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2024-09-26

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精选7篇)

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篇1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建立品牌的尝试, 发现经营品牌并不是容易的工作, 我国目前的品牌农场品市场中, 品牌数量结构、品牌认识、评选管理机制, 以及品牌宣传应用上参差不齐, 存在严重不足和缺陷。本文首先指出实施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的必然性问题, 接下来分析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最终探索一条提升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力之路。

关键词: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伴随科学技术和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 现代市场竞争模式也由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变为非价格竞争, 主要体现在产品差异化竞争。因此, 转变经营理念, 大力实施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 对于优化提升品牌影响力、切实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 最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 现有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1.1 数量、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不平衡的关键不在于总量, 而在于供求结构方面。产品的过剩也是结构性、区域性、阶段性的过剩。品牌附加值低, 农产品滞销卖难, 主要是品种、品质方面不能适销对路, 能否打破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成了品牌农产品做大、做强的关键。

1.2 品牌认识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内掀起了农产品品牌注册热, 伴随而生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1.2.1 品牌共享意识差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和产品的生物特性, 导致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产品差异性不会很大。在这种条件下, 如果经营者盲目追求个人品牌, 甚至乡乡创牌、村村创牌, 就会造成资源不能合理配置, 单个品牌生产规模下降, 不能形成地区规模优势, 品牌的资产价值下降, 品牌整体形象的树立和管理受局限[1]。

1.2.2 品牌保护意识弱

在农产品的商标管理上, 观念陈旧、商标意识淡薄、企业保护品牌的法律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没有认识到商标等无形资产是农业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资产。一方面, 商标注册不及时, 有很多优质农产品由于没有自己的商标而在国际国内市场失去了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商标自我保护意识差, 或滥施商标许可, 或公开销售商标标识, 目前在品牌农产品市场也存在各种侵权行为, 但很大一部分的生产经营者采取消极对待, 没有运用法律手段来制止。最终导致品牌信誉下降, 经济纠纷不断, 整个市场环境换乱。

1.3 标准化层次低、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阶段,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 要守住这条质量生命线尤为重要。目前制约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的外部宏观因素主要有, 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不完善, 相关质量安全法律不健全等。对于企业自身而言, 主要体现在品牌管理环节和体系的缺失。尤其反应在近年, 不少经营者为参加各种名目的评比, 对产品进行突击注册。但是品牌的管理工作还仅停留在常规的商标注册和专利权的管理上, 几乎未涉及专门的品牌培育管理。设立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的, 也缺乏合理的专业分工搭配和详细合理的品牌管理流程。最终导致速生速死的品牌现象层出不穷。

1.4 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作为全国粮、猪生产大省, 但该省的品牌农产品在省外市场却很难看到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 问题主要出在产品的包装和宣传力度上。打开知名度的大门才能顺利实现品牌价值, 这就将品牌宣传提到了醒目的位置, 提高知名度, 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是实施品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重要步骤。

2 提高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的对策

大力实施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 即要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 培育品牌、维护品牌、拓展品牌, 提升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消费者购买的忠诚度, 提高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2.1 细分市场, 提高产品附加值, 优化品牌结构

2.1.1 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

(1) 开展市场调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确定主导产业。 (2) 根据细分市场, 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各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综合实力、优劣势现状, 合理生产, 组织市场营销, 提高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形成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2.1.2 以建设特色加工园区为带动, 使农产品加工向精细化发展

在品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营销全过程中都存在有差异化竞争, 因此, 对农产品进行深、精、细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 是实施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根本目的。众所周知, 初级农产品在经过深加工处理后增值十分明显, 经估算, 农产品经过加工后可以实现3倍以上增值。因此, 以科技为推动, 深化农产品精细加工是品牌农产品实施差异化竞争, 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行之路。

2.2 抓好龙型载体, 实现制度保障, 维护品牌

2.2.1 以区域特色为着力点, 打造特色农产品主导产业

区域特色是实施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基础。在建立主导农产品产业时, 既要注重市场需求, 更要发挥当地资源优势, 利用区域农产品特色开发既有市场又有效益的特色产业和产品[2]。这是特色农产品产业成功的关键。在选择主导农产品产业时, 尽可能利用已成型的产业, 然后根据市场需求情况, 逐步形成规模, 提高质量。要善于发挥龙头农场品深加工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对于国内外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农民来讲,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联结起来, 通过生产、加工、服务等过程的不断推进, 来提升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的质量, 带动相关产业和当地农业向高层次发展。

2.2.2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制度保障

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性, 创品牌难, 保护品牌就更难。因此, 必须从政策上、法律上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应明确规定品牌农产品的申报、评定、登记、注册和保护的法规和制度, 维护品牌农产品开发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尤其应重视品牌农产品的评价。当前品牌农产品的评价主体不明确, 应及早加强管理, 以体现评价的公平和公正。与此同时, 应积极开展打假活动。

