一份征管档案的形成, 必然贯穿于整个征管过程, 我们称之为征管工作流。以征管工作流为主线, 以档案管理为基本需求, 开发集税收征管业务与税收征管文档于一体的工作平台, 通过短信和桌面系统提示实现征管任务的有序推送。税务工作人员通过系统, 以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完成各项工作, 做到规范化执法、标准化服务, 系统还保存了纳税人业务办理各环节业务时提供全部材料的电子版本, 通过系统更可方便定位找出原实物, 使用征管工作有“理”有“据”, 最大限度的减少征管工作风险。
①开发以征管档案为基础的征管工作软件。对税收征管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和维护, 建立数字税收征管档案和多媒体税收征管档案, 并实行联网, 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征管信息收集、反馈和跟踪系统。按照业务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 开发征管工作软件, 以实现对征管档案资料的电子化管理。以流程为导向, 结合电子化特性, 简并涉税事项、业务流程, 规范报送资料简化表单证书, 针对资料流转程序, 建立统一的采集、编制、发布、归档制度。依托征管软件, 通过电子扫描、电子数据传输等技术手段将纸质资料形成影像文件在各环节流转, 真正实现无纸化流转审批。各级税务人员可根据工作事项及管理要求提取, 使用及共享资料, 真正体现了征管档案资料的价值。
②为提高税收征管档案管理水平, 可以采用计算机管理税收征管档案信息, 研究建立两个系统:检索系统和利用系统。同时, 运行税收征管档案原件管理系统, 使查档人员利用计算机在不接触税收征管档案的前提下查阅税收征管档案原件, 不仅可以提高查阅税收征管档案的速度, 同时也有利于税收征管档案的保密和安全。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管理税收征管档案和税收征管档案信息, 必须建立适合税收工作特点、开发统一的税收征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也可把它设计为税收征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从而实现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工作的电子化、科学化, 提高税收征管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 为税收工作提供保障和服务。
(5) 寻找外援, 加强税收征管档案的业务指导工作。可以采用会议指导和现场操作指导的方式让税收征管档案专家指导工作, 这样更容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更好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保证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工作更有成效。
财务管理税收征管 篇2
管资料和征管数据管理办法》的通知
鲁地税发[2005]45号
各市地方税务局:
为规范和加强全省地方税收征管资料管理,有效利用税收征管资料,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征管工作实际,省局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地税系统税收征管资料和征管数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目前,省局正在开发“一户式”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在系统安装运行前,各地应按照办法的要求,对2003年至今的各类纸质征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为系统上线后的补录工作做好准备。《办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办法》的建议请及时上报省局(征管处)。
二○○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山东省地税系统税收征管资料和征管数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全省地方税收征管资料管理,有效利用税收征管资料和税收征管数据,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和税收征管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税收征管资料和征管数据,是指地方税务机关在税源管理、税款征收、税务稽查和法律救济等征管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使用价值的以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存在的有关报表、凭证、单据、文书、账册、票证、文件、证明等资料和记载的数据。
第三条税收征管资料和征管数据的管理工作包括:税收征管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录入、审核、整理、归档、保管、使用等内容。
第四条税收征管资料管理必须遵循统一规范、真实完整、科学实用、信息共享的原则,逐步实现税收征管资料的电子化,税收征管数据的标准化,征管档案管理的专业化。
第五条税收征管资料按照存在形式分为电子资料和纸质资料;按照管理部门可以分为征收类资料、管理类资料、稽查类资料、计统类资料、综合治税类资料等;按照业务类别分为:税务登记类、发票管理类、纳税申报类、征收会统类、税务检查类、税收保全执行类、受理审批类、企业财会类、税源监控类、法律救济类等。
第二章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录入
第六条税收征管资料的收集由各级地税机关根据管理职责和业务环节分工负责。征收类资料由征收部门负责收集;管理类资料由管理部门负责收集;稽查类资料由稽查部门负责收集;计统类资料由计统部门负责收集;综合治税类资料由综合治税部门负责收集;法律救济类信息由政策法规部门负责收集。
第七条税收征管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
征收部门负责收集纳税人开业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信息和相关鉴定(认定)许可信息、纳税申报信息、代扣代缴信息、财务报表信息、发票发售(开具)缴销信息以及涉税受理回复等信息;
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户籍管理信息、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动态监控信息、发票使用管理信息、申报征收监控信息、减免税信息、审批审核信息、税源监控信息、日常检查信息、纳税评估信息、税款核定信息以及其他管理信息;
稽查部门负责收集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中所涉及的各种文书、证据等信息;
计统部门负责收集税款征收、入库信息,减免、提退、欠税信息,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银行对帐单等信息、税收票证使用管理信息以及税收分析预测等信息;
综合治税部门负责收集来自地税机关外部的综合治税类信息。
政策法规部门负责收集税务行政复议等方面信息。
第八条税收征管资料和征管数据的收集要实行全面收集和即时收集相结合、日常收集与专项收集相结合、纸质资料收集与电子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式。
第九条同一税收征管资料,只有电子资料而没有纸质资料的,收集中要定期补齐纸质资料,税收会计电子数据应每半年或每年打印纸质档案保存。只有纸质资料而没有电子资料的,要按照“一户式”电子档案管理的要求,对需要录入电子档案系统的数据,按照分工由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审核后负责录入。
第十条征管数据的收集录入要准确、完整、及时。凡办理或处理的涉税事项有时限要求的,应按规定的时限录入;凡办理或处理的涉税事项没有时限要求的,应随时办结随时录入;数据较多、录入工作量较大的,原则上不能超过一个月。
第十一条进入“一户式”电子档案管理的征管数据包括:纳税人的基础信息、纳税人的申报征收信息(含减免欠税和税额核定信息)、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纳税人的税源信息(含综合治税信息、发票信息、纳税评估信息)、纳税人的税务稽查信息以及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信息等。
第三章资料、数据的审核和整理
第十二条税收征管资料收集后,应按规定进行审核和整理,审核整理的重点是资料和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第十三条审核按工作程序分为录入前对纸质资料的审核和录入或接受传输后对电子资料的审核,按工作职责分为录入岗位审核和档案管理岗位审核。第十四条征收、管理、稽查、计统、综合治税部门的相关岗位人员应对收集的各种征管资料(包括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和数据,按不同要求进行认真审核。
征收部门根据受理的涉税事项,重点负责审核资料报送时限是否符合规定,申请、申报资料是否齐全,表、证、单、书使用格式是否正确,表中应填项目是否完整等情况;
管理部门根据管理调查事项,重点负责审核纳税人申报信息、减免缓抵信息、登记管理信息、发票使用信息、财务核算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合法;
稽查部门重点负责审核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各环节传递的资料是否及时齐全,数据是否完整准确;
计统部门重点负责审核税款征收、入库、减免、提退各项数据是否准确,会计核算和统计口径是否正确,税收票证使用管理是否合法、规范,税收会统分析是否真实、全面;
综合治税部门重点负责审核收集的外部综合治税信息是否全面、完整、所提供的数据是否真实、有用。
政策法规部门负责法律救济类信息的审查核实,包括对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全面性等情况的审核。
第十五条税收征管资料除了录入过程的审核外,应坚持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审核,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审核,定期审核与交互审核等方式,确保征管数据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
第十六条同一征管资料既有电子资料又有纸质资料的,电子资料应与纸质资料进行认真核对,电子资料的数据必须与纸质资料的数据一致。
第十七条各资料管理部门应按照统一的指标口径、代码体系、数据格式,规范数据的收集和存储;除比对数据、复查数据外,应尽量减少重复收集;要定期清理垃圾数据,对未按规定标准录入和传输的错误数据应严格监控。
第四章电子、纸质档案的管理与使用
第十八条建立综合数据管理平台,按纳税信息“一户式”管理的要求将分散信息集中存储管理,实现对纳税人有关涉税信息的统一展示和综合利用。
第十九条电子资料实行“一户式”档案管理方式,以“税务代码”为基本识别码,将纳税人的有关涉税信息按照电子目录要求分业务类别存储;纸质资料按资料管理部门实行分户或分类归档的管理方式。
第二十条归档资料必须是税收征、管、查、计统、综合治税等部门办理完毕后的正式资料。资料应文字清楚、内容完整、手续齐全。资料格式原则上以国家税务总局、省地方税务局制定的表、证、单、书式样及规格为准。
第二十一条电子资料要做好数据的保存和备份工作,在各类征管软件中已经存储的资料,不必单独备份,可以通过计算机办理移交手续,将已录入的电子数据以及计算机自动生成的电子数据直接导入“一户式”电子档案库;未在征管软件中存储的电子资料则要在导入数据后单独备份。
第二十二条电子档案管理应建立符合安全要求的操作日志,随时自动记录实施操作的人员、时间、工作范围和权限等内容,保证电子档案的产生、处理过程规范、统一、安全。
第二十三条对纸质资料要按照税收征管资料统一的分类、统一的内容、统一的顺序进行归档,并按要求填写案卷目录。
案卷封面包括目录号、档案号、分册号、纳税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保管期限、形成年限、形成单位等内容;
卷内目录包括顺序号、资料名称、页号、备注等内容;
征管资料归档时,应按税收征管环节、时间顺序依次排列。
第二十四条归档资料应按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内容移交,移交时双方要填写《征管档案资料移交清册》并签字确认。
第二十五条纸质、电子归档资料的分类、编号、装订、装盒、存放、保管期限等,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及档案主管部门的要求执行。档案资料保存期满后,应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编制销毁档案清册,实行监销制。
第二十六条各职能部门对征管资料和征管数据应及时进行电子化处理,以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管理部门应根据各级各部门的管理需要设定电子档案的查询条件,并按规定职权和工作需要对每个工作人员的权限进行维护,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二十七条征管资料调阅、复制、移送应严格遵守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履行必要的手续,并依法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
