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干部选拔汇报材料

2024-09-19

后备干部选拔汇报材料(共6篇)

后备干部选拔汇报材料 篇1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这一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后备干部工作与领导班子建设的关系,对加强新时期后备干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造就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能够担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任,年轻优秀的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是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需要,也是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后备干部制度实行2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为方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在后备干部工作方面,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慢,后备干部工作改革创新滞后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始终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已不能适应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后备干部选拔上,继承多,创新少;后备干部构成上,党政机关多,社会其他方面优秀人才少;选拔后备干部方式上,单位内部民主推荐多,运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广开渠道选拔少;后备干部选拔神秘性高,透明度低等等,造成了后备干部选拔视野相对比较狭窄,渠道比较单一,方式比较简单,一些适合从事党政领导工作的优秀人才纳入不了组织视野,影响了后备干部整体质量,也直接导致了部分后备干部长期备而不用。

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在于思想不够解放,工作理念不能与时俱进。这使得党政人才资源配置不能充分体现组织配置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要求;后备干部选拔范围和渠道不能充分体现人才资源社会化的要求;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和过程不能充分体现公开透明的原则;后备干部选拔工作不能充分享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后备干部选拔工作要充分体现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改革开放的特征,关键在建立选拔的科学机制,核心在坚持创新。

1.坚持工作理念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举措,工作理念的创新对建立选拔后备干部科学机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确立后备干部是党政人才资源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后备干部选拔中,应当既要强调党政人才配置的特殊性,又要尊重人才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对后备干部进行科学分类,在《干部任用条例》对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已经明确的基础上,分层分类建立后备干部具体标准,明确资格条件,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加入,形成有志者群贤毕至的局面,达到人才广揽,需求统一。二是确立后备干部培养选拔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整体统一观念。党政领导干部从纳入组织视野到提拔任用是一个完整过程,培养选拔后备干部是为选拔任用干部储备人才资源,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前道工序和工作基础,二者应有机衔接,备用结合,整体统一,从而形成备而有用,用而有据的良性循环。三是确立后备干部选拔必须改革创新观念。要保证后备干部质量,使后备干部选拔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必经环节,必须对现有后备干部选拔工作进行改革,克服客观存在的后备干部单位选拔、单位所有,“矮子里面拔长子”状况,把好“入口”关。要吸收和借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坚持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在后备干部选拔各个环节上进行改革和规范,坚持公开透明原则,扩大和落实党员、群众在后备干部选拔工作中的“四权”,使选拔条件公开,过程公开,人选公开,结果公开,接受党员、群众对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的监督。

2.坚持选拔方式创新。选拔后备干部的目的,就是把优秀后备人选纳入组织培养渠道,为建设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提供人选,选拔方式应该服务于选拔目的,在遵循选拔任用干部基本原则基础上,紧紧围绕选拔目的探索选拔的有效方式。对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上不够成熟的选拔方式,也可以在选拔后备干部工作中进行试验,积累经验。一是加强民主推荐后备干部宏观管理。采取开会投票方式推荐后备干部,有利于在单位内部发现优秀年轻干部,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群众公认,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但当得票分散时,少数单位降低标准,拼凑人数,影响到后备干部队伍总体质量。因此,应当加强对民主推荐后备干部宏观管理,在总体上按照领导班子职数相应比例确定后备干部名单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分布情况和领导班子整体建设需要综合平衡。二是建立公开举荐制度。进一步扩大选拔后备干部视野和渠道,公开分层分类后备干部基本条件、资格条件,鼓励党员、群众公开举荐,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年轻干部个人自荐,进一步扩大识人范围、知人渠道,敞开选拔视野,丰富选拔方式。三是实行公开选拔制度。运用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经验,既可以采用直接公开选拔方式补充后备干部,也可按“共享公选成果”思路,从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中发现优秀人选,充实后备干部队伍。四是建立专门人才的定点推荐制度。重视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后备干部,改善后备干部队伍结构。组织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直接从国有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非公经济组织中选拔后备干部,逐步形成以民主推荐为主体,各种选拔方式并存的后备干部选拔机制。

3.坚持程序设计创新。干部选拔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确定以后,程序就具有决定性作用。创新选拔后备干部,在程序设计上必须得到充分体现,使运用程序过程成为选拔工作创新过程。一是健全选拔前公开程序。不管用什么方式选拔后备干部,都要按照公开透明原则,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把选拔目的、后备干部条件和资格、选拔范围、符合条件人员名单和基本情况、选拔方法和程序、民主推荐时间和地点等内容提前公开。既可以在单位内部公开,也可以向全社会发布。并留有足够时间允许党员、群众了解情况和酝酿,杜绝临时选拔和临时公开,确保党员、群众知道真情、了解实情、掌握全情。二是健全选拔中的民主程序。选拔过程的质量决定着后备干部的质量。选拔程序设计应当体现发扬民主、扩大民主、实践民主的基本要求,范围上要在《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基础上,尽可能扩大,一般应在单位全体人员中进行,也可采取自愿报名或者随机抽样方式保证参与人员中有一定比例普通党员、群众以及离退休老同志,让想参与的人能够参与,让了解情况的人有机会表达意愿;在进行民主推荐或者民意测评前,选拔对象应当述职,向参与人员报告个人的德、能、勤、绩、廉情况;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普通党员、群众投票情况应分别统计,具体分析;党委党组 应当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以高度负责精神,宁缺勿滥,在得票集中人员中确定考察对象。三是健全选拔后反馈程序。把考察公示作为必经程序,列入选拔反馈首要环节,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后备干部考察公示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的考察公示既有共同点,又有明显区别,后备干部考察公示应当介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考察公示和任前公示之间,是二者的结合。从考察公示入手,逐步实现后备干部选拔结果公示。公示范围应不小于民主推荐范围,公示内容应当包括民主推荐或者民意测评结果。

