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法制教育免费

2024-11-11

中学法制教育免费(精选8篇)

中学法制教育免费 篇1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将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心理环境和如何诱发心理动因方面来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时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始终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阴霾,还是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要讲“颗颗”、“米米”。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传统的“教师负责制”教育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不断上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知识权威,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势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的震慑,更何况学生自己本身意识到就该“学而不厌”,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统治”着,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正常”的淹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

用、相互交流的活动。“天地君亲师”这一论调已经到需要重新界定它的真正含义的时候,在打破教师“铁饭碗”的同时,别忘了教师的“特权”影响,它严重阻碍了现代的课堂教学改革,多尔认为,教师作为领导者,他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少些“小人之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 ,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所以说,需要是人的活动总动力、总根源(也称内在驱力)。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

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 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三)利用数学中的美 , 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 , 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中学法制教育免费 篇2

一、基本结论

1. 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了解程度

当问及了解免师政策的渠道时, 答案是不集中, 有电视、报刊杂志、同事讨论等等, 其中网络占34.0%, 侧面证明网络在教师中使用的普遍性;另外, 当问及对于不了解这一政策的原因, 有34.8%的教师认为, 政策和自己没太大联系, 所以不予关注, 当然也有30.0%认为是国家的宣传工作不到位。以上数据表明, 国家在宣传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力度上, 还需要加强。

2. 对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态度

(1) 对于从教年限和支教的态度

对于从教十年的规定, 虽然有47.8%的人表示是履行义务, 但是有52.2%的人认为时间过长或者应该5年比较合适, 所以, 从中可以看出, 大家还是期望能把从教年限降低一点。

而对于到农村中小学支教2年的规定, 73.9%的人对此表示支持, 认为有利于积累经验和了解到中国基层教育的现状。

(2) 关于国家保证工作的态度

对于师范生双向选择和国家保证有编有岗的就业规定, 67.0%的教师表示支持, 但也有17.4%的教师认为这对于其他非六所师范大学的师范生不公平, 会增加他们的就业难度, 这个也引发了一定的思考。

3. 对于政策实行的现状和未来的态度

(1) 对于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行现状的态度

对于大部分免费师范生选择城市就业的现状, 35.7%的教师认为是政策不完善导致的, 38.3%教师认为农村学校待遇低是根本原因, 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如今存在的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 这也是中国教育迫切需要改革的领域, 当然对于这样问题, 有26.1%表示认可, 认为人往高处走是很正常的, 这是从现实的角度作出的回答, 毕竟基层教育从硬件到软件都远不如城市, 教师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了基层, 但却不能养家糊口, 实属教育之悲哀。

(2) 对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未来的看法

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发现, 三个学校之间差别较显著, 尤其是作为基层教育铁厂初级中学, 62.3%的教师对于这一政策的未来表示担忧, 他们觉得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实施中问题多多, 对于提升基层教育的意义不大。

4. 总结与展望

由于条件的限制, 我们不能对很多问题做深入的原因探讨, 只是把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于政策的基本态度做一个传递;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态度中, 找到很多的现存问题, 也可以从他们的态度中, 找到未来的方向, 这是本次跨省调查的最大意义所在。

对于该政策, 人们对于它的未来都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调查中发现很多细微的问题,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若我们不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这一政策的未来确实是值得担忧的。

摘要:本文采用自填问卷式方式, 对成都、重庆、遵义三地三校在职教师进行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态度调查, 重点了解他们对于政策中一些争论点的态度。研究发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深得广大教师的拥护;大部分教师对于政策的未来表示看好;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政策的总体是好的, 但仍存在不完善, 导致政策实行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政策,态度,展望,现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 的通知[EB/OL]http://www gov.cn/zwgk/2007-05/14/content_614039.htm.[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 的通知[EB/OL]http://www gov.cn/zwgk/2007-05/14/content_614039.htm.

[2]黎婉勤.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5) .[2]黎婉勤.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5) .