第五章管理职责和责任追究
第二十八条全省地方税收征管资料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省局机关负责管理办法的制定,指标体系的建立,表证单书的规范,“一户式”电子档案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市局机关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建立征管资料和数据管理考核奖惩机制,结合征管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岗位责任;县(市、区)局主要负责对基层征管资料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
第二十九条征收、管理、稽查、计统及综合治税部门具体负责征管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录入、审核、归档工作,应对整个过程实施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保证“一户式”电子档案的质量。
第三十条为了加强征管档案资料的专业管理,提高资料和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及时性,避免错误信息造成的数据失真,征收、管理、稽查、计统及综合治税部门应设立兼职或专职档案管理员,专职负责征管资料的复核、归档和电子数据的维护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征管资料,应要求有关责任人员予以补正或补录。第三十一条各级各部门各环节要加强协调配合。需要移交传递的要及时移交传递,需要维护的信息资料要及时维护。纳税人改变主管税务局机关的,原主管税务机关要主动将纳税人的纸质征管资料档案向迁入地主管税务机关移交,信息管理部门应及时作变更维护。
第三十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未正式实施前,所有按征管档案资料管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涉税文书,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涉税当事人以及受理、审批的地税机关和经办人必须签字、盖章,并以纸质形式保存。电子签名法实施后,省局将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另行做出规定。第三十三条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发生下述行为,上级机关可根据危害程度、过错大小、情节轻重等,追究相应责任。
(一)收集录入税收征管资料不及时的;
(二)录入税收征管资料不规范、数据差错率高的;
(三)隐匿税收征管资料、不完整移送的;
(四)不认真审核把关造成数据严重失真的;
(五)因过失造成征管资料信息系统运行障碍或数据丢失的;
(六)保管不善,造成税收征管资料档案毁坏、遗失的;
(七)擅自销毁税收征管资料档案的;
(八)未按规定保密的;
(九)利用税收征管资料和数据谋求私利的;
(十)其他过错行为。
对有意破坏、恶意攻击征管资料信息系统,造成较大损失涉嫌犯罪的,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税款委托代征和其它地方规费的代收代缴资料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五条各市地税机关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管理规程。第三十六条本办法由山东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行。
财务管理税收征管 篇3
一、小企业财务核算现状
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 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核算管理比较混乱。因小企业对税法的遵从度参差不齐, 对财务核算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 主要体现在企业聘用财务人员随意性上。目前小企业财务会计存在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离退休老会计, 乡镇上的一些企业会计普遍老龄化, 对新的税收知识接收能力差, 对电脑信息化的使用一知半解, 甚至一无所知。二是年轻的下岗会计和没有就业的大中专会计专业的毕业生, 这类会计虽然接受新知识快, 但缺少做账经验。三是亲朋兼职会计, 现阶段大多小企业的投资属个人独自或合资, 夫妻企业、亲戚合伙企业、朋友合伙企业的出现是不争的事实, 投资人把自己信得过的亲戚朋友 (稍有或没有会计知识) 作为财务人员聘用对象。四是由于亲属或某种关系在敏感部门工作, 利用此方便介入到企业代理记账。这些小规模企业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设专职会计, 大都是聘用代账会计代为记账。多头兼职的多, 一名财务人员在几个或在十几个企业同时兼职, 更换频繁, 有的甚至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更换两、三个会计, 税务机关查账时要找两三个会计。这些兼职财务人员大都不参与生产经营, 老板提供什么资料财务人员按部就班归类记账, 企业老板月初将一个月来的单据传递给会计, 由于会计依老板报来的几张单据做账, 如果就账查账, 无法查清企业真实经营情况, 企业进销货在账面反映都是现金支付或者挂往来, 其实这样的账务全凭老板良心记账。现金交易不用开具发票的, 一般账面不会反应。企业弄账的目的, 其实就是为了开具增值税发票, 否则, 企业都不会主动建帐。到税务评估稽查时, 有的企业会计也无法说清具体账务情况, 账务的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
二、财务核算不健全对税收管理的影响
(一) 财务人员聘用不规范
一是聘用手续不全, 聘用期限与财务核算年度不一致, 出现年度账务中断, 难以稽查。二是更换频繁导致企业财务人员缺乏为企业负责的精神, 短期行为严重, 表现为:工作热情不高,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税收知识缺乏, 电算化水平低, 特别是合伙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手工记账水平, 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建账不实、账目不全、纳税申报不实的现象, 查证难、执行难, 偷逃税现象无法抑制。
(二) 税收核算不规范
一是账目不健全。部分企业不能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设置、使用、保管账簿。有的账簿设置不全, 有的设置账外账, 甚至有的不设账簿, 造成收入、成本、费用凭证残缺不全, 不能正确进行税收核算, 长亏不倒企业大量存在。二是由于小企业具有大多采用 (流水) 手工的形式记账, 经营方式广泛且灵活多变, 致使其核算方式与财务人员核算口径有一定的差距, 企业财务核算和税收核算比较混乱, 影响税款计算的准确性。三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财务人员记账脱节。兼职财务人员大都不参与生产经营, 老板提供什么资料财务人员按部就班归类记账, 完全按照业主的意愿做账, 明显存在现金交易、收入不入账、费用乱列支或以白条入账等现象, 造成大量申报不实。
(三) 财务核算已失去监督作用
由于代账会计不参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 记账时经常出现现金与银行混淆、挂账与销账不及时、存货和现金出现倒挂等非正常现象;由于代理记账仅仅是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业务汇总核算, 也就是拢拢账而已。但会计工作主要是核算当期经营成果, 这就失去了财务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四) 税源监控难度加大
一是虽然税务机关不断加强对小型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业户的建账建制工作, 但是难度较大, 尤其在基层, 效果不明显。基层大多数小企业还停留在手工记账水平 (流水账) , 现代化征税手段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由于小企业点多面广, 经营变化大, 税源分散, 开业停业频繁, 生产经营情况难以及时被税务机关掌握。三是现金交易收入不开票, 也不入账, 账外经营税务机关难以监控。
(五) 税务稽查震慑力发挥不够
一是受到任务及稽查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我们税务稽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检查上, 对小企业的检查只能由管理部门通过纳税评估的来进行。大多解决在纳税评估环节且评估补税居多。二是受到阳光稽查、查前辅导等稽查方式的诱惑, 在日常检查中小企业多以自查补税的方式对存在的偷漏税进行补缴, 不作处罚处理, 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偷漏税者的侥幸心理。三是受到税收执法考核有关指标的制约。如申报率考核指标100%, 纳税人在申报期不按期申报使基层税收管理员工作压力增大, 在逐户催报无果的情况下出现税收管理员代为申报, 自垫税款的情况, 更谈不上行政处罚。“保姆式”的管理弱化了《税收征管法》的威慑力, 引发潜在的法律责任风险, 客观上助长了纳税人的不法行为。
三、完善小企业财务核算, 强化税收管理的对策
针对小企业财务核算对税收管理的影响, 本人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 完善管理手段。
(一)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财务核算水平较差的现状, 税
务机关可以采取免费发放税收资料、召开政策发布会、网上税收宣传等措施, 使纳税人及时了解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
同时要按照《税收征管法》相关规定, 严格要求企业报送会计核算办法, 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设置账簿, 突出对企业账簿设置、财务核算情况的检查, 辅导督促企业财会人员正确核算, 从而不断增强纳税人自核自缴能力, 促使企业规范财务会计核算, 准确计缴税金, 认真履行纳税义务。
(二) 建立企业财务人员监督机制, 规范企业财务人员聘用体制
财税部门要加强对代账会计的管理和指导。首先, 代账会计在有会计证的基础上, 还要经有权部门 (财税联合) 批准核发的“会计代理上岗证”, 持证上岗, 一年一验;其次对个体代理会计要进行分类、分地区集中管理, 最好归口于“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其三, 每年要加强对代账会计的培训和进行业务学习, 让代账会计及时了解和掌握变化了的财税政策, 使其吃透精神, 正确运用;其四, 对代账户数要有限定, 一个有资质的会计最多代理多少企业, 超过限定作何处理。
(三) 加强小企业税收和财务核算监督
一是税务部门要联合财政、工商等部门, 加强小企业财务和税收核算管理, 帮助和监督企业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小企业财务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账务, 并进行正确的税收核算。二是要将财务核算工作列入税务代理的视线范围, 通过职能部门监督和代理部门的完善, 使税务代理与实时监督相结合。通过中介服务, 使小企业账册日趋健全。
(四) 严格执行小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
大力推行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由企业财务主管部门、国税、地税及相关部门参与的小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 利用公众信息网公开信用等级, 接受社会监督。
(五) 加大稽查力度
财务管理税收征管 篇4
一、当前个体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征管的难点
个体税收管理一直是困绕税收征管的难题,近年来虽然各地均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个体税收管理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偷漏税仍很严重,个体税收之所以成为税收征管的一个“顽症”,主要是现行个体税收管理办法未能解决个体税收征管的三个难点。
一是资金监控难,税负核定不尽合理。个体经营户的经济活动大多采取现金交易形式,少数通过银行转帐结算货款的也因其多头开户,以及以个人储蓄存款名义进行而难以核实,使个体管理失去确定其经营情况的实体证据,货币流动是经营活动的反映,不能确定其货币流动又何以确定其经济活动,确定其应纳税额呢?如某小餐饮店,每月门面租金需交2800元,现还能正常经营下去,说明其营业收入不止2800元,但征收机关认定该户未达到起征点,不予征税,这明显不合理。
