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时间的力量

2024-09-26

自由时间的力量(共8篇)

自由时间的力量 篇1

瘟疫、战争, 饥荒被称为人类历史悲剧的“三剑客”。它们时常并驾齐驱, 肆虐于人间, 不仅带给人类痛苦和恐慌, 有的时候也会导致整个社会的衰退, 甚至于国家的消亡。

细数历史, 我们会发现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比战火要来的更为猛烈。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早在古希腊的时候, 在雅典就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然后是六世纪的时候, 东罗马拜占庭发生鼠疫;接下来是十二、十三世纪的时候, 欧洲又兴起一个麻风;到了十四世纪的时候, 欧洲发生了一次非常大的鼠疫, 也称为黑死病, 当时整个欧洲流行鼠疫, 死亡了两千万人, 造成非常恐怖的一种景象。

1918年, 在奔赴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美国士兵中, 流感开始肆虐, 而这些士兵又将病毒带到了欧洲战场。随着战时人员的频繁流动, 以及战后士兵们纷纷返乡, 一场可怕的流感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 它夺去了2000~4000万人的生命, 远远超过一战和二战中阵亡人数的总和!

当然, 这决不是第一次由战争与人口流动引发的瘟疫爆发。在伤寒疫苗发明之前, 几乎每次战争都会有大量士兵死于伤寒, 而历史上的许多著名战争也都在被征服地留下了致命的病毒。

事实上, 包括战争、贸易、传教活动等造成的人口流动正是促进传染病大规模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六世纪中叶, 天花跟随朝鲜佛教传教活动来到日本, 使日本陷入恐怖的“瘟疫时代”;中世纪的东西方贸易, 把丝绸和鼠疫一起由中国带到了欧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 更将天花、鼠疫、流感、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传播到美洲大陆——消灭掉上千万印第安人的首要元凶正是这些瘟疫, 而不是殖民者的枪炮。

走进20世纪, 疾病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陈出新”, 从“世纪绝症”艾滋病、“非洲魔鬼”埃博拉、疯牛病到2003年的非典, 无不令全世界人心惶惶。

因为科学, 我们连战连捷

建国以来, 我们国家也发生过大的流感, 1957年有一次非常大的流行, 到了1968年又有一次, 到1998年又有一次, 都是大范围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看上去是一种很平常的疾病, 但在流行中夺去人命最多的恰恰正是它。

很多人认为, 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狂妄和贪婪的报复。

的确, 当今的人类居住集中、流动频繁、交往密切, 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的机会不断增多, 这一切都让病毒在传播媒介和速度具备的综合效果下, 具有了迅速变成大规模传染病的可能;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自然法则的藐视, 更使新型病毒有了可乘之机。

随着医学和科技的发展, 人类曾一度相信, 人类文明终将彻底战胜瘟疫;但事实是, 我们的确可以用先进的医学技术控制某些瘟疫, 但同时却要面对更多的新威胁, 它们有的是令人束手无策的新型传染病, 有的是旧传染病的新变种。也许, 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将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成为一种“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的进化战争, 我们永远也没有高枕无忧的那一天。

当然, 纵观历史, 就单种传染病而言, 人类征服瘟疫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科学家们会找到征服包括非典在内的各种新型传染病的法宝。因为, 当人类文明遭遇瘟疫挑战的时候, 我们或许无法完全赢得这场战争, 却能够打赢一场又一场的战役, 因为我们拥有科学的力量。

因为科学, 我们从粗暴走向文明

截至7月5日, 我国内地共报告104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已治愈出院756例, 280例在院接受治疗, 3例居家隔离治疗, 1例意外猝死。

不光是在西方, 在我们国家, 也很早就出现利用隔离的办法来阻止传染病的扩散。最早一次是1910年在哈尔滨周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鼠疫, 大批人员死亡, 当时皇帝就发圣旨给一个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医学专家伍连德。派他到东北作为医官去消灭鼠疫, 而且授予他非常大的权利, 他可以隔断交通, 可以随便地隔离病人, 还可以焚烧尸体。随即, 他就把装死人的棺材, 约为二十二堆, 长一公里, 全部烧掉。因为当时发生鼠疫时, 如果把感染者的尸体埋在地下, 老鼠就会食尸, 进而传播更厉害。当时用了四个月时间就全部消灭了。

由于隔离, 一些病被治好了, 尽管不知道病源和病因, 但是把病人隔离起来, 不跟别的人接触, 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后来的发展。首先就是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那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他最早研究葡萄酒腐败变酸的问题, 他说葡萄酒可以变酸、腐败, 跟人得传染病死是不是有点关联。正好那时候法国南部蚕大批死亡, 他就去观察, 他把疫区的蚕和蚕叶都拿来看, 在显微镜底下, 他发现很多小的颗粒, 所以他就想这个蚕的病可能跟这个小颗粒有关系, 他就把疫区的蚕连桑叶全部烧掉, 果然传染病就被制止住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 以及关于预防传染病的种种长效机制的制订, 我们现在的隔离更加科学和人性。

先进的隔离服, 以面具为例, 面具的鼻子非常长, 里面放的海绵, 海绵被丁香、肉桂浸的醋所浸透, 那么呼吸的时候, 就能防止不干净的东西吸进去, 从而防止传染。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提升在预防传染病的实施中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因为我们有了更为科学的判断与精确的测定, 以前那种“宁可错杀一千, 决不放过一个”的血腥隔离场面只能通过历史书让后人了解了。

今天回顾传染病的历史, 特别是人类在跟传染病斗争的过程当中, 我们逐渐取得了胜利, 因为我们拥有科学的力量。

因为科学, 我们可以与时间赛跑

从今年4月27日墨西哥东部韦拉克鲁斯州佩罗特镇一名5岁男孩是墨西哥首例确诊甲型H1N1病例, 到世界卫生组织6月11日宣布, 将全球流感大流行的警戒级别由5级提升至6级的最高级别。这意味着甲型H1N1流感开始全球大爆发。全球的空气日渐凝结。

但是“全民口罩”的令人窒息的气氛马上就要烟消云散了。

由华兰生物生产的我国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6月22日正式下线, 在经过一系列生物、生化实验和临床实验后, 这批疫苗有望于9月上市。

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范蓓表示, 下线后的疫苗仍需经过约14天的生物、生化实验, 在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后, 于7月进入临床观察。在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药品批准文号后, 这批疫苗有望于9月正式上市。

