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阅读论文

2024-08-16

自由的阅读论文(精选12篇)

自由的阅读论文 篇1

阅读的作用历来为有识之士所推崇。在笔者看来, 一者阅读是听、说、读、写四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二者阅读能够让人在终极关怀的高度上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也就是说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目前以应试教学的教育环境下, 语文教学的一切几乎均以语文本身的分割而散乱的知识点识记为基本目标, 使得学生在疲惫不堪的程式化练习中日渐远离语文教学的初衷,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者应该深思的地方。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深刻感受到我们必须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 让阅读教学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多作用。

基于此, 职业技术学院的阅读教学至少应服务于发展职院学生的个性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其终身阅读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等教育理念, 而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实效, 并以具体的书面成果 (读书笔记、习作) 作为评判标准。因为, 高职院校的学生根本不存在应试压力, 要是我们仍以应试教育为基点必然收获甚微。而事实上,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还是在以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付差事。既然这样, 笔者建议我们不妨以阅读教学为高职语文教学的重点,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尤其要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推广个性化阅读。每个人都有阅读的自由, 而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无疑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有益尝试。当然这种自由的阅读是有前提的, 也即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时应该予以适当的引导, 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不断提高的阶段。

笔者认为, 教师在学生阅读方面的引导, 应该有如下考虑。

一、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有着自己引导的重心。

在这方面, 笔者首先主张向学生推荐一些具有青春气息的励志类的经典作品, 以此培养学生应对挑战的心态和能力。并不是人人都能提过阅读成为作家, 但却可以通过阅读增强自己的奋斗欲, 在励志中不断成长。这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的那样, 人不是为了被打败而生, 而是应该去战斗。笔者相信不少青春少年看了如此话语会有所醒悟。事实上, 此类经典佳作还是很多的, 关键是教师本人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 进而引导学生去阅读, 去受益。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 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并让学生能够从作品中获得创造力和应对社会挑战的竞争力是理所应当的事。在这方面, 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作品不妨向学生推荐一下。杰克·伦敦年少成名, 20多岁步入文坛, 创作力极其旺盛, 他的《狼子》《热爱生命》等作品一直是年轻人爱读的佳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奇而陌生的广阔世界:那空旷荒凉又蕴藏奇宝的阿拉斯加、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中的无名岛屿、横贯美洲大陆的漫长铁路线、形形色色的鲜活生命及其与自然的严酷搏斗、或是人与人之间错

在教学中, 除了采用传统的“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方式外, 还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如:小组课、大班课、研讨课、定期或不定期的声乐集体观摩课、音乐会等, 突出以表演为主线的歌唱表演课, 突出以协调为主线的重唱课等, 使声乐教学与舞台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消除心理障碍, 提高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鼓励学生积极、认真地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唱和实践活动, 增加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 通过大量的舞台表演与实践活动巩固他们已学过的技能和技巧, 并获得丰富的演唱实践经验, 从而使歌唱心理更加健康稳定, 建立起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 通过对声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的优化组合,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意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提高声乐教学的水平和促进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学生们多读读杰克·伦敦的作品, 必会从中学会应对挑战的能力, 能够以较好的心态和实践能力直面社会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二、学习并阅读语言表达十分规范的经典作品。

让学生从经典的佳作中学会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固然重要, 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学会学习同样不容忽视。接触过中学以及高职语文教学的人知道, 目前时代中学生触手可及的电脑与网络已使大家对纸本阅读日渐陌生, 而事实却是即便在数字化的今天人们始终没有离开文字经典的阅读。罗琳女士的《哈利波特》系列所创造的财富神话想来大家不会陌生, 莫言的诺贝尔奖效应大家更应有所体会。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阅读, 关键是能否养成阅读的习惯和从阅读学会书写。写作是一种爱好, 更是一种能力。可是语言表达的不规范和句子的不通顺却是当代青少年司空见惯的毛病, 所以说多阅读语言规范的经典作品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然途径。要知道, 所有的作家无一例外都是因阅读而模仿, 因模仿而最终走向写作道路的。在方面, 笔者认为,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文章遣词造句均十分规范得体,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也同样如此。多阅读这些语言规范的文章, 无疑会让学生深入触及语文学习的本义。故而, 如果我们真心地推广阅读, 没准将来的韩寒和郭敬明会诞生于自己的班级。

三、要学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其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喜欢阅读的人会发现,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 阅读会使人变得明智, 提高生活的质量。而能否让学生爱上阅读, 同样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建议, 我们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阅读空间, 老师最应该做的是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故而, 我们引导的方向必须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 进而让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时候就会自己主动去涉猎感兴趣的阅读范本, 并最终拥有阅读的独立性。在此, 笔者想向同学们推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沈从文的《边城》, 前者是文学史上不可战胜的硬汉形象的彰显, 后者则向我们展现了在美好边城发生的有关于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簧、质朴的百姓之间爱与守候的故事。这两部小说均符合青春少年的阅读习惯与品位。不过,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会阅读, 因此不妨让他们大胆地去读, 开心地去读。

如今的网络化社会, 能够阅读的资源更加丰富, 学会阅读必然会受益无穷。

声乐教学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俞子正:《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 石准正:《声乐教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3.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杨杰, 男, 1967年出生, 汉族, 四川宜宾人, 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 毕业于西南 (师范) 大学音乐系, 音乐讲师。

自由的阅读论文 篇2

朱以撒

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除了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抱朴子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

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有人就对我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让你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

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够了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轻滑。欣赏缺乏兼容的胸襟与视野,走入极端,就成了畸形欣赏、难以转捩的不健康欣赏观。如果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是古人早已批评过的。

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的欣赏。晋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都显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那种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所谓“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的欣赏,既简单又粗暴,更达不到欣赏真谛。

生存论的本体把审美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精神的自由。

(选自7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欣赏之前要“去蔽”是指事前不应接触相关的欣赏定论,以免影响自己独立的欣赏趣味。

B.让具有地域审美局限的人拥有评判权柄,对艺术欣赏来说害莫大焉。

C.所谓“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是说欣赏者从作品本身出发,获得个性的审美体验。

D.要得欣赏真谛,就不应把书法纳入道德范畴,以人品论书品。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欣赏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产生差异”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

B.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流派。

C.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D.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卷帙浩繁,已成不二法门。

3.本文提及的“精神自由”的含义是什么?(3分)

(9分)

1. A( A项反对“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不等于“不应接触相关的欣赏定论”)

2.D(D项说的“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的原因。)

理性阅读,实现语言的自由生长 篇3

【关键词】理性阅读 目标诉求 方法诉求 价值诉求

理性阅读,是相对于感性阅读而言的。

感性阅读,是当前许多教师迷恋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教师会以文本的情感主题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将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上,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只局限在一篇课文的视域里。

而理性阅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理性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理性阅读的目标诉求——学习文本的表达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言语作品。教师通过设计“听、说、读、背、写”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进入课文所设定的“言语学习场”,在规范的言语材料中悟得语言的法则、形成自己的语感,并能运用于自己的言语活动——说、写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言语生长。特别是像《黄河的主人》这样的名家名篇,更值得教师去研究言语材料,将作家言语表达的密码揭示给学生。

