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流动

2024-09-22

文化流动(精选11篇)

文化流动 篇1

一、何谓现代人类迁移与信息、文化流动的双向不对称现象

加上一个限制词“现代”,就是想排除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向未开发、最不发达地区迁移的事实。现代社会的人类迁移趋势是流向发达的、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为什么呢?有国外学者指出:

要而言之,除了因战争、灾害、社会动乱等原因而造成的被迫性迁移外,个人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条件业已成为当代主动性迁移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全球化的趋势必然导致人口就业上的高度流动性;迁移已日渐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当今时代是“移民的时代”。[1]

既然“个人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条件”,那么向发达的、先进的国家和地区迁移就成为最重要的选择。就移民接纳国的构成而言,“接纳专业移民最多”“使用外国劳动力最多”“外国劳动力与本国劳动力比例最高”等三个项目中,排列在前五位的全是发达国家。由此可见,发达国家从国际移民中获得了可观的人才、人力资源。就移民流出国而言,墨西哥、孟加拉国、阿富汗是三大移民流出国。[2]

如果说过去更多的是被动迁移,那么现在主动迁移越来越多。

现代社会移民情况发生了重要变化。许多情形下,“移民不再是一种被迫、不幸和消极的行为,移民不再是一段伤心的历史经验,移民也不再是一种民族的耻辱。相反,积极、主动、自愿、幸福与欢愉已经成为当代移民行为的重要特征。对不幸的逃避已经演变为对幸福的追求,传统移民概念中的悲情意识得到大大地稀释”[3]。

人们已经观察到,早期移居美国的中国人,不是为了谋生就是为了避难,大多数是中国农村贫苦农民和市镇的劳动者;而现在则大多数来自城市,特别是来自留学深造的知识阶层。

费孝通在谈到早期美国华侨时指出:“可是华侨中,除了土生者以外,很少有高等教育者。这使得他们不能在大社会中得到社交的机会,于是不能不把自己封锁在自己人里面,用低级的娱乐来消磨孤独的生活。愈是向这方面发展,像赌博甚至抽烟等,他们愈是加入不了美国人的社会,从而被外界社会所遗弃。生活愈是苦闷,气味愈是又土又俗,连我们从中国出去的人都不愿意和他们交往。”[4]

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20世纪后半叶的新一代华人移民,虽然与以华工为主体的老一代移民有着历史的传承关系,但是却拥有完全不同的素质和历史机遇。新一代移民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41%,而美国总人口中这个比例不过是20%。他们就业的领域也都是医药、工程、技术和教育等方面,可以说是美国社会中的技术精英”[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不同途径跨境迁移的人口已达数百万。美国国际教育学会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10—2011学年中国连续两年成为留美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留美学生人数近15.8万人。印度排在第二位,人数近10.4万人。邦德教育集团旗下留学品牌佳桥教育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学生留美情况及趋势报告》显示,2015年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达到30.4万人。

人类迁移的一般规律是“人往高处走”,移民流向经济文化发达国家和地区;信息流动的一般规律是“水向低处流”,信息、文化的流动方向是强势信息、文化流向弱势国家和地区。这就是人类迁移与信息、文化流动的双向不对称现象。这是一种双向的不对称和双向的逆差。大量的移民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强势的信息、文化却由发达国家和地区涌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有人把后者称作“信息霸权”。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移民主要是流入而不是流出,出现了移民逆差。对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信息和文化主要是流入而不是流出,出现了信息和文化输出逆差。这两种反方向的流动也有关联,强势信息和文化的大量流入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移民提供了信息和迁移方向。

英国媒体分析家哈洛伦说,不管我们在什么地方看关于国际传播的研究,无论是从教科书、文章和期刊的进出口,还是书籍、文章的引文、注释和参考书中;无论从专家的聘用(甚至在国际机构中)上,还是从研究的资助,计划和实施方面,我们都看到了一种依赖形势。其特征是发达国家的价值观、思想、模式方法、资源向发展中国家单方向流动。更准确地说,是从英语国家向世界其他地区单方向的流动。[6]

苏格拉底说过:“智慧这东西,如果在我们之间互相撞击、激荡,会从我们当中比较多的一处流到比较缺乏的那一部分,就像是满满一杯水,会通过细的毛管,再传到另一只空的杯子里去一样。”[7]文化(智慧就是一种文化)和信息也是如此,从高处流向低处,从密集处流向稀疏处。

大量的移民涌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廉价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有了选择优质移民的条件,于是输入技术移民、智力移民、投资移民成为其重点,如果劳动力充裕,其他移民就会被限制。

据分析,21世纪上半叶吸收移民最多的国家将是美国、德国、加拿大和英国。在过去的几年中,迁入美国和加拿大的移民中,90%来自发展中国家。

合法移民中有近一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这是美国吸引人才保持科技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停止合法移民是美国长远利益无法承受的巨大损失。……在经济发展最快的10个美国城市里,移民平均占人口总数的18%以上;而在经济发展最慢的10个美国城市里,移民平均只占人口总数的7%。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统计,从1949年至1969年的20年间,美国通过吸引技术移民和留学生,从发展中国家至少“偷走”了14.3万名高级人才,这些人才为美国至少创造了630亿美元的收益;而对于那些人才流失的国家来说,仅损失的教育费用就达50亿美元以上。就连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也承认,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贡献以及他们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科技进步使美国变得更加富强。[8]

发达国家的信息、文化大量涌入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影响是多维的。先进技术信息的进入,有利于输入地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某些先进的社会政治理念也有利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政治进步。但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更有其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单边思维的一面,不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经济被掠夺、政治被强加、文化被边缘化的处境。

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有人才和劳动力流失的损失,但也有收益。“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报告也指出,2003年各国移民向母国寄回的钱款总额高达930亿美元,是同期由发达国家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经济援助总额的1.5倍。因此,发达国家接纳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给他们提供劳动谋生的机会,比之给予发展中国家任何有限经济援助都更为有效。”

并不是强势国家和地区的人员不向弱势国家和地区流动,但这种流动主要是旅游观光等,而不是成规模的迁移居住。并不是强势国家和地区信息、文化流动不频繁,而是这种频繁流动的信息、文化来自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太少,除非这些国家和地区发生大的灾难或政变等。

二、中西迁移与文化交流的不对称及其转变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中国也处于这种双重不对称直接裹挟、影响之下。

(一)中西人才交流的不对称

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决定了中国必然在国际人才交流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在世界科技人才竞争格局中一直扮演着“人才输出国”的角色。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深造,其中有不少人在美国以及其他科学技术强国成长为一流科学家,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滞留国外,至今未归。

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迅速上升,这本身是好事,但与派遣留学生的初衷相悖,归来者较少。

“我国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1872年到1978年百余年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不过13万。而从1978年至1991年13年间已超过13万人,胜过1872年到1978年百余年间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生人数正在迅速攀升,截至2007年,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达到121.17万人,但回国人数仅为31.97万,大约仍有90万人滞留海外,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近年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在逐年增加,2003年首次突破两万人,2005年学成归国的人数已经达到3.5万余人,2006年达4.2万人,2007年达4.47万人。1996—2007年间,中国留学人员平均回归率约为29.5%,约有70%的留学生仍滞留海外。”[9]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流失的精英数量居世界首位。

相比之下,迁移到中国的西方科学家不仅人数少,而且质量也不乐观,世界一流科学家更少。这是一种极大的不对称。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对称

蔡元培指出:“现在欧洲大势,中国人已经渐渐了解;独是西方人对于中国,不了解的很多。”[10]当代学者王岳川说:“我曾做过调查,从1900年到2000年,英、法、德、意、西班牙、俄文六种文字,一百年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前赴后继翻译了10.68万册西方书籍。中国1900年到2000年被西方翻译的书,只有800多套。新闻出版署也做了调查,结果是:100比1,正好和我的数字相同。”[11]写出了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的作家李洱甚至说:“很多中国农民对西方的了解,可能要大于西方知识分子对中国的了解。”

如何看待这样一种现象呢?