4.坚持过程管理创新。从发现人选到确定名单,构成了后备干部选拔工作完整过程,加强这一过程管理,保证后备干部选拔程序得到正确履行,能够增强选拔结果的可靠性。一是提高选拔工作组织程度。根据后备干部队伍总体结构和需要,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制订后备干部选拔计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确定选拔方式、目标岗位和选拔范围,并组织和指导后备干部选拔工作,防止少数单位不经上级组织部门同意随意选拔后备干部,维护选拔工作的严肃性,保持后备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合理结构,使选拔工作真正为提高后备干部队伍质量服务,为改善后备干部队伍结构服务,为选拔任用服务。二是严格把好选拔方案关。制订后备干部选拔方案是后备干部选拔过程的中心环节。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对各单位上报的后备干部选拔方案进行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工作流程、资格条件、比例和结构、选拔程序,保证选拔方案符合后备干部管理各项规定。后备干部选拔方案经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审核后执行,并在选拔范围内公布。三是规范选拔业务。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要进一步统一、规范后备干部选拔的各项具体业务,避免“习惯性”操作,“各敲各的鼓”,使后备干部选拔工作有章可循,各项操作程序履行到位,保证选拔工作更加有序。四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后备干部选拔过程中,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际,研究解决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优化选拔过程,使后备干部选拔工作始终充满活力。

后备干部选拔汇报材料 篇2

(一)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界定

后备干部是指:党政部门着眼于以后内可能出现的岗位空缺而事先进行的人事安排, 用来保证党政工作的正常进行。他们是党政领导干部的第三梯队, 主要由德艺双馨的年轻的干部组成, 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 并安排他们在基层工作中接受锻炼, 定期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表现进行考核, 当领导班子中出现空缺时, 按照法定程序从中补充的人选。本文所探讨的后备干部专指除汉族之外的其他55 个少数民族的后备干部。

(二)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工作

民族地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 使之更好的在岗位上发挥作用。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历练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 主要包括培养内容、培训机构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培养内容

后备干部培养内容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两方面。理论教育, 是提高后备干部素质的关键途径, 以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为主要内容。引导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坚定国家和民族认同。此外, 实践锻炼也是后备干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们主要采用挂职和轮岗的形式。

2. 培训机构

党校、行政院校、民族院校和组织部认可的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等是目前负责进行后备干部培养的机构。其中党校和行政院校是主要阵地。在民族地区, 民族院校也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 我国的18 所民族院校, 为民族地区后备干部队伍源源不断的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

3. 培养方式

后备干部一般要经过组织上的重点培养。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自我学习、远程教育与现场培训、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最主要的方式是由组织部举办培训班进行组织调训, 具体包括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专业培训。通过以上培养措施, 有意识的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 为他们今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的现状分析

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 我们也必须清醒客观的认识到, 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取得的成绩

1.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数量日益增加

建党以来, 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日益增长。近年来,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数量更是达到了历史新高。从2006 开始, 针对民族地区人才外流严重的现象, 国家开始实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骨干人才, 他们毕业按照协议回到原户籍地就业, 这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这其中有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在基层历练之后逐渐担任担任领导职位, 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国家和民族地区对后备干部的重视和培养, 使得干部人才“蓄水池”得到充实, 干部队伍迅速壮大。

2.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素质显著提高

近年来, 在党和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下,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一是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国家和民族地区加大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 使得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业务素质有了明显增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通过在党校等场所的学习锻炼, 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 国家和民族地区政府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提供了各种轮岗和挂职锻炼的机会,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途径逐步规范

培养途径的规范化, 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发挥才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针对少数民族干部结构不合理性问题, 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 对用人机制和培养途径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一方面, 在大力推广“两推一选”选拔领导干部的同时, 积极其他拓宽培养渠道, 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登上领导岗位提供条件。另一方面, 后备干部从接收、培养过程、选拔任命到领导职务以及任期内的考核, 这一系列的工作程序逐步的透明化和规范化。使得民众可以对我们的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 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暴露出了我们在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数量仍有很大缺口

按照人口比例配备民族后备干部的原则, 当前我们民族地区与其他非民族地区后备干部从数量上看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这导致少数民族后备干部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民族地区的需要。而且近年来, 民族地区后备干部却数量没有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而同比增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的力度依然要不断的加大,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 后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受过国家正规的高等教育的后备干部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在领导岗位空缺的时候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二是政治素质相对薄弱。受个人素质、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一些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政治觉悟低、理解能力差, 导致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民族地区难以顺利推行;三是知识结构不均衡。少数民族后备干部从整体上讲知识结构分布狭窄, 知识老化的现象较为突出, 多集中于文史、行管等专业;四是创新能力不足。很多少数民族后备干部观念落后, 因循守旧, 缺乏改革创新的能力。

