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人员选拔及培养机制(共9篇)
后备人员选拔及培养机制 篇1
后备人员选拔培养方案
一、目的
为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核心人才甄选计划,合理地挖掘、培养核心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同时,给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和通道,特制订高新物流后备人员选拔培养方案。
二、选拔范围
除公司总经理室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外的其他所有岗位人员
三、后备人才选拔流程
1、组织策略及需求盘点
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相关人员协助各部门负责人梳理部门发展策略,分析部门的业务发展与部门人员能力需求,并填写《组织能力检讨》表格。
2、人才选拔
各部门相关负责人对部门内各岗位的人员进行汇总评价,从绩效和潜能两方面分别考察分析员工的情况,并将所有员工分类,按照不同的层次分别分布于《绩效-潜能矩阵图》中。潜能的判定可参考《潜能判定工作表》,《绩效-潜能矩阵图》如下:
经过分类的员工分布分布于图中各象限,其中,分布于阴影部分矩阵的人员可初步推荐为后备人才。
3、人才盘点
各部门负责人通过评价分类,初步选拔出后备人才后,邀请各员工及其直属上级一起面谈。同时,根据员工个人的职业目标及发展需求,共同探讨制定员工发展计划,填写《人才概况表》,提交至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处汇总。
4、后备人才确定
人力资源相关人员总结公司及各部门的人才检讨结果,并组织人才发展论坛进行讨论。人才发展论坛由总经理室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后备人才直属上级以及人力资源相关人员组成。各部门轮流汇报组织能力检讨情况以及各自候选人才的情况后,由总经理室进行点评。在确定最终人选后,各部门参会人员与总经理室共同讨论确定后续培养发展计划。人力资源进行汇总。具体议程按照《人才发展论坛日程》进行。
四、培养与考核
1、培养
综合管理部将通过人才发展论坛讨论出的后备人才纳入公司人才库,建立后备人才梯队。所有后备人才的培养均按照预先讨论制定的发展计划进行,直属上级全程负责人员的培养与计划落实。综合管理部在日常人员发展中提供培训指导与支持。
2、跟踪与考核
进入人才库的员工平时由所在部门负责人进行考察,综合管理部定期召开核心人才沟通汇报会,由各人汇报自身的工作状况,各部门对其工作表现给予评价并提出意见。同时,核心人员互相沟通,交换想法与意见。
各部门及综合管理部定期对核心人才进行考核评分,评分结果作为核心人才后期晋升的依据之一。
七、相关人责任
1、综合管理部:制定完善核心人才各项制度;协调、跟踪、考核核心人才发展、培养情况;提供相关支持。
2、相关部门:帮助员工指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提供良好的工作机会;安排核心人才参与部门相关业务和项目;督促、跟进、指导核心人才的工作。
3、核心人才:自身发展规划及计划;把握机会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及素质;提高工作绩效。
八、附件
后备人员选拔及培养机制 篇2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自20世纪中叶开始陆续开展了许多针对青少年的科技竞赛活动,如美国的科学人才选拔赛(始于1942年,以下简称STS)、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始于1950年,以下简称ISEF)、美国FLL(针对6~14岁青少年,始于1998年)、FTC和FRC(针对高中学生,始于1992年)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头脑奥林匹克竞赛(OM,始于1976年)、欧盟的科技竞赛(EU-SO,始于2003年)等。开展这些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科技竞赛挑战和激发天才学生,开发他们个人的才智;二是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吸引和鼓励更多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立志从事科学事业;三是促进国内、国际青少年间的科技交流,推进和提高各国的科学教育水平。
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始于1982年,以下简称CASTIC)、“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始于2000年,以下简称APFS)、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始于2001年)为三大品牌的科技竞赛体系。这些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显著提升了我国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增强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促使青少年形成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在选拔和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1]但我国青少年的科技竞赛活动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与国外青少年的科技竞赛活动开展历史较长、竞赛设计较为合理、竞赛管理较为科学相比,我国在竞赛机制设置和竞赛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11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保送和加分项目,对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保送和加分进行了收缩调整。这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急需研究如何设置更为合理的竞赛激励机制,保持青少年科技竞赛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美国的STS和ISEF举办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鼓励青少年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激励有科学潜质的优秀学生立志从事科学事业方面成效卓著。本研究将基于对这两大竞赛与我国的APFS、CASTIC的竞赛激励机制方面的比较分析,提出改进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的若干参考性建议。
二、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竞赛在现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这是因为竞赛中包含激励机制和筛选机制,(1)因而其具有激励和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竞赛理论兴起,许多文献对竞赛模型和竞赛设计进行了广泛研究。[2,3]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将研究聚焦到竞赛机制方面,因为竞赛机制会影响竞赛作用的发挥和参赛者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竞赛设计者目标的实现程度。
关于“竞赛机制”至今尚无学者给出确切定义,本研究参考黄河等人的研究,[4]将之定义为:引导、调节、控制竞赛系统中参赛者、组织者、实施者行为的过程和方式,包括竞赛审查机制、筛选机制和激励机制。(2)竞赛激励机制是指为实现竞赛设计者的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奖励方式,即物质奖励的分配与支付以及精神奖励的荣誉等级和数量。物质奖励指能够直接给竞赛者带来金钱、物质等客观方面收入的事物,精神奖励指能使竞赛者获得精神、意志等主观方面上享受的事物。对于青少年的各种竞赛,一般采取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方式。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在设计时最大的不同是前者不需要受竞赛预算限制,而后者尤其是金钱奖励时受预算制约,须考虑各等级间奖励分配问题。由于奖励的方式和大小对竞赛者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竞赛设计者往往要解决如何合理设置奖励,以实现其目标的问题。
对于以总努力最大化为目标(3)的竞赛设计者,葛莱茨和哈森(Glazer&Hassin)指出,当竞赛者的努力成本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如果竞赛者能力分布(努力成本)是对称的,那么实行末位淘汰制是最优的,即末位的竞赛者不得奖励而其他竞赛者平分奖励;如果竞赛者能力分布是非对称的,那么实行首位晋升制是最优的,即首位的竞赛者独得奖励而其他竞赛者不得。[5]穆德范鲁和塞拉(Moldovanu&Sela)也指出,以总努力最大化为目标的竞赛设计者,面对非对称的竞赛者时,如果竞赛者的努力成本函数为线性或凸,那么设置单一奖励是最优的;而当成本函数为凹时,设置多个奖项可能更优。[6]这部分解释了多数竞赛并非都仅有一个奖项的现象。
黄河等学者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之后得出,“无论面对怎样的竞赛者群体和等级结构,以总努力最大化为目标的竞赛设计者均应设置较小的最高等级容量,凸显最高等级的荣誉效用;(1)当参赛者能力分布为凸函数时,竞赛设计者应减小中高等级的容量,以提高中高等级的荣誉效用,激化对于中高等级的竞争;当参赛者能力分布为凹函数时,竞赛设计者应增大中低等级的容量,降低中低等级的荣誉效用,使更多竞赛者进入中低等级”。[7]
对于青少年科技竞赛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广大青少年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吸引和鼓励更多具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立志从事科学事业,所以适合采用总努力最大化的竞赛设计目标,同时,也要兼顾其甄别、发现拔尖创新人才的筛选作用。
