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后备力量培养(通用9篇)
排球后备力量培养 篇1
1研究对象
以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石油大学、青岛市体校四所高校女子沙滩排球队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运动员是女子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他们的来源、对沙滩排球的喜欢程度、接触沙滩排球运动的方式及运动等级情况都影响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3.1运动员现状
经调查,当前青岛市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的主要来源是学校运动队,调查的四支女子沙滩排球运动队的100名队员中来自于上述两种途径的有82人,此外有7名队员来自于专业运动队,还有11名队员来源于其它途径。
调查的数据显示,青岛市女子沙滩排球队运动员对于沙滩排球项目的喜欢程度不高,调查的100名队员中只有13人表示很喜欢沙滩排球,有81名队员明确表示很一般;从是否希望参加沙滩排球项目的训练情况看,只有6名队员表示不希望参加沙滩排球项目。 这种态度必然会影响到他们投入到训练中的积极性程度,从而影响到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
青岛市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参加专项训练的时间较长,调查的100名运动员中参加专项训练在1~3年内的只有7人,80%的运动员训练年限在3~7年内,有13名运动员训练年限在7~9年,她们中一级、国家级及健将级别的运动员有65人,其余35人多为二级运动员。
3.2教练员现状
教练员是后备人才培养的组织者和训练计划的实施者,在女子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从一定程度上讲,女子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练员的个人素质。
学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教练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及发展潜力。调查中发现,青岛市女子沙滩排球教练员的整体学历水平较高,调查的4名教练员中研究生有3人,其余1人为本科学历。
职称是反应教练员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训练、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教练员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尺之一。青岛市女子沙滩排球教练员的职称是比较高的, 调查的女子沙滩排球教练员中有75%教练员获得了高级教练员职称,其余25%名教练员获得了中级教练员资格。
运动经历对于女子沙滩排球教练员执教能力有决定性作用, 调查的青岛市四支高校女子沙滩排球运动队的教练员都有不同的运动经历。其中运动等级主要是国家级和一级,这部分教练员在多年的运动生涯中对女子沙滩排球项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训练经验丰富,加上良好的理论储备,这样有助于他们在执教中将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对于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极为关键的。
调查的青岛市四支高校女子沙滩排球运动队的教练员中,有2人表示经济收入的高度会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另外2人表示领导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可程度会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经济收入的高度也是影响教练员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3.3场地与经费现状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都是在一定的保障条件下进行的, 其中最主要是经费和场地设施两方面,它们是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基础。
走访中了解到,调查的四支青岛市高校女子沙滩排球队都有自己的专业训练场地,场地和器材的情况都比较好。教练员对现有的场地器材能否满足训练需要的评价结果,可见所有的教练员都认为现有的场地能够满足训练需要。
经费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工作运行的基础,是训练及比赛的根本保证。调查显示,青岛市高校女子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体育主管部门专项拨款。
3.4比赛现状
竞技比赛是运动训练的杠杆,只有通过比赛,才能反映和考察出运动训练的效果,竞赛制度的完善与否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着运动训练。
当前青岛市女子沙滩排球后备人才每年参加的比赛次数不多,从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的情况看,大部分运动员年度参赛次数在1~2次之间,调查的100名运动员中有23人没有参加过国家级的比赛,有17人没有参加过省级的比赛。调查的4名女子沙滩排球教练员中有2人表示虽然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数量上升,但质量有所下降,访谈中也有部分教练员表示当前沙滩排球运动员参加训练的积极性不足,其中将来就业没有出路是导致她们积极性不足的重要原因。
3.5科研、医疗保障现状
在女子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科研保障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既是对科学理论、方法等运用的过程,也是对训练理论创新,对训练方法、手段的改进过程。虽然调查的青岛市四支高校女子沙滩排球队伍都配备有科研人员,但科研人员的作用不大。在科研保障方面,调查的青岛市四支高校女子沙滩排球队伍虽然都配备有科研人员,但科研人员为队伍训练服务的水平较低,影响了女子沙滩排球后备人才训练及人才培养科学化程度的提升,在提高队伍训练质量方面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女子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是一个多年、系统的过程,运动损伤也是后备人才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对后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而言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在日常学习与训练中我们经常能遇到各种损伤问题,这一点是由女子沙滩排球项目的特点所决定的,良好的医疗监督能降低或预防损伤的发生。当前青岛市女子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医疗监督情况不容乐观,只有1支队伍有队医, 缺乏良好的医疗监督。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从运动员现状看,青岛市女子沙滩排球后备人才主要来源于学校运动队,她们对沙滩排球的喜欢程度不高,积极性不足;参加专项训练的时间较长,运动等级较高。
(2)从教练员现状看,教练员的学历以硕士为主,学历较高;职称以高级教练员为主,职称较高;都有丰富的运动经历,运动等级主要是国家级和一级。
(3)从场地与经费的情况看,调查的三支队伍都配备有完善的场地器材,完全可以满足训练需要;体育主管部门专项拨款是训练经费的主要来源,经费充足。
(4)从学习与训练情况看,运动员对文化学习对训练成绩提高影响程度的评价并不高;每周训练的次数在5次以内,每次训练的时间在1~5 h内,比较难掌握的训练内容主要集中在扣球、垫球、 移动和传球等方面。
(5)从每年参加的竞赛次数看,大部分运动员年度参赛次数在1~2次之间,部分运动员没有获得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机会,竞赛次数偏少。
(6)从科研与医疗保障的情况看,调查的三支队伍虽然都配备有科研人员,但对队伍训练科学化的作用有限;三支队伍中只有一支队伍有队医,医疗保障水平低。
4.2建议
(1)要加大对项目的宣传力度,制定针对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的优惠政策,提高运动员参训的积极性。
(2)开设后备人才奖励基金,完善招聘机制,完善教练员相关制度和奖励制度,提高教练员执教的积极性。
(3)组织青岛市及山东省的女子沙滩排球联赛,或者组织不同高校间沙滩排球对抗赛,通过高水平的比赛来检验和锻炼人才。
(4)充分发挥科研队伍的作用,提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强化训练中的医疗监督,降低或避免损伤发生,加强医疗干预。
摘要:青岛市是山东省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开展最好的城市,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该文以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石油大学、青岛市体校四所女子沙滩排球队为例,对青岛市女子沙滩排球后备力量培养现状做系统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当前青岛市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青岛市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对策,为青岛市女子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青岛市,女子沙滩排球,后备力量,培养现状,对策
排球后备力量培养 篇2
一、山东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年龄结构理想,梯队建设较好
衡量一个省市排球运动的发展状况,一方面要看其运动成绩,另一方面是看其排球普及和后备队伍的建设。从2010年山东省省运会排球比赛和2010年山东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比赛的参赛人数统计中发现,和上一年相比,参赛人数没有明显变化,2010年参加山东省22届省运会男子运动员158人、女子175人,参加10年山东省传统项目学校比赛男子运动员173人、女子196人,共计421人,09年是525人,并且潍坊二中、淄博十中、昌邑一中、省实验中学等传统项目中学在全国中学生排球锦标赛中屡次取得好成绩。由此可见,我省这几年青少年排球运动发展较为稳定,基础较好,储备较为理想。
二、山东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市、地区之间普及和发展颇不平衡,后备人才选材指标过于倾向化,输送情况过于单一
经济实力是一个地区体育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地区体育项目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从体育局有关专家了解到,聊城、济宁等几个地区本来也是有排球项目的,但是由于当前奖牌战略的影响,因此把效益低的排球项目砍掉了。有些地区比如说菏泽、德州根本就从来没有参加过排球比赛。因此,进一步巩固提高排球发达地区水平,加大落后地区青少年排球运动的普及力度,无疑是我省排球运动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选材方面,大部分教练员主要考虑的指标因素是形态指标、遗传指标、素质指标,其次是心理指标、机能指标和技能指标。教练员预测队员身高普遍采用骨龄测试和根据父母身高推算,很多基层教练员在选材中比较侧重于高度,容易忽视身体素质和基础技术动作的掌握,往往造成进入一线队伍后还在补基本技术。
在输送方面,我省后备人才的输送还是以“体校——专业队——国家队”三级输送网为主,缺少足够的输送渠道,省队一线、二线队员基本上是来自山东省六所体校。传统项目学校中的优秀队员即使达到了省队水平,让他们选择的话,考入名牌大学是他们的首选。山东省近几年的排球后备人才交流情况统计表明,从外省引进的人数很少,即使有限的几名,技术水平也一般;而输出的人才更少,几乎为零。各传统项目学校的招生基本上限于本地区,而省内的协作交流、有偿交流现象更为少见,且相互交错,人才交流的模式还是以引进为主,半市场化的交流形式较多。
三、训练水平有待提高,参加比赛的机会偏少
