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资源

2024-09-23

图像资源(共5篇)

图像资源 篇1

一、地理图像资源特点的分析

随着图像信息时代的到来, 地理图像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景观图、示意图、分布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和地形剖面图, 更包含了形式多样的电子地图、视频录像及教具模型, 充分地展现了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根据笔者对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总结了地理图像的四个主要特点。

1. 简明直观性

地理图像不仅可以表示事物的形象特征、分布规律和时空变化特点, 还能反映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表现大范围或全球性规律时, 这种直观感受性是文字表达难以达到的。

2. 区域综合性

地理图像在不同区域尺度上体现了地理要素特征及要素间联系的规律, 表达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色。地理图像不是单个信息数量之和, 具有丰富读图经验的用图者可以从图中获取多于制图要素的综合信息。

3. 科学规范性

地理教学用图以体现地理科学规律为主旨, 按照一系列技术和制作规则进行编绘, 保证了图像的精度和规范性。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图像学习, 逐步形成理性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 生动形象性

地理图像超越文字表达的限制, 以优美的构图和鲜明的色彩展现生动形象的地理世界, 迅速地唤醒学生的地理思维, 直观地从图像中获取事物具体而形象的大量信息。

二、地理图像资源的运用现状

在新课改中图像教学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但是教师的图像教学观念、课堂教学表现都与新课程理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析有关高中地理教师图像资源运用现状的研究文献[1], 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1. 教师在课堂上用图数量少且频率低;所选用的图像类型单一, 以课本图、板图和挂图为主, 电子地图、视频等新形式图像在课堂上运用得很少。

2. 教师使用的部分图像内容陈旧, 难以解释地理现象变化后的新情况;多数图像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缺乏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点, 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乏味无实用的印象。

3. 教师选用的图像难度不恰当。高中学生随着心智发展对科学产生了研究和探讨的兴趣, 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思考挑战性的地理图像难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4. 教师缺乏创新设计图像的能力, 虽然能够发现已有图像的不足之处, 但是没有掌握对其进行改善的方法和手段。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图像资源储备不足, 获取图像资源能力欠缺;利用现代化手段制作或改进图像的能力较低, 传统板图方法被忽视。如果能够拓宽获取地理图像资源的渠道, 在丰富且有效的图像库支持下, 教师开阔的教学思路将使地图教学更加高效。

三、地理图像资源获取的五大途径

1. 比较法———筛选优质图像

(1) 比较国内多版教材

各版本地理教材在教学内容、章节顺序和图像设计方面各具特色。教师应该做到熟悉并揣摩比较各版本教材, 思考同知识点的不同图像的优劣, 借鉴优质图像。例如“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 湘教版与人教版的图像相比, 强调了三种辐射的数值、形成及相互关系, 清晰的逻辑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 借鉴国外主流教材

欧美国家地理教材中图像的设计注重编排的系统层次性、内容的实用可操作性以及色彩的形象生动性。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了解图像设计的先进理念, 提高鉴别优劣图像的能力。例如说明“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可参考美国高中地理教材《科学发现者》上册第141页图6-2, 组图包括亚利桑那州纳瓦霍印第安人居留地的沙丘、加拿大魁北克白朗萨布隆峡谷中的河流、魁北克的崩塌和加拿大杰士伯国家公园的萨巴斯卡冰川, 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引起搬运的四大自然因素、搬运过程及典型地貌。

(3) 甄选应用教辅资料

地理教辅资料与教材相比其优势体现在信息材料更新快、时效性强, 紧密结合教材、同步性强, 整合知识点、综合考察性强。优秀地理教辅资料的编排将图作为逻辑思考的起点, 以图设疑组织教学情景, 围绕知识点而设计简明突出的教学图像, 为教学图像的选择及学案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 引入法———获取适用图像

(1) 参考知名地理报刊

美国《国家地理》各项主题的照片充分展示了珍贵的自然细节和灿烂的人类文明。《华夏地理》与《国家地理》长期合作, 在采用同期用稿时也增加了大量中国本土地理内容。《中国国家地理》涉及中国本土和世界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揭示现象背后的奥秘与规律, 其图片科学性和可读性强。网站http://ngmchina.com (《中国国家地理》) 和www.dili.360.com (《华夏地理》) 设有各项主题图片库, 以及便捷的下载途径。

(2) 发掘相关百科全书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不仅普及地理知识, 还重视对中学生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与环境关系理解力的培养, 其中的《天文.地理》分册与地理教学联系最为紧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卷中包括民族、宗教、风俗、历史、地理、名胜, 插图3万幅, 地图1000幅。全书适应社会变化, 内容深入浅出, 阐述准确科学。利用百科知识宝库发现地理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点, 拓展地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 时尚法———选用热点图像

