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法制教育

2024-05-22

中学法制教育(精选12篇)

中学法制教育 篇1

摘要:本文在重视发挥法制教育反面教材的功用方面做了实例阐释, 希望广大教育者能在充分认识青少年法制教育重大意义的同时, 合理采用正面教育或反面教育手段, 真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制意识, 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关键词:校园犯罪,警示性教育,反面教材

一念之差铸成大错, 各种校园犯罪行为令人触目惊心, 为什么个别青春年少的学生竟然沦为如此乖戾、偏激、愚昧、卑劣、扭曲、冲动、残忍的人, 宁可放弃美好的前途而成为校园犯罪的牺牲品。如何提高我们学生的法制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教育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早一点用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们懂得如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自觉遵守并亲身实践法律规范, 彻底根除学生的犯罪思想, 将学生犯罪的火苗压灭在萌芽或未萌芽状态, 也许这些悲剧就不会发生。

一校园犯罪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点

1. 学生意志力薄弱, 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大多易急躁、激动,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 好感情用事、具有很强的叛逆心理, 不善于控制自己、易受暗示、多盲从, 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抵制力较弱, 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甚至明知违法仍故意犯罪。

2. 家庭教育缺乏正确引导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 如今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很多家长给予了太多的宠爱, 对于孩子的缺点、过失很少去纠正, 甚至把这种纠正的责任完全寄托于学校的教育管理, 长此以往, 就滋长了孩子骄横、任性等心理。有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时采取“暴力制裁”, 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还有的孩子自幼缺乏家人的照顾, 甚至也有个别的孩子是单亲家庭, 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呵护, 逐渐形成了较为偏激的性格。

3. 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盲点

许多学校为了维护校园安全, 预防青少年犯罪, 把重点放在了“堵”字之上:如加派校园“警”力, 多安装几个摄像头, 重新修订校规校纪, 学校领导24小时在校值班监护, 就连学生想请假外出买点日用品, 都要经过班主任、家长等各方同意, 然后再写好请假条、批假条、出门条等方能外出, 一遇到犯错的同学, 什么科任老师、班主任、政教处、家长等苦口婆心地教育, 直到学生认了错方才罢休, 这些安全管理真可谓是做得“点滴不漏、毫无死角”。但是, 这样真的就做到了万无一失了吗?俗话说, “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学生的法制教育光靠“堵”的手段自然可以发挥出一定的威慑力, 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懂法、不知如何用法, 对“法”的认识尚处于“朦胧”阶段。学校难道不能变“堵”为“疏”, 变“学生被动守法”为“主动知法用法”吗?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仍然影响着办学方向, 素质教育尚未真正落到实处, 尤其是法制教育, 有的学校未开展任何法制教育活动, 一味地用严厉的校规校纪去约束、制裁学生的各种校园行为。在部分校长、班主任、教师的眼中, 只要学习好便一切都好, 若该生学习成绩不好, 便自然而然地将之视为差生看待。而学校方面对差生的教育态度持尽量“挽救”态度, 无非是多“唠唠嗑”“谈谈话”, 言谈中最多的话题还是围绕如何提高学习分数, 只要不出什么事故便自以为教育得到了成功, 很少去主动关心这些孩子的真正思想动态、生活需要、心理状况, 学生对“法”的概念还是处于朦胧认识阶段, 当然也不会有自觉守法的意识。

4. 社会大环境存在犯罪“污染源”

一些孩子在闲暇时间会到社会上的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地方消遣, 尤其是手机上网的普遍化也给学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负面影响, 学生们易从这些渠道获得暴利、色情、拜金、享乐等不健康的内容信息, 受到消极因素的冲击, 致使原本易被“善诱”的心更加出现认知偏差, 很容易带着侥幸脱罪的心理而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二加强学生法制教育, 提升学生法律素养

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 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 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主要是依靠学校的法制教育来实现, 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法制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 必须丢掉那些枯燥、单调、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 必须使学生们在可接受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多年以来, 我校学生从未发生违法犯罪案件, 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学生违法犯罪的潜在危险, 法制教育一直是我们常抓不懈的工作主题。我校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 采取了各种教育途径。实践证明:利用反面教材, 让反面教材的惊雷在学生的心里炸响, 对学生们进行警示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做法。

法制教育的反面教材是指利用已发生的、让人引以为戒的违法乱纪的事实案例, 尤其是处在与我们学生相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的案例, 对学生进行警示性教育。切实帮助学生形成对法制的正确认识, 从而明辨是非、修身克己, 坚定走守法的道路。我们整理出一系列与学生们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案例, 将它们作为法制教育的资源, 把枯燥的法律条文、苦口婆心的正面说教, 转化成生动的、令人警醒的反面教材,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广泛开展反面教育, 使学生们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 促进学生的法律认知,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帮助学生自觉扬“真善美”、弃“假恶丑”,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常修为人之德、常思犯罪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养成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习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立志成为守法公民, 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我们注意把法制教育生动化、趣味化, 充分利用“以案说法、以案解法、法案结合”反面教育的形式, 通过具体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诠释法律, 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合法, 什么是违法, 违法了有什么后果”, 恰当地讲解反面教材给人的启迪和意义, 使学生看到因犯罪而必须付出的沉痛代价, 懂得“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 使学生们不愿、不能、不敢踩法律高压线。时时自制、自省、自警, 增强学生在犯罪思想上的免疫力, 使法制教育反面教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成为正面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进行反面教材法制教育的过程中, 我校通过法制讲座、课堂渗透、观看视频、阅读讨论、模拟法庭现场演示、走近少年犯等活动, 将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再现给广大学生。例如, 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观看《少年犯忏悔录》《与法同行》《青涩记忆》《网》《为了明天》等法制教育片。这些反面教材中列举的都是活生生的事例, 讲述了青少年学生不小心误入歧途、无法自拔、由纯真无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种种悲剧, 描述了青少年学生犯罪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后来的心态。通过以案释法, 以启发、交互的手法向学生普及和灌输应知应会的法律常识, 生动直观地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法律, 内容生动形象, 贴近实际, 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说服力。

学校还特邀监狱的劳改人员现身说教, 与广大学生“零距离”接触进行教育。这些劳改人员用充满悔恨和泪水的语言, 向学生们细说着他们的犯罪经历, 真情坦露犯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用切身的经历和感悟为学生们敲响了警钟, 告诉我们如何学法、懂法、用法, 如何自觉远离犯罪, 如何懂得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座谈会的现场, 许多学生为之动容、为之可惜、为之流泪。

我校应用于学生法制教育的反面教材均经过教师精心地挑选编排, 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 充分考虑到贴近学生生活、易被学生接受的原则, 深入浅出地解读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这种利用反面教材进行法制教育的形式深受学生欢迎,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看似枯燥无味的法律条文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入心入脑, 学生在感悟“法就在我们身边”的过程中从中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 达到刻骨铭心的影响效果。

