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教育资源

2024-10-22

图像教育资源(共12篇)

图像教育资源 篇1

一、地理图像资源特点的分析

随着图像信息时代的到来, 地理图像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景观图、示意图、分布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和地形剖面图, 更包含了形式多样的电子地图、视频录像及教具模型, 充分地展现了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根据笔者对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总结了地理图像的四个主要特点。

1. 简明直观性

地理图像不仅可以表示事物的形象特征、分布规律和时空变化特点, 还能反映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表现大范围或全球性规律时, 这种直观感受性是文字表达难以达到的。

2. 区域综合性

地理图像在不同区域尺度上体现了地理要素特征及要素间联系的规律, 表达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色。地理图像不是单个信息数量之和, 具有丰富读图经验的用图者可以从图中获取多于制图要素的综合信息。

3. 科学规范性

地理教学用图以体现地理科学规律为主旨, 按照一系列技术和制作规则进行编绘, 保证了图像的精度和规范性。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图像学习, 逐步形成理性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 生动形象性

地理图像超越文字表达的限制, 以优美的构图和鲜明的色彩展现生动形象的地理世界, 迅速地唤醒学生的地理思维, 直观地从图像中获取事物具体而形象的大量信息。

二、地理图像资源的运用现状

在新课改中图像教学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但是教师的图像教学观念、课堂教学表现都与新课程理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析有关高中地理教师图像资源运用现状的研究文献[1], 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1. 教师在课堂上用图数量少且频率低;所选用的图像类型单一, 以课本图、板图和挂图为主, 电子地图、视频等新形式图像在课堂上运用得很少。

2. 教师使用的部分图像内容陈旧, 难以解释地理现象变化后的新情况;多数图像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缺乏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点, 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乏味无实用的印象。

3. 教师选用的图像难度不恰当。高中学生随着心智发展对科学产生了研究和探讨的兴趣, 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思考挑战性的地理图像难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4. 教师缺乏创新设计图像的能力, 虽然能够发现已有图像的不足之处, 但是没有掌握对其进行改善的方法和手段。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图像资源储备不足, 获取图像资源能力欠缺;利用现代化手段制作或改进图像的能力较低, 传统板图方法被忽视。如果能够拓宽获取地理图像资源的渠道, 在丰富且有效的图像库支持下, 教师开阔的教学思路将使地图教学更加高效。

三、地理图像资源获取的五大途径

1. 比较法———筛选优质图像

(1) 比较国内多版教材

各版本地理教材在教学内容、章节顺序和图像设计方面各具特色。教师应该做到熟悉并揣摩比较各版本教材, 思考同知识点的不同图像的优劣, 借鉴优质图像。例如“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 湘教版与人教版的图像相比, 强调了三种辐射的数值、形成及相互关系, 清晰的逻辑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 借鉴国外主流教材

欧美国家地理教材中图像的设计注重编排的系统层次性、内容的实用可操作性以及色彩的形象生动性。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了解图像设计的先进理念, 提高鉴别优劣图像的能力。例如说明“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可参考美国高中地理教材《科学发现者》上册第141页图6-2, 组图包括亚利桑那州纳瓦霍印第安人居留地的沙丘、加拿大魁北克白朗萨布隆峡谷中的河流、魁北克的崩塌和加拿大杰士伯国家公园的萨巴斯卡冰川, 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引起搬运的四大自然因素、搬运过程及典型地貌。

(3) 甄选应用教辅资料

地理教辅资料与教材相比其优势体现在信息材料更新快、时效性强, 紧密结合教材、同步性强, 整合知识点、综合考察性强。优秀地理教辅资料的编排将图作为逻辑思考的起点, 以图设疑组织教学情景, 围绕知识点而设计简明突出的教学图像, 为教学图像的选择及学案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 引入法———获取适用图像

(1) 参考知名地理报刊

美国《国家地理》各项主题的照片充分展示了珍贵的自然细节和灿烂的人类文明。《华夏地理》与《国家地理》长期合作, 在采用同期用稿时也增加了大量中国本土地理内容。《中国国家地理》涉及中国本土和世界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揭示现象背后的奥秘与规律, 其图片科学性和可读性强。网站http://ngmchina.com (《中国国家地理》) 和www.dili.360.com (《华夏地理》) 设有各项主题图片库, 以及便捷的下载途径。

(2) 发掘相关百科全书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不仅普及地理知识, 还重视对中学生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与环境关系理解力的培养, 其中的《天文.地理》分册与地理教学联系最为紧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卷中包括民族、宗教、风俗、历史、地理、名胜, 插图3万幅, 地图1000幅。全书适应社会变化, 内容深入浅出, 阐述准确科学。利用百科知识宝库发现地理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点, 拓展地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 时尚法———选用热点图像

(1) 关注权威科普视频

地理科普视频以通俗有趣的角度展开对世界的观察, 以严谨的考证方式体现地理的科学性。BBC、Discovery、NGC (国家地理) 的科普视频主题广泛而有代表性, 教师应敏捷地发现其中对教学有益的内容并进行剪辑运用。例如讲授洋流运动规律时, 搜索BBC网站可以找到相关的洋流视频“伟大的海洋输送机”, 可剪辑后用以讲解洋流形成的动力和规律。

(2) 留心每日新闻报道

以“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课程理念为指导, 教师观看新闻报道时以地理人的专业角度去认识新闻现象, 鉴别与地理教学内容的关联度, 选择恰当的整合角度和方式将新闻信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可以选择合适的新闻图像作为新课导语, 或是作为论据支持科学观点, 或是作为问题情景开展案例探究[2]。

(3) 发挥电子地图优势

电子地图内容涵盖旅游、交通、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 层次分明且设计贴合实际, 可将其整合到中国地理及国土整治的教学中。例如图雄网提供了全国各分区的三维地图和文字介绍, 不仅可以呈现道路格局、河流分布和量算距离, 还能编辑地图中的点、线和属性介绍。央视国际地图中心、世界地图集、中国空间信息网、中国地图出版社, 以及各地的旅游网站和交通网站都提供了大量电子地图参考资料。

4. 创新法———设计特色图像

(1) 运用制图软件绘图

教师具备了动手制图的能力, 才能摆脱教材图像的局限更专注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常用制图软件包括Word、Visio、Flash、Photoshop。例如Visio软件的特色是形状工具, “地图”可绘制城市简单布局示意图, “框图”可绘制地球仪的主要经纬线, “图表和图形”可建立数据图表, “流程图”可制作事件发生的过程图。

(2) 日积月累自拍照片

在充分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对拍摄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判断, 选择有价值能说明问题的特征点进行拍摄。教师对自拍照片中的事物特征及联系的深刻认识, 使图像地运用更准确、事例材料更有说服力。

(3) 手工制作教具模型

利用教具模型学习自然地理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各要素间的变化关系。例如利用塑料板制作“简易地球光照模型”, 通过调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及分布和晨昏线的移动规律。

(4) 重视课堂板图功能

板图是对知识的高度提炼, 呈现方式明快且重点突出。板图的设计强调以巧妙构思在图中设疑, 在图中展现逻辑规律。课堂上的边讲边画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图上, 以图为手段来理解和探讨地理问题。

在图像信息时代, 学生认知能力和探究兴趣的增长对教师图像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可以收集教材、期刊、网络上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图像材料, 以最佳的结合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利用现代软件或传统板图来设计贴切的教学图像。从地理专业角度出发, 关注获取地理图像信息的多种渠道, 提升地理图像资源开发能力。以此为目标形成专业习惯才能积累丰富的专业经验, 实现专业教学能力的迅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桂侠, 张逸令.高中阶段地图教学现状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4 (3) .

[2]章玲.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让新闻为地理课堂增添活力.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5 (4) .