系统的训练程度是体现运动员运动水平的一把标尺。业余体校无论是每周训练次数还是训练时间都超过了传统中小学,大多数传统中小学每周只能训练2-3次,有比赛时才集训,能达到每周训练4-5次。从训练内容看,业余体校和传统学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体能训练和规范技术动作的重要性上,业余体校在全面发展上比较突出,而传统中学比较偏重于某一项技术,且不集中,这可能与教练的业务能力及训练指导思想有关。
从参加比赛情况看,各队每年参加各类比赛次数一般为2-3次左右,主要是参加山东省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比赛和山东省排球锦标赛。但是近几年来排球比赛由于参赛队减少,致使比赛赛程短、比赛整体水平不高,队员水平参差不齐,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甚少,中学排球队更无从谈起,致使运动员赛练脱节,很少有临场锻炼的机会。
四、尖子选手的产出率偏低
在调查统计和对有关专家、教练的访问中得知,各参赛队伍中得分较多的队员较少,顶尖高手不多,普遍反映了我省青少年排球选手中球星的产出率较低,而且有逐渐下滑的趋势。要改变这种局面,各地市应在抓好球队建设的同时,注重尖子运动员的选拔培养,力争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也是关系到山东排球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排球后备力量培养 篇3
1 世界排球强国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1 . 1 美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运动员的培养完全是在以高校为主的体制下进行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完全发挥了学校作为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基地和源泉的作用。在美国中学的运动队中,参加女排训练的人数排在第三位。美国的排球运动主要是把学校作为载体,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从而实现大规模的普及和提高普及基础。美国培养后备人才的“学校体制”大约使1/3的学生成为培养对象,其特点是使教育和体育相结合,加强培养运动员的职能。
1 . 2 意大利和德国排球培养后备人才的模式
意大利和德国培养后备人才的基本模式是俱乐部制,在立法上允许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在组织上的高度自治, 政府通过立法对社会上不同的体育组织和活动进行管理。学校也成立各种俱乐部,主要针对学生和教师;社会上也有各种俱乐部,有单项俱乐部也有综合俱乐部,不论何种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俱乐部,从而也为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
1 . 3 法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法国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方式和美国、德国、意大利的模式不同,俱乐部的形式在法国发展的不够完善,在后备人才培养上采用政府培养和社会体育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平时的训练中政府赋予社会体育组织很大的权力,政府通过立法保证社会体育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对社会体育组织也给予规范和指导。
1 . 4 古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古巴基层排球开展的较广泛,在近些年国际大赛上,古巴男队和女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各县、洲体校从事排球专业训练的学生就达到5000多人。古巴政府把排球设为了必修课,并且重点培养优秀的排球后备人才,所需费用由国家承担。
1 . 5 日本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同属于亚洲国家的日本和我国在竞技人才培养上也存在很大不同。被称为“亚洲排球强国”的日本,以学校为主题,依靠学校体育设施对排球运动员进行培养。这也就造就了日本排球运动员较高的排球智商。诞生优秀排球运动员的第一阶段是中小学,第二阶段是大学。日本的体育大学和普通大学是培养高水平排球队的基地之一。
2 我国目前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模式
2.1 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体制。该体制把国家体育总局所负责的学校和业余体育作为中心,对不同年龄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培养,是一种新型的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体制。通过“举国体制”的培养,排球运动得到迅速的发展,运动员的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运动员,使排球运动完成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特别是中国女排取得了“五连冠”,让中国的排球运动首次称雄于世界。中国排球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再次夺得金牌,问鼎世界。
2.2 体教结合
“体教结合”是把学校作为培养竞技人才的依托,通过业余的训练,全面且自由的对个体进行培养,不仅可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运动员,而且还可以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以运动员自然成长、身心发展和变化规律为训练的科学依据,实施小学、中学和大学一条龙的培养体系。这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旨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把两种规律结合起来,充分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把竞技体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3 俱乐部
“俱乐部”培养模式是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用工制度的改革,以竞赛体制改革为重点的体育改革开始全面启动。首个职业足球俱乐部出现在1992年的大连,第一个股份制足球俱乐部建立在四川,随后我国相继出现了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排球、篮球等项目的职业联赛。客观上俱乐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的不足。近两年广东恒大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整体上不能改变后备人才断层的局面。
3 我国目前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弊端
3 . 1 “举国体制”培养模式弊端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举国体制暴露出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和竞技体育的高淘汰性、风险性,竞技体校和业余体校不如普通高校有吸引力;举国体制下,培养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是“选材—训练—输送”的“一条龙”服务的问题。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相互独立,只专注于训练而忽略了人格培养和文化教育,使后备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很难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这也造成了最近几年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困难。体育总局也试图改变某些不足,在某些项目上提倡单飞,比如网球,除了李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之外,在其他体育项目上几乎是没有成功的。
3 . 2 “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弊端
“体教结合”的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还没有担当起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任,在小学-中学-大学的培养途径中的重要纽带出现问题。杨学东在《北京市中学排球课余训练状况》中得出:就北京市中学12支排球课余训练队,近5年内运动员输送情况看,第一名是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在5年内北理附中向高校共输送人才24位,其中有5人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2人进入体育院校,其余均是普通高校;走高水平这条道路的学校主要以北京101中学女队为代表,在5年中向北京队输送8人,而北京其他中学的输送情况并不乐观。“小学-中学-大学-专业队”人才培养途径出现了断层。虽然北京体育大学和清华大学培养出自己的学生运动员,但是这毕竟是凤毛麟角。把学生运动员作为主体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发展的并不成熟,无法担当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
3 . 3 “俱乐部”的培养模式的弊端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转型期,俱乐部模式发展并不成熟,还缺少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在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青少年俱乐部。俱乐部的培养模式和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结果是一样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是俱乐部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这和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一样,功利性是第一位的,社会综合因素考虑较少,特别是文化教育方面。近两年广东恒大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整体上不能改变后备人才断层的局面。
4 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4 . 1 坚持“举国体制”为中心, 解决好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安置
继续坚持“以举国体制”为中心的后备人才培养制度,同时加大对退役排球运动员的就业安置。社会和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培养机构,对运动员进行再教育,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和工作的能力,不断地把退役运动员推向市场;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尽可能的解决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4 . 2体育局和教育局相互合作, 加大“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力度
学校体制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在举国体制的弊端下产生的。很多学者提出“竞教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竞教结合”是一种以培养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为目的,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首要目标的一种“新型体育”人才培养新体制。该体制不仅要遵循竞技运动的训练规律,使人员得到系统的训练;还要遵循教育规律,对人员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把竞技训练和文化教育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两个体系的优势。
