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调查报告

2024-10-01

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调查报告(通用10篇)

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调查报告 篇1

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调查报告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道路交通系统渐渐完善,汽车的出现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生活半径,也改变了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20世纪,汽车创造的社会财富和衍生文化比上一个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进入21世纪后,中国这个曾经的“自行车王国”真正迎来了汽车时代,在连续几年近乎井喷的跃进中,和汽车相关的行业都无一例外的迅猛发展起来。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像服装、饮食文化一样,在保有量和使用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汽车文化应允而生,成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新名词。我们在此基础上,对20-30之间的年轻人对汽车的购买倾向做了调查。

一、前言

随着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增加,市场上开始出现各式各类的汽车可供消费者选择,这给消费者带去了一定的苦恼。为了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心理,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表明:消费者对于喜好的车型、颜色、款式、性能等都有较大的差别,不同年龄层和收入层都对汽车的期望也不相同,但是调查者都存在着购买价廉物优并符合自己意的心理。

二、调查方法

本次关于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主要是以问卷抽样调查为主,获得真实、可靠、有效的数据资料并结合小组搜集的二手资料进行分析。在数据统计与分析方面,我们采用了数据表格的数据筛选功能,得到有用的资料,辅以图表作出报告。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般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都会存在不同的动机,那么汽车消费者对购买汽车这一产品又是出于什么心理呢?调查显示:不同年龄段购买汽车的动机是极不相像的,而汽车的品牌也是造成消费者不同心理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车的用途主要是以交通需要和享受需要为主,表明其对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大大提升。

但消费者出于对于汽车的性能、配置、车型、用途等方面的考虑,对于家用汽车的价格接受度较多集中在4至15万元左右。

四、调查结果

汽车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消费者的选择种类也越来越多,通过本次对影响年轻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的调查发现,人们主要还是比较关注汽车的品牌,性能,外观等,而大部分能接受的价位也是以4到15万元为主。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由于薪资的问题,买车一般会首选经济实用的微型车。首先微型车价格相对较低,几万元的价格普通的工薪族也是负担的起的;其次,微型车大多比较省油,排量较低,一辆车以使用期10年来说,这之间能节省的费用也是很客观的;最后,微型车由于体型的优势,在寻找停车位时也是很方便的。

我们由此得出,在对影响年轻人购买汽车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价格,并且主要是作为出行的代步工具而产生购买动机。

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调查报告 篇2

世界上第一台可实用的电动汽车问世于1873年, 比汽油发动机汽车还早10年以上。由于内燃机技术和石油开采技术的进步, 汽油机汽车得以普及, 改变着人们的日常出行。时至今日, 日见枯竭的石油资源、日渐显著的环境问题, 使电动汽车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 成为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从2001年“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正式启动开始, 政府不断推出各种政策措施来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而电动汽车的地位尤为重要。2014年7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要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加强, 电动汽车也受到消费者的普遍关注, 德勤全球 (Deloitte Global) 调查显示, 在调查对象中, 93%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对电动汽车有兴趣, 而美国这一比例为54%, 欧洲是69%, 日本为48%。

然而, 纵观国内的汽车销售市场, 目前电动汽车的销售情况与国家制定的规划目标相去甚远, 市场化推广举步维艰。电动汽车“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何在?这一课题关乎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意义深远, 引发政府、学界和厂商的高度重视。截止目前, 对电动汽车市场化推广问题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 而对电动汽车消费者购买意愿及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仍很缺乏。正是基于此,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力图从实证角度对影响电动汽车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进行研究, 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建议, 为电动汽车的市场推广和产业化进程提供更为丰富的科学依据。

二、问卷调查过程与方法

(一) 影响因素初选及指标设计

尽管对消费者行为学和消费者满意度等相关的理论研究已比较成熟, 但针对电动汽车消费者行为及决策的研究是近10年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截止目前, 对电动汽车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散见于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中, 以下是较具代表性的研究结论:Cheron和Zins (1997) 评估了续驶里程、最大速度、充电时间和断电成本等因素对电动汽车产业的影响程度, 研究表明, 消费者对电池失效及其造成的里程或速度受限最为担心。Golob和Gould (1998) 研究表明, 尽管行驶日记显示参与者每天驾驶不超过50英里, 但却期望所行驶的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大于等于100英里。麦肯锡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受到续航里程不够、对技术稳定性信心不足等原因的影响, 即便政府提供补贴, 也不能导致纯电动汽车消费的爆发式增长。以往的研究指出, 有限的燃料可得性是新能源汽车的制约因素之一 (Potoglou和Kanaroglou, 2007) , 服务站的多少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 (Achtnicht等, 2008) 。张国方等人 (2008) 研究了私家车购买决策影响因素, 指出了对消费者购车决策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油耗、价格、售后服务质量、车型和配置。加利福尼亚大学的John Axsen和Kenneth S.Kurani (2009)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 消费者在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时比较感兴趣的因素有:燃料经济性 (包括充电资源和充电设备运营) 、操作性能、电动模式下的续驶里程以及充电速度。徐国虎等人 (2010) 分析了新能源汽车购买的制约因素, 结果表明, 售后服务、购置成本、汽车品质、使用能耗和周围环境五个因素对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存在影响。

在大量阅读电动汽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电动汽车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笔者从以往研究结论中所涉及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初选12个影响因素 (见表1) 。本文采用Likert五分量表, 将影响因素对购买决策的重要性划分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完全不重要五个量级, 分值依次从5分到1分。

问卷涉及24个变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人口统计特征 (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年收入等) 、上文所述的12种电动汽车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购车时机、对电动汽车的认知情况、电动汽车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对电动汽车基本性能的要求等。其中, 12种影响因素采用Likert五分量表, 1表示“非常不重要”, 5表示“非常重要”, 结果变量为电动汽车购买意向。对于潜在消费者而言, 购买意向是测量购买行为的重要指标, 用3级量表测量, 其中1表示“不会”, 2表示“不确定”, 3表示“会”。

(二) 调查对象和数据收集

本问卷主要采用网络填写方式来探究影响电动汽车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问卷调查群体为对汽车产品比较了解的高收入群体, 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来筛选有效问卷。问卷调查时间为2014年8月26日至9月30日, 共发放问卷350份, 全部回收。其中, 有效问卷301份, 有效回收率为86%, 调查结果令人满意。