许多教师教学《黄河的主人》,把教学落脚点放在“品读课文语句,体悟艄公的品质”这个层面上,而对“烘托”这一写法,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笔者在教学时不仅注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关注词语在语句中的表达效果,而且将“烘托”的写法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深入浅出地教学,让学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言语训练,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学科价值回归。

新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描述中,虽没有要求本学段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但是《黄河的主人》所在的单元是四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此时引领学生关注词语的表达作用,领略文本的表达方法,还是十分可行的。

目前,教材仍然以情感主题为单元来安排选文,这就更需要每个年段的教师理性地思考每篇课文该让学生学习文本的什么表达方法。比如,一、二年级重点学词学句式,三、四年级重点学段式,五、六年级重点学篇式。如果教材的单元安排能按照语文本体性知识和方法为系列,循序渐进地训练,梯度螺旋地上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愁不提高。

二、理性阅读的方法诉求——显化学习的过程

维果茨基说:“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思维在言语中的具体化,同时也就是对具体表现在言语中的意义结构的改变,也即‘思维的语法成了言语的语法。”《黄河的主人》一文作者运用的“烘托”的写法,是将与艄公有关的景、物、人与艄公形成对比和映衬,从而突出艄公的形象,是作者比较思维的显现,亦即作者“思维的语法成了言语的语法”。

作者的比较思维,给了笔者教学设计的灵感。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将“比较”这一学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触摸语言文字。由浅入深,从词语比较、语句比较、篇章比较,最后到课外的练笔,教学环节层层推进,学生学习时间充分,语文能力不断提升。

可以说,比较,是笔者提供给学生打开文本言语密码的一把钥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引领,是学法指导的显性化。

笔者将本课的几个教学环节呈现如下:

【教学环节1】词语比较,在句式表达中巩固理解

师: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先考考你们对词语掌握的程度。谁来读这两个词?

生(读):胆战心惊、提心吊胆。

师: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词的意思比较相近,都是形容比较害怕。

师:再比较,它们的程度一样吗?

生:“提心吊胆”应该是微微害怕,“胆战心惊” 是十分害怕。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这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那你会用吗?谁来填一填?(出示练习)

① 手里拿着成绩单,我( )地往家走。

② 走在不到一米宽的悬崖边上,我顿时有一种( )、心跳加速的感觉。

生:手里拿着成绩单,我(提心吊胆 )地往家走。走在不到一米宽的悬崖边上,我顿时有一种(胆战心惊 )、心跳加速的感觉。

师:请问拿着成绩单,你为什么不填“胆战心惊”?

生:因为拿着成绩单没有那么害怕。

师:那么站在悬崖边为什么胆战心惊?

生:因为悬崖非常高,关系到生命,让我感觉很害怕。

师: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像这样的近义词很多,我们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察觉它们细微的差别,这样才能准确运用。

【教学环节2】语句比较,在合作探究中体悟写法

师:请大家找出课文中描写艄公的段落。

学生找出课文的第6和第8自然段。教师出示这两个段落,并用红笔把不是写艄公的句子先去掉(如下图)。

师:和原来的句子比较一下,看行不行,如果不行,得说出理由。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看法。(学生交流)

生:我觉得“我不禁提心吊胆”不能去掉,因为这和“艄公却很沉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我觉得“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这句话也不能去掉,因为这些乘客以前也坐过,他们知道那个艄公身系乘客的安危,也很熟练,不会有生命危险。衬托出艄公技术高超。

生:乘客既然能表现出谈笑风生的神情,说明他们对这个艄公的技术很放心。

师:平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看到哪些人谈笑风生?

生:我看见一些老奶奶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生:亲戚朋友们很久没有在一起,团聚的时候谈笑风生。

师:同学们发现,我们说的这些谈笑风生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

生:在安全、悠闲的情况下发生。

师:可是乘客们在哪里?

生:黄河上。

师:从“谈笑风生”这个词语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艄公?

生:我看到了一个驾驶技术很好的艄公。如果他的驾驶技术不好,乘客们在船上就有可能提心吊胆。

……

师:说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作者的一种写作方法。大家请看,他本来想写的是艄公,可他偏偏不用太多的句子去写艄公,而是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我”、乘客、黄河、筏子,通过写这些和艄公有关的景、物、人,来为写艄公服务,这种方法叫烘托。(师板书:烘托)

在学生交流自己观点的同时,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又能体会作者运用“烘托”这一表达方法的妙处。

在学生了解了“烘托”这一表达方法之后,再让学生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寻找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也在烘托艄公的品质。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表达,深入体会“烘托”这一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环节3】篇章比较,在略读训练中强化写法

在学生了解了《黄河的主人》所运用的“烘托”的表达方法之后,笔者又推荐学生读苏联作家尼古拉斯的《大森林的主人》。让学生略读短文,并比较一下,《大森林的主人》和《黄河的主人》的写法一样吗?

学生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比较,明白《大森林的主人》用了很多的篇幅详写了大森林的主人猎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是正面描写,而《黄河的主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进行侧面描写,也就是烘托,从而让学生对烘托与正面描写这两种写法进行区别,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理性阅读的价值诉求——隐形文本的情感

感性阅读执着于文本情感的渲染和品读,其实文本的情感不需要着力去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接受了情感的熏陶和濡染。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本所受到的情感熏陶程度是不同的。教师的讲,作用微乎其微。

理性阅读,不是忽略文本的情感主题,而是将情感变成一条暗线,贯穿于教学始终。比如《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情感目标——对艄公品质的感悟,笔者就将其淡化处理,隐藏在主题设计之中,让学生在表达中自己去体悟。

在课的结束,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① 学习《黄河的主人》中烘托的写法,以“学习的主人”为题,写一写你身边爱学习的人。

②百度搜索《鲁滨逊漂流记》电影,看鲁滨逊在荒岛如何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命运,成为荒岛的主人。

最后,笔者的课堂结语是: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一切困难,成为生活的主人。

从课文《黄河的主人》的精读到课内拓展《大森林的主人》的略读,再到课外《鲁滨逊漂流记》电影的观看以及以“学习的主人”为题进行的习作练笔,都是以本文的情感主题为主线来设计的。虽然笔者整节课没有一个环节讲艄公的品质,但学生在体悟《黄河的主人》“烘托”写法时,在比较阅读《大森林的主人》时,已经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了对情感态度的学习和迁移,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感受精神气质,立志成为生活的主人。

还学生阅读的自由 篇4

一、自主性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必然会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多出一个教师。但是,不能因此而破坏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正常关系,教师不应成为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二传手”。如有的教师总喜欢根据教学参考资料解读作品,然后再向学生灌输,以为这是最权威的解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捷径。其实,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这只能是教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只能是统一的标准化的阅读,而不是个性化的。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应该直接面对作品,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这是个性化阅读的先决条件。可见,个性化阅读提倡的是自主阅读、创造性阅读。

如在教授《秋天》一课时,在郊游的歌声中导入新课后,我就一次次地放手让学生读课文,把直接面对作品的机会还给他们,使学生在自己直接面对作品的过程中从不会读到能读准课文,在自己直接面对作品的过程中从不理解或不太理解到读懂读好课文。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询问学生:“你感觉到的秋天是怎样的,你看到的秋天是怎样的?”学生再反复读文章。由于读得充分,学生发言热烈。有的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有的说:“秋天是惹人多思的季节。”有的说:“秋天是清远的。”还有的说:“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在交流的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收的田野、果园,归泊的渔人,并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进行想象练说。这样,学生读懂、读好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

