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流动

2024-10-22

人的自由流动(精选4篇)

人的自由流动 篇1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趋势的今天, 作为全球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要素流动自由化, 却被发达国家和社会大众忽视了。文章通过对要素流动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 尤其是对人的自由流动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认为人的自由流动不但是应该引起广泛重视, 而且应该采取措施和行动去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人的自由流动,要素自由流动

一、人的自由流动对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意义

(一) 经济全球化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 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二) 要素自由流动的意义

自由贸易理论主张通过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最终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然而, 国家贸易和要素国内流动只是改变本国内的要素相对价格水平, 如果一国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其劳动、资本和技术等报酬都会更低。这样自由贸易推论出的要素价格趋同并不成立。因此, 要实现国际间要素价格趋同前提, 仍然是要素国际间自由流动。要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主要方面, 其中技术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对发展中国家最为有利的两个关键要素, 然而, 国际社会甚少关注这两点, 尤其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三) 关于人的自由流动对于经济全球化意义的主要观点

有一派观点干脆认为近期内不能解决, 也缺少解决的意义, 不用呼吁。另一派如秦晖认为, “全球范围内的全要素流通自由化, 即不但要有世界性商品贸易自由, 还要有投资自由、人口流动自由与信息自由”, “人口、环保、贫富不均等全球性问题在这种环境中才有希望解决”。并认为“全要素的国际流通自由, 则将是富国所害怕于穷国的”。故主张“穷国与其向富国要‘援助’不如向其争自由”, 穷国应“反守为攻, 推进全要素国际流通自由”;这样“更能维护穷国的民族利益并让富国的民族利己势力害怕”。

二、国际上对于实现人的自由流动的主要阻碍

仔细观察国家间劳动力的流动, 可以发现发达国家设定法律鼓励科技人才及高素质人才的流入, 阻止普通劳动力的流入。当今全球化的突出特点就是资本全球化、高素质人才相对全球化、而普通劳动力流动极不自由。

(一) 国际上法律条文的规定

《世界人权宣言》第13条规定:人人在各国境内有权自由迁徙和居住。人人有权离开任何国家, 包括其本国在内, 并有权返回他的国家。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三部分第12条规定:合法处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土内有权享受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人人有离开任何国家, 包括其本国在内的自由。任何人进入其本国的权利, 不得任意加以剥夺。

这些国际法只规定了进出本国的权利, 对于进出他国、移民他国这方面, 没有任何规定。各国可以根据本国情况, 进行规定。

(二) 发达国家对待人口流动的立场

2005年, 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了在美墨边境建设698英里长围墙的决议, 并将此作为加强移民管控的重要举措。该法案主要目的是控制来自墨西哥非法移民。

2009年, 英国实施了30年来最严厉的移民法令, 在新法令下, 要成为英国公民, 必须先报读英语课程, 而且申请者需要证明自己了解英国文化, 此外, 申请庇护者的歧见也受到限制, 而来自欧盟十国的人不可以在英国要求庇护。该法令还规定, 货车司机如果协助非法移民偷渡, 将被罚款;如果组织和安排偷渡行动, 最高刑罚是监禁10-14年。

发达国家对控制非法移民采取严厉措施的同时, 对于吸引高级人才也不遗余力。自由移民本来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力量, 使移民相关国的工资趋同。发展中国家人才单向流动至发达国家, 而普通劳动力却难以流动这样的现实, 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才的差距, 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步。长期的单向流动的结果必然使得劳动力这一要素分配的不合理化加剧。

三、针对人的全球化探讨应对办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例, 应加强对于推动国际劳务市场化方面的措施:第一, 给予劳动力更多的培训机会,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第二, 在制造培训机会的同时, 还要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 加强劳动力的国际化适应性培养和训练, 其中包括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语言的培训等。目前, 福建省在探索劳动力海外就业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 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劳务派遣”制度。其中在面向国际市场的时候, 就是要鼓励依法走出国门就业, 建立全省境外人才信息库和境外就业培训考核基地, 并在各级劳动力市场开设境外就业咨询服务窗口, 疏通合法出境的渠道, 逐渐形成和完善福建境外就业市场。第三, 政府部门制定推动劳动力出国务工的方便政策, 简化出国务工人员申请的阻力, 简化批准程序。具体做法如下:首先, 政府部门还应在获取职位信息、以及健全对出国劳动力的法律帮助和咨询服务。其次, 政府应加强对于海归人才及国外优秀人才的吸引措施和政策, 出台相关政策, 吸引人才来中国定居, 吸引人才移民中国, 为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再次, 加快中国国内的经济政治改革, 建立机制、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从本质上挽留和吸引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秦晖.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契合点在哪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董云虎, 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4]、托马斯.A.普格尔, 彼得.H.林德特国际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5]、赫广义.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J].当代贵州, 2007 (6) .