二是普通发票管理难,导致偷漏税现象严重。普通发票是货物交易和应税劳务的合法凭证,但是其管理和使用较为混乱,除了大量存在转借、涂改、假票、假“丢失”、虚开等情况外,开据取得发票随意性较大,绝大多数纳税户购进商品不索取发票,销售商品也不开具发票,因而使个体税收征管失去了确定其经营情况的重要法律凭证,可以说目前普通发票在个体税收征管方面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个体户发票的使用、管理,指导思想是“以票管税”,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漏洞,尤其是服务行业、娱乐行业发票中的定额发票。具体情况是,个体户按征收机关核定的税额交税后,有权利向征收机关按所交税额领取相应的发票,征收机关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发票。但某些行业,如影楼、照相馆等,服务对象绝大部分是个人,不需要发票报账,但其核定税额不低,可领取的发票又不少,其领取的发票未用完部分以较低税率卖给需要发票的个体户或者高税率行业的个体户,实现所谓的“双赢”,变相吃“税”。
三是业户控管难,漏征漏管户、未办理税务登记证户年年存在。个体经营户流动性大,变动频繁,在实际征管中一户多照(营业执照),一照多户,不辞而别,打一枪换一“照”和假停业等现象比较普遍,加之工商营业执照办理范围与税务登记证办理范围不吻合,以及国、地税征管范围的不同,使得征税对象很难准确确定,形成大量漏征漏管户。如今年市局检查的人民西路的83户个体户进行检查,未办证的就有9户,占总数的10%,其中在郴州商场楼上租赁场地的某有限公司开业已三年了,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属国税的正常征收企业,但至今未办理地方税务登记证,更未缴纳地税。
由此可见,个体税收征管三难,是影响个体税收征管质量根本所在,三难不解决,个体税收管理必然存在核算不实,检查无据,执法随意的问题,个体征管质量难以提高。
(二)个体税收征管的误区
反观税务机关当前对个体税收征管的办法和措施,目前我们通常采取的个体征收管理办法存在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定期定额为主的征管方式,定期定额管理方式在计划经济时期,个体经营者较少,且规模较小,对加强征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体经济不论从数量经营、经营方式、经营规模上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单粗放的定期定额征管方式早已不适应其管理需要,定额的随意性、人为性,与法制社会要求格格不入。
误区之二,“人盯人”的管理办法,目前大多地方对个体经营者的管理采取定人、划片、定额的管理办法,有两不足:一是管理力量不足;二是容易形成一人说了算,甚至形成管理员下的“黑户”.误区之三,单纯建帐的征管方式,建帐建制征管方式应该说是加强个体税收征管的一个好方法,但在实际的推行运用中,很不理想。一是建帐面不宽;二是帐务核算的真实性差,缺乏真实性是建帐工作的难以全面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解决核算的真实性,建帐工作就是一种无效劳动,建帐工作就不会有生命力。
二、加强个体税收管理的三点意见
多年下大力气加强个体税收管理之所以收效不大,主要是对个体税收征管的难点认识不足,其管理措施未能对症下药,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方法单一,征管措施乏力,要提升个体税收的征管质量,必须彻底转变管理理念,调整征管思路,重新构架管理方式,只有以全新的观念指导个体税收征管工作,才能摆脱个体税收征管的被动局面。
(一)加强对普通发票的管理
我国税收征管改革思考 篇5
(一) 税收征管目标。
我国税收征管目标是组织财政收入, 实现“两提高, 两降低”。即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 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 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管理水平。税收征管改革明确了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 细化了部门职能,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征税失误和部门之间因分工不明确而相互扯皮的现象。
(二) 税收征管模式。
我国实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 强化管理”34字管理模式。其中, “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要求税务主管部门和纳税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责任, 税务机关应在优化微笑服务等外在服务的同时, 注重提高征税效率和征管质量, 简化纳税环节, 降低征纳成本, 优化实质性服务, 从而提高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意识, 减少税收流失率, 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要求各税务机关能够实现税收信息共享, 以计算机网络为税收征管的技术支持, 通过计算机网络强化税收监控, 重点稽查, 为纳税人提供高效, 便捷的服务, 提高税法遵从度;“集中征收”要强调通过计算机网络使得税务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够高度集中, 同时要尽可能简化征纳程序和成本, 减少征纳窗口, 实现办税场所的相对集中, 给纳税人带来实质性的便捷服务。要在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办税地点的分布, 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重点稽查”要在保证税收征管效率的基础上加强稽查的针对性, 严守税收征管的最后一道防线。加大对税收信息真假的甄别力度和不如实申报纳税人员的惩处力度, 减少税收管理漏洞;“强化管理”则要避免税务机关因只注重优化服务而丧失税收征管主动权, 淡化管理意识的现象。
2003年进一步对其调整, 强化税源监控, 提出税收征管“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总体要求。
二、我国税收征管改革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 分工过于细化, 征收效率较低。
税收征管改革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但是过于细化的分工增加了纳税程序, 淡化了内部管理部门相互间的协调衔接, 增加内耗, 一方面助长了那些“试图依法纳税, 但并非总是成功”人员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使得税务机关负担加重, 工作量加大, 使得税收流失率提高的同时征纳效率整体降低。而税收征管改革强调从“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 户与事相分离, 税务主管部门重点转向事务性工作而缺乏“管户”要素, 忽视了对税源等基础性征管工作的管理, 产生征管漏洞。进一步导致税收流失, 征收效率降低。
(二) 征管模式难以落实, 征管效益不高。
当前, 现行税收征管模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税收征管效益并不十分令人满意。笔者认为“34字”征管模式强调“纳税申报”既没有以明文强调纳税人应自主自觉进行纳税申报的主体地位, 也没有明确通过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提高税法遵从度的目标。“以优化服务为基础”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一些税务办公人员和纳税人员对税收法规的了解不到位, 导致无法提供简化纳税流程, 降低纳税成本等实质性服务, 而只是优化了表面的微笑服务, 对提高征税效率的作用不甚明显。“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大大提高了对计算机的依赖性, 各种征纳软件的开发也增加了征纳成本。“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 强化管理”是我国现行征管模式的重要内容, 三者相互制衡, 有序结合, 是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某一具体任务来看, 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存在一些棘手的涉税事项涉及众多机构, 相互交叉重叠, 而机构间的职责范围尚未划分明确, 三大职能分工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造成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 推卸责任, 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配合和有序衔接, 信息传达机制不流畅造成信息不能及时在部门之间有效传达, 导致三大职能相互脱节, 造成税收流失, 降低税收征管效率。
“34字”征管模式在强调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 强化管理的同时, 忽略了依法征收, 避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重复稽查的要求,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征管模式充分发挥作用。由于“34字”征管模式摒弃了传统的“专管员”制度, 对各地区的税源调查和分析监控缺乏专人管理, 逐渐疏远了与纳税人的有效联系, 造成税务主管部门对纳税主体缺乏了解,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税务部门税收征管的主动权, 降低了税务主管部门为纳税主体提供优良服务的功能。
(三) 税收征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不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更需要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不断地顺应形势发展。自税收征管改革实施以来, 对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征管体系的探索就从未停止。在新的经济形势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阶段下, 我们有必要继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税务主管部门在做好“自上而下”税收管理和监控的同时, 各基层税务部门也有必要进行“自下而上”信息反馈和监督, 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达机制,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促使税收征管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健全。
三、从强化风险管理角度促进税收征管改革
(一) 税收征管改革中引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基于我国税收征管改革“两提高, 两降低”的目标, 这些年来我国一直把“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作为税收征管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旨在通过优化服务促进税法遵从度的提高。然而, 只是税务部门单方面的以服务提高纳税人满意度是远远不够的。优化服务对于那些“无知性不遵从”纳税群体成效显著, 但对于“自私性不遵从”纳税群体却不能起到根本上的抑制作用。由于我国纳税主体基数大, 纳税人员自身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统一的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难免造成许多征管漏洞, 使得税收流失率提高。此时, 引入“风险管理”在对不同纳税群体“统一分析, 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显得很有必要。
传统的税源管理方式实行“属地、划片、分户”制度, 税收管理员身处税收一线, 包揽了催报催缴、查账征税、下乡调查、发票管理、信息反馈等税收日常工作。“一人要管好多户”使得税收管理员自身权利加大。随着集团企业和各种合伙制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涉税事项日益复杂, 税收管理员的廉政风险、执法风险也随之提高。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 引入“风险管理”打破传统的“属地、划片、分户”管理制度已成为必然选择。