有位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那天, 我们看了法制教育片,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片中有很多青少年犯罪的事。他们虽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但他们丢掉的不仅仅是美好前途, 更伤害了关心自己的父母、亲人和老师, 对社会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我真为他们感到惋惜。法律无处不在, 遵守它, 它就会保护你;违法它, 它就会惩罚你。所以, 从现在开始, 我要认真学法、守法, 从我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要远离犯罪, 对前途充满向往, 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

总之, 学校加强法制教育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 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落实法制教育任重道远。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研究新时代学生的特点, 必须把握有效预防校园犯罪的最佳时机, 进行预防和矫正, 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反面教材的巨大功用, 努力实践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将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公德观, 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

中学法制教育 篇2

Xx派出所 xxx 受学校领导的委托,我给大家进行一次有关法制的教育,时间比较仓促,准备得不是很充分,如果讲得不周到的地方请老师同学们及时与我沟通。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话题:

一、问题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观原因。

二、如何加强对违法和犯罪行为的自我防范。

三、关于假期安全的注意事项。

第一个问题:问题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观原因:

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他们之所以进入在读学校学习,有的甚至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应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客观上的原因就是外部的原因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不当还有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等等。这里我就不具体的剖析了。今天我主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第二方面主观上的原因,也就是问题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那么心理不健康、心理扭曲,就会造成行为的失控。下面我想从

以下五个方面挖掘一下这些问题学生的内在心理原因:

一、厌恶学习

这些问题学生几乎都是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不完成作业,对所学内容反映迟钝,情绪消极,作业拖拉,学习成绩差,大部分是班级倒数几名的学生。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轨迹是怎样的呢?是厌恶学习——扰乱课堂——师生、生生间关系紧张——逃学、旷课——结交不良伙伴——不良的消费观念、哥们意气、还有腐朽的生活方式等等——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最后进入在读学校学习,有的甚至直接被判刑,进入少管所接受改造。

如:在读学生万某,初中二年级学生,在原学校学习期间,厌恶学习,学习成绩很差,经常旷课,在校外结交了一伙朋友,他就和这些朋友拜把子,依仗这伙朋友,长期向学校的学生受保护费,累计人民币5000多元,后来被强行收保护费的学生终于不堪重负,向家长说明了情况,家长到派出所报案,最后这个万某被送入在读学校学习。这里我要提醒所有的同学们,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同学们一定要向家长、学校反映这个情况,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千万不要逆来顺受,他们要多少给多少,如果这样的话,你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障,而且也助长了这些问题学生的嚣张气焰。

二、逆反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的刺激产生与常态背离的心理反应,如对家长、老师的批评教育根本不听,甚至进行顶撞,家长、老师要求做的他不做,家长、老师不允许的,反倒产生强烈的好奇,非去体验不可。尤其是对老师的帮助教育也不愿意接受,抱怀疑的态度,认为老师的批评帮助是是老师看不上自己,所以就和老师对着干,在班级、在学校称王称霸,比谁厉害,谁能气老师,顶撞老师。最后,严重扰乱学校秩序,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读学生彭某,14岁,凌海市一个农村小学的6年级学生,在校不好好学习,经常顶撞老师,扰乱课堂秩序,辱骂班主任老师,老师根本教育不了,就把他请到校长室。可是,他仍然不思悔改,竟然打碎校长办公室的玻璃。最后,学校报案,他被派出所送到了在读学校接受教育。

同学们,这种逆反心理好还是不好呢?对!不好!如果同学们现在出现了这种心理,是不是应该克服?其实,我们的家长、老师,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学习好,行为好,品德好。有谁希望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违法犯罪呢?同学们一定要一颗感恩的心去正视家长、老师善意的批评和教育。家长、老师的社会经验比你们丰富,你们应该积极的接受家长、老师的批评和帮助,不能用敌意、反抗的思想和行为与家长和老师对抗,如果这样的话,最终受害的就是那些不接受老师家长批评教育的同学,他们一定会自食恶果,到那个时候,就悔之晚矣。

三、盲目模仿心理

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还处于不定型期,那么这个时期的未成年人的模仿心理,往往与逆反心理相伴随,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的判断是非曲直,对正面英雄的行为表现不以为然,但对一些影视或者传媒中报道的反面人物的行为却十分赞赏并盲目模仿:如模仿影片中的黑社会老大,拜把子、拉帮结伙,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有的模仿成人的犯罪手段,从中寻求、体会刺激;有的模仿成人的生活方式,满足自己的不良需求。这些心理都是要不得的,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悬崖勒马那么你就会走入违法甚至犯罪的深渊!

如在读学生金某,入校前不满十四周岁,大虎山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校期间经常携带管制刀具,称王称霸,以黑社会老大自居。一天,由于与邻班的一个男生发生口角,两人约定在男厕所决斗。他带着管制刀具赴约,见到那个男生后疯狂的向那个男生身上捅去,那个男生见势不好,扭头就向教室跑去,可他还是没有放过这个男生,一路追过去,一直到教室门口他还用管制刀具扎那个男生。那个男生最后因为失血过多死亡。而金某,因为不满14周岁而免予刑事处罚,被送到在读学校学习。可是,他的父母却因为民事赔偿责任而背上了10万元沉重的债务,巨大的精神压力。

还有太和区某中学学生李某,初中三年级。平日不好好上学,经常携带管制刀具出入学校,学校没有人敢惹,经常声称谁要是惹他,就砍谁,今年4月的一个周六,学校组织初三学生补课。他携带管制刀具进入课堂,由于扰乱课堂秩序,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他抽出刀具向老师砍去,把老师的胳膊砍伤,老师离开教室后,他又疯狂的扑向三个女生,把其中的两个女生砍成重伤,一个右手砍折6根筋,一个右手砍折3根筋,导致老师和两名女生还在医院接受治疗。当时李某由于未成年因此在在读学校暂时接受教育。但是他已经年满14周岁,因此等到老师和学生的伤残鉴定做好以后,他就被公安机关取回接受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责任。

同学们,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盲目的崇拜影片里面的那些黑社会老大会使我们失去学习的动力,生活的方向,做人的准则。如果一意孤行,一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四、不良嗜好

未成年人过早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容易养成一些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赌博、玩电子游艺机,特别是迷恋网吧等等。同学们,如果我们一旦被网络或游戏所控制,重度成瘾者就如同吸鸦片一样,会对你的身体、精神造成严重损害,甚至会使你走上犯罪的道路。科学研究发现,上网或游戏成瘾危害极大。首先,电脑游戏阻碍了青少年大脑的正常发育。其次,上网对青少年的行为发展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青少年容易模仿武侠和暴力片中的情景,用武力或暴力来获取想要的东西。研究表明,经常上网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更有侵犯性,行