2.3 提高标准化层次, 健全品牌管理体系

2.3.1 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检测体系

推动结构调整, 促进农产品优质化, 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检测体系, 采取标准化生产手段, 建立安全检测网络。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是来自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从目前来看, 如何应对各国绿色壁垒, 促使我国农产品与国际顺利接轨, 是摆在企业经营者面前的重大问题。作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一套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并严格保障实施。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 既要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包括建立一系列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同时要运用标准组织生产, 就是把标准化贯穿于产前各类生产资料的选用, 产中技术规程, 产后的包装和检验, 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的轨道[3]。

2.3.2 健全品牌管理环节体系, 维护品牌

(1) 作为企业, 应该主动搭建好维护品牌的作业平台, 以系统性、整合性的思路从战略上规划。 (2) 设置专门的品牌管理部门, 根据目标和品牌实际状况来分析界定达成目标的关键链接点, 既要尊重产品品牌的特性, 也要符合产业的普遍性, 以此优化整合资源, 实现标准化和差异化竞争力的互动。

2.4 抓好对外宣传, 拓展品牌

2.4.1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分区位组织品牌营销

目前农产品品牌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 更多的消费者依靠区分不同品牌来购买农产品。消费者之所以“按牌”购买, 是因为品牌农产品传递给他们这样的信息—该品牌农产品质量是信得过的。品牌产生的原因就是不同产品之间特点存在着不同, 产品的差异化已经形成并得到了顾客的认可。

由于很多优秀农产品的生产是以某一地区独特自然条件为基础的, 自然条件直接决定农产品品牌是一种区域公共品牌。因此, 在区位品牌战略中, (1) 应发挥传统的具有一定历史传承的区域品牌, 如不同地区的名、优、特品牌农产品, 根据区域产品特征进行深化创新。 (2) 区域农产品品牌一般不是由单一企业占用, 如果不对区域农产品品牌进行统一和规范, 就会不可避免产生品牌内耗问题。因此, 在实施区域农产品品牌战略时, 政府就要发挥主导性作用, 组织区域农产品品牌进行商标注册。 (3) 根据企业实际,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树立区域农产品品牌良好形象。

2.4.2 美化农产品包装,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农产品包装不仅反应一个企业的商品意识及科技革新状态, 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品牌农产品的内在价值。包装的精美与否会直接关系到产品价值的实现。实施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 必须在改进包装上下功夫。 (1) 优化品牌首先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包装, 使品牌农产品改变质低、粗糙、落后的形象; (2) 品牌农产品包装设计要符合的市场要求和潮流, 体现消费者对美的追求, 让消费者有美的享受; (3) 对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反响较好的的品牌农产品, 要在价格、包装、品牌上进行整合, 以统一的商标、良好的包装等提高市场竞争力。

2.4.3 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 品牌农产品的差异化信息如果不能被买方即消费者掌握, 就很难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而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品牌农产品的差异化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被消费者广泛认知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

(1) 要让市场认知该品牌农产品, 使消费者愿意购买该品牌农场品, 在消费者认可该产品后, 还要让他宣传该品牌产品。 (2) 各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独有优势, 比如历史传承、区域特色等宣传本地区品牌农产品特色, 用特色来打开市场, 注重开发新品牌, 挖掘传统品牌, 把自己的产品推向消费者。 (3) 建立便捷快速的“售后服务”渠道, 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使农产品品牌不断做大做强。

市场的竞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和品牌。任何一种农产品, 都存在一个市场饱和度问题, 要充分占有市场, 就必须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生产者的经营能力。实施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徐国强.关于丽水农业创品牌战略问题的研究[EB/OL].http://www.lsnews.com.cn/ca42125.htm 2003-12

[2]孙赛英, 陈红儿.论农业特色经济与农产品差异型竞争[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05) :347-350.

[3]黄晓霞.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06) :31-33.

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篇2

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基本力量是聚集力,其高级的表现形式就是产业集聚。“九五”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超常规发展,皆得益于产业集群的有效聚集和著名的“区块经济”。如苏州的IT业、宁波的服装、温州的制鞋、无锡的电器等。诚然,市情不同,发展产业集群的道路势必也不同。据此,委员们就我市发展产业集

群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如何看待我市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集中性,即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发展一个优势产业,而这个优势产业在全行业的市场份额和本区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从我市来看,钢铁产业不仅聚集了包括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等领域的大量企业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而且生产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和生产链条,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性。而装备制造、纺织、矿产品加工、箱包、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由于产业规模小,市场份额少,聚集性差,关联度低,竞争力弱,只能定位于产业集群的萌芽或成长阶段。(由图可见)产业集群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合作性,即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从企业角度看,我市除钢铁产业独大外,其它产业不仅规模小,而且规模企业少。如2005年我市“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的总和为251.4亿元,所占比重不到30,而且竞争力较强的规模以上企业十分有限。从产品角度看,产业集群的品种多元化以及高、中、低端产品并存的形态在我市多数产业表现不够明显。如纺织业虽然拥有纺织、印染、服装等100多家企业,但产品多处于中低档水平,竞争优势很不明显。从产业链角度看,相关企业相互配套不够,现有园区企业只是空间形态上的集聚。如装备制造业多处于各自为战状态。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说明我市对发展产业集群认识较晚,政策引导不够;二是说明我们在城市竞争中处于劣势,尤其是没能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来实现产业集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如何发展我市的产业集群

