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引导论文

2024-09-28

生产引导论文(精选6篇)

生产引导论文 篇1

商务部日前发出通知, 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流通, 在流通全过程中推广绿色低碳理念, 应用绿色节能技术, 推动流通企业节能减排, 有效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促进形成“新商品-二手商品-废弃商品”循环流通的新型发展方式。

通知要求重点推动流通企业绿色发展。在“百城千店”示范企业基础上, 创建一批集门店节能改造、节能产品销售、废弃物回收于一体的绿色商场。支持企业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绿色低碳运营管理流程和机制, 培育绿色市场。健全节能标准和制度, 引导和推动大众化餐饮和经济型饭店发展, 创建绿色饭店。

通知要求打造绿色商品供应链。倡导绿色采购, 促进绿色销售, 引导绿色消费,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加快报废车回收企业、二手车市场升级改造, 推动旧货市场规范发展。 (摘自经济日报)

生产引导论文 篇2

论引导工作总结

按照中央纪委,省纪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有关规定和《关于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纪发„2010‟12号)文件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现将今年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由XXX同志任组长,XXX为副组长,XXX为成员的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在人员、经费、设备上给予保障。同时,根据涉腐网络事件发生的区域、行业,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了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责任主体,并将在明年把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行政效能测评内容。

二、完善机制,健全制度

1、建立完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及时处置、妥善应对”的原则对舆情进行收集、报送、研判、处置、总结评估的同时,加强网评引导,通过撰写评论、跟贴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疏导、引导网上舆论,妥善回应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关切,形成正面舆

论氛围。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安监局牵头,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由各镇(街)、安监委成员单位等单位组成的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联席会议。通过联席会议及时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形势进行分析,研究应对措施。

三、主动发布相关信息,自觉接受监督

1、完善安全生产新闻发言人制度。针对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有关安全生产热点问题,我局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信息,主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通报情况,分析形势,阐释政策,加强正面舆论引导。

2、规范信息发布内容。坚持与政务信息公开相结合,认真梳理对外公开发布事项,突出安全生产重大决策部署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重大隐患治理挂牌督办情况、重点项目建设情况、重特大事故和典型事故的救援和查处情况、群众举报和新闻媒体反映的热点问题,以及安全生产“黑名单”等内容。本着实事求是、及时主动的原则,公开发布,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

3、认真做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情况的公告发布。按规定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告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进展情况。加强与有关新闻媒体的联系,在认真做好月通报、季发布、年考核的基础上,通过当地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相关信息。

4、切实做好生产安全事故查处挂牌督办结果的公告发布。按照事故查处的权限和责任,坚持分级查处督办的原则,做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查处情况的专项检查、信息汇总、宣传报道,及时发布事故处理结果。对事故查处不到位、责任追究不落实的公开曝光。

四、创造有利条件,畅通监督渠道

1、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完善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现场报道应急工作机制,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组织、正确引导的原则,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要求,第一时间公布事故灾难的基本情况,及时发布救援进展等方面的信息,切实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2、健全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监督机制。不断扩大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公众参与范围,方便社会公众了解情况、参与监督;引导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保障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权,鼓励职工群众监督举报各类安全隐患;注重总结推广企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的经验做法,提高监督实效。

3、扩大实施监督举报途径。设立安全生产举报电话,确保专人值守,并认真做好信息接报,及时核查举报内容;通过设立专门电子举报信箱,或公开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相关专职人员的联系方式,在本系统网站开设网络留言

板、有关论坛等方式,畅通社会公众和职工群众举报渠道。

4、做好安全生产接访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来信来访处理接待工作,认真搜集、整理、汇总来信来访内容,重大事项即接即报,并按照工作程序,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问题整改。

五、做好整改信息反馈和监督落实工作

1、加快推进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关注有关媒体和网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报道、监督、评论和建议,高度重视社会和舆论对有关重大隐患和事故查处情况的反映和监督,及时搜集、整理和分析,按程序做好报告、督办工作,并公开发布处理结果。

2、建立完善舆论监督反馈机制。对新闻媒体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批评性报道,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在报道后的2周内,将整改结果或查处进展情况向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反馈。

3、及时反馈举报信息。对群众举报或新闻媒体监督的事项实行登记制度,落实信息核查责任,并及时反馈查处情况。对经查实的举报事项,及时按规定给予举报人相应的奖励,并对举报人相关信息严格保密。

4、正确对待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对社会公众和有关媒体反映的事项、观点等持有不同看法的,依法依规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告等方式说明情况。不断完善与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沟通机制,创造良好的监督环境。