为粗野,对人冷淡、挑剔,缺乏助人行为、对自己不负责任。网上色情内容对青少年的毒害尤为严重,青少年处于青春萌动期,上网容易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败坏,走上邪路,甚至引发犯罪,更可怕的是,未成年人由于长期迷恋网络游戏,造成精神恍惚,最后失去自己的宝贵生命!我这里有这样2个案例:去年6月,某学校一名十三岁小学生从家里偷出300元钱在网吧玩电游连续4天4夜,由于网络游戏的强烈刺激和惊心动魄的打斗,游戏者血压身高,心跳过速,又加上过度疲劳,最后瘁死网吧。特别是05年天津13岁初中学生张潇艺因迷恋网络游戏,最后选择24层高楼,以最极端的方式——纵身而下,彻底与困扰他的网络游戏诀别!这起事件引起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广泛关注。同学们知道这个游戏的名字叫什么吗?对!《魔兽争霸》我想很多同学应该知道甚至玩过,事发前张潇艺一连在网吧玩这个游戏36个小时,在游戏中连连挫败,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他的玩友们骂他是垃圾,这些在他的遗书中有所体现,另外,在张潇艺留下的遗书可以看出他当时已经精神恍惚,难于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他的遗书里提及了三位知心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和复仇天神,他们都是网络游戏《魔兽争霸》中的角色,是虚无的并不是现实中的。他甚至留下遗言,希望同学玩游戏时能回想起他。同学们,这《魔兽世界》是多么的可怕,它的能使人丧失理智,最后走向死亡!那么同学们是不是要从这2个血淋淋的案例中得到一些启示,是不是应该把这两个案例作为沉重的警钟,而时常自省?我想谁也不愿意最后因为迷恋网络而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吧?

五、虚荣心理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往往与虚荣心理联系在一起。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自律自控能力,经不起不良诱惑。他们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在学习上往往向学习差的学生看齐,他们的兴趣指向出现偏差。不是注意哪些学生学习好,品德好,行为好。而是注意哪些学生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他们首先是向家长索取,在家长那里得不到满足以后,自己的心理出现更加强烈的占有欲,想方设法将别人的好东西据为己有。因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比如:在我当班主任期间,我们班有两个学生姚某和揣某,家庭条件不错。他们的虚荣心理就非常强烈,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穿的衣服是名牌,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赢得在同学中的威信。可是,追求名牌是无止境的。他们一再的向家长要名牌,家长也不能回回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这两名同学趁周五放假的时候,来到百货和中百的过街天桥上,寻找猎物,伺机抢劫。终于,他们发现了一个男生穿了一身名牌,于是他们谎称有人找他,把他骗到僻静处,将这个学生的一身衣物包括一双旅游鞋全部抢去。这个孩子被抢之后报了案,而且被抢的孩子的叔叔就是凌河某刑警大队的大队长。结果,还没到2个小时,就在车站附近将揣某抓获。第二天,又将姚某抓获。最后他们二人分别在少年法庭上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半和四年。在他们接受审判的那天,我也到了法院,可是由于是未成年人,不公开审理,只是在审判之后,和他们短暂的见了一面,他们留下了后悔的眼泪,表示出极大的忏悔,可是法律是无情的,他们在海城少管所度过了漫长的铁窗生涯。

以上我对从问题学生的主观角度也就是这些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对他们产生的不良行为进行了剖析,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启发。特别对于目前我们学校的一些问题学生我希望对你们能够有一个警示作用,希望你们悬崖勒马,迷途知返,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完成学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要做一个给

自己和家庭还有社会造成危害的罪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第二个问题:如何加强对犯罪行为的自我防范。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法侵害,比如说被人敲诈、被人殴打、被人抢劫等等,一旦碰到了,怎么办呢?我们要增强分辨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国家的法律都是为保护一切合法权益、惩罚各种不法行为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罪犯的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面临危险的时候,同学们要机智勇敢地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如果畏惧罪犯的话,就会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他们有恃无恐地实施犯罪行为。

所谓犯罪的自我防范是指个人为减少被害的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0条的规定,未成人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未成年人通过加强文化修养和法律知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另一方面是指未成年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重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如99年锦州的一起未成年人入室抢劫案,涉案人员有三人,其中年龄最小的王某年仅14周岁,99年10月的一天晚上,楼某与李某到我市某歌舞厅找到王某,并邀王某去玩,王某就跟随前往来到一住宅区,楼某带头敲开被害人陈某家的门,后进屋要陈某拿钱,陈不从,李某便上前抢陈某脖子上的金项链,王某见状退出房外,最后楼某被判8年徒刑,李某被判5年徒刑,王某因年少,不辩是非,又没有实施具体行为,为体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政策,法院对他作不起诉处理,此案中如果王某也积极主动动手帮助实施抢劫,那么王某也将被判刑坐牢。

(二)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

如锦州的舒某抢劫、伤害案,案犯舒某原是我市某中学的学生,因从小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一直不好好读书以至成绩越来越差,他的母亲把他转到其他中学读书后,他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还是自暴自弃,成天泡在游戏机房玩游戏,并结识了也是不读书的刘某等人,后与刘某等人一同去打架伤人,抢出租车司机堕落的无法自拔,最后被关进监牢,被判处七年徒刑。

(三)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掌握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未成年孩子对犯罪的自我防范,除以上讲的,还必需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建议同学们如果在遭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时候,切切要记住两点:

第一、同学们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博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对于这一点,我给大家举个案例:在去年十月份的一件案例中的作法对同学们很有借鉴作用,那天住在北门口附近的小女孩娟娟放学后背着书包独自一人往家里赶,罪犯王某看见娟娟脖子上挂着一把钥匙往家赶的样子,王某心想:这个小女孩家可能大人没在家的,我就跟着她待她开开门后就冲进她家抢点东西。于是王某就一直跟着娟娟,走了一段路后娟娟发现后面有个男青年一直跟着她,心里很害怕,在走到自家房子门口时,她心想:如果我现在开门进房间的话,这个坏蛋一定会冲进我家干坏事的,我不能开门。娟娟一直在家门前马路上逛来逛去,王某见娟娟没开门就躲在马路对面等,过了一会儿,娟娟看见隔壁的张阿姨走了过来,就立即凑着张阿姨的耳朵把她遇到的情况告诉了张阿姨,张阿姨叫娟娟去开门,她立即打110报警。在娟娟开门后,王某就冲上前将娟娟逼进一个小房间里反锁起来,并威胁娟娟不准喊叫,他自己就到娟娟父母的房间里翻东西,在王某翻东西时,由于张阿姨报了警,公安人员及时赶到将王某抓获。

第二、如果同学们发现自己正在或已经受到非法侵害的就应该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如及时向学校、家庭或者其他监护人报告,由家长、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主管部门的报告。比如学生之间打架事件也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据调查,一些学生被同学殴打后并不是向家长或学校汇报,而是自己作主到外面找人来报复,要知道报复伤人也是违法的,情节严重的是要构成犯罪的,要被判刑坐牢。