[3]孙绵涛, 楚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究的现状及反思[J]现代教育论坛, 2008, (6) .[3]孙绵涛, 楚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究的现状及反思[J]现代教育论坛, 2008, (6) .

[4]张玲, 陈静.师范生免费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4]张玲, 陈静.师范生免费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澳大利亚中学学外语免费 篇3

在语言政策的具体实施上,澳大利亚各州做法不同。但笼统而言,澳大利亚小学就开始设外语课,只是不作为考核的科目。澳洲中学各校开设的外语课程不同,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汉语、日语、西班牙语、韩语、阿拉伯语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其中一种或两种外语作为必修课。一般来说,刚开学的时候,学校会让学生主动报名,如果达到一定的人数,就开课;如果没有达到,则由学生到校外的语言学校学习,学校付费。这些外语学习班的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的上午,不影响正常学习。语言学校也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将转给学生就读的学校。

笔者的女儿现在悉尼的一所中学读9年级。她平时在学校里学习法语和德语,周末在一所语言学校跟随一名台湾老师学中文。语言学校常会不定期举办多元文化日,要求不同班、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个周末各自准备本民族的传统食品,现场烹饪,让其他民族的学生和家长参观品尝。学生还被要求用本民族的语言表演娱乐节目等。

笔者和女儿就曾参加了一次这样的多元文化日。那天一大早,大家都忙活起来。西班牙裔学生搞得很专业,不仅在自己的摊位上挂起了西班牙国旗,还展出了西班牙风光明信片、地图,以及南美各民族服装的图片,摊位上还用西班牙和英文写了所售西班牙传统食品的名称和价格。参加活动的学生和家长,既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活动的受益者。学生们在吃吃喝喝中与他国文化来了个面对面的接触,无形之中,也提高了他们对其他国家语言的兴趣和运用能力。

宁陕实现15年免费教育 篇4

[提要](记者胡毅 通讯员谭海波) 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宁陕县所有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将实施学前3年免费教育,至此,该县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宁陕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然而近年来,县上牢固树立“穷县不能穷教育,强县首先要强人”的`教育发展理念,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本报安康讯 (记者胡毅 通讯员谭海波) 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宁陕县所有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将实施学前3年免费教育,至此,该县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

宁陕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然而近年来,县上牢固树立“穷县不能穷教育,强县首先要强人”的教育发展理念,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今年7月,该县高分通过了“双高双普”评估验收。此次实施学前3年免费教育,也标志着该县率先在全国贫困地区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

三秦时空【5版】

刊载地址西安晚报: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1-08/28/content_43538.htm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制度 篇5

在为观众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全面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同时,将未成年人作为宣传组织重点,特制定黑龙江省档案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中小学生开放的制度。

一、对持有相关证明的中小学生做到工作日全天免费开放,节假日预约开放。

二、为保证参观效果,同时考虑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接待能力,集体参观采取提前预约方式,应在基地安排好时间后按时参观。

三、基本陈列和展览都提供相应的宣传材料发放给中小学生。

四、教育基地的陈列和展览要提供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讲解词。

五、讲解员在岗位上应着装整齐,接待服务主动热情,使用文明、规范用语。

六、各组织者在参观结束后须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参观登记表》,以作统计。

免费师范教育违约问题调查研究 篇6

——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

[摘要] 免费师范生政策已经出台三年有余,第一届的免费师范生也已经毕业了,然而他们的就业却不尽人意,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违约问题较为严重。本文通过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分析违约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着重从免费师范生政策内容本身,政策实施过程以及学生本身条件,分析违约的原因以及这一措施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措施,希望政府通过完善这一政策,从而达到此政策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违约违约金调查反思对策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因此,2007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样,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师范院校优先享受了国家这一政策。

“免费师范生”是指报考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之一,有条件的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入学前要签订三方协议,三方分别为部属师范大学、免费教育师范生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议当中规定了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其中有一条规定,免费师范生在毕业后要回到生源地所在省份[1]从事教育工作十年以上。“违约”主要是指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不履行协议规定的条款,回到生源地从教十年以上。在这些违约学生当中,有些学生是不想回到生源地,而是寻求更好的发展道路,有些学生是进行自己学业的继续深造。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这些寻求更好发展道路的违约学生