(二) “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税收风险管理是国家机关和国税工作人员, 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则, 确定税收风险区域, 识别纳税人风险特征, 根据纳税人员风险特征的类型、多少、偏差程度等, 进行风险排序, 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预案和措施, 对纳税主体税收风险进行防范, 控制和化解, 从而深入推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机制, 转变税源管理方式, 提高税法遵从度。河南省国家税务局魏正武提出“风险管理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突出特征和核心内容”, 可见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改革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机制, OECD成员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曾从风险控制角度进行税法遵从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税收风险管理应用指引, 按照遵从风险等级将纳税人划分成“已决定不依法纳税”、“不想纳税, 但如政府予以注意会纳税”、“试图依法纳税, 但并非总是成功”和“愿意并有能力依法纳税”四类, 税务机关有针对性的分别采取“依法惩处, 决不姑息”、“通过查税予以威慑”、“针对性地做好服务, 协助其依法纳税”和“重点服务”, 将征管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税法遵从度。
风险管理从分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三个环节贯穿税收征管改革的始终, 以优化服务为风险提醒, 以分析监控为引导, 以纳税评估为方法, 以税务稽查为手段, 以执法监督为制约, 有针对性的进行征纳管理, 提高征收效益。全国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会议曾明确突出, 要努力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对内要“统一分析, 分类应对”, 从横向和纵向上对税务机关强化管理, 对外要“分类分级管理”, 根据不同的纳税主体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提高管理质量。
(三) “风险管理”在以后的征管实践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深入, 各级税务机关的职责将会不断明确, 而税务机关各部门之间的责任范围和工作流程也会逐渐明晰, 风险管理机制从纵向和横向上将会日趋完善。风险管理通过其“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 对涉税事项进行专业化管理的同时, 要求各税务机关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形成畅通的信息传送机制, 将基层的征纳情况及时、准确的传达到上级机关, 消除税收漏洞, 对违法违规现象及时加以制止、惩处, 逐步完善风险管理业务系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风险管理应在实践的基础上, 对其基础内容和要求做适当的调整, 使其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推动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程序, 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税源分类的专业化管理,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机制等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国际先进的经验, 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修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趋进步, 税收征管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时代挑战, 我国进行税收征管改革也绝不能闭门造车, 而要在对我国国情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
摘要:1997年1月1日,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方案》, 成为近年来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新起点。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日趋深入, 在看到税收征管改革历史性进步的同时, 税收征管改革体制的不健全而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不容忽视。本文在反思税收征管实践基础上, 从税收征管目标、征管模式、征管体系等方面对税收征管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 从风险管理角度对做好分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加以研究, 寻找税收征管改革的突破。
关键词:税收征管,税收征管模式,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炜.对我国税收征管改革问题的思考[J].财政研究, 2011.9.
[2]魏正武.风险管理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突出特征和核心内容[J].税收经济研究, 2013.4.
[3]张炳华.关于深化地方税收征管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经论丛, 2012.2.
税收价格论指导下的海关税收征管 篇6
一、西方税收价格论的借鉴意义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 税收是私人经济部门为消费公共产品而向公共经济部门支付的价格。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认为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税收的缴纳存在类似市场式的等价交换, 即私人经济部门向公共经济部门缴纳税收, 而公共经济部门则应向私人经济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征税人向公众课税的同时, 还应履行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公众在尽义务依法纳税的同时, 也应拥有要求、监督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权利。但是长期以来, 征税在社会公众看来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 是政府依据法律对公众私人财产的强制征收, 这就导致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上演逃税、避税、偷税、抗税的行为。实际上, 按照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 税收实质上是有偿性、自愿性的, 纳税人缴纳税款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的公共产品。征收税款表面上的强制性导致纳税人忽视了税收收入筹集与公共产品提供之间的对应关系, 忽视了私人经济部门与公共经济部门之间事实上存在的, 但被税收无偿性形式特征所遮掩的“交换关系”。当纳税人了解清楚这一层交换关系之后, 作为理性的经纪人, 纳税人会进一步将因缴纳税收而遭受的损失与消费公共产品而得到的收益加以对比, 如果损失大于收益, 那么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自然会产生逃税的动机。这种动机的强弱取决于损失大于收益的差额。差额越大、动机越强;差额越小, 动机越弱。至于逃税的动机是否真能导致逃税的行为, 则受税收征管水平和惩罚力度大小的制约。在逃税动机一定的情况下, 税收征管水平越高、惩罚力度越大, 则真正出现逃税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为了减少逃税现象, 防止税收收入流失, 政府的公共经济部门一方面应加强税收征管的制度建设, 采用现代化的征管手段;另一方面则应该从降低逃税动机方面入手。前者是从客观的制度上加以完善, 防范税收的流失;后者则是从主观的意识上予以明示, 保证税收的源头。因此, 公共部门应该首先从提供合适的公共产品入手, 实现税收形式上无偿和实质上有偿的统一, 从而有效弱化逃税的动机达到防止税收流失。虽然纳税人之间的偏好存在巨大差异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满足所有纳税人的偏好是不现实的, 但是却不能因此而放弃提供公共产品。公共部门在履行了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之后, 再进一步从制度上堵塞税款流失的漏洞, 从而进一步确保税款的应收尽收。如此下来, 既能体现公共部门在税收征管上的权利, 又体现了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义务, 从而达到税收征管上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二、税收价格论指导下的新型海关税收征管模式
(一) 新型海关税收征管模式的内涵
1、以守法便利为目的的纳税人管理。在海关企业通关分类管理的基础上, 建立企业信息库和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对纳税企业实现差别式的通关管理模式, 让守法自律企业得到更多的通关便利, 让不法企业面临更多的审查和不便。最终形成守法企业享受通关便利, 通关便利促进企业更加诚信守法的良性循环。同时, 促进监管对象由货物向纳税人的转变, 改变以往监管工作中的盲目性, 通过风险评判, 以信息化、自动化推动通关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2、税收管理向税收治理的转变。税收管理是海关履行国家税收职能的具体表现。长期以来, 作为海关四大业务职能之一的征税一直处于管而不治的阶段。海关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部门, 在关税管理中只设立了单一的主管机构-关税部门, 而欠缺其他部门的配合。而关税治理的理念则在于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引入更为多元化的治理主体, 从而使得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关税治理需要的不仅是海关内部各业务部门的协同管理, 更需要海关与其他公共部门、中介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的共同参与。
(二) 新型海关税收征管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是强化政策研究。由海关成立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 从体制上解决海关战略规划和统筹不足的问题, 强化与海关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研究, 建立与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商务部等所属政策研究机构的专门沟通联络渠道, 建立海关的政策参与机制和政策分析机制, 及时掌握国家的重大政策动向, 提供海关的政策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
二是整合现有业务职能, 各部门统一思想、协调配合。修订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的标准和参数, 建立企业信息库和信用评级制度, 提高纳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尽快建立以纳税人为管理单元、以信用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依托、以稽查或稽核联动为保障的新型监管体系, 构建海关与企业之间新型伙伴关系。
三是推进区域协作。由海关结合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突破以直属海关为行政管理单元的限制, 在税收量大、业务联系程度高的关区之间, 实行区域管理。同时, 建立区域海关协调管理机制和派出机构与外脑机构之间的行政支持机制, 通过行政程序的正式授权, 进一步发挥派出机构和外脑机制的作用。
四是完善沟通渠道。参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海关的做法, 建立专门的信息统筹处置机制, 完善海关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联动机制, 理顺目前海关风险管理、情报、价格与稽查、加贸和口岸查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处置渠道。同时, 完善海关与外界的沟通机制, 就涉及企业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问题进行直接沟通, 争取企业对海关政策的理解与认同, 提升政策执行效率。
五是改进监督考核。建议总署在进一步整合海关各职能部门开发的业务监控系统的基础上, 完善税收工作的监督机制, 建立区域性综合业务监控管理平台和建立统一的海关监督考核系统, 实现相关业务数据的自动共享, 减轻基层海关人员的系统操作录入负担。同时, 进一步完善税收考核和奖励机制, 适当减少考核指标, 建立更为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戚鲁.努力构建服务型税务[J].中国税务, 2003 (6) .