综观国内外关于竞赛机制方面的文献,单独针对青少年科技竞赛机制的文献几乎没有发现。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竞赛、体育竞赛等机制研究的相关理论,并基于对激励机制概念的剖析,从奖项类型、获奖等级配置、奖励形式三个方面对中外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和完善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的若干建议。
三、中外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比较
受所查阅到的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方面文献数量的限制,我们仅以开展历史较为长久的英特尔国际工程大赛(ISEF)、(2)美国科学人才选拔赛(STS)(3)作为参照对象,将之分别与国内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ASTIC)(4)和“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APFS)(5)进行竞赛激励机制比较研究。CASTIC与ISEF都是以选拔优秀的科学研究项目为主要目的,而且自2000年以来,在英特尔公司的赞助下,由CASTIC选出的优秀科研项目参加ISEF的决赛。APFS是借鉴STS的选拔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经验而设立的,因此两者具有可比性。
综观国内外青少年的各种科技竞赛,一般采取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方式。由于奖励的方式和大小对竞赛者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竞赛设计者往往要解决如何合理设置奖励,以实现其目标的问题。竞赛设计者应根据竞赛环境、竞赛者能力分布情况,采取适宜的竞赛结构,设置各荣誉等级容量,以达到满意的激励效果。下面从奖励形式、奖项类型、获奖等级配置等方面具体比较分析四项中外青少年科技竞赛的激励机制。
1. 奖项类型、获奖等级配置的比较
从奖项设置类型来看(见下页表),ISEF设有大奖(一、二、三、四等奖和最佳学科奖)、专项奖、英特尔基金会青年科学精英奖,其中青年科学精英奖为最高荣誉奖。CASTIC设有一、二、三等奖和专项奖。STS不分获奖等级,但是选出前10名,其余30位选手获决赛入围奖。APFS的奖项设置与ISEF类似,设有一、二、三等奖,以及最高荣誉奖——“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前文已述,穆德范鲁、塞拉、黄河等国内外竞赛理论研究学者均指出,以总努力最大化为目标的竞赛设计,当竞赛者能力为非对称分布,努力成本函数为凹函数时,(6)设置多个奖项更优。ISEF、CASTIC的决赛参赛规模均较大,参赛者能力分布更接近凹函数,因而ISEF、CASTIC设置多个奖项有利于调动整个参赛群体的积极性。而STS、APFS的决赛是优秀者之间的竞争,决赛人数较少,参赛者能力分布更接近凸函数,所以应当设立较少的奖项,以激化参赛者的竞争程度。STS没有设立一、二、三等奖,仅对前10名排名。APFS不仅设立了“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还设有一、二、三等奖,奖项设立略显过多。并且,黄河等人的研究表明,无论面对怎样的竞赛者群体和等级结构,以总努力最大化为目标的竞赛设计者均应设置较小的最高等级容量,凸显最高等级的荣誉效用。从四项竞赛的获奖等级配置来看,ISEF的最高荣誉奖———青年科学精英奖仅有3人,占参加决赛人数的2‰(以平均参赛规模1,500人计算),一等奖人数也仅占参加决赛人数的3%,占大奖总人数的10.5%,符合学者提出的最高等级奖项配置规则。CASTIC的一等奖项数占决赛总参赛项目数的比例为15%,约75项,二、三等奖项比例分别为35%(约150项)、50%(约200项)。最高等级奖项比例略显过大。STS的前3名的竞争更为激烈,(1)是从40位极优秀选手中选拔出来,占决赛选手数的7.5%.APFS的“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获得者为3名选手,占决赛选手数的3%,一等奖获得者12名,占决赛选手数的12%,二、三等奖比例分别为35%、50%。可见,APFS的最高等级奖项比例过大,可以减少奖项数,仅设立“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和优秀选手奖,两者比例之和不超过10%,其余参赛选手获得决赛入围奖。
2. 奖励形式的比较
ISEF、STS的决赛均设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其奖励以精神激励为主。由上页表可知,ISEF的青年科学精英奖、最佳学科奖以及专项奖的奖金都极为丰厚,STS的40名决赛选手均获得1台英特尔笔记本电脑,而且决赛第1名至第10名获得从10万美元依次递减至2万美元的奖金。ISEF和STS的主办者强调比赛和奖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科学体验和科学交流,尽管奖品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但是丰厚的回报毕竟是强大的原动力,这既是对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付出辛苦努力的物质回馈,也是对他们精神上的莫大支持与褒奖。ISEF的优秀选手不仅获得各种等级奖项荣誉、丰厚的奖金外,还有被名牌大学优先录取的机会,以及与著名科学家会面交谈的荣誉等。STS决赛选手将赴华盛顿参加终评活动,向公众展示他们的科技作品,并有机会与著名科学家和政府首脑见面。我国的两项竞赛终评活动也逐渐丰富多彩,比如APFS的终评活动期间安排有走进国家实验室、与著名科学家交流,还有与小学生“手拉手”等公益性活动。CASTIC的终评活动也有项目展示、与科学家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参赛者提高从事科学工作的责任感,立志成为科学家具有很好的精神激励作用。基于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经费来源渠道较少,经费与ISEF、STS相比,还有很大差距。CASTIC、APFS对获奖学生的奖金配置均没法与ISEF、STS相提并论,因而作为一种补偿奖励,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更注重对优秀选手的精神激励,比如给予部分优秀选手大学保送资格和参加名牌高校自主招生的资格或高考加分资格,这些奖励政策也起到了调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活动的作用。而且,本课题组对部分省区高中学校校长、部分获奖学生及家长的采访也得到支持此类奖励政策的信息,这是对优秀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取得成就的肯定与回报,这一政策给具有科学潜质的优秀高中生提供了更好的大学教育机会,对培养优秀科技后备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对于这些优秀高中生立志从事科学事业的激励。此外,获奖学生反映,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获得表彰对于他们是崇高的荣誉和极大的激励。
STS不仅重视对参赛学生的奖励,也对其所在学校和指导教师给予奖励。比如,300名半决赛学生所在学校同样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给指导教师颁发证书等,以鼓励和表彰学校、教师对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的支持与合作。我国的APFS、CASTIC也有类似的针对参赛学生所在学校的奖励和对指导教师、指导机构的奖励。比如,给获奖学生所在学校颁发奖金,给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等。据课题组对部分参赛中学科技教师和校长的调研反映,这些奖励措施有利于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建议将教师获奖与教师晋升职称挂钩,以更好地调动科技教师的积极性。此外,有些校长建议CASTIC适当调整各省获奖比例,对于校级、区县和市级参赛规模大、竞赛成绩优异的省区给予一定的参加全国大赛的名额配置奖励。
四、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的改进建议
人才培养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全民族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希望在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长期努力和不断完善竞赛体系,使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真正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竞赛的影响力和导向性,鼓励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整个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基于上述国际比较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改进和完善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项目的激励机制的若干建议,供青少年科技竞赛主办机构和学界参考。
1. 减少APFS的奖项类型,比如仅设立“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和优秀选手奖,两者比例之和不超过10%,其余参赛选手获得决赛入围奖。减少CASTIC最高等级奖项配置比例,由现在的15%减少到不超过10%。
2.为保证各省学生参加全国CASTIC大赛机会均等,同时鼓励有参与科技竞赛传统且成就优异的省区的组织积极性,建议CASTIC对各省参加全国决赛名额的分配采取“基数”加“增长”的方式。“基数”主要由各省符合参赛年龄限制的学生总数占全国符合参赛条件的学生总数的比例乘以当年全国大赛总名额的90%来确定。“增长”则是根据各省上一年获得全国一等奖比例乘以全国大赛总名额的10%来确定。