固然,中国比西方落后是中国人积极了解西方和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原因。然而,从鸦片战争开始,尤其是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两个重大的历史转折,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尤其是向西方科学、思想文化学习,逐渐超越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欧洲人的开放心态和知识视野。由于中国人对西方的广泛和日渐深入的了解,使中国人更加知己知彼,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已经开始奠定超过西方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的优势基础。

另外,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优势心理作用下有些故步自封。大范围考察了欧洲的余秋雨就指出:“我要说,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但这些年,却因过度的自满、自享而自闭,对世界对自己有不少时空错觉。”[12]不仅自满、自享和自闭,还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文化当作全人类的文化。有学者指出:在1998年出版的、由Daniel T.Gilbert,Susan T.Fiske和Gardner Lindzey主编的权威的《社会心理学手册》中,一批文化心理学者写道: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界一直没有认识到人类心理多么深刻地受到了文化的影响,而只是把个人当作一个现存的、孤立的分析范畴。当今北美的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中常常不自觉地假定了一些注重个体权力、独立、自决及自由的文化价值或行为,并且无意识地把当代西方的社会形式或心理当作是整个人类的代表。[13]这里说的是心理学家,其实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英国睿智的思想家罗素就较早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更严重的是,我们深信自己的文明和生活方式远胜于其他民族。”[14]

中国近代人李圭说得好,中西“且取长补短,原不以彼此自域”[15]。中西各有所长应该互补,中国人固然不能闭关自守、不向西方学习,西方人也不能自恃强大而故步自封。

罗素就明智地对西方人说:“中西交流对双方都有好处。他们可以从我们这里学到必不可少的实用的效率;而我们则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深思熟虑的智慧,这种智慧使其他古国都已灭亡之时,唯独中国生存了下来。”他更具体地说:“我本想前往中国教学,但日子久了之后发现我可以教他们的一天比一天少,而他们可以教我的却越来越多。欧洲人在中国住久了都有这种观点。只有去了不久或那些一心去赚钱的人不这么看。这只是因为中国人认为我们所珍视的军队和工业,他们却很薄弱。但是,重视智慧或者美、或者重视人生快乐的人,肯定会认为在这些方面中国比喧嚣的西方更富有,并视之为乐土,我希望我能够期待中国人给我们一些宽容的美德、深沉平和的心灵,以回报我们给他们的科学知识。”在罗素看来,“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16]。以上都是罗素在1922年说的,现在听起来依然闪烁着智慧之光。如果西方大多数人都有罗素这样的胸怀和见识,那么中西文化交流就会更加健康地发展,这个世界也会更加和平美好。

(三)实现人才和文化交流不对称转变的关键

然而,要想改变这种中国作为“人才输出国”的状况和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局面,改变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逆差,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中国经济、技术、社会一定要强大起来。中国强大起来了,经济、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了,西方人就不得不对你另眼看待了。这个历史转变的进程,在当下的中国已经真正启动,中国人需要的是将这个进程坚定地、持续地推动下去。

越来越多的西方留学生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西方旅游者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各地兴办起来,这就告诉我们西方人已经开始认真看待、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了。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首次对外宣布推动美国学生赴华留学的“十万强”计划:在4年内向中国派遣10万名留学生。2010年5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在首届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上正式启动了该计划。

从2004年开办第一家“孔子学院”至2015年9月,中国已经在世界五大洲的134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495所学院和1000个课堂。有人评价说:孔子学院“为中国教育国际化举行了奠基礼”。

“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快速攀升:35个国家和地区已将汉语教学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在美国,2010年公立学校开设汉语课的大中小学超过5000所,学汉语人数达20万。在英国,52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在法国,中小学学汉语人数连年增幅达40%。在德国,学汉语人数5年内增加了10倍。”“来自英国中小企业联合会2011年的调查显示,英国企业界对掌握中文雇员的需求急速上涨:2009年是第三位;到2010年,升至第二位,仅次于法语。”[17]

同时,中国媒体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截至2010年底,《人民日报》主管的网络和各类报刊的国外受众比2002年增长50%以上,新华社海外用户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新华社海外分支机构达180家,拥有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2015年度《世界媒体500强》,中国内地共有65家媒体公司入选,仅在美国之后,排名第二。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6年曹文轩又获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开始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但是我们应当明白,西方了解和理解中国需要时间。正如“北京共识”首倡者乔舒亚·库珀·雷默所说:“理解中国需要很长时间。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有非常不一样的历史,中国人的价值观也非常不一样。长期来看,不同的历史和价值观难以说有什么优劣之分,但是短期而言,不同的历史和价值观确实造成了一些障碍和误解。”[18]一方面,西方人长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国情知之甚少;另一方面,中国的价值观与西方也非常不同,更加大了理解的难度。

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09年,从海外回国的中国留学人数达到108000人,较2008年增长了56.2%;而在2010年,中国“海归”的数量达到了134800人,创下历史新高。虽然整体上仍处于流出状态,但是回流人员的增长幅度已大大超过了出国人员,他们主要从事互联网、IT、通信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行业。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显示,2015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40.91万人,自改革开放至今累计回国人数达221.86万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培祥介绍,最近几年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的比例近80%,绝大多数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就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作为人才输出国的地位开始改观,中华文化也正以越来越强劲的步伐走向世界。

文化流动 篇2

曾经的绿叶,有过

开花结果的愉悦

挽着匆匆时光

品尝一路风霜雨雪

名字枯了又荣,让根

深扎复苏的沃野

溪水盘活了情感

高山经得爱恋的跨越

情思滚落清晨草叶

掌心孵化梦中的笑靥

日月盖章见证季节

是真爱灵动了激情岁月

永不停歇四季流转

是谁珍藏一腔热血

冬去春来痴心炽烈

包裹的情缘融化冰雪

流动爱恋流动的季节

年华不负思红的枫叶

不辞圣洁碧空素水

更喜那寂寥青衫冷月

流动爱恋流动的季节

牵手的幸福甘甜清冽

春夏浇灌的故事璀璨青葱

就让我们秋冬珍藏的情怀

球员跨国流动的文化要素解析 篇3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运动员跨国流动

1.以亚冠联赛恒大比赛案例为研究对象

进入2013亚冠决赛的韩国K联赛冠军首尔FC,是近年来韩国成绩较为稳定的球队之一,他们近3年已经两夺联赛冠军,而今年不论在亚冠和联赛的表现均较为稳定。这可能与该队始终贯彻沉稳的战术指导思想有关。中超球队在过往亚冠的比赛中曾经与首尔FC交手8次,首尔取得了4胜3平1负的不俗战绩。首尔FC的阵容多以4231为主,打法追求地面短传配合,因为球员个人能力相对较强,快速的攻防转换速度往往令对手难以适应。而三线核心球员均由实力不俗的外援支撑则更令球队强大,锋线上塞尔维亚高中锋10号德扬是球队中进球能力最强的球员;中场核心11号巴西外援莫利纳居中出色的调度并积极参与进攻,他与德扬构成了前场攻击的双核。而状态不错的24号尹日禄堪称中国球队的克星。在今年亚冠赛场球队对阵北京国安、江苏舜天时,尹均有进球入帐。他和韩国国脚21号高尧韩分别担当起球队左右边路的攻击重任,更丰富了球队前场进攻的手段。至于中场方面,由河大成、高明镇组成的双后腰作为防守屏障在亚冠的比赛中展现出的良好竞技状态和优秀的个人能力。但本场后防大将5号车杜里因黄牌停赛和后防的核心8号安迪尔森因伤上阵成疑,均给首尔本场的后防线提出了不可回避的难题。

2.球员跨国流动的文化要素解析

外交政策的另一个不同的方法以及对软实力的使用将会采取更加“以伦理为立场”的态度。这对联合国千年计划目标和“体育带动发展”做出的贡献息息相关。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一直都承认英国文化委员会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此方面所做的贡献。英国体育局作为国家机构同样也指出通过文化部发展体育以及引进海外设施人才同样也会促进英国体育的发展以及影响海外体育。因此,这些发展促进了体育的专业化以及展示了体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同样体育还促进了英国的海外影响力。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对联合国关于体育以及体育发展所作的倡导和宣传做一个比较现实的、相关的以及有区别的评价。

在体育全球化中,在应对全球化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否全球化使得人们、社会以及文化更加世界性或者更加带有情绪识别,还是全球化发起了一场新的民族身份、国家主义以及文化与文明保护运动。例如,在2005年爱尔兰狮队同新西兰的比赛是扩大了不同社会成员间的情绪识别还是缩小了?或者体育旅游者或者迁徙球员?此外,在2007/08英超联赛开始的那个晚上,《独立报》以头版刊登了:“外来移民:新近的镇压,部长们需要解决外来球员入侵问题”。然而一些评论忽略了对该问题的仔细分析。该问题关于敌对和友情的问题,或者移民控制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问题,或者现实政治方法和基于伦理的方法的问题,理解这些问题都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家关于体育和移民的外交政策立场。有学者从各种问卷调查中绘制出社会数据,找出了大联盟球员的社会出身规律。这些问卷调查发给在1920年之前打球而且在1971年尚健在的球员。这些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在1900年和1999年间活跃在球场的大联盟球员,并发现他们中有44.6%的人出生于白领家庭,20.9%出生于农民家庭,34.4%出生于蓝领家庭。这些第二代移民的年轻人不愿意和老一代种族的人竞争很赚钱的大联盟职位。这种情况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发生了变化,以职业拳击为例,有大量的意大利裔和波兰裔年轻人参与进来,尽管他们早已经在拳击界小有名气。

此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相互依赖、网络、多重因果、多重方向以及全球化的概念。当今的全球化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是一个简单的因果过程,而是涉及到各种因素的重组。然而,在评价体育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結果以及产生的过程还未达成共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一方面,体育产业的支持者认为体育全球化是一种彻底进步的发展现象,这使得人类之间加强了交流。例如像北京奥运会这样的全球性体育事件,以及国际奥委会(IOC)的宣传项目——“人性的赞礼”,促进了人权以及民主的传播,增进了国家之间的跨文化理解。相比之下,在20世纪晚期国际比赛的成功涉及到国家系统的竞争。体育“成功”被认为是依赖各种因素,例如人力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可识别性;教练和训练方法;某些体育组织的效率,以及体育医疗和体育科学知识的深度。这些国家体育系统机制对于国际赛事的成功都很必要但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些因素。

参考文献:

[1]黄璐,郭超,兰健.应理性看待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体育“海外兵团”现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

[2]黄璐,兰健. 中国体育“海外兵团”开发的战略意义[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

[3]黄璐.世界足球主要联赛球员国际流动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5).