[2]韦坚, 韦宁卫, 蒙强..构建服务型税收征管体系[J].改革与战略, 2006 (3) .
[3]卢勋.对税收征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 (l) .
[4]张馨.税收价格论:理念更新与现实意义[J].税务研究, 2001 (6) .
电子商务与税收征管 篇7
1 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 , 是指在国际互联网 (Internet) 上进行的商务活动, 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而形成的新的商业交易模式, 其主要功能不仅包括网上电子广告、定货、付款、货物和服务递交等电子交易内容, 而且包括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生产调度、物资调配等电子商业内容。电子商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电子化和网络化, 极大的提高了商业交易效率, 降低了商业交易成本。电子商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其雏形是电子数据交换 (EDI) 和电子资金传递 (EFT) 。进入9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 尤其是Internet的普及和应用, 一种崭新的商务形式——以Internet为应用平台的电子商务, 作为商业贸易领域中一种先进的贸易方式而风靡全球, 它必将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与活力的贸易载体。
与传统的贸易相比, 电子商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交易虚拟化
从事网络贸易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 无须当面进行, 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完成, 整个交易完全虚拟化。电子商务的“虚拟化”带来一定好处, 作为进行电子商务服务的企业不用担心店址的好坏影响销售, 不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 无需过多的仓库, 而且作为厂家也可以将货物直接发到消费者手上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从中受益。
1.2 交易成本低廉化
网上进行信息传递的成本相对于信件、电话、传真的成本而言是较低的;买卖双方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活动, 无须中介, 减少了交易的有关环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产品介绍、宣传, 节省大量广告支出;电子商务使得无库存生产和无库存销售成为可能, 从而使库存成本为零。
1.3 交易快捷化
电子商务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传递与计算机自动处理, 而且无须人员干预, 加快了交易速度。电子商务实现“无纸贸易”、“无纸办公”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 节省了时间。
1.4 交易效率高
由于互联网将贸易中的商业报文标准化, 是商业报文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从而使各种交易在最短的时间便能完成, 依靠计算机自动处理, 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及货物托运等过程均无须人员干预, 在最短的时间内便能完成。
1.5 交易透明化
买卖双方从交易的洽谈、签约以及货款的支付、交货通知等整个交易过程都在网络上进行。通畅、快捷的信息传输可以使各种信息彼此核对, 有效防止伪造信息的流通。
2 现行税收征管方式应对电子商务所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一方面促进了贸易, 增加了税收;另一方面又对税收制度及其管理手段提出新的要求, 传统的税收征管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会计记账凭证基础受到冲击, 税务审计难度加大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记账凭证逐渐被电子票据、电子账册、电子报表所代替, 而保留在计算机内的电子凭证容易被不留痕迹的修改而且可以被多重密码保护, 使得税务部门征管稽查的难度加大。此外随着在线交易的发展, 传统的发票管理制度将不再适应电子交易流程。同时, 由于难以取得合法的发票凭证, 用户如何记账、如何列支费用也成为一个征管问题。在目前难以实行以票控税、以票扣税的条件下, 要求我们根据在线交易的特点调整发票管理规程。
2.2 网上交易性质难以分辨, 征管难度加大
在传统贸易中, 商品、劳务、特许权很容易区分。然而, 对于数字产品的在线交易, 税务机关较难掌握交易的具体信息, 因此对交易性质及适用税种、税率难以确认。例如, 一个用户要购买50本同样的书, 可以通过从网上下载的方式购买一本数字化的原版书, 并取得复制另外49本的权利。这一交易性质是商品销售还是特许权转让就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此外我们虽然可以通过银行控管电子商务的资金流, 但却难以认定交易的性质是商品还是劳务, 是何种商品或劳务, 从而加大了征管难度。
2.3 纳税人经营场所流动性、隐蔽性较大, 容易造成漏征漏管
在现行税收征管制度下 (代扣代缴除外) , 通常要知道纳税人的经营场所或住所, 才能对其依法征税。在电子商务条件下, 纳税人通过个人服务器在网上从事商务活动, 不需要固定的经营场所, 服务器很容易移动, 交易地点难以确定, 税务机关难以从地域上进行控管, 因而纳税人可能不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 容易产生漏征漏管, 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2.4 课税环节减少, 增大了税收流失的风险
传统交易下, 商业中介如代理人、批发商、零售商, 包括长设机构等有规范的税务登记和固定营业地点, 课税相对容易。在电子商务交易中, 产品或劳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直接交易, 在课税环节减少的情况下, 消费难以从批发商、零售商等中介环节取得税收;而买卖双方均具有较高的隐蔽性, 税务机关难以控管, 可能导致大量税收流失。
2.5 税源分布发生变化, 国内税源分配可能面临争议
目前, 我国对网上交易的征税地点尚未做出明确规定, 为了实际操作方便, 都以售货方或劳务提供方所在地为征税地点这样造成税源向生产地或劳务提供地集中, 从而加剧了税源的不均衡分布。例如发达地区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其他地区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 其纳税地点在发达地区, 其他省市难以向过去中间环节取得收入。这样必然导致税源分布向发达地区集中, 使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2.6 服务器设立地点可以任意选择, 国际避税问题加剧
互联网交易是通过网络在服务器上实现的, 而服务器的设立只需移动一台电子计算机, 一个调制解调器和申请一种联网方式即可, 这种便捷的方式大大促进了跨国企业集团内部功能一体化, 公司的职能可以以更便捷的网上交易的形式分散到各国的子公司。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意图也容易实现。此外跨国公司可以在避税地设立服务器, 将网上交易的提供地或接受地转至该地从而规避某些税收。因此, 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 传统的转移定价调整方法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3 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工作的对策
3.1 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相关法律制度
3.1.1 完善税收实体法律制度
法治社会要求依法治税, 为了使电子商务有法可依, 更好地解决这种新的交易方式给税收带来的问题, 应该在现行税法中增加有关电子商务税收的规范性条款。在不对电子商务增加新的税种的情况下, 完善现行税收实体法, 重点修改与电子商务关系重大的流转税法和所得税法。
3.1.2 完善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其他法律
完善金融和商贸立法, 修订我国现行的《票据法》, 或制定相应的《电子资金划拨法》, 规范电子货币的流通过程和国际金融结算的规程, 为电子支付系统提供相应的法律保证, 以保证电子商务中支付和结算顺利进行。
完善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立法, 以保障网络安全和商务安全, 从而防止网上金融风险和金融诈骗、金融黑客等网络犯罪的发生。要实现电子商务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
完善《会计法》等相关法律, 针对电子商务的隐匿化、数字化等特点, 会导致计税依据难以确定的问题, 可在立法中考虑从控管网上数字化发票入手, 完善《会计法》及其他相关法律, 明确数字化发票作为记账核算及纳税申报凭证的法律效力。
3.2 构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税收征管系统
3.2.1 建立专门的网络商贸税务登记制度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企业形态将发生很大变化, 出现虚拟的网上企业, 这就要求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在办理商贸网络交易手续前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专门的税务登记, 填写《电子商务纳税登记表》, 并提供网址、电子邮箱号码、电子银行帐号等网络商务交易的有关材料, 特别是计算机超级密码的钥匙备份。税务机关要严格审核, 逐一登记, 并建立严密安全的企业密钥管理办法, 保证密钥的正确使用。
3.2.2 启用电子发票, 完善网上申报制度
电子商务发票, 是以一连串电子记录方式表现的纸质发票的电子映像, 电子发票的启用不仅可以极大的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而且会给整个税收征管带来质的飞跃。税务机关应对企业申领发票的有关项目进行预先填写, 以防电子发票被转移使用;并且必须对电子发票添加防伪标识, 使企业开具完毕的发票只能以“只读”的方式打开阅读, 而不能以“读写”方式进行修改;另外企业填写完毕的发票必须经过税务机关备份后才能传递给交易方进行正常交易。
3.2.3 加快征管软件开发, 搭建网络税务平台
电子商务征税的技术性要求很强, 必须专门组织技术力量集中攻关来研制开发的智能征税软件。建立网络税务平台可以将有形的征管空间有效拓展至无形的网络世界, 网络税务登记、网络税务申报、税款缴纳以及网络税收宣传等网络税收征管功能才有可能实现。特别是建立综合性的网络税务认证中心, 是网络税收征管的中心任务。有了这个综合性的认证中心, 税务机关可以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号、发票真实性、是否按期申报、是否偷逃税收等一切涉税情况进行实时的在线核查, 从而避免税收征管的盲目性。
3.2.4 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构筑信息共享网络
