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引导人民》论文

2024-11-10

《自由引导人民》论文(精选10篇)

《自由引导人民》论文 篇1

十九世纪的绘画史的前六十年,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时代。德拉克洛瓦(Ferdinand-Victor-Eugene Delacroix)出生于1798年4月26日的沙朗通圣莫里斯。他的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父亲曾是拿破仑的外交部长,兄弟为拿破仑的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随着法国君主政体的死灰复燃,他家族的荣耀和财富如过眼烟云。因其家族关系,导致在查理十世当政期间很不得势,这使德拉克洛瓦成为一个痛恨查理十世统治而怀念拿破仑时期的人。德拉克洛瓦在这期间所做的《自由引导人们》画作,现藏于法国卢浮宫,画作尺寸:260cm×325cm,使用缝在一起三块画布,用三个月完成。

他的作品迥然不同于新古典主义对人物景色的要求,笔触大胆粗犷、构图灵活多变随性而自然、充满独特的运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作为印象主义和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其绘画风格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威尼斯画派、林布兰特、鲁本斯和康斯塔伯的艺术成就,对日后的大家(塞尚、梵高、高更、马蒂斯以及毕加索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法国象征派诗人夏尔·波德莱尔说:“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浪漫主义”绘画作品的创作方法,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进行对客观现实上的描绘,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炽烈的情感依托的宣泄,抒发作者内心深处对理想世界的追寻。

绘画创作时第一步是立意。德拉克罗瓦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保持隆厚的兴趣,同时他认为每个人心中都饱含难以传达的感情,只有通过艺术家的想象,才能赋予这感情以生命。据史料记载,法国国王查理十世作为反动保皇派的领导人,为了进行独裁统治试图废除新闻自由并解散新近当选的议会,引起了巴黎市民的普遍不满。工人、城市市民、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纷纷参加到“光荣的三天”的战斗中。他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把浪漫主义革命战场搭建在真实的历史舞台上,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将想象与现实进行连接,记录下了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事件,夺取胜利果实、占领波旁王朝王宫、推翻独裁统治过程中的一处巷战场景。他的家书中曾说道:“我虽然未能为国家作战,但至少可以为国家作画”,表明了德拉克洛瓦希望以另一种方式促进社会的变革。然而,这并不是一幅纯粹讴歌革命的作品,德拉克罗瓦也并不是个属于人民的人,而像是表达对革命的方式抱有怀疑,对待革命的矛盾。

这幅画所表达出的反思,导致它在法国的新旧政权中并不讨喜,法国士兵的尸体在革命者们的脚下露宿街头,以一种十分不雅的战败者的方式呈现出来,甚至还有没有裤子的军官。而革命者身上的装备可以看出趁火打劫的痕迹,背包、帽子、单刀……皆是国民军死者的装备,描写的革命者仿佛是一伙强盗,而显然这是夺取政权的革命者所不能接受的。克拉拉·莱辛在战斗中首先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她正是《自由引导人们》中引导人民前进的女神的创作原型。自由女神被描绘为一个带着人性的人,她在革命队伍的前方,更像是代表着自由与和平的一面旗帜,是一种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特色的象征符号。然而在当时,艺评家并不能接受这样的像农村妇女似的自由女神,当时普遍接受的女神一般是唯美优雅肤如大理石光洁神态端庄大方,所以普遍认为这幅画中的女神污秽不堪,还有的艺评人建议德拉克洛瓦清理一下你的自由女神吧。一座桥头中弹倒下的少年阿莱尔,则是画中双枪青年的原型,跟在自由女神身后的知识分子,双手紧握长枪、身穿燕尾服手头戴高礼帽中的形象,据作者所说创作原型就是自己。

画家采用局部特写的方法在自由女神的身前真实地描绘了战斗中倒下的尸体。右侧的远景是笼罩在战火硝烟中的巴黎圣母院的轮廓,巴黎圣母院上的法国国旗与画面正中的法国国旗相呼应,朦胧的环境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

德拉克罗瓦从古典主义刻画中的细节中走了出来,没有清晰的轮廓,朦胧的气氛丰富层次,甚至没有仔细区分人体的明暗色调,反而更加纯粹的表达心中的幻想世界。《自由引导人们》这幅画在战争烟雾产生的灰色调中达到和谐,全图中色彩纯度最高的是自由女神高举的法国共和国国旗,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对自由的追寻正是法国人的希望。自由女神周围的白色烟雾烘托出自女神的形象,全图最亮处在女神高举旗帜的右手,也暗示了尽管道路是曲折的未来却是光明的。

作品构图解析:图1:从画面的黑白灰分析。《白由引导人民》的构图设计,四周的重色巧妙的形成一种类似哥特式教堂尖顶的效果,留白与四周黑色的精妙安排,使画面形成一种向上的力量。图2:从画面中体量形状和大小方向的角度上,政府兵的尸体仿佛金字塔的台阶,与女神正好形成一个三角形,这种对人体横竖方向的设计使画面的构图更加稳定和谐,体量的大小与方向又巧妙的形成钢琴般的韵律与节奏感。图3:是从画面形态视线分析,作者巧妙设计画面中人物的视线与姿态,旁边双枪青年的动作形成一种倾斜向着女神的张力,巧妙地把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中心的自由女神,同时又从武器装备的种类和指向来强化这种效果,使画面中充满想象空间。图4:用三角形对画面进行切割,进行人物群组节奏间呼应的对比,体会画面协调性的精妙。

摘要: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曾出现在法国钱币、邮票、纪念册上,已成为现代法国的象征和一种独特的文化。其构图饱满生动,想象丰富真挚,感情真实纯粹,色彩和谐丰富已在世界名画中取得一席之地。它所表现的人民革命风起云涌的巨大力量,透露出极力重建民族自尊心的渴望,并展示出对民族未来的喜悦,丰富的内涵使其成为艺术品中代表革命的佳作而蜚声世界。本文通过对这幅画的时代背景、作者心理等方面进行解析,并试图对艺术大师德拉克洛瓦的艺术进行诠释。

关键词:自由,浪漫主义,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1]B·舍斯塔科夫著.美学史纲[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李醒尘.西方美学简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商务印书馆,1980.