图像教育资源 篇2

赣太阳能教函字〔2011〕11号

关于2009级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图像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

各系、学工处:

接江西省教育厅通知,新华通讯社江西分社新闻信息中心将对我院2009级毕业生进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图像信息(毕业证照片)采集工作。高等学校毕业生图像信息采集是一项严肃性、规范性的工作。各系、学工处领导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安排,密切配合,确保图像信息采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拍摄对象:2009级高职统招生

二、拍摄时间:2011年11月13日

三、拍摄地点: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具体地点另行通知)

四、收取费用:15元/人

五、拍摄注意事项:

1、拍摄时,各系部要按照教务处编排好的预计毕业生信息,按顺序

组织好学生拍摄。以班级为单位,教务处到时会将排好的拍摄时间表发到各班级,并要求学生提前10-20分钟到指定的地点排队待拍。班主任配合做好班级的图像采集工作,并保证拍摄场地的安静。

2、各班主任提前通知毕业生规范着装:建议照片拍摄时要求着装整洁、梳理干净、不穿与背景相近的蓝色上衣,必须穿着有领上衣,不要穿遮挡

脖子的高领衣;面正对相机方向以照片能见两耳为准;头发不能染色、不遮眉毛及耳朵,在照片上头发所占的总面积不能超过面部的总面积,佩戴眼镜以拍照时不反光而且能清晰见到眼睛的各部位为准;不准佩戴有色眼镜;不着浓妆,化妆要以不掩饰面部瑕疵缺陷为准;佩戴耳、项等饰品以不遮挡面部瑕疵缺陷为准。

六、所有学生必须回到学校并缴清三年学杂费,凭财务处清费证明再教务处学籍科拍照。因个人原因影响图像信息采集,影响到毕业证的办理,其责任由学生自己负责。

七、请各系、学工处、相关班主任提前通知学生,要求学生及时到校拍摄

教务处

摄影教育:图像化时代的特殊价值 篇3

摄影图像与语言、图腾、文字一样,是社会文化的符号和载体。摄影提供了以光学图像为特征的视觉符号系统,使现实世界中的内容能够以图像的方式得以再现、存储和传播,从而弥补了传统文化符号和载体在图像领域的传播缺陷。摄影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在于:光学图像的参与使得文化媒介中的视觉内容更加逼真、客观、多样,从而提升了文化载体对视觉符号的表达和再现能力。“摄影使文化符号系统由语言(声音符号系统)——文本(文字符号系统)——摄影(图像符号系统)组成三位一体而趋向完整和成熟”。①

图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其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促使摄影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参考依据,并演变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社会生产力。因此,摄影必然成为人类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一个内容,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所言:“当代的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图像)文化……”②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名著《第三次浪潮》中指出: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不可否认,在现代社会,影像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标志。而摄影恰恰是影像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专家指出:当前,摄影的普及程度和摄影水平的高低,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生活水平、文化水平、教育水平的标志之一。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把摄影作为现代影像信息技术,纳入到国民综合素养教育体系之中。那么,普及摄影教育对提升公众综合素养有哪些作用呢?美,是人类的一种精神需求和高尚追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指出:“人人都需要美,它是人最高级的需要,正如人的饮食中需要的钙一样,美有助于使人变得健康。”③美育是提升公众综合素养不可缺少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美育的途径很多,而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实施美育,是世界上多数国家一致认可的途径。

艺术教育,又叫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和情感教育。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培养人们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对美丑的感知力和鉴别力,激发人们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对丑的憎恶与鞭挞;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对美的表现和创造力,开发创新潜能。

在艺术教育领域中,多数国家目前主要通过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作为美育的一种载体,摄影艺术的本体价值和美育价值还没有真正被我们发掘和重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总是把摄影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培养专业的摄影人才,而对摄影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精神文化素质的本体价值认识不足。有鉴于此,我们应充分发掘摄影教育的本体价值,高度重视摄影教育在公众综合素养提升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普及摄影教育有利于公众涉足现代高科技最新领域,快速了解、掌握最新科学应用技术。摄影术从发明至今只有167年的历史,可以讲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但是,摄影科技和摄影艺术在这短短167年的飞速发展却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人类总是把最新的科技手段在很短的时间内应用于摄影领域。如今,摄影已经进入数码化时代,照片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冲印等,均可以通过数码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进行,连小巧的手机也具备了拍摄和传输图像的功能。现代摄影已经不仅仅涵盖了光学、化学、机械等学科知识,也涵盖了电子、数码、网络等相关知识。因此,引导公众接触摄影、爱好摄影,可以很好地促使其涉足现代科技最新领域,从而了解、掌握相关的应用技术。公众可以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了解、掌握摄影基础知识和技能,可以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通过扫描仪、计算机等设备进行个性化加工或远程传输,获得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对科学和艺术的追求。而这种愉悦与追求又是其他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

普及摄影教育是提高公众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摄影是一门应用科学,也是一门应用艺术。无论从传统照相机的光圈、快门、焦距的调整,还是现代化数码照相机的复杂功能的预设,以及摄影光线的选择、影像的取舍与构图、摄影瞬间的抓取等都要求摄影者自己动手操作,离开了操作,摄影创作就无从谈起。学习摄影,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眼、脑、手、脚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力,灵活、开阔的思考力,灵敏、快捷的捕捉力。

美国著名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说过:“培养兴趣,努力实践,是摄影成功的主要因素。”而摄影教育则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以培养公众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对大量图片、声像资料的解读和分析,以及现场操作、演示,直观、生动、活泼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在操作中学习,在体会中受益的目的。随着公众科学知识的不断获得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其审美情趣逐步升华,思维界面也不断延展,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创新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普及摄影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摄影是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之后的一门新兴现代造型艺术。从科学与艺术的角度讲,以摄影为发端的新的图像艺术的繁荣,标志着艺术领域的一场革命。与其他形式的艺术相比,摄影是真正的大众化艺术。而且随着数码科技的急速发展,它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公众只要具备一定的摄影基础知识,就可以拿起相机开展摄影创作,不像绘画、雕塑、音乐等“高艺术”,必须具备较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较高的艺术悟性,才能创作出令人叹服的作品——这就是摄影艺术得以在公众中快速普及的先决因素。

虽然学摄影入门很容易,但它也绝不是那种“咔嚓”一声就“OK”的“傻瓜艺术”,把摄影创作当成是“小儿科”显然是一种误解与偏见。真正有价值的摄影作品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无论是摄影构思、摄影用光、取景构图,还是瞬间把握、影调控制、色彩应用,都要求摄影者不仅具有一定的摄影技术,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深刻的领悟力和较深的艺术修养,摄影艺术作品是摄影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摄影艺术创作是对摄影者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检验。另外,摄影是电影、电视、DV短片艺术产生、发展的基础。电影、电视、DV短片创作中的很多艺术手法都脱胎于摄影艺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大学期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正是因为他具有深厚的摄影造型艺术功底,才使得他所执导的电影画面普遍具有一种如诗如画般的美妙意境和恢弘博大的视觉场面,从而形成其特有的艺术风格。通过对摄影艺术的学习,有助于公众对当前处于大众图像文化领域前沿的电影、电视、DV短片艺术的理解和鉴赏。

普及摄影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人文素养,历练其人文精神。摄影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载体。从根本上讲,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主体意识的物化和张扬,是对现实社会的能动反映,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摄影更是这样,它具有纪实性的本质特征,它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真实,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干预也极为强烈,摄影形象与现实景象之间,存在着某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正如世界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所言:“在所有的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能够精确地把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好的摄影师既用镜头记录社会人生,也用镜头表达拍摄者的观点、思想,体现其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尤其是纪实摄影、新闻摄影,其文化价值、思想价值更为突出。在摄影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作品的人文资源,深入地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对公众进行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构建其文化心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首先,在分析、评价作品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公众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意义、人生哲理,结合作者的思想倾向、创作动机和作品产生的社会效应,引导公众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学会做人,完善人格。其次,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公众深入街道、工厂、郊区、农村,深入下岗工、低保户、特困生、农民工、乞讨者等弱势群体中,把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与创作采风结合起来,达到在实践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注释:

①潘嘉来:《摄影的文化阐释》,《世纪摄影论坛精粹》,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

②转引自王传东:《论摄影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中国高教摄影研究》,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

③崔琰:《论舞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河南教育》,2006(6)。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文播学院)

图像时代下的语文审美教育 篇4

一.跳出直观展示, 挖掘情感美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首先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语文教学正是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掘语言文字的美, 进而挖掘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分析发现作者的主旨。但现在,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 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 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积极主动地将影视、图片、动画等过度应用于课堂教学。尽管这种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授课内容, 但学生的注意力已从语言文字本身转移到了一种对表层图像的感知上, 语言文字的情感性被忽视了, 审美只停留在了直观感知层面。试想: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听听, 那冷雨。看看, 那冷雨。嗅嗅闻闻, 那冷雨。舔舔吧, 那冷雨。”那“听听、看看、嗅嗅闻闻、舔舔”几个字的情味又岂是图片与影像所能传达出来的?如果一千个读者眼中的林黛玉都是屏幕上的陈晓旭, 那美感又从何谈起?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 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更不能过度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那么, 跳出了直观图像展示, 教师又该以什么手段引导学生挖掘语言文字中的情感美呢?