3. 后备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体现:一是行政类干部多, 专业技能类干部少。二是行业分布不合理。少数民族干部主要集中在卫生民族等边缘化工作部门, 经济职能部门如财税、发改等系统则很少配备少数民族干部。三是干部层次分布不合理。往往是一般干部多, 高级干部较少, 呈金字塔状。四是性别结构不平衡。由于民族地区工作条件艰苦、思想保守, 干部队伍中男性干部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女性干部, 女性高级干部更是寥寥无几。

三、关于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对策建议

努力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 对促进我国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拓宽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来源渠道

国家和民族地区各级政府除了要对党组组织部、共青团、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以及选调生等传统后备干部选拔渠道进行合理优化之外, 还应该积极拓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等辅助渠道。国家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积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与毕业率, 并确保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充实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力量。另外, 要做好民族地区内外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利用“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服务项目, 鼓励他们毕业之后到条件艰苦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挥个人价值。

(二) 优化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培养机制

教育培训是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依托党校和行政学院为主要阵地, 以政治理论、业务能力、思想道德以及民族文化等为培训内容, 坚持全方位、分层次、多类型和重实效的大力培训少数民族后备干部。一是积极开办培训班。除了在民族地区省会城市创办民族院校、大中城市开班培训班之外, 也可以在乡镇也开办培训班, 使得边远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更加方便的接受教育和培训。二是采取“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 对少数民族考生采用降低分数录取、定向招生等的优惠方式给予适当的优惠照顾, 但在进入高校或培训机构后, 必须对其进行严格教育培训方能顺利毕业。三是采用远程教育的方式,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就不用再到大城市里的培训班参加培训, 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培训学习。

(三) 强化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是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四种形式:一是选派后备干部到上一级机关跟班学习, 让他们在实践中更新思想观念、增长见识。二是选派后备干部赴经济社会发达的省内外市县乡挂职学习锻炼。通过“外挂”的体验式教育, 使挂职干部开阔眼界、交流思想, 有助于他们把学到的经验运用到民族地区实践中去。三是选派后备干部进基层农牧区挂职锻炼。通过与群众的直接接触, 了解群众疾苦, 增强服务意识。四是轮岗, 在单位内部或者系统内部, 后备干部与其他干部轮流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 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大大提高后备干部的业务能力。

(四) 创新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选拔方式

在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选拔任用中, 也不乏有卖官鬻爵、论资排辈等现象, 从根本上讲, 是当前的后备干部选拔机制不健全。创新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选拔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不断完善民主选举制。大力推行“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制度, 以提名的广泛性、选举的直接性保证民主选举的效果。二是要大力推行干部公选制。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对广大后备干部进行层层筛选综合考量。三是要稳步实施竞争上岗制。用科学量化的竞争标准, 对后备干部实行优胜劣汰。四是要探索运用聘用制。对专业技术领域要求高的岗位我们可以采用聘用制, 向社会公开招聘相关人才, 做到因事择人。

(五) 健全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考核监督机制

监督和考核是干部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将监督和考核贯穿于选拔、任命和挂职锻炼的每一个环节, 最大限度的做到公开公正、依法透明。不仅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内部的监督, 也要将公民和社会舆论等外部监督也纳入到监督的轨道上来。另外, 要积极建立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考核机制, 综合运用科学的考核模式, 量化的考核标准, 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干群关系以及群众口碑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客观掌握其工作特长, 根据工作需要选送到合适的岗位, 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 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专长。

结语

历史经验证明,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是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 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必将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我们也必须正视现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也暴露出的诸多问题, 在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来源渠道、监督考核机制、培养机制以及选拔方式等方面集思广益,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确保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区稳定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陆惠君.民族地区后备干部培养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 2008.

[2]艾克拉木·艾尔肯.对民族地区基层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与培养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2.

[3]龙俊宇.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白伊古丽.论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创新途径[D].河北师范大学, 2009.

[5]徐星杰.从民族发展视角看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后备干部选拔方案 篇3

(一)为加强我院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实现后备干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堪当重任的后备干部队伍,促进学院科学发展,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选拔原则

(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二)群众公认、注重实绩、注重发展潜力的原则。

(三)动态管理、同等使用、重在培养的原则。

二、基本条件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后备干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政治上立场坚定,拥护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突出;综合素质好,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清正廉洁,为人师表,党性强,作风正派;有较好的群众关系。

(二)正处级后备干部应为现任副处级干部。副处级后备干部应为现任正科级干部,或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且担任过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的教师。正科级后备干部,应是副科级干部或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中级职称的教师。

(三)后备干部的文化程度应在大学本科以上。

(四)正职后备干部年龄在45岁(含)以下,副职后备干部年龄在40岁(含)以下。

(五)身体健康。

三、数量与结构

(一)后备干部按领导班子正职1:

2、副职1:1的数量确定。

(二)后备干部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占15%左右。

四、选拔程序

(一)民主推荐。各党总支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经党政联席扩大会议,研究决定推荐人员名单,报组织人事处。

(二)组织考察。组织人事处组织考察小组,对推荐人选进行审核与考察,确定后备干部人选的建议名单。

(三)集体决定。由学院党委集体研究,确定后备干部人选的名单。(院管干部情况由组织人事处掌握,对于正处级后备干部要上报市委组织部备案。)

五、后备干部的培养

(一)后备干部的培养由组织人事处和各党总支共同负责。组织人事处负责综合指导和协调统筹;各党总支负责具体落实和日常管理。后备干部培养要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把加强能力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把改进工作作风作为重要内容。