“免费师范教育”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落后地区中小学教育的特殊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长期发展,也为了合理地分配我国的教育资源,让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落后地区充分享受到我国的教师资源。2011年,第一届免费师范生毕业了,然而他们的就业却不尽人意,很多毕业生并没有履行当初的协议回到生源地所在的省份从教十年以上,在我们走访调查的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当中,就存在着这样的违约问题。

免费师范生享受着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领取生活补助费,这是经费上巨大的优惠措施,特别是在高校普遍收费的情况下,国家拿出专项资金对考取免费师范生的资助,更加凸显了国家对师范生的重视。然而在如此优惠的政策下,却还有毕业生违约,我们不得不问,是国家的政策有问题还是学生自身的问题?

在调查陕西师范大学的违约生中,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了他们的不履行协议:

第一,协议里规定从教时间太长,不利于学生自身长远发展。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在与学校签署的协议里规定,学生在享受了国家的免费教育政策以后,需要在毕业以后回到生源地所在的省份的中小-----------

学任教十年以上。部分学生认为任教时间太长,限制了个人的自身发展,一旦从事教育事业十年以上,基 本就是终身从教了,这样就没有机会向其他方面发展。可能会有人当初选择报考师范院校是出于无奈,到后来才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当老师,对这部分人来说,十年的教育工作太长了。

一行业。[3][2]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十年都做了同样的工作会出现工作疲劳期,很无趣,没意思,没有工作创新,他们不愿意长时间从事教师这

第二,从教工资待遇低,条件艰苦。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水平的差异,以及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因素,导致了毕业生在任教期间工资的差异,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工资待遇低下,福利没有东部发达地区高。加上中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地域条件限制,条件较为艰苦,导致广大莘莘学子不愿意到这些条件艰苦的地方去,更何况是十年漫长的十年支教生涯。再者,六所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生就读的是教育部部署的师范大学,又是名校,因此,当毕业生手持名校毕业证,认为自身条件优越,然而国家却要让他们去服务于中小学教育以及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这种与自身价值不符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违约。而城市里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着他们,他们认为自身条件在城市里将会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

第三,对于违约的学生,违约的惩罚力度小。根据陕西省《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的协议条款规定,未能履行协议的毕业生,必须按教育部的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超过时限的必须支付滞纳金。免费教育费用为四年修读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助费三项之和。毕业生未按协议规定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应在违约处理决定发布一个月内,一次性向教委退还所享受的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4]这种违约的处罚办法,我们认为不足以惩罚违约的毕业生。部分学生认为所缴纳的违约金数额小。在我们调查的一位学生中,大致估算了一下,至少得缴纳7.2万元的违约金。7.2万元的“违约费用”以及一纸教育培养诚信协议,在更好的出路面前,这些都显得脆弱和苍白无力。交上几万元违约金,换取自身更大的发展前景,他们认为值了。

我们的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的高校人才,最终却没能达到最终的预期效果,那么,面对免费师范生的违约,有没有办法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面对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缩短任教时间。可以将十年任教时间改为五年。任教十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教育师资不足,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然而对于教师本身来说十年的任教时间过长,不利于保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任教时间过短,不足以使城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得到稳定,持续的提升。因此,建议国家将任教时间适当的缩短一点。而五年的任教时间我们认为比较合理。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五年的时间可以也能够提升教育质量,五年后会出现教师流动现象,而这时候新的免费师范生就会顶岗,他们将会把他们的热情会投入到教育当中。对于教师来说,五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还会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其次,政府需要建立健全资金保障和监督机制。面对工资待遇低下,条件艰苦这一问题,当然是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努力达到一种公平状态。不能因为某些省份某些地区经济水平低下或者其他一些原因而降低了该省份免费示范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样对于广大毕业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教育部应该像在培养免费师范生阶段一样,拿出专项资金提高免费师范生毕业生的工资待遇。“要把优秀师资留在基层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大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缩小各地区以及城乡的差别”。[5]回乡从教,做出

