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贸易自由化

2024-05-25

货物贸易自由化(精选11篇)

货物贸易自由化 篇1

1 中国自贸区建设的总体情况及自贸区的贸易效应

1.1 中国自贸区建设概况

目前, 中国已与五大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6个自由贸易区。其中, 已经签订并实施了11个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新加坡、巴基斯坦、哥斯达黎加、新西兰、东盟、智利、秘鲁、冰岛自贸协定, 中国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以及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在商建的自贸区有6个, 分别是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瑞士、挪威、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澳大利亚、韩国自贸区。还有, 我国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已经完成。另外, 我国还加入了《亚太贸易协定》。下表1中列出了各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程。

1.2 自贸区的贸易效应: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

自由贸易区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效应, 是指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之后直接对各成员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静态效应中最具代表性的影响是“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第二类是动态效应。通过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比较, 可以得出实行区域自由贸易是否有利, 如果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 则区域贸易自由化对区域内经济是有利的, 反之是不利的。

英国学者彼特·罗宾逊 (Peter Robson 1998) 从单一国家和两个国家的角度探讨了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通过对自由贸易区内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分析, 结果表明自贸区内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 进而得出自贸区的建立增加了其成员国的国民收入, 并给成员国带来了福利, 有利于成员国的出口。

2 实际效应:自贸区为我国出口企业带来的机遇与商机

由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 自贸区的建立给其成员国带来了福利, 并有利于成员国的出口。下面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 用实际数据比较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前后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总额发生的变化。

下图1为2002-2012年中国对东盟的货物出口额及增长速度。

来源:作者绘制, 图中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由上图可以看出, 2004年, 中国与东盟签署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后, 中国对东盟的货物出口额以每年30%左右的增长率上升, 除了2008-2009年金融危机时有所下降外, 2010年1月1日自贸区建成后, 2010-2012年出口额又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通过对以上实际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我国的出口, 进而为我国的出口企业带来了机遇,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自贸区的建立扩大了出口企业在成员国的市场份额。在符合原产地要求的原则下, 我国与自贸伙伴国的绝大多数产品, 在进出口时将彼此实行零关税或优惠关税。于是, 我国企业作为出口方, 将有机会把产品打入自贸伙伴国市场, 从而扩大了市场份额。

第二,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自贸区协定签订前后征收的关税税率上, 签订后的关税税率低于签订前的关税税率, 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出口成本, 从而提高了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第三,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国的出口企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在自由贸易协定中, 各参加国就彼此之间的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全面的、系统性的安排, 其中, 包括提供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 制定适合的贸易救济和争端解决机制等。智利、东盟10国等自贸区参加国都已经承认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这样我国的出口企业就拥有了相对公平的贸易环境。与此同时, 自贸区在规避技术壁垒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为我国出口企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3 我国出口企业利用自贸协定的成功经验

据商务部统计, 2008年, 我国共签发自贸协定、优惠贸易安排、普惠制等优惠原产地证书430万份, 签证金额约1300亿美元, 从而为我国的出口产品豁免了65亿美元的关税。

2008年1-10月,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申领了622份自由贸易协定优惠原产地证书, 获得进口国高达300万美元的关税优惠, 大大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出口。2007年, 该公司获得了约150万美元的关税优惠。仅2008年1-10月, 该公司获得的关税优惠就比2007年全年增长了一倍。

飞利浦灯具 (上海) 有限公司出口业务, 在2006年广泛利用优惠产地证后获得了飞速增长。表2为2004-2008年公司出口销售额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商务部。

外贸企业有了原产地证书, 在国际自由贸易区, 可以享受比WTO框架内最惠国待遇更优惠的关税减免, 最高可减至“零”关税。拿到原产地证书的鄂企, 输往东盟国家的钢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 可减免关税20%以上。随着东盟国家对我国平均关税逐步降低, 到2015年, 将有九成产品享受“零”关税。

以上成功范例, 说明了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给我国的出口企业带来了好处, 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出口企业发掘利益的有力武器。

4 自贸区的建立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的挑战

自由贸易区的建成给我国企业的出口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但同时, 也为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第一, 我国对自由贸易区缺乏足够的了解。以东盟为例。

一是不了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相关规则;二是缺乏开发东盟市场的意识和长期战略计划;三是缺乏关于东盟商务渠道的了解, 致使选错东盟商务合作伙伴;四是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竞相压价, 恶性竞争;五是部分不法企业将假冒伪劣产品出口到东盟市场, 给消费者和生产质量好的产品的企业带来了损害;六是我国的出口企业缺乏对东盟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从而导致其盲目投资;七是我国出口企业不能入乡随俗, 简单照搬本企业文化和在国内市场的营销经验, 从而造成信息不匹配;八是我国出口企业缺乏优秀的人才。

第二, 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任何国家的市场都存在空白点。以电视机和摩托车为例, 中国产品要打入自贸区市场, 实际面临的是与日本、韩国等国家产品的直接竞争。面对着有数十年市场经验和大量市场份额的竞争对手, 我国出口企业明显处于劣势。

第三, 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章还不健全, 在与自由贸易区国家进行技术合作时会产生一定的制约。

5 相关政策建议

面对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给我国企业出口带来的压力,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剔除不利因素, 促进企业出口。

第一, 加强对我国已经加入的自贸区的了解。定期组织出口企业学习自贸区的相关规则, 政府应加大对自贸区相关政策和规则的宣传力度;积极了解自贸区商务渠道, 选对商务合作伙伴;规范出口企业产品质量, 对于出口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加大惩戒力度;对自贸区市场进行可行性分析, 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我国出口企业应该入乡随俗, 因地制宜, 借鉴国外的企业文化和营销经验;积极引进大量优秀人才。

第二, 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生产特色产品,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 健全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章。首先, 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其实也单位知识产权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其次, 完善在经济、科技、外贸等领域的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和要求;第三, 增强研究和运用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识, 提高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

摘要: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 已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自由贸易区继WTO之后,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新潮流, 已经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我国在2001年加入了WTO, 但是由于WTO多边谈判对象多, 难度大, 进展缓慢, 我国要直接在WTO框架下确立有利于自己的一些规则, 目前尚且实力不足。这样, 自由贸易区的产生便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新战略。基于货物贸易视角, 通过分析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以及自由贸易区给我国出口带来的实际效应, 阐述了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我国的出口, 进而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最后针对我国出口企业如何更好的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自贸区,出口企业,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罗丙志.自由贸易区理论分析初探[J].国际经贸探索, 1993, (2) .

[2]叶陈毅, 姜艳霞, 郭兰英.欧盟东扩后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3.

[3]陈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系评析[J].当代亚太, 2003, (8) .

[4]李伟.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经贸, 2003, (2) .

[5]刘亚玲.广东出口企业运用贸区规则的现状及建议研究[J].当代经济, 2012, (5) (上) .

货物贸易自由化 篇2

签订日期: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签约地点:_________

卖方: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电报挂号:_________

买方: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电报挂号:_________

兹经卖买双方同意成交下列商品订立条款如下:

1.商品:_________。

2.规格:_________。

3.数量:_________。

4.单价:_________。

5.总价:u.s.d.(大写:_________)。

6.包装:_________。

7.装运期:_________收到信用证后_________天。

8.装运口岸和目的地:从_________经_________至_________。

9.保险:_________。

10.付款条件:_________

(1)买方须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前将保兑的、不可撤销的、可转让、可分割的即期信用证开到卖方。信用证议付有效期延至上列装运期后,_________天在_________到期。

(2)买方须于签约后即付定金_________%。

11.装船标记及交货条件:货运标记由卖方指定。

12.开立信用证时请注明合同编号号码。

13.备注:_________

两岸货物贸易协议有望年底签署 篇3

区域性货物贸易协定是大势所趋

两岸和全世界都在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不懈努力。8月13日,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在会见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时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大力发展自贸区,以此在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中赢得更加主动的地位。经济全球化乃大趋所势,两岸岂能例外?