(三) 样本个体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从地理位置分析, 301份有效问卷的受访者分布于全国22个省及京、沪两个直辖市, 其中受访者最多的前6个省市为上海、山东、广东、北京、浙江和江苏, 累计达到78.73%, 可见大部分的受访者生活在中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居民收入属于全国领先水平。在获取的301个有效样本中, 男性160位, 占比53.16%;女性141位, 占比46.84%。样本的年龄和个人年收入的交叉分布特征如表2所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 可见受访者的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53.49%的调查对象已考取驾照, 未考取驾照的调查对象中有31.43%的受访者家庭已拥有汽车, 未考取驾照未买车的调查对象中在未来一年有购车计划的调查对象占比10.42%, 未来2-3年有购车计划的调查对象占比37.5%。这说明大部分的调查对象是已购车用户或潜在购买者, 他们对汽车产品信息有相当的了解,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调查结果的可信性。301位受访对象中, “听说过”、“比较了解”、“非常了解”电动汽车的人数为292人, 累计达到97.01%, 说明绝大部分的调查对象对电动汽车这一新产品有所了解, 这也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四) 影响因素的特征分析

在回答问卷时, 调查对象被要求对12种影响因素按重要性程度分别打分。调查的变量及统计特征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12个影响因素的均值均大于3 (“周围人群的评价”和“时尚个性”两个因素均值最低, 均为3.2259) , 12个因素中仅有“政府补助及优惠力度”、“时尚个性”、“周围人群的评价”三个因素的均值小于4, 其余9个变量的均值均大于4, 这说明调查问卷所列因素确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其中, 电动汽车的“汽车安全性”因素排在首位, 排在2-5位的依次是“售后服务体系”、“电池寿命”、“充电方式便利性”、“充电时长”, 可见, 电动汽车的汽车安全性、售后服务体系和电池寿命是购买者最为看重的因素。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 主成分分析

Kaiser-Meyer-Olkin检验系数为0.792, 说明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 适合作主成分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125.064, 自由度为66, 显著性为0.000, 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不太可能是单位矩阵, 原有变量适合作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 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SPSS19.0计算结果表明:前4个因子集中了原始12个因素的68.399%, 效果比较明显, 可以充分反映出原始12个因素所包含的信息。计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结果如表5所示, 据此可以对4个综合因子进行归纳命名。

在第1因子的载荷中, 电动汽车充电方式便利性、充电时长、电池寿命、售后服务体系的系数较大。四者的得分均值均较高, 是仅次于汽车安全性的最重要的因素。电池寿命和充电时长是制约电动乘用车推广的重要技术难关, 影响电动汽车的使用便利度。在301位受访者中, 有63.12%的调查对象只能接受低于2个小时的完全充电时间, 可见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使用便利性的要求很高。而在售后服务中, 消费者最顾虑的因素除了电池老化问题外, 还有售后服务网点少、充电设施的养护成本高等。因此, 可将第1因子命名为“使用便利性因子”。

在第2因子的载荷中, 周围人群的评价、时尚个性、政府补助及优惠力度的系数较大, 三者的得分均值均低于4。可见, 电动汽车的时尚环保的特性若不能以技术成熟、使用方便为基础, 也无法赢得广大受众的心。以特斯拉为首的电动汽车新潮流, 是在技术和模式具备可推广性的基础上赋予电动汽车新的时尚内涵, 从而获得广阔市场的。尽管政府补助和优惠力度多被作为电动汽车产业化初期主要的扶持措施, 但其成效常常不尽如人意。其原因在于政府扶持的结果是减少电动汽车的购置成本和难度, 而非加强基础设施配置, 从而提高电动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因此可将第2个因子命名为“社会环境因子”。

在第3因子的载荷中, 电动汽车整车售价、充电成本、驾乘舒适度的系数较大, 三者得分均值分别为4.2126、4.0963、4.1362。汽车售价是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电动汽车的一个重要变量, 调查显示有41.53%的消费者能接受电动汽车的价格比同档次燃油汽车高出5%, 另有41.2%的消费者能接受电动汽车比同档次燃油汽车高出5-10%。充电成本低是电动汽车吸引消费者的一个因素, 有56.48%的消费者认为充电成本低是其购买电动汽车的一大动因。因此可将第3因子命名为“使用成本因子”。在第4因子的载荷中, 电动汽车最高时速和续航里程、汽车安全性的系数较大, 其中汽车安全性的均值高达4.5847, 是消费者在购买电动汽车时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最高时速和续航里程的均值为4.3256, 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能接受电动汽车拥有300-500公里的续航里程 (78.07%) 。因此可将第4个因子命名为“汽车性能因子”。

(二) 回归分析

1. 主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电动汽车消费者购买决策为因变量, 以购买决策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本文通过回归分析, 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比较各变量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相对大小, 从而得到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相对影响程度和相对重要性。由于各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因此利用主成分分析所得的综合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用4个综合因子与电动汽车消费者购买决策作回归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4个综合因子与电动汽车购买决策均具有正相关关系, 其中第1因子回归系数相对较大。这说明充电方式便利性、充电时长、电池寿命等因素是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相对而言, 驾乘舒适度、充电成本等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最直接因素。

2. 各项综合因子的回归分析

由于12个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4个综合因子, 各个影响因素对其对应的综合因子的影响程度也可通过回归分析加以探究。分别将4个综合因子作为因变量, 将其所包含的若干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下:

第1因子=0.268*电池寿命+0.363*充电时长+0.365*充电方式便利性+0.232*售后服务体系

第2因子=0.256*政府补助及优惠力度+0.468*时尚个性+0.440*周围人群的评价

第3因子=0.366*驾乘舒适度+0.470*整车售价+0.335*充电成本

第4因子=0.580*最高时速和续航里程+0.538*汽车安全性

根据上述结论, 以第1因子为例, 研究12个影响因素对电动汽车购买决策的影响程度。各影响因素对电动汽车购买决策的影响系数等于其对第1因子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乘以第1因子对购买决策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 所以:

电池寿命的相对影响系数=0.268*0.308=0.0825

充电时长的相对影响系数=0.363*0.308=0.1118

充电方式便利性的相对影响系数=0.365*0.308=0.1124

售后服务体系的相对影响系数=0.232*0.308=0.0715

各个影响因素的相对影响系数如表7所示, 可见最高时速和续航里程、充电方式便利性、充电时长、汽车安全性等影响因素对电动汽车购买决策的影响程度较大, 重要性程度较高;而驾乘舒适度、充电成本、政府补助及优惠力度等影响因素的对电动汽车购买决策的影响程度较小, 重要性相对较低。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

1.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最高时速和续航里程、充电方式便利性、充电时长、汽车安全性对电动汽车购买决策具有显著影响, 根据12种影响因素的相对影响系数, 影响电动汽车购买决策的程度依次为:最高时速和续航里程、充电方式便利性、充电时长、汽车安全性、时尚个性、周围人群的评价、电池寿命、售后服务体系、整车售价、驾乘舒适度、充电成本、政府补助及优惠力度。

2.