从6月3日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率先拿得世卫组织认可的毒株, 到6月22日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正式下线, 仅仅19天时间, 人间地狱至天堂的切换, 19天后我们看到了久违的笑容, 也许是被口罩遮掩了太久, 张张笑脸显得格外灿烂, 在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中, 我们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因为我们拥有科学的力量。

也许你压根儿就想不到, 在流感疫苗的具体研制过程中, 科技成了一大功臣。

首先, 科研人员需要从鸡蛋中提取7日龄的鸡胚, 把毒株种到鸡胚中, 并将鸡胚放入密闭、无菌、恒温35℃的孵化箱中, 这样做的目的, 是为了给毒株提供一个适宜的存活和发育的环境。3天后, 发育好的病毒就可以从鸡胚中抽出来了, 在经过福尔马林的灭活之后, 毒株中的感染性就被去掉了。

然后, 过滤掉毒株中过多的蛋白质, 就可以获得对免疫有用的抗原, 再通过稀释, 添加佐剂, 疫苗就制成了。

科技就是有这种魔力, 平日餐桌上的食品如今竟成为拯救人类的妙药良方。科技就是拥有如此神力, 它可以力拔山兮气盖世, 亦可让高峡之上平湖出。

但当我们在为疫苗的研制成功而喜悦的时候, 在为人类科技的发展而欣慰的时候, 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在流感蔓延时, 疫苗是最有效的防护武器之一。但决不可认为有了疫苗就能松口气, 甚至一劳永逸。对个人而言,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永远是防控疾病的关键;对社会而言, 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战略、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及有效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 才是治本之策, 才是自由呼吸的条件。

自由时间的力量 篇2

我出生在一个和睦的家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自幼过着衣食无忧,倍受呵护的生活。邻居叔叔、阿姨们都说我是个快乐小天使。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也有少年的烦恼,渴望有一对翅膀,飞上那辽阔的天空。渴望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甚至想过去周游世界,但这都还只能是个梦想,现在我只渴望有点属于自由支配的.时间,空闲时玩玩电脑游戏。

也许是因为我有几分聪明;还是所有爸爸、妈妈对孩子都一样?总之,我的父母步调一致的对我“超高”要求,他们期望我考上外语中学,考得钢琴等级证书,我懂得一切都为了将来我能有好的前途,尽管我还算得上聪明,但自幼顽皮,爸爸、妈妈就惟恐我学习不拔尖,几乎是时刻举着鞭子督促我,不是写作业就是练琴,就连期盼的双休日,也被剥夺了。

有几次,做完作业,时间还早,看到电脑开着,高兴得象一只出笼的小鸟扑到电脑前。可是,还没等坐稳,就听妈妈一声吼:“不许玩,练琴去!”尽管有一百个不情愿,还是依依不舍地走开了,极不情愿的坐到钢琴前,情绪无论如何也调动不起来,心思全然不在练琴上。于是,就带着抵触情绪弹起:“我是一只小小鸟,想飞却总是飞不高……”这首曲子,那一刻,电脑游戏的乐趣远远大于学习其他知识,心里很是抱怨妈妈。

妈妈教育的话没错,我理解妈妈是为我好,可是,她也应该理解我呀!为了将来能圆上他们的梦,就一定要牺牲我自由活动的时间;扼杀我童年的快乐吗?

解放孩子给儿童自由成长的力量 篇3

解放头脑使孩子思考

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多数人的创造力。他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 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想。

我们知道孩子们的脑子里充满着各种奇思妙想,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 教师要为孩子创建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在指导孩子活动时, 老师只需要抛出问题, 然后提供各种材料给孩子们操作, 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 使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在大班科学探索活动“吹泡泡”过程中, 老师提出问题:哪些工具可用来吹泡泡?用方形、棱形、星星形等不规则形状的材料吹泡泡, 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猜测着, 老师没给答案, 只是提供各种材料让孩子们操作。通过尝试与探索, 孩子们知道原来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 他们还发现了多种吹泡泡的方法、调制吹泡泡的液体、使泡泡又大又不容易破的秘诀, 孩子们探索获得的知识比老师直接告诉答案印象更深刻。

解放双手使孩子有力量

陶行知先生说:“人有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 他主张放手让幼儿去“做”去“想”, “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接触, “想”了就获得了直接经验。

教师在教学与游戏活动中, 应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手脑并用, 这是培养创造力必要的途径。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中, 教师应抓住陶老先生这一“做”一“想”的原则。例如, 秋天组织孩子采集不同的树叶, 在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树叶后, 与他们一同查找资料, 对树叶的名称、叶脉、颜色等做记录并制作成精美的树叶标本与大家分享, 使同伴们了解到更多的树叶知识。孩子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乐趣多多, 收获多多。

解放眼睛使孩子会发现

陶行知先生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 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 是聪明大脑的“眼睛”, 教师有责任解放孩子的眼睛, 让孩子会看、会观察, 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

我们充分利用周围环境, 引导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与环境积极互动。经常带幼儿到户外观察和探索, 让幼儿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认识多种事物, 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玩一玩、说一说,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小草长出的新芽”、“小蚂蚁的窝”、“鸽子妈妈与小宝宝”……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很浓, 纷纷为自己的发现而欢呼雀跃, 他们看不够、问不停, 这种学习效果是室内活动达不到的。在孩子们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 不仅知道了有关植物生长、动物生活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及对大自然的兴趣与热爱。

解放嘴巴使孩子自由发问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

教师要解放孩子的嘴巴, 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 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 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让孩子放开说, 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说。在科学探索活动“认识光和影子”中, 教师带领幼儿寻找能发光的东西, 了解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光亮, 探索光的传播, 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师生一起玩“踩影子”、“皮影戏”的游戏。在活动中, 教师做小实验让孩子发现问题, 太阳光为什么能折射到墙上?镜子为什么能聚光?孩子们一经激发就会很惊奇, 叽叽喳喳问个不停。教师应在其中分享幼儿实验的成功与失败, 在倾听中了解幼儿实验的所思所想, 在鼓励中营造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 在追问中引发幼儿深入探究的动力, 在“意犹未尽”中构想下次实验与探索的计划。

解放空间使孩子回归自然

陶行知先生主张:“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飞翔, 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使孩子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它包罗万象, 奥秘无穷。教师应让学生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而扩大眼界, 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秋天到田地里, 孩子们的兴奋与喜悦无以言表, 他们用工具挖、小手抓, 个个大丰收。看到许许多多的植物都结出了种子, 回到幼儿园后, “种子的秘密”一课就应运而生了。首先在哪能寻找到种子, 孩子们纷纷想办法, 有的在幼儿园草地上、花园里找;有的和爸爸妈妈在超市里找到了豆子、花生的种子;最有趣的是, 小朋友把吃过的葡萄、苹果、梨等水果里面的种子带来, 这是多好的种子呀!收集来的种子, 怎么处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大班教师“要引导幼儿能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有初步的概括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 孩子们将种子按大小、颜色、生长环境等分类, 大家还在旁边用图画、老师用文字辅助做了介绍。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创造力得以展示。