[4]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

巧妙引导 自由表达 篇2

关键词:小学生;表达能力;措施

“自由表达”这一个观点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主要是建议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用。在这一观点出现以后,很多的学生在老师的倡导之下有了不少的作文宣言,比如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的口号。这样的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不会有很多条件的束缚,可以充分开动大脑,能很好地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写作心态,更能让学生有一个个性的发展方向。

一、鼓励积累语言,提高写作兴趣

⒈好词佳句要从学过的课文中开始积累

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项就是要重视文本,在学生学习的课文当中在思考练习中都有这样的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话,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也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一篇好文章的魅力所在,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些美文做到熟读成诵。学生掌握了一些好词佳句就已经开始为写作打好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样能够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有词可用。

2.使用写日记的方法来积累写作的素材

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也是一种练笔的途径,因为写日记的内容很广,可以写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能够没有束缚地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更能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3.在课外书中积累知识

古人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在写作时才能够行云流水,所以说课内的知识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有的学生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书,这就要老师在平时的过程中慢慢地引导,让学生多读一些文学性和科普性的书刊。课外书有好也有坏,老师做一个好的引导者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读完书,积累到一些好词佳句,在平时写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很好地利用。

二、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素材

“作文源于生活。”在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先从学会怎么观察生活、体现生活开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这多彩的生活当中,积累一些生活素材也是写作中的重要一环。这就为学生写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情,都是学生在写作中很好的素材,只有让学生学会观察,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够写出真实的情感,写出自己的话。想要写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养成一个时时刻刻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才能够写出一篇富有内涵、辞藻华丽的文章。

三、自由创作,呵护孩子作文中的童真

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中还特意强调了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要鼓励学生学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习作中要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能说一些假话、空话,从小就养成一个很好的习作习惯。在以前学生的习作过程中,学生束缚了手脚和思维,写作完全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没有任何的兴趣,很多的学生怕写作文。所以要让学生从心里喜欢写作就要创造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能够敢于说出生活的本来面目。

四、赏识时时处处存在,激发自由表达的欲望

在学生写出一些好的文章的时候要时常进行表扬,让他们树立对写作的自信,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作文的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习作时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鼓励和欣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文。

1.要多加肯定,使他们克服自卑感

学生的自尊心一般都是很强的,鼓起勇气把自己花了很大心血的作文拿给老师看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他们最想要的是自己写的作文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在我们对学生作文评价的时候,要从作文中多发现一些优秀的部分,并且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激励学生的写作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在很多时候我都会让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写的文章,并且当着很多学生的面来表扬他,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满足自身的虚荣心,更能够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更加努力写作。

2.真情朗诵学生作品,让他们有成就感

我自己的教学方式就是在学生一年级学完了拼音以后就让学生开始写一些句子,一年级的时候学生都不会写,那我就让他们写一句,到二年级的时候就让他们写两三句,这样下来到了三年级以后很多的学生就会自己写日记了。我经常会对他们写的语句进行批改,并且运用晨读的时间或者自习课的时候把发现的好语句和作文在全班来进行朗读并且进行表扬。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

如果把习作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大树的根就是积累,大树的枝叶就是自由习作。一棵树没有枝叶是不行的,没有树根更是不行的。只有不停地积累、不停地吸取有用的养分,然后不停地生长出新的枝叶,这样一棵树才能够茁壮地成长,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写好文章就要不停地多阅读新的知识,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这样才能够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Ingenious Guide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 Students,Ability of Expression

Ma Ling

Abstract:Freedom of expression is the curriculum standardadvocated the concept,encourage students to accumulate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language,love life,freedom to create and appreciate students talked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writing.

Key words:pupils;expression;measures

《自由引导人民》论文 篇3

德拉克洛瓦纪念馆的馆长克里斯朵夫常年研究他, 认为浪漫主义者或许不爱与人接触, 不守时, 生活困难紧张, 承担很多人间不幸。他个人生活不幸的前提是他有这么大能量爆发的一个积累, 他像一个真正的战士一样, 受到压迫然后奋起抵抗, 爆发出自己坚定的声音。他的抒情方式是直接的、有力的。

20岁时看到的籍里柯的作品《美杜莎之筏》, 给了德拉克洛瓦巨大的冲击, 也就是这个作品改变了德拉克洛瓦, 他激动得不停地在巴黎的大街上奔跑。《美杜莎之筏》表达的就是生命高于一切阶级和种族, 无疑是对社会规则的破坏, 当时的法国人把这种精神称作浪漫主义。德拉克洛瓦也希望创造这样深沉的东西。

1829年, 德拉克洛瓦的自画像, 直观感觉是长得有点浪漫。1830年前后, 巴黎正经历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经过革命的动荡、帝国的战争, 以及帝王统治的衰微, 法国人日常谈论的话题落在文学改革和艺术创新上, 卢梭写下《忏悔录》宣扬个性解放, 女作家乔治桑借自己的作品公开说婚姻迟早会被废除, 男女将获得更多的自由。在法国, 甚至整个欧洲, 争取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思潮正逐渐形成。这是德拉克洛瓦创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时代背景。

当时的绘画在文学和音乐中受到巨大启发。《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说:“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 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着优美, 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 善与恶并存, 黑暗与光明相共。”后来这成了浪漫主义者的宣言。

《自由引导人民》中的女人是自由的象征, 横冲直撞, 冲出画面, 迎面撞到观众。有人说她是真理的象征, 因为她裸露着上半身, 而真理是不需要掩盖的。戴着象征摆脱奴的维吉尼亚小帽子, 衣衫不整, 玫瑰红色的脸颊暗示着我们她此时很亢奋, 古铜色的肌肤, 具有侵略性的肢体, 浸染了污渍的长裙, 硕壮的体格, 德拉克洛瓦把自己画在里面, 一个大学生, 但看上去, 更像是青年冒险家。

《自由引导人民》的画面中, 无论是胜利女神还是跟在她后面的革命者们, 亦或是躺在地上的牺牲者, 都起到了激荡人心的作用, 令人们热血沸腾, 情不自禁地随之一起紧张起来。德拉克洛瓦利用自己的想象, 来阐释法兰西七月革命在当时人们心中的热度以及革命进行中的紧张形势, 在赞扬革命者的同时也鼓励了更多的人为了自由而战斗。因此, 这幅画既是德拉克洛瓦的真情流露, 又是浪漫主义绘画的杰出作品之一。[1]