(1) 关注权威科普视频

地理科普视频以通俗有趣的角度展开对世界的观察, 以严谨的考证方式体现地理的科学性。BBC、Discovery、NGC (国家地理) 的科普视频主题广泛而有代表性, 教师应敏捷地发现其中对教学有益的内容并进行剪辑运用。例如讲授洋流运动规律时, 搜索BBC网站可以找到相关的洋流视频“伟大的海洋输送机”, 可剪辑后用以讲解洋流形成的动力和规律。

(2) 留心每日新闻报道

以“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课程理念为指导, 教师观看新闻报道时以地理人的专业角度去认识新闻现象, 鉴别与地理教学内容的关联度, 选择恰当的整合角度和方式将新闻信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可以选择合适的新闻图像作为新课导语, 或是作为论据支持科学观点, 或是作为问题情景开展案例探究[2]。

(3) 发挥电子地图优势

电子地图内容涵盖旅游、交通、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 层次分明且设计贴合实际, 可将其整合到中国地理及国土整治的教学中。例如图雄网提供了全国各分区的三维地图和文字介绍, 不仅可以呈现道路格局、河流分布和量算距离, 还能编辑地图中的点、线和属性介绍。央视国际地图中心、世界地图集、中国空间信息网、中国地图出版社, 以及各地的旅游网站和交通网站都提供了大量电子地图参考资料。

4. 创新法———设计特色图像

(1) 运用制图软件绘图

教师具备了动手制图的能力, 才能摆脱教材图像的局限更专注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常用制图软件包括Word、Visio、Flash、Photoshop。例如Visio软件的特色是形状工具, “地图”可绘制城市简单布局示意图, “框图”可绘制地球仪的主要经纬线, “图表和图形”可建立数据图表, “流程图”可制作事件发生的过程图。

(2) 日积月累自拍照片

在充分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对拍摄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判断, 选择有价值能说明问题的特征点进行拍摄。教师对自拍照片中的事物特征及联系的深刻认识, 使图像地运用更准确、事例材料更有说服力。

(3) 手工制作教具模型

利用教具模型学习自然地理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各要素间的变化关系。例如利用塑料板制作“简易地球光照模型”, 通过调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及分布和晨昏线的移动规律。

(4) 重视课堂板图功能

板图是对知识的高度提炼, 呈现方式明快且重点突出。板图的设计强调以巧妙构思在图中设疑, 在图中展现逻辑规律。课堂上的边讲边画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图上, 以图为手段来理解和探讨地理问题。

在图像信息时代, 学生认知能力和探究兴趣的增长对教师图像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可以收集教材、期刊、网络上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图像材料, 以最佳的结合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利用现代软件或传统板图来设计贴切的教学图像。从地理专业角度出发, 关注获取地理图像信息的多种渠道, 提升地理图像资源开发能力。以此为目标形成专业习惯才能积累丰富的专业经验, 实现专业教学能力的迅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桂侠, 张逸令.高中阶段地图教学现状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4 (3) .

[2]章玲.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让新闻为地理课堂增添活力.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5 (4) .

图像资源 篇2

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决定了其与环境和公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自身的题材与内容、风格与形式及精神与内涵都与该城市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每座城市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面对丰富的地域文化图像资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开发与转化,形成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图像,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创作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城市公共艺术 地域文化 空间环境 图像 语言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02-0066-02

地域文化包涵着丰富的图像资源,城市公共艺术并非是对地域文化图像资源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这些现成的文化图像向空间艺术形态的转化,体现于艺术家整个创作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整个作品的最终效果。从作品的主题与内容、形式与风格及精神与内涵三个层面来分析地域文化图像资源向城市公共艺术的转化过程,并论述地域文化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以说明地域文化图像转化为城市公共艺术整个过程中关键层面的处理。

一 城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

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公共性质或行为的空间艺术形态,其内涵和外延及其宽泛,大到建筑、景观艺术,小到公共设施和环境雕塑,都因其所具有的公共属性而被纳入公共艺术的范畴。这种“公共空间中的公众参与”一方面基于公众实用目的的需要,另—方面则是基于公众审美的精神需求。两者虽然功能不同,但其存在的性质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充分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共同反映该城市的形象和气质。

地域文化作为一座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深刻体现着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每座城市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种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城市公共艺术的不可移易性,体现出每座城市公共艺术之间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所以,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要充分考虑该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正因为地域文化的植入,使得城市公共艺术具有了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从而拉近了公众与作品、公众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 地域文化图像资源向城市公共艺术转化的层面分析

地域文化包涵的内容及其丰富,城市公共艺术也并非是对地域文化圖像资源的简单叠加和堆砌,其图像资源向公共艺术的转化,不仅仅是对于作品主题内容的选择和形式风格的借鉴,还有对地域文化图像资源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的传承。所以,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将这些丰富的图像资源转化为具有公共色彩的城市空间形态,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体现其“公共性”的关键之所在。