3.在竞赛奖励政策中既要合理设计对优秀参赛学生的奖励方式,也要对指导教师和积极组织参与竞赛活动的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比如给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和奖金;对长期参与竞赛活动并有突出成绩的学校给予表彰和授予荣誉称号;对于贫困地区积极参与竞赛活动的学校给予科研基金资助等,以调动广大中小学校组织参与各类科技竞赛的积极性。这在当前科技类竞赛高考保送和加分政策收缩的情况下尤显重要,创设激励多方(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青少年科技竞赛的机制是促使青少年科技竞赛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最后需要指出,竞赛主办机构要合理设计竞赛激励机制,才能使竞赛发挥其应有功能,才能保证竞赛项目成功举办,也才可能获得应有的收益和成效。而且,要加强对青少年科技竞赛奖励政策的规范和正确引导,发挥竞赛奖励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使科技竞赛活动能够回归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宗旨。
摘要:如何改进和完善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促使科技竞赛真正成为选拔和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值得社会各界和教育研究者不断探索和研究。本文基于竞赛激励机制方面的相关理论,建构国内青少年科技竞赛项目与国外竞赛项目的比较框架,提出改进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激励机制的建议(:1)减少国内青少年科技竞赛项目的最高等级奖项配置比例;(2)对各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名额的分配采取“基数”加“增长”的方式;(3)对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和积极组织参与科技竞赛活动的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创设激励多方(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青少年科技竞赛的机制,是促使青少年科技竞赛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竞赛,竞赛激励机制,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美国科学人才选拔赛
参考文献
[1]李晓亮.中国青少年科学技術コンテスト活動が科学教育に及ぼす影響(中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对科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科学技术月报,2011,(5).
[2]Tullock G.Efficient Rent Seeking//Buchanan JM,Tollison RD,Tullock D.Toward a Theor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A&M University Press,1980:269~282.
[3]Amegashie,JA.The Design of Rent-Seeking Competitions:Committees.Preliminary and Final Contests.Public Choice,1999,vol.99:63~76.
[4]黄河,付文杰.竞赛机制设计研究研究回顾与展望[J].科学决策,2009,(1):75~86.
[5]Glazer A,Hassin R.Optimal Contests.Economic Inquiry,1988,No.26:133~143.
[6]Moldovanu B,Sela,A.The Optimal Allocation o f Prizes in Contes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3):542~558.
后备人员选拔及培养机制 篇3
[关键词]人员培养;人员选拔;计划编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家电网对安全要求的日渐提高。国家电力行业的发展需要电力系统的稳定及高效、安全的服务,这就离不开人员的持续培养与优秀人员的选拔,以保证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新世纪特别是国家电力公司改制以来,供电企业已经在人才培养与人员选拔方面做出了诸多研究与探讨,也取得了一定得的成效。但是,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加深,供电企业在优秀技能人才的储备、培养、选拔以及方案实施等方面与其他成熟行来的机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以,对供电企业人才培养、选拔等方案及方案实施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一、供电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1.实施关键岗位人才储备培养方案
人才的梯队建设是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关键岗位上的人才储备建设。关键岗位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企业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使企业最关键的部位由最优秀的人把控,发挥企业的最大效益。供电企业需要依据员工的自身特点,区别对待,再开展普遍性培训,打造个性化的发展通道,开展有效的针对性培养。加强后备军的适应能力与组织能力建设,编制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重基础、口径宽、明重点的梯队计划,使员工晋升路线与职业规划更加科学。
2.实施激励型绩效薪酬管理方案
根据企业岗位实际与工作内容,建立与岗位相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岗位评价体系,优化薪资结构,加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将企业发展的成果带给广大员工。激励方案要与企业战略相符,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细化到部门与个人,实现“企业―部门―岗位、战略―目标―指标”的岗位责任链条,通过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使员工个人的奋斗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融合,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二、供电企业人员选拔方案设计
1. 选拔工作目标要明确
供电企业人才的选拔需要与整个企业的规划相符。明确讲就是要从众多应聘者中选出最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以达到优化企业人才结构,有效开展企业战略的目的。企业都有自身的情况,因此人力资源规划也不尽相同,其所招聘的内容也各异,供电企业要面对实际情况,对岗位要求详细描述,一是明确应聘人员需要具备的要求;二是可以为企业招聘减少成本。
2. 选拔原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供电企业可以借鉴近年来我国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公开、公正、公平”选拔原则。但是,企业因各自的使命、愿景与战略的差异,有其特别的要求,企业在选拔中需要明确列举出来,当然供电企业以技能、技术为首。这些要求都表明企业对应聘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例如,在选拔中,是否要求清晰地鉴别候选人在年龄、性别、民族、户籍、婚姻、家庭、政治背景、教育程度、专业类别、外语水平、工作经验、价值观、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差异。不同企业由于在战略、人才观念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这些因素的判断和选择往往也有很大的不同。
3. 选拔的方法要合理
现实情况,我国多数企业仍采用较简单的传统选拔方法,这些方法成熟、成约成本,但是科学性不强,效果不佳。随着国外一些成熟的方法被引入到我国以后,选拔方法越来越丰富且合理。选择适当的、设计出适合供电企业的方法意义重大。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简历筛选、非结构化面试仍然可行。对于较大规模的企业则首选标准化的选拔程序,程序一般而言大体包括笔试、结构化面试、评价等。
4. 选拔的程序要清晰
一般情况下,招聘选拔工作的程序为:招聘宣讲、简历筛选、笔试、结构化面试、评估、非结构化面试、撰写并提交人员选拔报告(包括总体报告和有关候选人评价报告)。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企业自主实施选拔工作还是外包给专业选拔机构,招聘选拔的结果通常是拟录用人名单,最终录用决策权,由企业决策层按照选拔报告和拟录用人员名单综合考虑决定。
三、 企业人员选拔方案实施要点
1. 方案编制
选拔方案题目的编制是整个选拔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首先,题目编制需由专人负责且该人员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编制小组成员需由人力资源部題目编制人员、用人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一些骨干员工共同构成;再次,编制成员需要具备一些技能,技能缺乏者需要参加一些相应的培训。例如访谈与问卷等基本工作的分析;最后,针对设定的选拔内容与方法,对于题目编制小组的成员进行各种类型的题目编制操作技术的训练。这些工作的完善,有利于提高编制考核题目的质量。
2. 面试官的培训
面试官的培训工作是公司开展招聘的一个必备条件。首先,人资部及所需要人员部门及相关考官都应该参加培训。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定期、内部进行考官资格培训,分批进行,只有参加培训且考核合格者才能担任考官。其次,培训内容应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担任考官所必须拥有的素质、知识、技能;二是本招聘流程、评价效果、面试细节等具体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最后,主考官不变革原则,即对于一场面试,从始到终对于主考官一般不要更换。