1830年创作的绘画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法国大革命, 虽然他自己并没有亲身经历这次战斗, 但是他的革命热情却是极其高涨的。作品真实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绘画反映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暴力、死亡和英雄主义。它呼唤着理想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和追求自由, 同时也吹响了进攻保守的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号角。[2]

“我已经着手于现代的主题巷战的场面……即便不是为祖国而战, 至少也要为国家而绘画。”这是德拉克洛瓦在创作《自由引导人民》时写给他身为退役将军的哥哥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他是一个爱国的青年, 就像他将自己画在里面的那个青年人一样, 拿着枪冲锋到前线, 这也是他弥补自己不能真正到战场的遗憾, 而用自己的画笔战斗, 传递一种精神力量。

最让人震撼的是作品本身并没有画出千万人向前的冲锋, 而是就那么可以看到的几个人, 但是在观看此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人物的稀少, 反而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向前冲锋的女神有一种绝对的气场让观众都将注意力放到她的身上, 她迈着大步向前走的样子感觉就要冲出画面走向观众一样, 这对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参与式的观看方式, 仿佛画面是一种开放式的, 从一个二维的平面转换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感的三维的场景。背景的硝烟战火让整个画面更加饱满, 弥补了画面的留白, 也营造了战争的气氛。

德拉克洛瓦在日记中写道:“在我心底有一种潜力, 促使我去弥补内心的空虚, 如果我不能像阴阳先生手中的蛇那样激动不已, 那就表明我的内心并无所动。”

德拉克洛瓦颠覆古典主义, 大胆的用色、创新的构图, 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的那种静态感和崇高感完全用另一种全新的方式表达出来, 更加豪放和奔放的笔触、棕红色和股绿色的强烈对比, 甚至感觉到血液在流动。德拉克洛瓦曾经掷地有声地抛下一句话:没有极大的冒险就没有美。这种不羁的表象背后是同新古典主义一样的崇高主题:自由的解放和个人情感的宣泄。这或许就是对雨果浪漫主义宣言的解读。左拉评价他说:“如果听任他, 他就会在一个晚上用颜料涂满巴黎的墙壁!”他的热情与坚定是无与伦比的, 仿佛一座蓄势待发的火山。[3]

德拉克洛瓦用自己充满蓬勃朝气的声音表达生命不屈的声音, 在野兽求生的本能间彰显他全部的力量。

德拉克洛瓦晚年有点失落地写道:“绘画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眼睛的愉悦……但并不是任何人的眼睛都适合品味绘画的微妙乐趣, 很多人的眼睛愚钝或者错误, 他们按照字义观看对象, 而对于罕见的美视而不见。”当一个富有激情和洞悉力的战士只想成为一个好的画家的时候, 那注定是悲剧性的, 这就是为什么德拉克洛瓦超前的现代艺术观念和美学思想远没有他的浪漫主义绘画更具影响。[4]

他直接影响了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

参考文献

[1]谭平主编《法兰西美术理性与浪漫》, 重庆出版社, 2010年, 第197-198页。

[2]刘剑虹《走进大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133页。

[3]刘剑虹《走进大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135页。

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篇4

马克思说:“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67页)“自由终归是自由,无论它表现在油墨上、土地上、信仰上或是政治会议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01页)他还强调:“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自由。可见,各种自由向来就是存在的,不过有时表现为特殊的特权,有时表现为普遍的权利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67页)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不承认这个,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叶公好龙式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认为:“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措施,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运动的措施一样。”“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76页)因此,无论新闻出版法规,还是其他法律,都必须以保障人民的自由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法律的合法性在于人民授权同意。

从现实生活中看,对人民威胁最为严重的政府行为和官员行为还不是贪污,甚至也不是不作为,而是那种深入一些官员骨髓的、时而沉渣泛起的封建专制主义甚至奴隶主义的思维方式,那种以加强管理为名动不动就设立行政许可、动不动就设立职业许可(有的地方甚至要给收破烂的办理上岗许可)、动不动就制定歧视性规定(如各地公务员招考中普遍存在的年龄、学历、户口等歧视)的行政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以难以约束的力量剥夺、截留、削减、限制了本来属于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对这种剥夺、截留、削减、限制人民自由的行为,群众常常嗤之以鼻,这种情绪通过网民的评论一点都不难觉察。这种不受宪法约束的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是可怕的,它损害了宪法的权威,使得既得利益集团对人民的盘剥合法化,直接或者间接毁灭着自由的精神,打击着千百万人自由发展的愿望,剥蚀着千百万人的利益,不利于社会的和谐,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动辄以审批当作管理,深刻反映了少数管理者黔驴技穷的窘态和懒汉思维。

在行政机关出台的大量法规和红头文件中,确实有相当多的内容不合格、不合法。法治最主要的特点是重程序、重规则、重人权。在宪政和法治管理的构架内,宪法高于法律,法律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高于红头文件,红头文件高于单位规章。但是,我们经常发现“县官不如现管”的现象,宪法经常被行政法规搁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经常被红头文件和单位规章搁置。这种情形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违宪审查机制弱化、人大(民意机构)对行政行为制约乏力、司法对行政行为审查机制欠缺和官员自由平等精神严重匮乏的必然结果。

每出台一个行政许可,建议有关部门都要慎重考虑,反复权衡,这个行政许可是否必要,是否合法,人民是否同意,弊大还是利大,出台后是否真正有利于实现优良治理,是否会造成新一轮的权力寻租。例如,准备出台对电子杂志的出版许可事项时,我们是否考虑到,电子杂志和其他内容的网站相比,只不过是搞成了杂志的编排形式,而和其他编排方式在内容上并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是不是需要备案,是不是需要审批?是备案更合适还是审批更合适?等等。准备出台表演节目需要职业许可的事项时,我们是否考虑到,这种许可弊大还是利大?在演出需要办理许可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对演员进行职业许可?没有经过职业许可的人是否就没有权利上台唱戏唱歌?外国人来华演出是否需要先检查他的职业许可证?这种许可是否会把更多的演员推进文化部门官员的怀里从而引起新一轮的腐败?