二、探究性

“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读物提供的信息(字面显示的信息、甚至更深层的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提升和发展。

如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走下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教者遵循活动教学的理论设计了教法。先让学生在书中找答案,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感知,接着创设了两个情景,让学生亲自经历过程。情景之一:一大步跳下来。情景之二:在别人的引导下逐步解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讨论。这样设计,将原先抽象的语言变成了学生的具体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探究,解决了难点。

三、调控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四、差异性

阅读学家萧乾把阅读比做经验汇兑:“文学是天然含蓄的东西。即就字而说,它们也只是一根根的线,后面牵着无穷的经验,字好像是支票,银行却是读者的经验库。‘善读’的艺术即在如何把握着支票的全部价值,并能在自己内在的银行里兑了现。”萧乾的“经验汇兑”说表明:文本的意义是读者和作者的经验交流生成的。读者的经验越多,通过作品兑换作者的经验也越多。阅读认知理论还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那么,到底如何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展开:

一、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形态,发展阅读个性

1. 自主取舍阅读对象

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口味不同,如果学生都用同一种阅读材料,自然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我认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一次阅读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同一阅读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个性的基础上。例如,同样是描写春天景物的阅读材料,从跨越的时空看,有现代的,有古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从作品作者看,有成人的,有孩子的,有名人杰作,也有凡人偶得;从篇幅体裁看,有诗词,有散文,有洋洋长篇,也有短小精悍的。这么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根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强求统一。学生可以选择读或不读,精读或略读,多读或少读,部分读或全部读。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面对丰富的阅读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是其兴趣的集中表现,而且与其自身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2. 自主选定阅读任务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教学对象的个性实际出发,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善于了解并研究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心理,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任务,学生感到很轻松,能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身的潜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教授《秋天》一课,文中写的几个段落,结构差不多。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定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段落进行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自由取舍一两段加以细细体味,同样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同一性”,注重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群体中常态分布的差异现象。表现在课堂中要求班级所有学生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交流,并主观地期望达到同一目标。是提问的,便用口述方式回答,是练习的,便用答案的形式表达,严重钝化了学生的个性。而人们又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所以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只要他能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比如讲授《苏州园林》,引导学生感受园林美丽的景象。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景象,有的学生可以流畅地表达自己所想的,多数学生看到了,也想到了,但表达的效果并不佳。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允许不同的交流方式呢?愿意口述的可以口述,想通过感情朗读的也可以,根据苏州园林的录像,设置一个旅游情景,让学生来当一回导游,写一首稚嫩甚至算不上诗的小诗,画一幅比课文描写更美的图画,难道这些都不可以吗?教师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而个性化的交流方式则激活了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他们选择其一,自由演绎,让个性尽情展现,潜能从容释放。

二、优化阅读方式,尊重阅读体验

1.引导批注阅读

从众心理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2.鼓励批判性阅读

学生信任老师,尊重知识,不等于迷信书本和权威,“人云亦云”地跟着老师转。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向来如此”“大家都这样认为”的、习以为常的或已被权威确认的事物中发现不合理的东西,并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这种质疑能帮助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思维过程中,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产生新颖、独到的问题视角,能有效地推动学生深入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结尾有这么一句总结全文的话:“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在教学过程中,一名学生对作者所用的“爱慕虚荣”一词提出疑问,他认为从故事中赫尔墨斯的“笑”及其心中的想法来看,故事更多地讽刺了赫尔墨斯的自高自大,该寓言适用的是那些“自高自大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教师及时赞赏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并肯定了他的想法。像这样,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敢于质疑书本,超越教师,其阅读必定更具个性化,创造个性也必将得以充分展示。

教师教学还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异常之处、矛盾之处、隐晦之处、关节之处、着重之处,这些地方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阅读、思考和探究。对这类质疑,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给予其“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是“双手捧出真理”。教授《行道树》一文时,学生对“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句话产生疑问,“忧愁”又“快乐”是一对反义词,怎能又“忧愁”又“快乐”呢?教师表扬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肯定他这个问题提得好,再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矛盾处进一步阅读全文,学生联系上下文略一思考,便豁然开朗,对文章的理解也更进一步。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处处闪烁创造的火花。

3.强化反思性阅读

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一般地说,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等等。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教师的引导能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三、创新教学方式,巩固阅读成果

1.力求问题开放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化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教授《两小儿辩日》,教师问:“从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具有强烈自主意识和浓厚个性色彩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2.注重评价延时

《课标》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自由的阅读论文 篇5

——对小学开展“读书活动”的建议及构想

文章作者:潘森云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0

2众所周知,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是最为有用的财富,只有知识才能够使我们从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苏州市市长、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其实就是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北大刘洪权博士也认为:“语文教育除了教人认字,它还应该提供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人’的基本东西。许多国家都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有具体规定,虽然所选书目不一样,但着重的都是对健全一个人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

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逐步提升、小脑袋瓜会越使越聪明,知识思想各方面增加成长得较快。而小学这六年也正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浪漫时段,此时如果能够让他们接触并阅读优秀的童话故事、优美的古今诗歌、容纳了众多成语与谚语的知识性图书、时文、美文及中外名著等,一定会培养起他们超凡的想象力、激发起无限的创造力,起到奠基人文素养、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对孩子们的童年成长、直至终身的学习生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们的众多小学若能科学、合理、有序甚至是创造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无疑是能实现上述目标的最好选择,这项工作如果能施行起来应该说是有百益而无一害、利国利民、利人利己,应该算得上是一件人人称赞、个个叫绝的大好事,应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产生迫不及待、刻不容缓,丝毫不能懈怠的紧张感和使命感。

那么“读书活动”的开展怎样做才算是切实有效,才算是实现众多小学提出的“捍卫七彩童年、激活师生成长、打造阳光校园”的战略愿景,才算是实现上述“培养人、塑造人”的远大目标呢?

笔者根据已摸索积累的一些经验,站在初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协调的角度,提出三个“对话”的构想,供同行们参考。

一、与文本对话,读出真知

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我们不了解的世界。阅读的过程就是打开这些门的过程。打开这些门走进去,浏览新鲜事物,探求未知天地,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我们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们进入文本世界,读出真正的知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孩子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疲”。看来我们的老师首先要在孩子们的兴趣上做足文章。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发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据笔者调查:目前一些重视孩子们阅读兴趣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学校推荐给孩子们的书目有:安徒生、法布尔、凡尔纳、冰心、黄蓓佳、曹文轩等大师、大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贴近孩子们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优美、生动,艺术价值很高。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喜爱。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读书活动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读书状态,就能成为孩子们获得真知的不竭动力。

那么,怎样读好读透就需要我们的老师作有效的引导了,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具体操作。