(二)加强后备干部教育培训。有计划地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上级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与专题讲座、组织调研学习等形式,培养后备干部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以不断适应学院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坚持把现岗位锻炼、岗位轮换、挂职锻炼、交流任职作为实践锻炼的主要方式。

1、对已经经过多岗位锻炼、工作经历较为丰富的后备干部,主要采取现岗位锻炼的方式。对经历相对单一的后备干部,要有计划地进行岗位交流,增加多岗位管理工作经验。

2、鼓励和积极选派后备干部到基层工作,丰富基层工作经历。

3、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让后备干部协助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参加专项重大活动等方式,让他们在情况相对复杂、有一定工作跨度和难度的环境中,在完成急、难、重任务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六、后备干部的管理与考核

(一)后备干部实行在严格考核基础上的动态管理,使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充足的数量、较高的素质和合理的结构。

(二)党总支要重视加强本单位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定期谈话制和考核制等,考核结果作为后备干部培养、使用、调整的重要依据。

(三)组织人事处统一建立后备干部档案,在选拔推荐、考察考核中形成的各种材料应及时归档。

(四)根据考察考核结果,凡不适合继续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的应及时调整出后备干部队伍,同时对工作中发现的优秀分子,及时按程序补充列入后备干部队伍。

中国共产党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后备干部选拔方案

(二)为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建立科学规范的后备干部工作制度和选人用人机制,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年轻后备干部队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根据街道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原则

1、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2、民主推荐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原则;

3、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4、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5、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6、注重发展潜力,重视培养提高的原则;

7、备用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

8、统一调配使用的原则。

二、后备干部选拔范围

办事处机关、社区、管理处所有工作人员。

三、后备干部选拔基本条件和资格

(一)基本条件

1、政治素质好,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基层工作。

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勤奋,勇于创新,乐于奉献。

3、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职工中有较高的认可度。

4、坚持原则,作风民主,团结同事,工作扎实,品德良好,廉洁奉公,遵纪守法。

5、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胜任工作。

(二)资格条件

1、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

2、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表现突出者年龄、学历可适当放宽。

四、后备干部数量结构

1、后备干部的数量一般根据机关部门、社区、管理处数二分之一的比例确定,后备干部中,应有适当数量的非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

2、后备干部年龄结构应有一定的梯度,一般应当以35岁以下的工作人员为主体;30岁以下的后备干部,要有5名以上。

3、后备干部队伍中,条件比较成熟、近期可提拔使用的人选,一般不少于同级后备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

五、后备干部选拔程序

选拔后备干部的基本程序为: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公告公示、讨论确定。

1、民主推荐。街道组织党政领导、部门负责人、社区、管理处书记、主任召开民主推荐会进行民主推荐,根据民主推荐结果、现实表现和干部队伍结构需要,再召开党政联席会进行集体研究,确定后备干部推荐人选。

2、组织考察。考察一般采取组织谈话、民主测评等方式,全面考察入围人选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

3、公告公示。后备干部建议人选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公示期间如有举报,一经查实取消其推荐人选资格。

4、讨论确定。公示后,根据公示情况确定中层后备干部正式人选名单,纳入后备干部人才库集中管理。

六、后备干部的培养

为加强后备干部实践锻炼,一是可以有计划地选派后备干部到社区、管理处挂职、任职;二是通过在机关部门之间或部门上下、不同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同一部门不同岗位的轮换,让后备干部在多个岗位上进行轮岗锻炼;三是抽调后备干部参与重大活动和中心工作,或让他们在工作一线牵头组织从事一些难度较大、突击性强的工作,为后备干部提供锻炼机会。

七、后备干部的动态管理

(一)定期对已列入名单的后备干部德才表现情况,进行跟踪考察,一年至少考察一次。对表现优秀的,及时提拔到合适的领导岗位;对考察不合格或因其他原因不符合后备干部条件的,应及时调整,并充实新的优秀人选。

(二)后备干部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调整出后备干部名单:

1、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洁自律等方面发现问题的;

2、工作失职,造成较大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

3、工作实绩不突出,发展潜力不大的;

4、考核不称职的;

5、作风不实,群众意见较大的;

6、由于健康原因,不能担负繁重工作任务的;

7、年龄已超出选拔条件的;

8、因其他原因,不适宜继续作为后备干部的。

后备干部选拔方案

(三)为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及“关于印发《关于2015-**年基层单位后备干部选拔推荐工作的方案》的通知”(浦教党发〔**〕23号)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如下:

一、选拔推荐的资格条件

后备干部的选拔工作须认真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点把好政治关。

(一)选拔推荐条件

1、政治素质: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履行职责所需的理论政策水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能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团结同志,顾全大局,公道正派,清正廉洁。

2、能力素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团结协作,勇于开拓创新,在现职岗位上做出比较显著的工作成绩,并显示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3、业务素质: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能积极参与本单位改革实践活动,业务工作成绩比较显著。

4、身体健康。

(二)选拔推荐资格

1、学历: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中,35周岁以下的干部须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2、职称: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其中,小学可适当放宽。

3、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特别优秀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后备干部推荐、选拔、培养情况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依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进一步调动后备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

二、选拔培养原则

1、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2、民主推荐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原则。

3、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4、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5、注重发展潜力,重视培养提高的原则。

6、备用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

三、基本条件和资格

(一)基本条件

1、政治素质好,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医疗卫生事业,熟悉和掌握各项卫生政策法规。