[4]李涛.第14届欧洲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进球特征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5).

[5]黄璐.足球运动员国际流动问题的争论焦点和两难困境[J].浙江体育科学,2013,35(5).

[6]黄璐.运动员跨国流动的文化边界问题——李娜澳网夺冠的身份政治释义[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1).

[7]丁青.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4强球队攻防特征比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 (6).

文化流动 篇4

1. 问题的提出

(1) 中国的高考与社会流动机会

一直以来, 我们都认为在中国要实现社会向上流动, 高考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下, 高考牵动着很多人的神经, 特别是近来对于教育公平的呼声不断加大, 更需要我们进一步梳理和高考有关的制度安排与学术研究, 从而能更好的分析中国的社会流动现状。

高考涉及的问题很多, 有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权益, 高考加分的不公正性, 高考与居民的户籍等问题。我国的高考制度, 原则上是需要考生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这一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 因为人户分离的情况较少, 所以没有太大的问题。目前, 中国的人口流动规模正在不断加大, 这种情况下, 高考的制度性变革触及了很多人的社会流动机会。高考作为一种升学制度的安排, 只出现了有限的几个替代选项。这些机会是否能替代高考, 是否能够在社会流动中起到良性的作用, 在什么条件下能形成这些作用, 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现象和问题。

(2) 高考替代选项与出现的社会背景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笔者所谓的高考替代选项, 仅仅是指那些至少能拿到本科学历的机会。即使不参加高考, 也可以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来看, 在中国的社会中, 本科学历的获得是获取社会中精英位置的关键 (郑辉, 李璐璐, 2010) 。也就是说, 那些不能取得本科学历的机会, 是很难达到社会精英的位置上去的。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替代方式是出国留学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以上这两者都是能避开高考并同时获得有价值的本科证书的有效手段。

早有其他研究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和高考相关的很多问题, 类似高考移民等现象, 其根本原因是高考招生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性。 (欧颖, 2013) 但是高考替代选项的出现, 并不仅仅只是有这么一个因素。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多元化也是高考替代选项出现的社会背景。从理性的视角看, 人们选择高考的替代选项是因为高考本身不能满足其社会流动的需求。

2. 研究的意义

升学考试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决定着很多人的命运。制度涉及到公平与效率, 并且永远是被控制在现实的约束条件之下的。对社会流动方式做出的深入研究, 能使得我们从动态的视角把握社会整体的演变过程。另外, 从现有的制度安排来看, 高考作为一种社会向上流动的方式是还是有进一步合理的空间, 但是高考制度的变革, 特别是涉及到异地高考的部分, 在短期内很难有实质的改变。但是, 在向上流动的需求不断加大的情况下, 研究高考的替代选项是怎样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的, 是因为我们现有制度中哪些缺陷引起的, 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 对替代选项的研究, 还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这些替代选项的出现, 在利用的效率上, 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群表现出了不一样的资源占有能力。

二、关键概念综述

1. 文化资本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存在着三种基本的资本类型, 经济资本, 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他一生大部分的著作, 都是围绕着第三个资本概念来展开的。布迪厄认为, 家长们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以文化资本, 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的父母能提供的文化资本也不同。这种资本涉及社会精英所拥有的和其他非精英阶层所不具备的文化品味与价值观念。对此, 在教育系统中被明显的体现出来。

在布迪厄的理论视角下,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获得的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拥有的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在学校的教育中被各种正式化的制度所承认, 从而有助于权力关系的再生产, 为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出了贡献。

2. 社会流动

如果把社会的结构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结构, 那么社会流动其实研究的就是人们在这个结构中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转变和其影响因素。在社会流动的研究中, 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侧重点, 大致有代内流动、代际流动与比较社会流动三块研究领域。无论从哪个研究视角看, 高等教育的获得机会都是其中无法避开的一个主题。

在现代社会中, 职业地位的变动与获得和文凭的取得有着很大的联系。作为现代社会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文凭的获得机会与父亲的社会地位之间存在着联系。社会资本, 经济资本特别是家庭的文化资本的传承对于社会流动手段的选择也是有影响的。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 即高考的替代选择也是人们在面对社会流动的需求时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三、高考与传统中国的社会文化

早有学者做过深入的研究, 高等教育学历的获得在社会向上流动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一直热衷于政治精英位置的取得。在以前依靠的是科举取士, 现在则主要通过公务员考试, 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等手段。在社会中, 高考也早已被默认为一种阶层利益的分配手段, 因为不同大学和学生之间拥有的文化资本不同, 使得重点大学的并且本身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表现出来的优势是其中一个极大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 出于对日后的就业的考虑, 获取重点大学的文凭是具有向高价值的社会地位流动的必需品。

高考作为单一的社会向上流动的手段, 是备受重视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们有社会向上流动的需求, 但是现有的社会条件却不能充分满足的结果。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把中国的儒家文化与西方的新教伦理作出了对比, 在韦伯的眼里, 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最有价值的投资就是读书。在传统中国社会, 统治具有很强随意性, 这种特性使得其他投资都不如读书当官来的可靠。韦伯所说的政治资本主义, 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文化特征, 在这种文化特征下, 最划算的投资就是供子女读书或者买官。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中国的社会缺乏某种至高无上的精神标准, 缺乏理性化的潜能。

现在的情况和以前有所变动, 但是还是有类似的地方。高考作为人生的敲门砖被重视是中国长期形成的文化特征, 这和我们的文化强调显示世界是一致的。

四、文化资本与社会流动的新方式

1. 逃避高考的新方法:留学与国外文凭

拥有经济资本的家庭, 如果高考不能满足家庭中的子女社会向上流动的需求, 那么为了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出国留学自然是顺理成章的替代品。中国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 在目前的阶段, 中国家庭的教育投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 这和我国的城乡差距, 社会分层的现状有关。

早有学者指出, 家庭的文化资本包括家庭所在的社区特点, 父母的教育水品, 父母的特质, 学生的个人水平, 对出国留学的意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又是具有惯习性质的。根据《对中国高等院校不同群体的调查报告》显示, 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会极大的影响子女的受教育程度, 许多研究者将其归结为惯习的继承。

在这样的家庭中, 高等教育的文凭在很多的时候是被看做一种“必须品”。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政治仕途的追求, 在今天演变成了对社会精英位置的追求。如果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 仍然可以凭借着市场的开放获取经济资本的话, 那么现在的时代获得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高等教育文凭的获得。中国的户籍制度涉及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人员的管理等问题, 不同地区的户籍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是有极大差别的, 但是社会向上流动的需求却一直都在, 作为对文化资本的继承和阶层再生产的新手段, 出国留学的出现是对社会流动机会的一种争取, 当然这种争取在不同的群体那里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是一个预设, 也就是国外的高等教育文凭和生活经历相对于国内大学的文凭是更有优势的。

2. 变迁中的文化资本与“好孩子”标准的变化

文化资本是有其特定的适用的场域的, 在学校的场域中, 会给经由自己认定的, 制度许可的文化能力和符合学校规范的生活方式以更大的价格。这种资本是有限制性的, 比如说好的学习成绩在学校的场域中是一种优势, 高价值的能力。但是在企业工作中, 成绩的高低并不重要, 相反却看重实际的能力。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这个过程中, 面临不同场域的条件, 很多原有的文化资本经历着变化。从学校到企事业单位, 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是被关注的对象, 相反社交的能力, 成熟的心理才是高价值的资本。

在学校和社会单位的场域中, 国外生活的经历是一种高价值的资本。行动者拥有国外留学的经历, 证明了经济能力, 社交能力, 独立生活的能力, 无论是在升学还是高价值位置的求职中都是高价值的。这种经历在无论是在学校的场域中, 还是在企事业单位的场域中都是被认可的,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本都可以在不同的场域中被认可的, 按照布迪厄的思路, 当行动者的文化背景和某个固定的场域不相融, 为了融入不同的场域中, 行动者必须将原有的社会及文化资源转换成新场域中有利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本。