2.1 探寻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符号,构建主题鲜明的公共艺术图像

城市公共艺术的主题应该紧扣该城市的地域文化,而主题的选择则需要根据其所处空间环境的性质和功能来确定,以选取最具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来表达这一主题,且这些内容须具有经典性和普遍性。它可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图景,也可以是公众通晓熟知的历史文化名人,像西安的《大燕塔北广场主题系列雕塑》(图一)就是以该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盛唐文化为主题,选择大众熟知的历史文化内容来进行创作的,这在本质上就切中了广大群众的心脉,凝聚了市民的集体记忆,从而使得作品更加能够赢得公众的认同。

另一方面,主题的确定反过来有助于我们对于地域文化有针对性地挖掘,通过深入诠释既定的城市地域文化内涵,以公共视角来认识和判断地域文化的价值,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像徽州文化中的马头墙、祠堂与牌坊及三雕艺术,两汉文化中的汉墓、汉画像石及汉兵马俑等等,通过对其造型及艺术特点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主旨鲜明、凝练概括且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符号。

2.2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选择最具表现力的形式语言

这种主旨鲜明、凝练概括且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符号并非是对既定图像资源的照搬和客观呈现,而是应在不违背传统和史实的基础上,体现出作者对于现代性的艺术追求,并在内容与形式之间达成共融。像铜陵的《丰收门》(图二)、《起舞》等作品以青铜器皿为原型,通过作者艺术性地表达,形成了具有现代感的城市雕塑。显然,当下很多公共艺术作品并没有将两者做到相互统一,主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并未按照既定的表现内容来选择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致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间格格不入。

此外,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与借鉴要充分考虑其所处的环境空间属性,一般来讲,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往往突出其叙事性的表达,这种来自史实内容的叙事决定了作品形式语言选择的纯粹性,如苏州火车站南广场《主题雕塑与苏州古代名贤组雕》和重庆的《灵山之巫系列雕塑》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写意、抽象、象征的艺术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叙事性。而对于抽象与构成风格的作品,艺术家更多地从形式语言层面强调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重庆的《山城之窗》雕塑(图三)以剪纸窗花的艺术形式表现了“红岩英烈”、“辛亥烈士”、“历史传说”、“巴国武士”等与重庆相关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充分展示出了原汁原味的巴渝文化特色。

需要指出的是,在该层面的创作中,艺术家往往赋予作品强烈的个性化语言表达方式,这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显然会有一个“度”的标准,而当艺术家的个性语言与公众审美相互背离时,公共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其最为核心的观念。

2.3 公共精神的传承与表达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公共性,还应该传承地域文化图像资源中所包涵的文化精神,并与当下时代精神相对接,体现出当代人的艺术追求。如果说对于地域文化图像资源中的内容和形式转化提供的是一种实际参照来勾换起公众对于历史人文的情感记忆和社会认知,那么对于地域文化图像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传承与表达则上升到对于“公共性”的真正诠释一一一种面向公众、服务于公众的社会精神。像深圳的《孺子牛>、广州的《五羊石像》及兰州的《黄河母亲》等作品就充分体现出了城市的精神气质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并有力地传达出该城市的人文精神。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下各地的公共艺术创作中,对于地域文化图像资源中蕴含的传统精神的表达并不突出,例如,对于徽州文化中徽商精神的表达,包公文化中蕴含的廉政思想的表现以及对于三国文化、齐鲁文化精髓的挖掘,大部分作品只是在内容与形式上做文章,停留在作品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表现,而并未触及到其背后的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表达。

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作为面向社会和公众的空间艺术,必然带有自身时代的烙印,其“公共性”的时效性也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对于公共精神的表达,艺术家要以时代发展的原则去看待社会中人文思想、文化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变迁,从而体现出当代人对于这一传统艺术精神的时代认知,像湖州的《湖笔群雕》(图四)、上海的《东方之光》等作品,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作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这种精神的传达既可以借助作品的形体和空间充分展现,也可以从作品的物质材料中获得,但它最终还是要上升到公众的审美感受和情感认知层面,包括作品对于自然属性和生态属性的追求,都将是城市公共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 地域文化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决定了地域文化图像资源转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作为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形态,公共艺术对于地域文化图像资源的转化还受到其所处空间环境的影响和公众审美水平的制约。所以,这种对其内容、形式及精神的转化过程是艺术家在统筹空间环境和公众审美基础上的“再设计”过程,是对于作品、空间环境和公众之间综合权衡和相互关照的实施过程。由此来看,从艺术家自身创作角度来讲,地域文化图像与空间环境之间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一地域文化图像自始至终受到空间环境的潜在影响,同时,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反过来又强调了空间环境的公共属性。