我再给同学们讲另一种自我保护的特殊情形。举一个案例说明:学生蒋某假期与邻居李某及张的几个朋友在一起玩,一天,蒋某和李某等人坐出租车出去玩,在出租车上,蒋某听李及朋友说:“等一下要将那人的手机抢来,另外还要搜一下他的身看有没有钱”,蒋某听了这话知道李某等人是要去抢劫,他有点想不去,但碍于朋友情面,他跟着去了抢劫现场,实施抢劫时,蒋某站在边上看,李某叫蒋某帮忙搜一下受害人的身,蒋某就上前搜了受害人的身并将搜到的钱全部交给李某,案发后,由于受害人及时报案,公机机关很快将李某及朋友、还有蒋某一并抓获,蒋某归案后一直辩解说他并不想抢别人的钱,他觉得很冤枉,但是法律规定:帮助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强行劫取公民财物的行为同样构成抢劫罪。蒋某最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当你开始与同伴在一起玩时发现同伴有犯罪意图时,你应当制止他,如果你制止不了的话,你就要赶快想办法远离他,千万不能为了哥们义气跟着同伴去抢劫,因为你一旦到了犯罪现场,即使你没有动手,你也难脱干系。因为受害人不管你具体有什么行为,他只说共有多少人实施了抢劫,你们这些去的人即使没动手也都助了威。所以我们的同学以后如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要惹祸上身。

总之同学们如遇上不法侵害时,不要害怕,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要敢于检举揭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我们要坚信邪不可能压正的道理,干坏事的心总是虚的,害怕的应该是他们。

以上我给同学们讲述问题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五点主观原因和如何加强对违法和犯罪行为的自我防范,我所讲的这些只是起到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同学们要真正做到远离违法、犯罪,健康成长,还要靠同学们自觉刻苦地学习文化、科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中学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3

一、中学法制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被淡化的教育领域:重德育,轻法制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从开展活动的性质上往往归属于德育范畴。中学法制教育课基本上是用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的内容十分有限,而思想品德教育占据了绝大部分。笔者认为德育与法制教育虽然有众多必然联系,但将法制教育归属德育范畴是不尽合理的。如果把法制教育划入德育范畴,就会片面夸大道德教育的作用,从而弱化了法制教育的实际价值。甚至一些中学几乎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忽视或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这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极其不适应的。

(二)被弱化的教育误区:重知识,轻理念教育

当前的中学法制教育重视知识性教育,教材局限于法律条文知识,对一个法理的形成、修正、完善的演绎过程介绍较少。这种教育活动,制度内容的讲解要大于制度价值的分析,法律技能的培养要多于法律理念的熏陶,教育的重点不是制度背后的价值与精神,而是制度本身。如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本是一个充满法哲理的概念,但到了法制教材和讲课内容时,仅成为一个死记硬背的“原则”。这种教育模式,就算学生记住了这个“基本原则”,但他们仍无法明白那些利用法律漏洞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为什么不能追究其刑法责任?从而容易在思想上产生法律“无能”的感叹,这样会导致青少年极易以“复仇”的心态处理一些社会矛盾,从而有了“江湖侠义”共同犯罪、有了“大义灭亲”的杀父弑母行为等问题。

(三)被虚化的教育模式:重形式主义,轻实践意义

中国现行法律近三百部,如果组织学生学习这些条文,从宪法到刑法、治安管理法,再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等,就是一个法学本科生也不可能熟练掌握。可见,中学法制教育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上了课、考了试、面上是应付过去了,但不该忘的还是忘了、不该做的还是做。这种离开了主体对法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理性加工,仅通过课堂记忆所形成的法律知识只能是简单存储于学生的法律知识之中,很难形成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理想,更难树立起法律的信仰。

(四)被边缘化的教育群体:重“主科”师资建设,轻法制师资培育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了,但事实上,中学法制教育地位十分尴尬:首先,负责法制教育的课任老师多为政治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法律专业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他们多数照本宣科,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其次,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大多以升学率为指标,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一路为考试科目开“绿灯”,尽可能地挤压非考试科目的授课时间,同时在培训经费上也很难倾斜到法制教育。

二、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我们在感受“五五”普法带来喜人成果的同时,反思中學法制教育存在的一些缺憾后,更期待“六五”普法教育能从以下方面落实,为构建法治校园、和谐校园保驾护航。

(一)重塑法制教育地位,构建新型教育体系

以其说法制教育从性质上从属于德育教育,不如说校园法制教育更是素质教育。可见,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同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的相同点是两者目标的同一性——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不同点是道德教育以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为主,法制教育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为主。要想提升人的品格,就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同时来进行塑造,即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结合的方式,而不存在二者之间具有从属性的问题。所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本身的完整并且地位独立的体系。

(二)改革法制教育方式,创建立体教育模式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运用案例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是提高法制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保证。其次,在实践教育方面,通过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例如组织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参观监狱,观看法制宣传教育影片,举办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的辩论活动等等。这样,在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便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体验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形成了立体的教育模式,切实增强了法制教育的实效。

(三)明确法制教育目标,培育民主法治意识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发了民主、人权、法治等理性精神的张扬,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人的关怀、尊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和自由是法治理念的精神底蕴,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法治理念的价值取向。法治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为人们的行动注入规则意识,当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能够把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社会公认的规则作为一条准则来衡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帮助他们养成一种自发的意识,事事都要在头脑中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合乎规则?如果不合规则去做某件事情是一种很羞耻的行为,要受到良心的强烈谴责。

(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创新教育双重维度

学生法治信仰的塑造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教育,社会力量不可忽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与学校环境的简单化的矛盾,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对其在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东西产生质疑。于是,学校全力以赴和煞费苦心的法制教育又被打了折扣。这就要求在重视学校法制教育的同时,借助社会文化力量和公共环境资源营造全社会的法制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现代的网络时代,学生是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加强网络立法,使网络行为有法可依。重视对学校网络的监管,建设“绿色网室”,让学生在利用网络的同时树立起法律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

可见,中学法制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中学法制教育不仅要讲授法本身,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又要从法律的框架中走出来,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因此,全社会都应当关心学生的成长,将中学法制教育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为构建法治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中学物理教育应融入人文教育 篇4

人文教育主要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 即通过人类在认识自我、解决物我关系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意识形态, 使人具有感悟人生, 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自觉地提升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及其知识能力的教育。人文教育内容的主要价值问题, 其实质是人性的教育。它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 并把对人生意义的升华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可见, 人文教育是相对自然学科教育而言的。

科学教育是以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科学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把握科学本质, 养成科学精神, 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 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 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良社会文化的教育。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 在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学物理在科学教育中因其重要的基础性而有着深远的意义。

简而言之, 科学教育重在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而人文教育则关注人的道德培育和精神教育, 二者各有侧重。但从本质上讲, 科学与人文本来是有机结合、无法严格分割的知识整体。所以, 在经济社会, 科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 反映了社会发展对科学与人文交汇结合的需求。

二、物理教育为什么要融入人文教育

众所周知, 古代的人文科学比较发达, 自然科学尚未形成独立的科学系统, 因而古代教育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就不难理解了。到了近代, 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迅速发展, 推动了几次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 同时也推动了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和分工。于是, 教育业逐步倾向于专业化,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出现端倪。毫无疑问, 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物质富裕, 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的威胁不再像以前那样巨大。可想而知,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技术的发明与创造, 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也带来了人口和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正是因为自然科学对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显现出无比的重要性, 使得各国更加重视自然学科而轻视人文学科。