4 . 3 鼓励个人和社会俱乐部的发展, 并给予其引导
我国俱乐部起步比较晚,在管理和操作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管理和操作方面存在很多缺陷。使排球俱乐部形成规范且系统的管理,让排球俱乐部真正的走上社会化,市场化,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操作和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我国的俱乐部制度。同时,体育局应该适当的给俱乐部一些权利,鼓励社会企业和社会团体办俱乐部,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条件,并在人才的输送和管理方面给俱乐部以适当的引导,特别是在外聘教练上,应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包括教练员资格、等级、待遇和管理方面等。
摘要: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才能保证竞技体育有较高的水平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才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该文分析总结了目前中国和世界排球强国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近些年来中国运动员退役后出现的就业问题和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培养排球后备人才提出对策,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参考意见。
排球后备力量培养 篇4
秦增忠(1988-), 男,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
摘 要:本文以山东省在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3-2016)中被认定的37处基地中含有排球(含沙滩排球)专业训练项目的8所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山东省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在训运动员、在岗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情况,得出相关结论,进而提出相关建议,目的使山东省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良性发展,合理配置、布局基地人力资源,已期更好的为进一步推动山东省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排球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排球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排球;后备人才;基地;高水平
本文以山东省在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3-2016)中被认定的37处基地中含有排球(含沙滩排球)专业训练项目的潍坊市体育运动学校、泰安市体育运动学校、济南市体育运动学校、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滨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芝罘区竞技体育学校、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青岛市四方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以上8处基地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山东省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在训运动员、在岗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情况,得出相关结论,进而提出相关建议,目的使山东省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良性发展,合理配置、布局基地人力资源,已期更好的为进一步推动山东省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排球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排球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山东省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在训运动员与在岗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情况分析
1.1山东省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在训运动员情况分析
调查可知,8处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中在训运动员一共381人。在训运动员人数最多的学校是芝罘区竞技体育学校,在训运动员85人,占在训运动员总数的22.31%。在训运动员人数最少的学校是青岛市四方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在训运动员21人,占在训运动员总数的5.51%。
在训运动员人数最多的学校与在训运动员最少的学校在训运动员之比约为4:1。
1.2山东省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在岗教练员情况分析
山东省8处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有在岗教练员232人,在岗教练员与在训运动员之比约为1:1.6。在岗教练员人数最多的基地为滨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有在岗教练员38人。占在岗教练员总数的16.37%。在岗教练员人数最少的基地为青岛市四方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有在岗教练员13人。占在岗教练员总数的5.6%。
在岗教练员拥有国家级职称的基地有潍坊市体育运动学校,有2名;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有1名,一共3名,占在岗教练员总数的1.29%。拥有高级职称的在岗教练员共有72人,占在岗教练员总数的31.03%。拥有中级职称的在岗教练员共有62人,占在岗教练员总数的26.72%。拥有初级职称的在岗教练员共有60人,占在岗教练员总数的25.86%。拥有其他职称的在岗教练员共有35人,占在岗教练员总数的15.1%。
1.3山东省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在岗教练员情况分析
山东省8处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均有文化课教学任务。调查可知,山东省8处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有文化课教师233人,文化课教师与在训运动员之比约为1:1.6。文化课教师人数最多的基地为泰安市体育运动学校,有文化课教师47人。占文化课教师总数的20.17%。文化课教师人数最少的基地为滨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有文化课教师10人。占文化课教师总数的4.29%。
文化课教师拥有国家级职称的基地仅有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1处基地,占研究对象总数的12.5%,仅有1名;占文化课教师总数的0.43%。拥有高级职称的文化课教师共有83人,占文化课教师总数的35.62%。拥有中级职称的文化课教师共有76人,占文化课教师总数的32.62%。拥有初级职称的文化课教师共有47人,占文化课教师总数的20.17%。拥有其他职称的文化课教师共有20人,占文化课教师总数的11.16%。
2.结论
经过对山东省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在训运动员、在岗教练员、文化课教师情况分析,可知,各个基地之间在训运动员人数差距比较大,在训运动员人数最多的学校是在训运动员最少的学校在训运动员的4倍。山东省8处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有在训运动员381人,在岗教练员232人,文化课教师233人,在岗教练员、文化课教师与在训运动员之比分别约为1:1.6。在岗教练员、文化课教师与在训运动员的比例配置是比较好的。基地在岗教练员最多的有38人。基地在岗教练员人数最少的有13人。基地在岗教练员人数最多的基地约是在岗教练员人数最少的3倍。基地文化课教师最多的有47人。基地文化课教师人数最少的有10人。基地文化课教师人数最多的基地约是基地文化课教师人数最少的5倍。
基地在岗教练员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有2处基地,仅占基地总数的25%。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教练员,共2人,仅占在岗教练员总数的0.86%。8所基地在岗教练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213人,占在岗教练员总数232人的91.81%。
基地文化课教师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有4处基地,占基地总数的50%。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文化课教师,共8人,仅占在岗教练员总数的3.43%。8所基地文化课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220人,占文化课教师总数233人的94.42%。
基地在岗教练员中,拥有国家级职称称号的仅有2处基地,仅占基地总数的25%。拥有国家级职称称号的教练员,共3人,仅占在岗教练员总数的1.29%。8所基地在岗教练员,拥有高级及以上职称称号的占75人,占在岗教练员总数232人的32.33%。
基地文化课教师中,拥有国家级职称称号的仅有1处基地,仅占基地总数的12.5%。拥有国家级职称称号的文化课教师,仅有1人,仅占在岗教练员总数的0.43%。8所基地文化课教师,拥有高級及以上职称称号的占84人,占文化课教师总数233人的36.05%。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山东省国家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在岗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级别均普遍偏低,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稀缺。在训运动员与在岗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配置合理,布局均匀。
3.建议
3.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造一些比较有吸引力的条件,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
3.2教练员、文化课教师多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培训
各基地应有教练员、文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要重视教练员、文化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多组织参加国家、省、地市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保障培训所需要的经费。提升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的水平、学历和层次。
3.3合理配置布局基地人力资源
各基地要合理的配置布局基地人力资源,使其协调有序,做到人尽其才,各司其职,人岗匹配,实现人才效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玉英,张建会,张群. 我国青少年男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与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696-700.