林中森表示,经济开放,经济自由化需要一个过程,台湾对此也非常重视,这是发展经济都要走的道路,台湾也不例外。台湾现在还没有参与亚太或者全球区域经济整合,没有签署FTA(自由贸易协定)。其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例如韩国、日本和中国大陆都在签署各种不同的FTA。台湾以前签的协议更多具有象征意义,并无太多实质经济利益。两岸签订协议可以视为台湾完成自身经济整合的一个跳板,所以说两岸签署协议,对台湾来说有重大意义。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的自贸区建设早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经济》记者调查,经过十年的努力,大陆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先后签署并实施了10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已达1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盟十国、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大陆与这些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已涵盖大陆外贸总额的24%。 大陆一直在大力推进两岸经贸合作。2010年6月,大陆与台湾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2年8月,又签署了投保协议,2013年6月,还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目前,海峡两岸正在就货物贸易协议等后续协议展开谈判。

同时,大陆也在加紧推进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瑞士、冰岛等自贸区谈判,并已完成中日韩三国自贸区、中国-印度自贸区的联合可行性研究,还启动了与哥伦比亚的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工作。

货物贸易必将惠及两岸

陈德铭针对两岸货物贸易战略做过如下总结。他表示,两岸谈判贸服协议,在货物、服务贸易和投资等领域扩大相互开放,自由化水平会高于各自在世贸组织的承诺,带动双方相关部门和行业深化开放,成为新时期两岸扩大开放和促进发展的重要动力。大陆在两岸协议签署中还积极吸收并参与定制经贸新规则,促进了大陆相关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的过程中,给双方都带来了实惠,直接促进了广东、福建等省市与台湾开展更为密切的经贸合作,并通过减免关税,降低成本,扩大贸易,增加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此举增强了签署货物贸易协议的决心。目前,大陆与台湾农业关税下降比例已达8.4比1,即大陆关税降8.4台湾降1,陈德铭表示,这是我们对台湾做出的巨大让利。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对《经济》记者表示,加快两岸货物贸易协议的签署,更加积极主动的相互开放,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可达到促发展、促改革、促共赢的目的。同时还能发挥大陆内部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扩大台湾产品的销量。比如台湾生产的货物,在台只有2000万消费者的市场,到了大陆便可扩大成13亿的市场。通过扩大两岸自贸区合作,通过在更大范围内、更宽领域中、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两岸定能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虽有坎坷但前景光明

王建民表示,今年6月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订以后,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担忧与争议。该协议涉及岛内若干服务行业,如美容美发、印刷还有殡葬业都表达了强烈的担忧并反对该协议。在民进党的强烈反对下,国民党做出了妥协,还在立法院开展了对两岸货物贸易协定的逐条审议程序。这是非常复杂的程序,因为两岸协议会涉及上百页文件,到底能不能在立法院通过,变数很多。货物贸易开放,就是要零关税,台湾的涉及面会更广,约有6000多项零关税要开放。两岸经济关系存在这些问题,既有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步入深水区等客观层面的因素,更有合作理念偏差、保护主义与歧视性做法等主观层面的原因,而国际国内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明显在影响着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

货物贸易自由化 篇4

关键词:服务贸易,货物贸易,FDI,回归模型

随着经济服务化程度的深化, 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能否在该领域占领制高点已经成为决定各国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 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上, 发达国家占绝对主导地位, 已占全球服务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 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属地位。中国作为货物贸易大国, 国内服务经济不发达, 2008年, 我国作为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基础的第三产业,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 不但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 中国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远低于货物贸易, 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25616.3亿美元, 占世界8.1%, 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3045亿美元, 仅占世界4%左右。

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形势,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因此, 研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因素众多, 本文选取货物贸易、FDI两个变量, 结合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 利用eviews5.0对近十几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以期找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1 理论分析

1.1 货物贸易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货物贸易以有形贸易为主要形式, 服务贸易则是以无形贸易作为主要形式。许多服务贸易是伴随着货物贸易而产生的, 特别是生产性服务贸易, 它的需求正是货物贸易扩张的结果。货物贸易增长速度越快, 会促进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加快。且货物贸易的附加值越高, 含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就越多。

1.2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 外商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恰是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流入我国的一个主要途径, 它给我国输入了含有外国先进技术的产品和服务, 并给我国提供了获取其他形式技术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 FDI流入服务业改善了中国的资本质量, 有力地提高了中国服务部门的供给能力和出口竞争力。

2 模型的建立与数据检验

我们以我国FDI, 货物贸易进出口额 (GT) 为自变量, 以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ST) 为因变量。本文采用1990~2008年相关数据。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数据来自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FDI, 货物贸易进出口额数据来自1990~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鉴于对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不仅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 而且能使趋势线性化, 并能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 本文将采用各变量的对数值, 分别记为LNST, LNFDI, LNGT。

2.1 单位根检验

宏观经济中很多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 若直接运用非平稳数据做回归分析很可能会导致“伪回归”现象, 因此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先对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经过反复检验得表1:

注:表中检验形式 (C, T, K) 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差分阶数, K由AIC准则决定。“△”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H0:序列数据存在单位根。

由表1, LNST, LNFDI, LNGT的ADF检验值均小于1%, 5%, 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 所以上述三个时间序列均存在单位根, 都是不平稳序列。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后得ΔLNST, ΔLNFDI, ΔLNGT, 再进行单位根检验, 三个一阶差分的时间序列的ADF检验值分别小于5%, 10%, 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他们均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 可拒绝原假设, 三个一阶差分序列都不存在单位根, 为平稳序列。所以LNST, LNFDI, LNGT为I (1) (一阶单整) 。

2.2 协整检验

根据上述分析知我国ST, FDI和GT是非平稳序列, 但它们可能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本文使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

首先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方程得:

修正R2高达0.9939, 回归模型拟合得很好, P值接近于0, 回归方程通过了F检验。各偏回归系数的P值也接近于0, 通过t检验, 说明FDI和GT对ST有显著解释作用。查DW表得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对残差序列使用ADF检验方法进行平稳性检验, 若e为平稳序列, 则三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否则不存在。检验结果为表2:

残差序列e的ADF检验值为-3.1962, 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2.6997, -3.1962<-2.6997, 残差序列e是平稳的, 即ST与FDI, GT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上述协整检验证实了LNST, LNFDI, LNGT三者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互依赖关系, 但是不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 以及这种因果关系的方向, 我们可以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如果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 X应该有助于预测Y, 即Y对其他变量 (包括Y的滞后变量) 回归时, 若引入X的滞后变量作为独立的解释变量, 能显著地增加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 则X是Y的格兰杰原因。本文将利用这种方法对上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上表, FDI是ST的Granger原因, 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会推动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增长, 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且两者是双向因果关系。GT也是ST的因, 即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的增长能促进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增长, 但它们之间只存在单向的传导路径。

3 结论分析与对策

由前面的检验可知, 回归模型拟合得很好, 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的解释作用, 回归方程是合理的。方程中LNFDI和LNGT前的系数均为正, 所以货物贸易进出口额, FDI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呈正向相关关系。且GT每变动1%, ST变动0.76%, FDI每增长1%, 会拉动ST增长0.34%。另外通过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证实了三个变量之间不仅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且FDI, GT都是ST的因, 二者的增长均能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

中国要推动和促进发展服务贸易, 需要加快发展国内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并在促进货物贸易发展的同时, 增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联动性。

第一, 改善货物贸易结构。我国货物贸易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 (集型产品为主, 附加值低;而现代服务贸易则主要是以技术密集型为主。货物贸易结构的优化对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 深化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完善服务业的制度。充分认识到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及服务业开放力度低的现实, 有步骤、分层次地放开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对服务业进行改革, 打破垄断与封闭, 引入竞争机制, 切实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加快完善对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规范, 健全统一规范的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 改善我国服务业结构。

第三, 政府引导FDI投资方向。我国的各行业各领域吸收的FDI严重不均衡, 我国政府应对直接投资应该加以引导和调节。在控制第二产业外资规模的同时, 提高第三产业的FDI存量和比例, 使其更多地流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服务行业, 有效地发挥服务贸易进口和服务业市场开放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恕立, 胡宗彪.服务业FDI流入与东道国服务贸易出口——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11) .