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 即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 设身处地, 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朗读作品时教师可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 激发审美情感, 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领悟, 最终获得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老舍的《想北平》时, 读到老舍说“可是,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一句时, 要注意感情的投入, “可是”从上文转折而来, 感情从曲折到浓烈, “真”字要注意重度, 读出老舍深沉、感动、说不出的深厚的情感。文中结尾“好, 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平淡似水如菊, 不矫情, 不故作姿态, 没有激情昂扬的赞美, 学生读到此处却要较之前文感情更强烈, 语调更悠长, 读出作者深情的呼唤, 使学生在美读中进入角色, 感受到老舍沁入骨髓的深情。诵读正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有感情地诵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 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和情感的和谐统一。

二.抛弃浅阅读, 注重意境美

在语文的审美教育中, 阅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感知美、获取美的方式。靠着阅读, 学生可以在充满艺术美的文学天地里自由驰骋。但随着图像时代的来临, 迫使阅读进入了“浅阅读”时代, 图文书的流行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些《名著速读》、《经典扫描》也大受欢迎。这种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冲击着语文课堂, 使很多学生不愿意深入地研读课文, 不肯下工夫探究文章的精髓, 最终丧失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要扭转这种尴尬局面, 必须把“浅阅读”引向“深阅读”。那么, 如何才能由浅入深呢?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入境”。很多学生对语文课文“浅阅读”, 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课文内容已经一目了然, 根本没有再深入探究的必要了。而“入境”, 正是要改变这种局面, 教师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 引导学生领悟到“深阅读”的魅力, 从而通过自己的体悟, 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把荷花比成“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 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所独具的明艳、亮丽的风采和纤尘不染的神韵, 又借助于嗅觉、视觉与听觉的“通感”, 使读者如临其境, 感同身受。文中更运用了20多个叠词, 其韵律感赋予散文以音乐美, 其摩状性又增强了作品的形象美。抓住了这些具体事物, 就能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 进而由境入情, 体悟到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深入品鉴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从而加深对情感的体悟, 从“浅阅读”逐步向“深阅读”迈进。

其次, 要引导学生品味细节。细节, 往往凝聚着作者更多的智慧和心血, 常常是最见作者创作功力和写作技巧之处。教师如果能带领学生对那些“看似寻常最奇崛”的地方细细加以品评鉴赏, 就能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把学生引向深阅读。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 伽西莫多接受笞刑时, 看见一头骡子载着一位神甫经过那里的时候, “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难以形容的甜蜜而温和的微笑”, 他的这个微笑, 充满了温情, 充满了希望, 他以为克罗德一定就是他的救世主, 他此时的心理我们完全可以从作者笔下的这个微笑中体会出来。而当善良的爱丝美拉达送水给他喝时, “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 滚出了一大颗眼泪, 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 这处细节, 把伽西莫多内心的感动表达得淋漓尽致, 也把克洛德和爱丝美拉达活生生地摆在了读者的面前。经过这样的鉴赏, 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人物内心涌动着的情感, 主动地由了解人物表象进入到探究人物内心的意境, 也就自然地完成了由“浅阅读”到“深阅读”的转变。

三.消除浮躁心理, 重塑审美观

当前, 图像时代下不断涌现的图片、影视等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审美观, 一些低俗的电视剧、图书粗制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他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于轻松的阅读和直观的审美, 他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记忆, 或者只是为了消遣来填补心灵的空虚。可以说, 读图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情绪更浮躁, 审美观更扭曲。北京大学教授谢冕说:“我担心, 有一天, 我们的耳朵将无法欣赏美妙的高雅音乐, 我们的眼睛将无法欣赏梵高那美丽动人的金黄色。艺术功能是铸造心灵的。文学经典培养的是一代有趣味、有诗意的中国人。但这一切在慢慢失去。”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侧重思想美的教育, 要通过人物、景物、图画的赏析, 使学生在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有体会的基础上, 由情入理, 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美, 使学生心灵得到启迪, 思想受到“教化”, 进而从“感文”发展到“感心”的高级阶段, 从根本上消除浮躁心理, 最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学习《雷雨》一课时, 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鲁侍萍何不收下周朴园的那笔钱?可以和儿女远走高飞, 不必再受苦了。”“鲁侍萍可以收下那笔钱吗?”笔者以此为契机, 启发学生思考发言, 结果引发了一场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在对自身利益造成威胁时, 周朴园就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人最低的反应是安全的需要。”一样, 他首先想到保护自己, 他的心理已变成人伦亲情淡漠, 情感扭曲的了。而鲁侍萍, 虽然处境艰难, 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 不屈不挠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 她拒绝收周朴园的钱正是为了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这一点在现实中也是可取的, 学生由此感受到了人格的力量, 也明确了美该从何处去理解。

另外, 要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所谓经典, 就是指那些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特征。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往往包蕴在经典名著中。阅读经典名著, 能启迪人的心智, 启迪人进行思考和唤起人的精神觉醒!学生可以不断提升对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从中汲取人文精神,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构建经典阅读的平台, 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抛弃浮躁,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 让我们正确分析和冷静应对图片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赋予语言文字以美的内涵, 突出语文教学中所承载的美的使命, 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 从审美感知中获得美感, 获取知识, 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素养, 塑造美好的人格!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直都是构成语文素质整体提高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影像技术的发展, 我们进入了一个图像时代, 语文审美教育面临困境。该文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 就图像时代下的语文审美教育作一探索和实践。

图像教育资源 篇5

2018年拟毕业免师教育硕士:

根据《西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及免师教育硕士培养的有关规定,为确保2018年拟毕业免师教育硕士电子图像信息采集工作顺利进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毕业生电子图像信息采集是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所有高校毕业生都必须完成图像信息采集才能保证学历、学位证书及电子注册等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免去在职免师教育硕士返校参加新华图片社统一现场采集的不便,本次工作采取学生自主进行毕业生电子图像信息采集并向培养单位提供纸质照片的方式完成。

2.采集范围:

预计于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毕业的免师教育硕士。3.时间安排:

2018年3月30日前,学生将新华社中国图片社提供的照片纸质文档邮寄至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处。

4.采集方式:

学生可选择以下方式之一,进行毕业生电子图像信息采集工作。

方式一:个人网上提交照片。学生登录新华社中国图片社“大学生图像信息采集网”(http://)核对个人信息(照片、身份证号码、姓名、学校、学号)。核对过程中,如发现关键信息(图像和证件号码)错误、图像无法查询等问题时,及时与照片采集单位联系。信息修订后,注意再次核对信息。具体核对流程可参考附件2。

附件:

1.西南大学免师教育硕士培养单位教学秘书联系方式 2.高校毕业生学信网图像采集信息核对流程

研究生院

图像教育资源 篇6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 平面设计 图形图像格式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制作和平面设计中,图形图像的应用是最广泛的。教学工作包括写教案、出试卷、绘制挂图等,写教学论文,PPT课件、FLASH动画和视频制作中,都离不开图形图像的应用。所以图形图像的处理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制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图形图像的常用格式

一般来说,图形文件对应的是矢量图,而图像文件对应的是位图,又称为点阵图。

矢量图用数学的向量方式来记录图形内容,图形以线条和色块为主。由于矢量图形可通过公式计算获得,所以矢量图形文件体积一般较小。矢量图形与分辨率无关,可以将它缩放到任意大小和以任意分辨率在输出设备上打印出来,都不会影响清晰度。位图是由称作像素的单个点组成的。这些点可以进行不同的排列和染色以构成图样。由于位图表现的色彩比较丰富,所以占用的空间会很大。当放大图像时,像素点也放大了,但每个像素点表示的颜色是单一的,所以在位图放大后就会出现马赛克状。

基于两者的优缺点,在图形图像的处理和应用中,要根据教学资源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图形图像格式。常用的图形图像格式有很多种。矢量图格式有CDR、AI、EPS、DWG、EPS和WMF等,位图格式有JPG、GIF、PSD、PNG和TIF等。

二、图形图像格式的相互转换

1.矢量图转换为位图的方法

在矢量绘图软件中绘制好图形后,在其他软件中使用是经常遇到的。这就存在一个用什么方法把图形拿出去的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先拷贝图形,再在其他软件中粘贴。但这种方法效果不好,一是图形大小不能调整,二是图形不光滑。在把矢量图形转换为位图时,有两个重要属性要注意,一是图形导出后背景要透明,二是保留图形的矢量性质。下面介绍在实际应用中最好的导出法。

利用软件的导出功能,简便而且效果好。首先把在CorelDraw绘制好要导出的图形放置在一个单独的页面。点击文件下拉菜单看到导出或者按快捷键Ctrl+E,弹出导出对话框,在保存类型选项一定要选EPS格式。因为EPS格式同时具备背景透明和具有矢量性质,对在后来的位图软件中使用极有好处。点击導出,选默认配置,将图片导出为EPS格式文件。在PhotoShop打开刚才导出的EPS文件,出现“栅格化EPS格式”对话框。这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大小、分辨率以及色彩模式。

2.位图转换为矢量图的方法

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制作中,经常遇到位图转矢量图的情况。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如下两种方法用于位图转矢量图,效果很好。

(1)PhotoShop选区法。根据图像的情况,假如要处理的图像是黑白图案形式的,那么用这种方法是再恰当不过了。首先运行PhotoShop,打开要转换的图片。用魔棒工具选取图案黑色部分,再点选菜单“选择/选取相似”,将图案全部选取。打开路径调板,点击调板右上角的黑色小三角形,打开对话框,选“建立工作路径”,容差设置为1,再点击确定,将选区转为路径。点选菜单“文件/导出”,选“路径到Illustrator”把路径以AI的格式导出。打开CorelDraw,新建一个文档。把刚才PhotoShop导出的AI格式的对象导入,然后双击工具栏“选择工具”全选对象。选属性栏的取消全部群组,填充中颜色。再选择属性栏里前面那个“合并”后对象的形状全部出现。