对乱设行政许可的现象,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通过完善制度加以消除。与发展不相适应的行政许可虽然砍掉了一大堆,但还是偏多,再去一半也不能算少。有些本来备案就可以了,偏偏搞成了审批,让老百姓多跑了路子,多费了口舌,多耗了时间,多花了钱财。

让人民摆脱贫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减少不合理的行政许可,遏制推出不合理许可的冲动。过多过滥的审批,抬高了人民创业致富的门槛,销蚀着人民创业的积极性,对富人影响不大,但苦了穷人。富人不满意,穷人更不满意。同时,文化、艺术、出版、科学等领域里的行政许可更要谨慎设置,这关系到知识产品的传播和创新,稍不留神,就会伤害到科学文化的繁荣,伤害到公民的文化自由,并为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

网络言论自由亟待引导与规制 篇5

提升网民的网络道德素养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有些网民以虚拟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 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道德规范的约束, 因而也造成了网络上虚假信息较多、恶意攻击现实社会的言论较多等现象。而大多数网民虽然思想活跃, 却缺乏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 故而很容易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 有的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 成了这类信息和言论的传播者、起哄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有的网民淡化了正确的政治信仰, 弱化了道德辨别能力, 这种状况对于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和我们整个社会来说, 都是不利的。在网络上发言, 没有了道德约束, 有些人就会选择放纵自己, 而不去也不能感受到对方或其他人的感受。我们的网络言论自由应该建立在“道德底线”之上, 如果没有了这个底线, 那这个游戏就没有了继续玩下去的意义和价值。

网络主体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直接决定着网民的网络言论, 它不仅关系到网络社会问题的解决、和谐社会的建设, 更主要的是关系到网络主体———人的健康发展。和谐社会也是由和谐健康、素质高尚的人组成的, 在人类步入网络社会时, 要积极弘扬人性的善端、遏制人性的恶端, 健全网络主体的人格, 使人们在应用网络技术的同时, 网络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人性得以完善。

提升网络主体的道德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加强“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义” (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教育, 当前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其增强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其次, 在道德培养内容上, 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教育。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必将引发东西方文化道德的巨大碰撞、冲突、交流、融合与吸收, 面对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 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 用民族文化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再次, 在提升道德素养的方式上, 应全方位调动社会资源。一方面, 学校教育中应添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同时创新工作方法, 努力改变封闭空洞、呆板生硬、缺乏生气的教育方式, 采用富有创意、丰富多样的手段, 寓教于乐, 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 网络媒介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以守法和坚守道德良知为底线把好关口, 保障网上内容的健康, 为网络道德环境的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网络舆论要发挥正面引导功能

所谓舆论, 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 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近代社会, 随着新闻媒体的出现, 舆论传播的范围和作用有了质的飞跃, 衍生出新闻舆论这样的强势舆论形态, 而网络的发展, 更使舆论增加了新的活动平台。伴随着网络的兴起, 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极大地影响着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开始成为新的舆论阵地, 网络舆论应运而生, 有人将其界定为“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 是公众通过网络媒介传播信息从而形成舆论。2003年对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历经“非典”、孙志刚案和刘涌案的中国网络媒体和网民都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尤其是新闻网站开始反思自身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而孙志刚案和刘涌案则改变了网民的思维方式, 人们意识到单向的大众传播时代已经结束, 互联网为过去靠“口口相传”进行的从下向上的舆论传播提供了大平台, 调动了广大网民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网民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似乎得到直接的实现, 而新近出现的“网络恶搞”、“人肉搜索”等网络舆论形式使网民通过互联网参与舆论的热情更加高涨。

对网络言论的规制, 重要的策略是对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舆论引导包括政治引导、理论引导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 (包括思想、消费、生活、风尚、习俗等方面的引导) 以及知识、行为的引导。首先, 政府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 要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其次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 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提高网上引导水平, 讲求引导艺术, 积极运用新技术,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净化网络环境, 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传统媒体也要承担规范网络媒体的责任。在网络舆论出现时, 政府和报刊、电台、电视台等, 都应该密切注意,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通过大量投入, 扶植正面, 揭露虚假, 澄清事实真相, 给广大群众以正确的说法, 从正面引导舆论向事实与正确的方向转化。要积极培植主流网络媒体, 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通过加强政府网站建设, 培养自己的主流媒体, 改善宣传方式和手段, 扩大宣传范围和影响, 来主导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 为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创造安定的舆论环境。

技术与管理双管齐下, 优化网络环境

虽然每个公民都拥有网络言论自由的权利, 但是这种自由毕竟是有度的。每个公民在行使自己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时, 不得侵犯其他公民和团体的权利和利益。对于网络言论, 我们要加强网络主体的自身道德修养, 强调自律, 但是网络不良言论、网络言论侵权等现象在现阶段还无法完全避免, 因此对于已经形成的不良网络言论的规范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 对发布不良言论内容的网站源头进行清除。2005年6月10日, 由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主办的我国第一个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开通, 人们可以在这个网站上举报那些充斥黄色、暴力信息、宣传反动信息的网站。通过人们的举报, 该网站将核实处理, 或者通报给国家有关执法部门处理。像这样的举报网站, 通过成千上万的网民提供的线索, 能够更高效地消除不良信息发布源头, 有效地断绝不良信息对网民的影响。

其次, 对非法经营的网站、网吧和电子出版物进行严厉的市场监管。这三者都将是不良言论的传播口, 对这些传播口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封堵, 是实现“绿色网络”的重要保证。

再次, 在网络环境的建设上, 一方面, 应大力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 鼓励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为用户特别是家庭用户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提高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能力。另一方面, 加强健康网络建设与宣传。比如, 引导网络游戏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科普网站等, 为网民提供丰富的网上精神食粮。

最后, 政府可以在网上进行权威的发布。上海市委宣传部在舆论方面, 提出了传统媒体、新闻发言人和网络传播三位一体的传播思路, 也就是说把传统媒体、新闻发言人、网络传播变成一个渠道共同来使用。像上海, 宣传部副部长宋超同志是一个总协调, 在重大事件报道、重点节点报道中就发挥这样一些优势。我们注意到, 就是出现一个声音、一个事件的时候, 政府的主动性非常重要。

对于网络环境中不健康的言论, 从宽带运营商到电脑终端用户, 均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过滤屏蔽, 净化网络环境, 达到保护网民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目的。对于网络净化, 人们不单是要通过技术过滤手段, 更要加强市场监管, 进一步加强网络“软、硬”环境建设。