解放时间发挥孩子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 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 养成了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 即有时间, 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我们的课很多都是随机的, 孩子们在饭后漱口和擦嘴巴时, 偶尔发现手绢不会湿, 就产生了我们的“不会湿的手绢”的探索课。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玩起来, 虽然午睡时间稍稍推迟, 但有什么关系呢?一日生活皆课程, 一件小事可能产生一个伟大的发明, 一节课可能点燃一个未来发明家的梦想。

在“会跑的小鸡”的游戏中, 让幼儿用回形针和磁铁在纸板上玩游戏, 孩子们边操作边讲自编的故事, 兴致很高。活动结束时间已经到了, 可孩子们的科学探索还在继续, 我们没有打扰孩子, 让他们尽情地“玩”, 在“玩”中培养和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对今天的幼儿教育有着启示、指导作用。我们应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思想, 给幼儿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他们大胆地观察、尽可能地去想象、自由自主地去探索去创造。

时间的力量作文 篇4

还记得几年前的自己,疯疯癫癫、素面朝天的,完全不会顾及我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四个字,我行我素。那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知道爱惜自己。那时,从来不会在镜子前仔细地看着自己;那时,不会为今天穿什么而烦恼;那时候,不会整齐的梳理头发;那时候,不会将课桌摆得整整齐齐;那时候……有很多很多个那时候,无数个,数不过来。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许多许多“那时候”这个阶段,这些阶段都是在衍变一个人的心理变化。有的人,心理变化很快,几乎一天一个阶段,甚至一分钟过后就会有另一个想法。但是有的人,几年也不会有变化,甚至一辈子都只是在这一个阶段。

最近,我忽然发现,我好像刚刚提升了一个阶段呢。

现在的我,更懂得如何爱自己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现在的我,喜欢对着镜子看着自己,呆呆的,想着自己怎样能变得更漂亮一些;现在的我,洗头发时居然喜欢用护发素(ps:在以前,洗头的时候,我从来不会因为要用护发素而洗第二遍头发,最主要的是本人太懒,嫌麻烦,更重要的是不愿意在浴室里多待一秒,越快越好);早上洗漱的时候,居然也有着想用一用洗面奶的念头(ps:在以前,洗漱的时候不会对脸部有过多的保护,因此,便宜了老妈,让她省了一大笔买洗面奶的费用。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件事,本人太懒,嫌麻烦,还要洗第二遍);现在出门前穿衣服的时候,也想到了要穿得漂亮些,也想到了要合理搭配才能更显个性,可是看着满柜子的衣服却觉得没衣服可穿(ps:本人虽然明白不活在别人的眼里这个道理,但是却不得不接受本人看不开世俗红尘的事实,事实证明,本人还是很需要别人的夸奖赞赏安慰鼓励的);当看着日益增长的肥肉,也突然想到,女孩子太胖是很难看的;……以前明明都不会去思考担忧的东西,现在却变得无比重视。

自由时间的力量 篇5

在串联机排序模型中, 给定m (≥2) 台机器, n个工件。任一工件由若干个操作组成, 每个操作需在指定的机器上完成相应的加工。在任一时刻, 每台机器至多加工一个工件, 每个工件至多在一台机器上加工。加工过程分为允许中断和不允许中断两种。所谓中断, 是指一台机器在未加工完某工件操作的情况下, 又开始加工另一工件操作。

在传统排序理论中, 有三个基本的串联机排序模型:异序作业、流水作业和自由作业[1]。在异序作业中, 每个工件由一个操作链组成, 链中的每个操作需在指定机器上加工;流水作业是异序作业的特殊情形, 即每个工件的操作链恰有m个操作, 每次仅有一个操作可分配给一台机器加工, 且所有工件的机器顺序相同;而自由作业与流水作业不同, 工件的操作次序不是事先指定的, 操作次序也是决策的一部分, 不同工件允许不同的操作次序。

本文研究自由作业问题。记机器集M={M1, M2, …, Mm}, 工件集N={1, 2, …, n}。任一工件jN由操作{O1, j, …, Om, j}组成, 每操作Oi, j必须在机器Mi加工pi, j时间。再记rj, dj, j=1, 2, …, n, 分别为工件j的到达时间和工期, Cj为工件j在时间表中的完工时间, Lj, Tj分别为工件j的延迟及延误, 即

Lj=Cj-dj, Tj=max{Lj, 0}。

本文研究不同目标下的自由作业问题, 用三参数法[2]分别记为Om|β|Cmax, Om|β|Lmax以及Om|β|∑Tj, 其中β描述工件特征, Cmax, Lmax为时间表的跨度及最大延迟, 即

Cmax=maxjCj, Lmax=4jLj

我们知道, 问题O3‖Cmax[3]是极小NP困难的, 1982年Lawler[4]等证明O2|rj|Cmax也是极小NP困难的;对于以Lmax为目标的自由作业问题, 文献[5]指出, O2‖Lmax为极小NP困难的, 而问题O2|rj, pmtn|Lmax[4]存在多项式时间算法;最后, 对于以总延误∑Tj为目标的自由作业问题, 文献[1]指出, O2|pij=1, rj|∑Tj为极小复杂性未解决的。

1 问题Om|pij∈{0, 1}, rj|f

我们知道, 问题Om|pij∈{0, 1}|f可以看作Om|pmtn| f的特殊情形, 因此有

引理1 问题Om|pmtn|f的算法适用于问题Om|pij∈{0, 1}| f。

由引理1, 容易得到下面两个定理:

定理1 问题Om|pij∈{0, 1}|Cmax可在多项式时间O (n5/2m) 时间内得到最优解, 且最优解为

C*=max{i=1mpij, j=1npij|i=1, 2, , m;j=1, 2, , n} (1)

证明 文献[3]指出, 利用求完美匹配的方法, 问题Om|pmtn|Cmax可在多项式时间O (n5/2m) 内得到最优解 (1) 式, 再由引理1, 知定理1成立。