立足金税工程, 加紧税务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建设, 迅速增加税务系统“信息高速公路”总里程, 抓紧形成覆盖全国税务系统的计算机广域网。加强与财政、金融、外汇、外贸、统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海关、公安等部门或行业的协调配合, 共同研究电子商务运行规则及应对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法律法规, 并通过建立定期情报交换机制和纵横交错的管理信息网络实现电子商务信息共享, 使税源监控更为严格。
3.3 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协调, 防范电子商务国际避税
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时间概念和空间限制, 表现出全球性特征。要防止网上跨国贸易所造成的税收流失, 一方面我国要关注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税收对策;另一方面应加强同外国税务机关的密切合作, 在税收的立法、征管、稽查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协调一致。运用国际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互换税收情报和相互协助监控, 不断加强税收信息交流, 才能深入了解纳税人信息, 使税收征管稽查有充分的依据。
3.4 强化现有税务机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在线网络商店的税收征管 篇8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根据艾瑞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8.1万亿元,增长27.9%;从市场结构来看,网络购物突破万亿元大关,占比较2011年有所提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C2C市场淘宝集市占全部的94.5%,处于“垄断地位”,2012年全年,淘宝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且根据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于2013年在“信息社会50人论坛”发布的一项正在进行的关于信息经济前景的研究显示,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电子商务规模(包括B2B在线交易)将达到30万亿,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经济体。
本文基于电子商务交易主体分类,主要可分为三种:为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也通常被称为B2B,例如企业间的平台阿里巴巴。二为企业对客户电子商务,也通常被称为B2C,是指商业零售,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例如e-bay、亚马逊、京东商城等。三为客户与客户之间的电子商务,也通常被称为C 2 C,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用网络以电子方式实现交易,如淘宝、拍拍等。而C2C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没有进行工商登记的个人卖家,是已注册公司的个人网店,三是实体店的网上商铺。
目前,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大多数自主营销型B2C网商平台,已经具备了完善的税收制度。作为B2B的代表阿里巴巴集团,也已经于2012年底向税务机关实缴约税金37亿元人民币。
各类商家对于纳税看法不一。一些实力雄厚的实体店商家认为纳税可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然而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个人卖家,纳税会压缩利润空间,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虽然2010年实施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网店进行实名登记,但是网络的隐蔽性仍然令税收难以监管。很多C2C卖家依然没有实行规范化运作,也没有缴纳税款的意识。
如今,B2C伪装成C2C逃税以谋求一己私利的案例屡见不鲜。早在2007年,某网店女老板就因为线下有自己的实体店,但通过伪装成C2C销售母婴用品逃税11万元被判刑2年。从2006年6月到2006年12月的半年间,女店主以公司名义在网上销售的货物金额近300万元。经当地国税局税务核定,该公司共少缴增值税人民币111362.69元,少缴比例高达100%。该类案件也显示出加强网店税收监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各国电子商务纳税比较
1.美国
美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快的国家之一。1 998年,美国通过了《互联网免税法案》,该法案的适用期为3年,经过两次延期后,现在仍在沿用。法案规定,对经过网络交易的无形商品可以免税;而对一般商品,仍然需要按照实体经营标准纳税,也就是按照增值税按经营地的原则纳税。
2.英国
电子商务在英国政府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英国在2002年通过《电子商务法》,该法案规定所有在线销售商品(包括无形商品和一般商品)都需要缴纳增值税,并且税率与实体经营相同,实行无差别征收,分为三等标准税率(17.5%)优惠税率(5%)和零税率(0%)。
3.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拥有健全、完备法律的象征,其对于电子商务的课税问题的研究也很早。早在2000年新加坡就发布了电子商务税收原则:
①在所得税方面,基本以经营地为原则。
②在有形货物销售方面,境内销货税率为3%,外销税率为0%。
③在劳务与数字式商品方面,在新加坡登记的营业者提供的劳务,应按劳务购买人数缴纳3%的货物与劳务税。
4.日本
日本《特商取引法》规定,网络经营的收入也需要交税。日本店主纳税意识比较强,据统计,日本年收益高于100万日元的店主大都比较自觉地报税。日本法律也有规定:若网店的经营是以自己家为单位的,在这种情况下,年经营收入不足100万日元,店主就可以不用缴税。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还有差距,但发达国家采取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从各国的做法看,每个国家具体情况不同,对C2C征税方面的规定存在差异,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个人网店征税必然已是一种趋势。
三、对C2C纳税的可行性分析
“淘宝伤城”事件是指淘宝网10月10日公布的《2012年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一日后,淘宝商城发生了持续的有组织的被恶意攻击现象,导致部分合规经营的淘宝商城店家的正常经营秩序受到严重干扰。这是淘宝商城经历的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抗议”。这次事件,可以被认为是国内网上购物平台在各方矛盾交织和博弈中,由C2C向B2C艰难转型的开端。这样的转变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美国作为电子商务发源地,其网上购物平台持续健康发展,销售额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因此,纵观美国电子商务发展历程,并从中借鉴经验是十分必要的。从美国网上购物平台的发展现状来看,B2C模式已成主流,十多年前,美国最大的C2C企业eBay的规模是最大的B2C企业亚马逊的几百倍,但到了2010年,亚马逊营业额高达324亿美元,eBay只有92亿美元。根据国内外两方面的发展方向,我们并不难预测出B2C网络营销模式将会成为我国今后网络营销的主流。而C2C模式的落后,则是由于知识产权和售后诚信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导致的。C2C网购用户的购物体验得不到提升,而资金雄厚的企业“触网”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些都导致了C2C网络营销模式在未来会逐渐地被边缘化的命运。
2011-2013年数据显示,B2C销售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英国、日本和德国,其中,中国的增长最快。排名前五的国家中除了中国,现都出台针对电子商务纳税的相关法律。这些发达国家的法律、经济环境、信息技术等都已发展得比较完善,公民纳税意识较强。而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还不如发达国家完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对于电子商务纳税是必然的,只是纳税的时机以及纳税的形式还有待商榷。
本文认为日前不宜对C2C模式的卖家征税。
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1、个人卖家与企业卖家相比其所拥有的资金支持太过单薄。
2、我国现在处于主流网购模式转型期间,许多个人卖家的经营都面临挑战,在这个洗牌的过程中必然会淘汰经营不善和信誉不良的卖家,从而使历经挑战最后生存下来的卖家有机会转变为优秀的企业卖家,此时征税会加剧卖家的生存挑战,可能会导致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个人卖家提前落马。
3、在网络交易平台中,C2C是一种相较于线下而言成本十分低廉的创业模式,可以成为青年创业者不错的选择。
4、美国的《互联网免税法案》主要内容:(1)三年内避免对互联网课征新税;三年内暂不征收或延期征收国内“网络进入税”,即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提供的网络接入服务暂不征销售税或使用税;对在网上销售而网下无等同物的商品与服务,如数字化产品及劳务,暂不征税。(2)三年内避免对电子商务的多重课税或税收歧视。(3)关于远程销售的税收问题。州及地方政府不能向非本地的销售商征收销售税或使用税,除非该销售商在该州或地方建立了“税收关联”。(4)禁上对电子商务征收联邦税,指定互联网为免关税区。
即使是以资金雄厚的企业卖家为主导的美国电子商务市场,美国对于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持有相对宽松的态度,实施了一些优惠的税收政策。这对于促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时间较短,以资金单薄的消费者卖家为主导,且尚处于起步阶段,即将迎来其发展的高峰期,如有相应优惠的税收政策扶植势必会为我国电子商务的繁荣创造十分良好的条件。
2013年5月30日,有消息称电商征税一事已经进入倒计时,年内可能正式向网店征收5%营业税。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方面正式回应称,这是一种误解。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人士表示:“电商征税不会很快实行。”2012年全年,淘宝交易额过1万亿元。对此淘宝方面表示,“据我们了解,国家相关部门对电商征税一事非常谨慎,目前还在进行调研,我们也一直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研究探讨,但目前并没有任何税收新政策出台。”
对于征税时机本文认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当C2C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如其规模占整个零售业百分之几等再开始征税,同时也要积极完善征税的环境。如今,电子发票的实施缩短了办税时间、提高了效率,也为日后征税提供依据。
现阶段仍需要加强监管,处理网购中的水货,假货,伪劣产品,服务态度恶劣,诈骗等问题;建立系统,将所有商户的信息收集汇总在一起;设计类似于“营业执照”的电子商业市场准入授权证书。