在笔者的访谈中发现, 为了顺应这种不同场域中的文化资本的不同, 学校场域的惯习开始有偏向社会单位价值的趋向。之前的研究大部分都着眼于行动者的在不同场域间的行为转化和各类资本的转化的条件, 但是忽视了场域之间其实也是相互影响的。在高校中能传递到企事业单位中的最具价值的文化资本就是出国留学的经历, 这一点自中国从近现代以来就没变过, 只要国内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西方的还有差距, 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就很难避免。笔者所作的访谈显示出, 在大城市中,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人处事, 艺术欣赏的能力都有着很高的期待。并且对于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儿童而言, 这种优势在学校场域与融合的背景下, 并不是高价值的。数十年前, 在学校的场域中只要成绩好, 就是一切好, 但是现在这种境况正在发生改变, 当然这一切是在学校场域和社会单位场域的变化中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的。

五、总结

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快速的社会变迁, 这几年变迁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物质条件, 更涉及到我们的文化资本在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如何的变化。社会流动不仅仅涉及到流动的机制, 更是涉及到我们对不同场域中文化资本的认识。留学作为高考的一种替代手段, 这几年的发展火热, 可以看出对社会流动, 在户籍制度、国外生活经历的高价值等条件下高考并不能满足所有地区和人群的需求, 所以出现了其他的替代选项。同时, 这一选项也是伴随着高考本身作为一种人才选拔的手段, 其所具有的文化资本价值的下降而出现的。

参考文献

[1]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社会学研究, 2010, (3) .

[2]布迪厄.再生产.北京:商务译书馆, 2002.

[3]布迪厄.继承人.北京:商务译书馆, 2002.

[4]布迪厄.国家精英.北京:商务译书馆, 2002.

[5]徐瑞.我国教育公平政策的价值取向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3, (1) .

文化流动 篇5

一、估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量

借款人营运资金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在调查基础上,预测各项资金周转时间变化,合理估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量。在实际测算中,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可参考如下公式:

营运资金量=上年度销售收入×(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

其中:营运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

周转天数=360/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预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预收账款余额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预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预付账款余额

应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应付账款余额

二、估算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

将估算出的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量扣除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以及其他融资,即可估算出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

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营运资金量-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

三、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

(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情况(如借款人所属行业、规模、发展阶段、谈判地位等)分别合理预测借款人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并可考虑一定的保险系数。

(二)对集团关联客户,可采用合并报表估算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原则上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成员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总和不能超过估算值。

(三)对小企业融资、订单融资、预付租金或者临时大额债项融资等情况,可在交易真实性的基础上,确保有效控制用途和回款情况下,根据实际交易需求确定流动资金额度。

(四)对季节性生产借款人,可按每年的连续生产时段作为计算周期估算流动资金需求,贷款期限应根据回款周期合理确定。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流动的自由体 篇6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凭借独特的造型、创新的理念、前沿的设计,成为巴库这个首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地标性建筑,代表着这个国家对文化发展方向的期许。同时,这个非凡的建筑早已蛮声国际,成为建筑融合文化环境、建筑展现文化潜力的典范作品。

弧线和波纹设计师的识别标志

熟悉扎哈·哈迪德的人,一眼就能确认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是她的作品,因为这个文化中心全面而完美地呈现出设计师标志性设计元素:流动的户型、灵动的波纹以及打破常规的空间结构。

当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落成之后,当地民众震撼于他们所未曾见过的这种建筑形式,当地媒体也调侃称道:”大概年轻的滑板迷们,都很想在上面试一试身手。”

虽然阿塞拜疆近现代的建筑形式多为中规中矩的“大盒子”,但是,其实流线型的建筑理念是深植于他们的传统文化之中。据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设计机构称,他们在巴库这座城市建设流线型建筑,其实是表达了对当地建筑传统和宗教文化的致敬。在传统的伊斯兰建筑中,柱子的行列、网格就像森林中的树木一样排列至无穷远处,并由此建立了不分层次的结构空间。连续的美术字体和装饰花纹,从地毯流向墙壁,从墙壁流向天花板,再从天花板到穹顶……这样一种流动感,在当地传统建筑的细节中处处可见。

起伏、分岔、褶皱和弯曲的线性变化,这些流动感十足的元素将这个广场转化成为一处建筑景观,使得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呈现出一种流体外形,并盘卷出各个独立功能区域;而流线的堆叠和组合,有机地连接了各个独立功能区,呈现出一种相互侵蚀相差的视觉感受,建筑好像一个开放的主体,向八方来宾敞开怀抱。

结构和取材现代建筑的先锋

作为现代建筑的先锋代表之作,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在空间结构和建筑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人们对建筑公共空间的结构和序列的传统认知。同时,特殊材料所造就的独特流线型外观,也让这座建筑成为行业内的学习模板。

要实现如此大型的无主空间,让人们体会到内部空间自由的流动性,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通过混凝土结构和空间框架系统得以完成。同时,在梁柱悬臂上,该建筑较多地采用了逐渐变细的尾悬臂梁,最大程度保证了空间自由感。在结构方面,该建筑的垂直结构元素,都通过外围护结构和幕墙系统得以完成。同时,靴式、燕尾式的多样形态柱子和悬梁,让支撑结构也融和了流畅和自由的审美趣味。

同时,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照明设计经过了精心考虑。白天,建筑体量反射光线,不同的时间和观察视角不断改变着建筑外观。半反光玻璃呈现出光线的流动轨迹;到了夜间,照明光源从建筑内部投射到外面,展露出建筑的构造以及内部的活动。建筑光线的内外交互,保持了空间的内外流动性。

另外,项目最重要且最具有挑战性的元素之一,就是建筑表皮的设计开发。设计团队层说:“我们期望实现一个看上去非常均匀的连续表面,并拥有种类广泛的功能,其构造方法与技术系统必须结合在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中。”最终,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选用了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GFRC)和玻璃纤维增强聚酯(GFRP)作为外饰面材料,完美实现了设计师的理念。

同时,这些面板如何组合、拼接,并展现出流畅的几何形体连续不断转换、隐含的互动运动,也让设计建筑者们颇费脑筋。在这一追求形式美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更多务实的安全问题,如偏转和负载、温度变化、地震活动等对于它的冲击和破坏。

精神和气质追求城市自由主义

毫无疑问,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精神气质,和巴库这个城市当前城市风貌有些格格不入。但是,这样的冲突感正是这座城市设计者们所追求的,他们希望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象征起这个城市,甚至这个国家对于自由主义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希望国家的首都,是“富有和美好”的人所无限向往的热土。

阿塞拜疆曾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国,其首都巴库的城市化建设在历史上深受苏联风格时代的影响。1991年独立以后,首都巴库对于城市建设和城市面貌的爱好发生巨大的逆转,这座城市的设计者们,希望摈弃并逐渐消除苏联式现代化的一切痕迹,包括标准化、桎梏、僵化以及纪念碑式的建筑风格。2007年,扎哈·哈迪德对于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设计征服了这个城市,官方甚至努力将其打造为该国最主要的文化建筑,用以展现他们挣脱传统桎梏、追求新发展和新自由的精神追求。

文化流动 篇7

关键词:流动科技馆,基层群众文化,推动作用

1 流动科技馆的发展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科普大篷车是为贯彻“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精神, 由中国科协根据国情及基层科普工作实际, 创新的一种新的科普形式, 被形象称为“流动科技馆”, 大篷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偏远地区科普投入不足, 各类基础科普设施匮乏并且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科普大篷车的展品与科技场馆的有所不同:体积变小, 数量减少, 涉及的多是基础学科。主要涵盖声、光、电、磁、力学、数学、化学、机械等多学科, 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互动性的特点。由于体积小、重量轻、便于移动, 能使更多的青少年特别是偏远山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观看、操作, 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助力不少。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公众对科学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也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 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2010年, 总结近几年科普大篷车的运行经验, 我们切实感到大篷车的运作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社会的需求, 也认识到提高基层的科学素养刻不容缓, 一种新的科普宣传模式———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应运而生。

实施“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 是山东省科协、省财政厅、省教育厅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 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开展的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一项具体行动。通过扎实推进, 进一步弥补县级城市科普阵地的不足, 对加强基层科普工作,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尤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是乡村文明行动的一项重要举措, 它以“科学、体验、流动、共享”为主题, 建立了约150件展品的科普资源库。由互动展品、平面科普知识展览、数字科技馆、科技体验项目四个板块构成, 每套流动科技馆每年巡展4~5个县 (市) , 计划用3年时间, 完成“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经过几年运作, 山东省已经建立七套流动科技馆, 通过三年时间已在全省100多个县巡展, 受众人数也达到550万人次。