3. 保密工作的开展
保密工作是每个企业都应该引起注意的大问题,易得到领导的重视,是对企业与应聘人员的负责。第一,保密是招聘工作的一项原则,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第二,整个选拔招聘过程需要采取一些保密工作。第三,需要建立应急预案,一旦有泄密事件的发生,应马上启动应急预案,把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必要时应及时报警。
四、结语
我国对电力行业的改革,凸显了其行业地位的重要性。因此,供电企业要想强大自己,就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员培养与选拔是企业打造合理人才梯队的重要手段与措施,培养计划与方案,选拔方案编制与实施关乎企业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加大投入与重视力度,评价、考核、培训、激励多管齐下,不断地为供电企业提供高素质的综合人才,保持企业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朱淑玲.浅析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217-218.
[2]黄洁.电力企业人员培养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
村级后备干部选拔长效机制研究 篇4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而选拔培养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是一项带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它对改善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结构,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农村工作的连续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1、人选匮乏。近年来,由于大批优秀农村青年外出经商打工,导致在确定村级后备干部时,可供选择的范围小。据调研,本镇20-35岁男青年约有90%外出务工,其中长期在外的占30%左右。由于村干部报酬普遍不高,大部分村不能落实一般村干部的退养安置,不能解决其后顾之忧。所以在家的部分优秀青年也不愿被列入后备干部之选,从而在后备干部选拔中形成了“矬子里边拔将军”的无奈局面。
2、选拔程序不科学。目前,多以村党支部或党员推荐为主,由于受支部和党员队伍本身素质不高的影响,推荐的后备干部水平参差不齐。另外有的村党组织负责人在选拔后备干部时,心存私念,只挑能力弱于自己、听话、顺从的人做后备干部,确保其进班子后好领导,对自己不构成威胁,防止那些有思想、有能力、敢想敢干的人进班子,弄“丢”自己的乌纱帽。
3、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村党支部在后备干部建设工作中,注意解决了有与没有的问题,而对管与不管、怎么管的问题思考的少,没有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有的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村级后备干部建设工作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4、使用情况不理想。由于后备干部本身产生过程就有先天发育
不良、后天营养不足的问题,使得村级后备干部在党员群众中的威信不是很高。而村级干部的调整又极易受宗族、派性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因此,后备干部使用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以08年两委换届为例,后备干部充实到两委班子中的人数还不到干部调整总数的1/4,许多优秀的后备干部成为了农村派别、宗族斗争的牺牲品。
二、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调查情况看主要有四点:
1、没有端正认识。个别村的主要干部受思想水平和权力意识的局限,从个人眼前利益出发,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有意无意地淡漠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或是畏难思想重,担心选拔后备干部会引发年轻村组干部之间的矛盾,导致班子不稳定,而放着人才不用,贻误人才的成长。
2、没有机制制约。目前,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力度还不够,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区、镇、村在后备干部的选拔上缺乏制约机制,在培养上缺乏方式方法,在使用上缺乏上岗保障,致使队伍建设规划落不到实处。如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应坚持什么样的标准,掌握哪些原则;如何培养,采取哪些措施,目前都不够具体明确。
3、没有强化管理。由于乡镇党委没有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行统一管理,只是原则上部署,具体工作交给了村党支部掌握,所以有的村干部就随心所欲,想选谁就选谁,结果选上来的许多都是亲人、庸人,真正的能人却没有选上来。
4、没有扎实培养。有的村把培养后备干部看成是走形式,没有看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对选拔上来的后备干部不研究培养办法,不创造培养条件,使后备干部成熟慢、素质低,有的已“榜上
留名”多年还不能进班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建立工作责任机制,破解基层组织对组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认识障碍难题。明确基层各级党组织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职责任务,加强领导和工作指导,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并落实工作责任机制,逐级签订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区、镇、村三级工作和责任格局,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建立一把手责任追究制度,不断研究和探索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和新机制。
2、建立教育培训机制,破解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培养难题。建立区、镇、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建立培训计划落实监督机制。加强理论和科技培训、加强岗位培训和域外培训。
3、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破解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管理难题。注重考核评价机制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村级组织负责日常监督考核,镇党委负责年度和随机考核,采取民主程序或组织手段,将工作平庸、群众不认可的村级后备干部调整出后备干部队伍,并及时选拔优秀人才进行补充,对优秀的村级后备干部要重点培养,安排参与村级工作,从而实现管理上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4、建立选拔任用机制,破解村级后备干部选拔使用难题。在村级后备干部选拔上,要统一制定本地选拔办法,实行换届制,与农村换届同步,严格“阳光操作”程序,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充分尊重民意,在届中调整时,要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并公布调整情况。选拔时,注意结合实际适当提高选人标准,在年龄结构上既要有
年纪轻、有培养前途的人选,也要有政治成熟、经验丰富、近期可进村领导班子的人选,实行梯次配备,要注意村级后备干部数量和性别比例的科学性。在村级后备干部使用上,要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使用机制,研究制定村级后备干部使用办法和政策,使村级后备干部备而能用。
后备人员选拔及培养机制 篇5
一、现实意义
1、改善结构的需要。近年来,我镇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村干部队伍的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年龄相对老化。二是文化层次相对低下。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利于逐步改善村干部队伍的结构,为其输入“新鲜血液”。
2、增强活力的需要。一些村干部在村工作时间较长,思维定势较为明显,有的思想较为保守、观念较为陈旧、工作方法简单、创新能力不强,开展工作要么靠上级安排,要么凭传统经验,有的难以打开新的局面。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利于逐步增强村干部队伍的活力,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新的面貌。
3、创新管理的需要。长期以来,村干部的选拔培育主要依靠换届选举,临时“点将”的多,平时培育的少,常常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即使有村级后备干部,其产生的程序也不够公开透明,往往形成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局面,得不到党员群众的广泛认可。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利于逐步改变这种管理机制,真正发掘和使用渔农村优秀人才。
二、主要做法
1、思想重视,责任落实。镇党委把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作为贯彻落实党管人才要求,培养基层优秀人才,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在工作职责上,由镇党委组织部指导督促,村党组织积极配合。