定理2 问题Om|pij∈{0, 1}, rj|f, f∈{Cmax, Lmax}均多项式可解。

证明 由问题Om|pmtn, rj|Lmax[5]在多项式时间内可解及引理1, 得Om|pij∈{0, 1}, rj| Lmax亦多项式时间可解;此外, 由Om|pmtn|Lmax[5]多项式可解, 知问题Om|pmtn, rj|Cmax也多项式可解, 再由引理1, 知Om|pij∈{0, 1}, rj|Cmax也多项式可解。

2 问题Om|pij=pj, rj, pmtn|Cmax

对于该问题, 本文结合数学规划, 给出一个多项式时间算法。

不妨设rn为工件最大到达时间, 取适当大的整数T, 例如取

Τ=rn+j=1npj,

其中, n为工件数, 再引进0-1变量

xjt={1j[t, t+1) 0

t=rj, rj+1, …, T; j=1, 2, …, n

据此, 可以写出问题Om|pij=pj, rj, pmtn|Cmax可行解集如下:

有下面算法1:

Τ=rn+j=1npj

(1) 检查 (2) 式是否存在整数可行解;

(2) 若存在, 令T:=T-1, 转 (1) ;

(3) 否则, 令T:=T+1;

(4) 调用Adjustment Procedure[6], 得到最优排序。

对该算法, 我们有下面的结论:

定理3 算法Ⅰ可在多项式时间内得到问题Om|pij=pj, rj, pmtn|Cmax的最优解。

证明 首先, 因为方程 (2) 左边系数是幺模的, 所以可在多项式时间内求解;其次, 算法循环次数不超过Ln (T) , 因此是输入参数的多项式;最后, 由文献[6], Adjustment Procedure可在O (mn2) 时间内完成。

特别地, 有

推论1 算法Ⅰ可在多项式时间内得到Om|pij=1, rj|Cmax的最优解。

注:对于问题Om|pij=1, rj|Cmax, 若取

T=rn-1+max{n, m},

其中n为工件数。再引进0-1变量xijt:

xijt={1Μi[t, t+1) Οij0

t=rj, rj+1, …, T; i=1, 2, …, m; j=1, 2, …, n

可以写出该问题整数规划为

其中θCmax。

3 问题O2|pij=1, rj|∑Tj

本节研究两机器情形O2|pij=1, rj|∑Tj, 并设

假设有q批工件, 记为Ni, i=1, 2, …, q, 每批到达时间为ri, 并且假设每批工件已按照EDD序重新编号。对该问题, 我们有下面算法Ⅱ:

为了证明算法Ⅱ的正确性, 先介绍下面的引理。

引理2[7] 工件EDD序是问题1|pj=p|∑Tj的最优排序。.

由引理2, 容易得到下面的引理3。

引理3 对于问题O2|pij=1|∑Tj , 若存在时间表S, 其工件完工时间顺序为EDD序, 则该时间表最优。

定理4 设问题O2|pij=1, rj|∑Tj满足 (4) , 则算法Ⅱ可在多项式时间内求得最优解。

证明 由引理3以及文献[6]的定理4, 我们仅需证明在下列情况下, 算法Ⅱ仍得到最优解:

·t2=t1, 设工件1在M1上最后完工, 且下一批工件在时刻t1-1到达。不妨记工件2为该批的第一个工件。

按照算法Ⅱ, 首先将工件2安排完毕, 得到部分排序S。在S中, 工件1, 2的完工时间分别为

C1=t1, C2=t1+2,

其中工件2在机器M2上完工。在S中, 若交换机器M1上工件1和2加工顺序, 使工件2在机器M2上可以提前一个单位长度时间完工, 则得到部分排序S′, 其中工件1, 2完工时间分别为

C1′=C2′=t1+1.

我们要证明

jΤj (S) jΤj (S) ,

仅需证明

j=1, 2Τj (S) j=1, 2Τj (S)

max{0, t1-d1}+max{0, t1+2-d2}≤

max{0, t1+1-d1}+max{0, t1+1-d2} (5)

这是因为在S, S′中, 其它工件完工时间不变, 其中d1<d2。下面分三情形论证:

情形1 t1≤d1. (5) 等价于

max{0, t1+2-d2}≤max {0, t1+1-d1}+

max{0, t1+1-d2},

d1< d2, 知上不等式成立。

情形2 t1≥d2. 仅要证明

(t1-d1) + ( t1+2-d2) ≤ (t1+1-d1) +

( t1+1-d2) ,

亦显然成立。

情形3 d1<t1< d2. 需要证明

(t1-d1) +max{0, t1+2-d2}≤ (t1+1-d1) +

max{0, t1+1-d2},

max{0, t1+2-d2}≤1+max{0, t1+1-d2},

显然, 上不等式亦成立。

4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不同目标下的自由作业问题。在假设工件操作长度为1或0的情况下, 给出了相应的多项式时间算法。但如何给出一般情形下这些问题的有效算法, 仍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唐国春, 张峰, 罗守成, 等.现代排序论.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

[2] Graham R L, Lawer E L, Lenstra J K, et al.Optimization and approx-iamation in deterministic sequencing and scheduling:a survey.ADM, 1979;5:287—326

[3] Geonzalez T, Sahni S.Open shop scheduling to minimize finish time.J Assoc Comput Math, 1976;23:665—679

[4] Lawer E L, Lenstra J K, Rinnooy Kan A H G.Minimizing maximumlateness in a two-machine open shop.Math Oper Res, 1981;6:153—158;Erratum:Math Oper Res, 1982;7:635

[5] Cho Y, Sahni S.Preemptive scheduling of independent jobs with re-lease and due times on open, flow and job shops.Operations Re-search, 1981;29:5—522

[6] Liu C Y, Bulfin R L.Scheduling open shops with unit execution timesto minimize functions of due dates.Oper Res, 1988;36:553—559

自由时间的力量 篇6

1. 自由时间的概念

马克思所言的自由时间是与劳动时间相分割对立的, “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主要是闲暇时间和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 具体而言就是“个人受教育的时间, 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 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 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 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对时间的自由掌控, 主要活动内容是教育、社交、人的个性与能力发挥等高级活动, 最终朝向是人的解放, 实现所有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 自由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

马克思认为, 自由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 是人的积极存在。首先, 劳动时间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增加, 其目的是为了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其次, 人与人之间交往范围的扩展, 频率的增大, 内容的丰富,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自由时间的增加为人的普遍交往提供了现实可能。第三, 自由时间是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自由时间里, 人才能超越物质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外在强制而成为自由的社会主体, 才能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活动, 自由地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和个性。