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决策主要受到电动汽车的汽车性能和使用便利性等因素的影响, 说明消费者在真正购买时所考虑的仍然是商品的实用性。尽管消费者在市场调查中表现出对电动汽车的普遍好感和高期望, 但在电动汽车性能无法达到真正可使用的标准之前, 消费者的好感仍无法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可见电动汽车未来前景广阔, 但产业化之路并不平坦。

(二) 对策建议

1. 政府的政策应更具导向性, 体现基础服务功能

首先, 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倾斜。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 新城镇和新城区的建设应将电动汽车的充电桩、充电设备等基础设施纳入其中, 以利于电动汽车市场化推广。其次, 政府对不同群体的政策措施应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对汽车厂商, 政府应围绕电动汽车研发和生产成果的可推广能力进行评估、选拔和补助, 对那些能够具有可实用性、技术领先、市场推广前景好的项目给予更多的支持, 而不是毫无差别地对每一个项目给予相同力度的扶持, 以督促厂商研制更具实力和潜力的电动汽车产品。对消费者, 政府的扶持重点应围绕消费者最关注的内容, 例如中小城市居民对汽车价格较为敏感, 适当的价格补助能够推动购买;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居民对汽车拍牌和道路限行等问题更为关注, 其政策的重点应提高电动汽车在此方面的优越性。

2. 电动汽车的市场化推广应切实考虑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汽车的性能和使用便利性。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设备的便利性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电动汽车作为日常代步工具, 其能源补充的时间、地点的便利性较其他性能而言更为重要。电动汽车能源供给的便利性也是购买者最关心的因素, 消费者愿意牺牲其他部分性能 (例如驾乘舒适度等) 来获得优良的充电便利性。此外, 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最高时速及自身安全性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电动汽车的市场化推广应了解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真实需求, 并有针对性地从技术和基础设施层面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3.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应尽快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技术领域 上取得突破, 打破国外车企的核心技术的垄断, 尽快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从而确实提升电动汽车的品质, 特别是汽车安全性和使用便利性

此外, 我国车企还应积极完善电动汽车售后服务网络, 尽可能地与现有的汽车售后服务渠道与设施相统一、相融合。与此同时, 车企还应和各地方政府共同合作, 共同推动电动汽车订车场所、充电桩等能源供给站点的建设, 在公务用车等一些容易推广电动汽车的领域率先推广电动汽车的使用, 从而为电动汽车产业化提供示范效应。

摘要:电动汽车市场化推广存在着“叫好不叫座”的问题, 对电动汽车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实证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定性研究加以补充, 为电动汽车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文献总结, 初选12个电动汽车购买决策影响因素, 通过网络调查形式获得301份有效问卷, 运用SPSS19.0进行主要成分回归分析, 比较回归系数, 研究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 影响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主要因素是电动汽车的性能和使用便利性, 这两方面因素是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真实需求, 若无法解决, 电动汽车市场化推广难以取得成效。论文最后就电动汽车的市场化推广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电动汽车,购买决策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09) .

[2]郭呈全, 陈希镇.主成分回归的SPSS实现[J].统计与决策, 2011, (05) :157-159.

[3]Cheron, E., Zins, M.Electric vehicle purchasing intentions:The concern over battery charge duratio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 1997, 31 (3) , 235-247.

[4]Golob, T.F.Gould.J.Projecting use of electric vehicles from household vehicle trial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Methodological, 1998, 32 (7) , 441-454.

[5]麦肯锡公司.上海电动车研究报告[R].http://www.mckinsey.com/, 2008.

[6]Potoglou, D., Kanaroglou, P.Household demand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clean vehicl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07, 12 (4) , 264-274.

[7]Achtnicht M., Buhler G., Hermeling C.Impact of service station networks on purchase decisions of alternative-fuel vehicles[Z].Centre For European Economic Research.Discussion Paper, 2008:8-88.

[8]张国方, 徐剑力.私家车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 2008, (08) :7-10.

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有机蔬菜;购买意愿;食品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产品供需状况的改善,人们的食物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安全营养型的食物消费在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特别是城市居民对自身的健康保健更加重视,“吃讲营养,吃讲安全”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同时对生态环境质量也开始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变化反映在日常行为上,表现为消费者对于蔬菜的选择性有所加强,蔬菜所蕴含的营养成分以及可能存在的污染问题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蔬菜消费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有机蔬菜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受到关注。

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凸显。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增加了对食品信任属性的需求,人们对于食品的消费己不再是单纯的只注重数量,更多的是关注食品的质量,关心食品的品质与安全、食品中所含营养与新鲜度、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这几年来,我国的蔬菜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蔬菜产量逐年上升。然而,蔬菜产量的提高大都依赖于化肥、农药及激素的使用。为了让蔬菜尽早上市,生产者普遍使用催熟剂与激素,产量是提高了,但是质量却不断下降,出产的蔬菜不仅口感差,对人体健康也带来了严重的隐患。与此同时,蔬菜总体质量不高,农药残留量超标严重制约着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对设施西红柿生产的一次实地调查发现,农户平均10 天喷洒1 次农药,农药的使用频率和总量很大。关于劣质、被污染蔬菜的大量报道引起了人们对蔬菜品质的高度重视,蔬菜的质量安全问题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

二、现代蔬菜生产方式对环境影响日益加剧

现代蔬菜生产中过分依赖化肥、农药及激素等的投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蔬菜的生长周期较短,使用化肥的增产效果较为明显。出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农户在蔬菜生产过程中施加大量的化学肥料。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进入地下水,会污染饮用水源;进入河流、湖泊,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另外,农药的过量喷洒,在杀死害虫的时候,也会影响到大气、土壤、水源的质量。根据农业部植保部门最新抽样调查,在菜叶上使用过高毒农药的种植户占32 .8 % ,农药残留超标率超过50 %。此外,现代蔬菜生产中大量使用地膜、温室大棚,使用期结束后,塑料等未能及时得到妥善处理,成为新的污染源,对土壤污染较为严重。

三、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

有机蔬菜无污染、富营养、质量高,发展有机蔬菜产业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能够降低蔬菜中的农药残留,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迎合了当代人的需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消费者对蔬菜的品质与安全越来越重视。作为有机农业的重要部分,有机蔬菜必将会受到人们的青睐与追求。有机蔬菜的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不施加任何化肥、农药与激素,对环境无污染,质量高,味道纯正,有益于身体健康,正引领食品消费的新时尚,并且彰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四、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购买意愿