1.讲究形式,吸引孩子

各所学校可先列出一些不同年段、不同体裁的具体书目推荐给孩子们。对于学校所推荐的书目,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内容,教师们可采用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形式,或默读,或跳读,或朗读,特别是对于精彩片断可高声诵读,可比赛读可表演读,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只要孩子们喜欢,就可以让他们自由选择,随性、随意,尽力让他们能够发挥爱好,凸显个性。比如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2006开始施行的让六年级12个班的孩子每班买了不同样的书籍,读完后各班轮流交换着读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既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又实现了资金节约、资源共享。再比如还是这所小学让孩子们每人精心设计一张书签,除了讲究画面

色彩鲜艳外,还强调必须要引用一则名人名言做主体内容。每个班先评选出优胜者上报学校,学校再分年级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在学校的橱窗里展出就是个很有创意的做法,值得借鉴。

2.读写打通,开发潜能

如果说阅读是一次发现的旅程,是和作者的心灵相近相切的一种生命体验的过程,那么写作则是一种召唤,是对阅读“回应”的召唤。读写发生碰撞,能让孩子们不断地积累写作素材,反省自己的阅读经验,深化自己的阅读记忆,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写的形式最好不加限制,如可让孩子们做一做摘要,写一写读书笔记,记一记日(周)记,练一练随笔,五六年级的孩子们可写一写读后感等。孩子们若能养成常写读书心得、随笔等习惯,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了。著名作家三毛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常常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又常常是文思不可遏制地泉涌笔端,直到深夜。一篇篇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和洋溢着文学才华的文章,经常是在读书与写作相伴中诞生的。

二、与自然对话,读出真情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古时候一个孩子写的一首咏四季的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我们的老师要教会我们的孩子用一双眼去发现,用一颗心去感受。据了解,南京市江宁实小开展的“读书活动”中老师推荐给孩子们的书,无一不是名家经典、大家名篇。这些作家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和生活对话、和自然对接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读书活动”的开展也不能仅限于只在“书”中,还应适时因地的带领孩子们走出“书”外,去观赏四季美丽之景,去倾听花开鸟语之声,去感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去聆听“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去触摸“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去领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在读书过程中,让孩子们融进书中,走近自然,和自然对话,或喜或悲由他们,或哭或笑任其然,总的原则就是要让孩子们能够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的感受,并带着它去体味名家大师们笔下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情所在,让清新的空气成为每一个孩子的最爱,让自然的色彩成为他们心灵的调色板,让朴实的真情在他们走进书中、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毫不掩的流淌,情不自禁的倾泻。现实中的人、书本中的事、自然中的景交融一体,孩子们沉醉其中定会感到无比的快乐与幸福。

三、与活动对话,读出真我既然强调要开展的是“读书活动”,那么它的整个过程则应是既要有“读书”长伴,又要有“活动”相随”。也就是说“读书中穿插活动”,“活动中体现读书”,让“读书”与“活动”真实地融为一体(首先应强调以“读书”为主,“活动”为辅),真正地让孩子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到与活动对话,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挥特长,塑造个性。

那么,在读书过程中可开展哪些活动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利用各个年级每个班的黑板报、学校的橱窗和每个班的展板定期将孩子们的读书成果(以文章为主,可辅助些图画)展示出来,可分年级进行比赛,评出优劣,以示促进激励。

2.可尽可能的发挥孩子们的特长、借助家长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将孩子们所读的名篇佳作进行课本剧改编,进行课本剧汇报演出,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的很多篇目,曹文轩小说、黄蓓佳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非常适合孩子们演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潜力,都有闪光点,只要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能给他们一方舞台、一方天地,他们一定能呈现给我们最大的能量,最美的姿态。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邀请名家大师来学校与孩子们见面畅谈。可以想象孩子们如果真能见到曹文轩、黄蓓佳等大作家,他们该会怎样的兴奋、怎样的欣喜、发出怎样的惊叫?南京一些中学文学社,如十三中大唐文学社、南京九中弘光文学社、江宁高级中学寸草文学社等,都曾成功地邀请北大著名教授曹文轩、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等来校讲座谈,效果很好。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也曾成功地邀请过著名作家黄蓓佳、张之路、祁智到学校与孩子们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如果要说“追星”,我们的学校、老师、家长应当引导孩子追这样的“星”;如果说要成为“粉丝”,我们的学校、老师、家长也应当引导孩子们成为这些作家、诗人的“粉丝”。

4.鼓励孩子们把自己平常写得好的习作、练笔等多参加各种各样的不同级别的比赛,多向报刊和其他各类刊物如《语文报·小学版》《少年文艺》《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各省市知名报刊投稿发表。看到自己的文章能获奖,能变成铅字,孩子们一定会无比开心。

自由的阅读论文 篇6

关键词:阅读;小学生;加深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88-1

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朗读,犹如一张白纸,对朗读技巧毫不所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从小就热爱语文,热爱朗读,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打好基础是关键。而在每周一次的阅读课上,能让我们更专心地关注到孩子的朗读水平,能让我们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并充分张扬学生的朗读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练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儿仅以阅读课上一篇《上天的蚂蚁》一课的教学为例,作简要的论述和说明。

一、教师范读——感受深深的情

范,即榜样,模范。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作示范,以此引导学生读书,这是很直接的导读方式。好的范读不仅通过重音、语速等的变化读出自己的理解,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课文表达的“情”,同时能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能激发孩子对读书的欲望和朗读的情愫。

课堂实录1:

师:孩子们,你们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故事中的嫦娥从此生活在天上!今天,有个巨人和一只蚂蚁也想去天上看看,想听听他们的故事吗?

生:想!

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对巨人、蚂蚁、白胡子爷爷的话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

生:(听得特别的认真,并不时眨巴着小眼睛,对故事中的人物充满着好奇)

(师读完,生给予热烈的掌声)

二、创设情境——洋溢满满的情

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音乐渲染法,图文结合导入法,角色扮演法,故事导入法等等,让孩子在丰富的想象中,在角色的扮演中,走近文本,走进文本,并洋溢着满满的情,参与到朗读中去。

课堂实录2:

师:要上天,得爬一棵什么树?

生:一棵通天树。

师:(在黑板上贴上一棵很矮的树)这是通天树吗?

生:(着急地说)不是不是,通天树很高很高,它太矮了。

师:(巧妙地鼓励)你能让树长高吗?

一生读:这棵树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云霄。(但不是很到位)

师:(鼓励,并把树往上升了一点)

(学生看到自己的朗读会让大树长高,于是举手的越来越多,并强调了“很高很高”,朗读越来越到位)

课堂实录3:

(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品读白胡子爷爷和巨人的对话。)

师:白胡子爷爷看到巨人直摇头,想鼓励鼓励他,谁来试试?

生1:试一试吧!你身强力壮,也许能爬上去。(鼓励的)

师:不行,我爬不上去的。(胆小的)

生2:试一试吧!你身强力壮,也许能爬上去。(信任的)

师:不行,我爬不上去的。(退缩的)

生3:试一试吧!你身强力壮,也许能爬上去。(急切的)

师:不行,我爬不上去的。(边读边摇头)

生4:试一试吧!你身强力壮,也许能爬上去。(盼望的)

师:不行,我爬不上去的。(声音越来越小,还连连告退)

(孩子们就在巨人老师一次一次的连连后退中展开了想象,自己去感悟老爷爷鼓励巨人的心情及语气)

三、巧妙评价——撩拨浓浓的情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朗读中,教师充满赏识、巧妙机智地评价,会让孩子更加充满自信地参与到朗读中来,并喜欢上这项有意义的语文活动。

课堂实录4:

师:白胡子爷爷俯下身子,问小蚂蚁:“你这么小,你能行吗?”