在应用这种方法时,如果原图的图片太小,可以在PhotoShop中将图像转为智能对象,把图片拉大后再用魔棒选取对象。

(2)CorelDraw描摹位图法。CorelDraw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矢量绘图软件,但也有对位图图像的处理功能,其中描摹位图的功能,就很方便地可以把位图转为矢量图。首先打开CorelDraw X5,新建一个文件,把需要转换的彩色位图导入到CorelDraw X5里。选取图片对象,在属性栏出现描摹位图图标,点开后选择轮廓描摹/高级图像,出现转换对话框,点击确定,图片会转换为矢量图。再对描摹后的矢量图进行适当的修改,即可得到效果不错的矢量图。

远程教育电视节目的图像问题浅析 篇7

现代远程教育多采用实时或非实时地传递多媒体的音频、视频或数据等信息, 进行可视的、交互的远程教育形式。由于音频数据相对视频数据来说所占有的空间很小, 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 我们来简单探讨一下在远程教育中的视频图像质量的问题。

图像信号的数据处理一般可分为量化编码、数据压缩和压缩格式转换等, 但是这些处理过程将对图像质量带来不良影响。

近年来, 泰克公司生产的PQA200图像质量分析系统, 可以模拟人的视觉系统进行客观测量, 再现人眼的主观视觉评价, 计算出图像质量的PQR值, 即图像质量比率值。PQR值为10, 表示人眼能明显观察到的图像质量损伤;PQR值为3, 表示人眼通常可以观察到的图像质量损伤;PQR值为1, 表示人眼几乎感觉不到的图像质量损伤。

在相关的研究中, 曾采用过三种测试图像信号, 测试了多种图像格式的PQR值。第一种是一个简单的女性头像特写, 侧重表现肤色和头发的细节;第二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游戏转轮, 侧重表现快速运动;第三种是经常用到的以“运动和日历”图像, 主要表现含有许多饱和色彩的复杂图像和细微的图像细节。

由于数字信号在制作、存储和传输中, 普遍对视频信号的数据率进行了有损压缩。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图像文件数据量大, 不仅占据存储空间, 而且也占据大量的传输带宽, 因此存储和传输前对图像进行压缩就成为必然。经过A/D和D/A转换后的图像就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也造成了对茂密的树林、快速变化的背景、图像细节比较丰富画面压缩时, 图像容易出现“马赛克”等现象。电视图像压缩进程中造成的图像损伤有以下几种原因:

1压缩后图像的质量由信源的质量决定

图像的压缩编码就是利用原始图像的像素值具有连续性并可以用一些近似值代替, 而人眼对这些细微的差距并不十分敏感, 通过去除图像的近似值来减少图像数据率, 也就是说以牺牲图像的细节部分来换取较小的数据率。所以, 压缩图像解码以后, 图像质量应由压缩编码前的图像质量决定, 即由信源的质量决定。

2在编、解码压缩和解压缩过程中图像产生损伤

1) 图像的取样过程是指用每隔一定时间的信号样值序列来代替原来在时间上连续的信号处理:对于最大频率为fm的信号f (t) , 当取样频率fs不低于2fm时, 由截止频率为fm矩形低通滤波器可以从取样信号中完全恢复原信号, 但实际的物理过程与数字模型有不同结果, 易产生混叠噪声、抖动噪声等。

2) 图像的量化过程则是进行幅度上的离散化处理:因此在时间轴的任意一点上量化后的信号电平与原模拟信号电平之间总是存在有一定的误差, 量化所引入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不可逆转的, 由于信号的随机性, 这种误差大小也是随机的。

3) 图像的编码和压缩过程易产生信号的损伤:由于数字电视信号数据量大, 如果直接存储和传输简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必须经过压缩后传输与存储。当然, 它必定会对信号造成一定的损伤。

3不同压缩格式的级联会造成对图像的损伤

多格式的非编系统, 集成了DV、DV50和MPEG-2 I帧压缩格式, 允许模拟、SDI和SDTI信号的输入和输出, 可提供灵活的数字电视节目制作和最好的图像质量。一般来说, 以某种格式采集的节目素材, 再以同一格式制作直到最后输出, 可确保图像质量最佳。

因此多次数据处理有可能对图像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保持数字视频信号的质量,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转码:如果要在一个非线性编辑系统中输入与之格式不兼容的节目素材, 则首先要把素材转码成非编系统可以接受的格式。主要有M-JPEG、DV、MPEG-2 I之间的转换, 以及MPEG-2 I和MPEG-2 IBP之间的转换, 这些转换都需要解码后再重新编码。而解码和再次压缩编码必然对图像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2) 避免A/D和D/A转换:A/D转换涉及抽样、量化和编码处理。抽样前要用低通滤波器对原始信号滤波, 以防止高频信号产生频谱混叠。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是抽样频率的一半, 频率响应曲线比较陡峭, 它是影响数字系统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能造成图像信号的边沿过冲或振铃, 以及图像过渡边沿不清楚等, 这就会影响到原始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腻感等特性。在D/A转换时, 也要通过低通滤波器, 这同样会对图像质量产生影响。

在量化时, 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处理量化样值, 这样就会产生量化误差。有关研究表明, 当图像信号经过两次A/D和D/A转换后, 信噪比下降3d B, 相当于模拟磁带多复制一代带来的损失。人们在聆听CD唱盘时, 常会感到声音比较生硬和刺耳, 人们称之为“数字声'感觉。图像信号数字化以后, 也会给人以类似的感觉, 与原始模拟图像相比, 数字图像的细腻程度与柔和度似乎要差一些, 这也说明, 电视节目的数字化并不是无代价的。另外, 测试还表明, 在一个DV非编系统中, 如果要输入模拟复合或模拟分量视频信号, 那么经过A/D或D/A转换后, 输出的图像质量就会明显降低。例如, 在DV非编系统中, 以DV输入、DV输出, PQR值仍然是正常值4.89;以DV输入、Y/C输出, PQR值升为6.52;以Y/C输入、Y/C输出, PQR值升为7.28。由此可见, A/D和D/A转换对图像质量的不良影响比较大。

3) 避免解压缩和再压缩:在远程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中, 对某一压缩格式的图像信号解压后再以另一种格式压缩, 图像质量的损伤将比较明显。比如, M-JPEG、DV和MPEG-2I帧之间的格式转换, 虽然都是帧内压缩格式之间的转换, 但由于它们的码流组织方式和宏块结构不同, 所以都要先转换成基带信号, 然后再压缩编码, 从而实现格式转换, 这就对图像质量造成了损伤。长GOP结构的MPEG-2图像信号, 经过解压缩和再压缩处理, 对图像的损伤也会比较明显。

要提高远程教育电视节目的质量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数据的压缩处理, 在数据压缩过程中是否可以减少对视频信号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电视节目的最终效果。所以数据处理在远程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远程教育已经收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只有把远程教育电视节目的质量不断的完善, 才能够让其成为倍受欢迎的教育类型。

摘要:远程教育电视节目的视频图像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其最终的教学质量, 本文将在了解远程教育电视节目的基础之上, 对其视频图像质量问题进行简单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远程教育,电视节目,数据处理,图象质量

参考文献

[1]赵镳.浅谈数字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图像的损伤[J].西部广播电视, 2002.

图像教育资源 篇8

当下常听到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感叹:“现代孩子真难教育。”现在连大学教师也感叹学生一代不如一代。现代青少年犯罪问题让警察也感觉棘手。电视电脑这些现代图像技术在悄然的发动着一场革命, 改变着下一代。“在所有视觉广告里孩子们被设计成像是非常懂事、性感无比的成年人出现在大众面前。仿佛全然陶醉在色情的环境里。在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里, 成人犯罪与儿童犯罪之间区别正在逐渐缩小;对两者的惩罚正变得日趋相同。”[1]达尔文的《进化论》引起全世界的争论, 而印刷机的发明改变了社会人们却视而不见。印刷机使文化得以复制和推广, 电视、电脑现代图像媒体技术的产生逐渐消弭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由于现代图像传媒潜移默化的使儿童在各个方面早熟。现代网络打破了成人世界与未成年人的界限。

现在的孩子教育会很困难, 是什么改变了现代孩子呢?这里有一个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即:以电视电脑为代表的现代图像传媒技术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已改变着和冲击着我们的教育。现代图像传媒技术对儿童与成年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使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消弭得模糊不清。也许有人很质疑图像传媒技术对儿童学习及生活教育有什么影响?