面对国际上有机农业与有机蔬菜产业大发展的背景,国内有机蔬菜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如何,影响消费者有机蔬菜购买决策的因素又有哪些,这是摆在有机蔬菜生产者与营销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基于此,作者以消费者行为学为基础,以长沙城市消费者为样本,分析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购买行为,重点对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发挥作用进行实证研究。根据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不同的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支付意愿表现不同,但总体而言,长沙市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支付意愿较低。影响消费者有机蔬菜支付意愿的因素主要是消费者的家庭月收入、受教育水平、家中是否有小孩同住、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认知以及有机蔬菜的价格;健康意识与消费者是否选择购买有机蔬菜具有一致性,而价格则是阻碍消费者进行有机蔬菜购买的关键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有机蔬菜相对较高的价格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促使有机蔬菜生产的区域化和本地化、供货的组织化,使产地批发市场与销地批发市场间形成紧密联系,减少有机蔬菜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不必要环节,降低有机蔬菜各个流通环节的成本,同时进一步降低有机蔬菜在销售环节不必要的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有机蔬菜的市场价格,无疑将刺激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购买。

参考文献:

[1] 林宏程: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研究路径[J].广东农业科学,2010(7):

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调查报告 篇4

——基于重庆市北碚区消费者调查的分析

尊敬的各位:

您好!我们是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首先感谢您抽空参与此次的问卷调查,这是一份学术性的问卷,目的是为了了解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及其影响因素。问卷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填写,所有资料仅供此次社会调查研究所用,不对外公开,请安心作答。您的参与对本研究非常的重要,请仔细填写。感谢您的支持!

注意:请在您认为合理的选项上打“√”。

一、被调查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及购买:

1、您眼中的绿色食品是怎样的?

A、绿颜色食品B、无污染的优质、安全、营养类食品

C、纯天然食品D、保健食品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认为以下哪一个是绿色食品标志?

A、B、C、D、E、F、其他______________

3、您是从哪里知道关于绿色食品的信息的?(可多选)

A、亲朋好友的介绍B、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C、电视、广播

D、网络E、现场推广F、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

4、您购买绿色食品的频率是多少?

A、经常购买B、偶尔购买C、很少购买D、没买过

5、您通常在什么地方购买绿色食品?(可多选)

A、专卖店B、超市C、大型商场D、农贸市场E、其他 ____________

6、您日常食品消费中绿色食品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A、10%以下B、10%~30%C、30%~50%D、50%以上

7、您选择购买绿色食品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绿色食品对身体健康有好处B、绿色食品质量有保障C、觉得绿色食品新奇,想尝尝鲜

D、特殊人群(如老人、小孩、孕妇、病人等)的需求E、随意,没任何原因F、其他 __________

8、您是否愿意为绿色食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A、愿意B、不愿意C、随便D、其他______________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特征:

1、性别:男□女□

2、年龄:20以下□20~29□30~39□40~49□50以上□

3、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本科以上□

4、家庭每月收入水平:2000以下□2000~3000□3000~5000□5000以上□

5、家中有无婴幼儿:有□无□

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调查报告 篇5

治活动的自查报告

局党委:

按照中共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委员会《关于转发〈县纪委关于对违规公款购买消费高档白酒问题开展集中排查整治的通知〉的通知》(大农委[2017]77号)文件精神,我中心高度重视,把此项整治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及时部署,深入推进专项整治活动向纵深发展。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认真学习领会。我中心于8月25日组织召开了全体干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动员大会,认真学习了相关规定和文件精神。为深入推进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我中心充分利用短信等形式,对专项整治活动进行宣传,使全体干部都自觉遵守例行节约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同时,要求将专项整治活动的内容告知家属,加强对家属的教育和约束,做到不收礼、不送礼。

二是抓好责任落实。为确保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中心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刘国庆、邢成德、李洪英、杜晓龙、韩玉成为成员的整治活动领导小组,明确整治范围、整治内容、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等,加强对干部职工廉政教

育,引导干部职工依法履职、遵纪守法。我中心还充分运用电子信件、投诉电话、举报箱等途径,主动接受群众社会各界监督。

三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机关管理制度,加大“三公”经费、公车管理、公款吃喝等监督检查力度,在整治期间若发生违规违纪问题,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不良影响的,依照规定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绝不姑息迁就,严肃处理。

截至目前,我中心未发现公款购买消费高档白酒问题的不正之风现象。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此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推动作风建设和厉行节约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附件:集中排查整治违规公款购买消费高档白酒问题统计表

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调查报告 篇6

一般来说,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活动所创造的成果。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由于研究者主要关心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所以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一定社会经过学习获得的、用以指导消费者行为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的总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在产品、服务、升级、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不同的文化可为产品吸引消费者提供持久的驱动力,所以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主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并被广泛持有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在对中国文化特点的讨论中,许多思想就涉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在天人关系上的以人为本,人际交往的以和为贵,还有自私自利、知足自得、诚实信用等。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价值原则和观念,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现在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一)勤俭与知足自得的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原则,因此,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从而使收人变化对购买决策具有迅速和直接的影响。勤俭,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消费观的主线,而奢侈只是作为一种伴随品而存在。由于古代生产力较为落后,又由于天灾人祸等因素造成产品的缺乏,以及百姓经济购买力不足,促成了勤俭习惯的形成,人们只要“知足”便“自得”。现代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们消费观也有很大变化,已经出现大批超前消费的人群,虽然勤俭观还在极大范围内制约人们的消费模式,但是现在中国的消费观,已不单单是勤俭和知足自得,而是消费倾向各有不同。

(二)以和为贵的理念

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统一,这是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社会和谐是最好的理想状态和秩序。这种“和”与“贵”思想去对待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价值观方面,就是提倡平等待人,承认其他民族和文化的价值不同,主张不同民族或群体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和包容。在人与人之间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商品交易中尽可能的“和气生财”,中国人习惯了平和心态的消费模式。因而,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商品市场相对的稳定,各族之间及各国之间友好“互市”的情况层出不穷,而不是你争我夺、扰乱市场的局面。“以和为贵”自然就成了一条潜规则。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多数消费者在遇到不满意的消费时,甚至在自己的权益受到商家的损害时,往往是忍气吞声,只会向朋友、同事或其他熟人倾诉不满,而很少通过合法投诉等途径获得权益的保障。现在,这种情况虽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改变非常缓慢,而进一步的改变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原因之一就在于“和为贵”、“息事宁人”的传统思想仍然很深蒂固。