[2]钟晓君.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关系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 2009 (9) .

[3]易行健, 成思.中国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1984~2008[J].服务贸易, 2010 (12) .

[4]李伍荣等.中国服务业吸收FDI与服务贸易进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6) .

[5]李杨, 蔡春林.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5) .

货物贸易自由化 篇5

ITA是WTO多边框架下的诸边协议,由WTO成员自愿加入,中国自入世之初就承诺将加入ITA扩围谈判。ITA本身内容并不复杂,各参与方需要通过谈判协调彼此关切,确定纳入扩围目录的商品类别,以及相关商品减税的时间节点。虽然一波三折,但总的来看ITA扩围符合各主要经济体的利益。与传统商品相比,ITA所涉及商品相对高端,不但对协同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升级十分重要,而且是其他不少类别商品或服务更好提供的必要支持。降低相关商品的关税,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商品的流动,为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从各方协商一致的产品范围来看,扩围目录主要包括的商品集中于HS编码的84、85和90三大类,分别是机械、电机电器设备和光学与医疗仪器。同时,包括触摸屏生产所需材料、255毫米以上胶片、游戏机等类别的商品。

发达经济体是推动ITA扩围的重要力量。与中国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具备竞争优势不同,ITA扩围主要的商品多数由发达经济体的企业生产,这些企业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形成了技术优势。扩围商品关税的下降,有助于发达经济体扩大出口,强化其在全球产业链上的竞争地位。由于发展中经济体的企业在高技术领域的投入不足,国内生产的商品可能不具备优势,ITA扩围后的外国商品的进口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本地企业的发展,对其市场份额形成一定挤压。

作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不仅通过巨大的出口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自身消费市场的巨大增长空间更逐渐成为他国外需的重要支撑。而中国市场在全球经济危机后再平衡期的作用更为突出,ITA扩围更有利于发达经济体出口的扩大。

事实上,中国经济需要进口更多具备更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对消费市场、市场竞争和企业生产都会产生良性效果。一则作为最终消费品,此类商品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升级的需求;二则作为中间品或辅助原料,可以改进或增强其他商品的技术水平,从而具备更多更好的商品特性,提高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三则此类商品所包含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会产生技术外溢,创造更多合作机会,并启发中国企业改进工艺,通过竞争促进产品和服务的升级。

不过,发达经济体扩大高技术商品出口,其障碍并非只有关税一项。美国实施的出口管制制度,对高技术商品的出口也造成实质性影响。尽管奥巴马上任以来将出口管制改革作为重要承诺,但改革进程推进并不顺利。军用和两用品清单的调整不仅涉及技术层面,也受美国政治局势发展的影响。清单所涉物项的减少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物品的范围,更受其所代表的技术对市场信心的作用。延续冷战思维对中国的管制,限制了美国对华出口规模的扩大。

ITA扩围对进口国的冲击总体有限,且不断弱化,不会给进口国造成过大影响。随着航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全球化分工协同的阶段,货物贸易的开放势必促进跨国生产网络的发展,在政府不干预或干预较少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会按照全球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确定自身的全球布局。ITA扩围之后,高技术商品对华出口的冲击效果会随时间逐渐减弱,技术的进步、替代产品的出现和产业的转移,都有助于减少冲击。

因此,应该充分把握和利用ITA扩围的重要机遇,鼓励企业面向未来做好科学谋划,加大技术投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强向世界领先企业学习,通过合理竞争和要素资源优化重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不能忽视ITA现有目录中商品的生产制造,也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特点和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政府主管部门加强沟通,面向未来提出符合ITA性质的、进一步可加入目录的商品,通过多边、双边或区域等多条渠道进一步降低关税壁垒。

国际货物进口贸易的风险防范研究 篇6

一、我国进口贸易风险因素分析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合同签署双方的诚信度, 以及银行和投资商的信用度。总的说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资金方面的风险, 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合同条例签署不明确、合同双方不按照合同要求履行任务、违约现象、银行贷款不稳定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加大了进口贸易的风险等级, 从而不利于贸易企业的正常发展, 造成贸易企业承担着巨大的经济风险。

(二) 合同风险

由于每个国家的贸易习惯不一样容易打乱贸易市场的稳定秩序, 所以外贸市场有严格的标准要求, 一切贸易行为都必须要有规范的制度作为依据, 于是贸易合同发挥了重要作用。合同作为贸易交流中既具经济性质又具法律性质的凭证, 所以在合同签署过程中必须要详细阅读核实合同内容, 并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履行任务, 对合同不明确、不具体、不科学、不严谨的地方要及时作出意见反馈, 避免造成贸易纠纷。还要特别注意因地域文化产生的差异而产生的价格和认知误区, 所以在合同中必须要对容易产生矛盾和歧义的地方进行详细的标明, 凡是做到细致入微才能防患于未然。

(三)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存在不可预测性, 所以没有标准的防范措施, 因此政策风险对贸易发展的有效较大。政策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不稳定的政权控制、不稳定的关税税率等。例如:企业如果在进行货物贸易的过程中赶上贸易国出现政权危机, 从而上调关税税率等措施, 就会硬性的违背合同的签署内容, 从而造成贸易中断为贸易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政策风险是比较隐性的难以辨别的贸易风险之一。

(四) 价格风险

价格风险是指价格波动产生的经济损失, 通常情况下价格波动主要受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大, 并且伴有很强的潜在风险。贸易市场也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功能, 微弱的市场变动不足以直接影响到价格, 除非出现严重的供求关系时才会导致价格产生较大的波动。并且一旦商品价格出现波动就会影响汇率、劳务资金、及生产资料的波动, 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贸易市场秩序出现不稳定现象。而且, 价格还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产生变化, 例如: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会严重影响到贸易的进口额。

二、我国进口贸易风险管理策略

(一) 合理选择供货商

降低贸易风险的前提要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 才能保证货物有基本稳定的供应链条。一旦供货商出现问题, 就会影响货物的供应渠道从而导致交易失败, 所以必须要对供应商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核实, 并根据供应商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供应渠道, 才能有效的规避贸易风险。因此选择供应商前要对供应商的发展状况、发展背景、供应来源、经验范围、经验能力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考察, 只有确保供应商的诚信可靠、质量安全、发展稳定才能为降低贸易风险奠定基础。

(二) 合同风险防范

合同具有法律保障, 所以贸易过程中按照合同要求履行合同任务, 可以保证贸易双方受法律的保护, 从而有效的维护了贸易双方的合法利益。因此, 加强合同风险防范必须要细化合同的文本条例, 制定详细的合同起草文案, 并结合贸易双方的地域文化特征认真审议合同的内容, 组建专业法律顾问对合同条款进行全面的分析, 避免出现内容漏洞。还要对签署合同的法人代表进行身份确认, 确保其具有相应的签约资格才能提供合同资料, 防止因上当受骗为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 汇率风险防范

汇率风险是与政策风险和价格风险直接挂钩的破坏性较强的风险之一, 所以加强汇率风险的防范首先要了解贸易国的国家性质和政策发展状况, 才能与其达成贸易协议。并且, 导致汇率风险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不稳定的货币秩序造成的, 因此必须要观察贸易市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大致发展趋势, 才能准确的制定调节利率和稳定价格的措施。同时还要留意合同上的保值条款和结汇期限, 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有合同担保人, 才能确保贸易出现问题是能够有责可追, 有法可依。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的国际货物进口贸易风险防范意识依然相对薄弱, 所以需要不断地完善贸易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 才能减少贸易企业由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扩大贸易市场的往来是未来企业的大致发展方向, 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管理条例、制定科学具体的风险规避措施、成立专业的风险防范小组, 才能更好地提高贸易企业迎接挑战的能力, 才能为贸易企业开拓更宽、更广、更安全的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勇.国际货物进口贸易的风险防范研究[J].中国商贸, 2013 (35) .