2、程序规范,把关严格。各村根据本地实际,明确选拔条件,要求参加选拔的对象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有群众基础、有志于农村工作,户籍一般在本村,文化程度一般在高中(中专)以上,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公开选拔分为宣传发动、推荐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审核确定等环节。
3、目标明确,培养有力。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他们的特点专长和发展潜力,采取集中培训、挂职锻炼、实用致富技能培训、外出考察等形式,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能力。先后对新选拔的村级后备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为提高村级后备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扩大群众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拟对有条件胜任村干部的后备干部,及时推选进入村级班子。
三、初步成效
一是使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进一步拓宽了镇村两级组织的选人视野和推荐渠道,向每一位有志青年敞开了大门,实现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同时,通过严格规范的选拔程序,确保了最终胜出者的较高素质,从而使一批平时思想好、表现优秀、积极进取的中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为村两委班子储备了一支年轻化、知识化,开拓创新、朝气蓬勃的后备力量。
二是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的推行,改变了以往在村级后备干部推荐中由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使后备干部的选拔任用接受了群众的监督,扩大了党员群众在后备干部选拔使用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有效遏制了一些村和个人在选拔使用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行为,在克服“家庭政权”、“小集团政权”等现象上更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为今后进一步推进村级领导班子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是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公开选拔制度的推行,使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置身于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督约束之下,促使后备干部更自觉地增强群众观念,取信于民、服务于民,树立起村干部为广大群众赤诚服务的新形象。
四、存在问题
一是意义认识不深。镇村两级干部,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形式主义”的思想认识,觉得“公选”的可操作性不强,无多大实际意义,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新做法。同时部分村干部存在着官本位主义的思想,觉得真正能干的后备干部产生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他们难以“控制”,权衡利弊,不支持也罢;有一些村主要领导认为村干部是靠党员和群众来选的,培不培养后备干部无所谓;还有的认为富人就是“能人”,把培养后备干部的眼光盯在了村里的少数几个富人身上。
二是人才资源匮乏。后备干部来源不足,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并且外出的是相对较有活力的年轻人,导致组织选择面不广;同时后备干部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部分村对优秀退伍军人、高中毕业生化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培养,在即将起用时,他们却外出打工或自己置办起了实业;并且村干部工作吸引力不大,部分村比较优秀且组织打算培养的年轻同志,因受经济利益驱动,对当“村官”不感兴趣。
三是培养力度不足。后备干部经公开选拔产生后,面临的是对他们的“培”与“扶”,相当部分的村因无这方面的经验可借鉴或主观上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对他们放任自流。后备干部普遍有文化水平较高而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工作热情较高而影响力不大的共性特征,再好的苗子,缺少传、帮、带总难以茁壮成长。富阳市多数选拔、培养成效不明显的村,都因培养力度不足、“备而不用”,最终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导致村级事业的全面建设难以“更上一层楼”。
四是、工作胆魄不大。一是村级班子成员对后备干部挂职锻炼期间心中无底,在培养过程中畏手畏脚。开展村务工作不够大胆。有些后备干部虽则担任了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职务,但在实际工作中总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位置难以摆正,心态调整不好,具体工作中顾虑较多,做了怕引起村民反感,“还没当‘官’就这样”,不做了又怕群众说闲话,担心被看作无能或积极性不高,左右为难。
五、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完善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今后主要要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力度。在公选前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对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工作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以此来提高镇村两级干部,特别是村支两委会班子成员对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重要意义的认识,寻得广大村民群众对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在平时,要特别注重对优秀后备干部走上村领导岗位后各方面表现的宣传,树立一批典型,消除一部分人对“公选”工作的疑虑。
二是健全有关制度。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还处在摸索阶段,努力适应形势,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努力做到对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尤为重要。当前应重点建立推优荐贤的科学选拔机制、健全后备干部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培养目的、目标,因材施教,增强培养针对性。完善培养制度,由市委组织部或各乡镇(街道)组织,以市委党校或成人学校为载体,定期进行各类法律、法规和实用致富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为日后走上村级领导岗位顺利开展工作夯实基础。
后备人员选拔及培养机制 篇6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后备干部队伍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选拔后备干部的基本条件
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六个基本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本职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改革意识。
2、政治责任感强,勇于负责,具有潜在素质和外在能力,院级后备要有拟任职务下一级两个以上岗位或部门的领导工作经历(教师和技术干部不受此情况限制)。
3、领导工作能力强,熟悉高校管理工作基本规律,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职以上技术职务,35岁以下年轻干部可放宽到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4、年富力强,身体健康,能承担繁重工作任务。
5、后备干部原则上从下一级干部中产生,但在教师和技术干部中产生后备干部可不受此条件限制。
二、后备干部数量和结构要求
1、院级副职后备干部按规定的领导职数1:2的比例配备;处级后备干部按规定职数1:1的比例配备。
2、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注重体现结构的合理性。专业知识尽可能较均衡分布,年龄要有梯次性,院级后备干部一般在45岁以下,处级后备干部在40岁以下,以35岁左右的为主,对具备近二、三年内可进班子的后备干部年龄可适当放宽。
3、院处级后备干部队伍中都要注重选拔一定数量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干部、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
三、后备干部的选拔程序
院处级后备干部的选拔、考察工作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党委组织部具体组织实施。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要坚持的六条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基本素质好,政绩突出,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推荐出来,加强锻炼和培养。
1、民主推荐