(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如经宋明理学家的“更义轻利”的义利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几个倾向之一。应该说,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核心,是始终居于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明显的一种义利观。在现实的厂商和消费者博弈之中,往往聪明的厂商将“义”与“利”并重,为了长远利益厂商愿意放弃眼前局部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利”,“义字当先”也就成了企业诚信的体现。对于消费者,得到了厂商的“义”,自然得到了应有的“利”。因而,消费者往往去购买那些有诚信的厂商的产品,注重厂商售中和售后的承诺和服务。

(四)诚信理念

中国文化中“诚”即真实,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又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价值观念,如为人“诚信”,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还有“言必行,行必果”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会搜集到大量属于同类产品的各种不同品牌的信息,对不同的品牌进行评价和选择。这一评价选择过程会在很多方面受到消费者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中国消费者一般倾向于具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和企业忠诚度(包括商店忠诚度)。他们往往只选择值得信任的品牌,这就是标准化品牌信号传递的意义所在。消费者也乐于购买“熟人”推荐的产品。这就是市场经济下消费者对“诚信”解读。二,西方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一)、在自我概念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西方人更看重独立自我的概念,独立自我的概念, 根植于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内在分离的理念;追求个人和团体利益需求的平衡,在个人和团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上, 西方社会的人认为个人自由最重要,人们应该用自己内在真实的价值观来对待生活, 群体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个人更好地满足需要, 个人可以尝试改变群体, 也可以简单地离开它.(二)、社会心理使商品消费呈现特定的现象,西方消费者青睐一些奇异,怪诞的店名,如“快乐的早晨”,“跳蚤”等等.(三)、生活方式,文化与生活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文化规定了人们一定的生活样式,教育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生活,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等.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出于生活节奏快,人们喜欢到快餐店就餐,即使是在家就餐,也是购买半成品烧菜做饭,所以快餐食品,速深食品,半成品食品非常流行,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四)、价值观念,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大多数人热衷于生活上的舒适享受,消费支出往往超出其收入水平,相应地,分期付款,赊销的交易形式非常盛行.人们购买大件商品,如汽车,住房等,既可以分期付,也可以从银行借钱支付,而且借钱越多,声誉越高.美国人喜欢挣了钱就花,不善积蓄.(五)、各民族的特色消费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西服之所形成开口很大的基本造型与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和个性解放密切相关.欧美国家的圣诞节也有特殊的消费品如圣诞树,圣诞糖果,蜡烛,火鸡等.三、总结

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调查报告 篇7

2015年10月1日我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后,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食品安全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近95%的消费者都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消费者在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我保护行为,比如本文所提到的消费者有机食品的购买行为。由于我国有机食品进入市场的起步较晚,目前有机食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较小,加之有机食品的消费也是供给大于需求,这些都限制了有机食品市场的发展。因此,有机食品消费与市场发展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研究消费者有机食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行为的影响因素,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运用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对实地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社会学的人口特征、购买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是否会影响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并针对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以促进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购买。

二、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是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见图1。理性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了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意向决定行为。Ajzen(1991)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的变量,他认为行为意向直接影响行为,而行为意向又要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劳可夫和吴佳(2013)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郭思宏(2013)以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处理行为。Mullan(2009)运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了消费者食品卫生处理行为。从以上文献发现计划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常用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运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有机食品购买行为。本文从购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直接对消费者有机食品购买行为影响的角度出发,在参考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这三个变量分别用五个问题来衡量,每个问题都采用李克特的七点法衡量。具体问题的描述与定义,见表2。

三、样本特征

1、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是在湖北、天津、江苏等九个地区进行抽样调查获取的,调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采取滚雪球抽样方式获得样本,最终得到了有效问卷200份。

2、消费者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基本统计分析

调查样本中男性的比例为51%,女性的比例为49%,两者的比例接近1∶1。未婚人口占30.5%,已婚人口占69.5%,抽取的样本中已婚人口偏多。被调查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1岁与50岁之间,占总样本的87.5%,20岁以下以及50岁以上仅占12.5%。总体来说,年龄分布较均匀。56%的消费者拥有专科以及以上学历,高中或者中专以及以下的消费者占总体的43.5%,这表明抽样人群的文化水平差距不大。最后,统计了样本的个人月收入状况,其中个人月收入在2501元到4000元之间的人数最多,达到40%,而月收入在5500元以上的人数最少,占比为8.5%。具体被调查者的基本统计特征,见表1。

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基本统计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三个变量的平均值均在4以上,这说明了消费者对表中问题的观点更倾向于肯定回答。其中在消费者对购买行为的态度这一变量中,消费者认为购买有机食品的有害或者有益程度的平均值最大为4.76,标准差为1.94,这说明大多数消费者认为购买有机食品是有益的。主观规范的整体平均水平与行为态度相似,消费者的上司、同事等对其购买有机食品的态度反对或者支持的程度的平均值最大,这说明消费者的上司、同事等对其购买有机食品的态度是支持的人数较多。而感知行为控制的整体水平比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偏高,最大的平均值为5.28,这表明消费者对是否购买有机食品完全取决于自己这一观点比较赞同。

四、数据分析与结论

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是分类数据,因此采用了Chi-Square、Cochran-Mantel-Haenszel等检验,最后检验结果发现Cochran-Mantel-Haenszel模拟的效果最好。从表3可以看出,人口特征的变量中只有婚姻状况和教育背景结果显著,其他的检验结果都不显著,这说明了消费者的婚姻状况和教育背景会对其有机食品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其他的变量均不影响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行为。在计划行为理论的三个变量中行为态度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主观规范,最后是感知行为控制。用来衡量消费者对购买行为态度的五个问题检验结果均显著,这表明Puratt1,Puratt2,Puratt3,Puratt4和Puratt5都影响消费者有机食品的购买行为。而主观规范检验结果并不完全显著,其中有Subnor1,Subnor2,Subnor3和Subnor4对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产生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只有两个检验结果显著,即Percon1和Percon4影响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行为。