委员们认为,发展我市的产业集群首先在观念上要有所更新。即在制定产业集聚规划中不求“大而全”,而求“专精特”;在强调可持续发展中注重应用高新技术,着力研发再循环、再利用的二次能源接续产业;在指导原则上坚持总量扩张与质量提升相结合,集群带动与产业链延伸相结合,突出特色与错位发展相结合,市场引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要切实解决好产业定位、政府角色以及配套服务三个方面问题。

1、关于产业定位问题。

结合产业集群地域性、专业性和规模性的发展要求,应聘请省内外产业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我市发展产业集群进行重新规划。如在开发利用我市自然资源方面,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科学合理地搞好我市的矿产品开发与加工产业的发展规划,明确矿产品发展模式,对小规模低技术的矿点开采区进行压缩整合,对同类项目实施集约化、规模化投资,以提升我市矿产品开发与加工产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以此类推,纺织产业应以海城纺织工业园、西柳轻纺工业园、感王纺织工业园为重点,鼓励支持域内外优势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壮大纺织产业集群规模;装备制造产业应提高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加快形成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环保设备、工程机械、特种汽车等产业集群;对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饲料、重机、金属制品、家具等一批产业,应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规律,进行引导、扶持;对农副产品业,应以“产业特色化、产地集约化、产品绿色化、企业龙头化”的原则发展产业集群;创造条件,引进资金和技术,逐步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接续产业。

2、关于政府角色问题。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各级政府和部门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应切实转变观念,找准位置,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落实政策和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上来。如制定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降低门槛,鼓励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集群聚集;研究土地使用办法,灵活运用土地出让、征用、租用和流转等方式,解决用地难问题;对各类园区进行优化整合,搞好分工协作;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一批名牌大学、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服务中心,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以刺激创业者创业动力的贡献与报酬相对称的经济激励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并有效地刺激他们的创新和创业热情,建立研发新科技、名牌产品和商标的财政奖励资金,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

3、关于配套服务问题。首先,积极探索构建产业信息和企业诚信网络平台,给企业提供产品和原材料需求信息、提供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信息及行业发展技术动态信息。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由行业协会牵头,以集群内部企业为会员,组织成立信用担保机构,为集群内部企业提供

信贷资金的担保,同时将其纳入全市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总体规划之中,重点予以支持。其次,积极打造两个技术创新平台,即全社会的公共研发平台和产业集群技术平台。主动创造时机为产业集企业与科研院所(校)牵线、搭桥。建立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企业增加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促动产业升级。第三,加强社

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篇3

最近某杂志评出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十大企业,以从产品填补战略(焦点战略)到品牌差异化打造竞争优势而著名的养生堂名列其中。的确,养生堂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影响整个中国的大企业,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很多企业的成长历程。用产品填补战略进入市场,获得生存之本、立足之地和用差异化竞争战略做大做强,是本土中小企业最为可行的一种战略选择。

一个小企业的成长案例

浙江贝因美公司创立于1992年,该公司起家时,资金、人员等方面的资源严重不足,不可能直接挑战营养米粉行业中亨氏、雀巢两大跨国品牌,寻找两大品牌尚未占据的利基市场并推出相应有竞争力的产品,依靠强大的产品力满足为竞争对手所忽略的细分市场,几乎是初创时期的贝因美的唯一战略选择。

经严谨的调查研究,贝因美发现了两个尚未被竞争对手所重视的细分市场:1、迷恋于米糊、荷花糕等中国传统辅食的人群,它们仍然根据传统习惯喂养宝宝;2、很早给宝宝断奶,从1个月开始就想用营养米粉喂养的母亲。根据这两个细分市场的特性,结合贝因美的研发能力,贝因美很快推出了奶糕、荷花糕、糕干粉等经改良的传统型营养米粉和一周岁内宝宝专用的婴儿营养米粉。因为满足了细分市场的特殊需要,并抢先进入了无人竞争的细分市场,虽然没有一分钱的推广费用,贝因美营养米粉销量增长喜人。短短三年,贝因美营养米粉成为华东地区的三大品牌之一。经过数年的努力,年营业规模近五千万元,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

但仅仅专注于别人所忽视的细分市场,仅仅“拾人牙慧”,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反而因为产品补缺进入战略的竞争壁垒低(产品很容易被模仿),自己的根基也很难站得稳。商战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贝因美为了进一步地做强做大,综合运用差异化竞争战略进军竞争激烈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具体而言贝因美奶粉在目标顾客、产品定位、包装、配方、渠道和推广方面全面实施了如下差异化竞争战略:

目标顾客的差异化:贝因美奶粉定位于学历和社会地位较低、但收入相对中高的目标顾客群体;而外资高端奶粉的顾客具有三高特征(高学历,社会地位高,收入高),两者的目标顾客特征有显著的不同,避免了针锋相对的争夺战和资源消耗战。