3. 自由时间是被资本主义异化了的感性时间

马克思指出, 时间是抽象的感性知觉, 自由时间也应当是感性时间, “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了的时间”。但在资本主义社会, 时间已经与感性相脱离、相异化, 变得非人化了。“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 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财富来源于创造剩余价值的剩余时间, 但是剩余时间是可以用钟表计算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是理性时间而不是感性时间。所以马克思认为倘若“个人的全部时间都成为劳动时间, 从而使个人降到仅仅是工人的地位, 使他从属于劳动”, 个人就不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 不能摆脱劳动被异化的命运。

4. 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的自由时间处于被剥削状态

在马克思看来, 剥削不仅仅是劳动者的劳动产品被剥削者无偿占有, 更重要的是劳动者的自由时间被侵占。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雇佣工人劳动, 用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换取自己的自由时间。“社会的自由时间的产生是靠非自由时间的产生, 是靠工人超出维持他们本身的生存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产生。同一方的自由时间相应的是另一方的被奴役的时间”。所以, 资本家的自由时间是靠劳动者的非自由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 一方的自由时间相应的是另一方的被奴役的时间, 一方的充分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受到限制为代价的。

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自由时间

1. 知识经济对自由时间的积极作用

(1) 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界限模糊, 呈现统一的趋势

从形式上来看, 在马克思所处的大工业时代里, 物质产品的生产需要实行严格的标准化流程, 工人只是机械生产线的附属, 活动有较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自主性较低, 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处于界限分明且相互对立的状态。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研技术、思想、艺术创意等知识产品的生产时间和进度是由人而不是机械控制, 人的自主性较高。弹性工作制、自由职业、结果导向的绩效考核等工作方式都使人的劳动时间呈现较大的灵活性与弹性。很多知识产品则直接在自由时间里产生, 知识工作者在与他人交流沟通、甚至在进行娱乐和休闲时也能激发出创造的灵感, 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在形式上的界限变得模糊。

从活动内容来看, 工业经济时代的产业工人主要是进行低端的体力劳动, 而且受社会地位所限, 任何时间都很难接触到科学、艺术、哲学思辨等“高级活动”, 难以发展自己和改变命运。而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工作者来说, 运用自身的能力与智力, 进行科学、艺术方面的学习、交流和创新, 既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也是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内容, 在活动内容上使得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实现了统一。

从效果上看, 工业经济时代里工人的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内的活动彼此孤立, 工作和生活严格区分, 难以相互作用。在知识经济下, 人在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内都可以持续的学习,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学习成果在两种时间内都可以得到运用和转化。在知识的学习—创新运用—再学习这一不断循环的过程中, 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相互成为彼此的延伸, 形成相互激励的正反馈效果。所以, 知识经济里, 人的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不再是分割对立的, 而是可以进行融合统一的。

(2) 在量和质上极大的丰富了自由时间

从自由时间的量上来看,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提高了效率, 节省了必要劳动时间;生活性服务业节省了人们的大量家务时间, 使得人们的自由时间不断增加, 由于人的自由时间决定着人的发展空间, 自由时间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发展可能性的扩大。

从质上来看, 在工业经济时代, 工人的时间主要是劳动时间, 是以钟表为计量的理性时间, 要服从于流水线机械的运转时间。而且工人难以接触到“高级活动”, 劳动谋生的需要难以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很难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只能成为资本家的附庸, 劳动异化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工作者的学习和创新就是最主要的“高级活动”, 时间是以人的活动内容为计量的感性时间。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统一不但可以将工作谋生的需要与人的天性禀赋和兴趣爱好进行统一, 还可以使劳动与学习结合起来, 将工作与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最终使人们的劳动不再是生存的手段, 而是生活的目的, 或者说就是生活本身。“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 这样, 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 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为了生存而被动的劳动转变为自由而自觉的创新活动, 从而改变劳动的意义, 避免劳动的异化。

2.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自由时间的困境

(1) 自由时间仍然束缚在资本主义桎梏下

在工业经济时代, 由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产品相分离, 不得不在人身上依附于资本家, 用自己的劳动时间来创造资本家的自由时间, 造成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对立。在知识经济时代, 劳动者、生产资料 (信息与知识) 、生产工具 (主要是大脑) 等难以分割, 但在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内创造的知识产品 (专利技术、创意等) 需要在知识产权市场待价而沽, 接受资本标准的评价, 仍然避免不了与劳动者分离的命运。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实现资本的增值是一切活动的核心, 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运用的全过程都服从和服务于资本增值。人类虽然降低了对物质生产资料的依赖, 但知识却又被重新商品化和物化, 人类仍然处于对“物”依赖的必然王国里。

在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资本巫术和管理技巧的不断提高, 剥削方式也更加隐秘化, 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企业文化”、股权和分红等物质激励、“人性化”的管理技术等无不在操纵劳动者将个体发展绑定在企业发展上, 用职业技能培训代替人自由自主的自我学习, 使资本的逻辑延伸至人生活的各个时间段。马尔库塞感慨, “原先限于上班时间的异化和管制现在蔓入了自由时间”。原本剩余价值的创造 (也就是剥削) 只发生在劳动时间内, 但知识经济打破了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界限, 人在自由时间内也创造剩余价值, 所以剥削已经蔓延到了自由时间内。知识经济虽然增加了人在时间和人身上的自由度, 但仅仅是可以更自由的选择雇主却无法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彻底摆脱被剥削的历史必然性, 表现出一种自由的不自由, 离自由王国的彼岸仍然遥远。

加上资本主义消费文化、拜金主义的误导, 使得很多人的自由时间被物质化和庸俗化, 不是用来发展自我而是用来消费和娱乐, 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等同于赚钱的时间和花钱的时间, 归根到底还是作用于资本的增值, 人异化成为消费的动物, 远离了自由的意境。

(2) 自由时间存在国家间的不平等分配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大了国家间的差距和产业分化。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化扩张, 构建产业链, 占据价值曲线两端, 掌控着知识含量高的技术研发、创意和品牌包装等环节, 并进行商务流程外包, 由发展中国家来负责知识含量低的产品加工、制造和组装等环节。这种产业分工除了在产品价值和利润分配上制造不平等外, 还制造着时间上的不平等。因为低端的加工制造业和马克思时代的大工业一样, 利润来源于获取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 从而获取剩余价值, 是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分割对立, 自由时间被压缩得最为严重的产业。加上工资水平的低廉, 使得劳动者在自由时间内也没有能力去充分的发展自我。所以这种不平等的产业分工除了挤占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利润空间外, 也在掠夺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自由时间, 也等于是在掠夺发展中国家国民的发展空间。所以, 之前只存在阶级间自由时间的剥削, 现在则是国家间与阶级间的时间剥削并存。