生1:我能行!(自信地)

师:真是只自信的小蚂蚁!白胡子爷爷又问:“大树这么高,高得插入云霄,你能行吗?”

生2:我能行!(坚定地)

师:小蚂蚁更自信了,坚定了脚下的路,一步一步往上爬。前进的路上有许多困难,你真得能行吗?

生3:我能行!(信心十足地)

……

(教师一次次地评价和点拨,撩拨起学生浓浓的情趣,朗读得越来越自信,学生也从一次次地朗读中,体会到这是只自信的,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小蚂蚁,心中对蚂蚁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了)

小学生最爱戴高帽,一句表扬的话能让他们高兴大半天。所以,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十分重要。“读得真好!”“你真棒”,先指出优点,然后再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给他信心和勇气。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

另外,我们还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朗读时间,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语文课,每一次阅读课,让学生与文本多对话;增强朗读的目的性,做到读前提示要求、读中耐心倾听、读后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朗读才会有效。

自由的阅读论文 篇7

“自由自主的阅读”的具体意义就是:教材的编写目的, 是培养、尊重并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教材的编写应服务于阅读的开展, 并指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更多元的阅读题材、更丰富的阅读资源。阅读应成为一种个体性活动, 基于学生的需要, 他们应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书籍, 自主地、大量地阅读。而对检查阅读效果的任务, 也应由教学双方经过磨合而确定有益且有效的个性化方式, 繁简难易视人而定, 不应做“一刀切”的硬性规定。

“自由自主的阅读”的生态群落式语文阅读体系的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因为这种阅读基于学生的本性需要, 是一种真实深刻的语言实践, 它能使学生真正乐于阅读, 并常常是在学生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 帮助他们开发识字潜能、建立足够词汇、增进文法能力和培养写作风格, 从而使得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的学习一并在自由阅读中得以实现。而如果仔细观察那些传统语文教育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我们也不难发现, 他们优秀的基础往往不是因为课堂学习, 而是因为自己在课外进行的“自由自主的阅读”。

这是一种真正了解学生的课程体系, 它遵循着学生的天性、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逐步展开成为生态群落式语文阅读体系。“生态群落式”语文阅读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1.阅读的“非刚性”特点

它深刻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和阅读习惯、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能力、学生对世界和生活的思维方式, 还有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好偏向。它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要求, 也不需要机器般的劳作, 学生在其中就如同自然界里的一株植物, 在一个沉默宽容、博大丰富的环境里, 安静地阅读, 自由地生长。

2.教材的“原生态”特点

教材供应是根据学生阅读的年龄特征进行的, 如年幼的学生多喜欢读语言富有节奏韵律的作品, 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内容和形式上富有新鲜感的作品。此外, 在教材的编写中还应力求内容丰富、风格多元, 不拘古今中外之别, 也不拘作家风格、价值观和类型的差别, 作品只要富有优秀的精神价值, 无论是传递民族传统文化的, 还是蕴含现代公民社会常识理念的, 或是有益于学生生活实际的, 都能在教材体系里以完整、原始的文字得到体现, 不用政治过滤, 避免增减删改, 使得所有的精神食粮都是自然天成、纯朴健康的“原生态制品”。

3.“精神的生态”注重“精神的生长”

这种阅读体系所营建的是一个精神的生态系统, 它所有的工作内容就是教师、学生和书本之间的精神交流, 它唯一的工作目的就是在这种交流中提升它的最高价值———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成长。而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精神成长的最好的营养物质, 莫过于文学作品, 因此文学教育将是这个生态系统达到旺盛繁荣状态的最主要途径。

4.主题组是建立生态群落式的学习组织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 教师和学生将如同生态群落里的伙伴, 他们组成主题组的学习组织, 在学习教材时, 共同讨论确定阅读的主题。教师再根据主题提供书籍资料和相关信息, 引导学生自行寻找感兴趣的材料、书籍, 开展自由自主的阅读活动。师生在主题活动的过程中, 随时都可以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分享, 而教师也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当大家觉得此一主题的阅读已进行完毕, 不会再有更多的收获时, 便可商量决定下一主题的阅读。

5.教师是生态群落的精神领袖

把自由阅读的梦还给学生 篇8

一、“必读”书单带来的灾难

不少学校或老师都会给学生开列“必读”书单,并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阅读的情况,这种做法给阅读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

开列“书单”没有什么不好,但加上“必读”二字就值得商榷了。因为每个孩子阅读的兴趣、程度、能力是不一样的,让不一样的孩子读一样的书本来就不太恰当,况且这些书单本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仔细看过不少书单,总体感觉是开列书单的人不太了解儿童阅读,他们眼里除了四大名著,就是《上下五千年》《世界历史故事》,要不就是一些成人的经典作品。他们无视那些浅显但优秀的读物在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习惯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更看不到这些作品所拥有的深刻内涵和独特价值,总是好高骛远地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速度提出过高的要求,这往往会让阅读变成一种任务而不是学生的主动需求,会让学生觉得无奈、痛苦,而不是期待和快乐。如此下去,一旦没有老师的要求,许多学生就会被电视、游戏抢走而永远离开阅读。

更可怕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有的学校或老师往往会对学生进行测试。课外阅读怎么测试呢?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故事的情节、细节等出一些试题。如“鲁滨逊到失事的船上去了多少次?”“蟋蟀拉琴是用左翼鞘还是右翼鞘?”为了能在测试中获得高分,老师不是带领孩子们阅读、欣赏———这样太耗时,也不能保证考出好的成绩,而是把一本本书变成了一道道复习题,于是课外阅读再次变成了一场毫无新意的应试。面对那些让人匪夷所思的复习题,面对枯燥的背诵和无聊的考试,学生们获得的是有关这本书的知识而不是跟文字亲近的机会,他们不但会因此离开阅读,甚至还可能会觉得阅读是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

“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推动阅读不是简单地从成人的角度给学生开个书单,然后粗暴地强迫学生阅读,而应该用充足的图书、充足的时间、良好的空间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把他们一点点引进阅读的大门,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有了兴趣,有了习惯,想让学生不读书都难!