调查样本中已婚的消费者中有39%的人购买过有机食品,而未婚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仅占25%,这表明了已婚的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人数较多。在教育背景方面,学历在本科和研究生以上的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比例分别为41%和50%,这说明消费者的文化程度越高,购买有机食品的人数越多。从计划行为理论三个变量的整体来看,消费者打的分数越高,购买有机食品的人数越多。当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越感觉到高兴时,购买有机食品的人数越多。同样的,消费者越认为购买有机食品是明智的、重要的和有益的,购买有机食品的占比越大。从主观规范层次分析,随着消费者的家人亲戚朋友以及上司同事等对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支持程度越大,购买有机食品的人数越多。同时消费者的多数朋友和家庭成员购买有机食品也会增加其对有机食品的购买。而感知行为控制中当消费者觉得自己消费有机食品越容易的,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人数越多。

五、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购买受婚姻状况、教育背景、购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因此在扩大有机食品的销售时应该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以此促进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

第一,本文的研究表明已婚与受高等教育的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较多。为此,企业应该以此为依据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划分,找到明确的目标市场并选择合适的目标销售人群,增加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购买。

第二,加大对有机食品的宣传力度,重视有机食品的品牌建设。只有消费者了解有机食品各方面的特性,并且信任有机食品,才会更多的购买有机食品。此外,消费者在购买有机食品的行为上存在“从众”心理即受身边的人影响较大,所以企业理应提高有机食品的知名度。

第三,扩大有机食品的销售市场,增加有机食品的生产。本文研究表明当消费者认为自己购买有机食品是容易的,他们才会购买有机食品。而只有增加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确保人们能够较容易的购买到有机食品,消费者才会主动增加有机食品的消费。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有机食品的关注与支持力度,同时企业也应该增加有机食品的生产。

摘要: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频繁的被揭露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也更倾向于购买有机食品进行自我保护。但是由于我国有机食品进入市场的起步较晚,目前有机食品的消费占食品消费总额的比重较小,因此研究消费者有机食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然后运用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对收集到的分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婚姻状况、教育背景、购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都对其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关键词:有机食品,计划行为理论,购买行为

参考文献

[1]Ajzen,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Organizational[J].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

[2]王进:有机食品购买行为、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市消费者的调查[D].华中农业大学,2014.

[3]尹世久、徐迎军、陈默:消费者有机食品购买决策行为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7).

[4]郭思宏:家庭环境下的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3.

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团购;网络团购;消费者满意;持续购买

一、网络团购的定义

本文中所谈及的网络团购是传统意义上的团购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所以阐述网络团购的概念之前有必要对传统的团购行为进行简要说明。

团购又被称为集体采购、团体购买、合作消费,通常是指某些团体大批量地向供应商进行订购,采用集体议价方式,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得产品或服务的采购行为。随着上世纪末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团购行为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网络团购应运而生,这一概念在国际上称为B2T。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将网络团购定义为:“通过互联网渠道将具有相同购买意向的消费者组织起来,向厂商进行大宗购买的行为”。

二、酒店类网络团购研究与发展研究

2.1酒店类网络团购发展现状

根据AC尼尔森的“中国出境游调查报告”表明,旅行者通过网络预订房间的比例达到29%。此外根据《2011年中国酒店团购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酒店团购人次超过了1000万人次,其中参加团购的酒店数量超过了3000家占了OTA的30%,且其销售渠道快于OTA。根据报告对其客户行为影响的分析:在酒店的再次预订的过程中57%的顾客将选择直接在团购网站上接受预订,这远远超过了通过代理商预订的14.2%。这些都说明了进行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2.2酒店类网络团购中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在酒店类网络团购的过程中80后白领人士是酒店团购的主力消费群体。节省花费和追求新奇是这一群体进行团购的主要原因。在进行团购的过程中消费者进行团购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低价格但是酒店的交通和位置以及酒店的附加服务也是消费者进行团购的原因。在团购酒店的类型中,67%的受访者团购过经济型酒店,中档单体酒店和四五星级酒店也达到了22%的比例。

酒店类网络团购中持续购买的影响因素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主要是通过感知有用、感知易用、品牌偏好、转移障碍、感知价值、消费者满意度、消费者个人因素以及线下体验等因素影响。对这些方面的归纳是的团购网站和酒店类企业能够从消费者的角度认识到消费者进行团购的主要影响因素,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开拓市场。

2.3酒店类网络团购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类网络团购网站建设不规范

在现阶段,随着团购网站建设的相对成熟,大多数网站如平台类网站:大众点评网、美团网、拉手网、糯米网,门户类平台主要是去哪儿、携程、艺龙网,这些网站目前的各方面建设和服务质量都较为齐全。目前的主要的不规范是体现在酒店类网络团购在网站出售的过程中相比传统酒店产品条件更加宽松,缺乏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的监管。

(二)团购产品质量缩水

出现团购酒店产品质量和服务大缩水的情况主要是团购产品设置隐形消费项目。还包含了周末到酒店需要另付费的情况,这些情况都导致了团购产品质量的下降,同时也影响了消费者满意度。

(三)团购产品服务质量下降

团购产品给酒店工作人员的感觉就是低价,因为团购给酒店带来的利润是有限的,所以其个别工作人员会戴有色眼睛看待团购顾客。这样的情况主要发生在以下两个方面:1、团购介绍的酒店产品与实际产品不相符;2、购买团购产品的顾客享受的服务大打折扣,带着有色的眼镜看待团购顾客。这些情况都让消费者的满意度大打折扣。

三、酒店类网络团购发展对策与建议

为了酒店类企业更好的利用网络团购这些区别于OTA的销售渠道,本文根据研究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一)寻找优秀团购网站合作,完善服务流程

首先要做的是与优秀的团购网站合作,注重酒店团购产品的质量保证。携程网、去哪儿网、拉手网等龙头团购网站是业内做好的选择。二是对团购网站的咨询服务的完善,包括了产品咨询、技术咨询和售后服务等,这样就能够把酒店、团购网站、消费者串联起来。三是确保团购交易安全快捷,引进第三方支付平台,强化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主角地位。

(二)创新酒店类团购产品,提供多样化服务

首先是认清酒店类网络团购对酒店发展的意义,根据酒店实际情况开展团购。例如对于地理位置欠佳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可推出较低折扣客房团购产品,以达到让更多商务客、散客了解酒店的目的。二是避免一成不变的降价策略,可尝试推出团购专项会员卡、消费券等。创新的团购产品,既不会影响酒店整体价格体系,又能实现发展团购顾客为忠实顾客的目标。

(三)进一步的挖掘客户,加强蓄客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客户的消费习惯都能够通过数据进行量化,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培养客户的忠诚度,注重蓄客能力的培养都特别重要。进行客户的进一步挖掘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一是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通过网上消费者进行团购行为的研究,分析消费者的特征,细分消费者市场;二是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来研究消费者进行团购的原因,以及消费者团购本身和团购网站的意见建议,理清消费者的消费诉求。