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得先从儿童产生与社会科技及人类发展的相互关系来说。了解西方文化的人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进化论》使人们摆脱了神学的控制。但是科学技术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如造纸、印刷机改变了社会文明和人们的心理机制, 促使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的变化, 使“儿童”与“成年”群体的产生。而随着电视、电脑等现代图像传媒的发展逐渐消弭二者的差异。

“儿童”的产生需要相关的社会机制, 科技层面的基础。“罗马人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观念联系起来, 尽管在现代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1]童年的产生除了要有高度的羞耻心外, 还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 尤其是性秘密。”[1]) 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有一定程度的社会识字能力, 高度的社会识字能力才能使成人与儿童产生差距, “我们都知道, 纸张在中世纪的欧洲是用水能驱动的工厂来造纸的。”[2]同时一些优秀的现代大学的前身也纷纷建立, 使得整个社会的社会识字能力成为可能。造纸、印刷机的发明, 使古代文化和学者思想能够广泛的统一复制和传播。而之前, 许多的文化等都是通过口语相传。而孩子与成人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阅读就是从根本上儿童与成人。阅读使人得以进入一个观察不到的、抽象的知识世界, 它在阅读和不能阅读的人之间产生了分化。口语文化不需要提供训练就能被人理解。[1]中世纪的孩子身处在一个以口语沟通的世界里, 生活在一个跟成人一样的社会范围, 没有分离机制加以分离。所以中世纪前不存在儿童的概念, 儿童就是微型成人。没有羞耻心, 没有礼仪区分, 没有识字文化。

“由于印刷和社会识字文化的出现, 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

儿童是没有阅读能力的人。[1]英尼期强调说, 传播技术的改变无一例外的产生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的类型以及社区的本质。

2 印刷促进童年与成人的分化

印刷激发的社会识字能力, 激发起自我意识;这种不断日益增强的自我个性意识强化了儿童开花结果。“自从有了印刷术, 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 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 才配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们必须接受教育。“正如19世纪青少年是通过征兵来定义一样, 在16世纪和17世纪, 童年的定义是通过进学校上学来实现的。”[1]天然地在许多方面儿童与成人的生活就有了距离。成人在儿童前要有一定得权威。成人世界的生活、秘密, 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性生活或者死亡等是拒绝或杜绝让儿童知道。儿童要通过识字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逐渐变为成人才可能了解这些事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 成人是儿童生活中的老师。当然这种状况在电视、电脑、手机、MP4等图像传媒前被打破了。

中世纪所有孩子的名字都一样, 只是按出生顺序加以区分。现在这样做将会被看作笑话。现在每个父母都给每个孩子起一个正式的名字。并要求儿童接受正规教育, 在电子图像技术成熟之前, 对孩子的教育父母似乎还有权威, 但以电视等图像传媒技术走进普通家庭。家长、学校、老师越来越发觉儿童的教育不再那么容易了。成人的权威倒塌了。

凭借印刷和服务于印刷的事物及学校, 要求未成年人有较高的识字和阅读能力, 成人对未成年人的符号环境有着前所未有的控制能力。因此成人能够在儿童在为成人前承当教育责任。即使成人 (父母) 没有多高的阅读能力, 通过生活经历也能给儿童指导。培养高度识字能力是学校学习的一部分。儿童是未成形的成人, 要接受文明教育, 需要以成人方式接受训练。学校的书本给他们逐渐揭示世界的秘密。而礼仪等社会知识揭示成人世界的人际功能。

3 电子传媒技术使儿童心智下降

以电视电脑等图像声音为载体的现代传媒技术在改变着社会, 改变儿童身心健康, 改变儿童学习生活, 改变教育教育的方式。学校教育中过分依赖多媒体等现代传媒, 减弱了思考、文字表达、想象等能力。使教师的课堂讲解削弱, 学生由文字思维变成听觉视觉的思维。电子图像技术对儿童有强大的吸引。使儿童也有时间和机会就看电视玩手机游戏及上网, 导致近视眼及患眼病的人增多。

现代电子图像传媒技术导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的消弭和教育有效性的减弱。因为电子图像是平面的画面, 不需要阅读识字能力。电子视听技术改变着近百年来形成的文化社会。图像技术不断的拉拢儿童。使儿童成为图像技术的观众。这场革命是以电报为先驱的, “电报是第一个使电子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越人体的传播媒介。它打破了历史上交通和传播间的联系。电报一笔勾销了人类交流过程中的时间空障碍, 使信息从时空中脱离出来, 远远超过书写和印刷文字的传播能力。它把人类带进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 它消灭了人的自我即个性。这样, 电报改变了儿童享用的信息种类、信质量和数量、先后顺序, 以及体验的环境。”接着又是图像革命的紧密登场。“电子与图像二者结合起来, 对文字能力有着很强的破坏力。把原来的文字理念世界改变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世界。”[1]罗伯特·海尔布龙纳断言:图像传媒始终是削弱文字世界各种前提条件的最具摧毁性的力量。从照片到电影, 最后到电视, 一个候选人的“形象”变得比他的政治纲领更重要。这从2009年美国大选奥巴马的穿着赢得选民就是典型的例子。

1950年电视在美国家庭中牢牢的扎下了根, 正是通过电视, 我们很清晰的看到电子和图像革命走到一起来了。正是通过电视, 才可以清晰的看到区别儿童和成人之间的根基是如何被破坏殆尽的。19世纪至20世纪的书籍文化, 创造了另一种知识垄断, 将儿童与成人分离开来。因为社会识字能力需要花费人一生的大部分精力才能拥有。然而, 自从有了电视, 这种信息等级制度的基础就崩溃了。“电视提供了一个相当原始而又不可抗拒的选择, 它取代印刷文字的线性和序列逻辑的特征, 使文字教育的严谨显得没有意义。”[1]电视对儿童的控制是相当有力的, 使人的眼球从早到晚盯着电视屏幕, 甚至于电视中的画面合到一块。这种平面视觉效果使儿童不用拥有文化和阅读能力就可获得信息。并且比教师和家长来的更快。这使儿童觉得家长和老师老土和落后。另一方面, 学习是一个艰苦而且的过程, 需要管束自己, 使自己安静并注其中。而电视等则不然, 这又是电视削弱孩子学习能力的一个原因。今天的商业社会、电视动漫、电脑游戏对孩子的控制与毒品对人的控制相比毫不逊色。有许多儿童也包括成人患有电视网络成瘾。电视对于现代社会的改变是悄无声息的。书籍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分成等级, 而电视图像却不然。而且电视传播的信息是一种无需分辨使用权的形式, 这就意味着电视节目不需要以“儿童”和“成人”来进行分类。就是区分也是一种商业化的行为。今天电视电脑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性、犯罪等毫不保留的呈现在电视电脑上。社会成人秘密毫无保留的暴露。这就是现代社会家长、教师困惑儿童难教育的根源所在。

今天的社会由于成人社会的紧张忙碌无法给孩子照顾, 电视电脑成为孩子的伙伴。在没有电视的年代, 儿童可以做各种游戏, 可以三五成群的在一起玩耍。这对儿童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今很少有儿童在一起玩。即使在边远山村的孩子随着社会的变革而远离放牛、割草农活, 也不去接近给人们无穷想象和创造力的大自然而整天看电视。电视的符号形式在认识方面毫无神秘可言, 而且电视又不能像书籍那样可以藏在柜子里。电视不可能藏在柜子里或者像书籍一样放在架子上束之高阁, 让儿童够不着。电视的外在形式, 跟它的符号形式一脉相承, 使它不具有排他性。不像阅读需要具备诸多能力因素。相比电视是一种敞开大门的技术, 不存在能力上的种种要求。今天的课堂, 老师使用多媒体更多的插入图片, 音乐等学生才感兴趣, 但是这些东西减弱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图像只吸引眼睛, 不吸引大脑, 就像图像瞬间跳过一样, 信息也在大脑中跳过。

从印刷到电报的出现, 由电报到图像的发明再到二者的结合。我们可以看到科技作为推动社会的潜在力量, 威力巨大。电视、电脑等图像传媒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同时也冲击着我们的教育, “现代化传媒正有力地渗透着我们的生活”[3]因此, 怎样对待电视、电脑等毫不保留的秘密, 我们怎样教育儿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尼尔.波滋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莚,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 12-13, 20, 26, 61, 105.

[2]Jean G.The medieval machine[M].New York:Holt, Rinchart&Winston, 1976.