[1]这一选择是基于回家乡从事教育所获得的收益要比在城市工作所获收益和违约支付的违约金要高,这样

优厚的待遇吸引着广大的免费师范生服务于教育。针对大部分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到中西部地区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仅要做到有编有岗,更要建立健全免费师范毕业生从教后的待遇保障机制,切实做到保障他们享有稳定而又较高的工资待遇,以鼓励更多的免费师范生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同时,政府必须保障专款专用,真正把资金落实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和就业安置上面。

再次,加大惩罚力度。在违约协议中,应该加大惩罚的力度。从三个方面保障这一措施的顺利实施。第一,将缴纳50%的违约金改为缴纳100%的违约金,这样,如果免费师范生毕业后违反协议,就必须

支付高昂的违约金,如果其没有能力支付,就减少了违约的机会。

第二,对于不讲诚信的违约生,建立诚信档案,向社会公布违约的记录,并记入本人人事档案,这个记录对违约生的就业,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第三,通过法律途径来保障违约后的惩罚措施顺利进行。事后调节是一种极有可能挽回局面的举措,大学生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强大教育机构等事业单位面前也会因为此惩罚力度而“回心转意”,前提是事业单位能降低自己的身份,从工资待遇等各方面予以弥补,毕竟惩罚不是最终目的。

最后,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内容,力求更加清晰、明确。政府有义务向学生及在校免费师范生解释清楚政策,防止产生纠纷,以更好的增强政策执行效果。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政策制定的原则之一,当然要适用于政策对象,学生有权利清楚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每一项条款,否则政策就是低效的,不公平的,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完善政策内容,力求政策内容更加清晰明确,更具有操作性。

第四,改变国家政策倾向。2007年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仅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实行。这种政策对于普通师范院校显得尤为不公平。就陕西地区来看,陕西师范大学本身享受着优厚的政策待遇,国家每年为其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况且又作为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试点,国家每年又为其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这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来说,就显得很不公平。像宝鸡、咸阳、渭南、商洛、安康等地方师范院校本身在办学资金,生源等方面就有很多不足,在部属师范院校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以后,这种不足更加突兀,“就地方师范院校来说,本来在生源上就不如部属的师范大学,在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下,只会与部属的师范大学差距越来越大。” [3]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差距也越来越大,而面对这种情况,国家为什么不将政策倾向于地方师范院校。地方师范院校占我国师范院校数量的大部分,在校师范生人数占我国师范生总数的大部分,承担着我国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重大责任,更应该成为免费教育政策的适用者。同时,当部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们手持名校毕业证,自身的优越性便提高了,致使他们不愿意到落后地区服务于教育,而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们,他们更愿意为教育服务,因为,他们本身条件不足,但热衷于教育事业,容易得到满足。地方师范院校的极大多数学生们,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这些学生们毕业了愿意到生源地从事教育事业,因为他们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教育事业。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政府政策倾向于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他们一旦违约,高额的违约金使得他们负担不起,减少和避免了违约。

我国的师范教育自建立伊始就实行免费的教育政策,然而到了1997年扩招以后,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师范大学也开始实行逐渐的收费乃至全额收费制度,[4]那么,既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实行了免费教育,为什么国家现在不继续实行师范生的免费教育。依照我国现阶段的国力、财力,我们认为我们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一政策。这样,给了学生和学校一个双向选择的机会。

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团体,他们的知识构成,社会阅历,实践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一旦作用于社会,将会产生强大的爆破力。可是中国社会太复杂了,是社会这个客观环境左右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他们选择了大学,目的就是通过此途径来改变命运,而这种命运就是用金钱支撑起来的幸福生活。也许有人鄙视这个世俗的想法,可是中国贫富差距太大这个事实也就决定了只有少数人愿意彻底将自己奉献给社会。中国的教育制度,把大学整顿成了一个工厂,这个工厂只负责生产,不管销路,因此,大学生们要想办法把自己推销出去。虽然“免费师范生”的这些大学生们较之幸运,但是这与他们的最终的目的与家庭的期望格格不入,心里的落差,鲜明的比较,使得他们最终不得不违约。因此,作为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限贫富差距。作为教育机构,要转变教育方式,要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素质,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得到提升。