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追究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 网民参与网络事件程度加深, 2006年以“虐猫事件”为代表的几个著名的网络事件生发了“网络暴民”这一概念, 他们具备“广博”的知识, 却缺少智慧;有着“极高”的道德水准, 却缺失宽容;拥有“洞察”一切真相的能力, 却认不清自己本身;具有“大师”级别的文笔、日书万言的能力, 却不停地演绎着语言的暴力;有着极大的团结心, 目的却是要置陌生人于死地;时时刻刻高举着法律的大棒, 给别人定罪却不需要证据;将自己幻化为英雄和勇士, 口口声声诉说着正义的故事, 却仇视一切, 不是并肩作战的朋友, 就是苦大仇深的敌人。

“网络暴民”现象显然与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人们对目前社会上种种不公平、丑恶的现象不满、愤懑, 但又感觉个人力量微小无奈, 多数人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 会选择沉默。同时在传统媒体中, 也缺乏民众表达意见和情绪的空间。而在网络上则不一样, 可以尽可能地痛骂自己憎恨的罪恶而少有风险, 在咒骂中自己俨然是电脑游戏中一位纵横天下、铲除不平的侠义之士, 在虚拟的行侠中获得某种快感。而且一旦心中充溢着正义感, 便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如此便可以不用顾忌现实生活中遵循的规则, “网络暴民”是网络言论侵权的主要行为者, 他们的活跃也使得网络言论侵权伴随着网络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界和法学界的关注。

另外, 需要完善其他与公民隐私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之与一般性规定和专门法律规定相配套, 能够更好地起到保护作用。我国的其他法律里面也有许多与隐私权有关的权利的具体内容和与之有关的权利的规定, 这些规定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对于这些法律规定, 我们应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 对其中不适时的规定加以修正, 使它们符合实际需要。

互联网发展至今, 网络聚集人气的超强力量已显露无遗, 网络言论空间因为发言者享有平等和相对自由的话语权而成为公众舆论的最大聚集地, 人们在此天马行空想说就说。在网络这个“大晒台”上, 有人不吝对陌生人的赞赏, 有人则喜欢“出口成脏”;有人倾诉衷肠, 有人则患“露私癖”以暴露他人隐私为乐;有人大展才华, 还有人无所顾忌地展示自己各种独特的行径。网络言论自由亟待引导与规制,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我们要把法律的价值理性融入网络言论自由之中, 在提高网民道德素养的基础上, 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功能, 净化网络环境, 完善网络立法, 使网民合理行使自己的网络言论自由权利, 同时对网络言论侵权行为严惩不贷。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网络空间网民行为规制研究》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丽平:《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4) 。

[2].陈桃生:《网络环境中的言论自由及其规制》, 《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3].蒋一平:《计算机网络与言论自由》, 《法制与经济》, 2008 (6) 。

《自由引导人民》论文 篇6

一、用“生活”的阳光点燃写作的源泉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而作文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 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作文必须源于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们见多识广,接受新鲜事物快,信息接收量大。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指导学生做会观察、会积累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充分感受丰富的校园活动、多彩的假日生活、温馨的家庭环境,在种植花草的过程中,让他们认识植物;在饲养虫鱼的过程中,让他们了解动物;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成果……

学生对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积累后,他们的作文就能“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就能写出个性,抒发真情。《我的老师》《我的妈妈》《家乡美味》等文章都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童心、童言、童趣, 作文一片生机盎然。再没有出现一次作文中十几篇“给同学补课”“扶老人过街”“主动打扫教室”“生病妈妈送我去医院”等相同的故事了。

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将生活的乐趣引入作文, 拓展写作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的笔触回到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让学生在作文中感悟人生,感受生活。

二、用“自由”的阳光激发写作的动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才可以实现。”由陶行知先生的话不难知道,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自觉能使我们等量的付出取得更高的回报。

现在,作文教学急需解决的是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使其敢说敢写、爱说爱写。因此我们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让他们放开胆子写作,无拘无束地写作。

我们要给学生表达的自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在学习生活中,在家庭中,在同伴交往中,会产生各种心理感受。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我们可以借作文,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想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地说出来。学生在自由的天地想说什么就写什么,要的就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内心的表白。

我们要给学生写作空间的自由。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努力营造一个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可以在教室里自由组成讨论小组,也可以在校园里踏青、做游戏、逮蚂蚱等。作文教学不是只有一个课堂阵地,还有更广阔的空间,这更应是学生学习作文的大课堂,在这空间里,学生们会感到高兴,会增加体验。对学生来讲,作文的过程将是一个快乐体验的过程。

我们要给学生写作时间的自由。许多作文指导课, 学生表面上参与了,但时间不够,匆匆忙忙。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在时间安排上要长短结合,收放自如。学生如果乐此不疲的,让他回家写又何妨?

我们要还给学生作文评价的自由。新课标指出: “写作评价应评价学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因而我们要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把学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与良好的习惯,以及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学生作文必须表达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及时予以鼓励。在习作中,没有绝对的差文章, 任何学生都可以在自己文章中找到优点,并通过课堂交流公之于众,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学生动笔习作,首先要使其喜欢习作,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写作文是件快乐的事情。教师要实现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努力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张扬个性的、乐于创造的、和谐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让作文课“活”起来,让学生自由感受生活,自由交流沟通,自由自主表达,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思维灵动,笔下生辉。这样写的文章自然就富有新意,富有真情实感。

三、用“创想”的阳光支撑写作的翅膀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写作是融形象思维、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各种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在培养学生创造力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让写作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欢乐憧憬,把写实与虚构融为一体,让学生纯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可以是课文的延伸,源于教材,又比教材更充实。如学习古诗后的扩写、海伦·凯勒来到了我们身边、 《爱之链》中的乔依醒来之后……

想象可以是故事的新编,老调新弹而格外吸引人。 如南郭先生穿越到了现代,乌龟和兔子要进行第二次赛跑,狐假虎威后老虎又碰到了狐狸……

想象可以使事物无限大或无限小,可以使事物的数量足够多或足够少;想象可以使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思想、有情感、有生命;想象可以使似乎永远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想象可以使一瞬间的过程变成一段长长的慢镜头……想象真是一件美妙无比的事情。想象可以放飞学生写作的翅膀,让学生美好的愿望在自己的作文中得以实现,让学生的理想、愿望、向往和追求在自己的作文中得以体现,让学生写出真正有童趣的作文。

《自由引导人民》论文 篇7

一、鼓励积累语言, 提高写作兴趣

⒈好词佳句要从学过的课文中开始积累

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项就是要重视文本, 在学生学习的课文当中在思考练习中都有这样的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话, 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也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 让学生感受到一篇好文章的魅力所在,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些美文做到熟读成诵。学生掌握了一些好词佳句就已经开始为写作打好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这样能够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有词可用。