图像教育资源 篇9

1 项目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1 顺应当前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的需要

当前,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正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远程教育普及化的趋势发展。先进的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可以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起到推进的作用。

1.2 满足学校师生、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教学与培训的需求

目前的高职教育开始从简单的技能训练,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转变。随着图形图像制作行业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行业从业人员需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为学生提供内容新颖、贴近实际、交互式、动态的专业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的精神,满足企业员工个性化培训需求。依托网络平台,实现任意时间、任意地区的无界化服务,满足学校师生、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提升需求,同时为社会人员及再就业人员搭建一个满足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服务平台。

2 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

2.1 建设思路

1)本项目的建设是由学校教师作为主要负责人,再实行子项目负责制,各参与老师协助展开,进行任务分工,责任明确到位。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把关,整合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与项目,合作开发,设计与制作符合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

2)我们基于社会对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学生的需求,把握这个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摸清图形图像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设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将源于岗位的实际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构建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实现教育教学与岗位实际的紧密关联,确保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3)教学资源库在制作开始时,就将资源库的使用者定位为高职院校教师、相关专业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因此,我们从他们的需求着手,设计适合他们的内容,最大化的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4)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内容发展非常快,我们把教学资源库建成之后,也同时配备了教学团队,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在我们的资源库中体现出来,做到实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资源库的先进性。随着图形图像专业和教育的发展,资源库不断更新和完善,及时反映行业新技术、新知识。

2.2 建设内容

项目先根据图形图像制作行业发展趋势,设计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再根据岗位需求,确定了专业需要的技能目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最后开发每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的具体内容。我们再把制作的各类教学资源,包括企业行业的案例、任务、项目整合起来,依托我院引进的金智教育的LMS系统网络平台实现网络化资源共享。

图形图像制作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包括专业学习和社会服务两大部分。

2.2.1 专业学习

分为专业、岗位、课程、项目和素材等五级教学资源。

1)专业:我们首先通过大量的专业调研,与多家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分析、探讨,并在以行业、企业专家和长期在一线教课的老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完成了专业建设的内容,包括专业概况、专业建设分析报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办学条件及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等内容。

2)岗位:我们结合企业、行业多方数据的分析结果,确定了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就业岗位群,如网络运营与管理、网页美编、影视后期剪辑与包装、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等内容,列出应掌握的岗位技能以及专业学习领域。

3)课程:我们依据当前行业发展现况,企业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等要求,同时调研了历年学生就业及后续的职业发展情况,系统的设计课程体系,主要建设了二维动画制作(Flash)、网页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制作(3ds max)、影视后期特效基础等4门校级精品课程和课改课程。目前这些课程已基本建设完毕,陆续的上传至网络供老师、学生使用。

此外还同时建设了网页图像处理(ps)、网络程序设计、影视剧本创作、摄影摄像技术、影视后期特效进阶等课程和网页设计师、动漫设计师等两门考证实训课的建设内容。

课程资源的类型有文本、图片、动画、视频、教学课件、题库等内容。每门课程都包含了课程介绍、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电子课件、案例资料、实验实训素材、上课视频、习题库、试题库、考核方案设计、项目任务书等内容。

此外,我们还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合作编写教材,努力将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引入到教学之中。

4)项目:在学习项目的选择和设计上,我们充分考虑各个用户的需求,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设计项目的内容。我们设计了包含各个单元基础知识的单元案例,综合一门课程多个教学内容的课程案例,以及结合了多门课程设计的综合案例。同时,我们将企业的案例、项目引入我们的教学设计中,以真实企业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完成教学过程。

5)素材:素材库的建设按照媒体类型分为文本、图片、电子书、电子课件、各种传播媒体资源、视频、动画等,分为案例库、教学视频库、企业项目库等部分。

2.2.2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包括职业资格鉴定、技能大赛中心两部分,类型有文本、视频、图片、课件、题库等。职业资格鉴定主要的内容有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考试大纲、报名信息、报名条件、视频教学资料、培训试题库和模拟测试等。技能大赛中心的建设内容主要有大赛介绍、大赛章程、大赛内容、大赛赛制、历届考题、往届作品、理论题库、实践题库等内容。

目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在老师、学生、企业行业专业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内容,课程的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供我院学生试用、学习。未来,我们将会进一步完善和更新教学资源库的内容,积极推广,真正做到我们建设了、有人使用了,给老师、学生、社会人员的专业发展和提高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高铁刚.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图像教育资源 篇10

关键词:影像,网络,绘画,虚拟现实

一、经济发展对艺术家创作契机的影响

当今社会,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 所衍生出消费文化的兴盛, 而与之相适应的视觉艺术的发展也必然会随之而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视觉艺术形式, 而这些因素对于当今绘画形式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当一种文化现象或社会发展态势演化到某种程度时, 必将随之出现某些相适应的形式, 并且与之相适应的形式也会反映这些现象。诚然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其不同的时代历史背景之下所建立的艺术观点以及世界观认知方式必然有所不同, 因此, 从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各个时期的艺术家的不同的创作理念, 也直接导致作品形式与内涵的相异, 当然艺术家的作品风格的不同还取决于艺术家的个人生存背景, 人生际遇以及自身艺术体验等个人化原因, 当然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与文化价值还是要通过时间的沉淀与历史的考证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曾有评论家在论述当今中国设计发展的现状时曾提出“21世纪是创意的世纪”这一观点, 对于此观点, 笔者虽不敢完全苟同, 但是笔者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二十一世纪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由于科技发展迅速, 而导致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提高, 因而使得创新意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化和信息资源空前发达, 因而信息资源在得以共享的同时也使得其创意共享, 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相应的改变了观看的方式, 而由此所衍生的网络视觉传播的新的观看媒介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认识的同时, 必然会影响和扩展出无数的可能性。因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也将建构一种新的价值体系, 首先它带动了影视动画产业以及网络游戏产业的迅速崛起, 而作为虚拟图像产业的动画业推动了游戏与电影的发展, 比如美国暴雪网络游戏公司推出的“魔兽争霸”游戏中的人物角色的形象设定与场景构建均是通过二维动画技术与3D动画技术的制作完成的, 另外, 以尖端高科技高品质著称的美国电影如《变形金刚》、《闪电狗》等电影大片, 其中大部分特效均出自电脑动画技术的渲染完成的, 动画产业对于游戏与电影的影响, 也加剧了介入构建一中新的文化现象“虚拟现实”的存在。关于“虚拟现实”英国的克里斯托弗·霍洛科斯在其《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一书中对于“虚拟性”做出如下的阐释:“一是虚拟作为科技的虚拟效果, 一是虚拟文本所带来的虚拟实在。”[1]这里所交代的“虚拟现实”主要是指在电脑虚拟环境中用户沉浸其中的虚拟场景, 并转换用户自身的运动和观点以及身份, 例如, 网络游戏中玩家对于游戏角色的扮演以及在游戏中所建构的虚拟世界里的死亡和虚拟货币与装备的丢失, 不同于现实世界里的死亡, 并且大大的降低了现实世界的残酷性, 而玩家沉浸其中更容易建立一个自己所能掌握操控的世界。因此这些计算机相关产业的发展势必对文化发生深刻的影响。

而且, 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迅速商业化和全球化进程里, 网络信息资源与电视大众传媒的普及令人们对艺术的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也使得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呈现出一种崭新的特质, 这种奇特的特质投射到艺术领域, 立即促使新一代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中把视点转向个人体验以及对大众文化的具体感受上, 而对于计算机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视觉文化产业中的视觉图像对于绘画的影响诚然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或当下性的。

而对于这种带有时代特征的当下性的视觉图像资源的选取, 往往也是有差异的, 首先就创作群体的成长背景而言, 对于公共视觉图像资源的借鉴和利用进行艺术创作的大部分出生于“70”后艺术家的作品, 被批评家鲁虹定义为“中国影像绘画”。而出生与80年代以后的艺术创作群体们更多的是对于网络视觉图像资源如动漫、卡通、等流行性视觉元素符号的利用进行绘画艺术创作, 或者从某些意义上来讲出生于80年代后的年轻的绘画创作者们对于这些流行性元素和紧随时代性特质的视觉符号运用的更加“纯粹”一些。

关于公共图像资源以及卡通、网络、电脑游戏资源的借鉴而创作的艺术家群体总体而言都是出生于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时间维度之上的, 其中包含写实主义技巧与表现主义技巧以及广告招贴等带有波普意味的视觉元素, 这类艺术家的表现手段大都与大众文化元素与当下时尚流行文化紧密相连, 并且更多的关注自身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个人生存体验, 正如当代艺术评论家高名潞所言:“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在追求个人价值, 但不同时期着眼点不一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人道’, 是关于一个人存在的道理;八十年代是‘人本’;是关于一个人存在的本质问题;”[2]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文革前带有历史使命感的体现文艺为正面歌颂工农兵生活与形象的无产阶级主旋律的美术创作的, 亦有别于特殊文化历史背景下, 对于“文化大革命”深刻反思与强烈批评的“伤痕美术”, 亦有别于“85美术新潮”以前的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乡土写实主义。

借助公共图像资源进行艺术创作传达创作理念多集中于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 他们更多的是吸收来自于新影像艺术中的营养, 比如对于定格图像的借用, 或者说更多的是对于传媒现实流行的必然反映。而且他们仍然主要运用传统学院派写实技法来改造新影像艺术资源, 但是在技法上较之上一辈严谨而正统的学院派写实技法仍有区别, 尽管是写实手法或者一定程度上仍然运用写实手法, 然而并不严格恪守写实绘画的法则, 而且这类创作群体的艺术家们仍然有着传统的知识分子情怀, 在努力揭示当下年轻人的种种焦灼状态时仍旧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二、艺术家的创作特征和作品分析

评论家陆蓉之曾说:“如今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 漫画、卡通、动画的形式也更复杂, 流通的管道也更多元化, 各种简化的视觉造型, 成为大量的传输符号, 成为各种文化背景和区域认同的个别系统, 在传媒一波接一波的烘炒下已经深化成为世界各地青少年彼此之间沟通的代码, 而不仅仅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族群所垄断的集体认同而已, 却更像是个人传达意念或发挥想象力的仿真再创造途径。”[3]