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出台、实施对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意义重大;同时培养大批优秀教师,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服务于教育事业,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然而,对于违约这一问题,我们希望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本身,以及政策的实施过程,切实达到预期效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吴浩.博弈论模型下免费师范生政策完善的对策与建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9)

[2]孙大宏.对于我国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的反思与展望[J].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2)

[3]张玲,陈静.师范生免费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1)

[4]黎婉勤.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3)

我国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剖析 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免费,价格效应,成本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招生规模还是在招生质量上,都呈现出不断的下滑趋势。2001年,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招生比例达到3:1,此后几年,这个比例更是不断拉大。纵观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外界对它的评价,还是它自身的发展,都与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总体趋势背道而驰,因此,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提出的背景

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努力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但是,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更多的家长为孩子设计的道路则是:初中→普通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并且由于高中教育不断扩招以及中职教育自身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在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博弈中,中职教育的胜算把握微乎其微。在这样一种严重不平衡的状态下,部分学者提出了中职教育免费的构想,企图通过“免费”来增加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也就是通过财政政策来实施免费的中职教育与适当的生活补助,从而降低学生的就学成本,进而刺激更多的学生来选择中职教育,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来说,更是解决了他们的一大难题。因此,在充分酝酿之后,中职教育免费的政策就以国家政策的方式正式对外发布。

2 中职教育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2009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随后,在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的要求。2009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四部委联合印发了《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工作的意见》,决定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同时,在当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第十七条明确指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2010年9月14日,四部委又联合下发了《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的通知》,明确规定,把享受免费中职教育的范围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扩大至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012年10月22日,四部委再次联合下发《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再次把享受此项政策的范围扩大,将所有的农村学生(含城镇)纳入保障的范围。同时,在三次规定中,都规定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除外。

3 中职教育免费政策评价

2009年,在四部委联合下发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逐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继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纵观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实施三年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不难发现,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中职教育的发展,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漏洞,带来了非议。

3.1 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教育不用缴纳之前的学杂费,并且还可以领取到一定的生活补助金,所有人在继续接收教育上机会均等。以河南西部某市级重点高中为例,在每年的招生上,对于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总成绩排在多少名以内)的学生按正常的收费标准收取学杂费,而对于在此排名之后的学生,则是按照分数等级缴纳部分的“借读费”,这部分借读费从几千到上万不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普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来说,这部分借读费用将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有可能因此他们的子女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就读。

其次,中职教育免费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备技术工人。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普通高中教育以为高等教育培养后备军为主要目标,而中职教育则以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拥有如此巨大的人口优势,中职教育就是要把这部分人口优势真正地转换为人力资本优势,因此,中职教育免费就会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从事技术学习,不仅能自己带来就业优势,也间接地促进了技术工业的发展。

3.2 中职免费政策存在的争议

尽管这个政策的实施只有短短三年的时间,但是对它的争议不绝于耳,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价格效应”是否真正的适应于中职教育?中职免费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利用财政政策实施免费的中职教育与适当的生活补助,有效的降低私人就学成本和教育服务价格,从而刺激农村初中后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增加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达成政府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 (1)

通过数据(表1)我们不难看出,在2009年实行中职教育免费的政策之后,与普通高中招生情况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好转,在2010年更是超过了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和比例,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职免费的“价格效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注:数据来源为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list.html

但是,同时也应该明确的看到,中职免费政策所假设的前提条件是:价格因素是决定初中毕业生选择上中职还是普通高中的重要因素,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其对中职教育的需求弹性足够高。 (2) 这种假设似乎过于片面,尽管我们无法确切计算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选择中职教育的学生的比例,但是从长远来看,单单想依靠价格因素而忽视其他方面,中职教育会再次跌入低谷。