货物贸易自由化 篇7

从1971年“服务贸易”概念在经合组织一份报告出现以来,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增长,但是现在国际服务贸易并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于是理论界在寻求建立完整的服务贸易理论体系的基石———国际服务贸易纯理论。

在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否使用于服务贸易的争论,关于这个问题,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以R.迪克(R.Dick)和H.迪克(H.Dick)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服务贸易;一种观点是以萨皮尔(A.Sapir)和卢茨(Lutz)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完全适用于服务贸易,他们认为比较优势说是普遍有效的;第三种观点介于前两种观点之间,它既肯定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对于服务贸易的适用性,同时也承认具体理论在解释服务贸易上的缺陷,主张在利用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服务贸易时,必须对传统理论进行若干修正(1),在传统理论框架内研究服务贸易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格瓦蒂(Bhagwati),迪尔道夫(Deardorff),琼斯(Jones)和伯格斯(Burgess)等。

迪尔道夫(Deardorff)在HO模型的基础上证明了比较优势是适用于服务贸易的,并且得出结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整体是互补均衡的;1989年梅尔文(JamesR.Melvin)提出,当开展服务商品贸易的时候,出口服务的国家必然在货物贸易上存在逆差,服务出口国在货物贸易上表现为逆差,反映了服务部门的比较优势。

国内学者们在研究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补性时,主要结论有两种。一种是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不互补。比如:陈兆军(2001)认为广义的要素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但是产品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不存在确定的互补关系。(2)另一种为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即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存在互补性。谢康、李赞(2000)借助TSP软件包对89个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数据(1980—1995)进行了分析,得到结论,符合服务贸易顺差时,货物贸易逆差;服务贸易逆差时,货物贸易顺差这一假设的概率为0.66。(3)郑辉、张捷(2008)表明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导致贸易比较优势出现新的变化,贸易同时涵盖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在服务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在贸易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并掌握贸易模式的选择权,而且此时的贸易平衡将是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互补下的总体平衡。(4)本文的特点主要是在迪尔道夫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从服务贸易和生产性服务贸易两方面来考虑与货物贸易的关系。

二、迪尔道夫模型

1984年,迪尔道夫(A.Deardorf)先是分析了国际贸易理论用于服务贸易的局限性,他运用标准的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通过改变其中的个别约束条件,率先成功地解释了国际服务贸易是如何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5)。迪尔道夫模型有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比较优势是适用于服务贸易的,而且在国际贸易格局中,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具有互补性。在迪尔道夫的模型中,对两国封闭状态下、自由贸易状态下及半封闭状态下的服务贸易进行分析,发现服务贸易仍然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并且和货物贸易形成互补。世界主要进出口国家(地区)的服务贸易余额和货物贸易余额,服务贸易顺差的大国美国、英国等,一般货物贸易逆差严重,2014年,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额2335.93亿美元,但货物贸易逆差分别达到7920.15亿美元;而货物贸易顺差的诸如中国,2014年货物贸易顺差为3829.5亿美元,而它服务贸易逆差1501亿美元。

第二,在服务贸易中,出口的既可以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也可以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上面迪尔道夫第二、第三方面的叙述中了解到,首先在服务贸易中,生产要素是可以跨国移动的,其次当A国为管理要素丰富,而服务产品为管理要素密集型产品,那么A国在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A国既可以在管理密集型商产品S的生产上对B国保持比较优势,也可以在管理要素的生产上保持比较优势,又有可能同时在产品S和管理要素上保持比较优势。

三、迪尔道夫模型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补性中的实证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总量飞速增长。本文以中国的数据为例,通过服务贸易净出口与货物贸易净出口、生产性服务贸易净出口与货物贸易净出口的关系来看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补性。

(一)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净出口互补性

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取

本文选取的是1982—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净出口额和中国货物贸易净出口额,数据均来自WTO数据库。由于回归模型本身不能检验因果关系的存在性,因此本文选取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法。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补性,以中国的数据来验证,因此设置服务贸易净出口SNE、货物贸易净出口CNE两个变量。

2.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净出口变化趋势图

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货物贸易顺差也持续增加。1982—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额较小,增长缓慢,在这个阶段,我国货物贸易的顺差额也缓慢增长;2004—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快速增长,逆差额巨大,2014年达到了1501亿美元,而这个时期,我国也拥有巨大的货物贸易顺差额,在2014年为3829.5亿美元。

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净出口是息息相关的,服务贸易的逆差越大,货物贸易的顺差也越大,进一步地,用Eviews7来检验我国服务贸易净出口和货物贸易净出口之间的相关关系。

3. 平稳与协整检验

首先对变量SNE、CNE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所选的时间序列SNE、CNE都是不平稳,而CNE的时间序列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水平下处于平稳,而SNE、CNE二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水平下处于平稳,因此综上知,在SNE、CNE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一些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它们的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因此,我们对SNE与CNE做协整检验。结论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SNE与CNE协整检验的似然比即迹检验统计量数值中,SNE与CNE之间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因此在SNE与CNE这组的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变动趋同,可以对它们回归和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其回归方程结果如下:

注:括号内为t值,表示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

4. Granger因果检验

经过上面的ADF检验和约翰森(Johansen)协整检验,SNE与CNE这组时间序列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选用了3个滞后阶数,结果如下:

由检验结果可以知道,在滞后期为1、2的情况下,CNE不是SNE的格兰杰原因概率分别为0.0608和0.1817,大于5%,所以接受原假设;但是在滞后1、2的情况下,SNE不是CNE的格兰杰原因概率分别为0.0024和0.0037,小于5%,拒绝原假设。即货物贸易的净出口额几乎不会对服务贸易的净进出口额产生影响,但是服务贸易净出口额的变化会显著地影响货物贸易净出口额。

5. 结论

经过上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是互补的,即拥有服务贸易的顺差的国家,货物贸易一般为逆差;而服务贸易逆差的国家,货物贸易一般为顺差,而且服务贸易的顺差会导致货物贸易的逆差。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净出口的互补性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贸易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因此,它提供的是市场化的中间服务(非最终消费服务),并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的特点,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和我国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本文将生产者服务定义为包括运输服务、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其他商业服务在内的各类服务,以PSNE表示生产性服务贸易净出口,本文选取的是1982—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净出口额和货物贸易净出口额CNE、PSNE的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CNE的数据来自WTO数据库。

首先对变量PSNE、CNE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再对PSNE与CNE做协整检验。原假设r=0表示没有协整关系,备选假设r=1表示有一个协整关系,从结果中可知,PSNE与CNE之间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因此在PSNE与CNE这组的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变动趋同,可以对它们回归分析。

对其回归方程结果如下:

注:括号内为t值,表示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

经过上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是为互补的,即拥有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逆差的国家,货物贸易一般为顺差,这也更证明了迪尔道夫的模型,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净出口与货物贸易的拟合程度更高,互补性更强,比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紧密性更高。

四、结论与建议

本部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具有互补性

根据文章中对我国服务贸易净出口和货物贸易的净出口的实证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每增大1个单位,货物贸易的顺差就增大3.91个单位,并且服务贸易净出口的变化还会影响到货物贸易净出口的变化。也就是说,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整体上是平衡的,服务贸易顺差的国家一般货物贸易为逆差,服务贸易逆差的国家货物贸易一般为顺差。在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净出口和货物贸易净出口的实证分析中,发现生产性服务贸易净出口和货物贸易净出口之间的拟合程度更高,也是因为生产性服务贸易大部分是为了方便国际商品贸易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比如运输业、保险业等,这也验证了迪尔道夫模型的结论。

(二)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升级

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却又有着巨大的货物贸易顺差,政府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计量结果显示服务贸易会影响着货物贸易,因此可以通过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来改善货物贸易的结构,这样既可以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也可以促进货物贸易的结构升级。与此同时,政府也应改善服务贸易的结构,文中的数据表明我国在服务贸易中的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上逆差较为严重,我国需要加大这些产业的资金投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因而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实力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圣明,刘力.服务贸易理论的兴起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9(5):50-55.