四 结语

地域文化图像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内容、形式及精神三个表达层面,一件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是在主题内容、形式风格及精神内涵方面对于城市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其中,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公共艺术体现其“公共性”的现实基础,这类作品由于其主题内容的“公共性”使得其很容易获得公众的共鸣:艺术语言的选择是公共艺术体现其“公共性”的表现形式,必须选择最具艺术感染力的形式语言来表达这一特定的主题内容;精神内涵的表达是公共艺术体现其“公共性”的情感升华,是观众共同的精神指向,正是因为公共精神的表达,公共艺术已不再仅仅是一件公共的艺术作品,而是成为广大群众情感记忆和价值所向的精神标识,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

图像资源 篇3

随着平安城市的不断扩大,应用的不断深入,视频监控“大联网”的需求日益强烈,各级公安机关对远程图像资源共享的需求不断提升,全国在这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成为视频监控“大联网”的先行者和探路者[1]。

随着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视频图像信息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资源共享程度低、视频图像信息的技术标准不统一、各系统相互独立运行,视频监控图像资源难以在各级各地公安机关内联网共享。因此,基于统一的技术规范整合公安视频图像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够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大大提升视频监控图像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而提高公安机关协同作战能力,有效打击犯罪。

二、视频图像资源整合接入设计

近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通过自建视频监控系统、接入社会单位监控系统等多种形式,建成了初具规模并局部实现视频监控图像系统整合,视频监控图像系统已经在各类重大活动安保、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安视频图像资源整合接入分为两种:一种公安机关已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平台的接入,另一种各类社会面图像资源接入。

2.1公安机关已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平台的接入设计

国内大部分公安机关都已经建设了基于视频专网的视频监控平台,网络已实现互通。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现将后期需要接入视频进行整合,思路如下:

(1)新增监控资源的接入

对于公安机关新增的监控资源,由各级新建监控平台通过新增摄影机、编码设备、存储设备进行接入。

(2)已有视频监控系统平台的接入

已有的视频监控系统平台整合接入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各级公安视频监控平台满足国标GB/T28181-2011[2]。

平台可以直接互连,实现各级公安视频监控平台无缝对接,无需增加任何设备。

第二种方式:公安视频监控平台不符合国标标准的,可以通过增加平台网关或通过升级平台软件实现其接入。

各级平台之间的互通采用平台网关方式进行互通,后期新建的监控系统满足规范协议兼容要求即可接入该系统中。平台网关主要将不符合国标标准的平台转换成符合国标的标准信令及码流接入符合国标平台。

各级平台之间的互通还可对原有系统进行开发,通过接口方式进行互通。对于已有系统无法进行修改开发适应规范,但自身具有SDK开发包的情况,可采用SDK接入方式。由新建监控平台按照这些开放接口对下级监控平台进行兼容适配。

2.2各类社会面图像资源详细接入方案

国内大部分公安机关视频都在视频专网上,而各类社会面图像资源都在局域网上,使得视频图像资源共享必须使得网络互连互通,可通过安全接入网关实现互连。

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现将后期需要各类社会面图像资源接入公安,思路如下:

(1)符合新国标GB/T 28181图像资源接入方案

第一种:网络录像机(NVR)对接接入方案。

IP网络摄像机+网络录像机架构,广泛应用在一些中小型单位。均可通过国标标准直接接入新建的社会面图像整合平台,无需增加任何设备。社会面图像资源整合平台主要是双网卡的服务器,主要实现各类社会面图像资源的接入,并通过安全接入网关无缝接入到公安机关建设的平安城市平台中,任公安调用。

第二种:视频监控平台对接接入方案。

IP网络摄像机+视频监控平台架构,广泛应用在一些大中型单位。均可通过国标标准直接接入社会面图像整合平台,无需增加任何设备。

(2)非新国标GB/T 28181图像资源接入方案

目前,社会资源监控系统前端为模拟摄像机和IP网络摄像机。

第一种:模拟摄像机+工控机(PC式)架构或模拟摄像机+嵌入式DVR架构。

广泛应用在一些中小型单位。具体实现如下:

第二种:模拟摄像机+编码器+数字监控平台架构。

广泛应用在一些中大型单位。当数字监控平台为主流品牌,无需开发,通过数字平台标准化网关转换标准协议及码流接入社会面图像资源整合平台。

当数字监控平台为非主流品牌时,考虑通过配置现有平台同品牌的解码器,按照实际需要接入路数,配置解码路数,并通过新增编码器接入社会面整合平台。

第三种:IP网络摄像机+视频监控平台

广泛应用在一些中大型单位。具体对接方式同公安机关已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平台的接入设计中已有视频监控系统平台的接入。