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参加院级后备干部推荐的人员为:院级领导、中层以上干部、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学院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民主党派和侨联负责人代表、院教代会代表团(组)长、院工会负责人等。参加处级后备干部推荐的人员为:院领导、科级以上干部、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员等。
2、民主测评
对民主推荐票数过半的同志要在本单位(或所在党总支、党支部)和服务对象范围内进行测评,测评内容主要是现岗位工作表现,测评票设优秀、称职和不称职三个等次,测评结果称职以上要达到三分之二为合格。
3、组织考察
考察工作在民主测评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考察被推荐人选近年来的工作实绩、管理水平、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廉洁自律、品德修养及实践锻炼等方面的情况。
4、形成考察材料
考察结束后要根据考察情况形成个人考察材料,用写实的方式高度概括被考察人的优缺点,考察材料还应包括测评情况等内容。
5、集体讨论决定
后备干部人选由院党委会讨论决定。并将院级后备干部个人简历和考察材料上报省体育局和省高校工委。
四、后备干部的培养措施
1、对后备干部的培养。通过实践锻炼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计划地安排到校内外挂职锻炼,境外、国外学习考察等,加强锻炼和培养。脱产培训要学用一致,针对性强,以短期为主。
2、加强后备干部的理论学习。组织和引导后备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把学习理论同改造世界观、增强党性锻炼结合起来,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指导工作结合起来。同时,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增强现代化管理技能。
3、有意识地安排后备干部做一些时间紧、任务重、突击性较强的实际工作,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对院机关职能部门工作的后备干部,要分批安排到教学、训练、科研等一线去工作,向基层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各系的后备干部要安排到机关党政职能部门工作,全面了解学院的工作,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干部交流换岗,使干部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增加多方面的才干。
4、重视关心后备干部的成长,经常了解思想情况,及时发现各种思想倾向和问题,及时进行帮助教育。对工作和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学院领导及组织部门要及时谈话,帮助分析原因,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和支持后备干部大胆工作。
5、制定对后备干部的定期集中学习和教育培训计划,布置自学书目和学习任务。
6、实行后备干部谈话制度。院级领导和组织部负责人每年要对所分管的后备干部谈话一至二次,并将谈话内容作为培养考核后备干部的一项重要措施。
五、后备干部的管理措施
1、后备干部实行分级管理。院级后备干部由省委组织部、省高校工委、省体育局和党委共同管理,处级后备干部由院党委管理,党委组织部协助管理。
2、切实加强后备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学院党委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级一级抓落实,坚持常抓不懈。
3、以近期可进班子的后备干部为主,把培养教育措施的落实作为重点环节来抓,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培养,严格要求。
4、加强考核工作。后备工作每年要向组织部提交学习与工作总结,对后备干部的考核与现职干部考核相结合,从德、能、勤、绩和廉政等方面综合考核,逐人形成考核材料。
5、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不符合要求的后备干部,及时补充新发现的优秀年轻干部。
6、加强对后备干部的监督。建立和完善后备干部诫勉谈话制度、意见反馈制度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促使后备干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7、选拔各级领导干部应首先从后备干部中进行挑选。
8、建立健全后备干部考核管理档案,包括《后备干部登记表》、后备干部考核情况、学习培训情况、工作成果、奖惩情况等。本方案由党委组织部负责解释,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中共吉林体育学院委员会
反恐作战人员选拔训练机制研究 篇7
1 反恐单位的类型
在这些反恐单位中, 按照“职能”划分,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 军事型。如, 我国各军区特种作战单位、美国陆军“三角洲”和海军“海豹”突击队、英国“特种空中勤务团”、爱尔兰陆军突击联队、以色列的“野小子”特种作战队等。他们的主要用途在于军事作用, 由于其训练的特殊性, 也兼顾打击恐怖犯罪的职能。近年来, 这类单位的反恐效能日益突显, 甚至有的在组建伊始便被赋予反恐的重任, 特别是涉及跨国打击恐怖主义犯罪。
第二类, 刑事型。如, 我国武警特种作战单位和各主要城市的警察“特警队”、美国的“SWAT”反恐怖特警队、法国警方的“黑豹”反恐怖精英分队等。这种类型的反恐单位主要由国家和地区警察机构组建, 不涉及军事用途, 专门针对国内和地区恐怖主义犯罪。
第三类, 军警型, 也可称为混合型。该类单位特殊性主要是由其组成人员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如, 德国的“第九边防警察大队”、俄罗斯特种反恐怖突击队——“阿尔法”等, 我国的武警特警队也具有此类性质。这类单位与前面两种相比, 既有警事作用, 也有军事作用, 但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在国内安全方面。
2 反恐人员选拔
2.1 人员来源
“军事型”反恐人员都是现役军人, 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在自愿的前提下提出申请, 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选拔后进入该单位。
第二类和第三类反恐单位的人员主要来自警察队伍各个警种中的精英, 也有的从学校、单位等单位选拔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对于这二类反恐人员而言, 年龄不是主要的因素, 因为他们一般都有这类作战的经历。而对于新人来说, 他们的年龄很重要, 因为从头培养需要时间做保证。
2.2 选拔标准
为了适应反恐作战的需要, 反恐单位的作战人员都是经过精心选拔的, 各国在选拔反恐单位人员时除了使用科目有所差异外, 均基本遵循以下标准。
标准一, 年龄适中。这些人员的年龄都有一定的限定, 在20~28岁之间, 一般不超过30岁, 这保证了人员能够在最年富力强的年龄段从事于这种极具挑战性、危险性的工作。有的还规定了人员退役的年龄, 如, 俄罗斯的“阿尔法”人员一般到35岁就要退役, 前后只有10年左右服役时间。然而由于进入单位后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 在有些位置上的人员可以超过这个年龄, 如, 狙击手。类似位置的人员更被看中的是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
标准二, 品质出众。入选的人员具有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勇敢战斗、勇于献身的精神, 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 在任何时候都决不屈服, 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突发事件;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学习能力, 从而使其能快速地掌握所学技能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掌握参战地区的风土人情等情况;善于思考问题, 并且能够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标准三, 体魄强健。候选人员要有强壮的身体, 运动出众, 能够适应超常规的体能训练。特别是在进行耐久力训练时。
标准四, 技能出众。候选人员应当具有出色的作战技能, 投弹射击、车辆驾驶、狙击爆破、擒拿格斗、单兵战术等方面, 这些技能是在战斗中生存的唯一保证。
2.3 选拔科目
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原则一, 涵盖面广, 从生理到心理, 从身体素质科目到专业技能科目。
原则二, 具有很高的难度和淘汰率。
原则三, 注重人员的团队意识和献身精神。
原则四, 选拔与训练密不可分, 选拔亦是训练, 训练亦是选拔。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内容一, 体格检查。这是例行的人体医学检查, 主要依此判断参加选拔的人员身体状况是否正常, 有无潜在疾病, 是否能够参加选拔。
内容二, 体能测试。这项科目主要考核人员的运动素质。有武装越野、游泳 (武装泅渡) 、引体向上定向越野、超长距离行军等内容。
内容三, 心理素质测验。每个人员必须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 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所发生的一切。
内容四, 智力测验。在异常严峻的环境中, 需要头脑冷静, 尽快分析局势, 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找出最适宜的降敌办法。
有的单位在选拔人员时, 还要求进行通讯器材的使用、车辆驾驶、擒拿格斗、射击和战术等项目的考核。在选拔初期或即将结束时, 还会有“面试”这一项内容。面试基本程序是谈话, 主要询问候选者的基本情况、加入的原因和动机等。
3 反恐训练
3.1 训练内容
(1) 体能训练, 一般是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等人体基本运动素质的内容。
(2) 射击训练, 包括各种姿势的射击训练、狙击训练、在运动中的交通工具上的射击训练、各类轻重武器的射击训练。
(3) 爆炸训练, 包括爆炸理论的学习、爆炸物排除和安放、炸弹的制作等内容。