[2]谢康,李赞.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兼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J].国际贸易问题,2000(9):50-55.

[3]陈兆军.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互补性问题的再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4):48-53.

[4]汪素芹.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4-56.

[5]郑辉,张捷.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补性及贸易平衡新解[J].国际经贸探索,2008(5):63-67.

[6]公维丽,孔庆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因果关系研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2):5-9.

[7]崔庆慧,袁浩.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因果关系分析——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中美对比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4):245-248.

货物贸易自由化 篇8

一、贸易术语在买卖合同中的重要性

(一)贸易术语是价格条款的构成要素

贸易术语是构成国际贸易中商品价格的基本要素之一,合同的价格条款要明确所采用的贸易术语,如“USD1 000 PER METRIC TON CIF KICT KARACHI INCOM-TERMS 2010”,贸易术语是构成商品单价的基本要素之一。由于不同贸易术语所表示的商品价格构成不同,FOB是商品的出口成本价,而CIF还包含了货物出口的海运运费及海运保险费。所以,同样商品的单价按不同贸易术语报价,价格不同。在订立买卖合同时,双方必须明确成交商品的价格条件,并将其以条款的形式规定清楚。

(二)贸易术语明确了买卖合同的主要交货条件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标的物是货物,货物要实现从卖方至买方的交接要经过多个环节,各环节涉及的责任和费用需要在双方之间加以划分。INCOTERMS 2010通过相互对应的形式列出了买卖双方应承担的主要义务。双方只要确定了交易采用何种贸易术语,有关货物交接的主要责任与费用即按照该惯例对贸易术语的解释在当事双方划分,合同通常无需再就上述内容做出重复规定。

(三)贸易术语的选用关系到买卖合同中其他条款的订立

除构成价格条款的要素外,贸易术语与合同中其他条款密切关联。装运条款中关于交货地点、装运港或装运地、目的港或目的地的规定应与贸易术语后指明的地点相符。保险条款的一般内容包括投保人、险别、保险金额等。按照INCOTERMS 2010对CIF术语卖方义务A3条b)之规定:“卖方必须自付费用取得货物保险。该保险需至少符合《协会货物保险条款》‘条款(C)或类似条款的最低险别。……保险最低金额是合同规定价格另加10%(即110%),并采用合同货币’”。合同所订保险条款的内容应参照与选用贸易术语对买卖双方保险义务的规定,若双方约定提高险别或保险金额,应在合同中具体订明额外的保险费用应由哪方支付。

支付条款在合同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最关键的是支付方式。国际贸易常用的支付方式有电汇、托收和信用证,贸易术语与支付方式搭配得当才会有利于货款的顺利结算。若合同约定采用信用证付款,需注意信用证支付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单据买卖,银行付款的唯一依据是单证相符、单单相符、单内相符。这种支付特点与属于象征性交货的贸易术语十分契合,如CIF术语虽然规定卖方要自负费用地办理从装运港至目的港的运输和保险,但卖方完成交货义务是在装运港货物装上船时,卖方交货后货物的风险和其他费用转移自买方。所以CIF术语下,卖方在完成交货义务后,即可持作为物权凭证的海运提单以及其他货运单据要求买方付款,这种凭单交货的做法与信用证单据买卖的特点相适应。

(四)贸易术语决定买卖合同的性质

在贸易实践中,常以交易采用的贸易术语给合同命名,如称按FOB术语签订的合同为FOB合同,按CIF术语签订的合同为CIF合同。基于贸易术语对买卖双方在货物交接中责任、费用和风险划分的规定,不同贸易术语下卖方完成交货义务的地点不同,卖方可能在卖方所在地、出口国装运港或装运地、进口国终站或目的地等不同地点完成交货义务。卖方在装运港或装运地完成交货,则卖方不承担货物完好、安全地到达买方责任,因为卖方完成交货义务后的风险和费用是由买方承担的。若合同采用的是卖方在装运港或装运地完成交货义务的术语,则可称之为“装运合同”。装运合同是与“到达合同”相对的一种合同,在到达合同下,由于采用的贸易术语规定卖方需要在进口国终站或目的地完成交货义务,即卖方要将货物实际交付到买方。由于业内人士一般依据贸易术语判断合同性质,所以合同对卖方交货义务最好不要做出矛盾的规定,如CIF合同属于装运合同,若在合同中又同时规定到货时间和货物逾期到达将拒付货款,这本身与装运合同的性质相违背,容易产生争议与纠纷。

(五)贸易术语补充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

买卖双方如果在合同中未对适用法律作出规定,在发生争议时,可以适用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INCO-TERMS 2010建议“如果想在合同中使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应在合同中用类似词句做出明确表示,如‘所选用的国际贸易术语,包括指定地点,并标明‘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虽然国际贸易惯例本身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但通过合同规定可以赋予它强制性的约束力。《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九条规定:“双方当事人业已同意的任何惯例和他们之间确立的任何习惯做法,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据此,若买卖双方在货物交接中对贸易术语已有解释的事项发生争议,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援引惯例对此问题的规定来裁决。

二、买卖合同的规定与履行影响贸易术语的使用

(一)合同规定对贸易术语构成补充或更改

贸易术语虽然对买卖双方在货物交接中的主要义务作出了规定,但仍有不完善或不合理之处,需要通过合同补充说明或变通使用。例如CFR和CIF术语都规定卖方要办理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港的手续并支付运费,但在租船运输项下,货到目的港后的卸货费用由谁负担却并未说明。大宗商品通常采用租船运输,若船方按不负担装卸费的条件出租船舶,卸货费应由哪一方承担,买卖双方应在合同中进行约定。

在外贸实践中,可以对贸易术语变通使用,常见的做法为规定变形条件。术语变形实际上是交易双方对现有术语的修改使用。只要在合同中做出了与选用术语规则不同的规定,即可认为是术语变形。至于如何变形、变形后术语的确切含义,及其对双方责任、费用与风险的划分,完全由当事人在合同中自行约定。例如EXW术语规定由买方自负风险和费用办理货物出口清关,但考虑到外国人不方便办理本国的出口手续,买卖双方可以在合同中规定“EXW cleared for export”,意为在EXW条件下,卖方负责出口清关。

(二)买卖合同执行情况约束贸易术语对风险的划分

贸易术语对货物交接过程中风险转移的界限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如FOB术语的风险转移界限是卖方在装运港将货物装上船时,同时规定买方未按时接运货物则风险可以提前转移,“但以该货物已清楚地确定为合同项下之货物者为限”。由此可知,贸易术语所述风险提前转移的前提是货物被特定化为合同项下的货物。在买方未按合同约定接运货物的情况下,若卖方未按合同规定对交易的货物加以正式划拨、包装和标记,则货物在存仓或运输过程中损坏或灭失的风险仍由卖方自行承担。所以,买卖合同的执行情况将会决定贸易术语划分的风险是否发生转移。

三、结论

中国货物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篇9

关键词:货物出口贸易,净出口比率指数,三大类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出口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不仅表现在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上, 更表现在出口的比较优势上。