对于C2C纳税,一些经济领域专家是这样看的: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目前电商毛利率普遍较低,对电商征税可谓雪上加霜,小微企业受到影响最大。征税应更多地从保护产业发展角度考虑。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马宇:电商尚处于新生阶段,征税将对小型店铺带来毁灭性打击。经营者增加的税务负担将直接专家消费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导吕本富则提出了自己的“三不原则”,网络零售产业规模占整个零售业5%以下时,政府不要管;网络零售的就业人数在500万人以下时,政府不要管;网络零售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就业人员,政府也不要管。
四、现阶段征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解决方法
(一)税收征管体系不完整
建立一套完整的税收体系是顺利实施税收的强力保障。而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征管手段和业务流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经济交易方式作出的具体规定,对电子商务活动引发的税收征管和税源管理问题还没有作出专门规定,更没有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税收征管的系统化调整。
(二)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强
税收属于国家的政治权利,具有强制性与无偿性,但光靠国家单方面行动是不够的,纳税人在税收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并不强烈,网上商店不纳税的现象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以淘宝为例,这些未进行工商登记的个人卖家在过去的交易活动中几乎没有主动交税的。
(三)网上交易与传统交易的差异性
现行的税法中规定的纳税主体,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登记的有一定的财产和资金及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能独立核算,并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在传统交易中,企业是必须进行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的,而在电子商务中,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很多情况下,C2C模式的卖家是没有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注册登记的,就更不用提税务登记。交易主体不确定的情况下,纳税主体也无法确定。
在传统交易中,开具发票是交易的必备程序之一,全国统一的发票对税收进行实时记载。纸质版的数据、凭证、账簿、报表都是税务机关查询税务的原始证据。相比之下的电子商务,电子发票并没有规范统一,目前还没有系统可以自动生成账簿报表,收集网上银行交易也显得很困难,作为电子版本的税务证据,例如交易的原始数据存在着被篡改,交易记录存在着被删除的可能,而导致税务舞弊。
对于征什么税种,税率怎么确定,这些需要经过调研后由有关部门确定。根据已知的资料,对这个问题,主要有几种看法。
1、征收营业税。
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所谓应税劳务是指,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金融保险业、娱乐业、服务业。从事上述业务就应该缴纳营业税,不同的税目税率会有差异,税率在3%到20%不等。其计税基础是营业额。
自2012年1月1日上海作为首个试点地区启动“营改增”改革后,将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等十个省市。2013年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按照规划,最快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营改增”。增值税未来必然会取代营业税。如果对C2C商家征收营业税,很可能会打击小商家的积极性,因为营业税是以销售额为计税基础,征收营业税会进一步压缩小商家的利润,使许多原本就在勉强维持经营C2C商家雪上加霜。
2、征收增值税。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
对于课税对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不仅仅对商品也对服务共同征收增值税。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的有形和无形产品统一征收增值税,利用税率加以区分,不仅可以解决课税对象模糊的问题,也有利于公平赋税。这对于我国税法改革以及未来完善电子商务方面的纳税问题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并且,实施“营改增”可以切实为纳税人减少税务负担。
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如果确实要对C2C商家征税,可以考虑在短期内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如提高增值税起征点、实施优惠税率或者设定适当的缓冲时间等。并且由于网络的隐蔽性等特点,应该对纳税环节、时间、地点重新界定。最好能够通过电子发票或网上纳税平台等手段缩短纳税环节,使纳税更具规范化和法制化。
分析了两类税种的可能性,本文认为未来征税应该更偏向于征收增值税。
五、对税收征管提出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税收制度,完善电子商务税务机制
由于现行税法对电子商务带来的税收问题还没有修订相应条款,则需要有针对性的修订、补充和完善,对网上交易的征税对象、征税范围、税目、税率等问题进行明确定义和调整。以及与此相关的国际税收问题,应当通过对一些传统的税收概念重新修订和解释使其明确化,并使之能够适应电子商务环境,如对“常设机构”概念的重新定义。
(二)加强税收宣传,培育网店主的纳税意识
在纳税过程中,网店店主较强的纳税意识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弥补法律制度上的不足和漏洞,所以需要加强税收法律知识的宣传,加大监管力度,来强化个人网店店主的纳税意识。同时,相关税务部门也应有所提高服务意识,通过向个人网店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使网店店主感受到纳税并不是他们单方面的付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申报积极的纳税人进行奖励,营造良好的C2C电子商务征税的氛围。
(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电子商务是一种在一个虚拟的市场中进行交易的活动,其无纸化操作的快捷性和交易参与者的流动性保证了它的高效性,也正因此造成了税收征管中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现了许多“盲点”和漏洞。为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则急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选择这儿个方面:一是应加强税务机关的网络建设,通过与国际互联网全面联网和在网上银行、海关、网上商业用户的连结,真正实现有效的网上监控与稽查。二是应积极推行电子商务税收登记制度,纳税人在办理了上网交易手续之后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电子商务的税收登记,取得一个专门的税务登记号,由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申报有关网上交易事项进行严格审核。三是将电子商务中的支付体系作为监控和稽查的重要环节。
(四)建立电子商务的税收自动征缴平台与税务稽查数据系统
鉴于电子商务征税与传统征税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可建立一个专门应用于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缴平台和稽查系统。税收征缴平台可实现完全智能自动化,自动执行区分销售方纳税人身份,对交易的货物信息资料进行比较,找出交易货物的适用税率,并计算应缴纳税额,向纳税人开户银行发送结算税款的指令等这一系列过程。对于税务稽查,则可建立“全国电子税务稽查数据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纳税人税务登记信息和经营交易信息的共享。由于该系统是与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相连接的,那么就可以轻松实现网上共享相关电子数据信息,即时准确掌握纳税人电子商务交易情况以及利用系统相关功能对每笔在线交易结算单据进行留底备查。由于系统本身与税收征收管理系统和纳税评估系统对接,通过对各相关指标的分析,可以科学高效的实现税务稽查。
(五)运用电子发票
网店与传统商店的区别之一在于其商品涵盖种类广泛,有些网店一家提供多种商品,有些是单一的网店,有的是同时经营网店和实体店。因此,进行单一的税率、方法税收显然不公平合理。有些商品国家有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些商品的在征税环节方面有特殊规定,电子交易应该与传统交易存同求异,消除税收盲区。应对这种情形。我们提出一种能够自动按交易类型进行分类的电子发票的概念,与普通发票类似,电子发票的号码采用全国统一编码和统一防伪技术,分配给商家,在电子发票上附有税局的电子签名。发票是交易与税收的桥梁,如果电子发票问题能够得以解决,我们的网上商店税收将不再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而是既快捷、准确、简约又具有强制性的电算化模式。这样我们就可以弥补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的税收漏洞。
参考文献
[1]贾绍华.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研究[J].税收经济研究,2012(03)
[2]刘若木.论我国网上商店税收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2(11)
[3]王华.电子商务C2C模式下税收征管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5)
[4]罗大勇.电子商务带来的课税问题及相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8(02)
[5]曹海生.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体系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
加强县级税收征管的对策探讨 篇9
(一) 税收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县级财政体制还存在诸多弊端, 很多税收计划并没有科学依据, 在预算外还存在很多预算外收费项目, 不存在很强的用税意识。不仅如此, 现有的银行管理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 同时银行与税务部门工作缺乏协调性。与此同时, 县政府还干预地方税收执法, 严重扰乱了税收征管秩序, 严重干扰了税收执法。不仅如此, 国税局和地税局、财政局与国地税缺乏有效的沟通, 导致税务机关执法很难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当前县级税收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公民缺乏较强的纳税意识, 过于注重人治, 而忽视了法治的重要性, 这些传统观念都会影响税务征管目标的实现。