人的自由流动 篇2

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基础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在地包含着人的自由发展的含义.没有人的自由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基础,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丰富个性时,人的全面发展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作 者:要兴磊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华东)出版社,山东,东营,257061刊 名: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CHINA(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7(5)分类号:A81关键词:马克思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 基础

让人口流动更加自由 篇3

这体现了中国新一届政府面对问题积极应对的作风,而这次政府废除收容遣返制度,实际上是在双重推动的合力下获得成功的:首先,是孙志刚事件引发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广大民众等社会各界对存在21年之久的收容遣返制度的深刻反思,在整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声音的不断交汇,有全国各大媒体对“孙志刚事件”持续不断地报道,有网络上众多网友空前热烈地讨论,有三博士上书人大要求启动“违宪调查”,众多专家也从司法、人权、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等角度进行了一系列讨论,这些外在的声音是一种推动力;另一方面,新一届政府面对民间的呼声,以最快的速度检视了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施行至今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存在的种种与时代发展抵牾之处,最终决定了废止这一收容遣送制度,代之以新的、回归其本位属性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这是政府内部的推动作用。当外在和内在推动力合二为一时,一项固封了21年的行政措施“坚冰”终于走到了尽头。

不过,正如诸多网友在讨论此事件中所担忧的那样:一些地方出台的收容遣返制度是否能够与国务院的决定合拍,是否会出现“土办法”废而不除的现象?国家行政学院的杜刚建教授认为:国务院出台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地方政府也会相应地跟进,废除与国务院新规定不符的地方收容遣送制度,这个时间差也不会拖得太久。但该草案的出台,只是一个启动,必须要有更多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出台,才能真正完成广大民众“让收容不再成为悲剧”的心愿。

在许多法治国家,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就是对于公民的司法保证证书制度。这项制度由法院实施,其目的是监督司法行政部门对公民限制人身自由的现象,一旦出现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现象,法院将立即采取司法保证证书制度。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公民因为某种原因被公安机关扣留,如果按规定可以扣留48小时,但该公民可以在此期间向法院提出公安机关有侵犯自身权益的做法,那么法院会立即向公安机关发出司法保证证书,要求公安机关立即(一分钟都不能耽搁)将被扣留羁押者转交法院,由法院来管理。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类似司法和行政机关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事情发生。但是,这项制度在我国还属于空白。目前,我国有关限制人身自由的相关法规尚有100多条,如何更好地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公民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权,应该是政府要应对的下一个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新闻舆论监督在“孙志刚事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公权力监督中,舆论监督是须臾不可少的,它就像社会除政府和民众之外的“第三只眼”,不放过那些暗角和死角。随着中国舆论改革的不断前进,舆论监督的力量应该不断增强而不是削弱。

最后,还不能不提到人大的作用。人大对于政府的监管和督促作用,近年来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大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在任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中,人大都不应该“缺席”,因为我国宪法赋予了人大行使立法权、对政府的监督权等,这些权力应当更好地落实。

金融资本不应该自由流动 篇4

国内监管不能取代全球监管

匹兹堡提案和美国方案基本上是在建立一个各国内部监管体系的国际统一标准。这当然很重要。对于发达金融市场来说, 这是危机后的“亡羊补牢”式事后监管。对于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来说, 深入研究这些监管方案, 可形成“事前”的防止危机形成的监管体系, 站在危机治理的肩膀上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

但是各国的严格监管体系不能取代金融资本 (证券投资资本) 的全球监管体系。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 G20峰会最大的意义在于, 建立危机后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新游戏规则, 最核心的部分是建立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商品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以及外汇交易市场的统一监管准则, 恢复正常的而不是投机当道的国际金融市场的秩序, 防止受到金融泡沫危机的再次伤害。