(4) 驾驶训练, 包括各种车辆的特种驾驶、快艇、飞机的操作等。
(5) 绳索作业的训练, 包括利用直升机实施快速穿插 (沿直升机的绳索下落, 并快速包围) 、从建筑物利用绳索快速下落等。
(6) 水中作业训练, 包括武装泅渡、潜水、水中爆破等内容。
(7) 战术训练, 包括单兵战术和综合战术训练。其中也包含着团体意识和纪律作风的训练;在综合战术训练中, 重点是街区近距离巷战战术、模拟在飞机、船只、建筑物、汽车和火车上的人质救援训练。
3.2 组织形式
反恐单位的选拔与训练密不可分, 选拔亦是训练, 训练亦是选拔。反恐单位的选拔过程较为漫长, 有的需要持续数周时间。选拔人员的过程也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在选拔过程中成绩不合格的人员遭到淘汰, 在训练过程中完不成训练任务、训练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也同样遭到淘汰。
反恐单位的训练往往都要持续较长的时间, 从22周到9个月不等。而这段时间仅仅是基础训练, 在以后的专业训练中, 还要持续数年的时间。俄罗斯的“阿尔法”人员前后只有10年左右服役时间, 而在这10年间, 至少前5年主要用于训练。德国反恐怖特种兵单位 (KSK) 在进行完数周的基本测试后, 还要进行3年的职业培训。
许多国家的反恐单位还能够“身临其境”的进行训练, 他们只要条件允许, 训练可在真实的地点实施, 这些地区包括位于海洋中的石油钻台、偏远的乡村、高山茂林和各种城市环境。这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大大提高了人员的作战能力。
4 结语
苛刻缜密挑剔的选拔使反恐人员们脱颖而出, 高难度高强度高风险的长时间训练造就了反恐精英的胆识和技能。在这种选拔训练机制下, 反恐人员必能完成使命。由这些人员们组成的反恐作战单位已成为各国安全护卫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廖琦.反恐作战风险管理优先度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
[2]刘晓宇.浅谈武警反恐特战人才培养[J].国防, 2014 (6) :59-60.
后备人员选拔及培养机制 篇8
【关键词】辅导员;选拔;培养;管理机制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的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年富力强,文化素质较高,眼界比较开阔,思维比较活跃,开拓进取精神强,并且有朝气、有活力、有战斗力的队伍。
一、严把辅导员入口关,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1.严格辅导员选聘程序,完善辅导员管理机制
学院在严格把关、规范选聘、注重质量的原则下,通过初审、笔试、面试等程序,选聘了14位辅导员,进一步壮大了辅导员队伍。在辅导员管理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了由副院长直接分管,学工部负责管理,各系部党总支具体指导的辅导员工作教育和管理格局。
2.规范管理制度,健全考核体系
加强辅导员制度建设,是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基本保障。学工部先后修定和完善了《辅导员手册》、《辅导员月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辅导员年度考核办法》、《辅导员院内职级评聘办法》,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考核和评优等做了明确规定。上学期,我院共评出中级辅导员8人,初级辅导员40人。
3.搭建活动平台,为辅导员之间相互交流创造机会
为努力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学生处组织开展了辅导员经验交流会,辅导员们进行工作研讨和交流,并结合实际工作,介绍了辅导员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新做法及今后工作目标等,拓宽了辅导员的视野和思路。
4.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努力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
学工部十分重视学生管理队伍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一直坚持校内培训与外出进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研讨相结合的做法,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结合辅导员培训年,学期初学生处制定了辅导员培养计划,对全院辅导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和拓展训练。选派部分分管学生工作的学管秘书和辅导员参加辅导员骨干培训班进行学习。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 根据“中央16号文”的有关规定,以“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目标全面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定的制度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提出科学配备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的思路,总体上按照教育部1:200的比例要求逐步配齐专职辅导员。二是鼓励专职辅导员终身从事学生工作,特别优秀的辅导员经过严格考核可以享受院内职级待遇,使辅导员工作有平台,发展有目标。三是新进的辅导员必须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中共党员。四是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职责和考核标准以及特殊岗位的津贴发放标准。
2.以人为本,打造学习型队伍,注重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1)鼓励辅导员在职攻读硕士和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同时定期不定期地举办辅导员经验交流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组织参观学习交流等,从而形成相互学习,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2)把辅导员例会、辅导员工作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总结会等理论和业务学习形式,建设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就辅导员工作进行研究。(3)进一步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和指导,由学生处牵头,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危机干预、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兴趣学习和专业研讨小组,努力使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心理危机干预的专家、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专家。
3.规范管理体系,形成机制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使队伍建设走上正规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三、加强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1.加强理论学习和学生工作研究,转变辅导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明确工作职责与要求;继续做好辅导员四个研讨组的业务学习和理论研究工作,努力发展辅导员成为四个方面的专家;严格考核制度,强化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使命感和工作责任心。
2.积极开展辅导员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加大对辅导员工作情况检查力度,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3.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我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考评体系,细化辅导员工作要求和职责,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院内职级评聘办法,开展辅导员经验交流工作。
4.注重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舆论引导,宣传学院主张,弘扬学管正气,积极引导学生工作热点问题,疏导辅导员的情绪,做好舆论监督,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辅导员进一步端正学风和改进作风,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责任心和工作能力,通过开展工作和实际行动,要逐步树立辅导员的良好形象,努力成为学生政治上的思想导师、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四、辅导员工作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我院全体辅导员始终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全院师生服务。