2.使用写日记的方法来积累写作的素材

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 也是一种练笔的途径, 因为写日记的内容很广, 可以写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能够没有束缚地表达出来, 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更能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3.在课外书中积累知识

古人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多积累知识, 在写作时才能够行云流水, 所以说课内的知识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有的学生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书, 这就要老师在平时的过程中慢慢地引导, 让学生多读一些文学性和科普性的书刊。课外书有好也有坏, 老师做一个好的引导者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的过程中, 能够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读完书, 积累到一些好词佳句, 在平时写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很好地利用。

二、热爱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素材

“作文源于生活。”在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先从学会怎么观察生活、体现生活开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在这多彩的生活当中, 积累一些生活素材也是写作中的重要一环。这就为学生写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情, 都是学生在写作中很好的素材, 只有让学生学会观察, 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够写出真实的情感, 写出自己的话。想要写一篇好的文章, 必须养成一个时时刻刻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这样才能够写出一篇富有内涵、辞藻华丽的文章。

三、自由创作, 呵护孩子作文中的童真

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中还特意强调了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 要鼓励学生学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在习作中要写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能说一些假话、空话, 从小就养成一个很好的习作习惯。在以前学生的习作过程中, 学生束缚了手脚和思维, 写作完全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没有任何的兴趣, 很多的学生怕写作文。所以要让学生从心里喜欢写作就要创造更多的自由空间, 让学生能够敢于说出生活的本来面目。

四、赏识时时处处存在, 激发自由表达的欲望

在学生写出一些好的文章的时候要时常进行表扬, 让他们树立对写作的自信,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 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作文的教学中, 教师评价学生的习作时要多一分理解, 多一分鼓励和欣赏,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文。

1.要多加肯定, 使他们克服自卑感

学生的自尊心一般都是很强的, 鼓起勇气把自己花了很大心血的作文拿给老师看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他们最想要的是自己写的作文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 在我们对学生作文评价的时候, 要从作文中多发现一些优秀的部分, 并且进行表扬, 这样就能够激励学生的写作欲望,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在很多时候我都会让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写的文章, 并且当着很多学生的面来表扬他,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满足自身的虚荣心, 更能够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更加努力写作。

2.真情朗诵学生作品, 让他们有成就感

我自己的教学方式就是在学生一年级学完了拼音以后就让学生开始写一些句子, 一年级的时候学生都不会写, 那我就让他们写一句, 到二年级的时候就让他们写两三句, 这样下来到了三年级以后很多的学生就会自己写日记了。我经常会对他们写的语句进行批改, 并且运用晨读的时间或者自习课的时候把发现的好语句和作文在全班来进行朗读并且进行表扬。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 并且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

如果把习作比作一棵大树的话, 那么大树的根就是积累, 大树的枝叶就是自由习作。一棵树没有枝叶是不行的, 没有树根更是不行的。只有不停地积累、不停地吸取有用的养分, 然后不停地生长出新的枝叶, 这样一棵树才能够茁壮地成长, 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要想写好文章就要不停地多阅读新的知识, 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这样才能够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摘要:自由表达是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 从鼓励学生积累语言、热爱生活、自由创作和赏识学生四个方面谈了提高小学生表达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表达能力,措施

参考文献

汇率对人民币自由兑换影响分析 篇8

所谓货币可自由兑换是指当一种货币的持有人可以持有的货币兑换成任何其他国家的货币而不受限制, 反映在日常的经济中就是在国际贸易往来中的资金支付及转移没有任何限制。我国目前实行年度内5万美元或者等值5万美元可自由兑换。通常情况下, 货币自由兑换可分为经常账户下的自由兑换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自由兑换。

2 货币自由兑换的条件

统筹分析货币自由兑换的条件, 包括影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经常项目可兑换实行的条件有四个方面, 分为合理的汇率水平、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严格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良好的市场。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全金融体系、谨慎的财政制度、恰当的汇率水平以及适当的外汇储备等。这些影响因素综合起来主要有汇率、外汇储备、财政和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然而, 在这些因素在货币自由兑换的同时也受汇率影响, 即汇率既是影响货币自由兑换的一级因素也是二级因素。

3 汇率作为二级因素的影响机制

1) 汇率通过影响外汇储备来作用人民币自由兑换

在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的过程中, 拥有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而国际清偿手段最重要的就是外汇储备, 而我国现在已经储备3万亿的外汇, 在进行货币兑换时才能顺利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 反过来作用于外汇和汇率, 是预防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

如果外汇储备不足, 一旦原材料商品特别是石油的价格发生较大变动将会造成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同时也会严重影响进出口贸易, 这就极容易受始料未及的对外收支变化的影响, 从而刺激人么对其货币采取投机行动。反之, 如果储备过多, 又会增加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压力。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 历史教训是1970-1971年间, 日本经济腾飞时也曾因投机性的资金注入使其国际储备从25亿美元猛增至150亿美元, 当这些热钱流出时, 日元汇率遭受了严重下浮压力, 日本政府承担了4500亿日元的损失。因此, 外汇储备的需要保持在合理的数量水平, 而储备需求同汇率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事实上, 国际储备的一大作用就是干预汇率。

此外, 汇率的变动对外汇储备也具有重要影响。储备货币的实际价值会随着汇率升降而增加或减少。外汇储备实际是一种国际购买力的储备。储备货币实际上仍是一种价值符号, 它的实际价值只能由它在国际市场上的实际购买力来决定。如果外汇储备代表的实际价值随货币汇率的下跌而日益减少, 就会使得有该种储备货币的国家遭受损失, 而储备货币发行国因该货币的贬值而减少了债务负担, 从中获得巨大利益。本币汇率变动会直接影响到本国外汇储备数额的增减。一般来讲, 一国货币汇率稳定, 外国投资者能够稳定的获得利息和红利收入, 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投入, 从而有利于促进该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反之, 本币汇率不稳, 则会引起资本外流, 使该国外汇储备减少, 同时, 当一国由于本币汇率贬值使其出口额增加并大于进口额时, 则该国外汇收入增加, 外汇储备相对增加;反之, 情况相反。