金融资本的全球监管一直遭到最强势的金融资本国家美国和英国的反对。经过这场金融资本全球爆炸制造的虚拟泡沫危机以后, 德国和法国反复提出全球监管的问题, 美英仍然坚持认为监管是各国自己的事情。G20峰会形成的匹兹堡监管议案以及美国基本成型的监管方案, 基本没有涉及金融资本全球监管的问题。

金融资本与直接投资资本属性完全不同

美英的反对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美英反对金融全球监管的基本理由, 也是华盛顿共识倡导的所谓金融自由化, 但是金融资本的自由化是否带来全球的多赢, 并没有理论根据。金融资本大规模流入商品市场, 扭曲大宗商品价格, 是违反经济学基本原则的。而实践中, 金融资本屡屡成为危机的始作俑者。

直接投资资本的全球流动带来的共赢, 是得到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证明的。但是金融资本与直接投资资本的属性完全不一样。金融资本是博弈高风险, 追求高收益。特别对于新兴市场国家, 当金融资本大规模流入时, 制造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当金融资本大规模流出时, 往往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实践证明, 金融资本的大进大出多次制造了地区性、全球性的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上世纪80年代南美各国的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以及这次百年不遇的危机, 都烙上金融资本巨大破坏性的烙印。

美国部分主流经济学家希望从理论上支持金融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伯南克在其著名的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模型中假设, 发达国家应该是资本输出国, 发展中国家应该是资本输入国。中国和美国正好相反, 两国的资本流向违反这个“假设”, 所以中国应该开放金融市场, 才能实现全球再平衡。伯南克混淆了金融资本和直接投资资本的概念。发展中国家需要流入的是直接投资资本, 而不是开放金融市场, 放任金融资本自由流进流出。推动金融资本在国家之间完全自由流动是在偷换直接投资资本的概念。

金融资本扭曲商品价格

2008年上半年, 金融危机使金融资本大规模转战国际大宗商品市场, 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完全脱离均衡价格而大幅上涨。最典型的是石油价格上涨到147美元。在美国航空公司的压力下, 美国国会要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展开调查, 是否存在操纵价格的行为。调查结果显示, 价格大幅上涨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投机行为所致。

石油本属大宗商品,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 商品的均衡价格应该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是当商品市场变成一个投机性为主的市场以后, 投机资本既没有对石油的任何需求, 也不需要石油供给, 从根本上扭曲了商品市场供求定价的基本原则。其次, 投机资本不受效用最大满足度的约束。无限膨胀的“赚钱效用”, 使投机资本有强烈的动机在油价上涨时把价格推得更高, 在油价下跌时把价格打得更低。2008年石油价格最高被预期涨至200美元, 最低的时候被预期降至20美元。金融资本的投机行为从理论和实际上破坏了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如果不限制金融资本在大宗商品市场上的大规模投机行为, 大宗商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永无宁日。

最糟糕的是, 高油价带动了生物制能的原料玉米价格的上涨, 进而带动粮价的普遍上涨, 以及所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全面推动全球的通胀。2008年上半年, 当油价涨至147美元时, 70个国家爆发两位数的通胀, 一些国家甚至因为物价上涨民不聊生爆发社会动乱。

在理论上没有得到像直接投资资本那样带来全球共赢的证明之前, 在实践中高风险高危机的基本属性没有有效改变之前, 金融资本完全没有约束的所谓“自由化”应该被排除在国际金融新规则之外。

换句话说, 金融资本在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流进流出, 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情况对金融资本的活动进行更审慎的管理, 应正式纳入国际金融管理体系, 而不应该受到非市场化干预的指责, 更不应该把对金融资本的合理限制作为“非市场化国家”判断标准之一。金融资本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活动, 要被限制在对冲和套利的规模, 过度的投机行为要严格禁止。

G20峰会重建全球金融秩序, 应从否定华盛顿共识的核心金融资本的自由化开始。金融资本本不应该“自由流动”。金融资本的全球监管是新兴市场国家在新监管框架中最重要的诉求之一。

上一篇:图像教育资源下一篇:油气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