(四)塑造良好品牌形象,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品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无形的重要资产,要做到酒店类客户的持续购买必须要做到对品牌的满意度,忠诚度,只有消费者对你的品牌产生信任才能够持续的进行消费。

塑造品牌主要是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提升:一是塑造良好形象,形成品牌效应。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主要是通过促进品牌与酒店文化的相互融合,对内进行公司文化的培养,建立内部员工的品牌意识;对外进行品牌的宣传,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渲染力;此外,酒店类网络团购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用酒店品牌或者团购网站品牌来保证产品的服务质量,从而创造可持续的品牌价值效应;二是调高酒店质量和酒店类团购网站的服务流程,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主要是做到团购宣传产品与实际产品相吻合,不设任何隐形消费陷阱;保证消费者在网上看到的酒店产品和实际入住时所看到的一样,这样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进而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五)完善标准化服务,保证服务质量

对于酒店类员工来说,线下的消费过程是整个团购过程的结束点,也是团购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对酒店类工作员工来说,标准化的服务过程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参与酒店类网络团购的企业负责人以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严格要求酒店全体员工平等热情地对待每一位顾客,不戴有色眼睛来区别对待顾客,保证服务质量。因为参与酒店团购的消费者主要享受的是酒店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所以全面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服务很重要。

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调查报告 篇9

厨房,煮饭的场所,对于家庭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你希望怎么来装修你的厨房呢?整体橱柜对你来说是必需的吗?为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于深度了解网在线调研平台为某橱柜知名公司开展了中国消费者厨房装修整体橱柜需求情况调查。本次调查始于8月15号,为期3天。调查面向全国消费者,共收集有效问卷262份。样本数据经SpSS17.0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问卷调查了厨房装修整体橱柜需求情况。经统计分析显示:大部分消费者在厨房装修时,会考虑使用整体橱柜,极个别消费者表示不需要整体橱柜。整体橱柜对家庭厨房来说是必需品(24.8%)、需要(27.9%)、无所谓(37%)、不太需要(8.4%)、不太需要(1.9%)。

从性别上看,女性对于整体橱柜的需求远远大于男性。这可能与中国传统女性持家做家务相关。对于整体橱柜,女性更多的选择必需品(34.2%)、需要(35.6%),反观男性则更倾向于无所谓(44.0%)。具体可见下图1。

图1按性别分整体橱柜需求情况

其次,问卷调查了居民橱柜偏好的情况。从橱柜风格上看,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偏好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55.0%),其次是精致典雅的田园风格(24.5%),最后是标新立异的前卫风格(20.5%),调查报告《家具装璜:中国消费者整体橱柜购买调查报告》。从性别上看,男女之间的差异并不很明显,如对于现代风格的橱柜,男性(60.4%)与女性(56.2%)基本齐平。

从橱柜的产地看,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对于整体橱柜的产地无所谓(62.7%)的比例最高,远远领先于进口(19.3%)以及国产(18.1%)。由此,可以判定中国居民对于橱柜的产地并不关心、不在乎。

第三,问卷调查了居民整体橱柜预算情况。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对于整体橱柜的预算开支占比靠前的依次为1000-3000元(34.8%)、1000元以下(16.0%)、3000-5000元(14.9%)、5000-8000元(13.8%),8000元以上的预算开支占比均小于10%,由此可以判断中国居民对于整体橱柜的需求以经济型为主要。

按性别分,从整体上看男性对于橱柜的预算开支高于女性。具体来看,预算开支为1000元以下,女性(17.8%)比男性(15.4%);预算开支为1001-3000元,女性(39.7%)比男性(31.9%)。对于更高预算开支,男性比例高于男性。如3001-5000元预算,男性(14.3%)比女性(12.3%);5001-8000元预算,男性(15.4%)比女性(13.7%);8001-10000元预算,男性(13.2%)比女性(6.8%),其他可见图2。

图2按性别分整体橱柜预算开支情况

最后,调查了不同家庭月收入对于整体橱柜的预算开支情况。总体上看,收入越高者对于整体橱柜的预算开支更高。举例来说,当居民家庭月收入为3001-5000元时,此时整体橱柜的预算开支为1001-3000元(30.2%)比例最高,其他1000元以下(16.3%),3001-5000元(18.6%)。当家庭收入上升为8001-10000元时,此时的橱柜预算为3001-5000元(50%)、8001-10000元(21.8%)比例最高,1001-3000元(15.8%)、5001-8000元(15.8%)。其他各收入整体橱柜预算情况可见下表1。

表1不同家庭月收入对整体橱柜预算支出情况

请问你的家庭平均月收入:_3 1000元以下

1001-3000元

3001-5000元

5001-8000元

8001-10000元

10001-15000元

15001-20000元

20001-30000元

50001-100000元

如果你购买整体橱柜,预算是多少_4 1000元以下

33.3%

28.2%

16.3%

10.0%

1001-3000元

50.0%

43.6%

30.2%

50.0%

15.8%

16.7%

33.3%

50.0%

3001-5000元

16.7%

15.4%

18.6%

15.0%

21.1%

16.7%

5001-8000元

10.3%

16.3%

10.0%

15.8%

16.7%

50.0%

8001-10000元

16.3%

10.0%

21.1%

25.0%

33.3%

10001-15000元

15.8%

16.7%

33.3%

15001-20000元

5.0%

5.3%

8.3%

100.0%

20000元以上

2.6%

2.3%

5.3%

如你对此感兴趣,想了解我国居民整体橱柜消费的最新调查数据,请参与深度了解正在开展的中国居民橱柜需求情况调查。

网址:在完成调查并完整填完姓名和EMAIL,我们会把最新的数据统计报告发送给你,同样也你也可通过下面的邮件联系我们。

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调查报告 篇10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建立并完善的过程中,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逐渐得以普及。研究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目的, 就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准确有效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决策依据。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很多, 如: 环境因素、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个人及心理因素等。其中消费者的心理因素, 因为不能直接看到, 又被称作黑箱。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受到四个主要心理因素的影响: 动机、感觉与知觉、学习、信念与态度。