产品及品牌定位差异化:高档婴儿奶粉一直是外资品牌的天下,国产婴儿奶粉一直给人的感觉是大众化,档次不高,市场上几乎没有高端定位的国产婴儿奶粉,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缺,贝因美奶粉将产品定位于国产高档精品奶粉。贝因美奶粉品牌定位于贝因美婴幼儿专用奶粉,中国宝宝第二餐,这也是贝因美奶粉的品牌诉求点。顾客既相信专家,也相信专业。惠氏、美赞臣是药厂,固然安全,但不是婴儿食品的专家;三鹿、伊利固然知名度高,但更多的是液体奶和成人奶粉的知名度,不能代表在婴儿食品行业的专业性。贝因美只生产婴儿奶粉系列,推出“贝因美婴儿专用奶粉”的品牌定位,抓住目标顾客相信专家,崇尚专业的消费心理,巧妙占据消费认知的制高点,将“贝因美与婴儿专用奶粉”紧密的联系起来!这种因品牌认知的不同所打造的差异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产品包装的差异化:贝因美在奶粉包装形态上寻求新的突破,将有封口拉链的立袋作为袋装奶粉的包装,因为封口拉链包装卫生、安全,还能更防潮;并且立袋正面面积大,有利于终端陈列面的抢占,有利于吸引顾客眼球;更重要的是市场上,竞品奶粉尚无一采用立袋包装,能突显产品包装的与众不同。

重点销售区域的差异化:贝因美将重点销售区域锁定在二、三线城市和乡镇,一方面这些区域地方偏远,为外资品牌所忽视,另一方面这正是贝因美大量 “两低一高”目标顾客的所在地。

市场推广的差异化:在终端促销方面,贝因美公司系统运用了在保健品业已经盛行的导购策略。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开展育婴讲座和爱婴工程,大量赞助全国多胞胎家庭和儿童福利院,争取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潜移默化树立品牌形象。

总之,在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引领下,基于目标顾客差异化,国产高档奶粉定位差异化,婴儿专用奶粉定位专业化,包装差异化,销售区域选择差异化、终端导购和品牌推广的差异化,贝因美婴儿奶粉上市后,销量一路攀升。如今,贝因美在许多地区销量已经和多美滋、惠氏等外资品牌并驾齐驱。公司的总营业额已达近3亿元,正朝中型企业迈进。

贝因美案例的启示

在成长初期的贝因美案例中,贝因美是典型的市场补缺者,该公司系统运用了产品补缺进入战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利基细分市场,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为进一步的差异化竞争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一般而言,作为企业的目标利基市场,应具备以下特征:

1、 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和购买力。

2、 利润有增长的潜力。

3、 对主要竞争者不具有吸引力。

4、 企业拥有占有此补缺基点的资源和能力。

5、企业既有的信誉足以对抗竞争者。

贝因美米粉等产品非常符合目标利基市场的特征,取得相对的成功在意料之中,但是这种靠敏锐商机,靠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力所带动的销量是短期的,是不稳定的,因为产品填补进入战略的竞争壁垒低,容易被模仿,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如今信息传播迅速,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年代,要保持产品本身的长期差异化,要独占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利润的细分利基市场,越来越难。

战略是针对未来全面而长期的谋划,企业的未来取决于是否拥有有核心竞争力特征的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特别是塑造独一无二消费认知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则具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特征,应该是渡过生存期,希望进一步做强做大的消费品企业的战略选择。

一般而言,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化:产品实体差异化(也即产品填补进入战略),渠道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人员差异化,市场/品牌定位差异化。其中市场定位的差异化又包括产品/品牌特色定位、品牌情感和自我实现利益定位、品牌类别定位、特定使用者定位、对抗竞争者定位等差异化,无论是哪一个定位,最终是希望成就一个内涵丰富、有明确核心价值的强势品牌。

贝因美婴儿奶粉的案例则是充分运用了产品实体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市场定位差异化,尤其在品牌定位的差异化方面,定位于“婴幼儿专用奶粉,中国宝宝第二餐”,无形中拔高了品牌地位,铸起一道比较厚实的品牌壁垒。

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篇4

目前, 我国水泥行业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水泥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加之国家对水泥行业节能减排低碳政策方面的调控措施越来越严厉, 中小水泥企业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怎样才能走出一条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水泥企业生存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云南红塔滇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滇水) 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呢?

1 产品技术创新催生企业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滇水从1#窑到2#窑建成投产, 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深受用户喜爱, 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在3#窑建设过程中,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带来了滇西地区大干快上水泥生产建设项目, 并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 大理、丽江、保山、德宏、腾冲等地州水泥产能大幅增长, 占到云南省水泥总量的35%, 而其中30%左右集中在大理和丽江。滇水面临建厂以来第一次大的竞争, 陷入有史以来第一个包围圈;第二个包围圈是大理州境内雨后春笋般地冒出25个水泥厂 (含粉磨站) , 产品由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 不少新建厂为打开销路, 增加市场份额, 不惜采用低价手段促销, 导致销售价格一路走低, 加之原燃料资源紧缺及价格上涨, 导致生产成本一升再升, 企业走到了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原来用量一直很大的重点建设工程这时已到了收尾阶段, 水泥供应量骤减, 市场销售出现大缺口;城乡建设所需水泥由于地方区域保护等因素挤不进去等, 滇水处于重重包围之中。