其次,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来负担这一部分的费用?根据政策的有关规定,这部分被免除的学费由各级财政共同分担,中央财政统一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与地方财政共同分担,同时根据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中央和地方分担的比例也做了适当的调整。地方财政对中职免费政策的财政保障能力直接关系到这一政策能否顺利实施,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几位学者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地方财政对中职教育的总体投入与生均投入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省与省之间的差异较大,具体到一省而言,在总量指标上占优势,在生均指标上可能存在劣势,甚至中部地区在此项上的财政压力要大于东部和西部,那么地方财政如何来满足此项费用就成为很大一个难题。 (3) 根据政策中的规定:“对因免除学费导致学校收入减少的部分,通过财政给予补助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及定岗实习解决”,但现实往往是,开展校企合作和定岗实习所获得的报酬微不足道,根本无法弥补学校资金的缺口,特别是近几年经常爆出中职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与企业、学校在实习环境、工资待遇以及工作压力方面冲突不断,也让校企合作和定岗实习被蒙上了“纯利益化”的阴影。

最后,保量更要保质。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来说,中职教育的入学门槛往往较低,事实上只要是初中顺利毕业一般都可以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因此造成了中职学生本身的素质偏低,学习的积极性也偏低,学生中途退学的现象严重。因此,如何增强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才是造就中职教育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总的来说,中职教育以培养符合社会建设的具有高级技术才能的,专业综合素质人员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不能单单依靠免费政策的支持,真正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提升中职学生的素质,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才是中职教育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index.html

[2]王蓉.应放缓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J].教育与经济, 2012.2.

25年免费教育新解读 篇8

今年9月,东莞市石排镇将迈出走向免费教育时代的最后一步,启动大学免费教育后,该镇4.2万户籍人口将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部免费教育。石排,在获得“中国最牛教育强镇”美誉的同时也难免有一丝尴尬,因为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的“新莞人”无缘享受该项教育新政。免费教育时代就要开启了,但这种惠民政策的“普惠”时代还远未到来。

政府出资大补文化课

石排镇下沙村的邓晓霞就读于东莞实验中学,还有两个多月就要参加高考了。2008年9月是石排镇实行高中免费教育的第一年,她当时正读高二,开学后没多久,就领回了免费教育补助金1500元。邓晓霞和班里的另外4位石排籍同学对镇里实施的这项免费教育政策颇为得意,在她看来,每个学期1500元的免费教育补助对于东莞大部分本地家庭来说,也许并不重要,但这能说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潜在意义比经济意义要重要。

石排镇党委委员王永权告诉《小康》记者,政府重金抛向教育,实施25年免费教育,是石排镇书记、镇长亲自带队到乡下调研后做出的正确决策。

在石排,几乎每一个本地家庭都有一幢三至五层的房子出租,加上集体产业每年每人十几万的分红,许多年轻人早已经适应了衣食无忧的生活。镇上的教育风气一直不好,许多家长忙于做生意,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这些问题不仅令老师们无奈,未来,没有一技之长的“土二代”们能否令东莞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担忧。

“由镇里出钱延长免费教育的年限,目的有两个,一是切实解决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困难,全镇4万多户籍人口中约有10%是低保户和困难户。二是引导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石排镇委员会主抓教育的姚灿光说,后一个目的更为重要。

“经济发展太快,生活水平提高太快,首先占领民众内心的,一定是物质的幻觉,这种物欲的消费达到顶峰时,人就会变得傲慢和粗鄙。”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以为,在广东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培育之间已出现巨大的断裂,“确实到了为文化补课的时候。”

免费教育不差钱

在东莞的32个镇中,石排镇的经济实力仅仅排在第28位,但是,25年免费教育的计划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除国家规定的9年义务教育之外,其他都是每年按照教育补助的方式发放给学生。“高中每学期补助1500元,是经过调查东莞市各高中情况后确定的数,基本够交学杂费,多数学校的学费不会有这么高。”石排镇政府教育办主任谢惠成说。