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勤奋,勇于创新,乐于奉献。

3、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职工中有较高的认可度。

4、坚持原则,作风民主,团结同事,工作扎实,医德良好,廉洁奉公,遵纪守法。

5、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胜领导工作。

(二)资格条件

1、年龄一般在38周岁以下(表现突出者年龄可适当防宽)。

2、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四、公开选拔程序

1、宣传发动。制定公选方案,召开党工团组负责人会议,下发公选通知,进行宣传发动,并通过医院网站和公示栏发布报名及考试竟聘信息。

2、报名,资格审查。按照公选方案确定的报考条件进行报名,报名可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的形式进行。组织部门根据公选条件和要求,对报名的人选进行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准予参加。

3、笔试和面试。笔试内容主要为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笔试采取统一制卷、统一评阅。面试在笔试的基础上以竞聘演讲等形式为主进行,笔试、面试按4:6加权,计总分。

4、考察。根据笔试、面试加权分,取成绩优秀者纳考察范围。考察一般采取组织谈话、召开座谈会、民主测评等方式,全面考察入围人选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

5、确定。医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后备干部建议人选名单。对后备干部建议人选在院内进行公示。公示后,根据公示情况确定中层后备干部正式人选名单,由院组织人事科纳入后备干部人才库集中管理。

五、培养

1、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由组织人事科负责确定培养方向,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

2、培养中层后备干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按需培养”的原则,有计划地加强对院内中层后备干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

3、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基本知识和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技、管理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有关业务知识。

4、后备干部的培训主要采取以下形式:举办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选派到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引导进行自学;安排到医院行政科室挂职轮岗;安排特定阶段性工作;组织开展对工作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

六、管理

1、后备干部的管理工作包括对后备干部的考察、考核、充实、调整、谈话、档案管理等内容。

2、后备干部的综合管理和检查考核由医院组织人事科具体负责。

3、确立院内中层后备干部定期考核制度。结合年终对中层干部的考核,考察了解中层后备干部的政治思想状况、理论政策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工作实绩等方面情况,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发扬优点,解决思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考察结果作为后备干部培养、使用、调整的依据。后备干部每年要将自己思想、学习、工作情况向组织部门书面汇报一次。

4、中层后备干部谈话制度。组织人事科和医院领导要经常同中层后备干部谈话,了解情况,肯定成绩,指出缺点,提出努力方向,加强对中层后备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

5、中层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制度,坚持优胜劣汰。结合考核考察,中层后备干部队伍应及时调整补充,使队伍始终保持充足的数量、较高的素质和合理的结构。

6、院内中层备干部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调整出中层后备干部队伍: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党风廉政等方面出现问题;工作业绩不突出,发展潜力不大;工作失职,造成较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群众意见较大、威信不高,年终考核确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等次;由于健康原因,不能担负繁重工作任务;年龄偏大;因其他原因,不适宜作为院内中层后备干部。

7、院内中层后备干部管理台帐。由组织人事科将中层后备干部花名册、登记表、考察材料、民主推荐表、工作总结等整理建档,建立中层后备干部人才库,加强对中层后备干部的管理。

七、任用

村级后备干部选拔长效机制研究 篇5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而选拔培养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是一项带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它对改善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结构,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农村工作的连续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1、人选匮乏。近年来,由于大批优秀农村青年外出经商打工,导致在确定村级后备干部时,可供选择的范围小。据调研,本镇20-35岁男青年约有90%外出务工,其中长期在外的占30%左右。由于村干部报酬普遍不高,大部分村不能落实一般村干部的退养安置,不能解决其后顾之忧。所以在家的部分优秀青年也不愿被列入后备干部之选,从而在后备干部选拔中形成了“矬子里边拔将军”的无奈局面。

2、选拔程序不科学。目前,多以村党支部或党员推荐为主,由于受支部和党员队伍本身素质不高的影响,推荐的后备干部水平参差不齐。另外有的村党组织负责人在选拔后备干部时,心存私念,只挑能力弱于自己、听话、顺从的人做后备干部,确保其进班子后好领导,对自己不构成威胁,防止那些有思想、有能力、敢想敢干的人进班子,弄“丢”自己的乌纱帽。

3、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村党支部在后备干部建设工作中,注意解决了有与没有的问题,而对管与不管、怎么管的问题思考的少,没有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有的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村级后备干部建设工作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4、使用情况不理想。由于后备干部本身产生过程就有先天发育

不良、后天营养不足的问题,使得村级后备干部在党员群众中的威信不是很高。而村级干部的调整又极易受宗族、派性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因此,后备干部使用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以08年两委换届为例,后备干部充实到两委班子中的人数还不到干部调整总数的1/4,许多优秀的后备干部成为了农村派别、宗族斗争的牺牲品。

二、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调查情况看主要有四点:

1、没有端正认识。个别村的主要干部受思想水平和权力意识的局限,从个人眼前利益出发,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有意无意地淡漠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或是畏难思想重,担心选拔后备干部会引发年轻村组干部之间的矛盾,导致班子不稳定,而放着人才不用,贻误人才的成长。

2、没有机制制约。目前,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力度还不够,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区、镇、村在后备干部的选拔上缺乏制约机制,在培养上缺乏方式方法,在使用上缺乏上岗保障,致使队伍建设规划落不到实处。如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应坚持什么样的标准,掌握哪些原则;如何培养,采取哪些措施,目前都不够具体明确。