[2] 张庆宝,李晓庆,吕梅. 对我国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现状与培养方式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6:836-838.
[3] 许益芳. 我国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人才资源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6:859-861.
排球后备力量培养 篇5
1、我国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结构上是具有一定层次的它分为初级, 中级和高级, 初级指的是县区级的体校、中小学运动队;中级指的是省市级体校、高中体育项目传统学校;高级指的是省级排球队。 而我国在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中都是室内培养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培养模式, 而为了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 我国在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上面就要实现多元化模式, 这样才能开始实行沙滩排球职业联赛, 然后成立我国排球俱乐部, 经过二线、三线的技能训练, 将一批优秀的沙滩排球后备人才输送到一级, 这就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沙滩排球后备人才。
由于我国的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化, 而且在青少年的沙滩排球技能培养上面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培训体系, 这样就使得在输送沙滩排球后备人员的时候就局限于了室内排球队。虽然有一些地方的沙滩排球队中也有一些队员没有经过室内排球培训但是还是被选进了沙滩排球队伍之中, 而且这些运动员大多是很小的, 他们没有经过什么很严格的培训, 那么这就增加了教练们的任务和负担, 但无论是什么训练, 它都是要依靠室内来培养和训练的所以这就增加了培训的局限性, 使得沙滩排球运动项目的整体水平得不到提高, 沙滩排球后备人员就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 这也对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影响, 阻碍了我国沙滩排球前进的步伐。
2、我国沙滩排球后备人员培训模式的局限性
2.1、人才的流失
由于沙滩排球的训练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室内进行排球培训就会受到选材上的限制, 一般优秀的沙滩排球运动员都是首先经历了室内培训之后, 然后又经历了沙滩排球训练, 这样对他们的运动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国因为训练场地的因素, 使得大量的适合沙滩排球的优秀人才流失, 而且一些地方在沙滩排球运动员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之后, 他们就把运动员召集回去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室内排球运动员当不成主力的原因, 所以沙滩排球就不能够进行下去了。
2.2、沙滩排球与室内排球的区别
大家都知道室内排球训练对于运动员来说有很多方面的局限性, 当一个沙滩排球运动员在室内训练习惯之后, 又改为沙滩训练这样就会使得排球运动员在快速移动能力上面和转换上面都略差于一直在训练沙滩排球的运动员, 这就是室内排球和沙滩排球的区别。 因为在沙滩排球一般都是两个人一队, 在沙滩上面进行运动项目就要有更高的要求, 比如说要运动员保持身体轻盈, 还要有很强的转换能力和移动能力, 不仅速度要快而且还要准, 这也就是沙滩排球和室内排球在身体训练上的差异。 而在技术上面, 沙滩排球也要求更为高一些和全面一些, 在传球和垫球的时候也要考虑到队友, 要让队友有时间去完成下一个动作, 他们这就是需要一个团结协作的精神, 而在室内排球训练中, 它只是训练一个位置的标准动作, 在传球的时候也是只注重了传球能力, 而忽视了团结协作, 对于主攻队员也是要求他们要跳得高, 能够一锤定音, 而对于副攻队员就要要求快速灵活, 要把速度练习的无人能及。 这样就使得室内排球在技术上面落后了沙滩排球, 从而给室内排球的排球水平带来了一定的不好因素。
2.3、激励因素
我国在沙滩排球运动员和教练的待遇方面都是不理想的, 而且运动员的未来道路也没有一个很好地保障, 这就使得运动员在心理上失去信心, 从而就会影响到沙滩排球水平的发挥。 室内排球训练员和沙滩排球训练员的收入大不相同, 这样就会让沙滩排球教练员在心理上不满足, 从而都选择了室内排球训练, 这就让沙滩排球运动员得不到发展, 这也主要是由于沙滩排球训练的条件比较艰苦环境比较差所造成的。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沙滩排球运动员的在结束培训之后没有很好的出路, 除了沙滩排球在其他方面的素质也比较差, 这就让沙滩排球运动员得不到职业保障, 从而导致运动员失去了信心。
3、结语
我国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就是室内排球训练体系为主的, 但是这种培养机制并不完善, 也无法提高我国沙滩排球水平, 所以构建新的室内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将是很有必要的。为了将影响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所存在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都解决, 那么我国就要构建多层次的沙滩排球后备人才体系, 这样才能实现沙滩排球不断发展的目标。
摘要:如今我国沙滩排球运动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对于沙滩后备人才的培养却存在着很多影响因素, 就如我国的沙滩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依靠着室内排球队, 而这种培养体系必然会失去很多优秀人才, 也无法让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在技能上有所提升, 这样就会不利于沙滩排球后备人才的选择和发展。
关键词: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局限性
参考文献
[1]程静静.我国竞技体育后备队伍培养体系的历史变迁及发展态势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02.
[2]亢晋勇.我国男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成因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2) .