此外, 发达国家还利用国内丰厚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创新环境, 大批吸引国外知识精英移民, 使本国保持在知识创新上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只留下低素质的廉价劳动力, 只能从事低端制造业;劳动者永远处于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相对立, 发展空间被挤占的局面, 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全球化表面上是资源、人才、资本的全球自由配置, 但实质是强国通过全球产业分工来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利润进行掠夺, 同时也是对这些国家人民的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的掠夺。

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 将自由时间理论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以实现所有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旨归, 自由时间理论自然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不断得到完善。

首先, 自由时间理论的完善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在人的发展上, 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以人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充分的自由时间是人充分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为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更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在自由时间内, 人将作为主体进入人自身的生产过程—生产和再生产出充分的、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认为, “从整个社会来说, 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事实上, 人类的科学、艺术和其他公共生活的发展大多是在自由时间中展开和激发的。所以自由时间的充裕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 自由时间理论的完善可以为我国“以人为本”施政理念的落实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现实的工作抓手, 可以把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充裕的自由时间当做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

最后, 自由时间理论的完善有利于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发展权是最大的人权, 是比生存、自由更高层次的追求。通过对自由时间的运用从而拓宽人的发展空间, 必将开辟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独特路径, 极大的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内涵。

2. 为人在自由时间内充分发展自我创造外部条件

首先, 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不单能带来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的融合, 还能在量和质上极大的丰富自由时间。所以知识经济不但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更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 是真正符合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除了经济层面的产业规划与扶持外, 还要注重社会层面的支持措施, 比如建设完备的国民终身学习体系, 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提供相配套的知识循环与创新的公共服务, 加快各种知识分享平台、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知识的可获取性和易获取性, 以加快知识的外溢, 为劳动者根据自身需求和社会变化不断补充所需知识创造条件。此外, 还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孵化器、创业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为人的知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服务。

同时, 要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保障国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时间。需要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不断完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并适时上升为法律法规, 以法律的权威性保障公民享有自由时间的权利, 坚决惩处压榨劳动者合理自由时间的行为。改革不合理以及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劳动和人事制度, 使之科学化、公平化、人性化, 服从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对自由时间的要求。鼓励用人单位探索新型工时制度和工作形式, 保障劳动者能以多种形式获取和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

3. 引导人们认识自由时间的意义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除了表现在经济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上之外, 还应表现在文化和精神气质上。仅仅进行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变革只能改变资本的运作方式和权力结构, 却无法扭转资本主义主导世界几百年的文化惯性, 也就无法从人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解决被异化的威胁, 无法改变几千年来人的“存在困境”。所以, 我们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性, 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的自由时间的异化。为此, 要积极引导人们认识自由时间的意义, 对时间的运用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并能够合理的运用自由时间, 满足于自身的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自由时间的运用从自发上升到自觉, 人才能从自在的存在变为自为的存在, 外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才能通过时间产生意义和价值, 返还于人本身, 破解人的内在发展困境。

摘要:自由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处于被剥削和异化的状态。知识经济在量和质上极大的丰富了自由时间, 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开始呈现统一的趋势, 但是自由时间仍然束缚在资本主义桎梏下, 且存在国家间的不平等分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将自由时间理论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人在自由时间内充分发展自我创造外部条件, 引导人们认识自由时间的意义。

关键词:自由时间,劳动时间,知识经济,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梅.马克思哲学中的时间问题—兼论自由时间与人的发展[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8) .

[2]龙静.论对自由时间的理解和当前发展趋势[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6) .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自由时间的力量 篇7

文章中多处提到“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认为, “想克服负担过重的现象, 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学习上, 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他才能够顺利的学习”。“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时间。”学生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 干什么?是放任不管吗?他认为“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尽量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 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 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 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 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 丰富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不破坏童年的情趣”。具体讲, 课堂上, 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 有自主学习的时间;走出课堂, 有阅读书籍的时间,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事劳动, 认为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通过学生参加动手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模型, 并在其中观察、选择能量和运动的传递转换方式及加工方式, 通过思维与动手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智慧。在谈到学生过重负担的奥秘在哪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龄中后期 (中学段) 学生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 就是他们被剥夺了一项巨大财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审美的兴趣和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

认真思考上述关于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一主题, 结合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反思当前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更加感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深刻性和对当今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当前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 课程安排上,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很多, 加班加点, 学生没有时间从事上课以外的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以及学生社团活动;选修课开设不足, 导致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愿选择课程;课堂教学中讲的太多, 讲了再讲, 教师一言堂演讲式、灌输式的现象仍然存在, 重复了再重复, 放不开、放不下。加上课程容量大, 节奏快, 学生无法思考, 课业负担重, 教学效率低。我们常常听到来自一线老师们的抱怨:讲了的东西学生记不住, 讲了再讲的方法学生还是不掌握, 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在我们的课堂, 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去思考, 更没有机会去参与, 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未得到真正落实;在阅读方面, 学生没有时间阅读, 也许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等原因, 多数学生喜欢上网阅读一些东西, 而对于书籍阅读, 现在已经不多了, 学校的图书馆利用率不高, 有些甚至形同虚设。教育教学处在一个“高耗能、低效率”的运行状态之中。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几乎成了一句空话。

还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种来自教育家们、教育教学一线的呐喊, 这种出自对于教育的问题关注和对于教育的关心和担忧, 已经很久了。那么, 如何还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的教育究竟能给学生怎样的指导和帮助?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并结合当前我们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考, 笔者建议, 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转变一个理念, 提高一种认识。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出发, 在认真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的同时, 应当追问我们日常教育的所作所为, 我们在作课程安排、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计划等时, 考虑到给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了吗?给的时间多不多?足不足?是不是上课越多、时间越长, 学生收获越多, 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效果越好?多年的实践证明, 这其中是有教训和深刻反思的。所以, 我们必须彻底转变观念, 从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做起, 形成一种强烈的共识和呼吁, 还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2.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要从课堂做起。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我们要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出发, 设计和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在过程中体验、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获得能力。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和发展学生。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教师, 应当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切实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讲到底、包办到底的做法不仅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