三、结束语

公安视频监控平台通过安全隔离设备与社会资源网互联互通,实现对辖区内所有社会资源网内图像资源的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实现社会监控资源的共享,同时全面整合公安机关内部视频资源,最终将各类视频资源统一接入,发挥规模效应,达到充分利用视频资源的目标。

摘要:随着平安城市建设逐步推进,公安机关及社会面资源建设的视频图像资源平台的开发厂家不同、数据格式不同,导致难以实现海量视频资源的共享。本文提出了对各级各地公安机关以及社会资源建设的视频图像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实现视频图像资源的互联互通和深度应用,提升视频图像信息服务在公安实战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关键词:视频图像资源共享,公安视频监控平台,社会面图像资源

参考文献

[1]罗万杰,曾昭龙.基于公安业务的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3-87

图像资源 篇4

关键词:影像,网络,绘画,虚拟现实

一、经济发展对艺术家创作契机的影响

当今社会,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 所衍生出消费文化的兴盛, 而与之相适应的视觉艺术的发展也必然会随之而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视觉艺术形式, 而这些因素对于当今绘画形式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当一种文化现象或社会发展态势演化到某种程度时, 必将随之出现某些相适应的形式, 并且与之相适应的形式也会反映这些现象。诚然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其不同的时代历史背景之下所建立的艺术观点以及世界观认知方式必然有所不同, 因此, 从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各个时期的艺术家的不同的创作理念, 也直接导致作品形式与内涵的相异, 当然艺术家的作品风格的不同还取决于艺术家的个人生存背景, 人生际遇以及自身艺术体验等个人化原因, 当然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与文化价值还是要通过时间的沉淀与历史的考证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曾有评论家在论述当今中国设计发展的现状时曾提出“21世纪是创意的世纪”这一观点, 对于此观点, 笔者虽不敢完全苟同, 但是笔者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二十一世纪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由于科技发展迅速, 而导致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提高, 因而使得创新意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化和信息资源空前发达, 因而信息资源在得以共享的同时也使得其创意共享, 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相应的改变了观看的方式, 而由此所衍生的网络视觉传播的新的观看媒介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认识的同时, 必然会影响和扩展出无数的可能性。因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也将建构一种新的价值体系, 首先它带动了影视动画产业以及网络游戏产业的迅速崛起, 而作为虚拟图像产业的动画业推动了游戏与电影的发展, 比如美国暴雪网络游戏公司推出的“魔兽争霸”游戏中的人物角色的形象设定与场景构建均是通过二维动画技术与3D动画技术的制作完成的, 另外, 以尖端高科技高品质著称的美国电影如《变形金刚》、《闪电狗》等电影大片, 其中大部分特效均出自电脑动画技术的渲染完成的, 动画产业对于游戏与电影的影响, 也加剧了介入构建一中新的文化现象“虚拟现实”的存在。关于“虚拟现实”英国的克里斯托弗·霍洛科斯在其《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一书中对于“虚拟性”做出如下的阐释:“一是虚拟作为科技的虚拟效果, 一是虚拟文本所带来的虚拟实在。”[1]这里所交代的“虚拟现实”主要是指在电脑虚拟环境中用户沉浸其中的虚拟场景, 并转换用户自身的运动和观点以及身份, 例如, 网络游戏中玩家对于游戏角色的扮演以及在游戏中所建构的虚拟世界里的死亡和虚拟货币与装备的丢失, 不同于现实世界里的死亡, 并且大大的降低了现实世界的残酷性, 而玩家沉浸其中更容易建立一个自己所能掌握操控的世界。因此这些计算机相关产业的发展势必对文化发生深刻的影响。

而且, 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迅速商业化和全球化进程里, 网络信息资源与电视大众传媒的普及令人们对艺术的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也使得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呈现出一种崭新的特质, 这种奇特的特质投射到艺术领域, 立即促使新一代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中把视点转向个人体验以及对大众文化的具体感受上, 而对于计算机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视觉文化产业中的视觉图像对于绘画的影响诚然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或当下性的。

而对于这种带有时代特征的当下性的视觉图像资源的选取, 往往也是有差异的, 首先就创作群体的成长背景而言, 对于公共视觉图像资源的借鉴和利用进行艺术创作的大部分出生于“70”后艺术家的作品, 被批评家鲁虹定义为“中国影像绘画”。而出生与80年代以后的艺术创作群体们更多的是对于网络视觉图像资源如动漫、卡通、等流行性视觉元素符号的利用进行绘画艺术创作, 或者从某些意义上来讲出生于80年代后的年轻的绘画创作者们对于这些流行性元素和紧随时代性特质的视觉符号运用的更加“纯粹”一些。