市场形势严峻, 滇水管理团队处变不惊, 在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和预测后认为:市场永远存在卖点, 存在需求空档, 只要随时关注并迅速捕捉用户需求变化, 避“热”求“冷”, 变抢“热点”为找“空档”, 适时调整市场经营方略, 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缝隙市场。”思想认识统一后, 滇水便着手制定措施主动出击应对市场挑战。

引入推行课题科研制项目管理模式, 开展产品技术创新, 注重技术创新实用性, 将创新主体定位在基层, 形成以研发、辅助、现场技术与操作人员四位一体、相辅相承的产品技术创新体系。采取走出去战略, 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发了《水泥生产质量控制, 管理、优化执行系统》软件。该软件投入使用后, 滇水实现了水泥质量控制数字化和科学化。随后又与昆明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合作, 大胆投入200多万元对小湾水电站建设所需P·MH42.5中热水泥进行试验研究, 经过5年多大量艰辛的试验, 终于于2005年成功在小湾主体大坝上使用。该品种的成功投放不仅赢得了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打破了市场销售僵局, 填补了市场空白还利好不断, 接踵而来地荣获云南省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一等奖, 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三等奖。以此为契机, 创新势头一发不可收拾, 相继研制出“高抗硫酸盐水泥”、“道路硅酸盐水泥”、“低热微膨胀水泥”等15个用户所需的产品来满足细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其中“高抗硫酸盐水泥”和“低热微膨胀水泥”填补了云南省此类产品的生产空白;“低热微膨胀水泥的试验研究”被列为云南省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计划, 获得经费支持, 由此荣获云南省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一等奖、中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二等奖。由于这些产品具有独特性, 竞争对手一时难以模仿, 用户也逐渐认同, 愿意为这些个性化服务支付较合理的价格。滇水由此市场份额大增,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大增, 突出了重围。

从以上成功的创新实践中可以看出滇水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不是集中力量打败竞争对手, 而是采取制造差异化, 采用竞合策略, 与竞争对手共存共容、竭尽全力创造自身价值、开拓新的无人争夺的市场空间, 彻底摆脱竞争对手, 闯出了一条从量变到质变再到质的飞跃的螺旋式上升路径, 从而区隔出了一个崭新的市场, 也使自己的产品与其他厂家的产品严格区别开来。

2 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催生企业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克劳塞维斯在《战争论》中写到一支部队的战斗力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这支部队所拥有武器的精良状态, 另一个是使用这些武器人员的素质。法国著名管理学者克劳斯也说过:“只有人才才是最有优势、最有价值的资源”。当今世界上基业长青的优秀企业都把人才作为资本增值的首要因素, 即使是对外投资也把人力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考虑。基于此滇水从生产建设开始, 就在“人”字上大作文章。对新建厂的职工除了对他们采取大众传统的培训方式外, 还融入现代管理元素, 通过多种途径,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对他们“精雕细琢, ”搭建切磋技艺和交流技术及展示技能的有效平台。一是组织岗位练兵, 技术比武, 设备问题诊断, 有针对性地举办紧贴企业生产实际的“青年职工技能比赛”、“公司职工技能大赛”、全方位为不同年龄层次职工成才提供舞台, 职工竞争机会相等。是不是人才不由自己说了算, 而是在赛中看, 用成绩说话。变静态为动态, 变“相马”为“赛马”, 充分挖掘每位职工潜力,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并维持这个机制健康持久顺利进行。坚持公平、任人唯贤、职适其能、人尽其才、合理流动、动态管理原则;二是组织全员参与开发技术创新、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活动。近几年共收集239项“五小”创新项目, 创经济效益上千万元;三是加大培训力度, 构筑公司———车间———班组一岗位四级全新培训网络, 汇集多年来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解决技术难题的金点子, 组织专人从理论知识和汇集材料入手为职工量身定做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和实用性强及贴近生产实际的12个岗位共二十多万字的“土教材”, 供职工学习和培训。共组织各级培训172项次, 参加人数达1 315人次;四是借助社会力量培养高技能人才。经过自我组织比赛和送出去参赛方式, 培养出8名全国及省州技术状元。经过加快步伐和加大力度的培养, 一大批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 有的成长为班 (组) 长, 有的成长为车间部 (室) 主任, 有的走上公司级领导岗位;有的成为岗位主操手, 有的成为技术学科带头人, 已能熟练掌握和操作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新工艺、新技术, 挑起了滇水的大梁。

3 牢实的基础平台催生企业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可持续发展, 做强做大靠什么?滇水用20年的探索与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基础不牢、根基不深, 如遇大风大浪就如水上浮萍左右摇摆, 导致颠覆死亡的命运。而基础牢实在大风大浪中也能平稳渡过。夯实基础说着容易而做起来是最难的。不仅耗费时日, 而且还要克服浮躁心理, 更重要的是要像海豚一样深入海底, 耐住寂寞和诱惑, 心无旁鹜潜心修练, 这样跃起来时才会腾得更高。