(二) 税收监管乏力
当前县级税源监管弱化, 税收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当前县级税务机构设置与税源状况缺乏适应性, 同时工作流转环节过多, 很多县级税收机关不仅要承担税务登记管理以及发票管理等工作, 而且还要进行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以及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同时还要承担纳税评估、税款催缴等业务职责, 此外, 报送上级下达的数据、报表以及资料, 正是因为这样, 导致县级税收机关监控管理不到位,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税收监管。另外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税源管理方式, 长期实行粗放的税源监控, 长期以来清管理, 轻视责任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 税务代开票制度不完善
首先, 当前的税务代开票的对象、范围以及金额虽然都没有违背税法有关规定, 但是缺乏规范化, 同时基层征管人员对代开票制度有待提高, 使得税收征收
工作容易出现漏洞。其次, 对于开票申请人的证明材料, 审核力度有待加强, 也没有要求申请人对自己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 很多税务机关进行税收代开票并没有进行严格审批, 也没有规定单笔开票金额的最大值。最后, 对于代开发票的所有环节, 缺乏有效的监管, 也没有对代开票对象和范围进行严格复核, 特别是流动性较强的企业, 在对其代开票缺乏有效的检查和监管, 各方责任也不够明确。另外, 对于代开票程序, 也没有进行监督审查, 更没有对代开票的自由裁量权进行严格限制。
(四) 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在整个税收征管的所有环节中, 征管人员自身素质高低会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整个税收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当前不少税收征管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 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时缺乏规范化, 不仅如此, 税务机关也没有定期组织相关教育培训, 导致税收征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 管理水平也一直停滞不前, 因此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时往往很容易出现问题。第二, 缺乏完善的奖惩机制, 对有突出贡献的监管人员未能给予适当奖励, 对于工作不积极的人员, 也没有对其惩罚, 长此以往, 容易打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不利于其工作责任感的提升。第三, 很多税收征管人员忽视了税收征管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 容易出现纳税人与税务代码不相符合的情况, 使得纳税登记、申报、缴纳资料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二、加强县级税收征管的对策
(一) 优化税收征管环境
一方面, 县级税务机关应该建议上级部门加快税收管理体制完善, 避免单纯的数量递增式考核, 逐渐向更加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考核转变, 实施税收征管综合质量考评模式。在制定税收考核指标时, 应当结合本县经济发展实际状况, 同时还应当合理确定上级及本级税收考核指标, 为税务部门依法治税提供制度保障, 避免税收入库进度人为操控以及违规转引税款等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 应当积极拓宽税源。在当下这种税收征管模式下, 我们不能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税收收入总量增减变化及其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上, 同时还应对当地经济水平、政策以及征管对税收收入带来的影响, 为当地政府提供帮助,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地方优势产业, 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避免因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的财税收入不稳定的不利局面, 实现税收收入的持续性增长, 也即达到了优化税收征管环境的目标。
(二) 不断加大对税源的监管力度
一是对纳税人实行“一户式”管理。通过为纳税人建立动态和静态税源分户档案强化户籍管理。首先需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 主要调查清楚实有经营户数、应纳税的户数、各户应纳税款以及是否适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同时还要做好税源划分工作, 比如说固定税源和流动性税源等的划分,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归纳, 进行必要的分析, 以积累丰富的数据资源为有效监控提供方便。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税源管理责任制。在当前的税收管理模式下, 在进行税源管理时仍然是以税款征收人员和税收管理人员为主要监管力量, 同时负责税收稽查工作的人员为辅助力量, 通过彼此加强合作、密切配合, 在做好“管护”工作的同时做好“管事”工作, 以防止税款征收漏管问题的出现。
三是要加强对税源户的稽查。首先, 应该及时进行观念转变, 增强稽查的意识, 将管税和管票结合到一起, 同时还应对纳税人的发票使用加强监督, 从而为稽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监控依据。其次, 对连续三个月没有进行纳税申报、信誉度不高的纳税人应该进行重点稽查。最后, 对于漏征和漏管户, 应当列为重点打击的对象, 一经查实, 在责令其限期内补足税款的同时还要根据漏税额大小处以适当的罚款, 对于触犯刑法的纳税人, 还要将其移送至司法机关, 追究其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 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等做法在法律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四是建立健全税源管理部门协调机制。依托有利的计算机网络优势, 在现有的税收管控体系下, 可以通过与税源管理相关部门联网, 以实现对税源户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 还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工商管理部门以及司法机关等的协调与配合, 对监管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明确, 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某个部门甚至某个人身上。另外, 还要注意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对于存在偷逃税行为的行为人或者存在无证经营情节的, 应当通过媒体网站进行曝光增加其违规成本, 还要发动广大群众, 对存在以上情节的纳税户进行举报, 以利于税务机关漏征、漏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 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税务机关代开票制度
首先, 在结合县级等基层税收征管的实际, 在不违背税法规定的前提下, 进一步规范代开票的对象、范围以及金额大小, 使基层征管人员对于代开票的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 这样在代开票实务工作中就可以有效降低征收漏洞的可能性, 其次, 对于开票申请人所提交的证明材料, 应当加强审核, 并要求申请人对自己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保证, 并明确告知对方, 如果证明材料不真实, 将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同时对于各级代开票的审批权限, 应当做适当限制, 可以规定一个单笔开票金额的最大值, 以防止职权滥用。最后, 在代开发票的所有环节还要强化监管, 做好代开票对象及范围的复核工作, 尤其是流动性比较强的企业, 在为其代开票时, 更应该加大对其检查和监管的力度, 从而明确各方责任。还要就代开票程序做好监督审查, 对代开票的自由裁量权, 必须加以严格限制。
(四) 不断提高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水平
在整个税收征管的所有环节中, 都活跃着征管人员的身影, 因此, 征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税收征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下去, 能否顺利完成税款征收目标, 所以就需要提高征管人员的自身素质, 但是有一点, 单靠提高个别征管人员的自身素质还是远远不够, 应该不断提高征管人员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具体而言, 其一, 应该不断增强征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不断提高其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并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教育培训或者邀请专家讲座的形式, 加上网络教育课程等有效措施让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从而更好的胜任税收征管工作。其二, 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对征管工作有突出贡献的监管人员, 应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而对于工作不积极的, 缺乏工作责任感的人员, 则应对其进行惩罚, 以促进其工作责任感提升。其三, 要求每一位征管人员必须重视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 一定要按照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 确保纳税人与税务代码相符合, 这样可以确保纳税登记、申报以及缴纳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三、结语
【财务管理税收征管】推荐阅读:
税收征管档案的管理论文07-23
广东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资料档案管理办法11-05
税收筹划财务管理07-12
财务管理下的税收筹划08-12
试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策划06-18
财务税收审计09-28
电力系统财务税收政策08-21
税收管理08-20
税收管理07-23
税收征收管理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