2) 汇率通过影响财政和货币政策来作用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为了顺利实施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应当逐渐减少财政赤字和用非通货膨胀的方式弥补已有的财政赤字。否则, 在高通胀之下为逃避通货膨胀税及本币贬值所预期的汇兑损失, 可能会促使资本外逃;成功的财政改革可以较好地控制财政赤字, 并以非通货膨胀的方式弥补前期赤字。而且, 严格的财政、货币政策可以建立一个有助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宏观经济环境。

根据传统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当采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 在固定汇率下, 会引起收入增加和外资内流, 其中外资内流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比较大, 具体体现在资本项目的盈余大于经常账户的赤字, 因而会造成本币升值压力大大增加。为了维持固定的汇率, 一国央行会在外币市场上抛售本币, 购买外汇, 在使得本币贬值的同时又会增加GDP。在浮动汇率下, 本币升值还是贬值取决于资本流动的弹性大小, 若资本流动弹性大, 则资本账户盈余会大于经常账户的赤字, 使得本币升值, 反之资本流动弹性小, 则资本账户盈余会小于经常账户的赤字, 使得本币贬值。此外,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还得出以下结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效,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可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的有效性同汇率制度是密切相关的。目前, 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是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相矛盾的, 基于“三元悖论”理论, 要想保持货币的独立性, 又要保持汇率的稳定,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最大程度的减少干预。

4 汇率作为一级因素的作用机制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影响

汇率作为一级影响因素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资本项目的影响上。人民币汇率在中国资本跨境流动过程中产生如下作用:浮动汇率制度会使跨境资本的流动量上升, 稳定的汇率有利于人民币在境外的流动, 汇率市场化将提高居民的汇率风向意识。首先, 当人们预期人民币汇率要升值时, 会将境外资产转移到国内;而当对人民币的预期贬值时, 又会使境内的资产向境外转移。其次, 稳定的汇率可以增加人民币在国际社会的信誉, 从而有利于人民币在境外的流动。目前, 人民币在越南、老挝、缅甸、俄罗斯和蒙古等边境地区成为事实上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 在中国的澳门地区和香港地区、新加坡、泰国以及欧美的中国城内等地方, 人民币也已成为一种可接受的货币。此外,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还会直接影响到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成本。当人民币汇率下降时, 则意味着向中国投资时的成本下降, 而投资者在本国进行生产的产品, 因其相对价格的上升而导致竞争力下降, 所以到中国投资就会变得有利可图。

5 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而采取的汇率政策

基于上述分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该采用“有弹性的一篮子模式”。目前, 我国基本属于出口增长过快、经济趋向过热 (尽管政府将今年GDP增幅调至8%以下) 、通胀较大的宏观环境的情况, 那么就应该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的爬行升值。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可以帮助一直贸易顺差的增长、减少国际政治压力和贸易制裁的风险、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对冲部分经济过热和通胀的风险。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 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 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S

参考文献

[1]昊剑芸.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作用及其崩溃[J].经济学家, 2004, 11.

[2]曹勇.对特别提款权的认识与撂讨[J].武汉金融, 2001.

[3]孙立坚.中国如何走向“金融大厅”[J].每日经济新闻, 2011, 第8版.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与自由 篇9

胡锦涛强调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机遇和挑战并存

胡锦涛指出,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综观这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胡锦涛讲话第二天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作总结讲话强调,胡锦涛同志在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精辟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满怀信心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上来,踏踏实实地做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为此,习近平强调要结合新的实际把中共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独特优势发挥好,主要是“巨大的理论优势”“巨大政治优势”“巨大的组织优势”“巨大的制度优势”。他特别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共的最大优势。习近平说,这些优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党的宝贵资源。我们党靠这些优势起家,靠这些优势成就伟业,也一定能够发挥这些优势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民主需要法治保障

在这次国内外关注的党校讲话中,胡锦涛重点提及了以下几个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有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段表述,值得关注。胡锦涛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其中的三个“更加”——即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以前类似讲话中没有的。

这段话至少给我们传达出三层含义:一是中国人民可以享有也必须享有更广泛的民主和自由,这是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权利,从而回答了形形色色基于中国特殊国情人民不配享有民主、中国不应实行民主的论调;二是中共也会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而回答了形形色色中共不会、不能实行民主的猜测和判断;三是发展民主必须依法进行,与实行法治统一起来,从而回答了现阶段实行民主的重点和路径,以法治来保障民主的实现。

民主、人权、自由等是当代世界的发展大势,也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它们并非是西方的专利。事实上,中共的三代领导人都强调过民主从来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他们对政治改革和民主化都有阐述。邓小平就曾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

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就离不开法治。法治与民主必须同在同行,这既是由民主与法治的内在关系决定的,也是基于中国的具体现实而作出的选择。正如一些专家所言,民主与法治,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条件,不可分离,它们共同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民主的要义是主权在民,而宪法和法律对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民主。而法治的实质意义,是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生活的最高权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服从法律的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法治,只有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才能真正实行。

那些似乎只有民主才能解决的问题,虽然有民主不足的因素在内,但其实,把它们归为法治缺失更恰当,也就是说,是法治的不到位导致问题产生并日积月累,也因此,它们完全可以在法治的框架内予以解决。

去年7月1日,在庆祝中共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就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自由引导人民》论文 篇10

关键词:人民币,自由兑换,国际化,对策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之条件分析

(一) 利弊分析

1. 有利影响。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合作步伐日益加快, 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加, 而中国外汇储备中大部分资产为美元。截至2010年4月,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2005年汇改之时已累积升值约20%, 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人民币自由兑换后, 企业的汇率风险就会消失;对国家来说, 可以大量减少外币占款, 同时也减轻了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1]。另外, 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就可以给该国带来巨大的铸币税收入。人民币若实现自由兑换, 中国在向他国交纳铸币税的同时通过人民币的供给向世界征收铸币税以应对国际收支逆差。

2. 不利影响。

自由兑换后可能存在的货币替换现象会造成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上的困难从而导致国内外对于人民币的实际需求均无法做到准确预算, 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另外, 国际资本的投机性流动加速, 增加了人民币外部交易风险。同时, 特里芬两难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当人民币成为世界性货币那么这种是选择逆差来维持他国对人民币的需求还是选择顺差来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尴尬境地也将和美元面临的难题一样必须正面待之。