滇水从寻找生产水泥的矿山资源开始就严之又严、慎之又慎。从立项到提交勘探报告历时7年才选定;生产设备的选型也是如此。先进行可行性研究, 对所需设备进行专题调查, 对关键设备选型更加重视。专门在北京召开专家讨论会, 又多次组织召开小型研讨会才决定采用。滇水现有关键设备和生产仪器均引进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世界上最先进可靠的现代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和控制系统, 主要生产工序全部实行现代化;在材料的选择上首先考虑未来的回收和循环再利用;优先采用可再生材料;尽量利用可回收材料, 尽可能引用低能耗、污染少及环境兼容性强的材料和零部件。由于滇水有着超强的前瞻性思维和穿透性洞察力, 建厂时期就有了一个绿色发展基本构架, 即努力把保护环境和对环境污染的防控从设计时做起, 而不是等今后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不良环境后果再来采取末端处理。因此在2000年建设3#窑时就投资1 600多万元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设备, 收尘效果尤为明显。是当时全国同等生产规模中装备最先进、也是云南省第一家采用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的现代化水泥企业, 首批通过云南省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验收, 荣获“全国环境保护百佳工程”。滇水从1998年就开始计量认证工作, 于1999年率先在云南省建材行业通过ISO10012计量体系认证, 随后接二连三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及国际采标认证, 2010年又第一家通过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成为云南省水泥行业通过国际认证最多、质量管理体系最健全、产品质量最稳定的水泥企业之一。高质量的产品塑造了“上登”水泥品牌, 也由此提升了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随着品牌含金量的逐步提高, 连续四届荣获云南省名牌、三届云南省著名商标、两届全国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品牌等众多国家及省部级荣誉。凭借众多殊荣和魅力, 滇水产品大量涌入国家及地区近百项重点建设工程, 商品熟料在滇西地区拥有话语权, 产品覆盖整个滇西地区, 还远销藏南、川西, 出口缅甸。

滇水自我要求非常严。首轮参加大理州实施清洁生产自愿审核。通过此活动, 颁布了10多项重要管理制度, 收集了105条清洁生产意见和建议, 从中筛选出了清洁生产实施方案, 并一次通过验收, 被列为云南省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由于滇水生产区毗邻水资源比较敏感的洱海流域, 为保护生态环境, 滇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投入。投资400多万元建立了云南省第一家中水处理系统, 实现了水资源100%在厂内循环, 达到了无废水排放的目标。除此之外, 滇水还依托技术装备先进精良的优势对选矿尾矿、铜渣、硫酸渣、磷石膏、石场废弃石等工业废渣进行试验研究,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近几年滇水工业废渣掺加量都保持在所用原料的30%以上, 得到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的认定;同时还对原水泥熟料配方进行优化, 将回收的粉尘回用于生产, 不仅节约了资源, 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还提升了企业信誉和企业社会公民形象, 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企业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篇5

一、相关概念

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简称ID设计。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

现代工业设计所包含的行业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到很多专业和行业,广义上涵盖了视觉传达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机械设计等,狭义上的工业设计一般是指产品设计(包括汽车设计、飞机设计等制造行业)。

二、工业设计行业特点

(一)高创新性

在世界范围内,工业设计具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强调以产品设计为重点。在我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的初期,大多数设计公司都会借鉴已经成型的产品,通过修改于完善完成设计,而在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行业当中,将创新性设计作为了主要设计理念。

(二)高知识性

目前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逐渐由雷同转变为个性化、功能化,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当中,工业设计师不仅掌握了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还将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等知识领域相互串联,形成完整的多元化知识结构。这种全面知识结构,使得我国的工业设计水平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并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产品。

(三)高附加值

产品在市场当中所占据的份额,将由产品功能、营销手段等方面所决定,而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将更能够获得市场的青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工业设计理念由提供给消费者使用的基本功能,加入了给予消费者精神满足的深层次理念。通过超出产品自身价值的概念性文化价值,使得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环境下取得显著的成绩。

二、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规模

一、企业发展规模

(一)企业数量的高速增长。

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国已有工业设计相关企业超过7500家,其中职业工业设计公司超过2500家,两者相比较上世纪末增长近百倍;

(二)劳动力数量与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

目前全国已有工业设计从业人员约50万人,其中约60%分布于华南、华东、华北等制造业集中地区。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超过500所,在校学生约10万人。开设交互

专业经济研究智库

权威行业研究报告

设计等工业设计相关专业院校约为1700所,设计类在校学生总数超过140万人。

二、产业园区数量

产业园区数量的快速攀升。目前全国已建成的文化创意类或制造业服务类产业园区超过1000家,其中半数以上将工业设计纳入主体业务范畴。此外,如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广东工业设计城、无锡工业设计园等专业性工业设计产业园区也在近年持续出现;