关于公共图像资源以及卡通、网络、电脑游戏资源的借鉴而创作的艺术家群体总体而言都是出生于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时间维度之上的, 其中包含写实主义技巧与表现主义技巧以及广告招贴等带有波普意味的视觉元素, 这类艺术家的表现手段大都与大众文化元素与当下时尚流行文化紧密相连, 并且更多的关注自身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个人生存体验, 正如当代艺术评论家高名潞所言:“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在追求个人价值, 但不同时期着眼点不一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人道’, 是关于一个人存在的道理;八十年代是‘人本’;是关于一个人存在的本质问题;”[2]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文革前带有历史使命感的体现文艺为正面歌颂工农兵生活与形象的无产阶级主旋律的美术创作的, 亦有别于特殊文化历史背景下, 对于“文化大革命”深刻反思与强烈批评的“伤痕美术”, 亦有别于“85美术新潮”以前的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乡土写实主义。

借助公共图像资源进行艺术创作传达创作理念多集中于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 他们更多的是吸收来自于新影像艺术中的营养, 比如对于定格图像的借用, 或者说更多的是对于传媒现实流行的必然反映。而且他们仍然主要运用传统学院派写实技法来改造新影像艺术资源, 但是在技法上较之上一辈严谨而正统的学院派写实技法仍有区别, 尽管是写实手法或者一定程度上仍然运用写实手法, 然而并不严格恪守写实绘画的法则, 而且这类创作群体的艺术家们仍然有着传统的知识分子情怀, 在努力揭示当下年轻人的种种焦灼状态时仍旧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二、艺术家的创作特征和作品分析

评论家陆蓉之曾说:“如今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 漫画、卡通、动画的形式也更复杂, 流通的管道也更多元化, 各种简化的视觉造型, 成为大量的传输符号, 成为各种文化背景和区域认同的个别系统, 在传媒一波接一波的烘炒下已经深化成为世界各地青少年彼此之间沟通的代码, 而不仅仅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族群所垄断的集体认同而已, 却更像是个人传达意念或发挥想象力的仿真再创造途径。”[3]

通过以上评论家的论述, 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这些数字科技发展所衍生的动漫等视觉符号对年轻艺术家们的创作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扩大了架上绘画的表现范围。也大致了解了年轻艺术家们的普遍创作特点。 (见图1)

如果说出生于70年代的艺术家大都以借助影像资源或相关技法的方案进行艺术创作, 仍是为了采用一种新的文化关照方式的话。生于80年代的年轻艺术家们的部分创作契机一方面也可能来自于上述艺术家们的评论, 而且就“80后”艺术家们的成长背景来看, 他们对于宏大叙事情节的兴趣似乎并不大, 而且在超越传统的经典图式或者态度上要轻松的多, 对于社会历史责任感的淡薄, 也与前人的创作发生了不同, 甚至有些断层。而对于新的视觉文化元素, 也是在不断的接纳, 而不是反抗, 这也是与60到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们最大的不同。

成长于消费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娱乐因素与视觉感染力以及流行文化的泛滥, 使得“80后”艺术家自觉地利用个人经验在大众消费文化表面上寻求创作样式, 并通过对图像资源的与生俱来的敏感与借用, 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 由于迥异于父辈们的

视觉经验与生存体验, 对过去图像方式的质疑也是顺理成章的, 于是以来源于网络、动漫、流行等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全新图像, 使作品与流行文化关联甚密。

从事这类艺术形式创作的艺术家也往往更加注重自我形式和内心独白——罗丹、李昕、李赞、韦嘉、罗振鸿等人的作品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这些。例如:罗丹的画面中摇滚青年的嘶吼通过动漫卡通的变体形象, 表达年轻一代歇斯底里的兴奋、压抑、宣泄或者高昂的情绪, 李昕、李赞则借用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描绘, 涉及了卡通、时尚或者说是绘画中的某些折衷问题。 (如图2)

然而, 借用网络流行视觉图像资艺术家与借鉴影像资源进行绘画创作的“70后”艺术家却有着相同的创作特征他们都是受传媒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都是借鉴非绘画类视觉图像资源 (动漫除外) , 而且都是偏离或游离于传统经典图式, 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提取新的图像符号。而且, 从“70后”艺术家的创作中, 已经可以使我们感受到,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 而“80后”的艺术家已经完全转向对个人经验以及自身生存体验的关注, 并且自“70后”就已经出现开始摒弃宏大叙事传统的理念, 而“70后”的这些转变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刺激着“80后”创作者们的创作诉求