排球后备力量培养 篇6
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分析
2009年, 我国在线注册的所有级别运动员总数为464025人, 一二三级运动员的所占比例分别为4.1%, 14.3%及81.6%[2]。从举国体制这一基本培养模式上来看, 其中有显见问题,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 培养模式单一。职业化是当前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表现, 这种方式的存在不仅违背了体育的市场性, 也封闭了体育吸纳社会人才的大门, 导致竞技体育的独立性强、融入性差, 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多元化与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要求。 (2) 运动员成材率较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培养体制或培养模式的原因, 也有运动员自身以及运动项目等方面的原因。2010年统计年鉴表明, 我国在线注册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偏低, 中专及中专以下的占77%, 说明运动员无法获得良好的文化教育的现象仍旧普遍, 文化程度不足是导致运动员成才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子女数量减少, 部分家庭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不愿意让独生子女参与体育运动, 也是导致优秀运动员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运动项目失衡。长久以来, 运动项目发展不均衡都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症结, 以“三大球”为首的运动项目一直未能达到实质性改观, 优势项目主要集中于乒乓球、羽毛球、举重、跳水、体操等。此外, 在举国体制培养模式下, 经济发展与资金注入量的大小也会影响某地体育事业的发展, 比如某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 拥有体育天赋并想从事体育发展的孩子由于不能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 也无法通过体育来走出贫困, 从体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来看, 这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2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1 基本模式
2.1.1 三级训练模式[3]
根据体育能力, 体育发展和体育项目训练规律等衍生出的三级训练模式, 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三级”主要分为:第一级:业余体校、体育传统学校和中小学运动队。第二级:体育中专和专项业余体校、重点业余体校及竞技体校。第三级:国家集训队, 省、市、自治区专业队。三级训练模式有其合理之处, 如可以统一规划与管理, 便于集中选拨和训练体育人才等;但其中也不乏问题的存在, 如选拨与训练单一, 成本与实际效率不成正比, 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困难等。
2.1.2“体教结合”模式
主要形式有“校籍体训”“三位一体”及“体教结合”三种, 其中“体教结合”模式主要以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为目标, 将运动员的生活、学习与管理都放在学校, 既照顾到常规训练与教育, 又不耽误文化学习。
2.1.3 职业化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对竞技体育实行了职业化改革, 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以俱乐部体制为建制, 走上了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职业化模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三级训练模式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不足, 由企业牵头并投资建设体育场馆, 为运动员提供后勤保障, 后期能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 逐渐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 成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较好的辅助模式。
2.2 模式中的问题[4]
2.2.1 政府包办体育。
行政化过度加入到体育事业的管理与教育活动中, 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的社会化、产业化形式必然产生矛盾。行政参与下的体育容易产生多个“条条框框”, 继而对包括运动员、比赛安排等方面产生较多的限制,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本身的良性循环发展。
2.2.2 资金依赖政府。
大到比赛场馆的建设、运动员的经费, 小到比赛涉及到的差旅费、住宿费等资金投入, 都要通过政府部分的财政预算与拨款来完成, 严重影响了社会体育发展的积极性, 使得体育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造血能力, 以致发展动力不足, 创新发展难以实现。某种意义上说, 这是举国体制下的体育发展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 与眼下蓬勃发展的市场化经济严重背离。实际调查统计可知, 河南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训机构的经费来源, 其中教委的行政拨款比例为28.0%, 体委系统专项拨款比例为42.0%, 社会家长支持赞助比例为22.0%, 企业赞助为8.0%。不难发现, 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仍占较大比例。
2.2.3 体育人才的浪费。
行政化管理导致教练与运动员无法自由流动容易导致体育人才资源的浪费。运动员、教练员因为体制的原因, 在流动方面都需要听从相关部门的统一安排, 不仅容易导致人才浪费, 还容易致使地区体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的发生, 并很可能加速不均衡发展的态势。
由此可见, “举国体制”在社会大环境——市场经济环境下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 其具备的部分优点也无法掩盖其涵盖的缺点, 而鉴于某些不可抗的因素, 就目前的情况看, 体制内的培养模式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巨大的改变, 体制外的后备人才培养可以走创新模式。
3 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想
3.1 创新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
3.1.1 丁俊晖
丁俊晖的体育之路同国内体制下的固定模式有本质区别, 主要通过家庭培养获得成功, 此外, 包括其所选项目、项目的社会化程度及家庭成员支持等都是其能够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此种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由家庭参与培养, 完全凭借个人兴趣或爱好来选择项目, 比赛时心理压力没有举国模式下那么大, 主要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 由自己或家庭承担所有风险, 这种“格局”很小的培养模式, 自主选择程度高, 风险系数低, 容易将个人的潜力发挥到最大。
3.1.2 李娜[5]
李娜是“举国体制”下培养出来的网球运动员, 但是在其属于体制内时, 她没能获得较大的成就, 而在其“单飞”后, 2011年便成功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举国体制的培养为李娜最终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后来其毅然选择“单飞”则又为这名个性十足的运动员创造了更为自由的环境, 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其不仅能享受国家提供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保障, “单飞”后自负盈亏的比赛特征也给她减轻了不小的心理负担, 增加了其参与比赛的积极性。李娜成功并非完全因为培养模式而获益, 其自身先天的条件同样非常重要, 尤其是在其“单飞”后, 其身后的团队根据其自身特点为其量身打造的后勤保障, 更是促进其最终成功的主要原因。且网球作为社会化程度较高, 集休闲、娱乐、健身等为一体的项目, 人们认同感高, 社会效应很强, 这一点同上述丁俊晖的台球项目有较大的相似之处。
3.2 创新培养模式的设想[6]
3.2.1 学校、体育和企业的三结合
河南省排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主要有29所, 其中以省会郑州为中心的洛阳、新乡、开封四所城市共有16所, 其余占13所。每所学校的排球后备人才数量在15个左右, 如河南省体校12人, 开封一中16人, 平顶山八中15人等。可见, 河南作为竞技排球项目的大省, 重视后备人才培养, 大多数体育学校都有这方面的意识, 并存在一套较为稳固的训练与培养模式。鉴于此种现状, 提出将学校、体育以及企业三者做适当的联结, 以通过对各类学校的依托进行教育整合, 通过对企业的拉拢进行对体育的投资, 最终建立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和企业三者的联合模式。此种模式是在体教模式下做一定的延伸后得来的, 如果能切实实行, 可以具备一定的优势。首先, 国家对于此种模式会给予一定的资金及政策支持, 因为其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的发展规律;其次, 由企业参与的体育事业, 企业必然想从中获得利益, 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来说, 其背后巨大的市场效应将是吸引企业参与投资的重要原因;再者, 由学校参与的体育人才培养, 将会给企业的投资与注入带来信心, 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业的经济利益。“校体企”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需要注意学校和体育进行强强联合是拉拢企业进行加入的前提, 在统一规划和部署下进行安排, 尽量保障企业投资的透明度与经济效益, 才能让企业放心投资;需要尊重不同地区、不同体育环境、不同体育项目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或相同的方式建立“校体企”模式, 否则易产生体育与市场、体育与经济效益的断层;需要适合此种模式的多样化联赛的兴起, 通过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非专业队和专业队之间的赛事交流等活动的开展, 以有效拉动此种模式的人才培养。目前, 河南省各类型学校在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都做了努力性尝试, 如果再能尝试上述培养模式, 则很可能可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3.2.2“一对一”培养模式
从李娜以及体育界其他部分运动员最终获得成功的先例来看, “一对一”模式具备一定的借鉴性, 但排球项目采取此种模式可能会受阶段性影响。李娜与IMG签约后, IMG为其量身打造了一套整体营销的国际化服务, 李娜法网夺冠后, 其背后暗藏的市场价值空前。“一对一”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其可以根据运动员的特点来做针对性的安排, 包括训练、比赛、以及市场运作等, 但排球作为集体运动项目, 如果想采取此种模式, 其针对的便不是个人而需要针对一个团队, 根据团队的特点来进行量身打造。此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其拥有更专业的团队和更好的后勤保障, 可以针对不同特点的个人或团队进行量身打造, 并可以在个人与团队建设的过程中适时作出调整, 成材率较高, 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3.2.3“公司培养”模式
公司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其操作的具体流程是:由某个公司出面, 在各个学校或社会搜集专业的排球后备人才, 建立一个或数个排球队, 而后找专业的人员进行训练和团队打造, 对于后期的盈亏情况则自负。这样既解决了后备人才培养的资金问题, 又激发了人才培养的动力, 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排球后备人才的损失, 可谓一举多得。此种模式符合市场经济下的市场运作规律, 拥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包括运动员、比赛安排等方面都不需要像举国体制下那样受到较多限制;这种模式也是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符合体育本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此种模式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目前仍没有成功先例, 属于绝对创新设想, 可能还需通过实践验证合理性。在球员利益保障方面, 公司需要同球员之间签订某些具备法律效力的协议来实现, 一旦遇到问题, 公司和球员双方都可能受到损失。
参考文献
[1]刘志云.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8.
[2]中国社会统计年鉴, 2010.
[3]李建国.“非公”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2012.
[4]陈建华, 王浩.人文体育观视野下“体教结合”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17.