2013年, 3家再次联合启动“县域流动科技馆”项目, 计划在3年内为每个地市配备1-2套流动科技馆, 其后探索为每个县 (市、区) 配备一套。这样的一套流动科技馆, 包括互动科普展品50件, 数字科技馆、科普智力游戏体验展项, 机器人表演等科普演示项目, 以及具备四维特效影视系统的流动科普影院等, 完全跳出了早期大篷车展品的构成模式。目前, 已为17市配备了9套, 2014年再配8套, 2015年为人口较多的地市增配一套。每套科技展品之间有2/3的展品是不重样的, 在每个县展览时间为2至3个月, 每套科技馆每年约在4个县展出。照此发展下去, 流动科技馆每年受众人数可达到近400万人次。

2 流动科技馆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之后, 各地的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加强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 意义重大, 一个国家的兴盛, 不仅仅只是物质方面的富足, 文化方面的匮乏, 没有文化的繁荣, 就没有小康社会的实现, 更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但是应当看到, 城市和乡村两级分化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是城市文化生活愈来愈丰富, 一方面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萎缩, 出现荒漠化的倾向, 已严重影响到农民素质的提高, 基层的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文化建设滞后, 严重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文化建设, 难点是在农村, 重点也应该放在农村, 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 满足人民对文化的不断需求, 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我们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引导群众抵制不良文化侵袭。要让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同时还应该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农村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以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转变农民对文化的态度, 激发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热情, 通过科普知识的传播, 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业务技能水平, 掌握科技知识并学能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掌握一技之长, 发展致富奔小康。

2.2 科技馆的作用

科技馆作为非正规教育机构, 承担着政府所赋予的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责任。公众通过在科技馆参观、培训、观摩、互动等, 学习正规教育之外的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理解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基本方法, 陶冶科学精神和情操, 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培养良好的科学兴趣和习惯, 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 促进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不断和谐和进步。这也正是政府投资建设科技馆的初衷所在, 为此, 科技馆要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承担应有的责任, 要扩大受众的范围, 不能单单局限于实体馆。

2.3 流动科技馆的作用

一是, 流动科技馆丰富了传统科普工作的手段和形式。以其鲜明的形象、功能强大的科普宣传教育手段以及互动式的参与方式, 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科普、走近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成为科普宣传的一面新旗帜。这些展品、展览资料和先进的传媒手段不仅给公众带去了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和科学生活方法, 还向公众大力宣传科学精神和方法, 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精神去思考、用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二是, 流动科技馆项目起到了整合科普资源的目的。流动科技馆整合了科普经费资源, 带动了各地增加对科普的投入, 还较好地解决了科普投入的短期性与长效性、推动科普工作与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协调问题。不仅为今后的科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也为各地探索科普新模式提出了新的方向。

三是, 与传统科普工作有机结合, 促进了各项传统科普工作的创新。每到一地, 都根据当地公众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 为基层群众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和宣传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实现了各项传统科普工作的有机整合, 形成了集成效应, 起到了单项科普工作难以起到的影响。

3 关于做好流动科技馆工作的几点思考

文化流动 篇8

“以往各站奖杯各不相同,既没有体育舞蹈的代表性,也少了些纪念意义,出于这个想法,CDSF专门请人设计制作了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的专属奖杯,并在比赛中使用。”对于业界的种种疑问,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秘书长尹国臣给予积极回应,“奖杯对选手来说是荣誉,可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份荣誉得到永久性的铭记,即便是只获得了一个分站赛的冠军,这座造型美丽的奖杯也是属于你的荣誉。”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新鲜出炉的奖杯被称为“流动杯”,其意义在于: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全年5个分站赛具有流动竞争的性质。在5个分站赛中,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冠军的获得者很可能不一样,这就是流动竞争性。由于奖杯只有一个,所以在各分站赛结束后会举行一个奖杯交接仪式,将奖杯重新颁给分站赛冠军。不过,所有曾获得过奖杯的选手,他们的名字都将铭刻在奖杯上,留作纪念,但是只有总决赛的冠军才能最终将它拿走。可是,最终的冠军却会记住那些曾将战胜过自己的名字,那些没有捧得奖杯的冠军的名字也会被总冠军铭记,高手之间的交流将不仅是赛场,还将扩散到平日生活中的神交。

文化流动 篇9

关键词:流动性,流动性陷阱,流动性过剩

一、流动性、流动性陷阱与流动性过剩的内涵

所谓流动性, 国内外学者对此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比较权威的《路透金融词典》对流动性定义为“流动性泛指将资产变现的容易程度。高流动性的资产有一个活跃的市场, 有足够的买家与卖家可以消化对该资产的需求与供应, 资产的价格不会轻易因供需的变动而出现扭曲, 这样的市场称为具有深度的市场。资产的流动性若不足, 急需变现时往往需要以较大的折扣卖出。此词亦泛指流动资金。”

所谓“流动性陷阱” (Liquidity Trap) , 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 按照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降低利率。假定货币需求不变,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 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 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以及出口, 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极低水平, 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 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 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 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即便中央银行想靠增加货币供给量来降低利率, 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 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 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起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 国民总支出水平也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上述状况被称为“流动性陷阱”。

所谓“流动性过剩” (Excess Liquidity) , 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一是指银行存贷差的持续扩大;二是指货币供应量的持续走高;三是指社会可用资金的大量剩余。

二、流动性陷阱与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凯恩斯认为, 人们可以选择的财富只有两种———货币和债券。当利率无限低的时候, 人们预计未来债券价格只会下跌, 因此无论有多少货币都不会去购买债券。因此, 流动性陷阱的主要表现就是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无限大, 即狭义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无限大。

流动性陷阱理论尽管由来已久, 但在世界经济史上真正陷入进去的只有日本等较少数国家。日本所谓的“失去的10年” (1992~2001年) , 就是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十年。从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情况来看, 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宏观上主要表现为: (1) 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 经济增长率极低, 资产与通货紧缩, 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幅减少, 失业情况严重, 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2) 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 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 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 投资者和消费者都对未来前景持悲观态度, 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达不到启动经济复苏的目的, 只能依靠财政政策, 通过减税、扩大政府公共支出以及增加转移支付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3)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流动性过剩则比较普遍, 从国际经验看, 主动进行汇率升值的国家或地区, 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流动性过剩的问题。1990年到1994年期间, 阿根廷、巴西、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或地区在本币升值期间, 都出现了货币供应量以及银行信贷的加速增长。流动性过剩还表现在资产价格大幅膨胀, 引发严重的资产泡沫。以日本为例, 日本大城市的商业地价指数从1986年的38.4%飙升到1991年的103%, 而日经225指数从1984年12月的11542点飙升到1989年12月的38915点。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来看, 存在着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值达1.65, 处于国际最高水平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1.5左右, 发展中国家在1.3左右) ;二是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日益扩大, 达11万亿元之多 (参见图1、图2) 。

1、货币超额供给。

截止到2006年底, 我国的广义货币M2已达34.56万亿元人民币, 当年GDP总值为20.94万亿元人民币, 货币存量与GDP的比值为1.65倍。截止到2007年底, 我国的广义货币M2已达40.34万亿元人民币, 当年GDP总值为24.66万亿元人民币, 货币存量与GDP的比值为1.64倍, 我国货币与GDP比值以及超额货币供应都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和美联储的数据, 2006年底美国M2为7.1万亿美元, 当年GDP总值为12.9万亿美元, 美国货币存量相当于GDP的55%。我国的货币存量已相当于美国的60.6%, GDP总值却仅相当于美国的20.2%, 如果以同等经济规模折算, 我国的货币存量是美国的3倍。

2、银行业存贷差额不断扩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金融机构存差呈逐步扩大趋势, 截止到2006年底, 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33.54万亿元, 人民币各项贷款22.53万亿元, 存差已经高达11.01万亿元, 比2005年增长1.7万亿元。截止到2007年底, 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38.94万亿元, 人民币各项贷款26.17万亿元, 存差已经高达12.77万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6万亿元。截止到2008年2月份, 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40.49万亿元, 人民币各项贷款27.22万亿元, 存差已经高达13.27万亿元。存差快速扩大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直接体现。

3、资产价格膨胀, 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泡沫严重。

我国的流动性过剩还表现在全国大部分城市房价持续上涨。截止到2007年10月份, 深圳房价已经连续21个月同比涨幅超过10%, 北京房价连续18个月同比涨幅超过8%。2005年6月份以来股票价格大幅上涨, 2006年全年上涨了130%, 2007年1—10月份上涨了120%以上。同时, 我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成交额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以上证综指为代表的平均市盈率从2005年的16倍上升到2007年前三季度的64倍, 与欧美股市20倍左右的市盈率相比明显偏高。

三、流动性陷阱与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流动性陷阱与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是不同的。凯恩斯认为:流动性陷阱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由社会总需求决定, 是因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当一个社会的总需求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时, 意味着投资和消费需求很小, 人们的投资和消费支出也会下降到较低水平, 人们更愿意将货币保留在手中而不去进行投资。这时, 既使中央银行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 仍然很难刺激投资和改善经济运行状况。