5、加强对主管媒体舆论监督工作的指导。不断完善舆论监督工作机制,增强舆论监督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为安全生产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舆论支持。加强新闻从业者职业操守教育,严格遵守新闻工作法规制度,严禁“有偿新闻”,确保舆论监督的公平、公正。

生产引导论文 篇3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大多数地区安全生产形势相对稳定。但同时必须看到,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一些地区、一些行业领域事故多发、频发的现状尚未得到扭转。造成形势依然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之一,就是“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不牢固,安全生产的一些政策措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必须紧紧抓住宣传教育这个关键环节,从解决思想观念、提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文化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当前形势任务,要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宣传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让全体社会成员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积极投入安全生产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舆论氛围。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撑。必须通过有效的宣传手段和持续宣传,使“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凝聚共识,并真正用以指导实践,促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意识,必须靠持续不断地宣传和引导,必须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做好安全宣传工作,动员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安全生产工作,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格局。

生产引导论文 篇4

1 从心态上调整技校生对工作岗位的认识

近年来, 平煤四矿某区队分来技校生30多人, 占全队人数的22%以上, 他们年龄大都在18到19之间, 最大的也就20出头。踏入社会的大舞台, 他们对什么都感到好奇, 如果第一课上不好, 可能就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和对工作的热心, 甚至还会使其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所以第一课要从调整他们的心态入手。

1.1 岗前的安全教育

走出校门踏入工作岗位, 新入职员工对一切都是陌生、好奇的。这些年轻人走上工作岗位时, 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 会发现一切与原来在学校里的不一样。他们会不适应社会上的新环境, 对新的工作产生厌恶感和畏惧感, 为了让他们适应现在工作岗位, 就要让他们摆脱在学校的学生气息, 尽快熟悉煤矿工作的性质。首先抓好岗前教育第一关, 要让他们知道煤矿工作不是简单的抬抬扛扛, 笨体力活, 而是涉及很多技术的。踏入工作岗位, 就是步入了社会的大舞台, 这个舞台每天是要“按时开戏、按时演出的”, 有自己的行业规定和岗位制度, 必须去遵守和执行。学校的环境和上班的环境是两个天地, 一天不上学可能不影响什么, 但是上班就不一样, 可能你不请假就休息, 就会造成所在的岗位空岗。所以年轻人一定要遵守矿队规定, 要适应岗位工作, 要多和老工人接触, 向他们学习。

1.2 给他们施展的空间, 锻炼他们的能力

年轻人刚参加工作, 可能闯劲很大, 在这方面一定要鼓励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可能在理论上学得多, 但是实际经验不足, 所以要把技校生提的合理化建议当成一项主要工作来对待, 并区别对待他们提的每一个问题, 进行引导和启发开导。比如该队新来技校生胡某, 提出技校生如果提前熟悉了工作岗位并能独立操作, 可不可以提前按老工人待遇分配奖金。该队里明确答复, 只要经过考核合格, 可以提前。新来的技校生, 他们在工作上很积极、主动, 有的3个月就可以独立操作, 并成为生产骨干, 半年后有4个人还走上了组长的岗位。

1.3 全面衡量, 对于体质弱的适当调整岗位, 消除其对工作岗位的恐惧感

技校生毕竟很多都是发育还不健全, 在体力上与老工人相比有很大差距。为了鼓励他们正常出勤, 消除其对岗位工作的恐惧感, 在有重体力劳动时, 适当安排他们的工作量, 并由老工人和经验丰富的人带领, 把工作完成。既不能一次把他们吓住, 也不能让他们总感到工作没有压力感, 把握好分寸, 才能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兴趣, 容入职工的大家庭。

2 发挥传帮带作用, 找好领头人

2.1 选好老师和班组, 签订合同

一个好的老师, 能带出好的徒弟。多年来该队对导师带徒模式中老师的选拔进行了专门的审查, 并和老师签订了合同。如果老师带的徒弟成绩突出, 区队将给以适当奖励, 如果走上班组长岗位, 对老师一次奖励300元。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 促使老师在技校生培训和带徒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很多老师无私地把自己的技术教育传授给徒弟, 并与徒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在区队形成尊师的良好风尚。技校生夏某, 在不到1年的工作中, 积极好学, 有号召力, 很快走上了班长岗位。在他的带领下, 又培养出了胡某、乔某、赵某、韩某等一大批技校生, 都走上了组长岗位。

2.2 不定时开展技术比武活动, 激发年轻人勤学上进心理, 从而感染后进赶先进

技术比武可以促进职工发挥岗位技能, 多年来, 该区队每季度都在班组组织一些有技术含量的技术比武。对于选出的技术能手在政治上给予表扬和荣誉, 在经济上给予奖励, 以此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学技术的自觉性。在技术比武中, 技校生获得奖励的占该队总比例的65%。