[5]姜富生.李娜法网夺冠的成因及对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排球后备力量培养 篇7
1 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内涵
1.1 核心的内涵
业界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 争议不断。一些研究者认为, “核心”是指腰椎、盆骨以及髋关节等身体核心部位连接而成的躯干处, 它们由不同肌肉组成, 这些肌肉贯穿身体的主要部位, 是谓“核心”。而另外一些研究者则认为, “核心”主要应由人体的躯干部位乃至一些内关节系统联合组成, 以肩肘、膝关节等为主要代表。尽管对核心概念和内涵的定义不尽相同, 但国内外很多学者一致认为, 对人体核心部位进行训练能提高身体稳定性, 激发运动潜能。
1.2 核心力量训练的内涵
虽然业界对“核心”内涵的研究存在一些争议, 但核心力量训练得到研究者的一致认可。核心力量训练, 即在体育运动中, 对维持运动员身体平衡、能起到力量传导、力量增减等作用的核心身体部位进行训练的一种方式。身体的核心部位属于身体上下肢的结合处,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运动员顺利完成基本运动动作、提升运动技能起着关键作用。核心力量训练起初产生并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在体育界名声大噪, 逐渐被业界人士青睐和认可。
2 核心力量训练在排球训练中的作用
2.1 对排球运动员脊柱和骨盆起到稳定作用
对排球运动员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表现在稳定运动员脊柱和骨盆的作用。身体的核心部位是运动员上肢与下肢链接的重要桥梁, 在排球运动员进行正常训练时, 核心部位不但不会制约手臂、腿部等四肢的动作, 反而还能起到调节身体姿态、维持身体平衡性的重要作用, 而这些作用都得益于核心力量训练对脊柱和盆骨的稳定性作用。诚然, 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 运动员在赛场中稳定正确的身姿和良好的平衡性显得更加重要。如在准备姿势、发球、传球、垫球、扣球等排球运动的重要环节, 核心力量薄弱的运动员因重心不足、身体摇摆不定、平衡力不够等原因无疑不能适应排球运动的某些需求, 这就加大了赛事的难度, 影响运动效果。毋庸置疑, 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则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
2.2 提高肌肉发力和能量输出效率
在排球运动过程中, 当运动员进行肢体发力时, 身体核心肌群储备的能量便从身体中心部位向运动的每一个部位进行传递, 确保各个部位发力均衡, 提升运动质量。人体的核心部位拥有最大的肌群组织, 该肌群组织蕴含的能力也最多。在排球训练中, 无论是发球环节中的挥臂发球, 亦或是扣球环节中的鞭打击球都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质上, 只要通过核心力量训练来增强人体中心肌群的发力, 并通过动力链向运动员上肢进行能量传输, 集结全部力量进行以上动作的完成, 便能顺利提升排球训练效果, 增强运动员排球整体素质。相关研究还显示, 下肢与躯干力量好, 且平衡力、稳定力高的排球运动员无论是在发球、扣球, 亦或是垫球时, 其力量、敏捷度等都远远优于这方面较差的排球运动员。总之, 核心力量训练提高了运动员肌肉发力和能力传输效率, 提升运动员排球技能水平。
2.3 改善控制能力, 提升排球运动员平衡性
在排球训练中, 运动员训练成果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参与运动肌肉的配合度、协调力, 以及在高速运动中运动员对身体速度、力量的控制能力。强化核心力量训练, 可以使运动员在快速奔跑过程中, 受上下肢和其他部位产生力量的制约, 达到平衡稳定状态。核心力量强的运动员其对身体的控制便得心应手, 而核心力量薄弱的运动员往往在运动中因无法自控而左右摇摆, 甚至出现因平衡性差而导致运动损伤的现象。排球运动员要想具有极强的身体控制力和稳定性, 一定要确保身体上下肢的高效配合, 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在此方面功不可没, 而核心肌群的量则来源于适当的核心力量训练。因此, 排球运动员只有强化核心力量训练, 才能改善控制力, 提升身体平衡性。
2.4 降低运动员能量消耗, 减轻运动损伤
首先, 排球运动员能量消耗大是排球训练面临的重要问题。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为了更接近来球, 在蹬离地面的一刹那, 运动员支撑腿一定要尽己所能发出最大的力量、最快的速度。在此过程中, 平衡性好、核心肌群力强、肢体协调性强的运动员总能确保以最低的能量消耗, 最高效完成排球技术动作, 提高运动效率。反之, 运动员在接近来球时, 支撑腿在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即使消耗更多的能力也未免能达到较好的运动效果。因此, 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十分重要。其次, 核心力量训练能极大减轻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运动员在排球运动赛事时, 难免要强有力地快速发力, 而较强的核心肌群能起到确保肢体在正常位置, 并对运动肢体起到稳定与保护作用, 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运动损伤的发生。
2.5 提升人体肢体协调力, 提升练习效率
运动员在进行排球训练中, 身体核心力量增强, 可有效确保人体肢体能力的协调与平衡, 提升排球练习效率。有了核心力量作保障, 运动员身体躯干必能稳固支撑身体, 使四肢灵活配合, 确保其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各项排球技术动作训练。例如, 在起跳拦网、起跳扣球、起跳垫球时, 强劲的核心力量可确保排球运动员在空中具有良好的身体姿态和平衡协调的肢体动作, 从而促使运动员灵活运动, 直击目标。毋庸置疑, 强有力的核心肌群不仅是排球运动员身体姿态灵活变化、四肢科学协调的源动力, 同时也能使运动员身体各项机能顺利发挥, 做出到位、流畅、多变、娴熟的排球技术动作。在排球训练中, 身体核心力量对运动的质量与效果产生更为直接影响, 故运动员在排球训练中一定不能忽视对核心力量的训练。
3 在排球训练中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策略
3.1 明确核心训练内容是基础
在排球运动员进行核心训练之前, 了解与明确训练内容是基础和前提。根据相关文献和资料显示, 核心训练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两方面, 即基础训练与高级训练。所谓基础训练, 即针对运动员身体核心部位稳定性所做的一系列基础性的练习, 该练习被称为核心训练的基础和初始阶段, 该阶段的训练大多以静力性训练为主。基础训练的目的是加固躯干, 增强躯干四周的肌群力量, 提高运动员腹部、背部等身体部位的控制力。这类训练的练习有很多, 仰卧屈膝踢腿便是一个。高级训练是针对身体稳定性进行的高级练习, 该类训练也大多是静力性训练, 该类训练的内容也较多, 最典型的是仰卧瑞士球持球体前屈, 它包括头枕瑞士球单腿撑、坐瑞士球单腿离地、俯姿屈单膝滚瑞士球等等。
3.2 促使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多样化
为了提升排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质量, 运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3种方式进行核心力量训练:一是不借助机械的单人练习。在练习中不借助机械更容易使运动员用心、用“力”揣摩在比赛中如何控制力量, 确保身体的平衡性;如何用力确保身体发力强。该练习是核心训练的基础方法, 需要运动员基于自身素质不断调整担任练习方法。二是借助单一器械提升练习效率。借助单一器械可更好地使运动员做到运动动作规范、身体姿态规范等减少躯体练习错误。当然, 在训练过程中, 运动员可依据自身情况调整训练强度。三是借助综合器械完成练习。综合器械练习难度较大, 运动员在进行单一器械训练后, 再适当进行综合器械训练效果更佳。
4 结语
在排球训练中, 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有稳定脊柱和骨盆、提升肌肉发力、高效输出能量、提升身体平衡性、改善运动控制力、降低身体能量消耗、减轻运动员身体损伤、有效提升身体协调力、改善排球训练效率等多个作用。明确了核心力量训练对运动员排球训练的作用, 就该采用高效的训练方式完成核心力量训练。明确核心训练内容、采用科学训练方法是提升核心训练质量的重要策略, 排球教练员与运动员都应强化重视, 循序渐进提升运动员排球综合技能。
摘要:排球技战术水平的迅猛提高以及排球比赛激烈程度的加深, 对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强度、高水平的排球比赛无疑要求运动员具有较高的体能, 体能训练势在必行, 而作为高效提升运动员体能的核心力量训练逐渐受到了业界人士的关注。诚然, 在核心力量训练日渐成为体育训练领域重点内容时, 注重在排球训练中渗透核心力量训练, 无论是在提升运动员身体素质还是排球竞技水平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阐述了核心力量训练内涵, 并分析了核心力量训练在排球训练中的作用, 最后提出了核心力量训练策略。
关键词:核心力量,排球训练,作用,策略
参考文献
[1]白云.“八一女排”核心力量训练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 2013.