二、“好词好句”背后的错误观念

学校在推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些偏差还不是最致命的,因为如果一线老师有正确的读书观念和灵活的操作方法,他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班上把危害降到最低的程度。很可惜,这样的老师不是很多,更多的老师由于缺乏丰富的阅读体验,缺乏对文字的正确理解,缺乏突破重围的勇气,以致让阅读一步步走向歧路。这当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摘抄“好词好句”。

摘抄“好词好句”是许多老师经常布置的读书任务。我以为,这基本上是一项没有任何效用甚至有副作用的作业。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做完所有作业后胡乱地从书上摘录几个词语、几个句子来应付老师的检查。为什么要摘抄呢?为了积累吗?要知道,人类的大脑十分神奇,该记住的总会记住,该忘记的总会忘记,该失而复得的总会失而复得,它不会因为学生做了“摘抄”而改变。摘抄是为了促进阅读吗?那倒不如不摘抄,有摘抄的时间,还可以多读几页书呢!我悲哀地发现,许多时候,“摘抄”已经替代了“阅读”:学生们应付完“摘抄”的任务后,时间已经不早了,手也已经很酸了,即使本来想看书,也没有了看书的时间和精力。

摘抄这种方法,对成人做研究、写论文等是有用的,但绝对不可以把它移植到学生的阅读中来。我觉得让学生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把书读下去是最重要的。如果老师实在不放心,可以请学生讲讲全书的人物和脉络,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甚至鼓励学生把书中的一些章节改成剧本演一演等等,都不失为可取的检查方法。

再说“好词好句”。我很疑惑:离开了具体的文本和具体的语境还存在什么大家都认同的“好词好句”?我曾问过许多学生什么是“好词好句”,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成语就是好词,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就是好句。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几乎无法从沈从文、汪曾祺等大师的作品中找到一个好词好句。当下,不少学生作文时不是认认真真地观察,老老实实地写作,而是热衷于词语的堆砌和过度的描写。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是不是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呢?

三、对“随文练笔”不切实际的幻想

苏支超教授认为,阅读对于写作之所以有促进作用,是因为阅读和写作的过程都是语言运用的过程,都是运用思维的过程。阅读优秀语言作品的过程,就是沿着科学的思维轨迹,借助精良的语言来理解作品的过程。日久天长,阅读者的思维也必然趋于科学,语言也趋于精良,并在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

但功利的阅读等不及“日久天长”,不仅课外阅读如此,阅读课也是如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写”成了阅读课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一节公开课上如果没有“写”的训练,执教者就有可能会被认为观念落后甚至不懂语文教学。但期待通过“随文写作”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我看来,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随文写作”常常要求学生从作品的主题出发写感悟。如一位老师执教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时,让学生写写对母爱的理解,大部分学生的文字看上去都非常优美,可全是空话套话,即使他们不上这节课,不读这篇文章也能随口说出来。这样的训练多了,就会让学生产生“写作原来可以这样随便,可以这样应付”的错误观念。

学习表达的形式或技巧是“随文写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以为,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形式或技巧,这样的训练纯粹就是浪费时间;如果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形式或技巧,这样的训练就是生硬、机械的模仿。吴冠中先生谈绘画教学时说:“在教学中,重于培养慧眼,轻于训练技术,尤其反对灌输技术,技为下,艺为上。眼睛是手的老师,‘眼高手低’不应是贬义词,手技随着眼力之高低而千变万化。”写作不也是这样吗?为了培养学生的一双慧眼,我们不能急急忙忙地“种”,分秒必争地“收”,而应该让他们尽情地阅读,自由地阅读。我们要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悟,而这种发现和感悟,一定会在某个时候,通过某种途径用某种方式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能力。所以,王栋生老师说:“阅读化为精神与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比较长,而惟其长,才能厚实,扎实,结实。”

让学生在阅读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篇9

一、让学生决定怎样读课文

一篇课文要怎样学, 才能收获大一些?首先要从整体感知上入手, 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再具体地往深处挖掘。要想实现这个目标, 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但是怎样读?是教师领读、齐读, 还是指名读, 要由大多数学生来决定。如果是抒情性较强的文章, 学生一般会愿意先听教师范读或者是听录音。尤其是在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时, 再配上应情应景的优美音乐, 学生一定会随着朗诵的进程, 而如痴如醉, 完全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这样教师要求学生再读时, 学生就会急于想模仿教师, 课堂气氛会非常活跃, 学生的情绪就会被积极地调动起来。这样在潜移默化中, 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思想得到了升华。

二、让学生决定阅读时思考什么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要教师能抓住时机, 适时地引导, 学生完全有能力提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所以,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 提出代表自己观点的问题, 这样学生会有提高自己思考能力的机会, 为进一步创新思维打下基础。例如,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 在学生听录音后, 或者教师范读后, 就可以让学生分组。分完后,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 再让学生自己在组内提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 然后组内讨论, 找出问题的答案, 并且讨论看谁的问题更具有深度, 更有价值, 然后把它作为本组的代表性问题。教师这时候可以再进行适当的指导问题就比较有深度了。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肯定会再仔细阅读课文, 以便于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 既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

三、让学生决定问题解决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具体采用什么方式解决, 应该由学生说了算。究其原因, 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果能解放学生的思维空间, 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独立人格的形成, 都会大有好处。而这正是我们所想看到的教育效果。还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为例, 学生提出问题后, 可以通过读、说、演、画、辩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答。在我教这一课时, 学生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证明桂林山水甲天下?2.桂林的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3.桂林的因为他们认为二三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决定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而在寻找二三问题答案的时候, 有的组就采用了一个学生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总结的办法, 然后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 再进行讨论, 得出了桂林的水“绿、静、清”的特点及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征。有的组通过集体默读课文, 然后查找图片资料, 对照课文的办法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了。

四、让学生评论课文读得怎么样

学生听别人读课文 (包括录音、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 内心所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 或欣赏、或赞同、或提出异议, 每个人都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时候千万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 应该明白这是学生对课文不同理解的结果。我们的教育不是用模具制造产品, 而是注重个体差异, 培养具有完全个体人格的有用人才。所以,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己领悟, 并适时地教给他们评价的方法:评价一个学生读得怎么样, 首先要找到他的优点, 如声音洪亮, 发音正确, 读得认真、流利, 读得有感情等, 然后再给他提出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这样既团结了同学, 照顾了同学的心理, 又进行了交流, 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也促进了同学读课文的积极性。

五、让学生自己交流读后的感受

在读了一篇课文后, 学生肯定会明白一定的道理, 受到一定的启发, 有一定的感情触动, 这都是学生们自己的事, 教师不应包办代替。学生们的感受千差万别, 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尊重学生们自己的观点。例如, 我在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 学生有的说“村民们目光短浅, 只图自己一时的富有, 不注意保护森林, 才会落得这样可悲的下场。”有的说“从这小村庄的故事, 我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训, 保护大自然。”还有的说“学了这篇课文, 我一定从我做起, 爱护学校的花草, 再也不折花玩了。”更有的说“我回家一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 让他们也懂得这个道理。”这样, 学生的收获很大, 也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

六、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内容

学完了一课, 教师都会留一定的作业, 但是所留的作业起到了什么作用, 是否注意到了不同学生对作业的解决能力, 这直接会影响作业的效果。我认为, 教师所留作业要起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进一步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所以作业一定要具有层次, 供不同程度、不同爱好的学生选择, 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顺利完成;学习中等的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好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成功的果子”。如我给《鸟的天堂》这一课留的作业是:1.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2.给爸爸妈妈讲讲《鸟的天堂》的内容。3.画一画鸟的天堂———生活着许多鸟的大榕树。4.观察一种或两种鸟, 把它们的模样和生活习性介绍给大家。

幼儿自由阅读指导策略 篇10

0—6岁的婴幼儿时期,是人生命的起跑时期,是人的智慧潜能开发的关键期。很多科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经过研究发现,儿童早期阅读、计算能力对日后的智力发展影响最大。早慧的孩子通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阅读。美国心理学家经过多年关于天才发生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有44%左右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在5岁之前就开始阅读了。