2008年9月,石排镇正式启动了高中免费教育,普通高中补贴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全镇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生共有1167人,共发放免费教育补贴约175万元。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学生共有1332人,共发放免费教育补助金约199万元。

2009年8月底,石排镇启动幼儿园免费教育,补贴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学生共1385人,发放免费教育补助金约207万元。

“离实现石排镇25年免费教育只差最后一步了。”王永权告诉记者,凡考入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以上院校的石排籍学生,今年9月份之后都可以获得教育补助。全日制大专生每年每生4000元,本科生每年每生6000元,硕士生每年每生8000元,博士生每年每生10000元。

“尽管石排镇在东莞各镇中排名相对靠后,但即便是每年投入一个亿在教育上,我们也能承受得起。”王永权表示,财政不会影响这项政策的实施。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郑梓桢也认为,石排实施25年免费教育政策绝对不是一时冲动的行为,其中需要多少资金投放,石排镇必然做过预算,免费教育增加的资金投入每年不会超过1000万,对于可支配财政收入近5个亿的石排来说,不会造成压力。

“新莞人”的幸福在哪里?

对于石排镇本地居民或村民来说,今年9月以后,他们孩子的求学之途再也没有“经济障碍”了,“很有幸福感”成了他们的一致感受。石排镇党委书记翟崇碧说,“实行教育免费既是关心、关爱群众的善举,也是还利于民、增强老百姓幸福感的重要方式,同时还可培养石排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然而,这种“幸福感”距离数倍于石排镇户籍人口的“新莞人”却很遥远,这些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该镇务工,在塑料制品、电子通讯、五金家电等行业默默挥洒着汗水,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财税收入助力,正因为他们的付出,该镇才有条件实施此项惠民举措,但这项政策却“普惠”不到他们的头上。

目前在石排镇就读的“新莞人”子女将近7000人。黄晴的女儿今年读幼儿园小班,因为她们一家来自四川,孩子不能享受政府的教育补助。黄晴直言,25年免费教育,对于像她一样的数万“新莞人”来说,是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石排镇宣教办主任谢树晃称,石排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教育惠民政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例如从去年春季起,石排镇已免收“新莞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书杂费、借读费等费用,对已收取费用的学校,开展全额退款工作,仅在去年春季学期就免收1885名学生总计180.7万元费用。尽管做出了努力,但石排镇外来人口在教育方面的幸福感依然没有增强,“不管你在石排生活了多少年,都还是外来人口,不可能享受与本地人一样的各种福利。”黄晴说。

《石排镇2009~2010学年度幼儿园免费教育补贴发放操作细则》中明文规定,2008年1月1日(含2008年1月1日)后跟随家庭工作关系调动入户石排未满五年的适龄儿童(不含党政联席会议讨论批准引进的人才入户部分的儿童)以及2008年1月1日(含2008年1月1日)后购房入户石排的随迁儿童及购房入户石排未满三年出生的儿童不在享受免费教育的范畴之内。

有学者称,地方政府施此仁政固然不错,但25年免费教育只针对户籍人口,是对户籍制度的又一重捆绑,在想方设法为户籍制度“松绑”的今天显得有失公平,尤其对在该镇有稳定职业并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来说,更难以接受。

郑梓桢则认为,“新莞人”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如何让“新莞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值得当地政府思考的一个问题。

资料链接

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国家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本身基础脆弱,实行的时间不长,所以人均受教育年限短,HDI(人类发展指数)在全世界仅仅排在第81名(2008年)。

十二年义务教育

目前,发达国家大多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向十二年制延伸的历史性转变,大大增加了全社会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这些国家的HDI。在中国,2008年,陕西省神木县推行十二年免费教育,近9万名学子不用掏一分钱,还给他们每天补助3.5元的午餐费,为此,县财政每年支出1.6亿;云南省昆明市2008年宣布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试点,2009年宣布改革失败,无限期推迟;北京市宣布正在研究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准备。

十五年免费教育

上一篇:新年恶搞亲人朋友的祝福语下一篇:爱心救助协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