[2]张吉野.核心力量训练在排球运动员力量训练中的作用探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 :117-120.
排球后备力量培养 篇8
自排球运动在我国开展以来,我国女排取得了辉煌的成绩,70、80年代我国女排的5连贯,到04年的奥运会、15年的世界杯,但是这些成绩并不只是简单取决于运动员的个人努力,而是很多因素共同的结果,其中包括:科学的训练方法、教练员、后备力量,尤其是后备力量不断源源的供给是保证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研究曲靖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发展现状,来为今后曲靖市排球运动成绩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后备人才。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以中文体育核心期刊、排球运动教材、排球运动专著、历年各体育院校博硕论文为主要参考文献,为文章的论述提供理论前提和依据。
(2)专家访谈法
对排球教练、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排球后备人才发展现状和影响对策的看法。
(3)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本文的论证支持。
(4)逻辑分析法
对排球后备力量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进行逻辑推理,及对排球后备人才的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制约因素进行归纳分析,为排球后备人才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逻辑基础,从而获得本文的主要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曲靖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数量发展现状
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的数量是体现在参与该项目的人口数量,将2010年~2015年5年之间的有关后备人才数量进行统计,编制出曲靖市竞技排球一、二线队伍的总体人数数据,为本论文研究以及曲靖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发展找出有效的依据。
(1)曲靖市竞技排球二线队伍在队人数的现状
二线队员的人数充足是保证一线队员的运动成绩良好的发展,所以我们研究曲靖市竞技排球二线队员的数量,可以看出后备力量的培养情况。根据调查我们得知,曲靖市运动学校,女排二线队员一直保持在20人左右,那排无队员;曲靖师范学院,男女各二线队一直保持在20人左右,只有11年曲靖师院二线队员没有发展起来。这说明曲靖市竞技排球运动二线队员人数有较小的波动但总体基本稳定,但是曲靖市竞技排球男队员数量数量远远不够,影响到了曲靖市男排队员数量的发展。
(2)曲靖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人数的预测
2014年的云南省省运会,曲靖女排乙组取得第一名,说明了曲靖市女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调整,已经基本适应了曲靖市队的需求。在省运会中,曲靖女排一直保持的最佳状态,在关键比分当中保持最佳的技术水平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根据市女排队员的生理特点与竞技排球的需求,正常情况下队员在18到20岁年龄期间将达到最佳运动状态,此后,运动竞技水平逐渐慢慢回落,直到运动生涯的末端。为了备战云南省省运会,曲靖市女排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对曲靖女排新老队员交替是明智的,同时我符合运动发展规律。3年的时间是排球队伍的调整期,即新老队员的更换期,因为对于省运会来说每4年一次比赛所以高水平队伍的调整必须以后备人才的充分供给为保障。对于曲靖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预测是有价值的。根据调查我们得知,曲靖市竞技排球队员人数有较小的波动但总体基本稳定,但是曲靖市竞技排球男队员数量数量远远不够,曲靖市男排在省市运会一直没有男排队伍参赛,所以再今后4年内,曲靖市女排队员人数基本稳定,男排队员人数基本不会增加。
2、当前曲靖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
首先,近些年来,曲靖市竞技排球运动二线队员人数有较小的波动,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但是,曲靖市竞技排球男队员还数量远远不够,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影响到了曲靖市男排队员数量的发展,对曲靖市排球的长远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次,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曲靖市男排在省市组织的运动会中一直没有男排队伍的参赛,同时也没有相应的培养计划,所以影响到了曲靖市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造成曲靖市男排运动发展后期乏力。
3、促进曲靖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发展的对策研究
(1)加强男排后备人才培养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丰富的体育人才资源,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我国体育发展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体育人才的需求会大量增加。同时,我国体育走向社会化,各个俱乐部和高水平运动队同样需要充实大量的后备人才。这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开封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曲靖市竞技排球男队员数量数量远远不够,影响到了曲靖市男排队员数量的发展。所以加强男排后备人才培养,让曲靖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能够协调全面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男排运动的关注度,多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中挑选出有潜质的运动员,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使更多的男排体育人才能够崭露头角,而不是收到埋没。
(2)增加排球比赛赛事,制定全面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
体育运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形式的体育赛事活动,要想实现排球运动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比赛。由于曲靖市男排在省市运会一直没有男排队伍参赛,没有相应的培养计划,所以影响到了曲靖市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所增加排球比赛赛事,让更多少年参与到排球运动当中,来挖掘后备体育人才,并且计划性的制定全面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有效控制不均衡的发展态势。
四、结论
曲靖市竞技排球运动二线队员人数有较小的波动但总体基本稳定,但是曲靖市竞技排球男队员数量数量远远不够,影响到了曲靖市男排队员数量的发展;曲靖市男排在省市运会一直没有男排队伍参赛,所以再今后4年内,曲靖市女排队员人数基本稳定,男排队员人数基本不会增加;曲靖市女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调整,已经基本适应了曲靖市队的需求。
摘要:2015年排球世界杯,中国女排再次夺冠,距上次奥运会女排排气夺冠已经十二年的时间了,中国男排一直没有取得较好的名次,所以我国排球运动是否一直保持现在的现状,取决于后备人才的发展。所以我们研究曲靖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发展变化,来为今后曲靖市排球运动成绩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曲靖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金元.我国三大球活泼与后备人才力量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1.1.