一、消费心理在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作用。

(一)基于需要的购买动机的研究

人们的行为由需要引起, 购买行为也不例外。一个人任何时候都有许多需要, 有生理的, 有心理的。一般情况下, 这些需要大都不会强烈到足以驱使人立即采取行动。而一旦其中某种需要被激发到足够强度时, 便成为动机。动机是一种推动人们为达到特定目的而采取行动的迫切需要, 是行为的直接原因。通过行动, 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 内心的紧张感获得缓解。不过, 研究消费者的动机却并非易事, 这是因为: 第一, 消费者的动机多种多样, 有些甚至连消费者本人也未必清楚;按弗洛伊德的理论, 认为造成人类行为的真正心理力量大部分是无意识的;第二, 不能肯定有某种动机就一定有某种行为或某种选择, 事实上, 同样的动机有可能引出多种购买行为。因此,单以简单的动机调查来估计消费者行为很不够, 需要有系统的动机理论对消费者行为作出解释。

心理学家曾提出许多关于人类行为动机的理论,其中, 在解释消费者行为方面用得最多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点是: 人类的需要依强度的不同可从下到上排列成五个层次: 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见图1。人们总是从低向高, 首先致力于满足最重要的需要, 只有当最重要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 次一级的需要才会起主导作用, 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动机。

根据这一理论, 企业经营者首先要了解消费者未满足的需要是什么, 然后才能推知其行为动机, 再对症地针对其购买动机设计产品, 制定营销组合策略。企业还可以在促使消费者认识自己的需要、及将一般意义上的需要转变为迫切的行为动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笔者称之为消费者购买动机具有可诱导性。引发或决定消费者需要的因素很多, 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因素, 商品、广告等刺激因素和消费者个人因素都可能诱发或引起消费者需要, 并使其中部分需要转化为要采取行动的强烈动机。因此, 它们也是企业分析消费者需要的基本线索。

(二)对感觉与知觉过程的研究

消费者有了购买动机后, 就要采取行动, 但怎样行动, 还受其对客观事物感觉、知觉的影响。两个具有同样动机并处于同样情景的消费者, 因其感觉和知觉的不同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

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消费者每日受到各种外界环境, 包括商品形体、声响、气味、广告等的刺激, 这些刺激通过人的眼、耳、鼻等感官, 形成感觉。随着感觉的深入, 来自感官的各种信息经过大脑的分析加工, 形成对外界刺激的整体印象, 就是知觉。简言之, 感觉是人的感观对客观对象个别属性的反映。如人的眼睛, 可以感觉到苹果的颜色, 人的鼻子, 可以闻到苹果的清香, 人的手, 可以感觉到苹果圆滑的形状, 而颜色、气味、形状都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对各种感觉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 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和连贯的现实映象的过程。

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一个人每日面临成千上万的外界刺激, 但基于下述两个机制, 使人筛选掉了大部分的外界刺激: 一是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有一定限度, 如人的视

觉只能感受到电磁波中的一小段可见光谱, 人的听觉也只能感受到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声波;二是在能引起感觉的刺激范围内, 人只是有选择地注意其中的一小部分, 而忽略其余, 即注意具有选择性。解释的过程包含把注意范围内的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印象, 然后与过去的经验比较, 从中得出结论。而这个解释过程与注意过程一样都受到一个人个性、动机、态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性, 又称为解释的选择性。知觉过程的最终产物是形成某种反应, 这反应可能是记住某种信息, 改变对某种商品的态度, 也可能是立即采取购买行动。在知觉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了解知觉的选择性,它解释了为什么不同顾客对同一外部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

知觉的选择性发生在人脑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 一是注意的选择性, 即人们倾向于注意那些与其当时需要有关的、与众不同或反复出现的刺激物;二是解释的选择性, 即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或成见对信息进行解释;三是记忆的选择性,即人们倾向于记住那些证实了他的态度、信念, 或正是他需要的信息, 而忘掉其他信息。正是这三种选择性使人们的知觉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性———因为每个人已有的知识、态度、动机、愿望和个性不同, 使他们对同样的外界刺激, 经过知觉过程的加工筛选,会得出不同的整体印象。这就是企业在科学的制定营销策略时应注意的地方。

(三)对学习心理过程的研究

人们的行为有些是出自本能, 但多数行为, 包括购买行为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学习是一种由经验引起的个人行为相对持久变化的心理过程, 是消费者通过使用、练习或观察等实践, 逐步获得和积累经验, 并根据经验调整购买行为的过程。

学习是驱策力、刺激物、提示物、反应和强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某位消费者有着追求自我实现的强烈内驱力, 这时他可能通过广告、书刊或亲眼所见,感到某产品是一种能满足其需要的物品, 该产品就扮演了刺激物的角色。当驱策力被引向刺激物时, 驱力就变成了购买的动机。但具体何时、何处、怎样买,还取决周围提示物的制约。这些提示物包括亲友的态度、有关广告、介绍文章、展销会或关于该产品降价销售的消息等。购买之后, 通过使用, 如果感到满意(即反应), 他就会经常使用该产品, 使其对该品牌的产品的反应得到强化。以后, 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况,他还会做出相同的反应, 甚至举一反三, 在购买其他商品时也购买同一种牌子或同一家企业生产的, 即将他的反应类推到相似的刺激物上。

显然, 企业经营者应创造相应条件, 帮助消费者完成学习过程。如根据消费者的驱策力设计产品品牌形象;提供足够的提示刺激物促使消费者购买等。

(四)对基于品牌形象的信念与态度的研究

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过程中形成了信念和态度, 这些信念和态度又反过来影响其未来购买行为。信念是人们对事物所持的一种描述性的想法。如消费者认为某个牌子的电脑存贮量大、经得起不当的操作, 而且价格合适。信念在人们头脑中构成了某产品或品牌的形象, 它可能建立在事实、知识或经验上, 也可能是一种成见, 但一般不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态度则指人们已形成对某人、某物或某种观念的倾向性, 即赞成或否定的评价。态度直接制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因此已被用作预测消费者购买顾问的重要指标。对态度可作以下简单归纳:

1.态度不是与生俱来, 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 但先天需要对态度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2.态度有明确的对象, 如某人、某物、某种商品、某个品牌或商品的某个属性。

3.态度有方向和强度之分。方向即喜欢、不喜欢或是反对。强度指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

4.态度一旦形成, 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虽可能变化, 但变化较困难, 且短期内较少大的变化。

因此, 消费者一旦形成对某种商品或品牌的态度, 以后就倾向于根据态度作出重复的购买决策, 而不再费心去对不同商品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对企业来说, 消费者对其产品持肯定态度, 就会成为其产品的忠实购买者;若持否定态度, 则也很难改变。一般说, 企业最好改变自己的产品以迎合消费者已有的态度, 而不是试图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因为前者比后者付出的代价大约还要小些。

二、结论

上一篇:自由与不自由议论文下一篇:市场工作总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