2.3 利用各种会议对好的进行表扬, 弘扬正气, 使他们感觉到对自己的重视和认可

弘扬正气, 宣传正能量能够激发人的士气。能否把职工的心收在一起, 使职工把单位当成自己的家, 是决定一个单位是否有活力, 是否能够确保安全生产、出色完成任务的关键。因此, 在不同的会议上, 对表现好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传递他们的正能量。该队在搭建学习平台过程中, 融入了柔性管理和感性教育, 为本单位实现多年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3 正确引导, 消除负面影响

3.1 不能让技校生因看到“区队个别职工的毛病”而失去工作信心

煤矿企业和区队的管理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特别是一些老工人在说话、办事等方面的粗俗会影响这些新来学生的心理健康, 他们充满着好奇, 充满着骄傲来到梦想、理想的岗位。可能干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发现, 说区队管理正规吧, 自己看着还有很多漏洞;说不正规吧, 劳动纪律抓得又太严, 自己觉得很不舒服。遇到这些方面的问题, 区队都会及时地跟他们沟通, 让他们了解工作环境可能是宽松的, 但是劳动纪律是必须遵守的。区队的管理虽然与他们想象的有差别, 但是大的方向是好的, 刚入职学生要多学好的, 眼光不能停留在一些意识差的同志身上, 要从好的同志身上学到精华, 这样就会真正认识他所在的区队, 他的同事、领导等等, 才能发挥自己在工作岗位的作用。通过教育和引导, 技校生都能很快适应目前岗位的工作、管理, 并融入这个大家庭。

3.2 正确引导, 给他们希望

提拔和任用一些新人, 可以很好地鼓励他们的同龄人, 从而带动整体。在技校生教育和培养方面, 积极选树典型, 在适当的场合上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把特别优秀的人员安排到技术性强, 能发挥他们作用的岗位上来, 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有收获, 而不是他们在私下听说的什么工作、职位等都是按资排辈的, 只要有能力, 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只要努力工作, 任何希望和梦想都能成真。

总之, 搭建学习平台, 引导技校生尽快适应煤矿安全生产, 是确保和稳定一个单位安全生产的主线。忽视新人培养, 就会造成新老断层, 影响安全生产。

4 问题探究

4.1 为做好新职工入矿的安全培训工作, 各单位需要切合自己单位的工作性质, 制定出合理的培训方案。应在全矿区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培养模式, 服务煤矿安全生产。

4.2 针对老职工和文化水平低的职工也要探索和形成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法, 把老职工的经验变成实际的教科书。

4.3 煤矿职工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 在职工主动学习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如何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培训机制是今后探索的重点。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企业对职工的安全文化水平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近几年, 对口专业的中级工、技校生等陆续毕业分配到煤矿, 给矿井增加了活力和新鲜的血液。本文介绍如何引领新工人尽快熟悉煤矿生产环境, 消除他们对井下现场的恐惧心理, 适应煤矿安全生产需要, 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安全,培训,引导,适应煤矿安全生产,培养合格员工

参考文献

[1]平煤安全文化建设手册.

[2]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工会委员会.班组建设.

生产引导论文 篇5

注:1.2015年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统计和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报表;2.黑龙江、海南、宁夏、新疆等地生产规模较小, 不进行产量预测。

生产引导论文 篇6

关键词:粮食生产,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是现阶段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利契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形势、粮食生产核心区持续增产的任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既关系到流转农户及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也事关粮食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及发展。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大课题。

1 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科技支撑,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成效显著,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全省农业农村处于转折、转型的关键时期,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给“三农”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为主线,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农村土地有序健康流转,为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奠定了基础,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到2013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 216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3%,比2012年底增加23%。其中,转包1 312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0.1%;出租900万亩,占28%;互换786万亩,占24.4%。在流转的农村土地中,用于粮食生产的2 093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5.1%。

商丘市把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并在虞城县召开现场会,积极推进“小块并大块,多块并一块”工作,已互换并地869万亩,有127个乡(镇)4057个行政村实现了“互换并地”,参与土地流转互换农户165.4万户;通过农村土地“小并大”,促进规模流转面积170多万亩。濮阳市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实现农村发展第二次飞跃的重要路径,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意见》,截至2013年底,该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85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23.8%,流转面积比2012年增长56.5%。

2 农村土地流转的初步效果

通过正确处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等措施,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的初步成效。

2.1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统筹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农作物结构,促进涉农资源、资金和技术的合理配置,挖掘了土地潜能,提高农业生产率,让经营主体利用有限的土地获得较大的收益。商丘市农村通过“互换并地”的土地流转方式,重新整合了农村土地资源,减少了地界、沟渠、生产道路占地,并对一些废弃地进行改造,整合了土地资源,全市多出近50多万亩土地。梁园区谢集镇冯庄村统一将2 800亩土地集中流转给乡恋“三农”服务社,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