1.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在工作中,学生管理全体工作人员积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认真探讨学生工作思路、目标、要求和措施,把是否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是否符合“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是否维护学生权益等,作为评判我们服务质量的标准,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2.发扬敬业精神,创建学生满意的辅导员队伍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結构的变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我院辅导员经受了严峻考验,大家在管理人员数量有限、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本着对学生、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甘于奉献,忘我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充分体现了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崇高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徐永荣.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教育引导作用[N].贵州日报,2007-05-1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丽娜.论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与人格培养[J].高校理论战线
后备人员选拔及培养机制 篇9
实施意见
为建立科学规范的青年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储备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够担当教育事业发展重任,适应素质教育目标要求的青年后备干部队伍,结合工作实际,现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意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人才选拔到后备干部的队伍中来,加强对青年后备干部的专业素养、思想素养、领导素质的培养,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秀的干部后备人才。
二、选拔原则
1、思想素质高,道德品质好,德才兼备的原则;
2、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任人唯贤的原则;
3、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4、民主集中的原则。
三、选拔的范围、条件 范围:全县公办中小学为、幼儿园及局直校(园)在岗正式人员。
条件:后备干部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优秀的业务能力,较好的组织能力,突出的团队精神,扎实的群众基础等基本条件,同时应具备以下资格:
1、年龄:3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获省或市模范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可适当放宽年龄。
2、学历:农村应具有大专学历,县城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3、职称:具有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职称。
4、经历:具有相应学段的教师资格证,从事五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和三年以上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类似工作经历或中层以上岗位履职两年以上。
5、身体健康。
四、选拔办法
后备干部选拔必须经过推荐、考核、决定等程序。具体如下:
1、推荐
推荐可按民主推荐、个人自荐、个别推荐等方式进行。(1)民主推荐。由教育局主持组织各单位全体教职工根据推荐条件,无记名投票推荐,到位人数不低于90%。
(2)个人自荐。凡符合推荐条件的个人,写出书面材料,并附有关证件材料,直接向教育局自荐。
(3)个别推荐。由校长召集班子成员,通过综合评定确定推荐人选,形成书面推荐材料,校长签署意见,上报教育局。
(4)发现引荐。教育局各股室组织的一些重大教育教学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年轻教师,各股室可以书面材料说明引荐理由,直接向教育局引荐。
2、考察
教育局对推荐上报的候选人进行考察,组织专门工作小组进行资格审查,深入有关单位召开座谈会,民主测评等方式,全面考察入围同志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情况,审查合格后进行面试、演讲和答辩,重点考察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
3、确定
正式后备干部人选的确定,由局务会集体研究,通过综合评定,确定人选,公示无异议后,列入教育系统后备干部人才库备案。
五、后备干部培养 培养后备干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在全面提高素质,着重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教学管理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培养途径
(1)利用国培计划,推荐教育教学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青年干部参加国家级培训;
(2)利用国家校长培训平台,要求所有后备青年干部参加国家网络培训,取得校长任职资格;
(3)教育局定期和不定期进行集中培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2、培训内容
(1)教育法律法规培训。对后备青年干部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教学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使后备干部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品德修养,掌握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对后备青年干部进行学校管理知识,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有关业务知识培训;树立现代的办学理念和依法办学的思想,确立学校发展的全局意识,以学生发展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交流、研讨、提升后备青年干部学校管理、教学管理经验。(3)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训。以经典的案例、实践工作案例为出发点,培养后备干部理论运用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方式
构建一种机制,搭建一个平台,创造一种氛围,具体讲:(1)构建一种机制:就是选部分优秀青年到学校管理比较好的学校挂职任校长助理;由管理较好的校长带教,全程跟踪参与,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或选送部分优秀青年赴外地名校挂职,建立长期培训基地,轮流对青年干部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学习培训。
(2)搭建一个平台:就是网络信息,从建立一个博客平台,随时将自己的工作心得体会,案例分析在博客上与青年干部进行网上交流;同时教育局举办青年干部论坛,每学期举办一期,交流、研讨教育教学管理心得体会,分享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为每一个后备干部提供一个发表、研讨、交流、互动的平台。
(3)创造一种氛围:就是要积极引导青年干部大兴学习之风、通过给任务、压担子、促学习、帮成长。要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办一个学习期刊,没学期发行2—3期,将青年干部的学习心得、经验、案例分析,利用期刊进行发表,筛选部分较为成功的案例或经典文章向省市各级报刊上推荐发表,同时每学期举办一次思想、学习情况汇报会,展现岗位履职、业务知识水平、工作思路和创新情况,激发青年干部学习、积累、沉淀素养。
六、管理和使用
1、建立后备青年干部电子档案。将后备干部的个人基本信息、考核情况、民主测评、学习、奖惩等信息全部录入电子库,形成一套完整的档案资料,为以后的提拔提供依据,全程跟踪。
2、实行学期目标考核制。对后备干部进行一次考核,定期和不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实绩、学习等情况,全面考察,实行末位淘汰制,一学期一考核,年年小调整,把连续考核较差的淘汰出局,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后备干部培养的质量。
3、适时予以任用。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群众公认,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的后备干部,根据工作需要,择优从后备干部中选用,以发挥他们的才干。
七、工作要求
1、后备干部建设是学校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关系着教育发展大计,要充分认识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切实做好推荐工作,满腔热情地扶持青年干部尽快成长,促使年轻后备干部脱颖而出。
2、后备干部建设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严格工作原则和程序,确保把思想、作风、业务过硬的优秀青年选拔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要坚决杜绝在选拔中拉关系,走后门。
【后备人员选拔及培养机制】推荐阅读:
文昌中心初中中层后备干部培养考察及选拔任用的管理办法11-29
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07-17
对加强后备干部培养选拔问题的思考07-31
镇多措并举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10-12
后备干部选拔试卷08-27
后备干部选拔汇报材料10-23
体育后备人才选拔途径10-19
公司后备干部选拔方案06-05
后备干部选拔自荐材料06-08
选拔后备人才自荐表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