1、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据国内经济学家分析,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金融体制变迁。国际金融自由化程度较以前有大幅提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消除金融分业经营管制, 金融创新、对冲基金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 使得可流动的资金总量和流动速度大大增加。二是现代通讯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极大地降低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交易成本。由于各国资本账户日益开放和浮动汇率体制的盛行, 资金在全球流动的技术障碍和规制壁垒日益得到消除, 各国资金的融通程度增加, 融通速度加快。三是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诱发了全球性流动性过剩。美国在经历“911”事件、NASDAQ市场高科技泡沫破灭后, 经济增速放缓。为恢复经济增长, 美国连续降息1%的低利率保持超过两年之久, 尽管近年来多次加息但美国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国内储蓄率过低国际收支逆差严重, 对外输出大量美元。日本为走出经济困境, 也采取了长达十多年之久的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 使日元的流动性大幅提高。欧盟也在欧洲央行的坚持下, 2005年才将保持了5年之久的2%的利率提升25个基点, 至今仍维持在3.25%。三大经济体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 加速了全球经济的流动性过剩。

2、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原因。

笔者汇集国内学者的观点, 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巨额外汇储备是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据海关统计,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达2621.97亿美元, 外贸出口比上年增长25.7%, 外贸进口比上年增长20.8%。2007年上半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 同比增长1.3倍。双顺差形成的外汇收入都需要央行用人民币来收购。为此, 央行每年都要被动地增发大量的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在货币乘数作用机制下, 必然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 其实质是制造了更多的流动性。其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性流动性过剩, 另有大量国外热钱赌人民币升值而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上套利。这种输入性的流动性过剩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 中国事实上成为世界流动性的巨大蓄水池。

3、造成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

区域二元金融结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根源。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在股市和房地产等领域表现为绝对过剩, 而在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等结构问题上则表现为相对过剩。城乡金融不和谐导致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流向城市, 城市过剩资金进而助涨了股市、楼市的泡沫。城市资金的流动性过剩是以农村资金的流动性严重不足为代价的。区域金融不和谐则导致大量中西部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流向东部发达地区, 结果是欠发达地区资金的严重不足, 而东部过剩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则加剧当地房价飙升, 形成楼市泡沫。东部地区的流动性过剩是以中西部地区的资金相对流动性不足为代价的。我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阶段性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趋势, 即一极是贫困的持续和积累, 一极是财富的持续和积累。表面上看是全社会的资金过剩, 实际上这种过剩是以另一部分人的财产极大不足为代价的。我国长期实行的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是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政策根源。这些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我国, 外企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投资生产并转而出口, 加剧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失衡。

4、储蓄-消费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状态。

我国储蓄率过高, 而消费率相对过低。储蓄率过高主要是由企业和政府的储蓄增长过快造成的, 而消费偏低的主要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合理, 居民收入增长过缓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所导致。过高的储蓄率既支持了高投资率, 也维持了经常项目基础上的大规模的顺差, 消费相对落后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 从而使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增大。

四、应对流动性陷阱与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对策

由于流动性陷阱与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表现都不相同, 因此应对二者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不相同。以日本为例, 日本政府在对付“流动性陷阱”时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政策, 取得了一系列的短期和长期的政策效果。

1、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日本当时在零利率政策下实施了数量宽松货币政策 (刘瑞2007) , 即将大量现金注入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往来账户, 希望借此鼓励银行放贷, 刺激经济增长。尽管在实施的最初阶段, 释放了大量基础货币, 提高了金融市场流动性, 但由于金融机构存在大量不良债权, 导致银行产生惜贷行为, 低利率和充足的资金供给并没有刺激企业和居民扩大消费需求, 数量宽松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但随着货币政策时滞效应的释放, 超宽松货币政策下持续供给的充沛资金满足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 消除了金融机构的融资紧张局面, 起到了稳定金融体系的重大作用, 同时间接激活了人们的预期, 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得以扩张, 发挥了支撑经济恢复的间接作用。

2、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日本当时的减税措施主要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公共投资主要用于交通、城乡基础设施、治山治水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等方面。政府还大力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老年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总之, 日本政府通过扩大国债发行、减税、扩大公共投资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政策对刺激经济的复苏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对于“流动性过剩”, 许多国家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提高存款利率以增加银行的储蓄存款, 减少市场的流动性。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增加贷款需求方的资金使用成本, 从而抑制信贷需求和投资过热, 引导投资的合理增长。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减少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 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中央银行则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度, 回笼基础货币以减少流动性。同时, 实施中性财政政策。

五、防止从“流动性过剩”转向“流动性陷阱”

虽然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陷阱在表现、成因以及应对政策上截然不同, 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历史上日本就是从“流动性过剩”掉入“流动性陷阱”, 从而使日本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低迷。笔者认为, 当前我国既要加强宏观调控, 主动积极化解流动性过剩, 同时也要注意汲取日本等国的经验教训, 防止从“流动性过剩”转向“流动性陷阱”。

参考文献

[1]刘瑞:日本走出萧条过程中的货币政策--近年来的零利率政策与数量宽松政策分析, 日本学刊2007, 1;

[2]谌坤:克服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日本的经验及影响, 福建金融2007, 1;

[3]N.格里高利·曼昆 (N.Gregory Mankiw) , 宏观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中国人民银行网统计数据;

文化流动 篇10

一、相关文献回顾

由于流动性具有不同层次,Baks和Kramer(1999)[1]认为流动性包括货币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认为货币流动性先于市场流动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供货币来支持市场流动性。从流动性的本意出发,中国人民银行的《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认为流动性包括宏观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两个层面。Chordia、Sarkar和Subrahmanyam(2005)[3]研究发现危机时期货币政策扩张会提高市场流动性,而货币政策与市场流动性的关系在非危机时期并不明显。国外学者Fujimoto(2004)[4]用VAR方法,检验了过去40年美国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把样本期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结果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商业周期更加波动时,货币政策的扩张会实质上提高市场流动性,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货币政策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不如之前明显。

目前,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导致更多的中外学者研究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Brunnermeier和Pedersen(2009)[5]建立了联系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的模型,认为投资者提供市场流动性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的融资能力;反之,投资者的融资能力也受其市场流动性影响,一定条件下在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之间会出现相互加强的流动性螺旋,这可以用来解释市场流动性的突然“蒸发”现象。Goyenko和Ukhov(2009)[6]发现货币政策会影响市场流动性,货币政策通过债券市场流动性渠道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市场流动性随着货币政策紧缩而下降。Amador等(2011)[7]发现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扩张,能够导致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增加。

国内学者储小俊等(2008)[8]采用VAR方法,对影响我国股市微观流动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对股市流动性并无显著影响,宏观货币流动性的增强或减弱并不必然导致股市微观流动性的增强或减弱,市场流动性主要受市场收益影响。然而,丁焕强等(2011)[9]采用VAR模型对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宏观经济因素、货币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市场因素本身是决定市场流动性的最主要原因,而宏观经济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不但直接影响市场流动性,还通过影响市场收益率和波动性来影响市场流动性。方舟等(2011)[10]进一步对货币政策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不对称性进行了研究,他们利用Markov区制转换的VAR模型,实证研究显示货币政策扩张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货币政策收缩会导致市场流动性降低,货币政策冲击对市场流动性影响在股市膨胀期比低迷期明显。王明涛等(2011)[11]使用VAR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发现货币供应量与流动性风险负相关,M2变化对流动性风险影响最大,M1变化影响次之,M0变化影响最小,利率对流动性风险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力度小于货币供应量。

从这些已有文献来看,大都研究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并且在研究方法上都只使用VAR模型。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基于当前宏观金融环境相对动荡,导致市场流动性的波动和风险问题突出,因而研究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的波动关系以及货币流动性对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本文不研究利率,这是因为中国目前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货币流动性而不是利率,而且货币流动性反映的是宏观货币资金面,与反映微观股票市场资金面的市场流动性直接相关。此外,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利用多变量GARCH模型(MVGARCH),研究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波动的动态相关性,这是现有文献都没有做的,然后利用VAR模型研究货币流动性对市场流动性波动风险的影响。

二、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的联系

(一)货币流动性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原理

货币流动性增加造成投资者货币持有量增加,追求投资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会通过货币与证券持有量之间的相互替代,增加对股票等证券资产的配置,这样使得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增加,市场流动性提高。在市场买入指令的推升下,股票价格不断上涨,产生的赚钱效应又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流动性。货币流动性变化还会间接影响市场流动性。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货币流动性进行控制,会间接影响投资者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规模。在外部融资受限的情况下,投资者用于股市的资金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市场流动性。

(二)货币流动性进入股票市场的渠道

目前,我国银行货币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主要通过货币市场渠道和信贷市场渠道进行。货币市场一直是银行资金间接进人股市的一条重要通道。1999年8月20日和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下发了《证券公司进人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银行资金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间接进人股市合法化。信贷市场一直是我国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最基本、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条途径。股票市场的高风险高回报特征对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具有较大吸引力。投资者可以将银行存款和信贷资金通过多种途径购买股票,既可以通过银证转账、银证通等业务直接投资股票,也可以通过购买基金的方式间接投资股票。此外,有关引导银行理财资金直接进入二级市场的逐步推进,将成为银行货币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新渠道。