[2]中国排球协会审定.排球竞赛规则[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曲天敏.体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排球后备力量培养 篇9
关键词:高校,排球意识培养
当前, 在高校排球课的教学与训练中, 普遍存在着只重视技、战术和素质的教学训练, 而忽视了排球意识的培养, 存在着技术训练与意识培养相脱节的现象。他们错误地认为只有把技术练好了才能练战术, 把技、战术的训练孤立地进行, 这正是有些学生为什么训练时动作很到位而在比赛中不能灵活运用的根本原因。而排球战术意识被视为运动技能的精华, 也就是意识的反应, 它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平时活动与课堂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 如何通过教师科学的教学艺术逐步提高学生比赛中技战术的意识和能力, 是普通高校排球专项课教师应该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1 排球意识的概念
排球意识是指人们在排球活动中, 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一种正确排球活动规律性的特殊机能和能力。它是排球运动员或从事排球运动者在长期实践活动的认识过程所提炼和积累起来的正确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反射性行动的总称。它被认为是排球运动员最宝贵的精髓, 是比赛中指导正确行动的活的灵魂。
2 排球意识在排球运动中的作用
具有良好排球意识的运动员, 通常在训练和比赛中, 能以正确的潜在意识支配自己的合理行动, 决断应变时机, 自觉主动并创造性地根据已经变化或预测可能变化的情况, 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与行动。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 首先洞察到当时的攻守对抗态势, 在复杂的情况中重点意识到与自身行动意向最为密切的信息, 进而对自己的行动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2.1 支配行为
具有良好排球意识的运动员, 通常在训练和比赛中, 就能以正确的潜在意识支配自己的合理行动, 决断应变时机, 自觉主动并创造性地根据已经变化或预测可能变化的情况, 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与行动。
2.2 行动选择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 首先意识到当时的攻守对抗态势, 在复杂的情况中重点意识到与自身行动意向最为密切的信息, 进而对自己的行动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2.3 行动预见
比赛双方对抗激烈, 球场情况瞬时万变, 运动员在比赛中为了取得最佳行动效果, 采取相应的对策, 就必须洞察情况变化, 并预见未来的发展, 准备好各种应对的办法。
3 高校排球课教学中排球意识的培养途径
3.1 把排球意识培养列入教学训练计划
排球意识的培养过程, 是一个系统的过, 需要高校师生较长时间的刻苦努力才能完成。在高校有限的教学实践中, 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排球意识的培养。这种培养与训练是在实践练习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把学、练及在变化中的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这里所指的潜移默化就是要抓住排球技、战术教学内容进行运用与应变的渗透, 并通过反复强化, 使学生不断提高动作技能和相互配合的默契, 进而形成正确的反射性行动。这种意识的渗透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潜意识, 它为学生向更高水平配合与发展, 奠定了物质基础。
3.2 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培养排球意识
在高校有限的教学实践中, 应该从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排球意识的培养, 这种培养与训练是在实践练习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把学、练及在变化中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这里所指的潜移默化就是要抓住排球技术、战术教学内容进行运用与应变的渗透, 并通过反复强化, 使学生不断提高动作技能和相互配合的默契, 进而形成正确的反射性行动。这种意识的渗透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潜意识, 它为学生向更高水平配合与发展, 奠定了物质基础。
全面熟练掌握排球基本技术, 是培养排球意识的基础。只有扎实地掌握技术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排球意识。在基本技术教学训练中, 不能孤立地进行练习, 而应贯穿排球意识内容, 把基本技术训练与培养排球意识有机结合起来, 这有助于在练习技术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运用能力, 加快排球意识的培养。在技术教学与训练实践中, 排球意识的培养在于对技术动作做到简朴、适时及熟练的运用并逐渐做到善于应变。这就要求教师应采取有效手段在非对抗性条件下缩短正确掌握动作和技能的教学时间, 并时时引导学生具有对抗性观念, 使学生善于设计对抗因素, 创造对抗条件, 肯动脑筋,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进而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排球意识。
3.3 在战术训练中, 加强排球意识的培养
在实施进攻训练时, 要让每个队员都明确自己的进攻范围、任务、跑动路线, 强化运动员学会用眼的余光扩大视野, 随时注意观察场上的情况, 从而培养合理的进攻意识。在实施防守训练时要让队员认识到有防守才有进攻, 不重视防守的队是打不衰比赛的, 每个人的防守好坏关系到全队的成败。因此, 在教学训练中, 首先要抓好正确的防守姿势、合理的取位, 正确观察和判断进攻队员的动向和意图。同时, 也要注意防守队形, 注意积极补位。防守意识的训练不是通过几次理论课或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专门训练就可以解决的, 应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中。
3.4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通过有目的、有创意的发散思维训练, 可发展运动员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有利于运动员排球意识的提高。另外, 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保护高校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其求知欲, 通过启发式教学及创设问题情境, 使高校学生面临各种排球运动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求知的需要、探索的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排球意识。
3.5 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游戏法培养学生的排球意识
对于初学排球的大学生, 运用游戏教学法如发球、垫球、传球、扣球编成各种组合, 运用技、战术的综合性游戏等方法, 均可培养学生的排球基本意识:培养与提高排球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 调动学生学习排球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学生间的团结协作、人际沟通与交流、团队精神, 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在排球游戏竞技教学中, 可以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 使学生充分认识排球文化的内涵。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是让学生有玩的快乐;在玩中练;练中有想, 做到想练结合, 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巩固和提高学生排球的技战术水平, 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创造和应变能力, 进而达到不断深入地培养与增强排球意识的目的。
3.6 提高兴趣、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在教学中, 教师应讲解排球意识的概念及作用, 要组织运动员观看高水平的排球比赛, 帮助他们分析比赛场上出现巧妙配合及娴熟的技术动作的作用, 在课上, 教师要采用多变的训练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专业知识的学习内容应广泛, 既有一般文化知识的内容, 也有专项理论知识的内容。学习理论, 丰富知识, 是培养排球意识的基本条件。
4 结语
排球的基本技术和应具备的排球意识是组成战术的基础。没有全面、准确、熟练地技术和良好的专项意识一切战术设想都无法实现。因此, 要把排球的专项意识培养渗透落实到教学训练的各个环节中。既要学习技术的规格和要领, 使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动作定型;又要明确各项技术的目的性, 使技术训练带有战术因素, 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实际比赛, 以丰富临场经验, 培养合理运用技术战术的能力, 这是提高排球意识的有效方法。同时多观看国际比赛, 分析比赛情况, 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提高排球意识, 排球比赛对抗激烈, 球场情况瞬息万变, 必须洞察情况变化, 预见未来的发展, 准备好各种应对的方法。排球意识的培养,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须在长期的、有计划的科学教学训练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 应在技术教学、训练实践中, 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排球意识的熏陶, 以此把他们练得更加聪明, 更加富于排球的智慧与才干。
参考文献
[1]周庆柱.浅谈排球意识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 2007, 23 (3) :127~128.
[2]刘聪明, 等.排球意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7) :77~78.
[3]孙丽, 等.技术动作连贯性训练培养排球战术意识[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7 (2) :75~76.
【排球后备力量培养】推荐阅读:
后备干部培养05-29
后备人才培养06-19
后备干部培养制度05-18
后备干部跟踪培养登记10-23
镇后备干部培养计划10-2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05-27
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07-17
社区后备书记培养计划08-01
企业后备干部培养措施08-17
中层后备干部培养规划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