尽管“70后”或者说对于公共视觉图像资源运用而创作的“影像绘画”的艺术家们, 已经从强调集体主义经验向个人经验转换, 但仍然有着深度追求的愿望, 以及传统知识分子情怀, 并且以十分严肃而带有批判意味的理念, 揭示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种种问题, 这是与选取网络图像资源以及卡通动漫视觉符号创作的年轻艺术家们最大的不同之处。

成长于消费文化兴盛的创作群体, 除了在创作理念中由于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照而反应在作品中某些消费文化的特质外, 必将也会受到市场的影响, 整个80一代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艺术市场一起成长的, 然而却由于对历史和社会缺乏责任感, 一味沉浸在对于个体思想的传达和精神状态的表现, 是无法在市场上建立明确的价值指向, 因而, 这种创作意识与动机的不明确形成的漂浮状态, 反过来也是的创作者更加迷惘, 既沉溺于现实, 又彷徨与现实。然而, 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 也自然会受到市场一定的关注, 于是, 对市场的向往也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80后”艺术家的创作契机。

对于网络、动漫、卡通图像的借鉴创作的绘画, 必将是带有超现实主义意味的, 而且, 主观性色彩浓烈, 画面图式绚烂甚至就油画而言, 也完全看不到与传统油画色彩相关的特征, 任何以传统油画色彩的判断标准下的油画语言的任何特质都几乎都无法出现在他们的画面上, 甚至有些油画的画面图式更像电脑插画, 或者是“CG” (1) 在创作手法上, 也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既包含有写实主义技巧, 又有粘贴、拼贴、喷绘等表现主义技法, 与大众时尚文化元素紧密相连。

大多数“80后”艺术家在其艺术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力量, 总体而言, 由于“80后”的成长环境与视觉体验不同意前辈们并且网络游戏、动漫、卡通以及流行时尚文化的等与他们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 是“80后”们生活的重要构成, 因而, 对于自身个人体验的关注, 也不可避免对于网络图像资源的借鉴或者说对于网络图像资源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

对于公共图像资源和影像资源加以借鉴而进行创作的“70后”艺术家, 毫无疑问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国波普艺术影响。借用并不是创作的目的, 而是将大众文化中的生活片段用通俗的图像与技法加以表现去嘲弄、讽喻、戏谑现实生活中的消极因素。例如尹朝阳, 他的作品《抽烟》则是以带有影像元素特点的写实风格为手段深刻而鲜明的强调当下年轻人的特殊生存状态。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另一位艺术家张小涛通过对于图像的处理和对于影像的借鉴创作, 通过对现实问题意识的介入和图像的处理, 表现了一种追求的深度焦虑, 一种来自于自身处境和状态的切近和逼人的视觉张力, 进而体现一种带有救赎意味和体恤情怀, 象征地寓意着中国在现代性历史进程中的潜在冲突, 这是一种悲情力量的体现。

从张小涛的作品如《美丽的水世界》作品中的鱼与类似于显微镜下的病毒所构成的带有超现实绘画意味诡异的图像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个人对现实变化、矛盾冲突的敏感、思考、表达和激情。

三、借鉴影像与网络图像资源进行创作的文化反思

在信息资讯发达的今天, 信息的交融, 科技的快速发展, 经济文化迅速全球化和商业化进程里, 使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产生一种崭新的特质, 利用各种媒介制造出虚拟的景象来传达来自于自我的生活状态或情况, 以及对现实的调侃, 与上一代艺术家的关注点和艺术形式自然而然的拉开了距离, 也是源于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介入以及对网络图像资源或影像资源的借鉴而进行创作的全新的图像。

在娱乐因素和视觉感染力以及流行文化得以推崇的前提下, 对于个人视觉经验, 以及这些流行性视觉图像的运用终究是浅表的, 正因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创作样式也不自觉的进入了一种“批判的同时选择了被批判的样式”, 对于历史责任感的缺乏也是年轻艺术家们需要考虑得问题, 对于个人的过度关注以及在大众文化表面上寻找到的这些创作图式以及创作契机所派生出的艺术语言, 在价值标准的评判中, 终究是浅薄的, 而且对于传统也缺乏深刻的认知。作为年轻艺术家们, 只有了解黑暗才能知道光明, 只有深入理解传统, 才能更好的创作自己的新的艺术形式。

结语

对于影像资源以及网络视觉图像资源的运用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 都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拓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也是对当下文化环境与现今时代和现实生活的回应与界定, 并且对于“80后”的艺术家们来说, 可能其绚烂的图式, 以及对于卡通图像的运用, 会受到来自于美术界的各种争议, 为此, 年轻的艺术家们与其据理力争、力图辩驳, 不如平心静气认真反思, 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 更多的考虑一下关于自己的艺术创作, 将呼唤良知的回归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讲究精神与品格的升华, 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责任感, 提升对艺术思想深度的思考, 以及对于意识到自己终究作为精神的觉者和文化传承者的道义和责任, 这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托弗·霍罗克斯.麦克卢汉与虚拟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高名璐.中国前卫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7.