1 货物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

衡量货物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方法有很多, 这里我们采用傅朝阳, 陈煜 (2006) 使用的净出口比率指数 (Net Trade Ratio, 简记为NTRij) 来衡量, 其计算公式为:

NTRij= (Xij –Mij) / (Xij+Mij)

其中, Xij 和 Mij 分别表示第i个国家第j种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NTRij的取值介于-1 (表示第i个国家第j种产品只有进口的极端情况) 和1 (表示第i个国家第j种产品仅有出口的极端情况) 之间, 当其值接近于0时, 说明第i个国家第j种产品的竞争优势接近平均水平, 大于0说明第i个国家第j种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且越接近1比较优势越强, 越接近0说明比较优势较弱;当小于0时, 说明第i个国家第j种产品具有比较劣势, 且越接近-1劣势越明显。判断比较优势的强弱一般采用下面的尺度 (刘建丽, 2009) :NTR∈ (-1, -0.6) 时, 有极大的竞争劣势;NTR∈ (-0.6, -0.3) 时, 有较大的竞争劣势;NTR∈ (-0.3, 0) 时, 有微弱的竞争劣势;NTR∈ (0, 0.3) 时, 有微弱的竞争优势;NTR∈ (0.3, 0.6) 时, 有较大的竞争优势;NTR∈ (0.6, 1) 时, 有极大的竞争优势。

2 中国货物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衡量

出口贸易产品的分类有很多种, 本文按照如下的两种分类方法分析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

2.1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的变化

按照传统的分类, 我们把出口贸易产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在此基础上衡量这两类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 (结果见下表) 。 从下表和图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1980—1994年中国货物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的NTR指数一直大于0, 说明在这段时间初级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该指数虽然在1982—1985年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增长时间, 在1985年达到峰值0.45之后迅速下降, 在1995年首次下降到0以下, 自此初级产品就从比较优势转入比较劣势, 且比较劣势逐年增大, 到2008时, 初级产品的NTR指数已经下降到-0.65, 说明中国的初级产品具有极大的比较劣势。与此同时, 工业制成品经历了相反的发展历程, 在1980—1993年的绝大多数年份, 工业制成品的NTR指数都小于0, 说明这段时间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具有比较劣势, 1985年比较劣势达到最大, 为-0.46, 此后该指数持续稳健增长, 并从1994年开始一直维持在0以上, 并在2008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0.27。

以上的数据说明中国1980—2008年中国货物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历程:初级产品从较大的比较优势逐渐变为较弱的比较优势, 然后又变为较弱的比较劣势, 再后来变为较大的比较劣势, 最后变为极大的比较劣势;工业制成品从较大的比较劣势逐渐转变为较弱的比较劣势, 最后变为较弱的比较优势。

2.2 三大类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

我们按照1位数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 (SITC) 代码可以把中国众多出口产品分为十大类, 其中SITC 0~SITC 4为资源密集型产品, SITC 5和SITC 7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SITC 6和SITC 8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此基础上衡量各类出口产品以净出口比率指数表示的比较优势。计算结果如上表所示。

从上表和图2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980—2008年中国出口贸易中资源密集型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各自比较优势的变化历程。出现这个趋势的原因可能是, 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中国缺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本, 出口只能较多地依赖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劳动力和资源, 因此, 相对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出口的产品也较多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对外开放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以及资源供需的矛盾, 外资较多地进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资本和劳动力成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 因此相对于资源密集型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3 结论

虽然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突出表现在:

(1) 工业制成品迅速从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不断提高, 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迅速变为比较劣势, 且劣势程度越来越大。

(2) 资源密集型产品从较高的比较优势转变为比较劣势, 且程度越来越大;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较大的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但不太明显;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传统优势产品, 且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 优势不断增大。

总体上来说, 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不断增长, 但在出口贸易的发展中也积累了很多的问题, 例如,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充裕资本的大量投入而不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因此, 如不改变这种状况, 中国出口贸易就不能真正实现持续快速的增长;虽然从工业制成品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 中国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迅速优化, 但是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拥有自有品牌、自主创新技术的产品的出口还很少, 在世界相关产品的出口市场中占有的份额还相当小;出口贸易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附加值很低的低端生产加工环节等。因此在研究中国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发展状况时, 既要看到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又要看到发展中所积累的问题, 并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齐俊妍.中国是否出口了更多高技术产品———基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 2008 (9) .

[2]张杰, 李勇, 等.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基于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8 (11) .

[3]赵伟, 李淑贞.出口与产业生产率: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检验[J].技术经济, 2008 (5) .

货物贸易自由化 篇10

一、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进出口产品比重的发展态势

从进出口比例可以看出,我国处于贸易顺差还是逆差的状态,可以反映我国贸易摩擦的整体情况。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比例将长期保持平稳的态势,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扬,也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具体如图1。从1981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贸易进出口比例呈现五次波浪型变动。第一次是1981年至1983年,进出口比例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第二次是1983年至1990年,进出口比例呈现连续三年的快速上升和连续五年的快速下降。第三次是1990年至1998年,进出口比例也是连续三年的快速上升和连续五年的快速下降,但是升势和下降幅度相对第二次开始缓和。第四次和第五次的波浪型波动幅度更为缓慢,进出口比例的变动幅度都小于0.5。这说明我国贸易结构逐渐趋于稳定。从整体趋势看,我国经历相对长期的贸易逆差(将近10年)后开始保持长期的贸易顺差趋势。顺差比例的变动(进出口比例)基本保持在(0.8,0.95)区间变动,这种缓和变动从1997年开始,已经维持了17年,因此,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保持了相对长期的稳定态势。

(二)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结构变化情况

初级产品是资源型产品,其进出口结构问题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状况。整体来说,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呈现上升趋势,具体如图1。从图可以看出,自1980年至今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变化呈现两个基本趋势——稳步阶段和快速变化阶段。稳步阶段是1980年至1999年,进出口比例基本维持在(0.5,1.0)区间,变化幅度不大。快速变化阶段,即2000年至今,进出口比例呈现曲线上升趋势,变化幅度非常大。1999年的进出口比例为1.35,截止2013年已经达到6.13。初级产品进口比例与出口比例的悬殊,说明我国资源性产品对外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并且保持着上升趋势,这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将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我国初级产品出口发展非常缓慢,1980年至2013年增加了10.77倍,年均增长率为7.5%。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1980年货物出口主要是为矿物燃料及相关原料(46.96%)和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32.75%),而2013年初级产品出口主要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51.79%)和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30.83%)。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发展非常迅速,1980至2013年初级产品进口增加了93.54倍,年均增长率为19.21%,而我国初级产品进口结构发生的改变更大。1980年时初级产品进口主要为非食用原料(51.07%)和食品及主要食用的活动物(42.06%),到2013年主要为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49.31%)和非食用原料(42.47%)。

(三)我国工业制品进出口结构变化

工业制品的进出口结构可以反映区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区域的产业结构问题。目前我国工业制品的进出口结构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从图1可以看出,工业品制品的进出口比例与我国货物的整体进出口结构和趋势相对一致,但波动性相对缓和。整体分析,呈现出两种下降趋势:一是1980年至1998年,工业制品进出口比例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和快速下降趋势,维持了18年,时间较长;二是1999年至2013年,进出口比例相对稳定,变化幅度相对缓和,已经维持了15年,时间也较长。

具本来说,工业制品出口结构差异较大。1980年我国工业制品出口主要为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44.41%),而2013年出口产品主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49.50%),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增幅最大,上升了41个百分点,而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27个百分点。从进口看,1980年工业制品进口主要为为机械及运输设(39.20%)以及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31.81%),而2013年主要为机械及运输设(55.17%),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品进口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主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比较工业制品的进出口情况可以发现,我国机械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度都非常大,而纺织类主要以出口为主。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保持平稳发展趋势,货物出口的技术性有待加强。2004至200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保持快速的下降趋势,这说明这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发展迅速,其增速高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增速。自2009年之后,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开始缓慢回升,并且已经持续了四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各种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渗入我国各种地区。近年来出口增速放缓,对此我国政府应该予以重视,这凸显了我国货物出口的技术性不足,货物出口的技术性有待提高。