通过以上评论家的论述, 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这些数字科技发展所衍生的动漫等视觉符号对年轻艺术家们的创作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扩大了架上绘画的表现范围。也大致了解了年轻艺术家们的普遍创作特点。 (见图1)

如果说出生于70年代的艺术家大都以借助影像资源或相关技法的方案进行艺术创作, 仍是为了采用一种新的文化关照方式的话。生于80年代的年轻艺术家们的部分创作契机一方面也可能来自于上述艺术家们的评论, 而且就“80后”艺术家们的成长背景来看, 他们对于宏大叙事情节的兴趣似乎并不大, 而且在超越传统的经典图式或者态度上要轻松的多, 对于社会历史责任感的淡薄, 也与前人的创作发生了不同, 甚至有些断层。而对于新的视觉文化元素, 也是在不断的接纳, 而不是反抗, 这也是与60到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们最大的不同。

成长于消费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娱乐因素与视觉感染力以及流行文化的泛滥, 使得“80后”艺术家自觉地利用个人经验在大众消费文化表面上寻求创作样式, 并通过对图像资源的与生俱来的敏感与借用, 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 由于迥异于父辈们的

视觉经验与生存体验, 对过去图像方式的质疑也是顺理成章的, 于是以来源于网络、动漫、流行等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全新图像, 使作品与流行文化关联甚密。

从事这类艺术形式创作的艺术家也往往更加注重自我形式和内心独白——罗丹、李昕、李赞、韦嘉、罗振鸿等人的作品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这些。例如:罗丹的画面中摇滚青年的嘶吼通过动漫卡通的变体形象, 表达年轻一代歇斯底里的兴奋、压抑、宣泄或者高昂的情绪, 李昕、李赞则借用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描绘, 涉及了卡通、时尚或者说是绘画中的某些折衷问题。 (如图2)

然而, 借用网络流行视觉图像资艺术家与借鉴影像资源进行绘画创作的“70后”艺术家却有着相同的创作特征他们都是受传媒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都是借鉴非绘画类视觉图像资源 (动漫除外) , 而且都是偏离或游离于传统经典图式, 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提取新的图像符号。而且, 从“70后”艺术家的创作中, 已经可以使我们感受到,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 而“80后”的艺术家已经完全转向对个人经验以及自身生存体验的关注, 并且自“70后”就已经出现开始摒弃宏大叙事传统的理念, 而“70后”的这些转变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刺激着“80后”创作者们的创作诉求

尽管“70后”或者说对于公共视觉图像资源运用而创作的“影像绘画”的艺术家们, 已经从强调集体主义经验向个人经验转换, 但仍然有着深度追求的愿望, 以及传统知识分子情怀, 并且以十分严肃而带有批判意味的理念, 揭示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种种问题, 这是与选取网络图像资源以及卡通动漫视觉符号创作的年轻艺术家们最大的不同之处。

成长于消费文化兴盛的创作群体, 除了在创作理念中由于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照而反应在作品中某些消费文化的特质外, 必将也会受到市场的影响, 整个80一代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艺术市场一起成长的, 然而却由于对历史和社会缺乏责任感, 一味沉浸在对于个体思想的传达和精神状态的表现, 是无法在市场上建立明确的价值指向, 因而, 这种创作意识与动机的不明确形成的漂浮状态, 反过来也是的创作者更加迷惘, 既沉溺于现实, 又彷徨与现实。然而, 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 也自然会受到市场一定的关注, 于是, 对市场的向往也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80后”艺术家的创作契机。

对于网络、动漫、卡通图像的借鉴创作的绘画, 必将是带有超现实主义意味的, 而且, 主观性色彩浓烈, 画面图式绚烂甚至就油画而言, 也完全看不到与传统油画色彩相关的特征, 任何以传统油画色彩的判断标准下的油画语言的任何特质都几乎都无法出现在他们的画面上, 甚至有些油画的画面图式更像电脑插画, 或者是“CG” (1) 在创作手法上, 也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既包含有写实主义技巧, 又有粘贴、拼贴、喷绘等表现主义技法, 与大众时尚文化元素紧密相连。

大多数“80后”艺术家在其艺术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力量, 总体而言, 由于“80后”的成长环境与视觉体验不同意前辈们并且网络游戏、动漫、卡通以及流行时尚文化的等与他们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 是“80后”们生活的重要构成, 因而, 对于自身个人体验的关注, 也不可避免对于网络图像资源的借鉴或者说对于网络图像资源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

对于公共图像资源和影像资源加以借鉴而进行创作的“70后”艺术家, 毫无疑问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国波普艺术影响。借用并不是创作的目的, 而是将大众文化中的生活片段用通俗的图像与技法加以表现去嘲弄、讽喻、戏谑现实生活中的消极因素。例如尹朝阳, 他的作品《抽烟》则是以带有影像元素特点的写实风格为手段深刻而鲜明的强调当下年轻人的特殊生存状态。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另一位艺术家张小涛通过对于图像的处理和对于影像的借鉴创作, 通过对现实问题意识的介入和图像的处理, 表现了一种追求的深度焦虑, 一种来自于自身处境和状态的切近和逼人的视觉张力, 进而体现一种带有救赎意味和体恤情怀, 象征地寓意着中国在现代性历史进程中的潜在冲突, 这是一种悲情力量的体现。

从张小涛的作品如《美丽的水世界》作品中的鱼与类似于显微镜下的病毒所构成的带有超现实绘画意味诡异的图像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个人对现实变化、矛盾冲突的敏感、思考、表达和激情。

三、借鉴影像与网络图像资源进行创作的文化反思

在信息资讯发达的今天, 信息的交融, 科技的快速发展, 经济文化迅速全球化和商业化进程里, 使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产生一种崭新的特质, 利用各种媒介制造出虚拟的景象来传达来自于自我的生活状态或情况, 以及对现实的调侃, 与上一代艺术家的关注点和艺术形式自然而然的拉开了距离, 也是源于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介入以及对网络图像资源或影像资源的借鉴而进行创作的全新的图像。

在娱乐因素和视觉感染力以及流行文化得以推崇的前提下, 对于个人视觉经验, 以及这些流行性视觉图像的运用终究是浅表的, 正因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创作样式也不自觉的进入了一种“批判的同时选择了被批判的样式”, 对于历史责任感的缺乏也是年轻艺术家们需要考虑得问题, 对于个人的过度关注以及在大众文化表面上寻找到的这些创作图式以及创作契机所派生出的艺术语言, 在价值标准的评判中, 终究是浅薄的, 而且对于传统也缺乏深刻的认知。作为年轻艺术家们, 只有了解黑暗才能知道光明, 只有深入理解传统, 才能更好的创作自己的新的艺术形式。

结语

对于影像资源以及网络视觉图像资源的运用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 都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拓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也是对当下文化环境与现今时代和现实生活的回应与界定, 并且对于“80后”的艺术家们来说, 可能其绚烂的图式, 以及对于卡通图像的运用, 会受到来自于美术界的各种争议, 为此, 年轻的艺术家们与其据理力争、力图辩驳, 不如平心静气认真反思, 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 更多的考虑一下关于自己的艺术创作, 将呼唤良知的回归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讲究精神与品格的升华, 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责任感, 提升对艺术思想深度的思考, 以及对于意识到自己终究作为精神的觉者和文化传承者的道义和责任, 这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托弗·霍罗克斯.麦克卢汉与虚拟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高名璐.中国前卫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7.

文字的归文字 图像的归图像 篇11

这不是一个一目了然的展览,除非你手握策展人比利安娜的导览手册,你才知道这是一个文献展。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正如金钱不过纸造,展厅也就是几间房”。即使是导览手册,似乎和展览也没太大关系——它没有在描述展览和展览作品,而是在述说一个个曾经的展览的故事。在导览手册上可以看到比利安娜为这个展览写下的文字,更多的是为了介绍展览的缘起和结构:以于1979年至2006年期间在上海举行、由艺术家组织的展览为起点,邀请多位本地及海外艺术家与策展人就此段时期的展览的文献资料,做出审视与回应。文献档案以时间为顺序,以1979年首次公开展出非美协系统艺术家之作品的“十二人画展”为起点,梳理脉络的同时又以今天的语境和角度重新审读。

比利安娜是文献梳理的主导者,并据此邀请到曾经参与那些重要展览的艺术家,可以说展览从一个个人化的角度出发,却呈现了一个广泛的展览史脉络。所以,该展的呈现方式并非我们惯常所看到的邀请知名学术批评家撰写展览前言、文章以阐述展览的基调,有媒体新闻稿的发布,收录有参展艺术家作品与简介的展览画册——你不去看现场你也能知道有哪些作品,然后你对这个展览就会有一个判断:“哦,差不多就是那样了。”比利安娜的展览绝对不会这样。