3.引导学生从事大量的阅读和动手实践活动。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 学生容易依赖于网络, 从网上阅读, 从网上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有用的信息, 这种方式值得我们倡导, 但是, 书籍的阅读依然是必须的, 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仅是挂在墙上的名言名句, 更是让我们付诸于行动的警句, 所以, 学校应当安排一定的时间,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要注重组织学生走进图书室、上好读书阅览课, 并且定期举办“读书节”,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同时, 要充分发挥学校实验、探究、综合实践等功能部室及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 结合学科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实践、大胆探索。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快乐学习, 在活动中体验成长, 在激励中不断进步。

4.改变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和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不论课堂上还是在课外, 都要提倡这种学习方式, 利用好自己可支配的时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许多学校都有很多社团活动, 这些社团让学生走出课本和课堂, 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进自然, 使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学习, 增强素质, 促其发展。还有一些学校开展的一年一度的魅力学科节,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语文节、英语节、数学节、生化节、科技节、艺术节、阅读节等等, 形式多样, 同学们人人参与, 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 这些好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5.真正做到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当前,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 除了学校科任教师的作业外, 有些家长还要给孩子布置作业, 更有甚者还让孩子去各种校外机构补课, 这样, 学生整天疲于应付完成来自学校、家庭的“任务”, 根本没有时间去干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更谈不上深入思考和发展自己。所以, 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严格控制作业量, 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 还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摘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我们要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出发, 设计和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在过程中体验、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获得能力。

关键词:时间,自由支配,阅读,动手实践

参考文献

自由时间的力量 篇8

在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和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890) 之后, 相继出现了三位对生命哲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家, 他们是狄尔泰 (Wilheim Dilthey, 1833-1911) 、齐美尔 (Georg Simmel, 1853-1918) 、柏格森 (Henri Bergson, 1859-1941) 。不可否认, 柏格森才是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一系列范畴, “生命冲动”、“绵延”、“时间”、“直觉”等构筑起了2 0世纪生命哲学的大厦。生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集中体现在柏格森的理论著作中。

作为2 0世纪初形成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 生命哲学不仅为以后众多的哲学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源泉, 而且对音乐哲学理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 0世纪的一些重要的音乐哲学家都从生命哲学中汲取了思想精华。本文就生命哲学对音乐哲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要点

柏格森出身于一个音乐家庭, 但是他并没有走上艺术之路, 而在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领域都有了很高的造诣。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框架结构上依然受到近代哲学体系的影响, 表现之一就是他仍然对形而上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 他的形而上学却坚决排斥了理性思辨。他认为形而上学的对象应该是作为生命本质的“时间”,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科学的形而上学。所以, “时间”问题是柏格森生命哲学中最主要的理论精髓之一。下面, 仅就与音乐哲学相关的几个要点进行简要阐述。

1、两种时间

柏格森认为存在着两种时间。一种是“纯粹”的时间, 它是形而上学的对象;另一种是科学的时间, 它是可度量的、抽象的时间。柏格森以为, 以往形而上学研究的最大错误在于以空间作为它的对象, 进而用研究空间方法来研究时间。这样的研究只能把握生命的外观及周围的世界, 却无法把握生命真正的本质。而只有“纯粹”的时间才是形而上学的真正对象。这种时间的第一个特点是, 它无法度量。简单地说, 它不是我们平时用钟表或其它方式进行标记的时间。第二个特点是, 它是内在的、一个心理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不表现为空间的位移, 只是一个意识流。第三个特点是, 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不可分割。即:绵延。那么, 科学的时间就可以表述为:可用科学的方法度量;表现为空间的位移;是一个可分割进行认识的过程。生命哲学认为, 人们内心体验到的、内在的“纯粹”时间的绵延才是真正的实在, 是世界的根本。但是, 以往哲学研究的错误就在于把科学的时间错误的当作这样真正的实在, 以至于产生众多无法解决的哲学难题。作为世界根本的“纯粹”的时间绵延, 是一种绝对的运动, 但是和空间却毫无关系。我们只能在自我意识中依靠直觉来把握。

2、两种自我

和两种时间相对应, 就会产生两种自我。一种和“纯粹”的时间相关的自我, 一种是和科学的时间相关的自我。与科学的时间相关的自我, 其实就是当人们

以理性的态度关注周围世界时的自我。这时的自我关心的是空间的广延性, 以及和空间的广延性相关的时间性。这种自我可以用经验主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但是, 这种自我并不是那个本真的自我, 真正的自我应该是和“纯粹”的时间相关的自我。要想真正“认清自己”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直觉的、内省的方式, 在自我意识中获得, 他无法用任何语言和概念进行描述或解释。“真正自我”就是在“纯粹”的时间中的自由绵延。

3、“自由”与“绵延“

柏格森同样探讨了近代哲学中的自由与必然的问题。他认为和科学的时间相关的自我只能是机械的和必然的, 这种自我无法获得自由, 因为这种自我受到外部物质空间的制约。柏格森认为, 只有人们在“纯粹”的时间中获得了“真正的自我”的时候, 人们才是自由的。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无拘无束的绵延状态, 也就是自我随心所欲的创造与生成。他不遵循任何的轨迹, 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生命的进化路线及宇宙模式的生成就是以这种生命的自我创造为起点。自由就是自我创造。

柏格森对于“绵延”这一概念并未作出严格而准确的说明。绵延和自由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简单来讲它应该就是指一种在“纯粹”的时间中的“自我意识流”。

二、20世纪西方音乐哲学对生命哲学的吸收与发展

柏格森对两种时间及其相关问题的创造性阐述, 对2 0世纪西方音乐哲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2 0世纪现象学音乐哲学和符号学音乐哲学的理论体系中。

任何一个音乐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对音乐本质这个问题的阐述。在阐述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大家都承认音乐是一种与时间相关的艺术形式。而大多在论述音乐的时间性时, 都吸收了柏格森对于时间问题的创造性阐述。

现象学是2 0世纪影响深远一股哲学思潮, 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 (E d m u n d Husserl, 1859—1938) 开创。但胡塞尔并没有对音乐艺术发表太多的言论, 而他的学生罗曼·茵加尔顿 (R o m a n Ingarden, 1893-1970) 却成为现象学音乐哲学的代表人物。