(二) 环境分析

1. 从外部环境看, 人民币自由兑换需要稳定的世界经济。

2008年遭遇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大环境造成重大损伤, 在这种背景下完全放开资本与金融账户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使得外部经济风险容易传递至国内。人民币自由兑换不仅方便中国资本向外流动, 同时也方便了外国资本向中国流动。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后, 虽然能给许多企业提供新的机会, 却也会使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加剧, 加大整个系统风险[2]。因此稳定的世界经济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基础, 也是保证兑换进程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2. 从内部环境看, 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健全。

中国政府需具备成熟的宏观调控能力来预见和应对人民币充分自由兑换后的复杂局面;需要拥有丰富经验和高超的操作技巧来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以保证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这两大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同时需要一个健全的微观主体使国内企业以特定优势参与到国际同类激烈的竞争当中, 形成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终端, 国内企业间通过自主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国际价格变动能做出及时反应。扫除经济和金融基本面和结构上诸如市场机制有效性缺乏、金融市场不规范等问题是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的良好内部环境和必要措施。

二、人民币自由兑换成长之路

(一) 人民币自由兑换时间表

1.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发展目标。

1996年12月1日起, 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而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已成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早在2003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 提出了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 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2007年10月15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3]。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当然离不开本币的国际化, 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 其实就是自由兑换。

2. 部分城市开始试水。

2007年4月, “金融市长”戴相龙对外透露, 天津已确定部分金融改革创新的内容, 将小范围试点人民币自由兑换。作为20世纪30年代曾经的北方金融中心, 天津在21世纪开端已经开始成为金融创新的主阵地。天津的目标是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争取成为金融创新基地。中国央行以及银行、证券、保险业三大监管机构高层官员表示将全面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 把重大金融改革项目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4]。另外国务院于2009年4月8日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

(二) 国际化道路上的“埋头苦干”

根据近五年外贸额大小的惯例, 人民币在2011年SDR重新修订的货币篮子计划中可能被纳入进去。这将意味着中国的汇率水平必须以公认为合理的水平才能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这样人民币汇率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这是让本国货币走向国际化道路的一大考验。此外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央行定价的基准利率比上海同业拆借利率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想要充分实现其国际化还有艰巨而漫长的路要走。

人民币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相适应说明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方向。央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焦瑾璞曾建议, 一个货币国际化要靠市场来推动, 中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让世界更多地区的贸易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以扩大其市场交易量。央行有关方面透露, 从2007年12月份至今, 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其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 500亿元人民币的6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就在3月29日周小川在哥伦比亚出席泛美开发银行年会期间, 还代表中国央行与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一份700亿元货币互换的框架协议[3]。货币互换就是在夯实人民币国际地位。

三、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理性思考

(一) 人民币离世界货币还有多远

1. 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货币发行国在金融体系中具有的较大话语权能给本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是国际地位的体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在贸易和投资中被广泛用来计价、结算、支付和储备而不必持有过多的外汇资产, 使国际热钱在内的各资金进出对本位货币汇率的影响微不足道, 这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途径。人民币国际化以后, 成为国际结算和相关交易的媒介, 必然对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和金融资本市场的效率和开发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人民币能够在更广泛的区域内通用, 那么与人民币资产的相关交易都将活跃起来, 这对扩大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度有积极作用[5]。另外, 若中国未来的主要贸易伙伴出现较大的经济衰退, 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就需通过采取或提高人民币利率或减少人民币发行量等方式使其他国家货币贬值, 从而帮助其走出经济衰退。

2. 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是近还是远。

对于人民币究竟何时真正实现自由兑换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 早在2006年初,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就指出, 人民币成为一种世界货币, 对中国本身并非有益。因为全球货币带来的不单是利益, 也可能成为一种成本。例如美元, 它作为世界货币被其他国家大量持有使得美国本身对自己的货币失去了某种程度上的控制。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认为人民币自由兑换最快五年实现: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地位水涨船高, 中国大陆的企业寻求外部扩张的海外布局活动愈来愈频繁, 企业对于人民币的需求, 推升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只是迟早的事情”。人民币要实现自由兑换, 还有一段路程要走。短则五年, 长则二十年, 人民币才会达到完全自由兑换的阶段[6]。

当然也有很多业内人士支持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将很快到来的观点。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就表示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只是时间问题, 是为期不远的事了。成思危表示, 汇率市场化就三步:第一步, 在美元强势的时候盯住美元;第二步, 是盯住一篮子;第三步, 是人民币完全自由可兑换。从2005年7月开始, 人民币基本上是从盯住美元改成了参考一篮子, 总算往前推进了一步[7]。接下来通过抓紧一篮子帮助尽早实现货币自由可兑换就是终极目的地了。

(二) 推进自由兑换的对策探究

首先, 应强化货币信用机制。以强硬态度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出去的绝大多数款项按期偿还, 减少企业年年欠债的情况, 并注意控制新贷款的增量和流量, 避免贷款中的呆坏账数目累积过大造成金融市场的混乱。要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应逐步在国内资本市场放开利率和证券手续费, 并放开金融业务相互参入的限制, 使竞争加强。此外, 还应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水平[8]。要继续完善汇率制度, 只有灵活的制度才能更加适应国际形势并使汇率维持在一个较为恰当的水平以减小频繁的波动带来的风险。目前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普受欢迎, 基本上成为贸易和非贸易结算货币。政府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进行引导和重点推广, 争取较短时间内率先在亚洲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其次, 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它是一项比较系统复杂的技术工作。如果我们要想把人民币自由兑换推进工作做好, 就必须加强技术层面建设, 打造与推进工作相匹配的“软环境”。这里面主要包括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形成合理的汇率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建立发育良好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等[9]。最后, 要完善中国涉外经济结构和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在政策引导下大力提高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金融环境, 使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不再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王世雄, 林森.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的研究[J].财经界, 2010, (4) .

[2]徐立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性分析[J].社科纵横, 2008, (10) .

[3]华强.加速人民币自由兑换:2020年[J].科学大观园, 2009, (9) .

[4]蔡文清.人民币自由兑换天津试水[J].中国市场, 2007, (24) .

[5]方中.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次贷危机背景[J].魅力中国, 2010, (6) .

[6]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人民币自由兑换最快五年实现[J].经济展望, 2009, (5) .

[7]成思危.人民币自由兑换为期不远[J].中国市场, 2008, (46) .

[8]邹娟霞, 韩蕾.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初步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9, (18) .

上一篇:Internet技术下一篇:安装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