二、我国货物贸易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然占主导地位,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从产品类型看,一些化学品等能源型产品出口率较低,主要出口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电子电器等机械类产品,占据了总出口额的49.50%。这些产品的生产特点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简单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实际上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发挥的是组装功能,对于一些具体零部件的生产主要依靠国外企业。纺织类产品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优势,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出口总额占总出口额的17%左右。目前电子机械行业和纺织行业已经成为我国两大产能过剩行业。我国长期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主要应该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人口规模大,劳动力优势显著,产业的发展可以依托劳动力优势而可以不依托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二是我国经济基础水平低,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技术发展速度难以和经济发展速度平行;三是我国许多企业保持代加工地位,国外的技术只是提供成熟产品零件,而我国提供劳动力,这样导致我国企业的技术难以上升。endprint

(二)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型产品依赖性较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根据图1及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品进出口比例越来越大,比例数值已经超过6.0,即资源进口是资源出口的6倍。这说明我国资源供应的不足,需要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我国原油的消耗70%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油的原料大豆80%依赖进口,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国内这些资源型产品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实际上,能源型产品属于国家安全性产品,其对外依赖度过高,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同时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过于依赖国际市场

产能过程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许多产业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纺织、电子机械、建材类产品。其中我国建材产品的产能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已经严重超出了我国的建材消费水平,过多的生产只能大量投向国际市场。此外,铜铁业、化工产业也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过剩的比例超过了40%。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21%;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8%。对此,部分企业要么因为市场饱和而亏损倒闭,要么将市场转向国外。据统计,2013年我国工业产业利用率为78%,部分行业甚至低于75%,例如建材产能利用率为72.5%。这说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这些产业的国际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那么将危及这类企业的生存,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大量的服装企业、建材企业、电子机械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过低,凸显我国贸易产品的层次不高

整体而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都不足,基本维持在27%左右,没有上升趋势,波动性也不大。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5581.71亿美元,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器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类产品,其他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非常小。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看,在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产品,大部分此类产品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区域,其他区域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比例不到30%,而出口比例不到28%。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严重不足。

三、加快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第一,从多个视角解决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的依赖:一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总量;二是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我国资源利用总量;三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开采能力,例如提升我国深海能源开采技术,以满足我国能源需求,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额度;四是加强资源性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以替代我国产量不足的资源,缓解我国的资源困境。

第二,拉动内需,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产品消耗能力,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国际市场非常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因此要想从长期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拉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而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依靠国际市场,为此要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当前我国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产业转移与转向。要彻底解决我国产能问题,解决贸易结构问题,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降低国内产业生产,即通过企业重组和兼并,转变投向,减少产业产品生产;二是将产能过剩企业向国外转移,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走出去,也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际上我国部分产业产品例如建材产品,生产虽然过剩,但是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国际进军。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水平,突破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困境,从劳动力优势转为技术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改变我国产品进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性优势。面对国际各种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才能真正改变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通过技术提升,我国商品出口的价值和结构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近年来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陆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本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最终良好的占有国际市场,形成高端的技术服务和商品输出。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变化,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汝岱,朱诗娥.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 财贸经济,2008,02:112-119+128.

[2]鲁晓东,李荣林.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J]. 世界经济,2007,10:39-48.endprint

(二)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型产品依赖性较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根据图1及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品进出口比例越来越大,比例数值已经超过6.0,即资源进口是资源出口的6倍。这说明我国资源供应的不足,需要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我国原油的消耗70%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油的原料大豆80%依赖进口,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国内这些资源型产品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实际上,能源型产品属于国家安全性产品,其对外依赖度过高,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同时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过于依赖国际市场

产能过程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许多产业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纺织、电子机械、建材类产品。其中我国建材产品的产能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已经严重超出了我国的建材消费水平,过多的生产只能大量投向国际市场。此外,铜铁业、化工产业也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过剩的比例超过了40%。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21%;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8%。对此,部分企业要么因为市场饱和而亏损倒闭,要么将市场转向国外。据统计,2013年我国工业产业利用率为78%,部分行业甚至低于75%,例如建材产能利用率为72.5%。这说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这些产业的国际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那么将危及这类企业的生存,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大量的服装企业、建材企业、电子机械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过低,凸显我国贸易产品的层次不高

整体而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都不足,基本维持在27%左右,没有上升趋势,波动性也不大。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5581.71亿美元,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器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类产品,其他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非常小。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看,在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产品,大部分此类产品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区域,其他区域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比例不到30%,而出口比例不到28%。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严重不足。

三、加快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第一,从多个视角解决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的依赖:一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总量;二是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我国资源利用总量;三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开采能力,例如提升我国深海能源开采技术,以满足我国能源需求,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额度;四是加强资源性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以替代我国产量不足的资源,缓解我国的资源困境。

第二,拉动内需,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产品消耗能力,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国际市场非常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因此要想从长期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拉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而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依靠国际市场,为此要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当前我国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产业转移与转向。要彻底解决我国产能问题,解决贸易结构问题,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降低国内产业生产,即通过企业重组和兼并,转变投向,减少产业产品生产;二是将产能过剩企业向国外转移,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走出去,也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际上我国部分产业产品例如建材产品,生产虽然过剩,但是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国际进军。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水平,突破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困境,从劳动力优势转为技术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改变我国产品进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性优势。面对国际各种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才能真正改变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通过技术提升,我国商品出口的价值和结构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近年来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陆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本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最终良好的占有国际市场,形成高端的技术服务和商品输出。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变化,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汝岱,朱诗娥.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 财贸经济,2008,02:112-119+128.

[2]鲁晓东,李荣林.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J]. 世界经济,2007,10:39-48.endprint

(二)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型产品依赖性较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根据图1及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品进出口比例越来越大,比例数值已经超过6.0,即资源进口是资源出口的6倍。这说明我国资源供应的不足,需要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我国原油的消耗70%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油的原料大豆80%依赖进口,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国内这些资源型产品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实际上,能源型产品属于国家安全性产品,其对外依赖度过高,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同时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过于依赖国际市场

产能过程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许多产业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纺织、电子机械、建材类产品。其中我国建材产品的产能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已经严重超出了我国的建材消费水平,过多的生产只能大量投向国际市场。此外,铜铁业、化工产业也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过剩的比例超过了40%。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21%;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8%。对此,部分企业要么因为市场饱和而亏损倒闭,要么将市场转向国外。据统计,2013年我国工业产业利用率为78%,部分行业甚至低于75%,例如建材产能利用率为72.5%。这说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这些产业的国际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那么将危及这类企业的生存,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大量的服装企业、建材企业、电子机械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过低,凸显我国贸易产品的层次不高

整体而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都不足,基本维持在27%左右,没有上升趋势,波动性也不大。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5581.71亿美元,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器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类产品,其他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非常小。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看,在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产品,大部分此类产品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区域,其他区域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比例不到30%,而出口比例不到28%。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严重不足。

三、加快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第一,从多个视角解决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的依赖:一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总量;二是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我国资源利用总量;三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开采能力,例如提升我国深海能源开采技术,以满足我国能源需求,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额度;四是加强资源性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以替代我国产量不足的资源,缓解我国的资源困境。

第二,拉动内需,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产品消耗能力,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国际市场非常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因此要想从长期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拉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而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依靠国际市场,为此要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当前我国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产业转移与转向。要彻底解决我国产能问题,解决贸易结构问题,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降低国内产业生产,即通过企业重组和兼并,转变投向,减少产业产品生产;二是将产能过剩企业向国外转移,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走出去,也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际上我国部分产业产品例如建材产品,生产虽然过剩,但是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国际进军。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水平,突破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困境,从劳动力优势转为技术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改变我国产品进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性优势。面对国际各种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才能真正改变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通过技术提升,我国商品出口的价值和结构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近年来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陆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本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最终良好的占有国际市场,形成高端的技术服务和商品输出。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变化,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汝岱,朱诗娥.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 财贸经济,2008,02:112-119+128.