科学是以物为对象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 人文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人文精神强调人的本质, 注重人的存在和发展, 关注人的权利、价值和人类的命运。其中, 人的本质是理解的基点。正是科学教育忽略了对于人的关怀, 所以才导致了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人文教育正是以对人的关怀为中心的, 所以我们目前的科学教育应该与人文教育进行融合, 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物、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物理教育应该努力吸收人文教育的知识与精神, 并以人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在这种理念下, 我们的中学物理教育也应该朝着融合人文教育的方向发展。

三、中学物理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不难理解, 物理教育中的科学主义不在于过分重视科学及其意义和功能, 而在于狭隘地强调了科学的功利性价值, 从而忽略了科学的人文价值。换言之, 只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 而并未对其危害性加以深入探究和有效规避;只注重渲染物理学家对物理知识体系的贡献, 而忽略他们对社会与人类命运的关怀不周等。举世瞩目的1986年4月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和2011年3月日本特大地震后的福岛核辐射造成的危害, 无不说明科学进步也伴随着灾难。如果不加匡正, 这种科学教育会让学生因已拥有物理学应用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感性认识, 不断助长他们只从功利性认识物理学的自然倾向, 而会逐渐削弱物理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事实上, 中学物理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如物理学思想和方法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深远影响, 物理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 人们对事物理性的怀疑和批判, 科学研究中的集体协作精神和平等开放精神, 科学家崇尚正义追求高尚的情操等, 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四、中学物理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的要素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基础。教师是学生灵魂的雕塑者, 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导师。因此, 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是不可替代的, 其言行往往是学生效仿的模范, 这是一切书本知识无法比拟的。有了这个基础, 才有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

教学与生活联系是关键。物理学起源于生活实践, 而现行的中学物理教育却忽略了这一基点, 使教学基于物理模型, 成了抽象的表述且远离现实生活。这样的教育, 学生当然没有学习热情。为此, 中学物理教学着实要抓住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这一关键, 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物理知识价值的同时, 真正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物理学的终极目的。

突出教学主体是基本要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营造情境, 建立起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自由辩论,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要求教师鼓励学生间相互协作, 尊重不同意见, 培养合作精神。

找准美育价值的切入点。事实上, 中学物理中的美育无处不在。物理中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 具有简洁、对称、统一的特点。但是, 物理中的美因其不具备显性, 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深入挖掘, 并找准切入点实施美育。如力学中力的平衡、电磁学中的电磁感应等, 都蕴涵着美。

渗透物理学史不可忽视。教师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物理学史的适宜渗透, 教育学生深切感受物理探索的艰辛与曲折, 了解相关物理知识的发展历史, 体会物理学家的独立和创新精神等人文要素。

(通渭县第二中学)

摘要:随着中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视, 自然科学如何渗透人文教育这一问题, 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中学物理教育应该怎样融入人文教育?本文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内涵及关系, 物理教育为什么要融入人文教育, 中学物理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中学物理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的要素等四方面进行了阐述。

中学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篇5

班会主题:“学法、懂法、用法,做遵纪守法的中学生”。班会目的:

1、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参加人员:班主任及本班全体同学

主持人:班长(或各班指定的学生)

一、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

导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播放法制教育视频。

三、班主任结合学校和本班实际情况谈法制教育问题。

四、主持人小结。

政教处

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思考 篇6

一、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众所周知,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但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观念、自控能力都不强,很容易在外界不良诱惑的影响下产生冲动情绪,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不计后果,甚至会误入歧途。当前,中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让人不容乐观。

二、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尽管国家设立的有综治办、“关工委”、“未委会”等与青少年学生有关的部门,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但在实际运作中各职能部门缺乏共同的支持配合,法制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缺乏统一协调的主管部门,无法各司其职,导致对一些青少年,特别是社会闲散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出现空白。

2.教育部门对中学生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一是学校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多数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二是中小学缺少法学专业教师。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是由思想品德或政治课的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三是校园文化单调,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简单,生硬灌输,学生难以接受,教育效果不明显。四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学校与家长缺乏稳固的联络渠道,部分学校不重视家访工作,根本就不知道学生课外究竟在做些什么。

三、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预防减少违法犯罪的具体措施

(一)以社会教育为主格局,优化学习环境

要形成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风气,认真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各主管部门要统一协调,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共青团、“关工委”、工会、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团体组织要向中学生伸出热情的双手,多层次、全方位地做好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中学生在温暖的集体中接受教育和锻炼,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培养合格学生

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1.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按照国家的“五五”普法规划,以教材为载体,把法制教育纳入课堂,主要学习与中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2.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模拟法庭演练、制作图文并茂的黑板报等。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宣传栏等媒体,对好人好事、助人为乐的典型事例进行大力宣扬,弘扬正气,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学校既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又要关爱落后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长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三是有计划地对中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帮助中学生解决青春期的心理问题,使其增强心理素质,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来拒绝各种不良诱惑。

(三)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养成良好习惯

“子不教,父之过”,要开设家长学校,努力提高家长素质,不断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引导子女把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学习或者体育活动中去。俗话说“身正为范”,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当好孩子的表率,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子女的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探究 篇7

一、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 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因素, 对学生因势利导, 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 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 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保障。

教材中很多亲情的描写无不都在暗示着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 学生在充分体会亲情的同时, 教育学生理解报答亲情, 长大后更好的赡养父母。如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 由“我”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 回忆中有欢乐, 有伤感;有爸爸严厉的责罚, 也有他绵绵的爱意。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 这种爱意越浓, 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无比的关心, 同时暗示了子女长大后应该更好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在教育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建议用课件展示) 。然后向学生质疑: (1) 你们父母是不是也这样关心你们的学习? (2) 你们长大后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等等, 通过这样的示例教学, 教育了学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有些课文中的情节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如七年级下册《社戏》一文, 故事说到小时的鲁迅与阿发、双喜下地偷豆一事, 教师应该向学生质疑: (1) 偷别人的东西被抓是什么结果? (2) 偷小的东西养成习惯会偷大的, 偷大的东西会受到什么惩处?对一个人的前途将造成什么结果?接着教师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或宣读法律条款) 。

可以强化学生保护珍稀动物意识的课文如《斑羚》, 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说明斑羚是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接着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学生看了课件之后, 猛然惊醒, 原来猎人打猎——斑羚是犯法的, 是要被罚款和坐牢的, 从而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华南虎》等等。

语文教材中可以渗透法制的内容较丰富, 如初中教材还有《皇帝的新装》、《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威尼斯商人》等等, 只要语文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和渗透,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开设语文教学活动, 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根据语文知识的多样性、综合性, 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活动和综合性学习,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如:教师可以借用学校开展文艺晚会组织学生扮演《威尼斯商人》中的主人公做小品活动;语文兴趣小组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语文故事情节中隐含着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意识的内容;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公安机关的交通、消防、吸毒贩毒、偷盗抢劫等相关法制宣传栏等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 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地遨游。因此, 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支持

首先, 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使教师的角色得到转变, 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通过培训, 强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提高开发教材中渗透法制的能力。

中学尊重教育刍议 篇8

一、尊重教育的内涵

尊重教育是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以人为本”的体现, 是把学生的人格尊重、潜能开发、和个性张扬以及环境的和谐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他在本质上是在倡导一种文化氛围、人文氛围, 更是对教育教学的一种价值期望。提倡尊重教育可以陶冶教育主体和客体双方的情操, 规范师生双方的行为, 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发展。