从国际上看,美国50年代开始早期阅读研究,一些发达国家在80年代就已经把儿童智能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阅读能力方面。现在,这种观念和思想也越来越被国内的家长接受和重视,从孩子们经常带书到幼儿园来看的现象中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开始拥有早期读物,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把书当成个人玩具的一部分。

二、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

早期阅读是指:在学前阶段,通过大量图文并茂的读物,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大量事实证明,通过早期阅读,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提高孩子语言能力,能对幼儿的思维、语言、想象、个性、习惯等进行综合培养,发展他们今后学习所需要的阅读预备技巧,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

阅读是以书面语言为对象的,但幼儿尚未具备阅读文字材料的条件,因此,早期阅读大多是图画结合的,情节与情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画面之间前后有联系,便于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图画的意思。

幼儿阅读的形式,不外乎成人指导性的阅读和自由阅读两种。成人指导的阅读,能使幼儿在成人的引导下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并能在与成人的交流中获得更多情感的体验。而幼儿在自由阅读活动中,主体性得到了提高,需要独立地进行观察、推测、想象、表达等一系列思维,不仅能运用和巩固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而且能为培养独立自主、耐心阅读的习惯提供平台。

三、幼儿自由阅读中的问题及分析

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除了组织幼儿开展集体性的图文阅读活动外,还在中大班中利用课间、区域活动和餐后时间组织幼儿进行自由阅读活动,旨在营造阅读的氛围,激发他们阅时,可选择一些悬念较强的作品,引导幼儿探究问题。在故事讲述过程中,还可利用启发提问的方式,刺激幼儿思考与语言表达,让幼儿发挥想象。在活动中,幼儿在玩某种器械时,常常是一个或几个幼儿一起玩,当一个幼儿想出了新的玩法时,其他的幼儿则会受到启发,能力强的幼儿则会跟着学习这种方法,从而使其得到发展。

(五)激发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兴趣是人类创造的动力和成功的先导。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教师应根据幼儿特点,积极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情境,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事情,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如“线条的旅行”活动中,带领小朋友先想象自己是锅中的面条,随着音乐摆动身体,表现出煮沸时面条在锅里的热水读的兴趣,同时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平时的观察指导,我对幼儿的自由阅读有了更多的感悟。

(一)案例。

案例一:图书区中,刘露瑶在很认真地翻阅一本其他幼儿带来的书,一个故事分布在两页上,有很多的插图和文字,她边看图边讲着想象的情节,但讲时手指一会儿点这张图,一会儿点那张图,没有按照图画的顺序来阅读。

案例二:餐后,龚嘉宇拿着自己带的一本《智力画报》在看,她翻得很快,我请她慢慢翻,把书上的内容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她说这本书上的故事妈妈还没给她讲过,不会讲。翻了一会,就和别人交换去了。换书的频率较高,十分钟左右换了4本书。

案例三:一天有个小朋友带来一张“乐智小天地”碟片,碟片内容类似于图文结合的阅读活动,但与我们以往看的书不同,它是一本会动的书。空余时间放给幼儿看,碟片中结合动画形式教动词:拍、捉、扫等。孩子们非常感兴趣,连平时学习活动中总不能投入的刘佳毅都看得津津有味,还很积极地跟着电视里一起念。

案例四:这个月我们的教学主题是《动物王国》,为丰富小朋友们的经验,增长见识,我们发动幼儿带来了家里关于动物方面的图书,这些图书都是图文结合的,非常有利于幼儿自主阅读,孩子们在区域活动和餐后都喜欢共享这些图书。

在自主阅读时,薄思齐常会跑来,点着书中大大的动物图片和文字问老师:这是什么?我从没见过,我妈妈也没给我讲过。当老师或同伴告诉他后,他会很有礼貌地说:谢谢。然后很满足地离开,但有时一会工夫会来问好多次。

案例五:进入大班后,我要求孩子们来园尽量不带玩具,而是带一些自己喜欢的图书,提议得到了家长和孩子的大力响应。现在,每天午餐后孩子们都会自觉地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书或到班级图书区找一本由幼儿带来的共享的图书,然后有的是独自看,有的是一起看,看完了会自己交换或去换一本。

从孩子带的这些书中,老师发现有很多男孩子都喜欢奥特曼的书,其中有的是连环画,有的是迷宫,有的是奥特曼人物或怪兽的介绍。而结合这些孩子的表现,他们平时往往喜欢模仿奥特曼与怪兽的言行,经常在一起模仿打斗的中伸展的动态,一边舞动,一边观察其他人的动作,再试着以画笔来画出线条的旅行。

三、培养幼儿创造力应注意的事项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幼儿自觉积极地参与活动,使其创造的智慧在环境的刺激下激活起来。

(二)给幼儿创造提问的机会,引导幼儿质疑问题。

(三)帮助幼儿去寻求多种答案。

(四)帮助幼儿体会创造带来的快乐。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善于启发,为幼儿尽可能提供探索、寻求、思考、想象的机会,就能在幼儿的心里播下创造的种子,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动作。

(二)分析。

刘露瑶在阅读过程中没有按图画的顺序阅读,所以在看完一个故事后对故事只有片面情节的记忆,不了解故事的完整意思,说明她缺乏阅读方法方面的经验。阅读方法主要包括按图画或页码顺序看书,轻轻翻阅等。掌握阅读的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完整地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在集体阅读过程中一般都由老师指导,所以阅读比较有序,而幼儿在自由阅读中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尤其需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运用和巩固。

龚嘉宇在餐后阅读中的表现比较散漫和无规则,一方面是对阅读内容的陌生造成没有兴趣,另一方面自由阅读中幼儿在选择图书内容时非常自由,没有约束,随时可以互换,也是造成幼儿耐心不够,看书不细的原因。老师发现后,请龚嘉宇拿回原来的书,我坐到她旁边一起看。指导她从第一页开始看,提示她发现故事图片的先后顺序,观察人物的表情,想象人物的对话,试着自己看图讲故事。而且一个故事看完了再翻看其他的内容。发现问题后,老师直接介入,在陪孩子看书的过程中指导其有序阅读、耐心阅读,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孩子,给了孩子直观的感受。

从案例三中让我联想到平时指导孩子阅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好动、好奇的孩子来说不变的形式容易造成疲劳和压力。电子图书声、形、色具备,寓教于乐,难怪平时参与学习活动不是很积极的小朋友也会被吸引。设想我们的图文阅读也与多媒体结合,形式更丰富一些,幼儿兴趣一定会更高。

薄思齐在阅读中看到不认识的动物、文字好奇,主动来问,说明他对阅读感兴趣,求知欲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有时我就直接告诉他图片上的动物名称或给他念一念书中的介绍。但观察后发现他比较依赖老师,所以有时会让他去询问书的主人或其他同学,让他在阅读中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经验的互补,也使他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到可以向更广范围内的人寻求帮助。