三、专利持有规模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工业设计相关专利持有量方面持续增长。以2009年为例,国内制造业企业在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等三类专利的授权量分别为249701件、203802件和128489件,分别为2001年的5.73倍、3.75倍和7.88倍。21世纪迄今的十余年间,以联想、海尔、上汽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制造业企业为实施品牌化和全球化发展战略,已明显加大在产品开发流程中导入工业设计的比重,以此突破同质化瓶颈,提升产品附加价值,赢得了日趋多元的消费市场青睐。

与此同时,为满足制造领域日益多元化的产品设计需要,以消费类电子、交通工具、通讯器材、工业工程及部分装备制造业领域为代表,国内已快速成长起了一批颇具社会影响力的职业工业设计服务公司,如北京的洛可可、志翔创新,上海的指南、龙域,广东的浪尖、毅昌科技等,其中一部分已具有较强的技术与市场能力。在专业制造领域,如通讯器材行业中的德信无线、中电赛龙、希姆通等工业设计公司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积累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行业领导力。

三、中国工业设计竞争力提升建议

一、构建工业设计战略

工业设计能有效解决当前资源、环境、能源、经济创新、生活质量和社会就业等问题,有利于促进国家和区域发展。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通过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拥有了长盛不衰的竞争力,而韩国通过“设计韩国”战略、新加坡通过“设计新加坡”战略成功实现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粗放式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压力巨大,我们有必要向这些国家学习,构建中国工业立国战略。

二、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化

工业设计产业通过整合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运用系统的方法和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变企业形象,拓展企业产品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制定了区域内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划,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创新型省(市)建设。此外,各地区应根据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资源比较优势,建立具有辐射效应和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产业园,以优惠政策与措施吸引更多工业设计机构、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提高区域内工业设计资源集聚度,形成辐射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工业设计产业集群。

专业经济研究智库

权威行业研究报告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一)适当调整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标准。现行法律存在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标准过高、标准模糊等问题,利于模仿行为存在。

(二)综合运用专利、版权、著作权等各种保护手段,更有效地保护设计创新成果。

(三)改变目前专利申请周期长、手续复杂、效率低等状况,简化申请手续,缩短申请周期,切实提高专利审查效率,延长专利保护时间。

(四)加大对设计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可借鉴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做法提高罚金标准。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教育,提高企业、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计公司设立知识产权机构。引导企业、设计机构依法建立商业秘密管理制度。

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政府有关部门应引导和投资建设各种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各地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区应加强网站建设、数据库建设,购置快速成型、计算机、软件、测试等专用设备。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等各类资本进入,鼓励集群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参与投资运营。对于民营资本建立的各种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尤其要给予资金补贴、税收政策优惠等方面的支持。要充分发挥网站等信息化服务优势,解决设计公司所需的各种国内外业务信息;有针对性地搜集主要国家的文化、法律、行业规范等信息,为设计公司承接国际业务提供便利;加强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设计成果产业化。

五、加强设计产业园区建设

设计产业园区对于聚集企业、增强规模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为入园企业登记注册、生活环境,以及举办展览、开展业务交流等提供便利;不断完善政府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率,降低入园企业的服务成本;严格设计企业入园标准,提高入园企业设计专业化水平,使园区真正成为设计服务企业聚集度高、质量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示范区。

六、积极培育国际设计企业

(一)积极发展国际设计外包,加强信贷、上市融资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具有较强承接国际设计外包业务能力的公司。

(二)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国外设计机构的合作,建立国际设计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共同承接国际设计业务。

(三)支持国内设计公司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设计公司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并购海外设计公司,整合全球设计资源。

专业经济研究智库

权威行业研究报告

四、中国工业设计行业范畴发展情况

一、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企业运用设计的关键环节,它实现了将原料的形态改变为更有价值的形态。工业设计师通过对人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一切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知,进行产品的功能、性能、形式、价格、使用环境的定位,结合材料、技术、结构、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成本等因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在企业生产管理中保证设计质量实现的前提下,使产品既是企业的产品、市场中的商品,又是老百姓的用品,达到顾客需求和企业效益的完美统一。

二、企业形象设计

企业识别系统由统一的企业理念、规范的企业行为及一致的视觉形象所构成。即通过CIS设计,使企业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可以鲜明地显示企业的个性,是企业力量和信心的体现。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对内有凝聚力,对外可使消费者产生信赖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发展目标。

三、设计管理

(一)设计目标的管理。

在工业设计中,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而设计目标是设计部门根据设计战略要求组织各项设计活动预期取得的成果。在明确设计目标过程中,设计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设计目标进行管理有利于设计战略的部署与实施,提高设计业绩,为企业的经营效率提供保障。同时,设计目标管理还有助于展现设计管理人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潜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设计程序的管理。

设计程序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设计实施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进而确保工业设计进度。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在进行工业设计时候,受产品的结构类型、设计工艺、所需资金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设计流程都会存在较大差异。在工业设计中,就必须针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合理、有效地进行设计程序管理。

(三)设计质量的管理。

一个产品的设计其最终的目的是能够赢得更好的购买力,而质量是设计产品取得这一效益的关键所在。在工业设计中,设计质量的管理始终要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只有确保设计每一个环境、每一个工序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更好地确保设计质量。在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需要依靠明确的设计程序,并在设计过程的每一阶段进行评价。各阶段的检查与评价不仅起到监督与控制的效果,其间的讨论还能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设计质量的保证与提高。