3、没有强化管理。由于乡镇党委没有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行统一管理,只是原则上部署,具体工作交给了村党支部掌握,所以有的村干部就随心所欲,想选谁就选谁,结果选上来的许多都是亲人、庸人,真正的能人却没有选上来。

4、没有扎实培养。有的村把培养后备干部看成是走形式,没有看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对选拔上来的后备干部不研究培养办法,不创造培养条件,使后备干部成熟慢、素质低,有的已“榜上

留名”多年还不能进班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建立工作责任机制,破解基层组织对组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认识障碍难题。明确基层各级党组织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职责任务,加强领导和工作指导,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并落实工作责任机制,逐级签订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区、镇、村三级工作和责任格局,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建立一把手责任追究制度,不断研究和探索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和新机制。

2、建立教育培训机制,破解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培养难题。建立区、镇、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建立培训计划落实监督机制。加强理论和科技培训、加强岗位培训和域外培训。

3、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破解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管理难题。注重考核评价机制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村级组织负责日常监督考核,镇党委负责年度和随机考核,采取民主程序或组织手段,将工作平庸、群众不认可的村级后备干部调整出后备干部队伍,并及时选拔优秀人才进行补充,对优秀的村级后备干部要重点培养,安排参与村级工作,从而实现管理上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4、建立选拔任用机制,破解村级后备干部选拔使用难题。在村级后备干部选拔上,要统一制定本地选拔办法,实行换届制,与农村换届同步,严格“阳光操作”程序,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充分尊重民意,在届中调整时,要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并公布调整情况。选拔时,注意结合实际适当提高选人标准,在年龄结构上既要有

年纪轻、有培养前途的人选,也要有政治成熟、经验丰富、近期可进村领导班子的人选,实行梯次配备,要注意村级后备干部数量和性别比例的科学性。在村级后备干部使用上,要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使用机制,研究制定村级后备干部使用办法和政策,使村级后备干部备而能用。

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篇6

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各级领导班子储备合格的接替人选,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单位推荐、组织确定是后备干部产生的主要方式,已逐渐不符合干部工作扩大民主这一基本导向,不利于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今年6-8月,我们紧紧围绕乡镇换届和县乡机构改革两大主题,认真贯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结合仙居实际,积极探索后备干部选拔新机制,实行后备干部公开选拔,这个做法受到了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收到了明显实效。

一、传统后备干部选拔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后备干部工作是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直来,县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认真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后备干部工作机制,使大批县管后备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各级领导班子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工作成效是比较好的,但调查发现,后备干部工作相对滞后于其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拔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人选来源上的单一性。民主推荐时,推荐人选往往局限于机关单位热点岗位上的个别正职,习惯于在领导身边选,在机关单位选,选人上重资历轻表现,重热点岗位轻普通职位,重行政干部轻一般职工。由于选人视野的局限性,搞“矮个里拔将军”,一方面,使一些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浪费。如去年我县某中学就有一名普通教师通过公开选拔被杭州一家重点中学录用为校级领导。另一方面,当个别职位出现空缺时,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位,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

2、操作方式上的封闭性。传统的后备干部人选产生方式比较封闭,单位推荐、组织考察和审定几个主要环节的透明度不高,如单位推荐党委定、组织考察背靠背、审定人选“暗箱”操作以及后备干部名单不公开等,直接影响着后备干部工作水平的提高。1997年至2000年,我县组织县管后备干部民主推荐4次,推荐各类优秀干部1700多人次,但从参与民主推荐的干部群众的广泛性和确定人选上的公开性上看,没有走出“暗箱”操作的怪圈。

3、培养模式上的滞后性。对不同类型的后备干部的定向培养力度不够,党务干部、经济干部、行政干部采用同一教育模式、同一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单一,以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实践锻炼为主,但能参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实践锻炼的后备干部却屈指可数。据统计,1997年以来,全县共有250多人被选送到省委党校培训,培训覆盖率不到三分之二。

4、管理方式上的静态性。目前后备干部管理是由组织部门和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共同负责,以所在单位党委(党组)管理为主。近年来,我们在后备干部管理制度方面虽然也建立了诸如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等有关制度,但仍存在重选拔、轻管理现象,组织部门在后备干部人选确定后,除每年在领导干部考核中对后备干部进行“点到”式了解外,其他过问的甚少,难以准确把握后备干部动态变化。有人认为县管后备干部属“宝座”型,只要职务不提,年龄不超,错误不犯,年年都是后备干部,缺乏竞争的压力。由此,一方面导致少数年轻后备干部忽视自身素质提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另一方面,在册后备干部年龄结构趋向老化,出现后备干部“青黄不接”现象。

5、选与用上的分离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备用脱节、“两张皮”的问题仍然存在,造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领导班子建设结合不紧,个别人选产生未能完全坚持从后备干部中产生,没有真正引起各级领导对后备干部备用结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从仙居实际看,备用结合率约9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可靠的制度来保证后备干部的备用结合率。

二、主要做法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认真分析当前后备干部现状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双推双考”选拔领导干部的做法,对原后备干部推倒重来,实行“零起点”竞争公开选拔县管后备干部。具体工作中做到:

1、明确条件,规范程序。按照有利于大范围发现和遴选人才,我们规定参加公开选拔对象的资格条件是:职务要求各乡镇和县级机关及其下属单位的股级干部,以及县属学校、医院的中层干部,乡镇中心校、单设初中以及重点骨干企业的正副职;年龄要求45周岁以下;文化程度要求大专以上(妇女、非党条件可适当放宽)。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基本程序是:①推荐报名,由各单位发动符合报考条件对象参加选拔,采取分类报名、统一考试方式。即分乡镇、党群、政法、综合、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科教文卫七个类别进行报名。②资格审查。着重从职务、年龄、学历、工龄等要求进行审查,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布审查结果。③笔试。在市委组织部领导参与监督下,组织命题组到有关院校请熟悉选拔业务的专家出卷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人员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以公共知识为主,卷面总分140分,主要测试应试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知识的广博度。④考核。调用2000《干部测评汇总系统信息库》中的乡镇干部、一般干部以及机关部门中层干部民主测评结果的同时,对参加笔试对象全部进行考核,充分征求报考者所在单位意见,详细掌握参考人员有无违法违纪情况和2000考核结果。考核充分体现其职务、考核结果及原为后备干部或重点后备干部,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对报考者进行好、中、差等级分类排队,二是设置职务加分,即对正股级干部加10分,副股级干部加5分,一般干部不加分。在此基础上,按考试70%、考核测评30%择优确定出面试对象。⑤面试。在择优确定面试对象中,按上级规定比例把女干部、非党干部单列出来进行确定,不设统一分数线。组织了120位乡镇部门领导当面试评委,采取口试方式,分组进行面试,以主观发挥题为主,主要了解和测试应试者的整体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看是否具备基本的领导素质和潜能大小。面试设候试室和试场,考生抽签确定面试序号,候试室考生按序号逐个由工作人员带入试场面试。为保证面试成绩的客观公正,设计出《不同评价要素素质高、低者评分对照表》,统一评价标准及参考答案,按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档次进行评价打“√”。⑥人选审定和公示。以面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笔试、考核情况,经部长会议讨论并报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择优确定后备干部人选向全社会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

2、严格把关,公开公正。在公开选拔的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宣传发动。召开动员大会,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推行后备干部公开选拔的目的意义、方法程序,同时对每一阶段都进行跟踪报道,并分单位进行了动员部署,要求符合报考条件的人选积极参加,为这项工作推行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二是程序公开。对报考资格条件、资格审查结果、参加面试对象以及初步人选确定等都作出公开,最大限度地扩大公开范围,提高选拔工作透明度。报名时制订出报考细则,资格审查后向不符合条件对象说明理由,公布参加面试对象准考证号,初定人选提交常委会讨论后向全社会公示,未入围对象允许查阅笔试、考核、面试成绩。三是严格组织纪律。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面广量大,仅面试就有372人参加,每个环节的组织纪律都十分重要。我们对公开选拔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笔试、面试试题由部长一人单线联系,同时在笔试、面试前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部署演练,严格按规程操作,特别是笔试、面试阶段的组织工作做得更为细致周到。笔试监考人员分考场由部长在考务会议上当场宣布,考生和监考人员通讯工具一律上缴,面试评委分考场在开考前十分钟宣布,且上、下午调换考场,每个试场都安排一名纪委同志参加监督打分,候试室考生和面试评委一律停止使用通讯工具,评委评分时相互间不得交流评价情况,评分表由评委本人签名,并由评委组长审核签署意见后统一汇总。由于各个环节的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从而保证公开选拔工作公开性和公正性。四是公示调查。对公示有问题反应者进行调查核实,对查证属实但不影响任用的,将调查结果纳入《后备干部监督信息库》,留档备查;对问题经查证,性质严重的,取消资格。公示期间,收到群众各类举报中,涉及后备干部17人,共23条意见。

3、完善制度,巩固成果。为了巩固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成果,我们着重在以下方面做好深化提高工作:一是落实培养措施。对后备干部培养进行总结规划,有计划地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选派50名左右后备干部到党校进行系统理论培训,分期分批组织开展“百名后备干部当村官”活动。同时抽调部分后备干部到县信访局、县长热线受理中心和艰苦复杂环境锻炼,让他们担当急、难、险、重任务。二是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对后备干部进行考核和理论测试,两年统一进行分开选拔,实行动态调整,优胜劣汰,确保老后备干部出口有渠道、新后备干部进口有途径。同时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培养责任人制度、工作评议制度、谈话提醒制度等,严格加强管理。此外,建立完善《后备干部管理信息库》,对后备干部基本情况、考察材料以及信访反映等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为后备干部使用提供准确依据。三是完善备用结合制度。把公开选拔后备干部与提拔使用领导干部紧密结合起来,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规定今后提拔人选必须在后备干部队伍中产生,使其形成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来。

三、初步成效

“零起点”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推行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认可,从实施情况看,成效也是显著的。

1、提高了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零起点”公开选拔方式产生后备干部,将原来各单位推荐的300多名后备干部推倒重来,重新确定选拔条件,打破身份、编制界限,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开竞争,彻底改变传统后备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存在的推荐范围狭窄、民主程度不够、透明度不高的做法。同时对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几个主要环节的结果都通过新闻媒体向群众公开,使干部群众不仅知悉整个工作的全过程,而且还了解到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细节,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大大地提高了后备干部工作的民主程度。