阅读中幼儿能提出问题是一件好事,说明他们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明他们有探索的愿望,老师应该支持和鼓励。但在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时,如果一味地给予答案,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思想,所以我们不能都是直接地给予,而要教给他们一些方法,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他们通过利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在一种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提倡让幼儿自己带书,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大家一起看,一是可以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二是带动不爱看书的孩子在一个浓浓的书香氛围中受到感染,三是每个幼儿都带来了自己的书,使共享的图书量增多了,四是从孩子们带来的这些书中,老师可以了解孩子在阅读中的喜好。但对孩子看什么书,老师有责任要把好关。因为孩子还处于是非观念不清的年龄阶段,而书中的情节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幼儿之间相互模仿会加速这种负面影响的范围,所以老师要从正面引导幼儿,让孩子发现奥特曼的一些优点,有时也可给幼儿自带书划出简单的范围,杜绝不良书籍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幼儿自由阅读的指导策略

(一)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美国教育家霍力斯·曼曾说:“一个没有书的家,就像一间没有窗的房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就是为孩子的阅读创造条件。可以在班中相对安静的区域为幼儿设立一个阅读区角或摆放一个图书架,师生共同收集、提供大量适合年龄班幼儿阅读的材料,并定期开展“好书推荐”的宣传,有目的地和幼儿一起补充、丰富一些经典的早期阅读材料,保证幼儿采撷有用的知识和精神食粮。同时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如晨间来园、课件活动、区域游戏、饭后,允许和积极鼓励幼儿自己翻看图书,营造浓浓的阅读氛围。

(二)制定幼儿自由阅读的规则,提出相应的要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的自制力差,如果没有阅读规则和要求,“放羊”式的阅读很容易造成秩序混乱,在随意的阅读过程中不但没有收获,反而容易养成漫不经心的不良习惯。

自由阅读的规则主要应该确定以下几点:一次拿一本书,爱护书本,不争抢;在指定的地方阅读;看书时要安静,不大声交流,不随意跑来跑去妨碍别人;耐心看完一本再交换,等等。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把这些规则用画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法记录下来,张贴在醒目位置,督促幼儿对照规则,自行约束。

(三)参与幼儿的自由阅读,给以积极地反馈和正确指导。

幼儿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自由阅读时需要老师的关注和正确的指导。首先,教师要做支持者,除了在阅读环境创造方面给予支持外,还要传授给幼儿阅读的技能。其次,老师要做引领者,为幼儿提出明确的阅读目的,提出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帮助幼儿探索、学习、巩固、运用正确的阅读技能和方法,成功地进行阅读活动。再次,教师要做观察者和咨询者,老师要走入幼儿中间,观察幼儿的阅读表现,当发现存在问题时,应及时地介入,提出指正。而当幼儿有疑问或困难时,也可以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最后教师要做幼儿自由阅读的参与者,通过与幼儿共同阅读,为幼儿树立一个正确看书、认真看书的榜样,利用“向师效应”激发幼儿参与阅读的热情。

(四)从幼儿自由阅读材料中挖掘素材,充实教学内容。

自由的阅读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由阅读观念;阅讀教学;问题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认知能力、自身素质以及逻辑思维等。老式的阅读惯用的形式多半是任务式阅读模式,即教学工作者要为学生安排阅读的任务和目标,学生以此为依据进行阅读文章,进而高效完成教学工作者布置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学工作者要对其进行相关的评价,并帮助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在教育改革浪潮的袭击下,教学工作者开始更多地注重自由和人文精神。因此,自由阅读得到了学生和教学工作者的青睐,被认为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涉及的问题

就以往的阅读教育而言,教学工作者过度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此基础上就忽略了引导学生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品读,因此,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1)导致学生思维定式的形成。一篇优秀的文章必定是一篇充满感情的作品,以往的阅读教育往往会使学生忽视对文章所要表现情感的体验而去过分关注文章中出现的知识点。(2)导致学生欠缺体验美的能力。审美教育也是语文阅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审美教育离不开“情感教育”,以“美”中生“情”,以“情”为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核心。过去语文教材为了适应时代潮流,过多地选取了政治性较强的文章,片面地追求功利化的文学教育,使学生的感情日趋冷漠。这样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使学生变得狭隘呆板,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体悟,也使学生缺乏对美的感悟。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文学不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悟的过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阅读理解”只会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缺少情感的陶冶。情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灵魂,也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感情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

二、对“自由阅读”理念的认知

自由阅读是指教学工作者应该给学生较为自由且独立的空间进行阅读活动,对于学生想要读哪种题材的文章,阅读目的、阅读方式及其使用何种阅读手段都要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各种题材以及内容的文章。自由阅读从某种程度来说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再以教学工作者为中心开展阅读活动,而是将学生作为核心元素开展阅读的教学模式。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完全从学生的爱好出发,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完全把课堂当作学生锻炼阅读能力的场所,充分考虑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形式多样的想法。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由阅读的重要性

经过了教学改革的小学语文教学指出:注重激发学生宽泛的阅读爱好,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参考上述要求来安排学生的阅读活动。人们普遍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目前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摆脱以教学工作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替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较为自由的阅读教学模式。自由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此外,还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自由阅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进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行百里者半九十,因此,教学工作者要十分注重在课堂开始时让学生对课堂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进行后续的学习。而自由阅读的理念就是由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十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安排阅读任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文章、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任务,进而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2.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自由阅读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观得以塑造,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好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好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学素养。我们所提倡的自由阅读,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处于一种较为自由宽泛的阅读空间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品位,为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四、阅读教学如何引入“自由阅读”理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自由阅读,不是单纯的理论应用,还要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应用。教学工作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制定较为明确的实践应用计划和规范。值得注意的有:(1)自由阅读不等于放任阅读。充分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在引导学生进行自由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制订相应的规范。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自我约束能力和判断能力都十分欠缺,教学工作者要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在进行自由阅读的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要时刻注意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内容,发现不足,要予以指导和改正,还要适当传授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2)教学工作者需要采取间接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在理解自己的阅读目的的基础上进行阅读。(3)教学工作者可以适当安排些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自由阅读观

念,能有效地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而达到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以及培养认知能力的需求。同时,自由阅读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学书.自由阅读理念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34):39.

[2]靳利霞.自由阅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10):90.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灰墩中心小学)

自由的阅读论文 篇12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谢有顺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多媒体时代, 对阅读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选择多元了。但是, 在可以望见的将来, 纸质书不可能被取代。相比于电子书, 纸质书也有自己不言而喻的优势:适合查阅、记忆, 人和纸对话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的温度———尤其是被人读过、划过、批注过的书, 本身就带着一种文化传承的印痕。他认为不必担忧新的阅读方式的兴起, 它不过是一种媒介, 具体读什么内容, 还是要看每个阅读者自己的选择。传统的经典作品, 在过去那个读物匮乏的年代, 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读到的;如今阅读渠道增多之后, 读者反而能轻松地下载或查找到那些经典作品, 经典被阅读的概率反而提高了。他还着重指出, 阅读的自由和多元化, 必然会带来一些混乱, 但不管如何, 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阅读, 总是一种时代性的进步。只要我们能够让读者读到自己想读的, 只要读者自由阅读的权利能够被有力地捍卫, 相信阅读本身有着巨大的自我修正和自我矫治的能力, 正确的阅读风气正是在阅读的自我修正过程中被建立起来的。其实, 对于今日的中国而言, 创造自由阅读的风气、提供便于阅读的环境, 远比引导读者具体该读些什么书更重要。

上一篇:火力发电厂锅炉下一篇:企业档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