三、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度量

(一)货币流动性

货币流动性指货币的充裕程度,货币流动性与货币总量相联系。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货币流动性可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亦即货币供应量。目前,我国官方公布的货币流动性包括M0、M1和M2三个层次,流动能力依次减弱。

M0指流通中的现金,包括企业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持有现金。根据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的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功能,这两种功能与股票市场的风险投资功能关系不大,因此M0的变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并不密切。

M1指M0加上企业、机关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M1体现社会经济主体的即期购买力,主要与短期经济活动相关。由于活期存款金额远大于M0,例如2011年7月,企业活期存款约是M0的6倍,因此M1的构成主要是活期存款。企业为追求盈利最大化,可以直接用活期存款进行股市投资。

M2指M1加上企业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代表货币供应量的总规模。M2可以较方便地转变为现金或可转让存款的储蓄存款和期限很短的定期存款,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又被称为准货币,体现经济活动中长期的购买力。M2受央行货币政策影响大,可作为观察和调控中长期金融市场的目标。

由于M2、M1和M0原始数据较大,为保证数据的平稳性,对原始数据取对数并作一阶差分。本文实证研究中的M2、M1和M0均指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数据。

(二)市场流动性

对于个股流动性的大小有不同的度量指标,其中Amihud(2002)[12]的非流动性指标使用较多。股票i在第t个交易日Amihud非流动性计算方法为ILLIQit=|Rit|/Vit,分子为股票i在第t日的收益率,分母为第t日的成交金额。Amihud非流动性指标易受股票流通市值影响。许睿、冯芸和吴冲锋(2004)[13]用换手率代替成交额得到ILLIQit=|Rit|/Hit,分子仍为股票第t日的收益率,分母为股票第t日的换手率。该非流动性指标没有量纲,便于研究对比。股票市场流动性越好,该非流动性指标值越低。本文将使用换手率调整收益率非流动性指标。各月市场非流动性计算如下:

首先,利用第t个交易日个股非流动性的算术平均计算第t个交易日股票市场的非流动性:

undefined

式(1)中n为第t个交易日进行交易的个股数目,ILLIQmt为第t日市场非流动性。

其次,股票市场月度非流动性为当月各交易日市场非流动性的算术平均值:

undefined

式(2)中k为第y个交易月中交易日的天数,ILLIQmy为第y月市场非流动性。

四、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的相关性

(一)研究模型介绍

本文拟采用MVGARCH-BEKK模型,实证研究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波动的动态相关性。MVGARCH-BEKK模型是Engle和Kroner(1995)[14]综合Baba,Engle,Kraft和Kroner(1990)[15]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四人名字第一个字母命名的一类多变量GARCH模型,其一般形式为:

rt=λX′t-1+εt,εt|It-1~N(0,Ht) (3)

Ht=CC′+Aεt-1ε′t-1A′+BHt-1B′ (4)

式(3)是向量形式表示的均值方程,式(4)为条件方差-协方差矩阵。由于本文实证需要的是二元BEKK模型,此时式(3)中rt是2×1维的收益率向量,Xt是1×(k+1)维的解释变量向量,λ是2×(k+1)维系数矩阵,式(4)中A代表ARCH项的系数矩阵,B代表GARCH项的系数矩阵,Ht表示条件残差在t时刻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由于矩阵A和B中参数较多,考虑它们的简化形式,当矩阵A和B为对角矩阵时,此时得到MVGARCH-BEKK模型的对角形势。该模型优点是既能保证Ht的正定性,同时具有较少的参数。本文将利用简化的对角BEKK模型来分析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波动的动态相关性。将式(4)展开可以得到对角BEKK模型条件方差-协方差矩阵各元素的方程形式:

h11,t=cundefined+aundefinedεundefined+bundefinedh11,t-1 (5)

h22,t=cundefined+aundefinedεundefined+bundefinedh22,t-1 (6)

h12,th21,t=c11c21+a11a22ε1,t-1ε2,t-1+b11b22h12,t-1 (7)

其中(5)式和(6)式是两变量各自的条件方差方程,它反映变量自身的波动情况。(7)式是两变量之间的条件协方差方程。由条件相关系数的定义,有:undefined

ρ显示了变量之间波动的动态相关性,ρ的大小和符号可以反映变量之间动态相关性的强弱和方向。在利用MVGARCH-BEKK模型前,有必要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和ARCH效应。

(二)变量平稳性和ARCH效应检验

数据样本期为2002年9月至2011年10月。M2、M1、M0和市场非流动性ILLIQ的ADF平稳性检验见表1,在5%显著水平下,各变量均为平稳序列。为了检验变量的ARCH效应,对变量进行滞后3阶、5阶和10阶的序列相关Q2检验,结果见表2。可见各变量残差平方均序列相关,具有ARCH效应,可以利用MVGARCH-BEKK模型进行分析。

(三)动态相关性分析

本文分别对M2、M1、M0和ILLIQ建立二元MVGARCH-BEKK模型,得到各自波动的动态相关系数。M2、M1、M0各自和ILLIQ动态相关系数描述性统计见表3,可以看出M2、M1与ILLIQ均值为负,但值不大。M0与ILLIQ相关系数均值接近0,进一步对M0的均值和0进行对比检验,发现对比检验t值为0.817707,对应P值为0.4153,不能拒绝M0均值为0的原假设。由于M0与ILLIQ动态相关系数JB统计量为2.697534,接受正态分布假设,这说明M0与ILLIQ的动态相关性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即M0与ILLIQ不相关。从货币流动性M2、M1、M0和ILLIQ相关系数的最值看,M0与ILLIQ相关系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较大,显示M0与ILLIQ的动态相关性波动幅度较大。

注:C、T分别代表截矩项和趋势项,N表示不含C或T,数字代表滞后阶数,原假设为有单位根。

注:***为1%显著水平显著,**为5%显著水平显著,*为10%显著水平显著。

进一步对M2、M1、M0与ILLIQ的动态相关系数作图,图1显示了M2与非流动性ILLIQ的动态相关性走势。可以看出M2与非流动性ILLIQ基本动态负相关,这说明M2波动会导致市场流动性的同向波动。从图1还可以看出在整个样本区间,M2和ILLIQ动态相关系数基本上围绕均值-0.15上下波动,但在2009年4月M2和ILLIQ相关系数出现了峰值,达到-0.47。这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央行实行宽松性货币政策,在市场流动性和融资之间产生了向上的流动性螺旋。由于流动性螺旋的加速作用,M2和ILIIQ的相关性得到增强。

图2显示了M1与市场非流动性ILLIQ的动态相关性走势,可以看出M1与ILLIQ动态相关系数在整个样本期大约围绕均值-0.2波动,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并未和M2一样出现峰值。这显示金融危机后央行宽松性货币政策导致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主要是M2。由于企业现金流和活期存款需要面对金融危机,M1难以流入股市,造成M1与ILLIQ的相关性变化不大。

图3显示了M0与市场非流动性ILLIQ动态相关性走势,可以看出M0与ILLIQ动态相关系数在整个样本期基本围绕0上下波动,时正时负,且变化幅度大,这反映M0与ILLIQ的波动关系不稳定,没有明显相关性。作为现金,M0在日常活动中主要起着交易媒介的作用,而较少用来投资,因此和市场流动性没有稳定关系。

Fujimoto(2004)对美国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流动性的研究发现在宏观经济动荡时期,货币政策与市场流动性的关系将更稳定。本文同样检验在中国是否存在这种现象。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此后几年国际金融环境动荡,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也变化较大。因此,本文以2007年4月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段时期进行对比检验,两段时期时间长度相等。2002年9月至2007年3月为次贷危机前的相对稳定时期,这段时间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央行也一直执行稳健性货币政策。2007年4月至2011年10月为美国次贷危机后的相对动荡时期,期间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引起2008年出现国际金融危机,2011年又出现了持续至今的欧债危机。这些危机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央行货币政策这几年也变化较快,短短四年货币政策经历了稳健→紧缩→宽松→稳健的历程。

表4显示了对比检验结果,可以看出M2与ILLIQ动态相关系数两段时期均值和标准差存在显著差异。样本期后半段M2与ILLIQ的负相关性强于前半段,并且标准差小于前半段。这说明2007年4月后由于国际金融环境的动荡,M2与市场流动性的动态相关性加强,且更稳定。M1与ILLIQ动态相关系数均值在10%显著水平下拒绝相等原假设,标准差接受原假设,说明M1在次贷危机后与ILLIQ动态相关性也得到增强,不过没有M2明显。M0与ILLIQ动态相关系数均值前后并无显著变化,显示M0与ILLIQ保持不相关。