图像资源 篇5

关键词:当代艺术,图像资源,传统文化

一、物质的文化图像

物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文化也有其物质基础。

正如《中西美术比较》书中所说,中西古典美术的系统整体性属性,决定了其在各自系统中的艺术语言形式要素都受到自身历史传统的熔铸。[1]世界上很少有绘画种类能如中国传统水墨画这样,从媒介特质、造型手法、画论体系直到作品品评标准、收藏方式、欣赏习俗,如此的完整、和谐、精神。中国古典绘画在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形象思维传统和绘画语言体系。

(一)佛教文化图像

佛教文化图像对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形成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佛教世界观与中土固有传统在对于世界之理解上的可沟通性突出地表现在两者都从一种变化的角度来理解世界。这一点在大乘佛教的教义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最早表现大乘教义的《般若经》就强调法无自性,或者说法空的思想。

佛教艺术的大规模兴盛,把印度和西域的绘画风格带到了中原,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本土绘画的深刻影响,佛教美术成为了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内容,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阶段。敦煌壁画就是极佳的例子,是一度的集大成者,经典也是曾经的辉煌。面对于这般灿烂的文化图像,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学以致用。

(二)山水文化图像

山水文化指的是与自然山水有关的文化。山水文化主要包括狭义上的山水文化,即人们以自然山水为观照对象和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反映在与自然山水关系密切的宗教文化、山水哲学、山水观念、山水文学及山水艺术等门类的文化中,甚至还会表现在与此有关的一些社会制度上。广义上的山水文化还包括以自然山水为载体和材料而创造的物质文化。

审视传统的中国美学观,不难发现,在人亲近大自然并与之对话交流时,在主观意象与客观物象的交融中,需要借助一种媒介传达出特有的心境,这样就产生了在视觉领域内充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表达形式一山水画这一艺术表达形式。山水始终是文化图像无法逾越的图式,山水在当代艺术中依旧是使用率居高不下的文化图像之一。[2]

二、精神的文化图像

首先,中文的“文化”一词源自《易经》中的“人文化成”,偏重于伦理道德教导,主张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代文人崇尚天人合。中国占代文人有着超尘脱俗的哲学和美学观点,在传统艺术中个体,古的自然美,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再现自然的方法来谋求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美,只有实现了“天”与“人”之间的协调、平衡,人刁‘能顺利取得成功。要真正了解现当代的中国,就必须了解中国古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符号是意义的承载物,一个民族精神内涵通常经由文化符号所承载的。一种民族文化就是内涵一种话语群集,民族传统符号则是构成的物质部分。

哲学问题之大之广,并非寥寥数字可以囊括。简而言之,对于哲学的学习与认识,使我们对文化图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3]从哲学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文化图像,以便于我们走出文化观念上的西方崇拜和表达方式上的西方模式。

三、当代艺术中运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图像的艺术家

当前有很多艺术家根据自己对传统的理解和认识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阐释,他们使当代艺术呈现出多彩的可能性,他们对于中国传统符号的继承和发扬,他们勇于创造和探索的精神,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通过对传统符号的运用,向我们传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尚杨在借鉴系统文化图像资源值得我们探讨,当代艺术界,尚扬作品中的求变意识无疑是最为明显的。无论是早年的"黄土系列"、具有转型意义的《大风景》、还是近期的《董其昌计划》,他总能以开放的心态让创作跟上中国社会的动态节拍,与彼时彼刻发生关系;他曾是新潮美术的鼓吹者,在推动新艺术的过程中,亦"在想办法努力创造一种属于个人的艺术样式"。走过了那么多年,纵观艺术家的作品,它们所传达的思辨意味与批判视角,无疑串通了尚扬整个艺术脉络,形成一种自足的本土逻辑。

艺术不是智力游戏,不是杂技,更不是体育比赛,而是精神产品,因此它必须真切地面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现实。[4]总而言之,我国当代艺术走出文化观念上的西方崇拜和表达方式上的西方模式提供可资借鉴的系统文化图像资源在于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既需要我们对图像的了解,也需要我们对哲学的理解,方才能借鉴传统以致今用,方才能走出西方崇拜与西方模式。

参考文献

[1]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2]李宗桂.中国传统文化探讨[M].花城出版社,2012.

[3]章文君.中国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世界走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图像资源】推荐阅读:

摄影图像07-16

扫描图像07-19

符号图像07-20

图像研究07-21

图像法05-10

图像滤波05-13

图像浏览05-22

图像文件05-23

移动图像05-25

图像深度05-30

上一篇:开启托斯卡纳生活下一篇:电子文献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