货物贸易自由化 篇11

2002年中印高层互访以来, 两国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中国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印度也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国。2007年, 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386.47亿美元, 同比增长56%, 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 印度对华贸易增速居首, 并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2008年1月印度总理辛格访华, 与温家宝总理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 鼓励区域一体化, 增强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 并把两国2010年贸易额由原定的400亿美元提高到600亿美元, 说明两国经贸发展势头很好。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两国38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在中国整个对外贸易中只占到1.8%, 在印度的对外贸易中也只占到8%, 这与两国的经济规模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由此可见两国之间的经贸发展潜力非常大。

二、中印货物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 中印货物贸易规模分析

中国和印度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纪的时候就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 特别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印经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史之后, 20世纪中叶, 先后独立的印中两国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加之领土纠纷导致两国政治关系不稳定, 使得中印两国贸易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随着中印两国各自经济的发展和双边政治关系的改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两国贸易得以快速发展。

1.中印货物贸易额及增长率

1990年中印货物贸易总额仅为2.64亿美元, 1995年猛增至11.63亿美元, 比5年前增长了3.4倍, 2000年迅速增至29.19亿美元, 10年期间增长了11.1倍。进入21世纪以后, 中印货物贸易总额进一步扩大, 2001年为35.96亿美元, 2004年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达到136.04亿美元, 2005年为187.03亿美元, 5年间增长了5.2倍。2006年和2007年更是连续突破200亿和300亿美元大关, 分别达到248.60亿美元和386.47亿美元。新世纪以来, 两国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5.7%, 远远高于我国同期24.7%和印度同期22.1%的对外贸易增长率, 因此中印两国贸易规模呈现迅速扩大的态势 (见图1) 。

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商务部网站

尽管中印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较高, 但其发展状况并不稳定, 呈非线性增长态势。1995~2007年间, 中印货物贸易总额增长率最高为2004年的79.1%, 最低为1999年的3.38%, 波动幅度为75.7%;中国对印度出口额的增长率最高为2004年的77.3%, 最低为1996年的-10.3%, 波动幅度为87.6%;中国从印度进口额的增长率最高为2003年的87%, 最低为1999年的-8.8%, 波动幅度为95.8%。这表明中印贸易间还存在一些对其发展态势有较大影响的不确定因素。

2.中印货物贸易平衡性

1995~2002年间, 中印贸易基本保持平衡发展状态。中国除1996年逆差0.33亿美元外, 其它各年份均为顺差, 但顺差额度较小, 即便在最多的2002年也只有3.98亿美元, 表明这期间中印基本不存在贸易不平衡问题。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但如图2所示, 从2003年开始, 中国连续三年出现对印贸易逆差, 额度分别为9.08亿美元、17.50亿美元和8.33亿美元。中国对印度贸易出现小幅逆差, 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增加了从印度的进口, 特别是非食用原材料的进口;另一方面, 由于印度关税居高不下, 导致中国的制成品较难进入印度市场。

而2006年和2007年, 由于印度进一步调低关税以及中印政治关系的不断改善, 大量的制成品得以进入印度市场, 中国对印度贸易出现了较大顺差, 两年顺差额分别是43.04亿美元和93.85亿美元, 中印贸易开始显现较明显的不平衡性。如果中国的顺差进一步扩大, 就可能为两国贸易埋下争端的种子。

(二) 中印货物贸易结构分析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传统产业的实力都比较雄厚。相同的要素禀赋使得中印出口产品结构相似,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纺织品、医药化工原料、轻工产品等是创汇的主打产品, 因此两国在这些领域存在着较强的竞争性。同时, 中国的制造业优于印度, 印度的资源性产品优于中国, 又存在着一定互补性。

1.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进行贸易结构调整以来, 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这一点在中印贸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表1所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初级产品比重不断下降, 同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 (1999年除外) 。这一势头在21世纪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中国对印度出口初级产品的比重从2000年的33.33%快速下降到2007年的3.31%, 反之,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则从2000年的66.09%快速上升到2007年的95.59%。由此可见, 中国在中印贸易中贸易结构较为优化, 占有一定优势。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计算得出

2.中国从印度的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

从表2可以看出, 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 即使在占比重最小的2002年也达到了40.11%, 并开始逐年递增, 在2007年已达到72.91%。而且, 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初级产品一直以非食用粗原料和矿产品为主体, 即使在比重最低的1996年也占到50%以上, 而2002年以来更是增至90%以上。这说明印度对中国的出口以资源性产品为主, 在两国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计算得出

总之, 从中印贸易结构来看, 中国主要向印度输出工业制成品, 而进口资源性产品, 两国存在较大的互补性, 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 中国对印度较为优化的贸易结构使得中国物美价廉的工业品冲击印度市场, 导致印度方面对中国存有戒心, 另外“中国威胁论”又让印度对中国出口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施以限制, 给两国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三、影响中印贸易发展的因素

纵观中印贸易发展现状, 我们可以从宏观层面归纳出现阶段影响中印贸易发展的因素。

(一) 促进中印贸易发展的积极因素

1.两国政治发展的大方向良好

近年来, 中印两国高层互访频繁, 政治关系缓和。两国政治关系的稳定发展为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两国贸易发展的潜力较大

21世纪以来, 两国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贸易额年均增长率都远远高于本国同期对外贸易增长率。虽然中印两国经贸合作还不够充分, 一体化水平较低, 但两国货物贸易的关联程度不断上升, 而且从两国贸易结构来看, 中国主要向印度输出工业制成品, 而进口资源性产品, 两国存在较大的互补性, 故两国经贸发展的潜力很大。

(二) 阻碍中印贸易发展的消极因素

1.影响两国贸易发展的政治因素较多

尽管中印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较高, 但其发展状况很不稳定, 呈明显非线性增长态势, 表明中印贸易间还存在一些影响贸易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特别是政治因素。两国意识形态不同, 再加之受到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影响, 印度对中国一直存有较大的偏见, 认为中国的发展是对印度“长期的威胁”;同时两国多年来一直存在领土纠纷;西藏问题使得两国政治方面经常出现分歧, 直接影响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2.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同时也是其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 仅2007年印度对华逆差就达152.8亿美元, 占其逆差总额的21.83%, 这就为两国贸易摩擦埋下隐患。另外中印较为相似的产业及贸易结构也使得两国的贸易竞争加剧, 贸易摩擦也随之加剧。目前, 印度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特别是已对中国商品采取预警措施及限制措施 (如反倾销) 等。1995~2007年, 印度共对中国启动104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是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占其立案总数的20.47%, 中国成为印度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受害国, 这将严重影响两国正常的贸易往来。

综上所述, 中印两国贸易潜力逐步显现, 双边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 贸易关联度不断提升, 而且两国贸易互补性较强, 有利于双边的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只要中印双方能够妥善应对影响双边贸易发展的消极因素, 两国贸易完全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 在资源禀赋和发展道路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 多年来双边货物贸易呈非线性增长态势, 且存在较为严重的贸易不平衡现象。随着两国高层互访的不断加强, 我国应克服历史偏见及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利因素影响, 积极利用双边贸易互补性强的特点, 大力发展中印货物贸易。

关键词:中印货物贸易,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姜莉琴.中印商品贸易发展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7

[2]李天华.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发展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4 (1) .

[3]http://comtrade.un.org/db/

[4]http://www.wto.org/english/res-e/statis-e/statis-e.htm

上一篇:HXD2型机车下一篇:中国制造60年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