2、拓宽了选人视野,进一步优化了后备干部队伍结构。公开选拔后备干部面向全社会招贤纳才,不仅在党政机关中选,而且在经济部门、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中去挑选优秀青年后备人才,从而大大拓宽了识才选才渠道,使一大批年纪较轻、能力较强、素质较好的“陌生面孔”能脱颖而出,真正收到了“选拔一批,储备一批,发现一批”的效果。这次公开选拔,有157名富有潜质的年轻干部新进入后备干部队伍,淘汰了200多名原在册后备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比例明显提高,文化趋向“高学历化”。经公开选拔产生的306名县管后备干部,其中大专以上文化294人,占96.1%;妇女67人,占21.9%;非党51人,占16.7%。

3、增强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笔试、考核测评和面试等环节的层层挑选,对后备干部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平时不注重学习的干部就过不了关,从而促使干部系统地学习理论,掌握现代领导必备的知识和本领。公开选拔期间,县城各家书店有关公开选拔书籍被报考者抢购一空,大大激发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对提高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产生了深远影响。

4、强化了干部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加快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任机制。公开选拔后备干部设置了资格审查、笔试、考核、面试、公示等五个关,每道关口都是对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检测,过不了关就要被淘汰。如资格审查淘汰了91人,笔试考核淘汰了362人,面试淘汰了66人,经过“德、能、勤、绩”的全面测试和检验,产生出了306名后备干部,同时县委又作出今后提拔使用领导干部必须从后备干部中产生的规定,使干部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明显增强,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竞争态势,确立了一种“有为才有位”的知识化、专业化干部导向。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既改变了后备干部的选拔方式,又拓宽了公开选拔制度的应用范围,为以后进一步推行和深化公开选拔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利于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任机制。

四、几点思考

我们专门以公开选拔方式产生后备干部的做法得到上级的肯定,但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是一项新的探索,需要我们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在此我们提出几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以进一步深化完善这项工作。

1、必须坚持提拔使用干部必须从后备干部中产生的用人原则。中组部《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中强调提拔干部一般要从后备干部中挑选,这是开展后备干部工作的重要前提。但现实干部工作中备用脱节的现象却一定程度存在,这与有些地方对后备干部工作欠重视,后备干部名单长期不调整有直接关系。实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之后,将产生明确的后备干部名单,公开选拔的方式也使这支队伍备受社会关注。如后备干部选出来,而今后使用干部又脱离后备干部,随意从其他人选中选择,那将严重丧失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的公正性和吸引力,也将降低用人部门的威信。因此,实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首先必须强调要从后备干部中选拔使用人才,这是前提条件。

2、必须明确后备干部的产生方式。传统的后备干部一般通过单位推荐再由组织确定的方式产生,虽然存在不少弊端,但操作简单,人选确定比较灵活。实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扩大了用人视野,但组织工作量大而繁琐,选出的后备干部一经决定,不易调整。并且,公开选拔存在周期问题,即间隔多少时间举行一次公开选拔。在不搞公开选拔的时候能否利用组织确定方式产生后备干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组织就不能再直接确定后备干部。否则,将降低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公平竞争性。另一种意见认为,公开选拔的实践证明,考试考出来的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高分低能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并容易使一部分实际工作能力强而由于各种原因未通过考试的人才不能入围。我们认为,应采取公开选拔与组织确定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后备干部。具体做法:一是规定公开选拔周期。可每三年选一次,每次选拔都实行零起点竞争,即对原后备干部一律推倒重来。二是周期内实行滚动管理。结合干部考察和考核,对后备队伍进行跟踪了解,每年合理淘汰部分表现较差的后备干部,并根据民主推荐情况及时补充新鲜人才,保持后备队伍的生机活动。

3、必须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相衔接。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自开展以来,对打破干部任免单一的委任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公开选拔也存在不少实际问题:一是公开选拔使一批非后备干部过关入围,出现备用脱节,使一些人甚至认为后备工作没有实际意义。二是公开选拔在人选素质上把关比较薄弱,淘汰机制不尽合理,出现一些人选高分低能现象。三是公开选拔工作量大,并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规定,今后三分之一的领导干部从公开选拔中产生,如沿用旧的选拔模式则根本无法实行。实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并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结合进行,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公开选拔后备干部不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那样“选上来就上阵”,要经过一定阶段的培养锻炼时期,不断提高其素质。同时,也使备用脱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必须做好两者的衔接。一是程序上的衔接。既应先选拔后备干部,再选拔领导干部,而不是同步进行。二是对象上的衔接。今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时,一般应以后备干部为基础。由组织上从这些后备干部中,按有关职位条件和适当比例推荐人选,进行竞争择优。三是考试形式上的衔接。鉴于后备干部产生时已经进行了笔试,因此,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时一般以面试为宜。

4、必须进一步规范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工作程序。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主要在三个环节上要求进一步探索完善。一是考试环节。公开选拔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考试,考试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选的质量。从这些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和我县实践来看,我们认为,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考试最好分类进行选拔,这种分类选拔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确定入围人选,防止一些专业技术干部考不过党政干部的现象。也可以更好地体现门类要求,为今后落实后备干部培养措施、培养方向提供方便。同时,还应建立我市市级题库,保证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防止由于“村村冒烟”所造成的无序状况,建议今后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最好能由市里统一组织进行。二是考核环节。由于笔试入围人选一般较多,对他们的平时表现组织掌握较少,在较短时间内对这些人员进行有效考核,难度较大。因此,建议建

上一篇:线路台区考核操作说明下一篇:辩论赛表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