中学尊重教育就是在中学教育教学中,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以相互尊重为前提, 对受教育者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营造尊重的教育氛围, 使受教育者树立起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心理状态, 从而引导受教育者走向自我教育, 形成对自我、他人、社会以及生命、自然等由衷的尊重感, 保证其人格健康成长的一种主体教育方法。尊重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尊重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规律、尊重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等。

二、尊重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 哲学基础。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主张尊重和要求的辩证统一。他认为, 要体现对一个人的尊重, 就必须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样地, 对一个人的要求越高, 也就意味着对他更尊重。要求是指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而尊重则是指尊重客观规律, 二者统一于教育实践活动之中。

(二) 心理学依据。

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需要层次的金字塔模型中, 他把“尊重的需要”的地位看成是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地位。这既反应了“尊重的需要”的重要性, 也说明“尊重的需要”是实现“自我实现需要”的最直接前提和基础。

(三) 教育学规律。

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 一是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并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二是教育要与人的发展要求相互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尊重教育就是对这一教育基本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尊重教育改变过去那种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用教育多元化的思维来认识和培养受教育者, 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四) 时代使命。

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在各种各样的竞争, 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在教育规律下充分尊重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是当前教育的历史使命。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面向2l世纪的教育, 谁就能在2l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

三、尊重教育的实践对策

尊重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 要想真正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仅有理论支撑还是不够的, 必须把理论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才能体现出其真实的价值和意义,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是理论研究之最终目的之所在。

尊重教育在中学的实施既涉及到多方面的主体, 如教育行政领导者、教师、学生、也涉及到校园的文化氛围以及教学实践的具体过程和结果评价。通过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尊重, 完成“知--情--信--意--行”这一过程的转化, 形成尊重教育的自觉行为。

(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 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思考的激励者和交流者,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尊重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 老师的任务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其次是要尊重个性, 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个性。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不同的孩子变得相同, 二是要根据其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教学。教育固然有共同的规律, 但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得教育教学在注重共性的同时必须关注个性, 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不同性格学生的特长,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学习具有内在的无限动力。

(二) 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莎士比亚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的主体是多元的, 学习的内容也是多元的,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和构建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独特性, 特别是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不断革新。学习的过程是通过教育发现和表达世界多样性的过程, 而不是通过教育把世界的多样性归纳为统一性的过程。

中学尊重教育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程, 不仅需要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 更需要被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还需要教学模式和评价的突破性变革。作为教育工作者, 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中学法制教育 篇9

对沅江市农村90多名适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75份。其中初中生占54%,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占46%。为了反映不同的家庭生活水平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影响, 调查了家庭月经济收入:1000~1500元占51%左右, 800~1000元占25%, 2000元以上占24%。数据显示沅江市农村的收入水平处于一个中等水平。在学生家庭背景中, 生长在正常家庭中的占65%, 长期远离父母的占24%, 单亲家庭的仅有0.9%, 流动家庭占10.1%。这反映出从家庭完整性来考虑学生的教育和成长的话,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该地区一个重大的法制隐患, 众多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是农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群体, 这构成了一个较严重的地区性社会问题。

1.1 学校法制教育的落实情况

(1) 超过90%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课, 67%的学生认为学校进行了普法教育, 1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仅仅是班主任在类似于班会课的训诫过程中展开的。以上数据说明:第一, 学校在法制教育普及面或是宣传程度都没有达到对每个在校学生负责的程度;第二, 学校的这种法制教育也没有达到对每个学生产生教育警示的作用。

(2) 有70%的学生填写了学校旁边至少有一两个网吧, 有55%的学生有过玩网游的经历, 有32%的学生知道身边有同学上网浏览过色情淫秽音像制品或刊物, 而且有12%的学生填写了知道学校旁边发生过暴力事件。以上数据说明:第一, 学校对周边的网吧监管做的不够, 国家法律明文规定, 学校周围200米内不能设置网吧;学生在上网时缺乏引导, 沉溺于网游、浏览低俗网页, 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第二,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净土, 学校旁边发生暴力事件, 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跟风或恐惧的影响, 这也是由于学校对周边学习氛围的管理不善。

1.2 其他方面的缺失

根据问卷调查, 我们还发现在进行法制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家庭进行的法制教育力度不够。第二, 农村基层中学的心理辅导没有与时俱进, 及时跟进, 从而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有40%的学生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及经历;有不愉快事情发生时, 有70%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 10%的学生选择不交流, 与家长进行交流的仅占到20%;有70%的学生觉得学习压力很重。

2 建议与对策

2.1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强化父母行使监护权, 提高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能力。要善于在教育中协调好问题少年的家庭关系, 让他体味到父母的关怀和爱, 更要努力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发挥家庭法律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缺失, 管理的缺失, 亲情的缺失, 使留守儿童容易养成不良习惯, 如经常说谎、不服管教、迟到早退、打架斗殴;少数留守儿童沉迷于武侠小说或虚拟网络;有的拉帮结派, 参与校园暴力, 父母应该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联系, 对学生进行鼓励学习和普法教育, 并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向上、温暖的环境。这需要以家长为主体, 并联合学校、社会给孩子们创造, 使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2.2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宣传和教育

如通过法制教育课、思想政治课的牵引, 通过个案的研究在班上进行讨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法制宣传栏等) 等方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等。

2.3 心理辅导应该及时跟进, 心理教育应普及基层教育

应考虑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并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 帮助学生矫正、消除不良心理反应。父母是最好的心理辅导员, 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动态并进行相应的辅导。

摘要:随着农村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视野和见识上越来越接近市区学生, 国家对农村普通中学的法制教育也逐渐提上议程。

增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篇10

一、要增强法制教育, 必须理解“法制教育”概念

什么是法制教育呢?简单说, 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常识, 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 培养人们维护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为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要增强法制教育, 必须要了解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1.增强法制教育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校, 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小学中学都要进行法制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 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法律知识才能成为合格公民。

2.增强法制教育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中学生只有学习了法律知识, 才能知道什么是合法, 什么是违法, 学会分辨是非, 识别善恶, 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学习了法律知识才能学法懂法, 才能树立民主法制观念, 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3.增强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法律素质。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些学校的法制教育仍存许多问题:一是学校学生违纪现象突出, 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青少年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犯罪低龄化、团伙化和暴力犯罪现象突出。一些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 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 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法制教育工作, 普及法律知识, 增强学生法律素质, 预防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4.增强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中学生身体发育比较迅速, 几乎接近成年人, 但是心理发育却不够成熟, 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辨别是非能力也有待提高, 面对社会的不良诱惑, 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正确引导和教育他们十分必要。那么, 怎样才能增强法制教育的时效性呢?