茵加尔顿是胡塞尔之后现象学哲学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一般学术界公认为他是现象学美学的最主要代表。由于茵加尔顿在追随胡塞尔学习时, 以论文《柏格森的直觉与理智》获得博士学位。所以, 一方面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他的理论渊源, 另一方面, 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理论精华也被他有所吸收。这尤其表现在他的音乐哲学著作《音乐作品及其同一性问题》中。他在论及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时认为, 音乐艺术是和时间、空间紧密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但是, 音乐艺术和其它存在对象相比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上有很大不同。从时间上来看, 茵加尔顿用“主观的超时间性”来表述他对音乐本体的时间性的认识。“我们在作品演奏过程中, 把音乐作品当作一个审美对象来对待, 在审美感知中去把握时, 这时音乐作品的所有段落是在一个时间过程中逐渐向我们展示的。……这时, 音乐作品对于我们来说乃是特殊意义上的的‘超时间对象’。而这一对象的特征是由某种内在的、超时间的结构来标识的。”“可以看出他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思想是同柏格森哲学有关的时间的观点相似的。”

在现象学音乐哲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舒茨 (Alfred Schutz, 1899-1 9 5 9) 的理论中更是鲜明的体现出了对柏格森的时间观念的吸收。舒茨阐述了在欣赏物理时间等长的两个乐章时所产生的心理时间的差异性后说, 听者在听音乐时是“生活在另一个时间维度中, 而这个时间维度则是无法以钟表和机械度量的。”可见, 舒茨这一言论的理论来源就是柏格森关于两种时间的论述。而且他还认为, “我们的精神生活可以用思想的持续流的比喻来描述。在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方式中, 体验跟着体验, 而在这个流中出现的每一个‘现在’都转变为‘当下的现在’。”“回忆的能力使我们的意识流成为内在时间中的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思想连续。”“持续的意识流”就是在欣赏音乐时欣赏者的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柏格森所说的“绵延”。舒茨完全吸收了柏格森的时间理论。

朗格 (Susanne K.Langer, 1895-1 9 8 5) , 当代著名哲学家, 艺术符号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她认为音乐就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她在论述音乐本体的时间性时, 同样吸收了柏格森的时间理论。她在她的名著《情感与形式》中写道:“音乐的要素是乐音的运动形式。但是在这个运动中没有东西在运动。声音实体运动的领域, 是一个纯粹的绵延。……这个过程只能通过感觉、紧张和情绪得以测量。它与实际的、科学的时间不仅存在着量的不同, 而且存在着整体结构的差异。”由此她认为音乐是一种虚幻的时间, 所有音乐都创造了一个虚幻的时间序列。虚幻的时间也就是柏格森所说的内在的、主观的时间。朗格认为柏格森所说的“主观时间”正是音乐时间的原型。

三、生命哲学视域中的音乐本质观

柏格森尽管没有论述艺术的专著, 但是作为一个出生在音乐家庭的哲学家, 他对艺术的认识和他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上面已述, 时间才是柏格森哲学形而上学的真正对象。而那种“内在的”、“纯粹”的时间才是“真正”的时间, 它具有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意义。也就是说, 只有把握住了“真正”的时间才能够把握生命世界的真正本质。由此, “真正”的自我必是与这种“真正”的时间相关的自我。

音乐作为人类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表现了人类自身最深沉的生命形式, 而那种“纯粹”的时间才是生命的本真。所以, 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来看, “时间 (真正的时间) ”才是音乐的真实的、唯一的本质。那么,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状态呢?只能是“绵延”。也就是说当人们真正感受、把握住了这种“真实”的音乐存在时, 人们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种永不间断的意识流在涌动。这是一种生命冲动的状态, 是“纯粹”时间一种连续的、不可间断的、不可分割的过程。它只能感知, 不能言说。因为这种状态已经超出了自然因果律的支配, 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和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柏格森看来, 艺术家创作音乐的过程正是充分体现了这种生命的“自由绵延”与冲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正是一种无拘无束、任意东西、自由想象的生命状态。

综上所述, 如果以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视域来规定音乐的本质的话, 得出的结论就是:音乐是一种时间 (“纯粹”时间) 的自由绵延。

四、生命哲学对当下音乐哲学研究的意义

上面的从生命哲学的视域对音乐本质所下的定义可能并不太完善, 因为它并没有显示音乐艺术的特殊规律。但是, 即使是这样, 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当下的音乐哲学研究拓宽了思路。这主要体现在它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在柏格森看来, 整个自然宇宙的创造与生成都是来源于一种生命的冲动。而这种生命冲动本身是一种在“纯粹”的时间中的、没有任何目的性的自由创造, 它表现为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生成。不断的创造与生成是生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已经为我们勾画出了宇宙世界生成进化的一个基本路线。再进一步说, 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宇宙生成论模式中不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分离及对立, 它是“生命冲动”的一元世界。

那么,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音乐艺术作为人创造的“第二自然”, 作为一种物态化的存在, 和自在的“第一自然”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 音乐艺术和人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长期以来, 受实践认识论的影响, 音乐艺术一般被认为是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类客体而存在, 它是人类实践的对象。在理论研究中, “主客二分”的传统哲学思维模式依然是人们在音乐哲学研究中惯用的方法论。但是,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模糊了作为“第二自然”存在的音乐艺术和“第一自然”的区别, 更使得音乐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如:音乐的存在问题。

音乐艺术是和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一种存在形式, 音乐艺术本身也是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不断的生成与创新的。音乐艺术 (作品) 的存在过程表明, 生命的不断进化与生成, 同样赋予音乐更多、更新的生命内涵。历史表明, 根本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音乐形式 (作品) 。一首音乐作品经作曲家的创作而产生, 只能看作是它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征程”的开始。那种试图寻求音乐作品“原作”的努力, 也注定要从人类的生命活动——“意向活动”中寻求最终答案。所以, 音乐艺术就是人类丰富的生命活动的一种表征, 或者说它就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从这一点来看, 音乐哲学的理论基础应该就是“人与人相关”。

如果我们在当下的音乐哲学研究中多从生命哲学的角度着眼, 就会使音乐哲学的理论研究更加符合现实的音乐实践活动, 变“现成论”为“生成论”, 有效摆脱“主客二分”这种传统哲学思维模式的束缚。

从目前音乐哲学研究的理论成果来看, 很多学者已经把生命哲学中的思想吸收了进来。比如在认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方面。一般来讲, 音乐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相比较, 它的特殊性体现在非语义性、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等。但是, 随着新的艺术形式的不断涌现和理论研究的深入, 音乐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别显得越来越模糊。所以, 对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宋瑾先生认为, 音乐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相比较而言, 它的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的差异性是其最主要的特殊性之一。究其根源, 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的差异性的理论就来源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现代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2]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4]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5]宋瑾.再论音乐的特殊性[A].韩锺恩.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 (下) [C].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484-500.

[6]邢维凯.试论音乐作品的“原作”[J].北京:文艺研究, 1992, (1) :145-149 .

上一篇:国家安全问题下一篇: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