专业经济研究智库

权威行业研究报告

四、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也称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生态设计要求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

工业设计是作为沟通人与环境之间的界面语言来介入环境设计的。通过对人的不同的行为、目的和需求的认知,来赋予设计对象——一种语言,使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亲切方便、舒适的感觉。环境设计着重解决城市中人与建筑物之间的界面的一切问题,从而也参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专业经济研究智库

发展服务业集群提升城市竞争力 篇6

[关键词] 服务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主要通过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来实现。而城市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部分较发达城市开始出现服务业集群的现象。而目前国内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制造业集群,对服务业集群研究甚少。服务业集群是服务业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产业在空间的集聚现象。城市发展服务业集群有其必然性,并且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城市发展服务业集群的必然性

1.从城市的产业支持看。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也就是说,当工业化发展到较高阶段后,服务业对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发展将起更大的作用。

2.从城市的功能看。服务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质的影响,即促进城市软硬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城市不仅表现为人和物从分散到聚集的状态的改变,而更在于由于聚集所引起环境质量、环境要素的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是实现这种提升的基本动力。

3.从服务的特征看。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分的,服务业对当地的市场容量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服务业的聚集地必然在城市,城市的容量越大,市场容量越大,服务业规模越大,越能实现规模效益。

4.从资源的支持看。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和知识技术含量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更突出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而大学、科研机构主要分布在城市当中,这为城市发展服务业提供了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二、服务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企业集群。相对于单体服务企业而言,集群内的企业竞争具有如下优势:

1.市场竞争优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劳务品种齐全、地理位置集中,具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集群增强了竞争,竞争同时也提升了产业集聚区的竞争能力,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正和博弈,竞争者为了不断地从对手那里得到信息和激励,不断地改进管理,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组织生产,不断地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2.成本优势。专业化分工使集群区内的企业能以更高的生产率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同行业的企业还可利用地理接近性,在区内大量采购和销售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地域上的接近还能促进彼此交流,企业间相互信任,节约搜寻信息的时间和成本。集群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带来人才的集群,企业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大为降低。

3.创新的激励、学习效应。 大批产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彼此间的竞争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并转而成为多数企业的强烈创新动力,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由于区位的接近、经济联系频繁、信息交流便捷,企业集群免不了了发生企业之间的知识和技术扩散,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众多的企业互相竞争互相学习使协作创新的、加强地区竞争力成为企业集群的共同愿望。

4.资源获取优势。集群一经形成,就会通过其优势将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尤其是吸引特定性产业资源(或要素)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的相关甚至不同产业,随着集群竞争力的增强,这种资源吸引效应还会逐步加速。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单个服务企业势单力薄,无所依托的局面,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对外部信息与知识的获取。

三、 城市发展服务业集群的对策

1.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通信环保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商务中心及配套设施等硬件建设,改善区位条件。加快建设高水平社区营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把服务业集聚区的科技、教育、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

2.做好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由政府部门牵头,企业密切配合做好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适度规划建设。

3.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城市在建设服务业集聚区的过程中,要抓住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吸收国外和发达地区服务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4.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改变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 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

5.加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加快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服务业专业人才。

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篇7

作者:忻 榕

出版:2013-10-01

定价:39.00

天翼观点:

本书不仅仅能够解释企业人才管理的现状,同时对于未来的人才战略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启示。该书全面诠释了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与企业整体战略相匹配的人才战略将会使企业爆发出远远高于其人才能力总和N次方的力量。

内容简介:

人才发展模型的五个维度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整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员工与组织之间相互投资的新型关系。应用人才发展五星模型,有助于企业突破人才发展瓶颈、实现组织效能全面提升。

在本书中,忻榕首次将她的研究成果系统精炼成人才发展的“五星模型”。她从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知识共享、绩效管理和组织发展五个维度阐述了企业如何打造人才发展战略,铸就“互相投资型”组织——员工关系,以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一独创的模型不仅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并且具有“理论落地”的效果。

作者简介:

忻榕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管理学者,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拜耳领导力教席教授,并担任副教务长。忻榕教授著有《五型领导者》、《创业的轨迹》、《鲜花和荆棘:探寻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等著作。除了研究与教学,忻榕教授还担任咨询顾问,为众多知名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提供服务。

吾国教育病理

哲学与社科人文-文化

作者:郑也夫

出版:2013-09-01

定价:42.00

天翼观点:

当我们走在歧路重重的教改之路上,本书将给我们全新的启示,重新思考当前教育的病因与解决之道!北京大学教授、知名社会学者郑也夫愤懑之作,针砭时弊、痛快淋漓,为中国教育敲一记警钟!

内容简介:

本书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从诸多视角说出惊世骇俗的道理,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

作者简介:

郑也夫,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八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作者本人也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以一个边缘人的身份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问题顾问。曾任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总策划。

上一篇:自由时间的力量下一篇:多普勒气象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