注:均值对比检验采用T检验法,标准差对比检验采用F检验法。

注:C、T分别代表截矩项和趋势项,N表示不含C或T,数字代表滞后阶数,原假设为有单位根。

五、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波动风险

(一)基于波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概述

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投资者买卖股票时面临交易困难,不能在适当或期望的价格上交易的风险,其大小可以用不可预期的流动性水平的波动来衡量。由于金融时间序列具有异方差和波动集聚性,出现了条件方差测度流动性风险的方法,条件方差法流动性风险的度量模型如(9)所示,为一个ARMA-GARCH模型,包含一个流动性的均值方程和条件方差方程。条件方差σt2即为随时间变化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它体现的是流动性波动所产生的风险。

undefined

样本数据期为1998年1月至2011年10月。首先对市场非流动性ILLIQ按照式(9)建立模型,获取条件方差σt2序列作为市场流动性风险ILLRISK。然后对M2、M1、M0和ILLRISK建立VAR 模型,进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通过脉冲响应检验货币流动性冲击是否能够影响市场流动性风险,通过方差分解分析货币流动性对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程度。在进行VAR分析前,有必要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M2、M1、M0和ILLRISK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5,在5%显著水平各变量均为平稳序列。

(二)脉冲响应分析

ILLRISK对变量M2、M1、M0和ILLRISK的脉冲响应结果见图4。可以看出流动性风险ILLRISK对M2和M1的冲击响应为负向,这说明M2和M1一单位正向标准差冲击能降低市场流动性风险。ILLRISK对M1与M2的冲击响应有所不同,对M1的响应在第一期就达到负向最大,此后逐渐衰减,对M2的响应第二期达到负向最大,这说明由于M1比M2的流动性强,M2对流动性风险的缓解有所滞后。

流动性风险ILLRISK对M0冲击响应为正,说明M0一单位标准差冲击不但不会降低流动性风险,而且会增加市场流动性风险。这是由于M0的为流动性最强的现金,但与市场流动性波动没有动态相关性,因此M0在股票市场的频繁进出会导致市场流动性风险增加。流动性风险ILLRISK对自身冲击响应也为正,并且第一期就达到最大值,然后衰减,说明流动性风险的增大会马上导致下一期流动性风险继续变大。流动性风险会自我强化,不断蔓延。

(三)方差分解分析

表6显示了流动性风险ILLRISK对各变量的方差分解,方差分解顺序为M2、M1、M0、ILLRISK。第7期后各变量的影响基本稳定。在第7期,货币流动性总共能解释流动性风险不到7%,其中M1对流动性风险的解释力相对最大,为3.85%,M2次之,为2.06%,M0最小,不到1%。对市场流动性风险ILLRISK影响最大的还是其自身,达到93.33%。这说明虽然货币流动性能缓解市场流动性风险,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市场流动性波动较大造成的风险,还是要加强市场自身制度建设,提倡价值投资理念和鼓励长期资金入市。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的联系,阐述了本文使用的货币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的度量方法,并对货币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波动的动态相关性,以及货币流动性对市场流动性波动风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发现货币流动性M2、M1和市场非流动性动态负相关,M0与市场非流动性动态不相关。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后,由于宏观经济波动较大,M2和ILLIQ动态相关性得到加强,M1和ILLIQ动态相关性也得到一定增强。货币流动性M2、M1对缓解市场流动性波动风险有一定作用,M0会导致市场流动性风险增加。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意义在于:

首先,由于M2、M1和市场非流动性动态负相关,显示M2和M1的变化会影响市场流动性,并且在当前宏观经济比较波动的情况下M2、M1和市场流动性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央行制定货币政策除了盯住实体经济外,有必要考虑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以2011年为例,货币政策偏紧就导致了市场流动性出现不足。

其次,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M2、M1与市场非流动性相关性增强,而且M2、M1的正向冲击能降低市场流动性波动风险,这就为危机时期通过货币流动性救市提供了支持。股市危机往往伴随市场流动性危机,关键时刻政府和央行能够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就能起到恢复市场信心、降低市场流动性风险进而稳定市场的作用。

文化流动 篇11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对流动性的问题予以重视并研究, 但是有关流动性过剩的国际传导方面的研究尚且不多。笔者是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从国际流动性过剩对国内流动性的传导机制和途径两个角度来阐述国际流动性过剩对国内流动性的影响。

►►一、国际流动性过剩的传导机制

流动性过剩有着一国传染他国的能力, 这种传染主要是通过利率机制、汇率机制、资产价格机制、要素禀赋机制以及货币冲击机制对他国流动性进行影响。

1.利率机制

当货币供应量扩张时, 会引起实际利率的下降, 使融资成本降低, 进而引起投资增加, 最终使总需求和总产出增加。根据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 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 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际, 资金的流入将使利率较高的国家汇率上升。

2.汇率机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各个经济体的相互依存度逐渐加强,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一个国家流动性过剩的增加和利率的下降会导致该国汇率的上升, 货币发生贬值, 进而导致净出口的增加和产出的增加。

3.资产价格机制

资产价格主要包括房地产、证券、黄金、石油等各类资产市场价格。当A国流动性过剩时, 其货币的边际效用相对其他资产的边际效用下降, 所以A国相对于B国等其他国家的资产收益率下降, 在效用最大化的假设下, 资产重新组合, A国过剩的货币会投资于A国和B国的证券和真实资本, 从而推高了A国和B国的资产价格水平, 由于A过实际利率降低而产出提高, 流动性过剩进而流向投资回报较高的B国, 购买B国的资产和进行投资, 从而使得B国的流动性增加。

4.要素禀赋机制

如果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距很大, 流动性相对充裕的国家如果存在某种稀缺要素, 它将倾向于输出流动性到这种要素禀赋相对充裕的国家, 采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手段从该国获取稀缺要素, 因此一方面通过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途径完场国际贸易中的流动性过剩的国际传导, 另一方面通过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途径完成投资中的流动性过剩的国际传导。所以, 相对要素禀赋互补的国家会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国际传导。

5.货币冲击机制

20世纪70年代多恩布什在名义价格粘性的假设条件下提出了汇率超调模型。汇率对外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 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 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经过一段时间后, 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 汇率则从初始均衡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在汇率超调模型的机制下, 一国增加货币供给的短期状况是使他国流动性充裕, 即过剩的流动性降低了国内资产的回报而提高了外国资产的回报, 此时要保证国内外资产回报相等, 汇率必然超调。

►►二、国际流动性过剩的传导途径

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再贷款、财政透支与借款、外汇占款, 其中外汇占款为主要投放渠道。近十几年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占款都保持高速增长, 所以很有必要从外汇占款的角度来分析我国流动性过剩。外汇占款导致人民币增发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实行结售汇制度和经常项目收支、资本项目收支的双顺差。国际流动性过剩主要就是通过国际收支贸易项目途径和资本项目途径来影响我国的流动性。

1.通过经常项目传导流动性

经常项目途径的流动性过剩的传递方式是通过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而带来的外汇的流动, 其中通过货物贸易进行流动性过剩的国际传递是经常项目的主要途径。流动性过剩的起源国由于货币扩张导致产出扩张, 从而增加进口了, 并通过进口将本国的部分流动性转移到那些提供产品的出口国家。

2.通过资本和金融项目传导流动性

我国利用三种形式来利用外资: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其他投资。具体而言, 流动性过剩的国际传导的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途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私人资本流动途径;第二, 援助及其他金融流动途径;第三, 资本市场途径。

另外,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有一项为误差与遗漏项, 这也是国际流动性过剩传导的一种途径。“逃避资本”被认为是引起误差与遗漏项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逃避资本俗称“热钱”, 是充斥在世界上, 无特定用途的流动资金, 属于为追求高报酬、低风险, 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热钱的流入渠道不仅体现在误差和遗漏项中, 还隐藏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 它的流动性过剩会通过虚假贸易从经常项目下进行国际传导、通过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从资本项目下传导、还会通过非法交易存在。所以通过热钱所进行的流动性过剩的传导更为隐蔽, 使得政府难以监控。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 它有着国际传导的效应, 国际流动性的过剩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影响国内的流动性, 进而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引致通货膨胀。笔者将会从国际流动性过剩对国内流动性的传导机制和途径两个角度来阐述国际流动性过剩对国内流动性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流动性过剩,国内流动性过剩,传导机制,传导途径

参考文献

[1]闫先东:《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角度的考察》[J], 财贸经济, 1997年第4期

[2]赵爱清、杨五洲:《关于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文献综述》[J], 经济纵横, 2010年第11期

[3]陈炳才:《国际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J], 武汉金融, 2008年第1期

[4]李辉:《国际机制对中国通胀机制的影响研究》[C], 北京大学, 2010

【文化流动】推荐阅读:

流动文化服务10-06

稳定流动10-14

资金流动10-21

流动图书01-14

流动性能05-24

流动因素05-26

流动监测06-01

流动人员06-02

流动07-22

流动现状07-26

上一篇:整体搬迁下一篇:歧视现象