三、增强法制教育, 必须要有一定方法和措施

1.制定法制教育整体方案, 落实法制教育全过程。法制教育是育人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校教育要培养出遵纪守法的中学生必须将法制教育好好规划, 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实践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就要求学校要依据国家发展纲要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一个长期的切实可行的整体方案并组织实施, 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加以管理, 使之成为日常性, 永久性的工作。

2.培育法制教育优秀队伍, 保证法制教育有效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是学生学习和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要建立一支法制教育队伍, 形成上至校长、法制副校长、分管德育校长、德育室主任、班主任、政治教师、学科教师的法制教育队伍, 系统地安排法制教育的总工作, 做好计划, 抓好落实。同时加强教师法律素质的培养, 购买相关法律书籍让教师学习, 定期派教师外出参加法律学习, 让教师结合校园内发生的事情, 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给学生作法制讲座, 通过学习、参观、讲座和交流提升教师的法律素养, 做到教师以榜样的形象去影响示范孩子们, 教师知法懂法然后去引导学生学法知法和用法。聘请派出所干警担当法制副校长, 参与到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中来, 每学期开学初给学生作法制教育讲座或是请法律工作者给孩子们上法律课, 让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使孩子们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

3.努力营造法制教育氛围, 置身法制教育优环境。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说明环境的重要性。初中生的可塑性很强, 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不良的环境则会使他们受到负面的影响, 走向歧途。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 例如, 在校内粘贴有关的标语和制作有关法制教育内容的宣传栏, 进行法制教育图片展览, 利用学校的广播广泛宣传法律常识, 教室楼梯走道定期布置法制内容, 由学生制作关于法律常识的校园文化, 让孩子们在浓郁的文化氛围、特别是法制教育环境中, 时刻受到熏陶感染。这样, 学生在校园中时刻让优秀老师的言行举止影响他们, 让他们在美丽的校园中自觉去学习, 遵纪守法, 实现教育目标。

4.加强中学生的养成教育, 提高法制教育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中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具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孩子就会讲卫生不会破坏环境, 有礼貌的孩子懂得尊重别人、与人友好相处, 热爱劳动的孩子就会主动为大家服务, 就会感恩学校、感恩教师、感恩父母。相反, 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是养成了不良习惯, 学会了吸烟、酗酒、赌博、打架、逃学等恶习, 就有可能抵挡不住诱惑, 步入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可见学校养成教育不可或缺。因此学校必须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学校学会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让学生知道什么事是可以做的, 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指导学生什么事是违法的, 什么事是会受到法律制裁的, 从而自觉遵守法律。

5.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核心地, 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因此, 学校要充分发挥好主阵地作用, 利用现有环境, 营造法制氛围, 建设法制教育校园文化, 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法律教育。例如:利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关法律内容, 帮助学生如何在学校生活中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养成与人友好平等相处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了解什么是法律、法制教育, 哪些行为是应该做的, 哪些行为是违法的, 哪些行为是犯罪的。利用周一升旗时间, 组织全校师生在国旗下作关于法制教育内容的演讲、推荐优秀法制书刊让师生学习的读书活动、开展法制教育主题征文活动, 针对高年级学生组织模拟法庭活动、组织法制内容的墙报、手抄报评比活动等, 营造法制教育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通过思考、动手、实践, 在实践中了解法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课堂教学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例如, 引导学生观看法治教育栏目如《今日说法》、《焦点访谈》、 《经济与法》、 《法治在线》 等栏目, 让学生通过观看讲述所看所思。定期给学生们上法制课, 通过听讲课、受警示、学法律, 从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典型事例, 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一点一滴积累, 持之以恒学法、守法、用法、护法, 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法制意识, 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争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6.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 有效开展法制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实现三方齐抓共管, 形成教育合力, 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根据调查发现, 很多问题学生都是由于三方监管不到位才导致孩子道德品质滑坡,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 因此必须加强三方联系共管工作, 实现共赢。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 很多问题学生、犯罪学生来自家庭教育缺失的家庭中。例如:单亲家庭, 父母给孩子的爱不健全, 父母文化素养差, 又不能以好的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孩子身边, 孩子缺少父爱母爱;也有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旦成绩不好, 就对孩子打骂, 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核心地, 学校育人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学校应从各方面去关爱孩子, 应为学生发展开足、开齐各门功课, 特别是心理健康课、法制教育课, 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 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加强家校互动,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学活动, 使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开展, 以便孩子健康成长。同时, 与社会相关部门多加联系, 利用社会现有资源, 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邀请法制部门工作人员到学校, 给孩子们上法制课, 进行法制教育讲座, 组织孩子们参观少管所、监狱, 请服刑人员给孩子们现身说法。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影片, 利用电视、电影让学生接受法制教育, 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和事实接受法制教育。另外, 还必须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 把不利于中学生成长的娱乐场所、不良诱惑、不利于教育的因素进行排除, 为中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懂得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在生活中, 懂得应用法律武器, 维护和保护自己。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主力军, 增强法制教育为培养中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十分必要。因此, 必须增强法制教育, 通过法制教育, 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祖国兴旺发达, 努力成材, 为实现美丽“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常识、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人们维护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为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 了解法制教育的含义及其必要性有利于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而要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规划方案、师资队伍、教育环境、行为习惯、教育形式、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予以考虑、努力, 最终得以实现教育的目的, 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育;渗透人文精神;挖掘课程资源;科技社会进步;教学方法转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1-0013-04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1.005

我国《辞海》中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人文素养对高中学生具体表现为珍惜生命、悲悯苍生;胸怀宽容、关爱他人;热爱科学、理性思维;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等。

目前高中教学阶段学科分工细化、教学的功利性空前增强, 由于激烈的高考升学竞争,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单一和不完善,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存在着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致使学生中缺乏理想、极端自私、漠视生命等人文精神缺失现象普遍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化学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忽视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这必然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化学学科教学。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我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育进入了新课程时代。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呼唤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努力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重视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在加强学科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现就化学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作一探讨。

一、以挖掘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上述化学教育原则处处体现了对高中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

1.结合化学发展史,进行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联系化学史实,介绍我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和现状,列举一些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事迹,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近代的落后挨打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崭新面貌,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发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雄心。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最早的国家,我国在西汉时期已发现铁能从铜盐中置换出铜的反应,并在宋代把这个反应应用到生产上,形成了湿法炼铜技术,是现代湿法冶金术的先驱。中国知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振兴民族化学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化学和化学工业以及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65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做出了贡献,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宜兴素有陶的古都之称,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学习中在陶瓷制作的原料、工艺、种类等方面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可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

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利剑

科学技术可以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为人类造福,也可以助纣为虐,给人类带来灾难,关键是看它被谁掌握,如何应用。化学药物的提取与合成,挽救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但不法分子用来合成毒品、炮制假冒伪劣产品;炸药的发明大大加快了人们改造自然的步伐,但也可用来制造杀人武器;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医学上用来治疗肿瘤,也可用来制造核武器,毁灭世界。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加强对学生人文价值取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尤为重要,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教育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危害社会。

3.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教育

在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可以联系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反应物的结构和性质是内因,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而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以及催化剂等则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过程与还原过程,化学平衡体系中的正反应与逆反应,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从自然科学上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从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4.创新精神和科学品质的教育