2.2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通过土地流转使有限的土地集中到种植能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解决了小规模生产经营条件下难以实现的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规模效益。据濮阳市农业局测算,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后,平均亩产比分散经营至少提高20%,亩成本降低5%,每亩增产收益约130元。整体来看,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亩均成本比普通户少278元,低22.3%,亩均收益比普通户多145元,高13.8%,规模种粮生产收益明显高于散户。

2.3 形成了农民增收的多元格局

通过土地流转,农民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流转收入,而且可以通过从事其他生产经营,如外出务工、就近务工、经商和创办企业等,获得可观的工资性、经营性收入,拓宽了收入渠道,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目的。留乡农民在本地务工或从事多种经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如柘城县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的土地每年给流转户600公斤小麦的租金,同时对土地流转的农户优先聘用为长期固定工,男工工资1 050元/月,女工工资900元/月,并在县劳动局办理养老保险手续;愿在合作社打零工者,每天发工资35元。

2.4 增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

逐年增加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安心外出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必农忙时节回乡务农,解决了“一心挂两头”的矛盾,逐步改变着“候鸟”式的外出务工情况,增强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地的稳定性,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也为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增加了人力资源。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河南省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2 600万,其中省内占51.4%,省外占48.6%。

3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主要问题

由于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时间较短,县乡土地投入产出能力及思想认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当前土地流转中有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民思想有疑虑。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河南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农业大国的缩影,人多地少。土地对于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农民来说具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土地在农民眼里弥足珍贵。有些上年纪的农民怕生活没有保障,总感觉自己种地心里踏实;有些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农民,把土地作为今后生活的“退路”,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二是流转机制不健全。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和服务平台不健全,县乡虽然依托农业部门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但是存在人员编制、业务经费不到位的现象。耕地、林地和河滩荒地涉及农业、林业、国土、水利等部门,业务协调机制滞后。三是流转秩序不规范。在基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信息、评估等服务工作跟不上、监管不到位,个别地方流转秩序不规范,农户意愿体现不够,合同内容、标的不完善,为农村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经营纠纷埋下了隐患。有的租用土地的时间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时间,有的合同未经县乡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

4 有序流转农村土地的政策措施

土地问题是农村的根本问题,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关联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大事情。既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又与整个“三农”工作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有序推进农村特别是粮食生产核心区土地有序规范流转,需要把握以下政策措施。

4.1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确保粮食持续增产

健全的法规政策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是调节土地关系的根本依据。土地流转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要树立政策观念,依法办事。河南省土地流转尚处于起步阶段,完善法规制度势在必行。省人大、政协及涉农部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规政策已做许多前期工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决策部署,结合粮食生产核心区实际,适时研究出台规范土地流转、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意见,明确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措施,以保证粮食生产的规模和比例,确保粮食安全。改善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建立形式多样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方式,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进程,使之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鼓励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对土地流转大户的信贷支持,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并开展农业机械设备、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允许经营主体以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完善农业保险,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将粮食生产核心区产量大户、合作社等纳入强制性保险范畴,财政给予一定的保险补贴,探索建立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防控及化解机制。

4.2 建立评估信息组织,改进土地流转服务

在农户分工、分业、分化尚未完成的现阶段,服务体系状况事关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和效果。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性、专业性强,需要一支懂政策、素质高、业务强的工作队伍,来承担流转信息、租价评估、政策咨询、合同签订、承包合同和纠纷调处等具体工作。应加快充实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建立合理的土地估价指标系统,确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最低保护价制度。实现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全覆盖,形成乡镇有中心、县市有网络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为土地流转提供法规政策宣传、信息咨询、价格评估等服务工作,降低流转交易成本。加大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引导流转土地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方向种植农作物。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指导和科普宣传教育,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入户步伐,整合农技、土肥、植保和病虫预报等科教力量,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所需要的各项服务打包供给,尝试建立公益性与营利性有机融合的农业科教服务新机制。

4.3 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土地流转形式对于流转进程和效果具有直接影响。河南省山区、丘陵、平原土地类型不同,自然条件各异,人均土地面积不等,还有48个沙化土地县,因地制宜、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有其客观必要性。土地流转的前提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要及时对粮食生产核心区家庭承包土地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在此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强化承包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托管、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土地银行等不同形式,不断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也是实现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或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培育形成新型规模经营主体。

4.4 加强土地流转监管,防止非农化非粮化

上一篇:建设成本管理下一篇:电力企业人性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