这个展览没有这一套流程,就连前言墙都是由一连串作品组成的,在展厅入口处,仅有 “正如金钱不过纸造,展厅也就是几间房”这几个字,在墙脚处紧贴着地面排列着。随后,举目四顾,是悬挂得高高的作品,是一个文本展示柜,是一帘帘投影幕布,是一个工作台,是一个放着导览手册的箱子……似乎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立地传递着自己的信息,最终串联起重要的档案文献。这部档案文献,是透过比利安娜的视角和资源来归纳的。在这里,她有意淡化自己作为“策展人”的身份,她认为,有时候策展人往往过于“设计”展览以致弱化了艺术作品本身,或是让文本阐述喧宾夺主,让观者忙于看一大串文字解读,从而再以文字的先入为主印象去欣赏展览中的艺术品,而无法以自己的直观与经验去评价。回想一下,我们今天的展览,是否过多地借助一大叠文字才能得以让观众明了看到的东西——不过别误会,比利安娜并不是否定文本的存在价值,相反,她解放了文字作为展览附庸的地位,既恢复了展览本身的纯粹“展示”意义,也将文字还原其应有的书写历史的价值。因此,比利安娜写了一本A History of Exhibitions:Shanghai 1979~2006,以年份为线索,每一年展览的资料都比较全,不仅有当时的展览海报、请柬、报道,还有艺术家的图文简介,当时为展览写的文章、评论、访谈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展览就是她所整理的文献的视觉化呈现。

在这种文献的视觉化呈现中,“时间性”非常强。这之中,有脉络性的时间发展,就如展览中余友涵还原曾经的展览所呈现的《抽象拼图:上海》,他挑选了几幅作品来表现抽象艺术在上海发展的轨迹,如范纪曼1950年代初的表现主义作品开始(余友涵的创作受到范纪曼的影响),接续到缪鹏飞曾展于1980年的画作;拼图中还包括若干档案资料,记录的是1970年代后期与1980年代初的重要展览。而余友涵挑选的这些艺术家自然是他的同代人,有些是他的朋友,有些则独自实践。

也有“反线性”的重新解读,如施勇的装置作品,挂了一串很长的名字——《曾经,形式往往源自于被动而非抵抗,正如下雨我们用雨伞。现在呢?》,与其说是作品的名字,不如说是施勇对自己艺术之路的反思。他在现场介绍他的作品时提到,他选择回顾的4件作品都根据现在这个展厅空间进行了重设。因为这4件作品都是因当时的空间而做,而今抽离了当时的语境,已由当时的先锋走向如今的归档。或许我们可以说,正如展厅不过几间房,艺术不过像施勇所呈现的一段噪音、一张PVC薄膜、一只扩音喇叭而已。

还有割裂时间、抵抗时间流逝而如同患上强迫症般的焦虑。张培力的录像作品《一分钟一个字》,就是将他早期录像作品诸如《30×30》拆解开来,一分钟只吐出一个字——显然是一部需要观众花费一定时间才可以看完的作品,然而张培力设置了一分钟的间隔,这种间隔就将内容分成很多段,这或许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充斥于先进的展览策划制作及观看展览时的消费主义心态。

相比于传统展览模式,私人美术馆个人品味决定一切,而公立美术馆则是以权威性的艺术家作品展、或者引进国外的展览为多;而画廊、博览会又过于商业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一些有不一样想法和不一样的思维模式的展览。但最重要的,我们要留下些什么。正如开幕式当天下午的讲座中,艺术家路加·韦利士·汤普森(Luke Willis Thompson)所说的:“为什么我们要关注上海展览的档案,正式因为它是对人类历史的一种反省和参照,并逐步构成历史,可以让今后的艺术家或者其他对艺术感兴趣的人,能看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没错,档案是死的,但它流传的过程却是鲜活的,每一代人都从自己所站的位置、以自己的眼光去回顾、去解读,然后消化成新的东西,而后叠加到这档案的一部分去,历史车轮就这样一小格、一小格向前推进。

本次展览结构采用动态形式,在整个展期的不同阶段会加入一些作品,而这些作品于展览期间会发展并成为展览的一部分。也就是,你永远不知道展览最终呈现的结果是如何——直至它发生。这又是一种对“策展人”话语权的消解——由艺术家来决定展览的走向。比利安娜邀请到3-ply小组加入,带来了《重印》计划,这个计划是将已经绝版的艺术家书刊,透过再版重印,将这些出版物重新介入到公共档案中,从而把它重新介绍给当代读者。因此,在开幕式之后,该展还有一系列的后续作品与讲座的加入。这个展览与其说这个展览是需要用文献来阐述,不如说它只是这个文献项目的一部分。在这里,文字并不为图像服务,文字是文字,图像是图像,文图互演。展厅的空间只是一个载体,它代替了时间,用以启发图像的本身话语权,用以引导它的述说。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这个有趣的展览名之缘起,比利安娜说展览的名字来自于著名观念艺术家斯蒂林诺维奇的作品《懒惰宣言》。不过,与其说《懒惰宣言》是一件艺术作品,还不如说它是艺术家对自身工作的思考。斯蒂林诺维奇在“宣言”中强调艺术家应主动与艺术市场的生产链条保持距离,他说:“西方的艺术家不懒惰,因此他们不是艺术家,而是生产者……他们投身于各种毫无价值的事情之中,比如生产、推广、画廊体系、美术馆体系、竞赛体系,他们对于物质的执着,都让他们日益远离懒惰、远离艺术。”斯蒂林诺维奇随后提出“积极撤退”的观点,即艺术家除了创作作品之外应该“不作为”——这在如今充满勃勃“商”机的中国当代艺术看来显得过于消极懈怠,但他何尝不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看待艺术的角度?将当代的艺术从所谓的“多元化”、“公共化”、“新媒体”等概念与理论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回归艺术本身。

话说回来,比利安娜的策展其实是提醒我们可能忘了一场美妙的观展体验是怎样的。艺术是视觉呈现,视觉却要经由词语来导览,这本身就是悖论。词语就有泛滥成灾的趋势,抠字眼、空洞地玩弄词语,却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无益。而对于“看不懂”的焦虑或许会让很多人过于钻研文本以至于忘记好好看展览。

或许应该这样的:你我没有被所谓的“求知欲”所奴役,我们彼此不相识,但可能在展厅里常常坐在一起,共同聆听着作品发出的声音,我们本身也构成展览的一部分,成为彼此的观众。金钱不过纸造,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展厅不过几间房,但艺术有比生存更了不起的意义。

图像教育资源 篇12

一、巧妙设计项目内容, 发散学生学习思维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个项目, 将项目交给学生, 让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设计一个重难点项目引导学生进入教材, 学习和实践的内容完全交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对项目的设计尤为重要,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运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工作和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感悟, 严谨认真地为学生设计和选择教材知识中的重点内容作为教学项目, 为学生指导正确的学习方向。

对于Photoshop这类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 教师在进行项目教学时应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锻炼。选取的知识点不仅要涉及教材, 更要为学生留一些思维想象空间, 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发散自己的思维。除此之外, 项目的设计和选择需添加动手实践的环节, 让学生在掌握教材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巩固教材知识, 增强实践能力。尤其是职业教育中, 学校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Photoshop图像处理既是一门课程, 更是一门实用技术。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能发散学生思维, 更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施项目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在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多注重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对课程知识实际的掌握和吸收情况, 导致“教学分离”情况的出现。项目教学法是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创新的产物, 沿袭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 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是适应于国家教育发展的新型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转变角色, 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是计算机课程中的重要教学部分, 是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课程。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在保证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将知识熟练运用于实践, 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项目教学法中, 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一个正确的项目内容后, 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对项目内容进行研究和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项目对教材进行谈论学习, 在互相交流中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对于实践操作的环节,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不要禁锢于教材中, 大胆地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操作, 独立分析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建立教学评价机制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最有效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 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 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 在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 也应注重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为了符合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 学校应为学生建立自主学习评价的教学评价机制, 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学生在完成教师交代的教学任务后, 应定期对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学校在建立教学评价系统时, 除了设计必要的题目检测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 还应增加自我测评和自我剖析的环节, 让学生针对自己薄弱的地方加强学习。同时, 教师也应在评价机制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和分析, 鼓励学生加强学习,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总之, 职业教育自创办以来, 招收大量青少年学生, 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进行教学和指导, 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为国家填补了技术领域就业岗位的空缺。Photoshop图像处理属于计算机技术, 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课程。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强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教师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项目更有针对性地学习。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 项目教学法不仅能提高Photoshop课程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还能提高学生的信心, 增强学生对Photoshop知识的实践操作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芙琴.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技能型课程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 2011 (6) .

【图像教育资源】推荐阅读:

图像资源09-23

摄影图像07-16

扫描图像07-19

符号图像07-20

图像研究07-21

细胞图像10-13

图像语言10-16

图像复原10-18

图像插值10-19

图像法05-10

上一篇:电工技能考核论文下一篇:人的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