科学探索贵在创新,化学科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就是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例如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从中国古代墨子所说的“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到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先后建立的原子模型,直到现代物质结构学说建立的电子云模型,人类对原子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拉瓦锡不盲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错误理论燃素说,敢于质疑和批判,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实验,证明了空气的成分,最终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凯库勒研究苯分子结构时,日思夜想,执着追求,连做梦都在思考碳原子的连接方式,最终提出了著名的凯库勒式结构[3]。我们既要学习凯库勒这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追求精神,又要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

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在新教材中将实验探究做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打破了原来的演示和学生实验的束缚,将实验探究作为课堂的一部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也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和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5.能源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的高度责任感,是公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涉及能源、环保的问题很多,如化学《必修一》、《必修二》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氯代烷等,《化学与生活》中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办法、垃圾处理特别是废弃电池处理方法等知识都涉及环境教育,教师可结合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学等概念渗透环保理念。化石燃料的学习也使学生了解了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当前全球能源紧缺,研究、开发新的可替代能源是化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自觉性,从中也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以化学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主题,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体现这一主题。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如化学在促进生产发展、资源开发、材料制造、保障健康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使学生知道其他相关科学如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与化学科学的密切关系。如在钢铁的腐蚀教学中,可通过每年因生锈造成钢铁的损失量,启发学生认识对钢铁防腐研究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分析钢铁生锈的原因,找出防止钢铁生锈的办法;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硅和硅的化合物知识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引起当前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农业、科技、医疗等革命性改变,进而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化学电池知识的教学中,可通过一次电池中的传统锌锰干电池、到银锌钮扣电池、直至最新的燃料电池;二次电池中传统铅蓄电池、到镍氢电池、直到最新的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才使得我们所用便携式电子产品重量更轻、性能更优,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可长期工作,从中无不闪耀着化学科学的光辉;其他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C等教学中可学习健康知识;SO2、氮氧化物、煤、石油、天然气、甲醛、苯等教学中可进一步使学生增强能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原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实践活动,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愿望,从而达成科学知识教学和人文精神渗透的目标。

三、以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转变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况而达到的”,他的论述告诉我们:教学要通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形成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奋其力,探求其因。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化学知识中概念、原理、理论的直接呈现的方式,重视学生对概念、原理、理论等化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反思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1.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很好地体现新的课程改革思想。

(1)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化学知识中概念、原理、理论的直接呈现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对课本提供的资料、素材进行归纳、对比、综合等分析,自主发现变化、规律、原理等,主动解决实际问题。做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如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都可运用这一模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印象更深,记得更牢。

(2)实验教学体现探究性

改变验证性的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探索技能、分析思维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尊重事实、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开放性思维的能力,这对高中学生尤为重要。如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教学,可从仪器连接、现象观察、产物检验、原料成分分析、得出电解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分析产物用途这一线索,逐步探究,形成知识系列,并根据氯碱工业电解槽结构,理解电极材料、管道设置、隔膜作用等,并自然引入家用电子消毒柜的原理,很好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在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实验中,反应产物中滴入酚酞,可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是什么物质使变红的酚酞褪色了呢?根据这一实验简单理解成过氧化钠具漂白作用,那是不合理的,也会在今后的练习中带来问题。所以我们告诉学生过氧化钠具漂白作用是正确的,不过这一实验只说明反应混合物中存在漂白性物质,并不一定是过氧化钠本身,以使学生尊重事实、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初步具有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要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必需确立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地位。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尽量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主题学习的步骤和方法,提供学习目标,设置活动情景或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学习意向和需要。

如在原电池一节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要学会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反应实质、形成条件等学习目标,然后用一组铜、锌原电池使小灯泡发亮创设问题情景,问是否每个学生桌上Cu、Zn、Fe两两作电极和几种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能否使小灯泡发亮?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讨论,对原电池定义、原理、反应实质、形成条件等有了正确的认识。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厨房用品完成家庭小实验、上网查找资料、走访学校周边化工企业、以及设置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题等形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交流、互助合作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寻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大潮下,我们要将培养人文精神作为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觉贯彻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在现有教育评价机制、高考模式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调整心态,以为祖国培养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已任,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勇于实践,在化学教学中认真贯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师德修养,言传身教,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为培养既有丰富科学知识、又有高度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公民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

中学法制教育 篇12

一、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技术特点, 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 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 使他们的身心协调发展。中学生男女生在生理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 教师应给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理健康理论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了解自我, 知道自己这个年龄阶段会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并讲授相关的处理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 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 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 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 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 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 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 使个体把握自我,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 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 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 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 从而实现角色转换, 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调节学生良好情绪, 提高体育学习兴趣

有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参加不喜欢的体育活动, 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反而会加大其心理负担, 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者发现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以及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 这对中学生心理是一种良好的调节, 如果学生不喜欢所从事的体育活动, 那么在活动后感到满意快乐或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是不可能的。因此, 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有趣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体育课的练习活动中体验到愉悦和快乐, 这种良好的情趣气氛可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激励,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 创造生活, 起到调节心理, 发展乐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和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激情, 游戏可以教师指定, 亦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创造游戏,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社会交往理论也认为, 体育锻炼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

三、强调体育同学之间的合作, 培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现代中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等。导致中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目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 如任性白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中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 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 还易导致心理疾病。体育教学是一种集体性的教育形式, 但体育活动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集体性的教学活动方式最能够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 同时也明白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份子的责任和义务。集体性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感, 而且在这种只有通过集体的力量才能够获胜的活动中让同学们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相互帮助, 如拔河、集体大跳绳、开火车、班级或组别之间的比赛等活动时最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和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心理素质。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 让好的学生帮助体育技能差的学生, 使学习好的学生能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体验到快乐;相反被帮助的同学因为得到帮助, 不但在学习上能有提高, 而且内心上有种被关系爱护没有被遗弃的感觉, 使得对运动更感兴趣, 这中合作非常有助于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我国著名学者李京诚教授对于合作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表明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四、利用心理调节方法, 调节学生急躁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对那些情绪波动较大、性情及急躁的学生进行心理调控, 并教他们进行自我调控。调控方法有:冷静思考法、间接沟通法和转移自慰法。总之, 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它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体育锻炼的手段和方法的同时,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五、创设教学情境, 以“石”攻“玉”

俗话说“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善于创设情境, 以情感人, 通过具体的情景再现, 或身体力行、以身示范, 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比如我校最近所进行的感恩教育专题片宣传教育, 就在很大程度上感染了学生, 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知了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消除了他们的自负和逆反等畸形心理, 很多学生都在自己的观后感上倾诉了自己的悔恨、悔过之意。

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 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 特别是心理素质, 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 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 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 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 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 保持健康的心态, 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 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不断加强对中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 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 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 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 更新观念, 突破时空, 超越自我, 唯有如此, 方能在搏击中, 翱翔自如, 走向成熟, 参与国际人才竞争,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摘要:体育锻炼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手段, 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与促进的作用。本文通过针对中学体育教育对中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养成进行论述, 旨在阐明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健康的身体来自于体育锻炼。

上一篇:企业家减负之道下一篇:优惠贸易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